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素心幽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10:28:34

点击下载

作者:王充闾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充闾文集:素心幽寄

充闾文集:素心幽寄试读:

自 序

书信,在我国古代称呼很多,据说不下二百种;现今仍然通用的,即有书简、信札、函件、尺牍等等。作为向特定对象直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体,据史前文物考证,它的出现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而《左传》一书就收录了几十封书信,足见其应用范围之广。

我在少年时节,由于亲人就在身旁,未谙离别之苦,因而,对于俗话中的“见信如见人”,还有诗人咏叹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无从体认,更谈不上实际运用了;不过,从文学阅读的角度,接触书信却还不算晚,大约在八九岁,就曾在私塾先生的指导下,背诵过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曹丕的《与吴质书》、李密的《陈情表》,尔后上了中学,又从课本上读到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和林觉民的《与妻书》,对于那种浓冽、恳挚、真诚的亲情、友情、爱情,确是感同身受,历久难忘。

书信的文体归类,属于散文范畴;但它又有别于散文的其他形式。最鲜明的特征,是带有个人性。它的对象是特定的,是撰述者在特定时空中向预设的某一对象发出的有关个人信息、隐秘情感的半公开或非公开的文字,对应性、针对性、意向性比较明显。

书信的这种半公开或非公开性决定了,在写法上,任情率真,直来直去,无须加以掩饰,可以毕露真实心迹。一般情况下,信札往返,随机应对,信手拈来,原非出自宿构,自然不会作过多的斟酌。对此,金代学者赵秉文有恰当的概括:“因事遣情,不尚虚饰,形吾心之所欲言者耳”。而且,它“比别的文章更鲜明的表现出作者的个性。诗文小说戏曲都是做给第三者看的,所以艺术虽然更加精炼,也就多有一点做作的痕迹。信札只是写给第二个人,日记则给自己看的,自然是更真实更天然的了”。(周作人语)甚至比日记还要可靠―日记撰述者容许有事后修饰的可能,而书信一经发出,即留驻于他人之手,同样是“一言既出,驷巴难追”。这样,它的真实性、可信度就更高一些。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写信在叙事修辞中可能存在“自我辩解和自我美化”的现象,但终属个别,并不多见。也正是为此,书信的史料价值,一向为学界所高度重视。

与此紧相联结,由于书信的对象绝大多数为亲人、友人、熟人、知情人,又相当于面对面交谈,能够吐露真情,发自肺腑,所以具有亲切感、抒情性、感染力;而且更能彰显作者的癖好、心境、情怀、襟抱,尽现丰神气质、音容笑貌。“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敞开心肺与人看,无异于在为自己画像。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作者本来也掩不住自己,无论写的是什么,这个人总还是这个人”,“所以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就是自己的简洁的注释”。

书信属于应用文体,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关于书信有专章论述,指出:“书之为体,主言者也”,“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这是说书信的功用;“详总书体(详细地总结书信的体制),本在尽言。言所以散郁陶(消散心中的郁积),托风采,故宜条畅(条贯、通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无拘束地舒展情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把心里话表白给对方)也。”这是提示:作为应用文体,书信应该达到的要求。从日常实践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书信的述怀达意,总是为某一实际需要而写,亦即“有所为而作”;立意措辞,总是力求朴实、自然、明确、具体,戒除虚夸失实、含糊笼统。

本着从一般到个别的原则,话题由泛论转到手头这本书信集上。我想向读者诸君说明两点:编书之缘起与书信集的命名。

这里辑录了二百封信件,实际数量当然远不止此。1996年前,均为手写,大部分寄出的信未留底稿,这样就只能付诸阙如;“换笔”之后,多数通信采用电子邮件,大大的方便了,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书写的随便,而且,几度更新换代,许多邮件都顺手删除,未能备份、存档,只有那些内容较为充实,特别是准备扩充为文章的除外。

这篇《一网情深》散文,就是在信件基础上扩充出来的,时在1998年。“一年容易又中秋。”

外面隐隐传出一片节日的欢声;“哗、哗、哗”―楼上人家在“方城”对垒,麻将激战方酣;隔壁的电视机也正在播放着文艺节目。往日,这时节我已经悠然入睡了;此刻,却未现丝毫倦意。拉拢了窗帘,我把电脑打开,点开了Outlook Express的图标,随着“小猫”的一声欢叫,联上了网线。我把“新邮件”打开,填好了对方的网址,撰写了“主题”、“内容”,通过网络,把“望月怀人”的思绪传递给了远方的朋友。

这时,我忽然联想到:友人会不会恰在此刻也发过来一个“伊妹儿”呢?于是,又轻轻点了一下“接收”按钮,随之便展现了一个界面:“您有一封邮件,正在接收⋯⋯”打开收件箱,果然跳出一个鲜活耀眼的“伊妹儿”。据说,在互联网上,每一分钟,全世界要有上千万个电子邮件同时发送与传递。而我们的邮件居然在如此浩瀚的精神牧场上擦肩“撞击”了,真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怎不令人激动,令人狂喜,令人欣慰呢!

友人的“伊妹儿”,是一封节日通问的信札,也可说是一篇优雅、别致的精短散文。我立刻把它下载、打印出来,留作存档,然后,坐在沙发上轻声地诵读着:“我们已经习惯在网络上交流、在网络上会面了。我猜想,此刻,你定是同我一样,坐在酒吧间(Windows98)里,在善解人意的“爱伊”(Internet Explorer)的引领下,畅游这个名为INTERNET的虚拟的现实世界,领略那数字化生存的无限风光。⋯⋯”

友人学富五车,才思敏捷,生性幽默、风趣,特别喜欢开玩笑。你猜他下面是怎么写的?可真把我逗乐了:“效法元代散曲大家马致远《秋思》的笔调,即兴胡诌几句歪词:

今宵花落谁家,

知心人在天涯。

伊妹传书递柬,

无端受杖,

深恩―怎样酬答?”

仿佛友人就坐在对面,娓娓地絮谈着,随后,偶发灵悟,若有其事地,把现代虚拟的“伊妹儿”和古代文学经典中的人物―为莺莺、张生传书递柬,遭到老夫人拷打的红娘,巧妙地捆绑在一起,言之动情,读着亲切,极饶兴致,令人忍俊不禁。(以下从略)

说来也很遗憾,这类文采斑斓、富有情趣的来信,全都未能进入本卷。因为依循惯例,除了《两地书》,一般的书信集都是只收“去雁”而不取“来鸿”,本书也是这样(个别的为了叙述方便起见,对来函内容作了简要交代)。唯一的例外,是录入了彭定安先生的《我从〈妩媚〉见文学》。事情的原委是,拙作《我见文学多妩媚》(内含《青灯有味忆儿时》和《文学自传》两部分)写成后,送请先生指正。时值盛暑,先生披汗阅览,随手记下观感、意见,并通过多封电子邮件,分别寄下。我在极度感佩之余,提议能够整理成系统文章公开发表,于是就有了这篇长达七万字的宏文。经征得先生同意,现作为附录,纳入本卷,以增份量而壮观瞻也。

关于本卷《素心幽寄》这一名称:“素心”者,本心也,亦即清纯、本真的心地。靖节先生诗云:“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文朋诗友,晨夕对晤无由实现,于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寄意“飞鸿”,委托“伊妹儿”传书递柬,总算“慰情聊胜无”吧。为此,不避效颦之嫌―诗仙太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那么,我托飞鸿寄素心,也许还能沾点“仙气”,起码会有些诗的兴味吧?

