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欢迎到被需要:高情商决定你的社交价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21:57:51

点击下载

作者:张萌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从受欢迎到被需要:高情商决定你的社交价值

从受欢迎到被需要:高情商决定你的社交价值试读:

前言

我看到过很多以介绍和推荐为主的前言,但那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作为奋斗者的同行者和朋友,我更愿意在这里帮大家弄明白关于高情商的三个关键问题:高情商到底是什么

我就不用其定义来回答了,因为那样并不能对你有太大的帮助。我只能告诉你我眼里的高情商,我所理解的高情商就是高效运用你的情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它为你的目标实现保驾护航。

如果你说“好好说话,做一个受欢迎的人”这也算是高情商,我会为你点赞。但是我要告诉你,那只是高情商带来的好结果。如果不能带来价值,助你实现目标,那么你的“好好说话”很可能就会让对方厌烦,因为大家都很忙,没时间听你闲聊;如果不能为自己的奋斗助力,你“受欢迎的人”的人设就会被贴上“好人病”的标签,它的学名叫作“取悦症”,这是病,得治。修炼高情商很难吗

在我的《高情商领导力》线下课堂上,被问到最多的就是修炼难度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我有一个好答案和一个坏答案,但是我准备先告诉你坏答案:高情商的修炼确实挺难的。因为高情商是要用来跟人打交道的,而这个世界上最难琢磨的就是人心,更何况我们还要通过与人打交道实现目标。虽然我为此准备了不少方法,但是我还是没办法向你解释清楚,就像标注再准确的菜谱都没办法告诉你“少许”“若干”到底是多少,这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高情商的修炼,你说难还是不难?

然后我再把好答案告诉你,这个好答案就是,难是一件好事。这件事虽然难,但却很靠谱。这里面的力道确实很难拿捏,我也确实没办法告诉你应该用几分力,而且每次做到恰到好处所需要的力度也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总能够给你一些实用的建议。不管是用来捅破窗户纸的思维破壁,还是拿来就用的实操方案,我都给你准备了不少。只要你勤于实践,那些我没办法通过文字清晰表达的东西,你通通都能融会贯通,巧妙运用。禅宗有句话,大意是“道不可道,然近道之道不可不道”,道理与此大致相同。高情商很难,难在那些不可言说的分寸拿捏。但是我能给你“近道之道”,于是,你就可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如此,你还会觉得难吗?当然,这个功夫肯定需要你自己来下。难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它能帮你超越绝大多数的竞争对手。高情商者之所以能够卓尔不群,所凭借的就是这个“难”字而已。修炼高情商就一定会成功吗

关于这个问题,虽然我很想给你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是我不想骗人,哪怕是善意的谎言。我只能告诉你,我的《从受欢迎到被需要:高情商决定你的社交价值》是为那些奋斗者准备的。书里的每一个方法都是为了帮奋斗者解决问题而设计的,书里的故事也都是奋斗者自己的故事。至于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大佬传奇,不是没有,但是真的很少,而且本书也不打煽情牌,这对习惯于鸡汤思维的人来说,确实不过瘾。

如果你是个奋斗者,我能告诉你的就是,高情商的修炼会成为你强大的助力。让高情商为奋斗者助力,这是我做高情商课程的初心,也是写作本书的终极目标。你需要做的就是尽管拿出奋斗者的狠劲儿,因为这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

我希望每一个奋斗者都能成功,就像我对成功的渴望一样热切。在这一点上,我们是一致的。赢,就是战胜过去的自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你的努力,你还需要修炼这个能够“变现”的高情商。

如果这本书需要一个标签的话,我希望这个标签是:一本硬核情商书。第一章从“受欢迎”到“被需要”,高情商者的关系跃迁术第一节“受欢迎”还是“被需要”,关键看价值

小雪是个特别优秀的女孩,在“第二届又忙又美大赛”中有不错的表现。她也是青创客中非常出色的一位,尤其在高情商领导力方面做得很好。但是,事情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

小雪是那种让人一见面就放下提防之心的女孩儿,有着圆圆的脸蛋儿,脸上永远带着笑,走起路来带着一阵风,关键是她还非常热心。一次课堂休息时,我发现她在一群陌生人中间聊得火热,于是,我开始关注她。后来我跟她说,在互联网时代,她应该建立自己的创业大会,挑战自己,做一名会长。不得不说,她的执行力非常强。几天时间,她就组建了自己的社群,而且规模还不小。

当她向我求助的时候,她的话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她说:“萌姐,我是不是那种情商特别低的人?我是不是人缘很差?”

听得出她话语中那种掩饰不住的挫败感。由于不清楚事情的原委,我没有急于表明态度,而是示意她继续说下去。“我觉得我的人缘还是不错的,应该是那种比较受欢迎的人。但是为什么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那些能够帮助我的人却没帮我而去帮助别人?他们不帮我,我并不难过,我难过的是他们明明有能力对我伸以援手但却选择了袖手旁观而去帮助别人。”

她并没有继续讲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我明白了她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她的烦恼是:我明明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可为什么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朋友们却没帮她而选择帮助别人?

不得不说,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在回答“为什么”之前,我们先来捋一下它的内在逻辑。但凡有这样困惑的人,他们对高情商的认知都有这样的特点:

1. 那些拥有好人缘或受欢迎的人就是所谓的高情商的人。

2. 因为我是受欢迎的人,所以得到别人的帮助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所以,我知道小雪这些话不是在抱怨,而是她真的很迷惑。因为现实跟她对高情商的一贯认知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她并不是真的怀疑自己的情商,也不是怀疑自己的人缘,她怀疑的是高情商在现实社交当中的价值。她的疑惑其实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高情商,在我们的奋斗中到底能不能“变现”?

