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11:02:09

点击下载

作者:(美)萨姆·阿利布兰多著,冯阳译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情绪力

情绪力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情绪力作者:【美】萨姆·阿利布兰多[著],冯阳[译]排版:HMM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5-01ISBN:9787557663858本书由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这本书的思想很深刻,并不是因为它们是我的。它们不属于我,我只是将几个理论“打包”,融为一个整体(这也是我所希望的),然后付诸实践。如果非要找出这个模型的独特之处,那就是这种理念能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它能够提供线路图,引导我们抛弃消极、低效(如果不是破坏性的话)的反应力,建立更加积极、稳定和充满活力的反应力。这种能力可以在当下使用——当你濒临“丧失”这种能力时依然有效。这还可以称为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沿着“少有人走的路”(Road less traveled)前进——一条个人成长的小路。

书中的思想适用于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因此,无论你是在世界500强公司工作的CEO或是保洁员,或是一个单位的负责人或员工,或是一个六年级的老师或学生,或是与深陷疑难病症的患者打交道的心理医生,或是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还是一对经历吵架希望和好的夫妻或是叛逆少年的父母,这些方法都可以为你提供指导。这个模型不但适用于个人,对许多组织也依然有效,比如家庭、工作单位、体育团队、政府,甚至是国会。如果运用得当,本书中的思想可以改变你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改变我们共同的生活方式。

本书写的是一个自然人的三个维度。从狭义上讲,与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有关,这是一种了解和管理自我情绪,掌握和“控制”他人情绪的能力。从广义上讲,这本书是关于情绪的——如果我们所说的情绪是指我们每个人的心理情感部分,它与其他人的心理情感部分相互作用。实际上,我之所以考虑将书名定为《情绪力》,正是因为这是一本研究我们在心理、关系和情感三个维度的书。

我不得不说的秘密是:本书中的许多事例来自我35年来作为心理医生、机构咨询师、公司执行董事以及中学辅导老师的工作经历。我经常用我在不同角色中遇到的真人真事作为例子来说明书中的观点。当然,我会修改人物的姓名、性别以及场景,以保护他们的隐私——有时我会将两个或者更多的人或事揉成一个案例。如发现与你认识的人情况雷同,纯属无意和巧合。

这本书是我的孩子,我把它呈献给你们。很多人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我只是尽一份绵薄之力。正如我们所知,我们每一个人身处美好的世界中时那么自由,可以展现真实和最好的自我,因为我们已经找到了力量、心灵和正念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好好享受吧!

我邀请所有购买本书的读者获取《人际关系三角形测试表》(Interpersonal Triangle Inventory)。你可以对照这个清单的结果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状态(第一章和第二章),以及你需要采取哪些行动(第三章)。(最好在你开始阅读本书之前)请登录www.power‐heart‐mindfulness.com,注册并下载该测试表。第一章回应能力决定你的生活能力

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水平思维来解决问题。——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幸福是自己创造的

为了寻找人生真正的快乐和成功,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和超越一个严重的障碍:我们自身。我遗憾地告诉你,你幸福的最大障碍不是你的配偶、你的老板、你的雇员,不是你的母亲,更不是经济形势,而是你自己。

这时你也许会发出疑问,哦,怎么能以这种消极的方式作为本书的开始呢?然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我们无法控制自己以外的人和事,却常常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影响我们的事情太多太多,而我们却无能为力: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父母的精神健康状况,我们继承的基因,我们继承的财产,我们配偶的性格(订婚时我们没有注意这一点),我们老板的领导能力,以及每天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作为成年人,我们如何生活不能归咎于我们身上会发生什么,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应对这些事情。

你是否曾经诧异,有些人经历了巨大的不幸之后依然会快乐?在我看来,诸如克里斯托弗·里夫(Christopher Reeve)、迈克尔·J.福克斯(Michael J. Fox)等社会名流,尽管身体遭受了严重创伤,但似乎仍然可以找到幸福的方法。有时,人们在遭受了巨大的生活挫折之后感叹,与挫折之前相比他们的幸福感甚至更强。走出困境(无论大小)的奥秘在于人们如何回应生活本身,而不是回应他们的遭遇。

我的女儿在危地马拉和当地人一起工作。危地马拉是美洲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她工作的地方是这个国家最贫困的村庄。她给我讲述了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事:尽管村民们一贫如洗,但他们非常快乐;尽管他们没有豪华轿车或最先进的电子设备,但他们脸上充满阳光。我们的幸福不是由外部世界决定的,而是在我们的脸上反映出我们内心之中的真实感受。

十分坦率地讲,在生活中我总会不自觉地抵触这种观点。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也好像会不经意地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和其他事(比如地位、金钱、青春等)上面。我会在诊疗办公室、董事会议室、研讨会上宣讲个人责任感,但内心里也会有自己依然是在为别人或他事而活的念头。在许多次的治疗、与聪明的妻子无休止地“讨论”以及学习令人信服的心灵智慧之后,我开始慢慢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态度,最终我找到了以前从未感受到的幸福。当通过发挥个人的责任感,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时,我超越了“羡慕嫉妒恨”的小家子气,经历了完整的幸福和快乐。我请你们也这样做。主动回应能力是幸福的决定力

如果这个问题不是从我们自己开始——它经常是这样,我们几乎总是能找到解决方案。奇怪的是,我对这个观点掌握得越多、了解得越深,我就会变得越幸福和满足。当我观察我的妻子、我的客户以及政府都开始承担自己的责任时,事情最终变得越来越好。

我想让你们知道,当我使用“责任”这个词语时,我对其有非常具体的定义。当我使用这个词语时,它超越了我们孩提时所学到的那些道义上的职责和责任。(“打扫房间是你的责任!”)在我看来,责任是一种主动回应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反应。

当在生活中遇到挑战时,我们可以条件反射地被动做出反应和行动,也可以运用个人的力量、心灵和理性主动回应。这种区别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影响我们身边他人的方法完全不同,这决定着我们是否可以高效、开心和健康地生活。

这本书能教会你如何提升回应能力。几千年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这个概念,但依然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我和很多人一样,认为世界正处于这一领域的重大变革的关键时刻,而且这一拐点就在眼前。

