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疗法调治腹泻便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21:20:05

点击下载

作者:张欣,王广尧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独特疗法调治腹泻便秘

独特疗法调治腹泻便秘试读:

前言

腹泻和便秘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症状,发病率非常高。人们一般都认为腹泻不是病,只不过是因为着凉、饮食不洁,或是其他不起眼的原因所致,吃点止泻药就可以了;而便秘,则是由于上火、活动减少等原因造成。因此,人们对于这两种常见病症不重视,很少有人真正就医。其实,腹泻和便秘对人体的影响往往是逐渐累积的,长期放任,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大的危害。

长期腹泻能引起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贫血,降低身体的抵抗力。腹泻使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和营养物质,丧失大量的电解质,如钠、钾、钙及镁等。如果丢失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出现电解质紊乱,还可能出现酸碱中毒。

长期便秘,会使宿便堆积在肠道里,不断产生各种毒气、毒素,造成肠内环境恶化、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紊乱、食欲及睡眠差、精神紧张。还可导致面色晦黯、皮肤粗糙,出现黄褐斑、痤疮,甚至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

一般而言,腹泻多是各种肠道感染、胃炎、胃溃疡、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肿瘤等病症的伴随症状;便秘多是肠梗阻、肠麻痹、急性腹膜炎、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肠道肿瘤等疾病的伴随症状。因此,我们急需提高对这两种常见疾病的了解和重视。

本书以普及腹泻便秘症常识、传授简单实用的自我医疗技巧为宗旨,向各位读者介绍中医的独特疗法,如点穴疗法、按摩疗法、艾灸疗法、拔罐疗法、

刮痧疗法

、外敷疗法、浴足疗法、气功疗法、饮食疗法等等,这些疗法简单易学,操作轻松,效果显著,让您在茶余饭后,能够自己动手解决腹泻便秘的大问题。

本文分为六大部分,第一、二部分为腹泻便秘的基本常识,将其分类、病因、诊断、危害及预防等基本知识加以介绍。第三部分为看图找经络腧穴,介绍与腹泻便秘相关的腧穴。第四、五部分别介绍针对调治腹泻便秘的独特疗法,对每种疗法的原理、作用、治疗范围、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介绍。第六部分为附录,介绍防治腹泻便秘的名医方、经验方、食疗方,便于读者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选方用药。

本书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内容新颖,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将中医独特疗法这颗颗明珠发掘出来,使之更加光彩夺目,造福于人类。

我们期待着本书给读者带来健康,带来幸福,带来快乐!编者2010年3月

腹泻的基本知识

腹泻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长期腹泻能引起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贫血、免疫力低下,严重时机体会丢失大量水分和营养物质,丧失大量的电解质,如钠、钾、钙及镁,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出现电能质紊乱,还可能出现酸碱中毒。

一、何谓腹泻

腹泻是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排便习惯的次数,表现为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或脓血、黏液等。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肛门失禁等症状。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1次,个别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1次,粪便的性状正常,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150~200g,含水分为60%~75%。

不要忽视腹泻,如长期腹泻能引起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贫血、免疫力低下,严重时机体会丢失大量水分和营养物质,丧失大量的电解质,如钠、钾、钙及镁,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出现电能质紊乱,还可能出现酸碱中毒。

因此,对腹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如何对腹泻进行分类

(一)按中医辨证分型

1.外感型 ①寒湿(风寒)腹泻:症见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喜暖喜按,腹胀肠鸣,口淡无味,脘闷困呆,食少倦怠等症状。②湿热(暑湿)腹泻:症见腹痛,大便泻下如注,或泻后不爽,色黄味臭,或带脓血、黏液,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疼痛等症状。

2.食滞肠胃型 症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黏稠秽浊,恶臭,伴有不消化之食物,泻后腹痛减轻,脘腹痞满,嗳腐吞酸等症状。

3.肝气乘脾型 症见平素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腹泻。

4.脾胃虚弱型 症见大便溏泻,水谷不化,每食生冷油腻或难消化食物则腹泻加重,腹部隐痛,喜暖喜按,食欲不振等症状。

5.肾阳虚衰型 腹泻多发生在五更时分,俗称“五更泻”。症见晨起则腹痛欲泻,泻后痛减,伴腰膝酸冷,四肢不温等症状。

(二)按腹泻病因分类

1.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多是由于饮食不洁导致细菌、病原体等进入体内造成腹泻。常见的有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霍乱等。

2.非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多是由于消化不良、胃肠道过敏性反应及食物中毒等引起。症状多表现为呕吐,腹泻,一般排泻物呈清稀的水样便。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能够引起腹泻的食物,常见的有发芽的马铃薯、含有化学毒素的海产食品、某些植物如蘑菇和土豆,或进食一些化学毒素污染的食物等。有些人食用牛奶后会发生腹泻。

