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防治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01:47:32

点击下载

作者:朱朝阳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糖尿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防治指南试读:

知识篇

1.我国有多少人得糖尿病?

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组织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达9240万。

2.什么是血糖?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它们来自于我们每天吃进的食物,是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质。健康人每天血糖虽有波动,但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健康人空腹血糖小于6.1毫摩尔/升;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血糖往往最高,但一般在10毫摩尔/升以下,最多也不超过11.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又降到7.8毫摩尔/升以下。凌晨三四点钟血糖处于最低点,但一般不会低于3.3毫摩尔/升。

如果人空腹时血糖浓度超过6.0毫摩尔/升称为高血糖,低于3.9毫摩尔/升称为低血糖。

3.血糖是如何调节的?

正常人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是由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大致相同的结果。具体地说,血糖的来源包括:①由食物消化、吸收而来;②由肝内储存的糖原分解而来;③由脂肪和蛋白质转化而来。血糖的去路包括:①氧化转变为能量;②转化为糖原储存于肝脏、肾脏和肌肉中;③转变为脂肪和蛋白质等其他营养成分加以储存。

人体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包括:①肝脏,通过储存和释放葡萄糖来调节血糖;②神经系统,通过对进食,对糖类的摄取、消化、利用和储存的影响来调节血糖,也能通过内分泌系统间接影响血糖;③内分泌系统,分泌多种激素调节血糖。肝脏、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合作,维持血糖的稳定。

4.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

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心、脑、肾、眼、足等重要器官损害,导致残疾甚至死亡。

5.糖尿病是如何发生的?

糖尿病是指人体在把所吃进去的食物转换成能量的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有些食物(如米饭、馒头、糖等)吃进去后被分解成为葡萄糖,然后被吸收、转运至细胞进行“燃烧”,供应身体能量。要把葡萄糖转运到细胞中,必须要有运输的“小车”,胰岛素就起着“小车”的作用,它帮助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并为身体产生能量。可是,糖尿病患者体内的“小车”出现了问题,包括“小车”的数量不够(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是“小车”的质量有问题,或者细胞上供“小车”进出的“门”少了,葡萄糖不能被身体有效地利用,其结果就是血液内的糖浓度升高,肾脏在过滤血液时,多余的糖分从尿中排出,因此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有一种症状:尿多而且尿中含有大量的糖。“糖尿病”这个名词也由此产生。

6.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注意: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内没有进食热量;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异常(IGT)。

7.糖尿病分哪几种类型?

我国目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分型的基础主要根据病因学证据。在这个分型体系中,糖尿病共分四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是常见的临床类型。

8.如何区别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和2型糖尿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胰岛素的量不足或者它不能被人体很好地利用。1型糖尿病又称作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往往在儿童期发病,其原因目前知道的还不多,可能是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破坏了自己体内胰腺制造胰岛素的能力,导致胰岛素不足和缺乏。2型糖尿病又被称作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发生在40岁以上的成人,但目前儿童、青少年发生2型糖尿病的概率正在不断上升。此类患者胰腺能正常制造胰岛素,但身体对它产生了抵抗,也就是说身体不能将血液中的葡萄糖有效地运到细胞中去,这样葡萄糖就在血液里积聚起来。

9.儿童和青少年会患2型糖尿病吗?

尽管1型糖尿病儿童多见,但是,儿童及青少年发生2型糖尿病的概率正在不断增加。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与成人2型糖尿病相仿,起病隐匿,但仍具备一些特点,首先,患者存在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其次,符合以下2项或2项以上条件。(1)起病年龄>10岁。(2)无明显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症状。(3)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4)合并胰岛素抵抗的其他疾病如黑棘皮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极少数为急性起病,出现多饮、多尿、酮症等而需要暂时性胰岛素治疗。

10.妊娠糖尿病和糖尿病妊娠是一样的吗?

在糖尿病诊断之后怀孕者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称为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患者中可能包含了一部分妊娠前已有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在孕期首次被诊断的患者。

11.妊娠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1)对孕妇的影响:①受孕率低,流产率高;②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高,为一般孕妇的3~4倍以上;③羊水过多者占25%; ④尿路感染发生率高,达20%以上;⑤滞产及产后出血、产后宫缩乏力、需手术产者多;⑥孕妇围产期死亡率较高。(2)对胎儿的影响:①巨大胎儿发生率明显增多,占妊娠期糖尿病患者25%左右,可能是由于母体的高血糖刺激胎儿胰岛β细胞增生肥大,释放较多胰岛素,促进脂肪、蛋白质合成有关。②死产发生率高,占10%~15%,常发生于孕36周以后。③胎儿畸形发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有脑、心、肾等畸形,可能与缺氧、孕期高血糖、低血糖有关。④新生儿死亡率高,迄今仍有4%~10%。最常见的是出生后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其发生率为正常儿的5~6倍,主要与高胰岛素作用下胎儿肋表面活性物质形成不足有关。新生儿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低钙血症、心脏畸形也是其致死的原因。

12.老年糖尿病有什么特点?