到底能不能“变现”?答案是,能。在我的《高情商领导力》课程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高情商是可以“变现”的,是所有奋斗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既然高情商是可以“变现”的,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小雪那样的困境呢?问题的根本就在于这类人对高情商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升级对高情商概念的认知。升级后,我们对高情商必须有这样的认知:

高情商者会让别人感到很舒服,会受到别人欢迎。但并不是所有让别人感觉舒适的人都是高情商者,还可能是“取悦症”患者。

让别人感觉舒适,并不等于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别人乐意帮你,你很幸运,那是情分;反之,也无可厚非。

有些人也许会想:要是按照这个逻辑,高情商岂不是更不容易“变现”了吗?为什么还要升级对高情商的认知呢?我们这么做是为了看清高情商“变现”的认知关键词——价值。

在实现对高情商的认知升级后,我们眼里的高情商应该是这样的:高情商者会让别人感觉很舒适,这点很重要。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用好自己的价值,促进高情商“变现”。这就是我经常强调的“价值锚点”,是高情商中高维度的价值。只有实现了对高情商的认知升级,理解了“价值锚点”,才能更好地让高情商落地、“变现”,为你的奋斗助力。

于是,在弄明白小雪困境的真正原因后,我对她说:“你并不是一个低情商的人,最起码你有好人缘,你身边很多人都喜欢你,这是个不错的开始。你现在烦恼是因为你没有参悟到高情商中的‘价值锚点’,而它是让情商‘变现’的关键因素。”

那么,为什么有了“价值锚点”的加持,高情商变现就会变得很容易呢?很简单,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管建立什么样的关系,都不外乎两个因素:

一是情感因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舒适感,对方跟你在一起感觉很舒服,就愿意跟你建立某种连接。但是这种连接是偏感性的,同时也是非常松散的。喜欢就多接触,不喜欢就少接触。它的随意性、偶然性很强。

二是价值因素。就是你的某种价值是对方非常需要的,对方想要达成相关目标,就不得不与你建立连接。你自身价值的可替代性越低,对方与你建立连接的必然性和连接的强度就越大。这是一种超强的连接。

高情商变现,其实就是把人缘变成人脉,从而为你的奋斗助力。当你需要帮助时,身边总有几个得力的朋友主动为你“打call”,这也是修炼高情商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好人缘——情感因素是高情商变现的催化剂,而刚需——价值因素才是关键所在,这是高情商“价值锚点”的内在逻辑。

我们用更加直白的话来表述,别人会不会与你建立强联系,更多地是取决于对方是否需要你的价值。而好人缘、受欢迎,则会最大限度地降低这个过程的成本,缩短这一过程的时间。再直白一点儿,如果现在有两个人同时向你寻求帮助,而你只能帮一个。一个是对你来说非常有价值的人,另一个是你感觉很不错的人。你会怎么选?

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那个自己需要的人,而给那个感觉很不错的人发“好人卡”。所以,要理解“价值锚点”就一定要明白,“好人卡”不只在恋爱中才有。如果你不具备“价值锚点”思维,即使你真的很受欢迎,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收到的也有可能是“好人卡”,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你到底是一个真正的高情商者还是一个自以为是的高情商者?回想一下过往经历,看看你有没有遇到过小雪这样的困境,顺便也看看你身边的那些“社交达人”,如果他们有困难找你帮忙时,你会帮哪一个,又会给哪一个发“好人卡”?

总而言之,“价值锚点”既是高情商变现的关键,也是鉴别高情商的试金石。理解了“价值锚点”,就能帮助你在人际关系里实现从“受欢迎”到“被需要”的跃迁,而“被需要”的价值则是别人无可替代的。因此,要用心使用“价值锚点”。第二节我是谁,我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

几乎所有开始接触我的高情商课程的小伙伴,都会被要求做自我介绍。与一般的自我介绍不同的是,我所要求的这个自我介绍不是单向介绍的,而是双向互动的。我把这种方式叫作“三点定位法”,又叫作“社交自画像”。

我会要求他们用几个关键词或者几个简短的句子来介绍自己,然后用这些关键词或短句当中的关键信息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所有新人都要按照这个要求介绍自己。而这,只是个开始。

等新人按照要求介绍完自己后,我会对他身边的人提问。就问:从他的自我介绍中,你捕获到了什么关键信息;这些信息能不能帮助你做出要不要与他建立连接的决定;你准备从哪个方面跟他建立连接。如果我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或者是模糊不清的,那我得要求这位新人重新做一遍自我介绍。规则不变,直到他身边的人给出让人满意的答案为止。

一般来讲,这个过程需要经过三五个回合的修正,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通常情况下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大家好,我叫××。我今年××岁,来自××,毕业于××,是一名××。”“大家好,我来自××,毕业于××,是一名××,我平时喜欢××,我能在××方面为您提供帮助。”“大家好,我叫××,我是一名××,能够为您提供××方面的帮助,我喜欢××,希望能够在××方面得到大家的帮助。”

如果是按照第三种方式来做自我介绍,坐在他身边的人就能够通过这些信息快速做出判断。马上就能了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能够为别人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他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是不是需要他的帮助,我能不能为他提供帮助,甚至我身边的人有谁需要他的帮助,又有谁能够为他提供帮助。如此一来,你不光能快速决定要不要与他建立连接或者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连接,就连身边有什么样的资源可以让你与他建立连接都能清晰明了。还有比这更加高效的自我介绍方式吗?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个三点定位法:

用几个关键词或简短的句子来描述自己,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这幅“自画像”必须能清晰传达出三个关键信息——“我是谁,我能提供什么,我需要什么。”以便使用“价值锚点”思维,在社交网络中找到自我价值的精准定位。

需要注意的是,用来画“自画像”的关键词以五个词为好。少于五个,很可能无法保证这三个关键信息被完整输出。比如,“我是谁”这个关键信息就包括两部分,一个是你叫什么,另外一个就是你是做什么的。二者缺一不可,如果缺了叫什么,那将来对方在需要联系你的时候,很可能会因为不知道怎么称呼你而放弃。再比如说“我能提供什么”,这一点也能分作两部分,一个是职业赋予你的,一个是爱好赋予你的。所以,为保证三个关键信息的完整性,画“自画像”的关键词最好不要少于五个,但是也不能过多,过多则会因为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弱化三个关键信息的存在感。五个并不是标准数量,却是最常见的,这个标准是要保证三个关键信息的完整和醒目。

我一般都会以自我介绍的方式,帮助学生一步步推导出三点定位法,但是它绝不仅仅在做自我介绍时可以用到。与其说这是一个体面的自我介绍方法,倒不如说是一个更加高明的自我价值认知。在这个时代,想要与我们建立连接的外在因素简直太多了,我们从来没有认识过这么多陌生人。同一个地域的,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个单位的,同一个线上社群的,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喜欢同一品牌的,或者只是简单聊过几句顺便加个微信好友的。在这么多人中,你怎么快速找到你所需要的人?怎么让需要你的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你?三点定位法就是个不错的方法。越来越高端、便捷的通信方式让我们能轻易地联系到很多人,我们从不曾拥有这么庞大的人脉资源。不管你有什么样的需求,能够有能力满足你需求的人都是一类人,而且远不止一两个。决定谁跟你之间会发生故事的关键因素,就是你在第一时间想到了谁。在你的资源搜索榜上位置越靠前,你们之间发生故事的概率就越大。反过来也是一样,你在别人资源搜索榜上的位置很多时候比你自身的价值还重要。三点定位法就是能够帮助你快速占领他人资源搜索榜前排位置的“超级神器”。

