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症状诊断与处理(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14:11:56

点击下载

作者:刘凤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急诊症状诊断与处理(第2版)

急诊症状诊断与处理(第2版)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急诊症状诊断与处理/刘凤奎主编.—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ISBN 978-7-117-25951-4

Ⅰ. ①急… Ⅱ. ①刘… Ⅲ. ①急诊-诊断 Ⅳ. ①R4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03994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急诊症状诊断与处理(第2版)

主  编:刘凤奎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4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5951-4

策划编辑:贾晓巍

责任编辑:卢冬娅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前言(第2版)《急诊症状诊断与处理》一书从出版至今的十年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很快,新技术对疾病的诊断与处理方法层出不穷,为适应日益发展的形势,我们将本书进行再版。

第2版《急诊症状诊断与处理》仍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症状诊断与处理,下篇为诊疗技术。

本书仍然突出症状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思路;突出思路示意图,并根据几年来的应用体会对示意图进行修改,仍然突出急诊中常见症状;突出实用性,并把以往非急诊常见的专业性很强的内容,如胆道梗阻腹腔手术治疗中,操作部分的步骤、技术介绍、术前准备等在本次修改时予以剔除。急性腹泻一章中增加了病毒性腹泻、自然灾害后次生腹泻处理;在急性中毒一章中,增加瘦肉精中毒的诊断与处理;仍然突出中西医结合对急症的处理。

本书可作为急诊科医师、实习医师、专科医师和全科医师临床工作中的参考。由于书中内容为作者自身的经验体会,特别是用药可能有某些片面性,故要以教科书和药品说明书为准。

感谢参编的诸位专家百忙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给予的大力支持。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书的质量,以供再版时完善,恳请广大读者指正,在此,谨致谢意。刘凤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8年3月于北京前言(第1版)

患者的症状是他们来急诊看病的主要原因,也给医师提供了线索和思路,医师应根据这些症状及时给予相应的检查和处理。在对症状进行诊断分析的同时,可做进一步的客观检查和严密的临床观察,同时积极有效地对症处理。

不同的症状反映不同的疾病,一个症状也可在诸多疾病中出现,一个疾病又可产生多种不同的症状,因此一个症状可能反映多个系统、器官的疾病,进而涉及临床上多个专业及科室。所以,扩大对症状的临床思考是临床诊断和处理的首要前提。本书就是以症状为主体,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临床解析,从而提出诊断性处理方案和治疗性处理方法,沿着在诊断中治疗、在治疗中诊断这条主线,为急诊医师的临床实践工作提供借鉴。

急诊患者多数表现为急、危、重症,急需处理和抢救。其病情变化大、发展快,应诊断、检查和治疗不分昼夜与节假日,争分夺秒地工作,必须在及时作出初步诊断的同时给予恰当的处理,所以要求急诊医师要有敏捷的临床思维、科学的处理问题方法、广泛跨学科的全科医师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最新药物的应用。

病史的采集是诊断的“钥匙”,既是一种技术又是一门艺术。确切的诊断来源于确凿的证据,来源于材料真实的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作出临床诊断时,不可单凭某一项新的检查技术而忽略了最基础的诊断步骤和项目,因此医师详尽询问病史、准确进行体检是诊断疾病的基础。整个诊治过程中必须体现出整体观,不是机械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满足于一孔之见,单凭一家之言。通过病史和体检及一些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一个大体的框架,以此为基础,系统思考、分析判断并加以补充修正,达到确立正确诊断、积极进行有效治疗的目的。

临床思维过程是对繁杂多变的症状和收集到的各种材料进行有序分析,综合判断,最后作出接近事实的结论。临床思维的提升来源于医师多参加临床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和努力学习吸收他人的经验、教训,并接纳书本杂志等各方面的信息。因此我们组织从事临床工作的专家撰写《急诊症状诊断与处理》,让大家打开临床思路,不拘泥于专业之中,借鉴各家之长,结合个人多年临床工作体会,以症状为主去寻找疾病可能的原因,对疾病进行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同时进行急诊处理包括检查及治疗,并且在诊断中既考虑常见病,也涉及少见病和特殊情况。编写中若是一个症状涉及多科室,则以一位专家为主,几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共同完成。从而使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节省时间、少走弯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迪。

确切诊断才能有效治疗。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以急诊症状为主体的急诊症状处理办法,特别是常见病的处理,并且加入中医中药治疗,体现出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中的优势,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广角度的参考依据。

本书具有实用性、科学性、中西医结合的特点,收入了急诊常见症状、常用检查治疗方法专题。为避免在各症状中重复介绍检查方法和治疗,我们在本书中做了集中介绍。急诊医师应掌握的操作方法介绍得较为详细,由专科医师、专业人员掌握的操作技术,作为急诊医师只需掌握其适应证、禁忌证。

本书可作为急诊科医师、实习医师、专科医师和全科医师临床工作中的参考。由于书中内容有作者的经验体会,特别是用药可能有某些片面性,故要以教科书为准。

社会不断发展,自然界不断变化,我们永远有学不完的知识,有解决不完、解决不了的问题,诊断和治疗永远落后于临床,书本知识永远落后于现实,这就促使我们去学习、探讨和研究。但愿我们的探索通过本书能对急诊医学的发展作出点滴的贡献。

当翻开这部泛着油墨清香的书稿时,我们希望这正是广大临床医师所企盼和需要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本书的质量,以供再版时修改,诚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在此谨致谢意。刘凤奎2007年2月于北京上 篇 症状处理篇1 发 热概述

发热是各科患者经常出现的一种临床表现,发热是指体温超出正常界限值。正常体温是指: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直肠温度比口腔温度约高0.3~0.5℃,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约低0.2~0.4℃。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少数健康成人其口腔温度可<36.3℃或>37.2℃。

依体温上升的程度可分为低热(<38℃)、中等度热(38~39℃)、高热(39~40.5℃)和超高热(>40.5℃)。

按发热的急缓和热期长短可分为急性发热、慢性长期发热和持续低热。

体温上升达37.4~38℃(舌下测温)并除外生理性原因者称为微热。微热持续一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微热。