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大于60岁的糖尿病患者,包括60岁以前诊断和60岁以后诊断为糖尿病者。其特点有:(1)老年糖尿病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异质性较大,其年龄、病程、基本健康状态、并发症以及预计生存期均不同。(2)部分患者是过去发生糖尿病,随年龄增大进入老年期,这类患者常伴有明显的慢性并发症。新诊断的老年糖尿病多数起病缓慢,多无症状,往往由于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血糖或尿糖时发现。(3)部分老年糖尿病以并发症为首发表现,如高血糖高渗状态,心、脑血管意外以及视力改变等。(4)少数老年糖尿病患者表现为体温低、多汗、神经性恶病质、肌萎缩和认知功能减退。(5)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潜在的伴随疾病。

13.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又称糖调节受损(IGR),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具体说就是,餐后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即糖耐量减低),或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尔/升(即空腹血糖受损)的状态。此期的血糖水平及所伴其他代谢异常已使器官组织发生损害,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变。

14.得了糖尿病会有哪些表现?

糖尿病患者可呈现以下一种或几种表现。(1)慢性物质代谢紊乱。患者可因血糖升高后尿糖排出增多致渗透性利尿而引起多尿、烦渴及多饮;组织糖利用障碍致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增加而出现乏力、体重减轻,儿童尚可见生长发育受阻;组织能量供应不足可出现易饥饿、多食。(2)急性物质代谢紊乱。可因严重物质代谢紊乱而呈现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3)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可因眼、肾、神经、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或伴发病导致器官功能不全等表现就诊而发现糖尿病。(4)感染。患者可因皮肤、泌尿道感染或肺结核就诊而发现糖尿病。(5)无糖尿病症状。患者并无任何糖尿病症状,仅在常规健康检查、手术前或妊娠常规化验中被发现。

15.无任何症状也会是糖尿病吗?

无症状期多为中年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食欲好、体胖,精神体力如常人。常在查体或诊疗其他疾病时发现尿糖阳性,空腹血糖正常或高于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正常,糖耐量试验显示耐量减低。

16.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英文名称为HbA1c。是血糖保持较高水平一段时间后,血液中的葡萄糖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这一过程称为糖化,如果葡萄糖与血红蛋白发生糖化,则形成糖化血红蛋白。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消除比较慢,而且与血糖水平相平行,故它的含量常能反映采血前6~8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可作为长期血糖控制是否良好的指标,也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17.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有什么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和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有以下几个特点,所以它在糖尿病的监测中有很大的意义。(1)能反映血糖水平。它与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2)生成缓慢,可以在餐后进行测定。大家知道,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逐渐生成的,短暂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反过来,短暂的血糖降低,也不会造成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吃饭与否不影响其测定。(3)能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红蛋白相当稳定,一旦生成,不易分解,所以它虽然不能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却能很好地反映采血前两个月之内的平均血糖水平。(4)糖化血红蛋白是指其在总血红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怎么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18.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作用是一样的吗?

对于病情不稳定的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波动可能很大,一次血糖测定往往难以反映血糖控制的全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价值更大。其检测意义与血糖检测完全不同。(1)血糖浓度反映的是抽血瞬间的血糖浓度,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抽血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约2个月之内)的血糖情况。也就是说血糖代表的是现在,糖化血红蛋白则代表了过去。(2)血糖能精确反映短期各个不同时间段内的血糖变化情况,如餐前、餐后和夜间血糖等,可指导临床用药。而糖化血红蛋白则反映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血糖值变化的平均值,所以它虽然也可以指导临床治疗,但不能用它来作胰岛素用量调整的参照标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血糖同样重要,据研究,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等并发症的概率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多次测定糖化血红蛋白都高于正常,说明血糖长期控制不良。把糖化血红蛋白值控制到正常范围以内是防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出现的关键。

19.什么是食物的升糖指数?

升糖指数简称GI,是指在标准定量下(一般为50克)的某种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引起血糖上升所产生的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和标准物质(一般为葡萄糖)所产生的血糖时间下面积之比值,它反映了某种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简而言之,它是测定吃了碳水化合物食物后引起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反映食物对血糖升高的影响程度。

GI高的食物由于进入肠道后消化快、吸收好,葡萄糖能够迅速进入血液,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快,能力强。而GI低的食物由于进入肠道后停留的时间长,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较低,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较慢,能力较弱,引起餐后血糖反应较小,避免了血糖的剧烈波动,既可以防止高血糖也可以防止低血糖,有效地控制血糖。

此外,GI低的食物非常容易产生饱腹感,引起较低的胰岛素水平,而胰岛素能够促进糖原、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食用低GI的食物一般能够帮助身体燃烧脂肪,减少脂肪的储存,达到瘦身的作用。而高GI的食物恰恰相反。

20.食物的升糖指数是如何划分的?

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升糖指数,通常把葡萄糖的生成指数定为100。

升糖指数>70为高升糖指数食物,它们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快,血糖迅速升高;升糖指数<55为低升糖指数食物,它们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慢,血糖升高慢,人体有足够时间调动胰岛素的释放和合成,使血糖不至于飙升。

21.哪些食物属于高升糖指数食物?

糖尿病患者进食高升糖指数食物时应监测血糖的变化。常见的高升糖指数的食物(GI在70或以上)包括:(1)五谷类:白饭、馒头、油条、糯米饭、白面包、燕麦片、拉面、炒饭、爆米花等。(2)肉类:贡丸、肥肠、蛋饺等。(3)蔬菜:薯蓉、南瓜、焗薯等。(4)生果:西瓜、荔枝、龙眼、凤梨、枣等。(5)糖及糖醇类:葡萄糖、砂糖、麦芽糖、汽水、柳橙汁、蜂蜜等。

22.哪些食物属于中升糖指数食物?

