经子医读·医药医事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15:11:02

点击下载

作者:严世芸,朱伟常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子医读·医药医事篇

经子医读·医药医事篇试读:

中医药院校特色通识教育读本经子医读·医药医事篇严世芸 朱伟常 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经子医读·医药医事篇,严世芸,朱伟常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中医药院校特色通识教育读本)

ISBN 978-7-5132-5172-3

Ⅰ.①经… Ⅱ.①严…②朱… Ⅲ.①中国医药学 Ⅳ.①R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97151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64405750

      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 710×1000 1/16 印张 16.25 字数 219千字

2019年1月第1版 2019年1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5172-3

定价 69.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89535836

维权打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天猫旗舰店网址 https://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中医药院校特色通识教育读本》编审委员会

主   任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

常务副主任 胡鸿毅(上海中医药大学)

委   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铁明(辽宁中医药大学)

      王 飞(成都中医药大学)

      王国辰(中华中医药学会)

      文 庠(南京中医药大学)

      田岳凤(山西中医药大学)

      刘平安(湖南中医药大学)

      杨天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李 勇(成都中医药大学)

      来平凡(浙江中医药大学)

      应小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陈建南(广州中医药大学)

      周桂桐(天津中医药大学)

      郝东明(长春中医药大学)

      唐梅文(广西中医药大学)

      唐德才(南京中医药大学)

      梁沛华(广州中医药大学)

      蒋希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

      滕佳林(山东中医药大学)

秘   书 何文忠(上海中医药大学)

      储全根(安徽中医药大学)《经子医读·医药医事篇》编委会主 编严世芸 朱伟常副主编周崇仁 陈丽云 张苇航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马 杰 王 欢 朱伟常 严世芸陈丽云 张苇航 周崇仁 尚 力    胡 蓉 姚洁敏    序 言

在世界上,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埃及等均曾以文明古国著称,然而经过历史长河汹涌浪涛的无情冲击,其思想文化能不断传承发展,至今犹深刻影响着社会文明各个领域者,则唯我中国。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值得中华民族自豪,也足以引起深思。

“国学”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不朽支柱。但在近现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尊为“国学”的中华优秀文化遗产曾几度遭受打击摧残,所幸这段经历只如浮云蔽日。当处于迷乱困惑中的人们日渐觉醒,恢复理智,意识到“数典忘祖”“践踏文化”的愚昧无知之后,“国学热”和“文化热”再度掀起。这种蛰伏的热情的喷发,反映了国人对伟大民族文化复兴的殷切期望和呼唤,也是伟大的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希望所在。

先秦、汉代的“经子”典籍,是国学的基石,早在西汉戴圣《礼记·经解》中已将《诗》《书》《乐》《易》《礼》和《春秋》首称为“经”。之后,汉儒又将先秦诸子书中的儒家著述也尊为“经”。至于“子”书,实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西汉的子书大多祖述先秦,所谓“专家之学兴而子书起”。

对于经子的研究,历来学者从事已久,见持不一:或作为一种专门学问而治之,或将其作为文学作品而读之,或作为国故而整理之,或以一己之术偏攫其义而言之。

近三十余年来,从历史经验和对国学深入研究中,文人学者皆深切认识到群经诸子是我国各种学术文化的思想源泉。前贤先哲的聪明睿智,启迪了后世学者智士的诸多创新和发扬,从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于国学概念的认识,已一改以往那样古典和笼统。国学的研究,也不唯重儒家,而是融合了儒、释、道等各个方面,同时有了文、史、哲等诸种分科。这种可喜的局面,反映了国学研究已经迈入新的拓展时期。

先秦、汉代经子著作的医学研究,即是对经子著作中有关医学方面的论述进行解读,以及从医学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经子著作中的其他有关论述,乃是传承传统文化和研究中医学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事实上经子学术思想与中医学术思想原本产生于同一时空。在古书中,传统文化思想对于医学的启示和融合,其证据在在可见;反之,医学对于文化思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甚至古人曾将医家治身与政治家的治国相提并论。《吕氏春秋》曰“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乃一言以蔽之。《庄子》曾说:“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中医学术之所以如此博大精深而特色鲜明,其原因正在于能以传统的优秀文化为载体,并在古人“与时俱进”“弘之惟新”的精神激励下得以不断地向前发展。

古代中医学的煌煌巨著《黄帝内经》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此书的成书过程与先秦、前汉的诸子实在同一时代。因而历代以治《内经》之学著称的学者,如隋唐的杨上善、王冰,乃至明代的张介宾等,都曾通过这些经子著作,以求索其哲学思想与医学的关系。历代的著名医学家,如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震亨等,也多由经子哲学思想的启悟而获得“灵感”,开创新说。

在以前,有不少学者曾援引经子著作的某些内容,阐释医学问题,所惜大都摘取片言只语,未能将群经诸子之书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抉剔梳理和深入研究。有鉴于此,我们不揆浅陋,试著本书。《经子医读》为始创之作。本书的编写,旨在汇集融合经子、医学百家的精华于一书,取材远及周秦,下至汉晋,遴选原文进行解读。其丰富的内容,不仅为研究中医学术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翔实和重要的文献依据,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我们的视野,以利于提高广大中医工作者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

然而由于古书年代邈远,古人思想深邃;历来学者见仁见智,所识有殊。且复自知才学不逮,水平有限,编写中的不足和错误之处难免,故祈读者批评,更企同道专家指教,是为幸甚。2018年5月30日总前言《中医药院校特色通识教育读本》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安徽中医药大学发起,以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及教育科学研究会为平台,组织相关中医药院校的专家编写。本系列读本首批出版9种,并将陆续推出后续读本。

