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楹联文化源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18:06:03

点击下载

作者:孙林泽

出版社:三晋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盂县楹联文化源流

盂县楹联文化源流试读:

引子

释放“正能量”,就是释放一种自强不息、健康向上、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能量。毫无疑问,释放“正能量”是时代赋予继承整理中华文化大军的伟大使命与历史担当。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在我国历史悠久,文脉源远流长。从始于五代十国时期的题“桃符”,到宋代得以普遍推广应用,明清两代渐趋兴盛,尤以入清以后发展更为完备,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对联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的格律文体,集成以《清联三百副》为代表的成千上万的传世名联佳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的35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对联独领风骚,在党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后的带领下,神州大地联坛春风扑面,春意盎然。在中国楹联学会“五代会”、“六代会”的指导和推动下,楹联文化事业呈现空前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各地楹联组织与会员数量的迅猛增长,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的各种联事和赛事活动风起云涌,以“中国楹联文化市、县”为标志的创建活动如火如荼,特别是楹联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如雨后春笋,使对联这一文体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升华。古往今来,对联已经释放和必将更加释放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释放楹联文化的“正能量”,则是由于对联文体具有短小精悍,易懂易记,易于流传,且能为各种场合所应用的特点,为广大人民群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因为千百年来伴随着格律诗词的发展,形成“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的特征,而对联声律虽然严格但语言却较为活泼,把汉字的音、形、意的独特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对联文体是独特的,但运用汉语言语法和修辞的手法却是共通的,所有其他文体的修辞手法都可以运用到对联的撰写当中,由于她的短小精悍,一经修辞,效果则立竿见影,令人耳目一新,于是便能有机地融入和渗透到各种行业,各个领域,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张力,以其无限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1940年,民国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孙中山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优秀的医学家,而且是一位以对联撰书堪称大家的艺术家。他一生写的近70副对联,虽然数量不多,然而其题材涉及广泛,内容丰富,艺术精湛,脍炙人口,副副令人如数家珍,弥足珍贵。如:

仰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上面一联为题赠河南宏威军士官学校毕业生的励志联。“仰天地正气”者,则如在文天祥的“正气歌”中所列举的一大批历史人物,能在生死关头,为坚持正义而视死如归,于长天大地之间,充满浩然正气,正是“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本联的“法古今完人”,则是要大家效法古往今来一切具有民族气节和高尚道德、完美情操的“完人”。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伟人旨在呼吁世人要“见贤思齐”耳。下面一联则以“甘面壁”对“愿乘风”、“读”对“破”、“十年书”对“万里浪”,从遣词造句、声律对仗等方面,都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性,表现了作者胸怀壮志,为救国救民而力挽狂澜,锲而不舍,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治学与求知精神。当然可以说,孙中山先生的每一副对联所释放的“正能量”,都将震古烁今,熠熠生辉。

泽雨润滋肥绿野;

东风浩荡卷红旗。

一代伟人毛泽东,既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独领风骚的杰出诗人,书法与对联的引领者。如果说对联以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主孟昶写第一副春联为肇始,千百年来无数高层人物涉足联坛,留下不计其数的联墨无价之宝,毛泽东这位联坛泰斗的对联也是联坛上的一颗明珠。他的对联常用于自勉、题赠、书题、挽悼等方面,风格独特,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既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宝库,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勉联如“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题赠联如赠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书题如题秋收起义军旗联“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挽悼联如挽母“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挽续范亭联“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胸怀,有松柏气节,典型损失,人尽含悲”。解放战争中,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直至壮烈牺牲。1947年春,毛泽东为她题的挽联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赞颂了刘胡兰为人民的事业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一生留下无数不朽的文学作品,在楹联艺术上造诣很深,他存世的楹联,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文化艺术宝库。字字玑珠,光芒四射。我们应很好地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大限度地释放对联文化的正能量。

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2013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山东菏泽视察时,在对市委书记、县委书记讲话中引用了上述这副对联,并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就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有更高的境界。就此联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与蕴含的哲思,对广大党员干部领班子带队伍、抓发展、保稳定,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守精神家园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每个人坚持勤奋工作,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寄予殷切的期望。

总书记所引用的这副对联为河南省内乡县衙三省堂联。内乡县衙为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县级官署衙门。该县衙楹联匾额遍及各处门庭楹柱,其内容对为官从政之道具有精辟独到的阐述,鞭辟入里,号称“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其中当以上联最为称著。内乡县也借此名气,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衙门文化研究院,深刻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还依据这副对联的主题,编演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演出500余场次,深受观众欢迎。2007年,内乡县衙还被河南省纪委评为全省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基地。中国楹联学会会长、书法家孟繁锦,除在同年参观内乡县时对这副“得失”联大加赞赏外,还在回京后亲自书写相赠内乡县衙博物馆,该馆随即予以镌刻悬挂。

