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教的勇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5:02:22

点击下载

作者:岸见一郎

出版社:云南晨光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管教的勇气

不管教的勇气试读:

自序 为了孩子的幸福

我们做父母的不想让孩子再经历和我们一样的痛苦,但孩子们对我们的人生经验往往不屑一顾,于是就这样一代一代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就像那不断涌来的波浪。在山本有三所著的《波浪》中,主人公面对着那不断涌来的波浪说出了下面的话:“自有人类之后,时间过去了几万年,几十万年,可人类在这方面仿佛没有什么进步。我认为自然的发展是很缓慢的,简直是过于缓慢了。我这么想,难道是太性急了吗?”

我的父母看到我的生活方式也许曾有过以上的感觉,而我看着自己的孩子也有过同样的想法。

尽管如此,迷茫、失误、痛苦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不过这些也不是毫无益处。每个人都要通过这些经历来获得成长。

但是,完全依靠自然而然的成长未免太耗费时间,于是,为了孩子们尽量少经历挫折,为了他们能够幸福地生活,任何一个时代的父母都非常关心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学会

我写作本书的主要依据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创立的个体心理学。阿德勒在维也纳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儿童指导中心,他很早就开始对教育给予极大关注,曾说心理学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学会的学科。心理学不仅仅是要学习理论还必须不断付诸实践。

虽然,阿德勒的思想很简单。但是,对于那些通过本书初次接触阿德勒思想的读者而言,即使能够理解理论,实践起来恐怕也并不容易。这是因为人们往往不太容易接受与传统教育理念截然不同的新观点。此外,甚至还有人会觉得,自己以往对孩子所说所做的事情统统被否定了。

实际上,我们只有与孩子建立了良好关系,才能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有效指导。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阿德勒为我们提供了简单、切实、有效的方案,所以希望大家即使有所抵触也要坚持读下去。

自立的三大条件

我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自立”。

孩子小的时候,离开父母的帮助根本无法生存。但是,这种状态不会一直持续,很多情况下,孩子的独立期要比父母想象的来得更早。

但是,如果父母注意不到这一点,总是认为孩子还太小的话,孩子就会装作无法自立。父母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自立是怎么回事,那就很可能会妨碍孩子自立。

我认为自立需要以下三个条件。

1.能够独立做出选择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朋友打来电话问要不要出去玩儿。远离学区居住的我放学回家之后从未出去和朋友们玩儿过,所以就去问父母自己能不能出去玩儿。我那时认为出去玩儿必须得到父母的许可。

妈妈对我说:“这种事情自己决定就好了。”听了妈妈的话之后,我深感惭愧。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把无法决定的事情推给父母。而自立的首要条件就是能够对那些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和必须由自己来决定的事情独立做出选择。

2.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

有的人无法独立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合适,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就不能认可自己的价值。

无法独立确定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得到别人的赞美就开心,一旦被批评就会马上改变自己的言行,这其实是无法自立的表现。

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因为从小经常被大人批评或者表扬。孩子通常不希望被批评而是尽量被表扬,他们会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而好好表现,而好好表现的想法一旦无法达成就有可能会有坏的表现。

上面这两种做法都是为了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但是,重要的并不是与别人不同,而是发现自身的价值。关于孩子应该如何接纳真实的自己这一问题,本书正文部分将进行详细说明。

3.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正如前面所讲,孩子在小时候需要父母不断的帮助,但有些孩子即使自己能够自立了依然假装什么都不会,理所当然地从周围的大人那里索取帮助。这样的孩子其实是错误地把自己当成了家庭的中心。

这样的孩子认为,只要一遇到麻烦,别人就必须为自己解决一切困难,自己必须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如果得不到想要的关注,哪怕做坏事也要想办法得到。

通常,人们都会属于多个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找到存在感,觉得自己是共同体的一部分,但这和认为自己是共同体的中心完全是两回事。

如果需要的话,别人也许会帮助自己,但这绝不是别人的一种义务。总之,自立的第三个条件就是明白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待而活,进而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正确应对孩子的学习

