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 李孔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17:48:44

点击下载

作者:沈其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 李孔定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 李孔定试读:

前言

业师李老孔定本山乡布衣,无家学渊源,完全靠聪慧和勤奋成为一代名医,可谓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李老精通医文史哲,擅长诗词书法;治学博古通今,业医衷中参西;为人宽厚豁达,处世淡泊从容。人称为博学鸿儒,精诚大医。

李老曾教导我们:“成功之道,一曰吃苦,二曰吃亏,三曰自律,四曰持之以恒,舍此别无他途。”纵观李老的业医之路,一是博及医源,勤求古训。以深厚的文、史、哲功底在浩瀚的中医典籍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博采众长,不拘门户。不仅得到胡光慈、任应秋等名家亲炙,还与朱良春、李克光等惺惺相惜,并主动学习借鉴现代科技,与多位西医名家过从甚密,形成了衷中参西的诊疗特色。三是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经常上山下乡辨识草药,向草医学习,收集验方用于临床,拓宽了用药范围。四是遵经不唯书本,尊上不畏权贵。对经典注释常有独特见解,为捍卫中医敢于挺身而出。五是注重传承,乐育桃李。积极探索中医教学模式,从县进修校到地区中医学校,从函大教育、师承教育到高研班教育,培养了大量杏林学子。六是不计名利,仗义疏财,时常帮扶贫困病人。早年资助数名穷苦儿童并培养成医生,对优秀学生尤其喜爱,常赠书题诗嘉勉。即使生活拮据,也从不谋求一己之私利。终究是满腹经纶,两袖清风,一屋典籍,身无分文。与此同时,李老作为省、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还不遗余力建言献策,致力于为中医药事业营造良好环境。可以说,李老的一生是矢志岐黄,鞠躬尽瘁的一生。

我甚荣幸,步入杏林就得到李老引领。1979年,我考入琴泉寺绵阳中医学校,李老时任该校副校长,主抓教学工作。当时该校校风之正,学风之浓,十分少见。从早到晚,校园内外,皆是埋头读书之人。莘莘学子焚膏继晷,苦行僧般背诵汤头、药性、经典原文,奠定了坚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后来,我回母校专修四大经典一年。接着考入成都中医学院函大学习四年,均受教于李老,并得到朱良春、周仲英、李克光、李克淦、邹学熹等前辈名家教诲,受益匪浅。其后一直在李老身边学习、工作、生活,如沐春风。人生得一良师足矣,斯世皆以慈父事之。

李老离开我们已经七年了,他留给我们的丰富而宝贵的学术遗产必将永久惠泽后人,造福患者。深入挖掘,系统总结李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吾辈神圣的职责和光荣的使命。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先后完成了“李孔定临床经验方总结”“李孔定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脱敏合剂临床研究”“咳喘康复胶囊临床研究”等科研课题,撰写发表了《李孔定老中医治疗结核病经验》《李孔定成才之路及经验特点》等40余篇文章,出版了《李孔定医学三书》《李孔定论医集》等专著。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为了继承发扬川派中医药名家学术经验和诊疗技术,拟编印出版《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我们受命编写李孔定专辑,再次系统回顾、学习李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又有许多收获。深感李老德艺如山,仰之弥高。由于水平有限,领悟不深,把握不准,本书未能全面反映李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管中窥豹而已,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承蒙同门师兄弟妹提供部分资料,并得到杨殿兴、张毅、和中浚教授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沈其霖2018年3月生平简介

李孔定(1926—2011),名绪宝,四川省蓬溪县新胜乡人。绵阳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四川省政府表彰的首届十大名中医。

李孔定8岁丧父,赖母任氏抚育成人。6岁就学,十年寒窗,学习训诂经史辞章及书法。17岁始任乡小学教员。1947年拜乡里名医李全五、何成章为师学习中医,并从名士邓文伯游。1951年开始悬壶桑梓,数年之间,名震一隅。1956~1957年在重庆中医学校专修班学习,受教于任应秋、胡光慈、李倩侠等名家。

1958年,李孔定调蓬溪县卫生进修学校讲授《黄帝内经》《伤寒论》《中医内科》等课程。课余,则到城关诊所应诊。1959年秋末,痄腮流行,县城幼儿鲜能幸免。诸医以银翘散为主方治疗,效果不显。李孔定按三型分治,寒型用麻辛附子汤加黄芩、牛膝;热型用加减普济消毒饮;寒热不显型用仙方活命饮。应手取效,医名大振。很快成为当地名医,每日接诊病患百余人次。

“文革”期间,李孔定寄情山水之间,埋头草药研究。拜草医为师,以药农为友,尝百草,辨药性,画药样,做标本。以草药验于临床,每多奇效。历时四年,编印出版了《蓬溪县常用中草药手册》《常见病中草药防治手册》《绵阳地区中草药手册》。