学会三点定位法之后,你至少应该把下面这三件特别重要的事变成你的本能:

经常用这三个关键信息对自己的价值认知进行修正。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我是谁,我能提供什么,我需要什么”,把这些关键信息传递出去,并确认对方接收。

当面对一个陌生人的时候,能够快速运用三点定位法对他进行社交价值定位。如果他没有告诉你足够的信息,那就想办法让他告诉你,不管是直接从他那里获得,还是间接从熟悉他的人那里获得。不然你就没办法从自己的资源搜索榜上及时找到他。

运用三点定位法对自己的通信录资源进行整合,并及时更新和校正。在整合之后出现在通信录里面的人名后面至少应该有这样的备注:行业、职位、产品、合作需要。然后注意及时更新,比如××转行了、升职了、解锁新技能了。这些应体现在对他的备注中。

坚持做上面说的这三件事,直到将其变成自己的本能反应。这时候三点定位法对你来说,就不只是一种方法,还变成了一种思维方式,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你才算是真正学会了三点定位法。

所以我的建议是:马上开始做这三件事,直到成为你的习惯。不管是不是理解都要去做,如果你已经理解了,在做的时候就会发现,它比你原来理解的还要神奇,这也是我们说的通过行动去迭代你的自我认知。如果还有弄不明白的地方,不要紧,你会发现有些东西做着做着就通透了。所以开始行动,从今天开始,运用三点定位法做好你的三件事。第三节“我需要帮忙”或“给你一个机会”

我不止一次问我的青创合伙人一个问题:如果你遇到一个问题,需要寻求别人的帮助,你会如何向对方表达得优雅和体面?

这是个好问题,但也实实在在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开口求人,这件事本身就是社交中的一个痛点。能开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能不能办成都是未知,还想把这件事办得体面,这就是难上加难了。很多人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脸上都会挤出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潜台词也很明显:“都到了开口求人的地步了,还讲究优雅和体面?你确定不是在开玩笑吗?”

没错,我真的不是在开玩笑。这个问题,我绝对是很认真地在问你。当然,我们的小伙伴也很认真地给出了答案。如下:“我觉得请人帮忙,最重要的是诚恳,要能放得下面子,放低自己的姿态。这样才能让别人看到你的诚意,他们才会帮助你。对了,还要突出别人帮助你的重要性,还有你对成功的渴望。我想我会这样跟别人说:‘您知道为了这件事,我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努力。而且您的帮助对我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您可能不知道您现在的选择将会决定我们这件事情的成败。如果您能够施以援手,这份恩情我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这样的表达姿态够低,态度也很诚恳,也充分表现了对方帮助的重要性,还真有成事的可能。不过不够优雅,也不够体面。再比如这样的答案:“我的感觉是,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首先得学会‘亮肌肉’。你得证明你有成事的能力,毕竟对方帮助你也是一种付出,谁也不想在一个毫无价值的人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如果要想把这件事做得优雅一些,你就要用一些硬指标来证明这件事的可行性和你能办成此事的概率。比如我会在开口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各种报表、数据分析我都会准备好。即使只是一件不太大的事情,我也会先演练几遍,以保证别人对我能力的信任。我觉得这比诚恳更重要一些。”

这也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答案,也有很多可取的地方。无论如何,向别人证明某件事的可行性以及你具备办成这件事的能力,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你获得帮助的概率。比起第一种答案中只关注态度和自己的姿态,确实高明了不少。然而还是不够优雅,也不够高明。到底有没有比前两种更优雅、更体面的求助方式呢?有。我们来看第三种答案。如下:“我觉得要想让这件事变得优雅,就得想办法改变单纯地向别人索取的想法。看看别人如果帮你,他能从这当中获得什么好处,或者你有没有什么是对方需要的。想办法把一方向另一方的索取,变成双方都能获得好处的事情(共赢)。如果是我,我就会先考虑对方能通过帮我而收获什么样的价值,然后再寻找需要这些好处又能为我提供帮助的人。这时我们间的关系就平等了。我不用再跟他说:‘我遇到了一个困难,需要你的帮助。’我可以这么对他说:‘我这里有一个不错的机会,对我们双方都有好处,你要不要试一试?’“这时候我的姿态依然可以放得很低,我还可以‘亮肌肉’去证明我能够把这件事办成。但因为我不再是向他索取,而是在为他送福利,那么这件事情就会变得很优雅,也很体面了。”

没错,让寻求帮助这件事变得更优雅、更体面的方法不在具体的表达技巧上,而在思维的逻辑上。不管是放低姿态也好,“亮肌肉”也好,都只是在关注细节上的不同,而做事的基本逻辑都是一样的。这个基本逻辑就是索取逻辑,所做的都是一些技术层面上的努力。但是不管我们在技术层面上做得有多好,都不能改变想要向对方索取的基本事实。只要是手心朝上向别人索取,不管怎么伪装你都优雅不起来。只有把单向的索取变成双向受益的共赢,这件事才能更加体面。在寻求帮助这件事上,不仅要看到对方的帮助对自己的价值,还要看到这件事在对方眼里的价值,然后想办法满足对方的价值需求,那么这件事就变得体面多了。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某品牌女装的经理,依托职业资源优势,你构筑了一个规模不小的线上社群,社群里都是一些关注时尚和注重生活品质的年轻职场女性。你要想增强这个社群成员的凝聚力,就需要不断邀请各路时尚大咖来为她们做一些分享、互动。从常规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情。这不仅需要门路、关系,还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经费,这对你来说压力非常大。但若厚着脸皮让人家免费来帮忙,连你自己都觉得这件事不靠谱。怎么办?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不花钱还能办得体面呢?那就必须想办法把这件事从单向的索取变成双向受益的共赢。

比如,你可以这么思考。要想把这件请人帮忙的事情变成双赢,就得琢磨一下你有什么。你有什么呢?你有一个规模不小的线上社群,这些年轻的职场女性拥有较强的时尚意识和一定的消费能力,她们都非常关注生活的品质。然后再想想,你需要邀请的这些大咖,他们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粉丝,需要大量具有时尚接受能力、消费能力,以及随时可以转化为客户的优质女性消费群体。而你的社群中就有这样的一批人,试问那些大咖需不需要她们?太需要了!

