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819宏微观经济学知识板块归纳与重点名词解释大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21:32:4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武汉大学819宏微观经济学知识板块归纳与重点名词解释大全

武汉大学819宏微观经济学知识板块归纳与重点名词解释大全试读:

武汉大学819宏微观经济学微观部分知识板块归纳

武汉大学819宏微观经济学近年不公布参考书目,根据往年参考书目和高分学员推荐,建议参考书目为: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和曼昆《经济学原理》。由于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教材内容有颇多共通之处,章节架构有少许凌乱之处,为方便学员复习,提高复习效率,保证复习质量,现综合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4版)和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教材内容,进行武汉大学819宏微观经济学微观部分知识板块归纳。如下表所示:表1 武汉大学819宏微观经济学微观部分知识板块归纳

我们以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和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教材内容为核心,补充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4版)部分章节内容,最终将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教材内容划分为引论、供求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市场比较、博弈论、要素论、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税收问题、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20个知识板块,做到了内容充实,框架明晰,结构合理。

武汉大学819宏微观经济学微观部分重点名词解释大全

供求论相关名词解释

1Point elasticity of demand【考点】供求论(高鸿业第6版第2章第6节)【解析】

Point elasticity of demand,即需求价格点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也就是说,需求价格点弹性表示的是在需求曲线的某一点上价格变动量无穷小时的弹性。以线性曲线曲线为例。在一条线性需求曲线上,任一点斜率即dQ/dP相等,但点弹性不相等,点的位置越高,点弹性绝对值越大。

2Arc elasticity of demand【考点】供求论(高鸿业第6版第2章第6节);2009年已考【解析】

Arc elasticity of demand,即需求价格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简单地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为了避免不同的计算结果,需求价格弧弹性采用中点公式,即:e=-(ΔQ/ΔP)·[(P+d1P)/2]/[(Q+Q)/2]。式中,(P,Q)表示价格变动前的价格和21211需求量,(P,Q)表示价格变动后的价格和需求量。22

3Elastic demand【考点】供求论(高鸿业第6版第2章第6节)【解析】

Elastic demand,即需求富有弹性,e>1,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d动较敏感,即价格变动1%时,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1%。一般来说,富有弹性的需求曲线较为平坦。对需求富有弹性的产品而言,降价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提价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厂商销售收入与产品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

4Inelastic demand【考点】供求论(高鸿业第6版第2章第6节)【解析】

Inelastic demand,即需求缺乏弹性,0<e<1,表示需求量对d价格变动不敏感,即价格变动1%时,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1%。一般来说,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较为陡峭。对需求缺乏弹性的产品而言,降价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提价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厂商销售收入与产品价格呈正方向的变动。

5Unitary demand【考点】供求论(高鸿业第6版第2章第6节)【解析】

Unitary demand,即需求单位弹性,e=1,表示价格变动1%时,d需求量的变动率恰好等于1%。一般来说,单位弹性的需求曲线陡峭程度介于缺乏弹性和富有弹性之间。对需求单位弹性的产品而言,降价和提价都不影响厂商的销售收入。

6Perfect elasticity【考点】供求论(高鸿业第6版第2章第6节)【解析】

Perfect elasticity,即完全弹性,e=∞,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d极为敏感,此时需求曲线为水平线,表示在既定的价格水平,需求量是无限的,而只要价格有一个微小的上升,就会使无穷大的需求量一下子减少为零,也就是说,相对于无穷小的价格变化率,需求量的变化率是无穷大的。对需求完全弹性的产品而言,在既定价格下,收益可以无限增加,厂商不会降价,而涨价会使收益减少为零,因此厂商也不会涨价,只会接受既定价格。

7Perfect inelasticity【考点】供求论(高鸿业第6版第2章第6节)【解析】

Perfect inelasticity,即完全无弹性,e=0,表示需求量对价格d变动极不敏感,此时需求曲线为垂直线,表示无论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量都不变,即需求量的变化率始终为0。对需求完全无弹性的产品而言,其销售收入同比例于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同比例于价格的上升而增肌。

