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钱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14:34:08

点击下载

作者:李引进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潮涌钱江

潮涌钱江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潮涌钱江作者:李引进排版:红枫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0-12ISBN:9787559423702本书由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钱塘风雨盼黎明姜 波

武林白雪归青冢,钱江怒潮杭州湾。

我院教授李引进写的长篇小说《潮涌钱江》,即将出版发行。作者用严谨的、研究的笔触,展示了小说的当代性和新方法。长篇小说《潮涌钱江》描绘了1927年侵华日军登陆杭州湾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钱塘江两岸中共地方党组织、普通老百姓在这段时期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杭州城乡独特的风土人情,各个阶层的分化和矛盾以及广大青年在复杂的抗战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着重描写了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旋涡中的主人公共产党员郑铁头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杭州地方武装的军营生活及遭遇。这部小说场景宏伟,画面生动;气势雄浑的战争与细腻的日常生活场面相互转换,风景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彼此衬托;众多人物及其命运在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中得到了深刻表现。小说多方面的内容都是把郑铁头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经历而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叙述了我党在地方武装中的活动和影响,使郑铁头从九坝村小队队长、钱塘江中队中队长、钱塘江大队大队长、杭州地方武装独立团团长,成长为我党领导的浙东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独立支队支队长,他的形象得到小说里最多方面深入细致的描写,在他身上倾注着作者的全部思想和艺术激情。小说艺术结构复杂严谨,情节发展腾挪跌宕,故事演变曲折纷繁,线条明晰,时空转换自然,真实事件与艺术虚构相结合,采用细腻、粗犷、浓烈的交替手法,真实把握了侵华日军登陆杭州湾时期历史转变的脉略。《潮涌钱江》50万字,故事叙述引用许多江南民歌、民谣篇幅,描绘不断变幻的自然风光,极具乡土风情,语言基本采用杭州方言的表述方式,清新而明快。(作者:姜波,博士,陕西省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副主委,陕西省红色文化研究院理事长,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前言《潮涌钱江》内容简介、美学追求、主题及杭州方言运用杜耀峰1.内容简介

山清水秀的钱塘江沿岸,分布着星罗棋布的村落,1927年侵华日军登陆杭州湾前夕,有一位名叫郑铁头的年轻人,在九坝村成立了一支武装队伍,被浙江省军管区任命为小队长,他们摩拳擦掌准备保卫杭州湾。他的姆妈冯桂子从小奶过两个孩子,一个叫郑福土,是郑宅绅士郑大杭的孙子;一个叫马春秀,是郑宅三姨太太的姨外甥女。郑铁头爱上了马春秀,他俩的热恋很快地传遍整个村落和杭城。郑铁头和奶弟郑福土在一次为浙江省军管区押送物资时,和土匪冲突,郑铁头落入兰江,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奶弟郑福土回来后开始追求马春秀。郑福土的爹爹(爷爷)郑大杭为了遏止这种行为,便偷偷把马春秀卖到上海去了。郑福土和爹爹(爷爷)大吵一架,率队员赴上海救回马春秀。两人晚上举行婚礼时,郑铁头率领一支收编的队伍回来了。失望之际,郑铁头还是成全了奶弟郑福土和奶妹马春秀的婚事。

郑铁头的姆妈、阿爸怕儿子和马春秀再有纠缠,便让他娶了杭城大律师之女阿巧为妻,贤淑的阿巧,也受到全家人的喜爱。在成长的过程中,郑铁头加入杭州地方共产党组织,率领这支地方武装打击和日本人勾结的土匪,抓日本特务,和侵华日军抢潮头鱼,与侵华日军面对面拼刺刀。后来,郑铁头的姆妈、阿爸、妻子阿巧和妹妹阿花,均被侵华日军的飞机炸死了。侵华日军偷袭登陆杭州湾,几支地方武装保卫杭州湾的战斗失败,奶弟郑福土被俘,马春秀又回到郑铁头的身边,成为抗日情侣。2.美学追求

长篇小说《潮涌钱江》的审美体验,艺术的构成了该长篇小说的审美特质即美学追求。也就是说,作者审美体验的理论,实际上折射出了希望接通中国文学传统的精神血脉,希望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架设一座有益的桥梁的美学理想。

现在,以抗战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但大多是以英雄人物为主人公,歌颂他们高尚的品质、为抗战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英雄事迹。这样一批文学,多有“应命”文学的痕迹,在塑造人物上有“高、大、全”式的弊病,虽然自称“现实主义”,但都具有粉饰和拔高的不“现实”的通病。而长篇小说《潮涌钱江》却是一个例外,作者从另外一个美学视角展现了较为真实的抗战,也就是说,是从“人”的角度来审视抗战,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来拔高“人”的。在这里,作者的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继承并发展了中国文学道德意识与审美意识相结合的美学传统,以一个艺术家全部的良知,直面现实,怀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谱写了一曲悲壮主题的近代史诗。为了实践这种人道主义追求,在长篇小说《潮涌钱江》中,作者运用了真正的现实主义原则,即不粉饰现实、不拔高人物、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几点说起来虽然简单,但在万马齐喑的中国文坛却是非常勇敢和难能可贵的。文学情怀说到底是一种人文情怀。作者一贯坚持艺术真实要遵循生活真实的原则,坚持做一个有文学情怀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崇德笃学的人,一个为文学艺术献身的人。作者曾经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也是一位大学教授,他的文学情怀,他的艺术视角,对于他如何思考人生,关注抗战时期江南农村状况和农民命运,在描写不同历史阶段农民的肉身生存体验方面一脉相承。挖掘这种描写的文化蕴含以及这种描写所塑造的抗战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典型,使他的《潮涌钱江》能够清晰地把握中国近代乡土人生的发展轨迹,看到现实主义在中国作家群中的历史演变,并了解对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特有的贡献,敢于面对现实,敢于秉笔直书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作者艺术的良知,也是他在现实主义美学上的独创。3.主题

相对于波澜壮阔的抗战题材而言,个人不过是旋涡中的一滴水。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在行进的路上,不可避免地要碾碎许多个人的美梦。在长篇小说《潮涌钱江》中,作者正是以悲悯的情怀,通过描写主人公郑铁头与时代的复杂关系,从普通人的角度反观大时代里的大变动,从而唱出了一首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壮歌。长篇小说《潮涌钱江》全书13章,50余万字,据统计共写了近百人。在这样宏大的篇幅中,主人公郑铁头的命运始终处于小说的中心位置。郑铁头有两大追求,一是作为共产党人的荣誉,二是爱情与婚姻。而在爱情与婚姻方面,他的过程是曲折的。在个人生活中,他动摇于妻子阿巧与奶妹马春秀之间,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焦虑痛苦——阿巧怀疑丈夫不忠,甚至想远赴延安;马春秀在与郑铁头的感情纠葛中,违心地和自己不爱的郑福土生活在一起,受尽磨难。在这支地方武装视为天职的战斗生涯中,郑铁头加入中共杭州地方党组织,义无反顾地坚决贯彻执行我党在地方武装中的活动和影响,尤其是郑铁头落入兰江,身陷土匪围困的穷途末路之际,他不顾生命危险,力陈抗日大义,把一支贫苦农民组成的土匪队伍收编为抗日武装,壮大了杭州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