1978年,李孔定调绵阳地区卫生局主编《绵阳地区名老中医经验交流集》,随后调任绵阳中医学校教务处主任,旋升副校长。1981年创建成都中医学院绵阳地区中心函授站,负责教学及管理工作。1990年,李孔定被遴选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先后带教了两批学术继承人,并创办了绵阳市中医高级研修班。1997年调入绵阳市中医医院从事临床诊疗及学术传承教学工作。

2006年,李孔定被评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同年底被查出患“前列腺癌晚期并广泛转移”,诸医会诊,皆言不治。李孔定自知时日不多,遂申请立即招收第二期中医高级研修班。在其后的四年多时间里,李孔定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癌症侵蚀、脏器衰竭的病痛折磨,一边自己处方治疗,一边坚持出门诊、查病房,亲自带教学员,直至丝尽油干,阖然长逝,终年85岁。

李孔定一生博览乐读,精勤不倦,通晓儒释道诸子百家及文史哲诗词曲赋。常说“名医之道,学问要深,临床要精,医德要高”。治学无门户之见,纳流派之长。强调继承创新,师古不泥,融会贯通,守经明理。主张博极医源,勤求古训,熟读中医经典,博采各家精华。能全篇背诵四大经典著作,特别是吴鞠通《温病条辨》条文及注解都能熟记,临证时信手拈来,如探囊取物。对《黄帝内经》七篇运气大论有深入研究,且将《圣济总录》《普济方》《类经》《医宗金鉴》《素问玄机原病式》等历代典籍中的运气学说融会贯通。1979年5月,日本某医学代表团到中国考察学习五运六气学说,李孔定用现代语言和图表深入浅出推演的《五运六气学说撮要》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李孔定厚古而不薄今,诊病谨守四诊规程,借鉴西医诊断而不对号入座。强调知常达变,衷中参西,扶正祛邪,以平为期。对内伤杂病和外感热病皆有很深的造诣。擅长诊治疑难危急重症,对结核、胃病、过敏性疾病、糖尿病、痛风、皮肌炎、卵巢囊肿、复发性口疮、小儿疝气、妇科经带等疑难病症有独到见解,每多巧思。在治疗结核病方面临床经验尤为丰富,强调辨病为主、辨证为辅。以补虚杀虫为治疗大法,自拟“抗痨丸”补益肺、脾、肾三脏气阴,重用草药葎草、泽漆等以抗痨杀虫,屡起难治性结核沉疴。提出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证论治与专病专方相结合”“内服与外用并重,药疗与食疗兼施”“诸般杂证,调理脾胃为先”“急症用药宜重宜专”“治肺需活血”等学术观点。能背诵大部分经方、名方和民间验方,重视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善用草药出奇制胜。创制金水交泰汤、脱敏煎等新方40余首,屡试不爽。主编《李孔定论医集》等医著8部,参编医著《中医精华浅说》等医著15部,发表《李孔定对厥阴病的看法》等学术论文50余篇,主研“脱敏合剂临床应用研究”等科研课题,获省市科技成果(进步)奖10项。形成了擅长治疗急重疑难杂病的内科学派。

李孔定是中医临床家,更是中医教育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50余载,培养中医学子数以千计,很多都成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和医院管理骨干。他强调学生不仅要深研中医经典著作,还要博览诸子百家,研习古今医家医话医案,而且要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以开阔眼界,启迪思维。他创办的中医高级研修班以培养精理论、会看病、能教学、懂科研的中医临床实用人才为目标,探索出的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方法受到普遍赞扬,全省推广。其学术传人沈其霖、张耀、景洪贵、谭亚萍、袁晓鸣等均已成为省级或市级名中医。

李孔定常说:“只有具备高尚医德的人才可以业医。古往今来,荣极当代,光照后世的名医无一不是医德高尚之人。”无论每天有多少求诊病患,他都认真负责地接诊,并详细记录医案。对上门到家求治者,从不推诿。对于经济困难者常常解囊相助,并经常亲自上山为病人采草药以减轻病人经济负担。他非常重视中医内部的团结合作,且与许多西医名家过从甚密,感情深厚。深受同行及病人尊崇。

李孔定先后担任四川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四川中医》副主编,绵阳地区(市)中医学会会长、绵阳市人大常委、绵阳市政协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委员、农工党绵阳市委主委等职务。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被授予“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其主要业绩先后被收入《四川省医药卫生志》《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中国当代医界精英辞典》《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临床经验一、病证论治1.肺心病(肺胀)

肺为娇脏,易于受邪致病,既病之后,变化多端,病机复杂,治疗颇为棘手。李孔定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研探颇深。他根据本病的病机特点,自拟金水交泰汤治疗近百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例,疗效卓著,现简介如下。(1)脏气虚衰,痰瘀水饮互结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中医“虚喘”“支饮”“肺胀”“心悸”等病范畴。由久咳、久喘、支饮、肺痨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致使肺、脾、心、肾等脏虚损,出现咳唾、喘息、胸腹胀满、短气、动则尤甚等症,重者面色晦暗、唇甲发绀、心悸、面浮胫肿。