即使孩子不爱学习、无法取得好成绩,那也只能是孩子自己痛苦,只能由孩子自己来承担不好好学习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对于作为孩子个人课题的学习,我建议父母最好不要横加干涉。

即使提议不要干涉孩子的学习,还是会有很多父母忍不住去干预孩子的课题。这种做法不但会破坏亲子关系,还会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以考试为目标的话,孩子只是稍微学一点儿父母是不会满意的,他们会日日不厌其烦地唠叨要孩子好好学习。

如果孩子成绩好的话,父母的干涉带给孩子的不良影响也许还不明显,问题在于无法取得能够令父母和自己满意的成绩的时候,这种时候,有些孩子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有些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及格的孩子就会放弃学习。

虽然并不是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够拥有幸福的人生。但是,孩子通过好好学习之后,将来就能够做一些不仅有益于自己而且有益于他人的工作,从这一点上来说,如果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横加干涉而导致孩子学习积极性下降,那危害的就不仅仅是孩子的人生了。

与其如此,我更希望父母们学习一些更恰当的干预方式。本书的特色就是详细论述在孩子学习方面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就父母在学习方面该如何帮助孩子提供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

构筑良好亲子关系的小窍门

我原本是研究哲学的,孩子出生之后借由接送孩子上托儿所这一契机,开始接触阿德勒心理学。

当时的我与现在不同,时间方面比较自由,于是就很自然地开始了育儿工作。但那时根本不懂该如何与孩子相处,每天都在错误和忙乱中度过。

不过,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认识了阿德勒思想,这之后与孩子的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实,比起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我在与孩子的接触中学到的更多。

现在两个孩子都已经长大了,想起过去的岁月真是怀念不已。曾经每天接送孩子们上托儿所,之后是上小学,还有临考前的紧张,种种情景历历在目。

衷心希望我从与孩子相处的经历中学到的东西能够通过本书传达给读者朋友。  第一章 既不批评也 不表扬的育儿方式总是被批评的懦弱儿

很多人说,一看见孩子不学习或者是不听父母的话而任意妄为的时候,就会忍不住要狠狠批评。这种时候,父母往往认为训斥能够令孩子听自己的话。

但事实上是,孩子即使被批评也丝毫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结果父母不得不日复一日地批评孩子。

如果孩子的行为没有任何改变,那就说明批评并不是改变孩子行为的好方法。尽管如此,很多父母依然希望能够通过更加严厉的批评使孩子有所悔改。

批评无法改变孩子的行为。被批评的时候,孩子都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批评。但他们还是会做一些挨批评的事情。没有孩子愿意被父母批评,但如果规规矩矩做事得不到回应的时候,他们往往就想要做一些令父母头疼的事情,通过被批评这种方式来获取父母的关注。

因此,孩子之所以怎么批评都无所改变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被批评来获得父母的关注。并不是明明被批评还不停止问题行为,而是正因为被批评才不停止问题行为。

批评确实见效比较快,孩子一旦被批评会暂时停止问题行为。但这仅仅是因为害怕父母。即使能够因为害怕父母而按照父母的话去做,这样的孩子最终也会变成为了逃避父母的批评而不去积极做事的懦弱消极的孩子。

前面写到孩子都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父母批评,但如果孩子太小的话,有时他会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需要改正的。我们可以拿在公交车中需要保持安静这件事作为例子。如果孩子不懂的话,父母可以耐心解释,不必批评。孩子明明不懂还要批评他,这是因为父母认为,即使跟孩子解释他们也无法理解。也就是说,父母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

因为不能平等对待孩子,所以跟孩子的关系就不好。孩子跟大人一样,也不希望在人际关系中被人小瞧。孩子们很难喜欢总爱批评人的父母。我们常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在批评了孩子、亲子关系被破坏之后还想要帮助孩子。但是,亲子关系一旦疏远了,父母根本无法帮助孩子。

那么,不能批评的话,是不是表扬就可以呢?事实上,表扬也有问题。孩子会故意做一些被批评的事情。寻求批评其实往往是为了寻求关注。并非人人都会对你好言相向

自己做的事情得到了表扬,心里肯定很高兴。但是,如果形成任何时候都必须得到表扬的想法,那么一旦得不到表扬就会立即失去干劲儿。

孩子在学校大考或者模拟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做呢?“当然是表扬了”……大家仔细想想应该表扬吗?