持续低热的定义尚无明确规定,一般认为,口腔温度37.5~38℃持续两周以上者称为持续低热。

发热持续两周以上,体温38.5℃以上者称为长期发热。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是恒定的,正常体温的维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动态平衡的结果。在人体这种平衡是由体温调节装置来加以维持和调节的,使体温维持于37℃左右。

1974年,有学者对北京地区1030名正常人的体温进行了测定。其方法为下午1~6时,非劳动状态,休息10分钟在直肠、口腔和腋窝三处同时测量,测温时间为10分钟。测得这三个部位的温度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是腋窝为(36.79±0.357)℃,口腔为(37.19±0.249)℃,直肠为(37.47±0.25)℃。北京地区1030名正常人体温度统计结果:腋窝温度正常范围为36.0~37.4℃,口腔温度正常范围为36.7~37.7℃,直肠温度正常范围为36.9~37.9℃。

人体产热器在安静和活动时的产热量是不一样的(表1-1)。

从表1-1中可以看出,安静时机体的热量主要是由身体内脏器官供应(72%),劳动或运动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肌肉和皮肤(90%)。除肌肉外,肝脏是机体代谢旺盛的器官,肝脏的温度比主动脉高0.4~0.8℃,说明其产热量很大。表1-1 人体在安静和活动时的产热情况

影响产热的因素:

1.基础代谢产热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使基础代谢率增加,使机体产热增加。

2.肌肉活动

剧烈活动产热量增加,癫痫发作、寒战时都可使体温升高。

3.内分泌影响

甲状腺素和肾上腺髓质激素均可直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交感神经强烈兴奋时,可使代谢率提高40%~60%。

4.机体散热

机体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当外界温度低于机体表面温度时,近90%体热通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对流方式发散。部分则随呼吸、尿和粪便发散。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时,蒸发便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

5.人体的体温调节

体温的自身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而实现的。

在全身皮肤和某些黏膜上分布着温度感应器,在大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进行整体调节。病因思考

发热是临床上许多疾病引起的最常见的症状,大致可分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又分为全身和局部感染。一、感染性疾病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感染性疾病可分为:(一)细菌性感染

1.败血症。

2.脑膜炎。

3.猩红热。

4.细菌性痢疾。

5.结核病。

6.肺炎。

7.局部性感染。

8.扁桃体炎。

9.中耳炎。

10.乳突炎。

11.疖肿。

细菌所致的全身感染,几乎都有发热,若感染很轻,或呈慢性,或严重感染而全身情况极度衰弱者也可不发热。(二)病毒感染

1.普通感冒。

2.流行性感冒。

3.风疹。

4.流行性腮腺炎。

5.流行性出血热。

6.脊髓灰质炎。

7.病毒性脑炎。

8.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三)立克次体感染

1.斑疹伤寒。

2.Q热。

3.恙虫热。(四)真菌感染

1.放线菌

可引起心内膜炎、脑炎、脑脓肿。

2.球孢子菌

可引起肺部感染而形成薄壁空洞。

3.隐球菌

可引起脑膜炎、脑肉芽肿。

4.淋菌

可引起肺部感染。

5.白念珠菌

可引起阴道炎、口腔炎、肺脓肿。

6.败血症、心内膜炎等。

真菌感染多在全身性疾病基础上发生,长期应用抗生素、皮质激素或肿瘤放疗化疗则更易发病,深部真菌感染常表现为发热。(五)螺旋体感染

1.钩端螺旋体病。

2.回归热。

3.鼠咬热。

4.樊尚咽峡炎等。(六)原虫感染

1.疟疾。

2.阿米巴肠炎。

3.阿米巴肝脓肿等。(七)蠕虫感染

1.血吸虫病。

2.丝虫病。

3.肺吸虫病。

4.华支睾吸虫病。

5.内脏蠕虫转移症等。二、非感染性疾病(一)风湿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

2.皮肌炎。

3.结节性多动脉炎。

4.类风湿关节炎。

5.结节病。

6.淀粉样变。(二)血液系统疾病

1.白血病。

2.淋巴瘤。

3.恶性组织细胞病。

4.多发性骨髓瘤。

5.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感染等。(三)恶性肿瘤

肝、 胆、胰、肺、消化道、肾上腺、脑、肾、甲状腺等肿瘤均易引起发热,包括原发性肿瘤、继发性肿瘤及类癌综合征均可引起发热。(四)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某些先天性)。(五)中枢神经性疾病及功能性发热

脑血管意外、脑血栓后脑软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外伤、脑及脊髓肿瘤、中枢神经变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等。

中暑、高热环境下工作、自主神经活动紊乱、夏季热、感染性疾病恢复期等。

发热原因:部分体温中枢在接受病理刺激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而引起发热,或感染性疾病恢复后体温调节功能尚未恢复正常。我们曾有一例患者中暑治疗后好转,但体温未降至正常,持续38℃左右,经调节神经药治疗,一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六)外科手术后吸收热、出血后或组织坏死发热

1.外科无菌手术后

可见有中等程度发热,持续3~5天后恢复正常。

2.脾切除术后热。

3.消化道出血

引起的发热多为低热和中等程度发热,持续一周左右可自行消退。

4.腹腔内出血

也可因血液刺激和吸收而引起低热。

5.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组织坏死引起中等程度发热,个别高热,持续数日到一周。(七)药物和化学因素

1.异烟肼、磺胺药、青霉素、氨苄西林、链霉素、先锋霉素等。

2.输液中含有致热原、误输异型血、输白蛋白、注射疫苗等引起发热。(八)体液失衡

严重脱水、酸中毒时出现发热。诊断思路

发热是一种常见症状,在人的一生中不知发热过多少次,医师在一天工作中也常看到不同发热类型的患者。

当接诊发热的患者时,首先要搞清楚体温,发热时间长短,有什么规律特点,伴随症状,体征,做了哪些检查,其结果如何。归纳一下有哪些阳性的异常检查结果,用了哪些药物或做了哪些治疗处理,其治疗效果如何等。关于发热诊断流程示意图见图1-1。图1-1 发热诊断流程示意图