几年前,我有幸参观了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发生巨大改变和重大觉醒的历史时期,之前的世界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许,我们正处在新文艺复兴的边缘,这实质上是一次心理和意识上的复兴。我在这里并不是要谈论什么“宗教”。我谈论的是超越:将心理学与精神结合起来,把一个人变得更好。如何面对人际关系的挑战

这里有一个案例。

你是老板,你的员工在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上迟到了,这次会议要与一个大客户谈一笔生意。按照议程这名员工要扮演重要角色。这不是他第一次迟到,他告诉大家,他迟到的原因是孩子生病了,他不得不找人照顾。结果,因为他迟到和仓促的准备,会议搞得一团糟。你的客户打电话责问你的员工。在挂掉电话后几分钟,你碰巧在空无一人的走廊里与这名员工不期而遇。

此刻,你会怎么做?当你看到他时,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这不是一个虚构的问题,而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我可以举出其他例子,比如在家庭中与孩子争论,与邻居争吵,或者与父母持有不同意见。我还可以告诉你们其他僵持的局面,比如两个政党在一个重要法案上争论不休,两个国家在贸易措施上僵持不下,两个教派在同性恋问题上各持己见。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无论是个人、组织或是国家都是如此。我们是否能够驾驭这类挑战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

因此,你应该如何对上述员工的表现进行回应呢?

面对人际关系的挑战,我们有三种基本的处理方式。在第二章中我们将会讨论三种人际维度的负面表达。人们可以使用同样的三种方式进行自我保护:战斗、逃跑和冷静/缓和。现在让我们简单地用三种基本颜色来表示三种基本的回应方式——红色、黄色和蓝色。“红色-”:代表攻击性或者说“战斗”的负面反应。在红色项下,我们会有这样的表现:

敌意和争吵;

批评、责备,甚或人身攻击;

丧失理智和失去耐心。

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老板采用红色的回应方式,就意味着去训诫这位员工,甚至立刻开除他。而红色的处理方式会阻止员工的表达诉求,把他逼入死角。这位员工关于孩子的理由会显得多余,他的老板会丧失最后的耐心。“黄色-”:代表回避或者说“逃跑”的反应。在黄色项下,我们会有这样的表现:

故意中断沟通;

逃避和投降;

不作为和拖延处理。

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采用黄色的回应方式,老板可能会用眼睛盯着地板,和这位员工“擦肩而过”。这时,他会放任自流,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许随后他会再找这位员工谈话。为什么所有的问题会集中爆发造成现在的局面呢?(实际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蓝色-”:代表适应或者说“冷静/缓和”的回应方式。在蓝色项下,我们会有下列表现:

做出让步,缓和紧张局面;

协商达成一致;

投降、放弃和顺从。

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老板采用“蓝色-”的回应方式,会直接询问员工在重要会议上迟到的原因。那天早晨当他听到这名员工因孩子生病而陷入困境时,在“蓝色-”的情绪支配下他会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理解员工,甚至为这位尽职的父亲感到惋惜。

花点时间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这位老板,你会选择做出哪种反应,或者说选择哪种(或两种)颜色去描绘呢?

再让我们举一个家庭中的例子吧。

你和配偶去参加一个公共活动。你的配偶非常外向,很快融入当时的“场景”之中,结果把你一个人撂在一边不予理睬。活动结束后你们一起开车回家,路上你的情绪有些低落,说:“整个晚上你几乎都把我忘了。”他对你爱答不理的,拿起手机下载了一个新的App。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看似静静地摆弄新的技术,希望能避免争吵,其实内心很忐忑。面对这种局面,你该如何做出回应?你既受到了伤害又非常生气,但你该怎么做呢?

如果采用“红色-”的行为方式,你可能会变得非常愤怒,并且用言语进行攻击。你会因为他的行为当场发飙,甚至没有耐心做出让步。你批评和指责他,如同往常一样,你用相同的方式对待他,你告诉他你已经受够了,如果再这样下去,你会发疯的。

如果采用“蓝色-”的行为方式,当你发现自己的抵触情绪引起了对方的不悦,你会因让对方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之中而感到不安。也许你会对他报以同情之心,认为应该站在他的角度(放弃自己的立场)看待这个事情。因此,你会开始进行毫无威胁的对话,也许会问他新App怎么玩儿,表示出对他正在做的事情的兴趣。他的情绪开始由坏转好。任务完成!

你也可以一直采用“黄色-”的行为方式。毕竟,他也是用这种方式对待你的。当你遇到他的这种表现,他会故作镇定,装作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他关上沟通的大门,走开,躲在角落里。你也可以同样这么做,你可以变得平静、阴沉着脸,仿佛漠不关心,两个人各行其是,坐立不安地听着收音机,或是去照看孩子们。无论哪种做法,回家的路会很安静。

如果这种情况真实地发生在你的配偶身上,你会如何去做?你也许会立刻亮出“红牌”(“红色-”),并且坚持到底,整个回家的路上都在揶揄对方。如果这一套不管用,你或许会换个方式——一般来说,仍然不管用。比如,开始时你会批评他,如果不起作用,你会亮出“黄牌”(“黄色-”),变为“放弃”交流,不理睬对方。两种方式无论哪一种,你会发现自己都非常抓狂,不得不去忍受这个难对付的人。

世界上到处都有这样难以相处的人,就像前面提到的公司员工和配偶那样,而且还有更多难以应付的人,比如老板、同事、孩子、邻居、公婆、岳父母、合伙人、老师等。我们对他们既可以充满愤恨直接展现“红色-”,也可以做出让步表现出“蓝色-”,或者说爱理不理、“事不关己”,用“黄色-”表达自己。出于恐惧和威胁,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都会做出反应,但这些难以相处的人如何划分呢?揭开难缠人物的面纱

有一位女士第一次来到我的办公室,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当时她在一个百货商店购买家庭日用品,不小心踢到了一个装满东西的购物车,大脚趾头剧烈地疼了起来。她压低声音,对丈夫叫道:“你个白痴!”在我们谈话时,她告诉我当时她需要帮助。但她意识到那一刻特别尴尬,因为根本就不是丈夫弄伤了她的脚趾。

这个故事很有趣,而且离我们的生活不远,我们总是将自己的不快怪罪在别人(经常是你的另一半)头上。我们大部分人在生活中有一种偏见思维——在大脑边缘系统无意识的作用之下,想当然地认为问题出在别人身上。然而,就像我们从这个例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的那样,其实,我们真的没有必要责怪任何人。的确,推卸责任无法有效地解决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分歧。