(三)疾病引发的腹泻

1.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腹泻 ①急、慢性胃炎:症见上腹部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及食欲明显下降。严重时可有发热、脱水,甚至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等。②急、慢性结肠炎:症见腹泻、腹痛,伴有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等症。③结肠癌:症见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带血和黏液,腹痛、腹泻或便秘、肠梗阻以及全身乏力、体重减轻和贫血等症状。④肠道寄生虫病:多发于儿童,症见反复发作的脐周痛,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及便秘等症。

2.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腹泻 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症见轻度腹泻,多伴有甲状腺肿大、眼球突出、食欲增加、神经过敏、容易激动、心率加快等症状。②糖尿病:一般腹泻发生于糖尿病日久者。症见顽固性夜间腹泻或餐后腹泻,呈发作性,发作期过后可以恢复正常。③尿毒症:症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逐渐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和腹泻。

(四)按发病季节分类

1.春季腹泻 在春天,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滋生繁殖活跃,加之人体抵抗力减弱,往往容易诱发疾病。春季发生的腹泻主要有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肠道蛔虫性腹泻、急性胃肠炎等。

2.夏季腹泻 夏季是腹泻病的高发季节,夏日腹泻多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是一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3.秋季腹泻 秋季也是发生腹泻的高发季节。发病初期表现为流涕、咳嗽、发热、咽部疼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4.冬季腹泻 冬季腹泻多由病毒引起。病毒性腹泻一般较细菌性腹泻轻,可伴有发热、呕吐及不同程度的脱水。

三、中西医对腹泻病因的认识

(一)中医病因

腹泻属中医的“泄泻”范畴,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

1.感受外邪 脾脏喜燥而恶湿,故湿邪最能引起泄泻。其他如寒邪或暑热之邪,也能直接影响于脾胃,使脾胃功能障碍,而引起泄泻。

2.饮食所伤 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而发生泄泻。

3.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成泄泻。

4.脾胃虚弱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因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而成泄泻。

5.肾阳虚衰 若年老体弱,或久病之后,损伤肾阳,肾阳虚衰,命火不足,则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常,而引起泄泻。

(二)西医病因

1.肠道感染 肠道感染是导致腹泻发生的最常见原因,分为非炎症性和炎症性两类。非炎症性常见的病原体有轮状病毒、肠腺病毒以及霍乱弧菌、大肠肝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炎症性常见的病原体有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以及巨细胞病毒、痢疾杆菌、肠炎沙门菌等。

2.肠道肿瘤 常见有大肠癌、大肠息肉、小肠恶性淋巴瘤等。

3.非感染性炎症 常见有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等。

4.小肠吸收不良 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损,以致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从粪便中排泄。多症见脂肪泻,粪便色淡,量多,呈油脂状或泡沫状,多具恶臭。

5.肠蠕动功能紊乱 可导致应在肠道吸收的物质未能被吸收而出现腹泻。

6.药源性腹泻 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肠道黏膜、胃肠道蠕动等造成影响,引起腹泻等症状。

7.精神影响 人们的精神异常与腹泻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此类患者都具有神经质、情绪易激动、不安、焦虑和抑郁等表现。

四、如何对腹泻进行诊断

(一)根据腹泻的起病与病程

1.急性腹泻

中医认为 急性腹泻多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或暑湿热邪,客于胃肠,发生泄泻。感受寒湿者症见大便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胀痛;感受湿热者症见便稀有黏液,肛门灼热,腹痛;饮食停滞者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有未消化的食物等。

西医认为 急性腹泻多因肠道感染病毒和细菌引起,临床上以急性肠炎、急性菌痢最为常见。急性肠炎以解黄色稀烂便或水样便为特征,症状较轻;细菌性痢疾大便稀薄,带有黏液及脓血,有解不完大便感,伴有腹痛、呕吐等症状。

2.慢性腹泻

中医认为 慢性泄泻,因脾胃素虚,或情志不调,或肾阳亏虚而致下泄。脾虚者症见大便溏薄,腹胀肠鸣,面色萎黄;肝郁者症见嗳气食少,腹痛泄泻与情志有关;肾虚者症见黎明之前腹中微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

西医认为 慢性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的症状,是由于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及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多由急性肠道传染病、细菌性食物中毒、肠道变态反应、饮食不当等所致。起病缓慢,常有反复发作。

(二)根据粪便的质、量、色、味

中医认为 大便完谷不化者多见于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大便时干时稀,多因肝郁脾虚;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胃虚弱;大便带血,多因胃、肠脉络受损所致。大便清稀如水样,多属寒湿泄泻;大便黄褐如糜而臭,多属湿热泄泻;大便泄泻臭如败卵,是消化不良之故。

西医认为 黏液便多见于肠炎、痢疾;脓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或直肠癌;水样便多见于消化不良、急性肠炎或肠滴虫。淡黄色便多见于胆红素未氧化及脂肪不消化;灰白色便见于胆道阻塞或因食入脂肪过量;果酱色便见于急性溶组织阿米巴痢疾。

(三)根据腹泻前后的伴随症状

中医认为 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者多因湿热内阻;肛门灼热者多因大肠湿热下注;便出不爽,泻下黄糜者,为湿热蕴结;便出不爽,夹有未消化食物,酸腐臭秽难闻者,见于伤食泄泻;大便不受控制,滑出不禁,多因脾肾虚衰、肛门失约所致。