1932年元月,第一次淞沪抗战暴发,上海的守军第十九路军几乎没有棉衣,将士身着单衣,短裤露膝,在冰天雪地里同日军作战。不仅没有衣物,而且武器装备也不足,尤其战役开始后,手榴弹明显供应不上,国民党中央政府更是始终不予以回应,只好发动上海和近在咫尺的杭州民众赶制土制手榴弹。杭州民众踊跃参与,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支援第十九路军抗战的运动。虽然十九军开始没有后退并且取得了一定战役成果,但是在陈铭枢的电报下,蒋光鼐和蔡廷锴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所有将士都不相信这道命令,认为是通信员误传,甚至认为通信员是奸细,不断将通信员扭送军部或者求证命令的真实性。得知真的停止进攻后,不少将士嚎啕大哭,有的人抱起步枪冲向了日军阵地,随着几声枪响,倒在血泊中。第十九路军浴血英勇抗战的事迹,深深感染了杭州人民。在杭州城乡逐渐形成了带有相对自治性质的民团组织,他们是当地军队兵力的主要来源,抗战前夕开始成为特殊的地方武装阶层。特殊的历史一方面使地方武装保留了许多封建思想,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酷爱自由,粗犷善战。可以说,杭州地方武装最大的矛盾是:内心向往自由,身份上又是国民党地方当政镇压自由的工具。郑铁头就是在矛盾的地方武装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个青年代表,他有责任感、有良心,有地方武装特有的群体归属意识,也有自己桀骜不驯的性格。地方武装自身的矛盾性决定了郑铁头不再迷惘,他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荣辱与沧桑,第一次淞沪抗战吹响的号角,在硝烟弥漫中应声倒下的一个个鲜活的十九路军战士的生命,都在他心中掀起波澜。在萧山南阳与日军的遭遇战中,他勇猛挥刀砍杀了三个十六七岁的日本兵,之后又趴在地上大哭起来:“我杀死的还是小伢儿呀?造孽呀,让豁闪之雷劈死我吧。”

叙事特征的长篇小说《潮涌钱江》是一部诗画般的小说。所谓诗画,是指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具有结构复杂、画面广阔、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等特征的长篇叙事作品。这部作品所涵盖的时间很短,约从1937年的8月至11月中旬,所触及的空间从怒潮彭湃的钱塘江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杭州湾战场,从混乱的浙江省军管区到杭州城区的大街小巷,从侵华日军侵入的上海到金华、临安等中小城市。而这种广阔的时空性质又不同于其他的史诗性作品。同样是规模宏伟、气象万千的长篇巨著,与一些开放性结构的小说不同,长篇小说《潮涌钱江》具有的是一种纺锤性的网络结构,其纺锤的中轴乃是支配作品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拓宽的历史潮流。历史与人物命运的勾连处则是战火纷飞、狼烟遍地的抗日战争,其主要网络体系乃是主人公郑铁头驰骋疆场的足迹。简单而言,作者没有像一些作家那样,高屋建瓴地给历史的来龙去脉以高度理智的分析;也不像一般的史诗性作品,把故事放在大事年表上,犹如在写什么历史的编年体讲义。作者本人隐退在叙事之后,隐退在主人公之中,这样一来,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命运、共呼吸,就象实际生活中一样,他和主人公一起欢笑,一起哭泣。可以说,作者的视角与主人公的视角一致,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艺术视角,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视角。因为从真实的角度来衡量,人活在历史之中,但历史事件只有与个人命运相交织,才显现出历史对于个人的真实面貌。简而言之,长篇小说《潮涌钱江》之所以是现实主义杰作,就在于其史诗性与独特个人视角相结合的艺术特色。4.长篇小说《潮涌钱江》杭州方言的运用

方言,是人类自我认知的试金石。在长篇小说《潮涌钱江》里,作者确实在有意识地建构属于他自己的美学世界。这个美学世界在地理学意义上划定为杭嘉湖平原的杭州城乡,作者在这个地域里寻找灵感、故事和人物。他在这里不是还原一个故乡,而是创造出一个故乡。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杭州方言——杭州是个方言岛,非典型的吴语从古至今都不是文学作品的宠儿。不管怎么样,用杭州方言进行创作,作者倒也算是第一人了!杭州老城区的方言,是江南吴越地区最好懂的一种地方话。杭州话的本质,是一种吴语,说的人虽少,却是吴语一宝。吴语受北方话影响,北方话也受吴语的影响,既不同于现在的北方话,也不是什么“纯粹”的吴越土语。在江南,只有杭州话保留有这样的特点——杭州话所以那么好懂,就是因为它曾经是一种官方语言,它是唐宋官话与吴越方言交融的结晶,是北宋以后江南官话的代表。

南宋迁都临安后,杭州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来人口中以汴京(今开封)为最多。据《咸淳临安志》,从乾道到咸淳的一百余年间(1165-1274年),临安府治所钱塘、仁和两县人口数量增加了三倍多。可以推测,南宋时期临安城里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北方移民。由于人口数量众多,加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作用,移民所带来的北方话对杭州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使它变成一种带有众多官话色彩的方言。长篇小说《潮涌钱江》里出现的方言构成了风格迥异而又肌理一致的民俗民风和人文语境,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出现了多姿多彩的地缘性。应该说,长篇小说《潮涌钱江》正因为使用方言,才让读者感受到逝去的旧杭州的世界,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作者认为“文学中方言不仅是一种表达的工具,而代表了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思维方式,体现作者的‘想向读者敞开的世界’,如果变成普通话写作,会丧失原有的调性和韵味。”文学作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重心,口语对话以及使用的词语正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巧妙运用方言能更好地体现人物性格,同样也能体现出方言的特色和魅力。

作者虽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但在长篇小说《潮涌钱江》里却大量使用杭州方言,作者的钻研学习精神可见一斑。作者说:“杭州方言里有厚重的历史,许多方言记载和保留了古汉语的特色,不仅是发音(入声),就是在语义方面也有历史的色彩。小说作为文学的基本形式,要恰当地展现历史和民族的文化脉络,仅仅使用规范的语言是不够的,其手段和目的也是不和谐的。只有纯正、地道的方言才能把那种民族文化的味道完完全全地表现出来。”(杜耀峰,原陕西报社长,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培华传媒学院院长。)  第1章 钱江初阳舒翠柳 风卷旗帜天目山

天上星多夜不明,江上船多渔不平。

东洋倭寇搅浊水,盼望戚家真英雄……“哦,是阿爸郑阿五的歌声吗?”郑铁头侧耳倾听,轮廓分明的面孔上,大而明亮的眼乌珠(眼睛)神采奕奕。钱塘江上飘来的渔歌,以其简练而深沉的旋律,朴素而饱含历史沧桑的词句,抓住了这个时代痛苦的、无法平息的精神。是啊,自远古以来,浩瀚的钱塘江劈开巍峨的天目山,慈母一样孕育了天堂般美丽的杭嘉湖平原,拨(给)这片神奇的土地赋予了生命的意义。这是一条充满灵性、清澈与深蓝的大江,崇高而神秘,散发着高贵、清新、自然的气息。乾坤如此博大,生命之江川流不息,仿佛大姆神女娲化生万物山川的尘埃刚刚落定,沿岸的城镇、村庄、田园、山岭、溪流莫不匍匐而拜。是啊,中国的土地太广博,只有故乡这一块毛好(太好),就像姆妈穿针引线绱鞋不用锥子,真(针)好啊。在家乡的这个舞台上,人生其实是一出戏,重要的不是长度,而是轰轰烈烈的表演啊!

