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态前程似锦:把握心态,改变命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11:27:22

点击下载

作者:关冰

出版社:华阅经典图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心态前程似锦:把握心态,改变命运

好心态前程似锦:把握心态,改变命运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好心态前程似锦:把握心态,改变命运作者:关冰排版:昷一出版社:华阅经典图书出版时间:2017-01-01本书由成都华阅经典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懂得放弃才懂得生活舍得,有舍才有得只有舍得才能自我解脱

人生总会有得有失,得了会失,失后还得。而不会放弃,只求不放,本应美好的东西反而变成我们的桎梏,把我们捆绑得喘不过气来。所以,过去的都应舍得“放下”,“放下”才能解脱,“放下”才会快乐。

有一个人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给佛。

佛陀对他说:“放下!”

那个人就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了。

佛陀又说:“放下!”

那个人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那个人说:“能放下的我已经都放下了,我现在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你到底让我放下什么呢?”

佛陀说:“我让你放下的,你一样也没有放下;我没有让你放下的,你全都放下了。花瓶是否放下并不重要,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你的心已经被这些东西充满了,只有放下这些,你才能从生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才能懂得真正的生活。”

那个人终于明白了。

佛陀说:“‘放下’这两个字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有的人追求功名,他放不下功名;有了金钱,就放不下金钱;有了爱情,就放不下爱情;有了嫉妒,就放不下嫉妒。世人能有几个能真正地‘放下’呢!”

心理的压力要重于手上的花瓶,“放下”,不失为一个追求幸福的绝妙方法!只有舍得放弃,才能获得更多

物质虽然是我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但精神却是支撑我们到达人生大美的坚实基石。有舍必有得,懂得舍弃物质,精神就会得到提升,我们就会领略到人生的大美意境。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寺院附近的村子里有一个村民来找云峰禅师。

村民哀求说:“禅师!外面寒风刺骨,可我的妻儿却多日未进粒米,他们已经奄奄一息。连日来的霜雪使我旧病复发,我也无法给他们温饱。如果再这样下去,他们都会被冻死、饿死。禅师!请您开恩帮帮我们吧!”

云峰禅师听后非常同情,但是身边既无钱财,又无足够的食物,拿什么帮他们呢?想来想去,想到了用来装饰佛像的金箔,他于是拿出那些金箔对村民说:“你把这些金箔拿去换些钱物应急用吧!”

听到这话,许多弟子都纷纷抗议道:“老师!那些金箔是替佛陀装饰金身用的,您怎么这样轻易地就送给了别人呢?”

云峰禅师听后平静地对众弟子说:“我这样做正是因为尊敬佛陀。”

弟子们一时不解其意:“老师!您这么做还说是为了尊敬佛陀?那我们把佛陀圣像变卖成钱财用来布施,不是更能表达对佛陀的尊敬吗?”

云峰禅师不再辩解,只是说:“我重视信仰,我也尊敬佛陀,即使要我下地狱,我也不会后悔这么做!”

众弟子还是议论纷纷,没完没了。

云峰禅师于是大声呵斥道:“佛陀修道,割肉喂鹰、舍身饲虎都在所不惜,难道他还在乎施舍给信徒的这点金箔吗?”

佛陀不是让人瞻仰和供奉的偶像,而是拯救和鞭策世人的神明。如果真正具有佛心,不一定非要对着金身佛像烧香磕头。积德行善就是佛、就是禅、就是修行。一个只知以身拜佛而不知以心拜佛的人是无法参透禅机的。能够忍受寂寞,才能有所作为

在现实生活里,许多人都在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其实,生活的机遇一直没有远离我们,只是来得稍稍迟了一些而已。只要我们心中不要放弃自己,能够忍受寂寞的煎熬,终究会有出头之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宋朝的雪窦禅师在淮水旁遇到学士曾会先生。曾会问道:“禅师,您要到哪里去?”

雪窦很有礼貌地回答道:“不一定,也许往钱塘,也许往天台方面去看看。”

曾会就建议道:“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跟我很好,我写封介绍信给您带去,他定会好好地待你。”

可是雪窦禅师到了灵隐寺时,并没有把介绍信拿出来求见住持,一直在大众中过了三年。曾会于三年后奉令出使浙江时,便到灵隐寺去找雪窦禅师,但寺僧却没有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曾会不信,便自己去僧房内,在一千多位僧众中找来找去,才找到雪窦,便问道:“为什么您不去见住持而隐藏在这里?是不是我为你写的介绍信丢了?”

雪窦:“不敢,不敢,因我是一个雪水僧,一无所求,所以不做你的邮差呀!”即从袖里拿出原封不动的介绍信交还给曾会,双方哈哈大笑。曾会将雪窦引见给住持珊禅师,珊禅师甚惜其才,后苏州翠峰寺缺住持时,就推荐雪窦任其住持。只要放下一切牵挂,就可以做到无所畏惧

真正的勇敢者,必定可以做到视死如归。死亡并不可怕,只要死得其所,就会虽死犹生。大智慧者必有大勇气,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智慧,勇气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性空禅师出家后,自号妙普庵主,结庐于青龙山野,日常除了修习禅定外,常以吹笛自娱。建元初年,徐明举兵反叛,经过乌镇,纵兵劫掠,滥肆杀戮,百姓逃亡一空,性空禅师慨然:“我不能不救。”

因而策杖独往贼营。贼首见他外貌庄严,以为他有诡异之谋,便大声喝道:“你是什么人?到什么地方去?”“我是出家人,要到你们贼窝去!”

贼首大怒,喝令斩首!

性空禅师毫无惧色,对贼首道:“要头就砍去,不必发怒。不过我还没有吃饭,总不能让我做饿鬼吧!请给我一顿饭,作为我的送终饭如何?”

贼首叫人拿来猪肉饭菜给他。他也不管是什么,首先一本正经地念起供养咒来,然后和在寺内一样用食如仪。贼众看了,都在一旁发笑。

性空禅师念好供养咒后,又对贼首道:“今天我死,什么人为我写祭文呢?”

贼首被他这种奇怪的举动,弄得好笑起来。

性空禅师望着贼众又说:“既然没有人替我作祭文,请拿纸笔来,我就自己写吧!”

