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竖起大拇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21:30:51

点击下载

作者:杨宏伟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达贝妮的财富故事

那是2000年,上海女孩达贝妮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按说应该是件高兴的事,可达贝妮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学校把她分配到了人文学院的文化事业管理专业,而她最大的理想是念理工科,读机械系。入学后没过多久,达贝妮又遇到了其他烦恼。

达贝妮是一个一板一眼的人,这和她一个人长大的经历有关。她不喜欢晚上看电视,而寝室的其他三个女生都喜欢晚上看看电视,在和同寝室的人的磕磕碰碰中,达贝妮萌生了要从寝室搬出去的想法,可她想到的是自己买一处房子。

没有通过传统的房屋中介,达贝妮选择了网络。即使在那个年代,网络也还是新生事物,提供房源的网站也不多。通过易趣网,达贝妮找到了学校附近的一处房子,50平方米,因为地处比较偏僻的闵行区,房价12万元,首付4万元。

达贝妮用上大学时妈妈给的4万元生活费付了首付款。她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处房产。2000年时的上海,楼市刚开始升温,每平方米的平均房价还不到3000元,买一套50万元以上的房子,还可以拿到一个上海蓝印户口。

房子到手后,达贝妮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了一番精心的装修,小女生对自己的房子非常得意,于是放到网上炫耀,这不打紧,竟然有人找上门来了。

当时达贝妮还没有想过要卖房子,只是试探性地问对方能出多少钱:“25万元。其实我这房子当初买来是12万元,我就觉得一下子能赚十几万元,我干吗不卖呢!”达贝妮卖出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

一买一卖,不到3个月,却有了十几万元的进账,这是达贝妮万万没有想到的。尝到甜头的达贝妮尝试性地买了第二套房子,装修之后挂到网上,又是十几万元的进账。

渐渐地,达贝妮觉得赚钱太慢。这个时候,一位房产中介向达贝妮推荐了一个更赚钱的方法,买卖上海的老洋房。中介推荐说,只要能买到地段好的洋房,在装修上下点工夫,一套房子就能赚上好几百万,那可是买一套就少一套的稀缺资源。

达贝妮动心了,开始到处找老房子。第一套上海花园老洋房,达贝妮花了170万元买下。为了这套洋房,达贝妮可没少花工夫,光是装修费就花了80万元。“买老洋房的基本上都是外国人,他们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喜欢那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木头制成的家具,像法租界留下的那种雕花家具。”为了装修这套花园洋房,达贝妮累倒了,一个人躺在医院里挂盐水。

装修好后,达贝妮把房子放到中介挂牌,1000万元。一位外国人看中了,850万元成交,这一次,达贝妮赚了600万元。买房、装修、卖房,达贝妮赚得盆满钵满。

但2003年时,她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卖掉手里所有的房子。达贝妮觉得当时的楼市差不多接近一个拐点了,她提前退出了楼市。这个时候,达贝妮的第一桶金已经有4000多万了。退出楼市后,达贝妮又把目光转向了英国的股指期货。

一位在英国留学的女同学向达贝妮说起自己在纳斯达克购买股票的经历,引起了达贝妮的兴趣。一番了解后,达贝妮发现炒股指期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股指期货就是以小搏大,比如说我买它上涨多少,如果准了的话,我的钱就极有可能是10倍翻成了50倍,甚至是100倍。”这一次,达贝妮拿出了2000万元,通过互联网炒买英国的股指期货。

3个月,2000万元变成了4000万元。也许是赚钱太一帆风顺了,达贝妮反而觉得有些忐忑。“我每次看到它都是爆炸式地增长,好像是我在市场里捡钱一样,让我觉得是在玩数字游戏,太惊心动魄了。”达贝妮心生退意。

这次,达贝妮想做一个实体。她想向所有人证明一件事,她不仅有投资眼光,还能具体地把一个公司做起来。凑巧的是,一位朋友来找达贝妮,邀请她一起做一个有关视频的网站。“与其大家都做视频网站,倒不如做一个有差异化的事业,搜索引擎这个可能比较有机会。”抱着这样的想法,达贝妮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搜索引擎技术性很强。达贝妮学的是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很多人质疑,她懂吗?虽说她是以理科生身份考进了上海交大,但创办一个互联网公司却不是光有理科基础就行了的。

达贝妮没有工作经验,更不要说带领一个团队。她需要在短时间内把网站做起来,达贝妮能办到吗?

达贝妮用了一招使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打进互联网圈子。她跑到北京参加了一个互联网大会,把所有参会CEO的名片全部给收集了,然后再把电话一个一个地打过去要求拜访这些CEO。看到一个女孩这么谦虚,大部分人都没有拒绝她的拜访。

一圈下来,达贝妮不但学到了做网站的经验,还为自己积累了很多客户资源,这是后话,暂且不提。就这样,达贝妮凭借自己的资金优势,加上她的理科背景,招兵买马组建团队,经过两年多的前期开发,她的Pcpie网站终于在2007年3月热热闹闹地上线了。网站一上线就引来了风险投资的关注。