李孔定根据长期临床观察,结合本病的临床表现认为,本病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综合病变。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邪入肺则宣肃失司,咳喘由生;久则肺虚,又易感外邪,致喘咳迁延反复。肺与心同居上焦,肺主气朝百脉,辅心而行血,肺虚及心,则无力推动血脉运行而致脉络瘀阻、气道阻滞。肺虚及脾则转输失职,致痰饮内生,停聚于肺,影响肺之敛降。肺虚及肾,既使气不下纳而致气逆于肺,出现呼多吸少,又使蒸化功能失职,导致水饮内停。初则因病致虚,因虚而内生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邪壅于肺,使肺之宣降进一步失司,加重喘咳,更损肺气,故继则因虚致病。如此反复,使诸脏交亏,互为因果,愈演愈烈。

李孔定强调指出,本病病位在肺与心,涉及脾与肾,病理演变初由外邪侵袭,继则脏气虚衰,痰瘀水饮随虚而生。水饮瘀血皆为阴邪,其性属寒,但因久宿于肺,郁而化热,故其表现多为虚实寒热错综之证。由于个体因素和病的阶段不同,四者孰轻孰重颇不一致。(2)标本兼顾,补行清温同施

李孔定主张治疗本病宜祛邪与扶正兼顾、清热与温散同施。倘纯补则邪恋,只祛邪则又伤正。李孔定根据本病病机特点自拟金水交泰汤,其方药组成如下:南沙参50g,黄精30g,地龙30g,紫苏子30g,赤芍30g,木蝴蝶10g,制南星15g,葶苈子15g,甘草15g,沉香(研末冲服)6g。

李孔定应用本方,非常重视药量,是其经验独到之处:心悸气短较甚者,南沙参加至100g,葶苈子加至30g,不但能润肺平喘,且能益气强心;痰涎胶固难咯者,制南星加至30g;长期应用激素的病例,甘草加至30g,可酌减或停服激素;痰瘀阻碍肺气,瘀滞心脉而见心悸、唇甲紫绀、胁下痞块等症者加桃仁、五加皮,一以“止咳逆上气”(《名医别录》)、一以活血强心;阳虚水泛而见面浮胫肿者,加茯苓去甘草;肺气耗散,心阳欲脱者,加红参或合生脉散;痰瘀阻遏,蒙蔽清灵,症见神志恍惚、时清时乱者,加石菖蒲、远志化痰通窍。

基本方用南沙参养阴清肺;甘草益气祛痰;黄精一药,《本草从新》谓其“入心、脾、肺、肾四经”,具有气血阴阳并补之功。三药合用,补其既虚之脏,使其本固则足以抗邪。制南星、紫苏子性味辛温,化痰燥湿;葶苈子、地龙性味辛寒,泻肺通络。两组药一阴一阳,一缓一峻,使水饮得化,顽痰可蠲。痰浊水饮蕴肺,易于化热,阻闭气道,故用黄芩清肺泄热,防止化火邢金;木蝴蝶宽胸快膈,疏通气道壅闭。痰壅则气滞,气滞则血瘀,故用赤芍活血解挛;母病及子,肺病则肾虚,肾虚则难纳气,故用沉香以纳气归肾。全方补泻并施,清温并用,治上顾下,标本兼赅,共奏扶正以抗邪、祛邪以扶正之功效。(3)典型病例

案1 韩某,女,60岁。1992年1月10日初诊。

反复喘咳30年,加重2年。1961年6月由东北转业到绵阳工作即开始出现气喘、咳嗽。初服西药,可缓解症状,但停药即复发。近2年来喘咳加重,长期服用抗生素及平喘止咳药和激素类药不见好转。诊见:喘息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胸闷,右胁下胀痛,稍动则心悸气不得续。体胖,面浮丰满如月,双下肢轻度水肿。面色晦暗,唇周及爪甲紫暗。舌质暗红,边尖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数。

证属脏气虚衰,痰瘀水饮互结。治以益气宁心、化痰祛瘀利水。

处方:南沙参100g,葶苈子、黄精、黄芩、地龙、紫苏子、赤芍、甘草各30g,制南星15g,木蝴蝶、五加皮各10g,沉香(研末冲服)6g。

服药2剂,喘咳心悸大减,咯痰利,尿量增多。原方续服3剂后轻微喘促、咳嗽、下肢肿消,自觉呼吸畅快。原方去南星、五加皮。甘草减至10g,常服以巩固疗效。

案2 刘某,男,70岁。1992年1月17日初诊。

咳嗽、气喘15年,遇冬加重。近7个月来咳嗽、喘息,吐清稀痰涎,动则喘甚。住院服西药治疗仅能起效一时,停药则又复发。出院后自服梨膏糖1个月不见减轻。现咳嗽倚息不得卧,疲乏无力,轻微活动则胸闷、憋气、心悸。诊见:唇周及爪甲紫暗,双下肢膝以下轻度凹陷性水肿。舌暗红,苔黄腻,脉缓滑。