贼众拿来纸笔,他便从容不迫地大书起来,写了一篇文情并茂的祭文,他还大摇大摆,煞有其事地朗诵一遍。读完,拿起筷子又再大啖肉饭,贼众看了反而哄然大笑。

吃过饭后,性空禅师对贼首说偈道:“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

如今正好乘时,便请一刀两段。”

于是大呼:“斩!斩!斩!”

贼首见他如此慷慨豪勇,不禁骇异动容,不仅不杀他,反而向他合掌谢罪,护送他回山。乌镇一地因此得免于难,远近道俗对他越加敬重!释放压力,轻松上阵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释放也是一种进步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著就能进步的,读死书而不活用,不能获益。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门了。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遵示照办,过不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领悟。做人做事不可强求,强求必定不长久

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诸多的缘,各种缘分都是上苍的恩典,是天道与人道的结合,同时也是自我平常心的随缘接纳。万事随缘,是一种睿哲的人生,亦是美丽、充实、自由的人生。

中秋的禅院里一片荒芜,稀稀疏疏的杂草点缀着虚无。

小和尚看了忍不住说:“师父,快撒点草籽吧。这里实在是太难看了。”

老和尚认为小和尚讲得很有道理,就去集市买了一袋子草籽回来,交给小和尚说:“你自己选个好地方撒种去吧。”

小和尚乐滋滋地拔掉杂草,小心地把草籽撒在选中的地上,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蜂飞蝶舞……

不一会儿,起风了。“不好啦,师父!草籽都被风吹走了!”“慌什么,随它去吧。被风吹走的都是瘪的空的,没关系。”

不一会儿,来麻雀了。“不好啦,师父!麻雀把咱们的草籽都吃了!”“慌什么,随它去吧。反正草籽多,鸟是吃不干净的,肯定还能剩下好多的,没关系。”

不一会儿,下大雨了。“这下子完蛋了,师父!大雨把咱们的草籽都冲走了!”“慌什么,随它去吧。雨冲到哪儿草籽就在哪儿发芽的,没关系。”

小和尚都快把鼻子气歪了,怎么碰上这么个“随它去吧”的“没关系”师父呢!

第二年春天,禅院里居然到处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比小和尚原先设想的最好的情况还要好上十倍。小和尚惊奇不已。

老和尚摸着小和尚的脑袋说:“我早说了随它去吧没关系的。你看是不是这样子啊,好徒弟?”

小和尚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生命如潮涨潮落,时光的流水终要带来些什么也会带走些什么,带来的欣然接受,带走的不做无谓的挽留。人生在世,万事随缘;缘来,不狂喜;缘去,不悲泣。

当然,万事随缘并不是看破红尘后的一切无所谓,更不是在无所追求中的游戏人生,而是在培养一种宽容博大的淡泊情怀。拥有了一份可贵的平静,即便我们的人生不能纯美如月,也依然会有一个月亮般美丽的精神家园。谦虚的人放低自己,反而赢得大众的抬爱

一个人有了不凡的成就,在言谈间把自己放得很低,大家就觉得这个人会做人,懂得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而实际上成功者的谦虚更多的是优秀人格的自然流露。一个人越是知识渊博、才华出众、成就非凡,他的眼界往往越高,对世界无限、人生有限的认识越深刻,也越能感到自己做的那点事微不足道。谦虚的人,就像水一样,把自己的心态放得很低,别人只要有一点长处,马上就可以看到并学到,渐渐地,能力、智慧、人生的境界,就在不知不觉中突飞猛进了。

大珠慧海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禅师之一,他最出名的禅语就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禅师,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大珠平静如水地回答:“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道光很诧异:“既然无道可修,为什么要聚众劝人参禅修道?”大珠说:“老僧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如何聚众?”

道光又问:“事实上你每天聚众论道,难道不是说法度众?”

大珠“信口开河”了:“请你不要冤枉我,我连话都不会说,如何论道?我连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你怎可说我度众呢?”

道光有点不耐烦了:“禅师,您这可打妄语了。”

大珠继续“胡说八道”;“老僧连舌头都没有,如何妄语?”

道光反问道:“难道尘世间,有情世间,你和我的存在,还有参禅说法的事实,都是假的吗?”

大珠如实回答:“都是真的!”

道光迷惑了:“既是真的,你为什么都要否定呢?”

大珠说:“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道光终于言下大悟。

不论真假,一概否定,这就是禅师的过人之处。其实世界上无所谓真假,真与假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妄见。修身养性,戒贪戒躁低调做人,可以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

江河之所以能纳百涧之水,就是因为身处低处。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如果总是高昂头颅,一定看不到自己生活中的智慧,对自身的发展也会带来不必要的阻力。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满意的老师。”

释圆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没能找到一个自己的老师吗?”

年轻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啊,我见过他们的画作,有的画技甚至不如我。”

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便吩咐一个小和尚拿了笔墨纸砚来。

释圆说:“老僧的最大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尤其喜爱那些造型流畅的古朴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

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

于是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注入到了茶杯中。年轻人问释圆:“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

释圆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放错位置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

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壶往茶杯里注水,而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

释圆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遇事斤斤计较,生活增添烦恼

我们生活在红尘之中,尤其需要大度包容。如果一个人气量狭小,遇事斤斤计较,那么在生活中就会处处碰壁,烦恼无限。假如能以实际行动理解、包容了别人,那么你也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包容。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脾气非常不好,动不动就与人打架,因而人们都很讨厌他。

一日,这个年轻人无意中游荡到了大德寺,正遇到一休禅师在讲佛法,听完之后异常懊悔,决定痛改前非,并且对一休禅师说:“师父!今后我再也不与别人打架斗口角了,即使人家把唾沫吐到我脸上,我也会忍耐地拭去,默默地承受!”“就让唾沫自干吧,别去拂拭!”一休禅师轻声说道。

年轻人听完,继续问道:“如果拳头打过来,又该怎么办呢?”“一样呀!不要太在意!只不过一拳而已。”一休禅师微笑着答道。

那个年轻人实在无法忍耐了,便举起拳头朝一休禅师的头打去,继而问道:“现在感觉怎么样呢?”

一休禅师一点也没有生气,反而十分关切地说道:“我的头硬如石头,可能你的手倒是打痛了!”

