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并没有远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17:21:46

点击下载

作者:李建学,衡孝芬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恐龙并没有远去

恐龙并没有远去试读:

前言

飞碟、恐龙、野人、怪兽、人类、自然……组成了宇宙大迷宫,编织了人类万花筒,真是奥妙无穷,神秘莫测,无奇不有,怪事迭起,许许多多的谜团现象简直不可思议,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简直捉摸不透。

虽然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许多谜团还是难以圆满解答。人们都希望发现天机,破解人类谜团。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谜团不断解开,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但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奇怪事物和谜团现象,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

这正如达尔文所说:“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固有规律越多,这种奇妙对于我们就更加不可思议”。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探索永无止境,解决旧问题,探索新领域,这就是人类一步一步发展的足迹。

为了激励广大青少年认识和探索世界的谜团现象,普及科学知识,我们特别编辑了本套读物,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宇宙、飞碟、外星人、地球、海洋、自然、动物、植物、恐龙等存在谜团现象、未解之谜和科学探索诸内容,具有很强系统性、科学性、可读性和新奇性。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谜团现象及其科学探索,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目的是使广大青少年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谜团现象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掌握开启人类和自然的金钥匙,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和自然的主人,不断认识人类,不断改造自然,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第一章 探索神秘的恐龙时代

1.恐龙的出现

虽然在远古时代,恐龙曾统治了三个地质时代,共一亿六千五百万年。但是,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早期,恐龙并不是非常强大的物种,到了侏罗纪末期,蜥脚类才成为当时地球上最庞大的生物。侏罗纪末期是它们统治地球的鼎盛时期,不管是在多样性、智力、体型等方面都远远凌驾于其他的生物。而恐龙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崛起的呢?

恐龙雏形——蜥蜴类

蜥蜴类物种出现在恐龙的前期,它们的体型比不上恐龙,但是与当时其它的动物相比,它们却占有着一定的优势,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些蜥蜴类型的物种就是后来恐龙的雏型。蜥蜴在三叠纪之前的几个地质时代——石炭纪(3.63亿至2.9亿年前)已经出现,那个时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爬行动物——西洛锡安蜥。到了恐龙出现之前的一个地质时代——二叠纪时,爬行动物的种类逐渐多样化起来,体型和模样也开始接近早期的恐龙。二叠纪时代地球的气候比较干旱,沙漠十分常见。在同一个时代,像基龙和异齿帆背龙一类群体生活的蜥蜴活跃在沙漠的绿洲。到了二叠纪的晚期,生物的演化向两个不同方向发展,形成了两种发展趋势,这两个物种的发展趋势都对地球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恐龙在这时就正式登场了,另一种物种发展趋势就是哺乳类动物。

恐龙正式登场

二叠纪距今大约2.95亿年,历经4500万年,是古生代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在这个时期,地球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地槽封闭,渐渐形成了褶皱山系,古板块之间拼接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被不断扩大,海洋面积逐渐减少。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促进了生物界新的演化。

二叠纪是地球物种的重要演化时期。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主要门类仍是筳类、珊瑚、腕足类和菊石,但组成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只剩下少数代表,腹足类和双壳类有了新的发展。二叠纪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筳类、三叶虫全都绝灭;腕足类大大减少,仅存少数类别。脊椎动物在此时也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鱼类中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等有了新的发展,软骨鱼类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软骨硬鳞鱼类迅速发展。两栖类进一步繁盛。爬行动物中的杯龙类在二叠纪有了新发展;中龙类游泳于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龙为代表;盘龙类见于石炭纪晚期和二叠纪早期;兽孔类则是二叠纪中、晚期和三叠纪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在地球各处也皆有发现。

到了二叠纪末期,在地球不断演化之时,一颗庞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了多数物种的灭绝,同时促成了恐龙的出现,真正的恐龙正式登场了。黑瑞龙是其中一种最早出现的恐龙,它体型细小,身手非常敏捷,很快地成为了生存游戏的大赢家。二叠纪末,出现了空骨龙,它是很多肉食恐龙和鸟类的原形。

2.恐龙的分类以及介绍

1.雷龙:

有些恐龙的身躯十分庞大,像雷龙就是一个例子。在侏罗纪时,地球上的气候温暖而潮湿,到处都有青葱的森林,因为这些丰富的植物性食物,带来了草食性恐龙的繁荣,雷龙在这个时后也活跃于现在北美洲的平原上。

雷龙的体重约在三十五公吨到五十公吨之间,它那粗壮的腿,有如树干一样;长长的脖子,直立起来有七层楼房那样高,可以说是地球有始最大的动物。雷龙的身体虽然大得惊人,性情却很温和,平时以温带森林中的植物为食,有时会走入沼泽里,由于水具有浮力,可以减轻它身体的沉重负担,同时也能躲避像异特龙般凶暴的肉食性恐龙的攻击。

2.三觭龙:

剑龙和角龙身上的骨板和骨片,只能用做被动的防卫,而没办法做还击,到了觭龙出现,情势才逐渐改观。三觭龙是觭龙中体积最大的,头上长着两只长矛似的角,另外一只角突起于眼睛和鼻孔之间。这样尖锐的武器,连最可怕的肉食恐龙都要让它三分。

3.剑龙:

出现于一亿五千万年前的剑龙,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耸起的两排骨板,以及尾巴上生着尖棘。剑龙是草食性的恐龙,行动缓慢,它身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棘,便成了躲避肉食性恐龙最好的防卫了。

4.甲龙:

剑龙身上有骨板保护,但骨板遮不到的地方,仍然易受攻击。当剑龙逐渐绝迹,全身披着骨板的甲龙(犰狳龙)便代之而起。甲龙好像刀枪不入的坦克车,连霸王龙对它也无可奈何。

5.霸王龙:

霸王龙(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大也是最残暴的,霸王龙出现的时间已经是恐龙时代的最末期,距离现在大约八千万年前。霸王龙的身体高达十四公尺,体重大约十公吨,它的后脚十分粗大强壮,甚至能各自撑起一只犀牛。

从霸王龙的化石发现,它的每一颗牙齿,都大如一个成人的手掌,即使是眼睛也比人头还大。虽然身体大部份都大得惊人,但是霸王龙的一对前肢却是既小又短,短得甚至于没有办法把食物送入口中,凶手龙也和霸王龙有相同的习性,是很凶猛的动物。