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博学多才、通达共情、眼界开阔、胸襟宽广的人才,属于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其核心在培养健全的“人”,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医乃仁术,更是人学。扎实的文化基础、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培养卓越中医药人才的关键,也是目前院校教育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诸如“夫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将赡才力,务在博见”等古训所言之意正是如此。因此,有必要从中医药人才职业发展特点出发,以优秀民族文化的独特视角,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内核,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不断反思,唤醒其积极美好的“慧根”,真正静心思考生命的价值,从而最终达到个人发展、人格完善与职业终极目标的有机统一。

本系列读本围绕通识教育特点,以体现中医药院校学科特色为宗旨,立足中医药学科内涵规律及其独特的“审美”维度,在主题选取上既重视传统治学中有价值的瑰宝,又广泛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等各个领域,努力做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文社会学与医学科学等诸多因素的协调融合,从经史子集、古今中医名家的诗词书画著作赏析、人与社会的关系、现代科技发展动态等多维度出发,满足读者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要求。读本在语言风格上力求雅俗共赏、饱含情趣、详于叙事、略于说明,体现“学习尽在其中,情怀尽在其中,故事尽在其中”的写作特色。

令人感动的是,严世芸教授、王键教授等中医教育大家怀着对中医药事业的强烈使命感亲自参与策划,同时,各位作者在繁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仍以一腔热情,组成跨校、跨学科的共同体,潜心投入读本编写之中。首批读本的编写历时两年余,其间召集各类研讨活动二十余次,其编写过程本身就创造了一次次沉淀学术、积极思辨、凝练共识的机会。在此,对各位前辈和同道致以崇高的敬意。

期待通过读本写作这一纽带,引发大家对中医药教育和医学事业的深度思考,尤其希望获得各位读者的学习心得和智慧贡献,教学相长,共同进步。2018年9月医药篇一、医 病

在经子典籍中,关于医疗疾病的内容亦复不少。早在《周易》已有记载。《尚书》云:“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是关于关怀人民健康和药物副作用的记载。其《洪范》“稼穑作甘”之说,对中药学及中医消渴病因病机的研究有很大启迪。《诗经》有“疾首”“既微且尰”“癙忧以痒”等疾病和症状记载。《周礼》记载“疾医”,论“四时”流行病,以五味、五药养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死生等诊断治疗方法。《礼记·月令》还有四时气候失常引起“疾疫”的内容。凡饮药,臣子先尝之,是关于医病的一种古礼。《左传》载秦医和有“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等“六气”致病之说,并运用《易》义以解说病因。另有以麦麹、山鞠治疗“腹疾”的内容。书中楚子使医视叔豫疾的内容,是关于诈病的最早文献。《论语》记载孔子视伯牛之疾,据《淮南子》说病“疠风”。《晏子春秋》有“病酒”记载。《庄子》记述“民湿寝则腰疾”,与医学之论相符。《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其语流传千载。《墨子》以圣人治天下比喻医之治病,“必知疾之所自起”。《慎子》谓“饮过度者生水,食过度者生贪”,切于医学。《韩非子》有平公腓痛,足痹转筋;砥石治痤痈之痛;病者思痛故扁鹊能尽其巧;居湿地,邪着不去等记载。《吕氏春秋》所涉疾病内容,主要有“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等地方性疾病的记载,以及“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精不流则气郁,郁处于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挶为聋,处目则为䁾为盲……”等,为早期“郁证”的病机论,具有颇高学术价值。《淮南子》中也有不少医病内容,如“风气者,阴阳相捔者也,离者必病”“大怒破阴,大喜坠阳”,与《素问》符合。《说林训》篇谓“病热而强之餐,救暍而饮之寒,反为恶”,合乎医理。

又《泰族训》“所以贵扁鹊者,贵其息脉血而知病之所以生也”,强调了正确诊断的重要性。《列子》关于华子“病志”的记载,可作情志疗法医案读。《盐铁论》以为扁鹊诊病治疗,掌握“损有余,补不足”。《潜夫论》亦谓扁鹊治病“审闭结而痛郁滞,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损有余以补不足”。又说:“小儿多病伤食……生痫病。”《论衡》谓温病之死,先有凶色见于面部;痈疽之发,因“气结阏积”,营卫不通。又认为人之强寿弱夭,由于“禀气渥薄”;虫因“风气所生”,必依“温湿”而生,“与时气相应”。其《言毒篇》专论毒气、血毒、热毒、酒毒、蛇虫毒、草毒等。

葛洪《抱朴子》对疾病的论述,详细记载射工、沙虱等防治方药,补充了《肘后方》内容。《世说新语》中有小儿惊悲不饮食致死的情志病和病酒等记载,以及于法开治积聚,殷浩“妙解经脉”为人“诊脉处方便愈”等内容。

由上所举,可知在古代经子著作中有关医疗疾病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原文】[1][2][3][4]

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尚书·周书·康诰》)【注释】

[1]毕:古时狩猎用的长柄网。有网罗之意,引申为尽、全。

[2]咎:灾祸。

[3]赤子:初生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4]乂:乂安,安定。【解读】

周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的遗民封康叔,作《康诰》以告诫:如遇疾病一样,思虑为百姓尽除灾祸;像保育婴儿一般,考虑到人民的安康。《康诰》的话,表示了古君王对百姓的关爱。

受《尚书》“若保赤子”的影响,后世称保育婴儿为“保赤”。医家撰著儿科医书,多以“保赤”两字为书名,如《保赤方略》《保赤正脉》《保赤存真》《保赤全书》《保赤金丹》《保赤要言》《保赤新书》等。治小儿食积,脘腹胀痛,或痰多抽搐,以天南星、朱砂、巴豆霜、六神曲等制为成药,亦取《尚书》“若保赤子”意,名为“保赤散”。【参阅】《孟子·滕文公》:“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原文】