网站技术做得再好,有收入才是最硬的道理,网站需要广告来支撑。达贝妮开始自己四处奔波拉广告。互联网上的广告除了做产品之外,还有很大的一块是网站之间做广告。

达贝妮想到了一个人,她知道,优客李林组合中的歌手李骥也在上海创办了一家网站,一个曾经的著名歌手的网站广告本身就有很强的广告效应。

达贝妮决定去见李骥。第一次见面,她就让见多识广的李骥感到吃惊,怎么来了一个女艺人,李骥不敢相信达贝妮是一家公司的老总。

第一次见面,达贝妮就直接提出了让李骥在自己网站上做广告的想法。“我跟他讲,如果我们有这个合作机会的话,我也可以帮他推广一下他的网站。”尽管李骥对这位美女老总心存疑惑,但仍答应可以试试看。

回到公司,达贝妮让市场部的人去签合同,结果市场部的人空手而回。明明谈妥了的事情,怎么会突然变卦?达贝妮决定去找李骥讨个说法。

事实上,李骥回到公司后,就把准备在Pcpie网站投放广告的事跟市场部的人说了,但市场部认为Pcpie是一家新网站,投放广告的决定太仓促了。

被拒绝后,达贝妮没有放弃,她提出要给李骥免费做广告。这让李骥大吃一惊,不过,通过一个月的试用,李骥最终选择了在Pcpie网站上正式投放广告,达贝妮终于拉到了网站的第一单广告。

现在,达贝妮的Pciee视频搜索网站的月用户量已经有1000多万了。尽管她的经历看起来可能不符合一般成功者的轨迹,可是超出我们经验的道路也未必不能到达目的地。

达贝妮的经历告诉我们,财富的秘密其实就在于创新,在这个什么都可以创新的时代,只要有创新的心态,一切就皆有可能。

媒体大亨的成功路

法国媒体大亨巴拉昂出身贫寒,他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偏僻、贫穷的村庄里,后来,他们举家迁移到巴黎,在巴黎的一个贫民区里生活并长大。

16岁的时候,巴拉昂辍学了,他到一家旅馆找了一份做侍应生的工作。在旅馆里,这个一脸稚气的侍应生是最有名的好奇者。

有一天,旅馆入住了一位一掷千金的大富翁,巴拉昂便要好奇地打探这位富翁是做什么的,是哪里人,甚至还要千方百计弄明白这个富翁的父亲是做什么的,祖父是做什么的,他们是如何出人头地成了富翁的。

旅馆的人都觉得这个孩子挺可笑,一个侍应生,辛辛苦苦工作一月只能赚得那一点少得可怜的法郎,不用心去赚取法郎老是好奇别人做什么?

有一天,法国最富的报业巨头到这家旅馆举行宴请酒会,看着那豪华的灯光酒影,看着那一群群气宇不凡的社会名流众星捧月似的围着那位报业巨头,年轻的侍应生巴拉昂再也沉不住气了。

他向旅馆里的同事讨问报业巨头是怎么发迹的,并向报业巨头的身边人员打听这位报业巨头曾经继承了多少遗产,他的父亲和祖父原来是经营什么的?

旅馆的老板对巴拉昂十分不满,把巴拉昂招进他的经理室讥讽说:“你打听那些东西干什么?请你记住,你只是个侍应生,住在那个污水四流、臭气熏天的贫民区里,你的父亲只是一个靠苦力养家糊口的下等市民,你永远也不可能和人家大名鼎鼎的报业巨头相提并论。人家是拥资千万的大富翁;而你,只是一个一文不名的下等侍应生!”

巴拉昂不屈服地分辩说:“可我知道,报业巨头不是生下来就是大富翁的,他的父亲只是一个街头小商店的店主,而他的祖父和我的父亲一样是一个贫民区的苦力工。”旅馆老板说:“可这一切又能说明什么呢?”

巴拉昂回答说:“这说明我现在的处境并不比他差多少,或许有一天,我也可以成为一个腰缠万贯的报业大王的!”

回到家里,巴拉昂跟自己的父亲谈起自己的梦想,他的父亲说:“孩子,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你的这种想法不是梦想,它只能叫奢想或野心。”

巴拉昂说:“怎么会不可能呢?因为他的祖父曾和你现在一样,只是贫民区里的一个苦力工。我们能比他们差多少呢?”

不久,巴拉昂就坚决辞掉了旅馆侍应生的工作,先是到那个报业巨头的公司做了一个投报员,然后进入报业公司的印刷厂当排字员、校对员,后来成了一名记者。

20多年后,巴拉昂终于建起了自己的报业公司,并拥有了自己的电台和电视台,成为了法国拥资最多的传媒大亨。

76岁的时候,巴拉昂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临终前,这位出身平民的富翁把4.5亿法郎的股份捐献给了前列腺癌研究;另有100万法郎,他立下遗嘱说:“谁如果能正确回答出穷人最缺什么,就把这100万法郎奖给谁。”

他把谜底锁在他自己的保险箱里,结果,在收到雪片似的45861封来信中,只有一位名叫蒂勒的小女孩答出了和巴拉昂锁在保险箱里的谜底相同的答案,那就是:穷人最缺的是野心!

这是巴拉昂由一位贫民区的穷少年奋斗到法国媒体大亨的唯一体会和告诫:

虽然你现在穷得一无所有,但富起来并不难,只要你有野心,只要你有梦想。

穷人最缺的是野心,那么人生最缺的是什么呢?

