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破案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00:41:03

点击下载

作者:诸葛明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FBI破案课

FBI破案课试读:

前言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真正滴水不漏的案件,所有的案件都会在案发现场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再缜密的案件都一定会有疏漏的地方。鞋印、皮屑、毛发、指纹、血迹、DNA、伤痕、纤维、弹壳、灰尘……这些看起来细小到极容易被忽略的客观线索,却常常对案件的侦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些线索并无法成为案件侦破的所有依据,有时候我们还需要其他更重要的线索。

没错!就是那些能够将所有线索紧密联系起来的、起到引导性的关键——破案术。

并不是每一个警员都能够有效地发现、利用线索。破解案件需要的不仅仅是种种线索,最主要的是对警员综合素质的考验,其中包括警员的学识、经验、思维、方法、技术、手段等,这些与线索一同构成了主导案情发展的关键要素。

在世界上发生的那些大案要案中,有时即便证据都摆在了眼前,很多警察依旧觉得一头雾水。可是,美国的FBI却总能“独领风骚”。这究竟是为什么?他们究竟有什么优秀之处呢?在线索之外,他们有什么破解案件的特别手段呢?

FBI并不是某一个超级无敌警员的称呼,或者是某项特别的荣誉,而是一群具有超高侦查能力和破案能力的人。近年来,FBI的警员们在美国的地位不断攀升,其通过丰富的经验和缜密的思维,成功破获了一起起的重大案件,成为美国独一无二的刑侦机构。FBI是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的缩写,指的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它是美国司法部的主要调查机关。其在反暴行、毒品组织犯罪、暴力犯罪、白领阶层犯罪等方面具有最高优先权,是一个维护美国司法权力,对犯罪分子进行打击的刑侦机构。

FBI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很高的声誉,随着众多影视作品中屡屡出现FBI的身影,其盛名的广播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他们破案过程中使用的种种破案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FBI的破案术中充满着过人的智慧、精巧的思维逻辑、奇妙的破案技巧、缜密的思考方式和新奇的破案过程。这些方面都吸引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这本《FBI破案课》正是解开FBI这个神秘领域的通关手册,可以让我们详细了解到每一个疑难案件和重大案件的破案过程,也能够一步步地引领我们去学习那些既有趣又有实用价值的破案方法和思维方式。

比如,发散思维破案术:可以让我们在纷乱复杂的环境中抽丝剥茧,找到“真相只有一个”的最完美解答;逆向思维破案术:由因推出果并不算难,由果倒推出因也不难,但是如果能够以果为因、以因为果,颠倒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往往会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迂回思维破案术:在众多问题和线索层层围绕下,如何能够在抽丝剥茧之后直捣黄龙;辩证思维破案术:一件案件最复杂的,同时也是最玄妙的地方,就是人心的作用,而这就是虚与实、真与假的辩证;逻辑思维破案术:事情的真相逃不出逻辑的约束,从理论的层面可以分析、推理、演绎出事情最科学的解释方法;移植思维破案术:事物的表面常常会蒙蔽我们的眼睛,只有拨开重重杂乱的迷雾,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真实的东西;类比思维破案术:想要解答一件案件最令人困惑的地方,就需要更加严谨和专业地开发训练我们的脑神经,拓展思域对不同现象进行类比;形神思维破案术: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会对整个案件的破获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足以成为我们洞察人心、寻找真相的依据。

FBI的破案术中有着太多精妙之处,初读便会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就像是一顿美餐前的开胃小菜,其精美的味道让人对之后的大餐更加期待。本书的作者结合了许多FBI的经典案例,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为读者讲述了FBI的破案理论,呈现出了FBI的心理策略和智慧,希望读者开卷有益,有所收获。第一章FBI破案课之“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是FBI破案“武器库”的利器。FBI在办案过程中,通过“发散思维”寻找到案情中隐藏的蛛丝马迹,然后再利用“发散思维”对这些蛛丝马迹进行天马行空的猜想,从中挖掘到更多的证据及破案方法。那么,FBI的探员究竟是怎样解读发散性思维,又是如何运用到破朔迷离的案情中去的呢?发散思维是指人的大脑在高速运转时,呈现出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所以我们又称它为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者是求异思维。“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等方式都是发散思维的具体表现。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解决问题的高效手段之一。而FBI之所以能“攻无不克”,正是因为他们将思维发散,不拘泥于表象,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从而探寻到新的思路、新的证据以及新的破案方法。让我们一起通过这一章节来解读FBI的发散型思维破案术吧!第一节发散思维的宽度

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里所指的心并非单纯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心”,它强调的是想象力,抑或是“知识”,即:你能想到多远,就有可能抵达多远;你所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就有多大的舞台供你去施展才华。在FBI探员的身上我们也可以套用这句广告语:“思维有多发散,‘辐射范围’就有多广。”

二月末的清晨依旧清冷,一男子在内华达州郊区的山林里打猎时,突然发现远处的树枝上竟吊着一具女尸,男子惊恐之余立刻报案。警方接到报案后,随即赶赴现场。

法医先对死者进行了检验,大致判断出死者是两个月前去世的,因为冬天天气寒冷,所有尸体没有腐烂,亦没有发臭。然后警员们又针对现场做了详细勘察除了从死者厚厚的外套口袋中,找出了一封写明自杀原因的遗书,再没有任何线索。

案件至此,似乎已经可以完全排除他杀,认定死者是自杀然后结案。但令所有警员都感到奇怪的是:树枝离地面有三米多高,而且在尸体的下方也找不到任何可当作踏台的东西,死者是怎么把自己吊死在树枝上的呢?

除非她会“轻功”,自己先“飞”到树枝上,绑好绳子,然后再自杀,抑或是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先爬上树干,然后再小心翼翼地从树干爬到树枝,系好绳套,然后再不可思议地把自己的脖子套在绳套里,然后自杀。

吃安眠药、割腕、跳楼、开煤气……都是较为常见的自杀手段,即便是选择上吊自杀,死者也大可不必找一个如此之高的树枝。那么,这名年轻女子是怎么死的呢?种种“不可能”让警员们开始怀疑她是死于“他杀”,但又苦于找不出任何证据,所有警员都陷入了苦恼之中。警长刘易斯不得已给他的FBI好朋友麦克打了电话。

半个小时后,麦克驱车赶到。他先是向刘易斯了解了案情,同时看了那封遗书,然后又环视了一下现场,十五分钟后,他便向所有在场的警员仔仔细细地解释了案情。

正如上文所述,如果一个人决意想自杀,他不可能如此大费周折,上吊自杀亦是如此。如果脚底下不踩着东西,她不可能“飞”到绳套里,更不可能爬上如此高的树,然后再把自己的脖子“套”在绳套里。所以,她脚底下一定得有东西,就像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一样,死者往往会踩着凳子,将自己的脖子“送”进绳套,然后再把脚底下的凳子一脚踢开。