当我在一次研讨会上讲解如何与难缠人物打交道这个主题时,我的首要目标之一就是解开难缠人物身上的奥秘。给“难以相处之人”下定义的难处在于无法准确地界定谁才是难以相处的人物。在百货商店的例子中,那位女士把自己的丈夫视为难以相处之人。

在研讨会上讲述这个话题时,我经常会向参加者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10℃是热还是冷?”我几乎总是得到相同的答案:“视情况而定。”确实如此。如果你在7月的洛杉矶参加一个户外晚宴,10℃会非常冷;如果你在2月的芝加哥,则可以享受一个令人愉悦的天气。当我分辨一个人是否是难相处之人时,我就会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人的主观性。问题出在别人身上还是自己身上?这个问题正如“是热还是冷”一样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从我们的角度看,往往会把别人视为难相处之人。

我将“难缠人物”定义为:一个让我们无法友好相处的人。换言之,“为难我们”的人就是难缠人物,这个人或者某种场景正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你很可能听说过房地产领域的一句名言:“买房子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什么?答案是:地段,地段,还是地段!”同样的道理,与难缠之人打交道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一模一样的。为了与所谓的“难处人物”和睦相处,你必须:

1.首先控制自己;

2.首先控制自己;(是的,你已经猜到答案了。)

3.首先控制自己!

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并且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只有对自己才有实际的控制力。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能扶好自己的方向盘,管好自己的油门,踩好自己的刹车。如果我们只是一名乘客却想去驾驶别人的汽车,很有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其次,当我们改变自己,积极做出回应时,我们才能改变人际关系。当我们自己做出了改变,我们与对方之间的沟通就会发生变化。所以,首先要做的正确的事情就是去改变自己。社会中公认的一个准则是,一个正直的人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责怪他人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会伤害到被怪罪的人。一个人如果总是为自己糟糕的表现找借口,把责任推脱到他人身上,就很难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我们会去尊重一个敢于担当,为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人。

我在心理学领域浸淫长达35年之久。当我想到能够带来积极改变和进步的因素时——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有一个因素总是排在我的清单的首位:我们要有“敢作敢当”的勇气和魄力,不找理由、不推卸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真正的自己,才能毫无偏见地接受完整的自我,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这才是纯粹的情感忠诚,不去怨恨自己,与自己和平共处。

那些能够保持谦卑和认识自我的人正是那些会自我改变的人。如果有一对夫妇找我希望“挽救他们的婚姻”,或者一个CEO想要“规范他的管理团队”,我都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判断出是否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目标。如果夫妻中的任何一方以及每一个CEO都可以接受问题中属于自己的责任,那么问题就有希望得到解决。如果他们顽固不化,坚持将责任推给对方(“红色-”),将自己视为受害者(“蓝色-”),或者坚持消极逃避、无所谓的态度(“黄色-”),那么我们就要开始准备工作了。在这些情况下,也许“创可贴”疗法就是我们全部的希望所在了。

我们当中只有少数人能自然而容易地接受不去怨恨自己或责备他人。我们大部分人,也包括我自己,都必须在磨难中才能获得谦虚的自我意识和接纳自己。有一些人总是左右摇摆,找不准自己在问题中的位置。对他们而言,问题总是出在别人身上。我并不是提倡盲目忏悔把所有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而是鼓励人们要承认其中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过错。出现问题很少全都是一个人的错,往往是两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可以成功克服许多无法避免的人际关系中的障碍——前面我们称之为“难处之人”,我们要以自我责任为始终。或者说,如果你愿意,要去培养自己回应的能力。你可以看到,要从本质上去解决问题,首要就是要有自我控制能力。

通常,当我们消极应对时,我们与难缠人物就会变得难以沟通交流。现在,让我们正视这种现象:有时候,确实完全是其他人的问题。但有时候,毋庸置疑,我们自己也有错误。大部分时候,这是两个感情充沛、反应积极的人之间复杂的主观互动。然而,我们只有方向盘、刹车和油门踏板。因此,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负责任地“驾驶”。

在我们寻找到解决办法之前,让我们先来更好地理解问题所在。这有助于让答案变得更加清晰。自尊心和痛苦之身

我查阅了“反应”的同义词。这些同义词基本上可以归为三类:

一个行为对另一个行为做出的回应或应答←迅速反驳;

草率、条件反射、冲动、突然为之的行为←仓促之举;

不假思索,缺乏预想或判断,做出的非理性行为←考虑不周。

因此,当我们做出“反应”时,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针对某人或某事做出了缺乏考虑的仓促应对。我们对别人的行为或态度(真实存在或者纯粹臆想)表现出草率和冲动,这种应激性反应的最好结果就是毫无意义、各不伤害,最坏的结果是对彼此都造成深深的伤害。有时,这种反应虽然只会持续几秒钟,但会成为我们余生的牢笼。

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梅琳达至今仍然深陷在与迈克的冲突之中无法自拔。当时,他们正在收看一个他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节目中插播了一段内衣广告。下面的事情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梅琳达看着眼睛盯着屏幕的迈克,指责道:“我看到你正在看美女!你是不是想和她睡觉?”迈克结结巴巴地嘟囔着。搞砸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他的头脑像僵住了一样,心里充满了内疚和恐惧。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那一刻,他恨不得赶紧逃走。他笨口拙舌的辩解和逃避的方式只会让梅琳达更加生气,受到二次伤害,仿佛这件事情就发生在上周。

在接下来几个小时的治疗过程中,两个人毫无保留地交流了彼此的痛苦感受。梅琳达筋疲力尽,最终做出让步,迈克也从窘境中得到了解脱。从两个人发生冲突的那天晚上开始,爱、平静或者说积极的感觉开始蒸发,被重新激活的记忆摧毁了。被动反应扼杀了他们的活力。

彼得是一个“好”老板。当他不得不去面对一名为他工作的员工时,他的身体和意识都开始变得紧张起来。他鼓起勇气把这名员工叫到了他的办公室。这个场景已经在他的脑子中重复演练了十几遍,他甚至将要说的问题写在了一张纸上。谈话主题很明确,就是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当这名员工出现在他的办公室几分钟之后,员工就得到了无条件的谅解。10分钟之前,他脑子里满是这个员工的影子和他找出的牵强的理由。彼得根本不想去知道这些事情,他站在对方的角度接纳了现实。在这位员工走出办公室之后,彼得盯着自己写在那页纸上的谈话要点出神,在想刚刚发生的一切。不过很快他就拿起电话给这名员工打了第二个电话,告诉对方接下来需要完成的工作。被动反应会让一个人失去自我。