只要想通了这一点,你就不用为支付不起经费头疼了。你可以跟大咖说:“我这里有一个社群,都是我多年来积累的客户。她们对时尚产品拥有超强的接受能力和消费能力,您只需要跟她们做一次线上互动就有可能让她们变成您的优质粉丝。这件事您愿意做吗?”这样的好事,他们当然愿意做。这件事这么做,是不是显得特别优雅,特别体面?那绝对是的。

需要注意的是,你需要把这个问题再问一遍自己。不要重复我给的答案,忘掉我说的话,记住我告诉你的思维方式。用你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件需要向别人寻求帮助的事情去做一次现实分析,看看能不能在这个思维的指导下琢磨出优雅、体面的方法。第四节先讲价值,因为“必有重谢”真的很低端

先给大家分享一个词“兑付型产品”,怎么理解这个词呢?我之前说过,请人帮忙的时候要想把事情办得更体面,就得运用价值思维,把单向的索取变成双向受益,让对方也能从这件事中获益。只要方法得当,这一规则的适用性非常强。但是什么事情都难免有例外,有些事情单从这件事上来看对方是没办法获益的,但是偏偏又只有这个人才能帮你。怎么办?你就得准备好在其他方面给对方弥补,这个用来弥补对方因为帮你而付出的东西,我把它叫作“兑付型产品”。它可以是实物,可以是信息,也可以是服务。只要用来弥补对方因为帮你而做出的付出,就可以叫作“兑付型产品”。

其实要理解什么是兑付型产品,一点儿难度都没有,甚至兑付型产品的准备和支付都不是很难,这里面最有技术含量的是怎么向对方展示你的兑付型产品,让它为你换取最好的结果。这件事听起来好像有点玄,许给别人好处,把好处摆在别人面前谁不会?好像跟高情商没有多大关系。然而有个很尴尬的现实就是,在我所见过的人里面从来都不缺把这件事办砸的。不得不说,凡是能把这件事办漂亮的人,他们的情商之高远超常人。

我们来还原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展现一下这当中的一些门道,看看你能领悟到多少。

场景一:

小丽养了一只非常漂亮的比熊狗叫小饼干。小饼干两个多月的时候就被小丽接到家里来了,这四五年的陪伴已经让小丽把小饼干当成了最知心的朋友。可是有一天,小丽带小饼干在楼下玩,不小心小饼干被一旁的一只哈士奇给带跑了,小丽找了半天都没找到。她看到广场上有不少老人在闲聊,于是就问这些老人能不能帮自己找一下,并说找到之后必有重谢。听了小丽的话,老人们都催促小丽赶紧去找,时间长了就找不到了,但是谁都没有要帮忙的意思。小丽想了想,又对老人们说:“各位叔叔、阿姨,请你们帮帮忙好吗?请你们帮忙找一下,它不会跑太远的。只要能找回来,我愿意给1000元钱表示感谢。谢谢你们。”结果在众人的全力寻找之下,小丽很快就找到了走丢的小饼干。

场景二:

小静家里的空调坏了,售后的维修工人手紧张,安排不开,客服说最早要等到第二天下午才能上门。小静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打电话叫了一个做零活的维修师傅。外面将近四十摄氏度的高温,满脸汗水的师傅一进门就开始干活,把笨重的外挂机拆了又装。时间越来越长,师傅的脸色也越来越不好。来回折腾了好几遍总算是修好了。看着维修师傅被汗水湿透的衣服,小静觉得有些过意不去,甚至后悔一开始把价钱压得有点过低了。等到师傅修好以后,小静赶紧从冰箱里拿出水果和冷饮,还主动给师傅加了维修费。而师傅在拿到钱以后却显得有些不自然,他要是早知道人家会这样客气,刚才就不会一边工作一边闹情绪了。

场景三:

小艺是公司里的业务骨干,聪明能干又勤快,时不时地会被领导抓差。用领导的话来说,这就叫能者多劳。一天临下班的时候,领导又来找小艺说有一个方案客户要求当天必须交给他们,让小艺加班把这个方案做了,并且很神秘地说,这次不会让她白干,会给她包个大红包。其实小艺下班以后也没有什么事,如果真的有大红包奖励,加班倒也没什么。可是一想到奖励的事领导说得那么含糊,感觉十有八九又是在忽悠她,于是小艺就找了个借口拒绝了。到第二天上班小艺才知道,另外一个水平不如她的同事加班把方案做了,竟然得到了2000元的大红包。小艺忍不住在心里埋怨领导太不够意思,要是当时说清楚有2000元奖励的话,自己说什么也会留下来加班的。

从三个场景中,你都领悟到了什么?现在请你认真思考,拿出纸和笔把想到的记下来,然后对照着看。

我们先来回顾第一个场景,小丽请大家帮忙寻找走丢的小狗,并给出了兑付型产品。但是对这个兑付型产品她开始是这么说的:“必有重谢”。谁也不知道她的这个“必有重谢”到底是什么,自然也就没什么效果了。不过她很聪明,很快就反应过来,对“必有重谢”做了补充——“1000元钱”,兑付型产品说清楚了,后面的事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个场景里面的小静,她的兑付型产品很明确,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水果和冷饮,主动给师傅加的报酬,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东西。但是,结果我们也看到了,结果无法改变。为什么?她选择的时机不对。如果一开始就把这些好处摆到明处,结果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

第三个场景里小艺的那位领导,在展示兑付型产品的时候选的时机正确,一开始就说明白了不会让小艺白干,有奖励,而且也说明白了奖励的内容——“包个大红包”,但是大红包还是没能留住水平最好的员工,而只能让水平不如小艺的员工来做,方案效果自然是不一样的。问题出在哪里?因为小艺的领导没有做到量化,不把红包量化,别人就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就像有个人跟你描述高度时,对你说“一人高”,你能准确知道这个“一人高”到底是多高吗?显然不能。