证属脏气虚衰,饮瘀阻于肺系。治以益气宁心、祛瘀化痰肃肺。

处方:南沙参50g,黄精、紫苏子、地龙、黄芩、赤芍、葶苈子各30g,制南星、甘草各15g,木蝴蝶10g,沉香(研末冲服)6g。

服上方1剂,喘咳大减,续服2剂后诸症明显好转。后用补益肺脾之剂巩固疗效。2.糖尿病(消渴)(1)发微究隐,审证求因立论精

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以多食、多饮、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见症。李孔定认为,本病是多种病因聚合而成,易伴发其他病证,很难以一“消渴”概之。就一般而言,阴虚内燥,气虚血瘀为其病机特点,故其始则为“消渴”实证,其变则属“虚损”范畴。

李孔定指出,本病的病因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伤过度等诸多因素有关。嗜食肥甘则脾胃蕴热;情志失调则肝火内炽;劳伤过度则肾阴虚损。以上诸因均可形成上灼肺津、中耗胃液、下劫肾阴之变,最终形成阴虚内燥,气虚血瘀的基本病理改变。胃热肺燥则多食渴饮,肾虚津液不摄则多尿、尿甜、消瘦;气虚血瘀既久,三焦失其决渎,脾气失运化,内湿因之而生。此时则口渴不显、食欲不佳、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燥结,诸症纷至沓来。故强调认识本病应掌握五个要点:一是明确本病是多种病因聚合而成的综合病征。二是本病初期多以阴津亏损为本、肺胃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三是“热甚则食气”,故初起即见气虚之证,并由气虚不运而产生夹瘀夹湿。四是本病中后期由于阴损气耗,多气阴两伤及阴阳俱虚的病机改变。五是多兼瘀滞之症,气虚不运,则血行障碍固可致瘀,而津液亏损,亦可失润成瘀,二者即所谓“因虚致瘀”;阴虚燥热,可灼血成瘀,此所谓“因实致瘀”也。《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说明气滞血瘀可使百病丛生。本病至血瘀阶段,常为气受血阻不能输布水津,或加重消渴,或津滞为湿。故后期易出现多种因脉络瘀阻所致的夹湿夹瘀诸症。(2)注重调摄,倡健康生活方式

由于2型糖尿病多与不良生活方式,如精神因素、营养过剩及少运动有关,李孔定强调治疗本病首重调摄,倡行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素问·奇病论》指出:“其人素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明确指出了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是糖尿病形成的重要因素。李孔定尤重患者的饮食节制,主张减滋味、戒嗜欲、忌肥甘、食以清淡、不可过饱。他还推崇隋代巢元方指出的导引和散步是治疗消渴的“良药”,反对“饮食便卧,终日久坐”(《外台秘要》)。主张患者宜选择散步、健身跑、练太极拳等中等强度的耐力型体育活动。《灵枢·五变》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明确地指出了情志因素对消渴病的严重影响。情志不调,五志过极均可郁而化火,消烁津液,则可导致糖尿病的加重。故李孔定强调,患者应保持安静乐观,解除情志不遂的因素。(3)执简驭繁,辨证论治分四型

李孔定认为,糖尿病的病因复杂,患者往往多食、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瘙痒、肢体麻木等多种症状同时存在,又多兼瘀夹湿,故很难以一方一法泛应诸症。若纯清热滋阴,则阳气易受戕伐;纯温补益气,则阴津易招耗散。根据上述特点,李孔定将本病分为四型论治,活血燥湿之药则应根据不同情况随证加入。

①中焦湿热,气阴耗伤,用清热燥湿、益气养阴法。2型糖尿病初起患者多见中焦湿热、气阴耗伤,其症消谷善饥、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或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燥湿、益气养阴,使湿热分消,气阴得滋。临床常用方:地骨皮50g,僵蚕30g,丹参30g,玉竹30g,天花粉30g,红参10g,山药30g,苍术30g,黄柏30g,知母30g。

②热甚津伤,气虚血瘀,用清热泻火、益气生津法。本型主症为身热心烦、大饥大渴、小便频数、气息促急,舌红、苔薄白燥,脉滑大而数。治以清热泻火、益气生津之法,使火热去而气津不耗。临床常用方:地骨皮30g,僵蚕15g,丹参30g,玉竹30g,天花粉30g,红参10g,山药30,石膏50g,知母30g,玄参30g。