6.鸭冠龙:

鸭冠龙与霸王龙一样,出现于恐龙时代的末期。鸭冠龙最特别的地方在头部,它那扁而长的颚骨,像鸭的嘴巴,所以有了鸭冠龙这样的名字。过去人们以为鸭冠龙的生活与鸭子相似,是在水中游泳,并且以水中植物为生。后来科学家研究鸭冠龙化石的时候发现,它们并不是吃水草为生的,而是以岸上的树木为食物,鹅冠龙也有同样的习性。

7.禽龙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理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太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数据。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蜥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它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收集和研究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寻找和采集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出露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8.鹦鹉嘴龙

但是,直到曼特尔夫妇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了这是一种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因此,随后发现的新类型的恐龙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名称全都和蜥蜴有关,例如“像鲸鱼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时,由于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这些远古动物化石,往往个体巨大、奇形怪状,着实令人恐怖。

随着这些令人恐怖而类似于蜥蜴的远古动物的化石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它们的种类积累得越来越多,许多博物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它们在动物分类学上应该自成一体。到了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就是“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这一大类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却表现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的统称。我们中国人则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

9.马门溪龙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家族中确实有许多令人恐怖的庞然大物,但是也有一些小巧可爱的“小东西”。如果你到北京动物园西边不远的中国古动物馆去看一看,从身长不足1米的鹦鹉嘴龙到身长达22米的马门溪龙,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各种恐龙一定会使你对恐龙世界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10.双龙

双龙的身体较为粗壮,头骨高大,颚骨发达,嘴裂很大,满嘴的牙齿像锋利的小刀子一样,牙齿的前后边缘上还有小的锯齿,这些特征显示它可以撕碎任何捕获到的猎物,然后将大块的肉吞进腹中。此外,双龙的头骨上在眼睛后面的部位都有孔,这些孔使为了更好地附着那些牵动颚骨的肌肉用的,因此双龙撕咬的力量一定非常强大。双龙可能是侏罗纪早期生态系统中最残暴、最凶猛的食肉动物。

11.翼手龙

翼手龙[pterodactylus]侏罗纪晚期的翼龙类,翼手龙中间一些种体型大小如麻雀;另外一些可大到像鹰一样,两翼开展可达30——70厘米。它们不具尾巴,而其后肢可能于陆地上并无太多用处。它们可能以昆虫为食。翼手龙整个群体是翼龙类中的亚目。它们生存在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有些可能觅食鱼类。无齿翼龙事实上也是翼手龙类,白垩纪晚期,尾已完全消失,翼展在8米以上,最大的巨型翼龙翼展可达16米人们发现第一翼龙化石时,不能确定是什么动物,有人说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说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种。后来才认识到这是一咱会飞的蜥蜴,并称它为"翼手龙"。所有的翼龙在分类上并不真正属于恐龙,而只是恐龙的近亲。翼手龙是翼龙中的晚辈,它们的个子一般较大,最大的一种翼展达12米。与它们的先辈喙嘴龙类不同,它们基本上没有尾巴,颈较长而灵活。

翼手龙生活在白垩纪,它们的骨胳在欧洲被发现。翼手龙并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过22厘米左右。但是风神翼龙的翅膀却长达12米,像公共汽车那么大。美国科学家曾经发现过一种翼龙,它的翅膀长达15米以上,如果我们今天能看到它,说不定会以为是飞机在天上飞呢。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于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一大特点。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

体形巨大的翼龙是怎么飞上天的?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认识。一些人认为,那些巨大的翼龙根本就不会飞,它们不能像鸟儿一样振动自己的翅膀,但是它们可以先爬到高处,迎风张开巨大的双翼,这样就可以借助上升气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另一些人认为,翼龙翅膀上的膜非常坚硬,而且翅膀的外侧有像框架一样的筋骨相连,所以它们能像鸟儿一样扇动翅膀。由于它们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动一下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飞起来。这两种观点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目前还没有结论,也许不久的将来,你就可以破解它呢。

3.最早有羽毛的恐龙

赫氏近鸟龙是一种带有羽毛的恐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带毛恐龙化石,填补了恐龙向鸟类进化史上研究的空白。该近鸟龙的化石发现于中国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的侏罗纪髫髻山组,距今已有约1.6亿年了。

开创“鸟类源于恐龙”新纪元

2009年初,中国青年恐龙学家徐星等发表并根据一个残缺的头后骨骼标本对“赫氏近鸟龙”进行命名,并研究确定“近鸟龙”是与鸟类亲缘关系最近的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新发现的赫氏近鸟龙化石在其骨架周围清晰地分布着羽毛印痕,在前、后肢和尾部更是分布着奇特的飞羽,更为奇特的是,其趾爪以外的趾骨上都覆盖有羽毛,这些特征在灭绝物种中还是个先例。

赫氏近鸟龙化石的发现更加缩短了初鸟类、驰龙类和伤齿龙类之间形态的差距。与始祖鸟相比,赫氏近鸟龙的飞羽较小,羽轴也较为纤细,羽片更为对称,反映特征更加原始;结合现生羽毛发育学的资料,近鸟龙的足羽也被认为是鸟类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原始状态。不过,相对于原始鸟类,赫氏近鸟龙的飞羽显然不适于飞行,另外,赫氏近鸟龙较长的小腿极适于奔跑,但其长满羽毛的后肢在奔跑型动物中却是很少见的。总之,这些都说明了恐龙向鸟类的转化过程是十分复杂的。

赫氏近鸟龙化石的意义

与“热河生物群”中最早的带毛恐龙——“中华龙鸟”相比,赫氏近鸟龙的时代要早2000~3000万年,比以往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鸟类要早约几百万年,甚至是1000万年。赫氏近鸟龙化石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带有羽毛的物种,这就更加证明了恐龙的演化曾经经过“四翼阶段”的这一观点,此外,还提出了兽脚类恐龙分异的时间框架这一新假说。