年轻人无言以对,似乎于禅师言下有所领悟。只有放下贪心,才能拥有财富

人总是难以去除贪婪的劣根性。殊不知,钱如枷锁,贪如坟墓,一旦某人被贪欲所禁锢,那他必然会视世间万物于不见,整日为一些浮华之物而劳累,最终只会落入俗套,甚至搭上自家性命。

从前,有一个人穷困潦倒,以至于家里连床都没有,只能在一张长凳上睡觉,并且他还有吝啬的毛病。

一日,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有钱了,我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吝啬。

佛祖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并叮嘱他道:“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取出之后,里面又会有一个金币,但必须要把这个钱袋丢掉才能花钱。”

那个穷人听完,就不断地从那袋里往外拿金币,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有合眼,地上全是金币。即使一辈子什么都不做,这些钱也够他花的了。但每当他决心要扔掉袋子的时候,却总舍不得,于是又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如此下来,他不吃不喝,总是忙碌着取金币。

直到最后,他的身体虚弱得都没有力气从口袋里拿钱了,可他还是不肯扔掉那个袋子。

终于他也就死在了那装满了金币的房间。只要做到不耻下问,就能提高自身的修养

三人行,必有我师。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老师无处不在,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可以值得学习的地方。

古灵禅师在百丈禅师那里开悟后,因感于剃度恩师的引导,就回到原剃度师父的身边,准备随缘回报。

有一次,师父洗澡,古灵替他擦背,忽然拍拍师父的背说:“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现。”

师父听了便回头一看,禅师赶紧又说:“佛虽不现,但会放光哩!”

师父却冥然未悟。

又有一次,师父在窗下读经,一只苍蝇被纸窗挡住了,飞不出去,把窗纸撞得很响,显出一副不把纸撞破就势不罢休的样子。古灵禅师的禅思触动,便作了一首诗偈——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听到弟子言语怪异,师父于是询问弟子是何缘故,古灵禅师便将悟道的因缘详细告知了他。师父得知真相后很感动,就反过来请弟子开示,终得开悟。

禅道无师。师不必强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只要坚持能者为师,定能开悟心智,终致成功。除掉杂草,一片清净要除掉心灵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修炼自己的美德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要想让心灵不荒芜,唯一的方法就是修养自己的美德。只有具备了美德,你的个人魅力才能征服别人,才能在短暂的人生中为自己的生命留下最美好的篇章。

弟子们坐在禅师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和宇宙的奥秘。禅师一直默默无语,闭着眼睛。突然他向弟子问道:“怎么才能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说道:“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完微笑地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

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杂草!”禅师脸上还是那样微微的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能除根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都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从明天起,你们把这块草地分成几块,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到这个地方相聚!”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早早就来到了这里。原来杂草丛生的地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弟子们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用尽了各种方法都不能除去杂草,只有在杂草地里种庄稼这个方法取得了成功。他们围着庄稼地坐下,庄稼已经成熟了,可是禅师却已经仙逝了,那是禅师为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弟子无不流下了感激的泪水。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

魅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通过自己的努力修炼而得到的,拥有禅心,拥有教养,才独具人格魅力。心灵的美好足以弥补一切自然的缺陷。通常,一个人最吸引我们的,不是容貌的美丽,而是心地善良、举止有礼、仪态大方。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其财富、地位、能力、权力及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而她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都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赢得别人的欢喜。

无德禅师告诉她道:“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听后,问道:“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道:“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女施主又问道:“禅音怎么听呢?”

无德禅师道:“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音声转为帮助的音声,把哭声闹声、粗声丑声都转为柔美怡人的音声,那就是禅音了。”

女施主再问道:“禅事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道:“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为大家谋福利的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道:“禅心有什么用呢?”

无德禅师道:“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听后,一改从前的骄气,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自己的美丽,对人总是谦恭有礼,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不久就被众人夸赞为“最具魅力的女性”了。名利犹如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抛却富贵、淡泊名利乃禅的境界,智的境界。自古仕途多变劫,所以古人以为身在官场的纷华中,要时刻淡化利欲之心。利欲之心固然人人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但要能进行自控,不要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要能把握得准,跳得出这个圈子,不为利欲之争而舍弃了一切。

一天,久负盛名的洞山禅师感觉自己即将圆寂。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连朝廷也派人急忙赶来。

洞山禅师走了出来,脸上洋溢着净莲般的微笑。他看着满院的僧众,大声说:“我在世间沾了一点闲名,如今躯壳即将散坏,闲名也该去除。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

殿前一片寂静,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院子里只有沉静。

忽然,一个前几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禅师面前,恭敬地顶礼之后,高声说道:“请问和尚法号是什么?”

话刚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来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声斥责小沙弥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有的人埋怨小沙弥无知,院子里闹哄哄的。

洞山禅师听了小和尚的问话,大声笑着说:“好啊!现在我没有闲名了,还是小和尚聪明呀!”于是坐下来闭目合十,就此仙化。

小和尚眼中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他看着师父的身体,庆幸在师父圆寂之前,自己还能替师父除去闲名。

过了一会儿,小和尚立刻就被周围的人围了起来,他们责问道:“真是岂有此理!连洞山禅师的法号都不知道,你到这里来干什么?”

小和尚看着周围的人,无可奈何地说:“他是我的师父,他的法号我岂能不知?”“那你为什么要那样问呢?”

小和尚答道:“我那样做就是为了除去师父的闲名!”

有多少人为了名利终其一生,世上能做到舍弃名利的人又有几个呢?身正不怕影斜,误解自会澄清

因为有智慧,才有胸怀;也因为有胸怀,才更有智慧。以宽大的胸怀来容忍世间难容之事,最终将获得世人的尊敬。

白隐禅师品德高尚、严于自律,是邻居们眼中的道德楷模。

白隐禅师的邻居家有一个美丽的女孩子,她还没有出嫁,可是有一天突然怀孕了。她的父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特别是她的父亲简直暴跳如雷,认为家里出了这样伤风败俗的事情,丢尽了家族的脸。于是他严厉地逼问女儿,孩子的生父是谁。

女孩子知道闯下了滔天大祸,但是又不敢说出实情真相。万般无奈之下,她含着泪说出了白隐禅师的名字。她的父母亲一听大吃一惊,然后勃然大怒,怒气冲天地去找白隐禅师理论。白隐禅师静静地听完对方激烈的谴责和恶毒的辱骂之后,并不辩解,只是轻轻地问了一句:“噢,是这样的吗?”

