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金融化:内涵、趋势与影响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11:35:31

点击下载

作者:温馨

出版社:成都西南财大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石油金融化:内涵、趋势与影响研究

石油金融化:内涵、趋势与影响研究试读:

摘要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近代世界经济的波动史就是石油资源与金融利益争夺的演进史。在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石油与金融资源呈现出越来越多面性的融合,石油金融化现象逐渐成为一支影响世界经济乃至国际关系的重要力量。

笔者围绕着现象及趋势——推动因素及本质——影响效应及对策的逻辑思路对石油金融化这一新兴热点论题进行系统阐述。首先,著作结合学术界不同观点,提出了政治经济视角的石油金融化内涵,并从三个层面界定了石油金融化发展趋势及其表现特征:石油商品金融化,石油公司经营模式金融化,石油市场组织关系金融化。从简单的“货币”属性到与金融市场融为一体,石油金融化的内涵不断丰富,运行形态也日趋复杂。石油金融化现象折射出国际石油经济关系的金融化,显示出石油资源的争夺方式已经从军事手段转向了金融手段,如跨国石油资本在金融领域的并购提高石油垄断资本集中度,石油产业资本向金融领域的渗透,大量参与金融交易模糊了石油实际的供求关系,石油定价及其波动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资金推动迹象,石油金融组织大量介入石油市场等。

石油金融化的外在表现特征是内在属性与外部石油、金融市场环境变迁相互契合,相互推动的结果。著作将其归纳为石油、金融、政治三个领域方面的因素。第一,石油市场的变动导致石油稀缺性预期增大,这既有来自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生产能力约束,也有来自石油供求市场的结构性变动。石油资源的获取成本上升,风险加大。第二,近二十年来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促使金融功能不断发展,金融资源与石油资源的多层次结合成为现实。经济金融化改变了资本积累方式,石油公司在考虑股东回报与同业竞争的压力下,经营目标短期化成为产业资本虚拟化的重要原因。同时,在当前美元债务驱动的浮动汇率体制下,国际资本流动与投机盛行成为金融市场动荡的关键因素,石油定价被大量金融因素左右,处于历史上价格波动最为动荡的时期。第三,石油金融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全球对于石油资源市场控制权的争夺,在这场争夺中美国扮演着关键性角色。金融霸权与能源霸权往往相生相伴,从煤炭英镑到石油美元,霸权国家无不利用本国货币与核心资源挂钩策略来巩固其国际霸权。在金融利益的掩盖下,国家垄断资本加大了对原油产地的控制,美国通过军事、金融、经济等手段积极介入产油地区和石油市场,试图建立全球能源金融霸权。

结合石油资源的物质属性、金融属性与政治属性,笔者从贸易领域、金融领域、政治领域论述了石油金融化的国际影响。从贸易领域来看,石油成为准金融产品推动了贸易的多样化发展;石油金融定价权益分配非中性,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主导权,“亚洲溢价”造成亚洲石油进口国的巨大损失。从金融领域来看,石油金融化容易引发价格风险跨市场传递与国际借贷风险;巨额石油美元环流引发国际财富再分配,并成为影响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从政治领域来看,石油金融化催生出新的政治推手,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复杂化,石油成为大国外交的战略武器。

最后,著作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发展我国石油金融战略的构想。主要从培育我国石油资本市场、石油金融交易主体、参与国际石油金融体制改革、扩大能源外交与创新石油金融合作方式等方面进行。

著作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笔者突破既有研究局限,从石油物质资源属性切入,从石油商品金融化、石油公司经营模式金融化、市场组织形式金融化等层次对石油金融化内涵做出多方位的诠释。2、分析了石油金融化表现背后蕴藏的世界格局变动态势。石油稀缺性预期背后的石油市场格局变动、金融发展与不稳定现状、核心资源更迭与市场控制权争夺是推动石油金融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从战略资源观的理论视角,看待石油与金融领域的融合。笔者认为金融配置性、脆弱性、战略性特点提高了石油资本的全球聚集效率和规模,引发更多金融资本流向石油产业与石油衍生品市场,但同时也加强了石油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联动性,系统性风险增大。4、引入国际关系,分析石油金融化现象中的重要利益分配问题。美国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以及对石油市场的多重手段干涉是石油金融化重要的影响因素,美国通过石油美元垄断计价、资本控制石油市场运营、国际能源署(IEA)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对产油地区的军事、政治影响等方面成为石油金融化的大赢家。5、笔者结合石油金融中的内涵层次和我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从资源开发利用的金融支持、石油金融市场主体培育、石油金融定价权争夺、石油金融资产管理、石油金融合作方式、石油外交与能源合作方面提出了我国发展石油金融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石油金融化国际石油经济能源战略

