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密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3:12:20

点击下载

作者:潘跃红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健康管理密码

健康管理密码试读:

序言健康环境,不是你想买就能买

在顽疾难愈、怪病频发的现代,我们在不断探索环境养生的科学方法,以增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实现与变化着的环境间的和谐与平衡。

然而,健康——不是所有人一生中都有幸拥有这份“无价之宝”,一旦失去,很难挽回。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忙,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状态的写照。许多业界精英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忽视了自身的健康财富问题。身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每况愈下是不可逆转的。但你是否想过,眼下“红灯闪闪”的各种身体问题,很多并不是年龄问题造成的。

其实,任何病症的发生都不会毫无征兆。一个人的身体状态从健康到患病总要有一个过程。人患病前,身体通常会发出一些“疼痛信号”,不要以为这只是“小毛病”,无需重视。

医学的确越来越发达,但这不足以成为我们忽视健康的借口。就算我们通过医学技术暂时抑制住了病情,身心想要恢复到往日的最佳状态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从古至今,长寿始终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大量科学实证证明,人得以长寿,除了受遗传、个人修养等因素影响,还与我们生活起居,每天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我们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生存,大到一座城市、一条街道、一片小区,小到一间卧室、一个会议厅、一张床、一盏灯……都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无论环境是大是小,是内是外,一旦被破坏,健康的身体轻而易举就被各种疾病入侵。中医理论中常常提到“正气弱,则邪气侵”,所谓“邪气”,大多数时候是指病毒、细菌,但我们却不知它们藏在哪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环境养生来预防、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有人觉得,这不算什么大事,只要拥有无尽的财富,就可以换取健康。甚至很多人认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每天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环境,不是一己之力就能轻易改变的,还不如节省时间赚更多的钱。问题是,钱赚到了,健康的环境,是你想买就能买来的吗?

环境养生是一种日常的生活理念,也是一种长期形成习惯的生活方式,并不需要专门腾出一段时间去营造。

环境养生不是风水养生,更不是封建迷信。风水只是环境的一部分,因为我们常常需要通过古代的建筑理论,设计经验打造宜居之家。本书所讲的环境养生,更注重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统一,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环境不仅是指外部自然环境、家居环境、办公环境等等,更包括人体自身的内部环境,以及影响我们身心健康的周围的环境(能量)。

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大部分现代人都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得病,病为什么总是治不好,慢性病为何越治越多……而这些,都与环境息息相关。

如今,风华正茂却英年早逝的年轻人比比皆皆是,一夜之间猝死的中老年人亦不占少数。令人唏嘘的同时更值得反思:太多现代人因为平时不注意管理身心环境,导致健康亮起红灯而酿成大病,追悔莫及。如自然环境污染,愈来愈严重的雾霾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激增;家居环境不适导致室内污染,诱发疾病;身体内部环境不平衡,五脏六腑不健康导致阴阳失调等等。

人们不禁发问,环境与健康有什么关系?环境由外力操纵还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呢?我们如何利用环境养生,为自己打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能量场?还有哪些藏在环境中的健康密码是我们不知道的?

暂且卖个关子,本书将为你——揭晓答案!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PART1通过现实中发生的案例和权威的数据报告,观当今病态,唤起人们的健康危机意识,正视环境养生;PAT2透过内外环境的变化、分析,寻百病之源。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透视与环境养生息息相关的健康问题;PART3开启环境养生之门,道法自然,通过扶正气、平阴阳、调脏腑、排毒素几个步骤,实现科学健康养生;PART4分别从居室环境、办公环境、户外自然环境和人体内在环境,教我们如何打造健康的环境能量场;最后一章的“LOVE”文化,则深入现实环境,教人们学会通过“爱”向身边的人传递正面信息,让身边的世界时刻拥有健康正能量。这是由环境及人,对环境养生的升华。无论内外环境,其主体终究是人,环境平衡了,人也要平衡。身健康了,心更要健康。

书中不谈迷信,只讲科学的环境养生之道。目的只有一个,帮助所有渴望拥有健康身心的人们,创造、改善、打造适合自己的环境,让身心在没有负担、没有负面影响的环境里,健康每一天!

