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宝贝的画:用艺术陪伴孩子成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08:17:48

点击下载

作者:(美)玛里琳·JS. 古德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如何看懂宝贝的画:用艺术陪伴孩子成长

如何看懂宝贝的画:用艺术陪伴孩子成长试读:

前言

们在观看儿童画作的时候都看到了什么呢?家长、孩子的我抚养人和其他成年人在看到小朋友的画作时,会感到快乐并被其吸引,但又常常忍不住疑惑孩子们为什么画画、何时画画,以及如何画画。举个例子,为什么刚刚学步的孩子看起来那么喜欢乱涂乱画?为什么5岁的孩子喜欢在纸上画流线型的图案?为什么小孩子画的房子都有尖尖的屋顶、烟囱和镶嵌着玻璃的窗户,黄色的太阳都有向外辐射的线条?又比如,为什么10岁的孩子只喜欢照着动漫作品里或时尚杂志上的形象画画,而不画其他内容?如果作为家长的你也有上述疑惑,那么,这本书正适合你。对于年龄在2~12岁的孩子来说,通过艺术表达自我十分重要。孩子将绘画当作一种视觉语言,通过这种语言的帮助,在思考中学习,在成长中不断进步。他们的艺术创作中包含着一些线索,比如,他们的喜恶、恐惧以及期许等等。而这些线索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孩子们在乎、理解或掌握的东西。他们在绘画中认真地尝试着勾勒周边环境,表达感受,并通过真正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呈现。这些作品揭示了孩子在某个时间点上的所见、所想和所感。很幸运,家长只需要通过观看孩子的创作过程和画作成果,就能了解到孩子的很多想法。通常说来,儿童会从2岁开始自然而然地涂涂画画。在最初的阶段里,他们只是享受着动来动去,拿着蜡笔在纸上一通乱戳的感觉。但是,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行为与画出的标记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再过一段时间,他们笔下的线条会变成形状,形状会组成图案,甚至有一些涂鸦会让人不禁联想到真实生活中某件能叫上名字的物品。在这个阶段里,孩子不断学习运用线条和形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视觉化表达。然而,再大几岁后,孩子又会渐渐失去对画画的兴趣,不再运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我,而是转向写作、语言表达、运动、游戏和其他社交行为,时至今日,还包括数字化交流和在线交流等。除此之外,那些还在画画的孩子则立志尽可能还原物品面貌。只有一小群孩子,他们或是很有天赋,或是深受鼓舞,才会在青春期后再次拾起画笔。为什么创作对于孩子来说如此重要?因为他们能从创作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艺术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它,孩子能够独立地去发现、探索、尝试和学习,哪怕这种学习只是简单地拿起蜡笔,稍稍施力,画出一些不同的标记来。艺术创作,或者说具体到运用不同材料作画,能够鼓励孩子去理解自我和周遭环境,让他们描绘出自己的想法和经历,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掌握创作和批判性思考中的必要技能。这可以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让他变得快乐、无虑和勇敢。如果你对此有所怀疑,不妨回想一下自己以前在幼儿园时,每当被人鼓励着用创造性的方式表达自我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多么开心。在为本书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有机会和一些家长、孩子的抚养人聊了聊孩子们的画,并有幸在此和读者共同分享其中的部分作品。除了我的主要调研对象——2~12岁孩子的家长——我还采访了一部分年龄更大的孩子的家长。他们十分有心地保留了一些孩子早年的画作,其中有几个孩子,如今已经成为艺术家、工程师或建筑师。与此同时,我还了解了一些孩子的绘画行为。最让我震惊的是,不少家长都告诉我,他们的孩子只在上学的时候画画。