常见的中升糖指数的食物(GI在56~69)包括:(1)五谷类:红米饭、糙米饭、西米、乌冬、麦包、麦片等。(2)蔬菜:番薯、芋头、薯片、莲藕、牛蒡等。(3)肉类:鱼肉、鸡肉、鸭肉、猪肉、羊肉、牛肉、虾子、蟹等。(4)豆类:焗豆、冬粉、奶油、炼乳、鲜奶精、优酪乳等。(5)生果:木瓜、提子干、菠萝、香蕉、芒果、哈密瓜、奇异果、柳丁等。(6)糖及糖醇类:蔗糖、蜂蜜、红酒、啤酒、可乐、咖啡等。

23.哪些食物属于低升糖指数食物?

常见的低升糖指数的食物(GI在55或以下)包括:(1)五谷类:藜麦、全蛋面、荞麦面、粉丝、黑米、黑米粥、通心粉、藕粉等。(2)蔬菜:魔芋、粟米、大白菜、黄瓜、芹菜、茄子、青椒、海带、鸡蛋、金针菇、香菇、菠菜、番茄、豆芽、芦笋、花椰菜、洋葱、生菜等。(3)豆类:黄豆、眉豆、鸡心豆、豆腐、豆角、绿豆、扁豆、四季豆等。(4)生果:苹果、梨、橙、桃、提子、沙田柚、雪梨、车厘子、柚子、草莓、樱桃、金橘、葡萄等。(5)奶类:牛奶、低脂奶、脱脂奶、低脂乳酪、红茶、优格、无糖豆浆等。(6)糖及糖醇类:果糖、乳糖、木糖醇、艾素麦、麦芽糖醇、山梨醇等。

24.什么是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造成组织器官毁损,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并发症包括各种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HHS)、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等。慢性病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骨关节病、糖尿病口腔疾病、血管并发症等。

25.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临床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常见于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代谢控制不良、伴发感染、严重应激、胰岛素治疗中断以及饮食失调等情况。2型糖尿病如代谢控制差、伴有严重应激时亦可发生。延误诊断或治疗可致死亡,特别在儿童、老年人、昏迷或低血压的患者中,死亡率更高。

26.什么是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

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之一,临床以严重高血糖而无明显酮症酸中毒、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脱水和意识障碍为特征。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且多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27.哪些表现应想到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

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起病常常比较隐匿。典型的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主要有严重失水和神经系统症状。血浆渗透压显著增高是重要特征和诊断依据。化验检查时尿比重较高,尿糖呈强阳性,尿酮阴性或弱阳性,常伴有蛋白尿和管型尿,血糖明显增高,多为33.3~66.6毫摩尔/升;血钠多升高,可达155毫摩尔/升以上。血尿素氮、肌酐和酮体常增高,多为肾前性。血酮正常或略高。

28.什么是糖尿病乳酸酸中毒?

糖尿病乳酸酸中毒是体内糖代谢产物进行无氧酵解后,产生的乳酸大量堆积,导致高乳酸血症,进一步出现血pH降低,即为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合并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很高。大多发生在伴有肝、肾功能不全或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等缺氧性疾病患者,尤其见于服用苯乙双胍者。

其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厌食、恶心或呕吐,呼吸深大,嗜睡等;大多数有服用双胍类药物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出现明显酸中毒,但血、尿酮体不升高,血乳酸水平升高。

29.什么是糖尿病低血糖症?

糖尿病低血糖症是指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血糖过低的现象,可导致患者不适甚至生命危险,也是血糖达标的主要障碍,应引起特别注意和重视。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毫摩尔/升,就属低血糖范畴。其表现包括:(1)有糖尿病史,刚刚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或近几天进食不正常,或腹泻,呕吐、感冒发烧,或运动量过大。(2)前期有心慌、冷汗、恶心的感觉,逐渐出现意识障碍、神志恍惚,发展为昏迷。(3)早晨起床时,呼之不应,浑身发凉,可见出冷汗,但没有发现明显的生命体征(体温、呼吸)不正常。

30.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有什么特点?

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并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具有以下特点:(1)发病早、比例高。糖尿病患冠心病的比例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冠心病可发生在糖尿病之前、之中或之后,一般1型糖尿病可自30岁左右并发冠心病,2型糖尿病多在50岁左右并发冠心病。(2)女性保护作用消失。女性非糖尿病患者绝经期前,其冠心病患病率明显低于同龄男性,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这种差异消失。(3)症状不典型的多见。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为22%,而非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病率为11%;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40%~50%,而非糖尿病者约为20%。研究认为这可能与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有关。(4)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时往往还伴发多种其他疾病,如高血压、脑卒中、血脂紊乱、肥胖、痛风等。(5)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而弥漫,往往是多支病变,发病以急性冠脉综合征为多见,且预后较差。(6)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往往伴有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31.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缺血性心脏病?

(1)糖尿病可以导致动脉血管内膜受损、功能异常。血管内膜的内皮细胞有调控凝血和血栓形成的功能,一旦受损,患者就容易发生血管功能紊乱,形成血栓等。(2)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还会释放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使粥样斑块不稳定,易于破裂,而斑块破裂是血栓形成的基础。(3)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与非糖尿病患者不同,当受到刺激时,血小板发生聚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从而使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性也增加。(4)糖尿病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血糖,可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32.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变是怎么回事?

脑血管病变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脑部病变。临床上根据脑血管病的病理演变过程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以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包括栓塞性脑梗死,血栓形成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等。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具有以下特点:(1)脑梗死常见,多在50岁以后发病。(2)与糖尿病控制好坏直接相关,而与糖尿病病程及治疗方式关系不大。(3)部分病人在发病前可无明显症状。(4)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死亡率、病残率、复发率较高,病情恢复慢。

33.如何判断糖尿病患者可能发生了脑血管意外?

