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临床护理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03:40:47

点击下载

作者:温韬雪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危重症临床护理指南

危重症临床护理指南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危重症临床护理指南/温韬雪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实用专科护理系列丛书)

ISBN 978-7-117-16984-4

Ⅰ. ①危… Ⅱ. ①温… Ⅲ. ①险症-护理-指南 Ⅳ. ①R472.2-6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073610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危重症临床护理指南

主  编:温韬雪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epub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6984-4策划编辑:成丽丽责任编辑:成丽丽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丛书前言

随着临床医学的进步与发展,护理学科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医学及护理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对护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专科护理作为衡量护理专业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尺,其专业化程度和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专科护理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理论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专科护理工作已开展多年,部分领域的专科护士培养也已接近成熟,但专科护理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护理专科为国家首批临床重点专科,在专科护理实践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愿与国内同道共同探讨与分享。

本系列丛书由《神经系统疾病护理指南》、《心外科疾病围术期护理指南》、《危重症临床护理指南》、《孕产妇专科护理指南》、《护理专业OSCE考核指南》五部专著构成,独立成册。各分册以近几年本专科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新内容、新信息为中心,以专科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为重点,充分体现读者为本的理念,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护理专业OSCE考核指南》一书,为国内第一部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采用OSCE毕业考试的指南用书,看后一定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相信读者会对此书的应用价值给予高度的认可。

丛书通过新颖独到的编写思路,展现出不同的编写体例,力求为有效解决相关专科疑难护理问题,发挥专科指引作用,培养专科护理骨干,指导护生专科护理实践,为教材拾遗补缺发挥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仰曙芬 隋树杰2013年1月序

随着科学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救治。在治疗重症患者的过程中,重症护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及管理者,我深切地体会到重症医学科护士的技术及临床护理工作水平对重症患者救治的价值与意义。

这本专著是由一批活跃在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资深护理人员编写,集合了编者们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既有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又融入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涵盖了重症护理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理论,同时也增加了重症护理领域近年来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理念。总结了各系统常见重症疾病的护理方法,特别是重要脏器移植护理的宝贵经验可以为全国的同道提供借鉴。在最后一章,我们还特别撰写了有关突发卫生事件及灾害护理的相关知识,以期在日益频发灾害的救治中发挥更大的力量。

本专著的特点是将重症护理知识、技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可以使从事重症护理的护士更好地理解重症患者身上发生的状况,有利于他们为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合理、更科学的护理服务。指引从事重症护理的护士不仅要重视重症患者本身疾病的护理,更要重视在日常护理中如何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使得重症护理质量得以提高。

本专著可以作为从事重症护理护士培训的教材,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有益的向导和参考书,方便为已经从事这个领域的护理人员提供更大的帮助。2012年9月于哈尔滨前 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受疾病、伤痛、突发事件的威胁。当面临这些威胁时,随着患者的病情发展,需要密切监护及治疗,重症治疗及护理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实践证明,重症护理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学科,对重症患者实施严密监测、整体护理才能达到高效、高质的救护。因此,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重症患者急救与监护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对发生各种危及生命的创伤、烧伤、器官衰竭等重症疾病从容应对,为赢得抢救时机、挽救生命、减轻病痛,发挥专业人员应有的作用。

重症护理学是随着急救医学、重症医学和灾难医学的发展而建立的护理学分支学科。《危重症临床护理指南》顺应当今重症救护模式改变的需要,根据国内外危重症护理专业的发展,突出重症护理的特殊性,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

本书共分十六章,重点介绍感染控制与隔离;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重症患者疼痛与镇静的护理;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与护理;各个系统疾病重症护理;血液净化技术与护理;心、肺、脑复苏、休克、创伤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护理;器官移植术后护理及灾难护理等。对常用的急救、监测护理技术也作了详细介绍,使读者能较全面地学习重症护理的知识与技能。

本书由从事多年重症护理的临床专业工作者以及富有经验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共同完成,可供临床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使用,也可成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在编写、审定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学院重症医学科及护理学院多位医疗及护理专家、教授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写时间有限,编者学识及能力所限,难免会有疏漏和不当之处,祈盼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与指正。温韬雪2013年4月Table of Contents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重症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二节 ICU设置与管理第三节 重症患者的接收流程第四节 重症护理相关法律与伦理第二章 感染控制与隔离 第一节 消毒与隔离第二节 重症患者感染控制与预防第三节 重症感染患者的护理第三章 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一节 重症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第二节 重症患者的心理影响因素第三节 重症患者的心理评估及干预第四节 监护病房综合征及其护理第四章 重症患者疼痛与镇静的护理 第一节 概 述第二节 重症患者疼痛评估第三节 重症患者疼痛的处理与护理第四节 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与唤醒第五章 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与护理 第一节 概 述第二节 重症患者的营养评估与需求第三节 肠道营养的应用与护理第四节 肠外营养的应用与护理第五节 常见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重症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概 述第二节 呼吸系统救护技术及功能监测第三节 有创呼吸机的应用与护理第四节 无创呼吸机的应用与护理第五节 体外膜肺氧合的应用与护理第六节 重症患者呼吸系统的护理第七章 循环系统疾病重症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第二节 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第三节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第四节 辅助循环技术第五节 重症患者循环系统的护理第八章 神经系统疾病重症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神经系统保护机制第二节 神经系统重症患者监测技术第三节 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第九章 其他系统重症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消化系统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第三节 泌尿系统第四节 凝血系统第十章 血液净化技术与护理 第一节 血液透析技术与护理第二节 血浆置换疗法的护理第三节 腹膜透析技术与护理第四节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护理第十一章 心肺脑复苏 第一节 心肺脑复苏的进展第二节 心搏骤停第三节 心肺脑复苏的实施第四节 新生儿复苏第十二章 休克、创伤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休克患者的护理第二节 创伤患者的护理第三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第十三章 重症烧伤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概 述第二节 重症烧伤患者的急救与监测第三节 重症烧伤患者的护理第十四章 妇产科、儿科重症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高危产妇的护理第二节 羊水栓塞的护理第三节 新生儿的监护与护理第四节 小儿感染性休克的诊治及护理第五节 小儿消化道出血的诊治及护理第六节 小儿重症肺炎的护理第七节 小儿脑炎的护理第十五章 器官移植术后护理 第一节 概 述第二节 器官移植术前准备第三节 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护理第四节 肝脏移植与护理第五节 肾移植与护理第六节 心脏移植与护理第七节 胰腺移植与护理第八节 角膜移植与护理第十六章 灾害护理 第一节 概 述第二节 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应急机制第三节 灾害事件中重症患者的转运与护理参考文献英中文名词对照表第一章 绪 论

