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饮红楼醉经年:红楼诗词的缱绻深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0:10:20

点击下载

作者:玉彤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遇饮红楼醉经年:红楼诗词的缱绻深情

遇饮红楼醉经年:红楼诗词的缱绻深情试读:

绿蚁新醅酒,能饮一杯无

饮一樽曹氏雪芹陈酿的醇美红楼,也便是饮尽了世间的处处相思、般般哀愁。琥珀光,玉盌盛,这浮泛珠光的杯中精灵,闻遇之,已自因泉香而酒洌,品之,却还因情深而绵长。顿杯阖眼,便能感念到,这股满载着古时中国上千年女儿悲戚、上千年男子漠然的辛辣味道,经五脏六腑激冲而下,撞击灵魂深处,旋即更如爆竹般,便在心中噼啪啪乍放开一片绝美然而凄凉的爆响烟火。

痛则痛矣,却是停杯不能,这便是我读红楼的真切感受。

无疑,曹雪芹这一瓮“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麯”酝酿而出的“万艳同杯”是成功的。一卷残缺不全的《石头记》甫才面世,便已赢得称赏不迭,如今已历两百多载,时代变换和江山风云皆不曾减削它的半分馥郁,反历久弥浓,使凡遇饮这仙酒美酿者,无不沉醉而欲醒不能。

这酒的情味,分层交叠、悲辛莫辨。这一层里,品出了眼泪的痛,那是潇湘馆的黛玉,为自己孤凄的身世和爱情的无望在伤怀。临风洒泪染斑竹,一样伤悲古今同,本与爱人心心相印,但纵有前世情定、半生相守,她为他在心中开出的那一苗绛珠,最终仍被残忍地攀折于他人之手。悲莫悲兮,死作别。她倾尽一生四时不断的血泪,换取的,却是这夙怨难酬、魂归无处的黯然终局。

不,不止黛玉,仍有宝钗的泪。她心有别属的丈夫贾宝玉宿在外间、长夜不寐的执著,却是专为报答已逝的颦儿那永难展开的眉头,他在那厢敬候芳魂,她却在这厢孤独空守。嫁与他就能得到幸福的期许吗?宝钗隐忍的泪水便是对此命运最无声却有力的否定回应。

何况,属于她的悲剧这才刚刚开始,痛苦更在长久的以后。

下一层中,还能辨出些苦涩。那是宫门深禁里的贾元春,在被宣“病逝”后,入梦拜别双亲时含泪的规劝。宫墙森危,仿若一扇牢门,离散了元春与父母兄弟的恩情,也隔绝了她对岁月静好的朴素期冀,从此生生死死,左右不过依着皇帝的心情。不过是披挂着皇妃穿戴的玩偶罢了,她和那家中藏匿,后又被她用作邀功的秦可卿,都是可悲的任人摆弄的棋子,所谓天恩,所谓圣眷,堂皇的说辞下掩盖的,往往是腐臭腌的私心私利。为虚幻的恩宠、渺茫的胜局而忍耐苦久,她们死得虽不值,却也不见为净。贾府中更有一位李纨,为全家族所谓“气节”,守寡一生,这一生的艰辛,怕要比死的痛苦更甚百倍。

另又有一层死灰心冷,自酒香中幽幽渗来。栊翠庵中木鱼笃笃,带发修行的妙玉正在禅床上诵经念佛,一颗静心,早已将方外俗事,尽数全都撵归“槛内”,自己甘愿孤立于“槛外”。起初虽是迫入空门,却满带着誓绝凡尘的孤傲狷介,如此堪破之态,因缘吸引了本就冷心冷眼的贾惜春效慕,这便有了惜春抛弃富贵,缁衣为尼的剧情。从侯府千金,到瓜渡行乞,落差不免引人唏嘘,但较之于她那深藏悲喜、不敢表情的迎春姐姐最后死于狠夫凌虐的命运,却是远远幸运得多了。

再细品咂,于最后一层里,竟还能辨出些喜乐。那是巧舌如簧的熙凤正于合家团聚之时讲说笑话儿,天性烂漫的湘云正在烤肉斗诗、调笑打趣。红楼一梦,悲剧不假,可曹公大笔,却也从未忘记描摹那“死而不僵”的剩余乐景,且偏于乐景中写哀情,才愈显其哀情。所以正热闹处,要教贾母感受着一阵风寒,或是小湖泛游之时,用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助添秋凉,如此,也遂使熙凤与湘云的生不逢时,终于落得一场欢喜忽悲辛的惨淡离场。

倾颓之局似注定,毋论是熙凤、湘云的欢笑,抑或是探春革新除弊的勉力,都徒然散发出些回光一返、崩塌在即的荒凉味道。一夜的风疏雨骤,一夜的绿肥红瘦,麝兰芳蔼、月明水静,这处处的风景、种种的风情,到最后尽数都化为记忆的剪影,被雪芹捕捉沉淀,呕心提炼,以卓然天赋,成就一窟万艳同悲的艺术。

回首唐朝明月,有位名唤李白的酒仙,以一句“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的歌诗诉尽多少酒与诗的缠绵缱绻;又有位名唤白居易的歌者,有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道尽我此刻小小期盼心境。如今,便请由我这个千年后的书者,借李白之诗用作劝歌,将酒杯高举过头:这杯取自雪芹百年红楼美酿的粗朴新酒,尚未细滤,还漂浮着星小绿色泡沫,问君能饮一杯也无?引子 漫说奇书因缘,梦回多事金陵“贾府里的银库几间,金库几间,使的家伙都是金子镶了、玉石嵌了的。”“姑娘做了王妃,自然皇上家的东西分了一半子给娘家。”“他门前的狮子,只怕还是玉石的呢!”

