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篮球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20:59:27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篮球的故事

新版篮球的故事试读:

内容提要

据文字记载,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的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的。奈史密斯当时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任教。篮球是这所学校体育系主任卢瑟·古利克教授为贯彻冬季体育课教学大纲而委托他设计的一项室内集体游戏。他从当地儿童在室外喜欢用球投桃子筐(当地盛产桃子,各户备有桃子筐)的游戏中得到启发,创编了篮球游戏。

奈史密斯把两个盛桃子的篮筐钉在室内运动房两端看台离地面3米多高的地方,作为球篮,并用足球为比赛用球,挡板用铁丝网代替。他还博采了足球、橄榄球、曲棍球等其它球类项目的特点,制订出最初13条篮球比赛规则。这就是篮球这一名称的由来和篮球运动开创时期的情况,当时人们称这种游戏为“奈史密斯球”或“筐球”。后来,詹姆斯•奈史密斯被誉为“现代篮球之父”。

篮球从历史中走来

据文字记载,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的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的。

奈史密斯当时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任教。篮球是这所学校体育系主任卢瑟·古利克教授为贯彻冬季体育课教学大纲而委托他设计的一项室内集体游戏。他从当地儿童在室外喜欢用球投桃子筐(当地盛产桃子,各户备有桃子筐)的游戏中得到启发,创编了篮球游戏。

奈史密斯把两个盛桃子的篮筐钉在室内运动房两端看台离地面3米多高的地方,作为球篮,并用足球为比赛用球,挡板用铁丝网代替。他还博采了足球、橄榄球、曲棍球等其它球类项目的特点,制订出最初13条篮球比赛规则。这就是篮球这一名称的由来和篮球运动开创时期的情况,当时人们称这种游戏为“奈史密斯球”或“筐球”。后来,詹姆斯·奈史密斯被誉为“现代篮球之父”。

最初篮球游戏比较简单,场地大小和参加游戏的人数没有限制。上体育课的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分别站在球场的两端,在裁判员向球场中央抛球后,双方队员立即冲进场内抢球,并力争将球投入对方的篮筐。

当初桃筐是有底的,球投中以后就在篮子里,人必须登上专设的梯子将球从篮筐取出,然后由裁判员重新向球场中央抛球,再次开始比赛,最后,以投球进筐多的一方为胜方。

随着场地设施的不断改善和改进,篮筐取消了筐底,并用铁圈代替桃篮,用木板制成挡板代替铁丝挡网,场地增设了中线、中圈和罚球线,比赛改由中场跳球开始。与此同时,场上比赛队员也通常改为每队9人,开始有后卫、守卫、中锋、前锋、留守等位置之分。此外,奈史密斯制订了一个不太完善的竞赛规则,共13个条款,其中规定不允许带球跑、抱人、推人、绊人、打人等。这大大提高了篮球游戏的趣味性。

1892年1月20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举办了第一次较大范围的篮球比赛。所以,篮球比赛史比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还要悠久。但直到1932年成立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后,男子篮球才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女子篮球则到1976年才登上奥运会的“大雅之堂”。

1892年,篮球运动首先传入墨西哥,并很快在墨西哥各地得到开展。这样,墨西哥成了美国之外,第一个开展篮球运动的国家。此外,这项运动先后传入法国、英国、中国、巴西、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亚、黎巴嫩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开展、普及和发展。

美国人鲍勃·普利在1896年将篮球这一运动传入中国,首先在天津、北京等地青年会中开展起来。在1910年旧中国首届全国运动会上,篮球首次被列为表演项目。1913年篮球被列为我国国内正式比赛项目。

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篮球后,被誉为“现代篮球之父”。他生在1861年,1939年逝世,终年78岁。

奈史密斯原是苏格兰名门之后,出生在加拿大,在64岁时才正式成为美国公民。他直到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奥运会上才得到应有的尊重。75岁高龄的奈史密斯随美国篮球队抵达柏林,但美国篮球队只负责奈史密斯从美国到柏林的机票费,不承担他在柏林的旅馆费和入场券费用。而美国奥委会对此置之不理,使得这位篮球之父当时心情十分不好。

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首任秘书长威廉·琼斯则敬重和佩服他,不仅解决了他的旅馆费用,并且邀请他为奥运会首场篮球比赛开球。开球前,琼斯向全体参赛运动员和观众介绍了这位篮球运动的发明者,他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全部比赛结束后,琼斯又安排奈史密斯主持了发奖仪式,并授予他一枚奥林匹克特别勋章,以表彰他发明篮球的功绩。当一位德国小姑娘向他敬献了月季花后,奈史密斯欣喜若狂,激动地把他的帽子抛向天空。

奈史密斯逝世后,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为了纪念他,在1950年创办首届男子篮球锦标赛期间举行的第一次中央局会议上,决定以他的名字命名世界锦标赛冠军杯——詹·奈史密斯杯。

在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成立以前,篮球、排球和手球等用手进行的球类运动,均属于1912年成立的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特别在欧洲,这些球类活动和比赛仅仅是在冬季作为田径训练的一个组成部门。

随着这些球类运动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普及、发展,以及球类比赛越来越多,球类运动已不再仅仅是田径训练的一种手段,而是单独的运动项目了。这样建立各球类单项联合会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国的威廉·琼斯当时作为瑞士篮球联盟的代表,和意大利篮球联合会主席阿尔多·纳尔迪一起,为成立球类单项体育运动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应设在日内瓦的国际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学校主任埃尔默·贝里的邀请,召集了意大利、瑞士、阿根廷、葡萄牙等8国篮球组织的代表于1932年6月18日在瑞士的日内瓦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篮球会议,成立了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代表选出了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的第一任主席——瑞士的莱昂·布法尔;意大利的乔治·阿西纳里·德圣马尔比洪为副主席,威廉·琼斯任秘书长。

1934年10月19日,第十一届奥委会组委会在讨论举办的比赛项目中,决定把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一结果到1936年2月28日得到国际奥委会奥斯陆会议的承认。这样,男子篮球作为正式比赛项目,于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上首次登场亮相,而女子篮球直至1976年才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1948年决定,从1950年起开始举办4年一届的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1952年又决定举办4年一届的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目前,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总部设在德国的慕尼黑,拥有157个会员协会,下设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国际委员会、技术委员会、财政委员会、规则委员会、国际组织委员会、女子篮球委员会、青年男子篮球委员会、青年女子篮球委员会、国际小篮球委员会和新闻出版委员会等机构。其中,新闻委员会主要处理篮球界同报纸、电台和电视台记者之间的关系。