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尚书·商书·说命》)【解读】

相传商王的大臣傅说(一说傅兑),原是从事版筑的奴隶。《尚书》记载,商高宗武丁做梦得说,使人求之,在傅岩得之。于是作《说命》。

瞑眩,眼目昏花。“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意为要达到愈病之效,往往难免药物的副作用。正如纳谏之忠言逆耳一样。《说命》虽然谈政治,但反映了当时对药物的毒副作用已有较为普遍的认识。【原文】

稼穑作甘。(《尚书·洪范》)【解读】《尚书·洪范》论五行作用,说五味的产生,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古代医家推讨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以《洪范》“稼穑作甘”之语进行解说。

六朝时陈延之《小品方》、唐王焘《外台秘要》、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悉有此论。如《普济本事方·消渴》说:“消渴者,肾虚所致,每发则小便甜。医者多不知其疾,故古今亦阙而不言。《洪范》言‘稼穑作甘’,以物理推之,淋饧醋酒作脯法,须臾即皆能甜也。足明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盛,是为真火,上蒸脾胃,变化饮食,分流水谷,从二阴出。精气入骨髓,合荣卫,行血脉,营养一身。其次为脂膏,其次以为血肉也,其余则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血之余也;臊气者,五脏之气;咸润者,则下味也。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谷气,则尽下为小便,故味甘不变其色,清冷则肌肤枯槁也。”

在上述论说中,不仅引用了“稼穑作甘”,而且也包括了“润下作咸”的内容。【原文】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1][2]

纠纠武夫,公侯干城。(《诗经·周南·兔罝》)[3]

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左传·昭公三十一年》)[4]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周易·系辞下》)【注释】

[1]公侯:古代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干城:干,盾。干城,指捍外而卫内者。

[3]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

[4]几:事物的苗头。【解读】《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早已引用《诗》“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告诫不可轻视小国,不可恃众而无备。后人历来以为告诫之名言,在医学方面引用尤多。《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卢照邻师事孙氏,问:“名医愈疾,其道何如?”孙思邈回答以“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并引《诗经》《左传》《易经》作比喻,以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纠纠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原文】[1][2][3]

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4][5]疢如疾首。(《诗经·小雅·小弁》)【注释】

[1]惄:忧思。

[2]永:长。

[3]用:因。

[4]疢(chèn):热病,引申为病。

[5]疾首:头痛。与《周礼·天官冢宰》“首疾”同义。【解读】《诗》咏因忧伤而痛心疾首。《汉书·景十三王传》曾引用此诗。颜师古注曰:“《小雅·小弁》之诗也。惄,思也;捣,筑也。不脱衣冠而寐,曰假寐。永,长也;疢,病也。言我心中忧思,如被捣筑,假寐长叹,以忧致老,至于苦病,如遇首疾也。”【原文】

既微且尰,尔勇伊何?(《诗经·小雅·巧言》)[1][2]

“既微且尰”,骭疡为微,肿足为尰。(《尔雅·释训》)【注释】

[1]骭:本指小腿骨,在此作小腿解。

[2]疡:疮。【解读】

这是《尔雅》对《诗经》“既微且尰”句所说病症的解释。“微”为小腿湿疮,“尰”为足肿。《吕氏春秋·尽数》说“重水所多尰与躄人”,其所说的尰,与《尔雅》足肿之义相同。【原文】[1][2][3]

天之方虐,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蹻蹻。匪我言耄,[4]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诗经·大雅·板》)【注释】

[1]灌灌:情意恳切貌。

[2]蹻蹻:骄貌。

[3]匪:非。

[4]熇熇:火势炽盛貌。【解读】

天道反常,肆虐于人,不能再这样戏谑作弄了。老夫竭诚相告,而你却骄横不信。不是我老耄妄言,而是你以忧为谑。只恐害灾祸更多,如烈火熊熊,难以救治。

这是诗人告诫年轻人的话。

“不可救药”,同《左传》“不可救疗”。病重到无药可以治疗,比喻人或事物无法挽救。孔颖达疏:“多行惨酷毒害之恶,谁能止其祸?如人病甚,不可救以药。”【参阅】《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可救疗。”《素问·疟论》:“《经》言:无刺熇熇之热。”【原文】[1]

哀我小心,癙忧以痒。父母生我,胡俾我瘉。(《诗经·小雅·正月》)【注释】

[1]瘉,病愈之意。【解读】《诗经》所说的癙和痒,皆为疾病。《尔雅·释诂》:“癙,病也。”《周礼·天官冢宰》:“夏时有痒疥疾。”【原文】[1][2]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诗经·小雅·角弓》)【注释】

[1]瀌(biāo)瀌:雨雪盛密貌。

[2]晛(xiàn):日气。【解读】《诗经》的“见晛曰消”句,《韩诗外传》作“曣晛聿消”。“曣晛”谓“日出”,与“晛”为“日气”,二者之义相成。总之,描写雨雪大盛,因日光照射,终于消融。

古代医家受诗意薰陶,因将其研制药方取名“见晛丸”。寓意为沉困之疾因服药而痊愈,犹如雨雪虽盛,受日照而消融。【原文】[1]

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2][3]

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4][5]

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6][7][8]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

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周礼·天官冢宰》)【注释】

[1]疾医:周代医官名,设“中士八人”。亦为我国古代医学分科之一,相当于后代的内科医生。

[2]疠疾:疾疫。指流行性或传染性疾病。

[3]痟首疾:痟:酸痛。郑玄注:“痟,酸削也;首疾,头痛也。”