这市井流传的种种议论,说的都是那“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金陵贾家宁荣二府。因着祖上戎马勋功,后又晋了位贤德妃,便使得本就“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贾家,更成为富贵两全的世家望族。

这个占据大半条宁荣街的钟鸣鼎食之家,真实生活究竟何如,一般百姓并不知晓。所能者,不过依隐约窥见的一星半点子“峥嵘轩峻”,或据两府中人花钱如流水的表象,便由着幻想跑马发挥,敷衍作亦真亦假许多传说,为贾氏一族更笼上层神秘莫测的面纱。甚至有人编了传唱歌谣,将其奢靡大肆渲染:宁国府,荣国府,金银财宝如粪土。吃不穷,穿不穷,算来总是一场空。

然而,成长于类似环境下,身为贵族后代的曹雪芹,却似乎专为揭去这一层虚假光环而来。但见他横眉冷目、奋笔疾书,不仅把这些不明就里的臆想猜测统统驱散,还把那千年以来包裹严密的“圣恩”伪装一并破除,在那面漫长的、“瞒与骗”的功德墙上,生生剌出了一道缺口。

却原来不管怎样的富贵荣华、因缘流转,世事左不过皆是大梦“一场空”。

回首溯源,这确只是段“算来总是一场空”的陈旧故事。好景难长、盛筵必散的天机,每个沉醉荣华的人都不愿相信,但无从躲避,自有史来,代代上演。多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的叹咏,多少风流、多少风华,尽数不都已被雨打风吹而去?留下来的,只有暖风拂落花瓣,慵懒懒卷起的一丝味道,莫名熟悉。

毋论雪芹笔下贾家,抑或现实中的雪芹自家,都不能幸免。

昔日曹家,曾享有极致尊荣:雪芹祖父曹寅染疾,康熙皇帝星夜赐药;乾隆六巡江南,曹家四次接驾……可后来呢?倏忽门庭被抄,落难的雪芹“茅椽蓬牖,绳床瓦灶”,流离潦倒,漂泊如蓬。从雕栏玉砌、美姬翩跹的歌舞场,到衰草枯杨、荒凉破败的陋室空堂,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穷通离合,幻换只在旦夕之间。

大起大落之中,片片心肺成灰。历尽磨难,饱尝苦辣的曹雪芹,只得凭一身文才,借由着“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的事业,自题其中百味感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中的荒唐和辛酸,何尝不是雪芹在记录自身所历,作者之痴,正是他在艰难世事中跋涉良久的醒悟。或许,书中那刻有“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的贾氏宗祠匾额,就曾高悬于曹家祠堂,而一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对联,也曾錾挂在曹家堂屋正梁。历经变故,想必雪芹已看透那“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的虚假,认清了“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的伪装。只是,他说不清,也不能说,在那个文网严酷的年代,满腔苦恼沸腾于心,雪芹日夜忍受着煎熬。

许是应着什么机缘,便有两位“骨格不凡,丰神迥异”的仙人,分别幻化作人间一位“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臢更有满头疮”的癞头和尚和“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的跛足道人,翩然而来,专为赴雪芹一场笔下邀约。彼此相逢之下,为全当日“女娲补天未用之石”富贵游历的心愿,二仙受雪芹嘱托,便将那顽石携入红尘,也好将神瑛、绛珠的一段灌溉前缘并作了结。“劫终之日,复还本质”,石上留下的朝代纪年、地域邦国皆无可考的斑驳故事,便是奇书《红楼梦》的由来,也是雪芹“真事隐、假语存”的苦心经营。

曹公开篇就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玄语,后至高鹗续书,又在第一百一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送慈柩故乡全孝道”中,写宝玉重游太虚幻境,入得“真如福地”,也呼应着拟了一副对联云: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

真与假,色与空,只在阅者斟酌取舍之中。正所谓“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又从来“喜笑悲哀都是假,贪求思慕总因痴”,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世上情缘,原都只是些魔障而已。

可叹世人偏看不穿。

为将已感知的、尚未能够感知的尽数沉淀下来,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将自己血肉,都研碎在蘸笔的墨砚里。呕心沥血,惨淡经营,方才酿出这既醇厚又清洌的奇酿美酒,以飨后人芸生各各悲喜。是谓: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

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第一章 落凡尘·不忘古来怜香第一人·贾宝玉

贾宝玉的形象,历经数百年冲击淘洗,已成怜香惜玉、直感多情的温暖象征。然,可曾看到过有哪一部著作,是用“色鬼淫魔”、“孽根祸胎”这样的贬笔,来引见这位尚未登场的第一男主人公呢?不曾。如此异独,唯有雪芹。

写宝玉,从全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便有“怪物”恶词加诸其身。接着黛玉入府,他生母王夫人也道他为“混世魔王”,哄得黛玉回忆起母亲说过这位衔玉而诞的哥哥“顽劣异常”,心下害怕,竟只想着“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这还不够,宝玉真正登场之时,雪芹还特填了两阙《西江月》,将他好一番嘲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

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

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

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

儿形状!

好一个“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如此看来,倒果然是几无可取之处的一块废物了。

却不然。雪芹高妙,偏于这“众人皆欲杀”的气氛中,忽而出一笔“吾意独怜才”的映衬之法,原来这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

红楼一书,只传女儿,男人的服饰一字不屑,然而对于宝玉的穿戴却多次提及,精工细笔,不厌其烦。想来,原是宝玉虽男,却性与女亲,才得特写优待的缘故。除却讲究的服饰,宝玉的人品风流更为夺目:“……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行文至此,读者早被倾倒,先前的种种贬抑基调、世俗流言,早已烟消云散。欲扬先抑,做足工夫,忽然打破,方能惊为天人。曹公运思,果然妙极。

怎能不耗尽心血才情呢?宝玉身上,寄托了曹公太多的理想。“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此语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是警幻仙子对梦游太虚幻境的贾宝玉所言。她还说:“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

此中“意淫”,乃是说贾宝玉以一腔痴情对待女子,其用情之恳切真诚,全不同于“皮肤淫滥”的世俗蠢物一流。甚至不妨说,在女子被视为玩物的漫长封建社会里,贾宝玉对女子之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是他,树起了那个时代怜香惜玉的标杆。

古来中国之于女性,“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鄙弃声便不绝于耳;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的教训中,女子只得被枷禁为男人的附属品。是以缠细腰,裹小脚,悲惨万状,戕害自身,却都只为取悦男人。

久之,不单男人们满意于苛待,便连深受其害的女子自己,也都习惯成自然了。

习非成是的风气之下,鲜有尊重女性的男儿,反之,玩弄女性倒成为他们惯作的游戏。且不说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轮番地上演,便是好容易有了善待女性的故事,其中又不乏虚情假意、惺惺作态之人。

说什么“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却仍是将红颜一一辜负;说什么“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梦幻唯美的辞赋墨迹,却赫然是一条留情处处的逐花浪史。