糖尿病患者如出现以下情况,应警惕脑血管意外的发生。(1)出血性脑血管意外:多发生在剧烈运动、酗酒、情绪激动后,发病突然,急剧。经常有头痛,出现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症状,意识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发病后2~3天可能逐渐稳定。(2)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初发病灶多较局限,所以症状较轻,或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首发症状多为起床时某一肢体乏力,自主活动受限,肌力下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明显缓解。由于颅内压多无明显升高,故头痛多不严重或不明显。糖尿病患者由于清晨血糖高,血液浓缩,而且早晨血压也经常偏高,所以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生于4:00—9:00。长期卧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较长时间安静少动,起病突然。

3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各型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患病率随患病时间和年龄的增长而上升。99%的1型糖尿病和60%的2型糖尿病,病程在20年以上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

3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会导致失明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眼各部位均可出现糖尿病的损伤,如角膜异常,虹膜新生血管,视神经病变等。糖尿病患者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患病率高于相同年龄非糖尿病患者,各型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患病率随患病时间和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36.糖尿病肾病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肾衰竭的常见原因。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特征是尿中白蛋白轻度增加(微量白蛋白尿),小便出现泡沫状。逐步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上升,最终发生肾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早期肾病的存在,而且极大地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危险性,应予以高度重视。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阶段,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可防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37.糖尿病患者一定会得糖尿病肾病吗?

20%~30%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在有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如不治疗,约80%的人在10~15年内发展为临床肾病。一旦临床肾病发生,如不进行有效治疗,10年后50%,20年后75%以上的患者将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确诊后,不少人旋即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甚至糖尿病肾病,如未进行有效治疗,其中20%~40%的患者进展为糖尿病肾病(Ⅳ期),20年后约20%进展为终末期肾病。

38.糖尿病神经病变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后者尤为常见,其中远端感觉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病变。糖尿病诊断后10年内常有明显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在吸烟、40岁以上及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率更高,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本病的发生与进展。

39.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哪些表现?

(1)局部神经病变:又称单神经炎,好发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起病突然,伴疼痛,受累神经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如感觉减退或消失,腰腿痛、复视、斜视等。(2)近端运动神经病变:也称糖尿病性肌萎缩或糖尿病性股神经病变,主要发生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缓慢或突然起病,以大腿或髋骨骨盆疼痛为主诉,近端肌无力,不能从坐姿站起,必须用手支撑才能站立,严重的肌萎缩者可呈恶病质。(3)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包括① 痛性神经病变:为急性(少于6个月)或慢性(持续半年以上),患者疼痛剧烈(多见于下肢),但除电生理检查可发现异常外,无阳性体征;② 周围感觉神经病变:四肢远端有本体觉、位置觉、振动觉、温度觉异常,患者有共济失调、走路不稳如踩棉花,四肢远端有蚁行感,或手套、袜套样感觉,也可伴深部钝痛与痉挛样痛;③ 周围运动神经病变:导致手指、足趾间小肌群萎缩无力。(4)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起病潜伏、缓慢,主要影响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血管收缩功能、瞳孔和汗腺等功能,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40.糖尿病足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轻者表现为脚部微痛、皮肤表面溃疡;中度者可以出现较深的穿透性溃疡合并软组织炎;严重者在溃疡同时合并软组织脓肿、骨组织病变,脚趾、脚跟或前脚背局限性坏疽,甚至出现全脚坏疽。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而且治疗相当困难,治疗周期长,医疗费用高。严重者可以导致截肢。

糖尿病足病变是可防可治的,预防和处理糖尿病足的目标是预防足溃疡的发生和避免截肢。

41.哪些人容易发生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而可怕的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和丧失能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医务人员及病人要及早发现有高度危险者即容易发生糖尿病足者。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警惕糖尿病足的发生:(1)间歇性跛行:下肢缺血使肌肉血供不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乏力、劳累及麻木,重者小腿肌肉疼痛,停止行走、休息后可缓解,这是缺血的早期表现。(2)休息痛,夜间痛:下肢缺血加重时出现休息时疼痛,因睡眠时心脏输出血量减少,下肢灌注血量也减少,疼痛常在夜间加重,故称休息痛、夜间痛。(3)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严重者搏动消失。(4)手足麻木、刺痛、烧灼痛或感觉丧失:感觉丧失一般是神经病变所致,但突然动脉血管堵塞也可以使下肢失去感觉。(5)皮肤表现:皮肤营养不良、干燥、无汗、变脆而无弹性,皮温下降,毛发脱落。这主要是由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缺乏营养,使皮肤变薄、苍白,而且皮下组织明显消耗,这说明动脉血供差已持续较长时间。(6)足下垂时呈紫红色:足下垂时,足部呈紫红色,这时如果抬高下肢30~60秒,见足背面明显苍白,提示血循环差。(7)骨骼、肌肉变化:肌肉萎缩、屈伸肌失去正常的牵引张力平衡,趾间关节弯曲形成弓形足、爪状趾等足畸形。

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应积极防止和纠正,避免发展至糖尿病足。

42.导致糖尿病足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有三大因素是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关键因素。首先,糖尿病神经病变所致的感觉障碍是引起糖尿病足的基础;其次,下肢发生动脉硬化导致足部缺血,促使糖尿病足的发生;第三,感染是引起糖尿病足的导火索。糖尿病患者应积极预防这些因素,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生。

43.糖尿病性胃肠病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性胃肠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其发病率为30%~76%。由于以往人们认识不足或受检测方法的限制,大多数患者未得到及时诊治。

糖尿病性胃肠病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主要是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所致,同时与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小肠细菌生长失衡等也有关。

44.糖尿病性胃肠病有哪些表现?