财富,名誉,爱情,健康——是很多人一生中梦寐以求的东西。前三位你可以任意排列,因为那些是身外之物,但健康要永远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健康才是自己的。你若健康,充满能量的环境里才会出现瑰丽的虹!Part3我们如何利用环境养生:解百病之毒第七章道法自然,环境养生是一门学问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生存——大到一座城市、一条街道、一片小区,小到一间卧室、一个会议厅、一张床、一盖灯……

都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无论环境是大是小,是内是外,一旦被破坏,健康的身体轻而易举就被各种疾病入侵。环境养生是一门学问,道法自然,科学养生才是健康之道。人人都要懂的科学养生智慧:环境养生

无论是慢性病还是疼痛,最终都是发生、作用于人体。而人始终要生活在环境中。因此,现代养生与环境密不可分。

环境养生,是一门传统而古老的科学,我们需要以客观的心态和眼光全面认知,合理对待。我国传统哲学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利于人体健康的环境能够保证工作、居住活动正常进行,健康长寿,更利于中华民族的繁衍兴旺。反之,如果我们对工作、生活等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毒物质处理不当,就会危害人体健康。长此以往,还会有潜在危害,威胁子孙后代的健康。我国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类的70%~90%的疾病与环境有关。在今天,你可以不会做饭烧菜,不懂天文地理,但不能不学一些关乎你身心健康的养生智慧:环境养生。

简单来说,环境养生是指阳光、空气、水源、土壤、住宅、植被、社会、身体、人文等因素综合起来,形成的有利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条件。环境不仅是指外部自然环境、家居环境、办公环境等等,更包括人体自身的内部环境,以及影响我们身心健康的周围的环境(能量)。阳光、空气、水这些外部环境自不必说。我们着重从毒垢栖居的源头——身体内部来探寻养生方法,利用身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来养生,达到天人合一,内外身心平衡的目的。

环境养生不科学?

环境养生是科学的。不科学的部分是由于一些人误解了其科学性。有一首歌中唱到“天和地不能分,鱼和水不能分……”其实人与环境,同天和地、鱼和水一样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环境创造了人类,我们依附环境得以生存。若想长寿、健康,就必须让身体与环境建立和谐共处的关系。

在《易经》中,就有“天人合一”之说。《易经》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而天、地则代表自然界。这说明人与自然界密不可分。要想养生,首先要尊重自然规律,与其和谐共处。这是现在环境养生的起源和主导思想。当然,《易经》中所涉及的环境养生智慧,远不止这些。但是,依据这些基础环境养生思想,我们可以探寻更实用的方法,趋利避害,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只是,由于环境养生里包括许多古代的风水知识,很多人一听到“风水”就觉得是封建迷信,故觉得环境养生也不科学。这样的理念歪曲了环境养生的科学性。科学研究表明,环境养生是通过调整我们身处的环境能量场,来改变周围的气场,使之向有利于人们身心生活的方向转化。创作本书过程中,有不少朋友问过我:“环境真能养生?我们家乡有一个风俗习惯,为逝去的人选择墓地时要看风水,这科学吗?”这当然是无稽之谈。环境养生,不是迷信风水,更不适用逝者。我们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气场,与环境和谐共处才是科学的。

从科学角度来讲,环境养生有三大理念。如下表:

适合人体生存的健康外部环境应具备以下条件:“天人合一”不仅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重要的养生思想,尤其在今天这个生态环境惨遭破坏,身体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愈加不协调的严峻事实面前,我们有必要学学古人环境养生中“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以适应天时、地利、人和的变化,并合理地驾驭环境,利用环境以助自己和家人健康长寿、财运亨通。《易经》中的环境养生:“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也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可以说,这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易经》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而天、地是代表自然界的,可见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易经》提倡人要尊重自然界中的一切,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节、用之有度,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也是我们现代环境养生的主导思想。

在《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大意是:宇宙观之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因为其相互对应的作用,即阴阳之间的作用。因此,阴阳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做“道”。而如果能够继承“道”的人,就会表现出善意和美好的一面,如果能在行动中成就“道”的表现,就会获得本性的完全释放。

正因为有了《易经》理论,古时候的人们才意识到,人体疾病的发生和痊愈,并非是牛鬼蛇神作怪的结果,而是应当更多认真研究和关注“易经”即自然界普遍运动的规律,从而自觉遵守和适应这样的规律,并做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中国古代不少医学家,实际上都能做到对天文、地理和人事进行观察。因此,他们对整个自然规律具有丰富的经验储备和能力运用,甚至能做到在规律的指导下,准确预判病人的生死。

走进《易经》的天道哲学

实际上,人体内部的小宇宙,也同这样的大宇宙有着相同的天道。具体来说,自然界的变化注定会引起人自身的变化。如果人没有注意到这些变化背后的规律,超过了人体正常承受的能力,就会导致生病而遭到“惩罚”。例如:四季的变化会带给人体必然的影响。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在大自然中有着显而易见的规律。温暖的春天、炎热的夏天、凉爽的秋天和寒冷的冬天,以及多风的春季、湿热的夏季、干燥的秋季和阴冷的冬季,都体现出“易经”的规律性。这样的天道,以其自然节律的整体变化,影响着其中所有的生命。

