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全3册《木雕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17:54:51

点击下载

作者:王山水,张月贤,苏爱萍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全3册《木雕集》

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全3册《木雕集》试读:

前言

《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之《木雕集》《砖雕集》《石雕集》是以陕西古民居中“三雕”的传统民俗文化作为研究方向,适用于喜爱中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美学研究、雕刻艺术的学者和广大青少年朋友,有助于他们对民族、民间、民俗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研究和传承。

该书以图片为主,对其图案中的历史典故、传统故事,引经据典,索其渊源,予以简明诠释。

木雕:由于其载体面积所限,雕刻基本上是一图一典故。所以,在目录分类上,以图案寓意内容区分。如“龙凤”“性与生殖”“道教”“佛教”“名人掌故”等。

砖雕:多附着在墙面,面积大,一幅图中容纳了多个故事、典故。所以,在目录分类时以主要典故编目,次之则在图下标明。

石雕:因中国民居没有全用石头构筑的房屋(陕北石窑洞例外),为方便读者,在分类时,以图案所在建筑的构件划分。如“门墩石”“柱础石”“下碱石”“上马石”等。

由于传统民俗文化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诠释,作者在木、砖、石雕的同一题材的引注上会略有不同。

有意将较正统的、大多数学者认同的一两种表述作以诠释,以飨读者。

书中图片,全部拍自陕西民居,对宫廷、庙宇、寺观的雕刻物,无一收录。作者之所以选择陕西古民居的“三雕”图案进行编撰,为的是展现它们的多样性、灵活性、自由性,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示民间民俗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国民间传统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民居雕刻虽为民间文化,但凡能在庭院、门楼等建筑中使用木、砖、石雕装饰者,皆为达官、富商、文人墨客或在政治、经济上有实力的名门望族。其使用之图案,既有十三朝古都皇家建筑风范之遗痕,又有民间文化大传统积淀的生机盎然的草根智慧与童年意趣。

作者虽经二十七年的搜集拍摄、内容考证与研究,但限于水平,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不足,真诚期待方家、读者不吝赐教,予以指正。王山水2016 年 6 月于西安秦风 汉韵 唐文化“陕西”之称,是西周初年(约公元前 11 世纪)出现的。周武王的胞弟周公和大臣召公的封邑以陕原(今河南省陕县境内)为界,周、召二公分陕而治,后人由此称陕原以西地区为“陕西”。

陕西,简称“秦”,因春秋战国时期,陕西为秦国的治地。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距今五六十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在关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以石器为工具,与大自然抗争。西安东郊的半坡遗址,原是六七千年前母系社会的一座村落。先民以渔猎和农耕为业,生活在有组织的氏族公社之中。大约又过了一两千年,西安附近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沣河流域就发现有许多这个时期的遗址。

这时的人类已使用木耒和新式工具,并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辛勤劳动,改造自然,一步步揭开了华夏古代文明的历史序幕。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原始人由采集和狩猎经济过渡到农耕与家禽饲养经济阶段,从而由最初的“巢居”“穴居”,逐渐进化到生活上的初步定居。学会了建造茅棚屋舍,人类的居住便发展到“屋居”。屋居不但可以遮风避雨,防止野兽和敌人的侵袭,还能存放食物、财产,使人类得以生息安居。人们的生活也由靠单一劳动生产来维持生活的状态向注重居住屋舍的美化方面发展,追求房屋的造型与装饰,于是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出现了。从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和装饰器物如陶、骨、木器等都有着艺术加工的痕迹,这些就是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尽管当时雕凿工艺简单,但毋庸置疑,它们应是先祖们创造的古代文明之一。由此,我们基本可以判断木雕工艺萌生于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后期,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原始公社开始解体,人类进入了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奴隶社会。

在奴隶社会里,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尽管奴隶受到奴隶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但奴隶制生产关系却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奴隶社会能够比原始社会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拥有大量的奴隶,掌握着对奴隶分工的权力,为了生产的需要,奴隶主把奴隶分为从事农业和从事手工业等群体。如西周的统治者把奴隶所从事的各种手工业行业称为“百工”,《周礼·考工记》中介绍得很清楚,当时木工生产行业有七种,造车的叫“舆人”,造轮的叫“轮人”,制弓的叫“弓人”,制戈戟木柄的叫“庐人”,制作古代木弯犁的叫“车人”,制作古代钟磬木架的叫“梓人”,只有盖宫室房屋及制作室内木器的才叫“匠人”。各种工奴是世代承袭的,使某些片面技巧得以发展,并精益求精。奴隶劳动的分工,促使农业、手工业、建筑业等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奴隶主在大规模的奴隶劳动中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之后,便更加追求生活上的享受,在居室建造中逐步向宏大、美观、豪华方向发展,这就促使木雕工匠的技艺由简至繁、由粗到细地不断进步。单一的直型线条演变为曲型线条,工匠们还要在木板上绘好图案,再用凿子凿去实线部分,使图案低于平面,便形成了阴刻木雕。这从《盘龙城 1974 年度田野考古纪要》中可以找到例证:“塌在墓坑中部的两块最大的椁顶雕花板灰,其一长 2 米,宽 40 厘米左右,另一长 1.5 米,宽 22 厘米左右,皆阴刻饕餮纹和云雷纹,每两组图案间的阴线部分涂朱,阳面涂黑,板灰则呈白色,出土时色彩斑斓。木雕中的饕餮纹作牛头形,看来很接近这种图案的祖型。”(《文物》1976 年 2 月)

从考古发现的一些实物来看,奴隶社会的木雕技艺已具水平,木雕的兴起应该始于奴隶社会。

古民居木雕的价值在于:它是历史文化的写照,是濒临消失的文化瑰宝。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当时人们精神追求的记录载体,反映着独有的民族意志情趣、心理祈望和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念。它是神秘的民族心理密码,是中国人特有的象征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民族艺术个性,是古老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遗迹。

陕西古民居木雕的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它蕴涵着深厚的陕西历史文化积淀。木雕的技巧和内在的艺术风格,都别于他处。细细地观察那一幅幅精美画面所展示的历史掌故、山水风物,便可看出它那深厚而特殊的地域和历史文化风韵。

陕西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省份(时间长达1100多年)。特别是周、秦、汉、唐四个王朝,曾经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而“秦王扫六合”,更是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万世基业。正因为如此,三秦大地上便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基础。

