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19:24:42

点击下载

作者:贺嘉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表达力

表达力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表达力作者:贺嘉排版:skip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9-06-24ISBN:9787514226379本书由北京磨铁数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感谢我的父母、太太,还有两个小朋友的支持,你们是我变得更好的意义。序表达力就是影响力影响力就是变现力

我们定义的创业者,不仅仅是指那些拥有一家公司的人,只要他是试图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更多的人达成协作,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他在我们的眼里,就是一个创业者。——罗振宇表达力就是影响力

我们先来看一些问题,如果符合你的情况,你可以在心里打个钩。

□你在职场人微言轻,说话没有人听。

□面对人群发言,你会感到相当紧张。

□如果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你一般会躲起来,让给别人。

□演讲中,你说了很多,但是听众记住的很少。

□你不知道如何表达才能抓住别人的注意力,让对方对你感兴趣。

如果以上5种问题,你符合的只有1项,那么恭喜你,你的表达力还是不错的;如果你打钩的有2—3项,说明你的表达力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如果你打钩的超过3项——你可真的要好好提升一下表达力了。

不难发现,在职场中职位越高的人,讲话的机会就越多:有跟员工非正式的谈话,也有部门会议,或者是公司年会、产品发布会,还有行业里的分享会、媒体采访等。

并且,一个公司里的中层大约70%的时间都在开会,他们其实就是在用语言和文字影响他人。

一个人的表达力关系到他在公司内的影响力。10倍影响力=10倍收入

我20岁出来赚钱,从一无所有,发展到身无分文,再从身无分文拼搏到负债累累。这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我就是我,我看自己都冒火……——网络段子

新媒体的“鸡汤”喝了几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还是感觉到迷茫、失落、难过,甚至感觉到一阵阵的绝望。

作为一个自媒体人和高管演讲教练,我在两三年的时间里接触了很多迷茫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其中有些人已经是公司的总监了,但是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想得还不是很明白。

大多数人所谓的“迷茫”是因为收入无法匹配自己的欲望,想不清收入和自己的工作付出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我可以明确地说,一个人的收入和自身的影响力是有关系的。

英特尔公司前CEO安迪·格鲁夫在《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这本书里写“领导者的绩效应该是以他影响着团队的整体绩效来衡量的”,这就是在考验你的影响力,而你在影响他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两种工具:语言和文字。

丘吉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我们永不投降”的演讲大大激发了失败的时刻盟军的战斗士气,这就是语言带来的影响力。

如果你能产生10倍的影响力,它能够带来的是你原先收入的10倍。这一点不仅对于职场人士来说是成立的,在新兴的自媒体领域也成立。

如果一家拥有百万粉丝的自媒体,一年的收入是千万量级,那么千万粉丝的自媒体一年的营收就可以用“亿”这个单位来衡量。用好5步法,成为表达高手

我发现大多数人的表达问题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缺少目标——说了跟没说一样。

·缺少高质量输入——讲的故事缺乏细节,也缺少打动人心的元素。

·思维不成体系——表达缺少洞察。

·输出时不注重形式——如果缺少一些互动,就没有办法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从不收集反馈——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表达后从不收集反馈。

如果你不收集听众的反馈,你就不知道你的表达是否达成了目标,你也不知道怎么样让表达变得更简洁和有效。

普通人和高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套路”——普通人没有套路,而高手有套路。

表达力5步法:

高质量输入—针对性的目标—完整的思维体系—有套路的输出—不断迭代的反馈

用好“表达力5步法”,就能让表达这件事达到一个良性循环。

①高质量的输入,是指在系统性地表达之前,你要先了解其他人的表达风格、受众的偏好,你要有独特的信息来源,并且能够讲出一些让人恍然大悟的故事。

在本书中,我会教你如何构建5种高质量的信息源,20类搜集素材的方法,通过提问获取有效信息的“4F提问法”(fact——事实,feeling——感受,fantasy——想象、幻想,feat——行动、功绩)。

②针对目标的表达。如果你的目标是针对销售,你可能就要写文案;如果你希望获得传播,你分享的可能是故事。针对不同的表达目标,我们要有不同的套路。

我会针对分享、汇报、激励、销售这4种不同的表达目的,教你4种不同的表达套路。

③构建和完善思维体系。

为什么有人可以把旧话题写出新意?

为什么有人能写出深刻、富有洞察力的文案?

为什么有人可以持续不断地产出段子?

因为底层都是一套思维体系的积累。我会教你构建思维体系3W1H框架,以及3种常见的方法论模型,带着你成为一个思考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而且还能把握细节的人。

④有套路的输出。同样是讲话,有些人讲了很多,但听众能记住的很少。有些人讲的很少,但是听众都记住了。这就是在表达上,有套路的人和没套路的人的区别。

这一部分我将分成演讲和写作两部分具体来讲,我将教你15种演讲的模块、3种快速写作的套路。更重要的是教会你好演讲的3个标准和好文章的3种感觉。只有知道什么是好的表达,你才有可能做到。

⑤多次迭代的反馈。通过了解表达的效果,更好地改进输出的方式以达到我们的表达目的。

我会在这一部分教你“复盘”和“双环学习”这两个方法。

也许你的表达能力只有60分,通过学习本书的内容并刻意练习,你的表达力可以到80分,再通过不断收集反馈和迭代,你的表达力可以达到90分的水平。

在本书的第十章,我会给你提供一系列的表达力工具。比如用来收集演讲灵感的故事画布,用来准备演讲内容的演讲内容设计表,以及彩排时用于对照提高演讲现场表现力的演讲彩排自检表。这些工具,都是你学了可以直接拿来用的。

我相信,无论是在商场还是职场,拥有良好表达力的人都是稀缺的。

一个人要建立影响力,首先从提升表达力开始。

而10倍的影响力,能够带来10倍的收入。

影响力,将是未来比流量更值钱的“货币”。第一章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表达红利如果每10年有一次致富机会,这是离你最近的一次吗

过去10年,赚钱比较轻松的行业有过多次更迭。按照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理论来看,过去10年是大宗商品的牛市。尔后,房地产、金融、电商、互联网、游戏等领域分别造就了一批亿万富翁。所以,你想赚钱没错,但要把握好时代的方向。

在一个下降的行业里,比如早已产能过剩的家电、PC(个人电脑)行业,哪怕你再努力,你所取得的收益和成果也会相当有限。但是,如果同样的努力你花在了上升期的移动互联网、金融和AI等行业,收益可能会是你在产能过剩行业的几倍。

就像有个故事说的,同一年毕业的大学生,成绩不是最好的去了阿里巴巴,10年后已经财务自由了;而“211”和“985”毕业的学生,去了雅虎和IBM,10年后却赶上了公司裁员……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产生的宏观影响。

那么,财富流动的背后,有无经济学规律可循?

