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02:47:55

点击下载

作者:胡景桂王浩鲁千霞徐道宣编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会计学(第2版)

会计学(第2版)试读:

再版前言

当代会计作为一门商业语言,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会计教育不再是会计专业所独有的,一些非会计专业也十分需要。在经济类、管理类专业教学中,会计教育已经成为其核心内容之一。因此,研究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特点,编写专门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教材,是我们出版本书的初衷。

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特点在哪里?受专业培养目标导向的影响,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是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来学习会计的,而不是为了将来从事会计这个职业或进行会计研究。这就决定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不能照搬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而要根据教育对象突出重点,有所取舍。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目的重在让学生掌握现代会计的思想,了解现代会计的主要方法与技能,能够阅读和分析会计信息,并能初步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活动。

长期以来,在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中,教学的基本内容往往是“会计原理”或“会计实务”等会计专业的某一门课程,也有的是综合以上两门课程而称之为“会计学”。这就导致非会计专业的本科会计教育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内容单一、片面,没有较为全面地传播会计的思想、内容和方法;二是没有很好地结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目标的需要。因此,我们在编写本书时,大力创新。在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主要会计实务的基础上,专门结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需要设置必要的篇幅阐述会计信息的阅读、分析和利用。

在编写本书时,我们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体系严密,逻辑性强。我们认为,现代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同时也是一种管理活动。从会计信息的采集,到会计信息的加工、分析与运用,是本书的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全书各章节内容有机结合,在保持各篇内容相对独立的基础上,避免重复,如成本计算就安排在第十一章——成本与费用,在第十三章——财务报表中则没有具体论述它。

2.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便于学习。从教材整体构成看,各部分内容循序渐进,相互依存。第一篇为后两篇的学习奠定基础,扼要论述了会计信息加工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第二篇具体论述会计信息的确认与计量,即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第三篇、第四篇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需要,专门说明了财务报告的形成与分析,以及会计信息在管理活动中应用的主要方法。从各章的具体构成看,先揭示学习目标及知识点,再详细论述相关内容,而后辅以思考与练习,便于人们学习与掌握。

3.紧跟时代步伐,密切联系实际。随着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一套完整的、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形成,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要求会计理论教学必须与实际同步,必须体现国家政策、制度的精神,而不能与实际相脱节。本书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力求与新会计准则的内容、精神保持一致。

本书由胡景桂、王浩、鲁千霞、徐道宣共同编著。胡景桂负责提出编写大纲和写作指导思想,对稿件进行修改、统稿和定稿,并具体承担了第一篇、第三篇及第二篇第十章~第十二章部分章节的编写任务。第二篇主要由王浩、鲁千霞编写。第四篇由徐道宣编写。

我们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院校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参阅了有关文献资料和同类教材,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2年12月第一篇会计信息加工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复式记账原理

第三章 会计循环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标

正确认识会计的概念与特点

了解会计方法体系的构成及其内在联系

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重点与难点

会计的概念与特点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一节 概述

一、会计思想的演进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光辉灿烂。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一颗灿烂耀眼的明珠。这里,我们无法准确、完整地描述会计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只是试图简要地揭示会计思想的演进,以便更好地理解会计的相关问题。

1.计量与记录——反映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力极为低下,在生活物质没有剩余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产生会计。但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意识到,必须对生产过程及其劳动成果进行反映,于是有了简单的计量、记录行为,如我国古代的“结绳记事”,古希腊和古巴比伦在石头、木块上的“刻契记事”。这些行为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狩猎、捕鱼、耕种、祭祀等活动的需要。为反映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会计的萌芽产生了。

2.计算、记录与报告——反映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

进入封建社会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除有了剩余产品之外,还发明了文字、数字和计量单位,这些是会计产生的前提条件。尽管这一时期会计使用的方法是单式簿记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序时流水式的登记,但是,这一时期产生了会计报告,正式出现了“会计”。

据考证,早在西周我国就有了“会计”。西周王朝当时设有主管王朝钱粮赋税的官职“大宰”,掌管王朝计政(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周礼·天官》中指出:“……会计,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唐、宋时期,我国会计工作者创建并开始运用“四柱结算法”(也叫“四柱清册”)。所谓四柱,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分别相当于现代会计中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和期末结存。四柱之间的结算关系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可以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明末清初,在“四柱结算法”的基础上出现了更为完善的“龙门账”。“龙门账”把全部经济事项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用“进-缴”和“存-该”双轨计算盈亏,并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若“进-缴=存-该”,则称为“合龙门”。“龙门账”中的“进缴表”、“存该表”分别与现代会计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的意义和作用相似。