肯定和野心一样,是野心的另一个代名词,叫梦想!

3000美元玩遍地球

那是在2007年夏,朱兆瑞带着11个梦想周游世界,用22天时间,游历了英国、摩洛哥、美国、新西兰、斐济等五大洲8国的20多个城市,过了把环球旅行瘾。“我的事业,就是帮更多的人以‘最佳性价比’的形式环游世界。”朱兆瑞指着身后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踌躇满志地说。

2002年,31岁的朱兆瑞在英国获得MBA学位后,利用带薪休假的机会,开始了历时77天的环球之旅。他花了3305.27美金,游历了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我环球旅行的出发点很简单,一是对MBA学习的延伸和拓展,二是为实现儿时周游世界的梦想。”朱兆瑞坦言。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这趟不经意的环球旅行,被国内外媒体爆炒,仅央视就给他做了18次节目。

他写的《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和《我如何获得40国签证》两本书,热销40万册,被大英图书馆和剑桥图书馆馆藏。他被冠以“经济旅行学家”的名号,到北大、复旦、浙大、南开等上百所高校演讲……“我这辈子从没想过出名、出书。”朱兆瑞谦和地说,“环球旅行回国,头一次在上海演讲,一看来了那么多人,吓我一跳。”

那天,有个朋友在上海为他搞了次环球旅行的讲座。一到讲座地点,他直犯蒙,“嚯,两层楼坐得满满当当,连楼梯上都站满了人,还有扛摄像机的”,都等着听他侃3000美金周游世界的“经济旅行”。“其实,我18岁就尝过经济旅行的甜头。”朱兆瑞美滋滋地回忆第一次独自旅行的往事。那时在沈阳买火车票,他发现铁路有个规定:“乘客如果因故中途下车,可以在中途站改签,再乘坐有效时间内的同方向列车到达。”

于是他花26.1元,买了张从沈阳到成都的火车票。他钻了火车票“七日内到有效”的空子,把路途分成段儿,在北京、郑州、西安等站下车办了改签后,一路玩到成都。回沈阳时换了另一条线路,逛了宝鸡、太原和天津。

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又有跨国公司多年的采购经验,精于计算的朱兆瑞有个口头禅——“性价比”。他最得意的是“在旅行中,用头脑去行走,寻找最佳的性价比”。

他善于收集、运用信息,曾用折合人民币8分钱的机票,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飞到英国伦敦,还在美国住过倒贴钱的五星级酒店。难怪连在国外生活多年的新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徐小平,都托他买去法国和瑞土度假的机票。“我帮他买的日内瓦到巴黎的机票,只用了10元人民币,”朱兆瑞说,“正常票价得两三千元人民币呢。”“其实3000美金环球旅行也算采购,呵呵,只不过采购的是机票。”朱兆瑞很以10年的采购职业为乐趣,“从飞机航班、火车班次再到旅馆的选择,我那些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环球路线,其实每一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科学计算的结果。”

朱兆瑞绝没想到,一次环球旅行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旅行前,他在英国一家世界500强的超市任职。回国后,盛名之下,他不得不放弃那份年薪可观的工作,带着“经济旅行”的理念,“走火入魔”似的应邀去上百所高校演讲。“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他们相信:只要你想,任何人都可以玩转地球!”两年间天南海北的百场公益演讲,把朱兆瑞出书挣的80万元版税折腾完了。

在凤凰卫视做节目时,主持人窦文涛问他下一步的打算。他说:“兜里的钱花光了,该找个工作挣钱了。”节目播出后,宜家、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超市,都通过猎头找他。“当大家都在做红海时,我选择了蓝海。”朱兆瑞没去当超市的店长,他以自己的商业计划书说服了投资者,并获得风险投资。今年夏天,他在北京的CBD商圈,注册了兆瑞环球网。

与旅行社不同,他推广的是自由旅行,按游客要求,为其制订最佳性价比的环游世界计划。“坦率地说,我的优势就是资源组合,把旅行中的每个城市,用一根绳子最经济地串起来。”朱兆瑞比划着,“说白了,我就是个国际旅行顾问。”

眼下,朱兆瑞的网站正在推出“3000美金环游世界”的系列活动。11月中旬,他将带着第二拨梦想环游世界的人去圆梦。“回来后,我会把旅行的故事写本书,书名叫《3000美金,我又周游了世界》。”朱兆瑞乐呵呵地说。

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我只身到瑞士山区的游览胜地度假。下午两点钟,安顿好住宿后,我迫不及待地走出旅馆,顺着林间小道向前走。山苍苍,林莽莽,天蓝蓝,雪皑皑。一轮边缘清晰得可用刀子切割的红日,悬挂在山顶上方。

我领略着旖旎的自然风光,赞叹造物主钟灵毓秀。不知不觉已是四点,该回头了。我猛然收住脚步:糟糕,迷路了!