在春夏季节,人体的皮肤松弛、血管舒张,因此,体内的气血和津液,大都趋于浸润向体表,正因为如此,人们在这两个季节出汗较多和小便较少。到了秋冬季节,情况变化了,人体的皮肤变得致密起来,血管更多收缩,这样,气血和津液就更多趋于体内,人们便开始出汗较少而小便较多。但是,这样的气候规律只是整体上的,并不代表季节特点不会因为其他规律影响而临时改变。比如,有时候春季应该温暖,但却反而寒凉,这样,人体内部的“天道”就受到了影响,因此就可能受到感冒风寒的侵袭。

即使外界的环境没有变化,人自身没有做到对“天道”的尊重,也会让他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比如,夏天炎热,如果人们不注意休息、不注意防暑降温,那么,就可能因此而造成中暑情况发生。类似的情况还有春季的麻疹、流行病,夏季的肠道疾病、秋季的疟疾和冬季的感冒咳嗽等等。

其次,日夜周期的规律性变化对人自身也有很大影响。正因为如此,人对自我生活工作日程的安排应该更加科学、更加尊重生理节律和每天日夜的变化。那些遵守日程规律的人,遵循应有的作息规律,无疑是尊重了易经,因此能够获得身体的健康长远,而总是在违反日程节律的人,因为无视天道,因此即使拥有物质财富和事业成就,也必然会被天道所惩罚。

另外,易经规律对人的作用,还表现在地理情况的变化上,比如,南方人刚刚来到北方,或者北方人初到南方,大都会感到身体多少有些不适,甚至有些情况严重的还会生病。这种现象即是人们常说的水土不月艮。其实,这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已经习惯了原有的地理环境,在生理、气血、消化、代谢等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模式,骤然加以改变而又不注意休息预防,则很可能会受到“天道”的惩罚。

西方医学已经从许多角度验证了易经对中医影响的科学性,这种理论,是确实可以被现代实验室研究而明确证明的。例如,近年来,有人发现,人体的内在生命活动,确实在跟随着一天内昼夜变化、一年内四季的变化,而呈现出周期性的改变。比如,人的体温会有着二十四小时的节律性上升和下降,心率、血压、血糖、呼吸和分泌、基础性的代谢等等,也都同样如此。又如,人体中肝脏担负着对身体内解毒的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胆汁的分泌上。一般来说,这样的分泌周期体现为夏季功能较低而冬季功能较高。

综合这些情况,在西医中专门研究人体生物周期活动规律的前沿学科便由此产生,这种学科被称为“生物钟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发现,中国医学因为受到《易经》的影响,关于四季的规律、昼夜的规律对人体的影响,这种说法是基于现实科学性的。不仅如此,近年来,科学家们还发现,太阳黑子的周期性活动、月球周期性活动和人体内的血液情况、血压情况以及流行病、传染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出现都有相当的关系。由此,专门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观察并发现其对人体影响的学科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们不仅要尊重《易经》,还应该能够和自然相互感应,相互沟通,从而做到更好地适应自然界的规律,从而达到保全自身利益的目的。这一点并不仅仅表现在对自身身体健康的态度上,也可以推广到一个人的工作、行为、思想等方面,更可以推广到一个组织的运行过程是否能够顺应客观规律,是否能够成就大业。

在天和人的关系上,人是不可能跳出天地自然的制约的,只有学会真正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做到平安和吉祥。《易经》中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和大自然相互融为一体的境界。当人们做到了“天人合一”的时候,也就是能接近到达只有“天”的忘我境界。这样,人们就能丢掉自己原有的那些缺点和不适,完全顺应整个规律——无论这些规律是社会规律、科学规律还是市场规律,当人们能够完全进入其中,同这些领域相互融合,就会成为规律的代言人,并进而获得许多在他人看来犹如天赐的良好机遇。

其实,除了做到尊重天道保持对健康的注意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以下方面的自然规律,实现“天人合一”。

1.从心态上

天人合一,意思是天和人原本就是相通的,人来自于自然,也必将回归自然。因此,天和人之间并不是对立的矛盾,而是息息相通的整体。

在《周易?乾卦?文言》中说道:“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意思就是,有成就的人,都能够和天地的品德相融合。实际上,一个人如果有真正的成就,必然也要有着对天地深刻的认识,从而把握住自身道德的培养、行为方式的影响,这样才能做到和天地合德。

比如,《文言》中还认为,宇宙中天体不断地旋转,表现出自强不息的品德,君子也应该能够拥有这种品德,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这样的思想。

今天的人们具有比古人更多的科学知识,拥有更大的信息量,但也正因为如此,让今人往往无法像古人那样,可以在仅有的信息量下保持思维的直接和敏锐,直接看到事物原理的本质。因此,今人往往由于面对干扰太多,无法读懂自然界的规律,也就很难在行为上做到对天道的尊重。