郑铁头长长的脖子,脸蓄胡髭,气色红润,身材魁梧,透着一股成熟男人家的狂野潇洒和帅气,格(那)是钢水倒进模子里,定了型的小男人家呢。

在遥远的孩提时期,郑铁头朦胧中时常感觉到十万天目山的后面,总有闷雷一般的轰鸣和震撼的撞击声,阿爸郑阿五说:“格(那)是吴越国国王钱镠统领的千万辆战车,风烟滚滚地从格(那)儿经过呢。”郑铁头记牢(记得)的,为了看格(那)千万辆战车,他领着奶弟土伢儿(郑福土)、奶妹秀伢儿(马春秀),沿着碎石辚辚的山路,吭哧吭哧爬上小西山。呈现在三个伢儿(孩子)面前的钱塘江,浩浩然闪着奇异的原始之光。

正是晚快边儿(傍晚),火红而壮丽的晚霞照耀着翠绿的山岭、飘香的橘林以及山谷里盛开的花海,尤其是把波澜壮阔的江面映射得如同图画一般,美仑美奂,美到整个世界都失去了意义。真是三个伢儿(孩子)高杆子顶上敲瓷瓶,站得高,想(响)得远!这气壮山河的万千景象,把三个伢儿(孩子)完完全全镇住啦。“哇!铁伢儿阿哥,土伢儿阿哥,谁把钱塘江画的毛好看(太好看),多大的画笔啊!一息息儿(一会儿)画成黄色,一息息儿(一会儿)画成绿色啊,一息息儿(一会儿)又画成粉红色。真像个大地毯呢!”秀伢儿(马春秀)扑闪着会说话的眼乌珠,睫毛向上翘着,说,“是女娲奶奶(祖母)在江上画的吗?她可真是靠的老(了不起)的大画家啊!”“啊咿呀!女伢儿晓得撒西(什么)?说造话(假话)呢!”土伢儿(郑福土)挺着胖墩身材,横里竖里一般长,细细的眯缝眼乌珠坏坏地笑着说,“格(那)是月亮婆婆掉下来的眼乌珠(眼睛)呢,拨(给)钱塘江照明啦!格(那)闪光的是蓝宝石呢。铁伢儿阿哥,你说是吗?”“寻着得来(找到了),秀伢儿阿妹说的对,钱塘江的五颜六色,是女娲奶奶(祖母)画的呢!”铁伢儿(郑铁头)机智地回答奶弟奶妹说,“土伢儿弟弟说的也对,秀伢儿阿妹你瞧,月亮婆婆像只船,不光把眼乌珠(眼睛)掉啦,它把半边面孔都掉江里啦,你们瞧,明晃晃的毛好看(太好看)啦。虽然我们没看到吴王的好多马车,我们找到了琴开心(乐趣)呢……”

铁伢儿(郑铁头)姆妈冯桂子不放心仨伢儿,气喘吁吁追到山头上来啦。她着急地说:“哎哟!铁伢儿啊,天都墨墨黑啦,你把阿弟阿妹领山上来啦?你这当阿哥的,真是浮儿不十(不老实的人)?不怕夜里头(夜晚)姆狼来啦?真是七岁八岁狗也嫌啊,人儿灯(逞能)啊……迢(走),快回家去。瞧你们一个个累的!”

姆妈冯桂子有一副姣美修长的身材,黑亮的眼乌珠(眼睛)闪着睿智的光彩。她有着北方人刚毅的面庞,下巴、鼻子太男性化,阔嘴巴,心地善良,态度随和,思路敏慧。仨伢儿瞧见姆妈冯桂子来啦,赶快亲亲地围拢过来。

铁伢儿说:“姆妈啊,我们耍子儿(玩耍),才一息息儿(一会儿)……”“奶妈吔,”土伢儿(郑福土)说,“铁伢儿阿哥说让我和阿妹来看钱大王的金马车呢……”“是的奶妈,”秀伢儿(马春秀)依偎着冯桂子说,“是铁伢儿阿哥舌个套(决定)的……”“姆妈啊,我木(没)有人儿灯(逞能)。上毛子(过去)阿爸说过的,”铁伢儿急啦说,“吴越国国王钱镠统领的千万辆战车从小西山后面古(过)呢……”“好啊,你们既然来啦,就拨(给)你们吹山儿(讲大话)啦!”姆妈冯桂子爱抚着三个伢儿,笑着说,“我们慢慢交(慢慢地)一边往回走,一边讲戏文,伢儿你们瞧,西湖里放酱油,天都黑啦!格(那)时辰(时候)啊,是很久很久以前啦,地面上还是混里混登(史前社会),女娲出世啦……”

姆妈冯桂子告诉他们,人们时常说啊,女娲补天,大智大勇。说的是古代有个女娲化生万物,开世造物,每天能造出七十样东西,有高山、平原、峡谷、江河、大海等。她的手可大啦,她轻轻地把天门山、如意尖、清凉峰各抓了一把,大地就像毛毯一样耸立起来,巍峨、雄浑、逶迤、壮美。女娲创造了人类,又拯救了人类,她的丰功伟绩上至九天,下到黄泉,都被颂扬着。女娲发现大水被高高的天目山拦住啦,她就撕呀扒呀,终于刨开一个大大的口子,钱塘江就杂了旺天(咆哮)着如同千里的雷声,惊涛拍岸,骇浪滔天,气势如万马奔腾,滚滚而来,格(那)轰轰隆隆的轰鸣声,就是钱塘江的怒号啊……

在郑铁头大而明亮的眼乌珠里,杭嘉湖平原就是亘古荒原里的一片绿洲,山川,江河,伟大得有些苍凉甚至孤独,美得语无伦次,真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啊。这块瑰宝似的家乡热土,像亲爱的姆妈(妈妈)的胸怀温暖而博大,她宽厚、慈祥、沧桑、美好,忍辱负重。看惯了眼前熟识的钱塘江水,时而轻轻低吟,哑然地旋律,仿佛母乳般清香甜美;时而汹涌澎湃,就像点燃了千千万万惊天的爆竹,涌潮遮日,灰天黑地。我灾难深重的祖国啊,江山如此多娇,美不胜收。拐头拐脑(自以为是)的小日本鬼子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歇斯底里的侵略我国,铁蹄长驱直入,蹂躏杀戮,残害手无寸铁的骨肉同胞,美丽的东北黑土地生灵涂炭,遍地哀鸿,花儿啊不起(没有起色),使人义愤填膺,是可忍孰不可忍啊!民族血脉,中华灵魂,不容亵渎,如果袖手待宰,只能是民族的悲哀啊!淞沪抗战风起云涌,据说小日本鬼子伺机从杭州湾登陆抄我军退路。作为钱塘江的男人家,我要奋不顾身站出来,车干塘水捉鱼虾,干到底,保卫钱塘江,保卫杭州城,保卫我中华,即使流尽最后一滴血也在所不辞!

一个明丽而温馨的下午,斜斜的日头公(斜阳)在钱塘江的上空迈着碎步儿,笑笑,往下瞧瞧,哟,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整个儿一条大江,只听见哗啦哗啦的弦乐奏鸣,一曲远古的战歌,唱得天空都颤抖呢!斜斜的日头公(斜阳)挤眉弄眼的,稍微动动手脚,便有风儿吹落了一树紫荆花,落花流水,雾气尽散。一柱钱江大潮突然就跃起身子,往天空伸出手膀(胳膊),触摸着了秋天里最美的云朵儿,在云朵儿脸上贪婪地拧了一把,然后它满足地跌落下来,化作一江秋水,高擎剑戟,絮叨着、呐喊着,轰轰隆隆劈开小西山,砸隆皇天(声音很响),气势磅礴,随后又激起一波钱江潮之后,来了个美丽的转身,以家乡母亲河的姿态,摆成一个庞大的之字形,最后浩浩荡荡流经杭州湾,汇入海天一色的滔滔东海。真是打开闸门的水,滚滚向前。

郑铁头家的茅屋就坐落在江边九坝村的尽头。明清两朝,九坝村出古〔过〕六名进士、八个举人、十三个秀才。豪贵本天命,悠悠不可攀啊!为何九坝村这么牛,这要从村庄里的大家族郑氏说起。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在杭城古代历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如郑氏这样显赫的家族啦,其家族人物之兴盛,在杭城历史上绝无仅有。据郑氏宗谱里记载,郑氏家族自明朝建立以来,历十八位皇帝而盛,至崇祯帝而盛极,清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六百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啊。