在上面两个例子中,无论是梅琳达、迈克还是彼得都是在被动做出反应,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罢了。他们共同的问题在于当他们解决问题时他们只是被动反应而非主动回应对方。

在本章的开篇,我们讨论了三种基本的反应方式——用三种颜色表示。每一种反应都是以自我保护为前提。这种内发的保护机制有一个名字叫作:自尊。

通过“自尊”,我的意思是在人的部分思维中,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产生自我保护的意识,通常以牺牲别人、现实,并且以一种自相矛盾的方式,伤害其主人(个人自己)为代价。尽管从狭隘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自我是有用意的,但它经常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实际上,几乎每一次采取的保护,从根源上都有一个受伤的自尊心。受伤的自尊心是谈判僵持、爱情消失、树敌及战争引发的根源。从定义上讲,一种敏感或者说冲动的自尊就是被动的“反应”。

与“自尊心”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痛苦之身”。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在他的一本著作《新世界:灵性的觉醒》(A New Earth: Awakening to Your Life's Purpose)中发明了“痛苦之身”这个思想。按照我的理解,“痛苦之身”是我们内在承受的所有疼痛与苦难的累积,既直接来源于我们实际的经历,也间接从我们身处的各种文化和家庭环境中继承或“下载”而得。再具体一点,“痛苦之身”是苦难的集合体,内化于我们身体之中,但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其他人,比如父母、保姆,都不是有意要去制造这些苦难。

大脑聚集、整理,然后储存这些情绪——我喜欢将它们称为“情绪意图”。这就是我认为埃克哈特·托利所言“痛苦之身”的含义。以前的精神分析学家将这些“分散的心理物质”称为内向投射物,一些神经系统科学家则称之为“情绪记忆”或者“隐藏记忆”。在上一本书中,我用莱曼·弗兰克·鲍姆(L.Frank Baum)所作《绿野仙踪》(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一书中的角色——西方坏女巫来表示我们心中分布着的痛苦与恐惧。无论你如何称呼它们,如果这些物质得不到恰当的新陈代谢,它们就会作为“分散的心理物质”一直存在于我们身体之中,就如同它们的生命寄生在我们的思维之中。下面是从埃克哈特·托利写作的一篇关于“痛苦之身”文章中摘要的内容。“这种累积的痛苦是一个负能量场,占据着你的身体和意识。如果你从其本身的角度去认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你就会接近真相。它是情绪化的痛苦之身,分为两种存在形式:休眠和活跃……痛苦之身作为一个实体,必须寻求生存之道。如果你无意识被它控制,它就能生存下来。它在体内操作你,变成你,经由你的‘皮囊’显出它的属性。它需要从你的体内获取‘食物’,它以与它能量共振的经历或各种形式创造的痛苦为‘食’。这些形式有愤怒、沮丧、恨、哀怨、感情冲突、暴力、疾病等。当它操控你时,它会在你的生活中‘人为故意’创造一种经常能激活它能量的状况,以便喂养它继续生存。痛苦之身只能以痛苦为食,不能以欢乐为食,因为‘欢乐’有着与之对立的能量波,对它而言相当难消化。”

如果这不是在描述一个占据你身体的“恶魔”,我就不知道它是什么了。实际上,一些(非宗教)心理学理论学家将这些分散的心理物质成为“精灵”。我发现这个词语很有趣,计算机编程人员同样用“精灵”这个词语来表示支持电脑运行各种程序。我们都没有见到过这些程序是如何运行的,比如我们的电子邮件或者文字处理系统,但它们确实存在。我们知道有些程序是作为电脑病毒被人恶意写成的。这是一个类比,我喜欢用生物学版本的病毒去分析痛苦之身是如何运行的。

病毒是外部物质,按照它们的意愿接管我们细胞的自然运行。病毒寄居在我们体内,但并不属于我们身体本身,往往处于休眠状态,一切相安无事,除非被一些外部条件或者刺激激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人,会突然变了一个人一样,出现言语或肢体的暴力行为。或是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一件小事情会引起情绪上的轩然大波。与爆发这种情况相伴而生的是自尊心受到伤害或威胁。这种病毒的发作可以以红色、蓝色和黄色三种原色的任意混合出现。

在红色病毒作用之下,梅琳达的痛苦之身被点燃。丈夫的注意力被其他女性吸引,激活了她紧张的情绪记忆——就好像他已经背叛了她一样。她的痛苦之身,她那一套已有的情绪意图不断地累积,让她感到背叛和失去了丈夫的爱,这彻底点燃了她的愤怒。她的自尊心开始采取行动,进行“保护和防御”。她讨厌对面坐着的这个男人,就如同他是任何一个曾经伤害过她的男人一样。她的痛苦之身被彻底唤醒,内在开始不惜一切代价地进行自我保护。

在红色的反应之下,防御状态的自尊心会去战斗,履行职责去回击侵略者的挑衅。它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毫不妥协,去指责对方。它不会感到任何内疚,只是感觉到自己被冒犯。被点燃的痛苦之身与自尊心同仇敌忾(并肩作战)。它们是“一个战壕的兄弟”,从心理学上讲,它们是同一个“东西”。红色状态下被唤醒的痛苦之身会去指责他人、斤斤计较、愤怒异常。

迈克的反应则不同,总体来说他的表现属于黄色范畴。当遇到妻子发怒,他选择了“离线”。他被妻子的表现震慑到了,他想要摆脱痛苦,拥有一个轻松的空间。他选择了躲避,只想赶紧逃走。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他的身体虽然还停留在房间(刑讯室),但他的思维或者说灵魂已经离开了。

在这个例子中,自尊心通过离开冲突现场进行自我保护。与红色状态下的自尊心不同,黄色反应不是去战斗而是逃避。当儿童遭受难以忍受的口头、身体或者性虐待时,一般会采取这种方式。他们没有其他选择吗?其实他们是没有能力与强大的对手战斗,而且这个对手往往又是他们的监护人。因此,他们只能通过心理上的逃避来承受这一切,直到有一天他们可以离开。我们将这种防御机制称为“解离”,它允许身心分离,心灵远离当时身体正在经历的痛苦。