通过对赫氏近鸟龙在内所有兽脚类恐龙化石记录的综合分析,沈阳师范大学研究小组提出:在晚侏罗世的最早期之前,兽脚类恐龙所有的主要类群可能就都已经出现了,而且其分化是十分迅速的,包括鸟类在内的许多重要类群就是在这次快速演化中出现的,另外,这次快速的演化事件与同时期发生的、可证实的古环境和古地理的变化是一致的。

所以,这次研究是对以往有关“赫氏近鸟龙”研究成果的深层次补充,并在地质时代和兽脚类恐龙分异的时间框架等理论问题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4.恐龙的最初发现

在历史上,人类经常能发现远古时期的恐龙化石,只是因为所在时期的知识水平和科技水平有限,所以当时没有办法对所发现的化石进行准确的解释。

发现恐龙化石由来已久

虽然一提起恐龙,人们就知道它是生长在距离我们相当久远的远古时期,但是,人类从来也没有对恐龙有过陌生,因为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人类都会发现不同的恐龙化石。在距今1700多年前晋朝时代,在我国四川省(当时被称为巴蜀之蜀郡)武城县就发现过恐龙化石。但是,由于当时的科技比较落后,所以人们也没有能力去研究这些化石,所以并不知道那就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禽龙是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在发现它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的动物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所以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而据说,我们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动物化石入药,由于不知道这些化石的具体来源,所以把它们统称为“龙骨”。也许,这些所谓的“龙骨”就与恐龙化石的发现有着一定的联系。

直到曼特尔夫妇发现了禽龙,并且把它和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了这是一种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所以,从此以后,凡是发现的新类型的恐龙以及其它古老的爬行动物,其命名的名称全都和蜥蜴有关,例如“像鲸鱼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

这些最先被人们发现的远古动物化石通常个体都非常巨大,形状也十分的怪异罕见,所以看起来着实令人恐怖。随着沉积在地下多年的这些让人恐怖、类似于蜥蜴的远古动物的化石不断被人类发现和发掘,它们的种类积累得也越来越多,许多博物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它们在动物分类学上应该是自成一体的。

恐龙名字的由来

最初人们对这些恐龙的化石并没一个统一的称呼,叫起来也相当的不方便,直到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查里德·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专门起了一个名字——“dinosaur”。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意思是恐怖),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动物)。从此,这一大类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却表现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就有一个统一的名称——“恐怖的蜥蜴”。用我们汉语的概括下来,就是“恐龙”。

以当时欧文爵士的概念来讲,“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化石并不算多。而自从1989年南极洲也发现了恐龙后,全世界七大洲就都有了恐龙的遗迹。迄今为止世界上被发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700多种(生物学上的物种)。后来,中国、日本等一项有龙的传说的国家把它译为恐龙,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说起恐龙,就不得不提起一个故事,那就是普洛特-加龙省的故事。哈士尔特德,一位里丁大学的研究人员,根据一部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发现的线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宣布他终于发现了如下的研究结果:1677年,一个叫普洛特-加龙省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书。在这本书里,普洛特-加龙省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并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插图,指出这个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人类尚未发现的巨形动物的。

虽然在当时普洛特-加龙省并不知道这块化石是恐龙的,更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是他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描绘的这块标本已经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现名斑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又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禽龙早了将近145年。所以,哈士尔特德研究员认为,普洛特-加龙省应该是有记录以来第一个发现并记录恐龙化石的人。

5.侏罗纪时代

生物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翼龙类和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等。

陆侏罗纪

侏罗纪是裸子植物的极盛期。苏铁类和银杏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松柏类也占到很重要的地位。侏罗纪(Jurassic)是一个地质时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约1亿9960万年前(误差值为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前(误差值为400万年)。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侏罗纪的名称取自于德国、法国、瑞士边界的侏罗山。超级陆块盘古大陆此时真正开始分裂,大陆地壳上的缝生成了大西洋,非洲开始从南美洲裂开,而印度则准备移向亚洲。

生的裸子植物发展到极盛期。淡水无脊椎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及昆虫迅速发展。海生的菊石、双壳类、箭石仍为重要成员,六射珊瑚从三叠纪到侏罗纪的变化很小。棘皮动物的海胆自侏罗纪开始占据了重要地位。

侏罗纪时爬行动物迅速发展。槽齿类绝灭,海生的幻龙类也绝灭了。恐龙的进化类型——鸟臀类的四个主要类型中有两个繁盛于侏罗纪,飞行的爬行动物第一次滑翔于天空之中。鸟类首次出现,这是动物生命史上的重要变革之一。恐龙的另一类型——蜥臀类在侏罗纪有两类最为繁盛:一类是食肉的恐龙,另一类是笨重的植食恐龙。海生的爬行类中主要是鱼龙及蛇颈龙,它们成为海洋环境中不可忽视的成员。

三叠纪晚期出现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在侏罗纪晚期已濒于绝灭。早侏罗世新产生了哺乳动物的另一些早期类型——多瘤齿兽类,它被认为是植食的类型,至新生代早期绝灭。而中侏罗世出现的古兽类一般被认为是有袋类和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

软骨硬鳞鱼类在侏罗纪已开始衰退,被全骨鱼代替。发现于三叠纪的最早的真骨鱼类到了侏罗纪晚期才有了较大发展,数量增多,但种类较少。

侏罗纪的菊石更为进化,主要表现在缝合线的复杂化上,壳饰和壳形也日趋多样化,可能是菊石为适应不同海洋环境及多种生活方式所致。侏罗纪的海相双壳类很丰富,非海相双壳类也迅速发展起来,它们在陆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上起了重要作用。

6.侏罗纪早期恐龙介绍

异齿龙,善跑,三种不同种类的牙齿,分为门牙、犬齿、臼齿三种,类似哺乳动物,因此科学家认为它们可能是哺乳动物的祖先。异齿龙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或者本身有几种不同牙齿的恐龙。的确如此,异齿龙的牙齿有三种不同形状,三种不同用途:前面锋利的门牙用来咬断树的枝叶;后面的板牙则用来咀嚼磨碎食物;而那些类似犬齿的獠牙,可能只有雄性才有,大概是用来当做武器使用的。前肢结实。