即若最为女子见重,一生白衣,烟花巷里的柳三变,虽是终日流连于歌姬舞女之中,貌似彼此惺惺相惜,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倾倒痴情女儿无数,但,这难道是他的真情?设若皇帝立赐他高官厚禄,却不知他是否还会淹留于红袖脂粉堆里,只怕那时,他只悔恨自己原来举止荒疏,身份有失吧。

奉旨填词、放浪形骸,实是他不得已的归宿。

唯有大观园里的贾宝玉,毫无功利之心,却是真心待每位女子的,那样的全心全意,实是令人惊叹。然而男权背景之下,这样的坚持,是与世人背道而驰,饱受诟病的。这也便是曹公先要寻尽世间所有难听的话来介绍他,寓褒于贬的渊源。

女子悲剧,早已上演千年,能感受而指之为悲剧者,只有一宝玉,这便是鲁迅先生所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句中之意。宝玉为女子鲜妍的生命枯萎凋零而伤心,他抗拒并超越了他所属的时代。

以曹公的构思缜密,宝玉这个寄托着他最美好期冀的人物身上,是不可能沾染世俗陋习的,但若令他生于浊世,如何超脱其中便是第一桩难事。于是,曹公为他设定了不同凡响的来历,开篇托出,整个故事也由此敷演开去: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

丈,方经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

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

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

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后来的故事我们清楚:这块无才补天的灵石跟随宝玉下降人间,成为宝玉降生时含在嘴里的五彩剔透的“通灵宝玉”。书中还写有“癞头僧诗语”,交代了这人间天上、前世今生的因缘。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灵石本来处于无喜无悲、一切皆空的境界,只因无意间偷听了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在自己身边的高谈阔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乐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它便凡心偶炽,再三恳求他们带自己红尘历游。僧人无奈,施法将其带到“昌明隆盛之邦”——京都,“诗礼簪缨之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大观园,“温柔富贵乡”——怡红院里来了。

知晓这样不凡的来历,便不难理解贾宝玉何以不同于凡尘男子那般追名逐利,反倾心于环肥燕瘦的温柔美丽了。早在他“抓周”的时候,他这“痴”的本性便显露无遗——单单抓取脂粉钗环,被父亲贾政视为生就的“淫魔色鬼”而屡遭训斥。

世俗无法认同贾宝玉这样的“混世魔王”、“祸根孽障”,宝玉的境地实为艰难。幸有贾母心疼孙子,处处抛开原则地护着惯着,在祖母的庇护下,宝玉很是享受了一段随性的快乐日子。

对宝玉来说,除却生命一样重要的灵魂伴侣黛玉,最重要、最能令他开心的,便是他从小到大陪伴身边的娇小姐、俏丫鬟们了。

宝玉曾不止一次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他“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发这般惊世骇俗之论,不免被庸人指为“中看不中吃”的“呆气”,但对于园子里被礼教压制的女子来说,他的尊重和关爱,却如同照亮暗夜的第一道美丽曙光,带给人温暖和希望。

书中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中,作者谈起宝玉的温柔性子时曾这样写道:“宝玉又是天生成惯能做小服低,赔身下气,情性体贴,话语缠绵。”作为爱人,宝玉全心全意,恨不得掏出一颗真心捧给对方。虽然林黛玉爱使小性儿,常把莫名火气一股脑儿全撒在宝玉身上,贾宝玉却能够体谅她寄人篱下缺乏安全感的可怜凄苦,便一味默默都受了,还时时劝解黛玉不要胡乱猜想,要好好调养身子,做些能够高兴的事情。

如果仅对爱人体贴,也许还谈不上是“怜香第一人”,最可贵也最惹争议的,是他对几乎所有出现在身边的女性统统爱护有加。自家姊妹如宝钗、湘云之类自不必说,便是对待丫头们,也同样是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

少时初阅《红楼梦》,读到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委实吃惊不小:若换作在怡红院外的任何地方,一个受了委屈的丫鬟,除了隐忍暗泣,却还能有什么法子呢?然而在宝玉面前,赌气的晴雯不仅对他抱怨嘲讽,甚至把宝玉的扇子刷刷撕了解气,实在夸张,宝玉竟还在一旁怂恿助威。可知近身伺候的袭人、晴雯等人,仰他周全庇护,惯得平日里顶嘴使气已属常见。后来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宝玉偷去看望,她很自然地指使宝玉给她倒茶,也便不足为怪了。

通部红楼,满是宝玉善待姑娘们的记录。最有意思的是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中,因宝玉挨了打,傅家打发来探望的两个婆子看见宝玉自己烫了手,反忙问玉钏儿疼不疼,见四下没人,便议论他“大雨淋得水鸡儿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的呆样,又有在蔷薇架下看龄官画蔷入了迷,雨落下来,全然不知自己身上已湿透了,只管问龄官淋雨了没这样傻乎乎的“呆子”表现。倘若不是爱怜弱势单薄的女儿到了忘我境地,何至于痴傻至此?

想来,遇见宝玉这样体贴入微的男子,大观园里的清净女儿们,也算是有幸的吧。纵使宝玉没有能力保护她们不受伤害,但只要她们还在他身边,便能享受到那时女子想都不敢想的温存与照顾,虽然,走得最快的总是最美的时光。

如果故事注定有个悲伤的结局,那么,宝玉的怜惜就是这些女儿心中绽放的烟花,用那美丽但无法长久的绚烂,装点彼此惨淡的一生。无处烟波见颦卿·林黛玉

自红楼成书以来,“林妹妹”那形销骨立的凄绝之美便深入人心,但凡略通风情的人,想起她,总不免要慨叹唏嘘。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黛玉。每当思及这世外仙姝,脑中就泛出一泊冷湖,这湖仿佛独立于凡界之外,微微泛着些波光粼动,偶尔风过,舞起水上薄雾,袅袅如纱,像是有什么正待诉说,然而终究归于寂静无声。

整日里将珠泪抛洒,始终不曾见容于世,彳亍徘徊中,凄凄然魂断潇湘。这,便是林黛玉的一生。

从来造化不由人。她不知道,自西边角门被抬进荣国府的那一刻起,命运的掌纹便加速蜿蜒,她的一生便要在这里铺展开去;她不知道,缘起缘灭,爱恨悲欢,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与宝玉的一段死生缠绵,三生石上,情劫早已注定。