是为序。

2015年岁杪

致祁子青

子青兄:

久疏音问,殊深怀想。

近日有龙江之行,前往牡丹江市和伊春市参加友好城市签字仪式,昨天刚刚回到营口。喜奉大札,知吾兄事业有成,身健笔健,阖家安乐,至感欣慰。

承询近况,有七律一首,聊堪摹拟:

埋首书丛怯送迎,未须奔走竞浮名。

抛开私忿心常泰,除却人才眼不青。

襟抱春云翔远雁,文章秋月印寒汀。

十年阔别浑无恙,宦况诗怀一样清。

关于如何进一步提高散文创作质量,这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无奈,这方面所得无多,实不足以谈经验、体会。自去年夏秋以后(这期间,我曾参加一次为期三个月的党校培训),对美学发生了浓厚兴趣,悉心研读黑格尔《美学》和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蔡仪的美学著作,心中有感,笔下淋漓,写成了一组散文:《心中的倩影》、《两个爱情神话》、《追求》、《五岳还留一岳思》、《顿悟》。在过去比较重视形式美与结构、文辞的基础上,更多地着眼于内在的哲学意蕴,特别是从揭示生活中的哲理和人生感悟方面作些文章,自认较前有所突破。在《中外文学》杂志上刊发后,反映颇好。

近期,吾兄如有诗文撰著,尚望随时寄赠。

充闾

1987年6月16日

祁子青,浙江散文家、诗人,《江南游报》主编。60年代,我们曾在营口日报社共事;70年代末,又同在省城工作。

致张玉兴

玉兴先生:

您好!

承蒙惠赠大作《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至为感佩!“东北流人”是中国历代特别是清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但过去学者论及的很少,阅读记忆中似乎只有谢国桢先生的《清初东北流人考》,记述了这方面的史实,里面也涉及到那些流人诗词创作的情况;但是,像您这样系统地、完整地编辑、梳理、遴选了清代东北流人诗,确属开山之举。其创辟之功、搜罗之富、梳理之勤,在过去还得未曾有。说它填补了学术史、文学史、诗歌史的空白,当非过誉。本书的诸多特点,戴逸先生在序言中讲得极为充分而剀切,我完全赞同,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我只想提出一点建议:正是由于这部著作的学术地位、研究价值,决定了不久的将来,肯定能够再版。本版只印一千册,实在是太少了。我想,在重印之前,先生急须做的、也是应该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补苴罅漏,首先是把书中(主要是诗句中)的一些错字更正过来。我诵读一过,粗粗计算一下,错讹之字句不下百处。在一部六十万字的巨著中,虽属白璧微瑕,但终嫌碍眼,应该说是学术著作,特别是高品位的学术著作所亟应避免的。

具体可分为三类情况:

一是明显的误植。如15页“总入山鬼薄”,显系“山鬼簿”之误;“肯道寒边苦”,误为“寒边若”;43页“何人击楫度中流”,“楫”误为“揖”;59页“七十二湖齐泛棹”,“棹”误为“掉”。这类情况的出现,显然系检字过程中形近字的误植。如果校对人员认真负责,稍加注意,即可发现。

二是从平仄声和前后意蕴上发现,诗句有误。这里,我想着重说一下平仄声的问题。大陆解放之前,凡是读书人写作诗词,有一些尽管意蕴平平,水准庸下,但有一点是不含糊的,那就是全都合格入律,不会发生平仄倒置、声律失调现象。因为这是作诗的起码要求。循此规则,一当发现诗句中有不合格律者,即可认定:必有错误。比如145页,“荒野落日驱征马”,此句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而“野”为仄声字,显然是错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字呢?可能是“原”,或者“郊”,为准确起见,需要核对原稿,尽量找到作者陆庆曾的原作,或者遴选他的诗作的《国朝松江诗抄》。这是责任编辑所应该做的。但是,大前提是他要懂得诗律,否则就发现不了错误。现在,许多编辑根本缺乏这方面的修养,这就没有办法了。

上述两类情况,占错字中的绝大多数。

三是选注中失于鉴察,所造成的错注、误注。113页,季开生诗中的“平子愁多赋特留”。编者注为:“平子,即屈原。”实际上,应为东汉时的张衡。张衡,字平子,他是伟大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他曾花费十年时间写作了千古传颂的《二京赋》,另外,还有《思玄赋》、《温泉赋》、《归田赋》等。特别是在任河间相时创作的《四愁诗》,受到了现代文学史家郑振铎先生的高度评价,称之为“不易得见的杰作”。再有丁彭的七律《野眺》(183页),最后一句:“惟令许掾得幽栖”。您注为:“椽,居住的房间”,并引陆游诗句“幽居只数椽”。“椽”与“掾”并非一个字。前者为平声,后者为仄声。平平仄仄仄平平,此处应是仄声字。许掾为东晋时人,《世说新语》载:“许掾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许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王羲之《答许掾》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泠涧下濑,历落松竹林。”正是讲他的幽栖境况。

由于珍视本书的学术成果,我在认真诵读过程中,已将发现的有关讹误之处,一一标出。古人云: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区区小识,刍荛之见。先生如果需要,不揣鄙陋,愿敬谨奉上,留作参考。

王充闾

1989年9月20日

张玉兴,著名清史学家。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致蒋和森

和森先生:

您好!

先生为海内名家,久仰声华,缘悭一面,一直引为憾事。日昨,奉读大札,至感欢慰。深深感激您的关注与奖掖。我自知学有未逮,愿把您的鼓励与期许奉为心仪的目标,努力在今后的创作中去实践它。

我学写散文始于50年代后期,十年“文革”,放弃了笔墨生涯,三中全会之后,创作的激情又从长久的冬蛰中苏醒过来。心灵上的枷锁挣脱掉了,一种火热的激情和昂扬的活力喷涌而出。无奈,原本缺乏艺术的想象力与雄厚的才情,又兼荒弛日久,时有力不从心之感。朱自清先生“中岁为诗难孟晋”之语,信不虚也。

您是著名的红学家,在这方面建树多多。您的《红楼梦论稿》,我曾读过多遍,深获教益。诚如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所说,“在二百年来汗牛充栋的红学著作中,《红楼梦论稿》像高悬在艺术天空里的一轮明月,它将伴随着每一个热爱《红楼梦》的读者和研究者走过他们的一生。”我特别欣赏和首肯您对《红楼梦》的评价:“《红楼梦》是一个伟大的惊叹号,又是一个伟大的问号,还是一个伟大的删节号。”您曾激情澎湃地说,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心灵,一项巨大的精神工程,《红楼梦》不仅铭记着形形色色而又含义深长的历史社会风貌,而且还向千秋万代人们的心里,传送着诗情和智慧的火炬。特别是那句话―“中国可以没有万里长城,却不可以没有《红楼梦》”,尤其振聋发�,警启尘蒙。

那天,在您的《红楼梦论稿》的扉页上,我题写了您的那首七绝:

大荒山下悲啼日,红粉楼头笑语时。

欲解其中真意味,问谁有泪似情痴?