异齿龙生活在距今2.05亿年的早侏罗世晚期,生活在半沙漠化的环境里。它长约1.2米,重约2.5千克,头长约10厘米,是最早、最小的鸟脚类恐龙之一。异齿龙,顾名思义,它口中生有不同类型的牙齿。它上颌最前端长着小而尖锐的上前齿,与下颌的角质喙相对应,用于咬住树叶;上颌前部生有肉食型的牙齿3颗,第三颗是獠牙,与下颌第一颗獠牙型牙齿相对;两颊牙齿齿冠边缘呈凿子状,紧密排列,用于咀嚼食物。有的异齿龙没有獠牙,所以有人认为可能只有雄性才有这种牙齿。异齿龙通常四肢着地或站立吃食,只有在遇敌逃跑时才两腿奔跑,奔跑中为了平衡身体,尾巴会甩来甩去。异齿龙在吃食时,用喙一片一片啄下树叶或茎,集中在口的两边,然后一起咀嚼,咀嚼时下颌轻微向后挫动,样子颇像现代牛羊进食。它的手第四、第五指很短,但前三指长而灵活,并且有爪,因而它能够挖掘一些多汁的植物根吃,既有营养,又补充水分。它或许还会挖蚁巢吞吃蚁类。

异齿龙科:鸟脚类恐龙是恐龙大家族中重要的一支,它由一些变化多样的素食恐龙组成,包括四个科:异齿龙科、棱齿龙科、禽龙科和鸭嘴龙科。鸟脚类恐龙虽然全部都是素食性的,但是由于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它们牙齿的形态和功能却有着诸多不同,各科之间,甚至下属的各属之间差别都很大,充分显示了恐龙对中生代地球生态环境的良好适应。

我们先来介绍异齿龙科。本科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属:拉那龙属、阿伯瑞冠头龙属、里考黑龙属和异齿龙属。它们的牙齿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颊齿具有高的齿冠,齿冠像凿子的形状,前上颌骨和齿骨上都长有犬齿状的牙齿。但是不同的属显示了对素食性不同程度的特化:阿伯瑞冠头龙属的颊齿排列疏松,齿冠对称,有一个明显的齿环,齿根不加粗,与齿冠明显地分开;拉那龙属的齿冠与阿伯瑞冠头龙属类似,但是齿冠靠得很近,甚至一些牙齿出现了重叠现象;在里考黑龙属中,牙齿齿冠仍然对称,但内外两边具有凸起的轮廓,较粗的齿根有轻微的收缩,而且靠近齿环,齿冠的长度在比例上要比其宽度大得多。在异齿龙中,齿根粗大,其横截面有点近似方型而不是圆形,没有齿环或齿根不收缩,齿冠不对称,下牙齿冠外面较直,内面较凸起,而上牙齿冠的情形却正好与此相反。凸起的表面具有釉质,而较直的表面不具有釉质,然而在阿伯瑞冠头龙属和拉那龙属中则在两边均具有釉质。这一科的牙齿趋向于齿冠较高。在拉那龙属中,沿着横向嵴有一对向内倾斜的磨蚀面,说明了其上下颌的运动是严格垂直的。在其它的属中,牙齿的磨蚀面则通常是从一个牙齿连向下一个牙齿的。

很明显,异齿龙科是一类活跃、敏捷、两脚走得很快的素食恐龙,主要取食地表或灌木丛中的植物。它们首先吃高于地面1米以下的植物,前上颌骨吻端部分牙齿缺失,角质缘的产生以及前上颌骨前边缘变窄,说明了它具有对植物进行相对选择的能力,由于与前齿骨相咬合,前上颌骨牙齿产生了一个磨蚀面,表明这些牙齿不仅能够穿破被咬住的食物,而且还可以切断它。它们的第一颗前上颌齿小,形状像钉子,稍微弯曲;第二颗较大,靠近舌头的一面有一个小的舌架,与第一前上颌齿类似;第三前上颌齿为犬牙状,两边的边缘小齿都有小范围的小锯齿。所有这些前上颌齿均完全地被一层釉质覆盖着,齿冠内表面有一个磨损面,是与前齿骨和它的嘴鞘的上边缘不断咬合的结果。

在阿伯瑞冠头龙属的标本中,前上颌齿列没有犬齿状牙齿,可能它们代表的是雌性个体或幼年个体。阿伯瑞冠头龙属的颊齿呈凿刀状,小齿状突起仅位于齿冠最上部的1/3,前后边缘明显分开,因而,远的小齿与牙齿的基环相连结。在齿冠颊面中部有一个宽的突起的迹象,但没有棱的出现。在阿伯瑞冠头龙属中,上颌齿列各个牙齿齿冠的顶端不是对称就是稍微指向后方,有4-7个小齿指向齿冠顶部,并且由前边缘与基环相结合。

在异齿龙属中,齿冠高而强壮,大的初级棱位于齿冠颊面的中央,其余的棱比初级棱均显得稍微有些弱,在最外边的棱和初级棱的中间发育有单一的次级棱,没有齿环。在异齿龙属的标本中均发现有极度磨损的牙齿,牙齿磨蚀面的角度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其范围从45度到65度。而在拉那龙属中,相关的角度可达75度到80度。

所有这些细小的差异,都说明异齿龙科内各个属的恐龙在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中具有对不同的小生境的细致选择,这种细致的选择说明,恐龙在中生代确实是能够充分利用所有陆地生态位的成功的动物类群。

冰脊龙,冰脊龙头上有奇特的头冠,两侧各有两个小角锥。由于头冠很薄的因素,它们的头冠应该不具有防御的功能;应该是在交配季节时展示吸引异性用。冰脊龙是唯一在南极洲被发现的兽脚类恐龙,也是首度被纪录的。

[B]冰脊龙有很丰富艳丽的色彩,也许还分布有很密的血管或神经,一旦充血,色彩就更加艳丽,那时侯南极洲还没有移到高纬度地区,应该有丰富的植被。如果是灰暗的颜色的话,这个骨冠似乎可有可无,从功能进化的角度上看,既然产生了这么特化的骨冠,一定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也许只在繁殖季节才展露出艳丽的色彩。但从保护色的角度考虑,就要和她的生存环境相联系。如果是在丛林地带,冰脊龙的颜色一定很漂亮,就如美丽的虎一样;如果是荒漠,那恐怕就是像狮子一样很简单的颜色咯。