糖尿病性胃肠病常累及消化系统的多个脏器,如胃、小肠、结肠、肛门等,各部位受累后的表现包括:(1)胃运动功能障碍:大约有76%的患者有胃运动功能障碍,即“糖尿病性胃轻瘫”,其主要表现为腹胀、上腹不适感、早饱、恶心、呕吐等症状。(2)糖尿病伴发小肠、结肠和肛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也十分常见,患者常常表现为慢性便秘、腹泻或大便失禁。糖尿病性腹泻常为顽固性、间歇性腹泻,棕黄色水样便,量较多,偶可伴有里急后重。腹泻可发生于任何时间,以夜间及清晨多见,每日少者3~5次,多者可达20~30次。有些患者伴有大便失禁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间歇期排便可正常。糖尿病性便秘也表现为间歇性。

如果糖尿病患者有上述表现,需到正规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

45.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主要是指下肢动脉病变,主要表现为下肢动脉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对机体的危害除了导致下肢缺血性溃疡和截肢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加,且死亡率更高。它虽然不是糖尿病的特异性并发症,但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加,发病年龄更早、病情更严重、病变更广泛、预后更差。其主要表现如下。(1)肢体缺血症状。早期患者常有肢体发凉,怕冷或发热,触电样感觉,麻木等感觉异常,往往从四肢末端上行,呈对称性“手套”和“袜套”样;感觉迟钝,对痛觉及温觉刺激不敏感,震颤感觉和触觉也减弱,即所谓“无痛足”;有的患者首先出现间歇性跛行,提示有较大血管病变引起的下肢缺血;肢端缺血可引起局部营养障碍,皮肤营养障碍见皮肤干燥,蜡样改变,弹性差,汗毛脱落,皮温降低,皮色苍白或紫红。(2)趾甲因营养障碍而生长缓慢,变形,肥厚,脆裂,失去光泽;小腿和足部肌肉萎缩,随缺血程度的加重而日益明显;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当肢体缺血严重时,肢端可以发生溃疡和坏疽。

46.代谢综合征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HDL-C血症)以及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征候群,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组合,这些因素直接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增加了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目前研究结果显示,与非代谢综合征者相比,代谢综合征患者其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47.糖尿病与勃起功能障碍有什么关系?

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ED)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勃起过程是副交感神经介导的海绵体动脉舒张充血反应。糖尿病患者发生了自主神经病变,几乎均发生ED。(2)血管因素:血管因素在ED的致病因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髂内动脉或阴部内动脉的粥样斑块形成可使血流量减少,海面体内小动脉和窦状隙内皮细胞的结构或功能破坏,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减少以及静脉系统发生倒流都会影响勃起功能。(3)血糖因素:血糖控制不良和(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引起的体能下降或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可引起性欲减退和勃起功能障碍。(4)抑郁和焦虑:抑郁或焦虑等心理性原因均可导致勃起功能障碍。(5)其他因素:糖尿病本身、年龄和(或)某些药物可导致睾丸功能减退和勃起功能障碍。此外,不良生活习惯(烟、酒、毒品)、某些药物(降压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洋地黄和西咪替丁等)和脊髓损伤等都是诱发勃起功能障碍的致病因素。

48.糖尿病与急、慢性感染有什么关系?

糖尿病患者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减低,从而容易并发各种感染,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更为常见,也更为严重。糖尿病并发感染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即感染导致难以控制的高血糖,而高血糖进一步加重感染。感染可诱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感染也是糖尿病的重要死因之一。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感染包括泌尿系感染、肺炎、结核病、胆道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外耳炎和口腔感染。

预防篇

49.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

(1)1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牛乳喂养、药物及化学物;(2)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体力活动减少及(或)能量摄入增多、肥胖病、胎儿及新生儿期营养不良、中老年、吸烟、药物及应激。

50.哪些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1)有糖调节受损史。(2)年龄≥45岁。(3)超重、肥胖(BMI≥24千克/平方米),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4)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5)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千克)生产史,妊娠糖尿病史。(6)高血压(血压≥140/90毫米汞柱),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7)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0.91毫摩尔/升及甘油三酯≥2.22毫摩尔/升),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8)心脑血管疾病患者。(9)有一过性糖皮质激素诱发糖尿病病史者。(10)BMI≥28千克/平方米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1)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12)静坐的生活方式。

51.糖尿病可以遗传吗?

糖尿病具有遗传倾向,且常隔代遗传。双亲均是糖尿病者,其子代有5%的会得糖尿病,若双亲中只有一位有糖尿病,则子代患糖尿病的机会较低。糖尿病的遗传不是单一基因遗传,而是多基因突变,且糖尿病的遗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必须有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才能发生糖尿病。

52.糖尿病与生活、工作压力有关系吗?

生活不规律、饮食习惯不健康,如经常熬夜、吸烟、酗酒、长期服用药物、长期摄入高热量食物、缺乏运动等,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53.高血压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糖尿病和高血压常常合并存在。1型糖尿病多在并发肾病后出现高血压,2型糖尿病往往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可以在2型糖尿病发病之前、同时或之后出现。高血压也是糖尿病特征性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54.高血脂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关系密切。一方面,高血脂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血糖水平呈负相关。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常出现血脂异常。1型糖尿病常表现为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也可上升。2型糖尿病患者则表现为TG升高,HDL-C降低,LDL-C无明显变化。

55.体力活动减少与能量摄入过多会导致糖尿病吗?