那夜掷花名签,黛玉那一支上描着芙蓉,上题“风露清愁”,一如她的性情。“莫怨东风当自嗟”的前头,隐去的是宋代文人欧阳修的叹息:“红颜胜人多薄命。”黛玉之薄命,正与她“红颜胜人”相照应,凡见她之人,无不称其风流袅娜、举世无双,究竟是怎样的美,又代代有代代的附会。只从贾宝玉的眼里看去: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

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品读之,黛玉眉宇间的秀气和行止间的优雅自不待言。但若只论美貌,世上佳人何其多哉,她的奇绝,更在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敏感纤弱、细腻多思,在于那“泪光点点”的悲情之美。是以得宝玉赠字曰“颦”。

眉尖若蹙,颦而难舒,正是黛玉愁郁敏警的画像。

幼年丧母,少年殁父,已是大不幸;原为父母掌上明珠,转眼便成他人篱下寄孤,客居的外祖母家偏还是个皇亲国戚的大家庭。莫说多疑善感的黛玉,便是任一小小女子,初来到这“到底是客边”的所在,也必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去”。

自卑的种子,从此埋下了根,偏还才高自许,孤高更致疏离。在外人看来,黛玉的性子,总是不易亲近的了。她敏感至极,生怕被人看低,那一声声冷笑暗讽,那“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的挖苦,还有那“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的泣诉,都使她看起来玻璃娃娃一般易碎而不可碰触。

于是,纵然是“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却毕竟冷漠如冰。缺乏耐心的人们,表面上虽仍敷衍着,心里却不免与她生出了距离,私底下早给她贴上了“尖酸刻薄”、“任性刁钻”的标签。好在她倒也乐得远离众人,只独守着一围修竹,教鹦鹉背诗,或焚香等候燕子归来,把自己的生活过得诗意盎然。

一个人尝浮世轻愁,一个人看细水长流。

品味孤独,是一种超然的情怀。“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是美人对尘嚣的绝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天地一人的江湖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再热闹也掩不住、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哀愁。黛玉所拥有的,也正是这样一份目下无尘、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她领受这孤独,深醉于它浓酽婉转的美,纵然是不得已而为之,纵然饱含苦涩凄凉,她仍兀自沉浸其中,不管不顾。

这日,她又是孤身一人。前一晚被晴雯拒于怡红院外,她误会宝玉故意与自己疏远。芒种佳节,本该和姊妹们共祭花神,黛玉却“独抱幽芳出闺阁”,兀自立在远离众人的角落——先前与宝玉共同埋葬桃花的花塚前。但见得落英乱阵,便有了一幅这样的葬花图: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阁,忍踏落花来复去。

见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的浓烈凄美之景,又兼心中结郁难舒,多情如她,怎不泪如雨下?是以“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想这些花儿,“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不正如同自己薄命?临风洒泪,倚锄伤情,半为这飘逝的飞花,半为自己无根的命运。

既然“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是自己与飞花共有的结局,只不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会是与她知心的宝玉吗?昨夜探访,他迎了宝钗进门,自己却不得而入,害苦了自己“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原来宝玉也是指望不了的。念及此,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叹,惊得暗处里躲着听吟的宝玉怀里的花瓣撒了一地……

黛玉每落泪,并不需要太多理由,甚至根本不需要理由,在她胸中,随时涌荡缠绵着一股难与人说的抑郁,落红能让她落泪,鸟鸣也令她心惊。闲愁万种的秋夜,“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听唱“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要心动神摇、站立不住之人,此时自然更是难以自持。这便是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这晚黛玉歪在床上,回想起白日里宝钗来探,惠赠燕窝,彼此说了许多推心置腹的话。原来,身旁姐妹中,最令黛玉担心忌惮,至于素常以“心里藏奸”去揣度的这一位宝姐姐,却实在算得是她的一位知音。

世事往往如此,以为最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之人,往往是最能够了解你的人。

窗外正是夜阴沉黑,雨滴竹梢,黛玉不禁心中有感,吟成一首《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拟《春江花月夜》之格,恨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值得个“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竟又迎来了个“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的无眠之夜。

此回之后,钗黛前嫌尽释、互怜相惜。《琴曲四章》里,黛玉对宝钗“予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遭兮多烦忧。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忧”的唱和,在看似清淡的铺陈中,已将宝钗与自己的境遇联系到了一起。同是红尘沦落人,黛玉叹息宝钗“不自由”,又深悲自己“多烦忧”,其实不论孤傲如黛,抑或克己如钗,兜兜转转,终是怎么也走不到幸福的明天。

难道要求她如宝钗般事事周全?那便没有黛玉了。使她处处隔绝于人的,是生就的天性。没有人能强迫她赢取所有人的欢心——宁愿寂寞,宁愿不容于世,只为自己的心,只为自己而活,这便是与世间大多数人都不同的林黛玉。

如此,便再无指摘黛玉矜持自许的理由。她的孤单她的伤,说是孤芳自赏也好,顾影自怜也罢,让这一朵注定不能盛放的花,只随着自己的心性舒展吧。不知是否可怜她镜影清减,遂有满树夭夭的桃花纷扬飘落: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这是黛玉所作《桃花行》中的诗句。因着这首诗,本已萧疏的海棠诗社重又聚拢起来,便是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宝玉读过,“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泪”,说:“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薄命的黛玉,恰似这夭夭桃花,不知不觉间,已如夕阳晚景。桃花谢枝那一瞬,她仿佛阅尽自己一生: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空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悲身世如风吹落花,题素怨问谁解秋心?工愁工病的林黛玉,流泪不尽的林黛玉,清早起来,揽镜自照,正是“瘦影正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又是“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可谁才是她的卿?谁是她的解铃人?