[4]五药:草、木、虫、石、谷。

[5]眡:通“视”。

[6]两:并比,参比。

[7]九窍:耳、目、口、鼻七窍合前阴、后阴,总称九窍。

[8]九藏:《素问·三部九候论》:“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所谓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所谓形藏者,一头角、二耳目、三口齿、四胸中。【解读】

周代的食医为宫廷所专设,而疾医、疡医则“掌养万民之疾病”。

当时,对季节性的流行及传染疾病已有一定认识。其论治四时疠疾,同样以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故有五味、五谷、五药养病,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之说。

所谓“九藏”,是在心、肝、脾、肺、肾五“神”藏之外,又有头角、耳目、口齿、胸中四“形”藏。《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周礼》“参之以九藏之动”,与《三部九候论》之言相符。

疾医不仅分治各种疾病,而且还对死亡者出具死亡报告,由医师统一掌管。由此可见,周代的医事制度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亦已较为完善。【原文】

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

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仲夏……行秋令……民殃于疫。[1][2]

季夏行春令……国多风咳……行秋令……乃多女灾。

孟秋……行夏令……寒热不节,民多疟疾。[3]

季秋行夏令……民多鼽嚏……行春令,则暖风来至,民气解惰[4]。[5]

仲冬……行春令……民多疥疠。[6]

季冬……行春令,则胎夭多伤,国多固疾,命之曰逆。(《礼记·月令》)【注释】

[1]国多风咳:《淮南子·时则训》作“多风咳”,无“国”字。

[2]女灾:生子不育。高诱注:“金干火,故多女灾,生子不育也。”

[3]鼽:鼻塞不通。

[4]解惰:懈堕。解、懈通。

[5]疥疠:《吕氏春秋·仲冬纪》作“疾疠”。

[6]固疾:《淮南子·时则训》作“痼疾”。固、痼通。“固疾”同“笃疾”,高诱注云:“国多笃疾,逆风气之由也,故命之曰逆。”【解读】《礼记·月令》的文字,是四时气候失常,导致流行疾疫,或使“民气”受损,胎养夭伤的最早医学记载。《礼记》之后,《吕氏春秋》、《淮南子·时则训》皆采其内容。以后,《素问》运气学说又详论运气失常,气候变化,产生疾病。后世医家称非其时而有其气为“非时之气”,其所致的“时行”疾病为“时气病”,当属相类情况。《月令》所载时行疾疫与气候异常的关系虽非必然,但实有其理,故当为医者所应知。日本医家吉益为则认为“凡《月令》之言病,与治疗无益矣……非疾医之事”,恐未免是浅狭之见。【参阅】《素问·金匮真言论》:“故春善病鼽衄。”王冰注:“以气在头也。”

又“秋善病风疟”,王冰注:“以凉折暑,乃为是病。《生气通天论》曰:‘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此谓以凉折暑之义也。《礼记·月令》曰:孟秋行夏令,则民多疟疾也。”《淮南子·时则训》曰:“季秋行夏令……民多鼽窒。”《千金要方·伤寒例》引《小品》:“凡时行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冷,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

吉益为则《古书医言》:“凡《月令》之言病,于治疗无益矣,虽圣经不能无疑。唯率以言之,乃可也。理以推之,乃不可也。又《周礼》及《吕氏春秋》等《月令》皆效之,非疾医之事。”【原文】

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

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礼记·曲礼下》)【解读】

古礼,君亲有疾,臣子先尝。《千金要方》载:辟疫气令不染,岁旦屠苏酒,“屠苏之饮,先从小起”。犹存“饮药,子先尝之”的古礼。《新唐书·裴潾传》记载:唐帝喜方士,求长年,而方士柳泌等为帝治丹剂,以致中燥病渴。裴潾进谏说:“若乃药剂者,所以御疾,岂常进之饵哉?况又金石性托酷烈,而烧治积年,包炎产毒,未易可制……《礼》:‘君之药,臣先尝之;父之药,子先尝之。’臣子一也,愿以所治剂,俾其人服之,竟一岁以考真伪,则无不验矣。”裴潾据《礼记》“君饮药,臣先尝之”之礼,谏使方士自服其所炼丹药,洵为忠臣智士。【原文】[1][2]

问庶人之子,长,曰:“能负薪矣。”幼,曰:“未能负薪也。”[3]

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礼记·曲礼下》)【注释】

[1]庶人:庶,百姓,平民。《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2]负薪:背柴。

[3]射:古代行射礼。以兽皮或布做成靶,名“射侯”。《周礼·天官·司裘》:“王大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诸侯则共熊侯、豹侯,卿大夫则共麋侯,皆设其鹄。”【解读】

“能负薪”,谓体力能胜任;“有负薪之忧”,谓有病,体力不能胜任。这是古人的委转之语。后世遂称患病为“有负薪之忧”。【原文】[1][2][3]《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礼之于政,如热之有濯也。濯以救热,何患之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释】

[1]执:执持,保持。

[2]逝:在此作退热解。

[3]濯:洗濯。【解读】

古诗“谁能执热,逝不以濯?”意思是谁能固执地在高热时不用濯法除热解救?《左传》认为濯法治疗热病,犹如“礼”之有益于政治。

从《左传》的记载,可知“濯”是古时救疗高热的一种外治方法。《左传》所记载的“濯”法,如《素问》所说的“灌汗”。王冰注:“寒水灌洗,灌,谓灌洗,盛暑多为此也。”【原文】[1][2]

夏,楚子庚卒。楚子使薳子冯为令尹,访于申叔豫。叔豫曰:“国多宠而王弱,国不可为也。”遂以疾辞。方暑,阙地下冰而床焉。重茧衣裘,鲜食而寝。

楚子使医视之。复曰:“瘠则甚矣,而血气未动。”(《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注释】

[1]楚子:指楚王庚。

[2]楚子:指楚的新王。【解读】

楚子欲令申叔豫为官,叔豫看到楚国“多宠而王弱,国不可为”,因而不愿当官,诈病在家。时值夏暑,他在床下置冰降温,却又“重茧衣裘”,似乎形寒怯冷。楚子派医生诊视,回复道瘦瘠则甚,而血气未动。该医生亦精于色脉诊者。

后世医籍中有“诈病”一门,也有关于诈病的医案。申叔豫诈病,或为历史上最早的记载。【原文】[1][2][3]

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佑。”

公曰:“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4][5]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今君不节不时,能无及此乎?”