想要破解这样的困局,今人应该在心态上首先要放低自己,学会正视人类包括自我在浩瀚宇宙中的地位,而不是盲目地认为今天的科学技术已经足够强大,能够做到对自然的征服和挑战——正是这样的骄傲和自大,才一次次地制造了历史上的种种悲剧,从个人到集体,都让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次,还要从内心对自然产生良好的归属感和亲近感。有人说,今天的人们更像生存在水泥钢筋建筑物中的囚徒,这种说法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并不为过。由于过分集中于城市中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人们很容易忽视同自然的沟通交流,无法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领略中调整心态、改变自我观点。

所以,无论对于人总体状态的调节而言,还是对心灵认识的提升而言,接近自然、认识自然,帮助自我认识到“天人合一”的思想重要性,都是相当重要的。

2.从行动上

仅仅在心态上认同天人合一的重要性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从实际行为中表现出对天道的顺从。“道”这个字,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它本身是一个会意字,最初的原意是将手放在头前、指向道路以便引导前行。因此,天道,您也可以理解成为自然规律对我们做出的方向引导。

人们在工作中,无论是面对市场需要,还是上级指示,又或者是遵从家庭成员的请求,满足了亲戚朋友的愿望,都等于接受了别人的引导。

但是,很多情况下,明显相同能力的两个人,接受了来自一种性质的引导,却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

例如,有的人听从客户要求完成工作,获得了良好的业绩和收益,有的人同样听从客户要求,最后却发现陷入了对企业对自己工作都不利的局面中。实际上,这并没有什么奇怪,因为在表面上不同人做出的引导背后,还有自然和社会规律即“天道”的作用。

正因为天道的作用如此重大,因此,我们更需要尊重并顺从天道,保持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本质的看重,才能让我们有难以颠覆的处事原则。

许多人应该都还记得自己在初中学过的“庖丁解牛”故事,当我们形容工作熟练轻而易举的时候,常常会用其中“游刃有余”的词语来加以形容。实际上,庖丁解牛的技术并非仅仅在其动作上,而是在于其遵守的原则上——遵循牛本身的规律进行解剖式的工作,才能保持自身不受到伤害。《黄帝内经》中的环境养生:“阴阳平衡”

所谓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始终保持协调一致,身体既不过分偏盛也不偏衰。其实质是阳气与阴气的平衡,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协调阴阳。

对于人体而言,头属阳,脚属阴,体表属阳,内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气属阳,血属阴。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就会五脏安康,精力充沛,气血充足,看上去才会精神、气色俱佳。《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说道:“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句话是对环境养生需注童阴阳平衡最佳的诠释。所以环境养生必须遵从环境的自然变化,无论是日常养生、择居、还是装饰环境等都要与环境“阴阳平衡”。《易经》中最髙深的阴阳哲理莫过于“二阴阳平分天下”。美丽的太极图由“阴鱼”及“阳鱼”所组成,如下图。

太极图是阴阳运动的象征,浓缩了阴阳哲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阴和阳的运动。阴和阳互相转化,互相制约——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此,达到阴阳平衡,是环境养生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要维持阴阳平衡?

不管外界环境、条件如何变幻,阴阳平衡、对立的事实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具体的阴阳属性,会根据事物的不同而有变幻而已。但是,“阴阳”的相互依存和变化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很多现代人在养生过程中很注重外补,却忽视了内调。其实,阴阳平衡是真正的“健康圣品”,胜过任何高级名贵的奢侈化妆品。

但凡阴阳平衡的人,一定是精力充沛,气血充足,五脏安康的。这种人由内而外都散发着一种健康的美丽与活力,生命力也极强。因为他的阳气和阴气平衡,其身体应变能力就强,对不良的情况适应能力就好,心理承受力高,机体能量足,整个身体处于最佳状态,心情愉快精神好,并且,耐受疲劳强,抵抗一般疾病的能力强。所以,《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一书中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也就是说阴阳平衡的人,才有活力,健康,不易生病。

相反,如果阴和阳的对立制约和互利互惠关系被打破,阴阳双方的消长与转化运动超过了正常的限度,阴阳的平衡就会遭破坏,体质出现偏盛偏衰或皆盛皆衰的不平衡状态。阴阳失去平衡,在自然环境中标志着气候、天象变化的异常,而在人体环境中标志着生命活动的失常,这时身体很容易就进入疾病状态。因此,养生的所有方法和手段,都不外乎是为了维持或恢复身体阴阳平衡。《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意思是,保证阴阳平衡,是维持人的健康之本。其实,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内在机制都是阴阳双方的互藏互富、对立相摩——即保持阴阳平衡的。阴阳平衡则人有精神、健康;阴阳失衡人就会患病、早衰,甚则死亡。我们应将阴阳平衡作为养生的宗旨,维系了阴阳平衡,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才会就更加有条不紊。