西医认为 腹泻伴随发热、休克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肠结核等;伴随里急后重见于急性痢疾、直肠癌;伴随消瘦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伴随腹部包块见于肠肿瘤、结核等;伴随便血多见于溃疡病出血或直肠癌或直肠息肉出血。

(四)根据腹泻发生的时间

中医认为 每日早晨天未亮就肠鸣腹泻、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此为肾阳不足。如妇女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者,称为“经行泄泻”。如腹泻发生在腹痛之后,即痛后而泻,则为脾肾虚寒型腹泻。如精神郁怒后即发生腹泻,并伴有腹痛者,为肝旺克脾之腹泻。

西医认为 如腹泻发生在进食以后,呈水样便,为消化不良所致的腹泻。如腹泻发生于久病之后或年老体弱,则为慢性腹泻。

3.对老年人损害尤为严重 老年人因抵抗力弱,较青壮年更容易出现腹泻,如果认为腹泻是小病,不及时就医,就易酿成大病,严重危害健康,甚至猝死。这是因为,老年人急性腹泻易出现低血糖、心脏和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现腹泻,切莫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

五、腹泻有哪些危害

腹泻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定要积极防治。

1.营养不良 腹泻时,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发生严重障碍,能量供给不足,维生素缺乏,出现营养不良及贫血等表现。

2.降低身体的抵抗力 腹泻引起的营养不良、贫血及维生素缺乏等,可使人体对传染病及各种感染的抗病能力减弱,炎症容易扩散,伤口不易愈合。

六、如何对腹泻进行有效预防

1.饮食要合理,不要暴饮暴食 要按时定量进食,饮食寒凉要适度,这一点在暑天更为重要。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饭前、便前、便后要洗手,平时生吃瓜果要洗干净。

3.适当进行药补 易腹泻的人平时可多吃一些健脾止泻的食物,如用山药、莲子、薏米、红枣等做成的粥。

4.暑天勿贪凉 三伏天要防寒湿的侵袭,不要在露天睡觉,尤其是夜晚;腹部不要暴露,以免受凉而致腹泻。

5.常吃预防腹泻的食物 对于经常出差的人,为了防止腹泻,尤其是夏天预防痢疾、肠炎,最好的方法是吃饭时吃生蒜1~2瓣,可有效防止肠道传染病。

便秘的基本知识

便秘是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如长期便秘,会使宿便堆积在肠道里,不断产生各种毒气、毒素,造成肠内环境恶化、肠胃功能紊乱、内分秘失调,新陈代谢紊乱、食欲睡眠差、精神紧张、面容晦黯、皮肤粗糙,甚则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一、何谓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间隔时间延长的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常伴有大便干燥、排便不尽感或下坠感等。若临床单纯见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大便干燥等情况,而大便排出尚通畅,排便时间正常者,则不属便秘范畴。各种原因导致肠道运输功能降低或粪便输出通道受阻等均可出现便秘。此外,肛门疼痛性疾病使患者恐惧排便也是便秘的常见病因。

一般2天以上无排便,提示存在便秘。但健康人的排便习惯可明显不同,如对一组健康人调查结果表明,每天排便1次者约占60%,1天几次者占30%,几天1次者占10%。因此,对有无便秘必须根据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作出判断。

长期便秘,会使宿便堆积在肠道里,不断产生各种毒气、毒素,造成肠内环境恶化,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紊乱、食欲睡眠皆差、精神紧张、面色晦黯、皮肤粗糙,甚则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对便秘要引起高度警惕。

二、如何对便秘进行分类

(一)按中医辨证分型

1.热秘 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赤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

2.气秘 症见大便秘结,欲便不得,胸胁痞满,嗳气频作,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

3.虚秘 症见虽有便意,但每于临厕之时却努挣乏力,大便并不干硬,便后疲乏,面色白。

4.冷秘 症见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喜热怕冷,四肢不温,腹中冷痛。

(二)按性质分类

1.功能性便秘 在临床上按动力异常可分为:

慢传输型:即缺乏便意或粪质坚硬,全胃肠或结肠通过时间延缓或结肠动力下降。

出口梗阻型:即有排便不尽感、排便费力或排便量少,常伴肛门直肠下坠感,常有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盆底肌失调等。

混合性:即慢传输型和出口梗阻型同时存在。

2.器质性便秘 是指由于机体的器质性病变(如消化道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及化学品中毒等)所致的便秘。

(三)按程度分类

1.急性便秘 是指近期突然发生便秘,包括暂时性功能性便秘和症候性便秘2种。多由于肠套叠、肠道蛔虫、肿瘤、肛门周围脓肿等能引起反射性肛门括约肌痉挛等。

2.慢性顽固性便秘 是指由于先天结肠及直肠解剖结构变异,而在不同年龄段逐渐产生排便困难的一类疾病。顽固性便秘的实质是慢性不全性的肠梗阻,因其梗阻部位不同,而分为结肠型、直肠型和混合型。

