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芳小儿推拿医案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19:26:04

点击下载

作者:张素芳,姚笑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素芳小儿推拿医案选

张素芳小儿推拿医案选试读:

金序

夫按摩者,源远流长,诚古之医术矣。

先秦时期,按摩称之为付(拊)。殷人崇尚,甲骨卜辞多有印证。尝闻上古,医有俞拊,神乎其技。扁鹊弟子,子术好之。《灵枢》《素问》二十九篇,四十余条论及,足见其时按摩已是常用之术。同期,更有《黄帝岐伯按摩经》养生专著,有十卷之多。

秦汉以降,及至隋唐,按摩一道,正值全盛,已成中医主要科目。太医署列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按摩赫然位居其中。其博士教授消息引导之法,“以除人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八疾”“损伤折跌者正之”。

明代以来,小儿推拿兴也。有关著作相继面世。儿推之手法、特定穴、操作法、适应病证渐次阐明,俨然已自成体系。盖以其保儿健康,共跻寿域,具济世活人之利,世人赞其为保婴神术。其造化之功,讵不广欤!推拿之谓,代按摩之名,亦由此而定。

考小儿推拿,国之瑰宝,由来已久。诸如汉时之《五十二病方》曰:“婴儿瘈……因以匕婴儿瘈所。”者,《说文解字》释为抚也、摹也。葛仙翁之《肘后方》载:卒腹痛“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行之,以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孙真人所著《千金方》指出:“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儿推一道,简便验廉,不受时间地域所限,可减小儿针药之苦,实属绿色自然之疗法,然欲得其正传,惟有坚持实践,其获弋之途,或为亲身之体验,或为他山之石。

窃以为凡小儿推拿业者,必当内省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腧穴,外练手技功夫。而其手法又“贵临机之通变”“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阖,能达病者之气血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苦欲也”。如此方能奏随拨随应、如汤泼雪之妙。

张君素芳,宅心仁厚,早年攻读中医推拿,后又幸得名师指点。加之其五十余稔术有专攻,兢兢业业,孜孜不倦,从而成绩骄人,蜚声业界。其悟经典之道,承岐黄之术,对小儿推拿造诣颇深,曾编撰《中国小儿推拿学》,为弘扬国宝,屡赴南洋,传道授业解惑。

然则,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小儿推拿亦不例外,亟须进一步加以发掘和总结提高。张素芳教授又将其临床心得系统整理,并得姚笑教授等才俊鼎力相助,著述《张素芳小儿推拿医案选》。是书内含新生儿、肺系、脾系、心肝系、肾系、五官、运动系疾病及传染病、杂病等章节,尚附有医话随笔。内容赅备,蔚为大观。非志坚不移,且经验丰富,所能克免斯举乎!

看今朝,小儿推拿风生水起。不少儿童家长欲学其一二,为小儿健康保驾,更有许多有识之士,愿以此为业,“手”护儿童健康,已成一道美丽风景。余深信《张素芳小儿推拿医案选》的出版,必将推动儿推事业蓬勃发展。

值兹大作付梓在即,爰乐而为之序。岁丁酉年春三月金义成于沪上

自序

我行医已五十余载,一直从事推拿临床工作,尤其是小儿推拿,从十七八岁在推拿学校由刘开运老师启蒙,到毕业后在山东省中医院接受孙重三老师的指导,我对中医小儿推拿从朦胧到清晰,从亦步亦趋到自立自强,而今已作为一个老专家在临床医疗、教学。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我值得吗?我想了很久很久。当我从微博、微信上,从家长们和不断成长的儿童们口中,听到了对我的肯定,听到了由衷的赞誉,我还是觉得这一生的付出值了!

现在,很多老病友由儿子变成了爸爸,由爸爸晋级为爷爷,而他们的小辈仍来找我看病,对我、对小儿推拿的依赖延续几十年,甚至很多家长要求学习做保健手法。中医小儿推拿已由闭塞到开放,这种绿色自然疗法,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得到了医务界和广大群众的认可,这是小儿推拿成功的一面。

但是比起西医儿科,公众对中医儿科的认识还是远远不足,而小儿推拿更被很多人认为用于保健还可以,或者只能治疗一些小病,治疗大病是不可能的。就拿腹泻来说,如果是消化不良,目前各大医院的儿科医务人员会推荐小儿推拿,但是如果出现肠炎,很多人会说推拿是不可能治好的,而事实上,通过小儿推拿医务人员的努力,不但可以治愈肠炎、痢疾,而且还有很多疾病,推拿也是可以治疗的。尤其出现一些令家长们头痛的问题时,比如小儿拒进药物、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疾病、脑瘫儿康复、改善早产儿体质,或者病情不轻不重,不知道吃药好还是打针好,还有对药物过敏等情况下,用推拿是最合适的。

最近,学习了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古今名医儿科医案赏析》及《儿科临证医案》,引起了我的兴趣,并给我很大启发。我工作了五十余年,接触小儿数以万计,治疗病种多达六七十种,病情有复杂有简单,为何不把这些经验传下去。同时,也有很多家长要求我把经验写成著作,让更多的病患及家长能当成参考或临时救急。故将一些沉积的病案资料梳理成章,其中既有小儿推拿传统优势病种,又收集了一些过去认为推拿不可能治好,但现已被证明小儿推拿有一定疗效的特色和优势病种,比如肺炎喘嗽、积滞、五迟、胎黄、儿童多动症等,还有本人总结发掘小儿推拿传统方法、结合现代医学新知后的创新方法,以此奉献给同道们。

医案的研究近年来已经有较大的进展,特别是中医儿科医案的出版,对儿科的爱好者、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是单纯用推拿外治的报道还是不多。

本人工作五十余年,主要将小儿推拿手法作为治疗手段,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治疗小儿的常见病和一些疑难病疗效显著。这种治疗方式似乎有些另类,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及滥用激素、抗生素产生的不良后果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而中药味苦,久用伤胃,虽较独特但小儿不能久服,长时间用药会引起呕吐反胃,甚至拒服等,小儿推拿是以手法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在辨证论治、正确运用刚柔相济的手法及取穴的情况下,具有见效快、效果好、儿童不痛苦的特点,因此家长乐于接受。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儿出现新的症状,医生还可以随时改变治疗思路、变通适宜穴位及手法,往往能迅速获效,以致家长们往往脱口而出地问:这病几次能治好?举个例子,小儿久咳,吃药、打针十天半月也不一定会痊愈,往往是这次未痊愈下次的病又赶上,而小儿推拿治疗咳嗽以辨证施治为前提,认为久嗽必体气虚弱,宜补益,用培土生金法。等治疗到咳嗽基本停止时,还可建议家长以“治未病”的思想再做保健按摩以增强体质,抵抗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新威胁而顺利成长。因此说,小儿推拿疗法既能治愈病证又能增强体质,是一种重要的中医治疗手段。

小儿推拿学科作为中医学的一门临床分支学科,几千年来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逐步建立起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近50年来更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高速发展,小儿推拿学科发展新阶段的特点是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在保持了自身体系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和提高自己,并总结20世纪中医小儿推拿学术发展成就,为21世纪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小儿推拿学科的研究生、博士生和在职的中高级专业人员,不仅需要应用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为儿童健康事业服务,同时还要承担促进学术进步的重任。本书编写立足于满足中医小儿推拿学科中高级专门人才学习提高的需要,适应学科发展及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需要。

