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研究——以江苏为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11:00:29

点击下载

作者:胡小海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研究——以江苏为例

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研究——以江苏为例试读:

摘要

文化是区域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和重要动力之一。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实现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耦合与互动,是旅游理论研究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区域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在对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发展差异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测度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程度,探讨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特征与机制,提出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模式,以期为区域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遵循“要素测度—空间比较—机制分析—模式建立”的研究路径,引入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对江苏省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的现状、机制和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第1章和第2章)为基础分析,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与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进行阐述,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梳理相关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第3章和第4章)为要素测度分析,通过构建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江苏省13地市区域文化资源的丰裕程度,同时对江苏省13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及其空间差异进行测度分析;第三部分(第5章)为特征与机制分析,通过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评判模型,对江苏省13地市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协调特征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并选取苏州、常州、徐州、盐城四个典型耦合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归纳和提炼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机制;第四部分(第6章)为模式分析,在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机制分析的基础上,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整合模式三个方面探讨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模式,提出江苏省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对策;第五部分(第7章)为结论分析,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及存在问题,展望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注重在定量分析揭示现象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归纳和演绎等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讨现象背后的机制和机理,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有:①江苏省文化资源总体上成集聚分布特征,西南部地区文化资源分布集中,东部和北部地区分布相对较少;从市域尺度来看,文化资源大多集聚分布在各地市市区,周边地区分布较少;南京和苏州市区文化资源分布最为密集,宿迁、盐城、泰州市区分布密度较小。②基于区域旅游发展视角构建的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对区域文化资源赋存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适性。通过对江苏省的实证研究表明,江苏省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空间差异明显,苏州、南京文化资源丰裕度较高,宿迁、盐城等地文化资源丰裕度较小,全省文化资源丰裕度可以分为四个等级。③江苏省13地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1998年以来旅游经济规模绝对差异在逐渐扩大,相对差异近年来有所下降,旅游经济规模位序整体变动不大。④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评判模型能够对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关系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分类。江苏省各地市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评价结果显示,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度总体水平较高,并不存在经济学中的资源诅咒现象,但各地市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分异明显,旅游发展相对优先度差异显著,相对于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无锡、常州等地旅游发展相对超前,扬州、宿迁、徐州等地旅游发展相对滞后。⑤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机制由内部作用机制和外部驱动机制两方面构成,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能够有效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旅游经济的发展则可以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繁荣,不断积淀新的优秀文化资源。客源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主导力度是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的主要外部驱动力。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旅游发展的视角尝试构建了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了区域文化研究从传统的描述性研究向定量分析方向发展;二是构建了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评判模型,通过对江苏省13地市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特征的实证研究提炼了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机制,丰富了区域文化与旅游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三是提出了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对于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区域文化资源 旅游经济 耦合特征 耦合机制 发展模式

Abstract

Culture is one of the key elements and crucial impetus for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With the current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ly clos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ourism is now facing such important issues as how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n how to conduct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upling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tourism economy.All these practical issues desiderate urgent solution in the regional tourism and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This dissertation,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opulence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economy, aims to measure the coupling degree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and tourism economy, explore its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and put forward it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ourism.

This dissertation, on the basis of relative researches home and abroad, following the research route of“element measure—space comparison—mechanism analysis—mode building”, coupl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hysics concept“coupling”, intends to do a systematical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coupling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and tourism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It consists of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basic analysis, including Chapter One and Chapter Two.It mainly states the background, objective, significance, method, content and frame of the research, makes a summary of the studies already done home and abroad, and combs relevant theoretical basis.The second part is elements measure analysis, including Chapter Three and Chapter Four.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opulence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it conducts a quantitative measure the opulence degree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among 13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Meanwhile, it carries out the measure analysis of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pace diversity in these districts.The third part mainly consists of Chapter Five, which is on the characteristic and mechanism analysis.With the help of the coupling evaluation model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and tourism economy, it makes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coordinated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and tourism economy among the 13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It also goes deep into the analysis of the four cities like Suzhou, Changzhou, Xuzhou, Yancheng as typical coupling cases, which helps to conclude and refine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and tourism economy.The forth part is Chapter six, focusing on mode analysis.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ourism economy, it explor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ourism economy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spatial conformit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which helps to put forth the major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ourism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Chapter Seven is analytical conclusion, constituting the Fifth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In the summary of research conclusions, it presents principal innovations as well as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issertation, indicating an outlook for further researches.