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注意到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时段的繁荣与萧条交替存在某种规律性。同时,他的贡献在于用大量统计数据检验了长周期的设想,使之成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周期理论。

这个周期循环一次是50—60年,即一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也叫康波周期。它分为上升、繁荣、衰退、萧条。图1-1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根据中信建投前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的观点,现在这次经历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各位的转换点。

人生的财富不是靠工资,而是靠你对资产价格的投资,一定是低点买进才有意义。

人生中的60年,其中30年参与经济生活,另外30年,康波周期给予你的财富机会最多只有三次。

从康波周期来看,未来10年你很难再靠大宗商品、房地产等传统的途径获得超额回报了。

那么新的机会在哪里?

经济下行的环境之下,什么资产最为稀缺?

在电商时代,最贵的是什么?

流量。

随着电商流量越来越贵,新的流量来源于内容方面。五年前的公众号自媒体和现在很火的短视频的创业者,他们在本质上都在贡献优质、免费的内容来换取用户的关注,然后再通过广告或者电商卖产品,或者是通过知识付费卖服务,把这部分注意力(关注)变现。

传播结构的改变,打破了之前固化的传播渠道,由报纸杂志、电台或者电视台,下移到每个人。新媒体和自媒体就是现在的主流之一。

另一个层面,之前的这种传播的权力集中在少数的杂志社、电台或者电视台。

相应地,每一个记者、编导或者是摄影师,他们并不掌握整个生产的链条,决定什么信息可以传送给大众的权力掌握在台长、总编这些人手里。

为什么之前电视台每年都会出现广告标王,这也是一种注意力集中化的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不同人群,各自的生活背景、兴趣爱好的差异越来越大。他们的注意力从大而全的传统媒体转移到了小而美的自媒体,或者是行业垂直的意见领袖身上。

相应地,很多刚入职场的年轻人依靠自媒体达到了月收入3万—5万元,甚至更高,获得了传统行业里难以想象的成长。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了新媒体部门,一方面是帮助企业以低成本获取更多用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和用户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官方微博”。

同时也有一批初创型的小企业,比如乐纯酸奶、江小白,他们借助于社交媒体的力量、借助于内容的力量撼动了各自领域,在已经有三五十年历史的巨头的行业中分得一杯羹。

所谓表达红利,就是借助内容,用更低的成本触达更多用户。

根据硅谷创业之父保罗·格雷厄姆在他的著作《黑客与画家》中讲到的企业收入的一个公式:工作价值=成果的可测量性×服务客户数量

表达红利就是通过积极地表达和塑造你的良好品牌形象,同时触达更多人,最终让你服务的用户数增长至原来的10倍甚至100倍,你的收入自然会上一个数量级,甚至是两个数量级。

凯文·凯利在他的著作里也提到了“一千铁杆粉丝理论”。讲的是,如果你是一个知识服务者并有一千个铁杆用户,那么你的生活可以过得很惬意,也可以远离红海市场的残酷竞争。比如律师、销售、咨询顾问、设计师、医生等专业服务的领域。

在过去的10年里,拥有个人品牌的人并不多,但是这些人可能获得了其他人10倍以上的收益。

因为看了我的自媒体文章,短短一年里有几十家企业的经理添加我的微信,和我约企业内训,还有人看了我的媒体采访后,在微博留言和我寻求合作的。

不仅如此,因为我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我还有机会和我之前一直在豆瓣上关注的萧秋水老师一起发起深圳地区的自媒体聚会。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10年里,越来越多的个体会通过表达建立个人品牌,帮自己赢得更多订单,这就是表达红利的真正意义。小结

现在这个时代,得益于社交媒体的兴起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以及用户养成了为优质内容付费的习惯,任何一个有才华、有学习能力、注意到了表达红利的人都有可能找到一千个铁杆用户。

无论是金融、地产这样的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电商这样的新兴领域,你都有机会借助于表达红利,服务于之前10倍以上的客户。就像微信公众号的登录界面写的: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如果你问我,谁是中国最有趣的导演?我的回答是徐峥。

我之所以觉得他是一个真正有意思的人,是因为他在第九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7年度表彰盛典的一次演讲。他上台后只说了三句话,就引得许多大咖开心地笑了起来。

我刚才看到大家颁了一个青年导演奖,其实我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就想拿这个奖,但是我过了这个年龄,拿不到了。

然后,我看了下,我拿终身成就奖要在三十年之后了。

所以强烈建议少红导演设立一个“中年危机导演奖”,这样大家就可以经常拿到这个奖了。(略有整理,余同)

第一句说“我很想拿青年导演奖”,就是他在用自己来捧主办方。

而第三句,建议设立一个“中年危机导演奖”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调侃,用这种轻松的方式,让大家都放松了下来。

他后来又说:

我有一个朋友和我说,现在做导演的门槛太低了,做小品的人也在做导演,做相声的也在做导演。我就在想,他是不是觉得我把导演的门槛拉低了。

厉害的是,他话锋一转,又把话题给圆回来了。

转型做导演这件事历来有之,张艺谋、张黎是摄影师,冯小刚是美术师。做导演这件事其实本身没有什么门槛,而是这个门槛在每个做导演的人的心里。我觉得这个门槛是对电影艺术的认知,是对好的电影的一种共识,以及对电影这门艺术的尊重。否则,如果所有人都来做导演,我们不就成了“逐梦××圈”了吗?

