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第四版)(21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会计系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06:46:34

点击下载

作者:王俊生、黄贤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本会计(第四版)(21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会计系列)

成本会计(第四版)(21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会计系列)试读:

第四版前言

为使教材能够及时反映我国现行财经法律法规制度对成本核算的最新要求,使教材内容更贴近我国成本会计工作的实际,更符合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要求,我们对《成本会计》(第三版)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第四版,依旧保留第三版的基本框架。围绕着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展开阐述,直至成本、费用报表的编制和分析。在修订过程中,我们认真总结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将其提炼、归纳,充实到教材之中;同时按照教学要求,使教材内容系统化,更符合教学规律。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为使成本核算内容和方法既贴近实际工作,又符合近三年来修订颁布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营改增”的要求,对第三章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中的相关内容做了较大的修订。对原书中的“职工薪酬的归集和分配”“税金的核算”等内容按照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和《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财会〔2016〕22号附件)的相关规定做了较大的调整和修订。

2.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通知》的要求,将全书中的成本核算项目“燃料及动力”统一修订为“燃料和动力”。

3.对教材第三版中陈旧内容、文字和数字,以及不准确的或错误之处都做了更正。

此次修订工作由黄贤明副教授执笔并总纂。

为使教材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和提高,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我们恳请广大读者继续对本书进行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编 者

第三版前言

为了使教材精益求精,及时反映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制度,特别是会计准则对成本核算的最新要求,突出高职高专教材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统一安排、指导、支持和配合下,我们对《成本会计(第二版)》进行了修订。在本次修订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汲取、借鉴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教学经验,在保留第二版教材基本框架并确保教材系统性的同时,突出实践性,注重操作性。

2.以成本会计核算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虚拟新入职的成本会计人员为主线,设计了成本会计岗位认知、要素费用核算、成本核算程序确认、产品成本计算以及产品成本报表分析五个案例,贯穿全教材,使独立、分散的成本知识点得到有机的连接,序化了教材的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成本会计基础知识、掌握成本核算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动手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3.对教材每章的结构体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每章通过案例导入开始,引出本章的知识点,然后通过章节讲解成本会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本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本书由王俊生教授、黄贤明副教授编著。全书修订工作由王俊生教授主持,黄贤明副教授执笔并进行总纂。

广大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是教材保持其生命力的重要源泉之一,为使本书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和提高,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我们恳请广大读者继续对本书进行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不胜感谢!编 者

第二版前言

为了使教材的内容更贴近我国成本会计的工作实际,反映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制度对成本核算的最新要求,更符合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们对2007版的《成本会计》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成本会计(第二版)》,保留了第一版的基本框架。在本次修订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为了便于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准确把握各章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有关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每一章的“学习目标”进行了修订。

2.为了使教材的体例结构更趋于合理,对章节的结构体例进行了适度调整。

3.随着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能满足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需要,因此,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等西方现代成本核算管理方法在我国现代制造业中得到逐步推广与实施。为方便学生掌握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和过程,我们编写了便于学生掌握的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案例。

此外,对全书使用的会计科目,从名称到核算内容,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做了修正;对原书中的文字和数字,不准确或错误之处都做了更正。

本书仍由王俊生教授、黄贤明副教授任主编。全书修订工作由王俊生教授主持,黄贤明副教授执笔并进行总纂。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仍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编 者

第一版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颁布与实施,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方法与程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使教材的内容更贴近我国成本会计工作的实际,更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编写了《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系列教材。

成本会计是企业会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属于对内会计,不对外公开。因而其核算内容、核算程序和核算方法,国家没有统一规定,只做了一些规范要求。本教材依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及有关政策,围绕着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展开阐述。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用的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专业技能,在编写过程中,我们研究、吸收了目前国内出版的同类教材的优点;认真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把实际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按照教学经验,使教学内容系统化,更符合教学规律,并努力做到教材内容充实、概念明确、条理清晰、理论阐述与应用举例相结合,通俗易懂、好教好学。基于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为避免相关教材内容上的重复,本教材的内容重点是讲述工业企业的生产费用的核算、产品成本的计算和成本、费用报表的编制与分析。

本教材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王俊生教授和北京培黎职业学院黄贤明讲师编著,全书由王俊生教授修改定稿。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中国科学院大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中心黄贤强总经理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

第一章成本会计的内容、任务和工作组织

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从理论上阐述成本的经济实质以及理论成本和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成本开支范围的联系与区别,从不同层面(全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揭示成本会计的内容,阐述成本会计的工作环节和主要任务以及成本会计的工作组织等。

通过本章学习,学员应能够:

●理解成本会计的内容:成本的经济实质;理论成本和实际工作中的成本开支范围。

●了解我国成本制度的沿革:全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即完全成本法)。

●理解成本会计的工作环节和主要任务。

●了解成本会计的工作组织。

案例导入

贾玉,某财经职业学院会计专业201×年应届毕业生,201×年8月,到长江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应聘成本核算员。面试时,长江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部长余鸿德向贾玉介绍了该公司的基本情况:

该公司主要生产汽车焊接机器人等精密仪器设备,设有6家分公司,每家分公司设有4~6个基本生产车间,分别生产汽车焊接机器人的各种零部件,最后由总公司组装。另外,还设有3个辅助生产车间,为基本生产车间和其他部门提供劳务、运输、修理服务。该公司现有5 000多名员工,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达352人,其中成本会计人员292人(不包括各分公司各个生产车间的成本核算员)。该公司规模较大,但为了满足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需要,目前实行的是总公司集中成本核算方式。随后,余鸿德部长带贾玉参观了一家分公司全部的生产车间及成本核算流程,让贾玉对公司的生产经营特点、成本核算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一周之后提交以下4个问题的答案,并根据问题的回答情况决定是否聘用:(1)如何区分成本与费用?(2)成本会计工作的主要环节有哪些?(3)长江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本会计人员的配备是否合理?(4)长江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现行的成本核算模式是否需要改进?若需要,应如何改进?

成本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不陌生,一般来说,企业都是为谋求利润而进行经营活动的。利润是企业各种收益扣除各种成本后的盈余。一般来说,成本越高,意味着利润越小,而成本越低,意味着利润越大。因此,控制成本关系到企业的生存。那么,到底什么是成本呢?不同的企业其成本又有何区别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吧!第一节 成本会计的内容

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是以成本为对象的一种专业会计,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若要了解成本会计的内容,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成本。

一、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通俗地讲,就是通常所说的本钱,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而发生的资源耗费。但会计实务中因行业不同,企业成本的内涵也不一样。

以工业企业为例说明其成本的内涵。工业企业的基本生产经营活动是生产和销售工业产品。在产品的直接生产过程中,即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到产成品制成的产品制造过程中,一方面制造出产品,另一方面要发生各种各样的生产耗费,包括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等物化劳动耗费和活劳动耗费两大部分。其中,房屋、机器设备等作为固定资产的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直至报废也不改变其实物形态,但其价值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逐渐地、部分地转移到所制造的产品中去,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原材料等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中或者被消耗掉,或者其实物形态被改变,其价值也随之一次性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的一部分。生产过程是劳动者借助于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制造的过程,通过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加工,才能改变原有劳动对象的使用价值,并且创造出新的价值。其中,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那部分价值,以薪酬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用于个人消费,因此,这部分薪酬也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具体来说,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生产耗费主要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支出,生产单位(如分厂、车间)固定资产的折旧,直接生产人员及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薪酬以及其他一些支出等。这些耗费的货币表现称为企业的生产费用(operating costs)。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产品而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支出的总和就构成了产品的成本,它是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二者都是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品的价值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已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c;(2)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v;(3)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m。

从理论上讲,上述的前两部分,即c+v,是商品价值中的补偿部分,即对耗费的补偿,它构成商品的理论成本(theoretical cost)。

综上所述,可将成本的经济实质概括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总和。这就是理论上所赋予成本的客观内容,这种成本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论成本。

这一理论是指导我们进行成本会计研究的指南,是实际工作中制定成本开支范围、考虑劳动耗费的价值补偿尺度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社会经济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企业在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理论成本与实际工作中的成本开支范围存在一定差别。

为了加强经济核算,降低资源耗费,减少损失,对于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某些价值(如财产保险费)以及一些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性支出(如废品损失等),也计入产品成本并由国家做出统一规定,要求企业严格遵照执行。这样做的目的是:第一,国家统一规定成本开支范围,是保证产品成本真实性、统一性的基本条件。只有严格执行这一规定,才能加强成本控制,便于成本分析,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降低产品成本。第二,只有严格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才能正确划分补偿与积累的界限,才能在企业与国家之间合理地进行资金的分配。

二、全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

上述无论是理论成本还是实际应用的成本概念,都是把全部生产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即全部成本。在实际工作中,是将其全部对象化,计算产品的全部成本,还是将其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部分计入产品成本,则取决于会计制度的规定和所采用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一)全部成本法

全部成本法(full costing)是指将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即劳动手段(如机器设备)、劳动对象(如原材料)和活劳动(如职工薪酬)等方面的费用,全部对象化,计入产品成本的成本核算方法。