With comprehensive exertion of mult-i disciplinary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ourist geography, cultural geography and industrial economics, etc, the dissertation attaches importance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for the revealing of phenomena and principles, probing into the mechanism beneath phenomena with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induction and deduction.The major research conclusions obtained are as follows:1)Cultural resources in Jiangsu Province are generally in aggregated distribution.Cultural resources distributed in southwest are more than eastern and northern.On the city scale, cultural resources mostly gathered around the downtown area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distribution less.Cultural resources of Nanjing and Suzhou city is the most densely distributed, while smaller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Suqian, Yancheng, Taizhou City.2)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opulence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quantitative measure of the opulence degree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among 13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indicated the obvious spatial diversity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which can generally be divided into four grades;3)There is distinct disparity i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ourism economy in 13 cities of Jiangsu province.Since 1998, the absolute disparity in terms of tourism economy scale has been gradually expanding while the relative disparity has been decreasing to some extent in recent years.Since 1998, the rank order of regional tourism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gone through little variation in the whole. 4)The overall coupling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and tourism economy in various regions of Jiangsu province has reached a higher level, which confirms the nonexistence of resource curse phenomenon in economics.However, there is still evident differentiation in the coordination level of the coupling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and tourist economy, and also distinct disparity in relative priority for tourism development.With regard to the opulence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tourism development in Wuxi and Changzhou is comparatively advanced, Yangzhou, Suqian, Xuzhou is lagging behind.5)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and tourism economy consists of both internal operation and external drive mechanisms.Tourist market,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government leading strength constitute the major external driving fo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pling of region culture resources and tourism economy.

The principal innovations of this dissertation can find full expressio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1)It establish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opulence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 development, which promotes the diversion of regional culture researches from traditional descriptive studies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2)It constructs the coupling evaluation model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and tourism economy.With empirical studies in Jiangsu province, it abstracts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and tourism economy, and enriches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for studying regional culture and tourism.3)It raises the effective mode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ourism economy, in which it bears certain instruction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 tourism economy,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mode第1章绪论1.1选题源起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如何有效利用区域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增强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旅游行业和旅游理论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类型。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各地区丰富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资源既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也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但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实践中,文化资源的丰富与否与旅游经济的发达与否却并不完全成正比例关系,拥有深厚文化底蕴、保留有较多文化遗存的地区,旅游业发展可能始终裹足不前;而一些文化遗存较少的地区,旅游经济却可能得到长足发展。这一系列现象值得引发思考,地域文化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经济学中的资源诅咒现象是否同样出现在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区域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如何?如何利用好文化这一核心要素来增强旅游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区域旅游的发展又如何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繁荣。因此,探讨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机理,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提升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实现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是旅游学术界亟需研究的重要科学命题。

江苏是我国旅游资源高富集区,也是主要的客源产生地和旅游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江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吴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金陵文化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将这种地域文化的差异置之旅游产业发展的视角,不难发现一些饶有趣味的差别:在江苏南部,吴文化特色鲜明,但同处这一文化地域的苏、锡、常三市在旅游发展中却是各有千秋,苏州文化资源丰富,旅游经济发达;常州文化遗存相对较少,旅游产业发展势头也照样强劲;在江苏北部,楚汉文化虽不及吴文化婉约,却也有着大气磅礴之美,但令人费解的是,拥有较多文化遗存的徐州多年来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却始终不温不火。正是基于这一区域文化资源的多元性和旅游经济的差异性,本研究将江苏作为研究的典型区域。1.2研究背景1.2.1 现实背景(1)区域旅游不断发展,“可持续”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为广阔的新兴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已达1.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人数分别达到21亿和1.34亿人次,分别增长10.6%和5.8%,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国,旅游不仅成为国民生活重要的休闲方式,也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经济产业之一。2009年11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推动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里程碑式的重要文件。2011年3月,国务院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中国旅游日”的设立进一步肯定了旅游对于居民生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加快了全民旅游时代的到来。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在转型升级、全方位提升发展品质、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新的历史阶段,如何有效利用区域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进一步增强旅游发展的持续驱动力,促进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行业和旅游理论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2)文化产业不断得到重视,文化旅游结合更加紧密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迅猛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2009年国务院审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同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印发《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思路。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明了新时期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文化遗产资源众多,为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如何抓住发展机遇,通过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达到双赢的效果,是当前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3)旅游消费品位提升,文化旅游备受青睐