值得一提的是,阴阳平衡不是静止的、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动态的。因此,这种平衡的状态需要我们时时呵护,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阴阳失衡而危害身体健康。所以维护阴阳平衡不只是天地之间的道理,也是日常养生的重点。风水中的养生智慧:“藏风聚气”“藏风聚气”是风水学中的“天机”。需要说明的是,风水并非迷信。古人留给我们后人太多东西,其中很多只有结论,而无原因。以至于现代人将很多无法理解的东西认为是迷信。与其说是迷信,不如用积极的态度去研究,问个究竟。正如大自然包括的东西太多了,物与物之间始终是相互作用的,只不过相互之间的作用力有大有小。但我们不能将那些“自然之谜”单纯地理解为牛鬼蛇神在作怪。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只不过是其中一种渺小的生物而已。如今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但却控制不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气”亦是环境的一部分,我们不应将“气”视为迷信,而应站在科学的角度去粗取精,利用“气”来养生。

现代科学表明,在我们人体周围存在着一种肉眼难以发现的“气场”,这种“气”由人体自身产生的能量流动而成,交织成维持生命所必须的“元气”。这种“气”喜聚不能散,环绕在我们周围,犹如为身体穿了一层“盔甲”。如果这种“气”散得所剩无几,人体就容易受外部环境中不良因素的侵扰而导致疾病。古语有云:“宅小人多气旺”,这正与人体气场在外部环境中的聚散的观点不谋而合。

虽然本书主要讲环境养生,但是环境中的“风”、“水”、“气”,也是环境养生的重点。因此本书会有重点地提及相关内容。

风水,顾名思义,由风和水组成。二者都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物质,对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们人类择环境而栖居的基本原则。

环境养生中的“风”

其实风就是气,气流动了就是风。对我们周围环境有利的气必须是生气,是和气,不能是死气。通常山环水抱的环境可以藏风聚气。如果是一空旷地,风则无法藏,气则无法聚。

自古以来,江南水乡都被视作最有灵气,最适合居住的地方。因为有好山好水,自然就有好的人,所谓人杰地灵的说法便来源于此。另外,还有一些标准需要参考。例如,一条河,在河的内环境建房是最好的,这是因为气流遇到河,见河则气退,这样的气是最好的,它带回来的是河里的负氧离子,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环境养生中的“水”

古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因此寻龙择地通常先须观水势,至于标准主要是以水的源流和形态为依据的。由现代地理学知识可知:由于地形、地质的限定,加上地球自转会引起偏向力,水流就会形成弯曲的状态,弯曲处便会形成河曲。水力具有惯性,在这一作用下,水流会不断冲击河曲的凹岸,这样一来凹岸就会掏蚀坍岸,相对应的凸岸水流则缓慢。在长此以往的冲刷过程中,泥沙不断淤和成陆,这样的环境既鲜有洪涝之灾,又适合扩展基地,建立住宅。加之水流曲曲如活,让人有良好的视觉享受。因此,这样的“水”对人体是最有利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工业逐步发展,人口激增,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加上农药和化肥广泛应用,我国众多的水源饱受污染。我们若饮用或接触大量受污染的水,就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因此,环境养生,也要注意选择良好的水源、水质。至少要饮用符合国家生活用水标准的水。

环境养生中的“气”

很多朋友问我:“哲学中的‘气’与风水学中的‘气’是一回事吗?”在我看来,即有区别,也有相通之处。哲学中的“气”是把它作为主观之外的物质,本有利于得到对世界的客观认识,可是又把“气”作为一种精神的符号来使用。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长期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观念,自然也就成了一种精神与物质结合为一体的神秘之气。而风水中的“气”多是以哲学之“气”为基础,逐渐引申出来的,只是许多现代人不明白,究竟风水在讲些什么。因此在本书中,我则从环境养生的角度去讲我们大自然(环境)中的“气”与健康管理的问题。

在古代,其实气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古人普遍认为,气无处不存在,构成万物,不断运动变化。有生气的地方万物茂盛。而在现代的环境养生,气还要考虑到空气污染的问題。要知道,在正常的情况下,大气是清洁的。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大气中污染物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空气成分有所变化,以至于对我们身边的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居室环境时,不得不考虑“气”的问题。这方面内容我将在PART4重点讲解。懂一点风水知识不是要你迷信,而是参透其中的养生之道,利用环境来为自己提升健康、幸运指数!第九章平阴阳——辨证论治,纠正盛衰

阴阳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两者相互离开之后都不会存在。阴阳还会不断地转化、消长,能够相互变化和依存。阳中也存在着阴的力量,阴中也存在着阳的力量。正因如此,四季才能不断在阴阳消长的推动力量下循环,我们的身体才会在阴阳平衡的作用下纠正盛衰,保持健康体魄!阴阳平衡是环境养生之本

