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浪潮:开启人工智能的商业时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1:26:59

点击下载

作者:(日)神崎洋治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机器人浪潮:开启人工智能的商业时代

机器人浪潮:开启人工智能的商业时代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机器人浪潮:开启人工智能的商业时代作者:(日)神崎洋治排版:昷一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9-01ISBN:9787111548911本书由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Pepper诞生带来的真正冲击

Pepper为什么诞生?因为我们将在2018年迎来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变革。

Pepper是世界上第一款情感识别型私用机器人。它会聊天,会陪伴我们,会笑。当软银集团将Pepper公之于众,便激起了无数惊叹。

它的可爱——白色机器人流畅自如地活动肢体,说话腔调十分独特。

它昭示的未来生活——机器人将融入千家万户,成为家庭的一员。

它的灵巧——踩着音乐节拍,和着灯光闪烁,大秀舞技。

它的机体——19.8万日元。

软银集团称,Pepper能理解人类的情感,而且会依据自主判断,采取相应行动。

但是,相对于Pepper所蕴含的无限可能和希望来说,以上列举的这几点仅仅是一小部分而已。想要在商业领域运用机器人而购买本书的诸位读者朋友,你们大多已经预感到机器人时代步步临近,即将在人类社会中掀起巨大变革了吧?

近10年间,一直在高精尖领域激烈拼杀的IT行业朝着新阶段不断迈进,新技术的研发突飞猛进。云计算、物联网(IoT),以及机器人、人工智能等足以改变世界的革新技术接连不断地登台亮相,甚至有可能转化为实用产品。

但这些新技术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人类生活的变革需要的是无数“点”联结而成的崭新“平台”。这样的“平台”之一便是机器人。Pepper的冲击性正在于,它将人们未曾体验过的众多高新技术——这些“点”,组合成了迈向未来的台阶。沿着台阶走下去,便真的有可能实现划时代的转折。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作为记者在美国硅谷工作。硅谷聚集了英特尔、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等半导体制造商,以及苹果、Facebook、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思科(Cisco Systems)、Adobe等无数IT企业,它从电脑、网络的发展初期就是全球顶尖科技的汇集地。这样的硅谷,如今正热切地关注着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我觉得“云机器人”和“深度学习”是引爆热点的两大关键词。

我们一直认为机器人没有感情,但是Pepper作为世界上首款能识别情感的机器人,研发宗旨正在于让它理解人类的感情,开展自主学习,学会去爱。这样的机器人横空出世,极具冲击性。欧美人士对机器人进驻人类社会感到忧心忡忡,他们担心机器人会抢走人类的工作,危害人类的安全,甚至还有不少人对机器人能主动理解人类情感一事感到恐惧和厌恶,视其为禁忌。不过,在大多数日本人的印象中,机器人都像铁臂阿童木、哆啦A梦那样可爱,是人类的好伙伴。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认知基础,情感识别型机器人才能顺利地进入日本市场,快速发展,而不会被大家左顾忌右顾忌。

此外,我们之前还认为电脑和机器人没有思想。云机器人技术和深度学习正试图打破这一定论。IBM公司的超级电脑“沃森”曾在竞猜节目中击败了人类的冠军选手,如果机器人通过网络连接这样的超级电脑,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得知识,激发出无限可能吧。

Pepper是迄今为止最贴近云机器人社会的一个技术平台。虽然它能否成为业界新标杆还取决于杀手级应用的出现,不过,对于开发者和制造者来说,它的身上充满了商机。

Pepper也是将情感识别引擎、云AI等高新技术投入实际应用的一次挑战。即使Pepper无法实现这些技术,下一代机器人说不定就会成功。不管怎么说,拥有感情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机器人与人类共生的社会景象越来越具有现实感。

因Pepper的诞生而对交流型机器人、私用机器人产生兴趣的各位读者,本书能提供你们需要的信息。

第1章对机器人产业及市场行情做了概述,包括ASIMO、AIBO等曾经引起热议的机器人,及已经活跃在现实中的交流型机器人,并介绍了一些目前处于研发阶段的机器人技术。此外,还针对“物联网”“云机器人”“深度学习”等不可不知的重要关键词进行了解说。

第2章回顾了Pepper从诞生到发售的历程,同时总结了值得关注的特点、性能、商业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平台的开发环境和各部位构造等,帮助大家了解Pepper之所以成为社会焦点的原因,以及潜藏其中的商机。

第3章主要面向对机器人App开发感兴趣的读者,详细介绍了机器人App的开发环境、开发流程、开发方法等入门级内容,并穿插了一些开发者访谈。本章内容对业内行家而言浅显了些,不过,我衷心希望能帮助相关企业管理层、产品企划、开发人员理解机器人App的开发概况。

第4章暂时偏离机器人本身,侧重于探究和讲解与之相关的高新技术。围绕大脑型计算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认知计算系统(cognitive computing)等概念做出补充说明。孙正义先生的《新30年蓝图》是Pepper开发的起始,更是未来图景的昭示,即将在2018年兴起的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变正向我们迫近。第1章蓬勃发展的机器人产业机器人产业的现状备受关注的机器人产业

2014年6月5日,日本软银移动(SoftBank Mobile)发布了世界首款情感识别型私用机器人——Pepper。Pepper可以依据自主判断四处活动,不仅能和人对话,还能识别对方的情绪,开展自主学习。这是一款人形机器人,身高120cm,和人类的7岁儿童差不多。软银移动同时宣布,它会在若干下属门店实际应用这款机器人,并计划从翌年2月开始,以19.8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万多元)的价格进行发售。Pepper迅速出现在软银的广告宣传片中,凭借亲切可人的动作和声音,吸引了众多机器人爱好者。如此一来,一方面,Pepper一举进入主流视野,为大众所知,但另一方面,“为什么软银要卖机器人?”“这机器人能干什么?”“什么叫情感识别”等各式疑问相继浮现。

除了软银集团,许多知名IT企业、制造商也对机器人产业显示出兴趣,并已经着手实施新发展计划,例如Google、亚马逊等涉及互联网、智能机的IT企业。我们可以看到相关报道:Google投入无人驾驶汽车和人工智能领域;亚马逊投入无人驾驶的小型货运直升机领域,具体业务正在开发中。Google接连不断地收购机器人开发公司,而亚马逊也在收购自动搬运机器人的研发企业——自动搬运机器人能提高仓储货运的工作效率。Pepper的横空出世更激发了人们对机器人的兴趣,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该行业的最新动态。