1976年7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第十届代表大会上,批准了1974年7月10日中央执行局波多黎各圣胡安会议通过的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篮协的合法席位的决议,并选举中国篮球协会秘书长张长军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中央执行局委员,选举中国篮协副秘书长申恩录为中央执行局财经委员会委员,招务雄为国际小篮球协会委员。

1980年7月15日,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十一届代表大会上,以49票赞成、2票反对、10票弃权通过了开除南非会籍的决议,以抗议南非当局执行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

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先后已有六任主席,他们是:

第一任主席,莱昂·布法尔(瑞士),在1932年—1946年任职。

第二任主席,威拉德·格雷姆,(美国),在1946年—1960年任职。

第三任主席,安东尼奥·多斯雷伊斯·卡尔内罗,(巴西)。在1960年—1968年任职。

第四任主席,阿卜杜勒·穆奈姆·瓦赫迪(埃及),在1968年—1976年任职。

第五任主席,费萨洛·普亚特(菲律宾),在1976年—1984年任职。

第六任主席,罗伯特·巴斯内尔(德国),1984年开始任职。

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现任秘书长是南斯拉夫人波利斯拉夫·斯坦科维奇。他在1978年8月接替威廉·琼斯任此职,而后者当选为名誉秘书长。

威廉·琼斯被誉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的创始人,是因为他在筹备和创立这一国际体育组织时竭尽了全力。他在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成立后,又为从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中脱离出来和求得国际奥委会的承认而四处奔波。

琼斯一直担任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的秘书长,直到1978年被选为名誉秘书长。

不断完善的竞赛规则

自从詹·奈史密斯发明篮球以来,随着篮球运动不断普及和发展,这项运动在比赛规则、形式和场地设施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特别是篮球规则的不断完善,又促进了篮球运动的普及、发展和提高。

最初的篮球用的是有底的桃篮筐,进球后要爬梯子上去把球取出才能继续比赛。后来,无底的金属制球篮代替了有底篮筐,但进球后却需用竹竿把球捅出来。从1893年起才用上金属圈加挂网袋,进球后靠裁判员拉动拴在网上的绳子将球抖落下来。直到1913年才普遍使用无底线网,变成目前的球篮。

最初球篮后没有篮板,用的是铁丝网遮板,1894年后才采用木制篮板,与端线垂直。1918年和1939年两次将篮板向场内移进,才形成了目前篮板的位置。同时规定球篮的金属圈离地3.05米,篮板也从木制普遍改成有机玻璃的透明篮板。

篮球的比赛用球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开始时用的是英式足球,1894年起使用较大的早期篮球取代了足球。这种篮球由开了口的皮革缝制的球壳和带有一根皮管的橡皮球胆组成。球胆充气后拴紧皮管,并将皮管塞进球壳开口处,然后如扎皮鞋带一样把球壳扎紧,封住开口。直到1937年,比赛中才开始正式使用没有开口的篮球,1950年则开始使用模压橡皮篮球。目前的篮球是用皮、橡皮或合成物质制成,内装橡皮球胆,圆周为75—78厘米,重600-650克。

球场也有变化。初期比赛用场地无统一规定,后来改为长26米、宽14米。1984年6月,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在联邦德国慕尼黑举行代表大会决定,球场加宽加长,由原来的长26米、宽14米,改为长28米、宽15米。

篮球规则同篮球运动同时诞生。起初,参加篮球游戏的人数没有限制,时间也不作具体规定,导致比赛中双方队员一窝蜂地粗暴抢球的混乱场面。为此,篮球发明人奈史密斯1892年1月制定了13条最简单的比赛规则。这是篮球史上第一个篮球比赛规则。这一规则规定在比赛中使用英式足球;可以用单手或双手传球,但不能用拳头击球和持球跑;不能用双臂或身体触球和停球;不允许撞人、抱人、推人、绊人和打人;犯规两次则被罚出场直到第二个球开始时才允许进场;如三次犯规或造成对手受伤的犯规则被罚出场,不得再参加这场比赛,并不允许被替换;球只能被投进筐内并留在筐内才算真正进球;而一方队员在对方投篮时碰球筐或晃动球筐则算进球;比赛分两节,每节15分钟,中间休息5分钟;以进球多的队为优胜,如打平在双方队长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再赛一球决出胜负。此外,规则还规定了主裁判员和副裁判员在场上执法时的职责和分工。

由于比赛规则和打法的变化,篮球运动逐渐成为一种速度较快,得分较多的运动项目。起初,场上队员只能通过传球的方式使球前进,1900年后则出现了类似现代篮球那样的运球技术,加快了比赛的节奏。

场上队员的人数也发生了变化,从无限制到有限制。从1910年起,场上队员双方被限制为9人,后来又减至7人。目前的每队上场队员各为5人,是1920年在男子篮球比赛中开始执行的。

男子篮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也促进了女子篮球运动的兴起。女子篮球运动在1917年前后兴起,当时每队上场队员为9人,规定3个前锋、3个中锋、3个后卫,从1926年起改为6人。女子比赛的场地同男子一样,划成三个相等的区域,分前锋区、中锋区和后卫区,互相不得越区,否则算作违例,由对方掷界外球继续比赛,目的在于减少奔跑,避免女队员过于疲劳。比赛分4节进行,每节8分钟,节间休息时间依次为2分钟、10分钟、2分钟。

在篮球发明后的32年内,场上队员每犯规一次就被对方罚球一次,使得比赛不怎么精彩。因此,1923年后,对于像带球走步和两次运球等违例动作,由罚球改为换发球。

此后,篮球竞赛规则和场地又有补充和改变。其中,队员犯规四次就被取消继续参赛资格;上场队员只能被替换一次;男子比赛时间改为全场40分钟,半场为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球场改三个相等的区域为前后场两个区域,设中线、中圈、罚球区和罚球线;女子比赛时间仍为4节,但上场6名队员中前锋和中锋不得回后场,后卫不得到前场助攻;男子比赛投中或罚中后均在中圈重新跳球继续比赛;女子比赛投中或罚中后则轮流由中锋队员在中圈的中场线开球继续比赛。