这件事情像长了翅膀一样,马上四处传开了。大家都议论纷纷:“真没想到他会是这样的人,我们平时还当他是道德楷模呢,原来是个伪君子。”

不久,孩子出生了,理所当然地被送到白隐禅师那里照看。他默默忍受着这一切,并且从邻居那里弄到了孩子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像一个真正的父亲那样细心地照料着这个弱小的生命。

一年过去了,年轻的妈妈心里实在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终于将事情的真相告诉了她的父母亲:孩子真正的父亲不是白隐禅师,而是和她相恋的外村的一个年轻人。她的父母亲得知真相后羞愧难当,觉得很对不起白隐禅师,立即去找白隐禅师,向他表示深深的歉意,请求他的宽恕,并决定将孩子领回去。

月亮被乌云遮住的时候,并没有走得更急;因为它知道乌云终会散尽;乌云散尽之后的月光,会更加皎洁明亮……有时候,面对误解,无言也许是最好的辩解。更何况,雍容大度本来就是禅者境界习惯而自然的处世方式,这里面有胸怀,更有智慧。美德施肥,收获果实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无论你腰缠万贯,还是一贫如洗,在生活中,你要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就得懂得尊重他人。

寺院里的一个小沙弥在化缘的时候,与一农妇吵了起来,最后发展到动手打人,他扯破了农妇的衣衫,农妇抓破了他的脸。后被赶来的其他和尚劝开,并把小沙弥送回寺院。

老法师了解情况后,对小沙弥一句教训的话也没有,就张罗着在供品里为那农妇寻找布匹,并亲自带着小沙弥去给农妇赔礼道歉、送布匹。

当然,面对专程来赔不是的师徒二人,农妇也变得知情达理了,她还在老法师面前说都怨她本人,她不该嘲笑辱骂前来化缘的小沙弥……

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在半路的山坡上,老法师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腿上也摔出了血。小沙弥扶起法师后,狠狠地朝地上的石块踢了几脚,还想抱起来摔它。老法师连念阿弥陀佛,对小沙弥说:“石头本来就在原地,它又没动,是我不小心踩上它的,一点也不怪它啊,这次磕绊是我自找的,理应向石头道歉的……”

小和尚愣怔了一阵,终于明白了师父的开导,自责而歉疚地说:“对不起,师父,是我错了,今后一定注重个人修养,学会尊重他人、感化他人,不再犯错或少犯错。”

走路撞到了石头,那绝对是自己的问题,向石头发泄不满是没道理的。因为石头终归是死的,而你自己却是活的,你自己硬要向石头上撞,那怎么是石头的错呢?

生活中的“石头”也是很多的,遇到了磕绊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应该怨天尤人。何况人毕竟不是石头,别人与你发生了争执,是因为双方都看到了对方不对的地方,你要是主动认错了,那对方也会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一场争执也就化解了。保持朴拙的真诚,胜过华丽的虚伪

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是真诚,只有真诚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一味追求华丽,却不注重诚意,只会让他人对你产生厌恶之感。相反的,只要你待人诚恳,就算出现差错,也会获得他人的谅解与赞美。

有一次,千利休被宇治一个叫上林竹庵的人邀去参加茶事,并且带上了几个弟子。

竹庵非常欢喜,在千利休和弟子们进入茶室后,开始亲自为大家点茶。

但是,由于他过于紧张,点茶的手有些发抖,致使茶盒上的茶勺跌落、茶筅倒下、茶筅中的水溢出,显得十分不雅。

千利休的弟子们都暗暗地在心里发笑。

可是,茶会一结束,作为主客的千利休就赞叹说:“今天茶会主人的点茶是天下第一。”

弟子们都觉得千利休的话不可思议,便在回府的路上问千利休:“那样不恰当的点茶,为什么是天下第一?”

千利休回答说:“那是因为竹庵他为了让我们喝到最好的茶,一心一意去做的缘故。所以,没有留意是否会出现那样的失败,只管一心做茶。那种心意是最重要的。”

对于茶事来说,重要的是心。不管多么漂亮的点茶、多么高贵的茶具,没有诚心的话,可以说任何意义都没有。外表美不算美,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我们不能只关注人的外貌,在所有美好的事物中,心灵的真善美才是真正的大美。同样的道理,面对缤纷的生活,我们要保持心灵的洁净,切不可被那些浮华的事物污染我们的思想。

从前,有个大财主,他有7个女儿,个个花容月貌,美艳无比。每当家里来了宾客,财主总要叫女儿出来展示一番。他最想听到的就是客人们的赞叹声,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有一天来了个客人,财主照样让他看自己的女儿,然后问他:“我的女儿美吗?”

那个人说:“这样吧,你给女儿披上盛装,去各地街上行走,如果每个人都说她们美,我就给你500两黄金,只要有一个人说不美,你就输给我500两黄金怎么样?”

财主动心了,于是欣然同意。

他带着女儿在各地游走,每个人都说他的女儿漂亮,眼看500两黄金就要到手了,财主又带她们来见佛祖,得意洋洋地问:“佛祖,你说我的女儿漂亮吗?”

佛祖不屑地答道:“不漂亮!”

财主非常不高兴,问道:“城里的每个人都说她们漂亮,怎么就你一个人说不漂亮呢?”

佛祖回答说:“世人看的是面容,而我看的是心灵。在我认为,身能不贪钱财,口能不说恶言,意能不起邪念,这样才是美!”

财主听了佛祖的话,灰溜溜地走了。当然,他也输了500两黄金。那个和他打赌的人正是佛祖的弟子,他知道佛祖是怎样看待美的,到佛祖这里来是他为财主安排的最后一站。不要只是关注物质生活,精神也是很重要的

穷人的心灵空间完全被日常生活的忧虑和身体的痛苦占据了,这比穷苦本身还悲惨,因为这样他们就不可能有心灵的自由。如果富翁因为追求财富而无暇光顾心灵的房间,那么与穷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佛祖特别擅长通过讲故事来给徒弟们说道理,徒弟们也听上了瘾,就天天缠着他老人家讲故事。

佛祖多么神通广大,要说故事还不是顺手拈来,于是他就讲了一个商人四个老婆的故事。

从前,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大老婆长得美丽又善良,每天像影子一样跟着商人寸步不离,给他挣足了面子。

二老婆是费尽周折抢来的,可以算得上是倾国倾城、人见人爱的绝色佳人,可以说每个人都想要这样的老婆。

三老婆姿色平平,不过她整天打理内外,让商人可以当甩手掌柜,商人很是满意。

而小老婆呢?经常躲在房间不出来,商人也几乎忘记了还有这样一个老婆。

有一天商人要出远门,到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去做买卖,要选个老婆陪自己才行啊?