随着旅游者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追求精神文化享受已经成为时下人们旅游的内在需求,旅游更多的成为一种文化消费,文化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以文化遗产旅游为例,若以每年6.5亿人次的国际旅游来估计,其中至少有2.4亿次旅游活动可归于文化遗产旅游(Sugaya,1999)。几乎半数的美国国内旅游者(约0.65亿人)参加过各种文化或遗产旅游活动,如参观历史遗址或博物馆、出席音乐艺术或其他文化盛事(Kerstetter,1998; Miller,1997; Craine,1998; Kemmerling,1999)。在国内,文化观光、文化体验等旅游活动更是占据了旅游活动的半壁江山,1994年中国文物古迹游、1995中国民俗风情游、2002年中国民间艺术游、2003年中国烹饪王国游、2005年红色旅游年、2011年中华文化游等旅游主题进一步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随着国内旅游者文化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博物馆旅游、文化艺术旅游等文化内涵较高的旅游形式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大幅兴起。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践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逐渐认识到,只有和文化相结合,一个地方的旅游才有灵性、卖点和后劲。旅游发展,文化为魂,深入挖掘区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培育区域文化旅游品牌,是推进旅游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4)区域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迥异

文化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旅游地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动力源泉。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丰富的文化遗存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20多年历程中,全国各地文化旅游发展境况不一,小到地市,大到省区,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山西省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省份之一,拥有五台山佛教建筑群、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世界遗产,其地上文物资源约占全国文物资源的70%以上,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品质卓越,色彩斑斓,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和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然而其旅游发展却相对滞后,2010年旅游经济总量仅占全国旅游经济总量的6.9%,而文化资源匮乏的深圳一市2010年旅游总收入就超600亿元,深圳市通过文化创新,积极打造主题文化旅游,旅游经济发展迅猛。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江苏省内,吴文化的代表苏州市和楚汉文化的代表徐州市同样是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然而旅游经济发展却大相径庭;长江南岸的常州市,无论是城市历史还是文化遗存都不敌隔江相望的扬州,然而这几年通过文化创新驱动,旅游经济连续多年赶超扬州。当然文化不能代表旅游经济,然而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让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是旅游业界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1.2.2 理论背景(1)旅游本质属性的争论

旅游本质属性的探讨自旅游学研究开始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至今未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其中争论较多的是经济本质论和文化本质论。经济本质论者(Mariotti,1927)认为,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是旅游者的经济行为,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文化本质论(沈祖祥,1996;冯乃康,1995;王柯平,1990;谢彦君,1998)则侧重于旅游对人精神需求的满足,认为旅游是通过审美享受获得精神满足的文化现象,强调旅游的本质是审美和愉悦,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的一个内容。也有学者认为旅游活动是在具体的经济社会中进行的,必然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旅游也便具有审美、文化、经济和社会属性,这些属性都在不同层面上诠释着旅游的本质(陈道山,2011)。本研究认为旅游本身具有多重属性的特征,旅游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萌发旅游动机,从而产生旅游行为,进而产生旅游经济。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下,经济效益是产业发展追求的目标,如何协调文化、经济等属性之间的关系,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于旅游本质属性研究的新的课题。(2)文化旅游研究的不断推进