1936年,篮球比赛被列为柏林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当时比赛规定每队7人,5人上场,2人替补,比赛中场上队员一旦被替补下来则不能再上场参赛。

1937年,比赛规则条例又有新的增加,取消了中圈跳球,即一方投进一球后双方不再在中圈跳球,改为由另一方在底线发球,使比赛继续进行。

在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成立前,尽管规则有了一些变化,但国际上没有统一的篮球比赛规则,各国大都采用美国的规则。从1936年起,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规定在每届奥运会后视比赛情况和篮球运动发展的趋势制订、修改和补充统一的规则。为此,篮球比赛中又出现了三秒钟和十秒钟违例:进攻一方必须在十秒钟内把球从后场推进到前场,进攻队员不得在前场罚球区内停留三秒钟。这两项规则的实行,导致了快速打法的形成。

1948年,女子比赛规则作了重大修改,每队上场队员由6人改为5人,场地设备和比赛规则与男子相同,但比赛仍分4节进行,每节8分钟。

随着比赛场上巨人的出现,为限制这些高大队员在对方篮下造成的威胁,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在1952年赫尔辛基第十五届奥运会后对场地规定作了修改,扩大了三秒区,即扩大了罚球区。与此同时,参赛队员由累计犯规四次被罚出场改为累计犯规五次被罚出场。

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1956年在墨尔本奥运会比赛期间举行的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对比赛规则又作了重大的修订。为防止比赛中采用控制球战术——赢球后或为了少输球而消磨时间,从1960年起实行30秒钟违例规则,要求进攻一方必须在30秒内投篮。此外,再次扩大三秒区,由原来的长方形改为目前的梯形。

1960年罗马奥运会后,篮球规则又一次作了修改和补充。中圈扩大,改半径0.60米为1.80米,取消中线而设边线中点,规定篮球的圆周为75—78厘米。女子比赛时间改为同男子一样,上下半场各为20分钟,全场40分钟。

自从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篮球比赛中出现身高两米以上的高大队员之后,国际篮坛对运动员普遍身高的问题一直有着争论,有人甚至提出以高度分为两个级别来进行比赛,但一直未得到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的赞同。1967年,西班牙篮球协会曾组织过一次队员高度最高为1.80米的五国篮球邀请赛,得到了巴西、法国、菲律宾和美国的支持。比赛结果,美国队在这次限制高度的比赛中获得冠军,西班牙队获得亚军,菲律宾队名列第三。这是篮球运动史上第一次也是到目前为止最后一次限制高度的比赛。

近几年来,篮球场又恢复了中线,并把每队半场内累计犯规10次改为累计犯规8次,之后再犯规判两次罚球,其目的是减少犯规动作和促进防守能力的提高。

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1984年6月在慕尼黑举行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1984年—1986年篮球规则的正式文本。新规则与旧规则相比,变动条款多达25条,其主要增删和修订如下:

球场面积的扩大。原来的标准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改为长28米、宽15米,场地面积从原来的364平方米扩大到目前的420平方米。

增设三分投篮区。以篮圈中心投影点为心,在球篮正面划一个半径为6.25米的半圆,半圆划到距端线1.575米处时,改为两条与端线垂直并相接的直线。进攻队员在半圆或直线外投篮命中得三分。

全队每半场累计犯规规定次数由8次改为7次。此后,场上队员再发生犯规,将采取一加一罚球。如控制球的队员犯规,只判对方掷界外球而不罚球。但犯规动作为故意犯规或技术犯规,则仍判对方两次罚球,不执行一加一罚球。

对正在投篮的队员犯规,分别情况罚球。如未投中,在三分区内犯规的,判给三次罚球;在两分区内犯规的,判给两次罚球,并且无论罚中与否不再追加罚球。

30秒规则的修订。攻方控制的球被守方击出界外,判攻方掷界外球,不再重新计算30秒,攻方的这次进攻必须在30秒剩余时间内完成,否则作30秒违例,由守方掷界外球转入进攻。

5秒钟违例的修订。持球队员在5秒钟内不做传球、投篮或运球动作,则判违例,但不再由双方争球而改判对方在就近的边线外掷界外球。

篮球新规则的实施,促进了世界篮球技术的发展,尤其三分投篮区的增设对小个打大个和攻守平衡来说,进一步趋向合理性。新规则对各队和每个队员的攻防能力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次规则的修订,对加快攻防速度、增强比赛的激烈程度、提高防守的质量和罚球的命中率,都将起到促进作用。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秘书长斯坦科维奇认为,新规则有助于身材矮小的队员发挥外围进攻的特色,加快比赛节奏,增加对抗程度,使比赛更为精彩,对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将起积极的作用。

标准篮球场地是长28米、宽15米的长方形坚实的平面,四条界线外至少两米处不得有任何障碍物,如在室内则天花板的高度应至少为7米。两条长边的界线叫边线,短边的界线叫端线。

球场分中线、前场和后场,中线上的中圈和前、后场罚球区罚球线上的两个半圆半径均为1.80米。圈下面的矩形为限制区,也通称禁区。前、后场内的拱形弧线外的地区称三分投篮区,在拱形弧线外投篮命中得三分。

篮板、篮架和球篮:

篮板由3厘米厚的坚硬木料或适宜的透明材料,如钢化玻璃等制成。篮板固定在篮架上,与地面垂直,与端线平行。篮架分别由球篮、篮板和支柱组成,其中支柱在端线外1米处。为保护运动员和预防运动员在抢球或快速上篮时被撞伤,篮板下方和支柱应用海绵与软材料包扎起来。

球篮包括篮圈和篮网,应牢固地安装在篮板上。

篮球比赛中的规则较多,而且相当复杂,共有93条。又因篮球运动比较普及,球迷对篮球比赛中的大部分规则均较熟悉,因此这里只将常见但不太熟悉的一些规则介绍如下:

三秒钟规则:某队控制球时,同队队员在对方禁区内停留不得超过三秒钟。在比赛过程中或控球后在界外掷界外球的情况下,只要同方队员在对方禁区内停留超过三秒钟,裁判员会立即鸣哨,判这个队三秒违例。