大老婆说:“我才不要陪你上山下乡呢,我皮肤太嫩了,怕晒!”

二老婆说:“当初我就不愿意嫁给你,是你把我抢来的,现在打死我也不去。”

三老婆说:“我也难以忍受风餐露宿,不过我可以送你一段路。”

这时候商人想起了第四个老婆,令商人出乎意料并感动不已的是,这个老婆话都没说,就跟着商人上路了。

讲完故事之后,佛祖语重心长地说:“各位,想知道这个商人是谁吗?就是你们自己!”

第一个老婆是名声。这是一个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现实社会。一个人小有成就之后,很多花环、高帽就纷纷从天而降,各种名誉头衔、挂名职务像苍蝇一样飞来。但我们应当对此高度清醒,一旦你陷入困境之后,这些东西会以更快的速度消失。

第二个老婆是聚集的财富。

谁也不能否认,聚集财富的过程是艰辛的,但不论多么辛苦追求来的金钱,人死时都不能带走一分一毫。何况,按佛教的观念来说,带走的反而是为追求财富造下的业力。

第三个老婆是亲朋好友。

亲朋好友与你的缘分再好,感情再深,但总有缘到尽头的一天。你失败的责任与痛苦也不可能由这些人来承担。

第四个老婆则是心灵财富。

因为忙于与前面三个老婆的亲热,你会对这个老婆视而不见,实际上这个老婆才是真正与你片刻不离、生死相随的。如果你全神贯注于物质和欲望,这个老婆会自动隐藏的。既然前面三个老婆迟早是靠不住的,为何不及早多关爱一下第四个老婆呢?热心地帮助他人,实际上就是帮助自己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可以不计报酬地热心帮助他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龙潭崇信禅师本湖南人氏,未出家前非常穷困,在天皇道悟禅师寺旁摆一个卖饼的摊子,连一个住所也没有。

道悟禅师怜他穷苦,就将寺中一间小屋给他居住。崇信为了感恩,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道悟禅师收下以后,每次总叫侍者拿一个还给崇信。

有一天,崇信终于向道悟禅师抗议道:“饼是我送给你的,你怎可每天还我一个,这是什么意思?”

道悟禅师温和地解释道:“你能每天送我十个,为什么我不能每天还你一个?”

崇信抗辩道:“我既能送你十个,何在乎你还我一个?”

道悟禅师哈哈笑道:“一个你还嫌少吗?十个我都没有嫌多,一个你还嫌少?”

崇信听后,似有所悟,便请求道悟禅师为其剃度,准他出家。

道悟禅师说道:“一生十,十生百,乃至能生千万,诸法皆从一而生。”

崇信自信地应道:“一生万法,万法皆一!”

道悟禅师欣然为其剃度,佛门又添一得道高人。

这一段公案,完全表现的是自他一体,能所不二的禅心。天皇道悟禅师的房子,要让给龙潭崇信禅师去住,这表示我的就是你的;龙潭崇信禅师的烧饼,天皇道悟禅师收下以后,又再还一个给龙潭崇信禅师,这表示你的就是我的。当然,那时天皇道悟禅师的苦心,不是一个卖饼的俗人所知,但经常如此,终于触动崇信的灵机,从参究这个疑团,到直接的抗辩论争,龙潭崇信终于觉悟到多少不二,你我不二,心物不二,有无不二,原来宇宙万物,千差万别,皆一禅心也。一心纳万物,万物归一心。在这个意义上,一和万还有区别吗?拥有高尚的情操,才能坦然面对世俗的偏见

扶危济困、帮助弱小,乃是大丈夫本色,只要心底坦荡,光明磊落,何必落于俗套、拘于俗礼?道德,是用来规范心里有私之人的。心底无私,便能坦坦荡荡地面对世俗的偏见与误解。

坦山禅师带着几个徒弟云游四海。

有一天,他们经过一条小溪,因为刚刚下过大雨,溪水暴涨,一个美丽的单身女子无法渡过去,坐在那里发愁。当她发现禅师一行人,喜出望外,请求他们帮忙,把她抱过去。弟子们面面相觑,然后一致摇了摇头。

只有坦山禅师爽快地答应道:“哦!好的!好的!”然后毫不迟疑地一把抱起了女子,不慌不忙地渡过河去。“多谢师父帮忙,小女子感激不尽。”女子娇媚婉转地道谢,然后袅袅婷婷地离去。禅师一行人也继续他们的行程。

弟子们有的心里不以为然,有的疑惑不解,有的心神荡漾,有的以为禅师至少会向他们解释一下。但是好一会儿,坦山禅师若无其事,根本没有提起这件事情的意思。

其中有位弟子心直口快,终于忍不住开口指责道:“师父!您刚刚那样做对吗?我们一向都很尊敬师父的,但是方才看见师父的言行,实在令我们感到非常失望。”

这一下弟子们像炸开锅一样,纷纷表达自己的不满,激动地向禅师诘问:“是的,刚才师父的言行,实在有违您平常对我们的教诲……您难道不应该给我们一个解释吗?”

他们从渡河到现在,便一直为这件事耿耿于怀,这会儿各种指责像河水决堤一般,一发不可收拾。

禅师听到他们如此的指责,并不生气,哈哈大笑,朗声说道:“什么!刚刚那个女子啊?你们到现在还抱着她!我早就把她给放下了。”

弟子们全部无言以对。说服他人的最好办法,就是帮助他人

世间本没有不可救的生命,没有不可教的人才。关键在于是否因材施教、教之得法而已。可以这么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虔诚地拜了佛之后,信步到禅院的花园散步,碰巧看到园头(负责园艺的和尚)正在埋头整理花草。

只见禅师一会儿用手中的剪刀熟练地把花草的枝叶剪去;一会儿把一些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另一个盆中;一会儿给枯萎的花草浇水施肥,给予特别照顾;一会儿又把空空如也的土地小心翼翼地挖松,忙得不亦乐乎。

信徒看了一会儿,不解地问道:“园头禅师,我看不懂你是怎么照顾花草的。好好的枝叶,你为什么把它剪去?花草都已经枯萎了,你为什么还要浇水施肥,给它特别照顾?把花草从这一盆移植到另一盆中,有必要这么麻烦地搬来搬去吗?干枯的泥土你去松动它干什么呢?”