Abstract

Absta developed point of view, the history of the fluctuations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is a contention history of oil and financial rights.In the context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oi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showing more and more multi-faceted appearance of fusion, which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to affect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eve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thesisadoptsalogiclineof“externalphenomena--promoting mechanism—impact and strategy”to giv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unique phenomenon. Firstly, I present three aspects to complete the connotation of oil financialization: the financialization of oil commodities, the financial operating pattern in oil company business, and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of the oil market. From simple“quasi-moneyfunctions”,tointegratedwithfinanacialmarket,theoil financialization phenomenon became much more complex than ever. Nowadays it means the competitive ways of oil resourse turned from martial ways to invisible financial ways. For example, transnational oil companies expanded through financial ways such 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financial derivatives, which became a major profit growth point, and even weakened the motivation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of oil Financial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oil intrinsic attributes , oil market and financial market evolution. The Thesis sum up as oil, financial, political reasons as follows :Firstly,there appears more scarcity expected,which caused by part of producing capacity restrain,and part of alteration of oil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Secondly,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ntext changed a lot during past 20 years. Accompanied with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finance function developed rapidly,which made combination of oil and finance resourse come to reality,and also made capital accumulation mode change a lot.Under the pressure of shareholder and stock performance,transnational oil companies usually selected short-term objectives instead of long-term objectives that make more industrial capital transform to financial capital. Meanwhile, in current dollar-debt-driven floating exchange rate regime, oil price fluctuate dramatically and influenced by many financial factors, for example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and speculation. Thirdly, the deep-seated reason of oil financialization is competition for oil market control, in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plays a critical role. Financial hegemony and energy hegemony usually related with each other from coal pounds to petrodollars.Hegemonic countries all use their own currencies linked to the core resources to consolidate its international hegemony. Under the guise of financial interests, state monopoly capitalism has increased the control of the oil region.The U.S. took martial, financial, and economic means to affect the oil-producing region and the oil market, trying to establish and consolidate the hegemony of global energy and finance.

Combined with the material properties,financial attributes, and political attributes of the oil resources, the thesis discussed the international impact within trade, financial and political sphere.In trade area,petroleum trading ways diversified greatly,but the oil Asia premium "reflects current pricing irrationality; In finance area,oil financialization will easily trigger the cross-market price risk and internationallendingrisk;petrodollarcirculationcausedinternational redistribution of wealth and become a destabilizing force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oil geopolitics is more complex, and oil become the weapons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combined with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to achieve the expansion goal of the oil rights.

Finally, considering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thesis proposed the idea of oil financial strategy: Cultivate Chinese oil capital markets; develop oil and financial transaction subjests;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oil and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expansion of energy diplomacy and innovative oil and financial cooperation methods.

The thesis may have Innovations as follows: 1, the thesis have broken through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gave multi-faceted interpretation of oil financialization such as oil commodity financialization, financial operating mode of oil companies, market forms and ralationaships of organizations. 2, the thesis analyzed concealing factors (world structure alteration) behind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of oil financialization. Changes of oil market structur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unstable situation, the replacement of core resources and the competitionofmarketcontrolarethedecisivereasonstopromoteoil financialization development. 3, the thesis proposed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strategic resource to research the combination of oil and finance region.On one hand, configuration, vulnerability, and strategic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e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and scale of the global gathering of oil capital, making more financial capital flows into oil industry and oil derivatives market. On another hand, it promoted interacitivity between oil and financial markets, which accumulated systemic risk. 4, The thesis introduce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 analyse th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in the oil financialization. As neo-liberalism expanded in the world, the United States Intervened oil market by multiple means, such as currency-pricing mechanism monopoly, capital controls oil market, influence of IEA on the global market, kinds of ways to intervene oil-producing regions to accerlerate oil financialization development. Combined connotation of oil financialization and the major challenges in China, thesis prom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to construct Chinese oil finance system.That contains gaining financial support during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oil resource;nurturing oil financial market subjects ;Constructing oil market and enlarge international power in oil-pricing course; oil and financial assets management; innovating cooperation mode between oil and finance;Oil Diplomacy and energy cooperation.etc.

