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的成长护航(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20:21:52

点击下载

作者:孙常福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为生命的成长护航

为生命的成长护航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那是在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征伐魏国,魏国派司马懿领兵迎战。双方对阵于渭南五丈原。

诸葛亮因操劳过度,病死在军中。临终前,诸葛亮料到他死后蜀军要撤军,司马懿可能会追击,因此,他对姜维和杨仪说了一条“返魂计”。

诸葛亮死后,姜维和杨仪下令撤军。司马懿闻讯率军从后面追来。姜维得到报告,就按照诸葛亮临终前的吩咐,命令大军调转军旗,擂起战鼓,叫士兵把诸葛亮生前乘坐的四轮车,安置在中军最显眼的部位,和大军一起前进。

司马懿发现蜀军突然调转行军方向,又看到了诸葛亮的四轮车,不由大吃一惊,继而怀疑蜀军传出诸葛亮病死的消息不是真的,认为蜀军撤退是诸葛亮的一项计谋,便不敢交战,急令撤军。

姜维看到司马懿撤军,又命令大军调转方向,进入斜谷停驻下来。这时,姜维才向全军通报军师病死的消息。当地的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就编了一句顺口溜: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司马懿缓兵平辽东

那是在三国时,司马懿在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时,使用了“缓兵之计”,攻克襄平城,平定了辽东。

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兵四万,讨伐公孙渊。公孙渊凭借兵力优势死守襄平。魏军兵力少于公孙渊,但粮草较充足。当时又天降大雨,平地积水数尺深,不利于攻城。

司马懿分析了这些情况,认为魏军不宜急于进攻,如企图速战速决,敌人可能凭借兵力优势突围。如果采取缓兵之计,拖延时间,公孙渊因缺粮问题日益严重,必然引起军心大乱。

于是,司马懿决定在城外安营扎寨,相持待机。在相持数天后,公孙渊的一部分兵士趁发大水之机出城打柴、放牧,司马懿下令不准袭击这些敌人,以此示弱,麻痹敌人。

公孙渊听到报告后,认为司马懿兵少力单,又值天降大雨,魏军无法攻城,便下令将士坚守城中观望,期待魏军有一天会撤退。就这样,双方在雨中相持月余没有交战。

雨过天晴,魏军大举攻城。这时,城中粮尽,饿死者众多。公孙渊率残部突围,在城外被魏军歼灭。

司马昭以敌借敌

那是在三国末期,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因反对司马昭专权,被司马昭派兵围困在寿春。东吴孙权支持诸葛诞,先后派文钦、全怿、朱异等带兵前去救援,朱异被司马昭打败,文钦和全怿得以进入寿春。

司马昭看到东吴派兵声援诸葛诞,如果硬攻不一定能很快打下寿春,想到如果利用敌人来削弱敌人,战胜敌人,不就能事半功倍吗?于是,他采用了“以敌借敌”的策略。司马昭为此走了三步棋。

第一步棋:制造谣言,说东吴救兵快要到了,自己粮草将尽,不能持久,还故意安排一部分老弱官兵去淮北一带筹粮。诸葛诞对此信以为真,放宽了心,终日在城里大吃大喝。

几天过去了,东吴的救兵并没有来,城中的粮食倒紧张起来。此时,诸葛诞的亲信蒋班和焦彝因力主速战而同东吴文钦激烈争执,诸葛诞想杀掉蒋、焦二人,吓得二人逃出城外向司马昭投降。

第二步棋:司马昭利用城内东吴将官全怿的家庭问题,大施“反间计”。住在建业的全怿的侄儿全辉、全仪,因家庭纠纷带着其母跑到司马昭的军中,司便用钟会的计谋,假造全辉、全仪写给全怿的信,派人送到城内全怿住所。

信中说孙权因未夺取寿春大怒,要杀尽全怿在建业的家属。全怿害怕,便率领几千人马出城投降司马昭。

第三步棋:借用城内诸葛诞与文钦火并,文钦被杀,其子文鸯、文虎出城投降。

司马昭用数百名骑兵保护着他们环城巡视,并告诫城内的官兵:“文钦的儿子我们都不杀,何况他人,你们都不必害怕。”

守城的人听后无心恋战,人心瓦解。司马昭看到时机成熟了,便率兵大举攻城,消灭了诸葛诞,夺取了寿春城。

邓艾偷袭破蜀汉

那是在三国时,公元263年,魏将邓艾率兵伐蜀。十月,邓艾派其子邓忠率精兵五千,带斧凿等开山修路工具,修筑栈道,架设桥梁,自己率主力随后跟进。一路上,高山峡谷,行程艰险,二十多天后,走了七百余里,曾经几次陷入绝境。

一日,大军行至江油北面的摩天岭时,前面是悬崖绝壁,将士们见状犹豫不前。邓艾对将士们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千辛万苦才来此地,现在,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前进,绝不能后退。”他命令士兵们将武器装备先丢下山崖,然后自己带头用毯子裹着身体滚下山去;没有毯子的士兵,把绳索拴在腰间,抓住树藤,一个接一个往下坠。

越过摩天岭后,邓艾又对将士们说:“现在,我们有了来路,却没有归路,只要大家奋力前进,江油城里的粮食、物资都是我们的。大家努力吧!”

