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龙记:1956-1982年庄河水利建设纪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17:38:20

点击下载

作者:张天贵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驯龙记:1956-1982年庄河水利建设纪实

驯龙记:1956-1982年庄河水利建设纪实试读:

前言

庄河地处大连的东北部,南濒黄海,北倚群山。庄河历史悠久,据专家考证,距今65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庄河行政建置较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始设庄河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庄河县。山水相间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庄河人的个性气质和文化精神,正如古人所云:“千里殊风,百里异俗。”

许多人在概括总结庄河人的个性和精神,尽管说法不一,但都大同小异。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庄河人憨厚、勤奋、俭朴、强悍。”“憨厚”,不是呆不是傻,是忠诚厚道、平易质朴。“勤奋”,是指能吃苦耐劳,发愤图强。“俭朴”,不是土气,而是物尽其用,勤俭节约。“强悍”,不是野蛮,而是有理智的内劲,具有血性、强劲和义气。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庄河人的个性和精神曾有过充分的表现。远的不说,仅明清以来几例,便足以说明问题。

敢于反抗外国侵略者。早在明朝中期,就有黄贵将军在庄河沿海一带率领军民长期抵御倭寇的侵扰。在清朝后期,庄河出了一名杰出的历史人物李秉衡(1830~1900年),官至一品。他平生以爱国清廉著称于世,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中,身居要职,敢于反抗侵略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在庄河东部刘同先组织抗日救国军,在庄河西部郭殿政组织大刀会,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其中有的人后来自觉走上了革命道路。如,大刀会总参谋长鞠抗捷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计量局局长。抗日战争时期,庄河还出现一名空军抗日英雄——赵庸。在抗美援朝时期,庄河又出现一名孤胆英雄——唐逢喜。抗日战争胜利后,庄河人吕其恩率军从海上登陆,首先解放庄河,并建立辽南红色政权。

庄河人敢于反抗反动统治。清朝嘉庆年间,庄河一带有王瑞、唐若顺领导的“翻斗”斗争,惊动朝野,斗垮了贪官污吏。日俄战争时,庄河西部有潘永忠组织的“西大会”,反抗反动统治,震惊奉天省。庄河北部太平岭明堂会首陈宏量发动群众,火烧为日寇效劳的酷吏。孙中山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庄河人杨云(字召棠)在日本,最早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庄河人在顾人宜领导下,在东北打响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第一枪。解放战争时,庄河人参军参战,许多人为解放全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庄河人的事业心很强。在学术成就方面,清朝中后期,庄河出了一名经学家和诗人舒穆禄·多隆阿(满族);20世纪中后期,庄河出了一名心理人类学创始人许烺光。在书画艺术方面,清末民国以来成就突出者有孙同九、喜禅等。在武术方面,清朝中期以来突出者有王家学、张恒、潘益生等。

新中国成立后,庄河人在军、政、学术、艺术等方面出类拔萃的人物,可以说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例如,空军驾驶员于福海是庄河人,他于1965年5月14日驾飞机载原子弹,在万米高空向地面目标投掷,第一个获得成功。

本书记述的内容,是庄河人群体智慧和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集中突出的大表演。换句话说,就是庄河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大修水利取得的巨大成就。书中不仅要写物质成就,更突出了庄河人的一种精神。应该说,这是庄河先辈积累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珍惜和弘扬。

时过数十载,要撰写本书,主要困难是资料缺乏,许多史实淹没在流失的岁月之中。笔者主要依据当时的领导和部分群众的回忆,并参阅了一些书籍资料,如1996年出版的《庄河县志》,崔克俭著《碧水丰碑》等。由于资料缺乏,再加上笔者水平有限,难免遗漏或错讹。诚望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一、庄河水秀祥云起禹甸山青宏福来

庄河县的水利建设,经过20多年艰苦奋斗,成就突出,曾经引起全国的关注。

1982年4月中旬,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了新闻纪录片《庄河水秀》,每次35分钟,先后播放了6次。这说明庄河水利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对各地水利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也是对庄河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充分肯定,是对庄河人创业精神的深情讴歌!《庄河水秀》全面、形象、深刻地展示了1956~1982年间庄河县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地面上的录像,有飞机上的航拍,从各种角度展现了庄河治理水患之后优美的风光和人民的精神面貌。那时,庄河县已修成了大中小各种类型水库44座,除此还有无法统计的其他水利设施,水成为庄河的优势资源,开始为庄河人造福了。《庄河水秀》的解说词里说明了水与人类,与庄河的重要联系:“水,这晶莹的琼浆,是大自然留下的宝贵财富,与生命世界有着不解之缘!”“水,这甘美的乳汁,如同阳光、空气和粮食,是万物赖以生息繁衍的源泉!”该片接着赞美了庄河的水利建设成就:“这秀丽的山川,金色的田野,竞放郁香的果园,莫非是江南的水乡秀色?不,这是祖国东北的辽宁省庄河县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描绘的一幅山清水秀的绚丽画卷!谱写的一部改天换地的英雄史诗!”《庄河水秀》重点拍摄朱隈水库、转角楼水库、英纳河水库,对其他中小型水库和各水库配套工程也进行了拍摄,并对历史上的水害与目前的水利进行了对比。该片特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粮食总产量只有2亿斤,兴修水利后全县粮食总产量增到8亿多斤。可见兴修水利之后林、牧、副、渔等生产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变化。该片对修建的橡胶坝和拦海造田工程,也都作了较详细的报道。例如:对橡胶尼龙坝的报道,说“这是庄河人民在水利建设工程中引用的一项新技术。”“在全国共有六十座,其中庄河县就有十二座。不久前,辽宁省水利局聘请全国八个省的水利专家前往庄河总结交流经验,充分肯定了这一成果。”可见当时庄河水利建设,在认识和做法上都是超前的。《庄河水秀》的编辑、摄影者吕逢欣,是当时中央电视台的高级记者,曾编辑摄制过专题片《独立的苏丹》《千塔之城——开罗》《非洲之角——索马里》《飞燕展翅过大洋》《越剧之乡——嵊县》《独臂英雄赵成顺》《岫岩玉雕》等。1991年,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片名,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摄制的10集电视系列片《中流砥柱》,也是由吕逢欣担任总编导。