出,告赵孟……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6]文,皿虫为蛊,穀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赵孟曰:“良医也。”厚其礼而归之。(《左传·昭公元年》)【注释】

[1]晋侯:春秋晋平公,公元前557~前531年在位。

[2]秦伯:春秋秦景公,公元前576~前536年在位。

[3]医和:春秋时秦良医。

[4]菑:“灾”的异体字。

[5]末疾:末,四末,即四肢。末疾,指四肢瘫痪之病。

[6]风落山:蛊卦,《易》象曰:“山下有风,蛊。”【解读】

秦医和视晋侯之疾,将死。诊断因女色蛊惑,既不节,又不时,淫生内热而成病。其解说认为:天有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甚则伤人,是为“六淫”。六淫致病: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医和认为,女色之惑,实也离不开“六气”之变。阳淫热疾,晦淫惑疾。女为“阳物”,故能淫生内热,既为所惑,晦而不明,故为心疾。

晋臣赵孟深知晋侯情况,与医和所说相符,故称其为“良医”。《灵枢·热病》云:“男子如蛊,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为古时针治热病蛊疾之法。【原文】[1][2]

四年春三月……水潦方降,疾疟方起。(《左传·定公四年》)【注释】

[1]四年:春秋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

[2]潦:雨后积水。《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天雨,廷中有潦。”【解读】

这是我国历史上记载水潦与疟疾发生的最早文献。古人虽然不知道疟蚊孳生传布疟原虫是导致疟疾的真正罪魁祸首,但已发现“水潦”与疟疾发生有重要关系。【原文】[1][2]

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3][4][5]皆如挟纩……叔展曰:“有麦麹乎?”曰:“无。”“有山鞠穷乎?”[6]曰:“无。”“河鱼腹疾奈何!”(《左传·宣公十二年》)【注释】

[1]师人:军人。

[2]三军:春秋时,大国多设三军:上军、中军、下军。三军各设将、佐,而以中军将为三军的统帅。

[3]纩:絮衣服的新丝绵。

[4]麹:麯(曲)的异体字。

[5]山鞠穷:即中药芎,产四川的名川芎。

[6]河鱼腹疾:指腹泻。孔颖达疏:“如河中之鱼,久在水内,则生腹疾。”以为人若久处于水湿,如鱼在水中,则易生腹疾。【解读】

军士多感寒,君王巡视三军,进行拊勉,因感动而觉温暖。

麦麹、鞠穷,有治腹泻之功。无此二药,故云:“河鱼腹疾奈何!”【参阅】

李时珍《本草纲目》:“《左传》言麦麹、鞠穷御湿,治河鱼腹疾。予治湿泻,每加二味,其应如响。”【原文】[1][2]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3]

晏子见曰:“君病酒乎?”公曰:“然。”[4][5]

晏子曰:“古之饮酒也,足以通气、合好而已矣。故男不群乐[6][7][8]以妨事,女不群乐以妨功。男女群乐者,周觞五献,过之者诛。[9]君身服之,故外无怨治,内无乱行。今一日饮酒,而三日寝之,国治怨乎外,左右乱乎内。以刑罚自防者,劝乎为非;以赏誉自劝者,惰乎为善;上离德行,民轻赏罚,失所以为国矣。愿君节之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注释】

[1]酲:病酒,醉未觉。

[2]发:起。“三日而后发”,谓醉寝三日而后起。

[3]晏子: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前500),字平仲。继其父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传世《晏子春秋》,是战国时人集其言行编辑而成。

[4]通气:谓血气流行。

[5]合好:谓宾朋欢宴。

[6]妨功:功,通工。妨功,谓有妨女工。

[7]周觞五献:“五献”,疑为“三献”。

[8]诛:《周礼》郑注:“诛,责让也”。

[9]服之:行之。【解读】

齐景公饮酒,左右怂恿之,因而“病酒”。醉三日而醒,以致内乱外怨。晏子进谏,并举以周代饮酒之礼为喻,劝景公饮酒有节。【原文】[1]

饮过度者生水,食过度者生贪。(《太平御览》八百四十九引《慎子·逸文》)【注释】

[1]水:水饮。内生的病邪之一。【解读】

饮水过多,不能运化,则可内生水饮之邪,称为伤饮。水饮内伤,致生溢饮、水肿等病。若水停胃脘,上逆而呕,称为水逆。

食物过多,则致伤食。常见胃脘痞闷,嗳气吞酸,厌食。恶心呕吐,或泻下酸腐等。日久不化,称为宿食。《慎子》所谓“生贪”,谓是贪食之病,实讽刺贪污之人如同贪食,必因之而自伤。【参阅】《素问·脉要精微论》:“肝脉……其耎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王冰注:“面色浮泽,是为中湿,则血虚中湿。水流不消,故言当病溢饮。以水饮溢满,故渗溢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原文】

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百门而闭一门焉,则盗何遽无从入?(《墨子·公孟》)【解读】

墨子指出,得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因于寒暑所伤,或得于劳役过度。防病如防盗,门户多而仅闭其一,则怎能拒盗于外呢?可见养生防病,当注意到方方面面。【原文】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墨子·兼爱上》)【解读】