隽句名章,读来口角噙香。“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也许因为曹雪芹以及高鹗都是著籍辽宁,属于乡先辈吧,我对于《红楼梦》一直怀有无比虔诚、至为浓烈的感情。此间的高校与沈阳、辽阳、铁岭等市,都有一批热心的“红学”爱好者。您如能够拨冗前来,做上一两场有关“红学”的学术报告,自是大家所至望的。

大著《风萧萧》,我曾读过,记得几年前是在上海书店买到的;现又获赠它的续集《黄梅雨》,甚感荣幸。待到认真读解后,一齐向您汇报心得体会,并请指教。

信中述及对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的好感,我完全认同。这里的广大观众也是这样评价它的。待我到大连时,定把您的赞誉转达给导演、编剧及剧组人员。在此先致谢意。至于您所说的:“是省委宣传部善于指导的结果”,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则,我们都属外行,对电视剧一向缺乏研究;二则,他们远在大连,即便想做些扶持的事,也力有未逮。应该承认,这完全是他们自己弄成的。

即颂

文安

后学王充闾

1991年6月11日

蒋和森(1928―1996),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著名红学家。先生赐信当时,我正在省委宣传部任职。

致《辽宁日报》文艺部

《辽宁日报》文艺部:

锦州市黑山县诗作者张福成同志,写了《学雷锋感怀》七律四首,寄给一家市报副刊,竟被退回。作者不服气,认为编辑缺乏文学修养,“瞪着眼睛不识货”,“误将真金当黄铜”,于是寄诗给我。我看了深为赞赏,认为此类诗本不易写,弄得不好,就会流于空泛,失之直白。而此四首诗,既能熔铸新词,涵融先进思想,又能做到文采斐然,协律严整,具见作者功力。

现送上。如果各位也与我有同样看法,请在副刊上择期发表。

诗作附后:

学雷锋感怀

堪幸雷锋马岁归,中原十亿展心扉。

湘江血泪重筹笔,煤海懿行再映辉。

尽扫邪风宜治本,弘扬正气早腾飞。

云开又见庐山面,应信人间愿不违。

唯君朗朗耀乾坤,不灭光辉壮国魂。

好事千桩皆忘己,山歌一曲总思恩。

常将有限投无限,更觉人尊益自尊。

二十年来重抖擞,英风浩气万年存。

日记由衷感至深,几番重读几番钦。

芳春本是群花放,滴水须将大海寻。

季节分清憎爱线,螺钉拧响最强音。

珠玑字字金光闪,肝胆无私照古今。

学在能行不在言,叶公落胆枉诚虔。

蝇头利重终成患,鼠目光微怎见天!

忧国忧民应奉献,谋亲谋己理笞鞭。

千军争踏雷锋路,万里征途莫息肩。

注:

湘江血泪:雷锋生于湖南望城。

煤海:指抚顺。

马岁:指1990年。

叶公胆落:指叶公好龙的表里不一。

张福成,其诗作发表后,在一次全国诗词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王充闾

1991年10月7日

致秦牧

秦牧先生:

您好!

余自学写散文,即捧读您的散文著作,含英咀华,受益良多。每以无缘识荆,未得身沐芳泽、亲承謦�为憾。近日,在您的亲自主持下,《人民日报》“五彩城”全国散文大赛评奖中,晚生以《长岛诗踪》一文忝列头筹,抱愧之余,无任铭感。

承一位亲预其事的文友投函相告:

评议过程中,针对有的委员心存戒虑,深恐评上哪位地位高、名头重的人,会被说成是“文以人重”,有攀附之嫌,作为评委会主任,先生仗义执言:我们对参评文章取舍、轩轾的唯一标准,是其质量与水准。质量第一,质量唯一。只要标准达到了,就可以放胆地评,不管他是领导干部,还是一介平民。高言傥论,博得全体一致拥护。

文友在信的最后,以十二字作结:“前辈之风范如此,万世可风也。”

恳达敬意,不胜仰望之情。即颂

秋祺

王充闾于沈阳

1991年10月10日

致吕公眉

公眉先生:

春节一别,瞬将成岁;云天遥望,时切遐思。偶因盖县友人过访,问讯先生近况,知健旺如初,不胜欣慰。

我于9月初入中央党校学习,已三阅月,即将结业。回沈后,稍事休整,还将率团访苏。终年总是这样―或则轮蹄迢递,或则案牍劳形,暇日甚少。所幸在党校学习期间,得以聚精会神研读大量重要典籍;还趁国庆节公休,去白洋淀一游,见闻颇丰。蒹葭白露,秋水长天,令人神旺。此地不独抗战期间,为“雁翎队”狙击天津至保定间日伪军水上战场,而且因处于燕南赵北,古代文史遗踪甚夥。附近有古易水,闻说即为荆轲别燕丹之地。原以为其地在今易县荆轲塔一带,前游清西陵,曾渡易水、访紫荆关,寻访旧迹未得,后承保定市文物局同志见告,真正的易水送别处,在今白洋淀一带的易水岸边。缘于此间为燕赵接壤之地,自应在此祖饯。归来,草成七绝十六首,均用八庚韵;拣其中六首寄给《光明日报》,近已刊出,谨随信附呈,聊博一粲。

先生诗文清新、俊逸,近期定有许多佳构,还望惠赐若干,以慰遥思。

金牛山诗社近期可有一些诗词唱和活动?铁辛老撒手尘寰,实为书坛文苑特别是营口市文坛的一大损失,思之令人怅憾。临清诗笔甚健,秉泉雏凤声清,均为我市和全省诗坛有希望的作手,嘱笔问候。

信到之日,我已归沈,如有信函,望寄省委宣传部。

恭祝身健笔健,敬颂

文祺

充 闾

1991年11月27日于北京

吕公眉(1912―1999),著名诗人、散文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铁辛,为著名书法家、诗人陈怀先生。

致温宗辛

宗辛:

来函收读,知你近将就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函授本科班,深感高兴;也从你的有志向、肯钻研、勇于克服困难、不断开拓新的进境的思想行为中,受到鼓舞,受到策励,分享了你“在实现自我的征程中”所感受到的快乐。