园头禅师一边干活,一边反问道:“施主有孩子吗?照顾花草,就像教育你的孩子一样,人要怎么教育,花草就怎么照顾。”

信徒听后,疑惑地问道:“禅师,我更听不懂了,花草树木,怎能和人相比呢?”

园头禅师头也不抬,慢条斯理地说道:“照顾花草,怎么不能够和人相比呢?”而后,他拿起一株长得很好的花,示范道:“这株花看似枝叶繁茂,生长繁荣,但是它开的花太多,有一些开得不好,有一些叶子也长得太杂乱了,所以要淘汰不好的花,去掉多余的枝蔓,摘掉它的杂叶,免得它们和好的花争夺养分,养分只有那么一点,是不能够浪费的。为了整株花将来能够发育良好,必须去掉不好的,这难道不是和收敛年轻人的气焰,去掉他的恶习,使他走入正轨一样吗?”

信徒敬佩地点了点头,但还是问道:“那枯枝为什么还要特别照顾呢?那不是白费力气吗?”

禅师慈悲地说道:“这些枯枝,看起来已经枯萎死去,其实里面还蕴涵着无限生机,照顾得当,它们一样会开出美丽的花朵;不要以为不良子弟都是不可救药的,对他灰心放弃是一种扼杀啊,要知道人性本善,只要悉心爱护,多加关心,锲而不舍,他们一定会获得重生。”

禅师又拿起一株花,移植到另一个盆中,解释道:“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沃壤;就如使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求取更高的学问一般。”

禅师又拿起锄头,说道:“至于我松动干枯的泥土,是因为泥土中有种子在等待发芽。就如那些贫苦而有心向上的学生,助他们一臂之力,他们就能够更快地茁壮成长!”

信徒听后非常欣喜地感叹道:“园头禅师,谢谢您替我上了一堂育才之道的课!我真是白当了这么多年家长啊!现在才知道应该如何教育子女!”

真所谓“人生处处是学问”,只要有一颗禅心,在栽花弄草时也能领悟很多道理。在这里足见禅的妙处,它就像是流不完的泉水,挖不完的宝藏。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会在人前显摆

一个人如果具备大学问大智慧,是不会在人前轻易显露的。只有那些学识浅薄的人,最喜欢在人前显露自己可笑的小聪明。要赢得他人的敬重,除非具有真才实学,否则只能落下笑柄。

慧忠禅师是六祖慧能大师的弟子,修行数年,声名远播,唐玄宗、肃宗、代宗好几代皇帝都曾请他进宫说法,被尊为“国师”。

有一天,代宗带来一个自号“太白山人”的出家人,说这个人很清高、博学,自称“一代奇人”。代宗将信将疑,想让慧忠国师验一验真假。

慧忠国师看了看太白山人,问道:“既然是奇人,请问你有什么特长?”

太白山人:“我会识山、识地,天文地理、作文认字,无所不通,我还擅长算命。”

慧忠国师:“请问山人,你所住的太白山是雄山呢,还是雌山?”

太白山人瞠目结舌,不知所对。

慧忠国师又指了指地,问道:“请问这是什么地方?”

山人这次学乖了,含糊道:“这要算一算才可知道。”

慧忠国师在地上写了个“一”字,问道:“这是什么字?”

山人马上答道:“一,这谁不认识!”

慧忠国师不以为然地纠正道:“错了!土上加一,应该是‘王’字,怎么会是“一”字呢?”

慧忠国师接着问道:“我再请问你,三七等于多少?”

山人:“三七是二十一,这谁不知道?”

慧忠国师:“我说了是乘法吗?三和七加起来是十,怎么一定是二十一呢?”

太白山人涨红了脸,灰溜溜地告辞了。

代宗皇帝又佩服又高兴地说道:“我的位置不是宝贝,国师,你才是真正的宝贝呀!”“一代奇人”,自命清高,其实草包!

此人也许真的很聪明也很有学识,但就是不懂禅不懂道,如此一来他的学问也就显得十分浅薄,聪明只是小聪明,学识也是有学无识。公正是一种美德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不是给予,而是收获。尊重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高雅情操的自然流露。尊重的核心是真诚,用真诚的心尊重他人,你将得到同样真诚的尊重。要做人,先要学会尊重他人!

有一个禅宗寺院的长老,精通做大饼的技巧。他们寺院做出来的大饼又香又甜,上山来的香客都非常喜欢,纷纷花钱购买品尝,香火很是兴盛。

有一天,一个从远方来的落魄的乞丐来到寺院,吵嚷着要品尝大饼。

小和尚们看他脏兮兮的邋遢样,就不让他进厨房,双方僵持不下。

这时候长老出现了,他训斥徒弟们说:“出家人慈悲为怀,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呢?”于是他亲自为这个乞丐挑选了一个大饼,恭恭敬敬送给他品尝。

乞丐非常感动,吃完后掏出唯一的三文钱说:“这是我乞讨来的全部钱,希望长老你能收下。”

长老居然真收下了,双手合十道:“施主一路走好!”

徒弟们非常纳闷,问长老说:“既然是施舍给乞丐,怎么又收钱呢?”

长老答道:“他不远千里而来,只为品尝这大饼,所以要免费给他品尝:难得他有这么上进的心,懂得为人处事之道,所以要收下他三文钱。有了这份尊重的激励,他将来的成就必定不可限量。”

徒弟们根本不以为然,心里暗想我们师父真是老糊涂了,大概在说梦话吧。

几十年后,一位大富大贵的商人专门上山来拜谢当年的一饭之恩。令许多老和尚大吃一惊的是,他居然就是当初那个花了三文钱吃大饼的乞丐!

施舍大饼能使乞丐免于挨饿之苦,收乞丐的饼钱却能满足他人格上的自尊。吃饱肚子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而精神上的尊重却能激励人的一生。这正是长老和尚高明之处。保持一颗爱心,世界将会更美好

在世界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而让这奇迹殒灭的正是那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的心。

太阳还未升起前,庙前山门外凝满露珠的春草里,跪着一个人:“师傅,请原谅我。”

他是城中最风流的浪子,十年前,却是庙里的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其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但他却在一夜间动了凡心,偷下山门,五光十色的都市迷乱了他的眼睛,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夜夜都是春,却夜夜不是春。十年后的一个深夜,他突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水,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深深忏悔,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师傅,你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吗?”

