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08年度.第十九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0:28:24

点击下载

作者:评委会办公室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08年度.第十九届)

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08年度.第十九届)试读:

特别奖

报纸评论

新华社社评:永恒的经典 历史的丰碑

——写在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前夕新华社“鸟巢”上方,熊熊燃烧了15天的奥运圣火即将熄灭。

这将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充满生机与活力、传递激情与梦想的北京第29届奥运会,将以空前宏大的规模、精彩纷呈的竞技、绚丽多姿的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定格在人类奥运史册上,化作一部永恒的经典,留下一座历史的丰碑。

中华儿女可以自豪地宣告:我们没有辜负国际社会、国际奥委会的信任与重托;世界人民可以欣慰地回应:选择中国、选择北京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2008年8月8日到8月24日,人类文明史将收录、珍藏、传诵这辉煌的17天!

这是一届创造奇迹、超越梦想的奥运会。迄今已诞生了38项世界纪录,蒙古、多哥、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代表团实现了各自国家金牌、奖牌的历史性突破,菲尔普斯独得8金并打破7项世界纪录,博尔特包揽男子100米、200米这两颗奥运会“皇冠上的明珠”并双破世界纪录,中国代表团历史上首次跃居金牌榜首位……一项项优异的成绩,一个个辉煌的瞬间,让人类骄傲,让世界沸腾。

这是一届彰显人性、迸发真情的奥运会。俄罗斯选手帕杰林娜和格鲁吉亚选手萨鲁克瓦泽在女子气手枪决赛结束后相拥相吻,让人类追求和平的天性尽情展现。从一群年龄只有自己一半的小女孩手中夺得一枚银牌,德国体操女选手丘索维金娜“高龄”参赛,为自己的儿子筹措治病费用,伟大的母爱感天动地。颁奖仪式上,德国选手施泰纳把亡妻苏珊的照片和奥运举重金牌高高举起,展露出一份催人泪下的爱情。南非残疾姑娘杜托伊特在游完10公里马拉松后直言:“我从来没想到过自己少一条腿”,激情四射,豪气干云……“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为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倾注了心血,诠释了这个古老而青春勃发的民族对奥运理念的认识。人类共有的理想,超越了肤色、信仰、文化、语言的障碍。一句句问候、一次次握手、一个个微笑,多少年以后,也许人们会忘记金牌的归属,但崇高的人性光辉,将被永远地珍藏。一位位英雄的问世,一幕幕经典的诞生,一个个奇迹的出现,一份份情感的涌动,多少年以后,人们也许各自天南海北,但同一份美好的记忆,将被深深地镌刻。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北京奥运会是永恒的经典、历史的丰碑!

中华民族曾有过辉煌的历史,骄人的文明,也曾遭受磨难、饱受屈辱。但不屈不挠的民族追求复兴的梦想和步伐从来没有停止。

新中国诞生,中国人民结束了“东亚病夫”的历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人民昂首进入奥林匹克舞台。申奥成功7年来,中国人民呕心沥血,不负众望,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台成功的奥运会。正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长卷”那样,中华民族有灿烂的过去,有辉煌的今天,也必定有光明的未来。

北京奥运会让中国成为全球的焦点。全世界如此真切和集中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进取心、创造力、责任感和追求和平、和谐、友谊的国家品格和民族特性。可以吿慰先人的是,几代人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壮举,在我们手中完成!

——在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北京奥运会是永恒的经典、历史的丰碑!

我们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认真履行了国际义务,以空前开放的思维和务实的举动,集北京之力、举全国之力办好奥运。正是改革开放30年所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我们成功实现了举办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目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展现了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这是中国的机会,北京奥运会推动了中国的进步!通过举办奥运会,中国人民更加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增强了对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心,也使全世界进一步了解、正视、尊重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通过举办奥运会,加快了中国的开放步伐,使全世界清晰地看到一个发展进步、友好和谐、重诺守信、尊重国际规则的中国,有助于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通过举办奥运会,我们留下了“鸟巢”“水立方”等一大批中外建筑大师精诚合作而创造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为提升城市实力、改善民众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举办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深入人心,极大地提升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科技意识、文明意识、人文意识和公民意识;活跃在奥运赛场内外的上百万志愿者、拉拉队和观众,既为中国选手和热点项目加油助威,也为外国选手、非热点项目呐喊击掌,这份真诚、热情和包容让全世界动容,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和责任感,彰显了改革开放的中国自信成熟的胸襟。通过举办奥运会,作为西方文明的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明有机融合,奥林匹克课程惠及中国亿万民众,规则意识、参与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成为奥林匹克带给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北京、中国,使国际奥委会7年前“北京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世界体育运动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的预言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在奥林匹克运动百余年的历史上,北京奥运会是永恒的经典、历史的丰碑!