听了邓艾铿锵有力的命令,将士们直奔江油城。守城的蜀将马邈大惊,以为是神兵来了,不战而降。邓艾乘胜前进,在绵竹大破蜀军,杀死诸葛瞻。蜀后主刘禅投降,蜀灭亡。

清慎奉公

裴侠生活在北魏孝文帝到西魏、北周时期,他原名裴协,因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而名声大振,为了嘉奖他,周文帝替他改名为“侠”。

裴侠所处的时代,战事连绵,政治腐败。做官的人,追求功名利禄,吃喝玩乐,而裴侠,仕途生涯几十年,却一贯勤俭朴素,从不为财物所诱。

裴侠憎恶贪官,清苦自守,住的是破屋漏房,吃的是粗茶淡饭。他晚年重病时,人们去探望他,见他仍住在不能防御风霜雨露的破房里,无不深深感动。

北周文帝时期,裴侠任河北郡守,人们称他“躬履素俭,爱人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当地群众是很怀念他的。当时郡内有个规定,在郡内抽取渔猎夫30人,只供郡守役使,历任郡守都因此而大发其财。

可裴侠上任郡守后,立即废除这个规定,并把他们的劳动所得,日积月累,购买了成群的马匹,供郡内公事使用。他还采取措施,建立法规,整治贪官污吏。对利用职权隐藏、贪污钱财的官吏,严格清查,从重处理。对自首认罪的,给予宽大处理。以后,人人畏法,贪污之风大大收敛。

裴侠有两个堂弟,一个叫裴伯凤,一个叫裴世秀,都在朝廷做官。他们见裴侠为官多年,家无余财,很不理解,曾劝他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功名利禄该享受的都要享受,像你这样清贫,不是自讨苦吃吗?”裴侠听了严肃地说:“清廉是做官的本分,节俭是立身的基础。我之所以清廉自守,并不是为了猎取美名,目的在于修身养性,同时也害怕有损前辈廉洁的清名啊!”一席话,说得两个堂弟非常惭愧,哑口无言。

裴侠节俭立身,两袖清风,他的事迹留下了美名,人们怀念他的恩惠,作词歌颂,广为传唱。周文帝对他也十分钦佩,称赞他“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裴侠获得了天下“独立君”的美称。

刘河间恶治药王爷

提起药王爷孙思邈来,那大人小孩几乎没有不知道的。都知道他医术通神,救的人都得成千成万地数,就连他的徒子徒孙也都是朝野闻名的国医圣手。老百姓把他称为活神仙。

谁想这位活神仙一百岁时却得了病,自己根据病情开了几服药,煎好喝了,没见效,反而越来越重。老伴挺着急,就劝他:“当家的,俗话说医不自治,你自己开药既没多大动静,何不找别人看看呢”

药王心里话:“老百姓都尊称我为药王,普天下的名医差不多都是我教出来的,谁能给我治病啊!”心里这么想,嘴里可就嘟哝出来了:“找人治病,找谁啊!”看来无论什么行当,技艺达到绝顶的人,都是非常寂寞的。

药王奶奶一听孙思邈的话口活动了,赶紧接了话茬:“找谁!找你的弟子啊!你不常说么,师不必贤于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么!”

孙思邈一听,也是。自己的学生最小的也有五六十岁了,行医这么多年,救了不少人,各有不少看家的本事,倒不妨试试。他点了点头,有气无力地说:“好吧!”

药王奶奶得着老头子这句话,赶紧打发家人去叫自己的徒弟。徒弟们一听说老师病了,再忙也得把事撂下啊!话送出没两天心急的道近的就来了几位。

周围府县的徒弟也是急火火地朝这儿赶,陆陆续续到了不少。一时间,黑胡子的、白胡子的、黑头发的、花白头发的、白头发的,可以说是济济一堂。

徒弟们见过师娘,问起师父的情况,药王奶奶倒是嘎崩响脆,说:“你们的师父病了,自己开了几服药也没治好。特意让我把你们几位叫来给他看看。”

徒弟们一听,立刻到卧室里去见师傅。大师兄打头,后边的自动挨个,排着队进了屋,给师父请了安。大师兄就坐在病床前开始给师父诊脉,接着二师兄,三师兄……按着次序一个个来。

别看这些人在当地都人五人六的,让人当活神仙供着,可在师父面前,却一个个战战兢兢,连大气都不敢出。

大家伙儿诊完脉,就退出了卧室,到书房里去斟酌处方。也别说,药王爷这些徒弟是真有本事,一致认为师父的病是由风寒引起,气郁不舒、思虑过度。

大家你说一味药,我说一味药,连剂量大小也斟酌再三,最后,由大师兄执笔,开出方子,去征求师父意见。

药王爷看了看处方,点了点头:“好吧!”大师兄恭恭敬敬地退了出来,抹了一把汗,这才叫人去照方抓药。药王爷连吃了三剂,结果病不但没有起色,反而连饭也不想吃了。

气得药王奶奶把徒弟们都赶跑了,药王孙思邈觉得没有了指望,往床上一躺,就等驾鹤成仙了。

这一天,药王爷门口来了一个游方郎中,挽着牛心发纂,穿得破衣拉撒,腰里系着一条草绳子,手里摇着串铃,哗铃铃,哗铃铃的,在药王门口走来走去,大声吆喝:“专治各种疑难病症,起死回生,药到病除,神仙一把抓!”

开始时,也没人理他,你嚷你的。可是这个游方郎中,认准这块地方了,哗铃铃,哗铃铃,连摇带喊的。看门的可不吃味了,出来挡住了这位先生:“我说先生,你别摇了行不!”

游方郎中一下子停住了:“怎么,你想看病!”

看门的说:“我没病,我是让你别摇了!”“别摇了,谁知道我是看病的!不看病,我的晌午饭还没辙呢!”

看门的一听,哎哟喝,这位还赖上了,心里说:跟他,不惹气!老太爷病着哩,怕吵,给他俩钱打发他走就得了。看门的打兜里掏出半吊钱递了过去:“先生,我这里有半吊钱,送给你喝两盅吧!”

按说有这好事,游方郎中还不麻利接着!谁想郎中连眼角都没瞥:“你收起吧!你当我是要饭的呢,我是不看病不要钱!”

看门的这个气呀,心说:你是什么东西,给脸不兜着!人一生气,说话就不好听了:“你没打听打听这是谁家么!这是药王孙老爷家,凭你也看病!这不圣人门口卖百家姓么!”