信中说到,云南大理并不像想象中的萃美,这可能同你的期望值过高或者凡事力求完美的个性有关系。世间万事,完美无缺的几乎没有;如果出发前又看了太多的景观介绍或者前人、时人的纪游诗文,而你又加以想象发挥,踵事增华,进而形成一种虚无缥缈的“先设图景”,那么,身临其境之后,肯定会大感失望,甚至深悔此行的。

文人多思善感,主体意识强,他们笔下的纪游诗文,总是带有颇大的主体意向、主观成分,即使同在一地,面对同一景观,或褒或贬,常有鲜明的差异;而且,会随着心境、情绪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前代诗人对此论述得十分充分,诸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宋・晁补之);“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皆为绝妙词”(清・袁枚)。说的都是主观作用于客观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我也曾到过大理,大约住了五六天,可是,什么三塔呀,南诏城啊,五朵金花啊,我都没有太深的印象,唯独对于泛舟洱海时所见到的“苍山雪”有了悟觉,有了感受,归来写了一首七绝:“碧天凉影点苍颜,古雪神云水上看。缩取银峦供画本,归来冰玉满胸间。”之所以会是这样,盖由于我特别欣赏那种清虚、超拔、通灵、神秘的境界与意象。若是换另一个人来游览,就不见得作如是观了。

除了上述因素,还有一点,审美学上有“审美心理距离说”。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在《心理距离》一书中说,“距离要求,被视为‘审美知觉’的主要特征之一”;美感是主体与对象在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时产生的,没有距离的间隔,美和美感均不可能成立。作为一种审美原理,距离使得审美和艺术提高到超出实践关系、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范围之外,使一切审美价值与实用的、功利的、科学的或伦理的价值区别开来。

陈独秀先生有两句名诗:“相逢不及相思好,万境妍于未到时。”未登上的土地往往是最富魅力的。

承询哪些地方值得一去,从上面所述可知,这是一个颇难回答的问题。依我曾经到过的而言,国外,我认为应该去俄罗斯看看。你们年轻人,我不晓得;我们这些中老年人,过去受苏、俄文学的影响实在是太深了,到那里转转,会有前尘梦影、似曾相识之感。国内可去的地方就更多了,还说云南―因为从你们重庆到此间很方便,我在丽江听过“纳西古乐”,印象颇佳;西双版纳的边陲风光也极有特点,异国情调很浓;至于九寨沟,离你们就更近一些了,我曾写过一篇纪游散文,激赏那里的尚处于“童贞状态”、未经人工开发的原始景观。那里的山水,是那样素朴、洁白、净化,没有历史的负担和现实的雕琢,在在都显示出它的原始状态与本来面目,置身其间,可以获得一种天启般的解悟。不过,现在如何,不得而知,也许一切一切都非复旧观了。

我的散文集《清风白水》,近由作家出版社印行,现随信给你寄过去,暇时可以翻翻。里面除了收录九寨沟的游记,还有一篇关于同你的父母交往的忆念文字:题曰:《永存的微笑》。现在,他们都仙逝了,言之令人唏嘘。令尊学富五车、文采斑斓,写了几部分量很重的史学著作,我都认真读过,尝以缘悭一面为憾,而今而后就更没有相见的可能了,怎不令人抱终天之恨!

就此收笔。祝你

不断进步!

王充闾

1992年5月28日

致高炜

高炜:

你好!

在你的督促和指引下,近日我开始关注勃朗特三姊妹的作品,仔细、认真地读过了《简・爱》和《呼啸山庄》。这两部名著,青年时期,我也曾经读过,但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是由于时空的限隔,境况的生疏,对于作品的意蕴和作家的心路历程,缺乏深入的理解。这次重读《简・爱》,觉得一个瘦骨嶙峋、身躯柔弱,却勇于抗争、不安现状、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而且富有激情、幻想的少女形象,鲜活地走出书本,而挺立在我的眼前。一百多年来,她以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美感力量,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成为无数青年女子效法的榜样。此其一。

其二,三姊妹把至深至博的爱意贯注于她们至柔的心灵、至弱的躯体之中,然后一一熔铸到作品中去。这种情感、意念乃至血液与灵魂的移植,是春蚕般的全身心的献祭,蜡炬似的彻底的燃烧。作品完成了,作家的生命形态、生命本质,便留存其间,成为一种可以感知、能够抚摸到的活体。在简・爱看来,前一点是尊严,后一点是真爱。二者合起来,便涵盖了人生的价值。

其三,创作光有文学功底不行,还须具备深刻的生命体验。夏洛蒂如果没有她幼时贫穷、困苦、孤独的切身经历,那么,她也就谱写不出孤女简・爱坎坷不平、奇崛傲岸的生命乐章。看得出来,生命体验对于一个作家该是何等重要!生存苦难和精神困惑,往往成为一个作家实现超越性的前提,它能通过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引起艺术发现的欲望,激发作家寻求形象的表达。这是一种穿透性、原创性很强的极具生命力的思维形态。

说是阅读心得也好,说是学习汇报也好,小老师看看,能不能给个及格分数?

王充闾

1993年5月6日

致高殿成

高政委:

您好!

在您的亲自安排下,这次陪同香港《大公报》记者,前往巴林右旗及附近草原采风,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十分感谢。由于走得匆忙,您正在外开会,未及当面汇报,现以书面纪实文字,作一报告:

这次采风活动,安排一天,全程由孟参谋长陪同。他已在这里多年,现在工作即将调动,妻子特意从山东老家赶来,他便带她一起出游。

我们一行六人,凌晨用过早餐后,即分乘两台越野车出发。路经西辽河,河道很宽,乱流四溢,朝阳下金光闪闪。时当6月初,野草尚未长高,大家不免有些失望。突然看到左面山峰酷似睡美人,胸部隆起,两脚屈起,平卧苍冥之下,人们心神为之一振。

行至半途,与一羊群相遇,不下四五百头,前面草原绿毯茸茸,丛林蓊郁。大家就要在这里驻足,孟参谋长却说,更漂亮的景观还在前面,那里有一座湿地水库,野鸟成群。他的妻子从前当过民兵连长,一听说有水鸟,高兴地说,咱们比比枪法吧。

车行至水库边,“嘎”地一声停下。视野所及,果然是茂草芊芊,牛羊遍野,一大队马群悠闲地徜徉在草地上。湿地上,水鸟上下翩飞,有大雁,有鹭鸶,有野凫,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小鸟。天上的白云,犹如一座座汉白玉盆景,缓慢地变幻着。昔日的女民兵连长,一见到成群的水鸟,不禁心烦技痒,早已按捺不住心头的兴奋,端起小口径步枪,就认真地瞄准起来。可是,枪膛里却没有子弹。孟参谋长一看,噗哧地笑了,说:“闹了半天,忘带子弹了。”妻子才不信他的话呢!但她心里也矛盾起来,若是真能打上几只,确也过瘾;不过,环保意识告诉我们,人类有义务珍惜动物生命,应该与大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想到这里,她便轻轻地放下了枪只。