五秒钟规则:当一个持球队员被严密防守,在五秒钟内没有传球、投球、滚球或运球时,也将宣判违例。过去五秒违例判争球,现在则由对方队员就近掷界外球。

十秒钟规则:一个队从后场控制活球开始,必须在十秒钟内将球推进到前场,否则判十秒钟违例,由对方掷界外球。

三十秒钟规则:一个队在场上控制活球后,必须在30秒钟内出手投篮,否则判30秒违例。过去如在30秒钟内球被对方击出界外后将重新计算30秒,现在则从边线掷界外球后不再重新计算30秒,而是在30秒钟中的剩余时间内必须出手投篮,否则仍被判为30秒违例,判由对方掷界外球。

全队七次犯规规则和一加一罚球规则:比赛每半时(决胜期是下半时的一部分),一个队的队员侵入犯规和技术犯规次数累计已达7次,此后这个队的任何一个队员再发生侵入犯规或技术犯规,均将执行一加一罚球规则,判给被侵犯的一方队员罚球一次,如罚球成功,由这个队员再追加罚球一次;如第一次罚球不中,比赛应继续进行,不再给予追加罚球的机会。如罚球者罚出的球未触及篮圈,则为违例,由对方在边线掷界外球。

奥运篮球史

球迷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首次欣赏到篮球比赛,是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上。为此,1936年对于现代篮球来说是重要的里程碑。现任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秘书长波·斯坦科维奇也曾说过:“1936年在篮球史上应大书一笔。”来自北美洲、南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的21支球队参加了这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成为柏林奥运会团体比赛项目中参赛队伍最多的比赛项目,从而表明,篮球发明45年后的1936年,篮球运动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奥运会女子篮球比赛始于1976年第二十一届奥运会。在参赛的各路劲旅中,美国和苏联两国的男、女奥林匹克篮球队实力最强,几乎主宰着每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

美国在奥运会篮球史上居于创始地位。美国篮坛重视奥运会篮球比赛胜于世界锦标赛,每届均派出全国最强阵容参赛。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为止,美国男篮除因抵制而未参加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外,共获得9届冠军,仅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以1分之差输给苏联队而获亚军。

苏联男篮1952年首次在赫尔辛基奥运会上亮相,除23届奥运会外,每届均进入前三名,共获一届冠军、四届亚军和三届第三名。

此外,南斯拉夫男篮夺得过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冠军、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和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两届亚军以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第三名。

美、苏男篮相争是奥运会篮球比赛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双方曾五次在决赛中争夺冠军,结果美国队四胜一负。蝉联头七届冠军的美国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中,以49:50的一分之差败在苏联队手下而第一次失去冠军奖杯。这一失利是当时纪录台计时出现严重错误造成的。美国队为此一直不服气,甚至拒绝接受银牌并向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提出了抗议。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美国队虽然夺回了奥运会冠军称号,但因未能与苏联队相遇而怨气不消。苏联队在半决赛中,出乎人们意料地负于南斯拉夫队,而失去了决赛权。此后,美、苏又分别抵制了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人们只得寄希望于1988年奥运会上再次看到美、苏两队16年后对抗的情景。

奥运会女子篮球赛争夺十分激烈。苏联女篮“鹤立鸡群”,先后赢得1976年和1980年两届奥运会冠军。1984年,苏联女篮未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冠军被近年来崛起的美国女篮夺取。苏联女篮近年水平下降,美国女篮近年来开始崛起,特别是美国女篮1986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决赛中击败苏联队夺得冠军,从而结束了苏联女篮独霸篮坛20多年的历史。

1936年柏林奥运会首次篮球赛是在室外网球场进行的。七天赛程,前六天老天颇为帮忙,但最后一天下起了大雨。结果美国队与加拿大队的决赛是在倾盆大雨中,在满是泥浆的场地上进行的。因而美国队以19:8获胜,夺得了奥运会第一枚篮球比赛的金牌。比赛中,各队战术单调,胜队的平均得分为35分,负队平均得分为20分,水平的低下相当于现代篮球发展的初始阶段。

第二次奥运会篮球比赛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相隔12年后,于1948年在伦敦举行,共有23个队参加。这是奥运会篮球史上参赛队最多的一届。比赛移至室内球场进行。这届比赛在技巧和战术上有了突破,特别是法国队采用了区域联防和较复杂的战术,从首次的第15名跃居这届的亚军。球员技术的进步和球队战术的灵活运用,使得比赛得分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有几场球胜队得分超过了100分,负队得分也达到了首次奥运会篮球赛胜队得分的数字。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第二次奥运会篮球赛的教练员、领队和裁判员,有3人后来成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的领导人。巴西队领队多斯雷伊斯·卡尔内罗、埃及裁判员穆奈姆·瓦赫迪和法国队教练罗伯特·巴斯内尔后来先后担任了国际篮联主席。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前,国际奥委会作出了只允许16支球队参加奥运会篮球比赛的限制决定。前往赫尔辛基参赛的23支球队不得不在赛前进行了预选赛,产生了参加正式比赛的16支球队。这届奥运会篮球比赛的预赛在网球场进行,复赛才开始移至馆内进行。芬兰篮球运动开展得较差,缺少合格的记分员和计时员,使比赛显得较混乱。但本届比赛最引人注目的是,1947年和1951年两届欧洲锦标赛冠军苏联队首次组队参加奥运会篮球赛,赛前又被认为是前两届冠军美国队夺金牌的最大障碍。但苏联队在复赛和决赛中两次败在美国队手下而屈居亚军。特别在决赛中,苏联队采用消磨时间的打法,以缩小比分的差距,使得这场比赛以25:36结束,成为本届比赛中双方得分最低的一场比赛。

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篮球赛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美国队不仅在整个比赛中创下了4场球得分超百分的纪录,而且以紧逼性夹击防守战术,瓦解了苏联等队控制球的战术。特别在同获本届第三名的乌拉圭队比赛中,美国队采用紧逼战术使乌拉圭队上半时仅得10分,其中8分是靠罚球得到的。

水平的提高还表现在欧洲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前6名中美国队虽然仍蝉联冠军,但欧洲队开始与美洲队平分秋色,占了三个席位。此外,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为促进篮球运动向更快速、更激烈、更精彩方向发展,在本届比赛期间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对篮球规则进行了重大修订,特别规定了进攻一方必须在30秒内完成进攻。