游方郎中呵呵一笑:“没有擒龙手,敢闯龙宫么!治病就得给药王爷治,给别人治不过瘾!”

两个人各说各的理,最后游方郎中哗铃铃一摇串铃,长叹了一声:“我这也是多事,白跟你费这么多唾沫!告诉你们家主事的,明天我还来,叫他别错过机缘,我喝酒去了!”一边说一边踢踏踢踏趿拉着破鞋走了。

药王奶奶听见门口吵吵嚷嚷,不知出了啥事儿,赶紧打发丫环来问,看门的气囔囔地把情况说了。丫环回去一学说,药王奶奶点点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说不准是个不露相的真人。明天他来了,就说我有请!”

第二天大早上,游方郎中就来了,哗铃铃地直摇他那个串铃儿。看门的赶紧进来向药王奶奶禀报:“老夫人,那个吹大话的先生又来了。”

药王奶奶说:“知道啦,你先等等。”药王奶奶进了卧室:“当家的,昨天我跟你说的那位先生来啦!咱们请他看看,反正你是行家,行呢,咱们吃他的药,不行呢,也没啥坏处。”

药王孙思邈无可奈何地应了一声:“好吧!”药王奶奶赶忙吩咐:“有请先生!”一会儿工夫,游方郎中踢踏踢踏进来了。

药王奶奶还真没敢小看这位先生,赶忙请先生坐下,接着把孙思邈的病情简单地跟先生说了说,那先生呵呵一笑:“不妨事,不妨事,我保他当天起床,当天吃饭!”

药王奶奶一听,挺高兴:“那敢情好,就请先生进屋诊脉吧!”“不用,不用!我用悬丝诊脉!”

先生说着就把捆腰的草绳子解了下来,往旁边站着的丫环手里一递:“麻烦这位丫环姐姐把绳子拴在你们老爷脚脖子上,我好诊脉。”

丫环在药王府上见到诊脉治病的事多了,还没见着把草绳子往脚上拴的,不由得抬头看了看老夫人。药王奶奶也觉得二乎,可又想看看下回分解,就点了点头。

丫环见老夫人点了头,这才拿着草绳进了卧室。药王孙思邈在里屋一听游方郎中的大话,心里就有气。心说你以为你是谁呀,连我药王都没辙了,你行!

他这儿正气得五迷三道的,丫环拿着草绳子进来了,说大夫要悬丝诊脉,差点儿把孙思邈给气乐喽,他把脚丫子从被子里伸了出来,让丫环拴上了,心里话我倒瞅你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外间屋里,那游方郎中煞有其事的用三个手指按着草绳子一头,静心屏气诊脉。过了一会儿,告诉丫环说:“把草绳解了吧,我已经诊清你们老爷的病了。”

丫环把草绳解了,游方郎中把草绳重新缠在了腰上,然后朝药王奶奶作了两个揖:“恭喜老夫人,贺喜老夫人,你家老爷是身怀六甲,要生孩子了!”

药王正躺在床上,支棱耳朵听着这“蒙古”大夫怎么诊断他的病情,听到这话,气得一下子坐了起来,一口浓痰狠狠地啐到了地上,怒叫了一声:“给我轰出去!”

那个游方郎中没等轰,早就跑到院子里去了,接着话茬说:“你不轰我也走,就等着三天后吃喜面了!”

那个先生走后,药王还气得在地上直跺脚:“什么玩意儿,这哪是看病,这不是拿我孙思邈打差么!”过了一会儿,觉得嗓子眼干得冒烟儿,赶忙叫丫环:“小春,给我泡碗茶来!”

小春赶紧泡了碗茶送了过来,一看老爷在地上跺脚,惊喜地叫了声:“老爷,您什么时候能下床了!”

孙思邈也醒过闷来了,是哩,我怎么能下床了!他坐在椅子上,一边喝茶一边琢磨,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知不觉中把一碗茶喝了下去。你想想好几天水米没进了,哪架得住茶往下这一打,肚子里咕噜咕噜地直叫唤。

这工夫,药王奶奶把那先生打发走了,进来想看看当家的气坏了没有,一见面还没等她问话,当家的就说话了:“快叫厨房给我弄碗粥来,我饿坏了!”

丫环没等药王奶奶招呼,立刻就跑到厨房去了。一会儿,端了碗粥进来,递给了药王。

药王孙思邈稀里呼噜就把粥喝了,这才顾得上和药王奶奶叨咕这码事:“你说这事也邪了,我喝了这么多药没管事,愣让这‘蒙古’大夫给气好了,你说怪不怪!”

药王奶奶说:“反正这大夫第三天还来呢,这事你跟他探讨吧!我可弄不清楚。”

第三天,药王门前又响起了哗铃铃的串铃响。药王孙思邈经过这两天的自我调理,显得神清气爽,精神多了。一听串铃声,赶快吩咐管家:“有请先生!”孙思邈也赶紧迎了出来。

大老远看见游方郎中踢踏踢踏地来了,孙思邈迎头就是一礼:“多谢先生妙手回春!”

这位游方郎中也不那么张狂了:“哪里,哪里,刘河间这里给药王前辈请安!”原来,这游方郎中叫刘河间。

宾主到了客厅坐下,彼此客气了几句,药王孙思邈就迫不及待地问起刘河间给自己治病的事。

刘河间哈哈一笑:“先生偶感风寒身体不适,久治不愈,吃亏在医理高深,把病情复杂化了。您把病情所有的发展趋向都考虑到了,结果郁结在胸,劳神过度。您的学生走的也是您的路子,怎能治好您的病!因此上,我故做张狂,逗您生气,气动则血行,血行则病散,先生的病自然也就好了!”