(四)按病因分类

1.原发性便秘 原发性便秘是指由于饮食成分、摄水量、精神因素、肠肌力下降而导致的便秘。

2.继发性便秘 是指由于消化道外其他系统疾病所致的便秘,如神经系统的病变、内分泌及代谢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另外久病或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也影响肠蠕动而发生便秘。

(五)按病变部位分类

1.直肠肛管出口梗阻性便秘 常见的原因有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耻骨直肠肌痉挛性肥大、会阴下降综合征等原因。

2.结肠慢运输性便秘 是指结肠运输缓慢,表现为无便意,便次少,腹胀。

三、中西医对便秘病因的认识

(一)中医病因

1.体素阳盛,肠胃积热 素体阳盛,或胃肠积热,导致肠导失润,大便干结,难于排出。

2.情志失和,气机郁滞 情志不舒,或久坐少动,而致气机郁滞,通降失常,而致大便秘结。

3.气血不足,下元亏损 劳倦内伤,或病后、产后以及年老体虚之人,气血两虚,使大便排出困难而成便秘。

4.阳虚体弱,阴寒内生 阳虚体弱,高年体衰,而致凝阴固结,故肠道难于传送,从而引起便秘。(二)西医病因

1.大肠肛门疾病 常见有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巨结肠;肠腔狭窄,如肠道肿瘤、肠道吻合术后瘢痕所致等;出口性梗阻,如直肠套叠、会阴下降、直肠前突等;肛管及肛周疾病,如痔疮、肛裂等;其他原因,如肠激惹综合征等。

2.肠外疾病 常见有神经与精神疾病,如脑梗死、截瘫、抑郁症、厌食症等;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铝中毒等;盆腔病,如前列腺癌和子宫癌等;药源性原因,如过量服用刺激性泻药、麻醉药、抗抑郁症药物等引起的肠应激性下降;肌病,如皮肌炎、硬皮病等。

3.不良生活习惯 常见有饮食原因,如饮食过精细、蔬菜水果摄入少,肠道刺激量不足;缺乏运动,如久坐、久卧,肠动力缺乏;不良的排便习惯,如忍便不解、便时读书等。

4.社会与精神因素 常见有工作紧张,运动不足;心情长期压抑,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生活规律改变,导致排便时间改变等。

四、如何对便秘进行诊断

(一)根据便秘的起病与病程

1.急性便秘

中医认为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者,为热秘;或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者,为气秘。

西医认为 急性便秘是指近期突然发生的便秘,包括暂时性功能性便秘和症候性便秘。功能性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症候性便秘主要表现为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2.慢性顽固性便秘

中医认为 慢性顽固性便秘属中医“虚秘”的范畴。多见于年老体虚,或由于劳倦、内伤等导致大便排出困难,以致秘结不通。

西医认为“慢性”指病史至少有2年,或从年幼时就发病;“顽固性”指经一般药物及非手术治疗很难奏效,常需手术治疗。症状的发生可能与肠蠕动功能失调有关,也可能与精神因素有关。

(二)根据粪便的质、量、色、味

中医认为 大便燥结,干如羊屎,排出困难多属热秘;大便时干时稀,多属肝郁乘脾;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虚;大便带血,血色鲜红,或先血后便,或者血裹便而血色鲜红者,为近血;大便带血,血色紫黯,或便色黑如柏油者,为远血。

西医认为 便秘伴有鲜血者,多为痔疮、肛裂、直肠肿瘤。便秘伴有恶臭者,多提示直肠癌。

(三)根据便秘前后的伴随症状

中医认为 便秘伴见口臭唇疮,舌干口燥,心烦易怒多为血亏阴虚;如便秘伴有胸胁痞满,头重昏闷,屁多嗳气多为气机郁滞;如便秘伴有头眩耳鸣,气喘心悸,腰酸背痛,多为脾肾两虚。如便秘伴有肛门灼热,里急后重,便后不爽等多为寒湿或湿热蕴结肠道。

西医认为 便秘患者常述腹痛、腹胀、嗳气、排气、肠鸣、口臭、头晕、纳差、不思饮食等等不适。便秘伴随的这些症状往往提示便秘可能与有些疾病相关。如便秘伴腹痛,有时和腹泻交替出现者,应多考虑为慢性结肠炎,结肠过敏等;便秘伴消瘦、贫血者,应考虑结肠癌或直肠癌等;便秘伴急性腹痛,腹胀,呕吐,须考虑肠梗阻的可能。

五、便秘有哪些危害

粪便包含代谢后产生的诸多有害物质,如果不及时排出体外,毒素被肠道吸收,会毒害人的身体。

1.引起肛肠疾患 便秘时,排便困难,粪便干燥,可引起肛门直肠疾患。如直肠炎、肛裂、痔,甚至结肠癌等。

2.胃肠神经功能紊乱 长期便秘可引起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而致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嗳气等表现。