郑家为何能如此兴盛,我们来看看郑家先祖的故事。郑家先祖是明朝开国元勋冯胜,格(那)可是将军的帽子,拨(给)郑氏起了带(戴)头作用。此人曾辅助朱元璋起兵,为明朝的建立创下了赫赫功勋。朱元璋晚年猜忌很多,按太祖晚年国家功勋最著名的八名大臣中,冯胜功居第三。而其人品,颇为朱元璋忌讳。在蓝玉案爆发时,冯胜坐镇西南,当地公侯皆听其调遣。蓝玉案爆发后,朱元璋召回冯胜,不久赐死。冯胜的二儿子冯修仁改从舅家姓郑,隐姓埋名来到杭城九坝村,休养生息。九坝村乡绅郑大杭曾总结了他们郑氏如此兴盛的原因,羊角葱儿靠南墙,肯定越发老辣啦!一是世袭,二是联姻,三是艰苦奋斗。郑氏家谱显示,郑氏在历史上共出现皇后一人、太子妃两人、驸马一人,跟皇家形成了这样的关系,很容易就兴盛啦。

不古〔过〕,仅靠世袭和联姻就能一直兴盛下去吗?显然不可能。常言道,富不过三代,祖先再牛自己不行,终究也有衰落的一天。郑氏的艰苦奋斗是其长久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郑氏的家训。除了上面这三点原因之外,郑氏兴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据专家考证,郑氏如此兴盛要从九坝村的风水说起。冯胜的二儿子冯修仁死后埋在小西山,就有了‘埋在小西山,子孙做高官’的谚语。从明清以来,九坝村这里受到战乱影响较小,这里人口一直比较兴旺,这是当时九坝村的大环境。其次,九坝村紧靠钱塘江,两面环山,一面平川,坐北朝南,群岭巍峨,松柏苍郁,紫霞萦绕,荷香弥漫,完整而不封闭,独立而又自然延伸。而且近山有托,小东山青龙腾空,小西山白虎守望,左为双溪流金沟,右为峡谷红枫林,这是出王侯拜宰相的风水宝地啊。

向前面望去,就是翠绿如烟的小西山,水灵灵的,眉毛是眉毛,眼乌珠是眼乌珠,格(那)相貌儿尽该好(漂亮)。她的上装,就是被风吹起的碧螺春般的松涛,像蓝色的钱塘江波纹似的,慢慢翻滚着。五颜六色、有眼色的花儿不断盛开着,香气扑鼻,香天芳地的,格(那)正是小西山迷人的花裙子呢。小西山的山脚下,有一条渔夫长年累月踩出的小路,蜿蜒通向江干大道,一丛一丛黄澄澄的九月菊盛开着,香气袭人,在金秋阳光的滋润下,随着一股带着江水味儿的轻风飘向远处。山下不远处就是九坝村,在一片星罗棋布的低矮茅屋的后面,有许多座规模宏大的宅第,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明清住宅建筑群,也是典型的封建家族聚居点。渔村人喊这片建筑群为郑宅。郑宅的后面,是被一群轻灵的苍鹭掠过的花花绿绿的草滩,敲瓦片儿(聚集吃饭,分摊出钱)似的聚集在一起。与九坝村遥遥相望的地方,就是历史沧桑的杭州古城,它的后面是风景如画的西湖,站在九坝村的江堤上,就能看到缭绕在蓝天白云间的雷峰塔的尖顶儿。

在杭州城里参加军事训练的郑铁头回到村里来啦。他像所有的英雄们一样,气宇轩昂大步流星地走在九坝村中央的泥土路上,大而明亮的眼乌珠里蕴藏着一种复杂的表情,确切点说应该潜伏着双重意味又是自相冲突的神情。他紧蹙眉头,微微合起宽大的眼皮,这双眼乌珠便忽闪忽闪地,显露出大胆、自信、倔强、野性、深邃的神采,可以穿透人的心灵深处。乡亲们都说他长大啦,靠的老(赞扬)啦。

瞧他格(那)魁梧的身体结棍(结实)的,半旧的军服上那紧巴巴的领子勒着他格(那)长长的头颈(脖子),格(那)张年轻的、稚气未脱的、气色红润的脸蓄着几根毛茸茸的胡髭。九坝村的乡亲们议论说,铁伢儿如此健康聪颖,完全得益于姆妈冯桂子北方人的血脉呢。阿爸郑阿五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从生物学角度说,血缘关系越远,得一些遗传病的概率就越小,所以生出的伢儿(孩子)就越容易健康成长啊。血缘关系越近啊,生的伢儿(小孩)越容易得一些遗传病,容易畸形,这就是新式学堂宣传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啦。

是啊,郑铁头还有个像小西山野山菊般的妹妹郑阿花,泼辣、美丽、得理不饶人,树先春而动色,草迎岁而发花。难怪村里的婶娘们称赞他们兄妹说,哎咿呀,你瞧瞧,你瞧瞧,兄妹俩条竿儿毛好(身材好),长的真好看,天宫下凡一双童伢儿吧?

每当听到这些溢美之词,郑铁头的额角头(额头)一热,脸上阳光灿烂,不由有些得意。他感觉自己从小就比别的男伢儿身体素质好,学习聪明,这难道不是自己来自北方的亲爱的姆妈遗传给他的青春密码吗?青云直上无多地,却要斜飞取势回。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喝一声画中来。是啊,缺乏进取的人,意味着堕落,唯有奋斗与竞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啊!还有这次剿匪,市警察局那帮老倌(那些人)太邪乎,纯粹不会打仗。人家土匪在高处、暗处,警察和学生们在低处、明处,人家一枪一个,那白米粒儿(子弹)是吃素的?一帮寿头(不合时宜的人)!如若不是自己带领几个学生军从斜坡绕到土匪侧面,给土匪们一个突然袭击,这剿匪还不知谁剿谁呢。

这次回到九坝村,更使郑铁头得意的是,他从学生军事训练营带回来一个天大的消息,政府要在民众中推行军事训练呢,主要进行壮丁训练和妇女军训呢!姆妈冯桂子说啊,不怕巨浪高,只怕桨不齐。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亩林啊。据说啊,从1935年的10月,国民政府首先在南京设立首都国民军事训练委员会,试办壮丁训练成功。随后啊,军事委员会公布了由训练总监部、军政部拟订的《社会军事训练实施纲要》,同时分派全国各市县军训教官,成立各市县社会军事训练总队。这就叫稻多打出米来,人多练出兵来啊!

杭州市政府也不精巴(小气),豪扫(迅速)行动起来啦,抽调大批教官集训,训练范围由壮丁、市民渐及妇女。好比啊,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支蜡烛多一分光啊。截至1935年底啊,已训练结业者约5万人,继续训练者约10万人呢。

杭州市政府对学生的军训,就像铁匠铺的买卖,样样都过硬。市政府训练总监部设立国民军事教育处,先对郑铁头所在的杭州高中以上的学校实施军事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心,增强体质和素质。“九一八”事变以来啊,杭州市政府教育厅大刀阔斧在高年级学校进行国防教育,培养预备军士和预备役候补军官佐,以备补充部队。经过军训,高中学生合格为预备役者共1398人,专科以上学生合格为候补军官者共192人。郑铁头和他的奶弟郑福土就是192人里的佼佼者!