陕西在古代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的建设事业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曾经创建了“西周丰镐”“秦都咸阳”“西汉长安”“隋唐长安”等辉煌的建筑业绩和灿烂夺目的建筑文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设史上的瑰宝。

据史料记载,当时贵族的房屋,前有堂,是行礼的地方;后有室,是住人的地方;中间有过廊,室的左右为房。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住房规模和建筑形式逐渐地走向多样化,如“长屋”“廊院式”“四合院”“梅花院”等。不但房屋的建筑规模、形式发生变化,而且在其装饰艺术方面也有所讲究,木、砖、石雕刻等建筑装饰工艺就更显特色。

在大块的隔扇门裙板上雕刻精美图案,多以连环画的形式刻画官宦人家的士大夫生活内容,褒扬文人雅士之风,激励后人苦读进取;或雕刻以神话故事、诗词经典等有一定文化品位和思想内容的图案,宣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爱国忠义的思想品德,如“二十四孝”一组图案,展示的就是“孝道”。孝道,既是最基本的人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儒家提倡的一种道德,历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推崇。陕西古民居木雕图案中展现“二十四孝”“三十六孝”等题材的画面很多,如:“大舜之孝感天地”“老莱子戏彩娱亲”“王祥卧冰求鲤”“黄香扇枕温席”“黔娄尝粪尽心”“孔子之孝为圣贤”“崔妇乳姑不怠”,等等。将历史上流传很广的孝敬老人的典型人物故事,雕刻在家中显眼的隔扇门、窗裙板、祭坛神龛门板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易看见的地方,时时刻刻让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加以效仿,也是它的一个特色。

这些木雕画面着重体现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启迪、警示后人学习先人的行孝之道,使子孙们品德高尚完善、行事光明磊落、尊重爱护他人,教化人们友好相处,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0 世纪的一段时间,社会风气发生改变,冲击了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从而使孝道淡薄了。在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提倡社会文明化的今天,木雕图案中所展示的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仍不过时,当今的人们仍应当认真地继承和发扬。百善孝为先。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禽兽尚知孝亲,何况人乎!民居木雕图案和内涵带给人的不仅是美感享受,而且是一种民族情感和悠久历史传统的信念教育。

古民居上的装饰,除在隔扇门、窗的上、下绦环板上雕以鱼、虫、花、鸟,文房四宝(琴、棋、书、画)及佛、道、儒家宝器外,更注重利用堂屋的木隔扇、木屏风及隔扇门、窗的中心裙板进行图案雕刻装饰。这就和江南民居木雕的装饰有了区别。以浙江民居木雕为例,江浙一带的民居木雕一般多注重于雀替(牛腿)的雕刻,且都以圆雕(立体雕)的形式雕制戏曲人物、狮、鹿、兽、鸟等图案,并以彩漆饰绘。《楚辞·招魂》所言:“仰观刻桷,画龙蛇些。”刻桷,就指的是雕刻龙蛇于房屋的檩、桷。在门窗件的装饰上,多位于隔扇门、窗的上下绦环板及亮格,多雕以鱼、虫、花、鸟,琴、棋、书、画文房四宝之类,却很少在门裙板这块大平板上雕刻人物图案。《楚辞·招魂》中有“网户朱缀,刻方连些”诗句。“网户”则是指镂空成网状棂格的门扉或窗格。朱嘉言:“网户者,以木为门扇,而刻为方目,使如罗网之状。”陕西古民居木雕在门、窗棂格的图案、造型方面和江浙的形式大同小异,这体现了我国南北文化的交融和统一性。然而陕西则用材考究,必极工巧,争夸壮丽,不惜赀费,如将一块块精细、繁缛的精美图案凿制在以上好材质制作的门、窗裙板这块显明、平整,且有利于展示画面的地方,多以浮雕的形式,雕刻有连续内容的人物故事图案,但对雀替部位顾及很少。这大概与地域、气候诸条件有关,因黄土高原的气候少雨干燥,江南潮湿而多雨。由于地域民情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在民居建筑及装饰风格上必然带有显著的地方风韵和民俗色彩。除此之外,秦、楚文化在民居装饰木雕的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亦有可能会包含其中。

陕西古民居木雕亦有其省内的地域文化特征。陕北的木雕图案既有北方民族豁达、粗犷、奔放的文化豪情,又有山西晋文化灵巧、隽秀的缩影,具晋、蒙、秦文化融合特色。陕南的木雕图案中,巴、蜀、楚文化韵味较浓。如画面中所雕刻的房屋、栏杆、花鸟、树木、人物等都是以合理的场景写实,自然和谐、优美怡人。在东、西、中部的“八百里秦川”,木雕所展现的就是典型的秦文化。工匠们有着陕西人那彪悍、豪爽、淳厚的气质,多以浮雕、高浮雕的手法进行木雕创作。他们大胆地简化场景,大块地空缺画面,有意识地将人物放在画面中心,大块面地突出主题人物,以简练的刀笔对人物形象加以提炼,并不十分拘泥于木雕行业的程式化的口诀,如“立七、坐五、盘三半”(指人物高度)、“文胸武肚”、“男熊背女蜂腰”(指人的体态)、“三停五眼”(人头部的五官比例),而是根据核心人物内心意境的需要,以民间美术特有的表现手法,放大人物头部的比例,以展示人物脸部的表情,给人一种“变态”的美。然而,受陕西历史、文化、艺术丰厚积淀的熏陶,图案中对文化内涵、艺术品位的要求很高。又有粗中见细,非常注意线条的运用和把握,在画面中将曲线、横线、对角线及虚、实、破、补等中国画的构图技巧予以十分自如地运用,形成了陕西古民居木雕创作上的特色。

为什么陕西古民居木雕多以历史掌故、戏曲人物的图案表现在门裙板上?这大概与人们自古以来对门神的祭祀沿革、变化,不无关系。

门神,是我国民间最流行的神祇之一。其历史之久远,流传之广泛,种类之繁多,在诸神中是很突出的。门神的来历,我们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祀门和挂桃人的习俗。据有关资料考证,早在周朝,就有了祭门神的风俗。殷周尚鬼,人们将许多坏事和怪事都看成是鬼怪作祟,对此充满恐惧心理。房门的出现,虽可防范敌害的闯入,但是,人们还觉得缺乏安全感,需要有个降妖伏鬼的神明,来为自家“护卫”。于是,人们便造出一个“门神”来为自家性命效力。