迈克累积的情绪意图支撑着一个痛苦的身体,进而驱使他做出逃避的反应。在上面的例子中,这是他对妻子的反应。实际上,这种情况对迈克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威胁。只是妻子对他不满,仅此而已。从最开始到那件事也是唯一的事情以来,他对妻子一直很忠诚。妻子并没有要伤害他的身体,如果她要这样做——即使是使用锐器或枪,他也可以轻松应对。然而他的反应真像是第一次被抓包。他的痛苦之身留有记忆,他无法抵御它的力量。他的痛苦之身无法忍受,终于爆发了,因此情绪的开关跳闸,保险丝熔断,自尊之心接管身体。如果没有人可以保护他,他的自尊心就会承担这个责任。

痛苦之身之间相互激发,这种说法非常恰当。人类和我们最忠实的好朋友狗狗们一样,都是群居动物。因而,我们进化出一种群际之间沟通的意识,其中语言发挥的作用并不大。无论结果更好或更坏,我们情绪化的大脑会触发或激活另一群人情绪化的大脑。如果你去过喜剧俱乐部,就会理解这种现象。笑声是会传染的。幽默感可以在人群中传递。当你坐在家里看电视时,听起来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笑话,但在现场观众中却是猛拍膝盖,笑到流泪或断气的笑话。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拯救痛苦之身的自尊心被激起之后,它常常也会触发其他人身体的痛苦和自尊心。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在他的《主要领导力》(Primal Leadership)一书中提到这种现象也发生在领导者身上。他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有效(和无效)的领导力是需要通过语言表达的。无论好坏与否,领导者的情感思维对他/她的下属们影响巨大。这种现象发生在梅琳达和迈克身上,也同样会发生在我们家庭和工作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中。这可以发生在我们的厨房、董事会办公室、孩子的足球比赛、美国的国会,以及两个宗教派别之间。这同样也发生在彼得身上。

就像梅琳达和迈克对彼此做的那样,彼得对做错事的员工发脾气,他做出的反应属于蓝色。在代表战斗的红色和代表逃跑的黄色之外,代表妥协的是蓝色。实际上,这种妥协有点过犹不及了。他们息事宁人,顺从对方的意图,从而让自己不会成为一种威胁。蓝色的自我通过善良来保护自己,但却没有考虑什么才是真正的善良。因为蓝色自我的目的是保护主人的安全感和重要性。蓝色会放弃、屈服并适应他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当我23磅重的狗狗曼娜碰到她重达45磅的朋友特拉时,她经常在地上打滚,向特拉露出自己的肚皮,这是在向特拉表示,她投降了,所以特拉不会去伤害她。曼娜做出的就是蓝色的反应。

彼得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但从他个人品质和公司利益的角度而言,却好得有点儿过了头。彼得预料到能从这位员工身上看到不同的故事,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了下来。但这帮不了他的忙,他还是得罪了这个员工,她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好理由”,同时彼得立刻站在她的角度思考。他写在草稿纸上的谈话要点很快被涂画得面目全非,彼得退缩了。瞬间,他感受到了“相互理解”和“重要的”含义,他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老板。然而,这位员工离开时没有任何结果,而彼得杵在原地一动不动,就像森林中已经生锈的铁皮人(《绿野仙踪》中的人物)。

毫无疑问,彼得的痛苦之身被唤醒了。或许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有一个专横跋扈的父亲,由此形成了他的情绪意图;或许生存的唯一出路就是顺从,按照父亲的方式去看待世界,他的自尊之心会保护他,让他在“地上打滚”,表现得毫无威胁和彬彬有礼;或许他是妈妈的“小棉袄”,不像妈妈“邪恶”的丈夫——他的父亲那样,年轻的彼得展现出了善解人意的品质,这让他有了一种成为别人心目中重要人物的意识。成年以后,他还会把这种意识继续保持下去,不去成为一个“坏人”,而是要成为一个“善解人意和招人喜欢”的老板。彼得的情绪意图决定了他痛苦之身的反应,那就是既不去做红色的战斗,也不去做黄色的逃避,而是蓝色的息事宁人。自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好吧,如果我们人类真的那么聪明,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的反应?我们可以做开胸手术,短时间内完成马拉松,制造功能强大的便携式电脑,思考复杂的数学和哲学问题,为什么我们无法控制自己?如果我们希望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人类伟大成就的上限不是在广袤的海洋或者外太空,而是在我们的内心世界。

无论是我诊所的病人还是商业客户,都经常说他们发现我非常冷静(没有波动)。确实,跟他们在一起,我是一个冷静的人,而且不受外界影响。但是,当我为了准点登机努力赶往机场或者当我的电脑无法正常工作时,请不要问我的家人我是什么表现。当我们的痛苦之身处于休眠状态,自尊心没有受到威胁时,我们很容易保持冷静。然而,我们所有人的痛苦之身都会有爆发的时候(一些人则是经常爆发)。我从来不相信有人能够免受情绪(假如不是有害的)的影响。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组织都可以免受反应状态的影响,但无一例外,我们所有人都会从生活经历中累积情绪意图,最终唤醒我们的痛苦之身。

我们任何一个披着诚实和自我意识外衣的人,有时都会禁不住思考:“为什么我会做出那样的反应?”这就是问题所在:“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造成消极的后果?”机构研究的结果非常具有说服力,它表明积极主动的管理方式可以让员工形成最大的生产力。可是为什么管理者们仍然在用愤怒和恫吓去“刺激”员工?把丈夫大骂一顿或者带着情绪故意忽略妻子的存在,这样做什么时候才能建立更加和谐的夫妻关系?我们知道不断地批评孩子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可能会贯穿他的一生,那么我们为什么还在愚蠢地责备他们?为什么我们仍然如此行事?都是大脑惹的祸

我用缩写“L.I.A.R”来描述反应的性质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棘手之处:大脑边缘系统(Limbic)、强烈的情绪(Intense)、自动自发(Automatic)、顽固不化(Resistant)。