是宝玉,那个读《桃花行》而下泪的人。她的幸与不幸,全在于这个懂她最深也爱她最深的贾宝玉,他是她的命中情缘,也是她的前定劫数。

他曾咬牙作出“你放心”的承诺,也曾雨夜探病而来,还曾逼问着黛玉道:“难道你只知道你的心,就不知道我的心不成?”话中并存的温暖与痛苦,令人闻之动容。他对她表示最高的尊重,付出最纯的挚爱,许下铭心刻骨的生死不离。

她爱宝玉,却爱得孤独绝望。心内自是涌动着万千情愫,奈何无人做主,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担忧,仿佛深藏了一个汹涌的海洋,流出来,却只有千行泪珠。

她所求的,不过是清静而纯粹的两个人,知心依偎。

然而最难实现的,往往也正是最平淡的幸福。

背负着沉重的心事,对爱情,黛玉始终不曾安心。她急切地一次次称量自己在宝玉心里的分量,以确认自己存在的意义。敏感和猜疑的脾性儿,又使她总在和宝玉激烈的冲突中,在伤害对方也伤害自己的同时,才能将心稍稍放稳。

分明依依你侬我侬,偏又极少以温吞和平的言辞表达,宝黛的爱情,也因此成了历来读红楼者最怕、最揪心的部分。我为的是我的心·宝黛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

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

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我为的是我的心。”这是她常挂嘴边的话,不仅这样说着,也这样去做。一往而深的孽债痴情,悲欢,生死,反复折磨,全为的是这颗心。

这颗心,注定是要和贾宝玉纠缠在一起的。想来,或许在黛玉的臂弯,有着一粒朱砂痣,那是她还是灵河之畔的一棵绛珠仙草时,为神瑛侍者刻下的记痕。

瑛,美玉也。神瑛侍者,正是贾宝玉的前身。黛玉记得他,当曾受侍者灌溉之恩的仙草修成女儿身,过着“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的逍遥生活时,她五内郁结的那股缠绵却从不曾有一刻消散。

绛为血,珠为泪,当神瑛侍者思凡下界后,这三生石畔旧精魂,便相随神瑛下凡,欲以一生眼泪,专为报他灌溉之恩。如此,便无怪乎“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的自问,和初初相遇之时,心中“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的思量了。“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玉这话,迅疾如电光火闪般穿越前世,破空而来,那尘世浮沉、今生遭际,从此得以大幕开启。二人青梅竹马,“昼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似胶如漆”。

若能持续这般静好无澜,就是一种幸福,但敌不过的,总是世景变迁。黛玉的万千心事,无奈何全都付诸逝水,再看时,无非都化作些水中月、镜中花,在眼前影影绰绰,仿佛分明,却偏偏抓不牢半分。

怨宝玉么?你总责他“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然而他对你的情,真不曾掺有半分虚假。“凭我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收拾的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到来……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替丫头们都想到了。”贾宝玉的表白幼稚傻气,却字字肺腑。再细看宝玉的其他表白,要么“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要么“你死了我当和尚”,蠢笨粗直,与他一贯机灵全不相符。

真爱一个人,在她面前是会手足无措,丢了自己的。因为心有顾忌,这顾忌又全是为了对方的处境考虑,表现出来,便是宝玉这般的痴痴傻傻。

一旦自处,或在应酬间隙想起她来,一腔真情便再也抑制不住了。譬如与薛蟠、冯紫英小聚饮酒之时,宝玉只教挂念随着优美的唱曲娓娓道出: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她终日里“雨打梨花深闭门”,想起那情景,再想到两人这几日的口角误会,宝玉不禁忧从中来:滴不尽相思血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

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

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字里行间,全是黛玉身影,忧心她此刻的心情是不是好了一点,是否还在生自己的气,是否又在呜咽饮泣、茶饭不思,熬坏了身子,可又不知如何是好了。

他曾向她直言劝慰:“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缘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这样的知心关怀,黛玉听了,心事瞬间被击中,千言万语就在嘴边,却竟半天不能吐半个字,忽而将疑虑都化为了感动和幸福。再回想起适才听到湘云劝他留心仕途,他对湘云说的:“林妹妹从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不单黛玉,读者看到,也感宽慰。

世间所难得的,不过是男子得到了一个懂得自己的女子,女子得到了一个爱自己的男子。

宝玉和黛玉,便是这样既互为知音,又深深相爱。

有一次宝玉受了袭人揶揄,心里烦闷,剪灯烹茶,续了段《庄子·胠箧》文。次日早晨被林黛玉看到,黛玉提笔即兴嘲道:“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亲昵戏谑活泼可爱,若非知音,若无恋人间的亲密,怎会作如是交流?这实在是他们悲剧恋爱中难得的甜蜜插曲。

只是,幸福自然是因为爱,痛苦往往也是因为爱。

与宝玉的爱,是黛玉性命所托。她不仅将他引为知心爱人,更把他当成了比自己更重要的全部,宝玉对黛玉,又何尝不是如此。然而痛苦也由此而生——爱情中,越是全心全意,就越易受伤害,不是受伤于爱人,就是受伤于现实。宝黛的爱情悲剧,则是兼而有之。

在宝玉这里,是“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林黛玉这厢“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

如果说不痛苦的爱情是不深刻的,宝黛的爱可谓深刻至极。然而深刻并不是他们想要的,最最向往的简单的幸福,于他们却是无缘的。

每一次争吵都那样令人揪心,吵到一个病,一个疯,一个迎风洒泪,一个对月长吁。“不是冤家不聚头”,吵,是因为有爱,不然,怎从不见宝玉与宝钗大吵大闹?压抑之下,刻骨相思却要以激烈冲突来表达。每吵完,虽然他们的关系又推进一步,但激烈的对峙毕竟是把双刃刀,黛玉和宝玉伤痕累累,谁也不能逃脱。

许是因缘天定莫强求,谁又能说得清楚?更何况,本就为了结“一干风月孽债”,还前世那施露滴水之恩。因着世俗打压,情深缘浅,宝黛最终没能够走到一起。也许,他们本就只能永远活在灵魂之恋中,新娘头上那艳红的“劳什子”喜帕,于他们却并不适合,只有宝钗能顶着它,李代桃僵嫁与宝玉的躯壳。

想起那年宝玉“你证我证,心证意证”的《参禅偈》,黛玉续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收尾,原是一语成谶。

深爱对方却又无法相守,从而劳燕分飞的故事从来不乏,倘若常人遇到,最多彼此道声珍重。毕竟相爱容易相处难,从此天各一方,心里保存着对方最初的模样,此生再不相逢,倒也胜却人间无数。设若林黛玉也能如此,世间虽能多一段相忘于江湖的传说,但红楼一梦,势必因此就失了七分颜色。