The thesis inadequacies line on several aspects. First,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data source, multinational oil companies investment strategy are not in-depth analysed , especially in the commodity markets analysis, but merely a general judgment. Second,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the lack of knowledge such as behavioral finance, game theor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e analysis of the oil financial phenomenon haven’t gone further enough, which is the next plan and requires moreeffortin the future.

Keywords: Oil financialization;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Energy Strategy

1.导言

1.1 研究的背景“现代战争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石油资源争夺史。石油作为战略资源,与国家实力和全球政治、军事、外交紧密交织在一起事实证明,谁控制了石油资源,谁就掌握了世界的权柄”。——美国作家丹尼尔耶金《石油风云》“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所有人类,谁控制了货币(金融),就控制了整个世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石油与金融历来都是关乎世界政治经济关系走势的重大战略领域,各国对石油与金融资源权益的争夺从未停止,两者的交织融合更是充满了惊心动魄的色彩。著作选题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作为当今世界两大战略领域,越来越脆弱的市场形态使得石油、金融当中任何一方的重大变动都将对世界经济、政治关系产生深远影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经济经历的多次重大转折都与石油、金融相关。20世纪70年代由于政治危机引发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油价暴涨,世界经济随之陷入衰退。20世纪90年代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拖累世界GDP增长率在1991年下降到2%以下。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成为引发世界经济波动的主导性事件。当今世界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石油与金融,但是石油与金融市场却又越来越脆弱,极易引发全球性危机。

第二,低碳背景下石油安全依然是各国制定国家战略的重要目标。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全球核心资源由煤炭转向石油这种高质动力燃料,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大大提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高排放高污染生产方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世界各国均在努力寻找环境友好、又能保障国民经济稳定运行要求的替代能源。然而,在技术、市场、资源特性适应力等因素面前,核心能源的转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马尔凯蒂分析,人类社会从木——煤炭——石油转化的进程中,社会所接受的替代能源在整个能源市场的份额从1%上升到50%,大概需要经历100年。即使社会接受速度很快,石油份额下降到一半比率也需要数十年。况且,目前还没有发现以相同的性能,价格,数量上完全替代石油的能源,石油在经济增长中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石油安全问题并没有成为过去,反而更加严峻。各国均积极开展石油外交,用各种手段和渠道获取石油资源,保障本国消费需求。

第三,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改变了经济格局。近二十年是金融市场高速发展的时期,金融的功能不断扩充,金融市场的容量也越来越大。随着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盛行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全球化流动,金融工具,金融交易,金融机构的数额以及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模式随之改变,实物经济逐渐朝着金融经济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价值增值系统中金融垄断资本积累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的运行已经成为社会资本运动的主导形式。全球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资本嗅觉更加灵敏,无止境地进行高收益的市场交易行为。但是,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经济金融化加大了金融不稳定与脆弱性。本次次贷危机的爆发与金融市场泡沫密切相关,也再次凸显出经济虚拟化发展中的巨大金融风险。资本主义一般经济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的趋势进一步显现。

第四,经济金融化下石油资源争夺方式发生转变。经济金融化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也影响着国家的石油安全战略。随着“冷战”时代的消亡,全球经济进入了以“稳定和发展”为主题的新的历史阶段,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直接的军事对抗发生概率大大减小,随之取代的是公平经济关系掩盖下的利益争夺。石油作为一种全球性稀缺资源,是所有国家稳定国内经济、政治局势的重要武器,一定意义上而言,世界史就是围绕着资源和霸权的血泪战争史。在经济金融化的背景下,金融资源向石油渗透,石油资源的争夺也披上了“仁慈”的外衣,石油资源的争夺不再以动刀动枪的实物掠夺为主,更多的是通过对国际资本流向的控制权和市场控制权在看不见的战场上进行金融绞杀。

第五,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拉动石油消费需求,石油安全战略关系重大。我国进入新千年后,经济发展跃上新平台,石油消费增速大大提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阶段的推进,我国对石油需求在未来十年内依然旺盛,资源供给瓶颈也不断加大(表1-1)。进口石油是资源供给保障的重要环节,在外部不稳定因素频发的背景下,如何破解当前石油金融态势,构建新型石油安全战略对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表1-1国内外机构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预测结果比较

资料来源:吴磊.中国石油安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 研究意义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石油金融化是当前世界经济、能源领域中重大现实与理论课题,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作为两大战略领域,石油与金融往往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近年来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理论研究与现实的脱节,让石油金融化问题一直得不到充分的重视。著作对石油金融化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石油经济理论,还可以开辟分析石油金融问题的新视角。