大地龙,我们把华阳龙介绍为最早的剑龙,是因为它的化石材料比较完全,可以被准确无误地肯定为剑龙。实际上,在侏罗纪早期,已经有一些化石材料表明了剑龙类的存在,只不过这些化石太残破或是太零散,因此科学家在对它们的认识中推测的成分很大。发现于我国禄丰县大地村侏罗纪早期地层中的大地龙就是这样。科学家仅仅找到了一块不太完整的左下颌,在下颌骨前面有一块鸟臀类恐龙所特有的前齿骨,不过上面并没有牙齿。其它部位上的牙齿也较少,而且有点重叠,有前向后逐渐增大。这些牙齿生长在齿槽里,因此被叫做槽齿形。正是由于它的牙齿和前齿骨的特征与后来的剑龙类相似,科学家才推测它是迄今所知的最原始的剑龙。

近蜥龙也叫兀龙\安琪龙,兀龙,原来是在1911年Broom根据南非洲OrangeFree省,侏罗纪早期地层中化石所命名的。这个恐龙属到1976年,经过Galton与Cluver重新描述,他们注意到其实该化石与发掘自北美洲更早期命名的近蜥龙完全相似,因而被近蜥龙这一属名取而代之。

近蜥龙是一种极为敏捷、小型、二足奔跑的原蜥脚类恐龙。1973年,贵州省108地质小队,自贵州北部大方盆地中挖掘到一具中国近蜥龙(兀龙)的不完整骨架。但是具有近乎完全的头骨部份。经过研究估算,这种恐龙大约1.7公尺长。

莱索托龙,小巧玲珑的莱索托龙看上去很像蜥蜴,通常它用长长的后腿走路,是快跑能手,能穿过炎热而干燥的旷野。莱索托龙身长不到1米,体重不到10公斤。它的嘴边有角质的覆盖物,能够帮助把植物剪切下来,然后,嘴里那些形状不一的牙齿再对这些到口的食物进行处理,颌骨两边的牙齿是箭头形,很适合于咬住食物。莱索托龙虽然个头小小,但是由于身体结构上表现出的良好平衡性保证了它们具有动作敏捷的特点,因而它们依然能够在资源有限而又时刻潜伏着捕食者危机的环境里很好地适应着、生活着。

7.最迟出现的恐龙

角龙类恐龙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它们在白垩纪距今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后最盛,是最后出现的一类鸟臀类恐龙,被称为恐龙家族的“末代骄子”。角龙类恐龙大部分都生活在白垩纪的晚期,在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就属于角龙类的祖先类型。

角龙类的概述

角龙类恐龙的头上带有角,一般分为两个类群,分别为鹦鹉嘴类和新角龙类。它们除了最为原始的特征外,还有着独特的特点:头上有数目不等的角;头上有较窄的角质钩状喙嘴,其前部有非常发达的拱状骨板;从头骨后端向后长出一个宽大的且大小轻重不等、形状各异的骨质敬盾。其中角和敬盾对其自身都有着防御和保护作用。

角龙类以植物的嫩枝叶和多汁的根、茎为食物。它们的头大而长,占整个身体长度的1/4~1/3,前部窄而低、颈部较短、尾也粗而短。角龙类的脚宽而短,前脚五指、后脚四指,指的末端还有蹄状的构造,善于奔走。它是把“盾”和“矛”有效结合起来的动物,敬盾就是防护自身的“盾”、角就是反守为攻的“矛”。角龙类对食肉性恐龙的防御是很积极的,而且每次都很成功。所以,虽然角龙类恐龙出现得很晚,却能够在很短的时期内演化出很多种类型,可以说角龙类是进化非常成功的动物。

角龙类的进化

角龙类恐龙属于畸齿龙形类头饰龙类,畸齿龙形类包括头饰龙类和畸齿龙科,而头饰龙类还包括了肿头龙类。在过去的时候,畸齿龙科被认为属于鸟脚类,到后来,人们发现其实它们和头饰龙类更为接近。

2006年,我国青年古生物学家徐星命名了隐龙,隐龙长1.2米,也没有巨大的颈盾和锋利的角,但它具备了角龙类的特征,那就是头骨的喙骨,它是角龙类分类的依据。隐龙具有方轭骨的褶皱,甚至还有畸齿龙科的特点,所以头饰龙类是一个单系群,而且和畸齿龙科是紧密相连的。朝阳龙是另外一类侏罗纪的早期角龙类,他和其它比较原始的角龙类一样,前上颌骨有几颗小牙齿,头骨和早白垩世非常繁盛的鹦鹉嘴龙类似。徐星的研究表明朝阳龙比鹦鹉嘴龙更原始。鹦鹉嘴龙是早白垩世最繁盛的恐龙,也可以说是目前发现最多的恐龙。它们虽然比隐龙和朝阳龙进步,但却也不是巨大的新龙脚类的祖先。可以说,鹦鹉嘴龙类和新角龙类是姐妹群。

角龙类最早出现在白垩纪早期的亚洲大陆上,早期的原角龙也曾盛于亚洲戈壁上。化石记录显示在距今七千五百万年以前,角龙已经从亚洲迁移到了北美洲西部。在那里,角龙类进行了成功的进化,成为北美洲地区白垩纪晚期最常见的植食性恐龙类群之一。

8.活恐龙追踪

在陆地上,恐龙曾是最庞大的动物,对于恐龙的身形,很多人充满了好奇,只要是见过恐龙骨架化石或复原标本的人,对于恐龙巨大的身体、奇异的形状和凶猛的形象,都会为之震撼,对于恐龙的灭绝,也使很多人感到无法理解,为了解开这个谜,科学家也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期望可以找到更为有说服力的证据。

真的有活着的恐龙吗?