孙思邈一边听着,一边点头。听刘河间说完了,孙思邈长叹了一声:“不虑则不通,过虑则病生,先生的话太有道理了。”

打那以后,孙思邈和刘河间成了忘年交。刘河间恶治孙思邈的故事,也被当做一件医苑佳话流传下来,一直流传到现在。

蒲松龄赴宴讲道理

蒲松龄屡考不中,回至家乡蒲家庄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都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

有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乐。

于是,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回复宰相谅解。”

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不去赴宴,认为不妥,对蒲松龄说:“这样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当了官没忘旧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经同窗共读,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赴宴。

来到宰相家里,席宴开始,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烟尘,此非是席宴,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混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出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日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果然,蒲松龄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宰相接到“请吃半鲁”的请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怜悯感。

想当年,同窗共读,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我几倍,只因性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银两救助,蒲松龄坚决不收。

只和宰相叙旧,却不提赴宴一事。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入席的动静。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

蒲松龄随口答曰:“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半鲁,为何还要设宴!”宰相恍然大悟,鲁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里的太阳吗!这不是明明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

康熙酒醉题匾额

那是在康熙皇帝下江南,来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到处游山玩水,吟诗题字,自称是个风流皇帝。

有一天,他要到灵隐寺。灵隐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真是又惊又喜,连忙撞钟击鼓,把全寺三百多个和尚都召集来。和尚们披起崭新的袈裟,头顶檀香,手敲法器,嘴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大家跟着老和尚,赶到三里路外的石莲亭,把康熙皇帝接到灵隐来。

老和尚陪着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后、山上山下转游了一遍。康熙皇帝见灵隐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长满绿荫荫的树,地下开遍红艳艳的花,真是一个好地方哩!他心里一高兴,就吩咐在寺里摆下酒席。

皇帝摆下酒席,可热闹啦!吹的吹,弹的弹,唱的唱,一时把这个佛门净地,竟变成了帝王之家!康熙皇帝一手拈着山羊胡须,一手捧着酒盏,又灌黄汤又吟诗。

老和尚早听说过康熙皇帝喜欢吟诗题字。这时见他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便去找跟随康熙皇帝的地方官商量:“大人老爷呀,我想求皇上给山寺题一块匾额,你们看能不能?”

杭州知府说:“好哩,好哩,如果皇上给你灵隐寺题了匾额,就连我整个杭州府都沾光啦!”

钱塘县官也接上来:“皇上酒兴正浓呢。你这辰光去求他题匾,我看一定会答应的。”

老和尚心里落了实,就壮壮胆子,走到康熙皇帝面前跪下磕头:“皇上呀,看在灵隐寺大菩萨的佛面,替山寺题块匾额,也让我们风光风光吧!”

老和尚这一求,正好搔着康熙皇帝的痒处。他点了点头,抓起笔刷刷几下,就写起一个歪歪斜斜的“雨”字。这辰光,他已经喝醉了,手腕有点发颤,落笔又忒快了些,这个“雨”字竟占了大半张纸!

灵隐寺的“灵”字,按老写法,在“雨”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呢!现在只剩下这小半张纸的地位,随你怎样也摆不下了。重新写一张吧,那多么丢脸呀!康熙皇帝一只手抓着笔,一只手不住在拈他那撮山羊须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围在旁边的官儿们,明知道康熙皇帝下不了台,但是谁也不敢明说,只有站在旁边干着急。

还好,有个大学士名叫高江村的,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写了“云林”两个字,再装作磨墨,挨近康熙皇帝身边,偷偷地摊开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哎呀,这两个字真是救命菩萨呢!不觉酒醒了一半,便稀里湖涂地写下“云林禅寺”四个大字。写完,把手一扬,将毛笔抛出老远。

老和尚过来张望,不对呀!“灵隐寺”怎么写成“云林禅寺”了呢?

他也不看看风色,就结结巴巴在问:“我们这里叫做‘灵隐寺’,不叫‘云林寺’呀!是不是皇上写错啦?”

康熙皇帝听了,把眼睛一瞪,喝声:“多嘴!”老和尚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好恭恭敬敬地立在旁边了。康熙皇帝回过头来,问官儿们:“这地方天上有云,地下有林,你们说说,把它叫做‘云林寺’对不对?”“对呀,对呀,皇上圣明!”……

听官儿们七嘴八舌地奉承他,康熙皇帝乐得哈哈大笑,便吩咐把匾额雕起来挂上。

皇帝一句话,官儿们就忙了。他们一面叫人将灵隐寺原来的匾额换下来,一面找来雕花匠,把康熙皇帝写的“云林禅寺”四个大字雕在红木上,贴金底,黑漆字,二龙戏珠镶边,当场挂到山门上。

从此以后,灵隐寺就挂着名不副实的“云林禅寺”的匾额。但是,杭州的老百姓并不买他的帐,尽管“云林禅寺”这块匾额一直挂了三百年,大家还仍旧叫它“灵隐寺”。

老和尚智戏乾隆

那是在清朝年间,乾隆皇帝游江南,其实并不是真心游山玩水。他只怕江南百姓造反,特意借个游山玩水的名义,到江南来探听消息,察看虚实。

那时,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个和尚,叫诋毁。这和尚不讲究诵经打坐,专喜欢议论天下大事。要讲便讲,要骂便骂,毫无顾忌。只因他讲得有理,骂得有趣,所以老百姓都喜欢亲近他。

乾隆皇帝到了杭州,听说有这么个和尚,他眉头就打起个疙瘩,心想:这老和尚取这么个怪名号,必定是个隐迹山林的明朝遗老,不守本份的人。我倒要去听听他到底毁些什么。

于是,他便换上一身蓝衫,拿把描金折扇,扮成秀才模样,一摇一摆地去游净慈寺,指名要会会诋毁和尚。

诋毁和尚从寺里出来,乾隆皇帝见了他,便问道:“老师父就是诋毁和尚吗?”