最初的门神是两个“桃人”,是用桃木雕成的神像,人们将其悬于门上。这两个桃人,便是传说中的神荼和郁垒的化身。传说二人是奉天皇之命把守“鬼门”的。发现害人的恶鬼,就把它捆起来,扔到山后喂老虎,于是妖鬼们望风而逃。这样,人们就用桃木雕成二神模样,过年时挂在大门上,使恶鬼不敢擅入,保护全家一年平安。由于雕制桃木人比较麻烦,后来便出现了用两块桃木板,分别钉在临街大门的两侧,上面画上二神的图像,或干脆写上二神的名字,或画些符咒,此即桃符。

继捉鬼喂虎的神荼、郁垒之后,又出现了一位专门斩鬼吃鬼的门神,这便是赫赫有名的钟馗。到了唐代以后,门神又出现了帮助李世民打下李唐天下的著名武将、开国元勋秦叔宝、尉迟恭二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有“门神二将军”之图,图下说明:“唐太宗不豫,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号呼,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宁静,太宗惧之,以告群臣。秦叔宝出班奏曰:‘臣平生杀人如剖瓜,积尸如聚蚁,何惧魍魉乎!愿同敬德戎装立门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无警。太宗嘉之,谓:‘二人守夜无眠。’太宗命画工图二人之形象全装、手执玉斧、腰带鞭链弓箭,怒发一如平时,悬于宫掖之左右门,邪宗已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直至今日,秦叔宝、尉迟恭的画像,仍然为普通百姓过年时所贴门神年画之首选。

后来,人们的需要已不只是驱鬼镇妖的武门神能满足的了,于是,又出现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是人们对升官发财、福寿延年的愿望和心态的一种寄托。武门神贴在街门上,阻挡邪恶鬼妖的入侵,而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则大都贴在院内的堂屋门上,含有迎福进财、官运亨通之意。文官门神、祈福门神多为吉祥图案,取其吉利,多用谐音,以借双关之意。如:爵、鹿、蝠、喜、马、宝、瓶、鞍、戟、磬、鱼等,寓爵禄福喜,马报平安,吉庆有余。

门神年画多以纸质,有不易长久之憾。所以,一些名门望族、富绅、商贾人家为满足长期对各种祈福门神、吉祥门神的心理需求,并使其有门神年画的艺术效果,便将目光投向隔扇门、窗裙板这块显见、平整的部位,借以木雕的艺术表现力,且能有长久替代纸画的功效,从而促成了门、窗裙板的祈福、吉祥、美观大方的木雕图案替代纸质门神年画的转变。这就为陕西古民居在隔扇门、窗裙板上的历史人物、吉祥图案的雕刻起到了关键作用。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亦在变化,对家居房舍的装饰文化、艺术追求也在增长。由于人们的信仰崇拜、文化修养、各自喜好诸多因素的不同,所采用的木雕图案也就呈现各异。但不论如何变化,物主们对门神的崇拜心理依然存在。

在陕西古民居木雕中,儒、道、佛思想和文化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画面所展现的形式、内容无不体现儒、道、佛的美学思想和以道德为主体的人文主义哲学,引导人们追求人生精神价值,培养气节情操,发奋立志,重视品德,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书中的“杨业为国杀敌”“颜回敬师”“周敦颐爱莲”“魏徵面谏”“岳母刺字”“俞伯牙相遇钟子期”“欧阳母芦蒂教子”“孙康映雪”“汪遵苦学成才”等都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有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反映着独有的民族意志情趣、心理祈望和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念。

古民居木雕多取材于戏曲中的神话、历史典故。如:“八仙祝寿”“唐尧访舜”“精忠报国”“杨家将”“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这主要是因为古代从事木雕艺术的工匠们大都出身于贫困农家,他们很少有上学读书的机会,大多是家族经营,世代相承。他们的构图写实技能,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写生训练,更多的是以师传徒学、心记口授的方法代代相传。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形象素材主要是从戏剧中获取的。当时,戏剧在乡间人们的文化生活领域中差不多是覆盖一切的。戏曲舞台,人称高台教化。工匠们从戏剧中汲取历史、文化、艺术营养,陶冶了自己的内心情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了自己的创作灵感。他们以舞台戏剧形象作先导,加上戏曲音乐韵律的推动,对他们的创作艺术灵感产生了共鸣,更引发出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以他们对故事人物的理解,加上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表现力,进而创作出情节曲折、场面惊险,又通俗易懂、容易为人们牢记和传诵的历史故事及人物形象。这些画面有的是以生活场景写实,有的则完全忠于舞台布局。所以,木雕图案中的人物故事大都源自戏剧舞台是顺理成章的。除此之外,也有他们非常熟悉的民间习俗和劳动场面,如打渔、采薪、放牧、农耕以及儿童嬉戏等人物故事图案。正因为如此,工匠们刻画的人物姿态才生动凝练、惟妙惟肖、神趣俏丽、趣味隽永。

艺术是表达精神境界的工具。看似简单的画面,却是一幅神秘的民族心理密码。这种密码不仅记录着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展示着它的奥秘与神圣,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信仰崇拜、心理慰藉。其中的“信息”则是用许多语言都无法表达的:它往往采取古典文献、戏剧、诗词、民间传说中一段引文、某个特别情节的形式,也就是说,这个信息只有在接受者了解这个典故的来源,以及它与什么东西有关,才能真正懂得它的含义。西方人埃米尔·普雷托尤斯(Emil Preetorius)说:“所有的东方绘画,都可以看作是象征,它们富有特色的主题 —— 岩石、水、云、动物、树、草 —— 不仅表现了自己本身,而且还意味着某种东西,有些东西在自然界事实上并不存在,它们既非有机物,又非无机物,也不是人造物,东方艺术家们不是看到了它们,而是以象征来隐喻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它们能在这个人或那个人意识中再现出来,并得到解释。”(《普雷托尤斯收藏目录》, 蒙里奇,1958)。

木雕作品,除从客观上美化生活外,在主观上还带有一种纳吉避凶、期盼吉祥如意的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实质上是一种心理信仰、崇拜、意念的载体符号,也是一种心理意识的外化。

木雕图案皆能用两种甚至更多的方式来“解读”。作为一个艺术品,它的确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同时,它也可以表达对持有者(物主)的良好祝愿。图案的象征内容既能使旁人赏心悦目,又能给主人以乐趣和自慰,这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象征语言。像一枚五味果,只要你细心品味,它那丰富的意味会使你回味无穷。费迪南德·莱森(Ferdinand Lessing)曾说:“中国人的象征语言,以一种语言的第二种形式,贯穿于中国人的信息交流之中;由于它是第二种交流,所以它比一般语言有更深入的效果,表达意义的细微差别以及隐含的东西更加丰富。”