3.复式簿记法——科学记账方法的诞生

单式簿记法很不成熟,其在记账方法、账簿体系和所能发挥的作用上,存在不少缺陷。一方面,会计记录的结果是否正确,其自身无法检验;另一方面,又难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有用的经济信息。于是,复式簿记法应运而生。

十二、十三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意大利的商业经济活动十分活跃。商人,尤其是借贷资本家,经常发生贷入和借出资金业务,在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出现了最早的借贷复式簿记法。1211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银行用借贷记账法记账,人们称之为“威尼斯簿记法”。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传教士卢卡·巴其阿勒(Luco.Pacioli)出版了《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一书,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威尼斯簿记法”。它标志着借贷复式记账法的形成,亦即近代会计的诞生,是会计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1581年,威尼斯建立“会计学院”,表明会计已作为一门学科在学校里传授。之后,借贷复式记账法相继传入德、法、英、美、日及中国,并得到各国会计学者在理论和技术上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4.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积极参与经济管理活动

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产业革命兴起,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形式不断涌现,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对现代会计产生了重大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要求公司公开财务报表,政府颁布了相关法规,会计职业界为此制定了“会计原则”——规范会计信息的基本标准,于是形成财务会计。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管理科学的出现,并广泛应用于会计领域,在成本会计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产生了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共同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使得会计的职能得到极大的拓展和延伸。现代会计不仅对人们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与报告,而且积极参与经济活动过程的管理。

5.计算机与网络——会计信息处理手段与时俱进、日益现代化

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在会计领域也是如此。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信息实施管理,使会计信息的生成、储存、使用产生了彻底的变化。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信息质量,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有利于会计工作规范化,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程度。

可以看出,会计是为适应社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并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漫长过程。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指出:“……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文明的水平越高,簿记方法就越精湛。随着记账必要性的增强,会计资料促进或妨碍经济发展的能力也增强。”

二、会计的概念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计的方法、内容、所发挥的作用等,有很大的差别。在我国,过去人们对会计的理解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即记账、算账,其中还有管理与考核的内容。今天,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

究竟什么是会计?对会计学的这一基本问题,目前国内外的观点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信息系统论”、“管理工具论”和“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指在企业和其他组织范围内,旨在反映和控制企业或组织的各项经济活动,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程序、方法和技术组成,由会计人员加以管理,用以处理经济数据、提供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经济信息的有机整体,即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管理工具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经营管理工具,它为管理服务,其本身侧重于核算与反映。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而不仅仅是服务于经济管理的工具。这一理论继承了管理工具论的合理内核,吸收了管理科学的思想,成为当前国际国内会计学界极具影响的观点。

我们认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完整的方法,对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其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

三、会计的特点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现代会计有与其他学科大不相同的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在对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过程中,必然运用到实物量度、劳动量度和货币量度。3种量度之中,货币量度是会计的主要计量单位,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则是会计的辅助计量单位。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要全面、综合地核算和监督各项经济活动,提供使用者需要的会计信息,必须运用货币量度,并且要作为主要量度。它对性质相同或不同的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提供资金、成本、利润等综合性指标具有特殊作用,是实物量度、劳动量度难以具备的。因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的功能。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分析、运用会计信息。

2.对经济活动要进行完整、连续、系统而综合的计算和记录

会计在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符合完整、连续、系统和综合的要求。所谓完整,是指对属于会计对象的全部经济活动都必须加以记录,不得有任何遗漏或取舍;所谓连续,是指对经济活动应按时间发生的先后次序,不间断地进行计量、记录;所谓系统,是指对各种经济活动及其涉及的经济内容,既要相互联系地记录,又要按照科学方法进行分类和整理;所谓综合,是指对各项经济活动均以货币量度进行综合汇总,求得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总括性价值指标。会计只有保证具备这些特点,才能真实、可靠地反映和考核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3.以价值管理为基本内容,是会计所特有的对象