岔道上走来一对青年男女,八成是度蜜月的新婚夫妇。我正考虑向他们问个路,或干脆跟着他们一块儿走,不知为啥,我忍住了已到舌尖的话,却稍稍扬起头,挺挺胸,脸上装扮出若无其事的自信来,转身,踏上归途。

我努力在大脑的记忆库里搜索每一个模糊的信息,睁大眼睛辨认岔路口每一个似是而非的标记,不时还用眼角瞟一瞟十多米远的那对年轻人——他们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走在我身后。

我更自信了:没错,就是这条道!我走得从容而潇洒,沉着又坚毅。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终于看到了旅馆的红屋顶,我长长舒了一口气。

晚上,坐在流淌着蜜糖似的灯光的小酒吧里,我享受着第一次历险后的惬意。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才不会被暂时的困难吓倒,只有坚持自信的人才能走出困境,成为生活的强者。

到地球之外去看看

1857年9月17日,一位名叫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男婴在俄罗斯梁赞省的依热费斯克村诞生了。他的父亲是村里的林务区长,他的工作是看护林场兼砍伐木料。

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接自己班,当一名林场看护员。可是,小小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却说自己不想一辈子都呆在这个地方,他想走出去,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9岁那年,一场猩红热使齐奥尔科夫斯基大病了一场,从此,他的耳朵再也听不见任何声音了。可是,他想走出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却没有因此而停止,他无法继续上学,便求妈妈教他学习知识。

不幸的是,两年后,他的妈妈病逝了。他只得开始了艰难的自学生涯。突然有一天,他从一本书上看到了一句话:

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摇篮,摇篮的外面还有广阔的太空。

这令他非常兴奋,也更加坚定了他想走出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要想走出去,就得有火车,有飞船,于是,他将父亲砍回来的木头做成了火车和飞船。可是,那些木头做的火车和飞船并不能载人,很多小朋友都嘲笑他是在做梦,别说是一个聋子,就是一个正常人,这么荒唐的想法也永远都无法实现!

为此,他十分苦恼,有时候,甚至连他也觉得自己很可笑,整天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梦。与其这样,还不如跟父亲去林场当个守护员的好。

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飞了起来,飞出了这个小小的地球,在广袤的太空翱翔。梦醒后好久,他的心情还不能平静。他想,虽然自己失去了听力,但他还有双手双眼,还有思想,就算他自己走不了多远,但他的思想是自由的。

齐奥尔科夫斯基开始写科幻小说。他的思想在科幻的世界里得到了自由的飞翔。1893年他发表了科幻小说《月球上》。一边写科幻小说,他还一边写航天论文。1895年,他发表的《地月现象和万有引力效应》得到专家的认可。

1903年,他又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乘火箭飞船探测宇宙》,不仅重申了火箭的设想,还提出了一系列宇航的重要概念,包括火箭“质量比”有多级火箭的概念,从而为航天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在沙皇时代的俄国,他的才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许多杰出的思想和发明被埋没了。直到十月革命以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才能才得到发挥。

他开始了科研活动的新阶段。一生中,他共写了580篇论文,其中450篇是十月革命后发表的。1932年,他75岁时,前苏联政府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授予他劳动红旗勋章。

3年后,他因病辞世,尽管齐奥尔科夫斯基一生也没能走出地球这个摇篮,但他留下的科学理论遗产,为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因此他被世人尊为“宇航之父”。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创造都是从梦想开始的,首先要有渴望成功的梦想,才能引导你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它。

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都会住在摇篮里,只有从摇篮里走出去,我们才能够渐渐地变得成熟,或者说成功。尽管走出摇篮的过程会非常艰难甚至痛苦,但如果你连走出摇篮的想法都没有,又怎么走得出摇篮呢?

遇险时的阳光心态

那天,晴空万里,美国的一架民航客机在蓝天白云之间平稳地飞行。突然,客机抖动不止,越来越难以操纵。机组人员明白,这是出现了机械故障。

机组人员千方百计想办法,但一直没有找到排除机械故障的方法。他们在继续奋力排除故障的同时,不得不用广播渗透出这个意外的坏消息:

各位乘客,飞机出现了一点小毛病,请相信我们,我们完全有把握修好。但是,为了防备万一,请各位写好留言,做好被迫跳伞的准备……

乘客们听后,几乎都预感到情况不妙,十分惊恐。在空中小姐们的指导帮助下,乘客们抓紧时间做着面临空难的一切准备。

这时,有一位牧师发现,在那么多惊慌失措的乘客中,有一个老太太稳稳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格外得安详,牧师感到很震惊。心想:“她的境界真是太高了!命都快没了,怎么还能如此泰然,难道她是个听不到广播的聋子?”

尽管飞机的故障没有彻底排除,但最终还是化险为夷,平安地迫降在途中的一个临时机场。大难不死的乘客,个个如释重负地走下飞机。

有的乘客深有感触地对采访的记者说:“哇!我活了!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我要好好地过日子!我要……”

此时,那位牧师一转身又看到了刚才的那个老太太,正神态自若地走下舷梯,脸上一点惊喜的表情都没有。真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牧师心想:“我吓得半死的时候,她却若无其事,我庆幸生还的时候,她却不动声色,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她真是太让人难以理解了!”

于是,他走过去说:“老太太,我想问一问,刚才我们所有的人都经历了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考验,但我看见您却始终如一的安详镇定。都说女人是最柔弱的,可您的表现实在让我感到震惊。您能不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原因?”