自美国学者Robert W.Mcintosh于1977年提出“旅游文化”的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旅游文化及文化旅游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研究不断深入。在传统意义上,文化旅游一直被认为具有为文化资源周边地区创造就业机会和获得经济收入的双重作用,于是大量研究集中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文化旅游市场等经济功能方面。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其范围已经逐渐从传统意义上对过去的单一展示,发展到以文化为资本的多元化演示,成为区域发展进程中的动态因素,在区域身份构建中起决定性作用(Myriam J, Gerda K, Antonio P,2010),于是把文化旅游与区域空间发展研究结合起来,从区域的视角解读文化资源的地域特征、地域联系及其旅游发展的动态变化,成为文化旅游研究新的趋势。文化遗产各要素或文化资本禀赋上的各种空间构建可能会导致发展条件上的不均衡,产生出多元化的流派,创造或调整地方形象,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然而目前研究的主要挑战在于特别需要一种可行的、可比较的方法,来对区域文化资本进行评估(Myriam J, Gerda K, Antonio P,2010)。(3)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的理论反思

旅游业是国际上公认的缩小区域差异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旅游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区域社会经济综合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产业自身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问题。早在1998年张凌云就对全国尺度的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地域不平衡进行了研究,2000年以后,学者开始对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反思,更多地把焦点集中于区域旅游差异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如付磊(2001)的研究认为产业结构的惯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国际旅游优先的政策定位、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基础服务设施完善程度及区位等因素是造成旅游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敖荣军等(2006)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旅游资源禀赋是影响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尤其是影响国内旅游收入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在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形成中也起到了显著的影响作用。旅游业是复杂的巨系统,影响旅游经济地域发展不平衡的内在机理学者们尚无明确的研究定论,当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对区域旅游差异形成的原因做全面的研究与判别,而是在此背景下,从文化单一视角,探讨其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形成中所起的作用。(4)社会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

近几十年来,在西方(主要是英语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中出现了对文化研究的热潮,被称为“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有评论说,这一发展可看作“二战”以来的一次极为深刻的社会观与政治观的变化(唐晓峰,2005)。“文化转向”提醒人们在研究经济、政治等社会现象时,要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考虑价值观的差别。国内学者近年来开始关注“文化转向”对各自学科的影响,麻彦坤(2003)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文化转向”犹如平行于认知革命的一场文化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伍小君(2009)认为“文化转向”的翻译思想推动了翻译研究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当代地理学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使地理学和文化的研究有了新的思维方式,文化地理已经成为西方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Crang(1994,1998)认为,“文化转向”体现并且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地理学自身的重构,明显的成为学术界内外关注的对象,在学术界内,文化研究成为主要的跨学科领域,在学术界外,文化也突然间变得无处不在;Thrift(2000)甚至认为,“文化转向”在某种意义上挽救了经济地理学,把它从垂死的、令人厌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文化作为旅游的本质属性之一,也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旅游学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理应成为关注的重要视角。1.3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1.3.1 研究目标

本研究将文化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引入现代计量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区域文化资源分布的空间特征与地域差异,从旅游发展的视角建立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测度模型,分析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特征与机制,从而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区域文化与区域旅游发展研究的理论内涵。并以江苏省为典型案例,深入探讨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互动机制,揭示区域文化资源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及其反馈机制,从而进一步构建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为区域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科学的发展模式并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1.3.2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

文化研究已经慢慢渗入到社会科学众多研究领域内,本研究从区域文化资源对区域旅游经济影响与互动研究的视角,综合运用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区域经济学、资源诅咒理论、系统耦合理论等相关理论,借鉴相关学科文化研究的方法和路径,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方法、现代计量方法、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尝试构建基于旅游视角的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评价模型,定量测定区域文化资源的丰裕程度,分析文化资源丰裕度区域差异特征,通过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的对应研究,揭示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作用机制,并据此探讨和构建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其理论意义如下:

① 基于旅游视角的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分析及其测度推动了旅游文化研究从相对单一的文化范畴及其开发研究向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测度及其空间差异研究拓展,推动了区域文化研究从传统的描述性研究向定量分析方向发展;

② 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机制的探讨从理论上解决了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作用机理问题,为区域旅游和文化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依据;

③ 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模式研究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结合发展从口号式陈述向协同发展的产品开发模式、产业融合模式、空间整合模式等理论层面拓展和深化。(2)现实意义

文化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本研究所揭示的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的耦合互动机制为区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本研究所构建的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对于江苏省及我国其他旅游区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区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的科学评价、有效整合、合理利用和深度开发;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有助于促进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有效耦合和互动发展,增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4.1 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GIS和数学分析、比较和综合分析等相结合的技术和方法,在研究中注重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区域评价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理论总结与实践应用相结合。(1)文献分析与总结

搜集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和资料,通过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国际前沿的理论视角和参考资料,构建区域文化资源与区域旅游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为本研究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奠定基础。(2)社会调查

对江苏各地区的文化资源禀赋、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等进行系统的实地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结合已掌握的江苏地区旅游资源普查资料、经济社会发展资料和旅游统计资料(1998—2010),建立资料数据库,为研究工作提供支撑。同时,针对研究区域内典型案例城市展开专家咨询和访谈,通过咨询和访谈更好地了解典型案例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为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机制研究提供观点和思路。(3)数理统计与GIS空间分析

整合现有成熟的数理统计软件与GIS分析软件,开展数据整理和分析工作;将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与GIS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提取和识别江苏区域文化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特征与地域分异规律;通过专家问卷、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指标体系权重分析及综合评价计算,建立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测度模型;引入物理学耦合理论技术方法,定量测度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耦合程度。(4)比较和综合分析方法

通过要素对比、区域比较等方法,分析区域文化资源、区域旅游经济特征和差异;通过典型耦合特征的案例对比分析、归纳和综合等方法分析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机制,构建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本研究以江苏省区域文化资源和旅游经济数据资料为依据,围绕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要素测度—空间比较—机制分析—模式建立”的研究主线,综合运用实地调查、GIS技术、数理统计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致力于测度区域文化资源的丰裕程度,解析旅游经济与文化资源的耦合互动机制,构建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技术路线如图1-1。(1)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选取主要研究指标对区域旅游经济和区域文化资源分布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基于旅游发展的视角建立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特征。(2)借鉴物理学系统耦合理论技术方法,通过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对应性分析,建立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评判模型,测度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程度,通过对耦合程度不一的典型案例分析,提炼探讨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机制。(3)在理清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和对策。1.5案例地选取

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东临黄海,东南与上海市、浙江省接壤,西北与安徽省、山东省毗邻,介于东经116°18′~121°57′和北纬30°45′~35°20′之间,处于亚热带和温带过渡区,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江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为江南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吴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金陵文化等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类型,积淀了丰富多彩、特色各异的文化资源。江苏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长江天堑将江苏分为南北两部分,目前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中,地处江南的有苏州、无锡、常州、镇江4市,地处江北的有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扬州、泰州、南通等8市,南京市辖区地跨长江南北,市区大部分在长江以南。

江苏是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旅游资源丰富,全省有5A级景区9家,居全国之首,2010年,江苏省旅游总收入4 685亿元,列居全国第一位,然而与江苏区域经济的差异一样,其旅游经济发展同样呈现苏南苏北较大的差异性。地域文化的多元差异性、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性使得江苏成为探讨这些问题的典型案例地。图1-1 技术路线图图1-2 研究区域(江苏省)示意图图1-3 1998—2010年江苏省各市入境旅游收入图1-4 1998—2010年江苏省各市国内旅游收入1.6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1.6.1 研究主要内容

本研究以江苏为例,在对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特征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特征与机制,构建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具体研究内容可分解为四个方面:(1)区域文化资源地域分布差异特征及其丰裕度测度