8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考点】供求论(高鸿业第6版第2章第6节)【解析】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即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它是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①供给的价格弧弹性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其计算公式为:e=(ΔQ/ΔP)·(P/Q)。为了避免不同的计算结果,s供给价格弧弹性采用中点公式,即:e=-(ΔQ/ΔP)·[(P+s1P)/2]/[(Q+Q)/2]。式中,(P,Q)表示价格变动前的价格和21211供给量,(P,Q)表示价格变动后的价格和供给量。22

②供给的价格点弹性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其计算公式为:

对线性供给曲线而言,若其延长线为坐标横轴的交点位于坐标原点的左边,则该供给曲线上所有的点弹性都是大于1的。若交点位于坐标原点的右边,则该供给曲线上所有的点弹性都是小于1的。若交点恰好就是坐标原点,则该供给曲线上所有的点弹性都为1。

同样地,可以根据曲线型供给曲线上所求点的切线与坐标横轴的交点是位于坐标原点的左边,还是位于坐标原点的右边,或者恰好就是坐标原点,来分别判断该点的供给是富有弹性的,还是缺乏弹性的,或者是单位弹性的。

9Cross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考点】供求论(高鸿业第6版第2章第6节)【解析】

Cross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即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商品X对商品Y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计算公式为:e=-(ΔQ/ΔP)·(P/XYXYYQ)。或:X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的符号取决于所考察的两种商品的相关关系。①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如苹果和梨子,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值。②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如收音机和磁带,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值。③若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则意味着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作出反应,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零。

10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考点】供求论(高鸿业第6版第2章第6节);2010年、2012年已考【解析】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即需求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它是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消费者的收入量的变动率的比值。

假定某商品的需求量Q是消费者收入水平M的函数,即Q=f(M)。如果用e表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用M和ΔM分别表示收入M和收入的变动量,Q和ΔQ表示需求量和需求量的变动量,则需求收入弹性公式为:e=(ΔQ/ΔM)·(M/Q)。M

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值来判断该商品是正常品还是劣等品。①如果e>0,表示该商品M的需求量与收入水平呈同方向变化,该商品为正常品。②如果e<0,M表示该商品的需求量与收入水平呈反方向变化,该商品为劣等品。③正常品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两类:e>1的正常品为M奢侈品,e<1的正常品为必需品。M

11Engel’s law【考点】供求论(高鸿业第6版第2章第6节)【解析】

Engel’s law,即恩格尔定律,指的是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这是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所提出的一条经验规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为:恩格尔系数=消费者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用弹性概念来表述恩格尔定律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许多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的资料表明恩格尔定律是成立的。

效用论相关名词解释

1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考点】效用论(高鸿业第6版第3章第1节);2011年已考【解析】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即边际效用递减,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消费者对某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有:

①人的欲望虽然多种多样,永无止境,但生理等因素的限制,就每个具体的欲望满足来说则是有限的。最初欲望最大,因而消费每一单位商品时得到的满足也最大,随着商品消费的增加,欲望也随之减少,从而感觉上的满足程度递减,以致当要满足的欲望消失时还增加消费的话,反而会引起讨厌的感觉。

②设想物品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并且各种用途的重要程度不同,人们总会把它先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也就是效用最大的地方,然后才是次要的用途,故后一单位的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或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单位。

2Consumer’s equilibrium【考点】效用论(高鸿业第6版第3章第1、3节)【解析】

Consumer’s equilibrium,即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其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这里的均衡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为:MU/P=MU/P=λ。式中,1122MU、MU分别表示产品1和产品2的边际效用,P、P分别表示产品12121和产品2的价格,λ表示货币的边际效用。该消费者均衡条件意味着:消费者应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为:MRS=P/P。式中,1212MRS表示产品1对产品2的边际替代率,P、P分别表示产品1和产1212品2的价格。该消费者均衡条件意味着:在消费者的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的某种商品去交换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即MRS),应该等于该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的这种商品去交12换得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即P/P)。12

3Consumer surplus【考点】效用论(高鸿业第6版第3章第1节);2010年已考【解析】

Consumer surplus,即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d

如图1所示,反需求函数P=f(Q)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之上的面积来表示,即图1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图1 消费者剩余