治国与治身,其理相通。治国者必知祸乱的起因,治病者当知疾病的病因。若不知其因,则焉能治之?《墨子》的论说,与《列子》“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淮南子》“所以贵扁鹊者,知病之所从生也”之意相同。

究知病因,为医家所重。《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灵枢·百病始生》又将病因归纳为“三部之气”所伤。张仲景也归纳总结为“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三者。宋陈无择从而提出了“三因”论。【参阅】《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张仲景《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施治错谬,医之大患,不可不知。”【原文】[1][2]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注释】

[1]伯牛:孔子弟子,姓冉,名耕,字伯牛。

[2]牖:窗户。【解读】

伯牛为孔子弟子,患疠风而不治。《淮南子·精神训》云:“伯牛为厉。”厉通“疠”。《说文》:“恶疾也。”又称疠风或“癞”。

疠风,即今所称的麻风。在春秋时,人们对其已有一定的认识。医学史上也早有所记载。《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又《脉要精微论》曰:“脉风成为疠。”

在汉代,疠风又称“恶疾”。《汉书·宣元六王传》:“(楚孝王器)今乃遭命,离于恶疾。夫子所痛曰:蔑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太平御览·何颙别传》记载王仲宣尝遇张仲景,仲景断言其病,宜服五石汤,不治当病成眉落。不听,后果疾成而眉落。王仲宣所患亦为疠风病。

“初唐四子”之卢照邻患恶疾,医所不能疗。卢氏曾执师资之礼以事孙思邈,并问医道。思邈阅疠风数百人,得免于死者仅二人。

后至明代,薛己著《疠疡机要》,沈之问著《解围元薮》,为论治疠疾的专著。【原文】[1]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庄子·齐物论》)【注释】

[1]偏死:谓肢体偏枯不用。【解读】《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并以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又《素问·脉解》:“故肿腰脽痛也,病偏虚为跛。”《庄子》所载民寝处湿地而患“腰疾”,甚至于偏枯不用,是湿痹病邪深入,荣卫不行所致。与《素问》寒湿腰椎痛“偏虚为跛”的医论相符。【参阅】《素问·本病论》:“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原文】

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1][2]不成章,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庄子·在宥》)【注释】

[1]乔诘:意不平。

[2]卓鸷:谓行为乘戻独特。【解读】

毗阳、毗阴,指大喜、大怒而伤阴阳之和。后《淮南子·精神训》说“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又《素问·疏五过论》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与此同义。【原文】[1][2]

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3]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庄子·人间世》)【注释】

[1]回:颜回,孔子弟子。

[2]夫子:孔子。

[3]则:治则法治。【解读】

“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是孔子对其学生说的话,他以“医门多疾”比喻乱政之繁多。【原文】[1][2]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3]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4]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孟子·离娄》)【注释】

[1]仁:《庄子·天地》:“爱人利物之谓仁。”

[2]驱:驱前拥戴的意思。

[3]畜:蓄积。

[4]志于仁:立志于仁,犹立志于施仁政。【解读】

儒家提倡“仁”,认为作为一国之君必须施行“仁政”,爱人利物。然而,没有一个国君能“志于仁”,却争欲称王,故为孟子所讥讽。他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为譬喻,言病久而药少,终难治愈。犹如国君虽欲称王,不施仁政,终难达到目的。

古人治病多用针灸。艾条之术已有悠久历史,故孟子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譬喻。【参阅】

李时珍《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大辛,熟则微辛大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原文】[1][2][3][4]

叔向御坐,平公请事,公腓痛足痹,转筋而不敢坏坐[5]。晋国闻之,皆曰:“叔向贤者,平公礼之,转筋而不敢坏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

[1]叔向:春秋时晋国大夫,晋平公时任太傅。主张维持旧制,反对改革。

[2]御坐:侍坐。

[3]平公:晋平公。公元前557~前532年在位。

[4]腓:胫肉,即小腿肌肉。

[5]坏坐:谓改变破坏原有的坐姿。【解读】《韩非子》所说“腓痛足痹转筋”,纯属医学术语。《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腓痛转筋,即临床所常见的小腿腓肠肌痉挛,多为感受寒冷之气,或霍乱吐泻后,津液耗损,不能濡养筋脉所致。【原文】[1]

术之不行有故……故能使人弹疽者,必其忍痛者也……

夫痤疽之痛也,非刺骨髓则烦心不可支也。非如是,不能使人以半寸砥石弹之。今人主之于治亦然,非不知有苦则安,欲治其国,非如是不能听圣知而诛乱臣。(《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注释】

[1]弹疽:古时用砭石治疗痈疽的一种方法。【解读】

用砭石治痈疽,病人必须忍痛。欲治理国家,则必须诛乱臣。

医术之不行,国政之难理,往往由于当事者不能忍苦忍痛。【原文】[1][2][3][4][5]

夫婴儿不剔首则腹痛,不揊痤则寖益。剔首、揊痤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然犹啼呼不止,婴儿子不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韩非子·显学》)【注释】

[1]剔:通“剃”。

[2]腹痛:“腹”犹“复”。“腹痛”,更加痛。

[3]揊:挤压。

[4]痤:痤疽。犹痈疽。《淮南子·说林训》:“溃小疱而发痤疽。”高诱注:“痤疽,痈也。”

[5]寖益:寖,同“浸”。寖益,谓浸淫益甚。【解读】

韩非子此文,说婴儿头上生痈疽,必须剃发挤脓,不如此则其病益甚。然而婴儿不知受小苦而得大益,故犹自呼啼不止。

韩非子的这一比譬,与“良药苦口利于病”同一意思。【原文】[1]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2]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韩非子·安危》)【注释】

