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艺术品贸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08:24:05

点击下载

作者:罗兵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际艺术品贸易

国际艺术品贸易试读:

总序

李怀亮

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制造业总量居世界第四位。然而,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来说,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必须获得文化的滋养。经济的发展必须植根于文化的影响力之中,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是物质基础,但一切经济和军事手段最终必须通过人的掌握运用才能发挥作用,而人是受到政治、文化因素深刻影响的社会主体。在综合国力中,文化的功能在于通过对人的塑造来增强或者涣散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从而最终影响综合国力的实现。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参加世界范围内的大对话、大交流、大竞争、大角逐,而文化贸易在这种大竞争和大角逐中,今后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到来,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娱乐、电影等在内的文化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1980年至1998年间,印刷品、文学作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及体育用品的年贸易额从950亿美元激增至3880亿美元。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多媒体、软件和其他版权产品的贸易。美国文化产品的出口收入已经占到了其外贸总收入的38%。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消费领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必然会依托和带动相关的产业,如视听业的发展就会带动新的电视设备、音响设备、传输设备等的研制和生产,从而使产业间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间的相互渗透,会给其他的产业注入更多的文化含量,帮助和促进其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优势品牌,从而给其他产业带来巨大的文化附加值。

当今世界,国际文化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市场结构是极不平衡的。随着新的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国家地区和国际性的政策调整,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产业结构格局迅速重新调整,全球性垄断寡头已经形成。时代华纳、迪士尼集团等几个超大型综合媒体公司越来越多地控制着全球文化产品消费市场的份额。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文化及其文化产业正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挑战。文化贸易构成了当今各国文化竞争的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的较量,将会直接影响到各国文化建设的全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迫切需要发展壮大自己的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大量出口,来向全世界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树立自己国家的文化形象,为更多的中国商品走向世界铺平道路。

当前,国外很多文化产业“巨无霸”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中国市场,他们久经沙场,习惯于国际化的文化产业运作,对于刚刚涉足文化市场的国内文化产业而言威胁尤大。如何提高文化竞争力、提高中国文化产业应对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能力,已经日益紧迫和严峻地凸现在国人面前。

人才,是文化经营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国外企业有大批文化经营与文化贸易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国际文化市场的研究非常深入、细致,大到一个地区的文化产品的竞争格局,小到一个具体产品应该怎样投放,都有专门的人进行具体的研究。而国内,文化经营方面的人才稀缺,既懂外语、懂影视文化产业制作、懂营销,又熟悉国际文化市场,并且与国际发行渠道有着密切联系的国际文化贸易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没有专门的人才,没有翔实的数据资料,没有细致的实证研究,没有国际市场运作方面的经验,使得国内文化企业对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认识不足,竞争力也受到很大的局限。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文化产品的出口方面有所突破,是十分困难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媒大学设立了文化贸易研究所,意在利用中国传媒大学在当代传媒研究方面的优势,为提高中国的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作出自己的贡献。2005年,文化部在我校设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2006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国际文化贸易”本科专业。这都说明国家非常重视国际文化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文化贸易研究所成立以来,完成了中宣部、文化部、商务部、北京市政府、朝阳区政府以及一些文化企业委托的课题。这套“国际文化贸易系列丛书”,从文化贸易的基本理论、学科形态、市场分析以及实践操作等方面出发,第一次对国际文化贸易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中国传媒大学原校长、现任名誉校长刘继南教授十分关心本套丛书的编写工作,并多次进行指导。在此,我们向刘继南教授和所有关心文化贸易研究所成长的领导、学者和业界人士表示感谢!

在我国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文化贸易的研究都是处于起步阶段。希望本套丛书能够对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和文化贸易理论探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所在。丛书的问题和不足在所难免,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正!

本套丛书只是一个开始,在文化贸易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关注、去研究,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人关注文化贸易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理论探索的道路上,我们刚刚出发……

第一章 国际艺术品贸易的定义及简史

第一节 艺术与艺术品的概念

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概念在文化研究中有三个层面,从广义上来说,在学科分类中,凡是不符合科学的定义的学问,都可以归并到艺术的范畴,像哲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宗教学、音乐、美术、设计、玄学等等。因此艺术与我们的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密切相关,可以说无处不在。这是艺术概念的最广义的层面。

艺术的第二个层面,指的是与文化有关的产品与服务,实际上就是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代名词。主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戏[1]曲、影视、动画、游戏、设计等等。主要有三种类型:(1)现场的表演艺术类,如音乐演奏、话剧、歌剧、武术、芭蕾等等。(2)独特的、不可复制的艺术产品,如绘画、雕塑、书法、民间手工艺术等等。(3)可以大批量复制的艺术作品,如文学作品、音乐录音带及复制品、影视作品、游戏、动漫作品等等。

艺术的第三个层面,也是最狭义的层面,是仅指绘画、雕塑作品及其相关的艺术品、某些传统手工工艺品、古董、古代文物及古代遗迹、遗址。我们在这一章里所采用的艺术的定义,就是第三个层面,是最狭义的艺术概念。艺术在这里等同于艺术品。

我们在这一章里所要研究的国际艺术贸易,也就是定义为上面的第三类艺术概念中的艺术品的贸易,因而是一个比较狭窄、特殊的产品门类。

第二节 国际艺术品贸易的历史简述

一、国际艺术品贸易的产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从人类诞生的时候开始,艺术就开始萌芽,当然,艺术贸易也开始萌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不断的战争和民族的融合,导致了不同艺术的交流,也导致了国际艺术品贸易的萌芽,但那仅仅是萌芽。真正的国际艺术品贸易,是从近代的资本主义的商业社会才开始产生的。国际艺术品贸易,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的思想和文化的兴起,以及资产阶级的财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14~15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文化上开始打破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的封建专制文化传统,开始了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运动,并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其中的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被后世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他们的辉煌成就,不仅对欧洲而且对全世界后来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杰”作品至今为世人所推崇乐道。由于艺术和经济的繁荣,艺术家的作品受到广泛地推崇,在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地方开始出现艺术品市场和艺术贸易。

欧洲的北部地区,15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艺术品市场和艺术贸易。法国巴黎的勃艮第(人)的庭院是中世纪以来的艺术交易的中心,但到中世纪的末期,佛兰芒人发展了艺术品市场,15世纪80年代,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教堂开始出现了最早的艺术品市场和艺术贸易,后来佛兰芒人逐渐把艺术贸易的中心发展到了尼德兰地区(今天的荷兰),取代了法国人的地位。由于新教在尼德兰地区的流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化受到广泛地推崇,市场价值逐渐上升。16世纪40年代左右,永久性的艺术品市场开始在新的商品市场上出现。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银行也开始出现,一些银行开始发行货币,因而艺术的价值可以用货币来表现,市场价值开始体现出来。1609年,荷兰建立了第一家中央银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荷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艺术和艺术贸易也进入了一个繁荣时代。维切里奥·提香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是荷兰黄金时代的最伟大的画家。提香和伦勃朗在这一时期的国际艺术品市场上是两位著名的艺术家。在整个17世纪,荷兰的商业资本主义达到了最繁荣的阶段,荷兰出现了最早的证券交易所和各种市场,因而艺术品市场和国际艺术品贸易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最早的艺术拍卖行产生了,艺术家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艺术品,艺术家甚至用自己的艺术品作为货币付给商人,或用于抵债。但是到了17世纪的末期,荷兰在全球的经济霸权地位开始被西班牙、英国等取代,经济实力的下降导致了艺术品市场的崩溃。在17世纪80年代,荷兰的艺术品市场崩溃了,艺术品市场萧条了,艺术品的市场价值下跌了。西班牙、英国等国开始在全球称霸,并在全球到处掠夺黄金。18世纪的国际艺术品贸易跌入了低谷,直到19世纪英国艺术的兴起。

二、国际艺术品贸易发展的主要阶段及代表艺术家

(一)1250~1350年,意大利的宗教和教堂画时期

在1250~1350年,意大利的教皇和宗教的力量还比较强大,那个时期的画家主要服务于宗教和教堂,为教堂从事宗教画的创作。作品主要用于教堂的装饰。画的主题主要是一些宗教的故事。到了这一时期的末期,画家开始为一些有钱和有地位的私人作画,用于家庭的装饰。一些画家开始蜚声意大利半岛。

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性的艺术家有:

乔凡尼·奇马布埃(Giovanni Cimabue,1240~1302年),佛罗伦萨画家,一直被认为是乔托的老师。奇马布埃的作品在本质上表现出一种类似佛罗伦萨的风味,对于空间和质量的处理,给人以真实的感觉。他将神圣的主题用戏剧化的方式来解决,以满足其创作具有人情味作品的愿望。奇马布埃仅存的作品已支离破碎,但他仍是一位重要的改革者。代表作品有《庄严的圣母》、《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等。

杜乔·德·博宁赛尼亚(Duccio de Buoninsegna,1255~1319年),意大利画家,是锡耶那画派第一位伟大的画家。代表作是锡耶那教堂的祭坛组画《庄严》。它是现存唯一完全被记录的作品。杜乔继承了拜占庭艺术家陈述故事的模式,具有叙事的才能,他将作品中的人物安排得自然、灵活,具有现实主义的倾向。虽然他的艺术明显地基于拜占庭风格而不是意大利的潮流,但他却慢慢地以新的生命和人性丰富了这个传统。他作为一位色彩家的技巧可在《庄严》中清楚地看到。代表作品有《庄严》、《光荣的圣母》(局部)等。

乔托·迪·邦多内(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年),佛罗伦萨画家,14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乔托从早期艺术中借鉴肖像画的方法,但经过改变删除了细节,使其作品每个场面都具有一种吸引力和首尾一致的连贯性。他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严肃地把握了作品与观者之间的关系,观者常常能感受到自己也是画面中的一员。这是一种新的处理方法,并且他已开始采取生活中的人物和真实场景的处理方法。人物造型的庄重和精心推敲的构图相结合,构成乔托艺术的纪念碑式的气派和力量感。乔托绘画的新倾向表现为现实主义因素的加强。他掌握了绘画明暗的表现方法,利用古代浮雕式的手法,使物体呈现立体感,突破中世纪绘画平涂和因袭作风,同时注意空间的构成和远近的层次。乔托一生主要绘制教堂壁画,作品在罗马、佛罗伦萨、帕图亚等地的教堂中都有,作品大多是湿壁画。有人把乔托称为文艺复兴的先驱者。其代表作品有《王座上的圣母子与二天使》、《十字架上的耶稣》、《圣弗朗西斯卡行传:英诺森三世之梦》、《逃亡埃及》、《耶稣行传:迦拿的婚宴》、《犹大之吻》(局部)、《哀悼基督》(局部)、《庄严的圣母》等。

西蒙·马丁尼(Simone Martini,1284~1344年),意大利画家,杜乔的学生。在哥特式影响下,马丁尼在他的圣母像中以轻快的优雅对抗乔托的庄重,如作品《圣母领报》是以强化动势的曲线和神秘的环境来展现这一情节的。代表作品有《光荣的圣母》及其局部、《圣鲁多威科的祭坛画》、《圣马丁行传》、《受胎告知》(局部)等。(二)1350~1500年,锡耶那和佛罗伦萨画派时代

这一时期,意大利的城市国家开始兴起,商人和王公力量逐渐壮大,教会的势力开始衰落,影响力下降。反映到艺术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关注世俗的人物和风景,创作对象开始转向风景和世俗的人物肖像上,逐渐由主要为教堂创作转向了为市民、商人、王公、银行家等阶层创作。当然,一些画家仍然保留了宗教画的传统。

这一时期的著名画家的影响开始跨越国界,传到了欧洲其他地方,艺术品的国际贸易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的著名画家有:

皮亚诺·德拉·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1416~1492年),意大利画家,翁布里亚画派的代表。弗朗西斯卡的艺术洋溢着民主精神,以柔和、宁静为其特色。同时,他致力于对色彩的研究。他的画有一种数学般的完整形式和出色的空间感。最著名的作品是阿累佐城圣弗朗西斯科教堂的连环性湿壁画《圣十字架的故事》,内容是有关基督被钉在十字架的那块木头的起源和历史。作品中以《西巴女王的礼拜》和《君士坦丁大帝之梦》等最为著名。他晚年的作品明暗处理显得更加柔和,细部刻画也更细致入微。代表作品有《基督受洗》、《慈悲的圣母》、《马洛比诺公妃像》、《马洛比诺大公像》、《祭坛画》、《诞生》等。

于斯特斯(根特的)(Justus of Ghent,1422~1482年),荷兰画家。他将佛兰德斯风格引入乌尔比诺,是当时的一位具有国际性影响的画家。

弗朗西斯卡和于斯特斯在当时都是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跨国界的艺术品市场上很有市场,而这时的国际性的艺术品市场也开始在欧洲的北部形成。

多米尼科·基兰达约(Domenico Ghirandaio,1449~1494年),意大利画家,出生于佛罗伦萨。他的湿壁画在于捕捉佛罗伦萨的浮华生活,并且,无论何种主题,画中一定少不了他的赞助人、其家族和朋友。这些赞助人通常是富裕的银行家,他们的品位和价值观反映在基兰达约无瑕的技术上,并促使他绘画壮丽的场景。在基兰达约的绘画中,一直充满复杂的装饰和金属性,因为类似的金匠绘画风格正主导着15世纪末的佛罗伦萨。两位金匠画家委罗基奥和波拉伊奥洛,不仅深深影响基兰达约,同时也影响了所有在15世纪70年代成熟的画家,包括达·芬奇、波提切利和佩鲁吉诺。基兰达约是最杰出的表现现实生活的能手。代表作品有《皮亚特和安德烈的召命》、《最后的晚餐》、《圣弗朗西斯科的事迹》、《圣乔凡尼·巴蒂斯塔的诞生》、《圣母领报》、《老人与少年》等。

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年),15世纪上半期意大利佛罗伦萨最杰出的画家。马萨乔是最典型地运用布鲁内莱斯基发明的透视法进行创作的画家。他的绘画特点是集中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对周围环境则很概括,抛弃许多不需要的东西。马萨乔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但在人物塑造方面与乔托有所不同,他的人物形象以刚毅、雄伟著称。马萨乔出色地完成了为纪念佛罗伦萨家族的订件《三位一体》壁画,以文艺复兴的思想表达中古基督教信仰的精华。这幅作品首次成功地运用透视法、明暗法创造出幻觉性立体空间。他的作品中一直采用复合线条,并由此发展出两类主题,而这两类主题一直是西方绘画史的中心题材。第一类是成功地在画中呈现自然世界,画中的空间、光、空气和物件都翔实可信;第二类是第一类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独立的、翔实可信的人像,而这个人主宰并命令自然世界。代表作品有《圣安娜与圣母子》、《王座上的圣母子和二天使》、《圣乔凡尼与圣安东尼奥·阿培特》、《圣母子与奏乐天使》、《逐出乐园》、《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等。

安东尼奥·德尔·波拉伊奥洛(Antonio del Pollaiullolo,1432~149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金匠、雕刻家、画家和设计家。波拉伊奥洛精通透视学、解剖学,其著名作品《赫拉克勒斯与安泰奥斯格斗》和《圣赛巴斯先》,借用希腊神话和《圣经》题材,做裸体画的实验。他的画作大多非常活泼且具有影响力,特别是它们显现了他对人类解剖学的科学认识。波拉伊奥洛与委罗基奥齐名,他为教皇西克斯特四世的墓碑、教皇英诺森八世墓碑所作的青铜雕刻装饰富丽,教皇造像完全是以写实手法塑造的。代表作品有《赫拉克勒斯与安泰奥斯格斗》、《教皇英诺森八世墓碑》(局部)等。

多纳太罗(Donatello,1386~1466年),意大利雕刻家,文艺复兴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多纳太罗青年时代曾是基培尔提的助手,后来其成就超过了他的老师。他是首先使用线性透视的艺术家之一。其成就之一,表现在运用了最浅浮雕的技术。《基督升天》大理石浮雕,最深处只有1毫米左右。他的真正意图是要把大理石变成一幅版上画,不是用颜色而是以明暗为手段,表现出一位创新者的胆识;他还是第一个恢复和继承古罗马骑马像传统的雕刻家,《加塔梅拉塔骑马像》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大卫》是他早期以圆雕方式制作的一件青铜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人体雕像之一,人物造型柔和迷人,保持了英雄少年的本色。多纳太罗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文艺复兴早期的现实主义雕刻的顶峰。代表作品有《大卫》、《受胎告知》、《圣马可像》、《圣乔治像》等。

菲利浦·利皮(Fra Filippo Lippi,1406~1469年),意大利画家。利皮最早的作品《塔尔奎尼亚圣母子》显示出他深受多纳太罗的雕塑以及当时正传入意大利的佛兰德斯派绘画的影响。1437年他创作的《巴巴多利祭坛画》显示出他对空间结构的掌握,人物架构的分隔已在此画中消失。他所重视的线条和细节,比老师安吉利科更富于世俗性。利皮以纯粹风俗画的感情来解释宗教画,其圣母像是直接从佛罗伦萨的妇女中摄取来的形象,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代表作品有《塔尔奎尼亚圣母子》、《圣母子》、《圣子的礼拜》、《爱诺德的宴会》、《圣母子与二天使》等。

罗伦佐·莫拉克(Lorenzo Monalo,1370~1425年),意大利画家。出生于锡耶那,却在画风成熟期被视为佛罗伦萨派纤细画家。莫拉克早期的作品融合了锡耶那和佛罗伦萨两派的画风。他的画中也努力吸收乔托画派对结构的理想,如《花园中的痛苦》。1400年以后,其画中人物的可塑性和结构的优雅性都在增长,显示出他在重新和锡耶那艺术接触,而且可能自基培尔提那里受到晚期的国际哥特式风格的影响,在线条设计和书法美的表现上逐渐变得强烈,如《天使报喜》。虽然他曾创作了许多深深打动人心的大型作品,但他如诗如幻的想象力发挥得最生动活泼的却是他祭坛高架画系列中的小型版画和纤细画。代表作品有《圣母戴冠》等。(三)1500~1600年,学院派艺术和文艺复兴的巨人的时代

1500~1600年,由于爆发了法国和西班牙争夺意大利半岛的战争(1494~1559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思想开始传播到全欧洲,欧洲世俗的封建君主国开始形成,欧洲的教会和宗教势力开始衰落,世俗的君主国纷纷开始发展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欧洲的经济和文化开始从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复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影响开始传遍欧洲,文艺复兴达到了它的顶峰。这一时代诞生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最伟大的艺术家。