会计核算、会计控制、会计分析、会计检查和会计预测与决策,均是以价值管理为基本内容,是会计区别于其他管理的所在。价值管理又具体表现为对资金运动的反映和监督,它是会计所特有的管理对象。资金运动,就是资金的投入与使用、周转与退出的过程。第二节 会计的职能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内在的固有的功能。尽管理论上对会计的职能有不同的认识,如有的学者认为,会计的职能应包括核算、监督、评价、参与预测与决策等,但实际工作中,我国《会计法》对会计的职能给出了明确界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1.进行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运用货币量度,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会计核算职能也称为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与生俱来的基本职能。任何会计主体进行经济活动,会计都必须提供真实的、正确的、完整的、系统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将经济活动的内容加工为会计信息,成为能够在财务报告中概括并综合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状况的会计资料。

2.实行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依据相关财经法规,在会计核算及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和规范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运行,使其符合规定的要求,并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一职能又称为会计的控制职能。

两个基本职能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会计核算是执行会计监督的前提,没有会计核算生成的完整、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监督就失去了客观依据;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没有监督职能的控制,就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离开了会计监督,会计核算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两者密切结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二、会计的目标

会计的目标是与会计的职能密切联系的概念。在我国,会计的目标一般具体指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告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

保护投资者利益、满足投资者信息需要,是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首要出发点。投资者不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其他投资者,他们都关心其投资的风险和报酬,需要会计信息来帮助他们作出决策,如决定是否应当买进、持有或者卖出企业的股票或者股权,也需要信息来帮助他们评估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投资者作为财务报告的首要使用者,在会计信息使用者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债权人,如企业贷款人、供应商等,通常十分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需要会计信息来评估企业能否按期支付贷款本金及其利息,能否如期支付所欠购货款等;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作为经济的管理和监督部门,关心经济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关心市场经济秩序的公正、有序,宏观决策所依据信息的真实可靠等,因而需要会计信息来监管企业以经济活动为主的相关活动、制定税收政策、进行税收征管和国民经济统计等;社会公众也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企业对所在地经济作出的贡献,如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提供社区服务等,因此,财务报告中提供的有关企业发展前景及其能力、经营效益及其效率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企业的资产主要是由投资者投入资本及其增值或者向债权人借入资金所形成的,其是否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运用,企业管理层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等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第三节 会计的基本假定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事项的标准,是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也是评价企业会计工作质量的准绳。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会计准则通常是由权威机构制定并颁布实施的。会计准则在会计法规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会计法规的主体,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我国会计学界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会计准则问题的研究。我国第一部《企业会计准则》于1992年11日由财政部颁布,并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同年10月,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至此,一套完整的、全新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诞生了。

我国的会计准则是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构成的,如表1.1所示。表1.1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内容

基本准则是对整个会计核算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准则,是关于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体现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定。基本准则的内容一般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定、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分类及其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等内容。

具体准则共有38项,是以基本准则为指导,以存货、固定资产等一般业务为主线,兼顾了石油天然气、生物资产等特殊行业中的特定业务。它对企业会计实务具有直接的规范作用。

本节主要依据本课程教学所需介绍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假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基础等内容。

二、会计的基本假定

会计的基本假定又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人们在会计实践中,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设定。它无需证明,也不便证明,故称之为“假定”,但它为人们所共同接受并遵从。

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数据的搜集等,都以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为依据。会计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即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企业单位或组织。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在会计主体假定的前提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组织结构为企业集团的情况下,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这个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集团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它却是一个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加以制定和规范的,涵盖了从企业成立到清算(包括破产)的整个期间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对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有很大影响。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明确这个基本前提,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例如,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发挥作用,如果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进行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企业不会持续经营下去,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又称会计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根据持续经营假定,一个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都需要将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明确会计分期这个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

在会计分期假定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年度是指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如月度、季度、半年、1月1日至9月30日等。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货币计量假定是对会计计量手段和方法的规定。这一假定有两层含义:一是会计要以货币作为共同计量单位;二是假定货币的币值是稳定的,或者有变动也可不予以考虑。

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是由货币本身的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的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无法在量上进行比较,不便于实物管理和会计计量。所以,为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收支等情况,会计核算就选择了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在货币计量前提下,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以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的企业,应将编制的财务报告换算为人民币。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等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