但是,如果你的思维一直局限在死者是踩着实物(比如说凳子、桌子之类),才能完成自杀过程的话,那么你无论如何是无法侦破此案的。如果你是这样思维的探员,你甚至还要漫山遍野地搜寻那个“置人于死地”的“实物”。因此,要想破解此案,不一定非要蛮干,而是要让自己的思维“发散”起来,越发散越好。

如果死者脚底下必须踩点儿什么东西,那么,我们就以此假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想象力,只要是你能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案件的重要线索,甚至连空气都有可能。

俗语有云:“不怕你不知道,就怕你想不到。”FBI厚厚的卷宗里,有着各式各样的离奇案件,千奇百怪的线索、证据以及各种令人惊叹叫绝的破解思路。FBI探员之所以能够将各种千奇百怪的案件一一侦破,正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极其发散,想象力极为丰富。好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FBI警员麦克的破解思路。

当所有探员都在冥思苦想死者的自杀原因,身为FBI探员的麦克,给出了一个让人觉得十分大胆,却又理所当然的推测。

麦克说:“现在是二月末的春天,而死者是死于两个月前,这说明死者死的时候还是冬季。这一带每到冬天都会下很大的雪,很多山岭的雪甚至会没过灌木。”

然后,麦克伸手比画了一下死者吊在树上的位置,继续说:“深冬季节,此处应该满是积雪、冰块,你们看,这棵大树还没发芽呢!所以我推断死者应该是站在厚厚的雪堆上,上吊自杀的。因为积雪本来就厚,而她又在厚厚的积雪上堆起了一个雪堆,所以这个小雪堆就是置她于死地的‘实物’。她站在小雪堆上时,够到树枝应该很容易。天寒地冻,没人愿意跑到深山里,随着春天的到来,冰雪融化了,有人跑进山林里打猎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具高挂树枝上的女尸,而且脚底下没有任何东西。”

后来,警方从其他方面获得的证据,也证实了麦克的推测。

我们说FBI的发散思维就像是一棵树,案件本身是“树”的主干,FBI警员的发散性思维就是它的“枝丫”“叶子”“根茎”等。而且警员思维的发散能力越强,“枝丫”“叶子”“根茎”等就越茂盛。FBI警员在形形色色的案件中所积聚的见识和认知,就是树的“营养”, “营养”积淀越深厚,发散出来的深层认知也就越广阔。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同样一个犯罪现场,FBI的警员要比其他机构的警员办案效率更高的原因。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被很多问题牵绊住手脚,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仅只有一种,当遇到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不要被传统观念或习惯限制住了思维,试着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当我们能从传统的思维习惯中跳出来时,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而去试着换另一种思路思考时,也许就真的成功了。第二节脑洞一定要大开

寒冬腊月的某天夜晚,FBI芝加哥分局的警长查理接到这样一个报警电话,报警内容如下:

我现在非常害怕,但是我不知道我在哪里,我只能坐在车上,双手紧握着方向盘。不幸的是,我的车子是辆旧车,几乎所有的零件都出了问题,它可能很快就会熄火。可是,我周围很黑、很阴森。我只想尽快逃离这里,现在速度对我来说太重要了。虽然我冷,但是我只有把衣服脱掉,才能在车窗玻璃打碎后,没有那么多负担。哦,天哪,我终于把车窗玻璃打碎了,我在用尽全力向前移。尽管离得那么远,但我还是很努力地往前移动,移动,再移动……

根据经验判断,人处在高度惊吓状态下会表现出这样的语言形式。显然报警人遇到了大麻烦,如果警员把他所说的话当成是精神病人开的玩笑,很可能会错失最佳的营救时间,一旦报警人出现了生命危险,警员便要承担失职的责任。不过,对于断案经验丰富的FBI警员来说,他们是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的。任何报警电话,他们都会认真对待。

针对此案,警员就需要用到发散思维来思考问题。首先,报警者要打碎车窗逃生,这说明他无法打开车门。其次,报警者说他能感觉到自己的车很快就会熄火,而且外面很黑、很阴森,自己很害怕,而且即使外面很冷,他还要坚持脱掉衣服,这说明报警者极有可能连人带车掉进河里了。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会不顾及外面寒冷的天气而脱掉衣服。再次,从报警者打破车窗后极力向前移动的情况来看,报警者很有可能已经从车内逃生,正在水中踱步,他很害怕陷入淤泥中。

通过发散分析,FBI警员立刻从电话讯号方面确定了报警者的位置,然后征调警力,用最快的时间找到了报警者。

纽约一地下毒贩前日无缘无故“口中饮弹”自杀了,身旁丢着的一支手枪就是证明。但是警察在案发现场并没有找到遗书和任何线索,死者生前的生意做得如鱼得水,不存在自杀的理由。因此,FBI警长怎么也不认同死者是死于自杀,他认为,死者的死因与他的生意伙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FBI的调查显示,死者虽是毒贩,但平日一点儿毒品也不沾,甚至连烟酒也不碰。最大的喜好就是吃糖和巧克力。FBI警员找到了他的女友,他的女友哭着对警员说“:我知道他是个不做正经生意的人,经常对我又打又骂的,但我却从未想过他死。至于他的货从哪儿来的,又卖给谁,我一概不知。”紧接着,警员又找到了死者死前一天见过的人,是一位酒馆里的伙计。“真够不幸的呀!他是一个好人,经常到我这里来喝两杯,我知道他是毒贩子,但我不知道他的货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卖给了谁,之前他和我透露过,想金盆洗手,不干了,但是没想到,他居然自杀了。”

最后,警长又去访问了死者最后去过的牙科诊所。由于死者生前嗜糖如命,所以满口虫牙,定期来诊所看牙,家中也堆了很多牙科诊所的病例。“那个瘪三,还欠我几百美元呢!”年轻的牙科医生很不耐烦地对FBI警员说,“无论怎么给他治,他那嘴虫牙都没得治。现在我最关心的是,他死了以后,谁来给他付账单?”“看来你很在乎钱嘛。”警长有些不悦地说。“医生也是商人,救死扶伤只是理想层面的概念,生意对于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牙医打趣道。

在回警局的路上,医生的话一直回荡在警长耳边。突然,警长想到了什么,他立刻加快步伐,回到了警局。他吩咐5名下属密切监视医生,看他是否有什么异常的举动;他又吩咐另外5名警员调查医生的背景,以及经常和医生往来的病人。果然,三天后,他们在医生的药房里的某几样药中发现了毒品。此外,他们还在医生手术室的墙角落里以及车里,都发现了死者的血迹。此时,警长脑中的联想全部得到了证实。毒贩并不是在家中被杀,而是在医生的手术中被杀,然后被医生用车运回了家。而医生就是毒贩经常往来的生意伙伴。他们交涉的方式就是“定期检查”。