从上述这些材料中考虑患者的发热是属于哪种类型,是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进一步考虑具体点,可能是哪种疾病;为明确其诊断,需做或补做哪些检查、化验,从而把诊断搞清楚,指导患者用药及时治疗。一、病程

在急诊大多数的发热疾病,主要是急性感染,药物过敏等。发热突然,发热起始时间明确,而且经过1~2日病愈,或诊断已明确显示,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如发热在此期间有明确诊断和发现,则以感染的可能性大。如超过两周发热不退,经检查(主要针对感染的)未见阳性结果,经过了抗感染治疗也不见好转,则少考虑是感染性疾病,应想到非感染性疾病,考虑慢性发热情况存在,但不能放弃感染性疾病的继续检查和治疗,如继续找感染灶,当缺乏感染证据时,不轻易放弃对感染的诊断,除非临床获得了非感染的确凿证据。

发热病程变成长期者,在治疗中明确诊断,但热不退、症状不缓解、甚至加重时,切勿随意动摇,更改或放弃感染的诊断,这时应考虑是否有脓肿形成,细菌不敏感或抗生素药量不足,是否有夹杂感染(二重感染),合并其他疾病,或全身状况差,抵抗力低等原因。

我们曾总结过长程发热的311例患者,体温在38.5℃以上,热程在两周以上,并且未经明确诊断,以发热待查收入院。311例中男性占144例,女性占187例,热程在15~30天者占139例,31~60天者占61例,61~180天者占59例,180天以上者占52例;热程最长14年35天,最短者为15天。从统计中我们发现感染性发热病程15~30天为多,占66%(116/177),风湿性疾病病程180天以上者占35%(26/75),肿瘤(含血液病)发热病程在180天以上者占34%(11/32)。提示我们长程发热患者的诊断,首先应想到感染。

本组患者以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最多,占56.9%,其次是风湿性疾病占24.1%,肿瘤(含血液病)占10.3%。

长期发热的病因不易确定,即使住院诊断,本组仍有25例(8%)出院时也未确诊。

长程发热,首先想到常见的慢性病灶,如结核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肺内结核通过胸片、CT、磁共振、痰的检查等等,可以较容易地被发现,但肺外结核,如腹腔淋巴结结核则不容易诊断,需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结核中毒症状,同时查血沉、PPD试验来协助诊断。其次想到其他慢性病灶,有慢性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胆囊炎、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附件炎等。二、热型(一)常见热型

1.稽留热

患者体温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升高至39℃以上,然后停留在高热水平数天或数周,且一天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称为稽留热。

2.弛张热

体温高低不一,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常超过1℃。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水平以上,称为弛张热。

3.间歇热

体温突然上升后持续几小时又突然下降至正常,以后间隔数小时或1~2天又突然升高,持续几小时后又突然下降,如此反复发作,称为间歇热。

4.周期热

体温在数小时内上升至高峰,然后呈稽留热型,待数日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间歇一段时间后体温又再度上升,称为周期热。

5.双峰热

高热曲线一日内有两次波动,形成双峰,称为双峰热。

6.不规则热

热型完全不规则、时高时低,并不显示上述几种热型,称为不规则热。

7.颠倒热

上午发热,下午退热,或白天不发热而夜间发高热,称为颠倒热。(二)疾病和热型的关系

热型在临床诊断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发热有明显的热型特点,但为什么会出现热型特点,其本质和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人认为,各种热型的发生取决于各器官组织内感受器的特点,致热原首先作用于局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发热。各器官组织的感受器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发热反应的急缓、高低和持续的时间均不一致。有人也提出,各种热型主要取决于病变的性质。比如炎症性病变发热,存在炎性病变周围情况,致热原释放情况等。但有些情况会影响热型,如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一有发热,或只有一些咽痛、咳嗽症状就用上抗生素,或用退热药,或用激素等,见不到典型的热型曲线,影响对疾病的诊断。又如,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合并症、夹杂症,或二重感染的情况,也使我们看不出典型热型。

疾病和热型有一定的关系:

1.稽留热

应想到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恙虫病等极期,也见于A族链球菌性咽峡炎、蜂窝织炎以及斑疹伤寒等。

2.弛张热

应想到败血症、脓毒血症、肺脓肿、严重的肺结核等。

3.周期热

应想到淋巴瘤、布鲁菌病、回归热、脑膜炎等。

4.间歇热

应想到疟疾(间日疟、三日疟)、局灶性化脓性感染、结核以及某些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等。

5.双峰热

应想到粟粒型肺结核、恶性疟、黑热病、大肠杆菌败血症等。

6.不规则热

应想到流行性感冒、肺结核、渗出性胸膜炎、不典型疟疾、风湿热、恶性肿瘤或用药的干扰,如退热剂、激素使热型不规则。

7.马鞍热

登革热。

我们曾总结长程发热311例,从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感染性疾病依次是不规则热、弛张热、间歇热、稽留热。而风湿性疾病则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热和间歇热;肿瘤性疾病除表现不规则热,也有周期热。三、寒战

明显发冷可伴有寒战或战栗,寒战伴有肌肉颤抖、皮肤出现粟粒疙瘩。畏寒仅有怕冷,其与发冷是有区别的。许多发热疾病发热前会有畏寒怕冷,畏寒提示可能要发热、有的已经发热应该试体温。

寒战常伴发热,而且常常是寒战即出现发热甚至高热。寒战也常使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的程度受下丘脑调节。寒战几乎见于任何感染性疾病,不论是细菌、寄生虫、立克次体还是病毒所引起,寒战总是这些疾病急性期的一个特征。

单纯寒战可见于许多疾病,而复杂寒战则多见于寄生虫的自然生物学周期、感染播散或某些并发症的发展阶段。疟疾是典型寒战的疾病,多数患者均有此症状。所以有明显寒战者应注意是否患有疟疾,结合临床做疟原虫检查。但并非疟疾均有寒战或畏寒,不能因缺乏此症状而否定该病。

细菌感染多有畏寒,局限性脓肿侵入血流时常有寒战,败血症、脓毒性感染、感染性胆管炎、大叶肺炎、丹毒、骨髓炎、产后脓毒血症、急性肾盂肾炎等常有寒战,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结合临床做血、尿、胆汁或骨髓培养。