不能与爱人厮守,她是宁肯死去的。

也许,相比起世俗婚姻经营的艰难,死或许是黛玉更好的选择,虽然仿佛她从来就没有权利去选择。属于清风的,就让清风带走,如此,才不负她成为潇湘妃子的独步古今。

弥留之际,仍牵念的,是一方承载着两人记忆的诗帕。是以她拼命要紫鹃寻将出来,看那帕上泪迹墨痕洇染一处,往事千端,一一心头过: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这旧帕还是那年宝玉挨打后,支开袭人,专派晴雯送过来的。如今晴雯已死,自己将死,默默看着自己当时题帕的三首绝句,真不敢想象彼时黛玉心境。

这三首诗各有侧重。第一首咏宝玉赠帕,自问成日价泪水涟涟的因由,被宝玉赠帕打通关节,才知全是为了两人知音相惜的缘故;第二首是黛玉为二人心愿难偿而愤懑痛苦的自画像;第三首,黛玉用了娥皇、女英哭舜,泪洒妃竹殉情而死的典故,升华了与宝玉之间的爱情,却也埋下了今日泪尽而亡的伏笔。

三首诗,没有一首不是浸泡在苦泪里。心中寄托已无,生命便像断了线的风筝,无心飘摇,只管酝酿坠落的姿态。

焚诗稿,断痴情。求速死,抗浊世。“芳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那边正吹打着迎亲,这边竹梢风动、月影移墙,两相对比,黛玉的辞世愈显凄凉。这凄凉仿佛又正宣告着某种不妥协,她用最后一刻,书写了与这人世无法调和的凄婉决绝。这“失意人逢失意事,新啼痕间旧啼痕”的还泪人生,总算是走到了尽头。

这是必然的结局,也是他们最好的结局。

当年看87版电视剧《红楼梦》,宝玉掀起红盖头与宝钗对视的一刹那,竟觉得眼前的画面这样和谐美好,这样恰到好处,连自己也吃了一惊:此时此刻,不是理应同情黛玉而嫌恶宝钗的吗?然而,却是丝毫也嫌恶不起来。

犹记那镜头交叠对照,正努力表现着宝玉的幻觉,那位凤冠霞帔的美人儿一会儿是宝钗,一会儿是黛玉。宝玉心里自然只愿意相信那是黛玉,可我总觉得,这俗艳的婚床、大红的包装,根本就不是黛玉的风格,倒是庆幸她已溘然长逝。

这恶俗的世界,倒是不见为净。

去的时候,不光“身子是干净的”,就连心灵,她又何曾沾染过半点俗尘。

所以,竟还是舍了相守的好。那时代要求的是天造地设的般配婚姻,宝黛的爱,注定是无法盛装在那畸形的容器中的,否则便会窒息。

他们是决不愿意受制于人的。宝玉是另一个常说“我为的是我的心”的人,为着真爱已死,人生无望,他再无心眷恋红尘。

早年宝钗过生日,无意间向宝玉介绍的《寄生草》一曲已使宝玉佛心大动,“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前碌碌却为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尚余音袅袅,驻足潇湘,那修竹千竿,似林涛跌宕,催人离行。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

他曾许诺黛玉:“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面对妹妹“水止珠沉,奈何?”的痴问,宝玉当即给出了这“我心志已决,像沾泥的柳絮一样坚定不移,决不像随着春风轻狂起舞的鹧鸪般漂浮不定”的答案。

宝玉便是这样,斩断尘缘,追随黛玉离世出家而去,兑现了对她的诺言。娇娥原是诗状元·黛玉诗

这是个诗的国度,凡读书人,无不浸润于那或短或长、或古或律的诗性传统之中。除却自己偶然赋得,一帮风流雅士聚在一起,少不得便要起诗社、和酬唱。“一曲新词酒一杯”,这原是文人素爱之事,曲水流觞,杯停诗出,何其浪漫雅致、情调盎然,直叫人叹息今日生活的无趣和粗糙。

但这毕竟都是些男人的游戏。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正经人家的女儿,是不许认真习诗的。至多知晓个一星半点,不至未来夫君提起,答不上话。多数时候,她们只是翻来覆去地吟被奉作经典的《女诫》、《内训》。纵是好书,日日翻阅,也觉面目可憎了,何况又很是空洞乏味,无非充斥着些三从四德,真真又臭又冷。

因此,古代才女的分布,便如同个沙漏形状。要么出身书香名门,为将来相夫教子计,势必要多读些书,卓文君、李清照便是代表;要么沉沦在社会最底层,因着已是堕落青楼,自然也就不再勉强什么德行,为取悦客人,填词作曲倒成了她们训练的项目。才貌双全的秦淮八艳,算是这棵苦树生出的奇葩。

如是观之,公府千金居住的大观园,不在才女频出的土壤之列。第三回里,林黛玉初到贾府,贾母便令:“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黛玉问四春姐妹们都读什么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就罢了!”虽说大有谦逊调侃意味,然而大家族中的长者,对金闺女儿们读书的不以为意,可见一斑。

彼时,读经涉史、吟诗作赋,对闺中女儿言,只能当作边角娱乐,为生活点缀增色。学得多、学得好了,不仅不会赢得才名,反而会遭到责难。正如薛宝钗对黛玉的劝解:“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但偏生这林黛玉,处处不与人同的林黛玉,在这“非女儿本分”的才学上,颇有造诣。虽然口中谨慎地答着只刚读了《四书》,事实却远不止此。

黛玉何以不同于其他女儿,得习诗书,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中可知一二:“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女如珍,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黛玉原有个弟弟,可惜只活到三岁就夭折了。父母上了年纪,独她一个女儿,自然便将所有的爱意和希望全都倾注在黛玉身上,是以为她聘请先生,当做男孩教养,难怪黛玉能够接触到《四书》这样男学生的教材。后来行酒令时,她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天高猿啸哀”等千古名句,更是自然了。

因为黛玉家教良好,又天资甚高,所以她的诗奇思迭出,才华绝世。那落到纸上的深浅墨迹,常常不只是感情的独白、思想的承载,有时候,更是生命的寓托。

第四十八回里写到香菱学诗,林黛玉指导她时也说出了自己的诗观。

香菱:“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情趣真了,连词句都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好一句“不以词害意”。黛玉事事坚持真我,在作诗这件事上也含糊不得。

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最是讲究意境的营造。故唐诗第一,其妙正在于境界,也便是林黛玉最为看重的“情趣”。最妙的诗所追求的,正是那“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那只在心口兜转却难与人言的好处。