环境的阴阳变化,与天地之间的环境阴阳达到平衡状态,人才能活得更健康、幸福。环境养生的理论基础也是——阴阳平衡。《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说道:“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句话是对我们环境养生应注重平衡阴阳最佳的诠释。《老子》一书中第二十五章讲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人应效法天地之道,按照天地间本然的状态来生存。

环境养生注重平衡,就是人必须要努力去适应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或是通过改善身边的环境以更好地生存,只有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才是“天人合一”、我们与环境环境阴阳平衡的养生之道。具体而言,我们需要顺应四时,顺应每个月月亮的阴晴圆缺,潮涨潮落,以及一天的日出日落等自然环境变化合理作息,以配合天地阴阳,尽量让人体与自然达到阴阳平衡状态,那么身体自然会健康。古时候的人通过观察大自然的种种变化,发现了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这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实用的为事物归类的方法。《黄帝内经》中说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可见阴阳两字的来历,有着一定历史渊源。

阴和阳

阴,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暗的区域、位于水的南方、山的北方的地理位置,阳光不容易照射到的地方。

阳,则与之相反,指的是明亮的地方。

阴阳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但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的。阴、阳互相需要,缺一不可,却又彼此克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甚至还可以彼此转化,阳极转阴,阴极转阳。

古代的学者发现世间万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于是就用阴阳这一概念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消长的物质关系。最初,阴阳的涵义是很朴素的。它是指“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指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气候的冷暖,运动状态的躁动或宁静等等。

通常情况下,凡是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剧烈运动的、外向的,都属于“阳”;相对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静止着的、内守的,都属于“阴”。事物的阴阳属性,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方面,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事物具有无限可分性。例如,昼为阳,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而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同样,人体脏腑组织也有阴性与阳性之分,根据大致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根据人体背腹四肢内外侧来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根据人体脏腑来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这就是阴阳其中的奥秘所在!有人说,阴阳平衡,健康一生。保持阴阳平衡是让身体充满活力、健康的根本。阴阳失衡人体就会出现病症、早衰,甚至死亡。

平衡阴阳的三个方面

那么,如何维护我们人体的阴阳平衡呢?我们要从三方面来攻破:

第一,保持身体冷热的平衡。因为冷是伤阳气的,而热是伤阴气的。所以,我们若无法维持身体冷热的平衡,当然就要影响到阴阳平衡。

第二,保持气血的平衡。因为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我们若想保持身体阴阳平衡,一定要注意气和血的平衡。尤其是女性朋友,不注意养血、补血,就很容易导致血虚。表现为面无光泽、面色发黄,整个人都没有精神,而且还会引起心慌心跳,增加我们心脏的负担,最严重的是,血虚也会导致气虚。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和血失衡,身体就会抱恙。

第三,保持燥湿平衡,也就是津液的平衡。液,是指液体、血液,我们人体中70%都是水份,其中就包括津液。伤了津液就会导致人体水分不够,就出现津亏,表现为口干。例如,我们运动完后大汗淋漓,过后就要把水分补回来,否则就会皮肤干燥。另一方面,水分在人体的含量也不能过多。如果人体中的水分,不能够正常排出,就会导致脾肾阳虚。

总之,只有阴阳平衡了,让身体内部的机能与外部的环境和谐共处,我们才会健康一些!阳气尽,人则亡

人体的阳气就像我们手持的信用卡,今天透支一点,明天透支一点。直到透支到底的那一刻,阳气尽,人则亡。阳气是性命之本,养阳,护阳,避免环境中的一些危害阳气的弊端存在,规律作息,平衡身心,就是保证人体阳气平衡的重要法则。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附翼.求正录》中提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这句话几乎是所有介绍人体阳气的最有名的一句话。大意是,张介宾将阳气比作天上的太阳。天之阳气,能使天体运行不息,蒸腾温养万物,使万物生长化收藏;人之阳气具有抗御外邪,护卫生命,促进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五脏的健康,气血律精的气化正常,均依赖阳气的温煦和推动。由此可见,阳气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重视阳气的养护是健康之本。具体可以这样做:

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调整作息

人体阳气与自然界阴阳变化息息相关。一年有四季,一天有日夜,阳气也随着四季、昼夜的变化,有生发、隆盛、虚衰的变化规律。所以我们要随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调整作息。以保持阳气的充沛,防止疾病的发生。

许多现代人把加班熬夜当成家常便饭,即便不加班,也习惯性地晚睡晚起。若是在太阳初升时间较晚的冬季还好,如果一年四季都违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规律。想必要不了多久,身体就会发出各种各样的疾病信号。尽管许多病症在短时间内不会显现,但长期熬夜的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面色无光,毛孔粗大,毒素淤积。久而久之,这类人就会看上去没有精气神,做事效率低。