小儿推拿是一门经验医学,医案则是临床经验的载体。为给后人留下临床经验,本人特将多年临床实践积累的病例编写成《小儿推拿医案选》,以供有志者研究参考之用,不当之处欢迎指教。书中记载案例时间不一,一些药物现在儿科已不适用,小儿需用药请遵医嘱。张素芳2018年1月第一章新生儿疾病第一节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周身皮肤、面目发黄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又称“胎黄”或“胎疸”。本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类。

1.生理性黄疸的原因:胆红素生成过多;新生儿血浆白蛋白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减低;肝脏发育不成熟,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肠循环活跃。延迟喂养、呕吐、寒冷、缺氧、胎粪排出较晚等可加重生理性黄疸。

2.病理性黄疸原因:围生因素、感染(败血症)、新生儿溶血症、先天性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婴儿肝炎综合征。病理性黄疸占住院新生儿的20%~40%,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新生儿核黄疸)。

◎案例一

曲某,女,27天。1997年2月初诊。

主诉:患儿全身发黄20余天。

现病史:患儿是第一胎,妊娠7个月早产,生后2~3天开始面部发黄,双目黄,其他情况一般,以为是生理性黄疸没做处理,2周后发现全身黄疸加重,换下的衣服均被染黄,曾去某院儿科住院诊治,诊断为高胆红素症,以高渗葡萄糖液及生理盐水配合维生素E治疗,7天后身黄不退,其他情况可,出院。又在本院儿科诊治,服中药10余剂,全身仍黄,小孩吃药困难。目前症状,小儿面颈、身体、四肢黄,身体欠佳,吃乳少,大便每日4~5次,色深黄,质稠,小便不黄,睡眠欠佳。

查体:小儿面颊、四肢、躯干呈橘黄色,双目黄染,精神一般,哭响有力,襁褓有很重的中药味。剑突下能触及肝右肋下2cm,质柔软,腹胀,小便黄,大便深黄黏稠。舌质红,苔薄黄腻,指纹淡。

辅助检查:血清总胆红素>257μmol/L。

诊断:新生儿黄疸。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处方:分手阴阳200次,清肝经300次,补脾经500次,运内八卦100次,清小肠300次。

次日诊:患儿吃乳较前有力,精神明显好转。继续原方推拿治疗。

三诊:患儿面黄及四肢黄略退,精神好转,大便每日2次,质较前稠,色黄绿。

共经8次治疗,患儿面目及全身黄退,体重明显增加。

按语:本案小儿为早产儿,各脏器发育不成熟,尤以脾脏为著,脾运化无力,则湿热内蕴,阻滞中焦,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发黄,故患儿出现面目皮肤色黄,色鲜明,腹胀、纳差为脾运失健之故,故治宜热则清之,治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以健脾行气为辅。在治疗时补脾经手法宜轻快柔和。

◎案例二

王某,女,37天,2008年7月12日初诊。

主诉:面目黄染伴腹胀、呕吐乳液1周。

现病史:患儿足月剖宫产,产后3~4天开始出现黄疸,12天后去某保健医院查体,黄疸已退,查体合格。但15天后开始吐乳,腹胀腹泻,烦哭,扭动肢体,吮乳明显减少,接触乳头出现恶心,大便日10余次,色黄,小便量少,色黄。又去上述医院,发现黄疸未退尽,给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因拒药来诊。

查体:发育营养好,面色黄,巩膜微黄,舌红,苔黄腻厚,指纹不显。全身皮肤浅黄,腹胀明显,腹部软,无压痛,哭声响亮有力。

辅助检查:肝功正常,血清总胆红素205μmol/L。

诊断:新生儿黄疸。

治法:健脾利湿退黄。

处方:清脾补脾各200次,清大肠100次,运内八卦20次,分推腹阴阳100次,揉肝俞、脾俞、胃俞各50次。

7月13日诊:腹胀恶心见轻,吮乳略增。

7月16日诊:经4次治疗后,诸症消失,巩膜黄、皮肤黄消退。

按语:本例患儿面目黄染,腹满胀气,纳乳即吐,烦哭扭动,舌苔黄厚腻,哭声响亮,其病机为湿热蕴结,瘀结发黄,气机失调,胃失和降。应以行气消积、利湿退黄为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尤其应注意顾护胃气,不可过度攻伐,而是应消补兼施,故首先用分推腹阴阳、清大肠以消积导滞,继用清补脾、运内八卦,以及揉肝俞、脾俞、胃俞,以舒肝理气,健脾和胃。

◎案例三

李某,男,27天,2011年6月21日初诊。

主诉:黄疸不退20余日。

现病史:患儿出生4天开始出现黄疸至今。某医院诊断为生理性黄疸,给口服茵栀黄口服液,自后开始出现腹泻,大便日10余次,稀水样便,色黄,腹胀,烦哭,矢气遗屎。吃乳少但吮吸尚有力,小便黄,睡眠可。

查体:发育正常,面色黄,双眼胞轻度浮肿,睑膜黄染,舌红,苔黄厚,指纹淡红。腹胀,全身皮肤色黄。

辅助检查:血清总胆红素13.1μg/dL。大便常规无异常。

诊断:①新生儿黄疸。②新生儿腹泻。

治法:温中化湿退黄。

处方:分手阴阳(阳重阴轻)100次,推三关300次,补脾经500次,摩腹300次,摩八髎100次。

6月22日诊:面部、双目及身上黄已明显减轻,大便2次,质略稠,烦哭少。故不改方,原方继续治疗1次。

6月23日诊:腹胀消,腹泻止,大便1次,色金黄,黄疸退尽,面清神爽。

按语:由于孕母内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湿热郁蒸外发于肌肤,本案患儿胎黄持续时间长,后又受寒凉之剂攻克,因寒凉剂过度致湿从寒化,中阳不振,致泄泻不止。故用分手阴阳以调整脏腑阴阳,推三关助气活血,补脾经、摩腹健脾利湿退黄,摩八髎止泻。

本病案还提示,为预防严重的新生儿黄疸发病,孕妇应注意孕期饮食,注意卫生,少吃辛辣燥味的食物。第二节 呛奶

婴儿吃奶过程中或吐奶后,奶汁误入了气道,叫“呛奶”。呛奶可造成吸入性肺炎,甚至堵塞气道,发生呼吸困难或窒息。

婴儿呛奶窒息的处理方法:轻微的呛奶可不进行处理,但如果大量吐奶,首先应迅速将宝宝的头侧向一边,以免吐出物向后流入咽喉及气管。然后把手帕缠在手指上,伸入患儿口腔中将吐、溢出的奶水和食物快速清理出来,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小儿出现憋气、脸色紫绀时,表明吐出物可能已进入气管,急宜将患儿俯卧在床边,用力拍打背部四五次,使其能将奶水咳出。如果仍无效,马上夹或捏小儿脚底板,进行刺激,使之因疼痛而啼哭,加大呼吸。