这是世界的机会,北京奥运会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经112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现代文明,奥运会作为一项全球盛会,五环旗作为一面全人类共同的旗帜,只有来到占世界人口1/5的东方文明发源地,才具有更加完整的定义。经过中国人民、国际奥委会和全世界的共同努力,奥运圣火终于在古老而现代的中国熊熊燃烧,这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加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也使这项源于西方的文明由于融合了东方中华文明的精髓而具有更加博大精深的内涵,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影响力。这是中国给奥林匹克运动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奥运会上以“团结、友谊、和平”为主旨的交流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消除隔阂、摒弃歧见、化解矛盾、增进了解,从而达到建设和谐世界的目的。这不仅是中国的渴望,也是全世界的憧憬。北京奥运会,使全世界看到了一个执著追求富强、民主、开放、和平、友谊的大国形象。这是中华民族通过北京奥运会献给世界的一声最真诚的问候,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8月18日晚,俄罗斯女子撑竿跳高名将伊辛巴耶娃以5米05的成绩第24次打破世界纪录后说:“只有天空是我的极限!”

把横杆架设到天空上,让奥运的激情和人类的梦想在无垠的宇宙中翱翔吧!伟大而崇高的追求永无极限、瑰丽无比!(新华通讯社2008年8月22日)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此篇社评是新华社奥运会报道的“收官之作”,是报道团精心策划的重点评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新华社的水平。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同志在新华社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报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特别是新华社社评《永恒的经典历史的丰碑——写在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前夕》,被中央和地方媒体广泛采用,这篇社评气势磅礴、张弛有度,散发着真情与理性的光芒,综述了北京奥运会给中国、给世界、给历史带来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财富,传递了我国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社评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在奥林匹克运动百余年的历史上,北京奥运会是永恒的经典、历史的丰碑!”这三个层面全面回答了北京奥运会给中国、给世界、给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了什么,思想深刻,高屋建瓴,逻辑严密,论述透彻,文笔优美,做到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采编过程:李从军同志和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同志多次组织召开奥运会重点报道策划会,明确提出了奥运会闭幕社评的主题、思路和架构等。承担初稿写作任务的体育部记者许基仁搜集、梳理了大量资料,精心构思和写作。在初稿出来后,李从军同志又提出了重要而具体的修改意见,包括标题、开篇和结尾的提炼,并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社评的修改。会上李从军、何平同志和副社长周锡生、副总编辑彭树杰同志又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随后国内部、体育部的编辑、记者几易其稿,认真修改,精心编辑,经李从军、何平、周锡生、彭树杰同志修改审定后播发。

社会效果:这篇社评在奥运会即将落幕时播出,采用很好,反响很大,经济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法制日报、北京电视台、人民网、搜狐网等百余家媒体纷纷采用。人民日报播发了以《新华社发表社评——永恒的经典历史的丰碑》为标题的消息,转引了这篇社评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河北日报编辑尹颂说,我们为这篇稿件加了引题“新华社播发社评”,以凸显这篇评论稿的重要性。天津日报编辑张连杰对此稿赞不绝口,并说“这是新华社的大记者以大手笔写下的大部头。”吉林日报、绍兴日报等媒体编辑认为,社评每一段导语精辟而深刻……通过排比的修辞运用,引领读者由此拾阶而上,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全面感受华彩文章的奔放与壮美,深邃与永恒。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也撰文评价说,这篇社评“发人之所未发,发人之所将发,既展现了我社作为世界性通讯社的新闻敏感和宽广视野,也表现出我社升华国家民族的盛事的思想高度和业务水平。”

报纸通讯

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献给顽强奋战在抗震救灾最前线的中国共产党人新华社记者 李亚杰本报记者 董宏君

历史将永远牢记这个时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强震撼动中国、震惊世界,数万生命顷刻陨落。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个坐标——

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四川汶川,血泪之地,生民之痛,家国之难。

山崩、地裂、残垣、断壁……

危急关头,困境绝地,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

他们中有干部,军人,警察,医生,教师,工人,农民,学生……

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中国共产党人带着阳光般的心,用旗帜般的双手筑起伟大的精神长城,托举起一个个生命的希望……

总有一种责任冲锋在前 总有一种使命义无反顾——

和时间赛跑,困难重重 却从来没有羁绊共产党人感天动地大驰援

与死神抗争,风险种种 却丝毫不能阻挡共产党人气壮山河大营救

天摇!地动!山崩!