自唐以后,只从境界上论,诗歌大体全在走下坡路。宋不如唐,元不如宋,至于明清,更是旧调拨弹,几无可观。《红楼梦》中称得上极好的诗并不多,黛玉的作品,却有着几分难得的风流雅致。

诗如其人。慧根独具、生性叛逆的黛玉,有着平凡女子断难具备的眼力: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这是黛玉作的灯谜诗,谜底是走马灯。騄駬也叫“绿耳”,是千里马的名字。走马灯中的马自然无需缰绳驾驭,只需燃之以烛,便可团团驱驰。虽说气势汹汹,毕竟只能在人为搭建的螯背状灯山上施展而引人称赞,一旦主人加以控制,烛灭而行动顿止。这灯谜的答案虽不难猜,若再深一层思量,却让人不能不佩服黛玉的眼光。这外强中干的走马花灯,莫不是在影射贾家命运?荣宁二府,马背上起家,以武功风云一时。可一朝触犯龙颜,顷刻间也便覆灭成空。

黛玉这首诗,虽不能代表她作品的最高水准,却分明就是家族之变的预言。在那鲜花著锦的鼎盛时期,女子能有如此眼力,教人不能不对她敬重几分。

她的思想,还不止于此,更令人佩服的,是她在《五美吟》中流露出的见解。且先看这首《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越女西施的故事,早已流传经年,关于她的结局,说与范蠡同泛五湖的有,说她沉水逐浪而死的也有,黛玉所采,显是后说。“一代倾城”又如何?还不如那丑陋的东施,倒是得以守在家乡,平安终老。美丽的代价,常常就是命比纸薄。

黛玉为西施不平,叹息她作为“美人计”中的棋子,被男人摆弄的悲惨命运。“千里家山,万般心事,不堪尽日回首。且挨岁更时换,定有天长地久。南望也,绕若耶烟水,何处溪头。”从来吟唱西施,像梁辰鱼这样发哀怜叹惋调子者众矣。只是或罩了这思乡的外衣,或借了西施思念旧情人之“溪沙在手,那人何处,空锁翠眉依旧”的幻想,对西施悲剧的原因,悲悯有余,却嫌遮掩。黛玉一针见血地指出,红颜命薄,始作俑者却是操纵她们的男子。又有《明妃》可证: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明妃出嫁,泪洒空枝,与那塞外飞沙一样茫茫的,是她莫测的前路。此情此景,令人怎不发“红颜薄命古今同”的感慨。黛玉怜惜她,落笔讥讽汉元帝何曾真是“轻颜色”,否则为何要用画工,又为何一见昭君,“大惊,意欲留之”呢?说到底,昭君的不幸,汉元帝难辞其咎。

相比西施和昭君无法自决的命运,黛玉看来,另一位著名的美人虞姬,因为拥有霸王的爱,却要多出些许安慰了。虽然她身死军中,生前却得与霸王丝罗共结、戎马相从,纵然他曾许她“相期定关中”、“鸣佩入秦宫”的约定不能实现,但死在爱人怀抱,虞姬“幽恨”难免,却也含笑九泉了: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何况,她以弱女之身,将忠心置于生命之上,与史上黥布、彭越这类信仰游离、叛国叛君的须眉将军相对照,谁崇高,谁卑琐,黛玉诗中,高下立见。“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的话,让深爱着他的虞姬心碎。黛玉选择了相信虞姬与霸王是真心相爱,如此方不辜负美人芳魂。然而,她却不愿相信西晋大官僚石崇对侍妾绿珠的情意,以至认为绿珠的死,就是完完全全的不值得: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开头二句,用倒装句式,写绿珠实际上并不为石崇器重。那石崇何曾是个怜香惜玉之人?《世说新语》里载,石崇性好奢靡,贪酷骄纵,帝王家尚且珍视的珊瑚宝树,他竟视为瓦砾,任意作践;要客燕集,令美人行酒,客若饮酒不尽,责斩美人。有时为劝一客饮酒,竟斩美人多至三人。对他来说,珊瑚美人,不过如同瓦砾,都免不了日久见弃的命运。

只可惜,绿珠认识不到这一点。当石崇将孙秀使人向他讨要绿珠的情况对她说明时,绿珠即泣曰:“当效死君前。”言罢自投高楼而死。“何曾石尉重娇娆”。其实,石崇怎会在意一个侍妾的去留?《拾遗记》载,石崇就抛弃过一个与他朝夕相伴的宠妾翔凤。绿珠糊涂,难道不知今日被弃的翔凤,就是明日绿珠。为他而死,岂非不值。

黛玉在揭露石崇以假意换取绿珠真心的同时,还揭示了这悲剧发生的原因——表面来看是往生因果,实际是腐朽的伦理道德对女性观念的毒害。

由是,对那个能够挣脱凡俗、大胆追爱的奇女子红拂,黛玉满心赞赏: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馀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只因李靖虽为布衣而“长揖雄谈态自殊”的气度,红拂便敢于夜奔相许,大胆告白:“妾侍杨司空久,阅天下之人多矣,无如公者。”她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但对李靖青眼有加,对当时正权倾一时的杨素,竟断言“彼尸居馀气,不足畏也”,不愧当得“美人巨眼”。末路穷途的杨府,注定拴不住这位“女丈夫”。

黛玉对红拂,是由衷地敬佩和歆羡,娇弱外表下那颗叛逆的心,展露无遗。

读罢《五美吟》,她骨子里的一股子叛逆劲、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才如抽丝剥茧般呈现,照亮了久为人所忽略的一个别样林黛玉。

因为叛逆,行牙牌令时她冲口而出的“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露了馅儿,被薛宝钗揪住,狠狠教训了一番。

毕竟不是侠女,一个寄人篱下的闺秀,想要跳出自己的小天地,左冲右突,结果也还是留下自己默数累累伤痕。她只能在每个“无赖诗魔昏晓侵”的时分,“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悲怆幽怨,是她所有诗作的底色。即便是在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与湘云于凹晶馆中联句,虽有“三五中秋夕,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良夜景暄暄”作始,到得后头,仍旧以一句黛玉式的“冷月葬花魂”收尾,就连粗枝大叶的湘云都忍不住劝她要想开些。