老太太微笑着说:“这是什么原因?那我就告诉你,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几年前去世了,二女儿在得克萨斯州。今天,我是乘机看我的二女儿去。当时飞机上播了这条不幸的消息之后,我就想:如果飞机能平安到达,我就如愿以偿地看我的二女儿;如果飞机失事,那我就改道去天国看我的大女儿。不管是什么结果,总能看到一个女儿,我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这个世界上,女人是最柔弱的,但母亲却是最坚强的。”

牧师听后由衷地说:“老人家,您的心态就像灿烂的阳光一样。一个人如果达到了您的境界,就不会有什么事情想不开了。我一定把您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从这位老人家的故事,我不禁联想到老布什的一句话。

1992年11月8日,老布什竞选下届总统失败了。他花了那么多的精力,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多的金钱,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拼上去了,最后却悲惨地失败了。

请看老布什从白宫里走出来的画面:漫天大雪,周天寒彻,很是凄凉。他挽着自己的夫人,越走越远。但此时此刻他却给世人留下了一句意想不到的话,一句极其阳光的话:“家真是太妙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有八九。决定我们幸福与不幸、快乐与痛苦的,主要的不是我们的处境,而是我们的心态。

不管发生了多么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我们都要保持阳光心态,勇敢地面对。与生活讲和,既能接受事实享受事实,又能善待自己善待别人。

爱美的奥运会冠军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田径赛场上,女子100米短跑决赛即将开始,万众瞩目,人们都在拭目以待,准备亲眼见证“世界第一女飞人”的诞生。

起跑线上,一名黑人女运动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她叫乔伊娜,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几个月前的奥运会预选赛上,她一鸣惊人,以10秒49的成绩打破了100米世界纪录。

除此之外,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乔伊娜一身奇特的装扮:身着红色运动服,鲜艳夺目,款式奇特,长发披肩,十指上还留着长长的指甲,色彩斑斓。

发令枪响,乔伊娜长发飘扬,奋力奔跑,像一团火红的烈焰,第一个到达终点。在这届奥运会上,她共收获了女子100米、200米、4×100米接力比赛三枚金牌,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女飞人”。

而她那耀眼的装扮,同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并由此获得了“花蝴蝶”的美称。

乔伊娜永远是赛场上的焦点,除了别人望尘莫及的速度,还有她那与众不同的服饰。训练之余,她最大的爱好就是服装设计,尤其对色彩和样式有着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就连专业服装设计师也时常为之惊叹。

每次参加比赛,乔伊娜只穿自己设计的运动服,惊艳登场,技压四座。以至于她每次出场的服装造型,都成了比赛中的一大看点。

在乔伊娜的运动生涯中,先后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其中两项至今无人超越。人们记住了这只美丽的“花蝴蝶”,但从来没有人知道,她为何对服装设计情有独钟?

女人爱美,天性使然,实在不足为奇。直到乔伊娜退役之后,忽然有人问她:“为何你每次比赛都喜欢穿奇装异服?”这个问题看似有点弱智。

乔伊娜嫣然一笑,终于道出了其中的秘密:“赛场上必须争分夺秒,如果对手多关注我0.1秒,我就有可能领先0.1秒,这对我来说非常宝贵。”

在此之前,人们只知道,乔伊娜是天才运动员,却很少有人清楚她的另一个身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学士。天才的想象,总是与众不同。

放羊人的冠军人生

每年,澳大利亚都会举行一场悉尼至墨尔本的耐力长跑,全程875公里,被认为是世界上赛程最长、最严酷的超级马拉松。这项漫长、严酷的赛跑耗时五天,参赛者通常都是受过特殊训练的世界级选手。这些选手大多不到30岁,有“耐克”等知名运动品牌做后盾,全副武装着最昂贵的赞助训练装备和跑鞋。

1983年,耐力长跑赛场上,出现了一位名叫克里夫·杨的家伙。起初,谁也没在意他,大家都以为他是去那儿看比赛的。毕竟,克里夫·杨已经61岁了,穿着条工装裤,跑鞋外面套了双橡胶靴。

当克里夫·杨上前领取他的运动员号码时,人们这才明白原来他是来参赛的。他将跻身150名世界级选手的行列参加赛跑!这些选手压根儿没想到,还有一件令人称奇的事,克里夫唯一的教练竟是他81岁高龄的母亲耐威尔·冉。

人人都认为克里夫·杨不过是个头脑发热,想在公众面前出彩的家伙。但媒体却颇感好奇,当克里夫拿到他的“64号”号码布,走进那群身着专业、昂贵长跑行头的运动员中时,照相机镜头对准了他,记者们开始发问:“你是谁?是做什么的?”“我是克里夫·杨。来自一个很大的农场,在墨尔本郊外放羊。”

他们又问:“你真的要参赛吗?”“是的。”克里夫点点头。“有人赞助你吗?”“没有。”“那你不能参赛。”“不,我可以。”克里夫·杨说,“你知道吗,我出生在一个农场,家里买不起马匹和四轮车。每次暴风雨快来的时候,我都得跑出去聚拢羊群。我们有2000头羊,2000英亩地。有时候我得追着羊群跑两三天。虽然费工夫,但我总能追上它们。我相信我能跑这场比赛,不过5天时间,也就多出两天而已。我追着羊群跑过3天。”