陕西古民居木雕图案的象征语言内涵深邃,内容丰富,形式美观,千姿百态,寓意深奥,它是一种文化修养、道德伦理、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

陕西的古民居木雕和宫廷、庙宇木雕有着很大的不同。宫廷、庙宇的雕凿图像多用森严、威武、壮烈的形象图案,给人以庄严、肃穆、恐惧、威慑感。而民居木雕的画面主要与民间的风俗习惯、生活习俗及人们热爱的欢乐祥和的故事及文化思想、信仰、祈盼、愿望、向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深得人们欢喜。如木雕图案对性爱与生殖的崇拜也是它表现的内容之一。民居木雕的故事图案中对性爱与生殖主题的隐喻,有着它的方式和地域特色。如:莲花、莲蓬、鱼、梅、竹、喜鹊登梅、鹊儿弹梅、凤凰戏牡丹、麒麟送子、开口石榴、榴开百子等画面就隐喻着性爱和生殖崇拜。

我常在采访中听到农村的老年人讲:“梅”与“媒”同音,梅的花朵、树枝都是寓意婚姻的象征物,是这类艺术命题所隐含的爱情、婚姻生活的涵义。生物界称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二度梅”是人们作为再婚的代词。梅花被称作“冰肌玉骨”,人们将它比作嫩芽和天真纯洁的少女,在文人雅士心中是处女的象征。人们常说的“青梅竹马”便是纯真无邪的爱情写照。

莲与鱼的图案,人们大多会以为这是一般自然现象的写照,也都知道“连(莲)年有余(鱼)”,“连(莲)生贵子”之意。但是,在陕西民间,人们口头流传的“鱼儿闹莲花,两口子上炕结缘法”,“鱼儿戏莲花,夫妻二人没麻搭”(“麻搭”,陕西方言,指不顺心、闹别扭之意)等,这些乡间民谣,以浅白的口头文学语言为民间的隐秘和造型符号语言作了很好的注释,使我们便于领悟其中的寓意。陕西人在剪纸、刺绣、绘画、石雕、木雕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展现鱼、莲相亲相戏的图案,通过对鱼、莲这两种最具生命活力的美好形象的借用,隐喻着人类的性爱、性结合和生育繁衍活动。鱼、莲便是人们隐喻男女两性生殖器官的象征物。“榴开百籽”“开口石榴”亦是生殖繁衍的象征。陕西关中乡间民谣就有:“石榴赛牡丹,儿女生下一大摊。”再看《北齐书·魏收传》中记载的一件真人真事:安德王有一次到李妃娘家赴宴,李妃母亲宋氏就送给他两个石榴。当时,安德王和身边的一些人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便把石榴扔掉了。这时,太子太傅魏收说:“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孙众多。”安德王一听,很高兴,命魏收赶快把石榴拿回来,同时,赏赐了他美锦二匹。可见当时我国北方已经有这种以石榴预祝子孙多的风俗了。

两千年前孟子说:“食、色,性也。”直接击中了人“性”的要害。性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陕西古民居木雕图案中所隐喻的性爱与生殖崇拜,属地域民俗文化现象,它是人类繁衍、传宗接代、为祖先尽孝道、为家族负责任的体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久远的历史传承性,同时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实际上是人们心理密码的外化和物化。

陕西古民居木雕,以神话故事、成语典故中的突出人物为雕刻内容的占绝大部分。它主要体现着儒家重政治功利,重仁义道德修养,以善为美的伦理学。同时,也展现出一种具有内在精神实质的自然、朴素、平易、简淡,充满气韵、风韵、力量、刚健的道教艺术精髓。从现有的实物看,这类题材的木雕艺术品,从文化内涵到技术水平的展现,都能体现陕西民居木雕在造型艺术、雕刻技巧方面所具有的精湛娴熟的艺术境界。

民居木雕属民间美术范畴。它和音乐、戏剧、舞蹈等民间艺术一样,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人们的兴趣、爱好、愿望和理想的具体表现。民居木雕是造型艺术品,在房屋建筑装饰的一定空间中具备应付自如的功能,成为物质存在的时空形式和精神存在的时空形式的完美结合。木雕艺匠们吸取了中国画绘画艺术的精髓,创造了一种“把时间从物理世界转交给心理世界的艺术”,“以静寓动,以无声寓有声,创造深广的境界艺术”。

木雕图案的画面具备可视性、直观性和视觉审美时产生的悦目效果。以愉情娱性的人物优雅姿态,配合特定的场景,以松树、奇石、浮云等的点缀,共同构成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有的木雕图案景物不多,常取山石之一角、水之一涯、房宇之一隅,刀笔刻露,质感苍劲,创造空灵意境。图案中人物形体的律动非常微妙,是木雕作品一切要求达到构成的结果。只有构成产生了律动,那么,木雕人物便会显示其内在的生命力。

古民居木雕,件件都可称为艺术品。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观的差异,雕刻的内容、形式和技艺方面就发生着变化。从现存的木雕图画看,元代的木雕作品简洁明快,刀锋奔放,潇洒大气,一般多注意形象的意象,即注重神意的刻画,寓意的表达,而轻形态的细雕,其形体多注重稳当,线条则多粗犷奔放。明代的木雕作品在传承了元代的一些重要技艺的基础上,图案雕凿显得细腻,花鸟人物相对灵秀。艺人们则力求形神兼备,写形与写意并举,不少佳作颇具文人画韵味。清代的民居木雕作品较明代又进一步精细化,图案多显繁缛,讲究精雕细刻,追求高难度、多层次镂雕,极穷其工,极显其能,极现其艺。如在近、中、远景的搭配上,前景人物用圆雕,中景的花草树木用透雕或深雕,远景的屋宇门窗又用高浮雕或浮雕,使画面达到景中有景、层次深远的艺术效果。从题材内容、类型方面,既有弘扬佛法劝人从善的,也有得道升天的道教故事;还有图解各类历史典故,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故事。木雕艺匠们用形写实、意写事的方法,将它们表现于木雕艺术之中。一些老到娴熟的艺匠们,以精湛超群的雕刻技艺,将人物的神态神采精雕细琢,细微之处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精美绝伦的人物画卷。