婴儿呛奶窒息的预防:不在婴儿哭笑时喂奶;不强迫喂奶;喂奶时婴儿应取斜坡位;控制喂奶速度;注意乳房不可堵住宝宝鼻孔;喂完奶后,将婴儿直立抱在肩头,轻拍婴儿的背部帮助其排出胃内气体,最好听到打嗝,再将其放回婴儿床上。

◎案例

徐某,男,25天,2014年6月21日初诊。

主诉:患儿呛奶加重10天。

现病史:患儿系二胎,足月顺产后因呛咳,全身发紫窒息,全身发软,住保温箱4天,4天后开始吃母乳,半小时后又呛咳,奶从口鼻喷出,当夜因乳呛入气管去医院急诊,经人工吸出好转。目前每次吃奶呛,喷吐,腹胀,大便每日2~3次,有酸味。

查体:营养发育好,全身皮肤红赤,舌红,苔白厚,咽红,指纹不显。腹胀,两肺呼吸音略粗,口中有乳酸味。

诊断:伤乳呛吐。

治法:导滞和胃。

处方:分手阴阳24次,清板门200次,清大肠200次,掐揉右端正50次,分推腹阴阳200次,摩中脘100次,按揉肺俞、脾俞、胃俞各50次,按肩井5次。

6月22日诊:已不呛乳,呕吐4次,呕吐物色淡黏腻,大便每日2次,酸臭,矢气多。前方加推下天柱骨100次。

6月24日诊:诸症消,睡眠安稳,口中酸味轻。

按语:患儿呛咳有可能因吸入羊水或因乳母乳汁奔出太急太冲,婴儿来不及吮吸,吞咽不及而致。因此《千金要方》中对喂养方法提出了极为仔细的描述:“凡乳母乳儿,当先极挼,散其热气,勿令汁奔出,令儿噎,辄夺其乳,令得息,息已,复乳之。”同时也指出:“喂乳前挤去宿乳,夏不去热乳,令儿呕逆,冬不去寒乳,令儿病咳。”乳哺不节,损伤脾胃,中焦阻滞,气不相通,胃气上逆而致呛吐。同时,孩子口中酸味是因喂养过度,建议延长两餐间隔时间,喂养时乳母应夹紧乳晕,勿使乳汁太急。第三节 胎怯

胎怯,是指初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形气未充的一种病证。本病与现代医学早产儿或低体重儿相接近,一般初生儿体重≤2500g,身长≤45cm者,可考虑本病。

◎案例

金某,女,2个月,2009年4月1日初诊。

主诉:生长发育缓慢2个月。

现病史:其母妊娠38周顺产三胞胎,第三胎女婴出生体重1.7kg,身高41cm,吮乳无力,目前每次只吮几口即无力再吸,经常吐乳,大便色绿,次数多,啼哭声弱,四肢欠温,用保温箱,半月后出院,仍吮乳力量弱,吃奶粉最多30mL,体重增长落后,要求推拿治疗。

查体:面色略黄,营养发育差,皮下脂肪薄,皮有皱纹,目无精光,表情呆滞,哭声弱,反应迟钝,舌淡红,苔淡白,指纹不显,体重2kg,身高42cm。

诊断:胎怯。

治法:温阳健脾补肾为主。

处方:分手阴阳50次(阳重阴轻),推三关150次,补脾经200次,推补肾经100次,摩中脘、抚督脉各20次,摩心俞、脾俞、肾俞各50次。

4月4日诊:经3次治疗,吮乳明显有力,吃奶时间延长,面色转红润,大便日3~4次,色黄,质好,夜眠安静。

4月8日诊:奶粉已能加到60mL,精神状态好转,已长胖。

4月30日诊:经24次治疗后,体重增加到4.9kg,身高46cm,精神好。

按语:本例患儿系多胞,出生低体重,属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损,胎气怯弱,荣卫不充。脾阳不足,故而出现后天吃奶少,肌肉较软,纳少,四肢不温。治疗以补肾经、补脾经、推三关、摩中脘、摩脾俞等补益肾精,健脾温阳,以抚督脉、摩心俞、分手阴阳补气养血。第四节 新生儿便秘

便秘是新生儿常见症状,临床表现为出生不久大便就不顺畅,隔1~2天或3~4天才排便1次,而且排出来的大便干硬、排便困难。新生儿通常出现的便秘多为功能性便秘,其原因有:①乳量不足。如果奶吃得少,或呕吐较多,或禁食补液的小儿可引起暂时性的无大便。②新生儿的消化道肌层发育尚不完全,因而易引起便秘,同时还可伴有吐奶。③母亲的不良饮食。母亲所吃的食物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宝宝,引起孩子消化不良,从而导致便秘。除此之外,一些先天性畸形也可以造成大便不通,如肠道闭锁、肠狭窄、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无肛、骶尾部脊柱裂、脊膜膨出、肿瘤压迫马尾部神经等,临床需要进行鉴别。

◎案例

曲某,男,32天,2008年5月8日初诊。

主诉:大便不畅1月余。

现病史:出生24小时内排胎便后,经常8~9天大便1次,每次排便面红耳赤,十分用力,还要刺激肛门后才得便,大便质稠量少,较臭,目前已8天多尚未排便。

查体:发育营养正常,面色红润,舌红苔少,腹胀,左下腹无结块。

诊断:新生儿便秘(实秘)。

治法:清热润燥,健脾助运。

处方:分手阴阳(重分阳)100次,清补脾经各300次,清大肠200次,运内八卦100次,补肾经150次,摩腹(顺时针)300次,拿肚角5次,推下七节骨200次,揉龟尾50次。

5月9日诊:首次治疗后当夜大便1次,质好量多,味臭。

共经3次治疗后,基本每日大便1次,偶尔有2~3天1次。精神好,生长发育正常。

6个半月时因感冒来诊,追问大便情况,家长说自推拿后未再出现便秘症状。

按语:本案患儿之母孕前营养极为丰富,并过食高蛋白燥热之物,产后每日海参、鲍鱼、鸡汤等不断,而致母乳过燥热,使其儿体质偏热,热则伤津,肠间津液不足而大便不利。因此,治疗以清大肠、重分阳清其热,补肾经增液通便,拿肚角直接刺激腹部加强通便作用。同时要求其母改变饮食习惯,荤素搭配,控制蛋白质摄入量,清淡饮食,达到标本兼顾的目的。本案治疗摩腹时以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方向,并在降结肠下段稍加用力,揉龟尾时手指向尾骨内上用力,以刺激肛门排便。第五节 肠胀气

肠胀气是新生儿常见症状,患儿表现为睡觉不踏实,突然哭闹,排气或排便后哭闹停止,喜欢趴着睡或者只接受抱睡,不停觅食等情况。

造成新生儿肠胀气的原因主要有:①前奶吃得过多:前奶含的糖分较多,乳糖在肠胃里发酵,会引起过多的气体。②过度喂养:小儿频繁觅食,过度喂哺会使小婴儿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③吃进空气过多:奶粉喂养、大哭的时候直接喂奶会使小儿吃进更多的空气。④母亲的饮食:母亲吃豆类、带壳的贝类、牛奶、海鲜、西兰花、西红柿、青椒等难以消化或刺激性的食物也会引起宝宝的腹部不适。