对此我想表达的是:第一,不鼓励孩子在家画画会传达出一种奇怪的讯息,仿佛在说“我们并不在乎你看重什么、想表达什么、在思考什么”,哪怕事实并非如此。第二,虽然幼儿园阶段每天都会有绘画、填色等美术活动,但是只要孩子正式入学后,这些内容就不再是他们的每日功课。幸运的是,至今为止,美术课仍然是英国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必修课程。然而,在其他的一些地方,这些课程却越来越被认为是非必要性的“门面”工程,没有其他课程那么重要。很不幸,近几年来,美国提供专门美术课程的小学数量急剧减少。缺少资金支持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一现象也反映出,美国如今越来越迷信于标准化测验的分数。在大部分地区,由合格的美术教师教授的小学美术课程已难寻踪迹——此外还存在美术工具(如蜡笔和纸)短缺等问题。家长需要弥补这些缺失的体验,为孩子提供一定的支持,保证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本书中穿插了不少图画,这些都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使用不同绘画材料创作的艺术作品。如今的儿童美术工具远比以往更加丰富,即使是小小的蜡笔,也不再是简单的彩色蜡笔,它们变得更加复杂。有一些画作一看便知道是用颜料堆出来的,与成年艺术家不同,孩子并没有学习或研究过如何提升自己的画艺。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曾有用水彩笔进行填色的体验。在纸上进行大面积的填色,常常会比使用纤细的蜡笔、马克笔作画更加简单。因此,本书中使用了不少填色画画的例子。《如何看懂宝贝的画》共分为三个部分,可供那些想要了解儿童画作的家长阅读。但本书中既不会提供儿童绘画简易教程,也不包含手把手指导孩子进行绘画和手工创作的指南;相反,本书意在为父母提供简洁的信息,帮助他们读懂2~12岁孩子画作的意义和价值,分阶段描述孩子在自然成长过程中,身体、情绪、智力、社交和审美等方面的转变如何体现于他们的绘画中。第一部分“为什么画画?”是解读儿童绘画。其中,重要的讨论内容有: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的自然冲动,以及绘画对他们全面发展的影响;如何判断孩子的画作是否为艺术创作;儿童创作灵感的来源;恼人的孩子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会将绘画当作视觉性语言。此外,这一部分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我们将从中认识那些早期从事儿童画作研究、收集及阐述相关信息的前辈,并了解孩子的画作与认知发展和通识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何时画画?”为家长提供了一份贯穿孩子艺术表达发展期的指南,指出了孩子在艺术发展不同阶段里画画内容以及画画方式的显著特征。第三部分“如何画画?”就家长如何鼓励孩子在家画画提供了一些现实性的建议,如提供适合的空间、材料和时机,树立正确的态度和提供相关的支持等。本部分还就儿童绘画展览和比赛、填色绘本、描红及模板等带来的问题,给出了注意事项,并就儿童电子绘画程序和设备,提供了一些相关建议。此外,书中还就如何更有意义、更充满趣味地参观艺术博物馆,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建议。与孩子一起置身于全新的艺术体验中,与他们共同讨论,能帮助他们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经历能帮孩子不断成长,增长知识,并鼓励他们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和享受身边的世界。第一章为什么画画?解读儿童绘画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长大后如何让他们继续成为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Poblo Picasso)朋友常常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望,想要创意地表达自小我,而且确实也有很多人会被他们的创意输出所吸引。