4MRS【考点】效用论(高鸿业第6版第3章第2节)【解析】

MRS,即边际替代率,指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公式为:MRS=-12ΔX/ΔX。式中,ΔX和ΔX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当商品2112数量的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则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公式为:

显然,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内容是: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原因是: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逐步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递减,从而,他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凸向原点。

5Engel’s curve【考点】效用论(高鸿业第6版第3章第4节);2013年已考【解析】

Engel’s curve,即恩格尔曲线。由消费者的收入-消费曲线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恩格尔曲线表明的是在商品价格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认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图2 恩格尔曲线

图2(1)中,商品1是正常品,其需求量X随着收入水平I的上升1而增加。图1(2)中,商品1由正常品转变为劣等品。在较低的收入水平范围,商品1的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同方向的变动;在较高的收入水平范围,商品1的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反方向的变动。

6Substitution effect【考点】效用论(高鸿业第6版第3章第5节)【解析】

Substitution effect,即替代效应,指的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均与价格反方向变化,所以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劣等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化,收入效应与价格正方向变化。对于劣等品来说,一般的劣等品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所以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特殊的劣等品,即吉芬物品,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所以其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7Income effect【考点】效用论(高鸿业第6版第3章第5节)【解析】

Income effect,即收入效应,指的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收入效应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均与价格反方向变化,所以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劣等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化,收入效应与价格正方向变化。对于劣等品来说,一般的劣等品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所以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特殊的劣等品,即吉芬物品,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所以其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8Normal goods【考点】效用论(高鸿业第6版第3章第5节)【解析】

Normal goods,即正常品,指的是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与收入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即需求收入弹性大于零的商品。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均与价格反方向变化,所以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9Inferior goods【考点】效用论(高鸿业第6版第3章第5节);2016年、2017年已考【解析】

Inferior goods,即劣等品,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收入变化而成反方向变化,收入增加,其需求量反而减少的商品。对于劣等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而且,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这样使得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但是,在少数的场合,某些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的作用会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于是,就会出现违反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现象。这类物品就是吉芬品。

10Giffen goods【考点】效用论(高鸿业第6版第3章第5节)【解析】

Giffen goods,即吉芬品,是一种特殊的劣等品,如爱尔兰大饥荒时的土豆。劣等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品的特殊性在于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这样使得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11Risk averter【考点】效用论(高鸿业第6版第3章第7节)【解析】

Risk averter,即风险爱好者,这种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性货币财富的效用小于风险条件下彩票的期望效用,即U[pW+(1-p)W]<pU(W)+(1-p)U(W)。式中,p表1212示购买彩票的消费者获得财富W的概率,1-p表示购买彩票的消费1者获得财富W的概率。风险爱好者的效用函数是严格下凸的(凸函2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大多数消费者都是风险回避者,而不是风险爱好者。

12Risk lover【考点】效用论(高鸿业第6版第3章第7节)【解析】

Risk lover,即风险回避者,这种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性货币财富的效用大于风险条件下彩票的期望效用,即U[pW+(1-p)W]>pU(W)+(1-p)U(W)。式中,p表1212示购买彩票的消费者获得财富W的概率,1-p表示购买彩票的消费1者获得财富W的概率。风险爱好者的效用函数是严格上凸的(凹函2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大多数消费者都是风险回避者。

13Risk neutral【考点】效用论(高鸿业第6版第3章第7节)【解析】

Risk neutral,即风险中立者,这种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性货币财富的效用等于风险条件下彩票的期望效用,即U[pW+(1-p)W]=pU(W)+(1-p)U(W)。式中,p表1212示购买彩票的消费者获得财富W的概率,1-p表示购买彩票的消费1者获得财富W的概率。风险爱好者的效用函数是线性的。在实际经2济生活中,大多数消费者都是风险回避者,而不是风险中立者。

生产论相关名词解释

1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考点】生产论(高鸿业第6版第4章第3节)【解析】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即边际报酬递减,又称边际产量递减或边际收益递减,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的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从理论上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在开始时,由于不变要素投入量给定,而可变要素投入量为零,因此,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远远没有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且逐步接近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一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且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了。