花板图案多以浮雕为主,兼容浅刻、深刻、透雕、锼雕、镂雕等各种技法,在木板上状写人物故事,刻山石、亭台、楼阁以分割景界,人物景致徐徐展开,富有叙述性,以使所刻景物“仙翁对弈辨毫发,美人徙倚何娉婷。石壁峋岩入烟雾,涧水松风似可听”(张如兰诗句)。木雕图案巧用景物的遮掩压叠,分生出远近、层次,在浮雕有限的高度上,产生透视的深度,在细腻的木肌上刻出精镂细琢的图案,使其与朴素无华的质地相映生趣。从事木雕艺术的艺匠们以其扎实深厚的艺术功底、匠心独具的艺术个性、精湛卓越的雕刻才艺,创造出了陕西古民居木雕这朵古雅、淳厚、绚丽多彩、灿烂夺目的民间艺术的奇葩。

岁月如梭,沧海桑田。古民居木雕除国家特意保护的以外,由于房屋的自然破损、天灾人祸等多种因素,真正还留在房屋构件上的已不多见。元、明时期的房屋木雕图案,现绝大多数已成为人们的收藏品。清代还保留在房屋的门窗上,檩、梁、柱子上的木雕也渐成罕物。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白庚胜先生所说:“民间文化在当前经济大转型、社会大变迁之际,在民间文化遗产没有任何法规加以保护的情形下,正经受着全面冲击,面临着毁灭性的浩劫;或被人毁损,或大量流失海外……改造旧城的推土机把大片大片的老民居和附着其中的文化精华推倒碾碎,使之从此难觅其踪……民间工艺等随着文化生态的变迁日渐式微,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已经被损坏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木雕,以木为胎。在砖、石、木三雕中,以其自然寿命而言,木雕命短。木质本易腐朽,既怕火,又怕潮湿,易随时间的流失而损毁。上古时期的石器、陶器,以及秦砖汉瓦,今天亦可看到实物,而当时的木器物件,则其踪难寻。

1990 年年初,我在铜川地区拍古宅老屋时,随意拍了几幅木雕照片,觉得这些木雕图案很精美,大有抢救收集拍摄的价值,值得认真去拍摄。后来,当我再专门去补拍时,却发现这些图片的实物,已经因房屋的自然倒塌而毁灭。如铜川市印台区阿庄镇的一组“八仙”图案、耀县东街李家的一组《西厢记》等,就是如此。尽管图片质量不佳,但都成为真正的绝版照片了。正因为如此,才促使我这个喜爱民俗的摄影者惊醒!下定决心,在囊中羞涩、不惜举债的情况下,用照相机这个写真工具,来挖掘、记录、拍摄。为了给人们留下这些可看到的陕西古民居的艺术佳品 —— 木雕的原貌,从陕西最北端榆林地区的神木、米脂、绥德、清涧、佳县,延安地区的洛川、黄陵、延川、宜川、甘泉、富县,到陕西顶南部汉中地区的宁强、城固、西乡、洋县,安康地区的紫阳、旬阳、宁陕、白河县,商洛地区的丹凤、洛南、山阳、镇安、柞水县;由陕西东府渭南地区的韩城、潼关、大荔、合阳、澄城、蒲城、华阴、富平、华县,至西府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扶风、陇县,还有关中地区的西安、长安、蓝田、临潼、户县,咸阳地区的三原、旬邑、淳化、礼泉、泾阳、乾县,铜川市的宜君、印台、王益、耀州,我几乎跑遍了陕西省的每个县、区的重要乡村,去专门搜寻拍摄这些古民居木雕。

我时常寻访各地的有关人士,只要打听到某地有古民居木雕的踪迹,便随即前往,乘车虽多,徒步难免,翻山越岭,跨沟涉水,往往赶到目的地一看,却心灰意冷。甭说有木雕图案,就连它的载体 —— 古民居的房屋,都因年久失修,没人给予保护而倾覆倒塌,或被房主拆除,换以新式建筑取而代之,如城固县的上元观、丹凤县的峦庄阮氏大屋等。这样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徒劳往返者何止三五次之多!由于古民居木雕濒临消失的现状和亲身经历的寻觅之艰难,所以,我深感古民居木雕之弥足珍贵!故而拍之留给人们赏析。

民俗文化、古民居艺术多是曾经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器物和艺术,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建设先进文化,并且强调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先进艺术的基础,先进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发展。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抢救它,既可以全面点清中国民间文化,使人一睹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也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知识源泉、精神动力、道德规范,为我国新文艺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如何使古民居木雕这一与境外文化有着强烈反差、表现出很强的民族个性与特色的古老艺术及民族文化艺术的奇葩,得到挖掘、搜集、整理,并得到有效的保护,使其服务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增强对外文化交流,更好地发挥其“古为今用”的作用,并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保留、传承,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我们要抓紧时间,依靠政府和人民大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我们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有效的抢救与保护,肩负起我们的历史责任,将这些行将消失的宝贵文化遗产的原貌留给后人观赏、学习。不要让这些文明遗迹在我辈之时断档灭迹,而成为千古憾事!2003 年 8 月 18 日二稿2006 年 5 月 13 日三稿话说陕西古民居木雕缘起

1990 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铜川市印台区阿庄镇的一位朋友家的堂厅中发现有几块清朝康熙年间的隔扇屏风。其上的浮雕图案很美,我顺便将其拍摄成照片,回到家中仔细品读。看着那奔放的刀笔、娴熟的雕凿技艺,回味着那寓意深邃的故事,自己已仿佛回到了二三百年前,正在和当时的艺匠们交谈、聊天,十分惬意。由此,我对古民居木雕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着迷了十六七年。

现在,除国家特别保护的以外,因房屋的自然破损、天灾人祸等多种因素,真正还留在房屋构件上的古民居木雕已不多见。元、明时期的民居木雕图案,现绝大多数已成为人们的收藏品;清代真正还留在房屋上的民居木雕也渐成罕物。因而,我便在陕西省境内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跑了 64 个市、县、区的山村乡野、峁梁沟壑,来搜集拍摄这些精湛优美的木雕艺术品。我深深地感受到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必须抓紧时间抢救,尽一点民俗摄影人的良心,让它的原貌留存下来供世人观赏。

陕西的民居木雕有其独具的特色,这与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关。历史上周、秦、汉、唐等 13 个朝代在此建都,是历代盛世建都最长的省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