楼塌!桥断!路裂!

短短80秒,特大地震突如其来,数百万生命置于生死边缘。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人员伤亡多、抢救难度大,抗震救灾任务艰巨。

此时此刻,共产党人和人民心心相连——

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震后仅仅两小时,温家宝总理急赴地震灾区,余震未消便在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连夜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生命高于一切!

中共中央组织部急电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奋战在抗震一线,冲锋在救灾一线。共产党人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和人民的召唤,筑起震不垮、压不塌的坚强堡垒。

——在成都,四川省委、省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形成抗震救灾指挥系统,确保整个抗震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运行。

——在绵阳,北川县委、县政府在办公楼完全损毁情况下,当即在县城旁边空地处成立应急救援指挥小组,震后第四天受灾群众初步安置后,才搬进临时搭建的帐篷。

——在德阳,什邡市动员各级党组织成立“党员团员志愿者服务队”,近800名“党员团员志愿者”在救助服务站,接待、安置受灾群众。

——在阿坝,汶川县萝卜寨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党员用肩膀扛、双手抬、手指刨,成功解救60余名受困群众。

——在雅安,受灾地区党组织,迅速组派100多个党员突击队、抢险队、救灾队、巡逻队,投入抗震救灾一线。

——在彭州,龙门山镇宝山村党委在灾后不到1小时,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分设抢险突击队和群众安置、后勤保障两个工作组。

——在理县,杂谷脑镇200多名党员在地震30分钟后,自发集结在镇党委,4小时内救出26名受灾群众,12小时内将受灾群众安全转移。

1小时、1分钟、1秒钟……

和时间赛跑,共产党人紧急行动!紧急开进!

与死神抗争,共产党人紧急奔袭!紧急救援!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共产党人奋不顾身,临危不惧,迅速行动,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气概、刚毅的品格、钢铁的纪律,成为抗震救灾的“先锋队”、灾区人民的“主心骨”、受灾群众的“贴心人”——

他们从瓦砾中爬出来,推倒残垣断壁,擦去血泪,不顾疲劳翻越狭窄河道、泥石堆和山梁,火速报告灾情。

他们在震后废墟上,不等包扎伤口,便振臂而呼,动员组织群众搏斗灾难,在风雨中挺起坚强脊梁,为灾区群众带来信心和希望。

他们主动承担起最艰苦的工作,冒雨深入村组、农户,安抚群众、搜集灾情、排查隐患,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他们在亲人和群众之间、小家与大家之间,毅然选择后者,用自己最朴素、最无华的生命,诠释入党誓言。

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在余震中搜救,在瓦砾中寻找,用爱心扫描生命的信号,抚慰生离死别的悲情。

他们穿行在倾盆大雨里,全无吃饭、喝水的念头,浑身泥水,声音沙哑,冒着生命危险打通一个个“灾区孤岛”。

他们视灾区群众为亲人,送来水米充饥、拿来衣被御寒、捧来爱心送暖,确保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

这是一组熠熠闪光的数据——

在地震灾区四川基层党组织共组建“党员抢险队”“党员突击队”“党员服务队”1.8万个,在抗震救灾一线和灾民安置点组建临时党组织近千个,176.59万名党员干部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其中,县级以上领导干部8296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共产党人把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写在了一堆堆废墟上。

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共产党人以舍生忘死的无畏大勇,抗击从天而降的灾难。

敬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

总有一种感动泪如泉涌 总有一种力量生生不息——

生命,埋于碎石瓦砾中 却从来没有掩住共产党人倾情倾力的呼唤

余震,频发崇山峻岭间 却丝毫不能吓退共产党人排难除险的身影

妻子被埋在废墟中,父母、岳父岳母、侄儿、侄媳等10个亲人被压在钢筋混凝土下……

北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瞿永安匆匆赶回满地瓦砾的“家”门口时,扑通一下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向亲人重重磕下三个响头,随后便起身投入抗震救灾一线。

灾情发生后的十来天,瞿永安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搜救群众,拼尽全力抢救每一个可能的生还者。