③气阴两虚,燥热血瘀,用益气养阴、清热化瘀法。2型糖尿病中后期患者多为气阴两虚,燥热血瘀之证,其主症多为食少尿多、渴欲饮水、气息短促、语音低微、倦怠乏力、五心烦热,舌暗红无苔,脉沉细数。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化瘀,使气阴复,虚热去,瘀滞行。常用基本方:红参10g,玉竹30g,黄精30g,山茱萸15g,西杞30g,丹参30g,天花粉30g,山药30g,地骨皮50g,僵蚕

30g。

④阴阳气虚,兼瘀夹湿,治以扶正固本、活血利水。本型多见于后期患者,其临床表现多见食少乏味,小便次多、量少,口渴欲饮,饮量不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形寒怕冷,面白无华,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四肢不温,酸楚麻木,面浮肢肿,便溏或燥结。舌体胖、质淡红、苔薄白或花剥,脉沉细或细数无力。治以扶正固本、活血利水,使阳复本固,气阴得滋,瘀散水去。基本方:红参10g,淫羊藿15g,胡芦巴30g,泽泻15g,益母草30g,五味子6g,地骨皮30g,丹参30g,玉竹30g,山药30g,西杞30g,天花粉30g。

以上四型,均以地骨皮、红参、玉竹、天花粉、山药、丹参、僵蚕为基本方。方中地骨皮甘寒清润,以育真阴而不伤元阳见长,《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五内邪热,热中消渴”,《本草新编》言其“凉血、凉骨、益肾生髓,因此通治三消,实非他药可及”。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地骨皮能抑制中性脂肪在肝脏内的生成,促进中性脂肪移向血流,因而保证了肝脏维持血中葡萄糖恒定的正常生理功能,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故为本方之君。“热甚则食气”,故辅以人参、山药补中益气;玉竹、天花粉清热生津,则阴阳有既济之妙,且玉竹对“胃火炽盛,燥渴消谷,多食易饥者,尤为捷效”(《本草正义》);天花粉“退五脏郁热……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火渴,从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要药也”(《本草汇言》)。由于本病多兼瘀滞之证,经脉瘀滞则津不上承而渴。故用丹参、僵蚕化瘀通络为佐使。在此基础上,再依据不同证型配入燥湿清热、清热泻火、益气养阴、活血之品。既切中病机,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据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取有显著降糖作用的药物组方,针对性强,疗效甚佳。我们用以上分型观察治疗150多例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15~30天血糖恢复正常,症状改善,显效率达90%以上。(4)谨守病机,同时兼顾合并症

消渴日久,除伤阴损阳,兼瘀夹湿之证外,常有影响全局,危及生命而又常易被人忽视之证出现。李孔定强调,此时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李孔定在辨明证型后,其加减用药规律如下:

①一般症状加减用药:饥饿明显者加牡蛎,倍玉竹;皮肤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热重津伤较甚者倍石膏;气机阻滞者加荔枝核;伴发疮疡者加野菊花、金银花、黄芪、当归;脾虚便溏者地骨皮、玉竹减量。

②兼脉络瘀阻加减用药:症见胸部疼痛,甚则胸闷憋气、心慌气短者系心脉瘀阻,倍丹参、人参,加赤芍、川芎;症见头昏眼花、视物模糊不清,甚则目盲失明者系眼络瘀阻,加青葙子、草决明,眼底出血加白茅根、墨旱莲;症见肢体疼痛、麻木不仁者,系肢体脉络瘀阻,加木瓜、红花;下肢青紫破溃者加黄芪、当归、水蛭、鸡血藤;面浮脚肿明显、小便混浊者,系肾络瘀阻,倍益母草、泽泻,加玉米须;症见头晕头痛,甚则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者,系脑脉瘀阻,加钩藤、川芎、地龙、水蛭。

③结合检测指标加减用药:血脂偏高者加山楂、何首乌、草决明;尿酮体阳性者加黄连、生地黄;合并肝炎,转氨酶升高者加茵陈、五味子、黄柏、蒲公英,黄疸加茵陈;合并结核者加黄精、土茯苓;尿中有蛋白者加泽兰、黄芪、白花蛇舌草,倍山药。

④典型病例

案1 李某,女,48岁。因头晕、口渴喜饮8个月,加重1个月,于1991年11月13日初诊。

患者8个月前始感头晕、乏力、口渴、善食易饥,住院治疗2个月不见好转。近1个月来病情加重,口渴而饮水量多,小便多而混浊,大便秘结,舌暗红,苔薄黄少津,脉滑数。查空腹血糖14.3mmol/L,血压160/110mmHg。诊为“2型糖尿病”。

证属中焦湿热,气阴耗伤。治以清热燥湿、益气养阴。

处方:地骨皮30g,红参10g,丹参30g,玉竹30g,天花粉30g,苍术30g,黄柏15g,僵蚕15g,山药30g,知母30g,玄参30g。

水煎服,2日1剂,连服10剂。嘱远房帏,畅情志,适劳逸。

1991年12月2日二诊:今日查空腹血糖5.3mmol/L,诸症明显好转,头不晕,无饥饿感,口微渴,嘱原方常服,以巩固疗效。按:本例患者系中焦湿热,气阴耗伤。李孔定治以燥湿清热、益气养阴为主,标本兼顾,使热清阴复而获显效。