2MRTS【考点】生产论(高鸿业第6版第4章第4节);2011年已考【解析】

MRTS,即边际技术替代率,指的是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用ΔK和ΔL分别表示资本投入量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变化量,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MRTS=-ΔK/ΔL。LK

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存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之所以会出现递减趋势,主要在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制的。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3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考点】生产论(高鸿业第6版第4章第4节);2008年已考【解析】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即规模报酬递增,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设生产函数为Q=f(L,K),则当劳动和资本投入量同时增大λ倍时,产量为aQ=f(λL,λK),若a>λ,表示产量增加的幅度大于要素投入的增长幅度,则表明规模报酬递增。

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规模扩大后,企业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随着对较多的人力和机器的使用,企业内部的生产分工能够更合理和专业化。此外,人数较多的技术培训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管理,也可以节省成本。

一般说来,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的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以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这个阶段有可能比较长。在这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

4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考点】生产论(高鸿业第6版第4章第4节)【解析】

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即规模报酬递减,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设生产函数为Q=f(L,K),则当劳动和资本投入量同时增大λ倍时,产量为aQ=f(λL,λK),若a<λ,表示产量增加的幅度小于要素投入的增长幅度,则表明规模报酬递减。

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使得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它可以表现为企业内部合理分工的破坏,生产有效运行的障碍,获取生产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的不易等等。

一般说来,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的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以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这个阶段有可能比较长。在这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

5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考点】生产论(高鸿业第6版第4章第4节)【解析】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即规模报酬不变,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设生产函数为Q=f(L,K),则当劳动和资本投入量同时增大λ倍时,产量为aQ=f(λL,λK),若a=λ,表示产量增加的幅度等于要素投入的增长幅度,则表明规模报酬不变。

一般说来,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的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以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这个阶段有可能比较长。在这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

成本论相关名词解释

1Opportunity cost【考点】成本论(高鸿业第6版第5章第1节)【解析】

Opportunity cost,即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时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从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2Explicit cost【考点】成本论(高鸿业第6版第5章第1节)【解析】

Explicit cost,即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例如,某厂商雇用了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贷款,并租用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为此,这个厂商就需要向工人支付工资、向银行支付利息、向土地出租者支付地租,这些支出便构成了该厂商生产的显成本。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讲,这笔支出的总价格必须等于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相同的生产要素使用在其他用途时所能得到的最高收人。否则,这个企业就不能购买或租用到这些生产要素,并保持对它们的使用权。

3Implicit cost【考点】成本论(高鸿业第6版第5章第1节)【解析】

Implicit cost,即隐成本,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指厂商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自己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或者说,隐成本是指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当厂商利用自己有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时,便放弃了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这便是厂商从事当前生产的机会成本。但是,由于事实上这笔成本不发生货币支付而被忽视,故被称为隐成本。

4Sunk cost【考点】成本论(曼昆第7版第14章第2节)【解析】

Sunk cost,即沉没成本,指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例如,专用设备的成本支出、埋在地底下的自来水管道的成本支出,等等。这类成本一旦支出,便无法回收。或者说,即便厂商退出生产也无法使沉没成本消失。所以,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厂商的未来生产决策。

5Expansion path【考点】成本论(高鸿业第6版第5章第2节)【解析】

Expansion path,即扩展线,是厂商在长期扩张或收缩生产时所必须遵循的最优路径。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就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显然,扩展线上每一个生产均衡点都满足成本最小化和产量最大化的均衡原则: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即有MRTS=MP/MP=w/r。LKLK

6Diseconomies of scale【考点】成本论(高鸿业第6版第5章第4节);2013年已考【解析】

Diseconomies of scale,即规模不经济,也被称作内在不经济,指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或者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不经济。产生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使得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它可以表现为企业内部合理分工的破坏,生产有效运行的障碍,获取生产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的不易等等。

与此相对应的概念是规模经济,也被称作内在经济,指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或者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经济。产生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有劳动分工与专业化,以及技术因素。