适逢其时,正值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与光荣传统。习总书记讲话后,很快出现了不论是专门重温对联的文人,还是三五成群的散客,每天络绎不绝,到内乡县三省堂来参观学习。一副对联所释放与传递的正能量有多大?可谓无法估量,前所未有。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一周年,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帅旗高举,举办了“礼赞美丽中国”“文扬杯”东南西北八省区联墨展,并结集楹联书艺展作品集。笔者不才,一副赞美晋商的对联“晋商诚信盈财富,媲宝藏能源永续;票号庄园誉古今,览神州会馆遍存”,由杜成元先生书法,参展收入集中。2013年5月上旬,由上述八省区联合发出“楹联艺术要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的倡议书,倡导并提出强化“文化实力即国家实力”的理论修养;“书写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强音”;坚持践行“楹联艺术要为社会服务”的理念;“为新一代继承传统文化倾心尽力”,发出了当今楹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强音”。

正是2013年,盂县抢抓综改试验和扩权强县的机遇,提出“2442”的总体思路,确立了实施“文化塑县”战略,盂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参观学习,开展采风活动,实施标志性的硬件工程构建,特别是楹联文化进校园普遍开展,使楹联文化呈现出红红火火的局面。和所有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文学艺术相辅相成,楹联爱好者组成浩浩荡荡的文艺大军,在晋盂大地上释放和传递着无穷无尽的“正能量”。笔者遵嘱,为阳泉市甲午春晚编撰一副反映盂县特色的春联,目前尚不知能否登台亮相,姑且作为本文的压轴吧:

忠义扬进士之乡,迈中兴文教奠基,园区示范,红联漾笑春晖沐;

晋盂跨转型之路,描大美奕丰生态,鑫磊节能,翠柳扬鞭汗马腾。

一、桃符肇始,文焕发端

对联“形对意联”,伴随着律诗和骈文的偶句发展而来,形成了上下两行语句对仗而表达同一主题的对联,从而把汉字形、音、义易于形成对偶的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并以其兼具文学性、实用性和谐趣性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活动的各种场景与民间习俗。最早见于北宋乾德二年(1964)由后蜀主孟昶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第一副春联,以此题“桃符”为肇始,作为民俗逐渐向民间领域拓展,至宋代推广而用楹柱。对联俗称对子,体现了对联的民俗性;雅号楹联,则体现了它的实用性。对联文体所具有的对仗协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包罗万象、易懂易记的特点,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2006年5月20日,“楹联习俗”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考诸盂县楹联文化古今源流,应与全国楹联文化的全面拓展密切相关。据刘太品先生在《实用楹联手册》序言中说:“进入明代之后,在桃符上题春联渐渐被在红纸上写春联所代替,从而更加促进了春联习俗在全社会的普及”, “实用楹联在明代中晚期已经全面融入社会生活习俗之中,成为民间习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出版于万历年间的《万宝全书》和《万用正宗》都有专门的实用楹联的章节”。

盂县历史人文底蕴丰厚,为“二程”讲学兴道之境,山西进士之乡,文人雅士廉吏儒官之吟诗撰联,颇多行家里手与传世之作,自撰自书,联墨双馨,刊刻悬挂于庙宇厅堂。明代代表人物盂县东关人史文焕,字涵华,号还朴,明万历二十六年(1561)考中进士,因政绩卓著,擢升陕西关内道,后任四川左布政使,朝廷嘉奖其廉正,赐蟒袍玉带,进阶从一品荣禄大夫,吏部赠其一联:

介节一庭霜雪;

壮猷万里金汤。

史翁著有《矜生录》、《警心浅言》等书,他为藏山文子祠撰联并书,木刻悬挂于文子祠正门。联曰;

赵氏长延,死难存孤,百年获礼士尊贤之报;

盂民永赖,弥菑捍患,万世荷忠臣孝子之功。

藏山因春秋时期藏匿“赵氏孤儿”而名扬天下,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藏山所彰显的忠义精神既是中华传统美德之精华,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以桃园弑君之恶名强加于上卿赵盾,致使赵家被满门抄斩,唯赵盾之孙赵武即赵氏孤儿在其父好友程婴的舍子相救下才得以幸存,后潜逃于盂县藏山藏匿达十五个春秋。于是山以史传,史以文传,载入史册,千古流芳。史文焕先生上述这副对联,就是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高度概括与忠义文化深刻的挖掘,且“词语对仗”, “声律协调”,堪称典范。晋盂藏山为藏孤救赵忠义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楹联文化蕴藏丰厚的发源地,源远流长,历代骚人墨客无不游览藏山,也不无吟咏书写诗联,藏“宝藏”于深山。史文焕先生连同他为距藏山不远处的“七机岩”撰书的下联,使之如龙华河的“源头活水”,由此发源而向前奔流。