这段话开头有自嘲,中间通过讲对于两种导演门槛的理解刷新人们的认知,结尾还调侃了一下某部电影。

整个发言只有短短的2分56秒,但是充分体现了徐峥这个人的有趣之处。

有趣难以被定义,却与好奇心有关。

很多人不满意现状,却不知道如何改变;很多人喜欢和有趣的人交流,却不知道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有趣”过于多元,很难被定义,但是你很容易感知到。因为你的情绪会告诉你,碰到有趣的人和事时很开心。

真正的有趣会引发用户的共鸣和二次传播。

有趣,是我们对于一个善于表达的人所能给予的最高评价。如果你对生活没有任何好奇心,不想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性,“有趣”这个词一定与你无缘。

平庸无趣的人活在单一维度中,有趣的人心中有着内在的多元维度。

比如,82岁还做模特的老大爷王德顺,他走秀之后媒体纷纷报道《小鲜肉闪开,你大爷来了》,因为他的确和其他人特别不一样。

在有趣的人身上,你会看到好奇心的力量。

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有趣是可以培养的。一个人有趣与否体现在听众的情绪之中。如果你的听众开心或是受到了启发,那么,你大体上应该算是一个有趣的人。

即便你现在不是一个有趣的人,也是可以努力让自己变得更有趣一点。毕竟一些培训机构曾“量产”过一批可以讲段子的老师(虽然这种行为很无趣)。

首先,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意味着你有丰富的经历,见过不同的风景。

有趣的人有自己的精神源泉,有一些不同的体验。换句话说,你要培养自己的物欲,包括对于美好事物的鉴赏和分辨能力。

我记得美食家蔡澜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如果你只吃过10家餐厅,就说你家楼下的馄饨是最美味的,是没有人信的。”

但是如果你和蔡澜一样在1000多家餐厅吃过饭,你说你家楼下的馄饨是最美味的,就会有人信了。因为这个时候,你的见识撑起了你的价值判断。

其次,敢于自嘲。说一些自己的失败故事,给对方一些轻松的优越感,以取悦对方。

我在分享时会经常提到:我第一次组织活动的时候,只来了不到100个观众。一个志愿者说,当时他有一种想去大马路上拉人来听的冲动。这也是我的一种自嘲。

当然,我也经历过被嘉宾放鸽子、赞助商跑路等各种问题,现在想一想还真的挺不容易的。

当你敢于抖露自己的失败经历时,就意味着你已经从那段经历中走了出来,可以更自信地面对未来。

有一些有趣来自收获的优越感,帮助我们放松略显紧张的神经。

朝九晚六的日常生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无聊的,所以大家会借助于电影、漫画、相声、小品等放松自己。就像我经常自我调侃的一样,为啥我的公众号阅读量比朋友们的要少一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干货太多、太深刻。

大多数人想要的是在工作以外的时间放松自己,而不是干货。正因如此,才造就了对娱乐内容的海量需求。

有的时候,我们通过和不如自己的人对比,获得了一种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会让我们发笑。

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说道:“‘笑’这种感情不是别的,只是一种突然的荣耀感。它产生于我们突然感受到自身的某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是通过与别人的弱点作对照或是与先前的自我作对照而获得的。”

在我看来,初级的有趣可能是通过嘲笑他人达到的,而真正的有趣,是通过自我嘲讽让别人开心,实现与自我的和解。自嘲的背后,真正需要的是自信。

最后,你要善于总结一些行业里让人感到冲突和矛盾的地方,然后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

有一些有趣,来自冲突和反差。

法国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提出趣味和幽默产生于认知上的不协调,他说:“当一个人的所见与所想之间的差距令人惊讶时,最有可能带来笑声。”

比如研究民间山野庙宇,发现了“他奶奶的庙”的不正经历史研究所所长,他发现有村民特别与时俱进地造出“车神”这种新时代的产物,主要是保佑大家考驾照能过。

他笑着说:这类现象也反映了民间文化保持了不断的生长……

比如,罗永浩曾经总结过英语培训行业的三大门派:不不不派、神奇派、N天搞定派。

想一想,你的领域是不是也有一些荒谬的现象呢,试着总结出来吧。

比如郭德纲的相声中,有不少和传统民间谚语或者俗语截然不同的段子。正是这些冲突感让我们会心一笑。

段子①:别紧张,我又不是什么好人。

VS俗语:别紧张,我又不是坏人。

段子②:孩子,人傻不能复生啊!

VS俗语:人死不能复生。

段子③: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VS俗语:你的话,我一句都不信。小结

有趣始于变化,而无趣始于一成不变。

只有那些对外部世界真正有好奇心的人,才能从繁杂无趣的日常生活中跳脱出来,发现那些有趣而又与众不同的细节。

我还记得之前和一位朋友(环时互动的创意总监万星)在聊天的过程中,他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特别想分享给大家:“真正的有趣是你觉得世界有趣,而假的有趣是你只觉得自己有趣……”流量时代,如何用表达赢得信任

流量变贵了,什么变得更值钱?

做电商的人都知道,淘宝直通车越来越贵了;做自媒体的同学都知道,公众号的平均打开率一直在向下降,从最早的30%—40%降到10%,再到现在的低于10%;做P2P创业的人都知道,有的时候要拿几十、上百块钱,甚至1000块钱去获取一个用户。还有互联网、金融领域创业的人……

在现在这个流量时代,流量就是钱。

我有一位做流量生意的朋友说,他们当乙方当出了甲方的感觉,就是因为谁都想要流量。

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出现,让添加好友、与人建立联系这件事变得前所未有地简单。但这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想找一个自己认可的朋友变得越来越难了。

因为我们的时间变得越发碎片化,我们的注意力也变得越发涣散,我们越来越难以集中几十分钟甚至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去了解其他人。越来越多的“朋友”不过是你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

在这里,分享一个我特别认可的趋势:

在强调流量的时代,真正稀缺的其实不是流量,而是信任。

信任的价值在于降低交易成本,让事情更快出结果。“降低交易成本的价值”这一点,相信所有在大公司里走过繁冗流程的人,都会明白我在说什么。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取得他人的信任?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到了“差序格局”的观点。也就是说,中国人(家庭)有着自己的社交观念,在这里,我们应用差序格局的观点,把与身边人的关系按照亲疏远近分成了四层:图1-2 差序格局的应用