在我国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以前,产品成本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车间成本、工厂成本和销售成本。产品的车间成本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工资和福利费(职工薪酬)、车间经费(制造费用)以及某些工业部门或企业单独核算的废品损失。产品的工厂成本即产品的生产成本,是指在上述车间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企业管理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产品的工厂成本构成产品的存货成本。产品的销售成本是指已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与销售费用之和。【例1-1】 长江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某月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耗费如下:生产产品消耗原材料5 000元、燃料和动力300元、工资和福利费(职工薪酬)1 700元、车间经费(制造费用)1 000元、企业管理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2 000元。当月无月初在产品,投产的200件产品全部完工并全部对外出售,发生销售费用1 600元。若采用全部成本法,产品成本的计算如下:(二)制造成本法

制造成本法(factory price&manufacturing cost)又称完全成本法,是指将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全部劳动耗费,即劳动手段(如机器设备)、劳动对象(如原材料)和活劳动(如职工薪酬)等方面的耗费,分为制造成本与非制造成本,再将制造成本对象化,计算产品的制造成本,而非制造成本则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增多,我国企业已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经营,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经营,同时在会计核算上也应与国际惯例相适应,借鉴国际惯例,进行会计核算。因此,在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以后,我国成本核算开始实行制造成本法。在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括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也就是说,在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到制造费用为止,产品制造成本以外的各项费用,即企业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都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改革相联系,在改革以后的成本核算中,取消了“车间经费”和“企业管理费用”两个概念,代之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个概念。【例1-2】 沿用例1-1的资料,若采用制造成本法,产品成本的计算如下:

采用制造成本法,销售费用1 600元、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2 000元全部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产品成本。

由例1-1和例1-2可以看出,制造成本法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小于全部成本法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更小于包括产品销售费用在内的已销售产品的销售成本,即产品成本的范围较原来小了。我国现行会计核算制度规定,产品成本的核算采用制造成本法,一方面更符合产品生产耗费的实际情况,使成本计算更加准确;另一方面也与国际惯例趋同,提高了成本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另外,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期间费用与产品生产过程不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如果只按照某一标准将其分配计入产品成本,就会导致产品成本计算不准确。但是,制造成本法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属于“小成本”,它不能完全弥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耗费。因此,作为企业制定产品价格重要依据的成本,应该是全部成本,而非制造成本。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成本的核算范围和计算方法将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按照成本包括范围的不同,将成本计算方法区分为完全成本法(相当于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形成的以作业为中心的计算产品成本的作业成本法等。

按照现行制度规定,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内容包括产品的生产成本(cost of production&manufacturing cost&fabricating cost)和期间费用(period charge)。

知识加油站成本的内涵

成本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学科或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中,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比如,从财务会计学的角度来看,成本是指企业为了取得某项资产所导致的价值牺牲。它可能是以牺牲另一项资产来换取,也可能是产生某项负债而导致将来的价值牺牲。美国会计学会所属的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将成本定义为: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也就是说,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支付或应支付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代价。显然,这种意义上的成本已经大大超出了产品生产成本和企业各种经营业务成本的范围。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成本是指企业为市场生产商品而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必要劳动量的补偿价值,也就是马克思的商品成本价格,即理论成本。第二节 成本会计工作的环节和主要任务

成本会计工作的环节,是指成本会计应该做哪几个方面的工作。从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成本会计工作的环节也是一个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要求逐步完善的过程,现代成本会计与现代管理科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使得成本会计工作的环节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扩展。

一、成本会计工作的环节

具体地说,成本会计工作的环节主要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七个环节。成本会计正是通过这些环节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圆满地完成成本会计工作的任务。(一)成本预测

成本预测(forecasting of cost)是指在分析企业现有经济技术、市场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与成本有关的数据,采用一定的专门科学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做出科学的测算。成本预测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和编制成本计划的基础。通过成本预测,可以减少生产经营管理的盲目性,提高降低成本、费用的自觉性,充分挖掘降低成本、费用的潜力。(二)成本决策