吕逢欣原是庄河县小孤山镇万众村人,1981年9月21日回老家探亲,耳濡目染了庄河县水利建设的突出成就。他以记者的敏感和责任,开始了采访工作,收集素材,并准备摄制一部记录家乡因水利建设而发生巨大变化的专题片。他的弟弟吕凤笙,当时是庄河电大副教授,也帮助哥哥采访写稿。自当年9月下旬至12月3日,进行素材收集和采访工作,其中10月中旬,吕逢欣从普兰店机场借来农用飞机,由中共庄河县委书记张有山和副书记石宝礼陪同指导,先后进行了两次航拍。吕逢欣回到北京,经过编制剪辑,完成了《庄河水秀》。《庄河水秀》是庄河水利建设的一个纪念碑,一个里程碑。它的意义在于:记录了庄河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走在全国前列的水利建设,记录了那一时期庄河的进步和发展,记录了庄河人的气度、胸怀、干劲与精神,也是庄河水利建设珍贵的历史资料。

二、无法无方难治水 有山有意敢驯龙

庄河县位于辽东半岛东侧,大连与丹东中间地带,处于黄海北岸。庄河一带自然地貌的形成,据专家考证始于地质变迁的震旦系,距今约近10亿年。专家还认为,在距今约2亿6千万年时,东北大陆与山东大陆是连成一片的,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了渤海和黄海,出现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隔海遥对的局面。

庄河一带的地貌,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和平原,南部沿海。北部崇山峻岭横贯西东,步云山脉、高岭山脉是长白山脉南支千山山脉南端崛起部位。步云山山脉包括步云山、老黑山、猴石岭、一面山、老平顶山、栗子房岭、黑石岚子、蓉花山、鸡冠山、桂云花山等。高岭山山脉主要有老古城山、四方砬子、歇马山、帽盔山等。庄河中部地貌,是平原与丘陵曲绕相间。沿海地区,除岛屿外山峦、平畴与河口间隔相连。庄河总体地貌是北高南低,因此自北向南河流繁多,曲绕纵横。这许多河流,基本上是地质构造运动断裂形成的。如英纳河全长100多公里,穿过重重崇山峻岭。由于山多水源丰富,千百年来每条河流任其流淌入海,中下游淤积成肥沃的平原。

有山有水的庄河,自古以来却是穷山恶水,旱涝灾害不断,百姓苦不堪言。时而大雨连绵洪水肆虐,泛滥成灾;时而烈日当空,遭遇大旱,缺雨少水;南部沿海地区是大片盐碱地。清朝中期,庄河东部出了一名学者,名叫许文运,字凤楼。他的诗集《浒东诗抄》里曾记述庄河遭受水灾后的惨状:“今复连年田水涝,富家逃荒无老少。大车小车联络行,一望不见边关道。剩下贫者难远征,近附岫界来求生。携男抱女联袂乞,叫杀门前多不应……”可见水灾给百姓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民国初年庄河遭水灾后,庄河县公款经理主任孙德馨在《禀请省府清赋民地缓征初稿》中说:“时下将及旧历年关,常年输捐纳粮者已过大半,而今竟寥寥无几,更兼粮价腾贵,富者仅能自卫,贫民无门告贷……”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庄河遭受水灾后境况的写照,是百姓大众苦难生活的纪实。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庄河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是,那时庄河县还是以农业为主。肥沃的农田都在大小河流的中下游,约占全县农田总数70%。这些农田常遭水灾旱灾,致使“十年九不收”。为了解决旱涝保收问题,县政府、公社及农民也进行过种种尝试,如修条田、台田、打深井等,结果收效甚微。由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旱涝保收的问题,庄河人逃荒上边外的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三年自然灾害以前,庄河人逃荒上边外就有6000多户,3万多人。那时在大连,提到庄河,就让人想到了贫困,想到了落后。贫困山区的帽子,就那样牢牢地扣在庄河人的头上。

怎么办?1956~1958年,庄河县委在深入的调研中认识到水是制约庄河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从根本上驯服庄河境内的条条水龙,变水害为水利,突出而迫切地摆在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面前。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率领庄河人民驯服水龙的两个关键人物,即张有山和石宝礼。他俩是驯服庄河条条水龙的发起人、领导者和组织者。

张有山,大营镇土门村人,1931年出生,初中文化。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委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区委副书记、区委书记、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县长、县委书记、大连市水利局局长等职务。在党的培养下,张有山同志牢固地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畏艰难困苦,用他自己的话说:“总想为人民群众多做些好事实事。”他善于调查研究,足智多谋。他总结多年农村一线的工作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一种认识:庄河县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旱涝保收,就要修水库,变水害为水利。张有山同志在任县长期间,曾提出修水库问题,有人不赞成,理由是:一、要修水库就需要大量资金,县财政每年收入很少,无力支付。二、技术力量薄弱,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还没设计过水库工程。三、万一搞不好,洪水期水库被冲毁,下游人民生命财产遭到严重损失,无人能负起责任。兴修水利的构想若在县委成员中不能统一认识,修建水库和其他水利设施就无法实现,庄河农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制约。当时县委书记是郭凯,他为人正派,对党的事业忠诚。张有山同郭凯多次交流意见,很快就取得了一致:首先,庄河不大修水库就不可能管住水龙,就不可能解决农田旱涝保收的主要问题。其次,修水库可能遇到困难,一定能想到办法求得解决。如资金困难问题,可以向上级要一点儿,县财政尽力补一点儿,谁受益谁负担一点儿。又如工程技术问题,除充分利用本县技术力量,还可要求省、市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前来指导和把关。修水库需要大量人工、车辆,可从本县适当调度。主要领导之间统一认识后,在1958年初的一次县委会上,郭凯书记就全县大力修建水库问题做了主导发言,经过讨论,县委成员统一了认识,作出了决定,由张有山同志主管大修庄河水利工程。会后,张有山对县政府副县长徐德荣说:“我要拿出主要精力去修水库,县政府日常工作你要多负些责任。”

张有山的得力副手是石宝礼。

石宝礼,庄河鞍子山乡丰利村人,出生于1929年,高小文化。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公安助理、县公安局侦察员、预审股股长、副协理员、副局长、局长、水利局局长、生产指挥组副组长、计委副主任、县委副书记、人大主任等。石宝礼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特别是在庄河水利建设工程中贡献突出。1981年8月20日《人民日报》以《公仆之心》为题,报道了县委副书记石宝礼30多年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事迹。省、市报纸和中央、省、市人民广播电台也进行了报道。