学习的事情基本上应该由孩子独立解决。即使孩子不好好学习考不了好成绩也只能由孩子自己来承担责任。“但是,考了好成绩难道不应该表扬吗?”

关于孩子的学习,表扬或者感谢都是很奇怪的事情。因为孩子并不是为了父母而学习。

表扬孩子导致的问题就是一旦得不到表扬,孩子就不好好做。如果总是被表扬的话,则会成为一个不被表扬就不好好做的孩子。也有的父母跟孩子约定考了好成绩就多给零用钱。那么,如果孩子考不了好成绩,这个时候父母又打算怎么做呢?

考试取得了好成绩的时候,孩子当然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但是,孩子未必总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即使孩子考试取得了好成绩父母也不要去表扬。即使不表扬,孩子也能够从取得好成绩这件事中获得满足感,所以,父母不必再进行额外褒奖。问题在于没能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孩子在学校的大考或者模拟考试中没有考好。此时,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孩子再怎么失落,父母也不能去管。这种时候,如果父母关切地问“你一定很难受吧!”之类的话,孩子就可能会认为没有别人的安慰和支持,自己就无法独立渡过难关。

听到别人对自己说“一定很难受吧!”或者“很痛苦吧!”之类的安慰话,心情也许会变得轻松很多。但是,孩子们应该知道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对自己好言相向。

此时,也并不是没有好的干预方式。父母可以试着问孩子“你还有没有什么能做的呢?”之类的话。孩子一定会干劲儿十足地回答:“嗯,有!您放心吧!”一旦成为得不到表扬就不好好努力的孩子就麻烦了。孩子并不是为了父母而学习。父母不能决定孩子的人生

为了能够帮助孩子,父母必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大家可以想一想应该怎么做。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只能由孩子自己完成,父母根本无法代劳。学习也好不学习也好,其结果是作用于孩子的,最后的责任只能由孩子自己来承担。即便是父母,如果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也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即使到了真正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孩子也不会开口。

如果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不可以横加干涉。但是,孩子向父母求助的时候,父母应该在许可范围内尽可能给予帮助。不过,有时候明明没有收到孩子的求助,父母就对孩子的课题指手画脚,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了问题(比如孩子说出不想上学之类的泄气话等等),孩子往往会把责任转嫁给父母。希望大家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有一天,儿子对我说了下面的话:“我有我的活法。爸爸您一定要干涉我的生活吗?我的人生不想由爸爸来决定。不想您对我的生活指手画脚。”

孩子这么说是逆反还是自立呢?也许平日不同的亲子关系会导致不一样的看法。不管如何看待,终有一天父母会感觉在自己眼里还很小的孩子突然长大了。这一天的到来很正常,如果不来反而麻烦。我并没有打算干涉孩子的人生,但也许在不知不觉间对孩子说了一些有关生活方式的想法。

父母常常说“都是为你好才说这些”,但很多情况下不过是借着爱的名义来支配孩子。

就拿报考学校来说,孩子自己选择方向的话,即使失败了也一定能从失败中学到东西。当然,最好是顺利考上,但父母如果有上面这种思想觉悟的话,孩子也会轻松许多吧。

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只能由孩子自己决定。如果在目标这一问题上父母和孩子产生了分歧,那就应该同意孩子的人生目标,因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这么想来,似乎父母没什么能做的事情了,但事实上也并不是完全无事可做。

拿学习来讲,关于为何而学这一目标问题,孩子如果抱有不正确的想法,父母就可以跟孩子谈谈自己的观点。

虽然不知道说了之后孩子会不会接受,但我认为只要是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孩子至少能听进去父母的话。假如孩子因为反抗大人而不好好学习的话,那不仅仅是其本人的损失。因为,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只懂得为自己考虑的孩子学习一遇到困难就很有可能会逃避。那些只知道为自己考虑的尖子生即使从名牌大学毕业了以后也会危害社会。关于这个问题后面将具体探讨。孩子有孩子的目标。学习很好但只知道考虑自己的尖子生也不可取。发现孩子的真实面

在大人眼里,孩子经验不足,总是令人不放心。所以,父母总是想要批评指正孩子的行为。例如,孩子如果总是看电视的话,父母就想说:“快去学习!”