这一时期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画家有: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年),佛兰德斯画家。人们通常将意大利的卡拉瓦乔、佛兰德斯的鲁本斯、荷兰的伦勃朗和西班牙的委拉斯开兹并称为最能代表17世纪欧洲画坛的四大画家。鲁本斯的画融合了尼兰德和意大利的艺术传统,对欧洲绘画有深远影响。鲁本斯1577 年6月28日生于德国的锡根,1640 年5月30日卒于安特卫普。早年在一位伯爵夫人家里做侍童,精通德、拉丁、佛兰芒几种语言。后师从几位画家学画,1598 年成为画师,擅长绘制宗教、神话、历史、风俗、肖像以及风景画。1600年来到意大利,受聘任贡扎加的宫廷画师,还曾以外交使节身份出访西班牙,获得研究马德里宫廷藏画的机会。这一期间的作品《莱尔马公爵骑马像》、《圣海伦娜》、《竖起十字架》、《基督戴荆冠》等,画风受文艺复兴美术影响,有威尼斯画派的特点。1608年他回到安特卫普,次年出任摄政者的宫廷画师,所作一批以宗教和神话为题材的油画《复活》、《爱的乐园》、《强劫留基伯的女儿》、《末日审判》等,笔法洒脱自如,整体感强,表明其艺术创作已进入鼎盛阶段。其创作特点是将文艺复兴美术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义思想和佛兰德斯古老的民族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形成热情洋溢、赞美人生欢乐的宏伟气势,画面色彩丰富、运动感强的独特风格使他成为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人物。1630~1640年,他已进入老年,因患风湿病而手指畸形,但仍坚持作画,创作出一批出色的风景画和人物肖像画,用色、用笔更加奔放自如。虽然画作的大部分要由助手和学生协助来完成,但他亲手制作的那些油画草图,仍可看出他的绘画到后期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鲁本斯的绘画对佛兰德斯以及整个西方绘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他的视界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他所处的地域和他所代表的时期,在他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位艺术家具备他的那种博览和远见。17世纪后期巴黎的法国皇家美术学院出现了一批鲁本斯主义者。18~19世纪,法国画家瓦托、德拉克洛瓦、雷诺阿和英国画家雷诺兹、康斯特布尔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他的影响。

维切里奥·提香(Vecellio Titian,1488~1576年),是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画派最伟大的画家,而且是第一位国际事务委托人。提香是神圣罗马教皇的宫廷画家,是最有影响力的威尼斯画派代表人物。提香于1477年出生于维内多的皮埃弗·蒂·卡多莱,是乔凡尼·贝里尼的学生。大约从1507年起,他与乔尔乔奈一起工作。大约在1508年,他与乔尔乔奈一起在威尼斯绘制壁画,现所收藏的最早作品便大约产生于这个时期。乔尔乔奈去世后,他为乔尔乔奈完成了一些作品,结果造成了作品的归属问题之争。受米开朗基罗以及意大利中部文艺复兴盛期作品的影响,提香的作品有一种成熟的魅力。他有很多主顾,既有教堂的神职人员,也有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因此他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也为法国的皇帝弗朗西斯一世工作。他所作的王子肖像确定了肖像画的规则,并对后世的许多画家产生了影响。到了晚年,提香转向神话题材。他发明了一种新颖的绘画方式,用各种松软的画笔作画,使色调更加柔和。这种方法后来为许多人所采用。单是从绘画的成就来看,提香超过了文艺复兴“三杰”。

除了上述两位画家之外,艺术成就最大的是文艺复兴的三杰: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科学家。西洋美术史上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称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1469年进入佛罗基俄的作坊学艺,1472年入画家行会,1480年创立自己的工作室。1482年以前在佛罗伦萨期间为达·芬奇创作的早期,这一时期他主要创作了《洗礼》、《受胎告知》、《女子肖像》等作品。1482~1499年在米兰期间,他的艺术创作达到了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他完成了一系列著名的作品,如《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及一些优秀的肖像画,如《抱着白貂的妇女肖像》、《音乐家的肖像》等。1499~1517年在他漂泊生涯的年代里,他创作了一些极其完美的作品,如《蒙娜丽莎》,同时也做了许多科学研究,画了《运河掘削机》等作品。达·芬奇一生完成作品虽不多,但均属不朽名作。他对于人物性格的深刻刻画是他创作中的巨大成就,并善于将艺术创作与科学探讨结合起来。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雕刻家、画家、建筑家,文艺复兴盛期的代表。米开朗基罗在1488年师从基兰达约学习绘画,后师从多纳太罗的学生贝托多学习雕刻,在1498~1500年即完成《哀悼基督》群像这一杰作。1501~1505年在佛罗伦萨期间,他完成雕塑《大卫》这一文艺复兴美术中最具政治意义的巨作,以及《圣家族》圆形画。1508~1512年,他在罗马创作了西斯廷礼拜堂天井画——《创世纪》。这是美术史上最伟大的绘画之一。整个天井画由33幅画面组成一个连续性构图,包括《上帝创造日、月、草木》、《上帝创造亚当》等。在此天井画完成34年后,他又受邀来该教堂作祭坛壁画,他以6年时间(1536~1541年)画成《最后的审判》。1515~1516年,他为教皇二世的陵墓雕刻了《摩西像》(这是他雕刻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和《濒死的奴隶像》。1520~1534年,他为美第奇家族作墓室雕刻,包括《晨》和《暮》。米开朗基罗所塑造的人物充满着激情和超人的力量,他的整个创作表现“人”的热情、智能和雄伟的力量,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拉斐尔·桑乔(Raffaello Sanzio/Raphael,1483~1520年),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著名画家、建筑师,在西方有“画圣”之称。拉斐尔幼时即从父学画,后师从培卢基诺4年,这时他的作品如《三美神》等已和其师难分高下。1504~1508年,他移居佛罗伦萨,学习众名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期间主要作品为圣母像,如《大公的圣母》、《园丁圣母》等。拉斐尔笔下的圣母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美丽完美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被誉为世俗理想战胜宗教理想的最突出的艺术表现。1508年,拉斐尔到罗马,以10年时间进行梵蒂冈宫的壁画创作。这些壁画除发挥他特有的构图和谐、形象秀美的风格之外,还将绘画表现与建筑装饰充分调和,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效果,如《雅典学院》、《圣体的争论》等。在罗马的十余年间,他还创作了不少圣母像、肖像画和祭坛画,如《西斯廷圣母》、《小椅子的圣母》、《披纱的妇女》、《有胡须的男子肖像》、《海神》等,皆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四)1620~1680年,荷兰艺术品市场黄金时代

17世纪是荷兰商业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荷兰是当时的海洋霸主,控制了世界贸易;荷兰也是当时全球的艺术交易的中心,在荷兰有众多的艺术家和大大小小、不同等级的艺术品市场和贸易商。这一时期也是荷兰的艺术品市场繁荣的鼎盛时期。17世纪的荷兰艺术商人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现代艺术品市场和艺术贸易的构架。主要艺术商家可以分为α、β、γ、δ四个等级,其中α等级的商家是最高级,主要经营国际著名艺术家的作品,经营的场所遍及巴黎、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大城市;β等级的商家属第二级;γ级的商家是第三等级;δ级的商家则主要是经营市场上的无名画师的作品。

荷兰黄金时代的主要艺术家包括: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gn,1606~1669年),荷兰最杰出的画家。伦勃朗既是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又是一位风俗画家、风景画家、油画大师,同时也是版画家和素描巨匠。他的作品重视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的研究,为此他画了为数众多的自画像,而他一生的转变也可以从其自画像中分辨出来。他的油画技法,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即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他的版画,线条纵横交错、运用自如,画面上的黑色调子非常丰富,表现了空间的深度,他尤擅铜版腐蚀法。伦勃朗的素描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有生动的风景画和完整的创作构图。代表作品有《愚蠢富人的寓言》、《十字架升上》、《伯沙撒的酒宴》、《花神》、《有石桥的风景》、《34岁时的自画像》、《夜巡》、《浴女》、《注视着荷马胸像的亚里士多德》、《犹太人的婚礼》、《自画像》、《吹笛》和《躺着的狮子》等。

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1580~1666年),荷兰杰出的肖像画家,荷兰美术史上民族的、现实主义的肖像画、风俗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创作标志着欧洲现实主义肖像画发展的高峰。他塑造了从军官、中产者一直到社会底层人物等各类典型。他以非凡的准确性抓住人物瞬间的表情和心理状态,尤其善于描写那种往往会转化为大笑的微笑。其油画技法突破传统束缚,运笔洒脱,色彩简朴而明快。代表作品有《微笑的骑士》、《莫丽·巴贝》、《雅斯帕·斯科德的肖像》和《养老院的女理事》等。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年),荷兰画家。曾被长期忽略,现被西洋美术史学家们认为是与伦勃朗、哈尔斯、扬·斯坦齐名的17世纪荷兰四大画家。他的作品以诗一般的意境描绘市民的日常生活,画中往往只有一两位妇女,在洁净的室内从事家务或其他活动,柔和的光线自窗口射入,整个房间显得温暖而宁静。画面效果单纯、明快,色彩鲜明、干净,充满饱和的光线和空气。维米尔的作品具有浮雕般强烈的触觉感和真实感。代表作品有《倒牛奶的女人》、《读信的女子》、《绘画的寓意》和《戴尔福特的风景》等。

扬·斯坦(Jan Steen,1626~1679年),荷兰画家。扬·斯坦喜爱描写农民生活,也爱描写吃喝玩乐的市民家庭。他是一个概括的能手,能把荷兰社会的现实生活像讲故事一样用生动、幽默的视觉形象表达出来;同时他也是荷兰杰出的色彩画家。其作品色彩丰富强烈,代表作品有《饭前的祈祷》等。

凡·哥演(Jan van Goyen,1595~1656年),17世纪荷兰写实主义风景画的奠基者之一。凡·哥演的风景画以荷兰的河流、原野为主要题材,间用冷、暖色调。他的作品像诗一样抒写静静的河流、郁郁葱葱的河岸、雄伟的风车。代表作品有《有两棵橡树的风景》等。

雅各布·凡·雷斯达尔(Jacob van Ruisdael,1628~1682年),荷兰杰出的风景画家。雷斯达尔常以海洋、平原、农村等景色为创作题材,他的作品常表现出丰富的想象,画中的景色洋溢着潜在而旺盛的生命力。他的一部分风景画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和哲理,而另一部分风景画则很抒情,以低透视的构图表现了荷兰风光的宁静与优美。代表作品有《班色姆的城堡》和《风车》等。(五)1602~1760年,由荷兰和英国共同支配的全球艺术贸易的开始

这一时期的全球艺术贸易处在以荷兰为全球贸易中心到以英国为全球贸易中心的过渡时期。中间以17世纪80年代为界线,在此之前,荷兰是全球艺术贸易中心;在此之后,全球艺术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英国。

17世纪80年代以前,荷兰处于商业资本主义的鼎盛时期,掌控着全球的贸易。17世纪20年代,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获准经营与中国的贸易,并由此垄断了与东南亚及中国的贸易。从1602年开始到18世纪的中叶,荷兰人的商船不断地把中国的宝贵艺术品、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往欧洲。文化商品的交易主要集中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这里也是国际艺术品贸易的中心,但是由于油画艺术品贸易的过度繁荣,到17世纪80年代,艺术品市场出现了剧烈的下滑,整个市场最终出现了崩溃。

与此同时,其他欧洲国家加入了争夺中国市场的行列,英国也加入了与荷兰争夺东南亚与中国市场的队伍,英国的伦敦作为新的世界艺术贸易的中心,慢慢发展起来。在17世纪80年代的市场崩溃以后,很多的荷兰艺术商人开始把自己的交易转移到英国,很多的艺术家也移居到英国。像威廉·凡·德·威尔德(Willem van de Velde),17世纪晚期荷兰著名的海洋风景画家以及统治英国肖像画风格达一百余年、深受意大利画家提香的影响的著名画家,鲁本斯的杰出弟子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 ),著名的荷兰画家莱利(Peter Lely)、内勒(G.Kneller)等等,都来到了伦敦。

这些荷兰移民画家和一些后来英国新起的画家,纷纷定居到伦敦的考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在那里形成了新的艺术贸易市场,新的艺术商行纷纷设立,艺术拍卖行建立起来,大的商家开始从事全球性的艺术贸易并在意大利等地拓展业务。随着经济和艺术贸易的繁荣,英国出现了一大批收藏家和艺术品的投资商。

这一时期的著名艺术家有:

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年),英国杰出的肖像画家和英国风景画的创始者之一。他的创作结合尼德兰画派的现实主义和法国牧歌式的浪漫情调,创造了光色清新、富有诗意的风格。他早期的风景画是模仿17世纪荷兰风景画家吕斯达尔,但晚期却从鲁本斯的艺术中汲取营养,变得酣畅淋漓,如《清晨散步》。他的肖像画享有极高的声誉,作品把华丽的服饰和深刻的心理描写统一起来,笔调豪放概括,如《安德烈夫妇》。

威廉·荷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1764年),英国油画家、版画家和艺术理论家,英国杰出的风俗画、讽刺画的创始者。作为一代宗师,他对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英国的社会弊端非常敏感,决心用组画的形式来揭露这个社会现实。1755年以后,他成了英王的宫廷画师,以致没有重要作品。代表作品有《格林汉姆家的孩子们》等。

乔凡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罗(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1690~1770年),意大利著名的油画家、版画家和素描画家。生平为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的许多教堂、宫殿作壁画,尤其是天顶壁画。作品多以宗教、历史、神话为题材,善于利用成角透视扩大视觉上的空间感,画面雄伟、奔放。其壁画被列入世界装饰壁画的高峰。他的豪放风格也表现在他的架上油画作品中。代表作品有《维尔茨堡司教馆大厅的天井画》等。

安东尼奥·卡纳列托(Antonio Canaletto,1697~1769年),也称安东尼奥·卡纳尔(Antonio Canale),意大利画家。他热衷于对威尼斯风土人情的真实描绘,特别爱画城市建筑,画面总是充满阳光,其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极为协调,既是风景画,又有风俗画的内涵,如《圣马可港口》。(六)1760~1792年,英国和法国的争霸时期

从18世纪初叶开始,英国人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英国的王公贵族纷纷开始到世界各地旅游,尤其是到意大利旅游,并开始大量购买各地的艺术珍品。法国人也不甘示弱,在世界各地和英国人展开争夺。

英国人、法国人是这一时期世界艺术品市场上的最大买家。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风景画家卡纳列托、瓜尔迪(Guardi)等画家,尤其受到他们的喜爱。到后期,拉斐尔、达·芬奇、阿列格利·柯列乔(Correggio,原名安东尼奥·阿列格利)等画家的画受到喜爱。

随着大量的艺术作品流入英国,伦敦变成了欧洲的艺术贸易中心,意大利罗马的艺术品市场甚至被两个英国艺术商人——托马斯·吉更斯(Thomas Jenkins)和詹姆士·拜尔(James Byres)控制长达50年之久。在1744年和 1766年,当今世界艺术品市场上的两家最高等级的艺术商行——苏富比(又叫索斯比)和佳士得开始在英国营业。

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由于法国出现混乱,大量的法国艺术珍品流入了英国伦敦的艺术商行,进一步巩固了伦敦的国际艺术贸易中心的地位。

在这一时期,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的另一个大的买家,是在彼得大帝改革以后强盛起来的罗曼洛夫王朝,尤其是叶卡捷琳娜大帝。这位俄国的女皇,趁着七年战争后许多的欧洲王公贵族贫穷破产的时机,在法国、德国等地的市场上大肆收购艺术珍品。

法国大革命以后,英国和法国陷入战争和对立的状态,法国控制了欧洲大陆,意大利的艺术品来源中断,因而在英国的艺术品市场上开始大量经营荷兰黄金时期的艺术品,作为对意大利的艺术品来源的替代。法国在1795年入侵荷兰以后,大量荷兰的艺术品流入了英国的艺术品市场。法国大革命的动荡使欧洲大陆的艺术品大量流入伦敦,英国人开始广泛地介入到投资艺术品的市场中,艺术贸易达到了高峰。在艺术品的买家中,有贵族、画家、艺术商人,也有银行家、一般的绅士和商人。艺术品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投机商,他们不是以收藏为目的,而是为了投机赚钱。

这一时期的著名艺术家有:

乔舒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1723~1792年),英国杰出的油画家。雷诺兹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一生共创作了2000多幅有关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学者、演员、国事活动家和贵族代表的肖像。他善于把端庄的古典肖像画传统和对人物的个性、气质的深刻描写结合起来,善于把现实和贵族化的理想结合起来。雷诺兹创建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他的作品有《莎拉·班勃尔女士供奉三女神》和《美惠三女神装饰婚姻女神胸像》等。

让-巴普蒂斯特·格莱兹(Jean-Baptiste Greuze,1725~1805年),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法国画家之一,因其艺术观与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狄德罗所倡导的“道德化”的艺术观相符合而得到狄德罗的热烈支持和赞扬。格莱兹的巨大成就在于他的风俗画创作,他的作品大多是描写平民、资产者或农民的,涉及道德范畴的主题。代表作品有《乡村的新娘》、《为小鸟之死叹息的少女》等。

让-昂诺列·弗拉戈那(Jean-Honore Fragnard,1732~1806年),法国罗可可的代表画家。早年师从夏尔丹,1756~1761年及1773~1774年在意大利工作。他的作品《科尔苏斯舍身拯救卡利尔罗》为其赢得很高的荣誉。弗拉戈那是一位杰出的油画家和素描大师,其艺术语言热情洋溢,运笔奔放、轻快,人物形象生动感人。晚年创作转向以家庭和田园生活为题的风俗画。代表作品有《浴女》、《秋千》、《门闩》、《爱之岛》和《男子肖像》等。(七)1816~1882年,英国称霸世界艺术品市场的时期

在1816~1882年的这一时期,英国击败了法国,成为世界的霸主,其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货币政策方面,英国采用了金本位制,保证了世界市场价格的稳定,这一时期的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而法国由于爆发了一系列的革命,国内动荡不定,使得其艺术品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国际艺术品贸易的重心进一步转向了英国。在英国19世纪的艺术品市场上,皇家艺术学院院士占据了支配的地位,市场的主要顾客是英国富有的贵族,以及日益壮大的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前拉斐尔派画家,如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和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eti),其作品在市场上都卖得很好。这一时期的市场分为两个层次,一类是富人,主要是贵族,以及日益壮大的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他们在市场中主要购买一些与他们的身份相称的艺术品;另一类是低档的艺术品市场,有大量的印刷作品,几个先令就可以买到。

到1882年以后,英国的经济实力受到大大的削弱,1883~1885年英国的艺术品市场开始崩溃,市场价格大幅度地下降。美国和新兴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始介入艺术贸易的市场,国际艺术品贸易的中心开始转移。随着印象主义画派的兴起,英国的主流画派开始衰落,新兴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和美洲的艺术开始繁荣。

除了前拉斐尔派画家之外,这一时期的著名艺术家还有:

托马斯·劳伦斯(Thomas Lawrence,1769~1830年),英国画家。18岁时得雷诺兹资助进皇家美术学院学习,21岁当选为副院士,23岁被指定为英王画像,并被选为院士,1820年被选任院长。他以纵横自如、精巧的笔触与华丽的色彩,博得全欧声誉。其早期作品着力于对人物风貌和性格的真实描写,后期有过分追求妖娆的表面效果之嫌,以至于有损对人物性格的深刻刻画。代表作品有《理查德·佩恩爵士》等。