刚果在非洲的中部,那里有一个湖,叫泰莱湖,湖的周围是大片的热带雨林和沼泽,很少有人来此地。这里生活着一些土著居民,从他们的口中得知,泰莱湖中有怪兽,怪兽半像蟒蛇半像大象,身长有十二、三米,重量大概有十多吨,长长的脖子,而且还有长长的尾巴,脚印像河马,可是,要比河马大得多。怪兽大多生活在水中,主要在夜里出来活动。植物是它的食物,一般不会伤人。听起来,这种怪兽与中生代生存过的蜥脚类恐龙很相似。对于这些话,引起了很多动物学家的兴趣,难道,它是活着的恐龙吗?一时间,对于“活着的恐龙”的探索成了很多动物学家追逐的话题。

对活恐龙进行追踪

1978年,探索开始了,一支法国探险队走进了密林,去追踪怪兽的踪迹,可是却没有成果。1980年和1981年,又一支队伍两次进入了密林,他们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物学教授罗伊·麦克尔和专门研究鲤鱼的生物学家鲍威尔,通过对目击过怪兽的土著人那里了解情况,最后,从一个刚果人的口中得知,他曾在莫肯古依与班得各之间的利科瓦拉赫比勘探河中看到过怪兽。在当时,河水很浅,怪兽的身躯几乎全露了出来。他们怪兽大概有十米长,仅仅是头和颈就有三米长,而且,头顶上还有一些类似于鸡冠的东西。随后,考察队员拿出了一种动物的照片,来让当地居民辩认,当看到照片时,居民们都毫不犹豫地说,他们看到的就是那东西。而这张照片上的动物就是雷龙。后来,在泰莱湖畔的沼泽地带,考察队员们发现了巨大的脚印,还有一处草木曲折侧状的地带,在一条河边,脚印消失不见了。考察队员们认为这条河就是怪兽生活的地方。这个脚印的大小与象的脚印差不多。也许是天气恶劣和运气不好,考察队员们虽然耐心等待,但始终没能亲眼看到怪兽。不过,他们确信,刚果盆地的沼泽中确有一种奇异的巨大爬行动物。

1983年,又一支考察队出发了,他们是刚果政府所组织的,据说是拍下了怪兽的照片,可是,却一直没有公布。到了90年代,刚果地区的政局发生了动荡,频发的战争,一次又一次的武装政变和军事冲突让这支考察队难以继续下去,因此,只好暂停。

所以说,对于怪兽是不是残存的活恐龙,至今仍没有一个合理的答案。

9.恐龙的末日

一个关于恐龙的秘密在我国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岩层下埋藏着。生物学家在这里的岩层里发现了200多个恐龙化石的个体,它们形态各异,被叠加在上下4个不同的岩石层中。生物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里似乎竟然是亿万年前恐龙的集体坟场。在此,让我们随着生物学家们回到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的时代,与那时的恐龙一道感受一下当时的世界末日。

频繁的火山爆发

专家经过研究认为,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很多,其中尤以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为主要原因。6500万年前,也就是恐龙灭绝时期,地球上爆发了很大规模的火山熔岩。其中,印度德干的火山岩熔岩流面积非常大。在我国辽西地区发现的生物群里有大量的恐龙,保存比较完美,这些恐龙的死亡都是因火山爆发所引起。因为专家在野外发掘或修复时,发现恐龙的骨骼上面都铺盖着一层火山灰,通过分析恐龙的骨胳还发现里面含有因火山带来的有害元素,以此也可以证明火山爆发是造成恐龙突然群体灭亡的直接原因。虽然这种死亡与它大规模的灭绝可能没有关系,但是火山爆发对恐龙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小的。

白垩纪末期,由于地壳的不断变动,全球各处的火山爆发持续了将近数百年,地球表面到处都是喷发物,大气充斥着有毒的气体、灰尘,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恐龙仍统治着地球,它们已经称霸了1.6亿年。此时的恐龙也气数已近,地球上的生物开始了全面的灭亡。

当时的情形到底是怎样的呢?一只公暴龙,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来到了火山脚下。这个地区布满了地热泉,空气中弥漫着硫磺的烟气和从山谷里散发出的阵阵尸臭。暴龙因为食物的吸引而失去了警觉,掉进了自然的陷阱——火山口喷发出有毒的一氧化碳,比空气重的一氧化碳,聚集在地表附近,如果暴龙低头吃尸体,就会受到一氧化碳的毒害,从此跌倒不起。体型高大的它只能叼着食物起身,头部正好高过毒气层。

大慧星——恐龙的终节者

在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下,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也遭受到了接连的打击。而且,恐龙自身的发展也越来越不能适应当时的地球的环境。白垩纪末期,恐龙发展得个体相当庞大,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弱,当地球稍微发生一些环境变化,都会对它造成致使的影响。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恐龙绝灭也是其自身进化的结果。物极必反,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有新物种取代他的地位。作为古老的恐龙,它的身体情况却很难和个体小的哺乳动物及其他一些动物相抗衡和竞争,因此恐龙的灭绝也是它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情景再现:一群大鹅龙正在一潭死水边饮水觅食,这时它们发现水边还有掠食者母暴龙,大鹅龙害怕了,随即散开。这只母暴龙刚刚将小暴龙孵出,她终于可以结束禁食,大开杀戒了。为了养活小暴龙,它急着觅食。3只小暴龙正等着母亲带回食物,母暴龙带回了一块大鹅肉,小暴龙们争抢着食物。母暴龙意外地撞见了甲龙,甲龙头壳硬,脑容量小,遭遇危险,全靠本能反应猛烈攻击。暴龙通常会撤退,但是母暴龙不肯抛下幼龙。母暴龙被击中胸骨,内脏破裂,它痛苦地离开了。半夜,母暴龙垂死哀号,天亮时,它已经死去了。小暴龙站在母暴龙尸体旁不肯离去。但是它们的命运也将会和白垩纪其他恐龙一样。

不久,一颗大彗星撞击在今天的墨西哥湾,整个地球瞬间发出强光,随即又转为寂静。震波随后传来,接着狂风大作,黑暗的天空降下熔岩雨,这次撞击的威力相当于100亿颗广岛原子弹,全球气候随即骤变,65%的地球生物灭亡。众多专家认为这次撞击就是造成恐龙灭亡的最主要原因。但是,在此之前恐龙已经走上了灭绝的道路。

10.“龙”之谜

“龙”在中国有着极高的地位,它是中国神话与传说中,一种神异的动物。对于地“龙”的原型究竟是何种动物,专家学者们也一直有着不同的观点。不过,要将这个谜团解开,还需从华夏民族的悠久历史中溯古寻源。