案2 夏某,男,62岁。因口渴喜饮、易饥善食、多尿消瘦2年,于1991年7月9日初诊。

患者2年前觉口微渴,饮水增多,未引起注意。2个月后口渴加重,饮食增多,小便多而混浊,身体日渐消瘦,查空腹血糖16.8mmol/L,尿糖(+++)。诊为“2型糖尿病”。口服中药“消渴丸”,西药“优降糖”“D860”等,血糖时升时降。近2个月食少乏味,小便次多量少,口渴欲饮,饮水量不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四肢不温,酸痛麻木,下肢微肿,五心烦热,便溏,一日二三行。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7月5日复查空腹血糖14.6mmol/L,尿糖(++)。

证属阴阳气虚,兼瘀夹湿。治以温阳益气、滋阴清热、活血燥湿。

处方:红参10g,淫羊藿15g,胡芦巴30g,北五味子6g,泽泻15g,地骨皮30g,丹参30g,玉竹30g,山药30g,天花粉30g,西杞30g,木瓜30g。

水煎服,2日1剂,连服10剂。嘱节制饮食,调畅情志,注意活动。

1991年7月31日二诊:患者连服上方10剂,诸症好转,查空腹血糖5.5mmol/L。唯轻度口渴,下肢仍酸痛麻木,嘱原方常服。按:本例患者属阴阳气虚,兼瘀夹湿之证。以扶正固本、活血利水为治,使阳回本固,气阴得复,瘀散水去获效。

案3 周某,女,65岁。

因视力减退3年,口渴喜饮尿多2年于1992年5月1日自台湾省台南县返川治疗。查空腹血糖11.2mmol/L,自觉神倦气短、口干不欲多饮、五心烦热,舌暗淡,苔薄白少津,脉沉细涩。

证属气阴两虚,瘀血组络。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化瘀通络。

处方:地骨皮30g,红参10g,枸杞子30g,玉竹30g,黄精30g,山茱萸15g,丹参30g,天花粉30g,山药30g,僵蚕30g。

2日1剂,连服30天,血糖降至5.3mmol/L,诸症消失,回台湾续服上方巩固疗效。按:本例属气阴两虚,血流不畅之证,方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法,切中病机,故获显效。3.肺蕴湿热,异病同治

肺蕴湿热,可引起多种肺系疾病,李孔定常用甘露消毒丹治之,每出奇制胜,疗效显著。(1)病因病机同,一方可通治

叶天士云:“吾吴湿气害人最广。”以吴地雨量多,空气潮湿故也。李孔定常谓:“四川雨量多,日照少,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故吾蜀湿气害人亦广也。”由于湿邪与其他外邪相合,蕴蒸于内,虽发病部位不同,症状表现各异,然湿热合邪之病因一致。李孔定认为,凡湿热俱盛而又蕴蒸肺胃之证使用甘露消毒丹最为合拍。

甘露消毒丹见于《温热经纬》,由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白豆蔻、射干、连翘、薄荷组成。方中连翘、薄荷辛凉疏表、清热解毒;射干、贝母苦泻肺气、利咽喉;黄芩清泄肺火于上;滑石、木通、茵陈清利湿热于下,使湿从小便而出,此即叶天士“渗湿于下,不与热相搏,势必热孤矣”之意;共成上清下利之用。上源清而流自洁,下窍通而湿自出。分消上下,以治致病之因,然凡湿皆与脾失健运有关,其成,或因脾气虚,或因脾湿盛,或兼而有之,且互为因果。湿既困脾,非芳香化浊之品不能醒脾运湿,故用藿香、白豆蔻、石菖蒲芳香醒脾,化湿于中,以治致病之源。全方共奏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

李孔定应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湿热闭阻肺胃之证,强调其用药指征有三:一是具备湿热俱盛,阻滞气分之见症,如发热倦怠、汗出热不退、胸闷腹胀等;二是脉象弦滑或濡缓、舌苔黄腻或白滑、舌质红;三是一般症状多兼咳嗽、咽痛、小便短赤、口渴不多饮等症。

应用本方,李孔定常加生甘草、桔梗、鱼腥草,并引吴鞠通“肺主一身之气,气行则湿行”之说以抒其义。还认为鱼腥草具芳香之气而化湿,归经于肺而利水,其性微寒而清热,故凡湿热痰浊之疾,用之最宜。在选择醒脾化湿药时,李孔定认为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砂仁皆芳香辛燥之品,具相似之功,但草果性燥烈,证偏寒湿者方可用之,其余三味性较缓和,配以寒凉之品可用于湿热俱盛之证,但白豆蔻、砂仁价高,故常以草豆蔻易白豆蔻。(2)典型病例