在中共庄河县委、庄河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张有山、石宝礼的有力指挥、组织调度下,庄河县人民轰轰烈烈驯服水龙的工程,从1956年开始起步,1958年以后进行大干。

三、路转峰回开乐道 山重水复造平湖

庄河开始修水库是1956年,首先修建花院乡老虎洞小水库。大规模搞水利建设是从1958年开始的。

1958年1月,中共庄河县委决定,由县长张有山用主要精力抓水库建设。庄河县境内大小河流共365条,其中有相当规模的76条。要大搞水利建设,从哪里起步为宜呢?张有山决定先动手治理庄河。庄河位于县城东侧,主河道自北向南流入黄海。这条大河是与庄河县同名的母亲河,又是庄河县境内第二条大河。

庄河这个名称,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名称起始于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建成庄河下街天后宫庙为标志。以前这条大河没有名称,那时自然植被良好,人烟稀少,水土流失很少,河深水宽,并且海里潮汐上涨较远。在现在丹普公路庄河大桥东北靠山根的地方,有一个自然屯,过去以大河为名,叫大河庄。由于这里是渔船、商船经常停泊的地方,当地住户生意兴隆,生活比较富裕。因此,有人提议修庙,让神灵保佑,永远过好日子,结果一倡百随,群起响应,众人就推举出办事人进行具体操办。不久,庙名、庙址、募捐、备料、雇用匠人等项均已齐备。在大河下游西岸红崖中部岩下坐西向东,建成一座巍然壮观的“天后宫”庙宇,庙前筑成一座高大的鳌山,两侧建有肃穆庄严的钟楼和鼓楼。设计要筑成一口像样的大钟。办事人将钟的设计规格和编写的钟文资料带上,乘船到山东烟台找到一家大作坊,交代好规格、铭文,讲好了价钱和取货日期,到时,办事人乘船至烟台交款取货。将钟运回挂上钟楼,用木棒一敲,清脆的响音能传到十里以外。善男信女对这口大钟的质量赞不绝口。但有一个人详看钟文后,大吵起来。他说:“你们办事人怎么胡闹!将‘大河庄’竟铸成‘大庄河’了。这不叫神灵见怪?!赶快将钟运回,打碎重铸,一切损失由铸钟作坊承担。”他这么一吵吵,众人觉得是理,就催促办事人将钟运回烟台。办事人找到铸钟作坊掌柜计较。掌柜听后无话可说,便找铸钟师傅追究责任。铸钟师傅听后,从容地笑着说:“让我去见一见办事人吧。”铸钟师傅先听完办事人一番怨言后,说:“我接到你们这个活儿以后,一连三天晚上做梦,天后圣母托梦给我说,海北‘大河庄’这个名犯忌,庄在河里,主着十年九涝。应改成‘大庄河’,让庄管住河,就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你们若不怕犯忌,这口钟我可以打碎重铸,一切损失由我自己承担。”海北办事人听后琢磨一会儿,觉得言之有理,就决定将原钟运回,向善男信女解释前因后果,众人听后心悦诚服,就将大钟又挂上钟楼。从此,这条大河得名为“大庄河”。大河庄改为“大庄河坞”。后来,人们觉得四个字的名称叫起来不顺口,就改称“大庄坞”,大庄坞屯现位于丹普公路庄河大桥东北靠山根的地方。这是流传较广的一个传说。庄河县城所在地,在那时还是一片荒野古林,后来由渔村变成集镇,就叫庄河镇。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岫岩州南部沿海一带划出来,起始设立庄河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庄河县,1992年改为庄河市,一直以“庄河”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叫下来。也有人说,庄河淡水资源丰富,庄庄有河,所以就叫庄河。听起来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县长张有山决定先治理庄河,为什么呢?主要理由有几点:首先,由当时大的政治气候决定的。1957年反右派斗争之后,紧接着1958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热火朝天地搞大跃进,要高举三面红旗,即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庄河县不能落后,要跟形势,上项目。张有山认为,全民大炼钢铁,倒不如大修水利对人民群众更实惠,因而坚定了大修水利的决心。其次,从水灾实际情况考虑,庄河上游水面很大,每逢洪水泛滥,不仅常常淹没庄河镇半个街区(下街),更严重的还会淹没庄河中下游大面积良田。还有,庄河镇地下水质不好,打不出好水井来,庄河镇多数人到大河取水食用。可是一涨潮,河水就被海水淹没,无法取用淡水。要解决庄河镇用淡水问题,也需要积蓄良好的水源。于是,张有山与水利技术员朱廷厚等一行人,骑着自行车,沿庄河向上游考察。庄河从衣店往北,分为东西两大支流。东部支流又分为两个支流,东自仙人洞龙华山前,西自蓉花山汤家大岭,这两条支流河在德兴东侧汇合一起。西部支流最远源于长岭乡于屯北大山。庄河上游两个支流在衣店汇合为庄河主河道。张有山与朱廷厚等人考察庄河上游东西两大支流后,登上石隈屯山顶上,展目远眺,东大支流要修水库,拦河坝址就得选在石隈至太平岭西山。若在这里修水库,拦河坝太长,很难施工,又要淹没通往蓉花山、步云山、仙人洞的公路。经过研究,决定放弃在东大支流修水库的念头。西大支流倒有较好修水库的坝址,在太平岭乡双河村衣沟屯北面,即朱隈南面。经过现场勘查,坝址东侧是花岗岩石山,西侧是旋城山北坡东北角,是风化沙波浪丘陵。经过认真勘察和研究,就决定在这里修水库。

要修水库就得搞工程设计。张有山是全县搞水利建设的主要领导,当年28岁,没学过水利专业知识。搞大型水库建设,在庄河县还是破天荒第一次,谁都没有经验。

面对这项艰巨任务,张有山同水利技术人员一起,研讨工程设计。当时县农林水利局设有水利股,为了大兴水利建设便成立了水利建设规划小组,共有9人:朱廷厚、高衍鹏、赵贵茂、王绪章等。当时辽宁省水利厅下发了修建中小型水库定型设计,可以参照套用。县水利规划小组根据张有山指示精神,先到工程现场进行测量,并参照套用省水利厅下发的中小型水库定型设计,拿出了设计方案。这份方案重点是主坝的设计:主坝长340米,基宽85米,坝高20米,顶宽4米,输水洞设在大坝东端。输水洞长122.6米,宽1.5米,高1.5米,用钢筋混凝土筑成方洞。大坝为黏土心墙结构。大坝东头两边嵌入石山内1.5米,中间2.5米。输水洞两侧浇筑砼截水环。主坝西侧设有溢洪道。还有两处地形低于大坝高程,需修两道副坝。大坝上游河流全长26.8公里,水库淹没面积260.1平方公里,库容量为1.5亿立方米。上游动迁户1300户7900人,拆除搬迁房屋5300间。张有山认为这个设计方案可以,责成水利技术人员绘成工程设计图,以此为据,向县委汇报,请示审定。县委书记郭凯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让张有山详细汇报水库设计方案。在讨论中虽有不同意见,但很快就统一了认识,批准了这个方案。