(1)不良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可能导致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等的发生或加重,使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增加,因此,根据体重情况适当减少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尤其是超重和肥胖者。(2)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等。研究显示坚持规律运动12~14年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

56.超重和肥胖者更容易患糖尿病吗?

超重和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多有全身及(或)腹部肥胖。这是因为,超重或肥胖者可能导致细胞表面与胰岛素结合的受体减少,或/和受体对胰岛素的亲和力和敏感性降低,因此即使体内胰岛素含量可正常或稍高,仍然可能出现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作用。为了维持正常血糖水平,在肥胖的状况下,身体必须加强胰岛素的分泌,长期的超负荷分泌,使胰岛的功能受到耗损,产生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所以肥胖者容易得糖尿病。

57.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超重或肥胖?

(1)以体质指数(BMI)估测全身肥胖(总体脂增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BMI超过24及28为超重及肥胖的诊断分割点。(2)以腰围或腰臀比(WHR)估测腹部或向心性肥胖(腰部体脂增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男性腰围≥85厘米及女性腰围≥80厘米为向心性肥胖的诊断分割点。

58.如何计算体质指数?

体质指数BMI(千克/平方米)=体重/身高(米)的平方。BMI<18.5为体重过低;BMI在18.5~23.9为正常;BMI在24.0~27.9为超重;BMI≥28.0为肥胖。

59.抽烟与患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吸烟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非常大,它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并促进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也是促使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吸烟可能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吸烟可减低胰岛素敏感性,升高血糖;与向心性肥胖相关,显著加重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管内皮功能失调。(2)吸烟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相关:糖尿病患者吸烟加速大血管病变的发展,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吸烟,其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吸烟亦与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生有关。(3)吸烟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吸烟对1型和2型糖尿病的微量白蛋白尿发生、发展及肾功能减退有重要影响,并与糖尿病的神经并发症有关。

60.戒烟的方法有哪些?

推荐药物治疗与行为咨询相结合,以促进或推动戒烟。(1)行为重塑:包括自我教育(阅读、视听有关宣传资料)及个别和集体心理咨询。但最为有效的方法是保健人员与吸烟者之间一对一的,或由多个保健人员组成的集体咨询。一般而言,咨询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成功率越高,一般4~7次最为有效。(2)药物戒烟:目前主要采用烟碱替代治疗(nicotine replacement therapy, NRT),给药途径包括经口(口香糖式)、经皮(粘贴)及经鼻(气雾)三种,以前两种研究较多。

61.饮酒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吗?

过量饮酒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糖代谢:有实验研究表明,酒精(乙醇)和其代谢产物乙醛影响着肝脏的糖代谢,过量饮酒会造成糖代谢紊乱,引发糖尿病。(2)胰岛损伤:过量饮酒会引起胰岛氧化损伤,使得胰岛细胞凋亡,导致胰岛功能受损引发糖尿病。(3)影响胰岛素的信号通路:胰岛素要发挥作用,有赖于特异性信号通路,它将胰岛素的信号传导到细胞内,从而发挥胰岛素对营养的代谢调节作用。过量饮酒可以影响信号通路中的多个环节,妨碍胰岛素正常作用的发挥。

62.糖尿病可以预防吗?

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预防糖尿病应做到:改变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采取正确的、科学的饮食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避免肥胖,少饮酒、不吸烟,保持心理上的健康。

63.什么样的人需要定期检测血糖?

(1)年龄≥45岁,BMI≥24千克/平方米,以往有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者。(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3)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即≤0.91毫摩尔/升)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即≥2.25毫摩尔/升)者。(4)有高血压(成人血压≥140/90毫米汞柱)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5)年龄≥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曾有分娩巨大儿(出生体重≥4千克)者;有不能解释的滞产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6)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者。(7)使用一些特殊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64.检测血糖时应该注意什么?

(1)空腹血糖检查是指从前一日晚餐后至次日清晨做检查时空腹8~12小时,所以检查时间最好在6:00—7:00,超过10:00以后的“超空腹”状态也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可靠程度。(2)不要在检查前一天过分节食,检查前一天进餐和用药与平时一样,并保证夜间睡眠。抽血化验前应避免剧烈运动、抽烟和饮用刺激性饮料。(3)若无法确定在医院检测空腹血糖的具体时间,不妨早晨在家中正常治疗及进餐,然后去医院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这样不至于影响正常进餐及用药,不会引起血糖波动。(4)对于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病人,化验空腹血糖时若采用时间太晚而使得早晨的药和中午的药相隔太近,应在医生指导下减少中午的药量,以免因两次药物作用相互叠加而造成低血糖。(5)对于睡前注射中小胰岛素者,其降糖作用可以维持到次日8:00—9:00。因此,检测空腹血糖的采血时间应稍晚一些。(6)某些应激状态下,饥饿时和慢性疾病患者,服用一些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阿司匹林等,以及一些内分泌性疾病,都会影响血糖检测结果。(7)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时要按平时的饮食习惯吃饭,餐前降糖药照常服用,从吃第一口饭算起2个小时后抽血。(8)正在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患者,每周至少检查两次空腹及餐后血糖,还有睡前血糖,病情稳定后可改为1周检测1次。

65.如何通过饮食和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进食量和运动是保持健康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食物提供人体能量,运动消耗能量。如果进食量过大而运动量不足,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积存下来,增加体重,造成超重或肥胖;相反若进食量不足,可由于能量不足引起体重过低或消瘦。体重过高和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易患多种疾病,缩短寿命。所以,应保持进食量和运动量的平衡,使摄入的各种食物所提供的能量能满足机体需要,而又不造成体内能量过剩,使体重维持在适宜范围。成人的健康体重是指体质指数(BMI)在18.5~23.9千克/平方米。

66.平衡膳食有简便的实施方法吗?