大脑边缘系统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反应起源于情绪化大脑中的边缘系统。这个罪魁祸首位于我们大脑脑干和大脑层之间的某个位置。在研讨会上,我会邀请参与者将一根手指放在耳朵上方,另一根手指放在两眼之间的鼻梁之上。然后我告诉他们:“在脑部深处,两根手指交叉的地方,就是边缘系统的位置。”当我们享受朋友或爱人的陪伴,倾听巴赫的一首曲子,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或者一次愉悦的性爱,边缘系统就在那里把这些体验积攒起来……嗯,是一种体验。正是在边缘系统中,我们保护自己免受真正的威胁。当野生动物们冲撞我们的祖先时,在他们来不及思考之前,边缘系统就会开始启动,迫使和催促他们去奔跑或战斗。关于边缘系统,有一件重要的事需要你注意,那就是它不仅是我们所称的“思维能力”的一部分,其本身也有自己的思维。换言之,对于边缘系统最初发生的事情我们几乎无能为力,因为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

在研讨会上讨论“L.I.A.R”时,我经常会耍个小把戏。我会晃动右手的食指,然后将整个左臂抬起再放下。这时,观众们看着我,好像我是一个白痴。然后,我要求他们带着情感去做这个动作。你可以晃动食指——任何一只手都可以,能让自己变得有那么一点生气、高兴、悲伤、难受或害怕吗?除非你是一个天才的演员,否则你做不到。这就是人的大脑皮质和边缘系统的区别,我们几乎无法控制反应性、情绪化的中脑。

边缘系统的另一个面是它根本没有时间概念,而我们每天都在用其他方式经历时间,所以当一段情绪化的记忆被激活之后,它本身不会被储存为记忆。就像梅琳达不会告诉自己:“噢,这和12年前我第一次发现你做这种事的感觉一模一样。”她不会这样做,在那一刻她只是感觉到自己被冒犯了。当老板批评员工时,这位员工不会立刻想到他醉酒的父亲曾经对他说过类似难听的话。正是在边缘系统的作用之下,这些情绪化的记忆被激活,就好像它们就是在那一刻出现,而根本意识不到来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出现。

强烈的情绪

从本质和设计上讲,边缘系统及其产生的情绪会非常强烈。有时候我们需要这种强烈的情绪。我认为情绪的出现至少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作为信号,吸引你的注意力!它就像一个警报系统,提醒我们有重要的事情发生了,而且它认为发生的事情越重要,给出的信号就会越强烈。例如,当你说了或者做了伤害他人的事情,就会有“负罪感”。这就提示你要么道歉,要么将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情绪就像汽车的仪表盘,告诉你该更换机油或系好安全带。

情绪的第二个价值和动机有关。情绪,这个词语本身就暗含了企图的意思。如果我们很愤怒,我就会被激起而去“开战”;如果我们正在恋爱之中,就会主动去照顾彼此;如果我们受到威胁(无论数量多少),情绪都会鼓励我们赶紧逃跑,就好像天塌下来一样。所以,无论是作为信号还是动机,情绪必须具备一定的强烈程度——相应地,反应也会有一定的剧烈程度。如果我们感到有点恼火,我们就会做出愤怒的反应;如果我们真的很生气(比如暴怒),我们就会充满敌意地去应对。

为了理解“强烈”这个概念,有必要解释一下我所称的“分层效应”和“驻波”(频率相同、传输方向相反的两种电波,沿传输线形成的一种分布状态。在波形上,波节和波腹的位置始终是不变的,给人伫立不动的印象,但它的瞬时值是随时间而改变的)。我们可以争辩,当丈夫盯着另外一个女人时,梅琳达可能会有点生气,但她的反应完全超出了生气的程度。当电脑不能用时,我也会抓狂,但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呢?我们可以在对“驻波”的分析中找到答案。自然界中驻波最好的例子就是奔腾的激流。在一条河流之中,当一个波浪与另一个波浪“相遇”,波峰压在位置较低的波浪顶部,就会产生驻波。现在它们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波浪,但实际上力量如此强大,至少是两个波浪。在这个例子中,位于上层位置的波,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波,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对用情不专的丈夫或者无法使用的电脑的反应);位于下层的波,或许规模更大力量更强,则是情绪记忆。因而,我们反应的振幅更大,超出了我们一般的期望。

情绪记忆不是作为一种记忆沿着时间线被体验,而是对当下发生的事情的瞬间反应。基于此,就可以将情绪意图和激发情绪意图的事件区别开来。就如同一条河流中的驻波,基于情绪做出的反应强度甚至比当时或者原有激发它的事件还要猛烈。许多人背负这沉重痛苦之身行走,其中的情绪意图只是在等待着另一个波浪或者“当下”的事件——盯着性感女人看的丈夫或者不能正常工作的电脑,从而引发一次非比寻常的强烈反应。

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对边缘系统的强烈程度有一个非常好的比喻。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小人坐在一头强壮有力的大象脖子上,只要这头大象情绪稳定,这个小人就可以根据自己设定的方向驾驭大象,实现自己的目的(旅行、拖运重物等)。然而,如果大象不高兴了,你根本无法控制这头庞然大物。大象就像边缘系统,而这个小人就像让我们选择上下摆动自己左臂的前额皮质。

当前额皮质和边缘系统一起工作遥相呼应的时候,就像小人驾驭大象一样,我们处于平衡的状态之中。然而,当我们进入反应模式,边缘系统的力量超过了前额皮质,我们就无法冷静思考了。例如,当那个自以为是的员工找出借口时,彼得突然完全站在这位员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忘记了他本来有充分有效的理由去约束员工。他的边缘系统中对冲突的恐惧超越了他的前额皮质中的“思考”。在一瞬间,他开始按照员工的想法去思考了。

自发

有一天,我打开厨房壁柜的门。突然,我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一个玻璃杯。我几乎记不得是如何抓到的。其实是当我打开门,一个玻璃杯掉落下来,我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自动抓住了这个玻璃杯。我是怎么做到的?好吧,当我眼睛发出的神经脉冲到达脑部的枕叶区域时,他们分开为两个方向。第一部分速度较快的神经快速来到脑部下方区域(脑干和边缘系统),为行为快速做好准备;第二部分速度较慢的神经到达皮质,根据以往类似经验对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和分析。为了增加我们的生存机会,神经信号首先抵达脑部下方区域,这非常重要,这样我们就可以快速做出反应。分开的第二部分神经决定着你是抓到了这个玻璃杯,还是玻璃杯摔破你去捡拾碎片。从生存的角度,这决定着你是被野兽吃掉还是能够继续存活。