诋毁和尚回答说:“不错,我就是诋毁和尚,诋毁和尚便是我。”

乾隆皇帝又问:“老师父是从小出家的呢,还是半路出家的呢?”

诋毁和尚说:“我吗,是半路出家的。秀才你问我这些做啥?”

乾隆皇帝没得话讲了,眼光一扫,看见和尚身上那件千补百衲的破袈裟,便说:“听说老师父是个有德行的高僧,为啥穿这丝瓜筋一般的破衣衫呀?”

诋毁和尚笑道:“我年轻的时候,也穿过锦绣的衣衫哩!后来那锦绣衣衫被野狗撕碎了,我就做了和尚,穿起这破麻皮的袈裟来啦!不过我穿的虽然破烂,心术可是正的。不比那些着官服的老爷,看起来富丽堂皇,暗地里男盗女娼。”

乾隆皇帝当头挨了一闷棍,又发作不出来,心里恨恨地想:这诋毁和尚,果然名不虚传!总得找个岔子,好狠狠地办他的罪。

乾隆皇帝肚皮里打着恶算盘,面孔上堆起假笑,叫诋毁和尚领他进寺去耍一会。他们进了净慈寺山门,见旁边的人在劈毛竹做香篮。乾隆皇帝眼珠一转,随手拾起一块劈开的毛竹片,把青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问道:“老师父,这个你们叫什么呀?”

诋毁和尚说:“这个叫竹皮。”

乾隆皇帝把毛竹片掉转个面,将白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又问:“老师父,这个叫什么呢?”

诋毁和尚道:“这个吗,我们叫它竹肉。”

乾隆皇帝皱起眉头苦笑道:“好个新鲜的名称哪!”

诋毁和尚打个哈哈说:“老客人呀,如今这世道变啦,名称也得跟着变哩!”

乾隆皇帝吃瘪了,只好闷声不响。原来当时正在大兴文字狱,专门找岔子杀人。

如果诋毁和尚照着老称呼,把毛竹片青的一面叫篾青,把白的一面叫篾黄,就会被乾隆皇帝抓住小辫子,诬他要“灭清”、“灭皇”,杀他的头。乾隆皇帝拿毛竹片问诋毁和尚,就是想找他一个岔子的。

乾隆皇帝进大雄宝殿去拜过如来,又到罗汉堂看了佛像。最后,他们来到香积厨。

香积厨就是寺院里的伙房。乾隆皇帝东张西望,见灶下歇着一担豆芽菜。偏巧这时窜过来一条小狗,扯起后腿在豆芽菜上撒了一泡尿。

乾隆皇帝看在眼里,就问:“老师父,这豆芽菜算不算干净的东西?”诋毁和尚说:“豆芽菜水中生,水中长,当然是最干净的东西啦!”

乾隆皇帝鼻吼里哼了一声,说:“有狗尿浇在上面,怎么还说它是干净的呢?”

诋毁和尚呵呵大笑:“俗话说,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真。你看见只当不看见,岂不就干净了吗?这点小事,何必如此认真呢!譬如有的人,日日夜夜挨天下百姓咒骂,但他却装作没听见,还厚着脸皮自吹自擂,说自己是圣人哩!”

乾隆皇帝听了这话语,气得火冒三丈,但怕泄露身份,不好发作。心想再找个岔子,一时却想不出题目。正在为难,猛听得厨房后门外有个小贩在高声叫卖:“茶叶蛋要喔?……茶叶蛋罗!”他灵机一动,说肚子饿了,就借买茶叶蛋的机会,灰溜溜地从后门溜走了。

武状元脚踢乾隆

那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滕县出了一名武状元,他的名字叫满德坤。那时国家还挺太平,满德坤虽是武状元,有段时间,既没有挂帅领兵,也没有镇守一方。

仅是把守宫门,也就是站岗值勤的低等差事。常言道,狗仗人势。宫女、太监对满状元都看不起。每当皇帝、娘娘、妃子出入宫门时满德坤站立一边,常受到太监、宫女的呵斥。

满德坤一身好武艺,又是堂堂武状元,实在不愿干这样的差使。可是又不能和谁说,更不敢向皇帝提出来,只得窝在心里。

一日,遇到连理大臣,又是老乡关系的刘镛,满德坤偷偷地把不愿把守宫门的事告诉了他。刘镛沉思好久,也想不出好办法。

接着又扯起闲话来。当满德坤无意谈起乾隆时说:“当今万岁,夜间入宫,不从宫门出进。因他文武都通,常飞身偷越宫墙,我只能装没看见就算了。”

按宫廷的规矩,皇帝每夜宿在哪宫,需告知太监,由太监去安排。可是乾隆既爱众妃子,更眷恋西宫。一夜宿两宫,虽是皇帝,事情传出去,总觉得不太好。为此,乾隆采取偷越宫墙的办法。

刘镛听了乾隆深夜越宫墙的事,对满状元说:“你不想把宫门的法子有了。”接着对满德坤这般如此地说了一遍,满德坤连连点头称是。

不几日,是满德坤深夜值勤,见乾隆轻车熟路又要越宫墙了,满德坤一个箭步赶上,飞起一脚,将他踢倒在地,左手按住他的双肩,轮起右手铁拳就要打。

说时迟,那时快,乾隆急忙说:“不要打,是寡人。”满德坤立即双手搀起他,扑通跪在地上:“万岁!奴才该死!”

这时乾隆不得不说:“你是好小子,不准声张,恕你无罪。”

满德坤飞脚踢乾隆,乾隆认为他做得对。可对他带来不便,终于一道圣旨,命满德坤镇守边关去了。

天台如愿以偿

那是在从前有个青年,姓天名台,母子二人靠打柴生活。这天,天台正在山上打柴,忽然天气大变,下起大雨。天台见无法回家,急得团团转,不由地把斧子往地上一摔,只听“哗啦”一声,闪开一个山门,门里走出一个道姑,道姑说:“你这人毫无道理,为何敲俺的门?”