非感染性疾病如急性溶血性疾病在发生溶血时多有明显畏寒、寒战。

虽然肿瘤少有发冷和寒战,但个别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恶性腹膜间质瘤、胰腺癌、肾上腺皮质细胞癌可伴有明显寒战。所以不能因有寒战而否定肿瘤的诊断。四、皮疹

发热伴皮疹常是一些传染性疾病,而皮疹在疾病的一定时期出现。根据皮疹形态、出疹时期、分布,指导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当然也有一些非传染病发热伴皮疹者,如风湿性疾病。

常见发疹性疾病有:麻疹、风疹、水痘、肾综合征出血热、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梅毒、风湿热、药物疹、红斑狼疮等。五、发热与年龄、性别、生活工作环境、季节、地区的关系(一)年龄

1.老龄

各种恶性肿瘤、风湿性多肌痛症、颞动脉炎、原因不明的肝内肉芽肿病、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原发性硬化性脉管炎、肺栓塞、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2.年轻女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

3.老龄发热特点

如果是感染,尽管局部有严重感染灶,但全身症状不明显,自觉症状轻微,局部阳性体征欠缺,可以不出现原发病的症状而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容易发生并发症,所以使症状、体征错综复杂。(二)性别

结节性多动脉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男性多发。肾盂肾炎、盆腔结核、类风湿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淋菌性原发性腹膜炎、绒癌女性多发。(三)生活工作环境

牧民可患布鲁菌病,野外及林区工作者可患恙虫病、莱姆病;东北地区因蝲蛄煮食不当而引起肺吸虫感染(肺吸虫病);制革工人可患炭疽病;制糖工人可患急性霉蔗肺;种植蘑菇工人可患蘑菇肺病;高温作业、高温环境可能中暑;水田作业可患钩端螺旋体病;江淮下游疫区人群可患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生饮河水可患肝吸虫病;生食鱼虾可致华支睾吸虫病;非正常性生活可致淋病性关节炎、淋病性腹膜炎、梅毒、艾滋病;接触宠物可致弓形虫病等。

弓形虫病诊断标准:

1.具有临床症状和(或)体征,排除其他可能疾病,且经实验室检查获阳性结果者,才能确诊。

2.实验室诊断依据(1)病原学检查:①在送检材料病理切片中查见弓形虫滋养体、包囊、卵囊需用免疫酶或免疫荧光法确认;②分离到弓形虫株者需作鉴定;③PCR阳性者应同时作血清学检查。(2)免疫学检查:可采用间接血凝、直接凝集、酶标、免疫荧光、金标等检测方法,检测IgG、IgM、IgA抗体或CAg。①IgG抗体阳性(间接血凝血清稀释度不低于1∶64,酶标的血清稀释度不低于1∶100),2周后复查(第一份血清及2周后复查的血清应同时检测),效价有四倍以上增长;②IgM(或IgA)抗体阳性;③CAg阳性。(3)下列情况者可确诊或有助诊断:①病原学检查阳性者可确诊;②免疫学3项检查中有两项阳性者。

3.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某些恶性肿瘤和血液病患者、长期大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除检测弓形虫抗体外,建议采用PCR和检测CAg的方法,以助诊断。

诊断中需注意以下事项:(1)一定要选用质量可靠的诊断试剂。(2)严格区分弓形虫感染和弓形虫病。(3)不宜以“抗弓形虫治疗有效”作为回顾性诊断。(四)季节

冬春季流感、流行性腮腺炎;1~5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5~6月及10月至次年1月流行性出血热;6~8月恙虫病、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夏秋季脊髓灰质炎、疟疾、乙型脑炎(北京地区7、8、9三个月);晚秋初冬易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五)多发地区

黑龙江省:莱姆热;东北、内蒙古、西藏、西北各大牧区:布鲁菌病;华东、长江以北、四川:黑热病;河南、西藏、云南:旋毛虫病;山东、河南以南、贵州、四川以东:丝虫病;长江流域、江南:血吸虫病;南方沿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江苏、内蒙古:附红细胞体病。六、症状与疾病的关系

由一些症状想到某些疾病:

1.咳嗽、咽痛伴发热,想到呼吸道感染。

2.咳嗽、咯血伴发热,想到肺炎。

3.泌尿系刺激症状伴发热,想到膀胱炎、肾盂肾炎。

4.腹痛伴发热,如果转移性右下腹痛、发热应想到阑尾炎;如果腹痛在左上腹、发热应想到胰腺炎;如腹痛在右上腹、发热应想到胆道感染。七、体征与疾病的关系

1.发热伴黄疸

发热、黄疸想到肝炎;发热、黄疸、腹痛想到胆道感染。

2.发热伴关节肿痛

想到化脓性关节炎、过敏性关节炎、风湿性疾病。

3.发热伴扁桃体化脓

发热、扁桃体化脓、颌下淋巴结肿大想到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4.发热伴鼻窦压痛

发热、鼻窦压痛、流黄涕想到鼻窦炎。

5.发热伴淋巴结肿大

发热、颌下淋巴结肿大,想到口腔、牙根、扁桃体化脓、少见的川崎病;全身的淋巴结肿大考虑淋巴瘤等。八、根据检查(一)血沉

血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加速主要由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增多以及白蛋白减少,其原因很多。血沉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

急性感染开始时,一般尚无血沉加快,大概经过30小时之后,开始加速,持续时间较长,至恢复期亦常未恢复至正常。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多不加快,有助于与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病相鉴别。在伤寒早期血沉也不快,有助于与败血症相鉴别。(二)C反应蛋白(CRP)

用于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在多数病毒感染中保持不变),监视病情,确定抗生素治疗的疗程。CRP的正常值为≤8mg/L。