◎案例一

吴某,女,4个月,2014年8月22日初诊。

主诉:腹胀1周。

现病史:患儿自出生不久后经常腹胀,矢气时扭动身体,满脸涨红,得矢气后症状缓解。近1周夜啼不宁,矢气较多、味臭,矢气时常常把自己吓醒,夜眠不安,1小时醒1次,醒后必吃奶才能入睡。已开始添加辅食,不喜饮水。大便日3~4次,质稀味臭,色黄绿,小便正常。

查体:精神可,面色晦暗,舌红,苔黄厚,指纹紫滞,腹胀如鼓,肛周红。

既往史:其母孕期高血糖。

中医诊断:腹胀(积滞内停)。

西医诊断:肠胀气。

治法:消积导滞。

处方:分手阴阳,清板门,清大肠,掐揉四横纹,捣小天心,分推腹阴阳,按揉肺俞、脾俞、大肠俞,推下七节骨,按肩井。

8月29日诊:经1周推拿治疗后,近日矢气明显减少,夜眠好转,吃乳次数明显见少。大便日2次,质好,面色转润,舌红,苔淡黄,指纹紫红,轻度腹胀。上方继续推拿治疗,加按弦搓摩。

按语:《灵枢·胀论》云,“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黄帝内经》中对寒胀、热胀、虚胀、实胀、湿胀均有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本案小儿因乳食不节,胃虽能纳,但脾弱不消。湿蕴于中,浊气壅滞不行。清阳当升不升,浊阴当降不降,故而发为腹胀。应急则治其标,健脾助运,行气消胀为主。

◎案例二

司某,男,40天,2014年9月10日初诊。

主诉:腹胀,夜眠不安20余天。

现病史:患儿20天前发现黄疸未退尽,经妇幼保健院诊后给服茵栀黄口服液。用药后患儿腹胀,夜间尤甚。每夜3点后开始屈伸身体,满脸涨红,每次4~5分钟。家长给患儿揉腹后得矢气方缓解,白天症状较轻。伴肠鸣,大便日3~4次,色绿,稠黏,小便正常,吃乳好。

查体:面色黄滞,营养发育可,舌红,苔黄,指纹不显,右额黄疸指数14、右眼角12.6,腹胀,无明显压痛,肛门红。

中医诊断:①腹胀。②黄疸未尽(寒湿阻滞)。

西医诊断:肠胀气。

治法:化积调气。

处方:分手阴阳,清板门,清大肠,运内八卦,顺摩腹,按揉肝俞、脾俞、大肠俞。

9月11日诊:病情无明显变化,夜间仍屈伸腹部多次,5~6个小时不断,故眠不安,至黎明矢气后转安眠入睡,继用上方推拿。

9月12日诊:白天睡眠好,大便2次,色黄,质稠,小便正常。16点至23点睡眠中伸腿1次,腹不胀,吃乳好。上方加补脾经100次。

9月13日诊:面部黄疸退、睡眠好、腹不胀。

按语:患儿因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后出现腹胀,凌晨3点之后发作,大便色绿、质黏,伴有肠鸣,诊断为腹胀寒湿阻滞型,病位在大肠。《灵枢·胀论》认为:“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又说:“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因此,治疗应针对大肠营卫失和、气机不畅的病机,以分手阴阳、顺摩腹调和营卫,以运内八卦、按揉肝俞及脾俞化湿行气,以清板门、清大肠、按揉大肠俞通调肠腑。诸法合用,大肠气机调畅,营卫相谐,“阴阳相随,乃得天和”。

◎案例三

颜某,女,37天,2014年11月4日初诊。

主诉:腹胀20余天。

现病史:自出生后不能主动排便,一般每4~5天用肥皂头刺激后才能排便。平时不断扭动身体,矢气后略安。必须抱着睡,放下即醒,并开始满面涨红、挺身。

查体:营养发育正常,精神可,面色红,腹胀,舌红苔少。

辅助检查:腹部B超示,腹部探测部分肠管胀气明显,结肠腔内示较多粪便,强回声。腹腔内未探得异常团块回声及靶环样征,肠管蠕动正常,无扩张积液征象。

中医诊断:腹胀(湿浊内阻)。

西医诊断:肠胀气。

治法:行气化湿,缓急止痛。

处方:分手阴阳,清板门,清大肠,摩腹,按揉脾俞、大肠俞,推下七节骨。

11月5日诊:夜间排气多,面部涨红及扭动身体动作较前少。

11月8日诊:昨半夜3点后扭动身体较多,但矢气较前略少,腹痛次数减少。处方:上穴加掐揉四横纹、按揉八髎。

11月20日诊:目前晚间一觉能睡7个小时,无腹胀,夜眠安,疾病告愈。

按语:患儿母亲因在孕中期发现羊水少,每天喝5大杯豆浆(约4000mL)、两大碗汤,外加各类水果,致使水湿在体内大量存积,不但自身气血循行不畅,对胎儿的相关脏器功能也有影响,故患儿出生即腹胀。

凡治胀病,应当找准治疗部位,轻重适宜,直达“皮下肉上之筋”,方可取效。若治疗手法过轻就会经气不行,治疗手法过重则易致气血逆乱,阴阳相争,胀满加重。在临床上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时,其病位正在于“皮下肉上之筋”,因此,摩腹时应注意作用力的深浅。第六节 夜啼

小婴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夜啼。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小婴儿。

中医认为,小儿夜啼常因脾寒、心热、惊骇、食积而发病。寒则痛而啼,热则烦而啼,惊则神不安而啼,是以寒、热、惊为本病主要病因病机。

◎案例一

刁某,女,37天,1995年12月3日初诊。

主诉:患儿连续啼哭15天。

现病史:患儿系第一胎,剖腹娩出,产后一般情况好,出生22天某妇幼保健院医生家访,随后患儿即出现日夜啼哭不休,声嘶,哭声无力,唇颤,面红,双手发抖,吃乳少,二便正常,自出生至31天,体重仅增长0.6kg,曾到省内各大医院检查,无异常发现,给服镇静药不能止哭,经熟人介绍来本科。

查体:精神不振,囟门略凹陷,面色微红,山根青,唇淡青,哭声嘶哑,腹胀。舌质红,苔薄白,指纹青至风关。

辅助检查:大便检验无特殊发现,小便常规正常,血常规正常。

诊断:夜啼(客忤)。

治法:镇静安神。

处方:分手阴阳50次,揉小天心49次,运内八卦24次,补脾经100次,掐肝经10次,掐心经10次,摩中脘100次。

12月4日诊:经推拿治疗后白天几乎不哭,能入睡,夜间哭两次,每次1小时,上方改分手阴阳为合手阴阳100次,余穴同前治疗1次。

12月5日诊:啼哭已止,诸症消失,吃乳好,睡眠安,1周后随访,患儿一切正常,昼夜安睡香甜。

按语:王履曰:“小儿夜啼有四证:一曰寒,二曰热,三曰口疮重舌,四曰客忤。寒则腹痛而啼,面青白,口有冷气,手足腹俱冷,曲腰而啼,宜六神散、益黄散。热则心躁而啼,面赤,小便赤,口中热,腹暖,或有汗,仰身而啼,或上半夜仰身有汗而啼,面赤身热者,必痰热也,到晓方息,宜导赤散加黄芩。口疮重舌,则吮乳不待,口到乳上即啼,身额皆微热,急取灯照之,根据口疮重舌为治。客忤者,或见非常之物与未识之人,或经神庙佛寺,与鬼神气相忤而啼,有曰啼惊,夜必黄昏前后尤甚者,钱氏安神丸。”