这个水库,就是庄河县破天荒要修建的第一个大水库——朱隈水库。

水库设计方案经县委常委审定后,就要开始施工。总的要求是,在当年汛期到来之前,朱隈水库拦河大坝要竣工。为达到此目标,县委决定成立两个部门加强领导:一是成立修建朱隈水库总指挥部,张有山任总指挥,农林水利局副局长姚凤礼任副总指挥,总指挥部还有10余名同志分工做具体工作。二是成立动迁指挥部,负责做好动迁户的安置工作。修建朱隈水库之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第一,参战劳动力的动员和组织。全县除北部山区外,中部和沿海各乡都在动员之内,还有县直机关、高中与初中师生。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大修水库,变害水为利水,为子孙后代造福。为此,庄河县广大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都能充分理解,积极响应。当时要求参战人员,必须是青壮年强壮劳动力,要自带工具、行李、粮草,自办伙食,出工记工分回生产队参加分配。各乡要有领导带队,成立临时党组织。当地驻军闻讯也踊跃参战。第二,工地必需物资的筹备和供应。最迫切需要的物资如钢钎、铁锤、炸药、导火索、钢筋、水泥、草包、木材等,由负责后勤的同志克服困难,尽快解决,保证供应。第三,做好大会战前先期工程。主要有三项:1.组织有关人员在主坝东侧山头爆破打石头,供修筑输水洞和大坝迎水面护坡使用。这项工程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以备急用。2.主坝上游在开工前要修好围堰。3.开工前要先修好输水洞。输水洞是大坝关键工程,基础坐在岩石上,必须保质保量先期完工,组织各乡手艺高超的石匠、瓦匠按设计要求施工。总指挥部设在大坝南衣沟屯。县直机关及各乡领导提前到工地,划分好作业任务、作业路线以及住宿地址,防止万人聚集混乱现象发生。此外,在工地设广播喇叭和黑板报,进行宣传鼓动工作。

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于1958年3月20日开始进行万人大会战。工地到处红旗招展,施工人员精神振奋。先召开动员大会,总指挥张有山做动员报告,随后驻军领导讲话,接着民工代表发言。大会开得简洁明了,鼓足了参战民工的干劲。

大会战主攻任务是修筑水库主坝,尤其是大坝中心黏土心墙。防止大坝渗水必须打好大坝中心黏土心墙。黏土心墙宽3米,应挖到不渗水层,可是实际施工却遇到了难题。当时是早春天气,挖基槽渗出冰冷刺骨的水。当时没有水靴,下水作业很困难。这时张有山、115师政委陈洁、39军军长王东保等领导,带头拿铁锨跳进基槽,众人一看,便纷纷跳进基槽大干起来。没有机械抽水工具,只能用水桶、洗脸盆往外打水。当基槽挖到1.5米深时,无法控制地下渗水。总指挥部经研究决定,回填黄泥沾土。命令一下,人影快速窜动,忙而不乱,心墙就逐渐垫高。这时只能用木夯和石磨做夯砸实,效率很低,跟不上运土的需要。39军军长王东保立即打电话调来一辆坦克碾压。随着黏土心墙的增高,两侧沙土坝身也在增高。坦克不仅碾压黏土心墙,也碾压两侧坝身。这次万人大会战是人海战术,土法上马,民工运土都是土篮子,连单轮车都没有。当时民工劳动热情很高,土篮尽量多装土。大营乡民工狄洪福、矫世元、金明德等强壮劳动力,一人挑四个土篮子运土,总指挥部通过广播表扬了这些先进典型。石山乡听后,便组织强壮劳动力一个小队每人挑四个土篮子。广大农民劳动热情很高,奋力苦战,毫无怨言,在工地上开展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工程进展顺利。随着大坝整体增高,迎水面护坡工程也逐渐赶上来。总指挥部为了加速进度,争取在汛期到来之前修成大坝,提出昼夜奋战的要求,昼夜三班轮流作业。当时部队拉来发电机和电线,立木杆挂上电灯照明。无论领导还是民工,不仅劳动艰苦,生活也很艰苦。总指挥张有山同民工一起参战,昼夜苦战,为赶任务回去吃饭晚了,常常吃冷玉米粥就咸菜。正好县委副书记邵滋恩驱车到工地视察,见到这种情景,便说:“你不要命啦!”张有山说:“在工地上,有的民工疲劳过度,吃饭时就睡着了,饭碗掉地打碎了还不知道。有的民工住在10公里外,上下工吃饭都很不方便,他们干脆在工地山上搭简易工棚食宿。”庄河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这次大会战中得到充分表现。大坝不断升高,总指挥部决定于6月27日主坝合龙。合龙时用输水洞排水。县直机关、中学师生干了将近一个月,让他们回去了。军队轮流到工地参战。农民工一直坚持参战。主坝西侧三道副坝相继修成,第一道副坝修成了溢洪道。朱隈水库工程总投资687.4万元,完成土方69.11万立方米,石方18.28万立方米,混凝土5685立方米,用水泥3664吨,钢材187吨,木材769立方米,投入工日168.43万个。这座水库,原想命名为军民友谊水库,广泛争取意见,都认为以地名命名为好,最后就定名为朱隈水库。朱隈水库修成后,设立水库管理所,第一任所长是刘殿卿。

朱隈水库建成后,续建扩建工程延续多年。1958~1959年汛期雨量不大,大坝没有受损。1960年汛期雨量很大,8月洪水将溢洪道冲毁,再做溢洪道已经不行了。这样水库在汛期就无处泄洪,成了一座险库。1962年汛前,周恩来总理还过问朱隈水库检查安全度汛问题。经过专家共同研究认为只能采取一些临时的度汛措施,如腾空库容,在副坝上作好防汛准备等等。水库工地根据检查团的意见,作了组织上物资上的防汛准备工作。又一年没有大的洪水,也没有发生什么险情。