亨利·雷本(Henry Raeburn,1756~1823年),英国杰出的肖像画家。他主要在爱丁堡工作,一生画了很多苏格兰贵族和知识分子的肖像画。他的画风未脱雷诺兹的影响,人物形象雄伟有力,赋予人纪念碑式的概括,运笔豪放,喜用侧光,色彩饱和,对比强烈。代表作品有《穿苏格兰服装的麦克唐纳上校》等。

威廉·透纳(William Turner,1775~1851年),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的典型代表,英国最伟大的画家。虽然根植于18世纪学院传统教育,但是透纳的发展却没有依循传统,绘画范围涵盖各个领域,甚至包括肖像。透纳最初以画水彩为主,后期以油画为主。透纳的风景画与众不同,在他的艺术中贯穿着自己的哲学思想:面对大自然永恒的壮美,人生的里程是短暂而虚幻的。他曾到过瑞士、法国、比利时、德国,还游历了意大利,深受古典主义画家洛兰的影响。透纳所画的自然是感觉得到的自然。他改变英国传统中的叙事性,把抒情放在第一位,画面激情奔放,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透纳的作品采用大胆独特的构图和缤纷的色彩,造成如梦如幻的景象。他的风景画是人与自然的史诗,表现了自然的崇高。他的技法对以后包括印象派在内的画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透纳一生画了大量的海洋风景画,看他的画,观者心情难以平静,阳光、烟霭、水汽……都是由纯粹的光的韵律所组合的。在他晚年的风景画中,形体结构几乎完全消失了,以色彩表现某种情绪,具有非凡的气势。透纳曾几次横渡海峡到欧洲大陆写生,从城市到农村,从塞纳河到威尼斯海湾,从阿尔卑斯山到滑铁卢战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透纳的艺术天才为大家所公认,27岁时即被选为英国皇家美术院院士。代表作品有《遇难的输送船》、《阿尔卑斯山的雪崩》、《近代的意大利,皮弗拉里》、《战舰“特米雷勒号”》、《奴隶船》、《雨、蒸汽和速度》等。

约翰·康斯特布尔(John Constable,1776~1837年),英国风景画大师之一。出生于萨福克州,从小就被故乡迷人而美丽的风景所吸引,这块地方一直是他创作的灵感。最早受业余画家乔治·博蒙特的鼓励和支持,23岁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他主张直接向自然学习,抛弃了传统油画的褐色调子,让自然中的草地和树木恢复青绿的色彩本性,其作品具有生气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以亲切之感。1824年康斯特布尔的作品在巴黎沙龙展出时,备受法国美术界的推崇。他的强烈、丰富的色彩,首先感动了浪漫主义巨匠德拉克洛瓦。法国的巴比松画派的画家柯罗、卢梭等人,无不从他的艺术中汲取营养。康斯特布尔的风景画以油画为主,但他画了很多优秀的水彩画,如《云》等,用笔奔放、简练、轻快。代表作品有《斯托河谷和德汉姆村庄》、《弗莱福特的磨房》、《干草车》、《萨里斯伯里教堂》、《麦田》等。

约翰·马丁(John Martin,1789~1854年),英国历史画家、风景画家兼雕刻家,生于诺森伯兰郡。1816年,在皇家学院展出他的第一幅重要的历史画《约书亚命令太阳静止》。马丁特别擅长画历史上的灾难性题材,画中成群的人在狂暴的背景里躁动不安,或在夸张的建筑学幻想之下变得矮小失色。马丁很反对伦敦艺术组织,因为他们对其冷眼相待。1820年间,他将自己的画作以铜版印制出版,以利推广。他的绘画和雕刻,以及《失乐园》和《最后审判》的图说刊物均深受法、英两国一般大众的欢迎。代表作品有《天国的平原》、《吟游诗人》等。

理查德·波宁顿(Richard Bonington,1802~1828年),英国画家,出生于诺丁汉,但1817年随父亲迁居法国。波宁顿曾向法国画家格罗学习,也曾是德拉克洛瓦的同窗。早期波宁顿从事肖像画和历史画的创作,但他更爱风景画。他所描绘的是一些常见的自然景色,他细腻地表现出了独特的地方色彩,如巴黎风光、诺曼底海滨等。他对色彩有特殊的敏感。在波宁顿的作品中,绚丽、明快的色调如交响乐般扣人心弦。他的水彩风景画对法国和英国的风景画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代表作品有《诺曼底海岸》等。

泰奥多尔·籍里柯(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年),法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人,杰出的写实主义画家。籍里柯的艺术较复杂,一生创作的著名油画,既有感人至深的现实魅力,也有巴洛克装饰画的趣味。籍里柯喜欢气势宏伟的构图,热爱体育,特别是赛马等运动。他主要的老师是皮埃尔·盖兰。1816年籍里柯去意大利时又迷上米开朗基罗和巴洛克画家的作品。他因不遵守古典主义法则而被老师赶出画室,然而却成为浪漫主义先驱,性格开朗、情感外露的大师。籍里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梅杜萨之筏》。他还是一位善于刻画人物性格的高手,他认真地探索人物内在精神的内容,在其为《梅杜萨之筏》收集形象的大量写生稿中可以看出这一点。籍里柯曾亲临病房观察病人的痛苦表情、临终前的模样,研究尸体被水浸泡腐烂的情景;他让筏上的生还者制作木筏模型,让黄疸病人做模特儿,并详细访问船舶遇难的经过。1820年籍里柯到英国旅行,对康斯特布尔和波宁顿的作品很感兴趣。籍里柯是法国画家中第一个受到英国画家影响的人,这个影响以后在法国几乎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籍里柯在旅居英国期间,画了不少水彩画和版画,表现了当地劳苦大众的生活,后因骑马受伤,不幸早逝。代表作品有《受伤的军官》、《奔马》、《赛马》、《梅杜萨之筏》、《狂女》、《石灰炉》等。

阿·斯盖弗(Ary Scheffer,1795~1858年),荷兰画家、雕刻家和插画家。他一生多生活在巴黎。当时他的作品十分流行,但现在被认为太感伤了。早期他比较喜欢文学题材,后来转向宗教题材。他也画了许多肖像画。代表作品有《逃难的妇女》、《泉边的雏菊》、《圣奥古斯丁与圣莫里可》等。

保罗·德拉罗什(Paul Delaroche,1798~1856年),法国著名的历史画家。早年是格罗的学生,画过很多肖像画和壁画。德拉罗什的历史画多以中世纪英国历史中富于戏剧性的事件为题材,但他感兴趣的并不是挖掘历史的规律,而是热衷于情节趣味和事件外表的真实性,特别是对于生活和服饰等的细致描绘。1830年以后,他的画风转得比较朴素,笔法比较简练,但其创作思想内容距离社会越来越远,往往引导人们对封建帝王、贵族的同情,作品缺乏幻想,也没有真正的诗意。代表作品有《红衣主教威彻斯特在狱中审讯囚犯》、《杰格林的死刑》、《殉教的姑娘》等。

霍勒斯·韦尔内(Horace Vernet,1789~1863年),法国多产的军事画家,主要描绘拿破仑时代的景象。他画的拿破仑肖像和描绘四场战争的作品被保存在法国国立美术馆。他也画一些动物和有关东方的题材。1828~1835年间,韦尔内是罗马的法国学院院长。代表作品有《战场的遗骸》、《1814年3月30日保卫巴黎之战》等。

泰奥多尔·夏塞里奥(Theodore Chasseriau,1819~1856年),法国画家。夏塞里奥的绘画类似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对照法的风格。他受到老师安格尔的影响很大,如《两姐妹》。但到了1845年,夏塞里奥对纯粹的安格尔派有了不同的看法。他采用德拉克洛瓦大气的色彩和明暗的配合法,却持续保有安格尔对外形的偏见,如《泰匹达瑞恩》。他的绘画主题折射出他的莎士比亚浪漫情怀和对东方的浓厚兴趣。其绘画题材是多方面的,有文学的、历史的、宗教的、神话的和日常生活的题材。夏塞里奥的作品,人物刻画富有个性,风格优雅,但他吸收了浪漫主义的消极因素,脱离了19世纪中叶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思想,倾向于唯美主义。代表作品有《浴女》、《蔼斯台尔化妆》、《神父的肖像》、《罗马的温泉浴室》、《十字架降下》等。

欧仁·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1798~1863年),法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画家,被推崇为“浪漫主义狮子”。德拉克洛瓦对文学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与文艺界的诗人、美学家、音乐家等都有广泛的交往,因而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为他在艺术上的突破奠定了基础。德拉克洛瓦的绘画主题常来源于文学和诗歌名作中激动人心的事件。在艺术上,他偏重于想象,认为感情的表达是绘画的主要目的。德拉克洛瓦极为重视色彩的表现作用,发现了色彩的中间色调和补色原理。他把绘画看做色彩的音乐,要创造一种能够同音乐的音色变化相似的色彩和谐。德拉克洛瓦反对学院派教艺术像教几何学一样,尤其反对在题材内容上严格限制于古代历史和神话、《圣经》的范围。他早期的创作紧密结合当时的形势,选取现实题材和一些抒发战斗激情的文学作品。他的成名之作《但丁与维吉尔》是向学院派古典主义挑战打响的第一炮。1832年,德拉克洛瓦访问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这次之行,是他艺术风格的转折点。他开始追求自然的真实的异国情调,而不是耽于幻想的世界里寻求绮丽的色彩感受。这就是他创作的“东方时期”,期间他也画了大量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北非人民的生活。最后20年德拉克洛瓦把主要精力用在几组大型壁画的创作上。德拉克洛瓦是一位勤奋多产的画家,他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静物等,包括油画、水彩、素描、版画和装饰壁画等共9000多件作品。代表作品有《自画像》、《坐着的裸女》、《但丁与维吉尔》、《希阿岛的屠杀》及其局部、《自由领导人民》、《墓地的孤儿》、《沙尔丹纳帕勒之死》及其局部、《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阿尔及利亚妇女》、《摩洛哥犹太人的婚礼》、《弗雷德拉克察宾的肖像》、《灾难》、《猎狮》等。

查理·格瑞尔(Charles Gleyre,1808~1874年),瑞士画家。主要活动在巴黎,并获得了成功。格瑞尔是一位有名的教师,当德拉罗什(Delaroche)在1843年关闭他的工作室时,大部分学生仍旧跟随他学习。他教了惠斯勒和几位印象主义画家——莫奈、雷诺阿和西斯莱等人。尽管格瑞尔自己的绘画风格属于传统,但他鼓励外光画法。1864年格瑞尔因为患眼疾而关掉了他的工作室。代表作品有《黄昏的幻想》、《汲水》等。

让-里昂·杰洛姆(Jean-Léon Gérme,1824~1904年),法国画家、雕塑家。杰洛姆是德拉罗什的学生,继承了他的老师的成熟的学院派风格。杰洛姆最出色的作品是描绘东方风景的作品,这是他几次游历埃及的成果;这些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作为学院派传统的支持者和进步趋势的反对者,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沐浴》等。

尤金·弗罗芒坦(Eugène Fromentin,1820~1876年),法国画家兼作家。作为一位画家,他专注于东方题材(他曾于1846年、1848年和1852年三次访问过北非),当时很受人们尊敬,但现在只被某些专家所知。弗罗芒坦的声誉停留在他的书中——《昔日的大师》——一本研究荷兰和比利时绘画的书籍,其中包括分析荷兰风景画对法国画家克劳德和卢梭(Theodore Rousseau)的影响。他也写了一本抒情小说。代表作品有《饥渴的国度》等。

亚历山大·卡贝纳(Alexandre Cabanel,1823~1889年),法国画家,1845年“罗马奖”的获得者。卡贝纳作为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学院派画家与布格罗(Bouguereau)齐名,同时也是印象主义画家最强烈的反对者。他最好的作品是《基督诞生》,也是极好的、使人愉快的裸体画,在1863年的官方上轰动一时,皇帝拿破仑三世购买了这幅作品,并授给他荣誉。代表作品有《基督诞生》、《死刑囚》等。

阿西尔-艾塔·米切隆(Achille-Etna Michallon,1796~1822年),法国风景画家,在1871年设立的历史风景画分类中获得“罗马奖”的第一位画家。米切隆是大卫的学生,后来又教柯罗(Corot)绘画,他的严谨的构图和冷色的和谐一直影响了柯罗。代表作品有《山毛榉树》、《死气沉沉的风景》等。

乔治·米切尔(Georges Michel,1763~1843年),法国风景画家。米切尔是卢浮宫的图片修复者,受17世纪荷兰风景画家们的强烈影响。他是最早在室外画画的人,因为这一点以及他对自然亲切熟悉的描绘,以至于有时被认为是巴比松画派的先驱者。米切尔的作品被保存在卢浮宫,但他生前几乎不为人所知,直到死后在1889年的巴黎国际展览会上展出他的风景画时人们才开始了解他。代表作品有《暴风雨》等。(八)1880~1929年,巴黎奠定了其作为当代艺术之都的地位;1882~1914年,伦敦继续发挥其古代艺术品贸易中心与近代艺术品贸易中心的作用

19世纪末,法国著名的城市规划者,奥斯曼(Haussmann)对巴黎进行了彻底的重建,一举奠定了巴黎作为现代大都市的基础。巴黎因而成为时尚的现代之都和现代艺术的中心,印象主义画派首先在这里诞生。而伦敦则逐渐落后了,没有能够成为孕育现代艺术的中心。

19世纪末的法国艺术商人是前卫和大胆的。从1874年开始,画商保罗·杜兰·鲁埃(Paul Durand-Ruel)就是克劳德·莫奈的坚定支持者,为了收购莫奈的画,鲁埃几乎两次破产。画商安布罗瓦·沃拉尔德(Ambroise Vollard)是保罗·塞尚、巴布罗·毕加索、乔治·布拉克的坚定支持者。收藏家丹尼尔·亨利·康怀勒(Daniel Henry Kahnweiler)是立体主义画派画家弗拉芒克、荷兰画家基斯·凡·东根的坚定支持者。

上面的三位画商,对巴黎的当代画派的产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把这些当代画家的作品介绍到了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市场。上述的画商,在美术史上,又被称为意识形态型画商。而在意识形态型画商对当代艺术品的投机和支持的同时,法国也产生了一批专门收藏当代画家的作品的收藏家。

但是在当时的法国,艺术品市场被传统的学院派和艺术沙龙所统治和支配,意识形态型画商与他们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新的现代艺术和意识形态型画商取得了胜利,新的艺术和画家的作品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印象主义画派、立体主义画派、野兽主义画派等当代画家的作品的拍卖价格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在1903年,英国的荷兰籍画家劳伦斯·泰德玛爵士(Lawrence Alma-Tadema)的画作《巴克斯的奉献》(A Dedication to Bacchus,1889年)的拍卖价格为5880英镑;而到1912年,保罗·塞尚的作品《蓝色风光》(Blue Landscape)则被拍卖出了35000法郎的价格。

因此,在20世纪初的20年间,国际艺术品市场的基本格局是:伦敦主要经营古典的艺术大师和英国学院派的艺术作品,并且能给这些艺术作品拍卖出较高的价钱,如前拉斐尔派画家的作品、皇家艺术学院的作品、荷兰和意大利画派的作品,在伦敦经常拍卖出很高的价钱。巴黎则是作为现代艺术品的贸易中心,印象主义画派、立体主义画派、野兽主义画派等当代画家的作品逐渐成为主要的艺术交易和收藏品。

在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之前,巴黎的艺术品市场,包括德国的艺术品市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战”前的俄国商人是法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主要顾客之一,美国也是购买力强劲的买主。艺术作品的价格在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之前达到了高点。接着是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市场突然崩溃了,但法国的现代派艺术的地位已经牢牢地确立起来,影响遍及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艺术品市场得到了恢复,但巴黎的国际艺术品贸易中心的地位已经永远失去了。

这一时期的著名艺术家有:

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年),法国印象主义画家。代表作品有《双亲的肖像》、《草地上的午餐》、《奥林皮亚》、《静物》、《吹笛少年》、《左拉肖像》、《港口之夜》、《游船》、《娜娜》、《弗里·贝格尔酒吧》、《秋》等。

贝尔特·摩里索(Berthe Morisot,1841~1895年),法国印象主义女画家。摩里索的绘画题材取自她周围亲近的生活情景,画风典雅、精致,色调闪耀着鲜绿的光辉,色彩富于微妙的变化。代表作品有《眺望巴黎》、《读书》、《读书的少女》等。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年),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德加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受过严格的古典主义教育,早期承袭安格尔画风,后与马奈、毕沙罗等交往密切,画风有所改变,没有迎合世俗的味道,而在技法上作出各种试验和探索,是使用多种技法和材料的艺术家。德加擅长历史画、肖像画和风俗画。代表作品有《自画像》、《全家肖像》、《有花瓶的妇女像》、《赛马场》、《芭蕾舞舞台》、《授课》、《谢幕》、《苦艾酒》、《带黑手套的女歌手》、《大使咖啡馆音乐会》、《熨衣女工》、《浴女》、《梳头发的浴女》等。

玛丽·卡萨特(Mary Cassatt,1844~1926年),美国印象主义女画家。她的作品极具个性,在受德加影响的同时也受东方艺术的影响,画中有着一股美国式的明朗和清新。代表作品有《玛丽·爱里森小姐》、《花园里缝衣服的年轻妇女》、《游船》等。

詹姆斯·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1834~1903年),美国印象主义画家。他在艺术上不想抛弃传统,也不想顽固保守,力求运用各种创作技法,创造出各种艺术效果。惠斯勒吸收日本画的结构、色调、线条作为造型的手段,并把音乐的节奏旋律渗透在作品中。代表作品有《在绿色和玫瑰花的和谐中:音乐室》、《白色交响曲1号:白衣女孩》、《画家母亲的肖像》、《梦幻曲:青色和金色——老巴特西大桥》、《灰色和绿色的和谐:亚历山大小姐》、《落日》等。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年),法国画家。莫奈是早期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印象主义就是由于他的速写式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他的风景画突破传统题材和构图的束缚,完全以对母题的视觉经验的感知为主要出发点,坚持观察自然景象的千变万化,捕捉阳光、空气氛围下色调的美。代表作品有《青蛙塘》、《日出:印象》、《穿日本和服的女子》、《打阳伞散步的女人》、《圣拉查尔火车站》、《海景》、《打阳伞的女子》、《夕阳的草垛》、《卢昂大教堂》、《睡莲》等。

欧仁·布丹(Eugene Boudin,1824~1898年),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布丹一直以对阳光的酷爱去专心致志、含情脉脉地观察大自然。与其说他是在画风景或人物,倒不如说他在描绘人们沐浴阳光和依赖阳光的方式。他不着重表现体积感,而是紧紧抓住光影。代表作品有《海岸》等。

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1903年),法国印象主义画家。他的画风朴实,有时还有些粗犷和野气甚至是忧郁。题材不是乡村和农民,就是城市的普通百姓。毕沙罗同情当时法国的社会主义思潮,被誉为印象主义的米勒。代表作品有《河边小道》、《红色的小屋》、《工厂》、《森林中的浴女》、《蒙马瑞特大街,午后的阳光》、《巴黎戏剧广场》、《初雪》等。