前几天啊,郑铁头和奶弟郑福土带领50学生军,协助杭州市警察局上了天门山,活捉了天门山上的匪首马三虎和独眼神,立了大功。从此桅杆顶上敲锣呢,鸣(名)声大振,人儿登(逞能)啦,警察局夏局长跷拐儿(瘸子)在庆功宴会上夸夸其谈,大赞学生军和郑铁头、郑福土二人功不可没。

夏局长名树立,字耀管,行伍出身,桐庐人,早年戎马生涯,瘸了一条腿,杭州老百姓背地里就管他唤作跷拐儿(瘸子),说跷拐儿上山,屁股吻着天。夏局长足蹬一双猪皮靴子,上着中山装,手上总是戴着颗美国式的黄金戒指,一张奇大无比的脸庞像是柚子皮拼图而成,眼睛像龙虾似的鼓起来。他哑沙着嗓门说:“小小学生军,助剿有功,如日之升,凫趋雀跃,风驰电住,使为民除害之行动大获全胜,令夏某人佛眼相看。尤其学生军中郑铁头乎,不是司令,乃胜乎司令,颇具大将风范,只身从天门山侧面袭击匪首马三虎的指挥部,仿佛喝温吞水(温水)一样,生擒马三虎的贴身保镖独眼神,就是这样拎起来,如同擒拿一只婆鸡一般轻松,为剿匪之斗争平添彩头,有志不在年高啊!还有郑福土,乃名流郑大杭之孙伢儿,这男伢儿敢于刀尖上翻跟头,玩命帮助郑铁头擒匪,是个男人家,大丈夫!真乃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不愧为党国优秀之候补军官,后生可畏啊!倭寇贼骨头之心不死,今后,吾等当奋起拼搏,当警察的务必严阵以待,当学生的要严加军事之训练,当市民者拿出我轩辕子孙之团结精神,当土匪者也要识时务者为俊杰,站到党国利益和民众一边来。众志一心,无论东洋贼寇多么猖獗,其坚必然摧之也……”

庆功宴上的掌声不免使郑铁头有些飘飘然,但也有点愤怨不平。明明是他郑铁头一个饿虎扑食,死死抱住了土匪窝里那个五大三粗的黑大汉的腰,奶弟郑福土也扑古(过)来抱住了黑大汉的大脚膀(大腿),然后众警察一拥而上把他摁倒在地戴上手铐,后来才晓得擒拿的是匪首马三虎。怎么事后自己擒拿的黑大汉就变成保镖独眼神啦?抓虎头是警察,抓尾巴的倒是他郑铁头啦?偷梁换柱的一群草包!脑子有块儿的(脑子有病)!

郑铁头的要好同学、也是他的奶弟郑福土,大家叫他阿土,土伢儿,浑身上下都是公子哥儿气,他跟着郑铁头,一副抱打不平的神态,在一边唉声叹气。他的个子矮胖,大肚皮,横里竖里一般长,屁股大的像郑宅里那位舞女出身的三姨太太。郑福土额角头(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子,一双眯缝儿的眼乌珠坏坏地奸笑着,斜斜地望着郑铁头。他是郑宅里的大公子,郑铁头的同村好友,也是吃着郑铁头姆妈冯桂子的乳汁长大的。村里人都说,‘瞎子背着拐子,铁伢儿、土伢儿,真是一对好兄弟。’他们哥俩也是这么认为。

郑福土在堂皇华丽的郑宅甫一出生,接生婆就私下爆料:这伢儿生下来就木榔豆腐(很笨),郑宅请天目山僧尼看了面相,说五行缺土,不容易养活,需找一个属虎的奶妈,才能逢凶化吉。于是,郑铁头姆妈冯桂子被郑宅选中,做了郑福土的奶妈。

论辈分儿,郑福土应该称呼郑铁头为同姓阿哥,有了奶兄奶弟这层关系,他们两个好的跟一个人似的。这次军训,他和郑铁头同为候补军官,指挥三百多壮丁操练,好不得意,只是这回剿匪让奶兄郑铁头出了风头,心理难免失衡,思维复杂,但碍于情面,他也为郑铁头阿哥惋惜。

郑福土眼乌珠挤成了一条线儿,挥舞着手膀(胳膊)说:“啊咿呀,嘿!格(那)个跷拐儿(瘸子),眼乌珠(眼睛)沙核桃儿似的,瞎编造话(假话)啊。高头(上头)你抱住了匪首马三虎的腰,下底(下头)我紧紧抱住了他的腿。那保镖独眼神,才是跷拐儿他们一伙收拾的。那老倌争功呀,不争他跷拐儿局长位子能坐稳吗?阿铁哥啊,戏文唱的蹩脚呀!吃力(累)!日里(白天)我就告诉爹爹(祖父郑大杭),他是市大代表,让他去杭州城里为咱们请功,是我们学生军风卷残云,大显身手,擒获马三虎,为民除害的……”“阿土弟啊,”郑铁头紧蹙眉头,轮廓分明的英俊面孔上,大而明亮的眼睛光彩四溢,他说,“吃隔夜螺蛳(说话啰唆)有意思吗?公平点说,我们就是协助警察剿匪的呵。大敌当前,匹夫有责。我们军训刚刚结束,我们俩都是候补军官,村里有二十多壮丁参加,如何把父老乡亲组织起来,时不我待,这才是当务之急!不要说吃不落(不能胜任),我们有把握。天门山剿匪之事,莫要斤斤计较啦,无论夏跷拐儿啥花头(耍花样),关键是锻炼了我们的军事技能,启发了我们的智慧,这就够啦。阿土弟啊,《史记·留候世家》里说‘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你我正当年华,正值为国效力的节骨眼儿上,我们这次回村子,发动大家抗日,搞个集会,发表演讲,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武装民众,我们何不奋起一搏呢?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功名事小,抗日事大啊!”“啊咿呀,阿铁哥好主意,好哇!把咱们九坝村的男伢儿、女伢儿都发动起来,宣传抗日,组织武装队伍,造成声势,让我们家烧饭师傅牛曲蟮、咱村阿狗、阿壮他们都来参加,还有阿花他们……”

郑铁头微蹙眉头,摸着泛黄的、青春的胡髭,大而明亮的眼乌珠一闪,说:“不不。阿弟啊,记牢(记住),行百里者半九十。不仅要发动我们九坝村的男伢儿、女伢儿,还要把方圆十里八村的男伢儿、女伢儿都要发动起来。我回家准备写份演讲稿子,把大家召集起来后,我去演讲;你呢,回去后就找牛曲蟮、阿狗、阿壮他们,让他们辛苦哈去召集邻村的男伢儿、女伢儿来开会,就在咱们九坝村开。记牢(记住)啊,得士者富,失士者贫啊!”“啊咿呀,我们算老几,让人家外村的男伢儿、女伢儿来开会,人家就来啊?花儿不起的(没有起色)?”“阿土弟,咱们是小露锋芒,志不强者智不达啊!我想,为了抗日,大家会来的。这样吧,让牛曲蟮、阿狗、阿壮他们去宣传,就说九坝村唱戏文呢。谁唱呢,你别急,我会吹笛子,你会拉二胡,牛曲蟮会耍刀,阿狗养了群野鸽子、阿壮会翻跟头,还有小妹阿花会扭秧歌,牵萝补屋,一台戏不就凑数啦。

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啊咿呀,阿铁哥,你这是高粱杆儿栓水牛,快拉倒吧!我们大家伙儿一台戏,阿铁哥,牛曲蟮、阿狗、阿壮他们保证信,可是,外村的人瞧啦,还认为咱们说造话(骗人)呢!再说,总得有几个唱戏文(唱戏)的啊?”“阿土弟呀,唱戏文啊,只是由头呢,是一种召集大家的手段啊,其目的主要是宣传抗日啊。还怕没唱戏文的,随便找几个老倌(几个人)就得啦。让牛曲蟮、阿狗、阿壮他们通知去吧,你我回去都练练手,好久都不吹不拉啦,都手生啦。只要这次大会成功啦,我们还要动员年轻人站出来,成立武装队伍,和小日本鬼子干!有志者在乎自力啊!”