近几十年来,随着急救医学的建立与发展,急危重症护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指用现代化医疗设备对各种重危患者进行集中的连续的观察、抢救、治疗与护理的场所。重症护理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和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的一门新兴专业性学科。第一节 重症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一、 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重症护理学是随着急救医学发展起来的护理学科,起源可追溯到南丁格尔年代。1854~1856年英、俄、土耳其在克里米亚发生战争,前线战伤的英国士兵死亡率高达50%,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争前线实行阵地救护,使死亡率下降到2%左右。这充分说明了有效及时的抢救和护理技术在重症患者救护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发生了流行性脊髓灰质炎,因患者无法自主呼吸,辅以“铁肺”治疗,配合相应的特殊护理,患者恢复效果良好,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监护病房”。20世纪60年代,心电示波器、电除颤仪、人工呼吸机、血液透析机等电子仪器的发展及使用,促进了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20世纪70年代,国际红十字会在前联邦德国召开的医学会议提出了急危重症急救事业国际化、国际互助和标准化的方针,要求急救车装备必要的仪器,国际统一紧急呼救电话及交流急救经验。在我国,心脏手术的蓬勃发展推进了术后监护室的建立,随后各大医院相继建立了各专科或综合监护病房。二、 中国重症护理学的现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重症护理学近年来飞速发展,各大医院ICU设置从以前的简单监护室,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专科ICU或综合ICU。ICU在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救治与护理作用,使很多重危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护理,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教育部现已将“危重症护理学”确立为护理学专业的必修教程,并将《重症护理学》划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3年北京地区又启动了ICU护士资格认证工作,随后,全国各大省市都纷纷开办了ICU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为临床重症护理工作培养了大量优秀护士。第二节 ICU设置与管理

重症监护病房是对全院各科室的重危病患进行集中救治与护理的场所,使重危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度过最危险时期。由于重症监护病房有其特殊性,根据管理学和护理学的综合特点,对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一、 ICU的设置(一) ICU的模式

1. 专科ICU

指专门为收治某个病房重症患者而设立,多属于某个或某类专业科室管理,一般为临床二级科室所设立,收治患者病种单一。如神经外科ICU(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SICU)、烧伤ICU(burn intensive care unit,BICU)等。

2. 部分综合ICU

指介于专科ICU与综合ICU之间,即以医院较大的临床一级科室为基础组成的ICU,如外科ICU、儿科ICU等。

3. 综合ICU

指一个独立的临床业务科室,收治医院各个科室的重症患者,代表了医院最高的抢救水平。(二) ICU的规模

1. 床位设置

ICU的床位设置要根据医院的规模、总床位数来确定。ICU患者的数量波动较大,难以估计,预测医院内最有效的ICU床位使用率十分必要。如果使用率过低,则需要负担高昂的维持费用,相反,如果ICU床位不足,院内重危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一般综合性医院综合ICU床位数应占总床位数的2%~8%。每张床的占地面积比2普通病室的要大,不少于15m,相邻床位可根据需要设置屏风遮挡,或设置单人间、双人间、四人间等,以保证各种治疗、抢救设备的正常运行。

2. 中心监护站设置

护士中心监护站的设置,原则上应设置在所有病床的中心地区,最能全面观察所有病床的扇形设计为佳。中心监护站设监护仪及记录仪、电子计算机等设备,同时能够存放病历夹、医嘱单、治疗单及各种记录表格。(三) ICU的人员配备

因ICU患者病种多,病情重,治疗方法复杂,工作量大,相对需要较多医护人员。目前,在我国ICU,医生与床位比例要求达到0.8∶1以上,护士与床位比例要求达到3∶1以上,如有隔离病房或移植病房,护士比例还应增加,否则难以完成艰辛复杂的抢救任务。同时,还应配有呼吸机治疗师、营养治疗师、卫生人员及外勤人员等。(四) ICU的设备配备

使用仪器设备对患者进行监护治疗是ICU内对患者进行救护的主要方法,患者生理功能监护的结果是治疗决策的依据。ICU设备的先进性是医院设备整体水平的集中体现。

1. 床边设备

每张床配备完善的吊塔系统,内置电源、中心氧源、中心负压等。设多功能循环气垫床、护士记录用桌椅等。

2. 监护设备

床边监护仪是ICU每张病床必备的仪器,能够持续监测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具有监测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ulse-induc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PICCO)等功能。还应设血气分析仪、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及心电图机等。