成本决策(strategic decision of cost)是根据成本预测提供的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制定出优化成本的各种备选方案,运用决策理论和方法,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出最满意的方案,确定企业目标成本的过程。进行成本决策、确定目标成本是编制成本计划的前提,也是实现成本的事前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三)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cost planning)是根据成本决策所确定的目标成本,具体规定在计划期内为完成生产经营任务所支出的成本、费用,并提出为达到规定的成本、费用水平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成本计划是降低成本、费用的具体目标,也是进行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的依据。成本计划的编制过程,也是进一步挖掘降低成本、费用潜力的过程。(四)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cost control)是指以预先确定的成本标准(如材料消耗定额、工时消耗定额、材料计划单价、计划工资率、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等)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的限额,在费用发生时,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是否符合标准,并计算出实际费用与标准费用之间的差异,同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将各项费用的发生限制在计划控制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计划的顺利执行。成本控制对于最大限度地挖掘降低成本、费用的潜力,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五)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cost accounting&cost keeping)是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计算,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工作的核心。通过成本核算资料,可以反映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为编制下期成本计划,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六)成本考核

成本考核(cost rating)是指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定期地对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进行评定和考核。成本考核应该与奖惩制度相结合,根据成本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以便充分调动企业员工执行成本计划、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七)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cost analysis)是根据成本核算和成本考核提供的成本数据及其他有关资料,与本期计划成本、上年同期实际成本、本企业历史先进的成本水平,以及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本等进行比较,确定成本差异,并且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查明成本超支的责任,以便采取措施,改进生产经营管理,降低成本和费用,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成本分析,还可以为未来成本的预测和决策,以及编制新的成本计划提供资料。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成本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这些环节一般均应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并发挥相应的作用。在成本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成本核算是基础。没有成本核算,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和分析都无法进行,因而也就没有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的其他六个环节,正是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随着企业经营管理要求的提高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以及成本会计与管理科学相结合逐步发展形成的。成本核算是原始的或初级的成本会计,也是狭义的成本会计;而包括上述各个环节的成本会计是现代成本会计,是广义的成本会计,实际上也就是成本管理。

上述七个环节中,有关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具体内容,在“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有关课程中讲述。为避免重复和突出重点,本教材着重阐述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的具体内容。

二、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

成本会计的任务(cost accounting task)是成本会计工作的具体化,也是人们期望通过成本会计应达到的目的和对成本会计的要求。

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的成本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成本会计的任务由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来决定。但是,成本会计不可能全面地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要求,而只能在成本会计对象和职能的范围内,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并参与经营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具体表现为:(1)对企业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审核、控制,制止各种浪费和损失行为,以节约费用、降低成本。(2)核算各种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为成本会计的各个环节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所需的成本、费用数据。(3)分析各项消耗定额和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进一步挖掘节约费用、降低成本的潜力。

知识加油站“成本会计”在会计学中的地位

随着会计学研究领域的日益扩大,现有会计学的三个主要领域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三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会计系统。财务会计主要研究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资金流转,并以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有关成本、费用信息来进行资产的计价和损益的确定。成本会计主要研究各种成本的计算、控制和分析,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为企业提供有关成本方面的各种信息,并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但当前所用的“成本会计”一词,一般是指产品品种、分批和分步成本计算方法,以及管理会计中的边际贡献、本量利分析和差别成本分析等。因此,在西方国家近年来的会计文献中,“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词的含义常常有很多相同之处,故将两者合二为一,称为“成本管理会计”。第三节 成本会计的工作组织

为了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与作用,圆满完成成本会计的任务,企业必须科学地组织成本会计工作。一般来说,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的特点、规模的大小和机构的设置,以及成本管理的要求等具体情况来组织成本会计工作。成本会计的工作组织主要包括设置成本会计机构,配备必要的成本会计人员,制定和执行科学、合理的成本会计制度等。

一、成本会计机构

企业的成本会计机构(cost accounting organ),是指在企业中直接从事成本会计工作的机构。一般而言,大中型企业应在专设的会计部门中,单独设置成本会计机构,专门从事成本会计工作;规模较小、会计人员不多的企业,可以在会计部门中指定专人负责成本会计工作。另外,企业的有关职能部门和生产车间也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置成本会计组织或者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成本会计人员。

成本会计机构内部,可以按成本会计所担负的各项任务分工,也可以按成本会计的对象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岗位责任制,使每个成本会计人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每项成本会计工作都有人负责。

企业内部各级成本会计机构之间的组织分工,有集中工作和分散工作两种基本方式。

所谓集中工作方式,是指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主要由厂部成本会计机构集中进行,车间等其他单位的成本会计机构或人员只负责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的填制,并对它们进行初步的审核、整理和汇总,为厂部成本会计机构进一步工作提供基础资料。这种工作方式的优点是:便于厂部成本会计机构及时地掌握整个企业与成本有关的全面信息;便于集中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成本数据处理;同时,还可以减少成本会计机构的层次和成本会计人员的数量。但这种工作方式不便于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单位和职工及时掌握本单位的成本信息,进而不便于成本的及时控制和责任成本制的推行。