郑福土精神抖擞起来,伸出胖嘟嘟的左手掌,郑铁头伸出有力的右手掌,“啪”双双击掌蒙誓。郑福土神采飞扬,一面向着恢宏的郑宅跑去,一面挥着胖拳头对郑铁头喊道:“啊咿呀,阿铁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夏跷拐儿不是夸奖你胜似司令吗?我们可不是耍子(玩儿),寻着得来(找到了),抗日队伍拉起来,你当团长,我当副团长!我让老爹爹(祖父)为咱们拿500大洋,充作军费,买枪买炮!还有,等我们赶走了小日本鬼子,我就让爹爹把你们的茶叶行还给你们家。啊咿呀,我们做事体(干活)啦!对了,阿铁哥,宣传动员会,就在我家旁边的草地上进行吧!”

郑铁头郑重其事地点点头,用力挥挥拳头,轮廓分明的脸上写满刚毅和得意。呵呵,我和奶弟真是白娘子遇许仙,想到一块儿啦!还有啊,还有奶妹秀伢儿,也长成大青娘(少女)啦!要是秀伢儿妹回来啦格(那)就毛好(太好)啦!人若有志,万事可为啊!

杭嘉湖平原像张巨佛的大手掌,周围的手指头儿竖起来,就是十万天目山山系。日头公(太阳)在大地金色的指缝间徜徉,白云在香樟树的梢头儿轻拂。人们把大把的种子撒下去,唰啦唰啦的,溅起泥土的芳香,一息息(一会儿),长成了一块块白棉花团,一息息(一会儿)又长成了黄澄澄的稻米。大水牛在一望无边的水田里迢(走)过,把农田撕扯成一匹长长的白练,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荷塘里的荷花一夜间全开啦,蒲扇大的叶子招摇着,并蒂莲娇滴滴的在耳语,不分上下,上下不分。老倌儿从荷塘里抓来的活蟹,只只儿都鲜,它们挣扎着,愤怒着,只要夹住了老倌儿的手,格(那)好吧,死也不松开啦!

郑铁头望着郑福土阿弟肥胖的背影,半天才从冥思中回过神来,午后的日头公(太阳)灿烂地映照着他青春的面孔,格(那)双大而明亮的眼睛向钱塘江瞰视。一个堂堂的警察局长争功邀赏,算撒西(什么)英雄好汉。我郑铁头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建大功,立大业。要像家乡这条万古不息的钱塘江一样,春风几度青,壮阔、浑厚、奔放、粗犷、博大。面对小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头可断血可流,保家卫国不低头。多少代啦,先祖们也是这般仰望,眼乌珠流出的血,染透一个无法挽回的落霞。葛毛(现在)轮到我们这一代人啦,正是小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犯神圣祖国之时,我们要独当一面,从眼前之事做起,尽快把年轻人组织起来,筹一批枪支弹药,培养和训练他们,让他们成为抗日的一支力量,在家乡这块土地上,配合正规军,掐住小日本鬼子的喉咙,扼肮附背,冲锋陷阵,制敌要害,即使上阵即倒下,即使流血仍冲锋,即使身体一特骨子(瞬时)面目全非,都显得无关紧要,格(哪)怕为胜利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钱塘江船夫们浪口波尖奋力抗争的情景,难道不是中国人前进的写照吗?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啊!他闭上眼乌珠,深深地贪恋地呼吸着母亲河芬芳馥郁的清爽。在这片气象万千的浙东大地上,千山万壑,峰峦重重,钱塘江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从曲折蜿蜒的峡谷中冲撞而出,如蓄势待发的自己啊!呵呵,就像老娘舅请春客,和小日本鬼子奉陪到底……

郑铁头忽然看见自己家的木船在滔滔不绝的江面上飘摇,人称菜馒头的阿爸郑阿五沧桑的面孔被江风洗礼成古铜色,颧骨高耸,两颊深陷,眼睛布满了悲伤。五十岁的钱塘汉子过早的披上了华发,格(那)还算结实的身体披着多年没有拆洗过的、用黑色塘泥染过色的披布,手膀(胳膊)旁边一块撕破的碎布片儿和着风浪的韵律飘荡着,发出呼啦啦的声响。阿爸是个孤儿,父母双亡,上面四个哥哥都夭折啦,只有一个姐姐郑阿叶嫁到了杭州城里去啦。阿爸按本家男伢儿的排行,村里人都唤他阿五。他特能吃苦,上天目山采药,下钱塘江捕鱼,去灵山洞捕豹子,在杭州城里拉黄包车、在码头扛大包,苦事体(活儿)、累事体(活儿),多么危险的事体(活儿),只要找到郑阿五,他总是二话不说:去!千辛万苦用血泪钱盘下的一间小小茶叶行,最终还是未保留给伢儿(孩子),让财大气粗的族长郑大杭起搁头(作梗),借故吞噬啦。他只有自认倒霉。哎!这是命中注定的啊!

郑铁头站在堤岸边泊船的地方,这儿有一个小小的水堰,是两条泉水汇聚的地方,叮叮咚咚的泉水聚得多啦,就哗啦一声掘开水堰的口子,欢快地向钱塘江奔去。泉水是有灵性的呢,每次去江里捕鱼,阿爸郑阿五都要把手伸进泉水里,可以感觉到泉水的脉动,跟泥鳅一样。他趴到泉眼上,嘴贴上去,舌头伸进泉眼儿里,“吧唧吧唧”喝水,跟吸泯大地姆亲的乳汁一样。他瞧见泉水微笑着,亲吻着他的两个脸蛋儿,好温馨,好落胃(舒服)啊。他曾这样亲吻古(过)一个大青娘(少女),这个大青娘(少女)就成了和他棒打不散的鸳鸯鸟。他抬起沧桑的面孔,泉水在他脸上舞蹈着,顺着胡子拉碴的下巴,跳到胸脯上,跳到裤头上,跳到赤裸的大脚膀(大腿)上,他的面孔立刻焕然一新。他笨手笨脚地跳到船上,划了好远,还能听见肚子里“咕隆咕隆”的泉水声,像个蜘蛛肚儿,啊呀呀,他怀了大地的毛毛头(孩子)啦,他兴奋地在船上一蹦一蹦的,唱起杭剧来。就像孟良放了个屁,高兴得不晓得自己姓啥为老几啦!

郑阿五的苦难经历不仅是一言难尽,也有阴霾中透出的一缕人性的阳光照耀着他,就是他阴差阳错地娶回了格(那)只鸳鸯鸟——北方女人家冯桂子。从此,郑阿五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老婆、男伢儿、女伢儿,热闹非凡一家亲。多少个旧年子(去年)啦,他头上还包着一块脏兮兮的头巾,顶着格(那)顶和木船浑然一体的斗笠。尽管从阿爸划船的敏捷和熟练动作上,郑铁头一眼就能看出:老人家强壮的体魄里,蕴涵着充沛的生命活力,生活的激情在他的胸脯上神扬舞蹈(出格的舞蹈)着呢。

阿爸郑阿五的小木船靠岸啦,郑铁头班牢(情绪激动)地唤着“阿爸,阿爸”,急忙跑过来帮阿爸抓起面呈圆形、脚有利爪的铁锚,使劲儿扔上岸去,固定在坝上格(那)棵香樟树的根部。他迈开大脚膀(大腿),跳上忽悠忽悠的木船,把一篓子一篓子鱼儿、虾儿抬到岸上来。格(那)棵香樟树有些岁数啦,长着圆形的枝盖,挂满了深绿色的叶子,黑紫色的珍珠一般的小果实密密麻麻绽放着阵阵幽香。像是一顶天然的大帐篷,遮住偏西的骄阳。从树荫里洒落下来的斑驳的阳光,撩拨地在父子俩的身上和脸上跳跃。