殿宇辉煌,人杰地灵千古迹;

神功浩荡,民安物阜万家春。

明代乐平(今山西昔阳)人乔宇,字希大,号白岩,成化年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善诗文,著有《乔庄简公集》。为藏山祭祀程婴、公孙杵臼二义士的“报恩祠”题写的《游藏山诗》诗中之联:

存孤事重功何伟;

食报恩深祀不空。

此外,选自诗集的联语还有明代苏州人,曾任左参政之职的祝颢为藏山“程厚士祠”、“公孙厚士祠”题的“临危独任存孤责;后死徐图敌忾功”、“排难巧为存赵计;舍身终遂立孤谋”,明代弘治五年(1492)授陕西渭南令、后升任德州知州的盂县籍人士高岱《藏山庙》诗中“抱主心悬秋日赤;捐躯血染晓枫红”、《藏山灵境》诗中“气节棱棱凌晓月;精魂耿耿贯晴空”,还有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任盂县知县的成安人蔡可行《藏山》诗中的联句“正气薄天何尔尔;精忠贯日自夫夫”等。这里要探讨的问题是,并非所有的诗中的联语都可以拿出来单独当作对联使用,因为律诗的颔联与颈联毕竟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便有的联语具有一定的独立的意义,可以这样来“借花献佛”,应当说也是权宜之计而已。对联作为早已从诗中脱胎而出的独立文体,完全可以自行单独编撰,长短与句式再不受律诗的约束,风格多种多样,完全可以运用自如,随心所心所欲而不逾矩矣。因而其应用范围就更加宽阔,表现手法也就更加灵活而宽泛。即如盂县明代楹联文化,就从庙宇拓展到了宗祠、墓葬等。宗祠联最早见于县城北关阎氏老宅祠堂。阎氏始祖阎潭为浙江苏州人,进士出身,致仕后迁居盂县北关。祠堂联曰:

发轫始苏州,辖交趾守常山,特赐进士门第;

迁乔依傍寨,际春霜感秋露,追慕孝子家风。

再如本县辛庄村施氏宗祠联:

长发其祥祖宗德;

永锡尔类子孙功。

墓葬联则较早见于本县柴庄村赵氏祖茔:

水秀山明,巽巳盘龙来结局;

云蒸霞蔚,庚辛鸣凤喜当朝。

再如佚名挽李长者墓联:

变窟为龛,丕显明时新制作;

易土以石,尚存唐世旧基痕。

李长者,即李宾,号玄通。据传为唐代皇族,于晚年寓居盂县山林间岩洞内著《华严经合论》,时有双鹤集其前,后称为双鹤山。明、清两代《盂县志》皆曰:“李宾山上有福佑泉,内有长者墓”。此联为后人挽之,虽不详,抑或比上联还要在先。“李宾释经”被认为是“盂县十大历史文化名片”之一。余不才,为之撰联曰:

李氏宗师,鹤伴栖居留圣境;

宾山净土,松陪注释诵佛经。

之前,并分别为位于盂县西烟镇上文村的张士贵墓与位于西潘乡潘家汇村的潘美墓撰联,二者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联曰:

唐名将,祖上文,赫赫战功标史册;

封勋国,谥都督,皇皇德业荫昭陵。

宋代功臣铭史册,偏戏里蒙冤,长眠故里太师墓;

潘家世代谱宗族,况民间享誉,永伴高桐文物碑。

二、清联鼎盛,青主锦行

楹联适应民俗的需要应运而生,又借助于最高行政领导者的钟爱而得以推广,从后蜀主孟昶到明、清皇帝的亲手撰书,他们事实上起到了“龙头”的引领作用。以实用楹联为主体的各种类别的楹联,到清代应用更加广泛,各个地方各个时期的各种楹联书籍的编辑出版,亦不下一千多种。盂县当时楹联文化情势亦然,本县籍或外籍寓居盂邑的文人雅士撰写了大量流传于世的名联,就中以明清之际的成就卓著的学者傅山先生,对于盂县诗联文化的影响更为广泛而深远。傅山(1607—1684),又名真山,字青主,又字侨山,号石道人、朱衣道人等。明末清初山西阳曲县西村(今属太原市北郊区)人。著名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联家。编著有《荀子评注》、《霜红龛集》、《傅山全书》等四十卷传世。在中国楹联学会编选的《清联三百副》一书中,第一副赫然在目的便是傅山先生的题“太原云陶洞”联: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云陶洞”为明亡后傅山隐居之所,位于太原晋祠。上下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罗列呈现“竹雨、松风、琴韵”和“茶烟、梧月、书声”,却不用动词或连词串接,可与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表现手法相媲美,并兼有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遗响,然情调各有千秋。此联则以幽雅闲适之意境,渲染遗世独立之情,超然不俗,颇为感人。傅山先生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曾先后四次旅居盂县,在盂县广交贤达,遍游山水,题咏颇多,尤以楹联遍传。