1960年罗马奥运会第一次采用各洲分配名额的方式参加篮球比赛,从而产生了奥运会预选赛。美国队派出了有史以来的最强阵容,比赛中所向披靡,平均每场净胜对手20分,连续第五次赢得奥运会男篮冠军称号。由于执行了30秒违列的规定,加快了场上比赛双方的攻防速度,得分普遍提高,绝大多数场次双方得分均在70分以上。欧洲队的进步在本届比赛中尤为明显,前10名中除冠军美国队和第三名巴西队外,其它8个名次均为欧洲队。

1964年东京奥运会是第一次在亚洲举行的奥运会。亚洲有六个队在日本横滨进行预选赛。揭幕那天,强大的台风席卷了全日本,并伴有小地震;比赛中又发生个别队拒绝与另两个队比赛、泰国队在同澳大利亚队比赛时中途退场罢赛等事件。

但奥运会篮球决赛阶段比赛仍然顺利进行,美国队继续保持着优势,连续第六次赢得金牌。苏联队在决赛中以59:73输给美国队后,第四次名列亚军。

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篮球赛名额分配更趋合理,一改过去的上届奥运会前8名有资格,参赛为前5名有资格参赛泛美、亚洲、非洲和欧洲各选拔两个队,从预选赛中选出两个队,加上东道国队,共16支队参赛。

这届篮球比赛创下观众人数最多的纪录,使得有22500个座位的体育馆每天挤满了观众。比赛场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不是美国队第六次捧走冠军奖杯,而是南斯拉夫队在半决赛中以63:62的1分优势战胜了苏联队。这是南斯拉夫队在奥运会篮球比赛中,第二次击败苏联队和第二次获得银牌。在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篮球预赛中,南斯拉夫队曾以76:67战胜过苏联队。

这届比赛发生的唯一一个事件是,在墨西哥队以76:5战胜古巴队后,一些不知趣的摄影记者竟去拍摄古巴队员坐在椅子上流泪的镜头,结果激怒了性情暴躁的古巴队员。古巴队员都站了起来跳过椅子在过道中追击那些吓得四处逃窜的摄影记者。万幸的是在这次事件中没有人受伤。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赛,在一片争吵声和混乱之中结束。最大的新闻是美国队第一次痛失金牌。在决赛只剩最后一秒钟时,美国队以50:49领先,胜利在望。而纪录台这时却出现严重错误,竟两次允许苏联队的要求,将时间倒拨回去两秒,变最后只剩一秒为三秒,苏联队利用这三秒钟,底线长传到美国篮下,进球得分,结果以51:50反败为胜,使得美国队糊里糊涂失利,并导致美国队中断了连胜的纪录,第一次不甘心地看着金牌被苏联队夺走。美国队赛后拒绝接受银牌,并向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提出抗议,但事情却不了了之。

这届奥运会篮球赛况紧张,争夺激烈,犯规多,动作粗野。苏联队和波多黎各队比赛中全场犯规高达80次,创了纪录。其中双方共9名队员过早地被罚出场。意大利队在同南斯拉夫队比赛中有七名队员被罚出场。美、苏各一名队员在场上发生争执后,竟然拳脚相加,结果均被罚出场外。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篮球赛是篮球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比赛。国际奥委会同意将参加篮球赛的队从16支增至18支。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慕尼黑会议决定由12支男队和6支女队参加奥运会篮球赛,并重新规定了分配名额的办法。这是奥运会篮球史上第一次举行女子篮球赛。

12支男篮产生办法:上届奥运会的前三名、东道国队、奥运会预选赛前三名队以及非洲、亚洲、泛美、欧洲、大洋洲各选一队。6支女篮产生办法:最近一届世界锦标赛前三名的队、东道国队和奥运会预选赛前两名的队。

在这次篮球比赛中,美国男队重整旗鼓夺回了奥运会冠军称号,但耿耿于怀的是在决赛中未能与苏联队决一雌雄。苏联男篮在半决赛中输给南斯拉夫队,失去决赛资格而名列第三。苏联女队实力超群,平均每场胜对手20分以上,赢得了奥运会第一枚女子篮球金牌。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篮球赛因美国等不少国家的抵制,同历届相比略为逊色,但水平仍属世界高水平,因为除美国和加拿大男、女篮外,基本上云集了当时世界上所有的劲旅。

上届亚军南斯拉夫男篮,到这届奥运会仍处上升趋势。先挫败夺魁呼声最高的苏联队,后在决赛中力克意大利队,首次登上了奥运会冠军的宝座。这是奥运会篮球史上第三个赢得篮球金牌的国家。

苏联女篮以绝对的优势第二次赢得奥运会女子篮球金牌。苏联女篮在这届比赛中创下了两项奥运会女篮赛纪录;在同亚军获得者保加利亚队比赛中创造了一场比赛得122分的最高得分纪录,以119:53大胜意大利队而创造了一场比赛双方差距最大的纪录。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篮球赛是在苏联男、女篮拒绝参加的情况下进行的。美国男篮在决赛中以快速的攻防战术使西班牙队几乎无法招架,以96:65的绝对优势获胜,从而第九次荣获奥运会男篮冠军称号。美国队在这届比赛中的表现令人信服地表明,美国队是当代篮球实力最强、水平最高的一支劲旅。苏联男篮虽不参加但不影响这届比赛的精彩表演。然而,近20年来一直居世界篮坛霸主地位的苏联女篮的缺席,对这届女篮比赛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美国女篮的崛起和中国、韩国、南斯拉夫、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世界劲旅的参加,使这届奥运会女篮赛仍不失为世界最高水平的比赛。比赛结果,美国女篮独占鳌头,以绝对优势战胜所有对手,第一次赢得了奥运会女篮冠军奖杯。在全部六场比赛中,美国女篮平均每场胜对手达32.6分之多。

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

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在1950年创办,每四年举行一届,到1986年为止已举行了十届,有五个国家赢得过世界冠军称号,七个国家获得过奖牌。其中苏联队曾三次赢得冠军,巴西、南斯拉夫和美国均两次捧杯,阿根廷队摘取过一次桂冠。拉美国家为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共举办了七届;欧洲举办了两届,亚洲举办了一届。