所谓分散工作方式,是指将成本会计工作中的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分散,由车间等其他单位的成本会计机构或人员分别进行,厂部成本会计机构除对全厂成本进行综合的计划、控制、考核和分析以及汇总核算外,还应负责对各下级成本会计机构或人员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监督。成本的预测和决策工作一般仍由厂部成本会计机构集中进行。

分散工作方式的优缺点与集中工作方式正好相反。一般而言,大中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大,组织结构复杂,会计人员数量较多,为了调动各级、各部门控制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一般应采用分散工作方式;而小型企业为了提高成本会计工作的效率和降低成本管理的费用,则一般采用集中工作方式。

二、成本会计人员

在成本会计机构中,配备适当数量的思想品格优秀、业务精通的成本会计人员(cost accounting clerk)是做好成本会计工作的关键。

为了充分调动和保护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国家在有关的会计法规中对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任免、奖惩以及会计人员的技术职称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成本会计人员应在企业总会计师和会计主管人员的领导下,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完成成本会计的各项任务,并从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参与制定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为此,成本会计人员应经常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结合实际情况,向有关人员和职工宣传解释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制度,以及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计划和目标等,并督促他们贯彻执行;深入了解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注意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成本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当好企业负责人的参谋。

成本会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宽、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尤其是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成本会计人员必须刻苦钻研业务,认真学习有关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术,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三、成本会计制度

成本会计制度(cost accounting system)是成本会计工作的规范,是会计法规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的有关规定,并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制定企业内部成本会计制度,作为企业进行成本会计工作具体和直接的依据。

不同行业的企业由于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不同,所制定的成本会计制度也有所不同。就工业企业来说,成本会计制度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成本定额的制度和成本计划编制的制度;(2)关于成本控制的制度;(3)关于成本开支范围、成本计算方法等的核算制度;(4)关于企业内部结算价格和内部结算办法的制度;(5)关于成本、费用报表的制度;(6)其他有关成本会计的制度。

成本会计制度是开展成本会计工作的依据和行为规范,其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成本会计工作的成效。因此,成本会计制度的制定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在成本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有关人员不仅应熟悉国家有关法规、制度的规定,而且应深入基层做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在反复试点、掌握充分依据的基础上进行成本会计制度的制定工作。成本会计制度一经制定,就应认真贯彻执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情况往往会发生变化,出现新的情况,这时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成本会计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成本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知识加油站成本核算的原则

成本核算的原则是在长期会计实践中,根据会计实务惯例提出,并经会计人员普遍接受和实际应用,具有理论依据和实用价值的原则。成本核算原则虽不具有法律强制执行的性质,但为会计人员所普遍承认,实际上是一种规范性的行为准则。具体来说,成本核算的原则一般包括:(1)实际成本计价原则;(2)成本分期原则;(3)权责发生制原则;(4)一贯性原则;(5)合法性原则;(6)重要性原则;(7)配比原则。

案例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贾玉对案例导入中的四个问题做了如下回答:(1)成本与费用是两个并行的概念,也是经常被混淆的两个概念,尽管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成本与企业的特定资产或劳务相关,而费用则与特定期间相关;成本是企业为取得某种资产或劳务所付出的代价,而费用则是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资源耗费;成本不能抵减收入,只能以资产的形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而费用则必须冲减当期的收入并反映在利润表中。(2)现代成本会计工作的主要环节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中居于中心地位。(3)成本会计人员是指会计机构或专设成本会计机构中配备的负责成本会计工作的人员,对企业日常成本工作进行处理。一家企业是否配备专职的成本会计人员,配备多少成本会计人员,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管理上的需求。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的成本会计人员。对于一家拥有5 000多名员工的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来说,从理论上讲,292名成本会计人员不算太多,但配备是否合理还得取决于企业的需求。(4)企业成本核算模式有集中工作和分散工作两种。

集中工作方式的优点是:便于厂部成本会计机构及时掌握整个企业与成本有关的全面信息;便于集中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成本数据处理;同时,还可以减少成本会计机构的层次和成本会计人员的数量。但这种工作方式不便于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单位和职工及时掌握本单位的成本信息,进而不便于成本的及时控制和责任成本制的推行。一般来说,集中工作方式适合于中小企业。对于大中型的长江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来说,采用集中工作方式不利于成本的及时核算和控制,因此,建议采用分散工作方式,以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从理论上阐述成本的经济实质,以及理论成本和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成本开支范围的联系与区别;从不同层面(全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揭示成本会计的内容;阐述成本会计的工作环节和主要任务以及成本会计的工作组织等。这些理论对全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学习时必须融会贯通地加以理解和掌握。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成本的经济实质,理论成本和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成本开支范围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全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的内容及特点。