可是,若要能想得开,除非她已不再是她。

多数时候,黛玉纤细敏感,所作诗词总笼罩着愁云惨雾。从“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到“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一首《唐多令》,叹柳花飘零,无一字不含血带泪;但从她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妙思和咏螃蟹“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的调皮,我们也会惊奇地发现整日里哀愁深重的她热爱生活的另外一面。

敏才过人、诗思奇特而功利最少、最具文学美,怪道众人赛诗,几乎回回都推潇湘妃子独占鳌头。第二章 恨相逢·空梦无情如何也动人·薛宝钗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逢怡红公子宝玉生日,园中小姐丫鬟为他夜宴庆祝。推杯换盏的当儿,自然免不了行花名签酒令,薛宝钗便是第一位掣签者。她抽的那一支上画着牡丹,题着“艳冠群芳”,下边镌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注“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在座众人对她“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的恭维,恰代表着世人对薛宝钗品性的确评。“任是无情也动人”,句出自晚唐诗人罗隐的《牡丹花》: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又据《本草·牡丹》:“群花之中,以牡丹为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至于芙蓉,则又等而下之,远不能与牡丹抗衡了。然而,当夜抽中芙蓉的,正是林黛玉。

似爱恨情仇天意注定,薛宝钗的到来,无疑扰乱了宝哥哥的心。何况,她的完美,竟叫人挑不出刺儿来,倒把黛玉的缺点衬托得暴露无遗。一时间“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自然,宝钗成了黛玉最大的挑战。

牡丹娇贵,绛罗帐中养尊处优,正如宝钗出身。她来自皇商巨贾之家,“珍珠如土金如铁”,远非没落的林家可比,惹得黛玉只得叹息:“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我是一无所有。”

牡丹不单雍容,还春光独占,尽得风流,不然怎会被唐人奉为国色,比之杨贵妃:“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花因美人获名“解语”,人与牡丹相映成趣,千娇百媚中,只惊鸿一瞥,从此便再难忘却。宝钗其人,全然当得起这“艳冠群芳”的赞誉。

她论容貌,“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分明可以匹敌黛玉;论衣着,“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惟觉淡雅”,贵族风范,尽在曹公的轻描淡写之中呈现;论天资才学,宝钗也不在黛玉之下。她通今博古,丹青、词赋、戏曲、舞美,甚至医药无所不晓,却又更贵在深藏不露、雅涵宽宏。

书中第二十三回里,黛玉才阅了《西厢》,到得四十回中行酒令时,便锋芒毕露,脱口而出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得以立刻辨出正是闺阁禁书《西厢记》中词句,只因这是她早于“从小七八岁上”就看过了的;园中姐妹结诗社,偶能压倒黛玉的,也只有她。行牙牌令时,出自宝钗之手的“水荇牵风翠带长”、“处处风波处处愁”,既切题逼真,又端庄典雅,已叫人高看。待到第七十回园中最后一次诗会,宝钗更是以一首气韵天成的《临江仙》拔得头筹: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

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

借力,送我上青云!“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这是她独运的匠心。宝钗这阕词,无论从创意、遣词还是造境,都堪称完美。刚看开头,湘云先就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读罢以后,众人皆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

只是可惜,宝钗作诗,与她的人一样,固然精致无双,却不似妹妹般真性情,读来总觉遮遮掩掩,少了些清澈的灵性。譬如她的这首《画菊》:诗余戏笔不如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看来便是只在字面上做文章,遣词倒用的极好,“聚叶”、“攒花”如泼墨晕染,显出宝钗诗画交融的境界,“风前影”、“腕底香”灵动洒脱,又将画菊人的神采写活。最后却调侃道:“不要被我的画所骗,以为真是采自花圃的菊花,我只是把画贴在屏风上聊慰重阳寂寞罢了。”情趣有了,却失于缺少精魄,稍嫌空洞,读来不甚能感染人心,不及那首《临江仙》,却也真是“无情也动人”了。

如果说“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为宝钗惹了几百年的指摘,世人皆以此作为她醉心于飞黄腾达的铁证,那么她为打趣宝黛而戏作的《螃蟹咏》,其中所流露的俗念愈发明显: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海棠社的诗人们看了,“都说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作者宝钗因此得了螃蟹诗之冠。

宝钗在诗里寓的“大意”,便是顺应世道的规劝。其中“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一联,简直是对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和“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嘲弄。至于尾联两句,看去是在贬螃蟹,实则是对宝玉的警示。须知宝玉可是先做了这首忘乎所以的《螃蟹咏》: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宝玉这诗,像是在笑螃蟹,又像在嘲自己。他将大文豪苏东坡引为同调,自我调侃一番,尤其尾联“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两句,令人不禁想起了东坡“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的自嘲。苏轼才华横溢,却不为世用,一生沉浮,只有诗酒自娱为伴,宝玉诗中,颇有些自况坡翁,洋洋得意的意思。对宝钗的讽刺劝解,他显然全不曾放在心上。

宝玉与宝钗,浑在两个世界,比如对待权贵,一个冷淡轻蔑,一个顺承迎合。

皇宫里的人,最是怠慢不得。第十七至十八回里,元妃归省,宝钗作应制诗《凝晖钟瑞》,只听这题目,便觉空洞逢迎。果然,颔联“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将元妃比作凤凰,尾联“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更是把元妃夸上了天:“您文采飞扬,我只有自惭,哪里还敢写些什么。”果得贵妃称赏:“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虽然得到这夸奖的还有黛玉并列,但给黛玉诗“与众不同”的评价,颇有客套敷衍意味,宝钗的诗,才深得上心。后来宫里赏赐端午礼品,独宝钗和宝玉的一样,指婚之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慢说一块与通灵宝玉正好能凑成一对儿的金锁每让黛玉瞧见,已然触目惊心,宝姐姐的为人处世,更是黛玉的一块心病。“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人心”。贾母、王夫人面前,宝钗恭顺识体,赢得不少“到底宝丫头好”的赞许;同辈玩笑,她应付起来游刃有余;丫头婆子们的利益,她尽量顾全;就连没人待见的赵姨娘,收到宝钗礼物,也连声称赞“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

对待素日将自己当做敌人,明里争、暗里较劲的林黛玉,宝钗表现得极有涵养。黛玉犯了闺阁禁忌,宝钗只私下里提醒,“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一回,黛玉对她已是“竟大感激”,“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