本案小儿因目触生人而引起突然惊恐,惊则伤身,恐则伤志,故体弱纳呆,神色恐惧。治宜镇静安神为主。以分手阴阳、掐肝经、掐心经、揉小天心镇静安神,以运内八卦、补脾经、摩中脘调和脾胃,使身安志宁,诸症消失。

◎案例二

田某,女,42天,2008年3月27初诊。

主诉:夜间惊哭不安20余天。

现病史:自出生20天开始每夜突然大哭,目瞪直视呈惊恐状,手足抽搐,弯腰曲身,1小时甚至不到1小时醒1次,醒后必吃,吃后即泻,日大便10次以上,稀水样便,色黄绿,矢气时每带大便,小便正常,出汗多,已服多酶片及中药6剂,症状不减,故来诊。

查体:精神可,面色略黄,发育正常,囟门平,轻度枕秃。腹胀明显,肛门略红,指纹不显,舌红,苔黄厚。

辅助检查:大便常规见便稀,色绿,可见少量脂肪滴。

中医诊断:①夜啼。②腹泻(脾寒)。

西医诊断:消化不良。

治法:镇惊安神,温中健脾。

处方:分手阴阳24次,揉小天心49次,补脾经200次,掐心经30次,清肝经150次,运内八卦24次,摩百会100次,按揉心俞、肝俞、肾俞各30次,猿猴摘果24次。

3月28日诊:经推拿后,患儿安睡5小时后醒1次,换完尿布,吮乳后接着睡,白天大便1次,质略稠。按上方继续推拿1次。

4月15日,其母来电话告知,患儿一切正常,面部已有血色,精力充沛。

按语:巢元方曰:“小儿有躽啼者,在胎时其母伤于风冷,邪气入胞,故儿生后邪仍伏在儿腹内,邪动与正气相搏则腹痛,故儿躽胀气而啼。”张涣亦认为:“婴儿在胎之时,其母将养一切不如法,及取凉饮冷食过度,冷气入儿肠胃,使胎气不强,致生下羸弱多病,俯仰多啼。”

小儿脾常不足,若先天不足产后又失于调养,致儿腹泻、腹胀而作夜啼。因而在治疗时除以掐心经、清肝经、按揉心俞及肝俞、猿猴摘果等镇惊安神外,再根据脾寒之证施以补脾经、运内八卦等法温运脾阳。

◎案例三

吴某,女,36天,2011年2月9日初诊。

主诉:夜间啼哭月余。

现病史:患儿足月剖宫产,当时脐带绕颈2周,别无他症。产后3天游泳时大便,服务人员急忙抱出,去另一池冲洗时受惊吓。当时唇青,双上肢抽搐,当夜睡眠不安,每2小时醒1次,突然惊哭,自后白天黑夜均睡不安,必须紧抱吃奶后渐入睡,不能放下,一放即醒,吃奶吮吸有力,大便日1次,质好色绿,小便正常。

查体:发育营养好,面色青白,山根青,指纹不显,舌红,苔薄白,腹软不胀。

中医诊断:夜啼(惊吓)。

治法:镇惊安神。

处方:分手阴阳50次,揉小天心49次,补脾经100次,推指三关100次,掐揉精宁、威灵各20次,摩囟门100次,按心俞、肝俞、脾俞各20次。

2011年2月11日,第1次推拿后夜间睡眠好,没有惊哭。第2次推拿后上午睡4个小时,醒后精神清爽快乐。

按语:由于新生胎气不强,突然受惊,或见非常之物与未识之人惊则气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因而易于受惊啼哭。正如清代沈金鳌在《幼科释谜·啼哭原由症治》所说:“月内夜啼惊搐者,乃胎中受惊所致。”本案婴儿只有36天,胎禀薄弱,游泳时大便,操作人员有可能动作大,或水温差别,使之受惊吓。

沈金鳌曾提出:“初生月内多啼者,只宜轻手扶抱任其自哭自止,切不可勉强按住或令吮乳止之,若无他病亦不必服药。”因此推拿宜用推法、揉法、摩法轻快柔和小量刺激。分手阴阳调整阴阳,揉小天心、掐揉精宁及威灵、摩囟门镇惊安神,推指三关扶正祛邪,最终达到调整阴阳平衡。第二章肺系疾病第一节 感冒

感冒是人体感受外邪而致的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或全身酸楚为特征的外感病证。普通感冒症状明显,病程较短,无传染性;时行感冒,疫疠之气所致,病情重,传染性强,常流行。感冒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任何季节,冬春最多。当季节变换和气候异常时,感冒患者激增。小儿体属稚阴稚阳,感冒之后极易引发高热、惊厥、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防治感冒有重要意义。

◎案例一

卢某,女,3岁6个月,1999年6月16日初诊。

主诉:反复感冒发热近2年,加重月余。

现病史:患儿1岁半进入托儿所,自后经常感冒发热,近日反复发热,体温39℃以上,咽痛,纳差,咳嗽,喉间有痰,静滴青霉素3~4天,烧退,但过3天,又发热咳嗽,咳嗽有痰,流清涕,纳差,大便3~4天1次,量可,小便正常,眠不安。

查体:体温36.8℃,舌红,苔黄腻,咽微红,扁桃体不大,指纹淡紫、滞,腹软不胀,两肺呼吸音粗。

中医诊断:①咳嗽。②厌食。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分手阴阳50次,平肝清肺300次,补脾经300次,运内八卦200次,重揉乾艮卦各100次,掐揉少商100次,掐揉四横纹各50次,开璇玑50次,分推肩胛50次,按揉肺、脾、肾俞各50次

1999年6月17日诊:饮食增加,咳嗽减轻,面色红润有光泽。处方:揉外劳宫200次,补脾经300次,清补肺经200次,补肾经300次,四大手法各24次。

1999年6月18日诊:偶咳一声,精神好,面色有泽。处方:揉外劳宫200次,揉一窝风200次,补脾经300次,清肺经200次,补肾经300次,摩中脘100次,分推肩胛骨50次,按揉肺俞、脾俞、肾俞各50次。

共经12次调治后症状基本消失,纳好,体重增加。

按语: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常常旧感初愈,新感复起,经年反复,缠绵难愈,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此患儿脾肺肾气虚,加之冷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调理脾肺肾之阴阳,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小儿推拿治则为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治法为消积导滞,兼解表邪,继以健脾益肾。正如《难经·十四难》提到的:“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故补脾经、揉一窝风、摩中脘、按揉脾俞及肾俞为治疗处方中的重点。