方丈痛恨他的辜负,也深深厌恶他的放荡,只是摇头:“不,你罪孽深重,必堕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连桌子也会开花。”

浪子失望地离开。

第二天早上,当方丈踏进佛堂的时候,惊呆了:一夜之间,佛桌上开满鲜艳的花朵,红的,白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

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

他连忙下山寻找浪子,却已经来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他原来的荒唐生活。而佛桌上开出的那些花朵,也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敢于承担责任,才会有所提高

生命不是上帝用于捕捉人们错误的陷阱。人生肯定要犯很多错误,我们必须学会正确地面对错误,做到知错必改,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晋代和尚法遇,乃著名高僧释道安的弟子,住持当时江陵的长沙寺。

寺里有一僧人,因酒醉,晚上没有为大殿上香,法遇知道后,只做了轻微的处罚。而只凭喝酒已触犯戒律第一条,即可逐出山门,何况又误了殿上烧香呢。道安在很远的地方知道了这件事,便用竹筒装了一根荆条,亲自封好,派人送给法遇。

法遇开封见到荆条,立刻说:“这是由饮酒僧引起的,这件事,是我教导徒弟不够勤勉且对其处罚又不严而造成的。致使道安师父在那么远的地方还担忧我,送荆杖警示于我。

说完,即令维那僧敲鸣木鱼,召集众僧,把道安禅师寄来的竹筒放置在香案上,烧了一炷香。法遇站起来,走到众僧面前,向竹筒致敬后,就趴在地上,命令维那僧用荆条抽他三下,然后把荆条放回竹筒中,垂泪自责,并把醉僧撵出了山门。

这件事传出后,人们无不交口称赞,都说法遇是个知错能改的好和尚。从此,长沙寺法纪严谨,道风端正,外地僧人纷纷来此挂单,寺庙香火十分兴旺,法遇最终也成了得道高僧。做一个正直的人,生活才能幸福快乐

正直的人,不会将自己的意识强加到他人的思想上,更不会去破坏他人平静、安详的生活,正直的人懂得尊重别人,正直的人,心态平和,没有诸多烦恼,生活幸福而快乐。

法眼文益禅师上堂说法,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头子和一个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作为这个孩子的监护人,老头子从来不教孩子礼仪和做人的道理,只是让他自然成长。有一天,一个四处云游的僧人,在老头子家里借宿,见孩子什么也不懂,于是教了他许多礼仪。

这个孩子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晚上,孩子见老者从外面回来,于是恭敬地走上前去问安。老者十分惊讶,盘问孩子道:“是谁教你的这些?”

孩子如实回答道:“今天来的那个和尚教我的。”

老者马上找到那个和尚,责备道:“和尚你四处云游,修的是什么心性啊?这孩子被我捡来养了二三年,幸好保持了他一片天然可爱的本心,谁知道这一下就被你破坏了!拿起你的行李快出去吧,我家不欢迎你!”

当时已经是傍晚了,又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是生气的老者硬是把和尚赶走了。

法眼文益禅师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故事中的人物谁是谁非?

我们再来看几段对话:

学僧问法眼文益禅师:“什么是各位佛祖的佛法?”

法眼文益禅师:“你自己也有。”

学僧问:“如何是佛?”

法眼文益禅师:“你还问谁呢?”

学僧问:“什么是佛祖成佛的秘密诀窍?”

法眼文益禅师:“全在自己领会。”

学僧问:“如何是佛?”

法眼文益禅师:“张三李四。”“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

意思是说:佛性本来现成,只需顿悟而不可思量计较。“一切现成”侧重真如本体的遍在性,法眼文益禅师的“本来现成”侧重禅悟主体佛性的原本自足。

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佛要众生做,众生本是佛。既然本来现成,每个人都是天真佛,对这天真之性,就不可刻意“装点”。行脚僧之所以被老者斥逐,是因为他用后天的染习破坏了童子生命的本真,违背了本来现成的原则。常有助人之心,才会常得人助

人与人之间只有互助合作才能共同生存和发展,帮助别人本来就是我们的生存法则,那些极端自私的人会逐渐被他人和社会所抛弃。在现实中,我们在工作上需要与他人相互帮助才能克服困难解脱自己,在精神和思想上的解脱则更需要通过帮助别人来实现。

一个年轻的和尚,在化缘回来的路上被蒙面人绑架,双手被死死地捆在身后,双脚也被绑得牢牢的,站都无法站起来。后来,眼也被蒙上了,嘴也被堵住了,被关进一间墙壁湿漉漉的屋子里。

这时,他感到自己被扔在了一个墙角处,他气愤、恐怖,又万般无奈,甚至感到一种阴森森的死亡的气息。

可是,就在他挣扎了一阵,终于筋疲力尽、彻底绝望时,他听到身边不远处也有挣扎、喘气的声音。于是,他一点点地艰难地朝那个有声音的方向挪动。

当他终于接触到另一个同样被绑架的人时,他感到了一种求生的希望。他凭感觉马上挪动到与那人背靠背地位置,然后开始用自己尚能活动的手指寻找那个人手腕上的绳头。

经过一番努力,他真的解开了那人手腕上的绳子。

那人的双手解脱之后,马上扯掉了他俩的蒙眼布,接着又把他的双手解开。二人接着解开了各自的双脚。

更令二人惊喜和感慨的是,他们二人是同一座寺院里的和尚。

二人配合默契地打开了房间的后窗,并先后从后窗里爬出去,获得了自由身,跑回了寺院,双双得救了。

当二人惊魂未定地去向老方丈述说他们的遭遇时,老方丈微笑着,又不无神秘地说:“你们二人在危难之际悟出了解脱的途径,祝贺你们俩……明天,就由你们二人去帮助另外两个师弟开悟吧。”

说完,方丈把两个头套和四根绳子交给他们二人。做人做事不能虚伪,真诚才是根本

无论做人、做事,我们都应真诚。真诚是编织人们理想天堂的丝线,真诚是构造人们美好人生的基石。

有一个年轻的居士,前去拜访一位高僧。他们从早上一直谈到中午,禅师觉得这个居士十分博学。到了吃饭的时间,小和尚看二人谈得投机,便为二人准备了一大一小两碗面。

高僧看了一下面条,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说道:“你吃大碗的吧!”