朱隈水库自从1960年汛期将溢洪道冲毁后,另选溢洪道,修建一处永久不毁的溢洪道,成为急迫而突出的问题。

四、三年茹苦艰中乐 两载攻关岭上行

1960年8月6日至9日,连降200多毫米大雨,朱隈水库水位骤涨,溢洪道竟被冲毁。这起事故,让上上下下紧张万分,也引起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旅大市副市长王新华在中共庄河县委书记郭凯、县委副书记梁德新陪同下,乘车前往朱隈水库查看。经过研究决定:1.原溢洪道不能再用,应抓紧筑成死坝;2.输水洞要开闸放水,尽量减轻库容压力;3.若再遇险情,用炸药炸开第三道副坝溢洪。这个决定只是权宜之计,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溢洪道问题,应在大坝东头以东约300米处,选一条花岗岩山冈开凿新溢洪道。农林水利局副局长姚凤礼率领水利技术员刘志远、朱廷厚、高衍鹏、陈吉阳、王学峰等到现场测量三四天。经过设计,溢洪道口比大坝顶高低9米,长1100米,共需清除岩石22万立方米。1960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第一年,只筹集100多个民工,因生活困难,体力虚弱,工程进展非常缓慢。有的民工饥饿难耐便吃细膏泥(观音土),这年秋冬,工程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1961年春,中共庄河县委对朱隈水库溢洪道工程加强领导,采取新的措施。首先,工地成立党委,石宝礼同志任党委书记,5月到任。党委委员有徐德荣、刘恒家、石成伦、张日升、刘楷、王俊生等共7人。其次,重新组织施工队伍,共有6个中队。每个中队由一名中队长负责领导民工施工,有一名指导员负责做思想政治工作,还有一名会计负责管理伙食。一、二、三中队是从各公社抽调的民工,四中队是庄河县下放干部,五、六中队来自大连市各区。当地驻军来支援,由军队领导带队,不计算在六个中队之中。再次,当时生活困难,普通老百姓一天只能吃到2两粮,县委决定修溢洪道工地民工每人一天供应一斤粮食,不够吃可用代食品补助。这是个极其困难的时期。

据省水利设计院推算,朱隈水库若不修建永久性溢洪道,如遇大洪水冲垮大坝,后果将十分严重,会淹没3座军队营房3条公路,庄河镇下街水深5米,淹没5个公社好地等。这都成为激励工程建设者加快工程进度的动力。庆幸的是1961~1963年没有大洪水,终于排除万难把永久性溢洪道修建成功了。

修建朱隈水库永久性溢洪道全过程的主要负责人是石宝礼。工地上,要切开花岗岩山口修建溢洪道,首先遇到突出问题是作业面狭窄,民工铺不开,只能昼夜三班轮流作业。先从山顶高处向下爆破,一小组3个人,1人把钎,两人打锤,打炮眼半天只能打进1.5米左右,花岗岩太坚硬了,一炮也只能爆破出个小坑。工程进度慢,而且遇到下雨天,或有地下水,放炮就更困难了。后来想出个办法,在一点连续放炮炸出深坑,用缸装炸药,用蜡封盖,进行爆破。这个办法解决了爆破量不大和地下水问题。用缸放炮碎石量增多,手搬肩扛和单轮车运渣排渣效率太低。经过领导研究决定,将庄河县已停产的黑山盐场轱辘马和道轨弄来运渣,这就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是按工期要求,这样的施工进度还是不够,于是就增设凿岩机作业。当时工地虽有大连厂矿支援队伍带来的几台凿岩机,但数量很少满足不了工程的需要。工地领导决定再增加10台凿岩机,由后勤负责抓紧解决。凿岩机解决后,合金钢钻头在庄河买不到,又请求大连钢厂支援。接着,负责后勤的同志又从旅大市水利局搞到一台80马力柴油机,能带动4部凿岩机。这样打眼放炮速度加快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原来用的硝酸铵炸药威力不行,影响进度,在工地上的驻军领导看到这种情况,主动帮助提供了威力大的TNT炸药,提高了爆破量,加速了工程进度。

从领导到民工,经过两年多艰苦奋斗,至1963年10月份终于完成了永久性溢洪道开凿工程任务。原设计溢洪道闸门为三孔砼弧形闸门,以后又改成辽阳钢厂制造的钢结构弧形闸门。施工的全过程,没死一个人,也没有一个重伤的人,主要是大家都有安全意识。两年的施工也曾出现过两次严重险情。一次是在一天晚班爆破,爆破数量达百余炮。爆破手由部队工兵连战士担任,由于是晚班,天色逐渐暗下来,在深沟里点炮,烟雾又大,有的战士看不清,就扔了20余炮没点火。连长检查时发现还有没点燃的炮,就冒着生命危险点完了20余炮。这时战士都从溢洪道沟里爬上来,就剩下连长一人没有上来。站在溢洪道上边的部队团长、参谋长、石宝礼等人着急了,就问战士说:“连长怎么没上来?”战士说:“沟里全是烟雾,什么也看不清,也没看见连长。”部队首长在上面高喊连长的名字,叫他马上撤离现场。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眼看就要起爆了,连长才从五六米深的沟里爬上来,遭到团长、参谋长好一顿训斥。第二次险情是发生在爆破量越来越大、地下水也越来越旺时,为了保证爆破质量和安全,就改用电雷管起爆。当时规定,装完炮电线串联结束后,现场指挥员以抡帽子为号,控制电闸人员见信号后才能推闸。可是在一次午间爆破时,现场操作人员已经装好炸药接好电线,指挥员也从溢洪道里上来撤离了爆破现场,突然发现有的民工还没撤出。指挥员急中忘事,便一边喊一边抡帽子示意赶快撤离。控制电闸人员一见抡帽子信号,立即推上电闸,结果一声巨响,大小碎石满天飞,像雨点般落在人群中。结果最后清理工地时没有伤到一人,真是万幸!还有,在开凿溢洪道施工过程中,紧靠溢洪道边缘住有一户姓孙的老两口,每次放炮对他家都有危险。施工人员怎么动员他们也不搬迁,工地只好派专人在放炮时帮助撤离。每次放炮都有崩坏门窗和房盖的现象,工地只好负责进行修理。后来随着溢洪道逐渐挖深,交通严重受阻,这家人才同意搬到安全地区。