天台一愣,忙上前施礼,说:“对不起,我是无意的,不知您在这里。”

道姑说:“我看你是个诚实孝顺的人,我有一件宝贝,叫如意百宝图,你拿去吧。同时,你说长,它就长,你坐在上边,说到哪里去,它就带你哪里去,到地方他就会自动停下,你说落,它就落,你说缩,它就缩小,你就可收起来了。”

天台接过图,正在道谢,一眨眼,道姑不见了,山门也关上了。天台想,我正想回家,不如试上一试。他取出如意图,说声长,宝图就长成像芦席那么大了。

他往中间一坐说:“我要回家。”宝图就自动升起,将天台连同柴草驮到了天台家门口。天台说声“落”,就落在了地上,天台说“缩”,宝图就缩小了,天台就收藏起来,去见母亲。

母亲正挂心儿子,见儿子回来了,又带回一件宝贝,非常欢喜。自此以后,天台打柴就不费力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半年以后,天台想:人家都说帝王皇宫好,我何不去看看,开开眼界。当夜静以后,天台取出如意百宝图,说声“到皇宫”,宝图便飞起,将他带进了皇宫御花园。

天台放了宝图,天已黎明,他欣赏了各种花草,游览了假山真水。正向前走着,迎面来了一位宫女,这宫女不由地起了爱慕的心,彼此通了姓名,叙说起身世,二人情投意合。

宫女说:“我整天在宫中,非常厌烦,讨厌宫廷生活,愿随郎君到乡下去”。

天台说:“你现在跟我走吧!”

宫女说:“现在这样走不行,无论走到哪里皇上都能找到,定会惹出祸来。”宫女取出自己的画像交给天台,说:“这是皇上画的宫女图,皇上要封我为贵妃,现在离册封还有十天时间,你回去快想办法来救我。”

天台坐了宝图回家以后,让母亲想办法,母亲也干着急,正焦心,想起道姑来。对!道姑能赠宝图,定有办法救宫女,天台来到山上,用斧子敲开山门,见了道姑说明来意,道姑说:“好办,你跟我去。”

天台随道姑来到京城以外,道姑让天台在城外等着,独自进了金銮殿,把皇上的御印盗了出来,见了天台,对天台说,这是皇上的御印,皇上丢了御印,一定很着急,你把它放到附近井里,等张出皇榜以后,你揭榜献了御印,就可向皇上要宫女了。”说完,道姑就不见了。

皇上丢了御印,焦急万分,张出榜示,言明谁找到御印,高官任坐,俊马任骑,要什么给什么。天台上前揭下皇榜,看榜官带着天台来到八宝金銮殿,皇上说:“你能找到御印吗?”

天台说:“能”。天台带着人来到城南门外的井边,说就在井里,皇上即令人打捞,找到了御印。

皇上问天台:“你想要什么”,天台拿出宫女图,说要画上的宫女。皇上想反悔,又不好改口,只好答应。天台领着宫女回到家里和和睦睦地过起日子来。

高翰林巧考县官

那是在清末年间,有个到滕县来上任的县官,才十八岁,接到圣旨后,谁也没拜访就来上任。为此滕县的许多名人和大户豪绅都很生气。

这一天,刚下过雨,高翰林吃过饭到门口站了一会。可巧这时候有一个人从南边慢慢地走过来,看到脚下有个水汪很深,他怕弄湿鞋,站在水边上把脚一跷,把两只鞋脱下来,夹到胳肢窝底下,淌着水就过去了。

高翰林看到了,在门口就喊了声:“来人。”家里就跑出两个家奴。高翰林用手一指说:“你们两个赶快把前边那个人绑起来,送到狗官那里去。”

两个家奴立即追上那个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倒揭小膀用线一捆,就押着送到了县衙门。

到了县衙门,一个家奴看着那个人,一个家奴击堂鼓。县官听到鼓声,立即升堂。两个家奴押着那个人上了县大堂、递上明片。县官一看是高翰林押送来的人,也不敢怠慢,当着两个家奴就审起犯人来。

县官把惊堂木一拍:“呔!大胆刁民,身犯何罪?还不快给我如实招来,免得皮肉受苦。”

那人一听,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口呼:“老爷在上,小人冤枉,实在不知身犯何罪。”

县官一听,犯人不招,把惊堂木拍得啪啪响。抛下一个竹签,喝令左右差役重打四十大板。那人挨了四十大板还是口喊冤枉,县官说,“难道高老爷冤枉你不成?”。

那人说:“求老爷开恩!小人从高老爷门口路过,见一水汪,我怕弄湿了鞋,就在水边脱了鞋,夹在胳肢窝底下向前走。正走着,就被两位公差大人抓住,押到大堂上来。小人说的句句是真,没有半句谎言。”

县官听了,把惊堂木一拍说:“大胆狂徒,还敢狡辩,你爱惜妻子针线,有失父母遗体,按礼法,应该重打四十大板,知道了不?”那人连连点头称是。接着县官当场把那人释放回家了。

两个家奴见县官当场把那人放了,立即回家报告了高翰林。高翰林问:“狗官说些什么?”两个差役说:“他说爱惜妻子针线,有失父母遗体,按礼法应该重打四十大板。”

高翰林听后,点了点头。说:“是科班,不是钻班。让他好好的做几年吧!”据听说高翰林以后还帮他做了不少的事情。

丑女用智慧救父

河北昌黎赵家庄有个赵员外,夫人早早谢世,撇下一对双胞胎女儿,大的叫桃儿,小的叫杏儿。都说双胞胎模样长得一样,可这姊妹俩长得差出了格,姐姐花容月貌,让人不敢直眼瞅;妹妹奇丑无比,也让人不敢直眼瞅。

老话说,女人就是靠个模样儿吃得开,赵员外让杏儿可真就活活愁煞啦,这样的丑妮子,日后可怎么嫁得出去!来上门求亲的踢破门槛,都是冲姐姐来的。

赵员外放出风去,哪个娶了他家杏儿,嫁妆丰厚。大伙背地里嘲笑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谁个要她!”