3. 其他设备

包括输液系统、抢救车、除颤仪、临时心脏起搏器、简易呼吸器、喉镜、呼吸机、血液净化装置、中心监护仪等。二、 ICU的管理(一) ICU的功能

ICU应具备的功能是:①心肺复苏;②呼吸道管理及氧疗;③持续性生命体征监测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④紧急心脏临时性起搏;⑤对各种检验结果作出快速反应;⑥有对各个脏器功能较长时间的支持能力;⑦全肠外营养;⑧熟练地掌握各种监测技术和操作技术;⑨在患者转运过程中有生命支持的能力。(二) ICU的收治对象

ICU收治对象包括全院各科室的重危患者。即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需要集中强化救护,度过危险阶段有望恢复的患者。其主要服务对象如下:①创伤、休克、感染等引起系统器官功能不全及衰竭的患者;②心肺复苏术后需要长时间生命支持的患者;③各种术后重症或存在潜在危险的患者;④脏器移植术后及其他需要加强护理患者;⑤新生儿或年龄较大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⑥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的患者。慢性消耗性疾病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ICU监护治疗中取得改善的患者不属于ICU的收治对象。(三) ICU的规章制度

良好的管理水平体现在严格的规章制度上,制订各种规章制度是做好重危患者救治工作的基本保障,因此,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十分必要的。除常规护理制度外,重症监护病房的规章制度还包括:①消毒制度;②隔离制度;③交接班制度;④岗位责任制度;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⑥血制品、药品交接制度。第三节 重症患者的接收流程

ICU收治患者主要来自院内住院患者,少数来自急诊患者。拟转入ICU的患者,应由患者所在科室负责医生书面或电话向ICU提出会诊转科申请,经ICU医生会诊,明确患者主要病情,需要转入ICU主要原因及重点监护治疗内容后,再由ICU医生作出决定。原负责医生有义务向患者及家属交代ICU相关情况。在原负责医生及护士陪同下将患者转入ICU,并做好相关交接程序。

患者经ICU系统治疗病情稳定后,及时转回相关科室。任何科室均不应以任何理由拒绝。在确定患者可转回相关科室后,通知科室提前预留床位,及时办理手续,由ICU护士将患者送回,并对患者一般情况、皮肤情况等进行详细交接,填写ICU患者转出交接表。第四节 重症护理相关法律与伦理

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工作内容庞杂、技术性强,在很多工作中难以有确切的指标测量,病室中没有家属陪护,护士大部分的工作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完成的。护士不仅要救死扶伤,更要尊重患者的生命。随着健康概念的更新,护理法律、护理伦理道德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一、 重症护理相关法律问题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法律观念的日益增强,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要求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常识。现行的医疗制度下,运用法律进行维权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重症监护病房是一特殊的救人治病场所,护理人员要把法律知识融合到实际工作中,以保障患者和自己的切身利益不受侵害。(一) 疏忽大意与渎职

疏忽大意是一种工作责任心不强的表现,因严重的疏忽大意造成严重后果的,常常就是渎职。(二) 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是属于需要法律过问的一种行为,指当事人一方对他方权利的侵害而给他方造成损失的行为。护理侵权主要是侵犯患者的自由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身体权、生命健康权、名誉权等。(三) 护士在执业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

护士未经执业注册,从事护理工作;护士遇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不服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遣的,违反《护士条例》。护士执业时,对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未及时回收、彻底销毁;对须消毒的器械、空气和物体表面未进行严格消毒;对患者的污染物未进行消毒处理等,均违反了《消毒管理办法》。护士对传染患者隔离不当,致使传染病传播或流行的;对传染病患者污染的水、污染物、排泄物未进行消毒处理的;特殊手术后,如乙肝、艾滋病患者术后未做好消毒隔离造成同期手术患者的成批类似感染的,违反《传染病防治法》。(四) 护理记录中潜在的法律问题

护理记录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原始文件依据,特别是涉及医疗纠纷时,它是支持医院、医生、护士公正地评价事实最关键的证据。如护理记录字迹模糊、陈述不清、随意涂改、回顾性记录、记录内容与医嘱不符、与医疗记录不符、护理措施和过程不全面,虚填观测结果、重抄护理记录、随意签名、代签名等,都使护理记录失去了真实性、完整性,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势必造成举证困难甚至举证失败。虽然护士在护理活动过程中无过失,但是由于护理记录的缺陷,破坏了护理记录的法律凭证作用,在医疗纠纷中护士同样会承担责任。(五) 药品使用不当所引发的法律纠纷

在医疗过程中使用假劣药品,无批准文号,无进口药品证书药品;滥用毒麻药、精神药品、非处方药品,护士利用职权为他人提供毒麻药品,造成吸毒、贩毒,均易引起法律纠纷甚至犯罪。(六) 特殊法律问题

1. 患者遗嘱

有些患者临终前,因某种原因需要护士做遗嘱见证人时,护士不能干扰遗嘱人意愿;要记录遗嘱人当时的精神意识状态,身体状况,特别是精神意识状态。遗嘱人因感激护士热情周到的服务,向护士馈赠遗产时,护士最好谢绝,否则你将可能卷入法律纠纷中。

2. 安乐死

是指患者患有不治之症,在重危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身体的极端痛苦,在其本人及家属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患者在无痛苦的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终结生命的全过程。但到目前为止,安乐死并未得到我国社会的承认、接受,也未得到我国法律的承认。所以,在安乐死没得到立法之前,护士不能执行安乐死。