这时,突然卷起来一阵草原风暴。刚才还是晴天丽日,片刻便黑起了面孔,阴霾满天,原来的汉白玉盆景早已被大片黑色的云团所取代,一时惊沙四起,天昏地暗。群马惊慌地翘起尾巴,顺着风疾驰;老牛则一蹦一蹦地奔逃;而羊群却聚到一处避风的场所,围成一圈,静静地站着不动。风沙过后,随之,豆粒大的雨点便紧一阵慢一阵地落了下来。小鸟则惊慌地躲进草丛里潜伏着,一动也不动。我们并不忙着找地方避雨,而是呼啸着、欢跳着,在雨中乱跑。直到风停雨止,云散天开,一切归于新的宁静。

这时,才察觉到肚子饿了。参谋长从车里取出大量食品,分赠给大家一块块面包、一瓶瓶汽水。食品之外,他把几发小口径步枪子弹递到妻子手里,然后吐了吐舌头,妻子却温柔地笑着,向他亮起了拳头。然后,庄严地说:“报告参谋长!上级指示:不准开枪。原数奉还。”逗得在场人员哈哈大笑。

政委,您看,此行是多么富有情趣啊,可惜,您没有到场。

王充闾

1994年6月10日

高殿成,少将,时任赤峰守备区政治委员。三年前,我们曾在中央党校同班学习。

致李晓虹

晓虹博士雅鉴:

辽宁教育学院臧恩钰教授近日自京归来,谈及您正在撰写有关当代散文的论著,并嘱我给您寄上散文作品集及有关资料。谢谢您的关注。我们虽然未曾谋面,但从臧先生的介绍中,知您学术视野开阔、治学态度严谨、思想精密深邃,不胜钦仰。

我总共出版过四本散文随笔集:《柳荫絮语》、《人才诗话》、《清风白水》、《当代散文大系・王充闾散文随笔选集》,还有一本《春宽梦窄》,正在印刷中。现寄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两种,另有一册文化艺术出版社编辑的《王充闾创作研究论集》。

最近,中国作协偕同作家出版社在京组织讨论了《清风白水》,许多知名学者、作家出席会议并发了言。您的导师林非先生率先发言,奖掖有加。荒煤先生在医院,抱病写了一封长信,略谓:“我很同意郭风在序言中的评价:这本散文集确是独具一格,文笔洒脱,放得开,撒得远,收得拢,自由自在,颇见功力。作者如能保持和发展这种‘出格’继续前进,相信会在散文天地里闯出一条新路来的。”重点是在后面,他说:“散文之散,关键在于作者自由地就所见所闻随意抒发自己的感受,虽然也不能不联想到古今中外名文名篇、诗词歌赋,旁征博引,但不宜太多,否则就会近似炫耀。还是以少而精为好,应该着重地表现自己特有的感受。”言简意赅,直击要害。听了不啻醍醐灌顶,甚至是击一猛掌。

按照发言顺序,还有玛拉沁夫、吴泰昌、张锲、石英、谢冕、周明、阎纲、崔道怡、徐怀中、莫言、雷达等多位人士,绝大多数都是头一次见面。他们在充分肯定作品收获的同时,也指出了缺陷与今后努力方向。主持者总结说:这次研讨涉及到散文创作的诸多方面,不单是讨论王充闾的作品,实际上也是一次散文创作的专题研讨会。当然,受益最多的还是我,可说是大开了眼界,大长了见识,得到了最大的策励。那时我的散文最大的缺陷,正像荒煤先生所指出的:引述过多,“近似炫耀”,缺乏“自己特有的感受”,看不到作者自我。有鉴于此,下一步,我要注意有针对性地读一些主体意识强的作品,重点钻研鲁迅的文章,反复玩味个中的奥妙,争取尽快地有所进步,获得突破。

臧先生可能介绍过了,我并非专业作者,充其量算是一个“亦劳亦武”的民兵。也可能从业余创作的角度吧,论者抱着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说了不少鼓励的话。我清醒地自知,学有未成,力有未逮,好在前进方向明确了,今后会多加努力的。

紧张写作与课业研习之余,您如能拨冗北上,赴辽考察,至为欢迎。

林先生处,请代为问候。

王充闾

1994年10月11日

致王雅轩

雅轩表姐:

你好!

电话中,听得出你的挂念心切与关怀之殷,使我深受感动。记得四十年前,当你听说我患上了肺结核,立刻跑到学生宿舍去看我。你那时正在小学讲课,还没来得及放下教案,带着满头的粉笔屑末,就赶来耐心地开导我。看我过了饭时还未用餐,便拉着我去中学后身的包子铺,吃的是包子还是饺子忘记了;印象最深的是你身上没有带钱,后台跑堂的是你的学生,代你垫付了。其情其景,恍如昨日,时在念中。

这次手术是两年前做的,当时由于怕你牵挂,所以也没有通报;现在你知道了,其实风险已经过去。宛如一场疯狂肆虐的暴风雨,化而为云散天开,玉宇澄明。前段复查后,医生告诉我,放心吧,没有问题,可以有把握地做出这个结论。手术创伤也恢复得很好,眠食完全正常,信心增强了,我每天照样坚持锻炼。

应该如实地讲,手术当时,我的心绪很糟,说不清楚是紧张、是疑虑、是沮丧、是悲观,也许这些都兼而有之。过去几十年,我一直绷紧生命之弦,拼命驱驰,为的是学有所成,得遂夙志。像一列隆隆飞驶的火车,奔赴想望中的目标,放弃了身边的一切风景,不肯作片刻停留,可是,正前方突然桥断基倾,发生了险情、事故;又仿佛一个农夫终岁劳作,日夜渴望着丰收;一朝遇到无情的冰雹、意外的霜冻,自然会产生失去依托、失去动力的失落感、幻灭感,必然由原来的壮怀激烈、踌躇满志,一变而为心灰意冷、锐气潜销。当时有一种特定的心态,就是对什么也不那么相信、不那么执着了。看来,在偶然性显现的场合,是难以讲说什么规律的。

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创伤,随着身体的康复、信心的倍增而日渐平复,加上文学创作上一些成果的获得―记得术后两个月,即接到《人民日报》文艺部的通知,让我晋京领取“中国匹克杯”散文竞赛一等奖,这也增强了进取心与自信力。现在,情绪早已恢复正常,切望大姐免除挂念。

咱们上一辈的亲人,绝大多数已归泉壤;同辈的兄弟姐妹行中,包括我的姨娘、姑妈的子女,只有你是最年长的。令人欣慰的是,你的体魄幸称旺健。人说,知识女性往往长寿,事实也正是这样。

祝你

百事顺遂,康强高寿!