爹爹发愁,杏儿却大大咧咧不当回事,她说:“什么人,什么命,绊不倒,尖尖腚。我就这命了,愁是愁不好的,就让它爱咋的便咋的吧。”

她一天小姐也不像个小姐样子,跟小放猪的上山抓鸟,跟打鱼的下河摸虾;人家上学,她也吵吵着念书,爹爹管不住,只好由她。就是不学针线。

姐姐劝她:“你自来就长得不如人,还不好生练一手活儿,哪个肯要你!”

杏儿笑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别看你一副好模样儿,整天对着镜子搽啊抹啊,人是要老的,该不顶用时照样不顶用。”

姐姐听她说得丧气,恼得不屑理她。

赵员外家门前种了一片桃子,这桃子味道十分鲜美,只是熟得太迟,抢卖不上大价钱,因此也不当回事儿,没指派专人侍弄它们。

这一年秋涝天寒,桃子熟得尤其慢,直到砍了高粱,果子还吊在树上呢。割去了高粱头儿,闪下秆子怕下雨淋了,便贪黑扛回来,立在一棵桃树上,围了一大圈儿。这事也就忘记了。

可是到了冬天,拿开那堆高粱杆儿要喂牲口哇,一看,赵员外眼都直了,原来夜里杵高粱捆儿,没成想里面包住的那棵桃树没下果子,严严实实地包在树上,现在打开,果子是鲜的,寒冬腊月吃鲜桃,赶上王母娘娘啦!

赵员外大喜过望,有这样的好东西,自己可舍不得吃,这儿离京城不太远,得献给皇上。找个算卦的问问吉凶吧,得知是上上大吉卦,道是能大富大贵呢。

满家子高兴,唯独二小姐杏儿不同意:“那天不过是我一时突发怪想,弄了这么个把戏,有福咱自己享,凭什么孝敬皇上,恐怕不祥。”

赵员外和桃儿如何听得进这话去!鲜桃送到京城,果然龙心大悦,皇上当时降旨封赵员外为“桃千户”,没什么职权,可到底是皇封的,当地父母官也不敢慢待,听说明年皇上还要派钦差到赵府考查,说是有选大小姐进宫的意思。

听到这风声,地方官员如何不巴结!车来轿往,赵府立时风光起来。赵员外乐得不知天高地厚了,他问杏儿:“如何!”

杏儿道:“爹爹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人半句没说差。现在我们小民乍富,不少人妒忌咱哪,您老人家千万多栽花,少种刺,别弄到墙倒众人推那一天。”

员外没料到她有这么堆难听话等着,恨恨地说:“死妮子,貌丑话凶,没治了。”只是可怜她没娘,又没长上副好模样,也就赌气不屑理她就是。

赵府热热闹闹地过了一年。第二年腊月,一骑快马跑到赵府门前停住。原来是朝廷到了冬天又想吃鲜桃,问怎么还不按时进贡,打发人催取来了。

赵家今秋也想照去年那么存放桃子,可是,天气不比去年,不等霜至,桃子熟透落果,如何存放得住!

如实告诉钦差,皇上发了火,降旨把赵员外满门捉拿,交刑部问欺君之罪。到了这时候,赵员外才想起杏儿的良言,后悔也迟了!

再说杏儿,一到大堂,高呼”冤枉”,声言如果面见皇上,定可让皇上吃到鲜桃,三审官不敢隐瞒,杏儿就得到了面君的机会。

杏儿跪在金銮殿下,对皇上说:“奴本农家一丑女,死无遗憾。我料定皇上今年必然还想那鲜桃,已经悄悄在后山背坡留下了几个果儿……。”

原来,杏儿知道天气不能总如去年那么反常,就根据桃子生长的条件,选后山背阴处移栽了几棵,果然有当年开花的。她就守在山上,织了不少草帘子,日头毒了时,挡住日光,让桃树多见雨水,少受日晒,秋后果然晚熟,又如法用草盖住,又怕虫咬鼠盗,好不容易才保存下来几只鲜桃。

皇上派人带杏儿取得鲜桃,这才转怒为喜,不但赦全家无罪,还要给杏儿个封号。

杏儿说:“民女死过一回的人啦,更不怕皇上怪罪。今冒死进一言,”桃子是天生之物,它有自己的规律,天子硬要逼它改变,兴师动众地为几只鲜桃又是抓人,又是动刑,百姓知道,会很伤心的。

我今年贡桃免罪受封,明年再贡不来呢!这样下去,谁还敢想到万岁呢!”

皇上听了,半天做声不得,说:“真是难得的人才。当今天下多事,急需用人。朕如今不能以貌取人,误了江山。”

立刻降旨,选赵杏儿进宫,当了娘娘。丑女有远虑,好学多问,救了爹爹、全家,也成全了自己。

她的姐姐呢,空有一副好模样,高不成,低不就,在家中整日对着镜子发呆,一听到外面有热闹声音,马上说:“皇上派钦差接我进宫当娘娘啦,快开大门。”直到老还这样,用如今的话说,就是得妄想症啦。