在我们的大脑中,只有很小一部分事情可以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实现,剩余的都是我们无须思考的自发行为。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无意识或潜意识。当你知道很多我们的所做、所思、所想以及反应都未经过意识的允许,就会感觉自己是多么卑微。事情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当然,有很多自动反应是有益的,比如抓住玻璃杯或者躲避迎面驶来的汽车。也有很多并不那么“有益”的自动反应,比如发怒,或者在运动中认为队友在批评自己。就像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m Gladwell)在他的《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思考力量》(Blink: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一书中描述的那样,基于后天准确的学习,人类可以有很多“有益”的自发本能和直觉。我们也持有很多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的偏见,即便所有证据与我们的观点相左,也很难改变这些偏见。我们可以养成很多“良好的”自觉习惯,比如在个人健康和身体锻炼方面,也会养成很多“有害的”自觉习惯,比如用酒精麻醉自己。而且,所有这些都是自发的本能、直觉和习惯……

顽固不化

当大脑学习知识时,生性不喜改变。比如,你决定提高自己的网球水平,参加培训课程。网球专业人士建议新的握拍方式可以提高击球的力量和准确率。尽管你相信这种击球方法可以提升自己的比赛水平,但你发现自己仍然回到了在高中时学会的旧式低效的握拍方式。你的脑袋在大叫:“这不是我的方式!”尤其是在情感训练时,这种感觉会更加真切。我们的大脑硬盘里装置了某种行为、观念或者性格,我们就会不停地重复。如果你拥有了好习惯,当然可以重复。举个例子,我很高兴每天晚上刷牙时不必每次都去阅读用户使用说明。现在,刷牙就像骑自行车一样,是第二本能。

然而,当我们学习的知识派不上用场,比如当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做出准确应对时,我们无所适从或者无法避免冲突,这种机制就不会给我们带来好处。很多习惯不仅是自发产生的,而且顽固不化,很难改变。

这四个方面——边缘、强烈、自发和顽固,集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高度稳定固化的体系。如果建立在良好的行为、态度或观念基础之上,能给每个人都带来好处。(你可以想想我们经常展现的良好行为方式,我们避免发生的意外,在摔碎之前我们抓住的玻璃杯。)当我们带着善意、理解、勇气和冷静去做出自发反应时,那么默认系统就会正常运转。然而,如果是建立在不良的行为、态度或观念基础之上,麻烦就会找上门,高度功能紊乱的系统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而且无法轻易改变。“坚决说不(Just say no)”是南希·里根(Nancy Reagan)创造的一个流行语,其思想是当年轻人遇到毒品时,要对诱惑“坚决说不”。里根女士并没有借助我们现在知道的关于大脑的相关知识。边缘系统力量强大、强度剧烈、自发而生,并且顽固不化。当我们被批评(红色)、我们被忽视而感到深深受到伤害(蓝色),或者发生了难以承受的悲伤之事变得冷漠(黄色)时,我们很难做到不用愤怒去回应。事实上,当我们的边缘系统大叫“YES”时,我们很难总是做到“坚决说不”。

当我们按照本能做出反应,而不是采用积极的方式做出回应时,我们就会错失目标,丧失全部潜能,生活变得一团糟。我们人类有能力完成伟大的事情,不仅局限在科学技术领域,还可以去无私地关爱他人,遭遇挑战时鼓足勇气,控制我们人性中“恶”的一面。

在本章中,我提出了一个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基本挑战:对事情、时间尤其是他人的反应。在第三章,我会提供一个路线图,引导破坏性被动反应转变为建设性主动回应。但是为了提供理论基础,在第二章我会介绍我认为的“人际关系的三个维度”。其实在介绍三种不同颜色的反应时,我已经介绍过这三个维度了。它们的特征可以总结如下:

红色代表力量维度(高度),用能动表示;

蓝色代表心灵维度(宽度),用共情表示;

黄色代表理性维度(深度),用正念表示。

第二章还会介绍一个模型,我称之为“人际关系三位一体图”或“人际关系三角形”。这个模型建立在上述三个维度基础之上,而且是我在第三章提供的帮你找回人生平衡之路的工具的前提。

请按照本书指引,登录www.power‐heart‐mindfulness.com,获取《人际关系三角形测试表》,你可以使用其中的结果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类(第二章),以及需要采取的行动(第三章)。思考与冥想

1.我们所有人都会做出三种基本颜色中的一种反应:红色、蓝色和黄色。你对待下面这些人一般是做出何种反应的:

你的配偶、男/女朋友、搭档;

你的孩子;

你的老板或上司;

你的员工。

你对每个人的反应都相同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会区别对待?

2.小时候母亲/父亲对待你的表现属于哪种颜色?你是如何回应的?

3.如同设计的那样,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痛苦之身“看不见摸不着”,不受意识控制,并且与我们的思维融为一体。你如何能够分辨出自己的痛苦之身是否苏醒以及何时苏醒?作为痛苦之身的情绪意图是什么?事态会向何方向发展?第二章人际关系中的三个维度

因为神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塔尔苏斯的保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的秘诀

如果你能够更好地激励你的工作团队,会怎么样?如果和配偶发生争执,你仍然可以在没有指责、伤害和怨恨的情况下安心工作,会怎么样?如果可以保持冷静,和孩子们开心地交流,会怎么样?你的生活会大有不同吗?

现在,如果你有一个健康的人际关系设想,并将其扩展至世界范围——国会领袖们冷静客观地解决争端,世界领导者们通力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宗教首领秉持自己的信仰且不带仇恨或偏见去对待那些不同信仰者,如果我们可以从容驾驭的话,你就可以想象我们生活将会发生怎样深刻的变化。

这种驾驭和物质世界是平行的,就如同物质世界的三个维度——高度、宽度和深度,人际关系的世界也有三个维度。我将这三个维度命名为力量(高度)、心灵(宽度)和理性/正念(深度)。事实上,正如同物质世界的协调一致可以帮助我们轻松抵达自己的目的地,人际关系世界的三个维度也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提升生活品质。

想一想你生活中那些看起来出类拔萃、能力突出的人(也许是你曾经的老板、大学时的朋友、工作中的同事,或者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你的父母或者配偶),我敢打赌,他们正是可以从容熟练保持三个维度平衡的人。他们关心他人,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不惧怕承认自己犯错(心灵之轴);他们可以恰如其分地坚持己见、表达诉求,自尊自爱(力量之轴);他们实事求是、深明大义、不偏不倚(意念之轴)。