弟 充闾拜上

1995年10月6日

致张毓茂

毓茂同志:

我刚刚从北京开会回来,进了屋就想给您挂个电话,表达我的衷心感激之情。

前天晚上,已经到深夜了,全国第五次作代会主席团会议,还在京西宾馆举行。(主要是差额选举全委会委员,计票复杂,耽误了时间。)突然,中宣部值班室转过来一个电话,说是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毓茂教授找我。我看了表,当时是12点23分,您还没有睡下,一直挂念着我的事。电话还不好挂,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我,为的是祝贺我顺利当选。您当时说的几句话,我一字未漏记在了笔记本上:

你当上了宣传部长,我不祝贺你,宣传部长多着呢,祝贺不过来;你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我也没有电话祝贺,因为那只说明作家身份得到了组织承认;这次你通过差额选举,当上了全委会委员、主席团委员,意义不同一般,说明你获得了作家朋友们的普遍认可,这是我特别看重的。

当时正值数九寒天,外面滴水成冰,真是又饥又渴又冷又累。可是,您的这番话却使我感发兴起,倦意全消,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我要再次郑重致谢,并且表示一下态度:我决不会辜负老朋友的期待的。

充闾

1996年12月21日

致刘文艳

文艳同志:

承询关于辽宁歌剧院演出的歌剧《苍原》的观感,总的觉得很好。这部具有鲜明中国风格与民族特色的史诗性正剧,采用西洋美声唱法和歌剧表演形式,堪称是一部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说是西洋歌剧民族化的典范。

如果从高标准、严要求的角度,探讨它的不足,我以为主要是在剧情人物处理上,还存在着某种缺陷。现在看,《苍原》的情节设置,着眼于构建错位结构,以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无疑是必要的。但是,由于过分地突出了内部矛盾,特别是在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与敌我斗争面前,在整部存亡处于千钧一发的非常时刻,把主人公渥巴锡描绘成迟疑退避,一筹莫展,进而轻率地采取易汗让位的举措,势必产生削弱其完整形象的负面效应。应该说,这是十分成功的整部剧作中的一个败笔。

我还准备专门著文论说这一看法,这里只是点个眉目。纯属个人意见,未必得当,尚待识者指教。

王充闾

1997年2月12日

致诗词编者

《中华当代诗词风赋二百家》编者:

您们好!

闻说本编将遴选当代诗人222家,收入诗词作品1354首,搜罗之闳富,囊括之赅博,在当代众多诗词选本中,允称上乘。应该说,这是一件功在当今、泽被后世诗坛的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据说,书中准备收录拙作诗词达15首之多,抱愧之余,殊深感佩。

稍感不甚惬意者,是工作人员告知,选录的前提条件,必须认购15册书,否则“恕不收纳”。对此,在下颇不以为然。历朝历代,选诗为百世功,贵在坚持标准。应该是质量唯一,宁缺勿滥。如果不合标准,纵令认购再多,也绝不能降格以求。再者,考虑到诗词入选,与认购图书联结在一起,选一首诗,认购一册,也觉得有些意兴索然。不知道自己入选了这么多诗,究竟是诗艺超拔,还是出资购书使然。说句到家的话,15册书,也不是真的就负担不起;但若是以此为前提,就只好甘愿放弃入选机会了。

即颂

编安

王充闾

1997年8月8日

致柯灵

顷接著名作家、资深学者柯灵先生赐函,内有“拜读大著,深佩博雅。单复兄南来,情不自禁,为说项斯,乃承华章遥颁,并赐近作多种,欣幸之感,有如贫儿暴富。读《大公报》记者文,更开鄙陋,何快如之”等语,愧不敢当。(原信见《柯灵文集》第六卷)

当即敬复。

柯灵先生大鉴:

手奉瑶函,感与愧并。先生拔擢后进,奖掖有加,令我感发奋起,自当以所教奉为准绳,兢兢求之,以不负厚望也。

先生信中谦称“已到望九之年,老而无成”,其实,您早岁即已名满神州,文光耀世,垂六十载,举凡散文、随笔、杂文、小说、戏剧、电影、儿童文学、文学评论等各个门类,无不硕果累累,成就斐然。而驽骀如我者,亦已年届花甲,清夜无眠,幡然自省,直觉愧憾多多,存在着诸多可以总结、堪资借鉴、应该汲取的教训。

自认赋性尚称聪颖,又在八年私塾中系统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而且数十年间,朝乾夕惕,无时或懈,投入的不可谓不多,但收获的实在又太少。其间,主客观的原因都存在:

一是,高中毕业时,患上肺结核病,失去了报考一流高校的机会,病愈后,在一所中学教书,并被保送到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就读,中间又遭遇“啃青”―因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应工作急需,毕业前一年,就被选拔出来担任中学教师。工作环境,僻处县城,眼界狭窄,周围人群没有更高远的志向,自己也满足现状;没能及早考取研究生,获得进一步深造。

二是,环境所限,身旁没有遇到高层次的名师、大师级的人物,缺乏明人指点,缺乏明确的努力方向,缺乏标杆与激励机制,纯然靠自己摸索,以致悟道太迟。

三是,外语不过关,所学俄语遭到废弃;接触西方哲学、史学比较晚,而且研究不得法,亦不够系统、深入,对现代人文科学只能说是一知半解,缺乏坚实的基础。相对于中国传统学问的研索与掌握,两者不相匹配,属于瘸腿,不能相得益彰。郁达夫先生在新加坡买了三千册英文书,一夜看一本。有人问:“为什么不看中文书,连一部《辞源》也不买?”郁先生说:“九岁我便会作诗,十八岁赴日留学,读的中文书数以万计,专攻过《辞源》,现在应该多读英文书。”闻之怃然。

四是,本来就耽误很多,中间又有一段时间,不适当地痴迷于古典诗词的写作,应该承认,这是走了一段弯路。窃以为,旧体诗与新诗,文言文与白话文,在遣词造句、表述方式、体例、程式,甚至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以写作现代散文为主,如果耽于旧体诗词而不能自拔,势将有碍于思路的拓展、文势的挥洒。

五是,从政较长一段时间,在待人接物、处理复杂事务方面积累了经验,观察、分析问题比较全面,政治上较为成熟,视野也比较开阔,但是,在洞明世事的同时,未免磨损了至性,更影响了艺术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的发挥。

六是,从客观因素讲,受到社会、时代的影响颇大。前半生遭逢多次政治运动,而且,都是在人生成长最关键的青壮年时期;到了老年,总算可以自己支配时间,选择道路,却为时已晚。朱自清先生有言:“中岁为诗难孟晋”,旨哉斯言。

信笔写来,尘秽视听。虽曰掬诸肺腑,恐亦片面、芜杂,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王充闾拜上

1997年10月17日

致康启昌

启昌大姐

您好:

我自去年下半年,多次参加中国作协采风活动,在沈时间较少。又兼我即便回来,也因赶写文章,而蜗居斗室,绝息交游,以致误事多多。就中,最不可饶恕的,是鲁野兄逝世已半年矣,而我现在才得知这个噩耗,真是死罪死罪。

天道无情,哲人其萎!作为迟献的花圈,敬题七律一首,以寄哀思:

崎岖历尽惜明时,红烛长燃力不支。

珠玉未随清梦杳,文名久被世人知。

萍踪汗漫千程远,噩耗沉埋半载迟。

静夜无眠怀旧雨,一篇薤露寄哀思。

王充闾

1998年1月7日

致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于文明同志:

大函阅悉。知沈师大中文系经专家评定、国家教委审批,即日起将设置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点,这是一件令人快慰的喜事。为祝为颂!