此“龙”非彼“龙”“龙”乃中国神物,对于龙的研究,人类也没有停止过。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境内恐龙化石的陆续被发现,就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他们认为,龙的观点是远古先民对于巨大的爬行动物恐龙的记忆,对于龙的崇拜源于先民对恐龙的恐惧。而且,对于这样的观点,有不少学者给予了支持。他们认为,龙,古人所公认的最原始的祖型,也许还是恐龙。在古人所描绘的龙中可以看出,龙具有四足、细颈、长尾,类蛇、牛、虎头,这也许就是当时,古人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一种恐龙的形象。后来随着恐龙的消失,人类才将恐龙的同类海鳄、湾鳄或扬子鳄与其视为一类,然后,加以崇拜。

难道真的如此,“龙”就是恐龙吗?其实,这一观点是不足为信的。很快,就有证据证明了这一观点的错误。

恐龙早在7000万年左右就灭绝了,可是,最早的猿人却在300万年前才出现,在这中间相差了6000多万年,所以,古人看到恐龙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对恐龙的记忆与恐惧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此“龙”非彼“龙”。

在古书上有关于“龙骨”的记载,在《汉书》中记载道:“穿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在《旧唐书》中记载:“河中府上贡龙骨”、“太原府上贡龙骨”。有人提出,这里所说的龙骨,会不会是恐龙的“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恐龙的化石呢?对于这样的观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中药来鉴定,龙骨一直是入药的,在中药里,龙骨有着狭义与广义上的区别,狭义上的龙骨是距今1200万~1万年的上新世与更新世的哺乳类化石,最多的是犀类、三趾马、鹿类、牛类和象类化石。广义上的龙骨是除了鱼类以外的所有脊椎动物的化石,是新世与更新世以后的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甚至是人类的化石。从这里可以看出,龙骨与7000万年前灭绝的恐龙骨没有联系。

通过恐龙化石的发现时间与地点判断。我国对恐龙的发现是从1902年俄国古生学家发现满州龙开始的,满州龙发现于一个叫白崖的地方。20世纪20~30年代,尤其是50年代,我国的恐龙化石才相对多量的问世。一般恐龙化石多出现在荒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古人在当时对于化石还不了解,不可想象他们会去荒山僻野寻找恐龙化石。地壳的裂变,或许会有恐龙化石暴露于世,古人偶尔看见,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也只是极个别情况,很难肯定,他们将化石与岩石分辨出来,而且,将其纳入龙的模糊集合过程。

还有,不管是在亚洲、欧洲、非洲还是美洲,人们所看到的远古人类留下的洞穴岩画中,所有的动物都是当时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如象、鹿、犀牛、虎,可是,并没有出现恐龙的身影。在中外古籍中,对于恐龙生存的活动也没有相关的记载。

中国龙是神物,其实与恐龙并没有关系,“恐龙”是由希腊文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可怕的蜥蜴”,“恐龙”一词最早是日本学者用的,后来,我国早期的地质学与古生物学者们沿用了这个译名。所以说,中国神物——龙,与恐龙并没有联系。“龙”的原型

最初原始人类是以采集野果与和渔猎为生的,后来就转向了种植,这时,食物来源就成了谷物,收获多少决定了人类的生存质量。当面对自然界的灾害时,处在幼年时期智慧尚不发达的古代人,既无法理解,又无能为力。这时,他们就希望一种神灵,可以左右自然,帮助他们解除灾害。华夏民族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因为受到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经常受到洪涝的灾害,所以,古人最希望的就是,有一种神灵,可以保佑风调雨顺。

不同的地域与环境生活的古代人类,因为受到身边不同自然物的益处与害处,所以,他们心中代表自然物精华与灵气的对象也不相同。他们身边生活的某种动物就是最为常用的造神素材,所以,古人就创造出一种神灵形象——龙,它是以我国特有的鼍属鳄科爬行动物扬子鳄为原型的。

扬子鳄与恐龙共同生活了1亿多年,而且延续至今,仍保持着原始形态。那么,它是如何被塑造成中国龙呢?

在夏商时期,黄河流域曾是一个山清水秀、植被丰富的地方,气候温暖潮湿,有许多扬子鳄生活在这里。扬子鳄有着让人害怕的相貌,它不仅可以在水中生活,而且,还可以在陆地生活。它似隐似现的诡秘行踪,让古人既恐惧又敬畏,所以,古人就选择扬子鳄为主水神灵。扬子鳄的特征与神化的“龙”很相似,如披满鳞甲的身躯、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大而圆的突起眼睛、粗壮的长尾、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有横条纹的腹部。

不可否认,古人的想象力极为丰富,他们为了弥补扬子鳄秃头尖尾的形象缺陷,古人为它添了角、须、尾鳍,而且还把其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变成了锯齿状背鳍,同时,还将扬子鳄的身形拉长了,以此来渲染气势。此时的扬子鳄已经被描绘成了张牙舞爪,可以腾云驾雾的神物了。

与想象中的龙相比,现实中的扬子鳄确实很多不同之处,可是,仍可以看到长颚、尖牙、披鳞、利爪等,扬子鳄的主要特征。随着环境的变化,黄河流域的扬子鳄逐渐绝迹了,现今只有我国安徽省南部还可看到扬子鳄的身影。扬子鳄离人离人类的生活越来越远,慢慢地,龙与扬子鳄就成了两种不同的概念。

在早期,龙的形象并没有角。1987年,河南濮阳出土了一个古墓葬,距今6000年,在这里,人们发现了用蚌壳摆的龙(扬子鳄)图形。而且,在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龙,也是大头长尾的爬行动物。在商代的甲骨文与青铜器上,才发现有角龙,山西省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龙纹觥的造型和扬子鳄的体纹极为相似。在四川的大足南山的云龙石刻雕塑上,有着活灵活现的扬子鳄形象。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古人所神话的“龙”的形象是以扬子鳄为原型的。

还有,关于“二龙戏珠”的说法,也是源于扬子鳄。扬子鳄的捕食对象是鱼、蛙、蚌等,很多人应该都知道,蚌壳里一般都有珍珠,鳄是一种较为凶残的动物,古人看到扬子鳄在争食蚌类时,嘴里会吐出珍珠,所以,这时,便有了“二龙戏珠”的说法。