◎案例二

孙某,女,5个月,2009年5月25日初诊。

主诉:鼻塞加重2天。

现病史:感冒已15天,加重2天。鼻塞,流清涕,喷嚏,吃奶时无法吮吸而吐出奶头啼哭,夜间常憋醒,约半小时1次,大便偏稀,小便正常。已服中西药10天无效,故来诊。

查体:精神可,面色白,可闻喷嚏,清涕长流,张口喘气,舌红,苔薄白,指纹青至风关。

中医诊断:外感风寒。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解表通窍,温阳散寒。

处方:四大手法各50次,揉外劳宫200次,揉一窝风200次,补脾经100次,清肺经200次,揉按迎香50次,黄蜂入洞50次,按肩井10次、风门50次、肺俞50次。

嘱用葱白适量砸黏后入少许盐,用布包敷囟门上,干后取下。

5月26日诊:鼻塞明显减轻,吃奶自如,但量少。精神好,夜眠安。

共4次治疗后诸症消。

按语:本案为典型风寒外感证。小儿卫外功能薄弱,对外邪的防御能力差,本已感冒体虚卫表不固,又复感风寒,故鼻塞加重,故用补脾经、揉一窝风及揉外劳宫以培土生金,温阳散寒,充实卫外之气,驱散寒邪,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案例三

汪某,女,2岁半,2006年2月21日初诊。

主诉:鼻塞、流清涕2天。

现病史:因着凉而致喷嚏,流清涕,鼻塞不通,纳减,大便正常,小便多、清长,夜眠不安。

查体:体温36.8℃,精神不振,面色略黄,舌淡红,苔薄白,咽不红,指纹红至风关。鼻流清涕,腹胀。

诊断:感冒(外感风寒)。

治法:祛风散寒。

处方:四大手法各50次,揉黄蜂入洞50次,分手阴阳100次,清肺经200次,揉二扇门100次,运内八卦100次,重揉乾卦100次,揉一窝风200次,分推腹阴阳100次,摩中脘200次,按揉风门、肺俞各50次。

2月22日诊:经推拿后喷嚏、流涕已停,鼻塞已通,仍纳差,小便正常,睡眠已安,神情活泼,上方继续推拿治疗。

2月23日诊:诸症消,上方巩固治疗1次。

按语:病机为外感风寒之邪,循经相犯,故喷嚏、流清涕。由于小儿脾常不足,感冒后影响运化,出现纳呆、腹胀等症。故治疗时首先突出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向耳的方向)、揉耳后高骨四大手法以祛风散寒,加揉黄蜂入洞取汗散寒,此结合能宣肺开窍,通鼻息,效果既快又得余症随之而散。由肺气不宣,小儿脾常不足,外感后脾阳不振,故纳差,用揉一窝风、摩中脘、分推腹阴阳使脾阳振,复二次治疗,病体痊愈。第二节 发热

发热是指小儿体温异常升高,且一昼夜波动超过1℃者。中医学认为,发热有表里虚实的不同,表热乃是外邪侵犯体表引起的,里热是食积内伤,积滞成热,虚热是由于体虚气弱,营卫不和引起,实热是肺气壅塞,胃气不和造成。

◎案例一

钱某,女,3岁半,1993年6月4日初诊。

主诉:连续发热3月余。

现病史:患儿发热3月余,体温37.8~39.8℃,开始因拔手上的肉刺后引起局部肿痛,自行处理。患儿因高热不退住进省立医院儿科,经各项检查确诊为败血症(金黄色葡萄球菌),按败血症抢救治疗2个月20天,体温降至38℃左右,稍有不慎引起感冒发热,体温升高,反复数次,西医认为患儿体弱,免疫功能差,建议请中医配合。服中药14剂未见明显改变。患儿来诊情况:体温38℃,白天高夜间低,23点后能退到37.5℃左右,大量盗汗,心跳快,纳差,精神不振,易疲劳,夜眠不安,大便2~3天1次,质软,色暗绿,小便频,量多,色清白,有药味。

查体:精神不振,面色白,双目轻度凹陷,声低乏力,呼吸平稳。唇白,咽红,扁桃体充血,双颌下有蚕豆大淋巴结各1个,头发湿、稍黏,腹无明显压痛,舌质红,苔薄黄,指纹淡紫至气关,脉细数。9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10×10/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30%。血培养阴性。小便常规示白细胞0~2个/HP。

中医诊断:发热(气虚)。

西医诊断:败血症。

治法:劳者温之。

治法:健脾助运,益气升阳。

处方:推三关600次,退六腑200次,补脾经800次,清板门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揉肾顶300次,摩腹500次,捏脊5遍(重提肝、脾、肾、三焦俞,并按揉之)。

共治疗12次,每日1次,每周5次。

经3次推拿治疗后患儿体温达37.2℃,虚汗止,行动活泼,共经9次推拿,体温降至正常,纳好转,大便日1次,质正常,小便亦已正常,血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家长觉得不可思议,感叹说:“用去这么多钱没治好的病几次推拿不痛不痒中解决问题,小儿推拿真是个宝啊。”

按语:久病发热,动则甚,由于久热耗气则气虚,故身倦乏力,四肢不温,病机为脾胃气虚,至上、中、下焦阳气升降失常而生热,热行于外则身热,劳倦失度,中气受损,损则虚,故宜劳者温之的治则,宜益气升阳。

发热的预防与保健:①注意饮食质与量的适当控制,勿使过饱。②要培养儿童积极锻炼体格的好习惯。③营养要科学合理搭配,切勿过细过精。

◎案例二

周某,男,2岁,1999年4月8日初诊。

主诉:发热2天。

现病史:因外出受风寒而致发热,体温38.5℃左右,无汗,喜投母身,流清涕,喷嚏,进食略减,二便正常,睡眠不安,曾在儿科服解表散1天半,体温不退,故来诊。

查体:精神一般,面色略黄,声音低微,鼻塞声浊,呼吸均匀,口内无热气,两肺呼吸音清。前额热,舌红,苔薄白,咽略红,扁桃体不大,指纹淡青至风关,体温38.3℃。

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大便常规示白细胞0~2个/HP。

中医诊断:发热(风寒外侵)。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则:客者除之。

治法:祛风解表。

处方:开天门50次,推坎宫50次,运太阳50次,揉耳后高骨50次,拿风池3次,清补肺经500次,清肝经100次,运八卦100次,捏挤大椎至局部瘀斑,推两侧膀胱经5遍,按肩井30次,摇肘30次。

次日诊:体温36.6℃,夜间睡眠安,精神大振,按上方继续推拿1次,症状全部消失。

按语: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无汗,流清涕,并有感受风寒史,本证为风寒束表,卫阳受遏,故为风寒外感。客者除之,故以祛风解表为治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称为四大手法,有发汗解表作用,加拿风池,对轻型感冒发热效果好,清补肺经,配运内八卦宣肺理气,捏挤大椎及推膀胱经退热,按肩井、摇肘等防复感。

◎案例三

孙某,女,4个月,1999年5月3日初诊。

主诉:患儿发热3天。

现病史:患儿3天前开始发热,体温在39℃以上,昏睡,烦躁,醒时经常小手敲头,摇头,双目赤肿,有眼眦,怕光,恶心,呕吐,呕吐物黏稠有酸味,时有咳嗽,小便黄热,大便干,曾在本院注射室用安乃近溶液滴鼻,并服中药2剂,热仍未退,要求配合推拿。