按照常理,居士应该将大碗再推回到高僧面前,以示恭敬,可是居士一点都没有推让,张口就吃。

高僧见他这样,不由皱起了眉头,心里想:“本以为他慧根不浅,可是居然一点都不懂得礼仪!”

居士吃完后,看见高僧根本就没有动筷子,还看到高僧脸上的不快之色,便笑着问高僧:“师父为何不吃?”

高僧一语不发。

居士笑着说:“我确实是饿了,只顾自己狼吞虎咽,忘记让师父了。如果我将您推给我的大碗再推到您面前,那不是我的本愿。既然不是我的本愿,我为什么要那样做呢?我要问师父,您推让给我的目的是什么?”

高僧答:“吃饭。”

居士严肃地说:“既然目的是吃饭,您吃是吃,我吃也是吃,何必再您推我让!难道您把大碗让给我不是真心的吗?如果不是真心的,那您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高僧听完居士的话顿有所悟,泪花夺眶而出。保有良知,无愧于心保持心灵的良知,才能共建美好世界

禅者以慈悲为怀、善于助人,甚至可以舍弃自己对于功名的执著。世人应该有所警醒,并找回失去已久的那份助人的良知,彼此帮助,美好的世界将为期不远。

一休禅师在谈笑间常有扭转乾坤的大智慧。

一日,一位信徒来向他哭诉:“师父!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杀!请超度我吧!”“活得好好的,为何要寻短见?”“师父啊!我经商失败,现在债台高筑,被债主们逼得无路可走,只有一死了之!”

一休禅师:“难道你除死以外没有别的方法可想了吗?”

信徒痛苦地说:“没有,我除了有一个年幼的女儿以外,已经是山穷水尽了。”

一休禅师灵光一闪,说道:“哦!我有办法了,你可以把女儿嫁人,找个乘龙快婿,帮你还债呀!”

信徒仍然无望地说:“师父!我的女儿只是八岁的幼童,怎能嫁人呢?”

一休禅师道:“那就把女儿嫁给我吧!我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

信徒大惊失色道:“这……这简直是开玩笑!您是我的师父,怎能做我的女婿?”

一休禅师胸有成竹地说:“要帮助你解决问题啊!好啦!你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快去,快去!”

这位信徒向来十分信任一休禅师的智能,回家后立刻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禅师要到他家里来做他的女婿。这消息传出去,立刻轰动全城。到了迎亲的那一天,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

一休禅师来到以后,吩咐在门前摆上桌子和文房四宝,写起书法、画起画儿来了。大家都知道一休禅师的字画好,争相欣赏、购买,反而忘了当天的婚礼。结果,一休禅师卖字画的钱积了几箩筐。

一休禅师问信徒:“这些钱够还债了吗?”信徒高兴得连声说:“够!够!师父您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能变出这么多钱!”

一休禅师微微一笑,说:“好啦!问题解决了,我女婿也不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好心有好报

命运不是机遇,而是一种选择。它是念头的延伸,也是动机的累积。只要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自然就会有好运气。

有个小沙弥从小就离开父母,跟随师父出了家。

一天,师父以慧眼发现小沙弥只剩下十天的寿命,难过之余,只好告诉他,明天起回家好好和父母团聚,十天后再返寺。

十天过去了,想到年纪轻轻的徒弟,从此离开人间,师父不免黯然。但就在悲伤中,突见小沙弥活蹦乱跳地从外面回来,气色红润,精神极佳。

师父非常纳闷地问他:“你父母还好吗?回家有没有吃过好的补品?”“父母都好。”小沙弥回答,“没吃过补品。”

奇怪啊!师父几乎怀疑自己神通失灵,再问:“这些天,你是怎么过的?”

小沙弥一五一十细诉了十天的经过,师父不觉有何特别,但猛然灵光一现,急忙道:“你再细说一遍第一天回家途中风雨之夜的经过。”

原来,那晚风雨交加,有一窝蚂蚁眼看就要被河水冲走。小沙弥一念慈悲,心有不忍,用树叶把蚂蚁收集到一起,然后放在高处后,才拍拍手踏上归途。事后他几乎忘了这件事。

师父说:“你知不知道?你做了件好事,无意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只有公正无私,才能创建和谐快乐

人性果真无私的话,孔老夫子何必诲人不倦呢?为什么几十年才出现一个雷锋呢?人都会有种种欲望,不是每个刚生下的婴儿都能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圣贤。

韩国首都首尔有一个很有名的承真禅寺,一年到头香烟旺盛,宾客如云。关于这个寺院的由来还有段有趣的故事。

最初的承真寺只有一个和尚,他负责接待供奉等各种事务的处理,忙了一天后还要自己去一里外的河边挑水来吃,很是辛苦。

于是他很希望再多来几个和尚。

但真正来了两个和尚之后,麻烦也来了,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去抬水,结果谁也没水吃。周围的儿童就编了首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和尚吃水歌》: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和尚都嗓子冒烟怒目而视,支撑了两天之后,他们再也忍受不住了,开始坐下来平心静气讨论这件事,并一致决议采用轮值制:

每人挑一天水吃。

危机总算暂时被化解了,大家又开始开开心心挑水过日子了。

寺院经营的景气引来了众多和尚的注意,结果不到半年禅寺断断续续来了总共七个和尚。大家按照轮值制挑水,倒还和和气气,但没想到在怎么分粥吃的问题上却再次爆发严重的危机。

当时他们七个和尚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由于禅寺处于草创阶段,信徒的供奉有限,粥每天都是不够吃的。

怎么办呢?一开始,他们轮流分粥。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但权力集中导致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再后来大家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监督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都凉了。

经验是摸索中得出来的。到最后他们想出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最后一个吃粥。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均,也只能自认倒霉。从此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真诚对待别人和自己

认识别人,被别人认识,认识自己,用一颗真诚的心将三者统一。把别人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别人。关键在于认识自己,弄懂了这个道理,你就会成为近于完美的人。

一个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和尚,人们都称他为智和尚。少年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快乐,也能够给别人快乐的人呢?”

智和尚笑着对他说:“孩子,你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有很多比你年长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随他们去了。”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丝毫得意之色。

智和尚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您是不是说,在我感到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淡中和一些?”

智和尚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