信中谈到,准备聘我为带硕士研究生的专职教授,讲授文学创作课程,每学期三十六个课时。感谢学校对我的信任与垂顾。但是,我现在仍在省人大常委会任职,同时兼任省作家协会主席,并且是中国作协的主席团成员,每个月都要参加一些会议。而且,创作任务也十分繁重,各地约稿甚多,文债山积,清偿无计,左支右绌,压力甚大。诚恐贻误教学与辅导工作,有负校方与学生的期待。是以谨此辞谢,敬希鉴谅。

王充闾

1998年3月4日

致刘文玉

文玉同志:

您好!

首先,热烈祝贺您从事诗文创作五十周年!作为市文联扛旗人和诗歌界的耆宿,长期以来,您对于省内外诗文作者,博施雨露,�溉良多。而我,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受益者。多年来,从您这位良师益友身上,获得过大量有力的支持,至今铭感五内,萦萦不能去怀。

您这方面的感人事例颇多,这里只讲一件事情―

近年,台湾《世界论坛报》连续多次转载我的散文,仅今年4月份,就刊发了《忻州说艳》、《采石江边》、《两个爱情神话》、《他从这里走进了历史》等多篇。盈盈一水,两岸隔绝。我从来没有主动地投过文稿;那么,文章是怎么传到海峡彼岸的呢?开始以为,是承香港《大公报》编辑帮忙(因为我在《大公园》副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后来,经过辗转查询,才知道是由大陆沈阳市一位资深诗人推荐的。他把所见到的刊载我的作品的杂志逐期奉寄,不惮其烦,可是,却从来不向作者本人矜耀、炫功。

至于说“沈阳市一位资深诗人”,我想来想去,非您莫属。结果,电话一问,您就笑了,风轻云淡地说:“这是好事,是我应该做的。”

这使我联想到,80年代初,营口市的市委书记王宝纯同志。那天,一个偶然机会,我们在东北旅社碰面了。我说:“王书记,你知道,我的家在营口,现在我还两地分居,干脆把我要回去吧!”他却严肃地说:“这是组织上考虑的事,我怎能去要呢?”因为说得在理,我自然也没有任何想法。但几天过后,省委组织部一位领导找我谈话,征求意见:是否考虑过工作调动问题?我如实地讲了上述情况。那位领导笑了,说:“正是宝纯同志代表市委提出要的。但他原则性强,一切公事公办,不想个人买好。”宝纯同志口碑很好,我们在一个班子里共事五年,受益良多。斯人已于去年因病去世,但风范永存。

您也是新中国成立前走进革命队伍的老同志,等身诗文,固足光耀神州,而懿行盛德,尤其堪称表率。

诗文创作五十周年大庆,为诗以赠:

管领吟坛盖有年,奇葩新秀两争妍。

群贤共仰诗思健,彩笔长描正气篇。

即颂

文安!

王充闾

1998年6月30日

致香港《大公报》

《大公园》副刊编辑先生:

您转来的读者宗元先生的信,已经收读。信中指出:拙作《鹭鸶的苦境》中的“鹭鸶”系“鸬鹚”之误,这是完全正确的。见信后,我就在文稿中把它改了过来;如果能在贵报上郑重刊出指误意见,尤所至盼。

本想直接寄信给宗元先生,但因不知通信地址,只好烦请先生代致感佩之忱。

王充闾

1998年10月13日

致沈靖浪

翻检年来形成的卷宗、文稿,偶然发现湖南省临湘市长城路4号沈靖浪先生3月14日的来信,内有一首七律《八十抒怀》,并以半副联语征对。这半副联语是:“缘结文字三生,雨露均沾濡老朽”。当时不慎压存卷底,未做答复,实乃大不敬之甚也。为了不致造成终生遗憾,现立即把笔作复。

沈老先生钧鉴:

晚生实在罪过,沈翁3月中旬的信,直到今天我才发现。那段时间,我曾有三晋之行,回来又因杂事丛集,未能及时开封,致稽作复。敬请多多鉴谅。

先生的律诗格调高古,用字考究,有蕴涵,有韵味,炉火纯青,具见功力。所征联语,谨复如下:

出句:

缘结文字三生,雨露均沾濡老朽;

对句:

心通灵犀一点,诗联共赏启新知。

仓促续貂,碍难应命,聊偿愧憾而已。

新年即至,遥颂

康祺

王充闾于沈阳寓所

1998年12月21日

致骆志云

收到浙江省义乌市读者骆志云寄来的购书款一百元,很过意不去,却又不便退还,只好将我所有的作品各拣出一本寄去,以慰远方书友。

骆志云先生:春节好!

感谢您的青睐。虽然我从50年代末就开始散文写作,但作品的结集却是新时期以后的事,至今已先后出版了《柳荫絮语》、《人才诗话》、《清风白水》、《当代散文大系・王充闾散文随笔选集》、《鸿爪春泥(旧体诗词)》、《春宽梦窄》、《沧浪之水》(繁体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面对历史的苍茫》、《三人行・名家散文精品》(王充闾、叶楠、李存葆合集)、《中国当代散文精品文库・王充闾散文》等十部作品。现在,我把手头现存的九部,一一选拣出来,给您寄上;还有一本《柳荫絮语》,因为出版较早,手中暂时失存,但我可以到春风文艺出版社去翻翻库底,估计能够找到;还有一部新写的历史文化散文《沧桑无语》,即将在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印出,一俟样书到手,我就连同《柳荫絮语》一道,给您挂号寄去。

敬请等待,即颂时安。

王充闾于沈阳

1999年2月2日

致聂鑫森

鑫森先生:

您好!

去年12月温州之旅中,我们曾相将游于谢灵运池上楼遗址,谈笑甚欢,备极融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记得归来后,就收到了您寄来的自作国画,并有一首题诗:“才辞雁荡几重秋,又觅风流谢氏楼。池水已无春草死,苍苍暮色拥孤丘。”我当即复函,深致谢意,料已达览。

日昨,又见到刊载于《湖南日报》副刊上您写的《王充闾印象记》,肩题是“不管他任过什么职务,从骨子里透出的仍是一种学者和作家的气度”。令我深深感动,许之以为知己,当即顺口呼出:知我者,聂子也。

您的散文和旧体诗,逸韵天成,都写得十分出色。我尤其喜欢您的短篇小说,往往是想落天外、意出尘表,令人拍案叫绝。

即颂

文祺!