案1 急性乳蛾(急性扁桃体炎)

汪某,男,34岁。1991年8月4日初诊。

发热咽痛23天。患者23天前开始出现发热、恶寒、咽痛、倦怠乏力、头晕。去当地医院治疗,先后口服及注射青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新青Ⅱ等不见好转,遂转某市中心医院治疗。因咽部充血、红肿明显,嘱炎症控制后手术摘除扁桃体。又注射庆大霉素、新青Ⅱ,咽部喷药治疗1周不见减轻。来诊时见咽部充血,两侧扁桃体Ⅲ度肿大、充血,陷窝处有黄白色点状渗出物。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有点状渗出物,发声嘶哑,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伴午后低热、倦怠纳差、多汗少神、小便黄赤。舌暗红,苔黄腻,脉弦缓。诊为急性乳蛾。

证属湿热毒邪蕴蒸肺胃。治以利湿清热、解毒利咽。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味。

处方:草豆蔻10g,木通10g,甘草10g,石菖蒲6g,射干12g,藿香15g,连翘15g,薄荷15g,茵陈30g,滑石30g,浙贝母30g,黄芩30g,鱼腥草30g。

服上方1剂后热退痛减。3剂后脓点及分泌物消失,扁桃体Ⅰ度肿大,微充血,汗减,小便清利。上方去滑石、木通、薄荷,加桔梗20g。续服2剂后,西医检查扁桃体已不肿大,嘱不再手术。唯觉乏力少神,舌淡红,脉沉细缓。拟健脾益气、养阴利咽调理善后。

处方:泡参、玄参各30g,白术、茯苓、麦冬、桔梗各15g,甘草10g。3剂。按:综观脉证,此患者系由湿热毒邪蕴蒸肺胃所致。肺胃热甚,则咽痛声嘶、喉核红肿痛甚、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李孔定用甘露消毒丹,草豆蔻易白豆蔻,加鱼腥草、甘草泻火解毒化湿之功,使湿去热清而痊愈。

案2 外感咳嗽(急性支气管炎)

周某,男,50岁。1991年8月6日初诊。

患者1周前开始出现喉痒咳嗽、鼻塞、流涕、咯吐白色泡沫痰,在校医室服西药治疗未愈。近3天来咳嗽加剧,咳声嘶哑,痰液黄稠难咯,伴低热、出汗、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肢体酸楚乏力、不思饮食。胸部X线透视见双肺纹理增粗,诊为“急性支气管炎”,今来门诊治疗。察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证属湿热毒邪闭肺。治以利湿清热、化痰止咳。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味。

处方:白豆蔻、石菖蒲各6g,木通10g,射干、甘草各12g,藿香、薄荷、桔梗各15g,茵陈、滑石、黄芩、连翘、浙贝母各30g。

服上方1剂后热退咳减,痰由黄转白,2剂后咳次明显减少,吐少量白色泡沫痰,小便清利,饮食增加。现口干、舌红、苔薄白少津,乃湿去而热未尽,不可轻心。上方去滑石、木通、薄荷,加沙参30g,神曲30g,续服2剂,咳止痰除,饮食如常。按:肺为娇脏,《医学三字经·咳嗽》言其“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逆而咳矣”。本例患者系湿热之邪郁蒸肺卫,不能外达,发为咳嗽。外邪郁肺,气不布津,津液凝聚则为痰。选用甘露消毒丹治之,使湿去热清,雾露敷布而愈。

案3 肺湿热咳嗽(间质性肺炎)

赵某,男,42岁。1992年2月2日初诊。

低热、咳嗽、胸闷4个月。初起恶寒发热,咳嗽吐痰,胸闷身倦,多汗。去某中心医院诊治,胸部X线拍片诊为“肺部间质性炎变”。住院治疗1月,经注射、口服抗生素及化痰止咳药,热退而咳不减。现喉痒干咳,痰黏稠难咯。咳则胸痛,胸及脘部胀闷不适,口干不欲饮,不思饮食,舌暗红,苔黄厚少津,脉弦缓。

证属湿热交蒸于肺,蕴结不解。治宜利湿清热、行气化浊止咳。以甘露消毒丹加减治之。

处方:草豆蔻、甘草各12g,藿香、薄荷、桔梗、枳壳各15g,射干10g,石菖蒲6g,黄芩、连翘、浙贝母、鱼腥草、沙参各30g。

患者连服2剂后咳次减少,痰利易咳,原方又服3剂,已不咳,现胸闷隐痛,舌苔由厚黄转为薄黄。原方去薄荷续服3剂,诸症好转。唯胸闷不适,后服润肺行气、清热化痰之品调治半月而愈。按:患者感湿入里,郁肺化热,由于痰、湿、热交阻难解,故患者病程长,久咳不止。因患者热甚于湿,故去茵陈、滑石、木通,加入鱼腥草清热化湿,佐沙参润肺、桔梗化痰、枳壳行气,使湿去热清而病势大挫。(3)结语