查体:患儿神昏,面红赤,双目紧闭有眦,声低沉,息粗浊,咳嗽有力,口中有乳酸味。头身四肢均热,手心热甚,腹胀拒按。舌红,苔黄厚,唇红,咽红,指纹紫红至风关。

中医诊断:发热(胃肠实热)。

西医诊断:发热。

治法:清热导泻,开窍醒神。

处方:清天河水400次,退六腑200次,推三关100次,清肺经300次,平肝经150次,运内八卦100次,分推腹阴阳100次,拿天枢10次,捏脊5遍,揉天突50次。

共经3次治疗,体温降至37.5℃左右,烦躁明显好转,偶尔干呕,吐不出,小便清,大便头略干。前方加推下天柱骨、掐揉右端正、顺摩腹后呕吐止,大便顺,精神活泼,食欲增,建议清淡饮食。

按语:患儿高热,烦躁不安,并呕吐酸馊,小便黄,舌苔黄厚,热来源于胃中积热化火,火热扰心,痰阻心窍,故神志不知,痰壅于胃,久则里热里火,致胃气上逆,上逆则呕吐。治则客者除之,治法为清热泻下,开窍醒神,疏风解表。清天河水解表热,退六腑、推三关调和阴阳、清里热,运内八卦、分推腹阴阳、拿天枢、捏脊消积导滞,推下天柱骨、揉天突开窍醒神,降逆止呕。

◎案例四

石某,女,1岁,1985年11月5日初诊。

主诉:发热5天。

现病史:患儿自前日起身热流涕,不思饮食,今晨体温38.9℃,烦躁不安,恶心不吐,大便干结,小便正常,曾给服退热药、紫金锭等仍不退热,故来诊。

查体:体温39.1℃,精神不安,面色红,颧赤,舌红,苔白,咽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指纹紫红,腹胀,手心热。

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

中医诊断:感冒夹食滞。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消食导滞,表里双解。

处方:退六腑300次,清天河水500次,清板门500次,清大肠500次,清肺经300次,掐揉少商100次,逆运内八卦100次,推下中脘300次,推下七节骨300次。

11月6日诊:恶心减轻,仍未大便,体温38.5℃,上方加分手阴阳300次。

11月7日诊:经昨天推拿,大便通,体温到夜间下降,下午体温38℃。

11月8日诊:体温36.8℃,食欲增进,大便1次,质仍偏干。

按语:小儿感冒中积食外感最为多见,因小儿肺为娇脏,卫外不固,又脾常不足,需要营养但消化能力差,更易在食多后为外邪所伤。本证患儿属风热感冒,因又有恶心、不思饮食、大便干结症状,说明患儿在感邪前已内伤饮食,外邪入里化热,热伏心肝,故烦躁不安,肺气浮燥,清肃之气不能下行大肠而出现大便干结。所以治疗时要表里同治,以清天河水、退六腑、清大肠清内里积热,用分手阴阳、清肺经等清肺解表,然后清板门和胃助运,逆运内八卦安神定魄,以利于余热尽散。本病例说明治疗感冒夹滞需肺、脾、肝、大肠相结合,方能取得良效。

◎案例五

高某,男,13岁半,2011年12月19日初诊。

主诉:患儿发热50余天。

现病史:体温38~38.6℃,伴有鼻塞、咽痛,经口服阿奇霉素、清开灵5天,症状无明显改善,查血尿常规、血沉、心肌酶、心电图、胸片、脑电图、碱性磷酸酶积分等均无明显异常,但白细胞形态检查异常,淋巴细胞为4%,服中草药无明显效果。于11月30日起静滴头孢塞肟钠、病毒唑、地塞米松,治疗期间白天体温降至正常,晚上至次日清晨体温38℃左右,用药5天停药后体温升至38℃左右,持续24小时不退,再次查血尿常规、C反应蛋白、抗链“O”、类风湿因子、双联DNA、风湿系列均正常。肝胆脾胰肾彩超示:脾肿大,厚4.5cm,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较大者1.5cm×0.5cm,双髂窝少量积液,均深1.0cm。12月8日开始服用强的松,至12月12日症状无明显改善。行淋巴结彩超检查示:左右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均显示肿大,均少量血流信号,高阻动脉频谱,行右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示反应性增生,活检后服希刻劳治疗,体温37.3~37.9℃,上午体温高,下午多降至37℃以下。目前主要表现低热,鼻塞明显,食欲欠佳,经常腹痛,见饭时腹痛加重,口渴喜饮,身乏无力,小便正常,大便每日1次,睡眠可。

查体:体温37.5℃,精神不振,双目无神,面色晦黄,双眼下睑可见眼袋色青暗,上睑轻度浮肿,唇干,舌淡红,苔厚黄腻,咽不红,脉滑沉,双手足冷,腹胀,有明显隆起,叩无鼓音,肝未触及,脾肿大,可触及,压痛不明显。

中医诊断:发热(湿热夹滞)。

西医诊断:病毒性感染。

治则:补消并行。

治法:健脾助运利湿。

处方:分手阴阳300次,清天河水600次,水底捞明月300次,清板门500次,清大肠500次,运内八卦300次,掐总筋100次,揉曲池、按肩井各30次,分推腹阴阳200次,按弦走搓摩300次,揉风门、肺俞、心俞、脾俞、胃俞各50次。

12月20日诊:体温37.2℃,面色转红润,舌红,苔中黄厚,脉细滑,腹胀减轻,腹部变平坦,精神好转,上方加按揉督脉,自第四胸椎至第二腰椎有明显压痛。

12月22日诊:经3次治疗后体温降至36.7℃,面色唇色转润泽,纳好转,双手已变温,双足仍凉,上方去清天河水,加补脾经500次,掐揉四横纹各50次。

12月25日诊:上午,体温37.5℃,头痛,头晕,身乏无力,脉细数,舌淡红,苔淡黄腻。

12月27日诊:第7次治疗时因服中药过敏而致体温升高至39℃以上,胃痛,逆气上冲不适,上穴加重拿肩井、曲池、合谷。经治疗后热退,药疹退,不作痒,但仍觉胃部不适,去上穴,加摩中脘,按揉脾俞、胃俞。

12月31日诊:今日未发热。

2012年1月1日诊:未发热,精神好,面色转红润泽,双手足变温,加补脾经,苔淡白。

1月7日诊:强的松减至1片。

1月9日诊:体温正常8天,B超复查,脾脏3cm,所有淋巴结均明显缩小,腹部积液消失,诸症消失,停强的松、中药。

按语:患儿开始主要症状为鼻塞咽痛,发热,体温38℃左右,由于本身是痰湿之体,复感受外邪,脏腑不调,内有宿寒,搏于胃气,故令不和,气行壅涩,脾胃之阳受阻,故身重乏无力,脉沉细滑。湿浊郁阻,日久化热,湿热郁蒸中焦,热与湿相搏结而难以透达,出现低热迟迟不退,湿热上蒸,则头痛头晕,舌淡红,苔黄腻。《增释推拿穴位图·中卷·诸热门》曰:“百积热者,眼胞浮肿,面黄足冷,发热从头至肚愈甚,恶闻饮食之气,呕吐恶心,肚腹疼痛。”故用补消并行,以健脾利湿运助的治法,经17次治疗低热退,诸症消而获愈。