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的前任首席油画和雕塑策展人柯克·瓦恩多(Kirk Varnedoe)曾写道,20世纪的艺术家特别喜欢儿童艺术作品,不仅是因为在一些浪漫的西方观点里,童年是最天真无邪的阶段,也是因为人们认为,孩子表现出来的那种坦率和直白源自一种没有枷锁的“思想语言”。没有人会拿孩子的涂鸦和绘画与现当代艺术家深刻又精致的作品相比,但我们不妨也看一看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安德烈[1][2]·马松(Andre Masson)的自动主义画作、行动绘画派画家弗朗兹·克莱因(Franz Kline)或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画风潦草像涂鸦一样的塞·托姆布雷(Cy Twombly),又或者是笔触凌乱的抽象派画家朱莉·梅雷图(Julie Mehretu)的画作,便能感觉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1] 自动主义,主要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规避自己的理性思考,主要靠潜意识来进行即兴下笔,创作过程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自动性,最终作品大都偏抽象化或超现实主义。——译者注[2] 行动绘画派,又名动作画派,艺术家用泼洒画法进行随性创作,作品多属抽象现实主义。——译者注谁在研究孩子的画19世纪中期以前,很少有人会认真地去研究儿童绘画,这主要是因为绘画普遍被认为是一项不会惹什么麻烦的活动,而孩子也不过正好喜欢画上几笔。尽管如此,仍有一批善意的早期教育改革者支持孩子在校学习绘画,他们认为适当的指导能够帮助孩子提高书写水平,并培养他们掌握一些可能对日后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有所裨益的技能。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一种新气象席卷了欧洲和美国。部分社会改革者试图改善健康、福利以及最为重要的儿童教育问题,他们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整个社会的综合状况。由此,一项旨在检查正常儿童的发育情况的儿童研究实验教育性活动出现了。这项活动最早包括了一系列的相关利益方,如教师、父母、牧师、心理学家、学校管理者、学校辅导员、内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等。之后,在儿童发展学不断发展,并成为一项颇有声望的学科的过程中,实验学校成立起来了,这为对照观察和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考试模式不断演进并得到规范,特别是那些以检测智力水平和学业表现为代表的考试。以前,非专业人士的观点尚能在教育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彼时则被排除在外。大约在同一时期,人们也对绘画到底是如何与创作者相互关联的这个问题越来越感兴趣。举例来说,在欧洲,有很多医生相信患有精神疾病的成年病人的画作能够被用作诊断参考。在这一理论中,绘画能够反映病人的心理状态,因此也有可能被反过来用于帮助病人康复。与此同时,还有一群收集、展览、研究并论述儿童绘画的相关人士,但是他们的观点常常会带有一些主观色彩,有时候使用的案例也比较有局限性,甚至在个别案例中,作者只使用自己孩子的绘画作品。意大利艺术史学家科拉多·里奇(Corrado Ricci)曾经组织过一次由1 250幅儿童画作组成的展览。他的重点是对这些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分类,由此,1887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关于儿童绘画的书籍,即《孩子的艺术》(L’arte dei bambini)。与此同时,英格兰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萨利(James Sully)和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埃本泽·库克(Ebenezer Cooke)也开始就儿童创造力和儿童绘画发展过程进行归纳,并发现儿童的绘画作品会随着他们不断成长而变得更加具象和写实化。