最外面一层是陌生人,与我们没有关系。

第②层是有过一面之交的人。你和他可能见过面,这种社交强调礼仪,也就是面子上过得去。

第③层为算得上是朋友的人。在共同的圈子里有一些交际,互相提供过一些小帮助,这种社交强调的是互利。

第④层,也就是最中间的一层,是自己人。如家人、合作伙伴。这种社交强调的是互助,甚至很多时候并不是以经济利益考量的深度互助。

费孝通的理论和邓巴的研究不谋而合,邓巴发现由于大脑皮层记忆能力的限制,一个人最多同时和150人建立一定亲密度的社交关系,大概是图1-3中最外面一层和最中间一层关系里的人的总量。图1-3 差序格局的运用

所以很多同学会、同乡会、商会等各类线下活动的组织,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帮助很多有一面之交的人,通过吃饭喝酒、利益捆绑等各种方式变成“朋友”,甚至是“自己人”,然后再实现一起赚钱的目标。

但是这种线下活动有很多问题:很多人未必喜欢吃吃喝喝这种社交方式,同时线下的社交也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并且一次可以交流的人始终是有限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认同+信任”这两层以内的才算得上是我们的朋友,当我们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就只能向这些人求助。

我发现,用好表达力这一方法,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更快地获得信任。

反观我自己这5年的成长,主要靠的是表达红利。很多人因为读了我的文章,或者是听过我讲课而关注我。

那么,我们如何运用表达力,让自己更快地获得信任呢?

用好表达力①:在聚光灯下,让人看到你。

我收到过一位网易云课堂学员的真实反馈:“贺嘉老师,我在网易云课堂里看到了十多门演讲课,其他老师都不认识,我只认识你,所以我报名了你的课程。”

被人看到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机会,能让你和对手拉开差距。

TED演讲《如何发起一场运动》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项从开始到结束不到3分钟的运动:开始是一个男孩孤零零地在草地上跳着动作怪异的舞蹈。但是很快有了第一个、第二个追随者,慢慢地追随者越来越多,甚至整个草地上的人都加入了舞蹈当中。慢慢地,这场怪异的舞蹈逐渐变成一场社会运动。

第一个追随者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他告诉其他人该如何效仿。

一个领导者要有胆量站出来,甚至被人讥笑。

你要先被人看到,才有机会被人效仿。

用好表达力②:输出你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

我最早给虎嗅网撰写互联网和创业相关的文章的时候,没少被拒稿。前前后后,我为虎嗅网写过近20篇文章,你猜最后发表了几篇?

5篇,只有5篇。

在虎嗅网编辑不断“虐”我的过程中,我有不少收获。比如,我会关注我的文章是否有深度,视角是否独特,是否反映了创业者普遍关心的问题,等等。当然,我也写了几篇阅读量与口碑都还不错的文章。例如:反映创业者这一群体的《互联网“创业爱好者”病历,看看你病了吗?》,从社会学角度讲热点话题的《你为什么喜欢抢红包》,创业CEO招聘过程中关心的问题《创业CEO如何挑选CTO》等。

更有意思的体验是,因为我发表了《创业CEO如何挑选CTO》这篇文章,虎嗅网创始人李岷老师主动添加我的微信,并且鼓励我多写一些有深度的内容。不断坚持写作训练,对于锻炼我的思维方式帮助很大。

在表达的过程中,如果你发现一件事你写不出来或者是写不好,那么一定是你还没想明白。

用好表达力③:更快地取得信任。

我还在腾讯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参加公司组织的关于互联网趋势的培训,主讲是“场景实验室”的创始人吴声老师。所有人都想围着主讲老师再多交流一会儿的时候,我抽了个空和老师自我介绍了一下。

万万没想到,吴声老师居然是这么回复我的:“哦,你叫贺嘉?!我看过你在虎嗅网上写的文章,那篇《如何用growth hacking,让一本书一周卖出60000+本?》还不错。”

我说:“谢谢吴老师认可,我能加您微信吗?”

那个时候距离我写那篇文章已经过了1年多,我没想到自己的文章竟然会以这样的形式被人提及。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如果对方读过你的作品或者是听过你的演讲,只要他对你的印象还不错,你们接下来的交流就会比较顺利。

表达力,可以帮你更快建立联系并获得信任。

用好表达力④:在组织内外争取资源。

你想向你的老板要资源时,首先要拿出自己的方案说服他。包括你为什么认为这件事情值得做?为什么能做成?需要哪些资源,要多少?时间节点如何?

你要做好被老板“虐”的思想准备,具体的原因可能是你没有考虑到某些关键细节,你要做的事情没有成功的先例。

相应地,在大公司里要当好一名管理者,首要任务就是沟通,一方面是管理老板的预期,另一方面就是为团队争取资源。

所以,我们在争取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到以上情况。小结

用好表达力让自己被人看到,可以让你和对手拉开差距。然后输出你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为自己赢得更多认同。

此外,表达力还可以帮助你争取到更多资源,并完成目标,获得奖励。

流量时代,真正稀缺的是信任,而表达力则是帮助我们更快取得信任的一件秘密武器。你与升职加薪的同事差在这一点

工作的关系,我平时与70后的企业家、证券、银行等领域的高管打交道比较多。

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他们的中层干部基本上都是80后,因此,有些70后就会在80后的手下做事。这些70后有着10多年的工作经验,却还一直干着基层的工作。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老板偏爱使用年轻的干部?

和这些企业接触得多了,我才明白这里面的真实原因。这些能够获得晋升的80后中层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勇于表达,善于表达。

在和老板汇报的时候,他们能够快速地抓住老板的注意力;在和客户交谈的时候,他们能够有效击中对方的内心,达成交易。

反观70后员工,大多不太敢于在老板面前发言,或者是“才不外露”。未免让人感觉特别可惜。

所以,这些没能晋升的70后,大多是输在了表达能力这一点上啊!

在职场上,擅长表达自己的人,会比其他人更容易获得晋升的机会。

有报告指出:“受访的中高层管理者中,87%的人认为有条理、有逻辑性和有节奏感的表达更容易受到下属的拥戴;98%的人表示有良好表达力的下属比其他人更容易获得升迁机会。因为良好的表达力体现了其个人影响力、逻辑性和自信。”

我私下也曾请教过我的老板和朋友,他们都提到一点:“用人就要用信得过的人。”

可是,老板如何知道谁靠谱呢?