一般来说,在企业扩张的开始阶段,产生规模经济,在生产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产生规模不经济,正是长期生产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作用,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特征。

7External economy【考点】成本论(高鸿业第6版第5章第4节)【解析】

External economy,即外在经济,企业的外在经济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例如,整个行业的发展,可以使行业内的单个厂商从中受益。相反,如果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恶化了,则为企业的外在不经济。例如,整个行业的发展,使得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交通运输紧张,从而给行业内的单个厂商的生产带来困难。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是由企业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它影响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的位置。具体来说,外在经济使LAC曲线下移;外在不经济使LAC曲线上移。

完全竞争市场相关名词解释

1Shut-down point【考点】完全竞争市场(高鸿业第6版第5章第3节)【解析】

Shut-down point,即停止营业点,指使厂商平均收益AR等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AVC的短期均衡点。此时,如果厂商继续生产,全部收益只能弥补全部可变成本,不变成本得不到任何弥补;如果厂商不生产,他不需要支出可变成本,但仍需要支付不变成本;所以厂商生产与不生产的结果是一样的,厂商处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

2Producer surplus【考点】完全竞争市场(高鸿业第6版第5章第4节)【解析】

Producer surplus,即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其含义是:在生产中,只要每一单位产品的价格大于生产该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厂商进行生产总是有利的。鉴于此,在经济学中,当厂商在短期中生产一定产量时,把每一单位产品上的价格大于生产该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的部分加总,称为厂商的短期生产者剩余。在几何图形中,厂商的短期生产者剩余用市场价格线以下、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即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如图1所示。

图1 生产者剩余

3Constant cost industry【考点】完全竞争市场(高鸿业第6版第5章第6节)【解析】

Constant cost industry,即成本不变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产生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这个行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只占生产要素市场需求量的很小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4Increasing cost industry【考点】完全竞争市场(高鸿业第6版第5章第6节)【解析】

Increasing cost industry,即成本递增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成本递增行业是较为普遍的情况,这是因为经济资源总是稀缺的,所以,对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一般会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5Decreasing cost industry【考点】完全竞争市场(高鸿业第6版第5章第6节)【解析】

Decreasing cost industry,即成本递减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了。行业成本递减的原因是外在经济的作用。这可能主要是因为生产要素行业的产量的增加,使得行业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从而使得所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6Consumer sovereignty【考点】完全竞争市场(高鸿业第6版第5章第7、9节)【解析】

Consumer sovereignty,即消费者统治,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是向商品投“货币选票”。“货币选票”的投向和数量,取决于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程度,体现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意愿。而生产者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必须依据“货币选票”的情况来安排生产,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等等。这说明,生产者是根据消费者的意志来组织生产、提供产品的。西方学者认为,这种消费者统治的经济关系,可以促使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全社会的消费者都得到最大的满足。

在西方社会中,消费者是否真正进行“统治”很值得怀疑。首先,消费者统治的基础是他的货币选票,而货币选票是按货币单位计算的,,即每一元消费的款项代表一张选票。消费量大的选票多于消费量小的选票。由于消费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寡,所以富人的选票多于穷人。因此,在收入悬殊的情况下,作为消费者的富人才是真正的皇帝,而穷消费者不过是一个居于次要地位的统治者。其次,能够自己独立进行决策的人才是真正的统治者。然而在西方,厂商为了拓宽产品的销路,往往进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来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成为被生产者牵着鼻子走的“统治者”。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把这种情况称为“生产者统治”。

垄断市场相关名词解释

1Natural monopoly【考点】垄断市场(高鸿业第6版第7章第1节);2017年已考【解析】

Natural monopoly,即自然垄断,指某些行业或部门为了有效生产而只需要一个生产者或厂商的市场状况。这种行业可能始终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若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厂商生产将产生较高的平均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自然垄断部门一般有电力、石油、天然气、自来水、电信等行业。自然垄断的形成,使得一个大规模厂商能够依靠自己的规模经济来降低生产成本,使得规模经济的益处由该厂商充分加以利用。自然垄断有时来源于某些地理条件。在自然垄断的部门中,政府通常对厂商加以认可,以批准该厂商进入该行业经营,或者在不利后果发生之前进行制止,以免损害公共利益。原因如下:

①如果自然垄断行业内竞争性厂商过多,会造成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例如,四家电话公司互相竞争,将会铺设四条电话干线,而实际上有一条就够了,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价格竞争必然会优胜劣汰,其他厂商将会被排挤出市场,剩下的厂商制定垄断价格,使消费者遭受损失;

②多家厂商如果相互勾结起来操纵价格以避免激烈竞争,同样使消费者遭受垄断价格;

③这类部门一般是资金规模大、技术水平高、风险大的行业,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许可,私人厂商可能会避开这类行业,这样消费者将因为不能消费这些商品或劳务而受损失。

2Price discrimination【考点】垄断市场(高鸿业第6版第7章第1节)【解析】

Price discrimination,即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为了增加利润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第一,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这样,厂商才有可能对不同的消费者或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第二,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这样就排除了中间商由低价处买进商品,转手又在高价处出售商品而从中获利的情况。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

3First-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考点】垄断市场(高鸿业第6版第7章第1节)【解析】

First-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即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指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现实生活中一级价格歧视的例子很少,偏远山区唯一的诊所定价原则接近于一级价格歧视。在一级价格歧视下,垄断厂商占有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市场会达到P=MC的有效资源配置,也就是,一级价格歧视下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

4Secon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考点】垄断市场(高鸿业第6版第7章第1节)【解析】

Secon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即二级价格歧视,指厂商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例如,当消费者购买6单位产品时,其价格为6元;当消费者再购买4单位产品时,这新增4单位产品购买量的价格便下降为5元,如此等等。现实生活中二级价格歧视的例子很多,如淘宝店铺双十一优惠两件八折。实行二级价格歧视的垄断厂商的收益(或利润)会增加,部分消费者剩余被垄断者占有,垄断者会达到或接近P=MC的有效资源配置的产量。

5Three-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考点】垄断市场(高鸿业第6版第7章第1节)【解析】

Three-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即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现实生活中三级价格歧视的例子很多,如同种产品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价格不一样,城市市场和乡村市场的价格不一样,“黄金时间段”和“非黄金时问段的价格不一样,等等。三级价格歧视下,垄断厂商的定价原则是MR=MR=MC,即P(1-1/e)=P(1-121d121/e)=MC,整理可得P/P=(1-1/e)/(1-1/e)。由此可d212d2d1知,三级价格歧视要求厂商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的市场上制定较高的产品价格,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大的市场上制定较低的产品价格。

6Monopoly power【考点】垄断市场;超纲内容【解析】

Monopoly power,即垄断势力,指市场中企业能够定价高于竞争价格的能力。垄断势力越大,说明企业越有可能对市场形成垄断。当企业定价高于竞争性价格时,企业利润的增加并不能弥补消费者剩余的损失从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所以垄断势力越大,社会福利的损失越高。

垄断势力大小可通过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幅度来衡量,这被称为勒纳垄断权力度或者称勒纳指数:L=(P-MC)/P=1/E,式中,dE=-(dQ/dP)·(Q/P)。从公式可知,企业的垄断程度与产品需d求价格弹性成反向变化,企业的产品需求弹性越大,企业的垄断程度越小;反之,产品需求弹性越小,企业的垄断程度越大。勒纳指数值在0与1之间。勒纳指数值越接近于0,市场越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勒纳指数值越接近于1,市场越接近于完全垄断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相关名词解释

1Monopolistic competition【考点】垄断竞争市场(高鸿业第6版第7章第2节);2012年已考【解析】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即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具体地说,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在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一方面,由于市场上的每种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别,每种带着自身特点的产品都是惟一的,因此每个厂商对自己的产品的价格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从而使得市场中带有垄断的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有差别的产品相互之间又是很相似的替代品,每一种产品都会遇到大量的其他的相似产品的竞争,因此,市场中又具有竞争的因素。

②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的影响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因而自己也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任何报复措施的影响。