陕西是个文化大省,同时也是旅游大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人常说 :“江南才子山东将,陕西黄土埋皇上。”在这块黄土高原上,仅大型帝王陵墓就有 72 座,文臣武将、太子公主墓近千座,古遗址、古寺庙 800 多处,黄帝陵、秦始皇兵马俑、法门寺、唐华清宫御汤遗址、乾陵司马道、大小雁塔、西岳庙、司马迁墓、张良庙、武侯墓(祠)、半坡博物馆、碑林博物馆、白云山、楼观台、玉华宫等名胜古迹构成了陕西以“古、独、多”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陕西的历史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除此之外,陕西还有附着在古民居建筑中独具特色的木、砖、石雕,这是十分宝贵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这里讲的“独具特色”,是说在雕刻内容和所在位置上,陕西的民居木雕主要是展现在隔扇门、窗裙板上的浮雕图案,这在江南或别的省份是不多见的。

正如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老先生说的:“陕西历史文化艺术宝库中,除了帝王宫殿、坛庙、陵墓、寺院等之外,还有一份十分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民居宅第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类型。而民居建筑艺术中的木雕又更独具特色,它的价值在于它是历史文化的写照,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十分密切,反映了陕西这一地区独特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审美观念。它们正是华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西安地区的古民居木雕儒家思想闪光

西安,陕西省省会。地处中国腹地关中平原中部。全市有文物保护单位258 处,出土文物 12 万余件。文物古迹数量之多、密度之大、等级之高居全国之首。其中比较著名的中国第一座人类史前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中国最古老的园林骊山华清宫,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碑林,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宏大的城垣明城墙,还有钟楼、鼓楼、大小雁塔等灿烂夺目的建筑文化和传统文化都令世人瞩目。

西安地区亦有着丰富的古民居木雕这些民间艺术品,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其儒家思想的成分尤为突出,雕刻着具有一定文化品位和思想内容的图案,如展示秦川人对耕与读的独特观念的“耕读传家”图,还有儒家历来提倡的“孝道”的二十四孝图等。

以孝道为例,在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马厂村的郭家庄园,就以连环画的形式在堂厅的隔扇门上刻着 16 幅“二十四孝”图:“老莱子戏彩娱亲”“王祥卧冰求鲤”“黄香扇凉温席”“崔妇乳姑不怠”“丁兰刻木事亲”等图案,将历史上流传很广的孝敬老人的典型人物故事雕刻在家中很显眼的堂厅隔扇门这个大块木板上,放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易看见的地方,时时刻刻使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加以效仿。这就体现着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启迪、警示后人学习先人们的行孝之道,使子孙成为品德高尚完善、行为光明磊落、尊重爱护他人的人。

百善孝为先。从现在来看,木雕图案所宣扬提倡的孝道仍不过时,当今人们应当认真地继承和发扬。

再看“耕读传家”。“耕读第”“勤耕读”“耕读传家”这些词句,在当今关中农村人家的临街大门尚作为匾额的还随处可见,或以牌匾,或以雕刻,或直接书写于户外的门额上,熠熠生辉。这对关中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耕读传家”是秦川人的主要观念,他们将读书和农耕等量齐观,而无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偏见,将农民和读书人置于同等高尚的地位。这种特殊现象是秦川农民传统的尚农思想的体现,而这种尚农的精神就是尊重自己。秦川农民自尊心理的产生,不仅在于丰腴的八百里秦川向他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耕耘条件,更在于后稷教稼穑以来,这块土地就成为中华农业最早发达的地域,“以农为本”的思想深深扎根在他们的脑海中。旧时,学童即使科举入第做官,也有“多勇于退”的。由于这里是周秦汉唐等 13 个王朝的重要发祥地及传统文化的根基,以它持续的惯性浸润于后世,因此,小康农民素朴的技艺中流露出平和的情趣与深沉古雅的文人格调很容易在这里融合滋长起来,形成土而不俗的秦川人风貌。直到改革开放前的 20 世纪 80 年代,秦川农民还不愿意出外经商或工作;已在单位工作多年的干部职工,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还念念不忘“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七十二行,庄稼为王”等思农想家、欲重返农村故里过那种悠闲清静的田园生活。这充分体现了八百里秦川人特有的依恋故土和以农为荣的自慰、温馨的情愫。韩城地区的古民居木雕文化色彩浓于他处

韩城市在陕西的东部,归渭南地区所辖,和山西省为邻。这里是汉太史公司马迁的故里。

因为历史上韩城为陕西东府文化发达之地,被称为“士风醇茂,户尽可封”之区。据有关资料统计,这个 10 万余人的小县,明清时期科举中进士、举人、贡生者达 1396 人之多。清代状元、会元、解元皆备,共 14 人,因而有“解状盛区”之誉。入仕为官者数以千计,明清时身居一品宰相者二人,身为尚书、侍郎、巡抚、御史等高官者数十人。

由于韩城自古以来文化发达,为官者众多,所以,在古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房屋的装饰雕刻上就颇具文化特色,“欧阳母芦蒂教子”“孔融让梨”“三娘教子”“孙康映雪苦读”等内容的文化色彩浓于他处。

在韩城市北约十千米处有个党家村,是韩城地区这一时期建筑民俗的典型代表,闻名国内外,被誉为“民居瑰宝”“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英国皇家学会查理教授赞称:“世界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韩城党家村的“四合院”组合巧妙,营造精良,高度有数,用途有规定,居住有次序,具有地方特色和内涵诸多的民俗风情。特别是房屋木雕的文化艺术品位,令人惊叹。

在隔扇门窗裙板上的人物故事浮雕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取材于神话故事、诗词典故、戏曲演义及历史掌故。如“八仙祝寿”“唐尧访舜”“麒麟送子”“周敦颐爱莲”等,还有表现民间生活情趣,多为广大群众热爱的吉祥、喜庆的图案。这些看似简单的画面,都是一幅幅神秘的民族心理密码,这种密码不仅记录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展示着它的奥秘与神圣。