[1]拂:拂逆。

[2]子胥:伍子胥(?—前522),春秋时吴国大夫,名员,子胥乃其字。本为楚大夫伍奢次子,伍奢被楚平王所杀,子胥入吴。后助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不久攻入楚都,以功封于申。吴王夫差时,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渐被疏远,终被吴王赐剑自杀。后来吴国果被越所灭亡。【解读】

韩非子指出,扁鹊以刀刺骨而利在身,圣人忠言逆耳而福在国。故病重者必须忍痛,则扁鹊得以施展其术;危国之君能听逆耳之言,则不会失去像伍子胥一样的忠臣,国家也不会灭亡。【参阅】《汉书·艺文志》:“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史记正义》:“《黄帝八十一难经序》云:‘秦越人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又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原文】[1][2][3][4]

谚曰:“巫咸虽善祝,不能自祓也;秦医虽善除,不能

[5][6]自弹也。”……此鄙谚所谓“虏自卖裘而不售,士自誉辩而不信”者也。(《韩非子·说林下》)【注释】

[1]巫咸:商王太戊的大臣。相传他发明鼓,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又善占星、祝祷。一说即甲骨文记载的“巫戊”。

[2]祝:祭祀时司告神求福之人。

[3]祓:古代为除灾去邪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4]秦医:秦以医著名者,有医和、医缓。

[5]弹:古代针砭手法之一。《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夫痤疽之痛也,非刺骨髓,则烦心不可支也。非如是,不能使人以半寸砥石弹之。”《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在此泛指针砭法。

[6]虏:古时对男子的蔑称。【解读】

古时巫觋以祝祷方法治疗疾病。《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所谓“祝由”,唐王冰注谓“祝说病由,不劳针石”。后来,祝由为医学十三科之一。《韩非子·说林》所载的这段谚语文字,是说虽然能医善辩,但也有不能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正如卖裘者不能出售、自誉者人多不信一样。实有劝人戒骄戒躁而应该自谦的意思。【参阅】《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夫为医之法,不得……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原文】[1][2]

秦之有韩,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虚处则㤥然,若居湿地,[3]着而不去,以极走则发矣。(《韩非子·存韩》)【注释】

[1]韩:战国七雄之一。疆域有今山西东南和河南中部,介于魏、秦、楚三国之间,为军事上必争之地。公元前230年为秦所灭。

[2]㤥(hài):愁苦,不舒服。

[3]极走:极,最大限度。极走,疾走、亟走。【解读】

秦、韩两国互不侵犯,后因韩国叛秦,终致国迫地侵,兵弱不振而服于强秦。

韩非本为韩国人,曾建议韩王变法图强,却不见用。但受到秦王重视,受邀至秦。在秦,闻将举兵伐韩,故上书始皇,言不可举兵。秦相李斯则认为,秦之有韩如“腹心之病”,又若寒湿之邪着而不去,终必因疾走而病发。他以医学道理,比喻秦、韩两国间的政治军事情势。

“居湿地,着而不去,以极走则发”,讲的全是医理。尤其是“着而不去”的“着”字的运用,绝非偶然。《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久居湿地,皮肉筋脉受之,故为痹着而不去,因而名为“着痹”。【原文】[1][2]

夫吴越之势不两立。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3]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无伤也。(《吕氏春秋·知化》)【注释】

[1]吴:古国名。始祖为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有今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的一部分。都吴(今苏州市)。春秋后期国力始强,吴王阖闾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夫差又胜越国,越王勾践屈服。又北上与晋争霸,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

[2]越:古国名。始祖为夏代少康的庶子无余。都会稽(今绍兴市)。春秋末常与吴交战,为吴王夫差所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终于攻灭吴国,称为霸王。战国时国势渐衰,为楚所灭。

[3]齐:古国名。周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东北部。开国君主吕尚。春秋初齐桓公任用管仲,称为霸主。春秋末君权为田氏所夺,后周安王封田氏为齐侯。齐威王时国力强盛,败魏国,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此后长期与秦对峙。后五国联合攻齐,齐被燕将乐毅攻破。从此国力衰弱,终于为秦所灭。【解读】《吕氏春秋》记载,春秋时伍子胥曾将吴越两国势不两立的形势比喻为“心腹之疾”,并将吴国与齐国的一般矛盾喻之为“疥癣之病”,这是以医学的语言形容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形势,并衡量其利害关系。【参阅】《吕氏春秋·长攻》伍子胥谏吴王云:“夫吴之与越,接土邻境,道易人通,仇雠敌战之国也,非吴丧越,越必丧吴。若燕、秦、齐、晋,山处陆居,岂能逾五湖九江,越十七厄以有吴哉?”【原文】[1][2]

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3][4][5],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吕氏春秋·尽数》)【注释】

[1]秃与瘿人:秃发和颈瘿患者。瘿,瘿瘤。《易林·坤之大过》:“瘤瘿秃疥,为身疫害。”亦以瘿、秃连言。

[2]尰与躄人:足肿与足不能行病人。足肿曰尰;躄,不能行。

[3]好与美人:指美好的人。或谓福相之人。

[4]疽与痤人:疽,痈疽;痤,痤疽。《淮南子·说林训》:“溃小疱而发痤疽。”

[5]尪与伛人:尪,突胸仰向疾病;伛,伛脊病。即所谓鸡胸、龟背。【解读】

发生在一地区与一定的地理环境有关的疾病,称地方病。人的生长发育与一定地区的水土和生物中化学元素的含量有关,当其不相适应就可能产生某些疾病,如喜马拉雅山山区的地方性甲状腺肿、黑龙江省的克山病等。先秦时代人根据地方饮用水的质量和味道,分别称为“轻水”“重水”“甘水”“辛水”和“苦水”,并通过实际观察,总结出各种水质可导致不同的地方性疾病。