我们来总结一下展示自己的兑付型产品的三个关键:第一,抢占先机,在事情没开始前,就把兑付型产品拿出来;第二,要具体,这个兑付型产品到底是什么一定要说清楚;第三,要可被量化,除了要说明兑付型产品是什么还要准确说出数量。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需要在展示兑付型产品时做到这三点。这将决定对方会用什么样的态度、用多少分的努力来完成你所交代的事情。从重要性上来说,巧妙地展示兑付型产品的价值并不比兑付型产品本身的价值逊色。在了解展示兑付型产品的技巧之后,绝对不能再说“容当后报”“必有重谢”之类的话了,这些话虽然说出了口,却没有发挥它的价值。第五节被不被需要,千万别一厢情愿

我们这一章的核心关键词是“价值”,那么你觉得你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不要怀疑这是一个无聊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新晋奋斗者来说非常重要。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明白,那么你的计划还没开始就已经失败了一半。这不是吓唬你,而是经验之谈。不过不管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答案,都不要急着下结论,我先给你讲两个故事。

小雅从大学毕业就开始做销售,涉足过不少领域,奋斗十几年也算得上是中产一族了。她在一线城市有两套房子,有一辆虽算不上豪奢但也是中等偏上的车。谈起这些年的收入情况,她的感觉是起伏不定。她的这个说法让人有些不好理解,按照我们正常人的逻辑,随着经验和资源的积累,收入不是应该呈上升趋势吗?小雅说完全不是这样。那为什么?她重点讲了一下自己收入变动比较大的那几年。她说自己有两个阶段收入比较高,第一个是她做艺术品销售的那两年。那两年小雅销售的是高端工艺品,有些产品一旦被贴上艺术的标签,利润就会非常高,作为销售人员拿到的佣金也非常可观。这些产品平时的成单率并不是很高,不过小雅刚好赶上了好时候,那两年价格不菲的高端工艺品的成单量简直快要赶上普通用品了。所以,只是两年的时间她就在一线城市按揭买了一套住房。

第二个收入高峰是她售楼的那两年,正赶上房产市场价格狂飙的时候。她感觉根本不用销售人员四处开发客户,而是客户追着销售人员跑。那时候业务多,她一个人带客户看房根本忙不过来,还专门雇了两辆车来帮忙接送需要看房的客户。她说业绩好的时候一天的佣金就是一二十万,所以这两年多的时间她还清首套房的按揭贷款,又入手了第二套。

但是,小雅现在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因为她现在在一家家具建材城做销售,原本家具的成单量比较高,现在却低得超出想象,再加上产品本身的单价就比较低,所以现在的佣金收入跟头几年相比也有了很大落差,而且付出的辛苦比之前还要多得多。

李冰现在是一家中型软件开发公司的副总,是绝对的技术核心,带领公司在软件开发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然而,刚开始时他发现公司发展前景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是绝望。他们那一届是国内最早学习软件开发专业的毕业生,在他们辛辛苦苦学好专业准备在社会上大展拳脚的时候,才发现他们的专业太新潮了。当时国内就没几家专业从事软件开发的公司,岗位少得出奇。关键是市场上没什么需求,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他们怀着一身的技术和满腔的热血,却找不到需要他们的公司。所以很多人为了生存,放弃自己所学投身到完全陌生的领域。而他现在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是因为他的坚持,终于等到了他被需要的时代。

故事到此结束,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开始的那个问题。如果你从一开始想的是自己的价值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天赋,现在是不是感觉需要修正一下呢?从个人精进的角度来讲,说价值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自身的天赋,这没什么好质疑的。但是如果从高情商变现,也就是资源的整合和应用的角度来讲,“你的价值由谁来决定”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应该是这样的:你的价值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这两个关键因素都不是你自己。首先,你的价值取决于你所处的通道。如果你所处的是一个上升的通道,那你的价值也会跟着不断攀升;如果你所处的是一个下行的通道,那你的价值就会不断贬值。其次,你的价值取决于对方的需求。你的价值符合对方需求时,你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如果对方没有这种需求,你的价值在对方看来也许一文不值。

这个说法,是我从“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李天田那里借来的,如果你对这个名字不是很熟悉,她还有一个更响亮的江湖名字叫作“脱不花”,圈内人叫她“娘娘”。她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女性,绝对称得上是又忙又美的典范。那么,怎么理解前面的说法呢?我们结合上面的故事来分析一下。

先说小雅的故事,她的故事体现的就是通道对于个人价值的决定性影响。虽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行业,但是她所倚仗的技能都是销售能力。之所以在不同的行业内,她的价值会有那么大区别,跟她所处行业的走势有着直接关系。行业处于上行期时,她的价值体现得就强,后来行业转入下行期,她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也就只好转入其他行业。不管是在高端工艺品行业还是在房产销售行业都是如此。在这个语境当中,我把这个“通道”解释为我们身处的行业。而李冰的故事诠释的就是对方需求对个人价值的决定性影响。同样是软件开发技术,当社会需要的时候你就能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成为公司的核心。反之,你技术再高超也不过是屠龙术而已。

不过,这个说法究竟对我们有什么用呢?对于想用高情商来“变现”的奋斗者来说,搞明白这件事,不管是工作还是创业,都会提前弄明白自己将要进入的这个行业到底是处于上行期还是下行期。看明白行业的走势,对个人的价值体现会有多大的影响我们都已经明白。再者,当我们想办法聚集人脉的时候,只有明白到底是谁决定我们的价值,才能更精准地给自己定位。为什么会有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一直把自己当成人才,却不知道自己所看重的价值由于跟对方的需求不符而在对方眼里无足轻重。

反之,弄不明白这个问题,只会导致两种后果:一种是怀着满腔抱负投入一个夕阳行业,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实现自己的价值,甚至会出现因为选错了方向,而导致越努力越失落的局面;另一种就是,总是感觉全世界的人都看不起自己,没有人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其实不是别人发现不了你,而是在别人眼里你根本就没有什么价值。这就是弄明白这个关于价值的问题的关键所在:不光能帮你选择一个事半功倍的领域,还能解决怀才不遇的问题。第二章怎么培养成为“红人”的品牌管理能力第一节过硬的品牌来自过硬的本领

2016年我创办下班加油站,2017年开发了自己的App“下班加油站”。顾名思义,就是在上班之余为自己充电、加油,或者利用这个时间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或者把别人打“王者荣耀”的时间用来修炼高情商变现的能力。为了将来能变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很多小伙伴都把这里当作梦想起航的地方,他们为梦想努力的样子真的很美。在高情商变现这条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的一个理念就是,一定要具有品牌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会做自己的CEO,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要拥有让别人知道并记住你的能力。这就得塑造好自己的个人品牌,让自己变成一个行走的广告。