第一,从石油基本物质属性和金融功能的结合切入,有助于科学、全面地认识石油金融化现象。石油被称为“黑色的金子”,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如黄金般的重要地位。石油又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能源跨国流动和贸易非常普遍,绝不是一种普通的矿产资源。石油天然物质属性非常特殊,只有对石油基本属性进行深刻的剖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石油成为高度金融化资源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石油问题不仅是经济学问题,也是政治性问题,国际政治经济学是解释石油的最好方法。对于石油这种带有政治属性,同时也是一国重大战略物资的商品,石油金融化不仅仅表现为国际石油期货价格波动,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在表现隐藏着背后更深层次的经济与政治背景,将石油金融化过程纳入全球金融环境变动以及能源格局变动的历史考察中可以更好地掌握石油金融化发展的规律。

第二,引出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作为重大战略物资,石油的资源稀缺性,成为金融资本运作的重要选择对象。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担忧,除了石油,必然有另外的大宗物资在这股金融化潮流中跃上金融市场的舞台,同时引发新的问题和矛盾。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生物能源在全球发展很快。许多粮食大国纷纷用粮食提炼生物能源,其中乙醇最受关注。2007年,伴随石油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也是涨势不断。粮食已经成为金融资本瞄准的目标,其在金融市场上的表现近年来也越来越不稳定。作为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给养”角色的粮食产品,与国家安全的关联异常密切。石油金融化问题的研究,也引出关于其他大宗物资资源被金融资源所渗透,成为金融霸权方争夺利益的对象的相关思考。石油金融化与粮食金融化,以及其他商品金融化问题,背后都牵动着世界各国国家安全的战略思考。因此著作在政治经济背景作出的商品金融化理论性探索可以为今后的大宗商品金融化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引出更多相关课题的研究。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全球已经进入资源争霸的时代,谁获得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动权,就获得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保障。在70年代石油禁运期间,世界经历了石油供给的突然中断,从而导致的石油危机和经济衰退,这次危机让各国加强了能源安全防护意识,纷纷建立国家石油安全应对机制。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平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家之间的争端与对抗需要承担更高的成本和代价,各国在争夺石油资源的同时,不得不将其行动的后果纳入决策之中;另一方面,石油资源富集地的地缘政治不稳定性从未消失,金融动荡性也在近年来引发各界关注,石油与金融的市场脆弱性进一步显现。

在经济金融化与石油资源日益耗竭的背景下,世界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以更加丰富的手段和渠道解决金融与石油领域所面临的问题。未来发生类似于70年代强烈冲击的石油危机可能性大大减少,新时期的石油安全已经不再仅仅需要关注供给——运输安全,更多的时期还应对石油的贸易——价格安全提高警惕。

对我国而言,石油金融化的研究有助于开辟新视角的石油安全战略体系。我国经过多年来快速发展,经济、政治上都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又是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阶段,面临着对石油的巨大需求,我国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由于缺乏“能源话语权”,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常常受制于人,也付出了很多沉重的代价。我们必须认识到,石油金融化现象是伴随着经济、金融与石油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反过来又将渗透国民经济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一国是否能正确认识并融入这股潮流,意味着能否顺应时势,调整本国能源安全战略,进一步维持经济与能源的良好互动关系。也就是说,清楚地认识石油金融化发展的规律,有助于从更全面的角度去规避我国面临的各种系统风险,从而构建我国的石油安全体系。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 石油金融范畴界定

目前石油金融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大部分是基于石油产业和金融业的相互融合,以及金融对石油产业的支持来理解石油金融。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石油金融教育与科研中心(CEFER)在其培养目标中指出:“石油和资本市场正面临巨大的变革,需要培养管理者理解、量化、监督和管理石油价格变动、汇率变动、利率变动带来的财务风险的能力。”国内学者畲升翔、马超群等(2007)对“石油金融”概念进行界定,认为按照系统学的观点,石油金融是传统金融体系与石油系统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的新的金融系统,可以分为石油虚拟金融和石油实体金融两个层面。前者是指石油市场主体在石油商品期货、期权市场、国际货币市场以及石油相关的资本市场进行石油实务、期货、期权、债券、汇率、利率、股票以及相关衍生品等金融资产的套期保值、组合投资或投机交易。后者是指石油产权主体、效率市场和传统金融市场通过有机联络,利用金融市场的融资、监督、价格、退出机制,培育、发展和壮大石油产业。中国著名国际能源专家,《能源改变命运》作家陈新华博士一语见第:“油价不光是供需平衡的反映点,也不再是反映石油生产边际成本的一个经济学概念,而是包含这一切而又无法准确衡量和预测的经济金融学概念”。马登科,张昕(2010)认为美元因素,道琼斯指数,石油库存变化,投机因素,各种突发事件和短期干扰因素等共同影响着石油金融化的外在表现。王于栋(2012)认为石油金融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消费商石油金融,二是生产商石油金融,三是国家石油金融。