IT企业为何纷纷把目光投向机器人?机器人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在了解Pepper的性能等详情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机器人产业的现状和前景,回顾一下曾经引发热议的机器人,还有已经崭露头角的类似Pepper的交流型机器人吧。机器人产业的市场动向

日本被称为“机器人大国”,一直站在机器人产业的前沿,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此以一组数据为证。2013年7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围绕机器人产业的市场动向展开调查,旨在帮助决策机构商讨制定该产业的相关政策。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全球机器人市场总额为6628亿日元,近5年间增长了约60%。日本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一半,达50.2%。

2011年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中,日本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居首。同年,工业机器人的全球销量大增,其中日本依然占到总额的16.8%,紧随其后的是韩国,占15.4%,欧洲(除德国外)占14.6%,中国占13.6%。不过,该统计中日本2003年的份额曾高达38.8%,由此看来,日本的优势正连年递减,如图1-1所示。

另一份资料是关于机器人的运作数量。

2014年,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发表的资料显示,2012年年末,全世界工业机器人的运作数量约123.5万台。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推算,日本约占总量的1/4,为31万台,高于其他任何国家。

综上所述,经济产业省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数据都表明,日本作为机器人产业发达国家,一直以来引领市场。而且,这里所说的机器人,大部分是在工厂里使用的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力电子、树脂、化工、金属、机械等行业。工业机器人图1-1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工业机器人(不含电子元件组装机)销售台数

资料来源:UNECE(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and national robot associations(各国口ボツト协会)。日本の数值は、dedicated machining robotを除<贩壳数。

注:截至2011年,日本工业机器人销量领跑全球,甚至有人说“机器人产业是日本的看家本领”。材料出自经济产业省发表的机器人产业市场动向调查。

已经投入使用的代表性机器人,多半可见于制造领域,即工业机器人。在其引进、运用方面,日本企业至今占市场主导地位。这些机器人能代替人类进行简单重复的劳动,或者以超越人工的准确度,迅速完成精密性操作,实现工厂自动化(factory automation)。它们被组装在流水线上,负责贴标签、快速鉴别优劣品,甚至高速敲开鸡蛋壳。为了适配不同用途,它们形态各异,不一定设计成人形,不过,模拟人类手臂的造型较为普遍。服务型机器人

接下来,让我们对不远的将来做一些预测。在当今日本,机器人研发作为“安倍经济学”增长战略中的技术支柱,备受期待。如前文所述,虽然目前为止的全球机器人产业还是以制造业为中心,重点应用于工厂、生产车间,但是,随着今后人口老龄化加剧,高龄人口持续增长,社会劳动力不足,我们可以预见,机器人将更广泛地运用于服务领域,以减轻护理机构的劳动负荷,承担警卫、救援、医疗、清扫、接待、搬运等工作。为了将这类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加以区分,我们称其为“服务型机器人”。

不仅是日本,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服务型机器人的开发和产品化,正急速推进这一领域的基础技术开发。

清扫机器人的普及

普通家庭中应用最广泛的恐怕要数清扫机器人了。例如国外,很早就有商用或家用的泳池清洁机器人,以美国iRobot公司的Roomba为代表的扫地机器人纷纷入驻千家万户的客厅,各公司竞相推出新产品,而近些年在日本国内,清扫机器人也迅速流行起来。它们能检测地面状况,自动规划线路,判断出打扫范围和障碍物后自行移动,因此被称为机器人。

也有人抱有疑问:它们的判断力和认知水平是否配得上“机器人”之名?不过,它们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周边环境,自动完成清扫,从这一方面看,倒是符合“机器人”的称号。而且,制造Roomba的iRobot公司自创立伊始就专注于开发探测机器人、排雷机器人、工程作业机器人等纯正机器人,他们将研发过程中积累的相关技术乃至关键技术活用到扫地机产品上,这也是“机器人”名称的背景由来吧。

虽说是清扫机器人,但它们不会收纳整理物品,一碰到障碍物就会缩小打扫范围,还有可能被障碍物卡住动弹不得。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方便扫地机器人四处游走,用户们开始收拾房间,注意不在地面上遗留杂物。有人认为,比起机器人本身的清洁效果,它们促使主人搞卫生的成效更显著。

护理助手机器人

护理行业中,看护人员因抱扶病患、服侍对方起身等造成腰腿疼痛,或因用力过度而受伤,这些问题时常引发讨论。他们肯定希望能多多少少减轻一些重体力劳动。目前处于研发阶段的护理机器人中,有的能减轻护理者抱起病人时承受的腰部负担,有的强化支撑功能,辅助步行困难者走路。已知的相关产品包括:为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助力的韵律助步机(本田技研工业)、通过传感器探知人体的“行走意愿”并加以辅助的穿戴型“Robot Suit HAL”(CYBERDYNE公司),等等。巡逻警卫机器人

描绘未来的科幻电影中经常出现巡逻警卫机器人。它们能自主移动,装备着各类探测器,沿建筑设施内的预设路线按时巡查,发现入侵者、煤气泄漏、火灾等异常情况,就会通报给监控中心。

ALSOK公司的“Reborg-Q”简直就像从科幻片里蹦出来似的。该公司自1982年起着手研发安保机器人,历经“Guard ROBO C4”等型号,于2006年推出了这款巡逻警卫机器人“Reborg-Q”。它根据预先输入的建筑结构图信息,自行出发,开展巡逻监察工作。机体上配备了探测人体、火险、漏水的传感器,前后左右都搭载着能够录像的高性能摄像头。电池电量不足时,还会自己跑到充电站充电。2025年产业规模将达5.3兆日元

今后,机器人产业预计将达到多大的市场规模呢?