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1948年在伦敦奥运会篮球赛期间举行代表大会,作出了举办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这一世界篮坛梦寐以求的决定。国际篮联中央局在1950年首届锦标赛期间,还作出了设立詹姆斯·奈史密斯杯为世界冠军杯的决定,以纪念这位篮球发明人。

参加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的队有上届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前三名、东道国队以及亚洲、非洲、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的冠军队。如各洲冠军队已名列上届奥运会或世界锦标赛前三名,这个洲的代表队由亚军队、第三名依次递补。参赛队不得少于8个队和多于16个队,如队数不够,东道国在取得国际篮联同意后有权邀请其它队参加,但在邀请时必须考虑各洲代表数相对平衡。首届锦标赛参加队由1948年奥运会前三名、东道国队和各大洲冠军队组成。

比赛办法是:东道国队不经预赛直接参加决赛阶段的比赛,其它队分三个小组进行单循环预赛,各组前两名进入决赛阶段,决出第一至第七名;预赛各组第三、第四名的队参加决定第八名和第八名以后的名次的比赛。决赛阶段七个队也进行单循环赛,但预赛成绩带入决赛阶段,排出名次后由名列第一和第二的两个队再赛一场,决出冠、亚军。

1986年第十届锦标赛参加队增至24个队:东道国队、上届冠军队,非洲和北美洲各两个队,南美洲、中美洲和亚洲各三个队,大洋洲一个队,欧洲六个队,东道国特邀两个队。比赛先分六个组预赛,各组前两名的十二个队进入复赛;复赛再分两个组,每组六个队,决出各组名次。然后复赛两个组的前两名进行交叉半决赛,胜队决冠、亚军,负队决第三、第四名,其它各队以同样方法决出第五至第十二名。预赛中名列第三、第四名的队决出第十三至第二十四名的名次。

第一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1950年10月22日至11月3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

埃及队因非洲尚未举办锦标赛,1949年参加了第六届欧洲锦标赛,并出乎人们意料地夺得了冠军,按规定应代表欧洲参加首届世界锦标赛,但引起了那些欧洲国家的反对。为此,欧洲在1950年年初举行了一次选拔赛,意大利队和西班牙队获得参赛资格,又因意大利队在最后时刻弃权,由列第三名的南斯拉夫队替补。临赛前,又由于阿根廷与乌拉圭之间的政治原因,阿根廷政府拒绝发给乌拉圭记者入境签证,导致了乌拉圭队的退出,由秘鲁队顶替。

比赛中,南斯拉夫队也因政治上的原因拒绝同西班牙比赛,结果受到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的处罚——9个月内不得参加任何国际比赛。值得一提的是,南斯拉夫队的队员波·斯坦科维奇26年后担任了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的秘书长。

决赛是在阿根廷队与美国队之间进行的。数以千计的球迷因未买到入场券而把球场入口处堵得密不透风,致使运动员和裁判员无法入场。最后调来警察马队在前面开路,才使队员和裁判员穿过一层层狂热的人墙,决赛结果,阿根廷队以64:50获胜,赢得了首届世界冠军称号,使得布宜诺斯艾利斯沸腾了起来。人们载歌载舞在大街小巷狂欢,彻夜不眠。但胜利也给阿根廷篮球运动带来不幸。冠军队中一些优秀队员因接受经济补偿而被宣布为职业队员,不准参加重大的锦标赛和参加业余队、国家队。这对阿根廷篮球运动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导致阿根廷队的篮球运动元气大伤。

第二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1954年10月24日至11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比赛原定在巴西圣保罗举行,以便作为这个城市建立40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但因新建的体育宫在临近比赛时屋顶不能如期完工,这届锦标赛只好移到远离圣保罗的里约热内卢举行。

参加这届比赛的有12支球队,包括欧洲冠军苏联队和亚军匈牙利队。但当时的巴西政府以与共产党国家没有外交关系为由,拒绝发给签证,使得苏联队和匈牙利队不能前往参赛。又因递补的捷克斯洛伐克队也未能得到签证,南斯拉夫队又获顶替机会,连续第二次作为替补参加世界锦标赛。

这届锦标赛实际上已成了一次邀请性质的国际比赛,但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仍承认这届比赛为世界锦标赛。

美国篮坛重视奥运会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而不太看重世界锦标赛,首届仅派出雪佛兰队参赛,结果败在阿根廷队手下。这次比赛因在10月至11月举行,篮球实力最强的各重点大学禁止参赛,为此美国篮坛只好组建了以印刷业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为主的卡特皮利亚尔联队参赛。然而,这支代表美国的联队在这届比赛中没有碰到真正的对手,轻而易举地摘取了桂冠。这是美国队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奖杯,第二次捧杯是在32年后的1986年第十届世界锦标赛上。

比赛中出现的最大风波是裁判员的误判。这次误判发生在南斯拉夫队和乌拉圭队的比赛中,当时乌拉圭队员在犯规后将球投进,栽判员判其犯规在先而投中无效,但忘了通知纪录台,并让南斯拉夫队在底线发球。纪录台则以南斯拉夫队在底线发球而记乌拉圭队投中有效,给乌拉圭队添了2分。与此同时,负责记分牌的工作人员理解了裁判员的判决,未给乌拉圭队加分,等到全场40分钟比赛结束时,记分牌上亮出的是南斯拉夫队以51:49获胜,而纪录台纪录册上却标明双方战成51平。结果,这位糊涂的裁判员竟坚持以记录册为准,在打加时赛时,南斯拉夫队最后以52:55失利,被挤出前8名决赛圈。

第三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1959年1月16日至31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

这届锦标赛原定于1958年举行,因新建体育馆不能按时完工,不得不将比赛推迟到1959年初进行。比赛的技术安排和赛会的组织能力均较为出色。但乌拉圭篮球协会主席在现场要求全面修改抽签方法和“中国台北队”以“中国”的名义参赛,引起观众不满,使这届比赛黯然失色。