就目前而言,学术界对石油金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这表明石油金融正处在一个不断发育完善的过程中,表明对石油金融的形成仍处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之中。总结起来,国内对“石油金融”或者“石油金融体系”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参与石油期货市场交易,第二,石油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第三,以外汇储备转换为石油期货仓单和原油资产,第四,“石油金融”货币政策。蔡鸿志(2007)认为石油金融属性表现在:石油危机与金融危机的互动;投机性交易对石油价格波动的重要影响;石油价格与金融产品互动与联动;石油金融战略的一体化。刘拓(2007)认为:所谓石油金融,是石油市场与金融市场的统一,即包括石油货币,石油银行,石油公司,石油风险基金,石油期货,石油衍生工具市场等等。

在我国建立石油金融战略体系构想方面,陈柳钦(2011)认为,在石油金融相互融合的背景下我国应从构建石油市场交易体系,营造石油银行系统,形成石油基金组合,灵活运用石油外汇等多方面进行部署。张茉楠(2009)提出从制定能源金融政策,设立国家能源专项基金,建立能源投资储备银行,推动石油人民币进程等多方面建立能源金融一体化体系。1.3.2 石油期货市场波动性

霍特林(1931)可耗竭资源模型是研究石油价格走势的开端。该模型寻求石油资源的最优定价办法就是使不同时期石油开采量的边际收益上涨速度等于利率。霍特林的可耗竭资源模型对于研究石油价格波动有着开创性的意义。石油期货市场成为定价中心后,油价影响因素越来越复杂,价格波动越来越难以预测,许多学者对原油期货市场波动规律进行研究。

第一,石油期货市场有效性研究。石油金融市场包括原油期货市场,以及其他石油衍生品市场如取暖油、汽油、燃料油期货、期权市场等,其中以原油期货市场的研究为主。王喜爱(2009)认为,石油由于供求短期缺乏弹性和供求不平衡导致的价格大幅波动的特性,其金融属性突出地表现在石油期货市场成为国际石油价格定价中心,交易量远远超出现货供需规模,实体层面的资源配置被虚拟市场价格所左右。原油期货市场迅速发展,原油期货交易量大大提高后,大量学者对原油期货市场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如林辉、迈克尔通过对1989-2008年WTI期货与现货价格通过均方差与随机占优方式进行检验,认为期货市场是有效并合理的,在期现货市场之间没有套利机会。甘欢欢,焦建玲(2010)运用GARCH类模型实证研究了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期货市场2002年1月—2009年9月间原油价格的收益和波动的关系、杠杆效应及周日历效应。结果显示,期货市场的收益与风险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原油期货价格波动存在着杠杆效应,相同幅度的油价下跌比油价上涨对未来收益的波动具有更大的影响。

第二,石油期货价格与美元汇率的研究。刘兴旺(2009)认为,当前石油价格的暴涨暴跌不符合经济学传统逻辑,导致2009年油价暴跌的重要因素就是美元汇率。刘湘云,朱春明(2008)通过实证检验美元汇率与国际石油价格的相关性认为,石油期货价格的上涨除了有美元指数的影响外,前期石油期货价格上涨对本期石油期货价格上涨有正向推动作用。恩道尔(1997)检验了实际冲击(如生产率的变化,原油价格变动等)以及名义冲击(如货币政策的变动)对美国实际汇率的影响,认为原油价格变动冲击是导致美元实际汇率波动的更加重要的变量。安曼诺(1999)实证分析了美元实际有效汇率与石油价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石油价格是决定美元实际汇率水平的主要因素。王书平分析了原油供求缺口,美元汇率变化率,非商业交易者净多头头寸对原油价格收益率的影响,实证证明三个因素对原油价格收益率有显著影响。王书平认为,1999年到2008年十年间,套利和投机共同决定着期货的形成,其中套利起主要作用,投机作用逐渐变得不明显。刘凌(2009)通过考察名义油价,美元汇率,美国利率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认为,美国利率变动对油价的影响是负面持久的,油价上升造成美元汇率短期波动长期升值。虞伟荣和胡海鸥(2004)通过分析原油价格上涨分别对美元和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影响机制,得出结论,认为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会导致美元实际汇率的上升,而人民币实际汇率同时受到美元实际汇率水平与主要贸易国物价水平相对变动程度的影响。蒙代尔(2008)认为,商品价格受到通胀,真实经济发展和美元汇率的影响,美元汇率的变化会明显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化,但他同时表示美元汇率和商品价格没有必然的直接因果联系,可能受到同一因素的影响。