这里有一份详细的时间序列表,出自经济产业省和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发表的《截至2035年机器人产业未来市场预测》。表中数据曾被软银机器人Pepper的相关推介活动引用,除机器人产业外,许多商业宣讲也纷纷援引,可以视之为权威的参考指标。这份材料预计,当前价值1兆日元的市场规模,2015年将达1.5兆日元,2020年将达2.9兆日元,2025年达5.3兆日元,2035年将增长至9.7兆日元,如图1-2所示。此外,各产业的数据分布也意味颇深,预测到2035年时,一直是市场重心的制造业将占2.7兆日元,机器人技术产业占1.5兆日元,农林水产业占0.5兆日元,都属于平稳增长,而增幅最大、占比最高的却是服务业,达4.9兆日元。

概括说来,目前的机器人市场以制造业为主,其中日本企业掌握着全球最大份额,处于领先地位。今后,机器人产业也会持续发展,用途不再局限于工业领域,而是进一步扩展到医疗、护理、安保、物流等行业,服务业将大力助推机器人市场的增长。日本国内,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严峻,机器人在福利设施、护理行业中的运用前景备受期待。图 1-2

资料来源:经济产业省/NEDO.

注:ロボテク(RT):ロボットテクノロジーの略。物联网和云机器人物联网

伴随着服务业对机器人需求的不断增长,研发重点也产生了变化。

以前,我们在机器人体内植入微机,围绕机体本身,致力于工学及实际运转功能方面的研究开发,也就是保证其行为动作正确性、安全性的硬件开发,例如让它们像人类一样灵活使用手掌、行走自如。无论现在还是未来,这方面研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机器人与计算机技术齐头并进,两者的联结协作变得越来越紧密。一旦能通过电脑控制机器人,就可以把它当成一套系统进行开发和运用,在提高机器人动作准确度的同时,使之高效完成更快速、更复杂的工作。它还可以根据传感器提供的信息迅速判断外部情况,掌握应对技能。正因为具备了这些要素,工业机器人才能在全球工厂中大显身手。

这些现状将迎来重大变革。

比起画面辨识、声音辨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和新技术创造,IT领域的软件技术变得更加重要。即便从互联网黎明期(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就拥有最高端软件开发技术的硅谷,机器人的相关新闻也十分热门。

特别是以网络搜索、智能手机称雄业界的Google公司,这几年接连买下机器人相关的技术研发企业。整个IT行业都开始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前景表露出关注。

Google因搜索引擎闻名于世,为我们提供Google地图、Google地球、Google日历、Google+等丰富多彩的网络服务。意为“上网搜索一下”的“Google一下”成为日常用语,十分普及,如今就连丝毫不关心IT的人也知道它吧。此外,它还开发了在智能机和平板电脑上广泛应用的“Android OS”操作系统。虽然在日本,iPhone更受欢迎,但是放眼全球,用户最多的还得数Android系统的智能机。Google尚未具体说明要用机器人干什么,但我稍后会介绍,它收购的是哪几类机器人技术公司。在此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个最新热词,概念比较基础,不过为了大家的后续理解,还是强调一下为好。

近年来,“物联网”(IoT)这个词频繁出现在IT行业、家电行业的会议、宣讲和新闻中。IoT是Internet of Things的缩写。虽然网络一直以来主要由电脑、手机等计算机通信设备连接而成,但是游戏机、家用电器、影音设备已经能联网使用,如果再加上车辆、照相机、照明灯具,以及自动售货机、售票机等商用机器,各式各样的物品都连接网络,达到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就构成了“物联网”的概念。

Google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在2015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演讲宣称“互联网终将消失”,一时语惊四座。这句话有刻意博眼球之嫌,实际上他的意思是:网络将趋于无形,使人类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现在,如果我们想知道明日天气、比赛结果、要去的电影院地址等,脑中会明确地想到“上网查一下吧”,然后打开电脑或智能机上的浏览器,登录Google、Yahoo等搜索网站,输入关键词进行查询,或者打开智能机里的应用,获取信息。至少我们意识到,上网就能获得信息。但是,今后除了通信设备外,各种事物都能联网,它们自动收集信息加以运用,用户脑中“亲自操作设备才能上网”的概念将逐渐消失。

想象一下物联网技术更加发达的世界吧。以人们普遍使用的车载导航仪为例,目前它通过VICS(交通信息通信系统)等专业的信息系统,为用户提供拥堵程度、道路施工等最新路况信息。VICS是由日本道路交通信息中心提供的专项服务,VICS中心汇编的信息通过语音文字双重广播、光学式/电波式发射器等方法传到导航仪上。也就是说,信息的收发都要依靠专用设备,因此VICS的交通信息只能在通行量较大的主干道上提供。

而在物联网技术手段下,可以用现有的车载导航仪无线上网,进行双向通信,采集其他车辆发送的信息,获取主干道以外的支路上的交通状况。

让我们进一步畅想,如果将车载导航仪与现有的五花八门的资讯网站结合起来,用户就能查询停车场和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空位、附近车站详情、文娱活动快讯、院线影讯等信息。此外,还可以方便地获取私人消息。比如,它可以告诉你“孩子已经到家”,如果挂念独自留在家中的宠物,可以让车载导航仪播放家中摄像头拍下的客厅情景,又或者,把孩子到达约定接送点的消息传输给你也是个不错的主意。科幻电影里,汽车回答驾驶者各种提问的场景屡见不鲜,而现实中,这方面的技术已经达到实用化的程度,只要充分利用网络,就能综合掌握各门类信息。

一旦用户能通过语音命令获取所需的信息,他们就没必要刻意分清面前摆的是导航仪还是智能机。询问“明天天气怎样?”的对象是导航仪也好,智能机也罢,甚至是洗衣机或扫地机,感觉都差不多。所以说,将来互联网、云服务的存在感会趋向于无。只不过,对着智能机说话还好,但问一台洗衣机或扫地机“明天天气怎样?”就有些超乎想象了。

那么,如果我们面对的是造型逼真的机器人呢?不是人形也没关系,做成小狗、小猫、海豹等动物的样子,对它讲话就容易多了吧?许多人对自家宠物说话是非常自然的。云机器人技术

机器人也可作为一种物联网设备端连接网络。和电脑、智能机等设备相同,通过无线通信、网络接入云系统(云服务器),就能利用储存在云端的数据,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