在党家村民居四合院的照壁墙、大门外两侧墙壁及歇檐厅山墙上等醒目之处,别出心裁地题刻着家训,以教育子孙后代。这些遗留给子孙的精神财富内涵丰富多彩,有教益之效。比如“四勿: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人勿亲”“四要知:在少壮之时要知老年人的心酸,当旁观之境要知局内人的景况,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人的苦恼,居安乐之场要知患难人的痛痒”“四悔: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习用时悔,醉时失言醒时悔,健不保养病时悔”等,这些家训题刻于明清的封建时代,但就其内容来看,富有人生哲理,是为人之道、处世之理、修身之德、养性之规,不失古为今用之效。据党家村史记载,明代本村有个名叫党孟梅的富户,在 1539 年,当地干旱,粮食无收,他便捐出 300 两银子为各村村民代交田赋。1555 年庄稼受灾,又遇地震,贫困人家借他 200 多石 ( 一石为十斗)粮食,无力偿还,他从不逼债,并当众烧毁这些借据,这就是受“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人的苦恼,居安乐之场要知患难人的痛痒”的影响而出现的实例。咸阳地区的古民居木雕民俗博物馆

咸阳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秦王嬴政在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 秦王朝。汉唐之际,咸阳居京畿重地。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乾陵等27 个帝王和 250 个皇亲国戚、文臣武将的陵墓都坐落在咸阳的北原上,绵延百里,蔚为壮观。除此而外,咸阳地区现存的且保护较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已列为民俗博物馆的有三处:一是三原县的清代民居,孟店村周家大屋,是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慈禧太后逃往西安时,在陕西认的干女儿的娘家;二是泾阳县安吴镇她的婆家;三是在旬邑县做过清朝盐运使的唐廷铨的唐家庄园。

唐家庄园位于旬邑县城北 7 千米处的唐家村,是一座省内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民宅,距今已有 300 余年的历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反面教材——“阶级斗争展览馆”而因祸得福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唐家民宅的建筑巧夺天工,屋顶脊卧兽飞、檐牙高啄、钩心斗角,墙壁为水磨石砖,镶以木砖石雕,雕刻的梅、兰、竹、菊及牡丹、玉兰和山水人物、故事传说精巧绝伦,门栏窗棂玲珑剔透,不失为研究清代建筑、雕刻、书法艺术、风土民情的直观实物。

以唐家用楠木制作的隔扇门上的黄杨木镶嵌木雕图案“醉八仙”为例,这组木雕刀笔细腻生动,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醉八仙各自不同的神态,那精美的图案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那副醉态让人乐而捧腹。八仙的故事称得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已是人们的口头习语。民居中雕刻八仙的图案比庙观中的要多得多,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八仙的形象与那些正襟危坐的神仙大不相同。他们的形象神态各异、丰富多彩,可以随人们的喜好和需要而改变,故而迎合了不同人的喜好和民间喜庆的需要。八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们是人民大众塑造的神仙,男女老幼、富贵贫贱、文庄粗野的社会各界均可在八仙中找到自己亲近、喜爱的知音。如: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传说他是理发匠的保护神;蓝采和是流浪艺人的保护神;曹国舅是男女艺术家的保护神;铁拐李是医药界的保护神,等等。

这组醉八仙木雕是以“八仙过海”的著名传说为蓝本来雕刻的。它说的是王母娘娘在瑶池设宴款待八仙,褒奖他们个个都为民间大众做了不少善事,特意犒赏他们。

八仙个个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辞了王母娘娘来到东海上,乘着酒兴打赌,各自施展本事。陕南地区的古民居木雕明清风格较多

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皆在秦岭以南,位于陕西南部,与湖北、四川接壤,人们习惯上称“陕南”。

汉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312年秦惠王在此设郡,迄今已有2300余年的历史,汉朝出使西域的张骞就诞生在这里,世界造纸鼻祖蔡伦也封侯并归葬于此,汉朝著名大将军韩信家祠就在城固县的原公镇。

韩家祠位于原公西坝村韩家巷中部,祠堂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由照壁、山门、牌楼、中厅、献殿、过厅、大殿组成,面阔三间,五进四院,呈长方形,占地约 5 亩。照壁坐落在韩家巷南部,与山门相对,为双耳砖雕,高大雄伟,体现出韩家的尊贵和富有。山门为硬山垂脊式构造,据传为仿江苏无锡县衙式样而造,门槛下汉白玉质地的报鼓石,雕刻刀法细腻,图案形象生动。二进为牌楼,又称进士楼,重檐歇山顶,楼高三层,前檐牌匾楷书“奉南大夫”,牌匾四周雕以文房四宝、如意等图案,落款韩叙典、韩法、韩履宠爷孙三人,后檐牌匾楷书“进士”,西侧门楣下挂深浮雕“百官朝圣图”,人物造型生动,栩栩如生。这幅浮雕图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韩家人用泥抹了,并写上标语才得以保存下来,现在仍能看出斑斑泥渍。原前檐下曾竖写有“诰封”匾,左右明柱上分别挂着“乡举孝廉”“明经进士”匾,透雕云龙门牙等精美饰件,可惜已损坏。该楼因是标榜政绩地位的纪念性建筑,故而建造得十分有气魄,雕梁画栋、做工精细,七彩斗拱、飞檐翘角,构思奇妙,给人以平步青云之感,是一座难得一见的古代建筑艺术珍品。三进中厅,硬山顶垂直脊式构造,起过渡作用;四进献殿,悬山顶脊式构造,为周期性祭祀及族人议事用;五进大殿,建筑式样与献殿同,呈明代风格,供奉韩家历代先祖神位。在献殿与大殿之间,间隔较近,巧妙地用过桥的方法连接起来,形成过厅,设计合理,匠心独具。由于做工精细,虽历数百载风雨,仍然尚存完好,且仍为韩姓后人所居。

安康地处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之间的秦巴山区,北边是巍峨的秦岭山脉,南部是峰峦俊秀的巴山山脉。在夏商之交,巴山的巴族部落就在这里建立了“巴方”国。其中心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湿润,物产富饶,安康是集秦风楚韵于一身的陕南重镇。著名南宋诗人陆游在南宋乾道八年(1172)就写诗称赞:“安康甲第天下传,玉题绣井摩云烟。落城鼓吹震百里,意气欲压秦山川。”

安康所辖的旬阳县蜀河镇、紫阳县红椿镇都是现存明清时代民居较多的地方,并且地方政府已着手给予保护。蜀河是旬阳的一个古镇,曾经是繁荣一时的海陆码头。据旬阳方志记载,清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770-1773),因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等省自然灾害频繁,大量饥民携家带口陆续涌入秦巴山区认地开荒。当时其他定居客民与本地居民的比例为八比二。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创业,有了相当积蓄之后,首富之家便凭借资本大兴土木,建造新宅大院,其他有条件者也亦步亦趋,互相攀比,讲究变异,追求创新,因而形成富丽堂皇、异彩纷呈,充满秦风楚韵的民居建筑风格。