第三,石油期货市场与投机交易的关联性研究。马登科分析认为从供求关系来看,全球石油可采储量足以在40年内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量,国际油价与其他大宗商品的暴涨暴跌不能从传统经济学那里得到合理解释,从货币信用——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视角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进行研究,认为当前美元本位以及浮动汇率制度下的金融体系是造成全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的根源,流动性过剩造成巨额投机交易使得虚拟石油衍生品交易与实体石油真实需求量发生了背离,结果就是国际油价的暴涨暴跌。巴科赛因和卢比(2010)研究认为对冲基金的交易模式与商品、资产回报率有高度关联。唐和熊(2009)认为个别商品价格已经不再简单地被供给与需求所决定,而是被商品指数基金投资者对金融资产、投资行为的偏好所决定。国际能源署IEA(2008)发布观点,如果投机力量在主导石油价格,库存高涨的不平衡性应该非常明显。克尔凯利和崔(2010)通过研究认为指数基金资金流入与农业商品价格有着高度相关性,养老金投资基金加速农产量价格的波动从而导致贫穷国家食物的短缺。哈桑和莫顿(2010)认为,价格剧烈波动将导致社会福利损失,风险成本从金融市场转移到企业中,影响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而影响经济产出。大型指数基金根据对全球供给与需求的判断调整持仓量,而其他的市场参与者则将大型指数基金的操作来作为自己仓位调整的基础。如果市场是非对称的,不能完全对冲掉所有商业及收入回报的风险,社会将变得更糟。

肯尼斯丹利(2011)认为,投资者资本流入对期货价格影响显著,中期的指数型基金持仓头寸与管理型基金套利交易对期货价格发挥巨大影响。戴尔芬和法布里斯莉娃(2008)将油价波动分为信息基本面决定的理性评估部分和交易过程中的干扰部分。通过研究认为,在交易工作日油价波动的很大部分由价格失真的干扰因素左右,尤其是近月合约。关于石油价格非理性暴涨暴跌可能性研究方面,郝弘毅(2009)认为,“2011年-2015年,国际石油价格会再次震荡走高,最终达到80-100美元一桶,期间也可能出现在百元以上运行的情况”。

第四,石油期货市场与大宗商品市场研究。杨叶(2007)通过分析认为,黄金与石油价格波动在大多数时间都呈正向联动关系,原因是影响黄金和石油价格波动的因素有一部分是相同的,比如美元汇率,通货膨胀,世界重大经济政治事件等,但是出于各种原因,如某一独立影响因素超过了黄金、石油共同影响因素,两者价格走势也会出现背离。袁放建,许燕红等(2011)通过对2002年至2010年的石油与黄金市场数据建立ARCH模型并进行格兰杰检验认为,两市场存在明显非对称性,即石油市场利空消息比同等利好消息引起的波动要大,而黄金市场相反,并且两市只存在从黄金到石油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1.3.3 石油货币及其效应