此外,“云机器人技术”还蕴含着别样的意义。“云机器人技术”是Google和美国一家创业公司Willow Garage在2011年Google I/O(Google网络开发者年会)上共同发表的新概念。以前单台机器人由CPU、处理器等微机控制,性能有限,但如果它能联网,高速演算和庞大的数据库便可以转交给云端。熟悉互联网的人只要想一想客户端与终端服务器就很容易理解了吧。即使客户端本身不追求高性能,也可以依托终端服务器大获提升,而不受设备端运行条件的限制。同理,机器人成为设备端的话,不但生产成本削减,而且性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无限提升。

诚然,机器人身上搭载的处理器计算能力连年提高,音画辨识度、传感器灵敏度等显著提升,但是让单台机器人承担所有的运算处理、海量数据的存储检索依然十分困难,在性能和制造成本两方面都无益处。

而在云技术支持下,小小的客户端也能动用性能直逼超级电脑的终端系统,登录大数据库,处理或解析信息。一台机器人分成单机处理和云计算两部分,两者互通,有效协作,这样的构造优势良多,可以减小机体体积,简化工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电池耗电量。云端操控机器人

前文提到的Google I/O是Google每年在旧金山召开的网络开发者大会,2014年6月这一场是第七届。IT龙头Google主办的年度会议预示着今后的业界动向,除了开发者和技术专家,无数公司管理者、技术宣讲师、媒体记者也颇为关注。据说全世界85个国家100多万人观看了2014年Google I/O的全程视频。

2011年的Google I/O在主题演讲中介绍了一家日本企业,系历届首次。这家企业名为RT科技公司(RT Corporation),专门从事机器人的开发和销售。该公司研发的基于Android OS系统的机器人作为展示样例,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参加大会,备受瞩目。

2011年Google I/O大会上,Google在推出“云机器人技术”这一概念的同时,还发布了用于连接Android设备的开源配件(Android Open Accessory)。Android开源配件并不是直接拿来使用的产品机,而是由开发组件、接入Android设备的硬件规格和通信协议、API等组成的技术标准。随后,日本的机器人研发制造商RT科技公司向与会者展示了基于这套技术标准的外设开发套件“Accesorry Development Kit”(ADK),套件由输出输入板卡“RT-ADK”和附属板卡“RT-ADS”组成。他们还现场演示了一个开发样例,用Android智能机操控该公司研制的机器人“RIC90”。

RT科技公司在2012年Google I/O大会上的展示更有意思,他们以机器人“RIC90”为基础,推出了现实对战型动作游戏“V-Sido x RIC忍者大师”(概念款)。RIC机器人从肩膀到地面的高度为90cm,内部搭载了成品化的ADK板卡“RT-ADK mini”,头部是一台Android平板电脑,它身着日本忍者服,双手戴着拳击手套,造型十分惹眼。RT科技公司董事长中川友纪子女士说:“格斗游戏以往仅限于游戏屏幕,而现在,我们可以和等身大小的人形机器人进行真实对战,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尝试。”

游戏中,格斗玩家与等身大小的机器人对战,机器人则由另外两名玩家操控,一人负责上半身,一人负责下半身。上半身是由摄像头拍下人类玩家的动作,同步映射到机器人身上,下半身通过游戏手柄控制。游戏操作界面在机器人的Android平板脸上,人类玩家对它的攻击招式、力度由传感器接收,通过ADK传输给Android平板,再由Android系统评判损血量。

搭载各种传感器的身躯、与人类相当的尺寸和对战的真实性使这款机器人独一无二。它的控制系统、它蕴含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也可圈可点。

系统方面,虽然游戏操作依靠通用的Android OS和Android设备,不过,机器人本身的控制软件是由日本人开发的“V-Sido”。V-Sido开发者、机器人专家吉崎航先生目前担任软银旗下子公司Asratec的首席机器人研发工程师。动作控制是最基本、最关键的功能,而V-Sido在这方面表现出色,今后有望应用到各种款式的机器人身上。现在,V-Sido公司无偿公开了这款软件的内测版,Asratec公司正致力于销售运算速度更快、功能更多、适配更多机器人的版本。

在先进技术和理念方面,“V-Sido x RIC忍者大师”概念款是实际运用云机器人技术的一次创新尝试。如图1-3所示,研发者意图通过机体和云端的数据传输达成控制和运算处理,使机器人完成动作。中川董事长回顾展会时评价道:“辨识人体动作并传输给机器人的处理过程全部由云端完成,这个测试版预示着新技术时代的来临。想当年,云端还很少被当成一个数据处理系统,所以Google的安迪·鲁宾先生看到我们的展品后大力推崇。Google当时推测,大约四五年后,运用云技术的机器人将在日本得到广泛理解和好评,我认为,发展现状正在逐步印证他们的推测。”图 1-3

注:以上内容全部来自RT科技公司参加Google I/O大会时公开的资料

顺便一提,安迪·鲁宾先生是2003年建立Android公司的创始人之一。2005年Google收购Android公司后,在2007年与高通、T-Mobile等共同组成行业标准制定团体——“开放手机联盟”(OHA:Open Handset Alliance),发布了可免费使用的移动设备开源系统“Android OS”。鲁宾先生在Google担任Android业务高级副总裁并获“Android之父”的称号后,于2013年12月就任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2014年10月他从Google辞职。Google和机器人事业机器人与无人驾驶汽车

Google正致力于无人驾驶汽车(driverless car)的研发。2012年美国内华达州实施新法,允许无人驾驶汽车上路后,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首次在公共道路上试跑。这是一辆丰田的混合动力车“普锐斯”,Google对其进行改造,加装了摄像头和探测器。

为什么本身并非汽车厂商的Google却要研发无人驾驶汽车呢?Google自己尚未给出明确说法,引得外界纷纷猜测他们此举的用意。比较可靠的观点有好几种,其一是Google地图的衍生运用和发展。无人驾驶汽车依靠GPS确定自身方位,参照地图信息,利用雷达、探测器、摄像头、距离测定装置等高科技装备检测周围情况并用计算机分析,从而进行自主性驾驶。公司旗下已经拥有Google地图,如果能拓展它的用途,创立一套自动驾驶系统,便能获得独一无二的高附加值。