会议。在公司的内部会议上,老板能从你的发言判断你的个人能力。你能否讲到重点问题?你讲话的逻辑、条理性如何?你发言的气场如何?

从专业的人力资源角度来讲,不应该凭借老板的个人喜好和对一个人的了解程度来任用。但无论如何,没有比人与人直接的接触更能建立信任的方式了。

现在,你明白了吗?

如果你不表达,你的老板就很难看到你、了解你。表达力,就是要影响他人对你的认知,让自己获得认可。

你觉得,除了写作和非正式的交流,还有其他能更好地影响他人的工具吗?

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你——有,演讲。

也许你觉得演讲难,其实是因为你没有掌握演讲的方法。实际上,演讲这件事,是有套路可循的。

就拿和老板汇报这件事来说,你可以参考阿里巴巴区域经理工作中的Review体系中的3M(3M即Make Strategy、Make Team、Make Number,策略、团队、结果。策略和团队,一个对事,一个对人,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注意平衡与兼顾)讲出来。

如果你能够参考“3M”的套路很流畅地讲出,“这个月,我们团队的业绩是120万,完成了120%的月度绩效,同时我们的营销策略是重视渠道合作伙伴,其中,70%的收入是来自××渠道。团队中,小王、小李表现优秀,安排了团队经验分享和特别奖金”,像这样有条理地汇报工作,你离升职加薪又近了一步。

需要提醒你一点,在学习演讲的过程中,比学习套路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强烈的学习演讲的动机。

一个人如果想提高演讲能力,首先就是要培养自己通过演讲影响他人的意愿;其次是学习不同场合下的演讲套路(实践);最后才是通过不断的练习与高质量的反馈,把演讲能力内化为你个人能力的一部分。图1-4 提升演讲能力的金字塔

我辅导过的某公司总监,从一开始演讲会紧张到结巴,到现在已经成了一位演讲高手,私下交流时也可以和各级领导谈笑风生。

在学习过程中,中国人从小到大干得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考试,而美国人干得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演讲。

很多名校毕业的中国工程师在硅谷拿着一份不错的薪水,但还是要被毕业于社区大学的美国人管着,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和中国工程师大多数不擅长表达自我和领导他人有关。

你要开口说话,才能影响他人。你要开口说话,才能捍卫利益。

在这一点上,印度很多工程师做得很好,所以在硅谷,越来越多的公司高管是印度人,比如,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微软第三任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小结

对于演讲新手而言,制约其表达能力的原因并不是演讲经验不足,而是这些演讲新手在思维方式上给自己增加了很多有形或者是无形的限制。

俞敏洪曾说过:“作为一个管理者,你就是那个拿水果糖激励大家干活儿的人。一方面你需要给大家分配利益,另一方面你要通过谈话、演讲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你想分蛋糕吗?先学会演讲吧!表达力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

过去的5年里,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房价都涨了不少。那么,过去的5年里,什么涨得比房价还快?

那就是流量的价格。

5年里,在一个2万次阅读量的公众号里投广告可能只要2000元,现在一条推文都要2万元起价,并且还要排期,前后的价格涨幅超过10倍。

移动端的App的获客成本从早期的几块钱到现在的上百元,甚至有些互联网金融的项目获客成本在1000块钱以上。而过去5年里,一些一线城市的房价上涨了1倍左右。也就是说,流量的价格涨幅是房价的5倍以上。

上一个10年是地产业的10年,投资不动产在70后中造成了明显的财富差异。未来10年是个体崛起的10年,有没有个人品牌会导致新的财富差距,而个人品牌最底层的一项能力就是表达力。

你是否擅长用演讲,或者是用文章系统地表达你的看法?

擅长表达的人更容易被别人看到。一方面,这些人可能是你职场里的伯乐;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可能是你的合作伙伴或者是你的潜在客户。

简单来说,对于擅长表达的人而言,借助广泛传播的内容,他们会有更低的获客成本。

教育与表达给我们提供了发现每个人才能的机会。奥巴马在演讲《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中讲到这样一段话:

或许你能写出优美的文字——甚至有一天能让那些文字出现在书籍和报刊上——但假如你在英语课上不经常练习写作,你就不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天赋;或许你能成为一个发明家、创造家——甚至设计出像今天的iPhone一样流行的产品,或研制出新的药物与疫苗——但假如你不在自然科学课程上做几次实验,你就不会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天赋;或许你能成为市长或议员或最高法院法官,但假如你不去加入什么学生会或参加几次辩论赛,你也不会发现自己的才能。

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进化。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事前的表达,有助于我们厘清思路。

我接触过的年轻人大多存在思路不清晰的问题,他们聊事情的时候思路往往过于发散,一次交流了三个以上的主题,却又没有总结,让人弄不明白他想聊什么。

基于我以往做事的经验,如果一个人讲不清楚,就说明他没有想明白,自然也讲不清楚,更不可能把一件事做好。

如果你也存在这种问题,那么最好是把你的思路写下来再讲出来,这样一来,你做这件事情的背景、目标和解决方案就一目了然了。第二,执行过程中的表达,方便他人给予反馈。

工作中经常开会的人都知道,如果一个会议没有议题,开完会也没有做备注去督促相关人员落实会议的结论,那么,这个会议就是在浪费时间。

当你把一件事情的执行思路用口头(说话)的方式表达或者是记下来时,你的同伴就可以更方便地给出自己的反馈和建议。

比尔·盖茨在一次演讲中讲过:“哪怕是最优秀的老师,也需要学生的反馈帮助自己提升授课的水平。”

在学术研究的领域,每一篇论文写出来之后,有个很重要的环节叫“同行评审”。也就是说,把你的论文交由同一领域的专家教授评审,判断这篇论文有没有学术价值,是否可以发表,最后给出反馈意见。

同理,我们每一次把思路完整地表达出来,就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同行评审”。第三,事后的表达,有助于复盘。

当你做完一件事情之后,记得总结,无论是做PPT回顾还是做一场复盘的分享,你都可以在脑子里把整个事情的逻辑顺序再推演一遍。

对于职场中的管理层而言,很重要的一项能力是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换句话说,就是给员工提供做事的氛围和条件。

这并不是说要你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而是在做完一件事情之后,把你当时的想法、资源、策略再回顾一遍或者是写下来,也许你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发现。

既然表达这件事情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不擅长?