增高至10~99mg/L,提示局灶性细菌感染或败血症。

CRP≥100mg/L,提示败血症或其他侵袭性感染。

C反应蛋白浓度在发病几小时就开始增高,人体中增高一倍的平均时间为8小时。恢复期患者,CRP能在6~10天内降至20mg/L。(三)风湿性疾病检查

抗核抗体谱检查(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核抗体是指抗细胞核内成分的抗体。它是自身抗体中的一种抗体。因为细胞核内有DNA、RNA碱性组蛋白、非组蛋白、磷脂及各种酶等,其化学成分复杂,所以应是抗核内这些蛋白类分子及这些分子复合物的总称,从而构成一个谱。

根据细胞内各分子的理化特性和分布部位、临床的实用价值,将ANA分成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非组蛋白(抗ENA抗体、抗着丝点抗体)和抗核仁抗体四大类。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或其他非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中可有低滴度的ANA,因此,绝不能只满足于ANA阳性。对ANA阳性患者,除检测滴度外,还应分清是哪一类ANA。ANA的滴度不一定与病情呈平行关系。抗asANA抗体通常与疾病活动性有关。

其他如放射学检查(MRI、CT、X线)、组织病理检查(滑膜、唾液、骨、血管、肌肉、肾)对风湿性疾病诊断很有帮助。(四)四唑氮蓝试验

四唑氮蓝(NBT)是一种无色的染料,被酶还原之后可变为蓝黑色的甲而沉淀于有吞噬活性的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内。正常人周围血中只有少数中性粒细胞能够还原NBT(正常值在10%以下)。当能够还原NBT的中性粒细胞超过20%时,常表示有全身性细菌性感染的存在,有助于与病毒感染相鉴别。(五)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反应

在急性细菌感染时,血中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反应显著增强,其强度大致与白细胞总数相平衡。积分(正常积分值0~37)越高,越有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如能除外妊娠、肿瘤、恶性淋巴瘤等情况,常表示有细菌感染的存在。(六)病原学检查

病原体是感染性疾病形成的关键因素,也是区别是否为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迄今,已发现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及蠕虫九大类。病原学检查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及防止耐药病原体的产生至关重要。病原学诊断标本的正确采集与送检是每位临床工作者的必备技能。(七)病毒性疾病检查

将口腔冲洗液、鼻咽部分泌物、血液、尿液、脑脊液、骨髓、胎盘组织(风疹病毒)、粪便(肝炎病毒)或全身其他组织,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子杂交法、免疫荧光法、ELISA、放射免疫法(RIA)、免疫电镜技术(IEM)、免疫粘连血凝法(IAHA)等检查病毒,还可直接采集标本,接种组织培养分离病毒。(八)血清抗体检查

通过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特异性IgM抗体(如嗜异性抗体)等检查血清抗体。

病原学检查阳性结果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九)细菌检查

痰、胸腹水、胆汁、脑脊液、尿、粪便、脓汁等细菌学检查阳性结果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在培养出致病菌之后,还要进行药敏试验,由此指导治疗。(十)X线检查

胸部、胆道、泌尿道、骨骼等X线检查对发热性疾病有诊断意义。(十一)超声检查

胸腹腔、肝、胆道、泌尿道超声检查协助诊断。九、根据病史

1.长期应用激素、抗生素、放化疗出现发热,应想到感染,找感染灶,如肺部、肠道或全身真菌感染。

2.有胆石症病史或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病史,想到胆道感染;腹痛、黄疸、上腹部肿块发热,考虑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或恶性肿瘤。

3.肾移植术后的患者发热,想到一些特殊感染。

近些年来,器官移植发展很快。肾移植、肝移植、肺移植、心脏移植以及脏器联合移植,给患者带来了福音和希望。但也带来了一些并发症或副作用。感染就是器官移植后的重要并发症。所以,当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出现发热,应首先考虑感染。

4.有风湿性心脏病史,想到感染,首先想到风湿性心内膜炎。十、疾病变得不典型(一)伤寒

伤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典型的热曲线,为早期呈阶梯状上升,极期呈稽留热持续,后期呈弛张热缓解。病程多为3~4周。意识淡漠、嗜睡、听力减退、手震颤或摸空动作,严重时出现精神错乱或昏迷。相对性缓脉与重脉,脾大、蔷薇疹、血白细胞减少、分类计数相对性淋巴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伤寒的早期诊断并不容易,其临床表现变得越来越不典型。

我们曾总结56例通过血培养确诊为伤寒的病例。这些患者中表现为不规则热21例(37.5%),弛张热14例(25.0%),稽留热只有21例(37.5%)。消化道症状者31例(55.4%),呼吸道症状10例(17.8%),神经系统症状8例(14.3%),相对缓脉者6例(10.7%),皮疹者5例(8.9%),血白细胞下降者26例(46.4%),正常者27例(48.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者33例(58.9%)。入院开始多被诊断为病毒感染与上呼吸道感染、结核病、胆道感染、肠炎等其他疾病,而诊断伤寒者仅为21例(37.5%)。(二)胆道感染

对于不典型胆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王宝恩教授总结了70例。不典型胆道感染患者占胆道感染者住院者总数的29%。他们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高热型、关节炎型、低热型、隐袭型以及伴有其他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的胆道感染与兰氏贾第鞭毛虫所致的胆道感染。我们还曾从胆道感染的患者胆汁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在诊断上最容易与不典型胆道感染混淆的是无黄疸病毒性肝炎。在报告的70例中,有17例曾一度被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最后其中6例被诊断伴有迁延性肝炎,另11例明确为胆道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后,均在短期内收到满意疗效。(三)结核的某些特殊表现

肺外结核除有结核病的一般症状外,也有某些少见的临床表现。肺外结核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某些特殊表现常常影响到诊断和治疗。

如类似风湿性疾病,主要表现有雷诺现象、多发性关节炎、皮肤结节性红斑,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血清球蛋白升高,有的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狼疮细胞阳性等。这些患者常与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类风湿关节炎有相似之处,不易鉴别,易造成误诊。以长期高热为主要表现,类似败血症。心血管系统改变,主要表现为反应性心肌炎,房室传导阻滞,过敏性脉管炎,结核性大动脉炎。血液系统改变,表现有血红蛋白降低、血白细胞降低、有的表现类似白血病样反应及真性红细胞增多。十一、排除常见病,想到少见病