③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垄断竞争的存在从总体上说是利大于弊,现实中垄断竞争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市场结构,如轻工业品市场等。

2Non-price competition【考点】垄断竞争市场(高鸿业第6版第7章第2节)【解析】

Non-price competition,即非价格竞争,指的是厂商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改善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由于从长期看,价格竞争会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最终使厂商的利润消失,所以非价格竞争成为垄断竞争厂商普遍采取的另一种竞争方式。垄断竞争厂商进行非价格竞争仍然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而进行非价格竞争是需要花费成本的,所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对于非价格竞争仍然是适用的。

经济学家对于非价格竞争的评价不尽相同。有的经济学家认为,非价格竞争作为厂商之间相互竞争的一种形式,它强化了市场的竞争程度,并且,非价格竞争的一些具体做法,客观上也满足了消费者的某些需要。也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非价格竞争增加了消费者对某些产品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得厂商加强了对自己产品的垄断程度。

寡头市场相关名词解释

1Oligopoly【考点】寡头市场(高鸿业第6版第7章第3节)【解析】

Oligopoly,即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寡头市场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西方国家中不少行业都表现出寡头垄断的特点,例如,美国的汽车业、电气设备业、罐头行业等,都被少数几家企业所控制。

形成寡头市场的主要原因可以有:某些产品的生产必须在相当大的生产规模上运行才能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行业中少数几家企业对生产所需的基本生产资源供给的控制;政府的扶植和支持等等。由此可见,寡头市场的成因和垄断市场是很相似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寡头市场是比较接近垄断市场的一种市场组织。

寡头行业可按不同方式分类。根据产品特征,可以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两类。在纯粹寡头行业中,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没有差别。例如,可以将钢铁、水泥等行业看成是纯粹寡头行业。在差别寡头行业中,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例如可以将汽车、冰箱等行业看成是差别寡头行业。此外,寡头行业还可按厂商的行动方式,区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即合作的)和独立行动的(即不合作的)不同类型。

2Cournot equilibrium【考点】寡头市场(高鸿业第6版第7章第3节);2009年已考【解析】

Cournot equilibrium,即古诺均衡,又称“古诺-纳什均衡”,是指双寡头非合作博弈中,一组最优产量策略的组合。即在给定竞争者的产量的情况下,每个企业都选择能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产量。这时,每个企业都没有再单方面改变其产量的冲动。

在古诺模型中,各厂商的反应曲线表示给定竞争者的产量时厂商会生产的数量。在均衡时,各厂商根据它自己的反应曲线定产,所以均衡产量水平为两条反应曲线的交点。在这一均衡中,各厂商都正确假定了它的竞争者将生产的产量,并相应地最大化了自己的利润。古诺均衡是纳什均衡的一个例子。在该古诺均衡中,各寡头生产的产量都是在给定它的竞争者的产量时能实现它的最大利润的,所以,双寡头中任一个都不会有改变自己产量的冲动。

3Stackelberg model【考点】寡头市场(高鸿业第6版第7章第3节)【解析】

Stackelberg model,即斯塔克伯格模型,又称“领导者-追随者”模型,由德国学者斯塔克伯格于l934年提出。斯塔克伯格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是,在一个寡头行业中有两个厂商,他们生产相同的产品,其中,一个寡头厂商是处于支配地位的领导者,另一个寡头厂商是追随者;每个厂商的决策变量都是产量,即每个厂商都是通过选择自己的最优产量来实现各自的最大利润。在斯塔克伯格模型中,领导者具有先动优势,在知道追随型厂商反应函数的基础上决定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产量,而追随者在给定领导者产量选择的前提下作出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决策。

4Price leadership model【考点】寡头市场(高鸿业第6版第7章第3节)【解析】

Price leadership model,即价格领导模型,也是一种“领导者-追随者”模型。在价格领导模型中,领导型厂商先决定价格,追随型厂商则接受该价格。具体来说:

①任何一个市场价格水平上的市场总需求量可以分解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可以用领导型厂商所面临的市场需求量来表示,另一部分可以用追随型厂商所提供的产量来满足。