题藏山赵氏孤儿联:

赵文千载享血食;

盂方三日荐馨香。

题盂县小横沟村玉皇庙联:

唯只里钱儿买不得;

尽他们簿子记来明。

题盂县双鹤山李宾著述《华严经》遗迹联:

帘疏悬日月;

地僻远红尘。

一钩帘幕红尘这;

半榻琴书白昼长。

坐向一龛,钟韵轻飘松外月;

经讽五夜,炉烟细袅岭头云。

傅山先生长期的多次流寓盂县,视盂县为第二故乡,其诗联作品的内容从各个方面和不同角度弘扬了盂县忠义文化。先生为县城“万益成”当铺题联“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便蕴涵忠义文化而外延到晋商的诚信经营。他与同时代盂县城东关人张洎结交甚笃,曾以诗酬唱,二人为县城东门即迎晖门外关帝庙合撰长联:

书绝骨气丈夫,劣史难良史亦难,纵使瞽臣腐令等笔,状不出傀儡千般腕误,且漫嘲陈寿;

服真血气汉子,正人挚奸人同挚,无论切指涅背诸公,信得过淋漓一点心折,先须问魏瞒。

张洎亦为关帝庙撰联:

天上日,人中心,痛发两言后,虽当天老人枯,羲掌常留曩代赤;

薇为毛,石作骨,挺生一块间,便使薇穷石裂,墨魂同守故乡情。

傅山先生不畏艰辛,翻山涉水,深入盂县民间,寻访朋友,撰写诗联,盂县多处留下墨宝。他骑毛驴去盂县西北部距县城百余里的山村牛郎湾,探访名士霍尧成,为该村青龙寺文昌殿题写对联:

休负才华,岂浪容锦怀墨液;

若能孝友,便许吞丹篆灵文。

为青尤寺大王殿撰联:

赖有藏山俨畴昔,寒云不动;

幡然卞室到而今,霖雨偏多。

为何氏撰书联:

树德维滋,问子时时手卷;

颐光用喜,柯孙栩栩含饴。

为县城北关村傅氏祖居题赠楹联:

堂中有客堪栖凤;

沼内藏鱼能化龙。

等等。

上述联墨撰书,连同他为藏山文子殿题写的“名山显位”、为北关郑氏家族题写的“畏热堂”等牌匾,都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笔者拜读先贤诗联,弄斧敬献一联曰:

青主诗文书画,学者哲人,修养山前堪仰止;

朱衣金石杏林,穷经明道,才华名下领风骚。

本县籍的儒官廉吏者们,做诗撰联,绵延傅山文脉,贴近盂县人文与自然景观,自成乡土流派。武全文(1620—1692),字藏夫,号石庵,清代西小坪村人。顺治丁亥(1647)中进士,历任知县、布政司参政等职。康熙壬申(1692)卒于乡,终年七十三岁。著作有《旷观园诗集》、《旷观园文集》、《藏山纪事》、《武氏家学汇编》等书。题藏山二联为:

泉通玉水玲珑碎;

月照珠崖碧落空。

巍峨岀地非为地;

险峻如天未是天。

武承谟,清代东关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曾任无锡县令,为政亲民,其联影响颇大。著有诗文集《尚志堂诗草》、《逸溪堂稿》、《客窗质语》等。为无锡县衙与知府撰联如下:

日照月临,天有难逃之眼;

民穷财尽,地无可剥之皮。

视民如伤,锡邑苍生皆我子;

修己以敬,东林前辈是吾师。

罔违道罔拂民,真正公平心斯无怍;

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田嵩年,字季高,号梦琴,乾隆戊申年(1788)生于北关村,进士,官至顺天府(今北京市),著有《遁翁苦口吟》等书,为水神山烈女寺题联:

水抱山环,看槛外松涛万派;

鸟啼花落,认潭心月魄三更。

此外,还有的如张汝济为小横沟村玉皇庙撰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