阿尔弗雷德·西斯莱(Alfred Sisley,1839~1899年),法国印象主义画家。西斯莱是一位热爱自然和善于细腻地体察自然的画家,善于巧妙地用蓝的色调表现“影”,用不同色度的绿展现“叶”。与其他印象主义画家相比,他追求风景画中的融融诗情。代表作品有《街景》、《六月的早晨》、《马尔港的洪水》、《雪》、《教堂》等。

弗雷德里克·巴兹勒(Frédéric Bazille,1841~1970年),法国印象主义画家。他的画风严肃热忱,既无慷慨激昂,又无矫揉造作的绘画,丝毫不给人以平庸冷漠之感。他追求平静,以达宏大之境。代表作品有《画店》、《家族集会》、《夏》等。

居斯塔夫·卡勒波特(Gustave Caillebotte,1848~1894年),法国印象主义画家。他的画风精美细腻。代表作品有《桥》、《巴黎的雨》、《赛艇》等。

阿尔芒德·基约曼(Jean-Baptiste Armand Guillaumin,1841~1927年),法国印象主义画家。他从1874年起参加印象主义画展,画风大胆明快,直接敏锐,不带多愁善感地画出威武雄壮的和声。代表作品有《巴黎塞纳河》等。

方丹-拉图尔(Fantin-Latour,1593~1652年),法国印象主义画家,17世纪卡拉瓦乔主义艺术的代表。拉图尔的作品放射出柔美的光芒,慢慢地展示着它的魅力,这种感受来自于乍看起来似乎极为平和的艺术中。拉图尔留下了大量美妙的石版画,他擅长处理与油画同样的题材,并通过黑白去达到同样动人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品有《花与水果》、《列昂玛利夫人的肖像》等。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1841~1919年),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少年时期随彩陶匠学徒,这种职业培养了他对透明色的鉴赏力和在背景上用色彩制造装饰效果的能力。为了谋生计,他还画过扇面和宗教画。代表作品有《红磨坊街的舞会》、《包厢》、《夏潘提埃夫人及孩子》、《大运河》、《游艇上的午餐》、《花与猫》、《雨伞》、《坐者的浴女》、《午后》、《浴女们》等。

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年),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他认为“绘画不意味盲目地去复制现实”,而是“把自己的感觉译成它特有的光学语言,给它所再现的自然以新的意义”,因此他追求画中物体的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运用补色关系去表现画面深度。塞尚常说“要运用圆柱体、球体和锥体来描绘对象”,这便形成塞尚式结构绘画的独特风格和面貌。塞尚十分强调色彩与体积的密切关系,强调主观的艺术处理,这无疑对后来的现代艺术诸流派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因此他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代表作品有《自画像》、《缢死者之家》、《圣维克多山》、《有大松树的圣维克多山》、《插郁金香的花瓶》、《浴男们》、《浴女们》、《玩纸牌者》、《静物》、《圣维克多山》等。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年),荷兰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的画总具有一种火辣的明快感觉,能唤起人们难以抑制的激情。他是在与贫困和病魔的艰难斗争中以自己的生命在作画,37岁去世,不足10年画了1000余幅油画和素描,那惊人的勤奋、率真、单纯和激越,都化为画面上鲜亮的颜色、旋动的笔触和富于情感表现的结构。代表作品有《唐古依肖像》、《阿尔的吊桥——安格罗亚桥》、《收获的季节》、《播种者》、《咖啡店夜景》、《自画像》、《夜咖啡馆》、《在阿尔的房间》、《吸烟的人(自画像)》、《向日葵》、《星月夜》等。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年),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高更的艺术活动反映了当时欧洲艺术回归原始,追求野旷、奇异的倾向,在许多方面与文学中的象征主义思潮是一致的。高更吸收了东方绘画、黑人雕刻、中世纪宗教艺术和民间版画的一些手法,创造了一种有内在力量的装饰性画风。代表作品有《自画像》、《说教后的幻影》、《舒芬科的一家》、《自画像》、《奥瑞娜·玛丽亚》、《死亡》、《拿芒果的妇女》、《新娘》、《牧歌》、《神之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等。

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年),法国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研究美学、光学和色彩学,甚至关心时事以扩大自己的视野。他认为:艺术创作要依据科学的观察,要有符合理性和逻辑的思考,不能凭一时的冲动盲目地想超过前人。代表作品有《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河边》、《模特》、《招徕观众的表演》、《坎坎舞》、《马戏团》等。

保罗·西涅克(Paul Signac,1863~1935年),法国新印象主义画家、油画家和水彩画家。西涅克的理论见解大于艺术实践方面的成就,他与修拉共同进行分割色彩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创造点彩派的体系。代表作品有《井边的女人》、《马赛港的入口》、《河岸》等。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年),法国现实主义雕塑家。罗丹抛弃了传统手法,而以严格的法则,以真实人物为依据,塑造了一个匀称完美和真实人体一样的形象;他善于博采众长,热爱音乐,并向舞蹈学习,也向绘画学习,把笔触的表现力运用到雕塑中去,在人物造型上留下来类似刮刀和毛笔涂抹颜色一样的痕迹。罗丹重视文学修养,认为在美术和文学之间划定严格的界限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含有文学意味的深思和诗的意境,而且他的题材有不少是来自文学作品的。罗丹在19世纪法国雕刻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代表作品有《青铜时代》、《步行的男子》、《加莱义民》、《地狱之门》、《永远的偶像》、《罗尔扎克》等。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Aristide Maillol,1861~1944年),法国画家、版画家,20世纪最重要的纳比派雕塑家之一。马约尔认为艺术首先是一种表现手段,是我们精神的一种创造,自然界只是精神的一种诱因,艺术不是复制品,而是自然界的主观的再调整。代表作品有《河》等。

马克思·李伯曼(Max Liebermann,1847~1935年),德国油画家和铜版画家,领导过德国印象派。他思想敏锐,善于汲取别人的长处。李伯曼的早期作品是以自然主义为原则来描绘物景,他是库尔贝和米勒的崇拜者;后期他和当时的许多德国画家一样都把来自荷兰的景物作为绘画主题,在他的这些主题性绘画中,常常明显地带有批判社会的含义。李伯曼的绘画作品中的柔和光线和外光表现相吻合,而后者又对印象派绘画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代表作品有《孤儿院的休闲时间》、《牧羊女》等。

洛维斯·考林斯(Lovis Corinth,1858~1925年),德国印象派画家。考林斯代表着印象派绘画中一个特别充满活力的流派,这种绘画风格作品中的人物具有极强的动感力,这种艺术与早期的表现主义画派有着内在的联系。考林斯想把新生命灌注到神话和宗教题材里,但他却用十分粗犷的写实和精湛的技巧去画,以致使他的画缺乏崇敬情绪。他的作品对以后的表现主义有一定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有骷髅的自画像》、《黄色的草原》等。

瓦伦丁·A.谢洛夫(Valentin A.Serov,1865~1911年),俄罗斯画家,巡回画派后期知名度最高的画家之一。作为一名职业肖像画家,他除了画不少沙皇、公爵贵族的政治名流肖像外,还创作了许多文学艺术家以及农民的肖像画。谢洛夫是接受法国印象主义技法较早、较多的画家,他的一些作品追求光感与笔力的表现性,这对俄罗斯新艺术风格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谢洛夫在装饰画、舞台美术、文学插图方面亦有较高成就。代表作品有《少女与桃子》等。

古斯塔夫·摩罗(Gustave Moreau,1826~1898年),法国画家。摩罗在当代艺术史上起过短暂的作用。他比其他任何一位画家都更了解意料不到的魔术的神秘,他知道对象藏有秘密,它可以表现为超越外表的一个未知世界、无意识的世界。在该世界中,一切都可以成为象征。此外,他也懂得形和色是一种语言。代表作品有《埃底普与斯芬克斯》、《奥尔菲》、《在希律王面前跳舞的莎乐美》、《优雅的歌声》、《丘比特和塞默勒》等。

皮埃尔·皮维·德·夏凡纳(沙畹)(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1824~1898年),法国象征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抽象与象征的性质。他的装饰壁画主要以寓意、神话和宗教为题材。代表作品有《希望》、《贫苦的渔夫》、《森林中的艺术之神》、《梦》等。

奥迪隆·雷东(Odilon Redon,1840~1916年),法国画家。雷东始终坚持想象扎根于观察自然之中。他的奇特想象,以黑白来表现的恶魔般的幻觉,属于一个从未完全脱离现实的世界。于是,他成功地运用由神秘的线、巧妙的对比、和谐的颜色组成的纯造型语言,表现出作为其现实一部分的优美而不安的幻想世界。代表作品有《神秘的骑士》、《闭住的双眼》、《带光环的圣母》、《维奥里特·西曼的肖像》、《长颈瓶和花》等。

保罗·塞律西埃(Paul Sérusier,1863~1927年),法国纳比派画家。作为理论家,塞律西埃使人忘记了他是画家,从而成为自己理论思想爱好的牺牲品。他的绘画是构思缜密的,其素描及创作的简练并非由天真稚拙而成。代表作品有《海边的少女》等。

莫里斯·戴尼斯(Maurice Denis,1870~1943年),法国纳比派画家。戴尼斯主张具有正统观点的艺术,要求有所选择和协调一致,认为画家的意志比对大自然的观察更为重要。他还运用大块颜色和非常肯定的素描关系来再次造型,有时甚至达到在人物或主题周围勾上厚厚一圈的地步。戴尼斯创作了大量的装饰壁画,他以宁静平和的素描,明亮的色彩组合,蓝色和玫瑰色的柔美和谐,使作品令人感到肃穆,放射出奇光异彩。代表作品有《雅歌与天使搏斗》、《墓场的三个圣女》、《春》等。

皮埃尔·波纳尔(Pierre Bonnard,1867~1947年),法国纳比派画家。波纳尔从不向虚荣、名利屈服,不让自己的纯真、犹豫、热情受到侵犯。他始终以自己特有的真实作为出发点,去做时髦与理论的叛逆。他在线和色上找出每时每刻的变化,在忘掉对象局部色调及其实用概念方面的天赋,以及把画面当做一个封闭的、有其独特要求的世界方面所具有的艺术修养,使这些奇迹般的发明迷人、感人达到极点。代表作品有《乘马车》、《有芦苇的小海湾》等。

爱德华·维亚尔(Edouard Vuillard,1868~1940年),法国纳比派画家。维亚尔始终喜爱依靠他所了解的东西,即内部的现实,某种过去的现实,无论是始终远离模特的肖像画,还是静物和装饰画,“视觉记忆”都有极大的作用。维亚尔的色彩像相互呼应的元音和辅音,哪怕是最一般的色调也会光彩夺目,符合秘密的类比规律,它们由于相互邻近和从不会成为区别的微小差异而显得珍贵无比。对于这位严肃的画家来说,一切都是安静平和、朴实自然、以忠心耿耿作为基础的。代表作品有《青衣的妇人》、《画家与小女孩》等。

费利克斯·瓦洛敦(Félix Vallotton,1865~1925年),法国纳比派画家。瓦洛敦的作品总有一种看破红尘的现实主义,并且往往不怕使用过分模仿的技术,同时还有裸体表现出相当奇特的变形,而这些裸体又具有摆脱不掉的滚圆丰满的恶意色情。在他的一些故意不加雕琢而又有一定程式的风景画中,有时可见作者有意追求简练,甚至可见某些粗略的简化。代表作品有《浴女(泉)》等。

亨利·德·图劳兹-劳特累克(Henri de Toulose-Lautrec,1864~1901年),法国象征主义画家。他所画的不是某种职业或社会等级的代表人物,而是在姿态、神情中表现出命运的人。他竭力表现模特们的共性,摒弃了一切附属物,虽然有时也给所描绘的场面以准确的环境,但从不让布景夺走他的注意力和超出它仅应起到的环境作用。代表作品有《女子肖像》、《化妆的夫人》、《女丑角莎尤柯》、《红磨坊街的沙龙》等。

亚历山大·斯丹伦(Théophile-Alexandre Steinlen,1859~1923年),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尽管斯丹伦的油画过于阴暗,始终未能达到尽善尽美,他的色彩有时也不很肯定,但他那以半调子颜色为主的素描、石版画和铜版画反映了街头、厂矿、工地、锅炉房的生活,揭示了饥饿、事故、战争、爱情,并因超越了轶事与伤感的悲怆而显得难能可贵。代表作品有《街》、《接吻》等。

詹姆斯·恩索尔(James Ensor,1860~1949年),比利时象征主义画家。他的奔放不羁,他对奇特幻想的追求,他的优美抒情,他那使灰白光亮从耀眼的淡黄和朱红间隙中透出的柔美手法,他的色彩尽管很不协调,却有着其他比利时画家作品中一般都欠缺的密度、光辉、雅致。代表作品有《骷髅与被吊之人角斗》、《静物》、《戴面具的自画像》等。

阿诺德·勃克林(Arnold Bochlin,1827~1901年),瑞士象征主义画家。勃克林对风景的描绘并不按照所看到的具体的环境地点,而是从主观出发,依据自己内心的想象,把自然与人生、与梦境、与实在、与虚无看成是无差别的事物。他认为绘画完全是内心的表白,后期的作品主观色彩更加浓厚,神话中的人物、动物和某种神秘的寓意常常在他的画中出现。代表作品有《海边》、《死岛》等。

弗朗兹·沃·斯达克(Franz von Stuck,1863~1926年),德国画家。他的绘画受瑞士画家勃克林的影响。以一系列“莎乐美”和“司芬克斯”为题材的各式女性人体画,是他一生的主要作品。他所表达的东西与19世纪末欧洲各国的画家们一样,就是“性”。此外,他在雕刻、建筑、版画等领域都有成果。代表作品有《莎乐美》等。

费迪南德·霍德勒(Ferdinand Hodler,1853~1918年),瑞士画家。霍德勒以朴素的风格和洗练的手法,画了一些明亮、清澈,可能过于明确,却不算生硬的风景。他不善于给自己的画以传递激情的深刻的精神生活,但某些作品却也不乏雄强之气,一种胸有成竹、富有表现力和准确非凡的画风使这些作品具有恒久的价值。代表作品有《夜》、《入选者》、《月下》等。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年),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画家。克里姆特作品的总体风格具有北欧充满理性、深沉、内向、神秘的特点,技法上他将印象派的色彩、点彩派的笔触、东方的装饰趣味和图案化的构图融为一体,使画面既具有象征主义语言,又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代表作品有《希望I》、《吻》、《风景》等。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年),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画家。席勒在风格技巧上,受老师克里姆特的影响,把潜意识中藏匿着的性自我揭发到外界。同时,他尽力摆脱老师构图风格及造型线条的缠绕,采用“宁折不弯”的线条,使夸大了的大造型有一种雕塑般的块面力度感。他一生作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画像,一是以情人和妻子为模特的人体画。代表作品有《室内》、《死亡与女人》、《家族》等。

乔瓦尼·塞冈蒂尼(Giovanni Segantini,1858~1899年),19世纪意大利最具国外影响力的画家。塞冈蒂尼的画风基本上属于米勒型,朴实严谨而又具有沉郁的生活气息,幅幅画面都流溢出对农村生活的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无限赞美,晚年作品有很大的寓意象征性。代表作品有《自然三部曲之一·生》、《自然三部曲之二·死》等。

爱德华·波恩-琼斯(Edward Burne-Jones,1833~1898年),英国画家。他的作品属于空想的浪漫主义,题材也是取自亚瑟王的故事以及克尔特民族的传说等。代表作品有《金色的楼梯》、《考菲土阿国王和乞丐女子》等。

乔治·瓦茨(George Watts,1817~1904年),英国画家。他的作品题材都是选择那些能诉诸人们的想象力和能提高道德水平的。代表作品有《希望》等。

弗雷德里克·莱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英国画家。莱顿担任过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艺术风格趋向保守,不具备开拓和独创精神,是英国学院派的代表人物,受皇家官方的支持。代表作品有《燃烧的六月》等。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年),挪威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创作与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童年时父母、姐姐相继因病谢世的悲哀,一直成为他表现人类苦痛、磨难和死亡的起因,成为他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苦难的愤懑的原动力。他的作品中明确表现出的对苦难生活的强烈情感反应,给后来德国产生的表现主义绘画以有力的推动。代表作品有《卡尔约翰街之春》、《卡尔约翰街的夜晚》、《呐喊》、《青春期》、《生命的舞蹈》等。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弗鲁贝尔(Mikhail Aleksandrovich Vrubel,1856~1910年),俄罗斯画家。弗鲁贝尔在创作旺季之时,西方象征主义正在流行,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似乎从古代艺术与现实主义之间找到了某些共同的东西,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此外,他在舞台美术、建筑艺术及工艺美术诸多方面都显示了超群的才华。代表作品有《坐着的迪蒙或魔鬼》等。(九)1929~1936年,艺术品市场崩溃之后美国富豪的大肆购买

在1929~1936年,由于经济大危机,欧洲的法国、德国的艺术品市场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英国的传统艺术品市场也出现了萧条,艺术品的价格下跌了很多,法国、德国、英国对艺术品的购买力大大地被削弱。而与此同时,在大西洋的对岸,美国由于推行了新政,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复,垄断资产阶级仍然具有强大的购买力。于是美国的富人纷纷趁着市场萧条时低价入市,大肆购买艺术品。

美国人购买艺术品的首选地是在被称为“早期大师作品贸易中心”的伦敦。最有名的是伦敦画商约瑟夫·杜维恩(Joseph Duveen),他与当时的美国财阀J.P.摩根(J.P.Morgan)、亨利·弗里克(Henry Clay Frick)、保罗·梅隆(Paul Mellon)等建立了密切的商业关系。杜维恩是当时有名的画商,他在1926年期间在市场上用41万美元的价格从韦恩斯坦公司购买了伦勃朗的作品《制表人》(Watchmaker),用300万美元从罗伯特·本森公司购买了120件收藏品,然后不断转卖给美国财阀。在1929年,杜维恩以97万美元的价格将拉斐尔的《圣母子》(The Small Cowper Madonna)卖给了安德鲁·梅隆(Andrew Mellon)。

1936年,杜维恩来到华盛顿租下了一间办公室,在里面放满了早期大师的作品,然后把钥匙交给那些美国财阀朋友,自己出去度假去了。几个月以后,梅隆付给他2100万美元,向他购买了55件早期大师的杰作。很多这些杰作,目前都存放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美术馆。同时,杜维恩也花大价钱聘请著名的美国艺术评论家伯纳德·贝伦森(Bernard Berenson)评论自己收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英国政府颁布了征收遗产税的法律,迫使不少英国富人在世时就把自己的收藏品卖出去,为杜维恩提供了不少的廉价货源。

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另外的几个著名的经营与美国财阀艺术品买卖的商人包括:纽约的M.Knoedler股份有限公司的查尔斯·汉歇尔(Charles Henschel),巴黎的杰曼·沙里曼(Germain Seligmann)等。