3.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临床上关于因便秘而用力增加腹压,屏气使劲排便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有逐年增多趋势。如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中风猝死等。

4.引起性生活障碍和妇科疾病 如痛经,阴道痉挛,并生产尿潴留,尿路感染等症状。

5.影响大脑功能 长期便秘会干扰大脑功能,突出表现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等。

6.有损美容 长期便秘,有害物质再吸收入血,导致皮肤粗糙,无光泽,形成痤疮、色素沉着、颜面色斑等。

六、如何对便秘进行有效预防

1.注意调整饮食结构 避免偏食,适当增加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充分地摄取水分也是非常重要的。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不论是否有便意,最好在固定的时间里去蹲便1次。在蹲便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排便上来,不可以再做其他事情,这样可以起到预防便秘的作用。

3.坚持适量的体育活动 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都有助于促进肠蠕动,起床前或临睡前自己或由旁人帮助用双手按摩腹部数十次也有助于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的发生。

4.预防便秘最重要的是健全肠内菌群的均衡关系 通过合理的饮食,使肠内的双歧杆菌占优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就可以保持肠内健康的状态。

看图找经络腧穴

本书介绍的治疗腹泻便秘的独特疗法,相当一部分与经络腧穴有关。因此对书中涉及到的经络腧穴加以详细介绍,以便在治疗过程中灵活运用。

一、什么是经络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远在公元前3-前2世纪的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中,就已有关于“经络”的记载,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经和络构成一个系统,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是经脉,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为络脉,它譬如网络,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

(二)看图找经络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其中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经的总称。由于它们隶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奇经八脉中,唯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其循行分布见图1-1。·图1-1 十四经脉循行分布

二、什么是腧穴

(一)腧穴的概念

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称作腧穴。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有孔隙的意思。腧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在历代文献中还有“砭灸处”、“气穴”、“骨空”、“孔穴”以及“穴位”等不同的名称。针灸刺激通过腧穴、经络的作用,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节机体的虚实状态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所以历代医家极为重视经络学说,《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因此,经络和腧穴的理论,对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二)与腹泻便秘相关的腧穴

体部腧穴

上肢部(图1-2)

曲池 位于肘横纹外侧端。

支沟 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图1-2

下肢部(图1-3)

足三里 位于小腿前外侧,当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上巨虚 位于小腿前下方,当外膝眼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三阴交 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涌泉 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图1-3

胸腹部(图1-4)

中脘 位于腹部,肚脐上4寸。

天枢 位于腹中部,距脐部旁2寸。

神阙 位于腹部,肚脐正中。

关元 位于腹部,肚脐下3寸。

气海 位于腹部,肚脐下1.5寸。

腹结 在下腹部,肚脐旁开4寸,下1.3寸。

关门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图1-4·图1-5

背腰部(图1-5)

脾俞 位于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 位于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俞 位于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命门 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八髎 俯卧位,位于骶后孔中取穴。

胃仓 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阳纲 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小肠俞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肾俞 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焦俞 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部反射区(图1-6)

肾脏 位于两足底中央的深部。

肾上腺 位于肾脏内上方。

输尿管 位于足底区至膀胱反射区连成的一斜线型条状区域。

膀胱 位于两足足底内侧舟骨下方拇展肌之侧约45°处。

腹腔神经丛 位于两足底中心,分布在肾脏及其周围。

结肠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直肠) 位于两足底中下部,小肠四周的带状区域。

胃 位于两足底第一跖骨的中下部。·图1-6

手部反射区(图1-7)

脾 位于左手掌侧第四、五掌骨中段之间。

腹腔神经丛 位于双手掌侧第二、三和第四、五掌骨体之间,肾的两侧。

胃 位于双手掌第一掌骨远端。

小肠 位于双手掌心大肠反射区所围绕的区域。

大肠 位于双手掌侧的中下部分。自右手掌尺侧手腕骨前缘起,顺右手掌第四、五掌骨间隙向手指方向上行,至第五掌骨体中段,约与虎口水平位置时转向桡侧,平行通过第四、三、二掌骨体中段;接至左手掌第二、三、四掌各掌骨体中段,转至手腕方向,沿第四、五掌骨体下行至腕掌关节处止。

直肠、肛门 位于双上肢前臂桡侧远端约3横指。·图1-7

耳部反射区(图1-8)

直肠 位于近屏上切迹的耳轮处。

皮质下 位于对耳屏内侧面。

脾 位于耳甲腔的后上方。

大肠 位于耳轮脚上方前部。

肝 位于耳甲艇的后下部。·图1-8

独特疗法调治腹泻

治疗腹泻,一些独特疗法显示出特有的魅力。如

艾灸疗法

自我按摩疗法

耳穴压籽疗法

捏脊疗法

拔罐疗法

、刮痧疗法、

熏洗疗法

药酒疗法

药茶疗法

气功疗法

衣着疗法

手心疗法

热熨疗法

发泡疗法

热蛋滚疗法

兜肚疗法

、浴足疗法、

矿泉疗法

等,这些疗法易学易做,效果显著。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利用燃烧艾柱或艾条产生灼热,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腹泻,艾灸疗法可以借助灸火的温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操作