阿爸郑阿五斜着眼乌珠,瞧见儿子的装扮,毛(太)威武呀,不由发靥地笑笑,算是赞叹。天目山上滚石头,铁伢儿真是大翻身啦!哎哎,紧扣坛子盛檐水,落(乐)在肚子里啦。

姆妈冯桂子带着工具赶来为阿爸帮忙收拾鱼虾,她轻抚着儿子的肩膀,端详着儿子英气勃发的面孔,幸福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母亲的无私关照。姆妈冯桂子尽管46岁啦,却是一位有着姣好、修长身材的中年女性,村里晚辈们都亲热地喊她关中大姆妈。郑铁头这次看见姆妈便特别惊讶的是她格(那)完全变白了的满头银发,简直是一顶苗族女子闪耀着银光的美丽凤冠啦。他突然发觉姆妈以往平滑的额角头上竟出现了水波痕一样的皱纹,一条一条映了出来。他不喜欢皱纹,恨不得用手在她额角头上用力磨一磨,将格(那)几条岁月留在姆妈额头上的痕迹抹去。这些皱纹是她勤劳、伟大的见证。唯有格(那)两缕青丝一样的黑眉毛在姆妈的额角头上产生出一种迷人的效应。她乌黑的眼乌珠始终格(那)么富有神采,格(那)北方人刚毅的面庞上,永远保持着一种年轻的、奇特的活泼神态。她算不上是一个美人,她的下巴和她的鼻子太男性化啦,嘴巴也宽阔,厚实的嘴唇却显示出一副绝妙的和善态度。她的笑很娇媚,使她赋予了一种美丽的女人的魅力和生气。她长得高大结实,态度诚恳,甚至有点高贵呢。

郑铁头记得的,他瞧见古(过)姆妈少女时和学生时代的黑白照片:姆妈头上扎了一朵白花,身穿一套花格子的服装,站在同伴最中间,长长的辫子,淡淡的秀眉,甜甜的微笑,白白的脸庞,格外引人瞩目,楚楚动人,既清秀又美丽呢。

三十年前啦,姆妈还是个女伢儿(女孩儿)家,她女扮男装,随同自己的父亲离开美丽的关中平原,来到富甲天下的苏杭做丝绸生意,开了一家江南西安丝绸店。刚开始几年啊,丝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丝绸远销东南亚、朝鲜和日本,为她家带来丰厚的收入。不料红火的丝绸生意引来一位名叫犬次郎的日本商人的嫉妒,犬次郎表面上彬彬有礼,见人立马笑得眼乌珠眯成了一条线,他是踩高跷演戏呢,半截子就不是人!只要他转过身,背地里却是蝎子甩尾巴,毒汁四溅。犬次郎从西安丝绸店提到好的丝绸,然后再以次充好,转手捣买到东南亚,结果引来纠纷,致使江南西安丝绸店一夜间陷入绝境,最终破产啦。

姆妈冯桂子的父母到处借钱还债,从早到晚到处求爹爹(爷爷)告奶奶,但是一无所获。她的父母亲去菩萨庙里祷告,檀香木做的菩萨静悄悄地坐在祭台上,稳稳当当,就是不灵验。在远离亲人的地方,举目无亲,如同在戈壁滩上找泉水,在竹山上试犁,最后寸步难行,悲愤的一对老人被迫投江而亡啦。好心的杭州百姓红着眼乌珠把两位亡人打捞上岸,送来寿衣寿棺帮忙入殓。

姆妈冯桂子千恩万谢,眼乌珠哭泣得红肿红肿。她咬口生姜喝口醋,历尽辛酸,一心想把二老遗体送回关中老家安葬,由于南方气温高,二老遗骨已有气味儿散发啦,无奈只得在杭城北边的荒山上草草“厝柩”。

下葬格(那)天啊,阴云密布,钱塘江涌潮,满世界都糊里达喇(黏黏糊糊)的啦!谁晓得还遭遇了倒霉事儿,杰里过都(事情不顺利)呀,两支军阀队伍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发生了火拼。顿时啊,钱塘江边硝烟弥漫,炮火连天,老百姓四散而逃,再也无人顾及这个可怜的逝者女儿的所有悲伤啦。一连三日,两支军阀队伍互不相让,刀来剑往,骂声阵阵,没有息战的意思。但是,临时搭起来的灵堂苍蝇乱糟糟飞舞,乌老哇儿(乌鸦)叫声连天,二老的遗体再也不能等待啦,几位杭州城里的老倌儿送来参汤,说是“吊命”用的,能防腐气。在杭州有个风俗,当病人弥留之际,为争取全家人都能赶到“送终”,如果有兄弟姐妹在外做生意的,怕赶不上,家里人就想方设法让病人喝参汤“吊命”。二老已亡多日啦,僵硬的嘴巴灌不进参汤啦。没办法,众人只好把参汤涂在二老遗体上防腐。逝者事大,入土为安啊。实在等不及啦,坚强的姆妈冯桂子挺身而出,她披麻戴孝,在两支军阀队伍的阵地中间展开一条横幅,上书十四个大字:“谁愿替我葬父母,我愿嫁汝为人妻。—关中不孝女:冯桂子叩”

格(那)时辰(时候),阿爸郑阿五正是血气方刚,敢捕豹子敢套狼,路见不平挺身而出。他先是筹措资金替姆妈冯桂子还了一些欠债,又找来几个九坝村的乡亲冒着生命危险,从两军对垒的阵地上起灵,他们大义凛然地抬着灵柩前进,姆妈冯桂子扶着灵柩泣不成声,几个不怕死的乐人异常感动,自动吹吹打打帮助送葬安慰亡灵。此举亦感染了这两支打仗的军阀队伍,双方阵地许多士兵向空中鸣枪为亡灵送行啦。

据说啊,两支队伍因为这桩送葬的插曲,居然握手言和啦。入乡随俗,两位老人的棺木停放在钱塘门外迎晖山庄,是杭州城区的“厝柩”之所。杭州通行“厝柩”,就是将死者棺木停放一至三年才下葬。阿爸郑阿五和姆妈冯桂子还有乡亲们,在棺木上盖上茅草、稻草,四周砌以砖墙,盖以灰瓦,好像一座小房屋似的,以便日后扶柩归葬故里。

然后啊,阿爸郑阿五带领一帮打猎结交的弟兄打算找犬次郎算账,谁料格(那)家伙闻讯早就逃跑回日本去啦。阿爸郑阿五义愤填膺,和弟兄们就在盛怒之下砸了犬次郎的丝绸会社。因为寻衅滋事罪,警察说他起搁头(寻衅),阿爸郑阿五被警察局关了八个月。阿爸郑阿五从监狱出来,虽然和姆妈冯桂子成亲结为百年之好,但却留下笑柄,被人讥讽为菜馒头(菜包子),意思为没能力报仇雪恨的窝囊废,吃不落(不能胜任)。

随着郑铁头的出生,姆妈冯桂子安慰阿爸郑阿五说:“他阿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俗话说得好,刀利不怕韧牛皮,火烈不怕生材枝。咱有后来者了,咱有站起来撒尿的男子汉啦!咱这毛毛头(孩子)就叫铁头吧,长大了天不怕地不怕,让他读书写字,能文能武,棍棒能吓住恶狗,猎枪能降住豺狼。刀断江,水不断;刀砍人,志不变。要不了几年啊,咱铁头伢儿出溜就长大啦,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为咱俩遮风挡雨,为我格(那)屈死的父母报血海深仇……”

每当此时,菜馒头阿爸郑阿五总是发靥的、难为情地笑笑,憋了半天也没嘣出一个字眼儿,只是糊里达喇(黏黏糊糊)地点点头,表示认同。苦难的岁月,腥风血雨,已经磨平了阿爸郑阿五的棱角啦。

葛毛(现在),郑铁头亲密地拉着姆妈冯桂子有些粗糙的手,把他们如何训练壮丁,如何剿匪,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姆妈、阿爸。听得姆妈、阿爸乐开了花。啧啧,八月十五吃元宵,咱铁伢儿与众不同啦!