从抗震救灾指挥部到县城的通道,巨石挡道,裂缝密布,一些路面隆起和沉陷的落差达10米左右。

每天,瞿永安不知要沿着这条危险崎岖的路往返多少次,到县城搜寻幸存者,沿路救助伤病员,收集报告灾情。

碎石乱瓦、残垣断壁、倾倒楼房……瞿永安竭尽全力查看每一个可能有生还者的角落,用嘶哑的嗓子不停地喊,不放过任何救人的机会。瞿永安说:“哪怕有0.1%的希望,都要100%的努力。”

7天,160多个小时。瞿永安不分昼夜地奔波于救人现场,抢救出来多少群众,他已记不清了……

不管山崩,不论地裂,共产党人坚毅刚强的面孔,让人们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第一时间,青川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伏玉琼带领抢险分队赶到重灾区,组织指挥抢险。当数万名群众受堰塞湖威胁时,她坚持靠前指挥,连续8天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资阳市石梯村党支部副书记、大学生“村官”刘德友,不顾个人安危冲进幼儿园,左右手紧紧抱住两名儿童往教室外跑,往返十多次,把几十名儿童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

东方汽轮机厂党委迅速组织以党员为骨干的2000多人自救抢险队,用简单的救援工具和双手,在废墟里“地毯式”搜寻,顽强地开展自救,半天时间内转移1000余名伤员。

不管雨多大,不论路多险,共产党人毅然决然的话语,让人们看到胜利和曙光——“快到学校、快到学校!”汶川县映秀镇镇长蒋青林带领一队人马,直奔映秀镇中学,坚持用双手不停地扒开砖块,努力抢救被埋师生。他的双手被钢筋戳穿,大腿被垮塌下来的水泥预制板砸伤。“老婆,这个家就拜托你了!”彭州市新兴镇阳坪村党支部书记刘彬家里的7间楼房在地震中全部倒塌,家里60多岁的父亲和7岁多的儿子身着单薄衣服,在冷风中直打哆嗦,他狠狠心,扭头奔向抗震救灾现场。“我是党员,我要回去救人!”彭州市白鹿镇关沟村党员袁书,同群众一道从废墟中抢救受伤的邻居,并用自己的微型车将20多名群众转移到山下安全地带。看到群众缺少食物,他又冒着道路塌方的危险,驱车30多公里赶到城里购买食品。

不管夜多黑,不论心多痛,共产党人奋不顾身的身影,让人们感到温暖和力量——

连续工作三天三夜不休息!绵竹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蔡绣鸿,顾不上亲人和自己的安危,走近断壁残垣,察看险情,抢救出60多位被掩埋群众。

奋不顾身冲向发电站!彭州市桂花水电站负责人干志军,拉扯出13名村民,跋山涉水31个小时,将他们和两个被困游客,全部带到安全地带。

挨家挨户“拉网式”排查!都江堰市向峨乡以村(社区)为单位,组织13个党员干部搜救小分队,“地毯式”搜救幸存人员。奋战7天7夜,营救87名受困群众。

什邡市蓥华镇瓦窑村党支部书记廖永寿不顾腿脚砸伤,一瘸一拐地去搜救村民,15名群众从废墟中得救,300余名群众安全转移……

成都、德阳、绵阳、阿坝、广元、雅安……

汶川、北川、什邡、理县、茂县、彭州……

映秀、卧龙、通济、擂鼓、宝山、红白……

还有高山峡谷中10000多个村落……

哪里有生命呼唤,哪里就有共产党人的牵挂;哪里有千难万险,哪里就有共产党人的力量。

敬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

总有一种力量闪烁黑暗 总有一种希望点燃生命——

地震,摧得毁千房万屋 却从来没有动摇共产党人拯救生命的决心

巨石,压得垮柔身弱躯 却丝毫不能摧垮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信念

5月12日14时,张家山煤矿。

大邑县雾山乡虾口村党支部书记刘全福和老伴,恰遇五保老人岳树安上山拾柴,他们一路同行,一路聊天……突然间,山摇地动、乱石纷飞,上百斤、上千斤,甚至几十吨重的大石头,从200多米高的山岩上飞滚下来。一时间,路面成了石头阵,情况危急万分。