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意义,那他可能就会老老实实地按照父母的话去做。但其实这种情况下,孩子自己是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意义的。如果父母不停地唠叨的话,孩子原本打算去学习的积极性反而可能大大减弱。

父母的话越有道理孩子越不愿意听,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就等于输给了父母。如此一来,父母的唠叨反而催生了孩子不学习的决心,最终反倒害了孩子。

父母并不是不可以帮助孩子,毕竟孩子有时也需要父母的帮助。但是,为了能够恰当地帮助孩子,父母平时就要注意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孩子才能够愉快地接受父母的建议。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渴望被重视,不希望自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在众多兄弟姐妹中,父母往往更关注学习方面比较优秀的孩子。这时,没有获得足够多的关注的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只重视其他的兄弟姐妹,而不重视自己。于是,性格积极的孩子也许就会通过惹麻烦来引起父母的注意,而消极一些的孩子就有可能会通过逃学等方式来吸引父母的目光。

即使父母并未明显区别对待每个孩子,也会对孩子寄予各种期待、提出诸多要求,然后再照着这个理想来评判自己的孩子。这种情况下,孩子也会认为父母根本不关心自己,即使自己再努力也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当然,孩子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但很多孩子还是会想要努力满足父母的期待。

孩子需要的是“生活的勇气”。他们必须去面对一些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的问题。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去生活,但能够帮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

要想发现孩子的真实面,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必须调整好心态。一定要意识到: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跟理想有差距,但这个孩子是我无可替代的重要的人。

即使现在生活在一起,但在不久的将来孩子一定会从父母身边离开。到时候连跟孩子争吵的机会都没有。父母能做的就是愉快地接纳孩子的真实面,希望孩子不是为父母而是为他自己活着。孩子需要的是生活的勇气。孩子迟早会离开父母而独立。孩子的失败由孩子自己负责

父母担心孩子的人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当父母希望孩子拥有的人生与孩子自己想要的人生不同的时候,换句话说就是父母的目标和孩子的目标不一致的时候,只要想想这究竟是谁的人生就马上明白该优先考虑谁的目标了。

既然是孩子的人生,父母基本上也不能横加干涉。的确,在父母看来,孩子经验不足。所以,父母想要在孩子的目标选择问题上出谋划策,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父母是想要孩子尽量避免失败。但是,只要不是致命的错误,父母阻止孩子犯错其实等于转移本应由孩子去面对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这是对孩子的骄纵。

像上面所说这样,大人之所以想要干涉孩子的人生,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无力承担失败的责任,是因为既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这并不是说父母不能协助孩子,而是说父母的协助必须建立在孩子求助的基础上。

不过,目标并不是一旦确定就不可改变的。如果需要,随时可以调整变更。这一点父母可以提前告知孩子。但一定不要逼迫孩子。尽量不要让孩子在意识到自己的选择不对的时候,因为顾忌当时不顾父母反对、固执己见而不好意思转变目标方向。

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严峻的课题,能够感受到父母信任的孩子一定无比幸福吧!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随时能够调整目标方向。写给终有一天会从父母身边离开的孩子

学习终究得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即使父母也无法代替孩子学习。如果不学习的话,责任也只能由孩子来承担。

虽说如此,父母想方设法地帮助孩子也没有错。不过,为了能够有效帮助孩子,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如果取得了令父母满意的好成绩,亲子之间也许不会发生什么问题。但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担心被父母放弃的孩子就会通过不学习来逃避结果,甚至是惹一些麻烦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为了做到与孩子平等相待,即使这种时候也不要不容分说地训斥孩子,必须冷静对待。只有那些认为孩子与自己不平等的人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教训孩子。孩子做事肯定有孩子的理由,所以,重要的是听听孩子怎么说,而不是一味地训斥。