1.艾炷灸 将艾绒(将干燥的艾叶捣研后除去杂质而成,柔软如绒)用手指搓捏成花生粒大小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用鲜生姜切成约0.3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个小孔,置于施灸部位,上面再放艾炷灸之。若病人感觉灼热难忍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缓解一下,然后重新放下,继续施灸,可反复灸3~5壮,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2.艾条灸 艾条灸即是使用制作好的艾条(用桑皮纸将艾绒卷成圆柱形条状如烟卷状)来进行灸法操作的方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穴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灸时可以将示指、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温度,避免烫伤。

治疗

1.脾胃虚弱型 症见大便溏泻,水谷不化,每食生冷油腻或难消化食物则腹泻加重,腹部隐痛,喜暖喜按,食欲不振,食后即胀。【穴位】神阙天枢 腹结 足三里 脾俞 胃俞(图2-1)【治法】艾条灸。将艾条点燃,对准穴位,距离皮肤2~3cm施灸。每穴5分钟,每日3次。3~6次为1个疗程。

2.食滞肠胃型腹泻 症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黏稠秽浊,恶臭,泻后腹痛减轻,伴有不消化之食物,脘腹痞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穴位】中脘关门 神阙天枢足三里 阳纲 小肠俞(图2-1)·图2-1【治法】隔姜灸。艾炷如枣核大,每穴5~7壮,每日2次,4次为1个疗程。【治法】隔姜或隔蒜灸:艾炷如枣核大,每穴5~7壮,每日l~2次,3~7次为1个疗程。

注意

1.施灸的顺序 一般是先灸阳经,再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壮数少的穴位,后灸壮数多的穴位;先灸艾炷小的穴位,再灸艾炷大的穴位。

2.施灸的补泻 一般补法施灸时让艾炷自行熄灭,不要吹灭。泻法施灸时则快速吹灭艾炷。

3.施灸的禁忌 ①一般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不宜进行化脓灸。②对空腹、过饱、过度疲劳者应谨慎施灸。对体弱者,施灸时时间不宜过长,艾炷不宜过大。③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灸后的处理 一般灸后出现水泡,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再涂抹龙胆紫液消毒,防止感染。

3.肾阳虚衰型 症见腹泻多发生在五更时分,俗称“五更泻”。晨起则腹痛欲泻,泻后痛减,伴腰膝酸冷,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夜尿频作。【穴位】神阙天枢气海上巨虚 胃仓 肾俞 大肠俞(图2-2)·图2-2自我按摩疗法自我按摩疗法是指患者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或借助一定的器具,在自己的体表做按、摩、推、拿、揉、压等各种手法,以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自我按摩疗法可以疏通经气、温经散寒、促进胃肠蠕动、加强消化功能,有着很好的止泻作用。

操作

1.掌揉法 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全掌着力,吸定于体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和缓的上下,左右或环旋动作(图3-1)。·图3-1

2.掌摩法 用手掌在体表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擦(图3-2)。·图3-2

3.擦法 用指或掌贴附于体表一定部位,做较快速的直线往返运动,使之摩擦生热(图3-3)。·图3-3

4.掌推法 以手掌着力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推动(图3-4)。·图3-4

5.指按法 以手指指腹按压体表(图3-5)。·图3-5

6.拇指点法 用拇指指端着力施术部位,持续地进行点压(图3-6)。·图3-6

7.拿法 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肌肤(图3-7)。·图3-7

治疗

体部自我按摩

1.掌摩腹部 以一手掌平贴于上腹部,做顺时针方向环形摩动2~3分钟(图3-8)。·图3-8·图3-9

2.掌揉神阙 在腹部用摩法充分按摩后,以单手掌心着力于神阙穴,旋而揉之,持续操作2~3分钟(图3-9)。

3.指按中脘 以一手拇指或示、中指腹置于上腹部中脘处,反复点按,时间约1~2分钟(图3-10)。·图3-10

4.点按气海 以一手拇指或示、中指腹置于下腹部气海穴处,反复点按,时间约1~2分钟(图3-11)。·图3-11

5.按揉足三里 以一手拇指置于下肢部足三里处,反复点按,时间约1~2分钟(图3-12)。·图3-12

6.拿揉三阴交 以一手拇指置于下肢部三阴交处,反复点按,时间约1~2分钟(图3-13)。·图3-13

7.伴有恶心、呕吐 可配合按揉内关,以一手拇指置于上肢部内关处,反复点按,时间约1~2分钟(图3-14)。·图3-14

8.搓两胁肋部 双手掌搓热,用掌擦法反复擦摩两胁肋部,透热为度,擦热后,再自上而下地搓两胁肋部,反复3~5遍(图3-15)。·图3-15

9.腰部横摩 俯卧位。以一手掌部置于患者腰部一侧,向对侧横摩至腰部另一侧,反复操作3~5分钟(图3-16)。·图3-16

10.掌搓八髎 俯卧位。以一手掌面着力于骶尾部,持续搓动1~3分钟,透热为度(图3-17)。·图3-17

注意

1.准确认真地寻找到穴位和相应的治疗部位,采取自我感觉舒适、放松的体位,按照手法操作要领操作。

2.操作时要按照自身体质状况,根据自己身体耐受力来调整手法力气的大小。切忌施用暴力。操作频率不宜过快,以防消耗体力过多,产生疲劳。

3.自我按摩疗法的疗程通常以1~2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中间可以间隔3~5天,也可以不间隔,持续治疗。