所谓平衡膳食,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恰当,膳食中所供给的营养素与机体需要保持平衡。平衡膳食不仅能满足机体的各种生理需要,也能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是人类最合理膳食。平衡膳食需具备以下特点。(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3)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4)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5)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6)吃清淡少盐的膳食。(7)不过量饮酒。(8)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67.运动分为哪几类?

一般将运动分为四种类型:有氧运动、肌力运动、柔韧性运动和平衡运动。(1)有氧运动:又称耐力运动,是一定强度、有节奏、持续一段时间(至少10分钟)、会令呼吸心跳加快的大肌肉运动。常见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骑车、拖地、慢跑、游泳、跳舞、爬坡、田间劳动、跳绳、爬楼梯、登山等。(2)肌力运动又称负重运动、抗阻运动,此类运动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延缓肌肉组织的流失;提高运动能力,减少运动伤害。常见肌力运动包括:太极、瑜伽、负重训练、握力器、健身带、支撑运动(承受身体重量)。(3)柔韧性运动包括,伸展运动、关节运动、下蹲、转体、甩手、太极、瑜伽等。(4)经常性地平衡训练可以预防跌落伤的发生,特别是对于易摔倒的老年人。平衡训练可以是倒着走、侧着走、足跟走、脚趾走、踮脚、太极、单足侧提、医疗体操等。

68.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是指什么?

(1)有氧运动:是一种有节奏、连续性的运动,可消耗葡萄糖,动员脂肪,刺激心肺。常见的运动形式有步行、慢跑、游泳、爬楼梯、骑车、打球、跳舞、打太极拳等。(2)无氧运动:指对特定肌肉的力量训练,是突然产生爆发力的运动,如举重、摔跤、百米赛跑、铅球,可增加局部肌肉的强度,但无法促进心肺系统的功能,反而可引起血氧不足,乳酸生成增多,引起气急、气喘、肌肉酸痛等。

糖尿病患者可进行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而不宜进行无氧运动。

69.糖尿病前期人群如何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若确诊是糖尿病前期,就要像糖尿病患者那样积极开始饮食、运动等干预治疗。(1)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少食汽水、薯条等高热量的饮料和食物,减少米饭、馒头等主食摄入量,多食青菜。(2)适量运动,以轻度活动开始,根据个体的耐受能力逐渐增加到中等强度及以上的活动。(3)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等。(4)若饮食、运动干预无效,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当的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者通过及时、合理的饮食、运动等干预治疗,大部分人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70.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对治疗及预后有何影响?

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达30%~50%。伴有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的糖尿病患者血糖不易得到满意控制、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可能高于普通糖尿病患者。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代谢异常和抑郁症状,帮助患者及早摆脱不良心理,恢复自信,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71.糖尿病患者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什么?

(1)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预防和及时治疗感染及其他诱因。(2)加强糖尿病教育,增强患者和家属对糖尿病的认识。(3)定期进行筛查及病情评价:全部患者应在诊断为糖尿病后至少每年筛查一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或合并有眼底病变、肾病等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应该每隔3~6个月进行复查。(4)加强足部护理:罹患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都应接受足部护理的教育,以降低发生足部溃疡的概率。

72.糖尿病患者避免糖尿病并发症应注意什么?

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应尽可能使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除此之外,还应:控制好血压;纠正血脂紊乱;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定期随访;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

73.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

(1)严格控制血糖:良好的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4.4~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为4.4~8.0毫摩尔/升。(2)控制饮食:主要是控制饮食总热量,其次是减少脂肪摄入,占总热量的30%以下,尤其是减少饱和脂肪,占总热量的10%以下。(3)正确用药:正规用药,根据血糖来调整药物剂量,不要用保健品、偏方、秘方来代替降糖药。(4)定期查血压、血脂:糖尿病患者不仅要监测血糖,而且要常测血压及定期查血脂。血压控制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为宜。(5)戒烟、使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及运动锻炼等。(6)定期检查:包括眼科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积极排查糖尿病肾病,足部检查等。

7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何预防?

(1)加强糖尿病教育,增强糖尿病患者和家属对酮症酸中毒的认识,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预防和及时治疗感染及其他诱因,是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措施。(2)1型糖尿病患者要坚持合理地应用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严重缺乏,需终身使用胰岛素,不得随意减量,更不能中断治疗以保证血糖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3)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应用药物。2型糖尿病一般情况下不易发生酮症,但在合并一些急性危重疾病,如感染、大手术及外伤等应激情况时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此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尿糖、尿酮体,血糖明显增高和出现应激情况时要使用胰岛素治疗。(4)定期检测血糖。糖尿病患者需经常监测血糖,在合并应激情况时每日监测血糖。

75.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如何预防?

(1)定期监测血糖,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状态。(2)老年人渴感阈值升高,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鼓励主动饮水。(3)对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不能主动饮水者要记录每日出入量,保证水、电解质平衡。(4)糖尿病患者因其他疾病,需使用脱水治疗时要监测血糖、血钠和渗透压。(5)糖尿病患者发生呕吐、腹泻、烧伤、严重感染等疾病时要保证足够的水分。(6)鼻饲饮食者常常给予高能量的混合奶以保证能量供应时,要计划好每天的饮水量,每日观察尿量。

76.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如何预防?