尊敬一词的英语是respect,其语源是拉丁语中的respicio,也就是“重新审视”的意思。

重新审视什么呢?那就是:虽然这个孩子现在和我生活在一起,但终有一天他会独立并离开我。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一定要努力地友好相处,这就是尊重孩子。

看到孩子高烧不退无精打采的时候,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恢复平日里生龙活虎地惹父母头疼的样子。

一旦孩子恢复元气,父母就又完全忘了当初孩子生病时自己的心情了。所以,希望父母们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希望或理想强加给孩子,要学着发现这个小生命本身的可贵。

坦率地讲,学习成绩好或者考试顺利之类的事情也许很重要,但在这个随时可能发生灾难的时代,孩子每天平安无事地活着不就已经很可贵了吗?

如果能够这样想,孩子做任何事父母就都能积极地去看待。无论孩子做什么说什么,父母都能够泰然处之。这样一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好,必要的时候,即使像学习之类只能由孩子自己完成的课题,父母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一定要尊重孩子。每天平安无事地活着就很可贵。因为有人看着才捡拾垃圾吗?

在公交车上看到两个令父母头疼不已的学前阶段的男孩大声地吵闹,一会儿也不能安静。父母吓唬他们,说着“再这样就让你从公交车上下去”或者“警察来了”之类的话。但是,孩子们知道父母不会真的那么做,于是变本加厉地吵闹。

虽然公交车中相当拥挤,但是没有乘客愿意坐在这家人旁边。我不怕孩子吵闹,所以能够坐在他们身边。然后,我还思考了一下,如果我是他们的父母,又该怎么做。

其实孩子们也明白在公交车中必须保持安静,然而,恐吓、训斥根本无法阻止他们想要被关注而采取的无礼行为。

这种时候,也有的父母会采用表扬孩子的方式。实际上,也许一开始孩子们并不会吵闹,他们因为顾忌陌生人的看法而暂时保持安静。于是,父母表扬说:“真了不起,这么乖!”

表扬本身就存在着问题。首先,这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得不到表扬就不好好做。比如,在走廊里发现了垃圾,捡起来之前首先要确认一下周围有没有表扬自己的人。如果没有表扬自己的人就不去捡垃圾,这就是问题。得不到表扬的孩子马上就会不好好表现。

另一个问题就是即使被表扬了也不会开心。妻子肯定不会因为丈夫在公交车中没有吵闹、安静地待着而去表扬他。能够做到这一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因此而被表扬说“真了不起”,丈夫一定会感觉妻子小瞧自己。那么,为什么要表扬孩子呢?这是因为没有平等看待孩子与大人。

原以为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竟然做到了才会大力地进行表扬。我曾经在维也纳至关西机场的飞机上见到过同样是学前阶段的一对兄弟,整个航程中他们一直安静地待着。在飞机上,母亲根本没有大声说过话,都是低声私语地跟孩子们讲话,孩子们也是一样。在公交车中保持安静根本不是什么人类从未做到的伟大事业。

那么,父母们应该怎么做呢?注意到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之后可以说出来。可以说一些“谢谢你这么安静!”之类的话(当然,妻子不会对丈夫这么说。例如,如果妻子对丈夫说“能够和你一起坐公交车真开心”,那丈夫也一定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对他人的贡献感)。

孩子们总是想要表现得特别好或者特别坏。一开始往往想要做个好孩子获得父母的表扬,但如果父母注意不到或者认为理所当然而什么也没有说,他们就可能会惹一些麻烦来引起父母的批评。但是,父母必须让孩子明白,他们不需要这么刻意引起父母的注意。

如果孩子能够从保持安静中获得对他人的贡献感,那也就不会再做一些令大人头疼的事了。如果能够拥有贡献感,孩子也就不会再盲目地渴望获得表扬了。告诉孩子“谢谢你这么安静!”努力做到即使得不到表扬也好好做。比起被忽视宁愿被批评

有一次与已经长大的孩子谈论以前学习的事情。当时电视上正在讲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学习这一话题。我并不是认为父母不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但看到的很多现状往往都是父母通过说一些挫伤孩子积极性的话来妨碍孩子的学习。