4.在极度疲劳和过饥、过饱的状态下,不适宜应用自我按摩疗法治疗,应先休息,或调节饮食,半小时后再进行操作。

足部反射区自我按摩

1.点按肾上腺 双手将拇指指端置于足底肾上腺进行点、按等手法操作,每个手法1分钟。操作时力度应先轻后重再轻,方向垂直向下,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3-18)。·图3-18

2.按揉肾脏 双手将拇指指端置于足底肾脏进行点、按、揉等手法操作,每个手法1分钟。操作时力度应先轻后重再轻,方向垂直向下,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3-19)。·图3-19

3.推输尿管 用拇指指腹在输尿管施用推法操作10~15次。操作时应注意操作方向自足心至足跟方向,力度应重(图3-20)。·图3-20

4.点揉膀胱 双手将拇指指端置于足底膀胱进行点、按、揉等手法操作,每个手法1分钟。操作时力度应先轻后重再轻,方向垂直向下,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3-21)。·图3-21

5.点揉腹腔神经丛 双手将拇指指端置于足底腹腔神经丛进行点、按、揉等手法操作,每个手法1分钟。操作时力度应先轻后重再轻,方向垂直向下,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3-22)。·图3-22

6.推结肠 用拇指指腹沿足底结肠使用推法操作10~15次。操作时力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3-23)。·图3-23

7.按压胃 以双手或一手拇指指腹按压胃1~2分钟。操作时力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3-24)。·图3-24

8.搓掌温肾 两手掌搓热,迅速置于足心肾,两掌相握,使热力渗透,可操作3~5次。操作时双手相搓要快,一定待生热后再置于足心。两掌相握要紧,待热量吸收后再重复施术(图3-25)。·图3-25

注意

1.准确寻找相关反射区 有些反射区连接紧密甚或重叠,故必须认真仔细。

2.要在施术的反射区擦医用凡士林油 或根据病情需要,选用某种介质,以使皮肤润滑、手法深透、避免皮肤破损及发挥介质的药物渗透作用。

3.手法的方向性 在应用带有移动性手法特点的手法时,其手法作用的方向,按传统的观点应是朝向心脏方向、或向心与逆心方向各半,避免单一逆心方向施用手法。

4.手法力度 手法力度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及性别、年龄等具体情况而定,其用力原则是:在病情及忍痛力允许的情况下,手法越重越好,患者感到越痛则效果越好,但施力不可太过,术中要时刻观察患者的局部及全身反应,一旦出现头晕、心悸、胸闷、四肢冷汗,脉搏细数等现象,应立即停止治疗,予以休息、饮水等对症措施,一旦出现疼痛性休克,应立即抢救治疗。

5.反射区按摩次序 足部反射区,以肾上腺、肾、输尿管和膀胱为四大基础反射区。凡久病、重病及疑难病症,均须首选此四大基础反射区,先行按摩治疗,然后再按摩其他反射区。

6.手法按摩次数及治疗时间 以拇指推法为主的治疗手法,每个施治反射区推治次数为连续100次,不能耐受久推者,应视具体病情而定;以按揉、点压类为主的治疗手法,每个施治反射区的治疗时间不应少于1分钟,足部按摩,每次治疗的时间双足不应少于20分钟,一般每日1次,连续治疗,不可间断。

7.足部按摩后应饮温开水1杯(约250mL)足部按摩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疼痛性刺激疗法,由于剧烈难忍的疼痛,受术者机体对于疼痛会立刻形成应激反应,消耗掉大量能量,胃肠道和肾脏会急剧缺水,故应及时补充。如术后不饮水,久则会导致新的疾病。

手部反射区自我按摩·图3-26

1.以拇指按揉脾3分钟,力量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3-26)。

2.以双手拇指同时按揉或一手的示、中指同时点按腹腔神经丛3分钟,力量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3-27)。·图3-27

3.以拇指指腹向手腕方向推摩胃2分钟,力量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3-28)。·图3-28

4.以拇指或示、中、无名指指腹向手腕方向推小肠2分钟,或按揉小肠2分钟,力量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3-29)。·图3-29

5.以拇指指腹沿着大肠进行推法操作3~5分钟,力量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3-30)。·图3-30

6.手掌对搓,以双手掌相对搓动,至产生热量,并热量向手掌内部渗透为度(图3-31)。·图3-31

注意

1.进行手部按摩操作时,一般来说,每个反射区按摩3~5分钟即可,每次按摩30~45分钟为宜。对严重的心脏病、糖尿病和肾病的患者,1次手部按摩的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一般手部按摩每天可进行1~2次。