3.简述成本会计工作的环节。

4.简述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

5.简述在集中工作和分散工作两种方式下,企业内部各级成本会计机构之间的组织分工。第二章费用的分类和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学习目标

本章从加强成本管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角度出发,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包括工业企业费用的分类、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和为成本核算所设置的主要会计科目及其账务处理程序等成本核算的一些基础性问题。

通过本章学习,学员应能够:

●了解工业企业费用分类的内容和意义;

●理解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掌握为成本核算所设置的主要会计科目。

案例导入

经过面试和笔试,贾玉成功应聘长江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本核算员岗位。到岗后,财务部部长余鸿德指定公司资深会计魏国梁指导贾玉开展工作,魏会计向其提供了长江制造股份有限公司201×年8月发生的各项费用的原始凭证,具体资料如下:(1)耗用外购主要材料500 000元、外购辅助材料160 000元、外购低值易耗品140 000元;(2)生产KW01产品耗用外购主要材料300 000元、外购辅助材料100 000元、自制材料40 000元,发生生产工人工资160 000元;(3)基本生产车间一般消耗外购主要材料100 000元、辅助材料60 000元、低值易耗品140 000元,发生车间设备折旧费10 000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120 000元;(4)厂部管理人员的工资为200 000元,厂部办公用房及设备的折旧费为110 000元;(5)公司各月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相差较大,本月根据工资总额的14%估计职工福利费。

魏会计要求贾玉根据公司8月份发生的业务:(1)计算费用要素:外购材料、折旧费、职工薪酬的金额。(2)计算产品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金额。

为了科学地进行成本管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成本核算人员首先必须了解诸如工业企业费用的分类、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和成本核算所设置的主要会计科目及账务处理程序等成本核算的一些基础性问题。那么,工业企业的费用是怎样分类的?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有哪些?成本核算应设置哪些主要会计科目?其账务处理程序如何?下面我们就一一道来。第一节 费用的分类

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是多种多样的,为了科学地进行成本管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product cost)和期间费用,需要对种类繁多的费用进行合理分类。费用(cost&expense)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其中最基本的是按费用的经济内容和经济用途分类。

一、费用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也是物化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和活劳动的耗费过程,因而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按其经济内容分类,可划归为劳动对象方面的费用、劳动手段方面的费用和活劳动方面的费用三大类,可以称其为费用的三大要素。所谓费用要素,就是费用按经济内容的分类。为了具体反映各种费用的构成和水平,还应在此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七个费用要素:(1)外购材料。即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而耗用的一切从外单位购进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包装物、修理备用件和低值易耗品等。(2)外购燃料。即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而耗用的一切从外单位购进的各种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3)外购动力。即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而耗用的一切从外单位购进的各种动力。(4)职工薪酬。即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或解除劳动关系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职工薪酬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以及企业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受赡养人、已故员工遗属及其他受益人等的福利。(5)折旧费。即企业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计算提取的折旧费用。(6)利息支出。即企业应计入财务费用的借入款项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后的净额。(7)其他支出。即不属于以上各要素但应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的费用支出,如差旅费、租赁费、外部加工费以及保险费等。

按照以上费用要素反映的费用,称为要素费用。将费用划分为若干要素并分类核算的作用是:

第一,可以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中发生了哪些费用、金额各是多少,据以分析企业各个时期各种费用的构成和水平。

第二,这种分类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中外购材料和燃料费用以及职工薪酬的实际支出,因而可以为企业核定储备资金定额、考核储备资金的周转速度,以及编制材料采购资金计划和劳动工资计划提供资料。

但是,这种分类不能说明各项费用的用途,因而不便于分析各种费用的支出是否节约、合理。

二、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

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可以分为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两类。下面分别阐述这两类费用按照经济用途的分类。(一)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

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用途不尽相同。有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有的间接用于产品生产。因此,为了具体反映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的各种用途,提供产品成本构成情况的资料,还应将其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项目,称为产品生产成本项目。产品生产成本项目,简称产品成本项目或成本项目,就是生产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类核算的项目。工业企业一般应设置以下几个成本项目:(1)直接材料。或称原材料(raw or unprocessed materials),即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2)燃料和动力(fuels and energy)。即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燃料和动力。(3)直接人工(direct labor)。或称生产工人薪酬,即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的职工薪酬。(4)制造费用(manufacturing burden)。即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企业生产部门(如生产车间)发生的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劳动保护费、国家规定的有关环保费用、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