湿热蕴蒸,既可留恋三焦气分,又可蕴肺而发痰浊咳嗽,蒸咽而发乳蛾、喉痹。常规方法治疗,每重清热解毒而忽略祛湿。上述三例患者均系湿热蕴蒸,只清热则湿不去,湿不去则热亦难清。正如前贤刘河间所云:“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李孔定以甘露消毒丹治之,两解湿热,故每获良效。4.过敏诸疾

荨麻疹、湿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患,系临床常见病。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加剧,这类疾病会有增无减。李孔定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自组一方,名“脱敏汤”,并由绵阳制药厂代制成“脱敏合剂”,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疗效甚佳。

脱敏合剂由苍术、黄柏、知母、蝉蜕、紫草等药组成,具有脱敏、止痒、消疹的功效。其加工工艺流程是:将苍术提取挥发油20mL(Ⅰ);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Ⅱ);药渣与其他药一并煎煮,煎液与Ⅱ合并,浓缩(Ⅲ);紫草照渗滤法用乙醇浸渍渗滤浓缩与Ⅰ、Ⅲ合并,加入甜菊糖与防腐剂,分装即得。卫生指标检测合格。

动物急毒试验选用华西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的一级昆明小白鼠,将脱敏合剂按2∶1浓缩成混悬液,经口服和腹腔注射给药,最大剂量组均大于人用剂量的100倍以上,给药后观察全部小鼠食欲、活动、大小便均正常,未出现异常及死亡现象。证明该药临床应用安全无毒。(1)脱敏合剂治疗急性湿疹、荨麻疹临床研究资料摘要

急性湿疹、荨麻疹系临床常见病。多由湿热毒邪侵袭机体,泛溢肌肤所致。现代医学治疗一般外涂激素软膏,口服抗过敏药物,严重的加服激素。治后容易复发,且副作用较大。我们应用李孔定创制的脱敏合剂治疗本病(绵阳市卫生局批准列为1991年度科研项目),由绵阳四〇四等四家医院协作完成临床观察。

临床资料:观察病例均按《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医诊疗常规》拟定诊断标准确诊。按患者就诊序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共观察178例,其中男77例、女101例;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8个月,平均年龄16.8岁;病程最长180天,最短1天,平均病程9天。对照组观察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大30岁,最小4岁,平均年龄16.7岁;病程最长30天,最短1天,平均病程9.5天。

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基本情况一致,具有可比性。表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表

观察治疗方法:治疗组予脱敏合剂,每次服20mL(小儿酌减),1日服3次;对照组口服扑尔敏4~8mg(小儿酌减),另加服维生素C、钙片,1日服3次。两组药均以7天为1个疗程,观察记录治疗结果,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抗过敏药物。

观察结果:疗效评定标准按《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医诊疗常规》拟定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治疗组观察178例,治愈117例(65.7%),显效28例(15.7%),好转23例(13%),无效10例(5.6%),总有效率为94.5%;治愈患者疗程最短3天,最长24天,平均为4.8天。对照组观察30例,治愈7例(23.4%),显效10例(33.3%),好转9例(30%),无效4例(13.3%),总有效率为86.7%;治愈患者疗程最短为5天,最长为8天,平均为6.9天。从表2可知,脱敏合剂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治愈率与对照组治愈2率之间的χ=6.16,0.05>P>0.01,两组治愈率的差别有显著性。表2 脱敏合剂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表

典型病例

周某,女,28岁,农民。上半身淡红色风团发痒30天,服西药治疗不见好转。舌红苔黄,脉浮数。诊为“急性湿疹(湿热型)”。改服脱敏合剂,每次服20mL,1日服3次,服药3天,诸症明显好转,坚持服药7天愈。3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按:湿疹、荨麻疹的形成机理,多由素体不足,外受风湿热邪,引动内蕴湿热,外发肌肤,或日常生活中接触致敏物质,或过食鱼虾海味,辛辣酒酪致湿热内蕴,内不能疏泄,外不得透达,发为本病。脱敏合剂选择具疏风清热、除湿解毒、凉血透疹功效,且具有扶正抗过敏作用的中药配制而成,具有脱敏、止痒、消疹的功效。动物急毒实验证明:脱敏合剂安全无毒。临床观察证实:脱敏合剂治疗荨麻疹、急性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疗效肯定。治疗组全部有效病例均在用药后2~3天出现疗效,且治愈后不易复发。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多出现嗜睡等副作用,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且治愈后容易复发,疗效不稳定。(2)脱敏合剂治疗支气管哮喘

我们用李孔定创制的脱敏合剂,改汤剂内服,用于观察治疗支气管哮喘30例,按照《新药(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判疗效,结果治愈9例,显效16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