避免不良之气入侵

第一个不良气场便是寒邪之气。身体倘若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就会像被关在门口外的医生一样,无法帮助你,为你提供能量。这时你会感到心烦意乱,身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引发诸多疾病。最明显的表现是肢冷,畏寒,身体诸多部位受寒疼痛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注意不要长期住在阴湿寒冷的环境中,要注童环境的防御功能。必要时釆用暧气,阳光照射等方法驱走环境中的寒邪之气。

第二是暑气。身体若受到暑气的侵袭,就会湿汗淋淋,伤害人体阳气,使阳气憋闷在身体内,导致全身发热,心烦意躁。因此,每逢夏日,我们要注意防暑降温,多吃清凉之物,避免过多的在太阳底下活动,注意晚间出去散散步,以釆收阴气,平衡阴阳,保证身体安康。

第三是湿气。人体阳气内在的强健之性,能够滋养神气的作用;而外在的柔和之性,则具有滋养筋脉的作用。身体一旦受到湿气的侵袭,皮肤毛孔的开合就会失去了常规,寒气就会乘机由此侵入人体。伤害人体阳气,继而引起肢体疼痛,脏腑功能失衡等状态,导致人生易受惊骇的病症。所以防止环境中的湿气侵袭,就要做到房屋环境不要处在水湿重的环境中。在我国南方,每逢梅雨季节,就要多注意通风干燥房屋,不穿湿衣,不吃助湿生热的食物如辣椒,肥甘厚腻之品等。必要时可以在居住环境中使用干燥环境的装置。总之,保持环境的干湿平衡,才有助于维护身体的阴阳平衡。

第四是风邪之气。风邪是百病产生的因素之一。如果被风邪所伤,阳气被邪气损伤,腧穴道就会受阻不通,导致风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格外注意避免风邪的侵害以伤阳气。例如房屋选址不要在风口,人在大风天气中,应避免长时间站在风中,注意穿好防风的衣帽。日常睡觉不要在风口处,因为人在睡眠的情况下,最易遭受风邪的侵害。

总之,千万别把我们身体里的阳气当成信用卡,日日夜夜地刷卡透支。如果一味地透支,而不归还,银行很快就不干了。同理,当人体的阳气不断被透支时,健康就日益受损,身体就会不断的给你使小性,一会儿这痒,一会儿那疼。如果此时你还不清醒过来,及时补充阳气。那么,“阳强则寿,阳衰则夭”的观点很快就会在你身上“现身说法”。因此,在平时就要注意环境养生,避免伤害阳气的环境,注意合理的作息,保持情绪平和,精神舒畅,如此就能培固自身阳气,为健康添动力。如何在环境中养阳护阴《黄帝内经》将时间的周期性和空间的秩序性有机地结合,强调人体自然节律是与天文、气象密切相关的生理、病理节律,故有气运节律、昼夜节律、月节律和周年节律等。人与自然节律相配合,是环境养生的必要方法,也是环境养生中“天人合一”重要养生思想的体现。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利用身边的环境来养阳护阴。

在正常情况下,人与天地相应,整体活动表现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模式,即白天精神清爽,精力充沛,夜间疲惫困顿欲眠。阳主动,阴主静。因此,白天阳气的旺盛为人体劳作活动提供了基础,夜间阴气旺盛则为人体休息创造了条件。在环境中养阳护阴,就是要“顺时而为”,遵循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休养生息,调节身体。

例如,“三伏”是每年气温最高的一天,也是最潮湿、闷热,令人难熬的日子,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苦夏”。中医有“夏养三伏,冬补三九”之说,认为“三伏”和“三九”(指“冬至”后全年最寒冷的日子),正是我们好好利用,养阳护阴、调节身体的最佳时机。例如,通过汗蒸等理疗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近年越来越受人们欢迎。

之所以借三伏天进行“冬病夏治”,是因为这一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的一天,也就是阳气最盛的一天,这时我们的肌肤腠理开泄,药物在这一时间里是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的,这样便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我们可以在夏季治疗冬季易发病,反而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且三个伏天皆是庚日,属金,归大肠经,中医中讲究“肺与大肠相表里”,意思是说这是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好时机。根据近几年理疗的案例,其中以感冒、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疗效最为明显。许多使用这一方法的人都表示,从前这些病通常会在冬季交替发作,但通过“冬病夏治”,病情大有改善,甚至不需寻医治理。另外,个别体质偏向虚寒的人也可以利用汗蒸等方法,解决痛经、腰膝痠软、容易疲劳及因脾胃虚寒导致消化不良等问题。

根据阴虚、阳虚不同体质养阳护阴

阴虚和阳虚都属于中医名词。阴虚,是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人体精血和津液都属阴,故称“阴虚”,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而更虚。阴虚主症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颧红、消瘦、盗汗、舌红少苔等。而阳虚是指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阳虚主症为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面色苔白、脉沉微无力等。