常军红,正联胜(2008)认为石油美元规模迅速扩大的内部原因是石油市场供求失衡,外部原因是石油出口国国内吸收不足,制度性原因是石油美元计价机制。石油美元的回流使得美国有足够的资本流入弥补经常项目的逆差,从而使全球经济失衡维系在“脆弱的均衡”上。石油美元对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并给国际衍生品市场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进入新兴市场的石油美元往往具有游资性质,增加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体系风险。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2007)从石油美元循环的视角来解释东亚、美国、产油国之间的国际收支失衡现象,认为得益于高油价石油美元快速膨胀,通过环流机制支撑了美国的发展,东亚美元被迫分流为石油美元,美国是石油美元机制下的大赢家。侯明扬(2009)认为石油美元计价机制有内在的脆弱性,容易被石油交易市场上的投机方所利用,加剧短期价格波动,提出基于IMF特别取款权的超主权石油交易货币计价体系的建立,避免单一货币计价体系的内在缺陷。麦克考恩(2006)分析了石油美元与全球经济失衡之间的关系,认为油价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影响关键在于时间周期——供需双方对价格作出调整的速度以及对价格变化持续时间的判断。岳汉景(2008)从政治学视角分析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其实质是在“石油欧元”的威胁下,为了巩固石油美元计价垄断权,维护其在中东的石油利益而提供的反恐借口。杨力(2005)认为,美国通过石油美元机制实现了除军事力量以外的全球霸权,伴随着欧元走强和欧盟与中东密切的经济联系,美国需要以民主化改造确保在中东的石油利益。1.3.4 油价波动的政治因素

刘江永认为,“2008年国际油价罕见的大起大落,不是经济关系和能源供求关系所决定的,造成原油期货市场大量抢购或抛售的重要原因是中东地缘政治的紧张或缓和,以及由此引发的市场心理和投机行为的虚拟供求关系的变化”。景学成,谭雅(2004)认为“石油价格的涨跌与国际金融因素,国际政治格局调整,经济发展状态均有一定的联系。石油价格与石油金融在内的石油战略已经逐渐位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中心”。从石油价格与美元汇率深度联动,石油战略与地缘政治联系紧密,石油需求与经济增长,石油供给与OPEC政策,石油供求与国际投机刺激等方面分析了影响石油价格的多方面因素。吴磊,刘学军认为,“中国威胁论”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中国和美国需求都是油价波动基本面的重要因素,而美国在威胁世界能源安全方面扮演着更关键的角色。1.3.5 对国内外研究的简评

从国内外对“石油金融化”问题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研究者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主要包括几个主要层面,一是对“金融化”的认识,目前金融化问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经济金融化的宏观层面,尤其集中在虚拟经济膨胀方面,缺乏对大宗物资的金融化的认识和界定,仅有的文献对大宗商品的金融化也仅仅是点到为止,没有对其金融化的机理和现象原因进行系统的深入分析。第二,”石油金融化”多停留在对石油价格波动规律的分析上,研究以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为主,以技术层面的分析见长,很少上升于国家战略层面,对石油金融化的认识比较局限。石油金融化不仅仅表现在石油价格波动上,而是一种复杂的多面性的社会经济现象,需要充分挖掘石油金融的内涵与石油金融化背后蕴含的政治经济格局变迁因素,揭示出石油与金融相融合的客观规律。第三,近两年有一些文献提出了石油金融的概念,以及需要研究的内容,如石油金融政策支持、石油金融投融资机制、石油金融风险预警防范体系等,但没有针对这些内容进行具体研究,仅是提出了研究构想。

总体而言,在经济金融化、国际利益分配调整背景下,石油金融化现象将不会停止,而以更加复杂的面貌呈现出来,石油金融战略将会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与此同时,学术界关于石油金融化理论还处于起步阶段,既有分析理论性不强,较为零散,也不够深入,与现实发展的严峻性形成鲜明对比。对于这一崭新的理论领域,笔者试图将研究时间和视角扩大,从内涵界定和外部体系驱动力等方面对石油金融化问题进行系统分析。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 研究思路

著作围绕“石油金融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思考逻辑进行,从内涵、现象、原因等视角构建石油金融化与当今世界金融、市场格局变迁的内在联系,并进行系统考察与论述。

著作由第一章绪论与八章主要内容构成。

第一章为导论,基于学术研究背景与以往研究不足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著作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对金融、金融化等相关重要概念进行辨析,并结合经济金融化的内涵阐述著作的逻辑体系。

第三章论述石油金融化的基石,即石油基本物质属性特征。石油作为一种重大战略资源,具备特殊的自然属性、商品属性、政治属性,而这些属性成为了其日后金融化发展的基础。

第四章论述石油金融化的第一层次——石油商品金融化。本章从石油商品“货币”属性、商品定价金融化到商品波动金融化来阐述石油如何从普通商品一跃而成为被投资者青睐的金融商品,价格波动脱离其商品属性,并在商品市场中散发出浓重的金融气息。

第五章论述石油金融化的第二层次——石油产业资本与金融市场的对接。本章论述了石油产业资本的融资渠道的扩宽、国际石油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跨国石油公司通过资本运作提高综合竞争力,同时扩大其金融衍生业务,成为石油金融市场重要的影响力量。