另外的一个对杜维恩等商人和美国的财阀有利的事情是当时的新生的苏联政权经济上的困境。在当时有名的普希金美术馆,前苏联政府曾经阻止了一批艺术品的成交,原因是每幅画的单价只有6500~50000美元,实在是太低。但是早期大师的杰作还是源源不断地流出苏联。1931年,安德鲁·梅隆花了160~170万美元从M.HKnoedler股份有限公司手中购买了拉斐尔的《阿尔巴圣母》(The Alba Madonna)。而这幅画最初是俄国的沙皇亚历山大的儿子尼古拉在1836年以1.4万英镑的价格从一个伦敦的荷兰银行家手中买下来的。

在1928~1933年期间,苏联政府因为经济上的困难,为了换取硬通货,通过德国做中介,卖了一大批俄国时期收藏的早期大师的杰作。在1931年,斯特罗加诺夫宫的全部艺术品被苏联政府经过德国卖给了美国人,但是仅获取了61万美元。苏联政府通过卖艺术品换得了大约7200万美元的硬通货。但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苏联急于换汇,艺术品的价格被严重地低估了,现在这批艺术品的价值大约为21.9亿美元。

1933年希特勒上台,苏联政府与美国交易的中介被中断了,使得收藏家巴恩斯(Albert Barnes)博士收购一批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作品的计划泡汤了。

在美国人向苏联政府购买了大量的艺术品之后,艺术商人克里斯蒂安· 布灵顿(Christian Brinton),联合纽约的布鲁克林博物馆,开始在纽约展销俄罗斯的前卫艺术,德雷尔(Dreier)与艺术家曼·雷、杜尚一起建立了美国现代艺术巡回展(Societe Anonyme)。苏联政府也开始参加德国柏林凡迪门画廊(Van Diemen Gallery)的艺术展览,并在其中展览了马列维奇、盖柏、亚历山大·阿契彭科的艺术品。这是苏联回到欧洲主流艺术圈的开端。(十)1932~1939年,纽约、伦敦、巴黎和柏林艺术品市场的复苏

在1932年以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有所恢复,尤其是1934年后,欧洲各国的货币对美元有所升值,美国的购买力有所削弱,伦敦、巴黎和柏林的艺术品市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但这一时期的市场再也没有达到1929年以前的高点。

在这一时期,比较大的事件是在各地举办的一系列的艺术展览。

法国的艺术家在1932年举办了巴黎的柏提画廊(Galeries Georges Petit)大型展览,在苏黎世有名的苏黎世美术馆(Kunsthaus)举办展览。毕加索1934年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的展览。1939年,美国著名的艺术商人阿尔弗雷德·巴尔(Alfred Barr)用2.8万美元从巴黎的杰曼·沙里曼(Germain Seligmann)手里购买了毕加索作品《快乐的女人》(Demoiselles),收藏家杜赛(Jacques Doucet)用25000~30000法郎收购了毕加索本人的另外一批作品。但是从1937年起,希特勒的纳粹集团开始迫害现代艺术,并在德国举办了一系列的堕落艺术(Entartete Kunst)的巡回展览,标志着欧洲艺术品市场复苏的中断。接下来欧洲进入了大战时期。(十一)1943~1962年,纽约、伦敦、巴黎艺术品市场的恢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的艺术品市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而纽约的艺术品市场一枝独秀地发展起来。美国富豪佩姬·古根汉海姆(Peggy Guggenheim)趁着各国的战争,大量低价收购欧洲的艺术品。诸如美国艺术家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史提尔(Clyfford Still)、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欧洲艺术家皮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莱热(Leger)等人的艺术品,均被古根汉海姆收藏。现在有一个佩吉·古根汉海姆美术馆(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在当时他的画廊叫“Art of this Century’s Gallery”,里面买卖的艺术品标志着国际艺术品市场的最高水准。“二战”后,巴黎和伦敦的艺术品市场有所恢复,但由于战后英国的经济困难,纽约继续保持了全球艺术贸易中心的地位。而巴黎则经历了一个快速的恢复时期,爱蒙·马特(Aime Maeght)、伯格费昂(Heinz Berggruen)、法兰西画廊(Galerie de France)是当时最有名的几家画商。整个20世纪50年代,法国商人的年投资回报高达19.28%,但是在经历了一个持续的增长之后,在1962年法国艺术品市场出现了崩溃和深幅的下滑。(十二)1962年以后的纽约和伦敦的艺术品市场

1962年以后,纽约的艺术品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苏富比和帕克-波纳(Parke-Bernet)是市场上两大主要的艺术商。1964年苏富比兼并了帕克-波纳,成为北美市场的垄断者,然后迅速扩充了它在印象派和现代派美术方面的力量。法国蒙马特(Montmartre)的艺术画廊也进入到了纽约。

在这一时期,伦敦的艺术品市场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复,莱斯利·沃丁顿(Leslie Waddington )、马乐伯画廊是伦敦的两家主要的画廊,尤其是马乐伯画廊,逐渐把自己发展成为了一个顶级的艺术商,先后在纽约、列支敦士登、苏黎世、罗马、东京、蒙特利尔等地建立了自己的分支机构,成为国际顶级的艺术商。

到了1971~1973年期间,西方国家的货币体系出现了动荡,股票市场的年回报率下降到了5.82%的水平,而通货膨胀、英镑贬值、利率上升带来了更大的损失;相比之下,艺术品的保值功能更好,因而许多的资金转向了艺术品市场。在经历了短暂的回落以后,纽约和伦敦的艺术品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在这一时期,伦敦逐渐发展成为早期大师作品、亚洲古代作品、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艺术品、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品的全球交易中心。而美国则成为法国19~20世纪作品、南美20世纪作品、印象主义、后期印象主义及当代艺术品的交易中心。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西方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繁荣带来了股票市场的繁荣,年投资回报率高达17.57%,由此全球的艺术品市场也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繁荣。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家艺术公司是这一时期在全球占据顶尖地位的公司。这一时期的比较著名的交易有:1990年佳士得在纽约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了凡·高的作品《伽塞医生的肖像》(Portrait of Dr.Gachet);同年苏富比以781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了雷诺阿的经典名作《煎饼磨坊的舞会》(Le Bal au Moulin de la Galette)。

到1987~1988年,美国和英国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股灾,但是市场很快就恢复了过来,转而进入了1987~1991年的增长中。艺术品的拍卖价格不断创出新高。1987~1990年,一共出现了23次艺术品拍卖历史上的最高价格,其中,纽约有15次,英国有7次,法国有1次。

到1991年,美国又爆发了一次经济危机,艺术品市场在经历了短暂的下降之后再次进入了繁荣时期,只是在2001年年底有一个短暂回调。这一时期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格主要是发生在对现代派和印象主义作品的拍卖上。但在2002年,伦敦的苏富比以766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了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作品《无辜者的大屠杀》(Th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则创出了早期艺术大师作品拘束的天价。

进入21世纪以后,纽约继续保持国际现代派艺术和印象主义作品的贸易中心的地位,而英国继续保持早期艺术大师作品的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香港则迅速上升,成为亚洲和东方艺术品的国际贸易中心。

21世纪的国际艺术品市场,全球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有所改变,对早期艺术大师的顶级艺术杰作的需求有所下降,市场在萎缩,而市场对装饰性的艺术品的需求在增加。大众消费者在购买艺术品时,多考虑其欣赏价值,而对于投资方面的考虑,则逐渐有所减少。这反映了艺术品消费的大众时代即将到来。

20世纪20年代以来是西方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画家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艺术家包括: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年),法国画家,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青年时代曾在巴黎装饰美术学校学习,1895年进入巴黎美术学院,师从象征派画家莫奈,并临摹17~18世纪的油画作品。后受后期印象画派的影响,并汲取波斯绘画的精髓和东方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形成“综合的单纯化”的画风,提出“纯粹绘画”的主张。1906年以后的作品,造型夸张,多用单纯的线描和色块的组合形成装饰感的画风。代表作品有《自画像》、《打开的窗户》、《画家的家族》、《舞蹈之二》、《豪奢之一》、《红色的和谐》、《金鱼》、《铃鼓和奥达利斯库》、《粉红色的裸妇》、《青衣女人》、《红色的大室内》、《悲伤的王》等。

安德烈·德兰(Andre Derain,1880~1954年),法国画家、雕塑家、插图画家,野兽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自1899年与马蒂斯认识以后,德兰便在马蒂斯的鼓励下从事野兽派艺术的探索,也算是创建野兽派的成员之一。但是德兰的革新还没有完全摆脱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窠臼,1904年他创作的《晨光》一画,用的便是点彩派的手法。他企图综合塞尚、凡·高和高更的成就创立自己的画风,1906年他画的《威斯敏斯特桥》和《伦敦桥》是他最成功的两幅作品。后期作品主要是风景画、人物画和裸女及静物画,同时他还制作了大量的书籍插图。代表作品有《戴软帽的自画像》、《柯利罗的山》、《驳船》、《威斯敏斯特桥》、《阳光照在水面的印象》、《舞蹈》、《戴大檐帽的妇人肖像》、《丑角和乐师》等。

莫里斯·德·弗拉芒克(Maurice de Vlaminck,1876~1958年),法国画家、插图画家和作家。与德兰同乡,并受其影响学习绘画,狂热地爱上了色彩。凡·高一直是他所热爱的伟大对象。弗拉芒克的《叼烟斗的人》和《乡间野餐》凭借其奔放洒脱的笔触和自由流动的色彩,表现出凡·高的一些气质。他的艺术始终与北方德国的表现主义保持密切联系。他的画风与德兰的轻巧、柔和不同,而更富于激情和刚毅。代表作品有《舞蹈家》、《德兰肖像》、《夏都的房屋》、《夏都的小船》、《花(色的交响乐)》、《茅屋》等。

阿尔贝·马尔凯(Albert Marquet,1875~1947年),法国风景画家。1897年马尔凯进入莫罗的画室学习,和马蒂斯一起成为野兽派的成员。然而,随后他又放弃野兽派风格,转向风景画的相对自然主义形式。马尔凯在野兽派画家中不算最活跃的人物,但他的作品最接近马蒂斯的水平。后期作品多描绘家乡波尔多和巴黎塞纳河的风景。他的风景画构图精美,色彩和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抒情风味。代表作品有《自画像》、《马蒂斯在画女模特》、《迈顿港》、《新桥之夜》、《长椅上的女子》等。

亨利·查理·曼更(Henri Charles Manguin,1874~1949年),法国画家。曼更开始模仿古典风格,后来转向模仿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凡·高、塞尚,运用纯色做新的尝试。代表作品有《自画像》、《画室的裸女》、《琼恩的小阳伞》等。

埃米尔-奥东·弗里兹(Emile-Othon Friesz,1879~1949年),法国野兽派画家之一。1908年弗里兹放弃野兽派,转向一种更传统的风格,更多注意构图,采用简单的、不复杂的颜色。1912~1914年他开办自己的画室。1919年定居巴黎,但是他的绘画失去了活力,远离了新艺术运动。弗里兹对塞尚特别推崇,作品的风格深受塞尚的影响,从他的作品《弗尔兰德·弗兰特肖像》中可以明显看出因袭塞尚传统的痕迹,但色彩更加明亮和强烈。代表作品有《弗尔兰德·弗兰特肖像》、《秋日的劳作》等。

拉乌尔·杜菲(Raoul Dufy,1877~1953年),法国画家、插图画家、丝织品设计家。早期作品受印象派的影响,后来在马蒂斯的影响下于1905年转为野兽派。1908年他受塞尚的影响,与勃拉克一起采用一种更为朴素的风格,但之后很快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并出名。其特征是快速的笔触画在白色做底的明亮的颜色之上,很适合他所喜欢的奢华而又愉悦的景色。杜菲多作市街、港口等风景画及静物画。他运用单纯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将物体夸张变形,追求装饰效果。代表作品有《三把阳伞》、《赛艇》、《对莫扎特的敬意》、《海利的赛艇》、《海港的节日》、《海港边画室中的画家与模特》等。

乔治·鲁奥(Georges Rouault,1871~1958年),法国画家、插图画家,创作出一种个人表现主义从而使其在现代艺术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1885年在巴黎装饰艺术学校夜班学习。1885~1890年在玻璃作坊当学徒。1891年进入美术学院,不久即成为象征派画家莫罗的得意门生。1898年成为巴黎莫罗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几乎在同时他经历了心理上的危机,尽管他还和后来被称为野兽派的画家保持联系,但他没有采用他们明亮的色彩,而用一种昏暗而又热烈的色调描绘丑角、妓女、无家可归的人及法官。这些题材表达了他对残忍、伪善及罪恶的憎恨,用同情的眼光来描绘人性的丑恶和堕落。以后受凡·高、高更和塞尚的影响,导致他在1905年成为野兽派的同路人。从1940年起他就专心于宗教艺术。鲁奥是一位多产画家,作品包括大量的书籍插图、陶瓷以及挂毯和彩色玻璃的设计品。原多作水彩画,1914年以后更多采用油画作品,色层浑厚丰富,给人以美感,形体简化而有庞大感,色彩和粗的黑线条令人想起玻璃窗画。题材更加具有宗教性,如《耶稣和大祭司》。代表作品有《学徒工人(自画像)》、《喷水》、《法国岛上的黄昏》、《威罗尼科》、《老国王》、《秋》等。

凡·东根(Van Dongen,1877~1968年),荷兰画家。1897年定居巴黎,1929年取得法国国籍。凡·东根早期的作品是印象主义风格。1906年他成为野兽派的成员,1908年他与德国的表现主义画派“桥社”的画家一起举办画展。裸体和女性肖像是凡·东根最喜欢的题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他所描绘的上流社会的女性形象及对酒吧社会的描写使他变得出名。凡·东根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素描大师,也是一位色彩大师。他使野兽派的色彩适用于上流社会的肖像和对于酒吧社会的讽刺性速写。代表作品有《扮成海神的自画像》、《舞》、《威哥瑞夫·格威斯蒂的肖像》、《印第安舞者》、《演出季节的回忆》等。

苏珊·瓦拉东(Suzanne Valadon,1867~1938年),法国女画家,是画家莫里斯·尤特里罗的母亲。年轻时为生活所迫,在巴黎蒙马特充当马戏班演员与模特。后学习绘画,曾受劳特累克与德加的指导,技法上自称受高更装饰风格的影响。她的画作线条粗犷有力,色彩鲜明强烈。善作人物画、风景和静物画,有些作品取材于劳动妇女的生活。代表作品有《亚当和夏娃》、《撒网》等。

莫里斯·尤特里罗(Maurice Utrillo,1883~1985年),法国女画家瓦拉东的私生子。其名字取自于西班牙艺术评论家米格尔·尤特里罗,他为了帮助莫里斯,将其认做儿子。尤特里罗孩童时就是一个酒精中毒的受害者。为了解除他的病痛,在母亲的压力之下,1902年他开始学画。母亲是其启蒙老师,但大体上他以自学为主 。尤特里罗是一位多产的画家,作品以描绘蒙马特的街景为主,从1909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他的“白色时期”,其作品以乳白色为主,一般认为他最出色的作品出自于这个时期。它们微妙地传达了画家内心的孤寂和感情的空虚,色调和气氛有一种微妙的感觉。他后期的作品栩栩如生但很难打动人。代表作品有《圣马丁门》、《小路》、《街景》、《德伊尔教堂》、《蒙马特》、《蒙马特的宫殿》等。

马克·夏伽尔(Marc Chagall,1887~1985年),俄裔法国画家。他从小受到俄国和犹太人民间、民俗艺术的熏陶,并对犹太教信仰笃厚,一生迸发出的想象力,莫不与民间艺术、民间传说和犹太教有关。他最初在圣彼得堡学画,受到舞台设计家巴克斯特的指导。1910年来到巴黎,后成为法国画家。夏伽尔初期受立体派影响,后转为超现实主义风格。后期画风变得更加自由浪漫,更具有梦幻的特点,如油画《蓝色的天使》。其作品特色是对少年时故乡俄国习俗之回忆,以“爱”为主题基调,表现出画家的丰富的想象力。色彩由初期紧张不安而走向明亮,晚年更华丽。代表作品有《七个手指的自画像》、《我和我的村庄》、《诞生》、《失乐园》、《拿酒杯的双人像》、《孤独》、《时光的河岸》等。

阿美迪奥·莫迪格利阿尼(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年),出生意大利的法国画家,1898年,年仅14岁时就显露出绘画才能。他一生的作品绝大部分是人物画,风景画占极少数,几乎没有什么静物画。他的肖像画有些变形,但都是按照人的本来面貌创作肖像的。他所描绘的那些人物几乎都是和他关系密切的女性、画家、雕刻家、诗人和画商等,他都出色地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代表作品有《自画像》、《查尔姆苏丁的肖像》、《持扇的女人》、《比特斯哈斯蒂的肖像》、《坐在椅子上的珍妮艾尔德尔的肖像》、《横卧的裸妇》、《坐着的裸妇》等。

朱勒·帕森(Jules Pascin,1885~1930年),保加利亚画家,巴黎画派的成员之一。帕森过着流浪的生活,尽管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了美国国籍。他主要与巴黎的画家苏丁·夏伽尔等保持联系。虽然他创作了大量的以《圣经》为主题的作品以及朋友的肖像,但是大多数作品以女性裸体为主。它们可以和劳特累克的作品相比较,但是帕森的作品不太深刻而更让人困惑。代表作品有《安德烈沙尔门在蒙马特》、《皮埃尔马克奥兰的肖像》、《萨洛米》等。

柴姆·苏丁(Chaim Soutine,1894~1943年),立陶宛画家,巴黎画派的成员之一。1913年定居法国,他成为巴黎画派中表现主义者的领导之一。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充满了消沉和缺乏自信(他不愿展出作品甚至毁掉自己的画)。他一直贫困潦倒,直到1923年美国收藏家阿尔伯特·巴恩斯购买了他的大量作品之后情况才有所好转。苏丁的作品以厚重、骚动的笔法为特征,以此来表达脆弱而又骚动不安的心理状态。他的一些非凡的绘画是对伦勃朗作品的自由变体画,可以说是他热爱伦勃朗的纪念。在可憎的、血淋淋的效果方面,他的《半片牛肉》超过了伦勃朗的《屠宰的公牛》。他也画一些风景、肖像、童仆和糕点师。代表作品有《狂女》、《小糕点师》、《风景》、《公牛与小牛头》、《火鸡》、《静物》等。

莫伊兹·基斯林(Moise Kisling,1891~1953年),波兰出生的法国画家,巴黎画派的成员之一。他是莫迪格利阿尼和夏伽尔的朋友,受立体主义的影响。代表作品有《围蓝色方巾着红毛衫的青年女子》、《荷兰人》、《博士的孩子们》、《花与含羞草》等。

藤田继二(Foujita Tsougoharu,1886~1968年),日本出生的法国画家、插图画家,巴黎画派的成员之一。1913年定居巴黎,除1929年作环球旅行时在东京居住以外,后来一直居住在巴黎。1925年以后他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开始是巴黎的风景画,之后因他的裸女以及把静物和人物联系起来的构图而出名。其作品的特点是具有犀利而精确的线条和一种敏感而富有诗意的和谐色彩,而这一切均是欧洲的风格。巴黎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他的这类作品。代表作品有《自画像》、《家族》、《三王礼拜》等。