当我提出“学习方面的事情,父母还是什么也不说为好”这个观点并征求孩子意见的时候,从未被我催着说“好好学习”的儿子深表赞同。

如果教导孩子学习是父母的责任,那父母就有必要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即使是父母也会有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根本不可能时时事事盯着孩子。

我知道一位母亲,她从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每天盯着孩子学习六个小时,但这毕竟不是普遍现象。如果可能的话,或许有的父母也想像这位母亲一样盯着孩子学习。但是,有一点必须说清楚,盯着孩子学习的人应该明白下面要说到的这么做会产生风险。

首先,父母会很忙。孩子如果考好了自然是皆大欢喜,但如果父母再怎么尽力孩子还是没有考好的话,父母会不会斥责孩子,说他令自己失望呢?会斥责孩子的父母也许认为,如果孩子考好了,都是父母的功劳。其实不然。孩子的成功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

其次,如果孩子取得了令父母满意的成绩,父母会很开心。但是,孩子未必总是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这种时候,担心被父母放弃的孩子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和关心,就会做一些最令父母头疼的事情。也就是,不学习或者考砸之类的事情。

如此一来,孩子也许会被父母批评。比起让父母觉得自己没希望考出好成绩而忽视自己,他们宁愿以被责备、被训斥的方式获得父母的关注。孩子为了反抗父母而不好好学习,这对孩子没有一点儿好处。

本来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如果孩子因为父母反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来进行咨询,我会毫不犹豫地对他说:“你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着!”

即使是父母也无法为孩子的人生负责。有的父母会反对孩子的婚姻。但是,有谁能断定孩子与自主选择的对象结婚就会不幸福?升学也是一样,如果孩子上了父母推荐的学校,日后却发现选择错了,到时候父母能够负得了这个责任吗?没有必要时时盯着孩子。孩子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父母总是自以为最了解孩子

孩子有一些即使父母也无法代替只能由自己解决的课题。孩子在面对这些课题的时候,父母基本上只能默默地注视。或许也会有一些靠孩子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的事情,因此,为备不时之需,父母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如果有什么我能够帮忙的地方,请尽管开口。”

并且,如果孩子主动求助,父母可以在许可范围内给予帮助。这是可以协助孩子的一个方面。之所以说在许可范围内,那是因为有些事情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去做,比如学习。

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没有收到孩子的求助,父母绝对不能妄自采取行动。某个电视剧中有一个场景讲到得知儿媳妇怀孕的婆婆跑到儿媳妇上班的公司,以目前儿媳妇需要静养为理由请求公司取消儿媳妇海外出差的行程安排。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这个婆婆的行为太可笑,但又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很多时候自己也对孩子做着同样的事情呢?

父母之所以不可以妄自行动,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课题基本上只能由孩子自己解决,另一方面是因为事实上即使父母也未必真正了解孩子。有人会说:“这个孩子,当父母的我最了解了!”这样的父母,小时候在听到父母说同样的话时恐怕也很反感吧。

不仅仅是亲子之间,涉及他人也是同理,自己虽然能够推测一二,但还是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与其做一些错误的判断,倒不如在对孩子的言行产生疑问的时候坦诚地询问。

关于协助孩子还有下面这一点需要注意。可能父母们都有过面对孩子的问题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刻。这种时候,父母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自己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困惑,比如他早晨晚起这一点令父母非常头疼,这些都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并寻求他的帮助。如此一来,父母有时也会得到孩子给的解决对策。

关于孩子我们可以有一些不了解的事情。正因为不了解,父母才会去询问。实际上,如果不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恰当的询问也就无法为孩子提供帮助。

孩子肯定也会有一些不知如何办的事情。最好是孩子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但如果是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的事情也可以向父母求助。希望大家能够成为令孩子信赖的父母。即使父母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孩子。父母可以有不了解孩子的地方。没有“坏父母”,只有“笨父母”

孩子一出生,育儿工作就开始了,初为父母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究竟该如何跟孩子相处、如何跟他交流,真的是一点儿也不懂。如果是和孩子的祖父母一起住的话,有了问题还可以咨询祖父母。但如果不是和祖父母一起住,或者虽然是一起住但祖父母也帮不上忙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