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或尚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应当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的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而且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应当充分披露。

2.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3.可理解性(明晰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其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的,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

4.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①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会计信息应当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做出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②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的会计信息。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仅仅是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企业按照销售合同销售商品但又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虽然从法律形式看实现了收入,但如果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没有满足收入确认的各项条件,即使签订了商品销售合同,或者已将商品支付给购货方,也不应当确认销售收入。

6.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如果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被省略或者错报,将会影响到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做出的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7.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会计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决策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要求企业对售出商品所提供的产品质量保证确认一项预计负债,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入,或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8.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大大降低,甚至不具有实际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四、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者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在实务中,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采用收付实现制。第四节 会计方法体系

一、概述

会计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研究和运用会计方法是为了实现会计的目标,更好地完成会计任务。

会计方法是从会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随着社会实践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管理要求的提高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会计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的。由于会计对象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从而决定了预测、反映、监督、检查和分析会计对象的手段不是单一的方法,而是由一个方法体系所构成。随着会计职能部门的扩展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会计方法体系也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会计方法主要是用来反映会计对象的,而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资金运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由各个具体的经济活动来体现的。会计为了反映资金运动过程,使其按照人们预期的目标运行,必须首先提供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信息,即历史会计信息的方法体系;会计要利用经济活动的历史信息预测未来,分析和检查过去,因而,会计还要具备条件提供反映预计发生的经济活动情况,即对未来会计信息结果做出评价;同时,会计还必须具备检查的方法体系。长期以来,人们把评价历史信息的方法归结为会计分析的方法。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是通过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以及会计预测和决策方法等来进行的。

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各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会计分析的方法主要是利用会计核算的资料,考核并说明各单位经济活动的效果,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提出指导未来经济活动的计划、预算和备选方案,并对它们的报告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会计检查的方法,亦称审计,主要是根据会计核算,检查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会计核算资料是否真实准确,根据会计核算资料编制的未来时期的计划,预算是否可行、有效等。

会计预测方法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分析资料,结合其他相关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未来发展趋势和规律作出估计、推测所采用的方法。会计预测是会计决策的基础,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

会计决策方法则是根据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预测等提供的资料,对企业相关未来行动方案从价值方面进行评价择优,提供给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所采用的方法,如固定资产构建的决策、对外投资的决策、企业扩展经营规模的决策等。会计决策有利于确认和规定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促进企业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上述各种会计方法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方法体系。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基础,会计分析方法是会计核算方法的继续和发展,会计检查方法是证实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分析方法的手段。

作为广义的会计方法,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所应用的具体方法各不相同,并有各自的工作和研究对象,形成了较独立的学科。学习会计首先应从基础开始,即要从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入手,而且,通常所说的会计方法,一般是指狭义的会计方法,即会计核算的方法。

二、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连续地、系统地和全面地反映和监督所采用的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一个完整、科学的方法体系,具体由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报告这7种方法构成。

1.设置账户

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分类反映的方法。设置和登记账户就是根据会计对象的特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具体内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的过程。进行会计核算之前,首先应将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通过分类反映和监督,才能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指标。设置账户为更好地运用其他会计核算方法提供了基础。

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就是对每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专门方法。采用复式记账法可以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分析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反映该项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借贷记账法是复式记账方法的一种,也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记账方法。

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每项经济业务发生以后,对其涉及的原始凭证进行合理、合法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填制记账凭证,以便后期会计处理的一种专门方法。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统称为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重要依据。经济业务是否发生、执行和完成,关键看是否取得或填制了会计凭证。对已经完成的经济业务还要经过会计部门、会计人员的严格审核,在保证符合有关法律、制度、规定而又正确无误的情况下,才能据以登记账簿。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手段。

4.登记账簿

登记账簿,就是把所有的经济业务按其发生的顺序,分门别类地记入有关账簿。账簿是用来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也是保存会计信息的重要工具。它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应该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序时、分类地进行登记。通过登记账簿,可以将分散的会计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加以分类、汇总,使之连续化、系统化,并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依据。