3. 收礼与受贿

患者病愈或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后,出于感激心理,自愿向护理人员馈赠少量纪念性礼品,原则上不属于贿赂范畴,但若护理人员主动向患者索要并接受其作为酬谢而奉送的巨额钱物,则是犯了索贿、受贿罪。二、 重症护理相关伦理问题

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应根据《国际护理学会护士伦理法典》(ICN,1973)和《新世纪中国护理人员伦理标准》,遵守护士“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和减轻痛苦”的基本职责,并遵守以下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有利原则、尊重原则、公正原则、互助原则。重症护理相关伦理还包括:(一) 生命是否继续维持的伦理依据

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认知权,也有对自己疾病处理措施表达意愿的权利,面临死亡的患者有选择死亡状态的权利。自主权是患者权利中最为基本的一种权利,是体现患者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重要内容。如果患者家属或其法定代理人已表明患者在某一伦理问题中的价值观与主要愿望,而医护人员未将患者的愿望或利益列入伦理决策的考虑时,即构成对患者的伤害。如果患者已事先表示希望能安详、无痛苦地走完人生旅程的意愿时,根据我国新世纪护士伦理守则,护士可尊重濒临死亡者的意愿,提供可增进其身心舒适的措施,不再施行创伤性的治疗,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帮助其安详而尊严地离世。重危患者如果意识丧失,成为脑死亡、植物人或不可逆昏迷,则只能由家属代替。(二) 费用伦理问题

重症监护病房内患者使用先进的仪器和医疗护理方法,以及各学科专家联合诊疗等使得治疗费用相当昂贵,极高的救治费用与预后却不尽一致,形成重症患者突出的费用伦理问题。这不仅困扰医护人员,也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经济和伦理压力。(三) 隐瞒实情行为的伦理抉择

重危患者及家属为了更好的疗效,希望得到更好的治疗,一般情况,如果没有医生的推介,患者和家属也不知道什么是ICU,医生为了提高ICU的利用率,甚至放宽入住ICU标准,这样使患者医疗费用较高。

对于患“不治之症”且预后不良的疾病、重危疾病和需要做大手术的患者,如果患者心理承受力较差,告知实情反而可能引发患者的悲观、绝望心理。此时应该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即对患者从轻告知或保密。这虽然是一种欺骗行为,但是动机无害于患者也可称为善意欺骗。诚然,患者被欺骗,即使是善意欺骗也是一种伤害。但是,如果这种伤害比告知实情造成的伤害要轻,根据“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对患者保密可以得到伦理辩护。另外,对患者保密虽然违背了护士的义务和尊重患者自主权的原则,但是中国有家庭本位的传统观念,在某些情况下对患者保密而告诉其家属真相,多数患者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因为他们认为家属完全可以代表自己的利益。(四) 资源分配是否合理问题

因为ICU床位有限,可利用资源的分配往往不是按需分配,护理人员只关注患者的经济状况,经济较好或非自费医疗患者能享受到ICU医疗服务,而那些经济困难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这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却违背了伦理理论的公正原则和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原则。(温韬雪)第二章 感染控制与隔离

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是指患者、家属及工作人员在医院获得的感染,发生率约为5%~17%,ICU发生的医院内感染占其中的42%,预防和控制ICU感染,做好消毒与隔离工作至关重要。第一节 消毒与隔离一、 消毒(一) 消毒的概念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清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到无害程度的过程。(二) ICU常用消毒方法

1. 高压蒸汽灭菌法

是消毒效果最好的一种。当蒸汽压力达到103~137kPa时,温度121~126℃,经20~30分钟能达到灭菌效果。ICU内耐高温、高压的物品均可采用此种方法,如:备用的气管切开包、镊子、剪刀、消毒罐、棉球、敷料等。

2. 化学消毒灭菌法

是使用化学消毒药物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杀灭微生物的方法。(1) 物体表面、空气消毒方法:

含氯制剂能杀灭各种细菌、病毒、芽胞。临床用0.25%氯制剂对ICU物体表面擦拭可达到表面消毒的作用,如墙壁、地面等,使用0.1%的氯己定喷雾法做物体表面及空气的消毒。(2) 皮肤的消毒方法:

目前,ICU患者的皮肤消毒常采用安尔碘表面擦拭;而对于手术伤口等则使用聚维酮碘消毒液。聚维酮碘为中效消毒剂,0.5%~1%的聚维酮碘可达到消毒灭菌作用;为避免引起损伤及患者的不适,常采用0.05%的低浓度聚维酮碘对口腔黏膜、烧伤、创口进行消毒。(3) 分泌物、排泄物的消毒方法:

一般患者的引流液、痰液等常采用0.05%的含氯制剂(氯氧三嗪泡腾片)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作为初步处理,而特殊感染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采用0.1%的含氯制剂(氯氧三嗪泡腾片)溶液进行初步处理。(4) 用物的消毒方法:

体温计、餐具、便具等用0.5%氯制剂溶液浸泡30分钟,可达到消毒的目的,特殊感染者用过的物品则采用1%的浓度。患者用后的喉镜、纤维支气管镜等,需使用2%戊二醛,浸泡10小时可达到灭菌的效果,浸泡20分钟可达到消毒的作用。