第六章论述石油金融化的第三层次——石油市场组织关系金融化。本章主要从石油“虚实”融合交易体系、石油战略与国家金融战略的结合、石油金融市场交易主体及交易方式的多元化三个方面揭示了国际石油经济关系的金融化现象。

第七章论述石油金融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从石油稀缺性预期,金融发展与不稳定性,核心资源和市场控制权争夺的“石油——金融——政治”视角来审视当今的石油金融化现象。

第八章论述石油金融化的国际影响。分别从贸易、金融、政治三个层面来阐述石油金融化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第九章论述我国的石油金融发展战略。依据前文所分析的石油金融化几个层次赖以生存的石油金融共生环境,从石油资本市场、石油定价权、石油金融市场主体培育、石油金融外交等方面完善我国石油金融战略体系。

著作逻辑结构如下:1.4.2 研究方法

著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金融学、能源经济学等理论,对石油金融化的表现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和细分。总体而言,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第一,著作采取了历史考察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

石油金融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著作研究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以来石油金融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因此需要对这一时期内国际石油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世界经济发展动态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依据的分析与推理。通过对历史状况的考察、现实条件的分析,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研究分析造成石油金融化的当代表现极其根本原因。

第二,著作采取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石油金融目前还属于崭新的理论领域,笔者从石油金融涉及到的相关金融、石油理论性问题入手,再用数据,图表,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国际石油金融化的当代表现形式,特征与运行规律。

第三,著作采取了比较分析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石油金融化背后涉及到石油市场,金融格局、政治格局的历史演变,涉及到不同的利益方,并由此展开利益的争夺,因此需要对石油金融化对各国金融以及能源领域利益的损害等情况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1.5 可能的创新点

作为一门刚刚起步的理论性研究,石油金融化涉及宏观经济、金融、石油市场、国际关系等多面性的知识,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已有学者对石油金融各种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运结合金融学、能源政治学理论,试图对石油金融化现象做出探索性解读,在研究内容、方法和观点上有所创新。

1、对石油金融化内涵做出理论性阐述。现有关于对石油金融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微观金融市场层面,笔者突破既有研究局限,从石油物质属性出发,对石油金融化的内涵从石油商品金融化、石油公司经营模式金融化、市场组织形式金融化等层次做了多方位的诠释,揭示了石油资源金融化的丰富内涵和表现特征。

2、分析了石油金融化表现背后蕴藏的世界格局变动态势。当前石油金融化现象是石油物质属性与石油、金融、政治三大领域环境变迁,相互作用的结果。石油稀缺性预期背后的石油市场格局变动、金融发展与不稳定现状、核心资源更迭与市场控制权争夺是推动石油金融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从战略资源观的理论视角,看待石油与金融领域的融合。笔者认为金融配置性、脆弱性、战略性特点提高了石油资本的全球聚集效率和规模,引发更多金融资本流向石油产业与石油衍生品市场,但同时也加强了石油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联动性,系统性风险增大。

4、引入国际关系,分析石油金融化现象中的重要利益分配问题。美国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以及对石油市场的多重手段干涉是石油金融化重要的影响因素,美国通过石油美元垄断计价、资本控制石油市场运营、IEA、EIA等能源机构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对产油地区的军事、政治影响等方面成为石油金融化的大赢家。

5、以著作分析框架为依据,提出我国发展石油金融的对策。笔者结合石油金融中的内涵层次和我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从资源开发利用的金融支持、石油金融市场主体培育、石油金融定价权争夺、石油金融资产管理、石油金融合作方式、石油外交与能源合作方面提出了我国发展石油金融的战略对策。1.6 存在的不足和继续研究的方向

笔者在对“石油金融化发展趋势”的研究中,由于数据来源的局限性(目前可获得的公开交易者信息只有美国商品期货交易所,而欧洲和亚洲交易所一般不对外公布交易信息,场外交易更是难以获得),不能对跨国石油公司、金融机构的资本运作状况,尤其是在大宗商品市场中的投资策略有深入的分析,而仅仅是一般性判断,研究不够深入。同时,也因为美国商品期货交易所(CFTC)对客户类型的划分依然存在漏洞(美国商品期货交易所按照交易者的身份而不是交易目的来区分商业性交易者和非商业性交易者,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石油衍生品市场中的非商业投机行为研究难以非常准确和深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