以下是运用发散思维侦破此案的全过程:

医生视财如命,并且毫无顾忌地在警长面前抱怨,这非常不符合医生的职业准则。即使他说的没错,但面对FBI警长,还是要收敛一些才对。但令人意外的是,医生这种话仿佛已经对不同的人说了千百次,早已经麻木了。但是,俗话说得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对于FBI而言,发散思维就是他们最强韧的利器之一,他们会将当事人随随便便说的话在脑海中不断重复分析。正如本案中的医生,他寥寥几句的抱怨就深深印入了警长的脑海中。

其实,最开始警长来找医生只是例行公事地调查,并没有对他起什么疑心,但是从自诩“生意人”的医生的话语中,警长感觉到,好像拖欠医生诊费的并不只是死者一人,可能会有很多人。要不,他不会这么随便絮叨。一个两个的,完全可以忽视。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往下想,这里只是牙科诊所,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拖欠医生的诊费呢?警长立马联想到了医生所谓的“生意人”身份。对,没错,医生也是生意人。突然,警长脑中有了一种疯狂的假设。难不成医生就是毒贩经常往来的生意伙伴?他的想法令他自己都感到惊奇。但是,他用了十分钟就肯定了自己的假设。

1.毒贩家堆了那么厚一摞诊疗单,而且都是同一家诊所,看来他经常找这家诊所的医生看牙。与此同时,毒贩很可能在看牙的过程中,与医生进行毒品交易。因为医生每天都会给很多人看牙,也会给病人开很多药。医生很可能把从毒贩那里弄来的毒品,当做“药”,开给前来就诊的“患者”。所以,医生的药房,有必要搜查。此外,与医生往来密切的患者,也要调查,因为他们中很可能存在“瘾君子”。当然这么做并不是要抓获那些“瘾君子”,而是为了进一步确定医生的真实身份。

2.死者是“饮弹而死”,但是FBI警员并没有在死者家找到遗书和其他线索。如果死者死于他杀,那么死者的家很可能不是死者死亡的第一现场。死者死亡的真正现场又是哪里呢?警长立刻想到了医生的诊所。通常情况下,病人在做牙齿检查时,会按照医生的要求把嘴张得很大,而且一般都会闭着眼睛,所以,如果医生因为个人恩怨或是利益冲突,打算杀死病人时,他只需把枪抵入患者的嘴中,就可轻松要了对方的命。那么医生和毒贩之间到底有没有矛盾冲突呢?医生自己都说了,那个毒贩欠了他几百美元的诊费。如果毒贩和医生真的是生意伙伴关系,那么毒贩拖欠的“诊费”怕是不止几百美元。由此可以推断,毒贩很可能是被医生所杀。所以医生的诊所,一定要作为重点搜查地点。另外,医生的车也必须要进行调查。因为医生很可能在诊所将毒贩杀死,然后用车将毒贩运了回去。

综上所述,医生作案的嫌疑很大,他的诊所、药房、汽车以及往来密切的病人都需要调查。第三节不要错过你所知道的任何细节

凶手作案是选在偏僻隐秘处,还是人潮熙攘处?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还是夜深人静之时?他是用尖刀、钝器作案,还是徒手加害?加害的力道如何?此外,勒索信的用字措辞、受害者的姿势……总而言之,犯罪现场的任何细节,都是罪犯性格心境的写照。而犯罪现场的任何一处蛛丝马迹,都能成为引起FBI思维“大爆炸”的导火索。在美国,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FBI思维的故事:

FBI某警员通过对一个素未谋面的访客留下的一根烟斗,做出了如下分析:

第一,烟斗破旧,但修理用的箍却是银的、烟嘴是琥珀的;烟丝不多,但价格昂贵。由此可以推断,此人一定是个经济富裕的人。

第二,烟嘴上的琥珀被咬破,说明他是一个力量很大的人。此外,他还多少有点儿强迫症。

第三,烟斗右边烤煳,说明他是一个左撇子。

……

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和多向思维发散的联想,FBI警员做出了精准的分析。其实,在FBI百年刑侦历史中,这种发散性的推理还有很多。而细致入微的观察,加上精密严谨的推理分析,成了FBI屡屡破案成功的法宝。案件中的一个脚印、一撮烟灰、一处笔迹以及案中人的不经意间的一句叙述,都是FBI侦破案件的重要线索。他们的思维总是处于放射状态,他们的联想也总是天马行空,FBI总能从许多别人不敢想,或者别人不愿意去想的问题中,发现多种可能,并从中找到破案的玄机……

现实生活中,发散思维对我们也很重要。当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一条路走到黑,试着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从而发挥充分的联想与想象,将思路扩展开,得到新的结构、新的思路、新的创造。

发散思维的要旨是:学会朝四面八方想。详细说来就是,思维要像旋转的喷头一样,朝各个方向进行立体式的发散性思考。下面是本书提供的几种方法,也许会对你大有助益:

1.结构发散。结构发散是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以此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

2.功能发散。功能发散是以某种事物的功能做为发散点,以此设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

3.形态发散。形态发散是以事物的形态(如颜色、形状、声音、味道、明暗等)为发散点,以此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4.组合发散。组合发散是从某一事物出发,以此尽可能多地设想与另一事物(或一些事情)联结成具有新价值(或附加价值)的新事物的各种可能性。

5.方法发散。方法发散是以人们解决问题的结果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此结果的各种原因;或以某个事物发展的起因为发散点,以此推测出能发生的各种结果。

发散思维是解决问题的高效手段之一,不但会让FBI的破案效率提高数倍,亦会让你解决问题的效率倍增。第四节用思维“打破”认知的局限性

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一件普通的物品,你能想出它有多少种用途?几种?几十种?还是上百种?普通人大都会这样认为:一件普通的东西,不可能有如此多的用途。这样的回答就已经证明了你思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局限性,下面的事例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

曾有位老师问同学这样一个问题:“砖块都有哪些用处?”大多数同学都想到了砖块可以造房子、修桥、铺路等。然而,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却比较特别,他说砖块可以用来打坏人。最后老师给他打了最高分。老师之所以给这位同学高分,是因为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他把砖块和武器联系在了一起,真正做到了思维的发散。当然了,只要你愿意继续往下思考,该题的答案还会有很多。

从砖块的重量方面思考,会得出:压纸、腌菜、凶器、砝码、哑铃等答案。

从砖块的形状方面思考,会得出:尺子、多米诺骨牌、垫脚等答案。

从砖块的颜色方面思考,会得出:画画、磨碎掺进水泥做颜料等答案。

从砖块的硬度思考,会得出:凳子、锤子、支书架、磨刀等答案。

从以上这则案例就能看出,具有发散思维的人之所以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是因为在观察一个事物时,他们往往能通过联想与想象,将思路扩展开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事物本身。而那些思维被局限的人,则只能看到事物或现象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