马拉松开始了,穿着套鞋的克里夫·杨被专业选手们甩在了后面。观众席上发出阵阵笑声,因为他甚至不懂得正确的跑姿。他好像不是在赛跑,而是优哉游哉,像个业余选手那样拖着碎步小跑。

现在,这位来自墨尔本郊外、以种马铃薯为生的没牙农夫开始在这场艰苦卓绝的赛跑中跟世界顶尖选手展开较量。

全澳大利亚通过电视直播收看比赛的人们都在心中不住祈祷,赶紧让人把这个疯老头儿从场上劝下来,因为人人都相信:不等跨越半个悉尼,他就会累得气绝身亡。

所有专业选手都很清楚,为了拼完这场耗时5天的比赛,你得跑18小时,休息6小时。可现在,老头儿克里夫·杨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清晨,当有关赛况的新闻播报出来时,又着实让人们吃了一惊。克里夫·杨仍在比赛,迈着碎步跑了一整夜,来到了一座名为米塔岗的城市。

显然,克里夫·杨从比赛第一天起就没有停过脚步。尽管还被远远甩在世界级选手后面,但他还是不停地跑着。他甚至还有工夫跟公路两旁观看比赛的观众挥手致意。

当他到达一个名为奥尔伯里的小镇时,有人问他剩余的比赛有什么策略。他回答要坚持跑完比赛,他做到了。

他不停地跑着。每天晚上,他只能与领先的第一团队拉近一丁点距离。到最后一晚,他超过了所有顶尖选手。到最后一天,他已经跑在了最前面。

他以61岁的高龄跑完了悉尼至墨尔本的整个赛程,不仅没有一命呜呼,还捧走了冠军奖杯,以提前9小时的成绩打破了纪录,成了国家英雄!

举国上下的人们立刻爱上了这个种植马铃薯的61岁农夫,因为他以5天15时4分的成绩跑完了这场长达875公里的比赛,成功地击败了世界上最优秀的长跑运动员。而他并不知道比赛当中允许睡觉,他说,自始至终想象自己是在追逐羊群,与一场即将来袭的暴风雨争抢时间。

1997年,76岁的克里夫·杨再露头角,力图成为年龄最大的环澳长跑选手,为无家可归的儿童募集资金。整个赛程16000公里,他跑完了6520公里,后来因母亲生病而被迫退出了比赛。

他对长跑的热爱从未消减,2000年,他在一项1600公里比赛中跑完了921公里,一星期后在他盖里布兰德的家中病倒,从此再也没有力气跑了。轻度中风结束了他英雄般的长跑生涯。

2003年11月2日,久病之后的克里夫·杨,这位长跑运动史上的传奇人物与世长辞,享年81岁。“杨氏碎步”因被认为更符合空气动力学、更省力而被超级马拉松选手纷纷效法。据悉,悉尼至墨尔本长跑优胜者中至少有3名是凭“杨氏碎步”取胜的。

如今,悉尼至墨尔本马拉松赛中几乎没有人睡觉了。要赢得这场比赛,你必须像克里夫·杨那样,日夜不停地奔跑。

用心去舞蹈的苏莎

苏莎是一位著名的印度舞蹈家。可惜,天妒红颜,就在她事业的巅峰时期,却不幸遭遇了车祸,右腿被迫截肢。对于一个以舞蹈为生命的人来说,失去了一条腿,无疑也就失去了整个事业、全部生命。但苏莎的信条是:永远不向命运妥协!

几个月后,苏莎幸运地邂逅了一位医生,这位医生用在硫化橡胶中填充海绵的方法对假肢技术做过改进。他为苏莎量身定做了一只新型假肢。

安上假肢后,苏莎重返舞台的愿望也日益变得强烈和迫切。苏莎明白,首先自己要坚信梦想一定能实现。于是,为了重返舞蹈世界,她开始艰苦地尝试。

她忍着剧痛,重新学习平衡、弯曲、伸展、行走、转身、旋转,这些都是她曾经很熟悉的基本功。

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她终于能够翩翩起舞,再上舞台。在以后每一次公开演出后,她都忐忑不安地问父亲演出效果如何,而每一次,她得到的回答都是:“你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终于,在孟买的一次演出中,苏莎实现了历史性的恢复,她以令人惊艳的完美舞姿,震惊了所有的观众,让每一个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苏莎也因为这次起死回生般的巨大成功,重新夺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舞蹈皇后的位置。演出结束后,她再次向父亲征询意见,这次父亲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充满慈爱地抚摸着她的假肢,眼里只有泪水和爱。

苏莎奇迹般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的人们,经常不断地有人问她,在近乎绝望的逆境中,你是如何战胜自己并最终取得成功的。苏莎总是淡淡地说:“我经常告诫自己,舞蹈用的是心,而不是腿。”

奥维德说过:“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逐渐给你带来好处。”在莫大的不幸降临之前,苏莎是用双腿舞蹈的绝代皇后。而在不幸降临后,在忍耐与坚持中,她渐渐地学会了用心灵去舞蹈。

心的舞蹈,其实正是舞蹈的最高境界。是不幸让苏莎得到了全新的感悟。当痛苦不可避免时,请不要一味地悲伤,消极地逃避,而是要在坚忍中承受灾难、享受痛苦。

为新的生命而飞翔

1961年,艾雷罗·戴利格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脚下一个平凡人家。在独特自然环境中长大的戴利格,对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爱。