其二是,Google也许想成为车辆OS开发的领导者,这与之前无偿提供Android OS以树立智能机行业标杆的手法如出一辙。和人类手动驾驶汽车不同,无人驾驶汽车必须依靠车辆OS的控制,对软件的依赖度猛增。由此可以看出无人驾驶汽车和Google长期关注的机器人产业之间的关联。在最新型的机器人中,软件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有一种说法是“机器人就是长着手脚的计算机或智能机”,另一种说法是“无人驾驶汽车相当于安着轮胎的机器人”。如此看来,Google的机器人事业和无人驾驶汽车之间颇有关联。出自东京大学的机器人公司SCHAFT

Google近年来接连收购了好几家研发机器人的创业公司,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讨论话题,其中也包含了一家名为“SCHAFT”的日本企业。这则消息曾在日本国内引发热议,相信很多人对此记忆犹新。2012年5月,时任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情报理工学研究科情报系统工学研究室助教的中西雄飞和浦田顺一创立了该公司。SCHAFT创立前,为筹措开发资金,他们四处接洽与机器人相关的风投企业,但所得依然不足。正在那时,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简称DARPA,受总统和国防部长直接领导)宣布将举办灾害应对机器人研发挑战赛(DARPA Robotics Challenge,简称DRC)。比赛中,机器人须互相比拼灾害环境下的独立行动能力,如开车、在坑洼地段行走、清除残砖断瓦、攀爬梯子等。这是一次争取开发资金的良机,于是中西和浦田二位辞去了东京大学的职务,组建SCHAFT,全身心投入参赛机器人的研发。2013年12月的DARPA机器人挑战赛中,SCHAFT力压4个国家的16支队伍,以远超第二名的高分荣获冠军。这是SCHAFT被Google收购三周后获得的佳绩。

大家都知道Google收购了Android和YouTube,并购是他们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Google在2012年以大约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知名手机厂商摩托罗拉,随后又在2014年1月以29.1亿美元的价格转卖给中国的联想集团。乍一看还以为Google吃了大亏,但实际上,他们保留了摩托罗拉的大部分专利组合并未卖出,也许这些专利才是当初收购摩托罗拉的真正目的。无论怎么看,Google历次并购的主要意图都不在于提升企业效益,而是为了获取面向未来的新技术、专利和所有权。

2013年Google共收购了17家公司,其中,包括SCHAFT在内的7家公司与机器人相关,如表1-1所示。SCHAFT在众多日本企业中仅占一席之地,成立也不过1年半时间,却能得到Google的青睐,足以看出,Google认定机器人产业将成为今后社会变革的关键。最近,他们还收购了智能住宅、无人驾驶汽车、健康管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各种传言纷至沓来,猜测这些动向是否与机器人业务挂钩。

另外,Google从2013年起开始试行“潜鸟计划”(Project Loon),在大气平流层放飞热气球,搭建全球规模的无线网络。这项计划旨在为缺乏网络基础设施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廉价的无线网络服务。概括说来,Google从搜索引擎起家,逐步涉足免费网络服务、智能移动设备系统、通信设备等业务,下一步发展计划应该是开发基础设施和推广物联网。表 1-1【Google在2013年年末收购的机器人公司】

2013年12月仅仅一个月内,Google就收购了7家机器人公司。四足行走的机器“大狗”

Google收购的机器人公司里,有一家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与SCHAFT齐名。说起该公司的机器人,最知名的要数四足行走的机器“大狗”(BigDog)。据说,开发NASA无人探测器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和哈佛大学也参与了他们的项目。

大狗是DARPA出资开发的运输用机器狗。和车轮、履带相比,行走的四足更适用于崎岖不平的地面,更容易跨越瓦砾等障碍物。它能应对35度的陡坡,移动速度可达6.4~8km/h,能负重155kg。而且在2013年公布的视频中,升级版机器狗的颈部和脸部加装了机械夹,能抛掷混凝土块,就像狗用嘴巴扔飞盘那样,一时间引发热议。它采用的动力是二冲程单缸汽油发动机,大约15PS(马力)。美国海军陆战队从2012年起试用这款机器狗,用来搬运军事物资等。

该公司还开发了奔跑速度比大狗更快(约46km/h)的“猎豹”(Cheetah)和“野猫”(Wildcat)。新款机器狗“点点”(Spot)是大狗的缩小版,重73kg,内置电池、电动油压式驱动。点点平衡性极佳,被人踹一脚也会及时调整姿势避免摔倒。2015年2月,公司在YouTube发布演示视频后,观众对它的优秀性能赞叹不已,同时也提出非议,许多评论写道“虽说是机器,但踹小狗的行为让人心里不太舒服”。除了以上这些,公司还开发了高性能的人形机器人“阿特拉斯”(Atlas)等产品。DeepMind的人工智能系统

继2013年12月狂购7家机器人公司后,翌年1月Google又买下了研发人工智能的创业公司DeepMind Technologies。公司创始人是有“国际象棋天才少年”之誉的戴密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计算机的学习机制和人工智能,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于2011年创立了该公司。

公司被收购后更名为“Google DeepMind”,办公地点依然设在英国伦敦。DeepMind的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开展自学,无须人类辅助,相关报道称它的学习速度和反应都让人大吃一惊。国际象棋是比较知名的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对战游戏(哈萨比斯自己就是个中高手,并从事过游戏开发)。很多人都记得,IBM的超级电脑“深蓝”曾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大师,这也是人工智能实例之一,不过DeepMind的研究方向与之大不相同。“深蓝”重在获胜,而DeepMind重在学习游戏规则技巧并不断进步的过程。以DeepMind挑战电子游戏“打砖块”为例,通过无数次失败,它学会了击球技巧。游戏玩到200次时,它的接球准确率提升到34%,玩300次时水平超过人类高手,玩400多次后,它已经学会打穿砖墙,让球弹到顶端往下击碎砖块,得分凌驾于人类玩家之上。而且,它没有被植入玩“打砖块”游戏的专用程序,而是依靠通用的自学系统,努力提高游戏技能。也就是说,谁都没有教计算机怎么玩游戏,是它自己主动钻研、加以理解,最终领悟如何得高分。