我认真地思考过:为什么有些读者会留言,说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约等于0?

什么原因阻止了他们正常地表达以及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是动机不够,还是缺少练习的场合,抑或是他们没有这种演讲的技巧?

于是我对比了两类人群:一类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另一类是特别善于表达,已经在职场上取得一定成就的人。

我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发现:

①在那些不擅长表达的人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个“负反馈循环”。

比如,有些人以前在公司的年会上做过分享,但是效果不理想,因此就留下了心理阴影,之后再有演讲的机会他都会往后面躲。

②在那些善于表达自我的人身上,我看到的是“正反馈循环”。

积极的自我暗示,让他们越来越擅长表达自我。

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源于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讲一个国王爱上了自己雕塑的少女像,在神的帮助下,这个雕塑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最后成了他的妻子。

你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只要你满心期待事情会顺利进行,那么,事情就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会有曲折,不断地受到阻力,那么,这些阻力就会产生实际影响。成功的人都充满自信,相信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表达这件事上也是这样。擅长表达的人,会倾向于认为自己适合做演讲或者写作,然后花更多时间钻研。结果他真的变得比一般人更擅长表达。

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的成长过程就是这样。

对于不擅长表达这件事的人来说,可以用一些改进的方法。

①在一些小的场合中练习表达,比如自我介绍。

在自我介绍中加入一些数字,就能让别人更加印象深刻。比如,你有1000个客户,或者是在某个领域从业10年以上,或者带团队实现了单月百万收入。

当你因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自我介绍,收获一些在事业上对你有帮助的朋友之后,你对于表达也会更自信,并且愿意花更多时间进一步提升你的表达能力。

②养成一个好习惯,比如收藏生活中那些好的演讲或者是能够打动你的文字。

我有一位在自媒体和知识付费领域创业的朋友阿何,他的公司年收入近亿。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看到朋友圈里任何一张转发量比较多的海报,他都会收藏起来研究其中的卖点和文案到底好在哪里。

其实我们在提升表达能力这件事上也是一样,我们要学会欣赏那些优质的表达。

只有知道什么是好的表达,你才能找到一条培养自己表达风格的路。

③找一个演讲领域的榜样或者是导师。

每个人工作的领域不同,表达的风格自然也会千差万别。比如,在航天领域的人讲话会更加理性;在传媒领域的人,整体的讲话风格会更走心。

就像每个职场人需要找到一个导师一样,在表达这件事情上,你也需要给自己找到一个榜样,或者是一位专业的演讲教练。

当你知道了什么是好的表达,开始找到场景练习,并且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演讲教练的时候,你在表达这件事上就建立了一个良性循环。如果我们想提高表达力,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从百度指数的数据来看,最近两三年,普通用户对于口才培训的需求是在不断增长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表达力的重要性,急于提升自己的这种能力。

我接触过很多传统的口才培训,其中多少有些问题。这些培训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类似于陈安之的成功学,不断地在培训过程中给学员“打鸡血”。

这些人会在一些环节中给学员心理暗示,如“想成功先发疯,不要脸皮往前冲”。

只给鸡汤不给勺的这种口才培训,不可能给学员带来质的改变。因为这类培训的最大问题在于只告诉你什么是重要的,却没有告诉你如何做到。

另一种口才培训是,讲师大多是来自传统媒体的主持人。他们会告诉你在演讲过程中,要加入一些小故事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或者在演讲过程中多夸一夸台下的听众。

相应地,有人会吐槽:“太浪费时间了,其实就是围绕‘夸’来讲故事,不知道去哪儿收集这么多小故事。”“夸奖、表达感激、拒绝等,这些都是口才的艺术,而这里除了阿谀奉承的技巧没有其他实用内容。不推荐。”

现在的听众越来越注重实用性,更希望这些培训能建立一整套关于表达的思维框架,可以直接拿去用。

大多数人的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从现有问题出发,我们能否找到一套通用的表达框架呢?

我是一名作者,从事专栏写作近5年的时间,同时我也是一名演讲者,举行过上百次演讲、培训,同时也辅导过上千人的演讲。

正式表达,一般有两种形式:语言和文字。

语言形式的输出,我们称为“演讲”;文字形式的输出称为“写作”。

虽然,这两种表达形式在输出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框架层面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二者都要突出重点、强调逻辑清晰;在理性思考以外,都强调与用户的情感共鸣。

基于我对上千名学员的调研,我把他们目前的表达问题归纳成了5类,不少问题是学员在“30天演讲训练营”和“每日一问”打卡环节中的反思,相信对你会有所启发。图1-5 5类常见的表达问题

第一类,没有目的:讲了但是抓不住眼球,达不到目的

我几乎没做过什么演讲,但是有一次公开讲话失败的经历让我感觉很有挫败感。

多年前刚入职一家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由于我行业经验丰富,被挖过去直接做营销副总监。任职第二天和多个省份的分公司视频开会,确定我的任职。老板开会前从来不会说主题,那次会议前我没有做任何准备,让我发言时,我语塞了。

如果能再来一次,我会好好准备两点:自我介绍和对工作的几点想法。

现在想来,其实是自身意识不够。——一位“30天演讲训练营”学员

第二类,没有料:没东西可以讲

最失败的一次演讲是在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跟部门总监汇报工作时。当时,我只说了我都做了什么事情,进行了简单的数据对比,没有详细说明第二年的目标,在讲解每个过程中也缺乏过渡的句子,所以没能给领导留下好的印象。——“30天演讲训练营”学员 维尼熊

第三类,不成系统:表达缺乏深度、系统性,无法打动人

我最失败的一次演讲是在我大学竞选班长的时候,尽管我做了准备,而且脱稿演讲,但是没有得到同学的回应。而且我说得太过感性,应该对某个点有所分析,但当时我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地讲了几句。

而我的另一个作为嘉宾的师妹则是做了PPT,图文结合,做得很好,老师和同学们也是一致给她称赞。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总结起来,我是因为没有想好主题和分为几个部分,并且没有组织好语言以及注意场合。

现在来讲,首先,我会事先考虑场景,判断是即兴演讲还是需要做备稿演讲。然后,事先到达会场,根据现场情况,做出合适的调整。

其次,我会准备大纲、了解现场是否需要放PPT、组织者对演讲嘉宾的要求或者期待。

最后,我会按照演讲的方法进行内心演练,做到合乎主题、理性又有逻辑性,大方得体,有条不紊。——“30天演讲训练营”学员 咪噜

第四类,缺乏套路:表达缺乏套路,没有气场

我最近的一次失败经历是线上分享。虽然讲得很流畅,但我却感觉像完成任务一样,很没意思,感觉听众也不感兴趣。结果可想而知,听众全程都没有反馈,我也感觉到很紧张,一紧张,语速就快、语气就单调,整个演讲变成了“背课文”,没有一点成就感!