企业可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上述成本项目做适当调整。对于管理上需要单独反映、考核和控制的费用,以及产品成本中比重较大的费用,应专设成本项目。否则,为了简化核算,可不必专设成本项目。例如,如果废品损失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在管理上需要对其进行重点考核和控制,则应单设“废品损失”成本项目。又如,如果工艺上耗用的燃料和动力不多,为了简化核算,可将其中的工艺用燃料费用并入“直接材料”成本项目,将其中的工艺用动力费用并入“制造费用”成本项目。

将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划分为若干成本项目,可以按照费用的用途考核各项费用定额或计划的执行情况,分析费用支出是否合理、节约。因此,产品成本不仅要分产品计算,而且要分项目计算。(二)期间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

工业企业的期间费用按照经济用途可分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1.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selling cost&selling expense)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等,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及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

2.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overhead expenses)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薪酬、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以及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等后续支出。

3.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financial cost&finance expense)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三、生产费用的其他分类(一)生产费用按其与生产工艺的关系分类

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按其与生产工艺的关系,可以分为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直接生产费用是指由生产工艺本身引起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各项费用,如原料费用、主要材料费用、生产工人工资和机器设备折旧费等。间接生产费用是指与生产工艺没有联系、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各项费用,如机物料消耗、辅助工人工资和车间厂房折旧费等。(二)生产费用按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分类

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按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可以分为直接计入费用(一般称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计入(或称分配计入)费用(一般称为间接费用)。直接计入费用是指可以分清哪种产品所耗用、可以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的费用。间接计入费用是指不能分清哪种产品所耗用、不能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而必须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有关的各种产品成本的费用。

生产费用按与其生产工艺的关系分类和按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分类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直接生产费用在多数情况下是直接计入费用,例如,原料、主要材料费用大多能够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间接生产费用在多数情况下是间接计入费用,例如,机物料消耗大多需要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有关的各种产品成本。但它们毕竟是对生产费用的两种不同分类,直接生产费用与直接计入费用、间接生产费用与间接计入费用不能等同。例如,在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或车间)中,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都可以直接计入这种产品的成本,因而均属于直接计入费用;又如,在用同一种原材料同时生产出几种产品的联产品生产企业(或车间)中,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都需要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有关的各种产品成本,因而均属于间接计入费用。

此外,生产费用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如费用按与产量的关系可分为变动费用(变动成本)和固定费用(固定成本)。对此,我们将在第四章中详细讲解。

知识加油站费用要素与成本项目的联系和区别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费用按照经济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若干费用要素,按费用要素反映的费用,称为要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按照不同的经济用途,可以分为若干个成本项目,经对象化计算,并按照成本项目反映的生产费用,称为产品成本。要素费用的发生额是构成产品成本的基础。要素费用与按成本项目反映的生产费用之间的区别是:(1)要素费用包括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全部费用;产品成本只包括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2)有些要素费用与成本项目在名称上相似,但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3)要素费用只反映当期发生的费用;而产品成本可能包括几个期间的生产费用。第二节 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为了加强成本审核、控制,正确、及时地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企业应做好下述各项基础工作。

一、贯彻落实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产品的各项消耗定额,既是编制成本计划、考核和分析成本水平的依据,也是审核和控制成本的标准,而且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往往要用产品的原材料和工时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作为分配实际费用的标准。因此,为了加强生产管理和成本管理,企业必须建立和健全定额管理制度,凡是能够制定定额的各种消耗,都应该制定先进、合理、切实可行的消耗定额,并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断修订消耗定额,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的方法

工业企业拥有的财产物资,绝大部分是生产资料,它们的价值会随着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耗用,转移到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中。因此,选择不同的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的方法,对企业的成本和费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选择不同的固定资产原值计算方法、折旧计算方法,就会直接影响企业计入当期成本、费用的折旧费;选择不同的发出原材料计价方法,就会直接影响企业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等。为了正确计算成本、费用,企业必须正确确定这些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的方法。对于这些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的方法,如果国家有统一规定,企业应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方法;如果国家没有统一规定,企业应采用既合理又简便的方法。

三、建立和健全存货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

成本核算是以价值形式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各项费用的,但价值形式的核算是以实物计量为基础的。因此,为了进行成本管理,正确地计算成本,必须建立和健全存货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凡是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在产品、半成品的内部转移,以及产成品的入库等,均应填制相应的凭证,办理审批手续,并严格进行计量和验收。库存的各种材料物资、车间的在产品和产成品均应按规定进行盘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账实相符,保证成本核算的正确性。