生活之中你正在面对哪些难题?从本质上,可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你的人际关系很差,却没有能力找到解决之道。或者你和朋友一起创立的公司却被他弄得一团糟,或者不管你做任何事父母都要指责一番。或许,你正是那个令人生厌的合伙人或父母。

即便你遇到的问题并非直接针对个人,但是很有可能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被牵涉到人际关系中。例如,你生病了,却遇到一个在医学院学习期间逃课没有学习临床护理的医生;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你的销售造成了严重影响,你需要激励销售团队增加销售额。想一想,在这些困境之中,如果你可以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容应对,一切就会变得不同。人际关系三角形

构成三维基础的想法并非我所独有。在我获取咨询心理学硕士学位期间,我遇到了卡伦·霍妮(Karen Horney)的《我们的内心冲突》(Our Inner Conflicts)这本书。霍妮是一位德国精神分析学家,1930年移民美国。在精神分析领域,她以对焦虑和女性心理的研究而著称。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她将内心冲突描述为自我内部的矛盾,这些矛盾被“解决”了,或者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紧张而在人际间采取行动。

我们内心冲突的一个例子是,在我们希望实现自己的愿望获取所需与同时又不愿意得罪他人之间的一种典型紧张关系。霍妮建议我们可以采取三种方式通过人际关系来解决这一冲突。第一个方式她称之为“亲近人”。在这个例子中,内心冲突的个体会不由自主——往往是无意识地放弃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而且去“顺从”他人表现出来的兴趣,避免冒犯对方。第二个方式是“对抗人”,这时的人充满敌意。他坚持己见,按照自己的意愿,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与他人“对抗”。第三种方式是“远离人”,这时的人放弃了前两种策略,而是去避免与人接触,做出切割,关闭交流的大门,转身离开。

霍妮的人类行为模型吸引我的地方在于这三种行为方式的简洁易懂。我们要么在“亲近”人,要么在“对抗”人,要么在“远离”人,三者必居其一。任何人际关系的表现都可以归入这三种行为方式之一(或者组合),我很难找到例外的情况。你用你所度过的一周来验证这三种方式是否适用,可以描述一下你是如何按照这三种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我想你会发现——就如同我发现的那样,这三种相互关联的形态覆盖了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方式。

我开始在自己针对个人和组织的有关治疗实践和培训工作初期中运用这一人际关系行为理论。事实证明,它是一个极其有效和实用的工具,可以引导人们处理好繁杂的人际关系问题,实现个人成长。

几年之后,在我的博士课程之中,我接触到了威尔弗雷德·比昂(Wilfred Bion)的作品。比昂可能是20世纪精神分析领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但人们——甚至包括心理学家们对他知之甚少。在他诸多闻名于世和富有创意的思想之中,他提出在一个心理群体中,我们情感“联结”或联系方式有三种:爱、恨和理性。我认为,比昂的情感联结三要素完全匹配了霍妮的情感行为的三种方式。“亲近”方式很像比昂的“爱”,“对抗”方式与他的“恨”相似,“远离”方式(变成一个真正的客观主义者)等同于“理性”(按照科学家的方式理解事物)。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提出了自己的“人际关系三位一体(三角形)”理论。

我开始在生活中的诸多场合观察人际关系的三种行为。为了便于理解,让我们看看三个完全不同的例子。

在本章的开头引用了《新约》的一段话,是保罗为提摩太在领导教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保罗声言,神赐给提摩太的“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对抗)、仁爱(亲近)、谨守(远离或者理性)的心。”无论提摩太是否理解,在这句写在2000年前的话中,保罗已经向他的门徒给出了人际关系三角形的要素。

第二个例子来自于高中的生物学。我们学到生物通过三种方式保护自己:一是战斗(对抗),二是逃跑(远离),三是妥协让步(亲近)。无论是一个小动物还是一名世界领袖,每一个生物必然通过战斗、逃跑或者顺从来实现自我保护。无论生物体型大小、复杂程度高低,在这些构成生命基本要素的行为方式之中,我们看到了人际关系的三个维度。可以看出,任何一种生物都会按照这三个维度来保护自己。

最后一个例子来自于莱曼·弗兰克·鲍姆的经典故事,也是我最爱的电影之一——《绿野仙踪》。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多萝西的三个伙伴分别代表了一种人际关系行为或者说人际关系联结方式。在每一个角色之中,都需要创造一个关键要素。第一个人物稻草人需要一个大脑;第二个人物铁皮人需要一个心脏;第三个人物狮子需要勇气与胆量。

多萝西的伙伴们隐喻着三种我们需要开发的能力:稻草人——理性(远离、理性或者说正念);铁皮人——爱(亲近,心灵);狮子——勇气(对抗或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在下次讲座时分享我们发现三个维度之间的这种关系。人们喜欢这个故事,在我发言之后,每一个人都想要谈论多萝西的三个伙伴。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开发稻草人的头脑、铁皮人的心灵和狮子的勇气。

这就是人际关系三角形的起源。我使用这个三角形来解释人际关系的三位一体理论,因为它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三种行为方式之间的区别,以及三者之间必然存在的内在联系。

从此,我开始在诊所执业中,在演讲研讨中,在培训咨询工作中,使用和教授这一模型。

在我写了关于多萝西的三个伙伴和人际关系三角形的书之后,一个人打电话向我询问这一理论的来源,最终我给出了令他满意的答案。他告诉我,他是一家公司的董事会主席,这家公司生产埃利亚斯·波特(Elias Porter)博士开发的“优势配置清单(Strength Deployment Inventory,SDI)”。

我对波特及其创造的“关系意识理论”(Relationship Awareness Theory)几乎一无所知,他的理论成果与比昂的三种连接方式和霍妮的人际关系的三种行为方式非常类似。在他的理论中,波特提出了人们之间基于动机的三种关系模式。他分别称之为“利他的—培育的”模式,即人是基于为他人考虑而行为的(类似于“亲近”或“爱”);“武断的—指挥的”模式(类似于“对抗”或“恨”);“分析的—自主的”模式(类似于“远离”或“理性”),即人基于事实、客观和自我控制而行为。显然,还有其他研究人员用自己独特的命名方法,关注、界定和标记了这些通用的行为模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