5.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按照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借以确定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常见的企业成本计算包括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劳务成本的计算以及研发支出的计算等。成本计算是正确计算盈亏的基础。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就是对企业各项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进行实地盘点,核对各往来款项,查明其实有数额,确定实有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实际工作中,由于某些原因会造成账存与实存不一致,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正确,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往来款项进行清查、盘点和核对。如果发现账实不符,应查明原因,明确经济责任,调整账簿记录,使账存数额同实存数额保持一致,做到账实相符。财产清查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保护单位财产安全的有效手段,也是编制财务报告前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7.编制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间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文件。编制财务报告是对日常会计核算资料的总结,就是将账簿记录的内容定期地加以分类、整理和汇总,形成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指标,再报送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以便据此进行决策。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一系列核算指标,是考核和分析财务计划、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编制下期财务计划和预算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所必不可少的资料。

上述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在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反映的过程中,不论是采用手工处理方式,还是使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方法,对于日常所发生的经济业务,首先要取得合法的凭证,按照所设置的账户,进行复式记账;根据账簿的记录,进行成本计算;在财产清查、账实相符的基础上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核算的这7种方法是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思考与练习

思考题

1.什么是会计?它有哪些特点?

2.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的会计职能有哪些?如何理解?

3.会计的基本假定有哪些?

4.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什么?试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

5.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哪些内容?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四柱结算法”中的四柱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它们之间的结算关系可表示为______。

2.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在其《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一书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______”,它标志着______法的形成。

3.______与______是会计的基本职能。

4.以______为计量单位,是会计的一个主要特点。

5.会计核算方法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组成。

二、分析与计算

资料:利民公司2010年12月31日的有关资料如下:(1)存放在银行的款项       20000元(2)出纳保管的现金        2000元(3)职工出差借款         1000元(4)从银行借入的期限6个月的借款 550000元(5)投资人的投资         1000000元(6)应付给外单位材料款      23000元(7)机器设备、运输工具      400000元(8)房屋及建筑物         900000元(9)库存的完工产品        200000元(10)准备在两年以后再转让的股票  50000元

要求:(1)分析上述各个项目,给各项目确定一个合理的名称。(2)判断上述各项目所应归属会计要素的类别。(3)计算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金额,说明三者在数字上的关系。第二章复式记账原理

学习目标

理解会计对象、会计要素、经济业务等概念

熟悉会计等式的形成和变化

掌握账户的基本结构,理解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

重点与难点

账户

借贷记账法第一节 会计要素

一、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的客体,是针对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而言的。

一般而言,会计对象是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与其他经济组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与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涉及方方面面、多种多样,但是,它们都与社会产品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环节相关,因此,会计对象存在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之中。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有些是能够用货币来表现的,有些则是以实物等形式表现的。会计的特点决定,只有那些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才是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与其他经济组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由于其所处的地位、任务不同,其经济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不同,资金运动的表现形式各有特点,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不一样。在这里,我们以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为例来阐述。

1.商品制造企业的会计对象

商品制造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生产经营活动,具体体现为供应、生产和销售3个过程。供应过程作为生产的准备过程中,它运用货币资金购入生产上需要的各种材料物资,支付采购费用,形成储备资金;生产过程是企业商品的制造过程,也是材料物资等生产费用的耗费和商品制造成本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资金从储备资金、生产资金到成品资金依次变化;销售过程是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企业通过市场将商品销售出去,取得销售收入,使得成品资金转化为增大的货币资金。

资金从货币形态开始,依次经过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的过程,称为资金循环,周而复始的资金循环叫资金周转。

商品制造企业的资金运动是随着其主要经营过程而不断循环周转的。不同的资金运动形态在空间上同时存在,在时间上依次变化。就整个资金运动而言,它还包括资金的投入和资金的退出。商品制造企业的资金(运动)循环周转如图2.1所示。

图2.1 资金循环周转图

从商品制造企业的主要经营过程及其资金运动过程可知,商品制造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各项经济资源的增减变化、生产费用的耗费与产品成本的形成、收入的取得与财务成果的实现和分配,共同构成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2.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对象

商品流通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组织商品购销活动,其经营过程分为商品购进和商品销售两个过程。商品购进过程,主要是组织商品采购,用筹集到的资金购入商品,此时货币资金转换为商品资金;商品销售过程,主要是销售商品,此时资金又由商品资金转换为货币资金。同时,通过销售过程,获得销售收入,并支付销售费用和营业税金,实现经营成果。