目前尚未知晓Google将如何运用自学能力惊人的DeepMind,是否会将它整合到机器人开发中。不过Google已宣布,正在用这项技术改善搜索引擎、YouTube视频推送、语音检索等功能的精准度。自动搬运机器人小型无人机快递服务

2013年,亚马逊公布了“Amazon Prime Air”计划,即利用小型无人机发送快递。无人机简称“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在无线电遥控下轻盈升空的无人直升机(Drone)已被广泛应用。比如YouTube上就有大量无人机的航拍作品,成为热议话题:2014年8月日本广岛发生泥石流时,装载摄像头的无人机飞临灾区,从空中俯察道路封阻地段的灾情。

亚马逊推出的新型快递服务正是利用无人直升机迅速派送在线订购的商品。他们的宣传片展示了无人机从物流中心到顾客家门口的送货全过程。一方面,亚马逊希望最快能在2015年正式开展这项服务,他们曾向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申请飞行许可,并且为了能在公司附近进行飞行试验,他们还申请了豁免许可。另一方面,FAA在2015年出台了无人机监管提案,将以往的“无人机操作者必须持有飞行执照”改为“必须通过航空知识考试并持有无人机操作执照”,出于安全考虑,提案还规定无人机只能在操作者的视线范围内飞行。目前FAA只对航空摄影、农药喷洒、航空测量等商业用途开放许可。

有消息称,达美乐比萨和Google也有意涉足无人机运送服务并展开了相关试验,但毕竟还存在安全方面的诸多问题,真正实用化恐怕要再等上一段时间。无人机快递服务实现之前,亚马逊先启用了能在仓库里自行移动的搬运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出自他们收购的“Kiva Systems”公司,它可以钻到箱型货架底部,整个儿托起运到库房其他位置。Kiva机器人会一边读取地上贴的识别码,一边移送到搬运目的地,不过它们的行动并非完全自主,一定程度上仍需网络的调配控制。

日本国内的医院已经开始用搬运机器人传送药品、化验样本等。下一节将详细介绍松下出品的医院搬运机器人。室内自主搬运机器人

2013年10月,松下推出了在医院里使用的自动搬运机器人“HOSPI”。

松下希望HOSPI能代替人工运送药剂、化验样本等,使药剂师、医护人员能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

运送流程大致如下:首先,药剂科的工作人员把药品放入托盘,刷ID卡解锁HOSPI的储物箱,置入托盘,在HOSPI的液晶屏上选择护士站或其他运送地点。接着,HOSPI缓缓驶出,根据医院楼层平面图,和人类一样自主判断路线,识别并避让患者、轮椅、担架等(障碍物感应系统),最终到达目的地。无须预先为它划定行走轨迹、在岔路口设置地标,省时省力。如果配上电梯管理系统,HOSPI还能去别的楼层。

如有需要,HOSPI还可以加载基于无线局域网的运行监控系统,机体正面安装了摄像头,将影像实时传输给监控中心,帮助工作人员掌握它的运行情况。移动过程中,它还能用语音广播向周围的人打招呼或道谢,如“机器人正在送货”“机器人要乘电梯”“非常感谢您的配合”,提高自身运行安全的同时也照顾到了患者等过往人群。

HOSPI到达指定地点后会用灯光提醒工作人员,让他们刷ID卡打开储物箱,取出递送的物品。

医院内的传统物流系统是气送管道,利用管网中的高压气体迅速发送传输瓶,但是存在维保费用高、故障无法及时排除等问题。而且,气送管道难以传递尿样之类的化验样本,只能让医护人员亲自去送。事实上,在规模较大的医院里,本应照料病患的医护工作者每天竟有五六个小时耗费在递送物品上。

小专栏机器人管家(客房服务员)

酒店行业也开始尝试使用室内搬运机器人,即客房服务机器人。

在美国加州硅谷库比蒂诺市的喜达屋酒店(Aloft Hotel),自动搬运机器人会应客人的要求,将牙刷、剃须刀、毛巾之类的用品以及餐点酒水等送至客房。

这款机器人叫作“Botlr”,据说名字由“Butlers”(管家)和“Bottle”(酒瓶)两个单词拼合而成。创业公司Sacioke开发了这款机器人,型号为“SaviOne”。它能顺溜地移动到指定的客房门口,还会坐电梯上上下下。到达客房后,它拨打内线电话,用语音呼叫客人开门。客人刷一下房卡便能打开机器人的储物箱,取走物品。

那么,客人们对机器人服务员反响如何呢?喜达屋酒店的经营负责人介绍说,众多客人觉得既新奇又开心,甚至更愿意和机器人服务员打交道。顺便一提,说不定这是因为机器人服务员不用给小费。不过,客人在Twitter上发表的住宿感言应该能抵得上小费吧——发时别忘了添加“#MeetBotlr”的标签。机器人的定义

前文仅仅选取了部分机器人进行介绍,已是造型丰富,不尽相同。并非只有设计成人形的才能称为“机器人”,世上有数量庞大的机械臂形工业机器人,还有状如猫、狗的动物形仿生机器人,更何况扫地机器人Roomba、无人直升机Drone连手脚都没有,造型与动物毫不沾边。那么,是不是无关乎造型,只要能替代人类进行工作并独自站立行走或在人类操纵下进行工作或能减轻人类负担的机械都可以叫“机器人”呢?而那些青少年们为之狂热的防卫用或军用巨型装甲,大多都有人类乘坐其中进行操纵,确切说来,相当于提升人体机能的辅助装备,这类机械也被称作机器人。

那么,到底该如何定义“机器人”?