由于受当时制度、文化、传统习俗、经济状况等社会因素与所处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旬阳清代民居在布局、结构和艺术处理上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共性之中又富有鲜明的个性。布局是以对称均衡的单体天井院落占主导地位,而别出心裁、各具情趣的局部装饰,则是其个性的反映。比如铜钱乡张家湾的张家院,今存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天井院及前院门楼,小院由面阔三间的前厅、上房及面阔两间的两厢组成,平面近正方形,游者远看其外貌平淡无奇,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登堂入室后却为其“内秀”惊叹:沿十级台阶入前厅正门,两扇门板的上部都以红漆做底,各刻一首七言八句古诗,行书字体,阴刻鎏金,书法秀丽流畅,诗意古雅深奥,以之作为永久性门画。前厅中堂迎面装修板壁,两侧隔间装花结式落地长窗。沿中堂两侧通向天井院门的边门顶部有墨书门额,右为“止步扬发”,左为“芝兰其室”,其下单扇门亦各刻一首七言八句古诗。上房正面装六格扇门,门心透刻花鸟、人物,中夹木板上也浅浅地刻有浮雕鹿、鹤、变形凤纹等,做工精细,生动传神。

商洛,传说是秦代商鞅的封地,因商山、洛水而得名,是秦晋楚三国交会的三角地带。山川名胜如林如画,人文自然景观遍布全区,古文化建筑遗址 46 处,会馆、戏楼、寺庙、塔碑 100 多处,现存较完整的丹凤县船帮会馆中的戏楼就是其中的代表,是陕西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凤县古称龙驹寨,自古是“北通秦晋、南接吴楚”的交通要道,在陇海铁路未修筑之前,东路货物沿长江汉水逆流而上到龙驹寨(丹凤),然后由此驮运分散至西安、甘肃,北经洛南转运到潼关、山西等地,故而久有“水旱码头”称号。由此,丹江水运兴隆发达,船工、艄公、搬运工就多,他们经常往来于江上,需要有个自己休息落脚、议事之所。船工们团结一心,从每个运件的报酬中提取三个铜钱,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终于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建成了一座在建筑规模和雕刻艺术上都闻名遐迩的会馆。戏楼是会馆的主要建筑,它集中了南北建筑风格之精华,使其有北方建筑庄重大方的格调,也有南方建筑华丽细腻的特征。戏楼坐北向南,砖木结构,长 36 米,进深 11 米,台口 8 米,在戏楼的木件上都雕刻有山川河流、亭台楼阁、车马仪仗、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士农工商等,其中的人物雕像更为精巧,有大舜耕田、夏禹治水、牛角挂书、文王访贤,还有农夫挥锄、村姑喂猪、樵子负薪、行旅赶车,也有映雪读书、赤壁夜游,还有两军交战的文武场面等。此外,尚刻有二龙戏珠、凤凰展翅的争奇斗艳的缤纷画面。这些由艄公、船工、搬运工捐资建造的会馆,于别处的楼台堂馆在木雕图案内容上有较大的不同之处是:图案的画面和内容多反映了农村普通百姓生活和船工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内容少。因这些船工艄公们原先都是农民,他们自己出钱建造的会馆就要有自己意愿的体现,要将他们熟悉的农村生活场景,如村姑织布、喂猪、养牛、耕地等图案雕刻其上。只要他们上岸入馆休息,看一看这些熟悉的乡村场景,如同现代人想亲人时看一看照片是一样的心态,以此来抚慰长期奔波江上,无法和妻儿老小相聚的苦楚心绪。陕北地区的古民居木雕生殖崇拜展示

延安、榆林地处陕西北端,与宁夏、内蒙古、甘肃、山西接壤,人称“陕北”。

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以“两圣三黄”(中国革命圣地、中华民族圣地,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驰名中外。延安地区的民居以窑洞为主。民居的木雕艺术品除洛川、黄陵有些外,别处则以剪纸窗花为最。

古城榆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靖边县统万城是 1500 年前大夏国都城遗址,佳县白云山庙宇是西北最大的道观。热情奔放的大秧歌、高亢激越的信天游、千姿百态的绥德石雕、细腻秀美的“三边”剪纸,风格独特的神木县明清民居四合院、垂花门楼等木雕,无不以其浓郁的西北风情和淳厚朴实的生活底蕴,风靡海内外。

陕北,由于历史上受战争、风沙、干旱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一直比较贫困、落后、闭塞。陕北地广人稀,人们希望增加人口数量,故而对生殖崇拜十分重视。这一观念在剪纸、木雕、石雕等民间艺术品的形成以及内容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如图“喜鹊登梅”“鲤鱼穿莲”等就是隐喻人类的性爱、性结合和生育繁衍活动的图案,十分逼真而生动地喻示男女之情。雕刻在儿孙辈居住的厢房门额上的花板图案“喜鹊登梅”,一对喜鹊登临盛开的梅花枝头。梅与媒谐音,这里寓婚姻之意。又有一丛青竹,整个画寓“梅花送子,青竹送孙”之意。这是汉唐文化的写照。同时那对栩栩如生的喜鹊,以“男左女右”的列序习惯。右边的那只,塑造以闪翅、挺腹、勾头的妩媚之态,向对方发出求爱的信号,而将左边这只雄性喜鹊雕以前倾欲飞、即刻应和雌性之邀的态势,活灵活现地向人们喻示着后边将会发生的一切……

再看一看古时新婚男女结婚时必备的房中家具—— 板式衣柜上的插角图案。镂刻的“鲤鱼穿莲”,这个图案的主要命题是性爱,生殖繁衍,莲生贵子。图中右半边有只大鱼呵护着一条小鱼跃出水面,以中国人的习俗,右边的大鱼定是雌性无疑,而图中左半边的雄鱼翘首回望着那条爱情结晶—— 新生的小鱼而欣喜若狂。陕西民间人们常说“鱼儿闹莲花,两口子上炕结缘法”的乡俗俚语,它以浅白的口头文学语言,为民间的隐秘和造型符号所隐喻的内涵做了很好的注解,使我们便于领悟其中的寓意,这便是它表现的性爱、性结合和生殖繁衍崇拜的真正隐喻。陕西古民居木雕价值与特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