19岁时,戴利格顺利考入了巴黎体育大学。在校读书期间,他便对攀岩、登山这类挑战高度极限的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最令他痴狂的则是三角翼滑翔伞。

然而,滑翔伞运动并非一项一般人都能参与的运动。这项运动有着较高的危险性,要求飞翔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操控能力和娴熟的飞行技巧。

因此有关部门规定:从事滑翔伞的运动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学习,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允许。经过不懈的努力,戴利格最终通过了严格的考核,顺利领得了滑翔伞运动的执照。

有一天,戴利格在一位酷爱登山的朋友家欣赏其拍摄的喜马拉雅山景色的照片。突然,他发现在喜马拉雅山的上空有一个奇怪的小黑点。

这顿时激发了戴利格的好奇心,于是他拿起放大镜仔细研究起来。原来那个极小的黑点竟是一只展翅翱翔的尼泊尔雄鹰。

从此,雄鹰在海拔9000米高空自由翱翔的画面,深深地烙印在了戴利格的心头。在喷气式飞机都难以企及的高空,雄鹰不惧飘忽不定的气流和猛烈旋转的飓风,依然搏击翱翔近万米高空,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啊!

然而,这种鹰目前正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戴利格决心要为尼泊尔鹰的生存和繁衍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2001年,戴利格致电给英国布里斯托尔的一个鹰养殖基地,要求成为人工养殖鹰的志愿者。

不久,戴利格就收到了鹰养殖基地寄给他的邮包。打开邮包,他惊奇地发现里面安稳地“睡”着一枚鹰蛋。同时,邮包里还附有一封信,上面写满了关于鸟类饲养的注意事项。

于是,戴利格在朋友的帮助指导下,经过悉心人工孵化,小雏鹰终于破壳而出。

尼泊尔鹰有个奇特的天性,当雏鹰睁开眼睛时,首先映入其视线的那个形象,就会被当成是它的父亲。于是雏鹰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会一直依赖于“父亲”的保护和疼爱。

即使这个“父亲”和它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生物,雏鹰也丝毫不会产生怀疑。就这样,戴利格担负起了雏鹰“父亲”的职责,他经常通过爱抚让雏鹰感受到安全。并给雏鹰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搏尔”。

在戴利格的百般呵护下,搏尔渐渐地长成了一只英姿勃勃的雄鹰。戴利格知道,是该教搏尔学习飞翔的时候了。

一个明媚的早上,戴利格把搏尔放置在自己的胳膊上,操纵着12平方米的三角翼滑翔伞直升高空。起初,从未离开过地面的搏尔用利爪拼命地抓住“父亲”的胳膊,全身紧张地颤抖。

但天性使然,随着他们逐渐地上升,搏尔突然“呼”的一下松开鹰爪,振翅高飞。它一会儿向下俯冲,一会儿向高空盘旋飞翔。

尽管,戴利格很希望搏尔能够拥有属于它的自由和蓝天,但是当搏尔离他而去的瞬间,他依然感到一阵心痛。

然而,为了保证鹰的自然生存和繁衍,他必须把已经学会飞翔和捕猎的搏尔送到炎热的尼罗河,那里才是搏尔真正的家。

这天,戴利格操纵着滑翔伞在空中飞翔,搏尔伴随其左右,他们沿着尼罗河谷向南飞行。沿途,他们遇到了难以预料的种种艰难和险情。途经撒哈拉沙漠时,由于干燥炎热的气候,使他们严重缺水。为了寻找水源,戴利格不得不暂且停下行程。

在这里,他意外遇到了当地的图阿雷格人。这个仍处于游牧状态的群体,对从天而降的戴利格充满了敌意。

然而戴利格知道,在此时极度缺水的状态下,他必须从图阿雷格人那里取得淡水。为了表示友好并取得对方信任,戴利格依次用滑翔伞载着他们,让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体会了“飞翔”的感受。

最终,大开眼界的图阿雷格人,高兴地送给了戴利格很多的淡水和食物。数天后,戴利格终于把搏尔送到它的“家”。

搏尔振翅重归大自然,但戴利格心中依然充满忧虑,因为搏尔从小与“父亲”长大,根本不认识与它同类的鹰。戴利格希望它不会感到孤独和不安。

2002年,戴利格又着手人工孵化一只西伯利亚野鹤。为了让雏鹤在破壳时能够适应这里的环境,戴利格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并在蛋的孵化过程中反复播放。

野鹤也同样处于濒危的边缘,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人类的肆意捕杀。而人工喂养对野鹤的成长也存在着弊端。因为从小在人的照料下长大的野鹤,对人类丧失了警惕性,重新回到大自然后,它们可能会轻易地再遭猎人的枪口。

于是,戴利格在雏鹤破壳之前,就准备好了一副野鹤的面具,为了便于给雏鹤喂食,他还准备了一个人造鹤喙。

终于,雏鹤破壳了。身上还未长出羽毛的雏鹤,蜷缩在壳边瑟瑟发抖。戴利格戴上野鹤面具,一边向雏鹤问好,一边轻轻地把雏鹤捧到柔软的鸟窝中。雏鹤果然认出了戴利格的声音,逐渐平静下来。