奥地利维也纳的艺术教育家弗朗茨·齐泽克(Franz Cižek)坚定地认为,孩子创作的作品是“艺术创作最早和最纯粹的源泉”,他发起了儿童艺术运动(Child Art Movement),并于1897年开创了青少年艺术课程(Juvenile Art Class)。20世纪早期,开始研究与论述儿童绘画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理论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采用相对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以获得更加准确的(及令人信服的)结果。同时期里,精神分析领域出现了两位先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卡尔·荣格(Carl Jung)。一些研究者钻研儿童绘画,研究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绘画内容与绘画方法之间的联系。人们认为他们的发现可能会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有不少研究都会将儿童绘画发展定义和描述成三个一般性阶段:1.涂鸦期;2.图式期;3.自然期或写实期。另有一些人则致力于研究儿童绘画如何运用于评价儿童的智力、成长和个性。20世纪20年代,伦敦郡议会教育部门的心理学家西里尔·伯特(Cyril Burt)爵士将绘画者年龄与其认知发展联系起来。他在著作中写道,“绘画表现”是最令人信服的心理发展指标之一,尤其是针对那些无法通过写作或口语表达自己的人。换句话说,这些表现既不属于语言学范畴,也不属于算术学范畴,其优势在于它们并不依赖于儿童是否能够掌握或者使用字词或数字等抽象符号。除此之外,在观察同一个孩子一年内不同画作的过程中,伯特还发现,儿童心理、身体和想象力方面的成长也可以在绘画中表现出来。4年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洛伦斯·古迪纳夫(Florence Goodenough)开始尝试用非言语类指标进一步补充标准化的智力测试。她发明了如今有名的“画男人测试”[1950年,戴尔·哈里斯(Dale Harris)首先调整了这个测试,使之变成更加中性化的画人测试;其后,他又在1963年将这种测试优化为古迪纳夫–哈里斯测试]。这项测试被用于评估儿童智力水平,即孩子的视觉、认知和动作技能,具体的方法是要求孩子画一个人物形象。画出来的作品,会以人物特征和还原度为标准(如有几只耳朵或每只手有几根手指),并参考不同年龄儿童对人物典型特征分辨能力的平均水平进行评分。尽管这项测验后来经过了多次修改,但利用儿童描绘出的人物形象来衡量他们的智力、洞察他们的心理和情绪的方法,由此变得大受欢迎并广为流传。心理学家和治疗师尤其喜欢这种方法。与此同时,其他类型的绘画测试,即现在被视为“心理测试法”的方法,也发展成辅助心理学研究和评估的工具。尽管有很多人在研究和论述儿童艺术、儿童艺术发展和儿童艺术教学等内容,但在所有关于儿童艺术化表达的教科书里,维克多·罗恩菲德(Viktor Lowenfeld)1947年出版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最受青睐。尽管罗恩菲德去世后,人们曾多次更新和修改该书,1987年W.兰伯特·布里坦(W.Lambert Brittain)还曾增补过一版,但这本书如今仍然在艺术教育领域拥有重要的影响力,并被认为是具有开创性的作品。杰西,8岁,在家作画孩子为什么画画?每个孩子生来都渴望创作。无须任何鼓励,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想要写写画画。父母和照顾孩子的人可以通过为他们提供适龄的绘画或写作工具和便于活动的场地(倾向于成年人能够照看到的地方)的方式,鼓励孩子进行创作。小朋友第一次在纸上画出记号的时候会感到高兴,这种感觉与他们走出第一步、说出第一句话的骄傲和满足感类似,哪怕他们能使用的词汇非常有限,也并不影响这种感受。有一些孩子长到18个月左右,就可以涂涂画画,此时的他们不断成长,身体持续发育,多种能力和技能都会发展起来,包括运动能力、语言沟通、社交情绪、思考学习(认知)等方面。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绘画是一场冒险、一种学习体验,或者更进一步说,是他们表达自己感受和情绪的方法。等他们再长大一些,绘画就可以帮助他们梳理和理解周遭的世界,弄清楚自己的感受。他们可以尝试形成自己的符号和想法,并通过视觉化手段把它们表现出来。布里坦曾说过:“美术活动不仅能够反映孩子的内心世界,也能反作用于孩子的内心世界。”