1968年,三岁的伊迪斯和爸爸妈妈生活在美国内华达州,一天她对妈妈说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不仅如此,她还认识其他一些英文字母。妈妈非常吃惊,她问伊迪斯是怎么认识的?伊迪斯说:“是维拉小姐教的。”妈妈表现得很高兴,而且当即亲吻了女儿。但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几天之后,她竟然以该幼儿园剥夺了她女儿伊迪斯的想象力为由,将维拉小姐所任职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

3个月后,法庭判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这个结果更出人意料。法庭为什么这样判罚?让我们听听这位母亲在辩护时所讲的理由吧。

她说:“我的女儿在认识字母‘O’之前,能把它说成是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她认识字母‘O’之后,便失去了这种能力。”

接着,她又为十几位陪审团成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我曾到东方的某个国家旅行,在一家公园里偶然见到了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一只完好无缺。剪去翅膀的一只,被收养在较大的一片池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池塘里。管理员说这样做能防止天鹅逃跑。剪去翅膀的那只天鹅身体无法保持平衡,飞起来就会掉下来;在小水塘里的那只虽然没有被剪去翅膀,但飞起时会因为没有必要的滑翔距离,而老实地待在水里。”“今天,我感到我的女儿伊迪斯已经成为劳拉三世幼儿园里的一只‘天鹅’。他们剪掉了她的一只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他们早早地把她投进了那片池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池塘。因此,我要求该幼儿园赔偿我女儿伊迪斯精神损失费1000万美元。”

爱因斯坦曾说:“思维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思维却涵盖了全部。”如果把知识与思维比作交通工具,知识是汽车,让工作效率提高很多,思维则是宇宙飞船,可以带来开拓性甚至颠覆性的进步。

案例中的母亲的做法在正常人看来,有点夸张,甚至有点有悖于常理,但是从孩子的未来这个角度来看,则十分有道理。幼儿园固定了孩子对英文字母的认识,无疑是在束缚孩子的思维以及想象力,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注意到这一点。为什么?因为大多数家长也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思维早已经被束缚了,还怎么可能会意识到这点呢?

所以,发散思维不单只是专属于美国FBI,每一个人都需要将自己的思维打开,每一个人都需要用发散思维来思考问题,看待事物,拓展自己的潜力,延展出人生的更多可能性……但是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发散思维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纸上谈兵的事情,它取决于人本身的阅历、经验以及对生活、对人性的认知,所以,发散思维本身是要借助人的生活积淀和思维活力,才能体现价值。这就要求人要留心生活,遇事冷静、沉着是一切事情顺利的开始,同时要保证发散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第五节“发散思维”破案案例精选不存在的脚印出卖了真凶案件还原

每天早晨4:30分,有一对情侣都会来到夏威夷海岸的一处较为偏僻的海滩看日出,由于大海的潮涨潮落,他们看日出的这一带的海滩上,总会有一些废弃物在早上漂流上岸。

这天早上,他们同样在海滩上看到许多废弃物,但是其中有两个较大的灰色防水袋,这引起了这对情侣的目光。他们很好奇,这两个灰色防水袋里到底装着什么,结果走近发现露在灰色防水袋外面的一只僵硬的手,二人吓傻了,他们立即报了警。当李维斯带着一队警员赶到现场后,他们发现现场留下的轮胎痕迹依然清晰可见,但不幸的是,现场没有留下脚印。按理来说,如果用车辆装载尸体来此抛尸,那么凶手在下车卸下尸体的时候,就一定会留有脚印,但是现场却非常干净,这让李维斯伤透了脑筋。在我们看来,脚印等痕迹是破案的重要线索。但是,如果思维一直停留在脚印上面,那么无论如何,这个案子是无法破解的。负责此类案件的警员,必须要将思维打开,朝着更多的可能性去想,才能找到破案的关键点。

经过反复查看现场及一阵冥思苦想后,李维斯对随从警员说:“我知道为什么没有脚印了,我也知道尸体是怎么被运过来的了。”

之后他们全部人马来到了附近高速公路的收费站,他们从车来车往的监控录像中,确定了一辆车。两天之后,此案成功告破。案件侦破尸体是被厢型汽车运到这片海滩的。可是,为什么李维斯会有这样的结论?因为,如果是用汽车的后备厢或是载货卡车的车斗搬运尸体,那么卸载的时候,作案人必须要下车,这样的话,就必然会留下脚印。但如果装载尸体的是厢式汽车的话,作案人无须下车同样可以在车内操控车斗,从而遗弃尸体,这样也就没有脚印留下了。所以目标就要放在附近出现的厢式汽车上,确定了这点后,他们展开对车辆的搜寻,最后从高速公路的收费站的监控录像中,找到了有嫌疑的厢式货车。帮助破案的风扇案件还原

艾伦身家过百亿,是美国辛辛那提著名的商人。可是不久,他死在了自己的书房里。由于艾伦身份显赫,案情轰动性较强,所以FBI俄亥俄州分部特意出动了三分之二警力来侦破此案。案发现场的情况大致如下:

艾伦右手握着手枪,头部中弹身亡,尸体瘫倒在地板上的血泊里。书桌上摆着一台电风扇和一封机打遗书。他在遗书中写道:因妻子去世,我无法忍耐孤独,所以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与妻子在天堂相会。从这些证据来看,艾伦很显然是死于自杀。但是,FBI俄亥俄州分部的四名警长一致认为,艾伦绝非死于自杀,因为他们在案发现场发现了一处重要疑点。

艾伦书桌上摆着一台电风扇,而电风扇的插头并没有插在墙壁插座上,而是被压在艾伦的身体下面。警长约翰森的思维瞬间开始发散,他设想,如果把插头插在墙壁插座上,会是什么情景?于是他把插头从艾伦的身体底下奋力抽出,然后插在墙壁插座上,令人惊叹的一幕出现了,风扇开始转动,书桌上的遗书,还有其他纸张被风吹落在了地上。这是整个案件最关键的一点。在场的其他三位警长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看来,艾伦并非死于自杀,而是死于他杀。凶手太狡猾了。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取证,FBI终于将此案告破。凶手是艾伦的情人莎莉。案发两周前,艾伦刚把她给甩了,而那时,莎莉已经怀上了艾伦的孩子。莎莉是一个性格十分泼辣的女人,她觉得自己被艾伦玩弄了整整两年,越想越觉得窝囊,所以,在朋友的刺激下,莎莉深夜来到了艾伦的家,趁艾伦正在办公之际,杀死了艾伦,并且制造了艾伦自杀的假象。