起风啦,山花和鱼腥味儿交汇着飘荡在堤岸上。山花扭呀扭的,使出了浑身解数,鼓起腮帮用嘴巴吹着气儿,努力释放着异香,好像要把鱼腥味儿淹没掉似的。一大群漂亮的花蝴蝶欢快地舞蹈着,一息息(一会儿)在不远处布满野花的草地上追逐嬉戏,一息息(一会儿)又在江岸边跳着欢快的8字舞,仿佛开撒西(什么)重要会议一般,好像接个套(商量)它们蝴蝶同时扇一下翅膀,就会使钱塘江掀起擎天大潮一样。一串小木船忽悠忽悠从钱塘江的上游飘古(过)来,像十里龙舟,远远望去,船连船,歌连歌,甚是壮观。一只落单的小木船上,一个老倌儿蓄着雪白的美髯,用假嗓门儿细声细气地唱着渔歌,优哉乐哉的神情,不紧不慢向江天茫茫的东海方向飘去,平添了渔舟唱晚的景致。岸边的江水在溪流的纵容下,也不安分起来,生怕失去了晚霞的映衬,就像小伢儿似的使着性子翻腾着,翻腾成了一匹撒欢的野马驹,发出哗啦哗啦的吼声。两个时辰后,黄昏从天目山那边笼罩过来。太阳在向山窝里下沉之前,铆足劲儿回头瞧瞧,还巧妙地利用云层舒展的机会,在为钱塘江、为美丽的西湖、为葱葱郁郁的天门山余脉、为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散下一层枫叶般的光彩。一刹那间,远处鳞次栉比的杭州古城,被夕阳的余晖染成一片轻曼的紫金色。

阿爸郑阿五终于颤动着结痂的嘴唇,眼睛里闪亮着期待、自信的神采。他说:“铁伢儿啊,阿爸不是枣儿瓜(不知好歹的人),阿爸也不是不知冷知暖的老倌儿。你长大成人啦,还是候补军官,郑家有盼头啦!小日本鬼子要来侵犯,铁伢儿,咱尽该收拾他!别看他们张牙舞爪,其实头大心慌(自以为是),吃不落(不能胜任)呢!咱们国家大着呢!有个夜里头(夜晚),阿爸做了个梦,梦见你奶奶,她说,咱老郑家,三年出个人人,十年出个神神呢。这不应验啦?托你姆妈的福,为咱老郑家生养了我的铁伢儿,生养了我们郑家的神仙,天官赐福啦……”

郑铁头抱着阿爸郑阿五手膀(胳膊),好心地拍拍伢儿(孩子)气的老人家,替他擦擦梭(那)干涩的眼眶里的泪痕,有些伤感转而狠狠地说:“寻得来着(找到了),我总算找到用武的地儿啦!阿爸、姆妈,我和阿土阿弟商量好啦,明天就在咱村里召开动员会,把咱们全村和周边几个村的壮丁、妇女都发动起来,让大家投入到抗日运动中来。下一步啊,还要号召大家,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组织一支队伍,保家卫国,随时准备上前线杀小日本鬼子去,为我的外公、外婆、为被小日本鬼子杀害的所有中国人报仇雪恨。何况,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啊……”

姆妈冯桂子的黑眼乌珠(眼睛)神采奕奕,男性化的脸上尽是凝重,北方人特征的刚毅神态,使她显得更加有主见、有思想。夕阳的回光反射过来,她的脸顿时红扑扑地,如同一片燎原大火的反照。她一字一顿地说:“铁伢儿呀!不卷裤腿不过河,不摸底细不开腔。你既然胸有成竹,就放开手膀(胳膊)大脚膀(大腿)干吧!单桨摇船难过江,众人拾柴火焰大。赶快收拾完事体(活儿),让你阿爸去拜访族长郑大杭老爷,村里的大事还需他这位老倌儿(这个人)支持呢。还有啊,你也不小啦,也该讨老婆啦。听说呀,阿秀夜里头(昨晚)回来啦,说不定葛毛(现在)就过来看望我们呢!阿香婆在郑宅外面看见阿秀啦,说长得不认识啦,毛好看(太好看)啦,像个念外国文的洋学生。小伢儿时,你和阿土争抢着喊妹妹、抱妹妹、护妹妹呢!一晃几年古(过)去啦,阿秀长成黄花大青娘(闺女)啦,年方十八,待字闺中,才貌绝佳,又上过洋学堂。铁伢儿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姆妈高山头上点灯——来明的。若讨老婆啊,阿秀就是嗑开的瓜子儿——明摆着的人(仁)儿,打着灯笼都不好找呢,可别头大心慌(自以为了不起)……”

奶妹阿秀回来了啦?郑铁头心头一热,大而明亮的眼睛顿时敞亮起来。阿秀妹,阿秀妹!你真的回来了吗?记得还是小伢儿的一天午后,姆妈领着他和土伢儿(郑福土)在钱塘江边玩,郑宅送来一个两三岁的小女伢儿(女孩儿),说是也来吃姆妈的奶水。吃了几次以后,女孩儿就死活不愿回郑宅啦,姆妈就把女伢儿(女孩儿)和他们一起养。这就是阿秀妹妹马春秀啊。家里有了女伢儿(女孩子),姆妈总能够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除了衣着方面以外,编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姆妈忙完事体(活计)啊,闲暇时稍微花点心思,阿秀妹的美丽发辫就能呈现不一样的甜美与可爱。在阿秀妹发型的选择上,姆妈时常会倾向于漂亮又时尚的发型,尽量使阿秀妹显得甜美可爱一点。

姆妈时常说:“过江正赶上摆渡人——巧啦,铁伢儿、土伢儿有妹妹啦,有伴儿啦!”

阿爸郑阿五看她累的心疼,姆妈冯桂子则乐呵呵地说:“别碎烦(啰唆)啦!我高兴还来不及呢,毡袜裹脚靴——离不开啦,我离不开铁伢儿、土伢儿和秀伢儿啦!”

还记得的,格(那)时候阿秀妹小脸圆圆的,眼睛大大的,天生一副灿烂笑容。蓬松、自然的麻花辫,将头发分成两半,各编一条麻花辫垂下,额前刘海保持自然的趋势,梳理得规规矩矩,再搭配一根艳粉色的装饰发箍,增色而不累赘。成长中她像一棵花树,百变多娇,生活中却不善言辞。无论是哪一面的阿秀妹,当她坐在你面前的时候,你都会觉得这就是她,就像她把一口硬邦邦的南京话说得颇有杭城女伢儿的味道,就像她浑身都散发着一种真诚,或许骨子里还有种慵懒的味道,那种气质就好像她唱歌时饰演的那些风情万种的洋女人家。

姆妈冯桂子扑闪扑闪着黑乌珠,爱抚着儿子的额角头,说:“让你和阿秀结缘,姆妈不是对课(侃大山),是经过认真考虑的。日里(白天)让阿香婆去郑宅问问,能行的话,就把婚事订下来。哎哟,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

郑铁头微微合起宽大的眼皮,面向滚滚钱塘江,静默着,眼前一片绯红。一忽儿,他睁开大而明亮的眼睛,只见眼前江水汹涌澎湃,远处晚霞如织似火。还有远远的山、远远的水、远远的山路、远远的竹林,都沉醉在红地毯般的画图之中。呵呵,阿秀妹,天使般的少女,你知道你的铁伢儿阿哥在想念你吗?许多个旧年子(去年)古(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