目前普遍认为,机器人的定义含糊不清,并无明确的界定标准。代替人类工作的机械,模仿人类外观的机械,会自主判断、自主行动的机械,通过传感器、摄像头、麦克风等采集并分析信息,由微机、IC芯片或计算机控制的机械,等等,都属于机器人。

日本工业标准(JIS)倒是对机器人有比较清晰的定义,但它仅针对制造业。

机器人是利用自动控制技术,能自动控制(manipulation)、移动,按程序设定开展各项作业的工业用机械。(JIS B 013-1998)

定义中的“manipulation”意为“操纵”“控制”,开展作业的零部件,比如机械臂部分也称为“控制器”(manipulator)。驱动机械臂的装置一般被称为“制动器”(actuator),它将能量转变为平移运动、旋转运动,也就是说,它将电能、热能、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使物体运动,广泛应用于电动马达、汽缸等工业产品。利用油压、气压、磁力的驱动器也不少,用来控制机器人的关节动作,赋予它们力量。以大家熟悉的数码相机为例,镜头变焦和防抖功能就是应用了这类驱动器。机器人的参数表里会列出驱动器的数量和种类,记住上述介绍,今后对大家多少有所帮助。

自动控制系统中,对周边情况的检测、判断全都依靠传感器。装满各类传感器的智能机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将机身横过来,传感器会感知变化并切换成横屏模式。除了横竖,还能感知机身的倾斜度、旋转角度等,这是因为机体内置了加速度传感器和三轴陀螺仪。其他传感器负责检测环境亮度、碰撞情况等。通话时,即使脸颊、耳朵接触屏幕也不会导致误操作,这是因为测距传感器感到脸部靠近便自动关屏。像空调、电磁炉、发热家电、汽车等则装载了感知内外温度的传感器。

机器人普遍装有上述传感器,用来检测倾斜度、明暗度、温度、湿度、碰撞、距离等。摄像头、麦克风的用途也类似传感器,机器人通过麦克风接收声音,判断周边噪声状况,解析人类的语音,从摄像头画面辨别出身边的移动物体,甚至能识别人脸。

2006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撰写的《机器人政策研究会报告书》中,将机器人定义为“由传感器、智能控制、驱动装置三大技术要素构成的智能化机械系统”。2001年日本机械工业协会和日本机器人工业协会提出的“机器人技术”一词同样基于这三种技术。我们心中的机器人

影视动漫的架空世界里描绘过形形色色的机器人。在日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铁臂阿童木、机器猫、小露宝、IQ博士的阿拉蕾等机器人永远陪伴着爱幻想的孩子们。这些自律型机器人角色会自主思考、学习和活动,为帮助人类而被制造出来,外形也和人类相似。在此稍微偏一下题——《加油啊!!小露宝》中的小露宝竭尽全力想帮助人类却屡遭失败,但和不中用的角色恰恰相反,它的周边玩具在消费市场上风靡一时,超合金系列等款式创下了数十亿日元的总销售额。

描写巨型机器人的作品也为数甚多,如《铁人28号》《铁甲人》《魔神Z》《高达》。这类机器人被塑造成人类的保护者和强大的军用武器,但因为需要人类在内部驾驶,可见它们基本上不具备独立智能。

日本的机器人无论与人等高还是巨型,无论是否拥有独立意志,大多都服从人类、帮助人类,具有鲜明的正面形象。反观欧美的作品,机器人更多被描写成敌对势力,或是凌驾于人类之上的异端。这是因为日本人从小玩着机器人玩偶,看着和机器人做朋友的故事,耳濡目染。他们超乎寻常地信任机器人,以至于亚瑟C.克拉克和斯坦利·库布里克共同创作的《2001太空漫游》中,智能计算机“哈尔9000”采取了针对人类而言的敌对行为时,许多观众感到震惊和难以言喻的恐惧。

人们时不时能听到类似观点,认为日本和欧美对机器人的看法差异显著。日本的作品里,机器人是人类忠实的伙伴,而欧美作品中,它们多为能力超越人类的巨大威胁。

日本软银开发Pepper这款交流型机器人,是希望它陪伴人类、识别人类的情感,使人感到幸福快乐。集团董事长孙正义先生也曾表达过他对铁臂阿童木的向往。也许正因为我们一直喜爱机器人,在无数故事里与机器人相伴生活,它才会降生于这个时代吧。应该说,交流型机器人已经走进人类的日常生活,在看护机构和独居老人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接下来,我将针对日本国内已经投入使用或曾经引发关注的人形机器人、交流型机器人展开介绍。

小专栏机器人三原则

1942年,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他的科幻短篇小说《我,机器人》中首次提出了人类设计机器人行为程序时应遵守的机器人三原则。这三大原则知名度甚高,经常被后世的科幻小说和机器人开发者借鉴。

第一条 机器人不得加害于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条 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该命令有违第一条原则。

第三条 在不违背第一、第二条原则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双足步行人形机器人ASIMO

要说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机器人,多数人都会想到本田技研工业的ASIMO吧。2014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日时参观了日本科学未来馆,迎接他的就是ASIMO。ASIMO用英语向他打招呼:“总统先生,我是人形机器人ASIMO,很高兴见到您。”随后它表演了单脚跳跃,还和奥巴马总统一起踢足球。相关新闻经各大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博客传出后,在国内外都引起轰动。

本田的人形机器人开发史可以追溯到1986年。当初开发的“E0”其实只有下半身部分,主要用来研究双足步行原理。本田官网上详细记载了公司的机器人开发历程,大家都可以访问浏览。据官网介绍,“E0”只能作直线静态步行,每走一步的时间长达15秒。静态步行是指身体重心始终保持在脚掌支撑区域内,而动态步行是身体倾斜,将重心移到双脚支撑区域外,与前者相比,行走更加流畅自然。

E0诞生10多年后的1997年,本田终于成功研发了完全独立双足步行的人形机器人。它被命名为“P3”,身高160cm,重130kg,比以前的款式更轻更小。之后的2000年,比“P3”更小型的ASIMO诞生。“ASIMO”取“Advanced Step in Innovative Mobility”的首字母,意为“迈向新时代的创造性移动设备”,身高130cm,重48kg,身体厚度为34cm,宽度为45cm。

2001年发布的租赁业务专用ASIMO可以在楼梯、有一定坡度的斜面上行走。2002年,它加载了智能化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应答功能,能辨识面部、叫出人名。在联网状态下,它还能提供各类信息,承担引导接待工作。

本田不断改良ASIMO,追加许多新功能。目前它能以9km的时速奔跑,能跳跃,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走,推着推车、捧着托盘行走,把托盘稳妥地递给对方(人类),避让擦肩而过的人类或ASIMO同类,还能打开水壶盖往纸杯里倒水,会打手语。它的识别能力也在提高,三个人同时说话也能分辨出来。