玛丽·洛朗森(Marie Laurencin,1885~1956年),法国女画家及舞台设计师。她无师自通,在1908~1912年为阿波里奈的情妇,导致她加入立体主义的圈子,并认识了毕加索和勃拉克,然而她自己却没完成一件立体主义作品。她的特长是描绘年轻而优雅的少女,以柔和色彩勾勒出她们的抒情、甜美。她受罗可可艺术和波斯小画像的影响颇深。1920~1930年间,她为普瓦雷(Poriet)设计为数众多的“洛朗森少女”。代表作品有《有家具出租的房屋》、《鸽子和两个妇人》、《夏奈尔小姐肖像》等。

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年),俄国画家、艺术理论家,抽象艺术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德国青骑士社的组织者。生于莫斯科,从小对绘画、音乐和民间艺术感兴趣,原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法律和政治经济学。1896年移居慕尼黑,立志从事绘画,最初师从阿茨贝,后拜师学院派画家施图克,1901年决定离开学院自辟新路。康定斯基主要美术活动在德国和法国。他擅长油画、水彩画和版画,早期作品采用的是印象主义及新印象主义的技法,并常把民间艺术的成分糅合进去。他受到过野兽主义的影响,如画《蓝色的山》(1908年),重视线的作用;他还用高更的色彩表现空间法及修拉的点彩技法。在油画《构图二号》中,画中的骑士和其他人物形象几乎是用色彩的块面和线条图案暗示出来的。从此时起,他作品的名字采用音乐名称,诸如《乐曲》、《即兴曲》、《抒情曲》等。在1910年的水彩画中,强烈颤动的色彩相互作用,线构成平面,所有客观描绘的成分消失,已经是纯粹的抽象绘画。不过,在画出最初的抽象画以后,他并未立即完全抛弃客观物象,似乎徘徊了一段时间,以后又继续纯抽象的绘画。1914年,他作组画《秋》、《冬》,用抽象的线、色、形的动感、力感、韵律感和节奏感来表达季节的情绪和精神。1921年他离开苏联到德国魏玛包豪斯学院教学时,受俄国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从自由的、想象的抽象转向几何的抽象,如1920年的《白色的线》。以后,他试图把抒情的抽象和几何的抽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几何形的结构与造型中,配以照亮的光和柔和的色彩,某些平面使人联想到埃及和美洲印第安人的象形文字,具有神秘的色彩。代表作品有《河边》、《青骑士》、《有塔的风景》、《即兴19》、《圣·乔治之二》、《构图七号》、《白之上的2号》、《黄—赤—青》、《多样的行动》、《稳定的飞翔》。

弗朗兹·马克(Franz Marc,1880~1916年),德国画家,青骑士派的创始人之一。开始马克以一种学院的自然主义风格作画,但是1903~1908年他去法国参观时受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凡·高,使他更倾向于表现主义风格。1910年马克与麦克相识并结为好友,麦克教给他表现主义者使用颜色的方法。通过麦克他加入到“新艺术家协会”,并与康定斯基和雅弗伦斯基一起建立青骑士派。马克对艺术的态度是宗教式的,其观点多是通过描绘动物来表现,因为他认为动物比人更漂亮、更神圣。1910年的《蓝马》是他早期曲线风格的杰作。到1914年,在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影响下,他的作品变得更加抽象,几乎完全失去了再现的内容。代表作品有《黄色的小马》、《牛的画像》等。

奥古斯特·麦克(August Macke,1887~1914年),德国表现主义画家,青骑士派的创始人之一。麦克的画风开始也受到康定斯基、德劳内的影响,更直接地从野兽派画家中学到色彩概念。1914年春他和克利同游突尼斯后,受到克利的影响,将具有立体主义结构的精神与自己和谐的色彩相结合,作了《有牛和骆驼的风景》,色彩富丽,表现了乡间幽静的情调。他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年仅27岁。代表作品有《画家妻子的肖像》、《穿绿衣的妇人》、《有牛和骆驼的风景》等。

阿历克塞·凡·雅弗伦斯基(Alexej Van Jawlensky,1864~1941年),俄国画家。他在彼得堡跟随列宾学习绘画,由于不满意历史现实主义,于1896年离开俄国定居慕尼黑。他在此遇见康定斯基,就开始与青骑士派保持联系,尽管没有参加他们的画展。后来他在巴黎结识了高更和凡·高,并与马蒂斯工作了一段时间。在1905年他是用野兽派的调色板来画画的。之后几年的裸体素描,暗示出马蒂斯的画风。代表作品有《风景》、《成熟》、《爱》等。

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1940年),瑞士画家和插图画家,20世纪变化最多、最难以理解和才华横溢的人杰之一。1898~1901年在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之后,到意大利、法国旅行,1906年定居慕尼黑。从1911年起他与青骑士派的画家联系,第二年参加青骑士派的画展。1924年他和麦克等去突尼斯旅行。这次旅行唤起了他对颜色的新感觉,他开始热衷于水彩画,采用以立体主义风格为基础的半抽象色彩图案作为画面的主要成分。在此之前,他一直采用黑色和白色。早期主要从事版画创作,属于表现主义范畴,但也明显表现出受艺术史上富有浪漫和荒诞精神的艺术家的影响。对克利启发最大的是凡·高、高更、塞尚和马蒂斯等。1920~1931年,克利到魏玛包豪斯艺术学院任教,他的教学笔记和经验集中在1925年出版的《教学见闻录》中。克利涉及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对抽象的形式也有所研究,很难把他归为哪一派。在他的创作中,有一种表现梦境和潜意识的愿望,他自己说要使记忆抽象化。从表现幻觉、幻境的角度来看,他有独特的创造。他善于用线,使自己的形式、风格与线条携手同游。他的画风单纯且有稚拙的趣味和幽默感。代表作品有《往内地》、《都市的星空》、《年轻的无产者》、《人形剧场》、《鱼》、《大路上的岔道》、《尼罗河的传说》、《天使,女性的》、《无题(最后的静物)》等。

埃米尔·诺尔德(Emil Nolde,1867~1956年),德国画家、插图画家,德国表现主义的先驱之一。诺尔德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年轻时学习过木刻,并且在柏林干了一段时期的家具和装饰艺术设计。他的绝大多数作品是风景画。代表作品有《万圣节》、《夏娃》、《南海的太阳》、《桀刑》、《预言者》等。

恩斯特·路德维希·凯尔希纳(Ernst Ludwing Kirchner,1880~1938年),德国表现主义画家、雕塑家、插图画家,“桥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代表作品有《持日本伞的少女》、《酒徒自画像》等。

埃里希·海格尔(Erich Heckel,1883~1970年),德国画家、插图画家,“桥社”的创立者之一。他的作品比“桥社”的其他成员更具有抒情性,显示出对描绘疾病和内心痛苦的特别的关心。他的风景画有时也表现出一种装饰性,这与德国的大多数表现主义者有所不同。1911年他和凯尔希纳及“桥社”的其他成员定居柏林,开始与费宁格、麦克和马尔克来往,使他的绘画的结构增强了力度和连贯性。但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悲观,带着痛苦的表情,扭曲的四肢,僵硬发狂的姿态。这种基调反映在他的颜色上,猩红色和刺眼的黄色以及单调的蓝色形成对比。1914年海格尔作为一名卫生员来到佛兰德斯,从而和恩索尔、贝克曼相识。他的风景画在颜色上变得更加阴沉,通过这些因素的冲突来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极端痛苦,增加了作品的悲剧和忧郁的基调。1920年以后,他的作品变得更加传统,失去了表现主义者的热情和活力。1937年他的作品被指责为颓废艺术。代表作品有《清澈的日子》等。

奥托·穆勒(Otto Mueller,1874~1930年),德国画家。1910年加入“桥社”。穆勒善于用简练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色彩非常柔和、雅致、含蓄。他的绘画最能使人联想起东方典雅的组合。他画的裸女纤弱多姿,身段优美,斜目而视,置于自然环境之中,协调统一,富有生气。代表作品有《小船上的女人》等。

马克斯·佩希斯坦(Max Pechstein,1881~1955年),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和插图画家。1906年加入“桥社”,被认为是“桥社”中最折中的一位。他是一位大胆的色彩改革家,更多吸收了后印象派和野兽派的成果与自己的灵感相结合,人物的线条结构多用曲线,比较舒畅、柔和。他经常用鲜明的蓝、深红、黄和绿色,在色彩的同时并置中,使之互相激荡,而且是非常的不和谐。虽然他不是一位抽象画家,但在“桥社”的画家当中,他大概是在抽象结构方面走得最远、信心最足的一位。代表作品有《渔船》等。

奥斯卡·科克什卡(Oskar Kokoschka,1886~1980年),奥地利出生的英籍插图画家、作家,原来和克里姆特、席勒一起是维也纳分离派的成员。1910年他来到柏林后参加德国表现主义活动。科克什卡早期的热情洋溢的肖像画,既掌握了对象的性格特征,又赋予其作者炽热的内在的感情,但都不同程度地弥漫着沉闷或压抑的气氛。他的作品经常保持自由性,既新鲜而又大胆。色彩更加强烈,人物塑造得更加有力,有时带有漫画的程度。作品由于深长的远景,变得十分清楚。后期的绘画与表现主义有一定的联系。他是一位具有个人风格的表现主义者。代表作品有《自画像》、《赫瓦斯·威登的肖像》、《风中的新娘》、《红色的蛋》等。

凯绥·柯勒惠支(Kathe Kollwitz,1867~1945年),德国女版画家和雕塑家。她自小接近贫苦人民,与医生卡尔·柯勒惠结婚之后,1891年居住在柏林北部的贫民区,在此深刻地了解到穷人恶劣的生活状况。她的许多作品就是当时社会状况的抗议书。她的系列组画《织工的暴动》(1897—8)和《农民战争》使她名声大作。她集中创作生活中具有强烈悲剧性的题材,尤其是妇女和儿童。后期的作品大都是反战题材(她的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孙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1927年她访问苏联,并创作了《团结就是力量》等石版画。1929年被聘为柏林艺术学院教授,但是1933年遭受纳粹的迫害。之后她创作了关于死亡主题的八幅版画。她最出色的雕塑作品是1932年的《战争纪念碑》。代表作品有《践踏》、《妇人和死去的孩子》、《牺牲(战争第一页)》等。

路德维兹·迈德纳(Ludwig Meidner,1884~1966年),德国柏林表现主义画家。代表作品有《燃烧的街区》等。

奥托·迪克斯(Otto Dix,1891~1969年),德国画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兵役,之后学习绘画。1920年左右,他同新客观现实派的杰出画家格罗兹一起创作了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描绘了难以形容的恐怖情景,令人毛骨悚然。他创作的题目为“战争”的五十幅蚀刻版画,被汉密尔顿称为“在现代艺术中是最强有力的,如同那些反战言论一样”。1931年他被普鲁士学院聘为老师。他的反战立场引起了纳粹的愤怒,导致他从学校被开除。迪克斯的作品被认为是颓废艺术。他战后创作的作品失去了新客观派时期的力量,受到宗教神秘主义的影响。代表作品有《画家的双亲》、《记者萨维那·凡·哈登的肖像》、《大都会》等。

乔治·格罗兹(George Grosz,1893~1959年),德国出生的画家,1938年成为美国公民。早期作为一位漫画家,通过其作品表达他对普鲁士军队等级制度的憎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两次在德国军队服兵役,但每次都借口被打发掉。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最著名的反战讽刺画《现役合格》(1918年),画面上一个肥胖自得的医生在傲慢的普鲁士军官面前,替一具干尸说了一声“同意”。1917~1920年,格罗兹是柏林达达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后他又和新客观现实派中的迪克斯一起工作。格罗兹在他的作品中猛烈地抨击了这个腐朽的社会。在这个国度里,除了赤贫、疾病和死亡以外,还有暴发户、妓女、无止境的贪婪和荒淫。像他这样完全以仇恨为推动力的艺术家是很少见的。格罗兹的一般风格是薄弱的、不结实的线描,结合流动水彩的风格。20世纪30年代他到了美国,个性发生了很大改变,开始画一些浪漫的风景画和静物。尽管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但他自认为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被认为是一个聪明的讽刺画家而不是严肃的艺术家。格罗兹创作了几幅自画像来表达他在这个被接纳的国家里的孤独和抑郁。1959年他回到柏林,他说“我的美国之梦是一个肥皂泡”。不久便去世。代表作品有《现役合格》、《社会的支柱》等。

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1884~1950年),德国表现主义画家、插图画家。在他艺术生涯的开始,他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德国的印象主义者。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一个卫生员的身份,改变了他的画风观点。作品充满了恐怖,形式扭曲,反映了其受哥特式艺术的影响。从其作品中表现出蛮横的现实和社会危机来看,可把他划为新客观现实派,但他不同于格罗兹和迪克斯,他的绘画描绘的是贪欲、悲哀、残忍等。1933年他被纳粹剥夺了职务,于是开始创作大型三联画《起程》,作品表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哲学观以及对人性残忍的恐惧。1937年他来到阿姆斯特丹,生命的最后三年在美国度过。贝克曼的哲学观点保存在他的演讲稿《我的绘画理论》中。代表作品有《夜》、《起程》等。

利奥尼·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1871~1956年),德裔美国画家。为了学习音乐,他1887年离开美国前往欧洲,但不久便转向绘画艺术,以给德国的报纸作插图和漫画为生。1907年又开始作画,1912年以后与立体主义的支派有了接触。费宁格形成了自己的立体主义,这是一种用结实的笔直的线条结构,与给人以美感的柔和发光的色彩,形成对比的处理手法。他喜欢画建筑物和有关海洋的题材。1913年他同青骑士的画家一起举办画展,1919~1933年在包豪斯学院任教,1924年同雅弗伦斯基、康定斯基、克利一起创立青骑士派。1937年回到美国。代表作品有《暴风雨之后的云》等。

恩斯特·巴纳希(Ernst Barlach,1870~1938年),德国雕塑家、插图画家、作家。30岁左右时,他对陶瓷和雕塑同样感兴趣。1906年他去俄国南部地区旅行之后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强健的农民类型。他对中世纪德国的雕塑产生兴趣,开始意识到精神和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即使他们被翻制成青铜,人像同木刻一样有着宽阔的平面和尖锐的棱角。他举例说明了德国表现主义典型的人的精神狂乱感,相信通过从“无名的黑暗”之中创造出可见的艺术形式,人们可以重新发现自己和丢失的上帝。巴纳希的作品有巨大的活力和表现力。他完成了许多战争纪念碑,包括一块德累斯顿教堂的纪念碑1938年他的艺术被指责为颓废艺术并遭到破坏,但随后在科隆被保存起来并做了复制品。在他去世之后,他在德累斯顿的工作室被作为永久的博物馆;另外,在汉堡还有一座纪念他的博物馆。他也写了表现主义剧本,采用木刻和版画的形式来说明;1928年他的自传出版。代表作品有《纪念碑》等。

亨利·卢梭(Henri Rousseau,1844~1910年),法国画家,最出名的天真派画家。1893年他退职的时候还是一个业余画家,但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之中。卢梭天性特别天真单纯,忍受了很多的嘲笑,但是他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从没有动摇过。他试图以学院派诸如传统画家布格罗和杰洛姆的方式来绘画,但他作品的天真迷人之处,为他赢得了声誉——1908年毕加索为他举行了一场半认真半调侃的盛大的宴会。卢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绘丛林的景色,如《惊奇》和《梦》等。这两幅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其中显示出他特殊的能力,即使画面的范围较大且有吸引人的细节,他都能保持其完全的新鲜感。他声称这些灵感都来自于他在墨西哥的经历,但实际上他常去巴黎的动物园和植物园,常看一些插图书籍。他的其他作品的范围从逍遥自在的《踢足球者》到难以抗拒的、奇美绝伦的《沉睡的吉卜赛人》。他被埋葬在贫民窟里,但他的伟大在他死后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同。代表作品有《战争》、《睡着的波希米亚女子》、《迷人的蛇使》、《父亲的马车》、《踢足球者》、《豹子袭击黑人》、《梦》等。

卡米尔·波布瓦(Camille Bombois,1883~1970年),法国的天真派画家。他在法国大运河的游艇上度过童年时代,后来当过农场工人和马戏团的摔跤运动员。1907年做过搬运工和码头工人,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画画,他选择在印刷厂上夜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获得奖章。1922年他的作品参加画展,引起了乌德和其他评论家的注意,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之中。他的画具有非凡的力量和生命力,尤其是描绘马戏团的景色。代表作品有《惊异的浴女》等。

安德烈·鲍尚(Andre Bauchant,1873~1958年),法国天真派画家。曾作为园林工人,直到1918年才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之中。他如大多数天真派画家一样细致地作画,选用历史和神话题材,在插图书中找到灵感。当他被德国的评论家乌德所称赞的时候,他成了天真派的狂热的崇拜者之一。代表作品有《地上的乐园》、《自画像》等。

路易斯·维文(Louis Vivin,1861~1936年),法国天真派画家。从孩童时他就喜欢绘画。1925年他被乌德所“发现”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他采用细致的现实的手法来画风俗画、狩猎的场面、花片和巴黎的风景,描绘每一块整洁的砖块。代表作品有《鹿与狼》等。

爱德华·霍伯(Edward Hopper,1882~1967年),美国画家,主要活动在纽约。1900~1906年跟随罗伯特·亨利学习。1906~1910年曾经三次赴欧洲旅行,这对他的现实主义画风影响很大。1913年举办画展,但从那时到1923年他一直放弃绘画,依靠作商业插图维持生计。然而,此后他作为美国风景画派的代表人物得到了广泛认同。霍伯的画描绘城市生活的孤寂、空虚和萧条。他一直保持自己的风格,他说:“我想我不是在尽力画美国的风景,我在画我自己。”作品《星期日的早晨》和《夜鹰》,通过无名的或无言的人物的出现传达了一种孤寂、凄凉的基调。然而,霍伯后来说:“我没有看见特别的孤寂,……或许无意识,我在画大城市的孤寂。”代表作品有《气》、《第二个故事阳光》等。

安德鲁·怀斯(Andrew Wyeth,1917~1996年),美国画家。怀斯的作品描绘了他最熟悉的两个地方的人物和景色——布然德瓦恩山谷和其出生地宾夕法尼亚的查兹弗德村。他通常采用一种精微的写实技巧来画水彩和淡彩画,传达一种孤寂和怀乡的情调。首次引起人们注意的作品是《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从那以后他大受欢迎,作品到处展览和收藏。他在作品中注意抒发本人的社会意识,常带有对现实幽怨的情绪。怀斯的绘画语言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一直受到美国观众的欢迎。代表作品有《冬日的原野》、《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等。

格兰特·乌德(Grant Wood,1892~1942年),美国画家,主要活动在爱荷华。因为家庭因素,乌德很晚才接受艺术训练。在1920年左右,他几度访问欧洲,受到早期佛兰德斯和德国大师的影响,发展出拘泥于精细的风格。乌德所画的主题是他所熟知的爱荷华的世界,让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得真切。代表作品有《石头城》、《春耕》等。