石宝礼回忆说:“修朱隈水库溢洪道时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用蚂蚁啃骨头的方式,打了一场特殊攻坚战。”当时民工虽然一天供应一斤粮,但对重体力劳动者说来,还是难以满足需要。为了解决民工饥饿问题,工地也想尽了各种办法,用树叶做成代食品,豆腐渣、酒糟、稻糠、麦麸……能搞到的也都弄来吃,当时水库里生长的一种虾草也捞出来食用。有一次拉来一车麦麸子,民工将袋子扛过河,有的民工撕破袋子抓起麦麸就往嘴里塞,要不是饥饿谁能这样做呢?石宝礼回忆说:“我当时见到这种情形,心里很不好受,也没批评他们。现在想,当时若批评他们,我会后悔一辈子,心情永远不会平静。”那时工地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真是可歌可泣,是永远值得弘扬的精神财富。

在抢修朱隈水库溢洪道过程中有许多好人好事值得记载。这里想要突出说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水利技术员刘志远,一个是采买员刘德勇。刘志远因工地技术指导繁忙无暇他顾。他13岁的女儿病重住进医院,都没能回去照顾。最终女儿病逝,父女未曾见上一面。刘德勇把精力都用在工地物资供应上,无论白天黑夜,只要领导发出指令,不管有多大困难,都能出色完成任务。比如工地放炮需要雷管,他与司机星夜出发,到大营公社红鼻沟深山里去拉雷管,装满一车。一个雷管起爆威力是500斤。夜间行车的危险可想而知,他让司机尽力使车平稳行驶,防止颠簸,安全将雷管运回工地。又如领导提出地面有水放炮困难,他就来到观驾山公社沿海黄古嘴陶瓷厂,那里生产陶瓷网浮。他经过试验,觉得放炮时陶瓷网浮防水很实用,就对厂里领导说:“你们厂里的产品我都买了。”运回工地解决了放炮急需防水问题。接着,他又将全县土杂、供销社的大陶缸买了回来,运回工地以解决防水爆破问题。当时旅大市水利局有一台80马力柴油机,通过领导研究也想方设法运了回来。省水利厅来人说,大伙房水库竣工剩下一些物资,他闻讯后抓紧赶到省水利厅去,几位科长对他很不热情。刘德勇听说闵厅长管这些事,第二天早晨上班前,他就来到省厅门前等候。见一辆轿车来门前停下,是闵厅长的车,他就跟着从车上下来的人走进了闵厅长办公室。闵厅长问:“你是从哪来的?”刘说:“我是从庄河朱隈水库来的。”又问:“你有什么事?”刘说:“我们需要防水导火线2万米。”闵厅长记在本上。刘又借机要了机油1万斤、汽油、轮胎等,闵厅长一一记下,告诉刘德勇第二天上午上班时来听结果。结果都办成了,用车运了回来。

1963年10月,经过千辛万苦建设的朱隈水库永久性溢洪道终于竣工了。

五、勇牵坝体龙抬头 管教支河水横流

朱隈水库的建设,主要包括土坝、溢洪道、输水洞三大部分。这些主要工程建设完毕,就算获得成功。朱隈水库最大库容量为1.55亿立方米,正常库容量只有1.15亿立方米。朱隈水库上游除下大雨外,没有较大水源汇聚,因此,朱隈水库就常处于不饱和状态。为了充分发挥库容效能和保证下游充分供水,就要开辟新的水源。朱隈水库大坝北岸是一处两山相望的平洼地,有两条时令小河从这处山口流入朱隈水库。庄河上游东支水源比较丰富,能否把东支水源也引入朱隈水库?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县长张有山经过周密审视,决定要把庄河东支水源的相当一部分引入朱隈水库。他找到县水利局技术干部,说明意图,与他们一起进行勘察、设计。蓉花山公社境内有两条主要河流:一条是从西面汤家大岭向东流,另一条是从北面大岭刁桥向南流。这两条河在瓦房南孤山西汇合在一起向东流。起先,蓉花山公社在韩屯用浆砌石块筑成一条较小的拦河坝,就近拦水灌田。县里要从这里引水入朱隈水库,就同公社领导商定重修拦河坝以及其他工程。1964年春,在全部引水工程设计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施工建设。主要有两项工程:一是筑拦河坝和挖渠道;二是打通600多米山洞引水。分别组成两个工程队,并有技术员现场指导。民工从蓉花山公社抽调,记工分回生产队分配,县里给公社一部分补助款,用于水利建设。打山洞任务比较艰巨,洞宽2米,高2.5米,采取四面作业方式,即在山南山北各打一个洞口,山中间打个竖井,再向南北各开一个洞口。这样,既扩大了作业面,又缩短了排烟的时间。经过艰苦努力,不到一年时间,就修通了这条引水工程,全长8华里。

经过通水试验,出现三个问题:一是渠道向两侧渗水严重,影响附近农田和住户,群众反应强烈;二是引水山洞打通后,底部引水渠道高低不平,影响通水量,没达到工程设计要求;三是水流经过公路桥涵,应搞加固工程,以防冲毁桥涵。这三个问题,后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第一个问题解决难度较大。渠道渗水问题,除建成砼薄壳渠道杜绝渗水外,还给一部分群众赔偿损失。1980年又将韩屯拦河坝改成尼龙橡胶坝,坝长70米,高2米。朱隈水库的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功能逐渐增强。

经过艰苦努力,反复劳作,终将这条引水工程按设计要求修成。这条引水工程每年能向朱隈水库输水2000万立方米,使朱隈水库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发挥了更大效益。

六、引水牵龙不入海 灌渠穿岭任逍遥

朱隈水库下游配套工程的修建,非常艰巨。除本流域(即庄河流域)外,分为东跨与西跨两部分工程,即跨流域引水工程。

朱隈水库灌区配套工程是沿庄河两岸修建土渠,动用了大量土方,遇山拦路则开山削岩。但在通水时却出现多处垮坝情形。接受这个教训,县委决定在水库下游选址修建拦河坝,既省工省费,又可充分利用资源。1965年经勘察设计,在水库下游开始修建平顶山拦河坝。平顶山拦河坝的设计者是桑福连和刘志远。张有山亲自指挥施工。计划灌溉5.9万亩水田,利用田间径流1.307万立方米。拦河坝共94孔,每孔宽、高各1.5米,坝上设1米宽的人行道。左右两岸各设分水闸1座。县自来水公司从这里取水,供庄河镇几万人用水,结束了庄河镇人民长期以来吃河水的历史。