幼儿通过感官和肢体活动来感知和理解环境。艺术,尤其是绘画,可以让儿童运用和提升自己的感觉体验,探索和理解周遭事物。对孩子而言,不仅绘画时的肢体移动能让他们感觉良好,哪怕只是拿起诸如画笔、荧光笔或纹理画纸这样的美术工具,也会让他们心情舒畅。特别是对那些受词汇量限制的小朋友来说,绘画是一种通用语言,能够有效地帮他们表达和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获得的知识、想法和感觉。让孩子开发他们的视觉语言,能够让他们实现语言学层面的成长,从而掌握日后在阅读和写作中需要的一些技能。随着孩子不断写写画画,他们会意识到,绘制的符号能够映射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孩子就会告诉别人,自己画的一些圆形图案——这是所有小朋友都能绘制的基础图案——代表了“妈妈”“爸爸”“抱抱小猫咪”,以及所有他们希望的事物。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他们画的符号会变成眼睛,画的头会变成整张脸,画的那些从圆圈里伸出来的枝丫似的线条会变成胳膊和腿。对孩子来说,基础的圆形图案非常有用,它能代表孩子想要表达的一切内容。而且,孩子还可以随时根据心情,改变这些圆形的含义。对于孩子来说,绘画是一种创造性的,有吸引力并且会让他们开心的活动,他们利用自己不断增长的知识,调整观察事物的角度,获得全新的体验。绘画是一种思想语言,会随着孩子的成长发生改变,综合呈现出他们的感受、观点、欲望和情绪等。绘画让他们的观点变得具象,为他们提供积极性格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关心孩子的人提供一扇了解孩子自我认知的窗口。通过让孩子在画画时学习怎样处理各种关系,绘画可以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这些能力会在日后为孩子们服务。理解孩子的成长在罗恩菲德的核心概念里,有一个重要观点认为,绘画是孩子当下创作时全部身心的表达。“每一幅画都能够反映孩子的感受、智力水平、身体发育状况、感知力、创造力、审美,甚至是每个孩子(当下)所处的社会发展状况。”孩子不断成长和变化,他们的绘画作品也是如此。因此,孩子绘画作品的成长与改变,也反映了他们的成长过程。绘画能够为提高情绪力提供机会。首先,绘画能够帮助孩子表达他们对于某个人、某件事的感受;其次,绘画让孩子拥有了改变他们感知和表达事物的方式。此外,绘画还可以让孩子理解事物,并通过视觉化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绘画可以帮助孩子直面他们的恐惧,并且孩子可以通过画下自己的感受让自己变得平静,展现出他们的爱与幸福感——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他们很难找到其他的方式来表达这些感受。孩子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特点,直接与他们个人的情感强度相关。当孩子投入到自己作品的创作中时,他们的参与度会为情绪管理提供极大的帮助。有意思的是,荣格派心理学家格雷格·弗尔特(Greg Furth)认为,儿童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有时候会部分重叠,绘画能够帮助孩子通过创作和游戏从现实生活里“逃离”出来。圣地亚哥和他的哥哥,7岁。这幅画的注释上写道:“尽管帕特里西奥和我是兄弟,我们有些地方一样,但有些地方又不同。我们都是小朋友。我们都是男孩。我们都喜欢滑雪。”从图上看,两兄弟的样貌、衣服相似,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画面中显而易见的热狗车并未被提及。“妈咪和我看日落”,作者米凯拉,8岁多。图中的色彩、姿势、母亲抱住孩子的臂膀,以及整体构图,都传达出两者之间的爱意与紧密联系。“妈咪和我”,作者朱利安,6岁多。请注意图中的姿势、用来代表鼻子的特殊符号,以及妈妈如何温柔地用手臂搂住朝她伸着手的儿子。孩子不断感知周围世界的同时,绘画也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智力发育。儿童对环境的认知中包含了一些智力发育的线索。他们描述所处环境中事物相关关系的方式里,蕴含着更多的线索。换言之,如果孩子画出来的作品里包含了各种细节,这就表示他们的感知力与以前相比,变得更加丰富,智力水平也更上一层楼。