亲爱的读者,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FBI警长是如何运用发散思维对案情进行推理演绎的。案件侦破当FBI警长约翰森将风扇的插头插在墙壁插座上时,风扇开始转动。这一点在常人看来,并不足为奇,但如果打开思维,进行发散式的联想,你就会发现,这一细节,十分关键。风扇通电后,如果不拧风扇上的开关,或是时间盘的话,它是不会转动的。当约翰森警长给风扇通电后发现,风扇居然是转动的,这就说明,风扇上的开关,或是时间盘事先已经被设定好了,所以风扇才会转。而桌上的遗书自然而然地就会在风的作用下,垂落在地上。就像约翰森警长事后演示的那样。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既然风扇的开关或者时间盘是事先被设定好的,也就说明风扇在艾伦先生死前也一直是转动的,直到他死时身体扑倒在地上,压在了风扇的电线上,继而使风扇的插头与墙壁开关分离时,才停止了转动,那么,事先写好的遗书,又怎么会安然无恙地放在书桌上呢?当FBI警员来到案发现场后,那封遗书确实安安稳稳地放在书桌上,并且没有东西压着,由此可以得出:遗书一定是艾伦先生死后,风扇停止转动后,被放在了书桌上。所以种种迹象都是凶手刻意而为之,艾伦先生是被谋杀的。当艾伦先生倒地死亡后,由于凶手急于逃离案发现场,所以忽略了那根被艾伦先生压在身体下面的风扇线。而这根风扇线,也成了FBI破案的最重要线索。瞬间结案案件还原

暑假的一天早上,汤姆和杰米去看望住在郊区别墅的奶奶。当他们到达奶奶家时,敲了半天门,却怎么也不见奶奶来开门,情急之下,汤姆和杰米破窗而入,却看到平日和蔼可亲的奶奶斜躺在沙发上,被人用刀捅死了。炎炎夏日,奶奶的尸体都已经腐烂发臭了。看到此情此景,汤姆和杰米的情绪瞬间崩溃,泣不成声。四十分钟后,FBI警长携警员一行来到了案发现场。汤姆和杰米两兄弟悲痛地坐在门口的台阶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案发现场一片狼藉,柜子、箱子被翻得乱七八糟,贵重物品都已经不见了,由此可以推断,凶手既谋了财,也害了命。当其他警员在案发现场取证时,警长麦克来到了台阶上,想安慰安慰两兄弟两个。这时,他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门口邮递员送来的报纸堆了厚厚一叠,报纸旁边还有两瓶牛奶,都已经过期了。麦克立即推断出来谁是杀人凶手了。

聪明的读者,你知道凶手是谁了吗?案件侦破凶手是送奶工。报纸已经堆了厚厚的一摞,是因为邮递员不知道汤姆和杰米的奶奶已经被人杀害了,所以一如既往地送报纸,因敲不开门,把报纸都放在了门外的台阶上。门口的两瓶牛奶都已过期,是因为知道老人家已经死了,所以送奶工送了两瓶之后就再也没有送了。因此,送奶工就是嫌疑最大的犯罪嫌疑人。脚印上的线索案件还原

理查德和马丁内兹同住在一个小区,他们两家中间是一个篮球场。一天晚上,下了一场大暴雪,马丁内兹穿过篮球场来到理查德家中玩游戏,可能是游戏太刺激了,马丁内兹玩着玩着,突然心脏病犯了,躺在地上抽搐了几下便断气了。理查德一时惊慌,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他想报警,但又怕惹出事端,不报案的话,事情闹大了也不好。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理查德决定穿上马丁内兹的鞋子,将马丁内兹抗回他自己的家,制造出马丁内兹是在自己家猝死的假象。一切如理查德所愿顺利进行了。

第二天,马丁内兹的尸体被发现了。而理查德也接受了FBI警员的审问。这是他已经料到了的。FBI警员问他案发当晚,马丁内兹有没有来过,理查德只说了马丁内兹来过,但之后就回家了。

听完理查德的话后,FBI警员立刻想到了什么。一分钟后,警员对理查德说:“种种迹象表明,马丁内兹并非死于自己家中,而是死在了你的家里。”理查德却表示自己根本就没有送他礼物,而是在下完棋之后他就直接回家了,但是警察听完这话却说:“这样看来,马丁内兹是死在了你的家里,而且是你把他扛回去的。我们唯一不清楚的是,马丁内兹死后,你为什么不报警呢?”亲爱的读者,你知道FBI警员是怎么断定马丁内兹是死在理查德家中的吗?案件侦破首先,尸检结果显示,马丁内兹是死于心脏病突发。通常情况下,只有狂喜或暴怒才会引起心脏病突发,马丁内兹一个人在家的话,有狂喜或暴怒的可能吗?其次,案发当晚下了一场大暴雪,而FBI警员也在篮球场上发现了马丁内兹的两串脚印。但是令FBI警员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同样一人走路,两行脚的深浅却相差很大。当他们对理查德进行调查时,理查德说马丁内兹案发当晚来过他的家。他这句话成了FBI探员思维发散的催化剂,他们立刻想到了雪地上为什么会有两串深浅不一的脚印的答案了。当一个人穿着另一个人的鞋子,然后再背着这个人回家,雪地上的脚印可不就比之前那个人来时的脚印要深嘛!难道真凶是猴子?案件还原

休斯敦某高级公寓内发生一起凶杀案,因为案情特殊引起社会的关注。死者是一名五十岁左右的女性,她死的时候,是斜躺在房内的沙发上的,一把锋利的刀插在了她的心口。最令人觉得诡异的是,当FBI的警员赶到案发现场时,一只猴子正坐在她旁边。而且眼神十分落寞,猴子旁边还有一根香蕉,它一口也没有吃。

因为公寓内的所有的窗子都是关着的,而且门也是从里面反锁着的。所以,执行此次侦查任务的年轻警员初步认定:死者是死于自杀,要不就是被猴子误杀。但身经百战的FBI警长却不这么认为,他越看那只猴子越不对劲。

众所周知,猴子是灵长类动物,比小狗更通人性。既然它是死者生前十分宠爱的宠物,它又怎么可能用刀杀死自己的主人?而且它落寞的眼神,还有那根一口也没吃的香蕉告诉我们,它并不是杀害主人的凶手。因为在死者家中没有找到遗书,所以,将死因归为自杀,未免过于草率。

当警长在公寓外的花园查找线索时,他发现了窗子下的草坪上有一处很密集的脚印。此情此景,令他的大脑开始高速运转,思维开始迅速发散。他先是将脚印用相机拍下,然后站在脚印附近向窗内看,结果,警长的思维再也无法停止发散了。他很快就从多种场景中,确定了凶手的作案场景。后来,FBI警员经过一系列的针对性调査后,将本案确定为谋杀案,并很快将犯罪嫌疑人——死者的儿子,缉拿归案。