平顶山拦河坝建成后,于1966年在偏坡子建成1座提水站。原计划由偏坡提水站提水,经兰店农场、英烈士公社把水送到黑岛。这就是东跨工程。张有山亲自指挥工程施工。在兰店农场东侧经丹普公路修分洪工程时,张有山曾两天一夜没休息,有的工人说:“张有山这个人像不要命似的。”在兰店鸡场后山山洞试通水时,张有山正在山洞检查质量,渠水竟把他从洞里冲出来,全身衣服都湿透了。当时有人说:“这太危险了。”

东跨工程使徐岭公社、石山公社、兰店农场、英烈士公社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益。

朱隈水库西跨干渠工程是从1970年开始的。西跨工程设计,是将朱隈水库的水跨过庄河流域输送到大郑公社前崔水库,再送到高阳公社东瓜川水库,使庄河西部得到水利灌溉。西跨工程全长43华里,打了14个山洞,修建了两处渡槽。经过艰苦努力,终于通水了,将朱隈水库的水调到大郑公社前崔水库803万立方米。接着又将前崔水库水输送到高阳东瓜川水库。从这两座水库修建渠道,灌溉大郑、高阳两个公社的水田。

当时的施工没有机械化作业条件,完全是土法施工。一号、二号渡槽,是水利技术干部蓝孝儒设计的,每跨距离30米,先制成无钢筋大型水泥构件,再用土法吊装。从北面开始施工,由于推力作用,一下子倒了4跨,张有山赶到现场后,心情特别沉重。当时砸死民工1人,名叫张××;另一名民工李寿山,是张有山和另外两个民工用手掀开压在他身上的水泥板抢救出来的。随后大连市革委会副主任魏富海来检查工作,发现用土法吊装太难,危险性大,就从大连市调来两台吊车,才顺利完成一号渡槽、二号渡槽的吊装任务。西跨工程打山洞任务更艰巨,因为山洞地质构造都是风化沙,最容易塌方,因此,必须连续作业,边打洞边被覆。1972年春节除夕,没有停工放假,张有山、石宝礼、龚好文三人,在6号山洞检查工作,看望民工,进洞不久就遭遇塌方,将他们堵在洞里。当时洞里的人,不顾一切用手扒开一个口子,接连爬了出来。春节不放假,有人不理解,说:“张有山、石宝礼不讲人情。过年了连鬼神还放假三天啊!”但如果放假停工山洞就有可能连续塌方,节后再施工就更加困难,危险性也更大了。1992年出版的《大连市水利志》有记载:“张有山、石宝礼等,披星戴月,跋山涉水,走遍西跨每处工程。除夕之夜同民工一起在工地过年。今天西垮工程灌溉万亩之良田,人们没有忘记他们的功绩。”这本志书还记载:“更令人难忘的是民工孙洪玉等两名民工,因山洞塌方遇难身亡。民工刘成喜,妻子刚病故,即带两个幼儿在工地,起早贪黑样样活抢在先,被称为工地上的‘铁人’。”在全县的一次会议上,张有山动情地谈到了刘成喜的事迹。刘成喜的事迹传遍了工地,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工。2008年9月的一天,大连出版社的倪继政副社长回忆说:刘成喜是不能不提及的英雄。那时老婆刚刚去世,他就带着两个幼儿,把他们放在六号洞的洞口,让他们自己玩;刘成喜戴着安全帽,拿着钢钎,就去工作了。倪继政当时在工地负责宣传工作。

刘成喜病故前,曾专程到大连来看望已是大连市水利局局长的张有山,当时张有山只感到他很瘦,没想他已经有病。张有山说,现在想起来特别难过,如果当时知道他病了,也会派个车送他回家。刘成喜病故后,吕有吉给张有山打电话报告噩耗,张有山流着泪对吕有吉说:你以我的名义送个花圈,一定要写上刘成喜同志永垂不朽!

1996年出版的《庄河县志》里,还有这样的记载:

平山公社在修建1~6号山洞施工中,出现了许多感人事迹。前5个山洞均长百米左右,是分别由各大队创业连修建。6号洞长1170米,是全社各创业连会战建成,开挖和衬砌这些山洞,困难重重。一是塌方严重,每个洞打破山皮或引进几米以后,皆为风化沙,边掏边塌;二是没有排烟设备,放炮的硝烟,照明的蜡烛,柴油烟,都不能排净,民工们只能在呛人难忍的烟雾中施工;三是渗水和稀泥相搅,常常是洞外天寒地冻,风雪交加,洞内水溅泥迸,湿透全身,一出洞就冻透衣服成为冰人。他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打成一个又一个山洞。施工过程中,凡是有险情的地方都是干部、共产党员站在前头,一边指挥脱险抢险,一边带头实干。吕沟、旋城山、金线沟、冯屯等大队连队干部,都少则一次多则几次被压在塌方里,但都是受伤不下火线。旋城山创业连长于树成,1972年12月在开凿一号洞施工中,成天冒着风化沙塌方危险,顶着渗水泥浆的困难,带领全连民兵苦战不已。一次他发现眼前有塌方危险,立刻喊大家躲开,民工虽已脱险,但他却被一块2立方米多的塌方土块打倒,人们将他扒出后扶到窝棚才苏醒过来,但已负伤难动。大家劝他回家休息几天,他说:“我即使不能干活,呆在工地上也心里踏实。”他母亲听说儿子负伤,急忙赶到工地,看到他躺在那里不能动,心疼得落下眼泪。于树成为了安慰母亲,不动摇大家施工的决心,强忍痛苦,故作笑颜,挺胸下地走几步说:“妈,你哭什么,我这不挺好吗!”劝母亲回家,自己带伤坚持在工地,继续为施工献计献策。

1971年4月一天,红卫创业连长黄福同,发现洞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张嘴”,险情严重。他立即与指导员张志全、副连长孙洪春商议,下午将民兵全部撤出洞外,安排其他作业。由连队干部进洞排险,但需4个人,干部只有3人,找民工孙洪玉商议,孙洪玉欣然接受,一切准备妥当,下午5时,由指导员张志全带头,孙洪玉秉烛拿杆做顶柱:四个人开始撬险石紧张作业,忽然一声巨响,巨大的石块将黄福同、孙洪玉压了下去。张志全和孙洪春赶紧动手抢救,扒出了黄福同后,黄福同苏醒过来与张志全、孙洪春一起扒孙洪玉。公社党委副书记张兴政和总指挥刘春峤带人赶到,将孙洪玉扒出来后,孙洪玉已停止了呼吸,可是他的手里还紧紧地握着杆子不放,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参加四号洞出口处施工的是冯屯创业连。在洞口就遇到连砌三次连塌三次的当头三棒,但他们毫不气馁,终于打进去。在洞中排长王春和被一块塌方3立方米多的土压住,扒出后安全帽打扁,嘴里塞满泥,但抢救脱险后仍回到工地。