如发热、咯血,应想到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发热、淋巴结肿大应想到川崎病。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表现:持续发热,黏膜充血、口唇鲜红、皲裂和杨梅舌、手足硬肿、掌指红斑、指(趾)肿胀、多形性红斑样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十二、功能性发热

功能性低热表现为全身情况一般良好,可参加正常工作和学习,但容易疲劳,有皮肤灼热感,试用抗感染抗风湿或抗结核治疗均无效;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如疲劳、多汗、多虑、多梦、失眠等;低热的发生有规律性或季节性,低热的症状每年可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又可在一定时间内自然消失;低热对其身体无影响,经反复详细检查以及长达2年以上的观察仍找不到病因。

功能性低热可能系机体体质异常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诊断开始时不要轻易诊断功能性低热,必须慎重,在除外器质性低热后再考虑功能性低热。功能性低热有神经功能性低热,感染治愈后低热,月经周期的排卵期及妊娠期低热,受孕热等。

1.神经功能性低热

多见于青年女性;体温多在37.5~38℃;体温夏季较高、冬季较低,但多不能恢复正常;在清晨或卧床休息时体温正常,活动或精神紧张时出现低热;持续低热可长达数年。如有的学生考前低热、工人上夜班低热,有的人到医院测体温表现为低热等。

2.感染治愈后低热

指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原有病变基本治愈,仍持续一段时间的低热。此种发热系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恢复正常之故。必须除外原发病尚未治愈,又出现潜在病灶所致的发热。

3.月经前及妊娠期低热

这种发热随着月经周期体温发生变化,是生理现象。妊娠初期由于新陈代谢率增高或孕酮的致热作用可有发热,直至妊娠黄体由胎盘所代替后体温才下降,低热一般要持续4~5个月。

4.夏季热

表现以女性居多,多于夏季出现低热,伴有一些症状,不经治疗可自愈,可能与机体散热功能障碍有关。也有的低热患者就是表现为皮肤散热不好,在测体温时,同时做肛表、腋表对照检查,呈现体温表度数接近,在除外器质性病变后,考虑为散热功能障碍,为功能性低热。急诊处理一、感染性疾病(一)细菌感染性疾病

1.抗生素的用药原则(1)及早做细菌培养或其他病原学检查,以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在细菌学检查未出来之前,采取经验性抗生素治疗。(2)熟悉所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和不良反应。

1)在用抗生素的同时,一定对局部化脓性病灶进行积极治疗,如切除或切开引流。

2)按患者生理、病理、免疫状态合理用药。

3)不适当预防用药,不仅徒劳无益,反而引起耐药菌的继发感染;应尽量避免皮肤和黏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病毒感染和发热原因不明者,除并发细菌感染或病情危急外,不宜轻易应用抗菌药物;联合采用抗菌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如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感染、避免较长期用药细菌产生耐药性、联合用药以减少毒性较强的药物用量、可以肯定获得协同作用者。

4)按药动学参数制订给药方案,通常每3~4个半衰期给药1次。1天量一般分2~4次平均给予,每6~12小时给药一次。抗菌药物一般继续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天,如临床效果欠佳,急性感染用药后2~3天应考虑调整。

5)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改善全身状态,输血浆蛋白和输血等综合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6)抗菌药物毒性反应防治原则:①每一种抗菌药物均有可能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因此,应用任何抗菌药物前,应充分了解其可能发生的各种反应和防治对策,剂量依生理和病理状况而确定,疗程必须适当;②慎用毒性较强的抗菌药物,对老年人、婴幼儿、孕妇尤其特别注意,对肝肾有毒性的药物或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时应慎重。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应警惕协同毒性及相互作用的发生;③发生轻、中度毒性反应一般采用对症处理,重度毒性反应时停用或改用毒性较低的抗菌药物,必要时加肾上腺皮质激素;④除少数情况外,避免鞘内、脑室内应用抗菌药物。

7)常用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请参考合理应用抗生素部分。

2.不同部位的抗生素选用(1)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可分为院外(社区)和院内感染肺炎,院外感染绝大部分仅由少数几种微生物引起,多数为革兰阳性菌。院内感染性肺炎,致病菌常为需氧的革兰阴性菌,需氧革兰阳性菌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感染在院内感染性肺炎较院外感染性肺炎中多见。

在进行病原学检查的同时,经验性选用抗生素:既往健康的院外感染肺炎球菌和不典型肺炎时,经验治疗可用大环内酯类。如院外不典型肺炎者,可选用青霉素和一代头孢菌素。老年人,常见于革兰阴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经验治疗选用广谱抗生素。

院内感染性肺炎,常为耐药菌感染。(2)肝、胆感染性疾病:

细菌性肝脓肿来自胆源性感染者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大肠杆菌为多见,由血源或外伤致感染者以革兰阳性细菌为主,部分原因不清者常为厌氧菌感染或者需氧菌的混合感染。(3)泌尿系感染抗生素选用:

泌尿系感染85%是大肠杆菌所致,其次为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碱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变形的L型菌、厌氧菌、真菌、结核杆菌等。一般根据尿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实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经验用药:由于泌尿系感染多为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引起,可选用复方磺胺甲唑、诺氟沙星或氨苄西林类药物,然后再根据药敏结果换药。

膀胱炎:单次大剂量治疗,如复方磺胺甲唑2g或氨苄西林3g或头孢拉定2g一次顿服。尿菌培养仍为菌尿,根据药敏治疗3~5天。如为顽固性慢性膀胱炎用青霉素或庆大霉素灌洗膀胱。

急性肾盂肾炎:较轻的肾盂肾炎用复方磺胺甲唑、新一代喹诺酮、氨苄西林、头孢类,治疗14天,尿菌仍阳性,改药治疗4~6周。

症状严重的肾盂肾炎,选用二、三代头孢和喹诺酮类,可联合用氨基糖苷类,疗程大于14天。如果为慢性肾盂肾炎联合用药,疗程2~4周。如无效或复发,将敏感药分2~4组轮流应用,疗程2~4个月。

如尿菌持续阳性,可采用低剂量(1/3量)药物抑菌疗法。(4)感染性心内膜炎:

使用杀菌剂,大剂量静脉给药,长疗程(4~6周),用药前做血培养。

急性感染在心内膜炎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A组、肺炎球菌或淋病双球菌。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链球菌属,其次为表浅葡萄球菌和各种嗜血菌。

当病原学诊断不清时,可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合用氨基糖苷类或万古霉素。(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病原菌有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单核李斯特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头孢噻肟2g静脉给药,6小时1次。或头孢曲松2g静脉给药,12小时1次,疗程7~10天。可加用青霉素1.8g静脉给药,每4小时1次,疗程7~10天。

脑脓肿大多数是由微需氧球菌和以厌氧菌为主的多种菌所致,致病菌随不同的诱发因素而不同。

如原发感染灶为耳,常见的致病菌为肠道阴性杆菌;创伤或外科手术后的感染,则考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以治疗上,除切开引流或脓肿穿刺引流,应用抗生素,同时做脓液培养,加药敏。

青霉素1万~8万单位静脉给药4小时1次,加甲硝唑500mg静脉给药,每8小时一次,也可将青霉素换成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二)病毒感染性疾病

病毒是病原微生物中最小的一种,其核心是核酸(核糖核酸RNA或脱氧核糖核酸DNA),外壳是蛋白质,不具有细胞结构。大多数病毒缺乏酶系统和细菌不一样,病毒不能独立自营生活,必须依靠宿主酶系统才能繁殖(复制)。对病毒引起的疾病治疗更加困难。

抗病毒药有的只抑制DNA型病毒,如阿昔洛韦(无环鸟苷)、阿糖腺苷、阿糖胞苷、环胞苷、三氟尿苷等;有的则对RNA型病毒也有作用,如利巴韦林。除上述以外,金刚烷胺、干扰素及其诱导剂也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许多中草药,如穿心莲、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地丁、黄芩、紫草、贯众、大黄、茵陈、虎杖等也可用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防治。

1.阿昔洛韦(无环鸟苷)

临床用于防治单纯疱疹病毒HSV和HSV-2的皮肤或黏膜感染,还可用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1)口服1次200mg,每4小时1次或1日1g,分次给予。肾功能不全者酌情减量。(2)静脉滴注,1次用量5mg/kg,加入液体中输入,滴注时间为1小时,每8小时1次,连续7天。(3)治疗生殖器疱疹,1次0.2g,1日4次,连用5~10天。(4)注意:

1)对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

2)静脉给药,只能缓慢滴注(持续1~2小时),不可快速推注,不可用于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

3)注意不良反应。

2.更昔洛韦

用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和预防,也可试用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1)诱导治疗:

静脉滴注5mg/kg(历时至少1小时),每12小时1次,连用14~21天(预防用药则为7~14天)。(2)维持治疗:

静脉滴注,5mg/kg,每日1次,每周用药7日;6mg/kg,每日1次,每周用药5日;口服每次1g,每日3次,与食物同服。可根据病情选择用其中之一。

3.阿糖腺苷

用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一日量为15mg/kg,按200mg药物500ml输液(预热至35~40℃)的比率配液,作连续静脉滴注,疗程为10日。用于带状疱疹 10mg/kg,连用5日,用法如上。

4.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病毒唑)

本药具有广谱抗病毒性能,对多种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由流感病毒A和B引起)、腺病毒肺炎、甲型肝炎、疱疹、麻疹等有防治作用。对流行性出血热有效。(1)口服:

1 日 0.8~1g,分 3~4 次服用。(2)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1日10~15mg/kg,分2次。静脉滴注宜缓慢。用于早期流行性出血热,每日1g,加入输液500~1000ml中静脉滴注,连续应用3~5日。(3)滴鼻:

用于防治流感,用0.5% 液(以等渗氯化钠溶液配制),每小时1次。(4)滴眼:

治疗疱疹感染,浓度0.1%,1日数次。

注意:①本品有较强的致畸作用,故禁用于孕妇和有可能即将怀孕的妇女(本品在体内消除很慢,停药后4周尚不能完全自体内清除);②大剂量应用(包括滴鼻在内)可致心脏损害,对有呼吸道疾病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哮喘者)可致呼吸困难、胸痛等。

5.吗啉胍(ABVB,病毒灵)

对各种病毒有抑制作用。用于带状疱疹、水痘等。滴眼治疗滤泡性结膜炎。口服:1次0.1~0.2g,1日3次。

6.金刚烷胺

用于亚洲A-Ⅲ型流感感染发热患者。口服1次0.1g,每日2次。

孕妇和哺乳妇女禁用。用量过大可致中枢症状。用药期间避免驾车和操纵机器。(三)寄生虫病

1.疟疾

人类疟疾共有4种,为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引起。即卵形疟(病原为卵形疟原虫)、间日疟(48小时发作一次,病原为间日疟原虫)、三日疟(72小时发作一次,病原为三日疟原虫)及恶性疟(每36~48小时发作一次或呈弛张热,病原为恶性疟原虫)。(1)氯喹:

1)口服:控制疟疾发作,首次1g,6小时后0.5g,第2、3日各服0.5g。如与伯氨喹合用,只需第1日服本品1g。小儿首次10mg/kg(高热期酌情减量,分次服),最大剂量不超过600mg,6~8小时后及第2~3日各服5mg/kg。

2)肌内注射:一日一次,每次 2~3mg/kg。

3)静脉滴注:临用药前,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稀释后缓慢滴注,每次2~3mg/kg。

4)疟疾症状抑制性预防,每1周服1次,每次0.5g。9

注意:①有时可见白细胞减少,如减至4×10/L以下应停药;②孕妇禁用,可能使胎儿耳聋、脑积水、四肢缺陷;③偶可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致阿-斯综合征;④对角膜和视网膜有损害;⑤可出现皮肤毛发病变、精神变化;⑥与伯氨喹合用时,部分患者可产生严重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如改为序贯服用,药效不减而不良反应降低;⑦与氯丙嗪等合用可加重肝脏负担;与保泰松合用,易产生过敏性皮炎;与氯化铵合用而降低氯喹的血浓度。(2)青蒿素(黄蒿素):