原来,死者的儿子一直觊觎母亲的遗产,当他得知母亲想要更改遗嘱,将财产一分为二,将另一半分给自己的妹妹时,他开始痛恨母亲,最终想到了这么一出貌似“自杀”的谋杀。但人算不如天算,这种把戏还是被FBI警长给识破了。案件侦破年轻的FBI警员之所以轻易判定死者是死于自杀,是因为“公寓内所有的窗子都是关着的,而且门也是从里面反锁着的”。但是,如果仅凭这两处线索,就判定死者为自杀,那未免也太过草率。身经百战的FBI警长,绝不会允许冤假错案的发生。而且,他们的职业准则告诉他们,没有十足的证据证明推理假设,是绝对不能轻易结案的。试想,如果关闭的窗户和锁上面,又出现了其他人的指纹怎么办?因此,年轻警员与经验丰富的警员之间的差别,通过本案即可见一斑。当警长看见死者旁边眼神落寞,不肯吃香蕉的猴子这一细节时,他的大脑其实就已经开始了高速发散。试想,一个看到主人死亡而倍感落寞的猴子,会是杀害主人的凶手吗?答案是否定的。但正因为宠物忠于主人的本性,让警长想到了新的可能。即:窗户有可能是凶手作案后关闭的,也有可能不是他关闭的,但是凶手无论如何都无法从外面将门反锁,所以,极有可能是猴子从里面将门反锁的。那么,猴子为什么会听信凶手的话,反锁门呢?因为凶手很可能也是猴子的主人。只有猴子的主人能指使猴子锁门,但指使猴子杀死另一位主人,倒不太可能。当警长站在那片密集的脚印旁边,向窗内望去时,他确定了自己的推测。那片脚印正是凶手在指使猴子反锁门时留下的。那时的他,很焦急。在窗外拼命地给猴子比画,甚至还给猴子扔了根香蕉。因此,警长后来又从猴子的主人这一线索入手,查到了真凶。剧组疑云案件还原

某剧组在五大湖区拍戏时发生了命案。剧组一个群众演员在湖边的沙滩上被人用棍棒之类的东西打死了。报案的是剧组的副导演。当时,剧组的大部分人员都在丛林的别墅区里拍戏,他正好没事,就来湖边散步,没想到没走多远就看见了死者的尸体。

FBI安大略分局的警员半个小时就到达了案发现场。经调查,死者名叫韦德,是新进剧组的群众演员,大家对他知之甚少。FBI警员在验尸时,从死者身上发现了多处瘀伤。另外,案发现场的沙滩上有明显打斗过的痕迹,从脚印判断,凶手应该是一人,而且是男性。此外,两个小时前,韦德还拍了一场戏,这是确凿无疑的。由此可以推断,韦德的死亡时间应该是在那场戏结束之后。

经过一个小时的调查取证,FBI警员将目光锁定在了三名群众演员身上。他们分别是扮演渔民的莱特、扮演僧人的比尔和扮演快递员的希尔。因为他们三人前不久因为和韦德争抢角色,差点大打出手,剧组的群众演员都知道。所以,FBI警员对他们三人审讯得格外仔细。经过一番调查,他们发现,这三人身上都有明显的瘀伤,不过他们三人都说是拍戏时撞伤的。既然死者是在湖边的沙滩上被人打死的,那么凶手身上一定会沾有一点沙粒。顺着这个思路,FBI警员对他们三人进行了搜查,不过有趣的是,因为下一场戏,这三名犯罪嫌疑人都会参演,而且时间很紧迫,所以,他们必须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洗澡、换衣服,然后再化妆。所以,FBI的警员在他们三人身上并没有发现任何沙粒。案情发展至此,陷入了泥淖。但聪明的警长用发散性思维还是从这三名情况大体类似的嫌疑人中看出了点差别。也正是因为这点差别,使得整个案子的真相最终水落石出。亲爱的读者,你知道他们三人中,谁是凶手吗?案件侦破三个嫌疑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和死者发生过争执;都是同一剧组的群众演员;身上都有瘀伤;案发后,都洗过澡换过衣服。差别在于,他们三人在剧组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莱特扮演的是渔民,比尔扮演的是僧人,希尔扮演的是快递员。所以我们从这一点入手,进行发散性的思考。破案的关键性线索是死者和凶手在湖边的沙滩上进行过非常激烈的搏斗,所以凶手的身上肯定会有沙粒,包括头发上也会出现不少。但是三名嫌疑人都在半小时内洗过澡,换过衣服,那么要想从中找到沙粒的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但如果将思维打开,思考范围再大一点,你就会发现玄机。即使三名嫌疑人都是在半个小时内完成洗澡换衣,但是洗澡、换衣的时间和速度并不见得就相同。有的人洗澡换衣很快,即使他晚于另外两人洗澡换衣,也不得比其他两人慢。顺着这个思路再往下想,你就会明白,一个洗澡非常迅速的人,完全可以在杀完人之后,迅速跑去浴室完成洗澡换衣的动作。那么,这三名嫌疑人,谁的洗澡速度会比较快呢?我们分别分析三个人的特征,莱特的头发、和胡须是三人中最长的,而他又扮演的是渔民,经常要在湖上拍戏,所以他要花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才能洗掉身上的鱼腥味;希尔扮演的是快递员,拍摄任务要比其他两位重,而且经常浑身大汗淋漓,所以洗澡换衣服的时间不会很短;而比尔扮演的僧人,一方面他留的是光头,另一方面,他每天的拍摄任务就是坐在湖边的庙宇里打坐。所以综合以上因素,比尔的洗澡换衣速度应该是最快的。此外,比尔的戏几乎都是文戏,不存在身上出现於伤的可能。所以,比尔杀死韦德的可能性最大。最后,经过FBI警员长达五个小时的审讯,比尔终于承认了罪行。原来,他和韦德早在上一个剧组就认识了。两人经常因为争抢角色而大打出手,没想到来到这个剧组之后,他还是没有抢过韦德,这让他非常嫉恨。加上其他两人前几天也因为争抢角色一事和韦德发生过矛盾,所以比尔利用这个机会,杀死了韦德。最“安全”的走私案件还原

格罗斯是前美国FBI纽约分局的警员,在他30岁那年,因为缉捕毒贩,腿部受了重伤,所以只能从FBI的队伍中退出,来到美国和墨西哥边境,做边境检查人员。格罗斯每天的工作很简单轻松,就是检查过境人员的证件和行李,以防走私而已。随着日子一天天的逝去,格罗斯已经58岁了,再过一周,他就要光荣退休。他这一生,无论是做FBI警员,还是做边境检察员,他都是恪尽职守,为美国做了很大贡献。

不过,有一件事情,一直让格罗斯觉得很奇怪。他在近5年里,经常遇到一个工人模样的小伙子,每次,他都会推着一辆装满稻草的三轮车经过边境检查站,而每次,格罗斯都会将小伙子三轮车上的稻草仔仔细细地检查一通,但是,每次都让他扑个空。过往做FBI的直觉告诉他,这个小伙子一定在走私着什么,但每次他都查不出,有几次,他甚至将小伙子身上的每个衣袋都翻了个遍,看看能否搜出点违禁物品。但很遗憾,每次都未能如愿。