基于旅游发展的视角,在全面梳理江苏省13地市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品牌文化资源,如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运用数学建模、GIS分析技术等方法,通过资源丰裕度、资源类型、资源等级、资源空间组合度等指标构建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定江苏13地市区域文化资源丰裕程度及其地域差异特征。(2)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特征

选取江苏省13地市1998—2010年旅游经济统计指标(包括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等),综合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锡尔系数定量测度江苏省区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特征,并且打破以往苏南、苏中、苏北分区差异研究方法,按江苏省五大文化区(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海洋文化、楚汉文化)进行差异的分解,深入探讨文化区内和文化区间的旅游经济差异特征,同时构建江苏省旅游经济的位序规模等级体系。(3)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特征与机制

在定量测定江苏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及其差异的基础上,对区域旅游经济和文化资源丰裕度两者进行叠加对应分析,借鉴物理学系统耦合理论,建立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评判模型,计算区域旅游经济与文化资源耦合程度,定量分析江苏各地市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特征。根据13地市耦合结果,选择典型耦合特征案例,归纳总结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机制。(4)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在理清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机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空间整合模式,最后提出江苏省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1.6.2 研究框架

本研究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江苏省13地市为典型研究区域,通过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程度的定量测度,对区域旅游经济与文化资源的耦合特征与机制进行分析,提出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其中重点对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特征、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测度及地域分异特征、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特征与机制、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全文共分7章,具体内容体系如下:

第1章:绪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并对案例地选择背景及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第2章: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从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关系研究、文化旅游研究、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指出相关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特色;阐述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3章: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评价及其空间差异。从旅游发展的视角,选取品牌文化资源,如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以资源丰裕度、资源类型、资源等级和资源空间组合度等为主要指标,构建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江苏13地市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结合GIS空间分析的方法探讨江苏省区域文化资源丰裕度的空间差异特征。

第4章: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及其空间差异。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锡尔系数等方法对江苏省13地市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特征进行定量测度;基于江苏主要文化分区,进一步研究文化区内、文化区间的旅游经济差异特征;构建江苏省旅游经济位序规模体系。

第5章: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特征与机制。引入物理学耦合技术理论,建立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评判模型,定量分析江苏13地市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程度,分析其耦合现状特征,并据此对江苏省13地市进行分类,选择每种类型的典型城市,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归纳与提炼总结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作用机制。

第6章: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模式。根据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耦合作用机理,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空间整合模式等方面构建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并对江苏省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第7章:结论与讨论。对全文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性总结,指出研究的创新之处以及不足,同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第2章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2.1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研究进展

文化与旅游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基础,是旅游的内容,旅游是传播、宣传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周盼等,1991),从本质上来说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文化又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是旅游的客体和对象,因此区域文化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此国内外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研究。2.1.1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肯定与反思

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一直为专家和学者所认可,“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这一说法不断在文献中被提起。旅游的内核是文化,旅游者任何一次旅游活动经历都是一次对异域文化的体验与感悟,因此众多研究者认为文化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关键组成部分(crucial component)(Hughes,1987; Prentice,2001;Greg,2002),后现代人们不断变化的文化消费促使文化旅游地(如艺术长廊、歌剧院、游乐场、历史博物馆、音乐会等)成为游客青睐的对象(Peterson,1992; Paul, 2004);贾祥春(1997)认为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姜长宝(2004)认为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并提出要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力;曹诗图等(2003)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指出了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及主要运用领域,剖析了当今旅游开发中忽视文化的误区,并提出其解决对策,阐明了“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的重要观点;乌恩(2001)认为旅游业作为一项与文化相关程度极高的产业,它的各个部门和环节无时无处不是在与文化发生着联系。

也有学者认为需要对“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进行反思,文化元素在旅游活动中固然非常重要,但只有经过充分解说与合理展示、让文化不断“活化”、能够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的文化,才能充分发挥“灵魂”的作用(张朝枝等,2010);朱国兴(2002)认为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对现代旅游的发展存在极大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并以徽文化为例,主要从负面效应上阐述地域传统文化对黄山市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不利影响表现和形成机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