(1)严格掌握双胍类药物的适应证,对伴有肝、肾功能不全、慢性缺氧性心肺疾病、食欲不佳,一般情况差的患者忌用双胍类降糖药。(2)二甲双胍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率大大低于苯乙双胍,建议需用双胍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尽可能选用二甲双胍。(3)使用双胍类药物的患者在遇到急性危重疾病时,应暂停本药,改用胰岛素治疗。(4)长期使用双胍类药物者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心肺功能,如有不适宜用双胍类药物的情况时,应及时停用。

77.糖尿病低血糖症如何预防?

(1)预防低血糖的关键是患者了解某些降糖药物或促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如注射胰岛素)有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性。(2)患者应熟悉低血糖的症状以及自我处理低血糖症的方法。(3)外出时随身佩带病情卡,万一发生低血糖昏迷时能及时得到他人帮助。(4)老年患者血糖不宜控制太严,空腹血糖不超过7.8毫摩尔/升,餐后血糖不超过11.1毫摩尔/升即可。(5)病情较重,无法预料患者餐前胰岛素用量时,可以先吃饭,然后再注射胰岛素,以免患者用胰岛素后尚未进食而发生低血糖。(6)初用各种降糖药时要从小剂量开始,然后根据血糖水平逐步调整药物剂量。(7)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时容易发生低血糖,为了防止低血糖,患者要在每餐前后测定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4.4~6.7毫摩尔/升为宜,餐后血糖<10毫摩尔/升,晚睡前血糖5.6~7.8毫摩尔/升,凌晨3:00血糖不低于4毫摩尔/升。

78.预防糖尿病肾病的措施有哪些?

(1)控制血糖: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餐后血糖<8.0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6.5%。(2)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糖尿病患者从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起,无论有无高血压均应服用ACEI或ARB,减少尿白蛋白及延缓肾损害进展。(3)控制高血压:凡是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都要积极控制高血压,而且也要严格达标;无肾损害及尿蛋白<1.0克/天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尿蛋白>1.0克/天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25/75毫米汞柱。(4)控制高血脂:凡是并发高脂血症的糖尿病患者都应进行调脂治疗,以将血脂控制达标:TC(总胆固醇)<4.5毫摩尔/升、LDL-C(低密度脂蛋白)<2.6毫摩尔/升、HDL-C(高密度脂蛋白)>1.1毫摩尔/升、TG(甘油三酯)<1.5毫摩尔/升。对保护靶器官而言,降低TC及LDL-C尤为重要。

79.如何尽早发现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每年都应做肾病变的筛检。包括:(1)尿常规。是最基本检查,检测有无尿蛋白,这种方式有助于发现明显的蛋白尿(以及其他一些非糖尿病性肾病),但是会遗漏微量白蛋白尿。(2)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尿液微量白蛋白最简单的方法是测定尿中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如结果异常,则应在3个月内重复检测以明确诊断。(3)每年检测血清肌酐浓度,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

确诊糖尿病肾病前必须排除其他肾疾病,必要时需做肾穿刺病理检查。

80.怎样预防糖尿病合并感染?

(1)积极治疗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使体内代谢正常或接近正常是预防感染的最主要的措施。(2)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治疗甲沟炎、鸡眼、胼胝、脚癣、甲癣等感染。妇女应经常保持外阴部清洁。合并末梢神经病变者,避免热水袋引起的烫伤,以减少感染的机会。(4)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应以药敏为指导,根据足量、足够疗程,严重感染者静脉给药、联合用药为原则。不宜长期用药或预防性用药。(5)必要时配合外科治疗。某些感染如肾脓肿、痈、蜂窝织炎及某些少见感染应配合外科手术治疗。

81.糖尿病骨关节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对于有糖尿病骨关节病危险因素的患者要加强检查,如:病程长,长期血糖控制差,合并有足畸形如下肢或足肌肉萎缩、鹰爪样趾,压力点的皮肤增厚,足皮肤不出汗,足发凉、皮肤发亮变薄、脉搏消失和皮下组织萎缩等。(2)注意照料自己的四肢,减少肢体的负荷及活动范围,避免创伤和劳损。(3)注意足部卫生,穿合适的鞋袜,如有骨关节畸形需要穿特制的鞋和(或)采用特殊的鞋垫,对于足部感觉缺失的患者要强调避免外伤如烫伤、刺伤等,尽可能地防止足部皮肤感染。(4)营养疗法。糖尿病代谢紊乱可造成各种营养物质缺乏,应适量补充蛋白制剂、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尤其注意补充活性维生素D、钙剂。

82.如何预防糖尿病足溃疡与坏疽?

(1)定期对足部进行检查,包括足有否畸形、胼胝、溃疡、皮肤颜色变化,特别是足趾间;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皮肤温度以及有否感觉异常等。(2)注意足部护理:洗脚后用干布擦干,尤其是擦干足趾间;洗脚时的水温要合适,低于37℃;不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物品直接保暖足部;避免赤足行走;避免自行修剪胼胝或用化学制剂来处理胼胝或趾甲;足部皮肤干燥可以使用油膏类护肤品;水平地剪趾甲。(3)鞋袜合适:不穿过紧的或毛边的袜子或鞋;选择透气良好,鞋底较厚硬而鞋内较柔软的鞋;不穿高过膝盖的袜子,最好每天换袜子。(4)对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对患者及其家属给予健康教育,了解相关知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