2012年10月20日,在站完最后一班岗后,格罗斯正式退休了。这一天,他没有遇见那个小伙子。第二天一大早,阳光明媚,彻底放松的格罗斯来到了边境检查站附近的湖边,打算钓鱼。碰巧的是,那个小伙子也在湖边。当他看到格罗斯后,朝他打了个招呼。而一身轻松的格罗斯亦是缓缓来到了小伙子的身旁,他告诉小伙子,他彻底退休了,以后再也不会出现在边境检查站了。而小伙子也告诉了一个令格罗斯极为吃惊的消息:他已经金盆洗手,再也不走私了。

原来,这个小伙子真的一直在走私,可是,格罗斯每次都检查得很仔细,没查出个所以然来。这个小伙子究竟走私的是什么呢?小伙子也看出了格罗斯的疑惑,他将手中的鱼竿撑开,将鱼钩丢进了湖里。然后,微笑着对格罗斯说:“您一定认为我准备钓鱼,大多数人也会这么认为。所以,5年了,您都没有发现我的走私品。对此我感到很庆幸。我的父母都是农民生,活很艰辛,我很感谢您。您是一个好人。”

听完小伙子的话,格罗斯明白了一切。亲爱的读者,你知道小伙子走私的是什么吗?案件侦破收敛思维会让人的思维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同时,也对人的思维产生了一定的束缚性。格罗斯每次都会对小伙子进行严格疏密的检查,但是他的思维始终集中在稻草上,而忽略了其他。其实不只是格罗斯,很多人的思维也是如此。传统思想都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走私,一定会将走私品藏在某个地方,比如说藏在三轮车上的稻草里,三轮车的车座下或者是衣服里、帽子里……这样想,并没有错,但如果思维一直停留在“藏”这个层面上,那么,就很难再有新的发现了。因为有些东西,就在眼前,它不用藏得严严实实,也不用遮遮掩掩,但它确确实实就是走私品,比如说,三轮车。在这5年里,小伙子每次过境时,都在走私,而他走私的东西,正是同一品牌,统一型号的三轮车。帮助破案的风扇案件还原

美国国家博物馆的一张价值60万英镑的邮票被人偷了。经FBI警员仔细调查后,发现了一名疑犯,当他们火速来到嫌疑犯所居住的公寓时,发现这个嫌疑犯正在家和宠物玩,当FBI警员给他录口供时,他极其配合,没有任何破绽。由于天热,他还专门为FBI警员开了空调。连警长刘易斯都说,从来没有碰到过如此细心周到的嫌疑犯。

警员们在嫌疑犯的公寓里转悠了几圈,嫌疑犯“家徒四壁”,屋内除了床及沙发外,再无过多的陈设,以至于没有任何发现。警长刘易斯甚至把桌上仅有的几本杂志都翻烂了,也没有发现邮票的踪迹。

事已至此,案情陷入了僵局。但FBI警员们并没有打道回府的打算,因为经验告诉他们,嫌疑犯越是“细心周到”,越是镇定,就表示他心中有鬼,就越值得怀疑。试想,一个无辜的人,能如此好心好气地配合调查吗?所以,当FBI警员进入嫌疑犯的公寓还不到十分钟,他们就基本确定了他就是偷窃邮票的盗贼。只不过他把邮票藏得很好,一时半会儿无法找出,但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在这间屋子里查个水落石出,哪怕是徒劳,也无所谓,至少可以百分百确定嫌疑犯并没有把邮票藏在自家公寓里。

刘易斯坐在空调正对面的沙发上,他抬头看到了侧面窗台上嫌疑犯栽种的绿植,嫌疑犯的家中没有关窗,植物的叶子在随风舞动。奇怪,为什么嫌疑犯开了空调,但又不关窗户呢?想到这里,刘易斯发现了玄机。他起身关上了空调,然后把窗户开得更大了。就在这两个连续的动作间,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嫌疑犯脸上的惊诧和恐惧。果然,他们在空调的叶片中,发现了那枚邮票。案件侦破在FBI警员进门那一刻,嫌疑犯满脑子里想的都是怎样掩盖邮票的“藏身之处”,以至于开了空调,忘了关窗,这样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细节,被他忽略了,这也从反面证明了他并不是一个细心周到的人,开空调只是一个让他镇定,也能让FBI警员感觉到他很镇定的一个举动。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这一招成功了百分之六十,因为FBI的警员们都感受到了他的镇定,但同时感受到了他镇定中的可疑之处。当刘易斯看到窗台上的绿植以及没有关闭的窗子后,一系列的联想、推测以及试探,最终为大家揭开了谜底,找到了邮票。猎人的死因案件还原

FBI接到一山村居民的报警电话,说他们在山脚打柴时发现一具男尸,浑身是伤,死相凄惨。FBI警员接到报案后,马上赶到案发现场。

法医鉴定后得出结论:此男子应该是从山上滚落下来至死。于是,FBI警员们便沿着男子滚落下来的方向,向山上一路查去。在山顶上,他们找到了一处农家。这处农家的门设置得很奇怪,就设在盘山小路的末端。而盘山小路很是陡峭,一路辛苦爬上来就直接是农家的房门。农家的院落和羊圈则设在了房后。

办案警员询问农夫,昨天晚上有没有见过死者。农夫很纳闷。说:“我一个人住在山顶的小屋里,已经有20年了,但是昨天夜里很奇怪,老有人来敲门。我从床上下来,开了好几次门,都没有人。反复好几次之后,就没有人再敲了。你看,我今天都有点儿不舒服了,准是昨天晚上一来一回的着了凉。”FBI警员听罢,看了看农夫的房门,就下山了。

一路上,FBI警员们无不为这名无辜的男子而感到悲伤惋惜。不过,既然已经排除了他杀,那这案子就算是了结了。

亲爱的读者,你知道这名男子是怎么死的吗?案件侦破我们需要用发散性思维来破解男子死亡的真相。这名男子在山间打猎,不幸被野兽攻击。待到天黑,男子都没有找到下山的路,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条小路,且看到山顶仿佛有个住家,遂决定爬山上去,借宿一晚,一个人在山上过夜是很危险的。没想到,农夫家的门是向外开的,也就说,农夫听见敲门声,来开门,一开门,就把男子给推到了山腰上,好不容易男子又爬上来敲门,农夫又一开门,男子又被推了下去。就这样,一来一回,原本受伤的男子就这样活活被推到山下摔死了。女人和古董案件还原

皮特前段时间生意亏损严重,为了还债,他不得不把自己收藏多年的一件中国古董拿到一家商行去抵卖。商行的老板在业内非常有名,他不但识货,出价很高,而且他的人脉很广,天南海北的古董收藏家、鉴赏家、爱好者都认识。皮特的这件中国古董是真品的唐代名画,所以他认为一定会卖出好价钱。而商行老板虽然喜欢这件古董,但是因为太贵了,所以并不想出钱买皮特的古董,家底殷实的商行老板,在这件古董面前,还是犹豫了很久。半个月后,商行老板帮皮特找到了一个大买家。