很多小伙伴在听完课后,会即刻展开行动。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很快就在高情商变现的实践中得到了积极的反馈,但是也有一些人在开始时不小心跑偏了。江小妞是我的一位学生,同时也是一名青创客,在一开始接触高情商课程时曾有跑偏的“惨痛”经历,不过现在她已经是高情商变现“大咖”了。很多后来的学生都是通过她的分享才避免了“误入歧途”的风险。这个乐观的姑娘不止一次跟我说:“萌姐,记得在课堂上分享我的‘失误’哦,把我当成一个反面教材来讲,千万不要客气。”我知道,她这是又想搭我的顺风车了,想让我在课堂上免费给她做品牌宣传,品牌思维学到这个份儿上,我甚是欣慰。所以,我每次都会满足她的心愿,在课堂上狠狠地“批”她一通。

在江小妞听完高情商领导力课程后的一个月内,据她自己“交代”,整个人就像上满了发条的小陀螺,根本停不下来,所有非上班时间全部被她用来组各种各样的“局”。现在的同事,原来的同事,好久没联系的同学,各种读书群、励志社群里的同好,甚至全国各地陪伴营的学生都被她约在了一起。确实,在那段时间里,她不仅跟很多原本已经疏远的老朋友重新建立了联系,还结识了不少新的朋友,也让很多人认识了这个活泼开朗的姑娘。那段时间她的朋友圈被各种形式的聚会、演讲、分享会填得满满的,微信一天到晚闪个不停。江小妞说,那个时候她的感觉简直太好了,整个人随时都要起飞似的。

可是,来自现实的打击总是让人猝不及防。没过多久江小妞就被公司派去接受封闭式培训,只有晚上睡觉前才有那么一小会儿的工夫拿到手机。这样的情况,让她心中很是忐忑,要是不能及时回复得罪了朋友怎么办?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她想多了。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除了来自老妈的问候,她竟然一条微信都没收到。当时的她一脸蒙,原本以为自己站在世界的中心,现在才发现这是要被全世界抛弃的趋势呀。后来她跟我诉苦:“萌姐,我明明已经努力到快要感动自己了,为什么稍不留神就被他们遗忘了?我到底还要努力多久才能被他们记住,还是说我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那么努力却得到这样的一个结果,肯定有不对的地方。有效的社交绝对不会是这个样子。有效的社交应该是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自我精进,身边的人都在默默地互相关注,并在合适的情况下发生碰撞,实现资源的优化。有效社交应该是一个可以自动运转的体系。所以,可以这么说,江小妞对高情商课程中品牌思维的认知在一开始就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我并不是说绝对不可以这样,组局也好,聚会也好,这本身没什么不对。用得好,也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问题在于,她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这里,朋友圈里都是各种聚会现场。虽然她这么做的初衷是想让身边的人都知道并记住她,但是事情做到这种程度,就等于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社会人”。再怎么展示自己,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个热衷于交际的“闲人”,她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她的时间是不值钱的。这是一个非常负面的标签,一旦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她在身边这些人的资源分类当中就会被移出优质行列,自然就不会有人愿意主动与她发生联系,如果公司没有对她实施封闭式培训,很可能接下来她想组局都找不到人了。

肯努力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找不对方向,就会变成一场灾难。高情商个人品牌思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人品牌最重要的是状态,状态决定了你在他人资源列表当中的位置。从这点来说,再没有比奋斗者姿态更好的个人品牌了。她一开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遭遇,就是因为没有参悟到这一点。明明可以凭借一个奋斗者的姿态出现,却偏偏用努力,生生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不务正业的“聚会狂魔”。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从一开始她就错了。所幸她及时意识到了不对,并马上向我寻求帮助,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及时意识到奋斗方向发生了偏差。现在很多人都在鼓励年轻人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不抛弃、不放弃,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当你觉得快承受不住的时候,你可能马上就要成功了。然而,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作为一个高情商的奋斗者,当现实给你的回馈跟你的努力严重不匹配甚至完全是在背道而驰的时候,比起坚持,你更应该做的是把事情重新捋一遍。盲目坚持很可能会让你像《南辕北辙》的主人公一样,越努力,离初衷越远。高情商的品牌思维就是这样。当你明明已经很努力却还是一无所获的时候,当你发现自己越来越累的时候,当你发现自己的社交系统不会自动运转,一撒手就马上停滞的时候,请你一定要自查,看看是不是从一开始就错了,否则你努力的结果很可能就会像江小妞一样,离初衷越来越远。

学会高情商的品牌思维后,一定要学会给你的社交做减法,减少在无效社交上花费的时间,把主要的时间用来做自我精进,把“奋斗者”作为你个人品牌的标签。这样才能让你的社交进入自转状态,你才能成为一个高情商的奋斗者。张萌接受《人民日报》视频专访第二节主角光环就是能成事的感觉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总有那么一类人就像自带主角光环一样,很轻易地就能成为圈子的中心,所有人都会自发地围着他们转,所有的资源和机会都会被他们吸引。我们管这样的人生叫作“开挂的人生”。其实这就是高情商者的一种高情商变现的表现。他们的个人品牌建设做得好,大家愿意主动跟他们建立联系,自然更愿意把资源和机会留给他们。当他们需要帮助时,也会有更多人愿意提供帮助,但这并不只是因为他们人品好或人缘好。用一句接地气的话来解释这种情况,那就是:大家都相信他们能成事。做别人眼里那个能成事的人,这是我对修炼高情商的小伙伴的要求。那么,怎么才能变成别人眼中那个能成事的人呢?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在半个多世纪之前提出一个著名的“成就需要理论”,简单说就是,具有较高成就需要的人,在现实中的表现看起来才能更像是一个能够成大事的人。事实上,他们成事的概率确实比其他人高很多。这个理论中关于“高成就需要者”的一些特征会对我们成为能够成事的人有很大帮助。戴维·麦克利兰通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得出,那些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他们在现实当中的成就也要远远高于普通人。这些人身上具有三种共同特质:

1. 心里永远有一个能逼出自己潜能的目标

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不管现实的境遇如何,他们心里永远都会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这个目标既不会高得不切实际,也不会低得没有任何压力。这种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目标,总是能够让他们把适当的压力转化为动力,恰到好处地激发出自己的潜能。这类人很少出现迷茫期,目标坚定,有野心,有干劲,但是又不至于自不量力。

2. 明白只有自己能够成就自我

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不会奢望天上掉馅饼,他们明白只有自己才能成就自我。虽然跟其他人相比,这类人身边会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但是在奋斗这条路上,他们永远能够分清主次。哪些东西是成就自己的根本,哪些因素只是起辅助作用,这些在他们心里都清清楚楚。这类人不会过度依赖其他的人或事,也不会成为他人的负累。相对于一些偶然的因素,他们更看重自己的努力。他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发泄情绪,而是立足现实尽可能地采取理性的解决方式。

3. 相对于付出,更看重结果

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会更看重努力的结果,而不会纠结于努力本身。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让结果说话。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他们不会因为那些已经付出的沉没成本而痛苦纠结。从哲学角度来说,他们不会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的这三个特征,其实就是如何做一个能成事的人的方法论。把这三个特征作为你的行事标准,尽力做到,你就是圈子里那个能成大事的人。这是具有价值意义的个人品牌建设,会成为你人生奋斗的强大助力。现在,就用这三个标准来衡量一下,你在别人眼里到底是不是那个能够成事的人,或者说你离这样的人还有多远。只有找出自己的短板,我们的努力才有方向,做事才能事半功倍。同时,你也可以衡量一下自己身边到底谁是能成大事的人,然后靠近他,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努力向他看齐,争取与其比肩。这也是修炼高情商的一部分。不过,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难免显得有些麻烦,操作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有没有一种能够快速辨别的方法?有。

这个方法更像是一个游戏,来自一项心理学的测试,它有个比较响亮的名字叫作“TAT”。通俗一点儿说就像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看图说话。准备一些没有固定主题,也没有标准答案的图片,试着根据图片上的内容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需要记住的是,故事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能合乎逻辑,能够自圆其说,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作为听故事的人你需要注意的是:

1.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顺境还是逆境?

2.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没有强烈的成功欲望?

3. 故事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欢喜的还是悲惨的?

4. 是什么导致了故事的结局,是外界的因素还是主人公自己的原因?

从故事中把上面四个问题的答案找出来,然后看看这些答案是正能量多还是负能量多。正能量我们通过加分来表示,负能量我们通过减分来表示。看看最终得分是多少。至于是百分制还是十分制,无关紧要,你可以把它设定为你喜欢的分值。可以确定的是,分值越高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取得的成就就会越大。你可以把这些分数看成是你的成大事的指数,如果你得分比较高甚至是满分,那么你完全有理由相信自己就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如果现在还没有那种主角感觉的话,很可能是在展示的技巧上出了问题。如果你得分偏低,那就得非常小心了,这说明你离别人眼中那个能成大事的人还有比较大的距离。

从现在开始,你就需要用这个方法反复强化思维。可以通过找图片、讲很多故事,讲过之后再复盘,并在复盘时把那些负面的事物一点点挤出去。直到你的故事中充满积极、奋进的力量,这时你就是一个具有超高“成就需求”的人了,这才是一个奋斗者应该有的姿态。第三节讲一个配得起自己的品牌故事

有一个故事,我在高情商领导力课堂上讲过很多遍,因为这确实是一个很棒的故事。它很好地诠释了故事的力量。这就是马云和蔡崇信之间的故事。关于马云,已经不用再做什么介绍了,只需要把这个名字说出来就够了。但是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蔡崇信,人们对他的熟知度并不像对马云那么高,然而对阿里巴巴来说,他绝对是一位功不可没的人物。他最初以CFO(首席财务官)的身份加入阿里巴巴,现任阿里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在阿里的合伙人中,只有两个是永久合伙人,一个是马云,而另一个就是他。我在高情商课堂上经常讲的那个故事就是马云如何说服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如果以阿里今天的规模和成就来看,招来蔡崇信这样的人才也看不出有什么传奇的地方,但是蔡崇信是在阿里刚成立时加入的,那么当初是什么吸引了他呢?

1999年对于马云和蔡崇信来说是个关键性的时间节点。1999年马云创办阿里巴巴,并担任阿里集团CEO(首席执行官)、董事局主席;同年,蔡崇信决定从原来的公司辞职加入阿里巴巴。

在1999年之前,马云发挥自己英语老师的优势创办了杭州海博翻译社,很可惜翻译社赚不到钱,没多久就倒闭了。后来马云又创建了中国黄页,可是没过多久又不得不离开。离开中国黄页以后,马云带着一帮年轻人准备做一家能够影响全国甚至全球的公司。当时还没有“阿里巴巴”这个名字,他们连个公司都没有成立,只有这群人和一个刚刚运行了几个月的网站。

而拥有耶鲁大学经济学学士和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的蔡崇信当时已经是瑞典投资公司Investor AB附属公司的高管了,他当时的年薪是几十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约几百万元,用马云的话说就是“蔡崇信可以买下十几个当时的阿里巴巴”。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马云当时给他的薪水是每个月500元人民币,而蔡崇信依然非常坚定地加入阿里巴巴,就连家人的激烈反对都无法改变他的决定。据相关媒体报道,蔡崇信的妻子当时说:“如果我不同意他加入阿里巴巴,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我的。”

故事讲到此处,是不是感受到了其中的传奇色彩?是不是很好奇马云到底对蔡崇信做了什么,才能让他这么坚定不移地加入阿里巴巴?答案很简单,马云给蔡崇信讲了个故事。当时的马云还没有创建自己的公司,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薪酬,唯一能吸引人的就是他的超级愿景。马云用故事来诠释自己的愿景,而不是谈什么商业模式,谈怎么做业务或者怎么赚钱。他说:“我们要做一个中国人创办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虽然我们不知道当时马云具体说了什么,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马云讲的故事让蔡崇信看到了阿里巴巴的隐形优势,从而让蔡崇信相信阿里巴巴的前景不可限量。蔡崇信的加入不仅为阿里巴巴带来了强大的资本系统,更带来先进的法务和管理系统,使得阿里巴巴进入规范化运作。马云的这个故事是我所听过的最有价值的。