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是按照“货币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的运动方向,循环周转。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对象随着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过程与资金运动表现为,经济资源的增减变动、经营费用的发生、收入的取得与财务成果的实现和分配。

3.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

行政、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单位,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单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自行组织的业务收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国家的财政投入称为预算内收入,单位自筹的资金称为预算外收入。所获得的收入主要用于日常的经费开支和事业支出。

行政、事业单位通过预算内(外)收入取得货币资金,通过预算内(外)支出,将发生的行政费用和业务费用又以货币资金的形式支付。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即其经济活动中发生的预算内(外)财务收支活动。

二、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构成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主要因素,也是财务报告的框架和基础,故又称财务报告要素。

企业会计要素分为6项,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又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收支及其成果,又称利润表要素。

1.资产

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资产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这是指企业享有某种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种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第二,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资产单独或与企业的其他要素结合起来,具有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第三,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形成资产。

按照资产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流动性与存在形态,可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非流动资产是指持有、使用或周转期限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2.负债

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具有如下特征。①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确认为负债。这里所指的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即有明确的债权人和偿付日期或者可以合理地估计出债权人和偿付日期。②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也是会计的一个本质特征,只有企业在履行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才符合负债的定义,如果不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就不符合负债的定义。③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只有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才形成负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事项,不形成负债。

负债通常是按照其流动性进行分类的,其目的在于了解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相对比例,大致反映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从而向债权人提示其债权的相对安全程度。负债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含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其中,长期应付款包括应付引进设备、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等。此外,将于1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应当在流动负债下单列项目予以反映。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资本增值(留存收益等),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通常由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含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产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所有者权益和负债虽然同是权益,都体现企业资金来源,但两者之间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具体表现为以下3点。

其一,负债是企业对债权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企业负有偿还的义务;而所有者权益则是企业对投资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归还给投资者的。

其二,债权人只享有按期收回利息和债务本金的权利,而无权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和经营管理;投资者则既可以参与企业利润分配,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其三,在企业清算时,负债拥有优先求偿权;而所有者权益则只能在清偿了所有的负债以后,才返还给投资者。

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有以下特征。①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明确界定日常活动是为了将收入与利得相区分,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应当计入利得。②收入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如企业向银行借入款项。③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但是,经济利益的流入有时是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导致的,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不应当确认为收入。

收入可以划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是由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带来的收入,不同的行业表现为不同形式,如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商品销售收入(商业)、营运收入(交通运输业)、工程价款收入(建筑业)等。其他业务收入是由主要经营活动以外的业务带来的收入,如工业企业的材料销售、无形资产和技术转让、固定资产出租、包装物出租与出售等收入。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具有如下特征。①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所形成的。因日常活动所产生的费用通常包括营业成本、管理费用等。这一界定有利于将费用与损失相区分。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应计入损失。②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符合费用的定义,不应确认为费用。③费用是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的发生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而企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但它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抵减,不应确认为费用。

费用其实包括两方面内容,即成本和期间费用。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对象化费用,如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其他直接费用,在确认产品或劳务收入时,计入当期损益;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无法对象化、直接计入发生当期损益的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往往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中,利得是指除收入和直接计入所有者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损失是指除费用和直接计入所有者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出。

利润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3个层次,可用公式表示如下:第二节 会计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形成与变化

会计等式是表示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公式。对会计对象具体分类形成的会计要素,彼此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紧密联系,共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其财务成果进行反映。

1.资产负债表要素——形成静态会计等式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表现为资金运动。资金在特定的时日又呈现出两个方面:一是其来源渠道,二是其去向。

资金的来源不外乎: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和借入的款项。由于资产来源于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和债权人提供的款项,所以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资产就拥有一定的权利。会计上,我们将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称为权益,其中,属于投资者的权益称为所有者权益,属于债权人的权益称为负债。

资金的去向即资产。企业必须拥有或控制一定数量的、能满足其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这些资产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分布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

正是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和债权人提供的资金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才形成了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各种形式的资产。所以,资产和权益其实是资金的两个方面,资产表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的数额,而权益则说明这些经济资源的来源问题,二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同时,从数量上看,资产和权益在总额上总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一定数额的资产必然对应着相同数额的权益;反之,有多少数额的权益也必然会有多少数额的资产。资产和权益这种数量上的平衡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

由于权益又可以分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所以上述等式可进一步表示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