2.手部按摩主要通过刺激手部反射区,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来防治疾病。所以,对多数反射区来说,刺激适当强一点,痛感重一点,效果会更好一些。对年老体弱者、关节较硬者或肌肤娇嫩的患儿,不宜用力过重,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

3.手部按摩的方向顺经络气血运行的按摩方向为补,逆经络气血运行的按摩方向为泻;或向心方向按摩为补,离心方向按摩为泻。一般开始按摩时男先左手,后右手;女则相反。先按摩主要手部反射区,如肾、输尿管、膀胱和肺。耳穴压籽疗法耳穴压籽疗法是医生将特定的介质(如常用的王不留行籽、莱菔子、绿豆等)固定于耳郭表面的耳穴上,并以轻柔小巧的按压、揉捏等方法操作介质,从而达到刺激耳穴,治疗全身性疾病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好、适应病症广等特点。耳穴压籽疗法通过刺激耳穴,可以有效地刺激人体的胃肠消化系统,缓解腹泻的症状。

操作

耳穴压籽疗法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即使用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或莱菔子、绿豆等介质粘贴于上述耳穴部位,然后拇指、示指相对按压揉捏,即完成1次治疗。每天操作2~4次,操作缓慢有力,时间稍长。两耳交替,3天换贴1次。

治疗

1.拇指与示指轻柔地相对揉捏介质,刺激直肠,时间2分钟(图4-1)。·图4-1

2.示指指腹置于对耳屏内侧面的介质,刺激皮质下,按揉2分钟(图4-2)。·图4-2

3.示指指腹置于耳甲腔后上方的介质,刺激脾,按揉2分钟(图4-3)。·图4-3

4.拇指与示指轻柔地相对揉捏介质,刺激大肠,揉捏2分钟(图4-4)。·图4-4

5.示指指腹置于耳甲艇后下部的介质,刺激肝,按揉2分钟(图4-5)。·图4-5

6.拇指与其余手指相对搓摩耳郭2分钟,以其发热为度(图4-6)。·图4-6

注意

1.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应慎用耳穴压籽疗法治疗。即使治疗也不宜用强刺激。

2.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并伴有严重贫血、血友病者不宜用耳穴压籽疗法。

3.外耳患有炎症,如湿疹、溃疡、冻疮等,暂时不宜用耳穴压籽疗法,待其愈后再用此法操作。

4.饥饿时或饱餐后1小时内不宜做耳穴压籽疗法。

5.耳穴压籽疗法一般以7天为1个疗程,每天操作3~5次,每个耳穴按压揉捏1分钟左右,每次双耳按摩共计15~20分钟,力度大小以能够耐受为度。捏脊疗法捏脊疗法是用双手捏拿脊柱部皮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捏脊疗法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明显,经济安全等优点。通过捏脊疗法,可以有效地疏通经气,强健脾胃,补虚泻实,从而缓解腹泻的症状。

操作

患者俯卧位或半俯卧位,背、腰、骶部充分暴露。

1.三指捏法 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示、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2.二指捏法 示指屈曲,用示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临床应用时,从骶尾捏至大椎为1遍。一般病症,每次捏脊3~5遍,其中在2遍、4遍时,每捏3下双手用力将皮肤向上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在使用捏脊法操作时,如果方向是从腰骶部至颈项部方向捏脊,操作手法轻柔缓和,则属于补法操作;如果方向是从颈项部向腰骶部方向捏脊,操作手法稍重,属于泻法操作。如果两个方向交替操作,则属于平补平泻法操作。

治疗

1.湿热型 症见腹痛,大便泻下如注,泻后不爽,色黄味臭,或带脓血、黏液,肛门灼热疼痛,烦热口渴。【穴位】脊柱两侧从颈椎至骶骨 大肠俞 脾俞 胃俞 肾俞 小肠俞 阳纲(图5-1)·图5-1【治法】使用捏脊手法治法脊柱两侧3~5遍,其中着重提捏大肠俞、脾俞、胃俞、肾俞、小肠俞、阳纲,并按揉之,约2~3分钟。

2.食滞肠胃型 症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黏稠秽浊,恶臭,泻后腹痛减轻,伴有不消化之食物,脘腹痞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穴位】脊柱两侧从颈椎至骶骨大肠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图5-2)·图5-2【治法】使用捏脊手法治法脊柱两侧3~5遍,其中着重提捏大肠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并按揉之,约2~3分钟。

3.脾胃虚弱型 症见大便溏泻,水谷不化,每食生冷油腻或难消化食物则腹泻加重,腹部隐痛,喜暖喜按,食欲不振,食后即胀。【穴位】脊柱两侧从颈椎至骶骨大肠俞脾俞胃俞肾俞 会阳长强(图5-3)【治法】常规捏脊3~5遍,着重捏提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会阳,并以掌根擦骶骨处,再按揉长强,共约5分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