随着他们的感知力和表达细节的能力不断提高,无论是衬衫上多了些纽扣,还是树上长出了枝丫,都能显示出儿童智力水平的提高。事实上,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儿童艺术能力的发育与他们的智力发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至少到孩子10岁为止是这样。另一项更加显而易见的成长是身体的发育。身体发育可见于动作技能的提高,如能够抓握蜡笔,在纸张范围内作画,以及能够从随手画上几笔发展到画出简单或者更难的图形,等等。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他们优化细节的能力来评估他们的身体发育水平。此外,随着孩子不断感知自己的身体,他们也将越来越擅长刻画肢体动作和行为。感知力发育涉及儿童理解、处理和表达感官信息的方式,以及他们在绘画过程中提升对感官经验的理解和利用的方式。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孩子越来越成熟的意识以及他们对颜色、形状,特别是物理空间的概念和表现方式中发现。一幅20世纪70年代描绘小女孩跳绳的画作,作者朱丽叶,8岁多。请注意作者如何描画人行道和房屋(包括门把手和屋顶上的电视天线),以及腿部在跳绳过程中的曲折伸展。一幅关于伦敦的画作,反映了作者的细致和洞察力。图画中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作者大卫,5岁。作者查尔斯·T.,6岁多,作者想象了一架螺旋桨坏了的飞行器,以及一条龙。此外,儿童画作还能够反映出孩子对自我经验的感知以及对他人经验的辨别,并由此折射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的状况。通常说来,儿童绘画里第一类能被认出来的图形是人物。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他们的作品会逐渐反映出对人物的不断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社会活动的扩大化迹象。罗恩菲德认为,绘画是儿童在现实世界以外的延伸。儿童在描绘环境中的人物和场景时,他们的画作也会反映出他们不断增强的社会意识,以及对更宏观层面世界的理解。此外,在学习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哪怕只是和别人分享蜡笔,和画板另一头的小伙伴说上几句话,也能够让他们掌握重要的社交技能。对于更年长的孩子来说,了解其他时期、其他文化的艺术,也能帮助他们增长见识,理解他人。儿童审美的成长具有自发性的特征,可表现在绘画上的元素组合和构图等方面。此外,他们还会掌握一些更加复杂的美术元素——线条、形状、颜色和构图技巧等等。据说,随着孩子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他们的作品也会变得越发和谐。然而,如果说儿童会自然而然地把不同元素组合成一幅画,那么青少年则有更多的自我意识,可能会纠结于不同绘画元素的组合。一旦孩子拿起纸笔动手画画,创造力的提升便会十分明显。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他们开始使用不同材料,探索各种颜色、线条、图案、形状、纹理和设计,进而提高个人的视觉符号表达能力,更好地呈现出内心的想法。通过这些宝贵的绘画体验,孩子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讲述自己的故事,自由、坦率、自然而然地表现自我,从而最终促进创造力的提升。棒棒冰,一只想象中的圆点花纹橙色小狗。作者奈里,5岁多。一只充满狂野想象力的“超级猫”正在奇妙花园中散步,这幅作品的颜色和线条充满趣味,主角拥有粉色的双眼以及与人类相仿的头部、耳朵。这是一幅工程巨大的水彩笔画。作者奥利弗·K.,7岁。一碗河粉(越南菜)经过重新想象,变成了外星人的脑袋,头顶还伸出了两只眼睛,此外,作者还画了武器和脚边的闪电图案。这是一幅画在黑板上的液体粉笔画,作者明,6岁多。孩子画的是艺术品吗?儿童艺术与成人所知的艺术不同。尤其是对孩子来说,艺术不是挂在墙上的某个人的一幅画,而是由他们自己创造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绘画是一种表达方式。其价值体现在过程,而非结果。对于成年人来说,小朋友的作品有时候会天真得别有魅力,显示出极高的艺术天分。但是,儿童绘画作品绝不能用成人审美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因为这些作品并不是成年人想象中的样子。