◎案例六

车某,男,1岁2个月,1985年7月22日初诊。

主诉:发热月余。

现病史:自6月5日感冒,体温37.6℃,5天后体温升到39.6℃,用妙灵丹注射、庆大霉素等,体温不降,改用注射卡那霉素、口服螺旋霉素,10天后体温降至37.6℃,仍精神不振,烦躁不安,在某医院9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5g/L,白细胞12.4×10/L,淋巴细胞百分比2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胸片示肺纹理粗乱,诊断为支气管炎。27月15日静脉输红霉素、维生素B、地塞米松。7月18日体温又回升到39℃。目前患儿精神差,恶心呕吐不止,口渴喜饮,汗出多,小便清长,大便自调,手足心热,睡眠时间短。

查体:体温37.6℃,面色白,口唇苍白,舌淡红,苔淡白厚腻,咽不红,腹胀,两肺呼吸音粗,痰鸣音。

诊断:发热(表里不和)。

治法:疏风清热,和胃降浊。

处方:分手阴阳100次,清天河水300次,推指三关100次,运内八卦100次,推下天柱骨100次,清大肠200次,推涌泉100次。

7月23日诊:推拿后当日下午未发热,夜间体温39℃,咳嗽痰多,纳差,嘴唇触及奶瓶即呕吐不止,上方加补脾经、推脊、摩中脘。

7月24日诊:热退,精神好,晚上很早入睡,整夜安稳,晨起呕出两口痰液,体温37.1℃,上方继推拿1次。

7月25、26日诊:体温37.1℃,白天精神好,呕吐止,纳好,舌红,苔淡白,体温36.8℃,痰消。

共经9次推拿治疗,体温正常,患儿面色正常,体重增加,热退,9咳止,查血常规,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9×10/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0%,淋巴细胞百分比40%,胸片示双肺纹理较前清晰。

按语:由于该儿正气不足,脾肺气虚,外邪入侵,发为感冒夹滞夹痰。病邪由表入里使身体阴阳不调,气血不和,形成支气管炎。发热持续反复,耗气伤阴,故手足心热,精神不振,烦躁不安。又因药物副作用导致脾困不和,胃气上逆,呕吐不止,饮食难进,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患儿证属本虚标实,阴阳失衡,表里不和。推拿先以分手阴阳来平衡阴阳,推指三关疏散外邪,再以清天河水清其内热,运内八卦安神定惊,推下天柱骨及推涌泉止呕吐,清大肠除肺热,加补脾经、摩中脘健脾益气,推脊散余邪,病告痊愈。

◎案例七

奚某,女,5个月20天,1995年12月19日初诊。

主诉:发热4天。

现病史:患儿于4天前开始发热,体温最高达39.3℃,在本院儿科急诊室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静滴先锋霉素、病毒唑4天,目前患儿体温仍39.4℃,不出汗,咳嗽,咽干,烦躁不安,身乏无力,纳减,小便正常,大便不干,睡眠不安。患儿素有高热惊厥之疾,有时体温37℃就发生惊厥,曾作脑电图、脑CT检查排除癫痫及脑部其他实质性病变,自8月4日起由笔者每日推拿1次,每周5次,连续1个半月,自后患儿虽发热但不抽搐,家长非常感激,因本次发热体温高并持续不退怕再引起惊厥,故来诊。

查体:精神一般,面色红,声浊音低,息粗气热,咽红,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体温39.3℃,腹胀,手足不温,心肺正常,舌质红,苔薄黄,指纹红至风关。

中医诊断:发热(寒闭发热)。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解表发汗。

处方:分手阴阳300次,清天河水1000次,清五经500次,推下天柱骨500次,摩百会300次,摩中脘1000次。

12月20日诊:今晨体温36.2℃,经推拿后半夜开始退烧,今晨仍咳嗽,有痰,食不进,二便正常,睡眠好转。上方去清天河水、清五经,加清肺经300次、平肝经200次、揉掌小横纹300次,加掐揉少商、揉膻中、开璇玑3遍。

12月21日诊:咳嗽减轻,体温正常,上方继续推拿1次。

12月22日诊:咳嗽减轻,痰已易咳上,但不会吐,上方继推拿1次。

12月23日诊:咽红退,咳嗽愈,胃口开,能自己玩耍。

按语:患儿高热不退,汗不出,咳嗽咽干,烦躁不安,腹胀,手足不温,气粗息热,同时身乏无力,纳减为主要表现。因受寒邪内侵,是值第4日,寒邪已传入足少阴之脉,足少阴之脉络胃过咽,故腹满、嗌干、咽红,因寒气伤阳,故手足不温,治则可汗而发之,治法宜解表发汗为主。

风热内动用分手阴阳调和气血,清天河水、清五经防惊风抽搐。《幼科发挥·急惊风》中说:“急惊风者,肝风甚而心火从之。”《幼科铁镜》阐明发惊之由兼治惊之法,认为热盛生风,风甚生痰,痰甚生惊。急惊风由外感时邪或食积瘀滞肠胃,生湿酿痰引发肝风,发为惊风,故镇惊平肝息风,消积导滞为主,故用清肺经和平肝经。

◎案例八

于某,男,2岁,2006年3月10日初诊。

主诉:高热2天。

现病史:因伤食而致发热,39℃左右,呕吐,每日4~5次,呕吐物为不消化食物,味酸臭,纳呆,不喜饮。平时大便干,近2日未排便,小便正常,夜眠一般。自给臣功再欣、肯特令等药,症状未减,故来诊。

查体:体温39.3℃,舌红,苔淡黄,咽红,扁桃体Ⅱ度,指纹紫滞,腹胀。

中医诊断:发热(食积内停)。

西医诊断:扁桃体炎。

治法:消积导滞,和胃降逆。

处方:清板门300次,清大肠400次,掐揉四横纹各50次,掐揉少商50次,分推腹阴阳100次,拿肚角50次,推下天柱骨300次。

第1次治疗过程中,患儿烦哭不安,清板门、清大肠后拒推,坚持要回家,家长只好作罢。

3月11日诊:呕吐明显减轻,大便1次,质干硬,量多,昨天下午体温37.3℃,按上方继治疗1次,推拿时能安静配合。

3月12日诊:热退,呕吐止,精神好,能进食,查体温36.8℃,舌红,苔薄,扁桃体消肿、红减轻。

按语:本病因饮食不节,食滞胃肠,食积不化,气失和降,气郁化火,里热炽盛,胃气上逆引起发热呕吐,腑气不通,现腹胀便秘。

治宜消积导滞,和胃降浊。清板门、掐揉四横纹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清大肠、拿肚角清热除湿通便,推下天柱骨降逆止呕。这就是《景岳全书·杂证谟》中“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的消法对体实患儿的临床应用。

◎案例九

薛某,男,6个半月,2003年11月6日初诊。

主诉:发热半日。

现病史:发热,体温37.5℃,流清涕,不喜饮,无呕吐、腹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