托马斯· 哈特·拜顿(Thomas Hart Benton,1889~1975年),美国画家。生于密苏里的尼奥秀,在芝加哥学习过一段时间,后来游学巴黎,受到斯坦顿·麦克唐纳·莱特(Stanton Macdonald Wright)的影响,变成抽象派画家。拜顿很快就放弃现代主义,转向高度风格化、相当狂热及民俗化的写实主义。在类似《暴发户城》的作品中,他记下了美国中西部拓荒者的小镇生活。拜顿还作了许多壁画,尤其是在纽约的社会研究所和密苏里的首府。拜顿一直是一个很好辩的人物,他一心想创造美国本土艺术,免于受堕落的欧洲艺术的影响。代表作品有《雹暴》、《地铁中的都市活动》等。

查里斯·伯希菲尔德(Charles Burchfield,1893~1967年),美国画家。在1920~1930年伯希菲尔德是美国风景画派的领导人之一,他的画描绘了小镇生活的凄凉以及大自然的宏伟壮观和力量。20世纪40年代他的画风发生改变,转向了对美丽神秘的大自然的一种个性化的解释。代表作品有《六时》、《十一月的傍晚》等。

本·夏恩(Ben Shahon,1898~1969年),出生于俄罗斯的美国画家和插图画家。1906年他来到美国做了一个石版画家的助理。1927~1929年他前往欧洲,此时他对意大利大师级的作品印象深刻,这些意大利大师的纯真风格也变成他个人风格的一部分,他把此风格应用于一系列有关社会价值的画题上。夏恩最有名的作品是压克力水彩画,而灵感来源于萨柯(Sacco)和凡哲第(Vanzetti)的作品。绘制壁画是他的主要工作。仿大的头形是他构图的特色,而这些头形的灵感来自于他的生活环境,但感觉却像遥远的世界(例如《解放》)。夏恩也画装饰意味很浓重的大规模构图,如纽约布朗克斯中心附设邮局中的壁画,以及华盛顿社会安全大厦中的壁画。代表作品有《红色的楼梯》等。

约翰·史隆(John Sloan,1871~1951年),美国画家和插图画家。1871~1891年他是费城的一名记者且自学素描和蚀刻画,后来在亨利(Robert Henri)的鼓励下于1897年开始学画。1904年他定居纽约,和亨利一起成为“八人团”小型艺术社的成员。史隆对社会改革比较感兴趣,每天在纽约的下层人的生活当中发现创作题材,为一些期刊作插图。他的艺术表达方式是基于悲天悯人的观察,而非单纯的呈现或讽刺。史隆也是写实主义脱离学院派艺术品位和艺术主流的领导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美容院的窗户》、《从格林威治眺望城市》等。

琼·克莱门特·欧罗斯科(Jose Clemente Orozco,1883~1949年),墨西哥画家,20世纪摩洛哥三位主要的壁画师之一。在墨西哥革命期间(1911~1917年),他绘制了许多政治讽刺画和宣传式的海报。从1923年开始,他在公共建筑物内绘制大型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多来自他在墨西哥革命和内战时的经历。1930~1934年他在美国和欧洲。他在作品中愤怒地批评了那些战争中所酿成的不必要的牺牲。欧罗斯科的作品用色朴素严峻,形式常是痛苦的,主题混合了并不感伤的社会批评和比较。代表作品有《战壕》、《到来》、《火焰中的人》、《胜利》等。

迪哥·里维拉(Diego Rivera,1886~1957年),墨西哥壁画家。1907~1921年他的主要活动在欧洲,对现代艺术运动比较熟悉。尽管里维拉也作了一些尝试,但他成熟的艺术主要植根于墨西哥。后来他受新社会主义政府的委托制作壁画,此后正式成为新墨西哥学派的领导人之一。此学派系透过公共建筑物的纪念性壁画,以表示对墨西哥历史人物肖像的关心。代表作品有《改革》、《墨西哥的历史》、《星期日下午之梦》等。

大卫·阿尔法罗·西盖罗斯(David Alfaro Siqueiros,1896~1974年),墨西哥壁画家。西盖罗斯不但在墨西哥革命和经济萧条的情况中,扮演着重要而活跃的革命角色,并和欧罗斯科、里维拉等三人在墨西哥壁画复兴运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19~1922年,他的足迹遍布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及西班牙等地。西盖罗斯是一位十足的技术改革家,他长期革命性地去尝试变换作画的原料、工具和壁画结构等。他的革新创举包括泡沫枪的使用及塑胶颜料的应用等。为了要传达其革命色彩浓厚的信息,他开创了“新写实主义”,其中带有超现实的成分。代表作品有《侵略者之死》、《新民主》、《革命》等。

马赛尔·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年),法国画家和艺术理论家,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尽管杜尚的作品数量不多,但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于1910~1911年所作的画,反映出他受塞尚和野兽主义的影响,而在1911~1912年所作的作品,显示了他对立体主义的察觉。因为受未来主义和马雷的时间摄影学的影响,杜尚开始描述身体在移动时的连续形象所产生的动作(如《下楼梯的裸女》)。然而他的作品都在传达一种信息,就是未来主义者对现代生活的悲剧态度。1913年是杜尚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年代,也是一个明显的转变期。他创制了他的第一件“现成物品”——《单车轮》。这件作品含蓄的姿态是达达主义者对传统观念的作品构成之蔑视,并且建议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因素乃是选择而非技巧。1915年他定居纽约,将自己的后半辈子花在那里;1955年成为美国公民,与曼·雷、毕卡比亚及其他人一起成立纽约的达达团体。代表作品有《走下楼梯的裸女之二》、《自行车的车轮》、《巧克力研磨器》、《阻塞的网》、《隐藏的噪音》、《L·H·O·O·Q》、《从处女到新娘的经过》等。

曼·雷(Man Ray,1890~1976年),美国画家、雕塑家。曼·雷是美国最重要的达达派画家,深受杜尚的影响。从1915年起,他率先拼组废弃的物品(如《要被毁掉的东西》)。他也利用偶发性的原理来创作。1918年,他用喷枪来作画,这种手法比“抽象表现主义”和“滴色主义”早了30年。1921年他来到巴黎,成为欧洲达达派的成员,之后又参加了超现实主义运动。曼·雷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方法,制作了超现实和抽象电影,因此他也被认为是当时最重要的摄影家之一。代表作品有《天文台·恋人》、《永远的主题》、《赛德侯爵的肖像》等。

弗朗斯· 毕卡比亚(Francis Picabia,1879~1953年),法国画家,达达派的领导人之一,西班牙、古巴和法国的混血儿后裔。毕卡比亚以印象主义风格创作的作品获得了相当的成果。1909年他在立体主义的影响下,于1911年加入“黄金分割”团体。1915~1916年他住在纽约,和杜尚同为达达主义团体的中心人物。他以枯燥、客观作风的技巧笔触,创造了作品《机器,转快点》。1917~1921年,他在巴塞罗那、纽约、苏黎世和巴黎等地成为达达主义的积极推动者,并编印自己的《达达评论,291》。1921年毕卡比亚退出达达艺术后,抛弃了自己的机械风格而转向表现主义具象式的手法。他尝试过许多不一样的风格。代表作品有《世界上的稀有绘画》、《有火柴的妇女》等。

库尔特·施威特(Kurt Schiwitters,1887~1948年),德国达达主义画家和作家。他以发明美而兹画而出名,美而兹画是由废弃物制成的一种艺术形式。“美而兹”也是他于1923年创办的达达主义杂志的题目。1937年他移居挪威;1940年德国入侵挪威时他逃到英国,之后在那里度过余生。施威特的拼贴画和建筑作品被认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画家具有深远的影响。代表作品有《劳动者绘画》等。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1904~1989年),西班牙画家、雕塑家。在经历了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形而上绘画之后,达利于1929年加入到超现实主义画家行列之中。1929~1930年达利发展出自己“偏执妄想式批判方法”,不仅将其应用于绘画之上,也见于他的艺术评论之中。这种方法需要有能力去感知形式和实体之间难以预料的雷同之处。1930年,达利和布纽尔拍摄了超现实主义影片《黄金时代》。往后的十年,他是超现实主义者对物体崇拜的领导者。达利的绘画表达出他在宗教和性欲方面的奇想,以及他对西班牙风景、妻子科拉和自己挥之不去的执念。代表作品有《自画像》、《欲望之谜、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内战的预兆》、《里加特港的圣母》、《原子的丽达》、《十字架上的基督》、《幻觉的斗牛士》、达利剧场美术馆的《高贵的沙龙》的屋顶部分等。

马克思·恩斯特(Max Ernst,1891~1976年),德国画家、雕刻家。恩斯特是达达派科隆支部的共同创办者,后来成为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他在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和精神病学,后来专攻绘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军队服役,1919年成为科隆达达组织的领导人之一。他创作了一些拼贴画和照相蒙太奇,这些东西表明了他搞变形或搞物体双重性的天赋。1922年他定居巴黎,加入到超现实主义运动之中。1941年他移居纽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作品在色彩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形象又经过精心设计,习惯性地造成令人眼花缭乱的效果。1958年他成为法国公民。战后,他的作品在风格和技巧上都有所改变,色彩变得更加鲜明,充满热情和乐观的心情。在恩斯特的一生中,他多产,但有折中性,他对1927年后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画家们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品有《赛里贝斯》、《圣赛里拉(看不见的钢琴)》、《部落》、《贝壳花》、《洛普洛普代表一个年轻的姑娘》、《雨后的欧洲》、《波兰骑士》等。

琼·米罗(Joan Miro,1893~1983年),西班牙画家、陶艺家兼雕塑家,也是超现实主义运动中的重要一员。从1919年起,他在巴黎度过了大部分时间,但与西班牙保持密切的联系。米罗早年的作品显示出受多种现代运动——野兽派、立体主义(他是毕加索的朋友)和达达主义的影响,但他与超现实主义保持联系。他一生的作品,无论是抽象还是象征,都忠实于超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从逻辑和理智中把无意识的创造力释放出来。1925~1927年间,他响应超现实主义自动性绘画的理论,创作了许多自发而快速画成的“梦”画。在这些画中,他开始发展出符号语言——以宇宙和性为题材,这是他后期许多作品的特色。米罗的作品间或自由,间或精密,有时两种极端汇合于同一幅作品之中。从1960年起,他的画一直偏向大型、单纯而大胆的抽象画,并高度创意地运用他个人独有的符号语言。米罗曾实验了各种不同的非传统性的技巧,如撕纸和焚烧。他对战后绘画——尤其是抽象性表现主义的影响颇为巨大。代表作品有《自画像》、《耕地》、《小丑的狂欢》、《荷兰室内之一》、《构成》、《坐着的女人之二》、《朝向彩虹》、《绘画》、《青色二号》等。

安德烈·马松(Andre Masson,1896~1987年),法国画家、雕塑家,与超现实主义有关系。马松最初受立体派的影响,自1923年起,经常加入到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群,一直到1929年。马松的作品风格曾经多次转变。他受哲学和神话的影响,专注于以象征方式表达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感情的急迫性。他的作品常充满情欲和暴力。他曾从事雕塑和超现实物体的创作,曾为书籍作插图,以及为舞台设计布景和服装。代表作品有《错综》、《迷宫》等。

伊夫·唐吉(Yves Tanguy,1900~1955年),法国出生的美国画家。1923年受画家乔治奥·德·基里科的影响,决定潜心钻研作画,1925年加入到超现实主义团体。唐吉完全是自学成才的画家,早期作品显得天真质朴。1939年移居美国,并在那里度过余生,与美国超现实主义画家凯·赛奇结婚。他成熟的作品由想象的风景中引人回忆起真实的景物,如海滩、沙漠、海底等。他的作品结合现代、抽象以及学院派风格而为人所称道。代表作品有《缓慢的一天》、《睡眠的速度》等。

罗伯特·马塔(Roberto Matta,1912~2002年),智利画家,主要活动于巴黎、意大利和美国。1934年他在巴黎事务处学习建筑学,1937年加入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团体,并于1938年开始作画。1939年移居纽约,在那里,杜尚、恩斯特、唐吉及勃列东等人对他的作品造成很大的影响。马塔个人的超现实主义标记,在于他早年画出千变万化的梦幻世界中的物体形态。1940年中期左右,他的画中开始出现受折磨的人物,此后这类人物一直盘踞在他的作品之中。代表作品有《预知》、《名声显赫的分母》等。

雷内·玛格丽特(Rene Magritte,1898~1967年),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1927~1930年居住在巴黎,此后一直住在布鲁塞尔。玛格丽特早期受立体派、未来派及纯粹主义的综合影响。1925年他深受基里科的影响,并因此放弃自己早期的风格。他将突兀、不合理的物体并列,同时营造一种安静、近似恍惚的气氛,借此表达他对神秘世界的感觉。与达利不同,玛格丽特不以绘画表现个人的困惑或幻想;他作品的特色是智慧、讽刺,还有一种机智论辩的精神,而非自我披露。1943~1946年,他采用印象主义的画风和颜料。1947年冬到1948年是他所谓的野兽派时期——他画了一系列色彩强烈、意象怪异的杰出作品,批评家对于实验性的作品反映一般都不佳,于是他又回到他所熟悉的风格。玛格丽特对波普艺术的影响十分重大。代表作品有《夜的意味》、《袭击》、《白纸委任状》等。

保罗·德尔沃(Paul Delvaux,1897~1994年),比利时画家。最初以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风格作画,后来受到基里科和马格丽特的影响而改变风格,此后就很少再变动。德尔沃被经常和超现实主义画家联系在一起,然而他从来都不是这项运动中真正的一员。他绘画的特征是,幻觉式的风格和梦一般的意象;裸体或穿着少许衣服的女人,在不可能存在的建筑物场景中,寂静而面无表情地移动着,有时会有穿着体面的男士加以注视,这些表面上非常宁静的画面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性紧张气氛。代表作品有《危险美丽女人的村庄》。

汉斯·贝尔摩(Hans Bellmer,1902~1975年),波兰籍法国画家,因其作品的色情性而出名。1938年他定居巴黎,战后他转向蚀刻版画的创作。贝尔摩是一位天才的带有哥特式想象力的书画印刻艺术家。代表作品有《游戏》等。

乔治奥·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1888~1978年),意大利画家,创办了形而上画派,并且对超现实主义艺术有着极重大的影响。基里科在慕尼黑学习绘画,受到过勃克林作品的影响。1900~1910年,他在意大利绘制了第一幅“谜一般”的画,通过其荒凉的空间、不合逻辑的阴影传达出一种奇怪而又不安的气氛。1917年,卡拉加入他的行列,并创办了“形而上画派”。这个画派的教义,由基里科提出——将目标放在对艺术的合理化。虽然这个组织的寿命并不长,但是基里科对对绘画的观念,对超现实主义画家(如达利和恩斯特等)有很深远的影响。战争结束后,他搬到罗马,对“形而上画派”起了厌倦之心,开始对画面上所呈现的技法和如何模仿古代大师的作品有了新的专注。此后,基里科又回到早期制作复制品或模仿画上面。代表作品有《一个孩子的大脑》、《秋日的午后》、《意大利之地》、《放荡浪子》等。

阿尔伯特·贾可迈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年),瑞士画家和雕刻家,是印象主义画家乔凡尼·贾可迈蒂的儿子。他在日内瓦当过一年艺术学生后,便在意大利旅游。1922年定居巴黎,之后在雕刻师布德尔门下受业。由于受立体主义、非洲和赛克莱底斯群岛艺术的影响,他在1925~1929年间的雕塑变成半抽象形式,不是简单、紧密、牌匾形状,就是复杂、开放、箱子形状的结构。他经常在超写实的作品中,蕴涵动作,有些是实际的行动。1935年,他决定追随自然,因此脱离超写实团体。此后,他的主题只有从“真实”世界取材——最主要是单独的人类和全身或半身胸像肖像,主要以模特儿和过去的记忆为主。此后,他所有雕像的表面都有深深的刻纹。唯绘画和素描方面,人物形体慢慢地有了较多的线条轮廓,许多人物是正面描写,有时带有环境背景,以挖深斑驳的表面或削薄的侧影来表达肉体的衰弱。代表作品有《杰纳特的肖像》、《行走的人之二》等。

乔治奥·莫兰迪(Giorgio Morandi,1890~1964年),意大利画家兼蚀刻家。1918~1920年间,莫兰迪受到卡洛·卡拉形而上画派的影响,这些画精确地描绘出物体的轮廓,极端的形式化与视觉上似是而非的论点相结合,即构成它们的形而上成分。在莫兰迪以后的创作中,特别专注于静物画,他将单纯的物体理想化,但不扭曲其原形,因此在小规模的画中呈现出浑厚的气势。莫兰迪走的是一条坚定不移的道路,和当代艺术界完全隔离。他一辈子都待在波隆那,甚至从未离开过意大利。代表作品有《静物》、《静物》等。

巴尔蒂斯(Balthus,1908~2001年),法国画家。他出生在一个波兰贵族家庭,父母都是画家。巴尔蒂斯从没接受过正式的训练,但他从小就有绘画天赋,且受到勃纳德和德瑞的鼓励,而且诗人瑞纳·玛利亚·瑞克(Rainer Maria Rilke)也对他早期的作品比较感兴趣。从1930年开始,他对那些唤起了性意识的青春少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常采用倦怠、有很多的内景来描绘(如《卧室》)。尽管他大半生在巴黎郊外度过,避开外界的烦扰,但他仍享有很高的声誉。代表作品有《山》、《穿过圣·安德商业小区》等。

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1901~1985年),法国画家兼雕塑家。1916年开始接受画家训练,但直到1942年才成为全职画家。代表作品有《醉汉的风景》等。

让·弗特瑞尔(Jean Fautrier,1898~1964年),法国画家。弗特瑞尔的一生远离任何艺术组织和运动,其作品很难被归为哪一类,尽管他常被看做“无形式艺术”的先驱。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系列画《人质》,其灵感来自于对战争的恐惧。在这些作品中,他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技法。他的其他作品还包括一些平版印刷品。代表作品有《开腹的人》、《人质》等。

尼古拉·德·斯德尔(Nicolas de Stael,1914~1955年),法裔俄国画家。出生于彼得堡,1919年移居波兰,1922年,父母双亡后被送到布鲁塞尔抚养,之后在布鲁塞尔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后前往荷兰,在那里他受到伦勃朗、维米尔和荷兰其他画派的影响。随后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北非旅行,1943年定居巴黎。他认识了勃拉克,并在莱热门下学习,之后,作为巴黎画派杰出的抽象派画家而享誉世界。斯德尔的画以亮丽的色彩而出名,这种技巧通常依靠调色刀将颜料一层层涂上去。其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作品,构图多为抽象或几何图案。渐渐的,抽象的形式比较放得开,而不局限在图案上。因此,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的静物、人物及海景都有了象征性的内容。代表作品有《海鸥》等。