3. 紫外线消毒法

紫外线对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甚至部分芽胞均有杀灭作用,还可以使空气中的氧离子电离而产生具有杀菌作用的臭氧。目前使用的紫外线循环风,由于安全、方便而被广泛用于ICU处置室、治疗室、病床单位等物体表面及空气的消毒处理。

4. 机械除菌法

我国新建的ICU多采用层流净化,是以高效能薄膜滤器去除物体表面、空气以及人的体表等有害微生物。除菌级别分为十万级、万级、百级净化能力,其中百级净化除菌能力最强。二、 隔离(一) 隔离的概念

隔离(isolation)是指将传染病患者或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特定地方,以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的措施。(二) 隔离的种类

分为保护性隔离和传染性隔离两种。保护性隔离是指对易感人群采取的隔离,而传染性隔离是指对传染患者采取的隔离。(三) ICU的消毒隔离原则

1. ICU应布局合理,分为家属等候区、监护区、工作人员生活区。应设医护人员通道及患者通道,设死亡患者告别间,以进行临时料理,同时有专用电梯进行尸体及污物运送。

2. 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按照隔离要求分别放置。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预防交叉感染。

3. 医护人员进入ICU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医护人员不能进入。

4. 隔离病室门前应悬挂隔离标志,门口应设置专用衣、帽、拖鞋。

5. 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探视前应事先做好宣传教育,探视者必须更换隔离衣、换鞋、戴帽子、口罩,与患者接触前后要洗手。

6. 患者的排泄物等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能排放,感染性废物送出必须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并有醒目标识。

7. 病室每日应进行空气消毒,床、床旁桌、医疗设备及门窗等需进行表面消毒,严格执行“一床、一桌、一巾”制度,病房使用的拖布、抹布,每天使用前后应用0.1%有效氯制剂浸泡消毒。

8. 患者床旁应配有快速手消毒液,医务人员处置前后执行“六步洗手法”。

9. 注意观察患者各种留置管路、加强局部皮肤护理与消毒,加强医院内感染监测,预防者菌群失调的发生。感染患者按要求留取血、痰等培养,针对不同的细菌调整抗生素。

10. 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等的消毒与管理,正确及时处理医疗废物。第二节 重症患者感染控制与预防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重危患者集中治疗的区域,因此ICU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部门,人们也愈来愈重视ICU的感染控制和管理问题。一、 ICU内发生医院内感染的易感因素(一) 患者的内在因素

年老体衰者自身咳嗽反射减弱、胃蠕动减慢、小肠免疫功能下降、排尿功能下降等因素,是导致老年患者发生ICU医院内感染的因素之一。有些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等也是ICU医院内感染的原因。某些重症患者体重严重超标、吸烟、酗酒等也是患者发生ICU医院内感染的内在因素。(二) 疾病相关因素

重大创伤、休克、昏迷、腹部手术、ICU滞留时间超过3天的患者,气管纤毛运动和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常导致口腔、咽部细菌的定居和肺炎的发生。(三) 环境因素22

ICU面积不足12~16米/床,单间少于18~25米/床,造成床距过小易造成医院内感染的发生。而气流和水及仪器设备的污染、微生物的交叉感染等也是造成ICU医院内感染的环境因素。(四) 治疗相关因素

随着ICU治疗水平和技术能力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几率的增加。包括有创操作增多、抗生素滥用、机械通气、介入导管(气管插管、尿管、胃管、中心静脉导管等)长期留置、应用抗酸药物和H受体阻滞剂等,尤其是ICU镇静被广大医生和患者家属2重视后,因药物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也增加误吸发生率。二、 ICU发生医院内感染的病原体

ICU医院内感染可由多种微生物引起,其中最常见的包括细菌、真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等。(一) 细菌

革兰阳性细菌引起的ICU医院内感染约占37.4%,革兰阴性细菌引起ICU感染约占62.6%。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革兰阳性菌约占63%,肠球菌次之(约占8%),表皮葡萄球菌约占6%;革兰阴性细菌中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约占28%)、鲍曼不动杆菌(约占26%)、大肠埃希菌(约占17%)、克雷伯菌属(约占13%)、阴沟杆菌(约占13%),其他占9%。ICU极易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常见的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faecalis,VREF)、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ii)。(二) 真菌

病情复杂的患者常常因应用广谱抗生素、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等,造成真菌侵袭性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而IFI是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ICU真菌感染主要包括假丝酵母菌、酵母菌和曲霉菌,假丝酵母菌占40%~60%。(三) 病毒

常见导致ICU感染的病毒有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带状疱疹病毒被人们俗称蛇盘疮。巨细胞病毒、EB病毒广泛存在自然界及人体中,平时不易发病,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成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四) 非典型性病原体

常见的非典型性病原体包括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军团菌感染病例多发生在军队,美国、英国、日本都曾暴发军团菌感染。三、 ICU医院内感染的类型

ICU医院内感染常见的类型包括:泌尿系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伤口感染、血行相关感染4类。(一) 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多与患者年老体弱、留置导尿等密切相关。(二) 伤口感染

研究发现,ICU滞留时间大于4天伤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伤口感染发生率约占17%,其危险性与外科手术期间有无污染、手术时间及部位等有关。(三) 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占医院内感染总体的40%,与插入气管导管、气管切开的时间长短有关,老年人为易感人群。(四) 血液感染

血液感染多与患者安放静脉导管相关,紧急中心静脉置管、留置时间超过72小时、管路持续开放的患者发生血液感染高于其他患者。四、 ICU医院内感染控制的基本措施(一) 建立ICU医院内感染监测