居住环境及饮食对健康的影响,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认为:东方海滨傍水,鱼盐之地,民食鱼嗜咸,易使人热中,病痈疡;西方之地沙石多风,其民“华食而脂肥……其病生于内”;北方地高寒冽,民野处乳食,故多“藏寒生满病”;南方地下,雾露所聚,病多挛痹;中央土地平湿,病多痿厥寒热。

现代考古学所展开的体质人类学与古代社会研究,涉及古代不同地区食谱与健康问题。《吕氏春秋》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地方病古文献资料。【参阅】《淮南子·地形训》:“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障气多喑,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岸下气多肿,石气多力;险阻气多瘿;暑气多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丘气多狂;衍气多仁,陵气多贪。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中土多圣人。皆象其气,皆应其类。

“是故坚土人刚,弱土人肥;垆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耗土人丑。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奰,食草者善走而愚,食叶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知慧而夭。”

晋张华《博物志》:“东方少阳,日月所出,山谷清,其人佼好。西方少阴,日月所入,其土窈冥,其人高鼻、深目、多毛。南方太阳,土下水浅,其人大口多傲。北方太阴,土平广深,其人广面缩颈。中央四析,风雨交,山谷峻,其人端正。

“山居之民多瘿肿疾,由于饮泉之不流者,今荆南诸山郡东多此疾尰;由践土之无卤者,今江外诸山县偏多此病也。”

陈延之《小品方》:“瘿病者,始作与瘿核相似。其瘿病喜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边也,乃不急,膇然则是瘿也。中国人息气结瘿者,但垂膇膇无核也。长安及襄阳蛮人,其饮沙水,喜瘿有核瘰瘰耳,无根,浮动在皮中……北方妇人饮沙水者,产乳其于难,非针不出。”【原文】[1]

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

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吕氏春秋·达郁》)【注释】

[1]比:比和,相协调的意思。【解读】《吕氏春秋·达郁》主要说明人体的“血脉欲其通”“精气欲其行”。血脉、精气通行,则病邪无由生,疾病自然可愈。一国亦然。《达郁》血脉、精气内郁而导致疾病的论说,实发中医郁证病机论之先声,补充了《内经》内容的不足,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参阅】《灵枢·小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原文】[1]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2][3][4]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挶为聋,处目则为䁾[5][6][7][8][9]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张为府,处足则为痿

[10]为蹶。(《吕氏春秋·尽数》)【注释】

[1]户枢不蝼:户枢,门户的转轴。不蝼,《意林》引作“不蠹”。

[2]风:眩晕证,或称“头风”。《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佗死后,太祖头风未愈。”

[3]挶:本意为握持。在此形容失聪者以手近耳以助听貌。

[4]䁾:眼病。目眶中分泌物凝积。

[5]鼽(qiú):鼻塞流涕。《素问·气交变大论》王冰注:“鼽,鼻中水出也。”张介宾《类经》:“鼽,鼻塞也。”

[6]窒:阻塞,不通。

[7]张:通“胀”。

[8]府:通“胕”。《素问·五常政大论》:“寒热胕肿。”王冰注:“胕肿,谓肿满,按之不起。”

[9]痿:病名。症见肢体痿弱,筋脉弛缓。

[10]蹶:倒仆。《淮南子·精神训》:“形劳而不休则蹶。”【解读】《吕氏春秋·达郁》指出,人身精气郁滞,则致邪生病,故血脉精气贵于通达。同书《尽数》篇则进一步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蝼”作比喻,说明形体不动则精气郁滞,随所郁之处不同,而导致诸种病证。

因之,古代养生者重视劳动,并为引导之术。《庄子·刻意》曰:“吐故纳新,熊经鸟伸……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为传世名言。《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氏的话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或亦本于《吕氏春秋》。【参阅】《亢仓子》:“草郁则为腐,树郁则为蠹,人郁则为病。”《后汉书·华佗传》:“佗语(吴)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千金翼方·养性·养老大例》:“非但老人须知服食将息节度,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不得安于其处,以致壅滞。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义在斯矣。”【原文】[1][2]

今世上卜筮祷祠,故疾病愈来。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3]修于招,何益于中?

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贱之也,为其末也。(《吕氏春秋·尽数》)【注释】

[1]卜筮:古人用龟甲和蓍草占卜。《礼记·曲礼上》:“龟为卜,策为筮。”

[2]祷祠:以词祝祷于神。

[3]招:靶子。【解读】

古时人患病,迷信鬼神,崇尚卜筮。即使是原始的医药,也掌握在巫医手中。《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周公乃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可见虽是周武王患病,也敬卜祓斋,病虽少有转机,仍不免而死。故对于巫医卜筮,明智之士早已轻贱之。《内经》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吕氏春秋》则喻之为“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史记》谓“信巫不信医”为“不治”。【参阅】《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原文】

今有良医于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万也。故贤者之致功[1]名也,必乎良医,而君人者不知疾求,岂不过哉?今夫塞者,勇力、时日、卜筮、祷祠无事焉,善者必胜。立功名亦然,要在得贤。(《吕氏春秋·察贤》)【注释】

[1]塞:通“簺”。一种赌戏。《庄子·骈拇》:“博塞以游。”《说文》云“行棋相塞谓之簺”。【解读】《吕氏春秋·察贤》的“良医”此喻“贤者”,指出要立功名,像“博塞”一样,善者必胜,凡勇力、占卜、祷告之类,皆不可从事。

由此可见,以良医比为良相,此意实古已有之。【原文】[1][2]

凡人主必审分,然后治可以至,奸伪邪辟之涂可以息,恶气[3]苛疾无自至。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