1971年春,金线沟创业连在5号洞施工。同样遇到风化沙塌方严重,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陈成芳与副连长刘成喜曾几次带领大家脱险,但他们自己却几次遇险。有一次眼看发生塌方,陈成芳站在现场指挥大家撤离,民工们都撤出之后,他却被塌方挤在洞里,副连长刘成喜带人将陈扒出后,上面还继续往下掉土,刘成喜毫不犹豫手提电灯,跨到拱石上面,一边观察险情,一边指挥抢险,突然一大土块落下打在他腰上,他瘫坐在拱上,爬起来忍着痛腰,继续指挥抢险坚持抢完,就在这边施工边战险情的关键时刻,刘成喜的爱人临产,爱人劝他留在家里照顾几天。他认为工地每天都不断发生险情,正处在关键时刻不能离开,因而不肯留在家里,照常上工,爱人难产,才送到医院,经抢救无效而故,扔下六个孩子。有两个小的不能照料自己,老刘领着一个五岁的,背着一个三岁的继续到工地投入战斗。民工们见此情景都流下眼泪。陈成芳、刘成喜站在险情前头,带领大家战胜20多次塌方,他们自己多次受伤。

在干部的带动下,民工们也在险情面前毫无畏惧迎着困难上。在5号洞引进10多米深处,正在拱盒里施工的民工王殿祥,眼看上面有10多立方米的大土块要掉下来,王殿祥一边高喊大家快跑,一边自己竭尽全力擎拱盒顶塌方,待大家撤完,拱盒一松,土涌下来把他打倒在地。大家将他扒出来,两条腿已经撸掉一层皮。领导让他休息,他却说:“这不算什么。”又一次大塌方,30多立方米土猛落下来,民工赵长勇没躲及,被埋在两米多深土下。公社领导带人赶到扒了20多分钟扒出后,已昏迷不醒,用救护车送到县医院,县委副书记张有山赶到,组织大夫全力抢救,赵苏醒后第一句话问:“工地同志们好不好”,第二句说“我要早点回工地”。

在2号洞里,吕沟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姜永禄每次遇险都站在前面,几次受伤也毫无畏惧,为了战胜一天比一天严重的塌方,他们有时24小时连轴转。有一次大塌方女民工仲卫香和男民工韩文被埋在土里,扒出来后已昏迷不醒,送到医院抢救脱险后,没过几天,仲卫香就要求重返工地。民工李仁恒、吕传德在拱盒上砌拱,一块20多立方米的土块塌下,把他俩打在拱盒下,拖出后,李仁恒腿已肿了,照样爬上拱盒继续操作。现在庄河县人民群众,每逢谈论起他们总是赞叹不已。

庄河人就是这样,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不惜自己的一切!

朱隈水库及灌区配套工程完工后,庄河的有限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除汛期降大暴雨外,庄河的水再也不会白白流入大海,这不仅让大片农田受益,也结束了自古以来,一遇暴雨庄河下游全部被淹的历史。

七、泉龙河畔开新局 转角楼边唱战歌

庄河人在党的领导下,在毫无经验、土法上马、人海战术的条件下,修成了朱隈大型水库,并修建了水库的配套工程。闯过了第一道难关,积累了经验,也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就能以更大的勇气、毅力、干劲和智慧挑战更加艰险的难关。

庄河县境内由北向南流入黄海的第三条大河流,是石嘴河。为什么叫石嘴河呢?这是因为九顶凤凰山西侧河东岸自然形成一个巨大石人,像撅嘴一样向东北方向瞭望,人们依此起名叫石嘴河。这条大河位于青堆公社与鞍子山公社交界处。清朝后期,这里出了一位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即以爱国清廉著称于世的李秉衡,就出生在大石人东北附近。

石嘴河上游分为东西两大支流。东支发源于四立方米砬子前后响水沟,流经金山、高堡、朱营等村,经赵水店入主河道。西支发源于高岭一带,流经泉龙山西侧转角楼向东南入主河道。东支水量虽大,却没有建设水库的适当坝址。西支水源较小,却有建水库较好的库容和坝址,坝址就在泉龙山西侧叫转角楼的地方,因此水库修成以后名字就叫转角楼水库。

转角楼水库的修建是由张有山、石宝礼决策的,由当时的安东专署水利局与庄河县林业水利局共同设计。一期工程于1958年10月动工,先完成花岗岩输水洞93.4米和进口段40米的衬砌,并完成大坝黏土心墙等水下工程,1960年秋天因经济困难而停工。“文化大革命”期间,主管农村工作的县革委会副主任张有山提出续建转角楼水库的意见,理由主要是下游的孔家甸子,还有贾家、石嘴子等几个大甸子大片涝洼地受水害严重。几个大甸子“十年九不收,收一年顶三秋”。还有转角楼水库坝址很好,底长只有110米。此外,1958年时黏土心墙已经基本完工,续建起来比较省工、省钱。张有山向县革委会详细地提出继续修建转角楼水库的理由。讨论时没有更多的争论,就通过了续建方案。续建工程由丹东市水利局设计,报省水利局批准。1968年七、八月份,张有山和陈景世到工地具体考察坝址的周围情况。1968年10月,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兼水利负责人石宝礼率先进驻工地,作施工前的准备工作。1969年3月正式开工。正式开工前,张有山和石宝礼主持召开了20个公社负责人会议,布置抽调民工等项工作。张有山在会上反复强调修转角楼水库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工时共抽调民工5600名(包括下乡青年、“五七”战士),500台畜力大车,110台机动车(拖拉机)。当时民工除少数住在附近群众家里外,大多数住在自搭的草棚里,自办伙食,风餐露宿,条件十分艰苦。有一天,南尖公社民工草棚起火,火势凶猛,所幸被及时扑灭,没有人员伤亡。施工时,石宝礼、刘玉巍、汪国良、白树忠、高衍鹏、刘志远、孙洪烈等常在工地指挥参战。当年六、七月份气候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