最初为了模拟人类步行而研发的ASIMO如今已能与人类互动,我十分期待它今后的发展。

小专栏ASIMO诞生的冲击性

前述中开发“V-Sido x RIC忍者大师”的RT科技公司董事长中川友纪子女士认为,ASIMO的诞生对机器人产业极具冲击性,她回忆说:“作为ASIMO开发基础的机器人P3首次做到了双足步行,之前业界一直认为这项技术在20世纪内是不可能实现的。机器人学会的发布会上大家通常不太鼓掌,但P3发布时掌声雷动,连房子都要颤抖了。它就是如此震撼人心。”ASIMO投入使用后,中川董事长曾担任首位本田外聘的ASIMO项目运营官,策划了它在日本未来科学馆的一系列活动,并编写了相关的安全指导书、PPT脚本等。索尼的机器宠物狗AIBO

索尼的机器宠物狗AIBO(或译“爱宝”)是一款知名度较高的主打交流功能的产品。AIBO的名字有多重含义,“AI”说明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发音与英语的“eyeball”相似,表明它有视觉识别功能,发音又与日语的“伙伴”相同,表明它的开发目的是陪伴人类。第一批发售的型号“ERS-110”由插画家空山基先生设计,银色金属外观极具未来科技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1996年6月投入市场的AIBO是全球首款家庭娱乐机器狗。当时的宣传语“并非索尼制造,而是在索尼降生”奇妙地印在记忆中,让人雀跃期待着机器人陪伴千万家庭的情景从虚构的影视漫画变成现实。索尼力图将它打造成纯正的机器宠物,为它设置了感情、本能、自主学习、成长功能,使之通过肢体动作和眼部闪光表达喜怒哀乐。大家最津津乐道的是,AIBO能辨识并找到专用的玩具球,与球戏耍追逐、踢来踢去,姿态简直和真狗一模一样。除了在展示会、大型活动中备受瞩目外,AIBO足球赛也被媒体争相报道。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AIBO能进行简单的“情感”表达。

技术方面,AIBO的控制系统使用64位RISC处理器、16MB的主存储器,通过18万像素的CCD彩色摄像机接收环境影像,用麦克风接收声音。搭载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红外线测距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发售初期的价格为25万日元,3000台AIBO在短短20分钟内就被抢购一空。

它的应用软件称为“AIBO-ware”,用来设定功能、性格,通过WLAN连接电脑时可实现远程操作,比如AIBO会告诉你有新邮件,把邮件、网页上的消息读给你听,将内置摄像头拍下的画面传输到电脑屏幕上播放,还会陪你玩猜拳之类的小游戏。这些丰富多彩的应用都可以购买。此外,最终款还增加了自动充电功能,电量不足时,AIBO会自动寻找电源充电。

索尼一共开发了6代AIBO,其中“ERS-310”系列的外观设计变化较大,融合小狗与小熊的造型元素,憨态可掬。索尼同时销售与之配套的应用软件存储卡“AIBO Friend”。置入存储卡后,两种颜色的宠物机器狗表现出不同的性格,象牙色的“拿铁”(Latte)文静乖巧,深灰色的“马卡龙”(Macaron)活泼顽皮。从2001年10月到2002年3月,富士电视台播放了以“拿铁”和“马卡龙”为主角的动画片Piroppo。该片会输出特定的信号音,AIBO感应到后做出相应的反馈动作(MEDIA LINK功能),节目制作方倡导用户“和AIBO一起看电视!”

之后于2002年诞生的“ERS-220”又从可爱造型回归到硬派金属科幻造型。索尼称该款产品“采用有机曲线设计,追求功能美学的锋锐轮廓是它的最大特征”,它在历代产品里机械质感最强,与圆溜溜的“ERS-310”形成鲜明对比。前几代产品在外观和动作设定上模仿小狗、小狮子、小熊等动物,强调“宠物”属性,而“ERS-220”着重彰显AIBO的“机器”本质,同期发售的应用软件名为“AIBO探索者”(AIBO explorer)。犬如其名,它在家中四处探查,能辨识75个单词,忠实地执行主人的语音指令,能附和应答或模仿听到的声音。它还追加了“看家模式”,连接充电器的状态下时时环顾四周,一有动静就拍下照片(3张以内)。

2003年10月,索尼发售了AIBO的最终款“ERS-7”。它恢复到第一代ERS-110系列的垂耳小型犬造型,增加语音引导、与人交谈的功能,进化成会说话的机器宠物狗。然而,索尼为全力发展互联网相关业务以及重振电子产品主体业务,决定撤出机器人研发领域。2006年3月,“ERS-7”系列终止销售,累计销量超过15万台的AIBO退出了历史舞台。

2000年索尼宣称,开发AIBO的同时,也在研制一款身高50cm的双足步行人形机器人“QRIO”,公布的试验版机器人步行速度为每分钟12m,可以单足平稳站立,能整齐划一地跳集体舞。2003年推出的试验款“SDR-4XII”在安全性、耐久性、交流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会奔跑和抓取物件。特别在腿部机能方面,它是世界上所有搭载控制系统、电源系统的自立型人形机器人中第一个实现“走跳跑运动综合控制”的成功案例。此前的机器人必须至少有一只脚接触地面,利用蹬地的反作用力驱动身体前行,而索尼的机器人在奔走时可以双脚同时腾空并保持平衡,换言之,它真正地像人类一样行走、跳跃。正当索尼的技术水平发展到如此成熟阶段,外界都以为即将产品化时,公司却对此予以否认,并终止了QRIO及相关一切机器人项目。他们同时宣布中止AIBO的新阶段开发,2006年停止一切制造和销售。

目前,索尼已终止AIBO的技术支持和维修受理(专属维修服务部于2014年关闭)。因此,AIBO即使出现故障也得不到修理,用户只能眼睁睁看着长期伴随左右的机器爱犬逐渐衰亡。2014年,媒体针对机器狗停止销售与用户长期维保需求之间的矛盾做了报道,文中AIBO用户悲叹“因为是机器狗,还以为它能一直陪着我呢”,文章同时介绍了由索尼技术部老员工创办的电子设备维修公司“A-FAN匠人工作室”,该公司可以继续提供AIBO的修理服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