四、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制度

原始记录是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是进行成本预测、编制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核算、分析消耗定额和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的依据。因此,工业企业对生产过程中材料的领用、动力与工时的耗费、费用的开支、废品的产生、在产品及半成品的内部转移、产品质量检验及产成品入库等,都要有真实的原始记录。成本核算人员要会同企业的计划统计、生产技术、人力资源、产品物资供销等有关部门,认真制定既符合成本核算需要,又符合各方面管理需要,既科学又简便易行、讲求实效的原始记录制度;还要组织有关职工认真做好各种原始记录的登记、传递、审核和保管工作,以便正确及时地为成本核算和其他有关方面的工作提供资料和信息。

五、认真做好厂内计划价格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在计划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中,为了分清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济责任,便于考核和分析企业内部各单位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管理业绩,以及加速和简化核算工作,应对原材料、半成品、厂内各车间相互提供的劳务(如修理、运输等)制定厂内计划价格,作为企业内部结算和考核的依据。厂内计划价格要尽可能符合实际,保持相对稳定,一般在年度内不变。在制定了厂内计划价格的企业中,各项原材料的耗用、半成品的转移,以及各车间与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的劳务等,都首先要按计划价格计算(这种按实际生产耗用量和计划价格计算的成本,称为计划价格成本)。月末计算产品实际成本时,再在计划价格成本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方法计算各产品应负担的价格差异(如材料成本差异),将产品的计划价格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这样,既可以加速和简化核算工作,又可以分清内部各单位的经济责任。

六、按照企业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产品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由于产品的生产组织和生产工艺过程不同,因而所采用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同时,企业计算产品成本的根本目的是加强成本管理,因而企业还应该根据不同的管理要求,选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因此,企业只有按照企业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才能正确、及时地计算产品成本,为企业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

知识加油站成本会计原始记录的内容

与成本会计工作有关的原始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1)产品生产方面的原始记录。如生产任务通知书、工时卡、停工通知书、废品通知单、完工产品和半成品入库单、在产品转移交接单、在产品盘存报告单等。(2)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材料、物资方面的原始记录。如领料单、限额领料单、领料登记簿、材料退库单等。(3)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活劳动耗费方面的原始记录。如职工考勤记录、工时记录、停工记录、工资结算单等。(4)企业固定资产方面的原始记录。如设备移交单、设备报废单、设备事故单等。(5)财务会计方面的原始记录。如库存现金收付款凭证、转账通知单等。第三节 成本会计科目的设置

为了进行成本核算,企业一般应设置“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长期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科目。如果需要单独核算废品损失,还应设置“废品损失”科目。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基本生产成本”科目

基本生产是指为完成企业主要生产目的而进行的产品生产。为了归集基本生产所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计算基本生产产品成本,应设置“基本生产成本”科目。该科目的借方登记企业为进行基本生产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贷方登记转出的完工入库的产品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基本生产的在产品成本,即基本生产在产品占用的资金。“基本生产成本”科目应按产品品种或产品批别、产品生产步骤等成本计算对象设置产品成本明细分类账(或称基本生产明细账、产品成本计算单),账内按产品成本项目分设专栏或专行。其格式详见表2-1、表2-2。表2-1 产品成本明细账表2-2 产品成本明细账

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较多,为了按照产品成本项目(或者既按车间又按成本项目)汇总反映全部产品总成本,还可以设置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的格式详见表2-3。表2-3 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

二、“辅助生产成本”科目

辅助生产是指为基本生产和经营管理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辅助生产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有时也对外销售,但这不是它的主要目的。为了归集辅助生产所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计算辅助生产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成本,应设置“辅助生产成本”科目。该科目的借方登记企业为进行辅助生产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贷方登记完工入库产品的成本或分配转出的劳务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辅助生产在产品的成本,即辅助生产在产品占用的资金。“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应按辅助生产车间和生产的产品、提供的劳务分设明细分类账,账中按辅助生产的成本项目或费用项目分设专栏或专行进行明细登记。

三、“制造费用”科目

为了归集和分配车间(或分厂)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反映制造费用计划的执行情况,企业应设置“制造费用”科目。该科目的借方登记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贷方登记分配转出的制造费用;除季节性生产企业外,该科目月末应无余额。“制造费用”科目应按车间、部门设置明细分类账,账内按费用项目设立专栏进行明细登记。

四、“废品损失”科目

需要单独核算废品损失的企业,应设置“废品损失”科目。该科目的借方登记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贷方登记废品残料回收的价值、应收的赔款以及转出的废品净损失;该科目月末应无余额。“废品损失”科目应按车间设置明细分类账,账内按产品品种分设专户,并按成本项目设置专栏或专行进行明细登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