相反,儿童绘画作品是通过视觉化的符号,表现出孩子所见、所想、所感知的世界。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即使是成年艺术家的作品,也会多少带着他们的个人印迹。家长应该看一看孩子的绘画作品,试着去了解孩子的意图,而不是去用那些评估艺术作品的标准来判断画作。当一个成年人告诉孩子这幅画“真棒”的时候,孩子不会觉得此处的“真棒”指的是其美学价值,他们会假设成年人能够理解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同样,大部分家长和孩子的抚养人都不是经过培训的儿童心理学家或者是艺术治疗师,因此,大家也并不需要去分析或者试着解读一些儿童绘画中不存在的东西。在一堂二年级的美术课上,有这么一个小男孩(7岁),他画了一只看起来特别悲伤的棕灰色兔子,耷拉着长长的耳朵——对成年人而言,这种形象不应该是孩子眼中可爱、温暖、活泼的小兔子,而且,他的作品和其他同学画出来的“开心的小动物”相比也是相去甚远。因此,老师怀疑这个孩子可能有些负面情绪,并就此询问他的家长,家里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这家人最近新养了一只宠物——就是一只和小男孩笔下的形象看起来很像的垂耳兔。2~12岁孩子的身体、情绪和智力发育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样,他们的绘画作品以及对美的感知和偏好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举例来说,年纪稍小的孩子似乎天生自带构图感,会用各种元素填满整张纸,比如树、房子、人、花、太阳、云朵等等。但到了9岁、10岁的年纪,他们则会更多地关心每个元素看起来如何,而不是放在何处。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对自己的作品会变得越来越苛刻,努力地想让事物看起来“对”。每一幅新的作品都能反映出一个孩子不断成长和改变的感受、观念和痛点,他们对社会和美的认知,快速改变的身体、情绪和智力发育水平,以及理解和解读周边环境的能力,等等。尽管有一些概括性的成长参考标准,但是家长要记住,孩子的成长速度各不相同,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能力进行创作。比如说,在大城市生活的儿童会画一些人造环境,例如高楼或者桥梁,因为这些便是他们的所见所闻。他们可能会对公共交通工具感兴趣,比如出租车、公共汽车和地铁,又或者是消防车、垃圾卡车、水泥搅拌车和警车等——这些事物对于不居住在相关区域的孩子来说便会显得陌生。草地上一只开心的、毛茸茸的大兔子。作者朗达,7岁多。同理,在公园或花园附近长大的孩子,会画出各种各样的树、树叶、昆虫和花朵,因为他们常常会看到这些事物。还有一些经常参观动物园,或者家里养了一只可爱的宠物的孩子,则会更喜欢画动物。在这些例子里,有一点非常重要,即孩子会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来源于现实生活,有的只是一些给他们灵感的东西。由于年纪较小的孩子常常没有耐心、机会或偏好去画那些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他们常常是用心记住图画或照片后,再画出对他们而言重要的部分。一幅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伦敦地铁的图画,其中还包括伦敦交通的标志。作者大卫,5岁。经直接观察绘画而成的樱花图,简单又优雅。作者杰姿琳,7岁。“迷路的小猫班戈”,一幅精心绘制而成的铅笔海报画。作者伊莎贝拉,10岁。睡着的狗,一幅通过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而画出来的图。作者帕特里西奥,9岁。近距离视角的土鳖虫铅笔画并着色。作者查理·H.,5岁多。富有感情的百合图,阴影部分为交叉线。作者奥尔拉,8岁多。如此精致的细节表现了作者出色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一只开心的蚱蜢。作者格蕾丝,5岁多。画作包括头部、腿部、翅膀和触须,反映了作者掌握的昆虫构造知识。蜗牛。作者塞巴斯蒂安·B.,6岁。这是经直接观察绘制而成的铅笔画。蜜蜂,铅笔和水彩笔画。作者约书亚,8岁(发育迟缓)。