乌拉圭队曾获1952年和1956年两届奥运会的第三名,这次被列为预赛第三组的种子队。但因这个组中保加利亚队和波多黎各队实力较强,乌拉圭篮球协会主席到现场后竟要求全面修改抽签方法,弄得大家啼笑皆非,但他的要求没有被接受。“中国台北”篮球协会在1952年被吸收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成员后,派队参加了这届比赛。“中国台北”队到达智利后,在比赛期间和其它场合均穿着印有“中国”字样的球衣,以“中国”的名义参赛,引起了一些国家的不满。其中,苏联队和保加利亚队在前七名决赛阶段比赛中,拒绝同“中国台北”队比赛。当时的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不仅承认“中国台北”队代表中国,而且企图说服苏联等队与台湾队比赛,甚至破例把这两场比赛挪到最后两天举行。当时,苏联队在决赛阶段已5战5胜,实力也强于“中国台北”队,夺取冠军已成定局;保加利亚队5战2胜3负,取胜“中国台北”队和最后名列第四也不成问题。但为了主持正义,苏联队甘愿不夺冠军,保加利亚队宁可放弃第四名,均拒绝同“中国台北”队比赛。

为此,有些人扬言要处罚苏联队和保加利亚队停赛两年或四年,组委会也要求赔偿损失。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最后不顾正义,判苏联队和保加利亚队分别名列第六和第七,排在决赛七个队的最末,而让被苏联队在预赛和决赛中两次击败的巴西队捧走了世界冠军奖杯。

第四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1963年5月10日至26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原决定这届锦标赛1962年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这是第一次在亚洲举办的世界锦标赛,将对亚洲篮球运动起促进作用。然而,当时的菲律宾政府不同意发给社会主义国家球队的入境签证。在一切努力付之东流后,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执委会于1962年11月举行了特别会议,被迫决定这届锦标赛改在另一个国家进行。与此同时,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为了照顾菲律宾当局的声誉,同意它的请求,在马尼拉举办一次国际友好比赛,以此安慰先期抵达马尼拉参加世界锦标赛的球队。

巴西篮球协会此后举行会议,同意再次作为东道国,使这届锦标赛于1963年5月得以举行。

巴西队在这届比赛中过关斩将,名副其实地夺得冠军,其中以90:79战胜了苏联队。南斯拉夫队在这届比赛中表现突出,令人刮目相看,均以两分的优势分别战胜了苏联队和美国队,获得亚军。

第五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1967年5月27日至6月11日在乌拉圭蒙得维的亚举行。

这届锦标赛本应在1966年举行,因乌拉圭举行大选而推迟到第二年才举行。

这次比赛是锦标赛创办以来第一次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进行的。参赛的13支球队争夺异常激烈,没有一支球队能保持不败,并出现了互有胜负和连环套的错综复杂的情况。如南斯拉夫队胜美国队,美国队胜苏联队,苏联队胜南斯拉夫队;巴西队胜美国队,美国队胜苏联队,苏联队胜巴西队。最后,苏联队获得冠军,南斯拉夫队获得亚军,巴西队名列第三。其中,苏联队是首次在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上夺魁,也是第一个捧回以詹·奈史密斯命名的赤金世界杯的球队。

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尽管在1950年作出了设立詹·奈史密斯杯为世界冠军奖杯,但到这届锦标赛前才将此杯铸造出来。

这届比赛中最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南斯拉夫队以1分之差负于实力较弱的乌拉圭队。这是南斯拉夫队轻敌造成的。但南斯拉夫队的队员伊沃·达内乌以出色的球技和在比赛中的精湛表演,被评为本届最佳运动员。这也是世界锦标赛史上第一次评选最佳运动员。

第六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1970年5月10日至24日在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举行。

这是欧洲第一次举办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五大洲的13支球队参加了比赛。直接参加决赛阶段比赛的东道主南斯拉夫队在父老乡亲们面前,打得相当出色,以六战五胜一负的最佳成绩第一次赢得世界冠军称号。巴西队和苏联队分获亚军和第三名,意大利、美国和捷克斯洛伐克队分别名列第四、五、六。这六个队实力在伯仲之间,相互间的比赛异常激烈,有一半场次胜负的差距在五分之内。巴西队身高1.98的马·乌比拉坦被评选为最佳运动员,乌拉圭队的奥马尔·阿雷斯蒂亚则创造了一场比赛20次罚球全部命中的好成绩。

发奖仪式前,全体参赛者和观众为不幸在一次车祸中丧生的南斯拉夫国家队队员拉·克拉奇默哀一分钟。克拉奇是60年代世界篮坛最著名的球星,在1960年—1969年为南斯拉夫队两次赢得世界亚军和一次奥运会亚军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参加的三次奥运会男篮比赛中,两次被评为最佳投篮手。他在1965年的一场比赛中曾独得101分。

第七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1974年7月2日至15日在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举行。

从这次锦标赛开始,上届冠军队与东道主队享受同样的待遇,不参加预赛而直接进入决赛阶段比赛。五大洲共14个队参赛,争夺最为激烈的是这次锦标赛前三名获得者苏联队、南斯拉夫队和美国队之间的比赛。上届冠军南斯拉夫队以82:79击败苏联队,但以88:91负于美国队,苏联队则以105:94战胜了美国队,从而出现互有胜负的局面。

这次锦标赛最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巴西队的表现。巴西队每届均参赛,而且均在前四名之列,曾两次夺冠和两次获得亚军,但这次却降至第六名。

这次锦标赛组织工作是相当出色的。比赛在罗伯托·克莱门特体育馆举行。这个体育馆是以波多黎各已故最佳棒球运动员罗伯托·克莱门特的名字命名的。他死于空难。

第八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1978年10月1日至14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

这是亚洲首次举办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

比赛办法又有创新,参加决赛阶段比赛的8个队先进行单循环赛排出名次,然后由第一名和第二名再赛一场决出冠、亚军,由第三、四名再赛一场争夺铜牌。

这次锦标赛由于各队实力接近,速度加快,攻防战术更为活跃,使得对抗和争夺越来越激烈。全部59场比赛中,有16场双方比分仅相差一至四分,有不少场次都是在离终场前几秒钟内才分胜负。巴西队同意大利队争夺铜牌的比赛,是在最后只剩0.4秒时,巴西队队员索萨投进一球后才以一分的优势险胜意队。南斯拉夫队和苏联队的冠军决赛,经40分钟扣人心弦的争夺,双方不分上下,最后经延长5分钟决胜期才见分晓。