数月后,羽翼日益丰满的雏鹤,已长成了一只美丽的野鹤。这也就意味着,又到了送它重回大自然的时候了。

为了不打乱野鹤迁徙的规律,戴利格带着野鹤乘车到西伯利亚,然后按照西伯利亚野鹤迁徙的途径,丝毫不差地飞越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伊朗,最终到达目的地:野鹤的家乡——里海沿岸。而这一次,戴利格不再伤心,而是由衷的骄傲和欣慰。

2005年的春天,戴利格向维也纳实验中心申请了一枚尚在孵化箱中的受精南美秃鹰蛋。成年的南美秃鹰翅展宽达3米多,是世界上一种最大的猛禽。

然而,如此威猛凶悍的禽类,依然难逃因人类的滥捕而濒临灭绝的命运。为了让雏鹰在出壳后的第一时间,准确地记住同类鹰的样子,戴利格几经周折找到了一架无论是颜色还是形状都与成年的南美秃鹰一模一样的滑翔伞,并覆盖在孵化箱上。

不久,雏鹰终于破壳了。只要是出现在雏鹰的面前,戴利格便会身穿他亲手制作的黑色羽毛秃鹰装,故作展翅翱翔的动作,还会用人造鹰嘴给雏鹰喂食。

在戴利格的精心调教下,小秃鹰学会了飞翔和捕食。2005年的冬天,戴利格再次操纵着滑翔伞,亲自送成年的秃鹰回家。他一路滑翔、盘旋、直升,一直把它送到了海拔6962米的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主峰阿空加瓜山。

2006年3月26日,在返程的途中,戴利格操纵的滑翔伞不幸失事,年仅45岁的他带着无限的欣慰和希望走了。带着他“为新生命的诞生而飞翔”的诺言悄然离去。

不让世界改变自己

那是在一家超市里,父亲、母亲、年轻的儿子一家三口人在完成了家庭购物计划之后,父亲让儿子将使用过的购物手推车送回到原来的地方。“爸爸,你看到没有,手推车扔得到处都是,没有一个人送还的,这也是超市专门雇人负责收集归拢手推车的原因。”父亲耐心地教导着儿子:“你认为送还手推车是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呢?”

儿子陷入了沉思。短暂的沉默之后,母亲插言道:“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别太苛求儿子了,我们回家吧。”

当父亲正要放弃自己的要求时,他看到,一对儿年迈的老夫妇一人推着一辆手推车,将它们送还到了原来的地方。

目睹这一情景,父亲再次对儿子说道:“儿子,这世界上共有两种人,一种人用过手推车后,将它随处一扔了事;另一种人则会将它送还回去。我希望你做送还回去的那种人。”

显而易见地,这个故事并不是在探讨送不送还手推车的问题,它探讨的是在一个简单行为背后的价值认知问题。这个故事其实在提示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两种人:一种人总是去做自己认为正确、有益的事;另一种人则是寻找理由不去做这样的事情。

第一种人无疑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这种人无论别人做不做,他们都会坚定地去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

给梦想一个机会

1977年他出生在四川大凉山的一个彝族家庭。从小他就爱听歌、唱歌,并梦想着长大了当一名歌星。可是,他的父亲却不准他接触音乐。

在部队当干部的父亲认为唱歌是“不务正业”,他更希望儿子好好读书,将来能在军事或者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只要他做任何和音乐有关的事情,都会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

但父亲的专制并没有掐灭他对音乐的渴望。为了不让父亲发现,他总是趁父亲外出时,打开收音机听一会儿自己喜欢的歌曲,在父亲回到家之前马上关掉。从小学到中学,他就在这样的躲躲藏藏中,悄悄追逐着自己的音乐梦想。

1995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专业。离开家来到北京,他终于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可以随心所欲地听歌、唱歌了。

也是在这时,他的歌唱技巧逐渐地成熟起来。大学毕业后,他和几个朋友组建了一个乐队,开始在北京打拼,梦想着有朝一日唱遍全国。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么顺利,由于经常找不到演出投资,他的乐队始终是入不敷出,最后不得不无奈地解散。

为了能够留在北京继续追梦,他只好先找了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800块,除了必要的交通费,就只剩下买鸡蛋和油的钱了。

好在他住在朋友借给的房子里,不用付房租。有一次他生病,头晕得厉害,却不敢花钱看医生,就烧了一大桶开水,把脚放进去烫,把灯关掉,一个人坐在那里默默地流眼泪。

这样的日子,过了差不多一年,他终于意识到:当一个人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时,还奢谈什么梦想?他决定面对现实,暂时将对音乐的追求放在一边。

于是,他慢慢开始做很多份兼职,杂志社的中英文翻译、平面设计、美术总监,等等,收入状况也开始慢慢地改善。几年以后,他又凭借出色的个人能力,顺利进入上海一家500强企业做管理人员,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金领。

然而,他并没有因为这些成就而让自己开心起来。只有与音乐相伴时,他才能获得瞬间的满足和充实。2007年3月,湖南卫视的选秀节目“快乐男声”开始在全国海选,他心底那份久违的音乐梦想又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