该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细节的认真观察,这些细节体现在翅膀、触角,以及胸腹部平行的黑色线条上。生活在气候温暖地区的孩子,可能会从电影和电视中看到一些雪花、驯鹿和冬季运动的图片。但是,如果他们从没有真正地触摸或看过雪花,那他们就不太可能很快画出下雪的场景。当然,如果孩子运气不错,能和家里人一起去体验一次奇妙的滑雪之旅,那么,在适当的鼓励下,他们便有可能画出这个场景。此处有一点需要注意,不管家长说自己到底有多希望孩子画画,他们在吸引孩子画画这件事上都会遇到困难,如今的小孩更喜欢发布和交换照片。因此,如果家长真的希望孩子动笔画画,就必须让他们了解:绘画的过程很有价值,画出来的作品也是如此。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一些可以预见的成长阶段,在这些阶段里,绘画技能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过程。因此,每个孩子的成长状况只能作为了解他们能力范围的参考。因为有些孩子会将注意力放在一些特定的作品、偏好、风格、主题或媒介上,而个中原因也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通常来说,如果没有特别的问题或毛病,孩子都能继续画下去。但是,有些孩子会需要比其他孩子更长的时间,他们要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画作,直到这些画看起来是“对”的为止。孩子会在某阶段停留一段时间。有些孩子甚至可能会在某对应阶段里出现超前或滞后的情况。有些孩子虽然已经知晓如何呈现人物形象,却还是会回到以前的画风——特别是他们想表达愤怒之类的强烈情感时。用布里坦的话说,不管孩子处于何种艺术发展阶段,“孩子的个性都会从他们画作中透露出来,清楚又明白”。“青蛙莲叶捉蝇记”。作者奥利维亚,5岁。图中展现了作者出色的观察力和构图技巧,睡莲叶上的脉络以及荷塘一角的芦苇丛尤其体现了作者的观察力。簇山雀,参观自然公园途中的写生图。作者奥利维亚,6岁。灵感源于万物画画的灵感可以来源于任何地方。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幅自己的画作,是我六年级(12岁)那年的最后一幅画。那一年,我还是学校合唱团的成员,每周都会在礼堂进行排练。我们在彩排毕业典礼上要唱的歌曲,又学了一首《美丽的美利坚》(America the Beautiful),这首歌改编自1893年凯瑟琳·李·贝茨(Katherine Lee Bates)的诗歌,并套用了1882年塞缪尔·瓦尔德(Samuel Ward)写的一首历史更悠久的曲子。我被开篇的前四句诗句深深打动了:啊,美丽的广阔天空,金色的麦浪,紫色的群山,俯瞰肥沃平原。斑点和纯色豹,蜡笔画。作者塞巴斯汀·B., 5岁。作者利亚姆,8岁多。该画为利亚姆为理查德·阿默(Richard Arm-our)1967年的恐龙主题趣味诗集《一群恐龙》(A Dozen Dinosaurs)创作的图画。作者朱利安,9岁多。画了一条身处洞中的蓝、黄条纹相间的龙博瑞斯(Boris)——这是他最喜欢的《小飞龙的家》(The Dragons of Blueland)里的内容,原著是1951年露丝·斯泰尔斯·加奈特(Ruth Stiles Gannett)系列图书中的第三部。这些描述让我的脑海里浮现出鲜活的画面来。尽管我身处布鲁克林,从未真正地看过任何金色麦浪,但是我在电视上看过《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想象过那些竖立在堪萨斯州桃乐丝家乡琥珀色田野中的稻草人。有一次,我前往亚利桑那州的图森市拜访一位阿姨,那次经历让我一直记得那里的阳光让天空看起来铺满了粉色、蓝色和橘色,远处的山脉是渐变的淡紫色。凭借着脑海中的词句和形象,我也能创作出一幅画来——不,应该是杰作——一幅属于我的《美丽的美利坚》。还有一些灵感来源于书中,来源于父母、老师、图书管理员或孩子的阅读。绘本里不同风格的插画以及各不相同的故事本身也会激励孩子去描绘出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或最喜欢的故事里的部分内容。乔治,7岁多,画出了自己心中的《神秘博士》(Doctor Who)和蓝色的塔迪斯(TARDIS)。请注意看作者是如何通过画两个平面来表现三维塔迪斯的。一幅动作感满满的画面:捉鬼敢死队试图阻止抢劫犯棉花糖鬼(Stay-Puft Marshmallow Man)靠近邻近的大楼以及他们装备精良的卡车。作者乔治,8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