结果,南斯拉夫队第二次夺得世界冠军,苏联队获亚军,巴西队名列第三,意大利队获第四名。

这次锦标赛也是一次“巨人”的盛会,参赛的五大洲共14个队中,拥有48个身高2米以上的“巨人”。其中最高的要数苏联队的中锋特卡钦科和中国队的中锋穆铁柱,这两人身高均为2.20米。中国队第一次参加这次锦标赛,获第11名。

第九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1982年8月15日至28日在哥伦比亚卡利举行。

两米以上“巨人”的增多是这次锦标赛一大特点。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和篮球比赛空中争夺的加剧,参赛队平均高度有所增加,13支球队中平均高度达到两米或两米以上的就有五个队。上届14个队2米以上“巨人”有48人,而这次13个队中却拥有67名“巨人”,比上届增加了19人。

湿热的卡利城和群山怀抱的波哥大,地处高原,海拔分别在1000米和2000米以上,为预防运动员在比赛中大脑缺氧,体育馆赛场旁和运动员更衣室内均备有氧气瓶。

值得一提的是哥伦比亚总统库坦贝尔和夫人在开幕式前提前到场,并与观众一起排队入场,使得开幕式准时开始。

美国队在前七名排名赛中曾以六分的优势击败了苏联队,使得这次锦标赛没有一队能保持不败纪录。苏联队在最后争夺冠军的决赛中以95:94的一分优势险胜美国队,成为第一个三次获得世界男篮锦标赛冠军的队。美国队只得望杯兴叹而领取了银牌。上届冠军南斯拉夫队和西班牙队分获第三名和第四名。中国男篮第二次参加世界锦标赛,名列第十二。

第十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1986年7月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

这次锦标赛不同于以往的是,参赛队由原来的12支扩大到24支,使得许多原无机会参赛的欧美强队得以一显身手,从而成为世界男篮锦标赛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锦标赛。比赛结果,无一全胜,显示了世界男篮正在出现多强争霸的趋势。

南斯拉夫队几年来在完成新老交替后,又一次向美苏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获第三名。

洛杉矶奥运会亚军西班牙队两次“死里逃生”,先后以一分的优势险胜希腊队和古巴从,获第五名。

美国队在决赛中以87:85战胜上届冠军苏联队,在相隔32年后又重新登上了世界冠军宝座,但在复赛中却令人意外地以70:74败在这次名列第十二的阿根廷队手下。

中国队打破了欧美球队对国际篮坛的垄断,闯入了12强,获第九名。这是中国队有史以来在世界篮坛上取得的最好成绩——这也说明各队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这是一次高水平的比赛,也是一次技、战术有新发展的大赛。防守的加强,促进了进攻能力的提高,各队涌现了一大批投篮能手,比赛中出现了比投篮、比突破、比妙传、比扣篮的精彩场面。高度与速度的有机结合,加快了比赛的节奏,争夺更趋激烈、紧张。与此同时,内线争夺的加剧,也使不少队重视外线的作战,特别是三分球规则的实行,使得战局更加变化莫测,结局也更富有戏剧性。南斯拉夫队终场前57秒领先苏联队9分,似乎胜券稳操。但苏联队三次远投得手把比分扳平,进而在决胜期中以一分的优势反败为胜,把南斯拉夫队挤出了决赛圈。

对中国队来说,这次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特别在决赛中以有声有色的内外结合的打法连克世界劲旅古巴队和希腊队,标志着中国男篮有了新的飞跃。

第十一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1990年在阿根廷举行。

女子篮球世锦赛的由来

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由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主办,始于1953年,每四年举行一届。到1986年止,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已举行了十届,苏联队和美国队垄断了全部十届冠军,其中苏联队六次夺魁,美国队四次摘冠。此外,还有九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夺得过奖牌。中国女篮1983年在第九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上曾获得铜牌。

第一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1953年3月7日至22日在智利圣地亚哥举行。

阿根廷、巴西、智利、古巴、墨西哥、巴拉圭、秘鲁、美国、法国和瑞士十支球队参加了这届锦标赛,从而使得这届锦标赛实际上是美洲球队占绝大多数的情况进行的比赛。比赛分三组进行,获小组前二名的队进入决赛。决赛中不带预赛成绩,按单循环方式进行。

首次举行女子篮球比赛,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人们为欣赏女子篮球运动员的球技和风度,拥有35000个座位的国家体育场每晚挤得水泄不通,以至智利总统去看球也不得不从人群中挤进去,并费很大的劲才寻找到自己预订的座位。

比赛是在用木板搭成的球台上进行的。各队水平普遍较低,但争夺却较为激烈,其中巴拉圭队在和古巴队比赛时,经过了三个加时赛才以69:59获胜,并创造了这届锦标赛一场比赛的最高得分。瑞士队以17:5战胜古巴队,成为迄今为止女篮史上得分最低的一场比赛。这次比赛,没有一个队能保持不败。美国队夺得了首届冠军,智利队和法国队分列亚军和第三名。

第二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1957年10月12日至26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这届锦标赛参赛队增至12个队,其中苏联队、捷克斯洛伐克队、匈牙利队和澳大利亚队首次参赛,给世界锦标赛带来生气,加剧了比赛争夺的激烈程度。美国队尽管在小组预赛中败在捷队手下,但在决赛中仍然战胜捷队,而且战胜了包括苏联队在内的全部对手,第二次登上了世界女篮冠军的宝座。苏联队是四次欧洲冠军获得者,这次旨在夺取世界冠军,但在与美国队的比赛中以三分之差失利而居亚军。捷克斯洛伐克队功亏一篑,最后获得铜牌。

第三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1959年10月10日至18日在苏联莫斯科举行。

由于美洲大陆、大洋洲和西欧各队均不参赛,这届锦标赛实际上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球队中进行的,参赛的共8个队,按单循环方式进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队参加了这届比赛,这是亚洲第一支球队参加世界女篮锦标赛。

苏联队实力超群,七战全捷,第一次荣获世界冠军称号。在这七场比赛中,苏联队平均每场胜对手29分之多。保加利亚队和捷克斯洛伐克队分获亚军和第三名。

朝鲜队实力最弱,七战皆负,其中净负苏联队65分(24:89),创造了世界女篮史上一场比赛差距最大的纪录。但朝鲜女篮的顽强斗志受到人们赞赏,这个队那种不打到最后一秒钟不服输的精神令人敬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