阳虚者顾名思义,就是阳气虚了,要养阳。人生活在大自然中,要顺应大自然的阴阳变化。所以应四季以养阳这是阳虚者环境养生的重点。尤其在春夏季节更要养阳,春天到夏天是阳长阴消的阶段,夏至是阳极,阳极则阴,那么从夏天开始,是又进入了阴长阳消的气侯。因此,在春夏的时候是阳长阴消的阶段,它主要是阳长,阳虚的人,就应该在春夏时候注重养阳。另外,春季要养肝,肝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具有调节气血,帮助脾胃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功能以及调畅情志、疏理气机的作用。春季养肝得法,同样能助长体内的阳气,带来整年的健康安寿。阳虚者应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芥末等;应少吃性寒食品,如黄瓜、茭白、莲藕等,以免阻止阳气生发。

阴虚者则是阴气虚了,要养阴。就环境养生而言,平时要注重安静,清凉,低温,以滋阴潜阳,安养身体。中医讲究阴阳平衡,而阴虚是一种非平衡状态,所以,阴虚者应该及时通过一些方法调节自己的体质,不仅可以预防阴虚症状的出现,还可以对巳出现的不良症状进行调节,起到治疗的效果。一方面,我们可以在饮食方面下功夫,尽量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以补充阴液,如多喝水,多吃水中物,多吃清润滋补的食品,如葡萄、雪梨、苹果、柿子、西瓜、莲藕等。也可以吃一些鸭肉、海参、墨鱼等等,这些食物对阴虚体质大有裨益。另外,阴虚体质的人,性格通常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所以,阴虚者平时还应多注意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绪,这方面内容我将在第十五章详细讲解。

无论你是阳虚还是阴虚,我们都应该顺应自然,合理养生。这样才能既保持身体康健,又能带来好运气。根据个人体质打造和谐环境

工作、生活中我们总说“中庸才是最好的”、“做事要讲究适度原则”。其实,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中医在诊断病人的时候,首先要判断其体质属于阴性还是阳性,其次才是对症下药。同理,在环境养生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将个人体质与食物的属性结合,才能知道自己应该多吃什么,少吃什么,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从而根据个人体质打造和谐的环境,保持身体阴阳平衡,获取健康体魄!

人生在世,吃穿这一观点虽常因其人生观的局限性而遭到非议,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恰恰说明了“吃”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从人这个角度来说,由于本能的需要,食物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对食物的选择、营养价值的讲究以及对味道的品尝更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可以说,我们生活的一大部分时间是用在吃这个人体本能的需要上面,人们常常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到处奔波、整天忙碌。却常常忘了根据自己的体质来养生,结果身体该得到的营养没有补充进来,身体不需要的垃圾(毒素)没有排出去。

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阴阳食物

人的体质有阴性和阳性,体性偏寒,则说明阳虚,属于阴性体质;而体性偏热,则说明阴虚,属于阳性体质。同样,食物也有阴性和阳性。阴性食品的作用是使身体变冷,而阳性食品则能使体温升高。不管是阴性体质还是阳性体质,都属于两个极端,不管是阴盛阳衰还是阴衰阳盛都不是最佳的状态,正因如此,身体才会出现不适症状。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体质与食物的调节,将靠近阴阳两个极端的体质恢复到健康的中性体质,这就是阴阳平衡的的精髓。通常情况下,阴性体质和阳性体质的人,喜爱的食物也不同。所以,根据食物的阴阳属性,我们可以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有偏向性地多吃那些我们人体缺少的,更需要的食物。这样才能逐渐中和体质,维持身体平衡。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才能既保证营养充足,又能排出毒素,避免疾病。

那么,如何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阴阳食物呢?

首先,根据阴阳互补的关系来看,如果你是阳虚,那么就需要多吃阴性食物,相反,如果你阴虚,就需要多吃阳性食物。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生存法则。多摄入与体质相反的食物,才能使身体维持平衡,更加活性化、多元化,从而提高免疫力。

其次,根据季节变化的原则,我们人体的特性、机体差别都会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如果你长期居住在南方,夏季通常会非常炎热,那么你就需要多吃阴性食物。与之相反,如果你长期居住在北方,就要多摄人一些阳性食物。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应该随着体内冷能量的累积而多吃阳性食物。

那么,我们该如何区分阴性食物与阳性食物呢?

中医学将食物分为阴阳两性,其中阴性食物能够增加能量输人,而阳性食物则能增加能量输出。根据这种食物分类方法,几乎所有的食物都可以被分为阴阳两性。不过,我们每天吃那么多种食物,要完全区分开来并不容易。

首先可以根据食物的味道来区分。例如,有苦、辛味的生姜、紫苏、韭菜、大蒜、葱类、猪肝等属阳性食物,而有咸味的鱼类、蛤类、海藻类则属于属阴性。

其次,通过食物的形状来区分。食物的根和茎叶相比属阳,茎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