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选好演讲主题,在开讲前就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同时注意演讲内容的编排,将学到的知识点归纳组合,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一定特别注意,在表达时学会轻重缓急,不再一成不变。——“30天演讲训练营”学员 凯

第五类,效果未知:没有收集反馈,不知道如何继续提升水平

每个月都有一次百人会议,我负责讲课、安排活动、邀请嘉宾等,也算是一次演讲机会吧。但这种练习方式有个缺点——无法录像进行自我反馈。讲是讲了,但效果怎样、有没有进步,我还缺乏能复盘的手段。

我现在的评判标准就是,通过观察大家是抬头还是低头进行微调;在研讨环节,我会私下问几个人我有没有讲清楚。

2018年希望找到当地的与演讲有关的组织,获得更准确的反馈。——一位“30天演讲训练营”学员

其实,我们可以用表达力模型解决这5种表达问题。

在表达之前,我们先想一想表达力的6个部分。图1-6 表达力的6个部分

①表达的目的:分享、汇报、激励、销售。

一般来说表达有分享、汇报、激励、销售这4种目的。

在“分享”这种场景下,我们侧重讲一些听众没有听过或者没有深思的内容,给他们一个新的认识或者启发。

在“汇报”的场景下,我们侧重于信息的同步和争取支持。

在“激励”的场景下,我们侧重于让团队成员看到你做的事情是有希望的,而且有进展,在目前或者是未来有着良好的回报。

在“销售”的场景下,我们侧重于洞察用户的需求和建立信任关系。

这4种不同的表达目的,对应的其实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②表达力的输入:带着目的,快速收集素材。

在演讲和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需要素材。一般来说,人脑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很难做到记住论据的每一个细节和数据。更多的情况是,你连论据都没有想好。

这个时候就要用到一些学习技巧,前提是你知道目的是什么,然后带着目的快速地找到那些可以拿来用的,而且能够让听众耳目一新的素材。

③概念系统: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的表达深度。

其实,很多人认为在互联网上,文章写得越简短到位越受欢迎。比如,一些社交软件只允许你发140个字以内的文字,以及只允许录15秒的视频。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这种短的娱乐化内容受欢迎的同时,那些有深度思考的一两万字的长文章在微信里的传播率和阅读量也都很好。

如果想让你的演讲或者是文章有一定的深度,能够真正打动一些有影响力的人,你对生活的观察就要比一般人深入。

④语言形式:信任感+画面感+启发感。

前面也说过,语言形式的输出,其实就是演讲。

在演讲的开头,你可以抛出一个让用户感同身受的问题,借此和他建立信任感。

在演讲的中间,具体描述一个场景,让听众产生共鸣,把他们带入到你的语境中。

在演讲的结尾,最好通过一些故事和金句,让听众有所启发。

⑤文字形式:对象+逻辑性+调动情绪。

文字形式的输出就是文章。

基于我个人的写作经验来说,我发现书面表达最难的一点就是需要有一个对象。

你的文章是针对刚入职场的年轻人,还是针对那些已经工作10年以上的部门负责人、总监,写作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同时,好的文章要让读者能够很顺畅地读下去,有一本经典文案著作中讲到“滑梯效应”,也就是说,读者读了标题想读第一段,又想读第二段,直到读完。

这就非常考验作者的逻辑能力和调动情绪的能力,你能做到吗?

⑥效果评估:收集反馈+内容改进。

在演讲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你讲了什么,但更重要的是听众记住了什么。

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你要知道你写了什么,但更重要的是知道读者想要看什么。你的文章或演讲中,哪些内容让读者记忆深刻和产生共鸣了呢?小结

我发现其实大多数人在演讲之后,并不会问听众记住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改进建议。

最好的特级老师也需要学生的反馈来帮助他们不断改进授课效果,用在演讲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比起熟练的技巧和打鸡血,更重要的是,你要直面听众的看法和反馈,这些才是最有价值的。

据说马化腾可以从普通用户的视角看用户如何使用互联网产品,以及如何让用户使用产品的体验与流程能够做到无障碍化。

表达力,就是把内容当作产品来做的一种能力。第二章表达力模型表达力的跨学科基础

市面上有不少有关演讲、写作的出版物,大多是作者的经验总结,甚至有些是随处摘抄的结果。

之前我翻阅了很多关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论文,想要找到一个宏观的框架去解释演讲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有关。在请教了神经科学领域的博士缪文之后,我了解到,在语言和表达这个领域,目前并不存在一个大而全的脑科学、神经科学的宏观框架,目前人类对于表达相关的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更多是在微观层面上的。

在研究脑科学和我们的语言功能相关的过程中会用到脑成像的几种技术,比如,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大脑在进行某一项认知任务的时候,这个任务激活的脑区域的血流量是增加的。为了测量脑区域的血流量,研究者会将小剂量但是不影响个体健康的放射性示踪剂注射到个体的血液当中,然后再用装置扫描大脑,就可以测量示踪剂在大脑各个位置发出的信号,信号越强则说明这个大脑区域和当前的认知任务关联性越强。

在PET兴起之后,还有一项叫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技术也被应用到研究中,它也是以测量血流量为基础的,但优点是不需要注射,它利用的是血中携氧血红蛋白含有铁分子,并具有磁性的特点。脑区活动更强,这一区域的血红蛋白分子就会失去氧气并且更具磁性,FMRI设备就可以检测血红蛋白对磁场反应的变化,来确定不同脑区的活动情况。图2-1 表达力的跨学科基础

基于目前的脑科学研究,我们知道,大脑当中有特定区域负责语言相关的功能。

法国神经病学家布洛卡提出,额叶中的一个区域专门负责生成语言。他的观点来自他对失语症患者的研究。他发现,患者说话很缓慢、吃力,还会说出一些结构混乱的句子。这些患者在理解别人说话的时候不存在问题,但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却存在困难。这些患者病逝后,通过对其尸体解剖,他发现他们的特定脑区受到了损伤,这个位于额叶的区域被称为布洛卡区。

另外一位学者卡尔·威尔尼克研究了另外一种病人后,发现这些病人颞叶中的一个区域受到了损伤,该区域现在被称为威尔尼克区。这些病人可以流利地讲话,而且不存在语法错误,但讲出来的话却没有意义,并且他们也没有办法理解其他人的语言和文字。

当我们知道了表达与脑科学、神经科学等不同领域都有关系之后,我们该用什么串联起与表达有关的不同知识呢?