王充闾

1999年4月10日

为《语文三昧》杂志题词《语文三昧》编辑部:

大札奉悉。

谬承青盼,感愧何似。遵嘱,题词如下:

作为民族文化的基石,语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是陶铸灵魂、增长才智、把握知识、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学科。一朝谙熟,终生受用。

王充闾于沈阳

1999年4月11日

致《文艺报》

新世纪伊始,《文艺报》刊发中国作协全体主席团成员的新春寄语,并附照片。

我的寄语是:

春天是美丽的,百花争艳,万物昭苏。然而,自然界的春光又是不能久驻的,转眼间,繁花似锦、姹紫嫣红变成了落英缤纷、残红委地。古代有人幻想“三百六十日,长是看花时”,实际上很难实现。世间一切事物,有盛就有衰,耀眼芳华何尝不是如此!要想挽住芳菲,我看最好的办法,是把它留在心里。

心里有了明媚的春光,就会心花怒放,充满勃勃生机;就会灵光四射,迸发创新精神,展现青春活力。因为春光、春色是与青春联系在一起的。

其实,生活很像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正所谓“象忧亦忧,象喜亦喜”。快乐无须他求―心里有了长驻的春光,任它四时代谢,总会芳菲满眼,生机盎然。

王充闾

2000年1月29日

致徐中玉

敬爱的徐先生:

翻开日历,今天是2月15日,适逢您的八十五寿辰。吃过早饭,我立刻提起笔来,修书祝贺。恰好“绿衣人”又送到了您惠赐的大函:“近读到一些大作,高雅可风。前天,建法(《当代作家评论》执行主编)过泸,曾得一叙。刊出吴俊同志文(指该刊登载的《散文大家王充闾》),读者之论,可见一斑。贺之。”诵读之余,铭感五中,殊深愧怍。

记得1997年2月,您曾经赐信,告我以赴美讲学情况,同时谈到:“每见大作,总仔细看完,很有情致,洒脱,很钦佩。”充分体现了文学前辈对后学的关注与奖掖。翌年9月,您又专函祝贺拙作《面对历史的苍茫》的出版。这一切,都给予我无穷的鼓舞力量。我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向学,兢兢为之,努力做得更好一些,以不负文学前辈的期许。

近日与沪上东方出版中心谈妥,拟将书稿《何处是归程》送去付梓。计七十篇,约三十五万字,分为《风铃守候着童心》、《行过悠悠岁月》、《浮世清欢》、《裁剪诗情入客怀》、《坠绪茫茫》、《他们从这里走进历史》六部分,题记为两首七绝:“一、世间无缆系流光,今古词人引憾长。且敛飞花存碎影,勉从腕底感苍凉。二、生涯旅寄感飘蓬,浮世嚣烦万类争。为雨为晴浑不觉,迢迢心路觅归程。”一俟印制出来,即刻送呈,以求指教。

如先生所知,晚生近年散文写作,以历史题材为主。写作中思考较多的,一是关于历史题材散文的史事与情思的关系;二是历史题材散文的史实与今义的结合问题;三是历史材料在创作中审美意义的生成;四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相互制约与相辅相成;五是历史题材散文的现实期待;六是历史题材散文特有的审美价值;等等。

先生为文坛巨擘,著作等身,对于文艺理论尤有精湛而独到的研究。1994年年末赐赠的《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论文自选集》,至今我已读过多遍,从中获益极深。治学之余,尚望时时有以教我。

古人云:仁者寿。祝愿先生身健笔健,福寿绵长―何止于米,再庆期颐,相期以茶。

王充闾寄自沈水之阳

2000年2月15日

致蔡嘉

嘉女士:

您好!

奉读大札与散文集,十分欣慰,谢谢您的关注。从信的落款处,知一个月前即从香港寄出;可是,久经辗转,直到昨天我才收到,致稽作复,甚以为歉。

四年前,拙作《沧浪之水》在香港三联出版,作为责任编辑,您曾给予多方面的指导、帮助,我一直铭感于衷。记得还曾通过电话,但当时并不知道,刊载于香港《大公报》副刊上的“舒非”的文章,竟出自您的手笔。这次集中奉读,倍感亲切,印象也更加深刻了:清新俊逸,鲜活灵动,生活气息浓郁,令人爱不释手。

您推荐的文章,我已给《万象》的编辑陆灏先生寄去,待处理结果出来后,我再驰函报告。

我已经转岗到省人大工作,业余时间仍然从事散文写作。随信寄上去年出版的散文集《沧桑无语》,请您指教。此书一年内已加印三次,各方面反映尚好。

您说今夏将有东北之行,到沈阳时,务请告知,我当前往迎候,面致感念之忱。

即颂

文安

王充闾

2000年3月30日

蔡嘉,香港著名女作家,笔名舒非,香港三联出版公司编辑。

寄书于文政

沈阳诗友于文政先生雅擅诗词,作品在全国诗词大赛中曾获一等奖。交谈中,说到极爱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的诗,可是《两当轩诗集》,苦于无处购得。分手后,我立即百般求索,终于在鞍山新华书店买到,当即给他寄去,并附七绝一首:

多君健笔赋鸿章,南北骚坛擅胜场。

百卷清诗罗几上,两当轩里共吟窗。

王充闾

2000年6月16日

致汪一方

接常州读者汪一方来信,略谓:“拜读历史文化散文集《沧桑无语》,眼界大开,获益匪浅。那是一本适宜于细细品味的著作,沏一杯淡茶,坐在窗前,一卷在手,每有豁然开朗的心情。不亦快哉!”

遂复一函,附七绝一首:

汪先生:

您好!

承蒙错爱,无任感怀。塞北江南,情通一线。常州为我旧游地,曾多次过访瞿秋白、张太雷、苏东坡、黄仲则、赵瓯北等今古先贤遗迹,也曾到过武进的阖闾城、淹城遗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魂梦犹经常萦绕其间。现在,又结识先生,虽未曾获一面之雅,亦当结想于无穷也。率题一绝,以抒瞩望之殷。

文园万里有知音,惭愧南天瞩望深。

我正因之梦吴越,盈盈碧月点天心。

王充闾

2000年7月18日

致杨仁恺

日前,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家、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杨仁恺先生,以其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考鉴、拯救及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获得省政府授予的“人民鉴赏家”荣誉称号。予以省作家协会主席名义,向杨先生致信祝贺:

杨先生雅鉴:

您以杰出的贡献、卓越的成就和播声海内外的崇高名望,获得“人民鉴赏家”的殊荣,端属实至名归,诚辽宁文坛之盛事,为我辈文人之所宜同庆也。

欣慰之余,题赠七绝一首,敬希两正:

鉴美弘文五十年,神州域外仰高贤。

宗师德业称型范,霞彩桑榆丽满天。

王充闾

2000年10月11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