1. 定期对组织相关人员培训,了解岗位职责,主动实行目标性监测,保证感染监控工作的能够正确有效进行。

2. 动态监测 除定期目标性监测外,对ICU的环境、物品、工作人员的手以及患者等进行动态生物学监测,以随时发现异常问题并给予及时控制。

3. 按照整体护理的原则照顾患者 评估患者医院内感染的现存或潜在问题,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并进行效果评价。

4. 环境和设备的消毒 层流净化能使ICU空气达到十万级、万级或百级标准要求,从环境角度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呼吸机管路的定期消毒、更换,能有效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床旁血滤机管道的安装、纤维支气管镜的消毒、喉镜消毒等也应符合要求,以防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发生。

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在我国已被广泛关注和重视,我国卫生部要求要在临床药师指导和监督下应用,要在药敏试验指导下合理使用敏感抗生素。(二) ICU医院内感染控制和预防措施

1. 洗手 手是致病微生物的重要传播媒介,工作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污染物品后,都必须清洗双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按六部洗手法洗手。

2. 戴手套 为避免手直接接触血液或其他液体,诊疗、处置前应该戴聚乙烯(polyethylene, PE)手套或诊查手套,必要时戴无菌手套。

3. 器械消毒 简易呼吸器、喉镜、导丝、纤维支气管镜用后应认真消毒,使其处于备用状态。

4. 做好有创性操作的护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限制抗生素的使用,加强患者营养。

5. 合理安排人力,隔离的患者应设单人看护,避免因一名护士照顾多位患者,由护士作为媒介而致感染。保洁工作中做好“一床、一桌、一巾”制,做到病区与治疗室、卫生间的拖布分开使用。

6. 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确保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到位。尽量使用翻盖垃圾桶,避免垃圾投放过程中的二度污染问题。第三节 重症感染患者的护理一、 感染患者标本的采集方法(一) 血标本的采集

正确采集血标本对于确认患者感染及抗生素应用至关重要。采集标本时,应从可疑的中心静脉导管和该患者外周静脉分别采取血标本,两份血标本的采集时间前后相差不应超过5分钟。标本采集后应尽早送检(采集完毕的血培养瓶在室温下放置不能超过12小时)。(二) 痰标本的采集

痰标本最好为清晨第一口痰。采集标本前指导患者先漱口,再用力咳出的气管深处痰液,置于无菌集痰器内,盖好瓶盖送检。不能自主咳痰者,护士应协助拍背促进其排痰,必要时按吸痰法将痰液收集在集痰器内。(三) 尿标本采集

对于无留置导尿的患者,清洁外阴后收集中段尿5~10ml。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采用聚维酮碘消毒尿管末端无气囊处,用5ml注射器穿刺抽取尿液,采集过程中注意避免污染。二、 ICU医院内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

1. 患者一旦发生ICU医院内感染,应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隔离种类,包括接触隔离、床边隔离、单间隔离等,患者用物单独按照感染性废物用双层垃圾袋包裹,由专人收取,妥善处理。

2. 出入患者房间人员应更换工作衣、拖鞋等。医护人员治疗或护理时必须洗手。

3. 无层流及正压条件的ICU病室,空气消毒时可采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

4.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介入导管处出现疼痛、皮温增高、红肿不适等症状。

5. 中心静脉导管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如果贴膜变潮、松动、有血渍,应及时消毒更换敷料。

6. 应使患者保持半卧位,或尽可能使床头抬高接近45°,必要时使用电动翻身床。

7. 视患者的胃肠及全身功能情况给予三高饮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经口进食。

8. 增加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解决患者问题,满足需求,减少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郭晓霞)

第三章 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患者的心理状况与生理状况密切相关,这种观念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心理学(psychology)最早见于希腊文,意思为“灵魂的学问”。护理心理学(nursing psychology)是研究如何用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心理护理对护士自身素质和护理质量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入ICU的重症患者,由于病情紧急危重,大多需要接受长时间、不同方式的生命体征监测及相关生化参数监测,同时接受强化治疗和特殊护理,因此对患者来说ICU是一个精神压力很大的地方,有报道称ICU患者的心理障碍发生率为14%~72%。意识清醒的重症患者,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其心理反应极其复杂,做好此类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促进救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否则,重度躯体损害与不良心理反应交互作用,可导致严重的后果。第一节 重症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

在重症患者护理过程中,所有的重症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但是每位患者能够耐受的应激程度不同。多数应激不能自我减少或消除,但是可通过适当的护理干预得到缓解。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的应激水平并减少应激对患者的影响。应激源是指能够引发应激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分为躯体性、社会性、心理性和文化性应激源4部分。

重症患者的心理反应因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状况、心理承受能力、病情危重程度、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内在因素影响。同时,外界因素如噪声、照明、环境等也都是患者产生应激的重要原因。护士可了解到患者为了克服重危疾病护理环境产生的应答反应。表3-1中列出了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应激源。表3-1 机械通气患者的应激源(Thomas,2003)一、 患者对ICU的感知

从事重症患者康复的护理人员倾听了患者在ICU内的经历,多数患者很想知道自己在ICU内经历了什么,有国外研究表明,33%~63%的患者几乎或完全想不起来自己待在ICU的日子。但中国的研究恰恰相反,几乎所有的患者回忆起在ICU的日子均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这可能与我国重症医学科起步较晚、医护人员专业化程度、ICU的布局、人力资源的紧张以及我国重症患者对疾病与治疗的认识缺乏等诸多因素有关。以下是ICU患者常见的不适经历:(一) 气管插管