②领导型厂商依靠自己在市场上的领导支配地位,首先根据自身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来决定市场价格,并且领导型厂商在确定市场价格时,一定能预测到追随型厂商对自己所提出的市场价格的反应,即预测到了追随型厂商在给定市场价格下所提供的产量。

③追随型厂商只能接受领导型厂商决定的市场价格,如同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任何厂商只能是一个被动的“价格接受者”一样,以P=MC来决定产量,实现作为追随者的最大利润。

5Kinked demand curve model【考点】寡头市场(高鸿业第6版第7章第3节)【解析】

Kinked demand curve model,即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又称斯威齐模型,该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斯威齐于1939年提出,被用来解释一些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现象。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是:如果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都不会跟着改变自己的价格,因而提价的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减少是很多的;如果一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会将价格下降到相同的水平,以避免销售份额的减少,因而该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增加是很有限的。

如图1所示。图1中,dd需求曲线表示该寡头厂商变动价格而其他寡头厂商保持价格不变时该寡头厂商的需求状况,DD需求曲线表示行业内所有寡头厂商都以相同方式改变价格时该厂商的需求状况。假定开始时的市场价格为dd需求曲线和DD需求曲线的交点B所决定_的P,那么该垄断厂商提价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dd需求曲线左上方的dB段,降价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DD需求曲线右下方的BD段,由弯折的需求曲线可以得到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利用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便可以解释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现象。只要边际成本SMC曲线的位置变动不超出边际收益曲线的垂直间断范围,寡头厂商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虽然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为寡头市场较为普遍的价格刚性现象提供了一种解释,但是该模型并没有说明具有刚性的价格本身,如图中_的价格水平P是如何形成的。

图1 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博弈论相关名词解释

1Dominant strategies【考点】博弈论(高鸿业第4版第7章第4节);2008年已考【解析】

Dominant strategies,即占优策略。在一些特殊的博弈中,一个参与人的最优策略可能并不依赖于其他人的选择。也就是说,无论其他参与人采取什么策略,该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是惟一的,这样的策略称之为占优策略。如表1所示,通过对支付矩阵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A、B两厂商都是理性的,则这个博弈的结果是两厂商都做广告,即不管一个厂商如何决定,另外一个厂商都会选择做广告。这种策略均衡称为占优策略均衡。表1 广告博弈的支付矩阵

2Nash equilibrium【考点】博弈论(高鸿业第4版第7章第4节);2018年已考【解析】

Nash equilibrium,即纳什均衡,以其提出者约翰·纳什的名字命名。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纳什均衡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所组成的一个战略组合,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战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从而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这个均衡。

在同时博弈中,纯策略的纳什均衡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在纳什均衡存在的情况下,它既可能是唯一的,也可能不是唯一的;它既可能是最优的,也可能不是最优的。

3Prisoners’ dilemma【考点】博弈论(高鸿业第4版第7章第4节)【解析】

Prisoners’ dilemma,即囚徒困境,指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其假设条件是:甲、乙两个被怀疑为合谋偷窃的嫌疑犯被警方抓住,但警方对他们偷窃的证据并不充分。他们每一个人都被单独囚禁,并单独进行审讯,即双方无法互通信息。警方向这两个嫌疑犯交待的量刑原则是:如果一方坦白,另一方不坦白,则坦白者从宽处理,判刑1年;不坦白者从重处理,判刑7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则每人都各判刑5年。如果两个都不坦白,则警方由于证据不足,只能对每个人各判刑2年。下图的支付矩阵描述了这一博弈。表2 囚徒困境

显然,对两个囚犯而言都有占优策略——坦白,因而该博弈有占优策略均衡——两个囚犯都坦白,此时,两个囚犯都被判刑5年,共计被判刑10年,这是所有博弈可能结果中最差的结果。即从个人理性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占优策略的结局,从整体来看,却是最差的结局。因此,囚徒困境的占优策略均衡反映了一个矛盾:个人理性和团体理性的冲突。

4Cooperative game【考点】博弈论;超纲内容;2010年、2013年已考【解析】

Cooperative game,即合作博弈,也称为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