聪明媳妇能巧巧

王家庄有个媳妇叫能巧巧。她不光模样俊,心眼好,还精明过人,千能百巧。能巧巧摊了个生性乖僻、做事古怪的老公公,人们都叫他“王别古”。

这一天,王别古和儿子要下地干活,就交待儿媳妇能巧巧:“眼下活紧,爷俩都在地里吃饭,你蒸没底的馍馍,烧锅九开汤,熬上二十样菜,送到鬼头集去。”说完就下地了。

到了该做饭的时候,能巧巧刀铲瓢勺“平平叭叭”一阵响,饭菜做好了,收拾了挑子,担起来就送饭去了。

王别古老远看见儿媳妇向这里走来,心想:她怎么知道鬼头集就是挨的这块地?等能巧巧放下挑子,揭开饭菀子,他更吃惊,不过他还是说:“拿出没底的馍馍吃饭吧!”能巧巧把窝窝头递给他,他翻来覆去地看:是没底,对了。能巧巧又舀汤端给他,王别古喝了一口问:“这是什么汤?”“九开汤呀!爹,蒸没底馍馍的馏汤水,开了好几滚,十开也过了。”王别古心想:不假,也对了。

能巧巧端出菜来,王别古把眼一瞪说:“怎么才四样?”能巧巧不紧不慢地说:“炒韭(九)菜,调韭(九)菜,生韭(九)菜和熟韭(九),二九一十八,再加一盘子萝卜和一盘子虾。爹,这不够二十样子啦!”王别古心想:都做对了。没话说,只好闷闷地吃饭。能巧巧等他爷俩吃完,收拾了碗筷,担起挑子回家了。

王别古虽然佩服能巧巧机灵,可猜破了他的别古话,心里多少有点不痛快。收工回到家里,见能巧巧正做晚饭,就说:“我饿了。你把那外长骨头里长肉的拿些来,我先吃点垫垫饥。”

能巧巧答应一声,到锅屋端来半筐子煮好的鸡蛋。别古连连点头。

能巧巧抬腿要走,他又喊住了她:“这几天没大事,你拿这一丈布给我做件褂子,做床单被,做两条口袋,剩下的再做条大手巾。”能巧巧笑嘻嘻地接过布出去了。

第二天,能巧巧把褂子递给公公。别古接过褂子抖了抖说:“单被呢?”

能巧巧说:“爹,你白天穿着是褂子,晚上往身上一搭就是单被。”“两条口袋呢?”“袖口一扎就是两条口袋。”“还有手巾呢?”“大襟一掀能擦汗,正好当手巾。”

王别古没了话说,吃完饭就和儿子下地了。锄着地,心里想着能巧巧的机灵,口里还咕念着:“还是儿媳妇,真能!真管用!真行……”

他儿听爹夸自己的媳妇,有些不好意思,就说:“爹,干活就干活,尽念叨什么!”

别古一听,烦了:“怎么?你敢插嘴!”举起锄杠就砸儿子。儿子撒腿就跑,跑到家已上气不接下气。

他媳妇问:“跑什么?看喘的!”“咱爹要打我,在后面赶来了!”“因为什么?”“我接他的话一说,他说我插嘴。”

能巧巧把男人拥进屋,自己走出来,别古已追到院里:“那个人呢?”

能巧巧迎上去:“爹,什么事,还生这么大的气?”“我说话他给我插嘴,我非揍他不行!跑哪去了?”“他上园了。”“上园干什么去?”“扛了一张镢,听他念叨着,说是去刨旋风根。”“胡扯!旋风还有根?”“爹,旋风要没根,话也就没把了!”

王别古嘴张了几张,没话说,不好再打儿子,就低着头回地里去了。

东庄上的张三,好和王别古说个笑话。他骑着马走亲戚,路过这里,见王别古正锄地就招呼了:“别古哥你锄地?”

王别古也很客气:“张三弟,下马歇歇!”“不啦,我说别古哥,今儿你锄几锄板了?”别古愣了,谁单数着锄了几下?张三见别古光发呆,哈哈笑着打马走了。王别古被耍笑,肚里憋气不锄了,挟起锄头往回走。到了家脸还阴沉着。

能巧巧见了问道:“谁又惹您生气了,爹?”“那个张三。他骑马路过咱地头,问我锄了几锄板,你说憋人不憋人?”“爹,您不问问他的马抬了几蹄!”

一句话提醒了王别古,他就又回到地里等张三。

张三走亲戚拐回来,别古停下锄迎上去:“张三弟,你光知道骑马,你知道你的马抬了几蹄了?”

张三被问住了。他跳下马,伸着大拇指说:还是别古哥,我问你地锄了几下,你问我马抬了几蹄,你说不上,我也说不出。好,赌得好!真有两下子。”“什么两下子,比我儿媳妇,一下子也不行。”“儿媳妇?”“是的,她比我强,比你也不差。”“那我和她比比,她要是赢了我,我就把这匹马送给她。”

王别古可知道儿媳的能耐,就领着张三往家走。到了门口,别古说:“你先等等,我给她说一声。”别古见了能巧巧,把张三要和她打赌的事一说,能巧巧点点头说:“爹,走吧!咱赢他匹马去。”

王别古在前,能巧巧在后,来到了门槛,她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停住了。见门口站着张三,就说:“张三叔,您说我是在门里还是在门外?”

张三“吭哧”了一会子,说不上来,只好把马交给王别古。

谁知张三这马是借庙上老和尚的,他和老和尚一说,老和尚气得一拍桌子:“你真没用,把马输给了一个妇道人家。走,跟我要去!”

张三有点打怵:“恐怕您也说不过她。”“哼!我不要一张嘴,用半张嘴就能把马要回来。”老和尚拿了贴膏药,封住了半边嘴。来到王别古门口,呜哩哇啦地喊:“王别古,叫你儿媳妇出来!”

能巧巧听门口有人喊,就走出来:“张三叔,这位师傅,你们有什么事?”

老和尚嘴上糊着膏药,不光话说不清,也觉得不舒适,就用手捂着,大声说:“甭装糊涂,快快给我的马!”

能巧巧说:“马我正用着呢!”“甭给我累坏了!你干什么用的?”“我套上耕锅烙巴来!”“耕锅烙巴?你不怕它往锅里屙屎?”“不要紧的,我用膏药把腚给它糊上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