患者对气管插管感觉不舒服。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可感到持续的窒息感,感觉到口渴。医护人员对应用气管插管患者的交流尤为重要,所以对清醒的患者,要为其讲解有关应用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取得患者配合。临床上可以应用打手势、写字板、沟通图册等方法了解患者所想表达的意思,满足患者生理或心理的需求。为应用气管插管患者实施口腔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在保持清洁的同时也让患者感觉到舒适。在患者定期翻身或移动时要固定好气管插管的位置,可避免或减少气管插管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根据患者的病情尽可能避免行气管插管术,减少气管插管为患者带来的不适应。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尽早拔出气管插管。近几年开始在ICU重症患者应用无创通气(详见第六章),大大减少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二) 机械辅助通气

长期处于机械辅助通气的患者会对呼吸机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患者与呼吸机断开时,很多人内心感觉到恐惧,医护人员应该向患者解释断开呼吸机的目的,减少患者内心的恐惧。呼吸机的报警声音,也是影响患者不适的来源之一。所以护士与患者必须直接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断开呼吸机前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解释操作的目的。应立即解除呼吸机报警声音,并解释原因及补救措施。(三) 交流

在重症护理中,交流是一个普遍的需求,也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从事重症护理的医护人员最需要的技术之一是交流能力。这需要护理人员有耐心,把患者作为独立个体,才能准确的理解患者的心理,并作恰当的应答。护理人员应及时察觉患者因不能说话表现出的挫折感。医护人员为理解患者所表达的内容而进行的努力让患者感到温暖。护士应评估患者看、听、触、应答、理解、使用符号语言、说话的能力,并使用正反馈,如微笑、点头等给患者足够的关心。使用肢体接触作为交流方式告诉患者他们正受关爱。患者对于肢体接触感到舒适,尤其是握手,这是患者感到自己正被关心的一个重要指标。(四) 工作人员的噪声及在床旁谈话

重症患者常常感到病房环境的高噪声。许多患者发现难以入睡是因为噪声困扰,尤其是工作人员交谈或护士与其他患者谈话时音量过高。所以在护理时应保持环境低噪声,与工作人员或患者交流时使用正常音量。在各项操作时也要尽可能的轻声,夜间把报警音量调小,提供相对安静的环境。(五) 睡眠剥夺与时间定向障碍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环境的特点是不间断的为患者提供护理干预,使得患者易出现睡眠紊乱及昼夜节律失调。许多患者表示不能分辨昼夜和时间段。患者觉得灯光给他们带来了不适。如果可能,长期在ICU的患者应安置在有自然光照射的地方,夜晚把ICU的照明灯特别是患者正对的棚顶灯尽可能关掉,改用床旁照明,提供相对容易入睡的环境,另外护士更应主动的介绍时间,减少患者昼夜节律失调状况发生。(六) 梦与幻觉

患者指出他们在重病期间经历过幻觉。有些患者会产生一种令人害怕和痛苦的感觉。护士可以用肢体语言、安慰的言语消除患者的顾虑。(七) 转到普通病房

在ICU内住过很长时间的患者,对转到普通病房会感到恐惧。他们认为转到普通病房将失去护士对他们的单独看护,担心病情的反复。这就需要ICU的护士及时的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健康教育,教会患者一些自护知识及方法,帮助和鼓励患者建立信心。(八) 疼痛

疼痛的经历是一个包括社会、文化、情感、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复杂现象。患者认为疼痛是重症护理中最大的应激源之一。疼痛现在已经被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所以护士要定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和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如果患者不能自我表达,护士必须靠生理变化来判断,例如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及躯体反应等。二、 重症患者心理特点

临床观察表明,患不同疾病的重症患者心理反应存在一定的共性规律。心理护理是根据护理心理学理论,通过沟通交流在护理实施过程中,以行动来影响和改变患者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患者康复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一) 焦虑、恐惧

最突出的表现在入ICU的1~2天。重症患者病势凶险,救治困难,随时处于死亡威胁之中,主要是因为对死亡恐惧,担心疾病转归,这可以认为是一种合理的心理反应,是原始的心理抗衡机制的反应。加之病房的各种抢救仪器和设备、医护人员严肃的面孔及抢救过程等,可加重患者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如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可因持续难忍的疼痛而产生濒死的恐惧感和惊慌失措。伤残患者,因自我完整性受损,担心影响工作和家庭生活,易产生焦虑。医护人员一般可以用简单的心理安慰,适当的保证,使之减轻这种恐惧心理,以尽快适应ICU。(二) 否认

多数患者在入ICU后第2天开始出现否认现象,第3~4天达到高峰。主要表现:否认自己有病;另一种虽承认生病的事实,但否认入住ICU的必要性。约50%的患者产生心理否认反应。由于急性症状略有控制,短期的患者心理上否认自己有病或认为虽有病但并不需要住进重症监护病房,这是一种心理防御反应。但若长期存在否认心理则不利于患者康复,不利于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否认反应一般可持续2~3天,可能有1~2天反复发生。(三) 孤独、忧郁

约30%的患者在入住ICU的第5天后出现孤独、忧郁情绪,且常与现实的丧失有关。主要原因有:

1. 与外界隔离。

2. 因病情较重或病友之间较陌生、少有交流的机会。

3. 家属探视时间比较短。

4. 医护人员忙于抢救工作而与其交谈少。

5. 患者失去工作能力、生活无法自理、失去经济来源等。主要表现为消极压抑、悲观失望、自我评价降低、孤僻寡言,对一切事物不感兴趣,常感到孤立无助,严重时可出现自杀倾向,此时医护人员应明确的向患者说明进入ICU是十分必要的并且也为患者提供安全的环境,有利于消除患者的忧郁。(四) 愤怒

当病情加重时,否定的情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时,患者就会产生愤怒、怨恨的心理,甚至敌视周围的人,不能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等情绪。如意外受伤者,因感觉委屈而愤怒;不治之症的患者因自认不该患某类疾病,或自感救治无望,抱怨命不好,也易产生愤怒情绪。此外,持续疼痛也易转为愤怒,主要表现为烦躁、敌意仇恨、行为失控,吵闹哭泣、寝食难安,同时伴有心率加快,血压、血糖升高等。(五) 依赖

有些患者经ICU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与护理,病情明显好转,允许其离开重症监护病房时,他们却习惯ICU,并认为ICU对其生命安全有较大保障,而产生心理依赖,不愿意离开ICU。适度的依赖心理是患者的正常心理反应,且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但过度的依赖心理及行为,失去参与疾病治疗的主观能动性,放弃作为患者的基本职责,对治疗过程和疾病康复不利。事实证明,坚持生活自理的人,往往比依赖性强的患者恢复快、效果好。三、 对恐惧和焦虑的行为应答

生理应答时交感神经兴奋,就是增加血循环中的儿茶酚胺含量,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加快,瞳孔散大,外周及内脏血管收缩。应答行为取决于个人背景、文化及社会环境。所有的行为以克服应激源为目的。可使用以下策略克服应激源(表3-2):表3-2 焦虑的辅助应对机制(Frazier等,2003)续表

可以支持并提高患者的应对机制,通过关心、肢体接触等表达对患者的关怀和理解,为患者提供详细的信息,从而使患者了解病情的发展。鼓励并支持家属让患者安心,尽可能允许家属陪伴患者。考虑用舒缓节律的音乐疗法(Chlan,1998)。第二节 重症患者的心理影响因素一、 环境因素

对患者来说,ICU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仪器设备多,设施复杂。患者进入ICU,发现自己被各种复杂的仪器和管道围绕,限制了自身活动,增加了不适感,易使使患者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

ICU谢绝家属探视,患者与其家属隔离,无法进行交流,医护人员又忙于各种救护处置,不能与患者充分交流,缺乏信息情感的传递,特别是机械辅助通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因不能像平时一样与医护人员交流沟通,更加容易产生孤独、恐惧、忧郁等许多消极的情绪反应,有的时候还会出现生气、急躁等不良的心理反应,意识清醒的患者在ICU内容易感到压力非常大。

紧张的气氛、复杂的医疗设备、嘈杂的环境,患者终日看到的是监护仪器、昼夜不灭的灯光及医护人员忙碌工作的身影,患者缺乏时间感可能会出现昼夜颠倒的现象。尤其是当患者看到了其他患者的死亡,更易增加患者的精神压力,为自己的疾病担忧害怕。这些紧张的气氛导致患者的视觉超负荷。而有关研究证明,ICU的噪声污染在一天的任何时间都高于标准,最高可达到80dB,噪声主要来自医护人员谈话、监护仪报警、呼吸机报警等,这三类噪声占总量的26%、20%、8%,这些均会引起患者听觉超负荷。视、听觉超负荷可导致患者产生高度焦虑、烦躁、失眠等。美国环保局建议,ICU白天噪声水平不得超过45dB,夜间不得超过35dB,噪声超过60dB,就会导致患者出现烦躁,疼痛感加剧,更有甚者出现幻觉、抑郁等症状。二、 医护人员因素

ICU的医护人员相对集中,常常会使患者认为自己病情非常严重,从而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反应。患者在ICU内需要连续的心电监测、呼吸机治疗等,每小时都在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和护理,尤其在夜间,频繁的治疗护理操作如服药、注射、测体温等都会打断患者正常的休息,从而影响患者健康和生理功能的减退。此外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操作熟练程度、服务态度、家属的支持以及同病室患者的痛苦呻吟声、死亡等也是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的因素。三、 治疗因素

各种治疗性的有创操作所致的疼痛以及各种管路、监护仪器、强迫体位和药物作用等均可使患者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尤其是术后放置各种监测性管路,如胸腔闭式引流管、尿管、胃管、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以及呼吸机的使用等。ICU患者病情变化快,频繁检查、治疗等,护理操作也相应增多,都会使患者感到紧张。四、 患者因素(一) 患者本身的因素

患者本身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生活环境、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工作经历、以往患病经历、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等,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变化。由于ICU较普通病房比较特殊,患者的心理极易产生恐惧、孤独和焦虑。对于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他们对各种监护设备对自身疾病康复促进作用的认识程度不同,比起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文化程度高的患者适应ICU的能力更强。(二) 疾病因素

1. 由疾病直接导致

部分危重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异常或精神异常,如休克的患者,由于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减少,导致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不足导致肺缺血缺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由于心功能代偿不良而导致继发性脑供血不足及脑缺氧或脑自身的疾病所致的精神异常。

2. 由疾病认知所致

这主要与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对疾病的认知有关,更多地取决于个人对疾病的体会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和评价。大部分危重患者,由于对危重的病情缺乏心理准备,认为自己病情严重危及到了生命,从而产生十分明显的恐惧感和威胁感。由于对疾病的认识和经历不同,可使患有同样疾病或病情相似的患者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