借助故事的力量,马云让蔡崇信加入了阿里巴巴,故事力量之强大可见一斑,尤其是在品牌建设上。几乎每个品牌的背后都有一个很漂亮的故事,比如“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听到这句话你会不会马上就有画面感?那些关于纯净水源的画面,关于“大自然的搬运工”的故事能不能让你记住其背后的品牌?当我们说到那些热情到“变态”的服务时,当我们讲起他们为顾客的手机套上塑料套,为刚刚失恋的顾客提供暖心小礼物时……当我们讲起这些故事的时候,会不会想起故事背后的品牌?这就是故事的力量,这就是品牌建设中对故事的运用。那么,个人品牌呢?同样,让别人知道并记住你,讲故事依然是个很棒的方法。下文讲述几个故事,我们来体验一下在建设个人品牌上故事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有一位老人,在他74岁的时候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承包了两千多亩的荒山准备种橙子……”“有一个老板,自己的一个基层员工受了欺负,她强势撑腰,声明如果这件事不追究到底,她就不配再做公司总裁……”

听完之后能不能马上就想到故事背后的人物,再想到人物背后的品牌?肯定能!这就是故事的力量。作为一个想要建立个人品牌的奋斗者,讲好故事的能力应该是你的标配。怎么才能拥有这样的能力呢?Firebrand Group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瑞米·戈德曼在《走红:如何打造个人品牌》一书中提到一个不错的方法:RAPTURE原则。这个原则会告诉你讲一个精彩的故事的几个关键。杰瑞米·戈德曼认为,要想创作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别人知道并记住你,你就不得不运用这个RAPTURE原则。RAPTURE是一个英文单词,它的意思是兴高采烈。如果分开来看,每个字母又是一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而这个单词就代表创作好故事的一个关键点。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重新诠释一下:

Relevant:相关性。原本的意思是说这个故事应该围绕你产品的核心部分展开。那么放到修炼高情商上,说的就是围绕你最想让别人记住的特征展开。比如你希望让大家记住你的职业和身份,那就围绕你是做什么的这个核心展开故事;比如你把奋斗的目标锁定在你的爱好上,那就围绕你的爱好来展开你的故事。还记得我的1000天小树林计划吗?大学时期,我每天早上5:00在小树林读英语,风雨不动、寒暑不辍,最终从学渣逆袭到学霸。这是我的关于高效管理人生的品牌故事,也成就了我的第六本书——《人生效率手册》,而提到张萌,人们无一例外都会想到“人生效率管理”实践者,这就是萌姐的个人品牌。

Authentic:真实性。这一点尤其重要,虽然这是在教你怎么讲好自己的品牌故事,但并不是要让你虚构,而且绝对不能虚构。它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或者说是一个你坚信为真实的事件。即使当下还没发生也要有足够的发生合理性,并且你坚信它会发生。马云给蔡崇信讲的故事,并不是当时就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是他让蔡崇信看到了它的合理性,并让蔡崇信感受到了他的决心。这是马云把故事讲成功的关键所在,否则像蔡崇信这样的人,马云就算是有超一流的口才也没办法用一个虚假的故事来欺骗他。

Persuasive:说服性。我对这个说服性的理解是,你讲的故事一定要够刺激。如果你是用来诠释你的愿景,那这个愿景就应该有足够大的诱惑力。如果你讲的故事是已经发生的事情,那这个事件就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至于怎么说才能更有说服力,这属于演讲技巧的范畴。还记得我30岁时,被查出多处甲状腺结节,并且增长速度迅猛,我用了150天的时间完成康复,并总结归纳了健康管理方法。此后3年,每天践行,持续优化,最终我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开设了《张萌:精力管理50课》,帮助数十万同学做到精力充沛、不疲惫地去奋斗。现在他们依然关注着我的微博,每天跟我一样坚持早起早睡,规律运动,做一个阳光励志、又给他人正能量的人。这一切,都是有故事支撑的,它们都有说服性。

Timely:及时性。其实我更愿意把这一点解释为可塑性或者多变性。整个RAPTURE原则告诉你的是创作一个好的品牌故事的关键法则,而不是要你用一个固定的故事来应付所有场合。你可以把这个原则当中的所有关键点理解为可以随意组装的活动组件,你根据这些组件完成的作品应该是一个变形金刚,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展现出不同的姿态,这样才能更加灵活,也更为妥帖。

Understandable:可理解性。最直白的表述就是要“说人话”,要接地气,简单直接,不绕弯子。虽然你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你所面对的场合都不是你的专场。你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洁的话把故事讲完,并保证它们能被理解,不然你就白讲了。10年前,我做过神经认知科学与功能语言的研究,也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实用演讲与口才”的课程,后来也出版了关于演讲的书籍,开设了好口才课程。我讲课有一个特点,只要是对我的学生,从不说专业术语。我们一致认为,“术语”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屏障,会将我们的距离分开。因此我授课时,总把“术语”转换成大家能听懂的、接地气的大白话。让大家听得懂你在说什么,是一种能力。

Relatable:共鸣性。人们总是会下意识地认同那些跟自己有共同感受的人。如果你想让他们对你的故事印象深刻,那就需要找到你与他们之间的共性。这一点需要你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比如在一个年轻人的聚会上,你就可以在你们一起经历过的某些特殊时刻中找到共鸣;在一个同行业者的聚会上,你就可以在工作的喜乐中找到共鸣。需要注意的是,你的目标是让他们通过一个故事知道并记住你,所以这个共鸣一定是积极的、正向的。

Educational:教育性。不知道杰瑞米·戈德曼是不是为了让这个RAPTURE原则显得更有趣味性和更加令人振奋才选用了“Educational”这个单词,但是我并不太喜欢“教育性”这个说法,我更愿意把它说成价值。不管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都应该有一定的价值内核。比如74岁的老企业家承包荒山种橙子,比如“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它们都有很强的价值内核。你要讲的也应该是这样的故事,而不是一则趣闻或笑谈,不然他们在笑过之后什么都不会记住。

这便是创作高端个人品牌故事的RAPTURE原则,你需要做的是,运用这些关键点不断对你的品牌故事进行升级迭代。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在每次讲过之后都来一次复盘,不能懈怠。要知道,我们的大脑通过记住故事来记住故事背后之人和品牌的认知规律,这正是故事的力量所在。你可以在手机备忘录中专门开启一个“我的故事”的笔记,想起自己具有个人代表性的故事时,不妨把它们记录下来。长此以往,形成习惯,把故事按照本书的方法写下来熟记于心,成为你自己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时刻记得,奋斗的脚步不停,你的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