本品为我国首次从黄花蒿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抗疟有效成分。

1)直肠给药:

用于不能口服的患者,首剂0.6g,6小时后0.6g,第2~5日各0.4g。

2)深部肌内注射:

第一次200mg,6~8小时后再给100mg,第2、3日各肌内注射100mg,总剂量500mg(个别重症第四天再给100mg)。或连用3日,每日肌内注射300mg,总量900mg。

3)口服:

先服1g,6~8小时再服0.5g,第2、3日各服0.5g,疗程3日,总量为2.5g。

注意:①注射部位较浅时,易引起局部疼痛和硬块;②个别患者可出现一过性氨基转移酶升高及轻度皮疹;③妊娠早期妇女慎用。(3)伯氨喹(伯喹、伯氨喹啉):

1)根治间日疟,每日口服26.4mg(盐基15mg),连服14日;或每日口服39.6mg,连服8日。服此药前3日同服氯喹,或在第1、2日服乙胺嘧啶(乙胺嘧啶作为预防每次服25mg,每周一次,作为抗复发每日服25~50mg,连用2日)。

2)控制疟疾传播,配合氯喹等治恶性疟时,每日服26.4mg,连服3日。

注意:①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可发生溶血性贫血,一旦发生立即停药,给予地塞米松或泼尼松可缓解,并静脉滴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严重者输血,如发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静脉注射亚甲蓝1~2mg/kg;②孕妇慎用,肝、肾、血液系统疾病及糖尿病患者慎用。

2.血吸虫病

根据症状,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急性血吸虫病大多发生于无免疫力而新近感染大量尾蚴的患者,多出现长期发热、头痛、乏力、咳嗽、腹泻等症状。

慢性血吸虫病常见于流行区反复感染者,平时可无症状,或有乏力、头晕、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晚期血吸虫病见于流行区反复多次大量受感染而未及时治疗的患者,临床上可有巨脾、腹水等肝硬化的症状。

吡喹酮(环吡异喹酮):口服一次10mg/kg,一日3次。急性血吸虫病,成人总量120mg/kg,儿童为140mg/kg,每日3次,4日为一个疗程;慢性血吸虫病,成人总量60mg/kg,儿童体重<30kg者总剂量30mg/kg,每日3次,2日为一个疗程。皮肤涂擦1‰吡喹酮,12小时内对血吸虫尾蚴侵害有可靠的保护作用。

3.猪囊尾蚴病

一定要住院治疗,做腰穿,以明确颅内压情况,另在服药前查眼底,以除外眼囊虫,如有眼囊虫,一定要先手术摘除囊虫,然后再服药。可用阿苯达唑20mg/(kg·d),口服10天(体重>60kg者按60kg计算),或吡喹酮120~180mg/kg,均分为3~5天口服。视病情需要可再治疗1~2个疗程。

4.弓形虫病

推荐治疗方案。

治疗弓形虫病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宜联合用药,用药量及疗程应规范;②应密切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孕妇用药应更慎重;③不宜用“弓形虫IgG抗体效价下降”作为考核疗效的标准。

几种患者的治疗方案:(1)免疫功能正常者:

1)磺胺嘧啶(SD)+乙胺嘧啶:

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口服,首剂加倍,连服2~4周;乙胺嘧啶25mg 每日1次,首次加倍,连服2~4周;或复方磺胺甲唑2片,每日2次,首次加倍,15天为一疗程。

2)螺旋霉素:

3g/d,每日3次,2~4周为一疗程,可与磺胺药联合应用(用法同前)。

3)阿奇霉素:

每日250mg,首日加倍,10天为一疗程,可与磺胺药联合应用(用法同前)。

4)克林霉素:

10~30mg/(kg·d),每日3次,10~15天为一疗程,可与磺胺药联合应用(用法同前)。

以上疗法,1次治疗后可根据病情需要,间隔5~7天后再用1~2个疗程。(2)免疫功能低下者:

上述各种用药方案的疗程时间较前延长1倍;次数最少不低于两个疗程,可同时加用γ-干扰素治疗。(3)孕妇

1)螺旋霉素(或克林霉素):

用药方法同前,早孕者建议用两个疗程。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效。

2)阿奇霉素:

早孕者建议用两个疗程;中、晚期妊娠者可用一个疗程。(4)新生儿:

可采用螺旋霉素(或乙胺嘧啶)+磺胺嘧啶,或阿奇霉素治疗,用法同前。(5)眼弓形虫病:

1)磺胺类药物+乙胺嘧啶(或螺旋霉素),疗程至少1个月。

2)克林霉素:300mg,每日4次,至少连服3周。

炎症累及黄斑区者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四)真菌感染

全身真菌感染选用氟康唑(氟康唑、三维康),口服成人每日50~100mg。重症深部真菌感染首日给予400mg,以后每日200~400mg,分两次给药,注射给药的用量与口服量相同,静脉滴注速度约为200mg/h。

伊曲康唑(依他康唑、伊曲康唑)对浅部及深部真菌均有效。用于皮肤癣、口腔和阴道念珠菌及全身性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等感染。口服,用于浅表真菌感染如阴道念珠菌病每日200mg;全身性真菌感染,每日200~400mg,分1~2次用餐时服。

膀胱白念珠菌感染:两性霉素B 50mg/ml溶液冲洗,每小时100~150ml为宜,间断24小时,疗程1周左右。两性霉素B毒性较大,目前很少应用。

不宜导尿者口服氟胞嘧啶150mg/(kg·d),疗程3~4周,全身感染念珠菌病用两性霉素B 0.5~1mg/k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点滴,首次剂量为0.1ml/kg,每天增加5~10mg,一般疗程1~2个月。(五)感染病灶的处理

肺脓肿、肝脓肿、胆道梗阻、鼻窦炎、胸腹腔内化脓性包块,都应抽出脓腔脓汁,冲洗或注入抗生素,有的还要留置引流管,解除梗阻。因处女膜伞致妇女泌尿系反复感染者,处女膜伞需做手术治疗,预防再发炎症。这样促进感染消除、吸收,减少抗生素用量。二、非感染性疾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