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1928~1962年),法国画家。克莱因的艺术生涯虽然短暂,但作品却令人激赏。他生于尼斯,仅接受少许学院教育。他以一系列单一颜色之画而崛起,这些颜色开始涂得很厚,然后再慢慢予以顺平。他认为最有意思的颜色是蓝色,因此他有许多蓝色作品。他一向反对学院派,他的兴趣很快扩展到表演艺术。1958年在巴黎的一场秀,他只展示了一面空墙壁。第二年,他完成他的人体测量学,在一位观众和模特们的裸体上,涂上蓝色,再用空白画布包裹他们,以留下痕迹印记,这是透过身体的行动艺术。代表作品有《单一的青色》,《无标题(IKB-75)》等。

阿斯哥·乔恩(Asger Jorn,1914~1973年),丹麦画家、雕刻家和陶艺家。乔恩的一生大多活动在巴黎。1937~1953年,凭借其旺盛的创造力,他的作品脱离受纯粹主义的影响而转向超现实主义。1948年他组织“眼镜蛇艺术群”。他成熟的作品在轮廓及抽象方面有更敏锐的视野。代表作品有《巨人之二》等。

皮埃尔·阿列钦斯基(Pierre Alechinsky,生于1927年),比利时画家。1949年加入“眼镜蛇艺术群”。1951年他与眼镜蛇组织断绝关系,定居巴黎学习印刷技术。在此期间,他与日本的书法家保持联系,1955年他去远东并拍摄了一部电影。他采用一种强烈的表现抽象风格,与北欧日耳曼民族的表现主义有密切的关系,而不是巴黎画派传统的拘谨的表现手法。阿列钦斯基的作品常有一些残留的人物图案,使人联想起骚动的幻想,常常接近于超现实主义。代表作品有《高大的草》等。

弗朗西斯·贝根(Francis Bacon,1909~1992年),英国画家,出生于都柏林。1925年他到伦敦从事室内设计。贝根是一个无师自通的画家,少数完成于1949年以前的作品,画中人物扭曲变形,显示出他受毕加索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很重要。后来的作品也一样的骇人,其中包括一系列的“教皇”嘴巴大张尖叫或打哈欠的模样,都是延伸他从1949年就开始采用的“委拉斯贵支”的主题。以后这个主题不断重复出现,成为“死的象征”。贝根对人体在狂暴的行为里失去人性尊严的主题深深着迷。他的画笼罩着危机感,他相信对于生命而言这是必要的因素。代表作品有《三幅对》、《头部VI》等。

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生于1922年),德国出生的英国画家。他最早的兴趣就是画画,从1942年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之中。1951年他的《帕丁顿的室内》获得奖章,从此以后,他作为一位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画家而享有声誉。肖像和裸体画是他的特长,他通常采用引人注意的特写镜头。弗洛伊德早期的作品画得非常精细,因此有时候他被认为是“写实主义画家”。但是其作品的主观性和强烈性,使他远离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多数人物画家庄重的传统。后期(从1950年起)作品的处理手法变得更加明朗,从而给他的绘画带来了一种特别的可感知性。代表作品有《白犬与女人》、《帕丁顿的室内》等。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生于1937年),英国画家、摄影家,同时也是一位蚀刻家、制图员和设计师。1959~1962年就读于皇家艺术学院,画了一系列教皇的作品,很快就引起了批评家的注意。那些画设计得非常好,看来轻松,几乎是诙谐的。20世纪60年代末,他的兴趣开始转向自然主义,同时也奠定了他的艺术基础。霍克尼是一位聪明的绘图师,也是一位成功的剧院设计师。他在早年就声名鹊起,代表作品有《草地上的喷水器》等。

艾伦·琼斯(Allen Jones,生于1937年),英国画家、雕刻家,曾就读于合恩赛艺术学校和皇家艺术学院。20世纪60年代早期,他致力于发展波普艺术,然而却经常使用富丽抽象的色彩来表达隐喻的影像(如《太阳飞机》)。从1964年开始,他将注意力转移到挂在墙上的漂亮女人的照片上,他以迷人、光滑的丝袜、高跟鞋来表达色欲影像。代表作品有《穿比基尼泳装的婴儿》等。

彼德·布莱克(Peter Blake,生于1932年),英国画家。他受美国写实派画家影响,和汉密尔顿一起同为英国波普艺术的领导人。他的作品流露出尖锐、精确、近乎逼真的风格,并显示出他对生活细节的喜好,例如旧杂志、快照、勋章和纽扣。代表作品有《阳台上》等。

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生于1922年),英国画家,生于伦敦,曾就读于皇家学院和斯莱德艺术学校,1952年成立独立团体。汉密尔顿是英国波普艺术发展的先驱,受到友人杜尚的影响颇深。他利用波普艺术的杂志照片构图,创造新形象,不但对波普艺术的贡献颇大,也成功地创造出抽象美术作品。代表作品有《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等。

贾斯伯·约翰斯(Jasper Johns,生于1930年),美国画家、雕塑家。他曾与罗森伯格交往甚密,是美国波普艺术家之中的佼佼者。约翰斯的作品取材平凡,如旗、靶、数字、字母,但是依然能博得赞赏。他使用蜡画,色彩厚重恰似浮雕,甚至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随后他每天在抛弃的铜器上找寻灵感,并在其上绘画,如啤酒罐、灯泡镁光灯,甚至连装满画笔的罐子也不放过。约翰斯自认为他的作品受杜尚的潜在影响。1960年早期,他进入一个新阶段,开始创作大型的抽象画,并且在画上粘贴各种东西——数字、徽章、信,甚至部分旧椅子或一个人造腿(如《愚人之屋》)。这些大型作品勾勒出他的艺术性格:机智、讽刺、隐喻多义,并企图向旁观者挑战。代表作品有《靶子和四个石膏人像》、《涂色的青铜啤酒罐》等。

罗伯特·罗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年),美国画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前卫艺术家。他早期的画风以传统的技法走抽象画派,1950年后他越来越爱用拼贴、组合进行创作,例如,1955年展出的《床》就用到真正的床罩和棉被。他还将油画颜料用在绢印法中,这些作品通常使用报纸上的照片和重制有名的画作。他也设计布景道具和服装,并参与一些演出。代表作品有《绿衬衣》、《字母组合》等。

汤姆·韦赛尔曼(Tom Wesselmann,1931~2004年),美国画家,最有名的波普艺术创导者。韦赛尔曼放弃了采用混合媒介的拼贴画和集合物的抽象表现主义,在真实世界和艺术世界之间产生一种紧张和模棱两可。他的创造建立在电视机、冰箱、钟表等之上,有时有一种不和谐的效果,有商店橱窗展示的不真实感。像其他波普艺术家一样,他喜欢一些平庸的物体和环境。他最著名的系列画《伟大的美国裸体》,画中的裸体成了一个与个人无关的性的象征,安放在真实描绘的平庸的环境之下。代表作品有《伟大的美国裸体之六》、《澡盆拼贴画之二》等。

克莱斯·奥登伯格(Claes Oldenburg,1929~1997年),瑞典雕刻家和环境艺术家。身为外交家之子,他从幼年时便已做过多次旅行。由耶鲁大学毕业后,他便以记者为业。搬到纽约后,他和包括吉姆·戴恩在内的一群画家交往后,开始涉及一种新式的艺术——偶发艺术。而后,他转向以食品为主题的上彩石膏复制品,并以日常用品为艺术素材,对最初期的波普艺术产生重大影响。他也以他制作的大型纪念碑而著称。代表作品有《一套软鼓》等。

罗伊·利希腾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1997年),美国画家、雕塑家。1950年他的作品带有抽象表现主义的风格,到了1957年,在吸收了大广告和廉价连环漫画风格后,他将其扩大放进画布里。画面线条以勾勒为主,附加色彩而成。除了文字外,他用网点点出先在画布上印好的漫画影像,这种风格从1960年即已开发,并一直作为他的艺术基础。利希腾斯坦经常在他的作品中加入立体主义和毕加索的矫饰风格,有时也以希腊庙殿观点作画。代表作品有《一个少女的画像》等。

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30~1987年),美国画家,波普艺术的代表画家之一。早期作品以市场紧俏商品的包装为题材,进行平铺直叙、连续不断的排列。其作品完全采用精确的写实的手法,效果如同货架上陈列的商品。他的这种双联画构图,从商品题材转到画人像。他的有些题材涉及社会主题,如车祸、自杀、刑法等触目惊心的事件,但在他的画面表现上却平静如常。代表作品有《玛格丽特的一个男孩》、《二百个CAMPELL的糖罐头》、《玛丽莲· 梦露》等。

爱德华·金霍尔茨(Edward Kienholz,1927~1994年),美国画家,是最具有野兽派气息,且最具震撼力的波普艺术雕刻家。他的艺术是对人事聚会的探讨,即,他雕刻作品的创作力来自每天观察主题与三度空间之间的关系,作品中聚集的人群以其僵化的个性来创造环境,通常可追出丑陋的事实。有时候他可归于超写实主义者。金霍尔茨的大多数作品的风格是以恐怖观点出发,例如《医院的状况》。代表作品有《等待》等。

拉利·里弗斯(Larry Rivers,1923~2002年),美国画家。里弗斯的风格主要衍自对库宁画作的崇拜,并将之带离抽象表现主义的死胡同。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对,使他朝向两个方向创作,一是完全的写实主义(如《鸟人之复合肖像》),一是一系列通俗画的模仿画。后者使他能与波普运动接近,虽然其趣味比较像粗俗的通俗艺术作品,而非沃霍尔或奥登伯格的波普意象。代表作品有《二重肖像》等。

吉姆·丹因(Jim Dine,生于1935年),美国波普艺术家。其技法属于抽象表现主义,以人造物作为对象,以流利的抽象拂拭方式并列其对象物:领带、晚礼服、牙刷、杯、洗脸盆以及丰富的现代产物全都自然地跟他的作品相结合。这些传统乃择自达达主义和杜尚的作品。丹因是美国波普艺术中最多才多艺的画家。代表作品有《二重自画像》等。

菲利普·佩尔斯坦(Philip Pearlstein,生于1924年),美国画家。他是回归自然主义的倡导者,运用学院派的写实手法,以照片为依据描绘裸体妇女的形象;但他的作品不是照片的重复放大,还有自己的表现风格。代表作品有《带镜子的东方地毯上的女模特》等。

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生于1940年),美国画家,超级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个最忠实对象的画家,其作品严格模仿照片,达到惟妙惟肖。他说:“我主要的目标,在于把摄影的信息转换成绘画的信息。”作品多为自画像和朋友的肖像。代表作品有《菲尔》等。

乔治·巴塞利茨(Georg Baselitz,1928~1987年),民主德国出生的画家、雕塑家,主要活动在西方。巴塞利茨是当代表现主义画家的领导人之一。他的作品以争吵为主题,尤其是在1969年以后,他开始在他的画上绘制乱七八糟的肖像。代表作品有《固定观念》等。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1876~1957年),罗马尼亚雕刻家,主要活动在巴黎。布朗库西是20世纪最令人尊敬、最有影响力的画家,曾在布加勒斯特、维也纳和慕尼黑学习过。1904年定居巴黎,在那里度过多年艰难而贫穷的生活。布朗库西是现代雕塑的先驱者之一,但他从未割舍掉对故乡浓郁的情感,所以,在他年老时,这便成为他作品的一部分。1906年,布朗库西被介绍给罗丹当助手,他拒绝了,并说“大树的阴影下是长不出东西来的”。1909~1910年,他曾与莫迪格里阿尼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几乎在同时,他放弃了木刻造型。布朗库西发展出两种特殊的意象。同一种意象,他发展出由大理石、铜或两者结合而完成的许多作品。这些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十分抽象、简单、几何、对称。事实上,布朗库西的作品具有象征性,而且难以理解。当他回到木刻时,他的比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基本上,他的木刻是原始粗糙的,反映着农民工艺和部落艺术。他很少以木刻重复创作相同的题材。后来,他加入法国国籍,并将自己的工作室及室内的一切作品捐献给法国政府。代表作品有《空中的鸟》等。

亨利·摩尔(Henry Moore,1898~1986年),英国最著名的雕塑家。英国艺术之所以能脱离地方色彩而纳入现代艺术主流,亨利·摩尔的功劳极大。他曾在利兹艺术学校和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其多数作品是雕刻,作品拒绝学院派的传统造型,而是忠实于材料本身。根据石头或木头本来的形状和构造,这是他作品内容的一部分。对他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他在欧洲博物馆里所研究的艺术品。1930年初,超现实主义的雕塑,尤其是毕加索的作品对他影响十分明显,他开始探索其他的材料,特别是青铜。他的人物带有了适于新材料的流动性和透明的表面感,在木刻上也达到同样的效果。同时,他也转向了抽象形式,长期专注于雕塑中的空虚和实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画了几千幅伦敦地下防空洞的线描作品。1950年初,他又做了新的尝试,作品中的人物细薄,或带棱角、骨瘦如柴。20世纪50年代以后,他接受了许多建筑雕塑的任务。亨利·摩尔以人体作为创作的中心题材,并善于利用风景素材、骨头形状、贝壳以及圆石扩大雕塑的三度空间语言。他是名副其实的西方艺术界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在艺术传统上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品有《斜躺的母与子》等。

马瑞罗·马瑞尼(Marino Marini,1901~1980年),意大利雕塑家兼画家。在1930年他的足迹曾遍及欧洲,也去了美国,但他没有参加任何前卫艺术的组织。他的雕塑、绘画和制图均是头像及以“果树女神”和“马和骑士”为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和骑士”主题的发展,反映出他对人类存在的悲观。马瑞尼所作的胸像也十分著名。代表作品有《骑手(街道的守护天使)》等。

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1898~1976年),美国画家兼雕塑家,以发明了汽车而出名。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雕塑家,母亲是画家,但他起初对机械感兴趣。1922年,他对艺术产生极大的兴趣,并参加了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同时展出他的第一幅画。同年,他去英国,顺赴巴黎,在巴黎待了一段时间,因马戏团给予的灵感,完成了一系列生气蓬勃的玩具和第一件针丝雕塑。多年来他不停地完成很多针丝雕塑,作品式样清新,风格生动。1930年,他被蒙德里安和结构主义者最著名的人物——盖柏的简朴的作品所吸引。他遇见米罗和阿尔普,这两位艺术家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他开始制作由铁丝和木材做成的抽象雕塑,他也实验由手工做成的电动化抽象雕塑悬吊金属片而表现其动感。在这些实验中,他使金属悬吊雕塑的风格向前迈进一大步;一系列平坦的、色彩明亮的圆盘和金属形状的作品,不是从天花板悬吊于半空中,就是连接在地面上。这些作品都有对称关系,只要有些许的空气流动,便可转动成不同形式的花样。1950~1960年,考尔德被委托制作大型户外雕塑。1971年,他得到了由美国艺术协会颁发的雕塑金牌奖。代表作品有《火烈鸟的中间》等。

让·汤格利(Jean Tinguely,1925~1991年),瑞士雕塑家和实验画家。汤格利出生于弗里堡,就读于巴赛尔艺术学校。1945年他开始以铁线、金属、纸张和木材为素材进行创作。1953年他搬到巴黎,发展出一种“机械变化”的技巧,并在他的结构中,加入随机及突发的因素。1960年他和克莱恩及其他人共同发起新写实主义运动。汤格利的机械作品中含有很多的幽默和讽刺,在他的作品背后,可看出达达的无政府主义精神。汤格利对机械的着迷(由于他了解机械和废物利用的部分)使他的作品主题展现出一种自我毁灭的狂热精力。代表作品有《喧哗吵闹之一》等。

路易斯·奈威尔森(Louise Nevelson,1899~1988年),美国女雕刻家。她生于俄国基辅,1905年随家人移居美国,1920年定居纽约。奈威尔森的创作受到广泛而不同的影响,诸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的作品等。她最具特色的作品就是所谓的“雕塑墙”,它是堆积许多箱子(或称“鸽舍口”)而成墙壁般的集合艺术,箱子里放置有弦外之音的抽象造型物体,如1964年的《黑墙》。代表作品有《大浪之二》等。

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1906~1965年),美国画家。曾在俄亥俄大学学习,1925年,他在史蒂倍克厂的钢架装配部门工作。这一经历使他终生从事金属工作,同时也使他终生对机械保持着高昂的兴趣。史密斯的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是它们属于所谓的立体派系,对美国的最低限艺术的普遍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代表作品有《表示立方体XVIII》。

巴伯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雕塑家兼设计家,20世纪最著名、最有影响力及独特创造力的画家。他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就一直站在欧洲艺术的最前线,并对这个时期的大多数艺术变革给予鼓励。尽管在传统上人们把他的艺术创作划分为几个时期,但是这些划分在某种程度上有些武断,因为他的能力和想象一直在丰富的主题范围内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表现。毕加索是一位画家的儿子,其非凡的才能在其少年时代就显现出来。1900年,他第一次去巴黎,在这个时期他已受到较大范围的影响。1900~1904年间,他在巴黎和巴塞罗那轮流居住,这正是他的“蓝色时期”,这一时期他创作的作品题材选自穷人及社会下层的人物,通过寒冷的蓝色来表现画面上忧郁的气氛。他也以同样的风格创作了大量的雕刻作品。1904年,他定居巴黎,其居所成为前卫艺术家和作家们活动的中心。从1905年起是他的“粉红色时期”,早期作品的蓝色调转为明亮的粉红色、灰色,但题材还是表现马戏团的演员、卖艺者及小丑等人物。1906~1909年是他的“黑色时期”,他追求一条独立的道路,从研究塞尚和非洲雕刻出发来探索分析和简化形式,这在其作品《亚威农少女》中得到体现。这是他早期作品的总结,也是他艺术发展中另一革命新时期的开始。毕加索与勃拉克一起领导了立体派运动。他们不再画看到的东西,而是画他们通过分析想象出来的东西。1917年,毕加索去了意大利、罗马等地,受意大利壁画、雕刻的影响,开始了他的“古典时期”,他以古典的画法创作了一大批巨人和异常丰满的妇女形象。同时他也进行综合立体主义的探索。1925~1936年是他的超现实主义时期,在这期间一群艺术家成立了超现实主义,他对此很感兴趣,而且超现实主义学说也与他自己的艺术探索中的愿望相一致,导致他的创作风格发生改变。作品《三个舞蹈家》就是这一转变的起点,它打破了新古典主义那种宁静、幽雅、和谐的气氛,突出疯狂粗野的舞蹈场面。1937年,毕加索创作了大型壁画《格尔尼卡》,这是对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控诉。1947年,他来到陶瓷之都——瓦洛里,在这里埋头制作陶瓷。作为雕塑家,毕加索使用泥土、木头、丝织品及金属废物等,经常用大笔把它们刷上颜色或组合成雕塑作品。毕加索也是一位多产的插图画家。代表作品有《自画像》、《小丑》、《人生》、《持扇女子》、《牵马的少年》、《两个裸妇》、《亚威农少女》、《阿姆布罗斯·瓦拉德的肖像》、《泉边的三个女人》、《三个舞蹈家》、《梦》、《格尔尼卡》、《画家与模特》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