2012年9月20日晚8点,皮特带着古董,如约到了商行。商行的老板告诉皮特,半小时后,会有一个客户过来看古董。他让皮特将古董放在客厅之中,然后去隔壁的休息间等消息。虽然有点担心,但为了能够促成买卖成功,皮特只得按照古董商的吩咐去做。半小时后,商行的门响了。原来这个大买家是个女人。商行老板和她客套寒暄了几句,就让她看了古董以及鉴定书。虽然皮特不在客厅,但是商行老板和女客户交谈的细节,他趴在隔壁的墙上,听得一清二楚。二十分钟后,客厅的交谈声戛然而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皮特觉得很奇怪,想推门出来,去客厅看看究竟,但是又担心惊扰到客户,引起不便,所以他还是耐着性子等了十分钟。十分钟后,商行老板的秘书去客厅送茶,敲了好几遍门,都没有人开。皮特这时也出来了,他发现,客厅的门被反锁了。他和秘书两人一起,费了很大力气才将门撞开,结果发现商行老板躺在地上,秘书扑过去反复拍打老板,老板都没有反应。显然是已经死了。而那个女客户和古董都消失不见了。

FBI接到报警后,立即驱车赶到了案发现场。他们发现,整个客厅比较小,一眼就能够看遍,根本就没有任何可以藏身的地方,天花板和地板都不可能通向外面,而客厅的门和窗都是从里边锁着的,此外,商行老板的具体死因是尼古丁中毒,因为在他的右臂上,发现了针刺的痕迹,而在他的身下,还有一条浸过麻药的毛巾。商行老板的眼睛直愣愣地盯着窗子。负责此案的麦克警长只是简单看了看现场的情况,就推测出了那个女人是怎么消失的,与此同时,他也推测出了商行老板死亡的来龙去脉。案件侦破首先,客厅里只有商行老板和女客户,客厅的门和窗都是从里面反锁的,而天花板和地板都无法通到外面,那么女客户是如何逃走的?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商行的老板帮助女客户逃走,并且关上窗户。所以商行的老板和女客户很有可能是同谋,目的是想要吞掉皮特的古董。之所以会出现一条被麻药浸过的毛巾是因为商行老板在帮助女客户从窗户逃走之后,从里面锁上窗户,然后用沾了麻醉药的毛巾放在自己的鼻子下,装作自己被女客户麻醉昏迷,然后古董被抢的样子。既然商行老板和女客户是同谋,那他是怎么死的呢?其实,在皮特和秘书撞开门时,商行老板只是昏迷,并没有死,秘书第一时间扑到老板跟前,反复拍打老板,也就是在这时,他将带有剧毒的针头,刺进了老板的右臂。而慌乱的皮特只顾着自己的古董,根本没有留意这一细节。可是,秘书为什么要杀害自己的老板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他和女客户才是真正的同伙。第二章FBI破案课之“逆向思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碰到很多头痛的问题,感觉好像是走进了死胡同,怎么都绕不出来,如果这时,我们还按照以前的思路往下走,结果往往就是徒劳无功。在这种情况下,转换思路另辟蹊径,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而逆向思维就是解决这种难题的方法之一。逆向思维,又称目标驱动思维,是指从结论出发,为了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从所有的线索之中寻找根据,相应的提出一些假设的思维方式,我们再一个一个地证明这些假设是否成立,如果所有的假设都是成立的,那么就证明目标是成立的。目的性强是逆向推理术的最大优势,不用再去寻找一些和目标不相关的证据或者是信息会相对会提升破案的效率,但是它同样存在着不小的缺点,就是我们在选择假设的时候,避免不了盲目性。但是,从整体上来说,逆向推理术在验证某个结论是否正确的时候还是非常有用的。第一节思维的尽头一定还有线索

总是习惯性地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通常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而事物的两个或多个对立面,往往存在着玄妙的关系,当从正面无法解决时,不妨试着走到“对面”去看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这种从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方法,就是逆向思维。

劳伦斯最近中了1500万美元大奖,在当地引起了很大轰动。但是,上帝并没有给劳伦斯高兴的机会,因为在他中奖后的第三天,他的儿子就被人绑架了。绑匪在电话中向他索要1500万美元的赎金。要他在半夜时分将赎金放到郊外某荒山下。劳伦斯为了保住儿子的命别无选择。但是他的爸爸詹姆斯却认为这样不妥。他觉得绑匪终究是绑匪,贪得无厌是他们的本性。委曲求全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趁劳伦斯不注意,偷偷报了警。所以当FBI警长麦克来到劳伦斯的家后,劳伦斯惊呆了。他没想到自己的父亲竟然背地里报了警。FBI警长麦克对劳伦斯说:“我们一定会帮你救出你儿子的。现在最关键的是,千万不能不打草惊蛇,要先稳住绑匪。”事已至此,劳伦斯只能按照警长说的照做了。

凌晨三点钟,劳伦斯来到荒山,在绑匪指定的地方挖了个深坑,当他把钱放进包里埋好后,就回家等候消息了。而FBI警员则埋伏在深坑的四周,只要取钱的绑匪出现,就将其抓获。可是几个小时过去了,马上天就亮了,绑匪还是没有出现。正午时分,FBI警员将深坑挖开,令他们吃惊的是,1500万美金竟然不翼而飞了,只剩下个空包。FBI警员在此处蹲点整整一夜,根本没有人接近过这个地方,1500万美金怎么说没就没了呢?难道是有鬼吗?警长麦克想破脑袋,都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之后灰头土脸得回到了警局。他的好友查理警长听闻此事后对麦克说:“我不是来安慰你的,因为安慰对案情的侦破一点用处也没有。咱们还是把案情从头捋一遍吧,看看有没有哪处细节被疏漏了。”

经过一个小时的梳理,麦克与查理梳理出了如下几处疑点:

1.为什么劳伦斯那么不愿意报警?难道他真的信不过FBI的破案能力吗?此外,当FBI警员来到劳伦斯家后,劳伦斯的态度除了吃惊、无奈之外,没有半分的着急和焦虑。一般绑架案的当事人可没有他这么镇静,何况被绑架的还是他心爱的儿子,这一点就很值得怀疑。

2.从始至终,都是劳伦斯与绑匪通过电话沟通,FBI警员获取到的所有关于绑匪的信息,皆来源于劳伦斯的转述,FBI警员并没有利用监听系统介入此案,因为报案的时间太晚了。当FBI警员介入后,绑匪再也没有打来电话。所以,虽然劳伦斯是本案的受害者之一,但是他的一面之词并不能百分之百相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