扬子鳄的交配时间在6月,然后是在7月产蛋。鳄是惟一会叫的爬行动物,一般雄鳄是通过叫声来寻找雌鳄的。黄河流域的每年6月是多雨夏季的开始,所以,古人就将扬子鳄的叫声与风雨的来临联系在了一起,他们认为,这是龙可以呼风唤雨。扬子鳄也进一步被神化了。

有很多人对龙与其他实有动一起出现在十二生肖感到不可理解,其实,这并不是难解的题,在夏商以前,古人所指的龙就是如今存在扬子鳄,在全球范围内,鳄是人们普遍崇拜的动物之一,所以,出现在十二生肖上,也是很自然的现象。在埃及和希腊,十二生肖中就有鳄。所以,不足为奇。

11.恐龙的命名

在历史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由来已久。只不过是当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还无法对这些化石进行正确的解释而已。

相传早在1700多年前晋朝时代的我国,四川省(当时被称为巴蜀之蜀郡)武城县就发现过恐龙化石。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的动物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普洛特-加龙里丁大学的一位名叫哈士尔特德的研究人员根据从一部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发现的线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宣布他终于发现了如下的研究结果:1677年,一个叫普洛特-加龙省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书。在这本书里,普洛特-加龙省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加龙省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插图,并指出这个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巨人的。

虽然普洛特-加龙省没有认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的,甚至也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是他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亲临描绘的这块标本已经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现名斑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禽龙早出145年。因此,哈士尔特德认为,普洛特-加龙省应该是有始以来恐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和记录者。

12.人类与恐龙同代?

在得克萨斯州有一个“恐龙谷”,那里是古生物学家研究恐龙等史前生物的圣地,自其发现以来,有大量的恐龙石被挖掘出来,可是,让人震惊的是,在“恐龙谷”里,恐龙的化石旁竟然发现了人类的脚印化石。

这个不可思议的发现,将人类带入了另一个谜团,难道人类与恐龙同代?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辨认,他们都认为,从形态上分析,只能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人类的脚印。

恐龙时代,人类的脚印

难道人类与恐龙同时代?这样的谜团牵动着很多古生物学家的心,为解开这个谜团,古生物学家们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让人费解的是,恐龙是在6500万年前灭绝的,就现在所了解到的生物进化史,在那时,不可能有人类出现。那时的恐龙是地球上的霸主,直到它们灭绝之后,那些在其脚下惊慌生活的哺乳动物才可以安心的繁衍,最终成了今天地球的主宰。

那为什么说人类与恐龙同代呢?这些要如何解释呢?

一次偶然的发现并不能说明什么,更不能肯定地得出那就是人类脚印的结论。为了有更有说服力的结论,美国得克萨斯州基督教大学的一些学者于1976年,在发现人类脚印的同一河床采用筑坝抽水的方法,他们在同一个岩层中发现了人类的脚印与恐龙脚印并存的现象。不过,也有学者对这一结论提出了反驳意见,他们并不同意将这解释为恐龙时代人类的遗留物,他们认为,这些只不过是恐龙中有一种的脚印和后来的人类的脚印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罢了。

不过,人类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尤其是这些学者们,有学者指出,与这些脚印相比,更为古老的人类脚印化石就有所发现。在美国肯塔基州有一个3亿年前的原生代的海岸沙滩,1930年,科学家在此发现了大约10处极为完整的人类脚印化石。在1968年,有了更为震惊的发现,在美国犹他州的羚羊喷泉,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和最古老的三叶虫化石同时留下来的人类的脚印化石。这把人类的诞生大大提前了,而且,更具说服力。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考古学家们所发现的两处脚印是穿着鞋的人类脚印化石,有一只三叶虫静静地躺在脚印上面。人类进行了猜想,假如这个脚印确实是人类留下来的,这就可以说明,当时这个人在不留神的情况下,踩到了这只三叶虫。

据人类目前所了解的,人类大概是在300万年前出现在地球上的,学会做鞋也不过几千年时间,三叶虫在3亿前极其繁盛,可是它们也在3亿年前绝迹了。那么,这又作何解释呢?人类似乎就生活在一个谜团中,解开一个谜团就会跳进另一个谜团。

考古学家对5厘米厚的石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一位考古学家将这个石块敲开发,当即裂成了几片,在石头了残留了人类的脚印,脚心可能因为不小心踩到了三叶虫。考古学家对这个脚印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他发现,穿着鞋的脚印,其脚跟所留下的痕迹更深,鞋所呈现的轮廓和今天人类所穿的鞋有惊人的相似度。柯克是犹他州大学教授,他曾对这一发现进行了鉴定,他认为,这个发现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也是在挑战传统的地质学。

恐龙时代,人类的物件

一个个的发现,一个个的论证,似乎都在说明,在3亿年前,就有人类的痕迹,说明,人类是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的。

在3亿年前,如果真的有人类生活,那么,所留下来的应该不只是脚印或是穿鞋的脚印,这种说法是不能完全立足的。这也是很多学者提出的疑问,如果3亿年前有人类,那么,就应该有其他与之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东西存在。其实,对于这些,有些证据是可以说明这些猜测的。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有一个农民,他在1880年,从煤块里发现了一个铸铁环。在这个铸铁环之前,1852年,在苏格兰的煤块里,有一个人发现了一根状如钻头的物件。世界各地都遗留有原始人岩画,这些都是若干万年关遗留下来的,科学家们从中发现了月面图,而且,只有用望远镜才能看得到,图中人物穿着十分现代化的服装,对于这些,科学家们心中充满了疑惑,这些都是谁教给他们的呢?而且,有考古学家,曾在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十分古老的电池,让考古学家不可思议的是,当充入介质后,电池竟然可以发电。

有考古学家曾发现了一种水晶骷髅,和人类的头骨没有一点差别,而且有着极为精细的加工技术,在遥远的古代,这种加工技术是不可想象的。在赞比亚旧石器时代尼安德特人的遗迹上,有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人的头骨,在上面,他还发现了一个高速运动的物体所打出的小洞。他们对这个水上洞进行了鉴定,结论是,只有了弹这类高速运动的物体,才有可能打出边缘如此平滑的圆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