在我看来,最合适的“线索”莫过于表达的目的。表达的目的是影响他人。

没有目的的表达,就无法评估效果,相当于是在浪费时间。《认知设计》这本书里讲到,学习应该是有目标的。同理,表达也应该是有目标的。

书中,把学习的目标划分成6个层次:第一层是最基础的,记忆;第二层是理解;第三层是应用;第四层是分析;第五层是评估;第六层是创造。

这六种不同程度的学习目标,也被称为布鲁姆学问分类法。在教育过程中,认知设计是指应该尽可能地促进学习者达到下一个阶段的认知掌握程度。在表达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借鉴学习科学的概念。图2-2 表达的3个目标

在我看来,表达的目标也是分层次的:第一个阶段的目标是让听众愿意听或者是愿意看你的内容;第二个阶段的目标是在你表达之后,对方能够记得住里面的一些关键信息;第三个阶段的表达目标就是激发用户传播的意愿,这个时候有赖于用户的共鸣。

实际上,第一个阶段的表达目标和认知心理学中“注意”的概念相关。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时从环境里接收大量的信息,只有少量的信息能够通过我们的注意力进行筛选,然后记在脑子里。

作为一个表达者,如果你能够对认知心理学里有关注意力的理论有所了解,就会懂得如何更好地吸引听众,而且保持听众的注意力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图2-3 注意过滤器模型

心理学家肯德拉·切莉(Cherry)通过实验发现,对于一个听众,同时在他的左耳和右耳提供两种不同的信息,实际上他只能够注意到一种信息。

对此布罗德本特(D.E.Broadbent)提出了注意过滤器模型来解释选择性注意是如何产生的。

感觉记忆可以短暂地保存所有的信息。注意过滤器会根据信息的一些特性,比如通过讲话者的语音、语调、语速来选择值得注意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传递到下一个阶段,其他的信息都会被过滤掉。

大脑中的探测器加工的信息会判断这个信息是否有意义,过滤器只会让那些重要和被注意到的信息通过。短时记忆会接收探测器输出的信息,保存10—15秒,然后再把这些信息转移到长期保存的长时记忆当中。

认知资源理论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有着一定的认知能力,可以执行不同的认知任务。

我们在执行某一个认知任务的时候,所需要认知资源的数量,就是我们执行特定任务的认知负载。一场好的演讲应该是能够降低听众的认知负载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很复杂、文字冗长的PPT不能用作你的演讲提示,原因就在于一个人总体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听众把大量的认知资源投放在理解复杂的PPT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专心听你讲,并跟上你的思路。

表达的第二个阶段目标叫作记得住,与认知心理学里“记忆”的概念息息相关。

因为对于我们的大脑而言,我们存在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的多重记忆模型。图2-4 多重记忆模型

感觉记忆是最开始的阶段,可以包括所有信息,持续几秒或者几分之一秒。短时记忆包含5—7个信息,持续15—30秒。长时记忆包含大量信息,可以维持几年甚至几十年。

复述,其实就是一种控制加工,指的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信息,让它们在大脑中保留的时间变得更长。图2-5 影响长时记忆效率的序列位置曲线(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

默多克进行了一个实验:一个人以两秒读一个单词的速度,向另一个人读出大概20个单词后,再请对方写出他所有能回忆起来的单词。

他发现,在样本量大的情况下得到一个曲线,读第一个单词时,由于听众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时候,所以近60%的人能够回忆起来。

在序列位置曲线中,起始位置的刺激表现出的记忆优势被称为首因效应,可能的原因是听者有更多的时间来复述这些单词,并把它转入长时的记忆中。

末尾刺激所表现出来的记忆优势,被称为近因效应。对近因效应的一种解释是,最近呈现的单词仍处于短时记忆当中,所以回忆率比较高。《认知神经科学》里提及神经科学中存在一种效应,叫作长时程增强效应(LTP)。指的是大部分与记忆有关的模型认为记忆是在神经网络中的神经元间的突触强度变化的结果。图2-6 长时程增强效应

赫布在1949年提出突触在突触后神经元被激活时受到刺激,突触将被增强。布利斯等人的研究细化了这一假设,刺激兔子孔状通路的轴突使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幅值增大,以至于稍后的刺激在齿状回颗粒引发更高的突触后反应,这一现象被称为“长时程增强效应”。

当我们更加了解记忆在大脑当中的原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些有效的手段提升听众或读者对于你表达内容的记忆效果。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基于记忆的工作原理,我们要在演讲的开头和结尾植入最重要的主题和观点,并加以重复。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精细化、组织、匹配学习情境等一系列的方法,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图2-7 表达的第二个目标:记得住“精细化”指的是将新旧知识概念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我们理解新的知识。“组织”讲的是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如上图)的方式降低我们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负载。“匹配学习情境”讲的是,在真实的应用场景下学习的效果往往会比在虚拟环境下更好,就像我们要在水里学会游泳,在马背上学会骑马一样。

最后一个阶段的表达目标是传播。在我看来,它和认知神经科学以及传播学领域研究的情绪息息相关,情绪在我们的大脑中对应的是边缘系统。

大脑中的边缘系统是在我们还是爬行动物的阶段就已经形成的,相对于我们在直立行走之后,才开始形成的理性思考的新皮层,边缘系统的反应速度更慢,但是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往往更强大。

这也是心理学著作《象与骑象人》当中所描述的心理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