刘全福和老伴一边就近躲进身旁浅岩窟里避险,一边大声呼喊:“岳树安,地震来了,山要垮了,赶快躲起来……”岳树安吓呆了。

山顶千钧巨石开始向下滚动。刘全福冲上前去,用手使劲将岳树安拉到路边避险,却怎么也拉不动。眼见巨石砸下来,刘全福猛地将岳树安推开,自己却被巨石击中,血肉溅满岳树安一身……“刘书记,多好的人啊!做的好事数不清!谁家有生病的,他去看看;哪家有难了,他去问问;对我们这些老人亲得很!”80岁的徐成英大娘说起刘全福,眼泪不停地流。

震颤——摇晃——断裂——崩塌——

挡不住共产党人勇敢向前的步伐。

伤口——疼痛——悲壮——心碎——

拦不住共产党人拯救生命的行动。

他像童话里的天使,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学生得救了,他却不幸遇难。

他,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

5月12日下午,东汽中学高二(1)班的孩子们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谭千秋正在讲课。

突然间天崩地裂。谭千秋大喊:“马上走,赶快走!”

整个教学楼在下沉……看着身边4个已经不可能逃离教学楼的孩子,谭千秋奋力将他们塞进课桌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

灾难面前,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令人动容。

面对灾难,生命却又如此绚烂,感天泣地。

王刚牺牲的这一天,正是他42岁生日。

5月16日,直升机开始向卧龙运输救援物资和运出受伤人员,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森林公安局副局长王刚承担了停机坪警戒任务。9时37分,在救援直升机卸载救灾物资过程中,他发现一名在飞机旁摄影的女记者处境极为危险,奋不顾身地前往抢救,不幸被直升机尾翼击中……

在王刚牺牲的前几天——

13日,为保证卧龙灾民安置点1000余人的安全,他冒着大雨和生命危险,进入郭家沟察看。

14日,带领公安民警和武警官兵,深入郭家沟最狭窄的地带抢运炸药。

15日,耿达乡与外界失去联系50多个小时,王刚主动请战,带领民警冒着危险察看沿途灾情。

牺牲时,王刚身上还装着厚厚一沓报平安的纸条。

这些皱巴巴的纸条,密密麻麻地记录着388位被困群众亲人的电话。这些纸条,原本是被困群众交给王刚,托他转交直升机上的工作人员带出去与外界亲友联系的……

还有,还有,还有绽放在废墟上的如花生命——

断墙颓瓦中,她一手搂住一个学生,紧紧地拥在自己身下。她的身体已经断为两节,脸部血肉模糊,人们怎么也无法掰开她那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

原本,只需两秒便可离开教室,到达安全地带,但在疏散学生离开教室时,什邡市龙居小学教师向倩看到两个手足无措的学生,义无反顾地冲向他们,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奔去……

瞬间,教学楼轰然垮塌,向倩和几个学生一起被埋在废墟下。

2007年7月,大学毕业的向倩应聘到龙居小学任教,清秀、可爱的她正满腔热忱地耕耘在这片沃土上,而现在……

向忠海肝肠寸断,望着女儿破损的遗体,含泪说:“我理解她,理解她,作为教师,应该这样。”

随时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是每个共产党员在入党时,面对党旗许下的庄重誓言。

就在那一瞬间,共产党人作出了生死抉择,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

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以人民的安危为第一出发点——

这是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与宗旨,这是共产党人的高尚风格与精神,这是共产党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

敬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

总有一种倒下托起生命 总有一种抉择生离死别——

失去亲人瞬间,裂肺撕心 却从来没有停滞共产党人舍己为人的脚步

涌出悲切血泪,情何以堪 却丝毫不能夺走共产党人心系苍生的大爱“妈妈,我好想你……”

5月12日12时许,蒋敏和远在北川县两岁女儿通电话时,女儿喊着说。因为工作繁忙,28岁的彭州市公安局政工监督室女民警蒋敏,在女儿只有5个月大的时候就送回北川老家。

在此之前,蒋敏已经整整30天没与女儿见面了。

两个小时后,地震突如其来。“从办公大楼里跑出来,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打电话,给家人报个平安。”蒋敏心有余悸,“电话打不通,我不敢想太多,而且当时的情况也容不得我想太多。”

地震灾难突袭,蒋敏和战友们紧急集结,出门抢救伤员、上街维护秩序,投入抗震救灾……

天渐渐黑下来。蒋敏不停地拨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然而始终是忙音。13日早上6时许,蒋敏的手机终于响了,电话是舅舅打来的,刚听了两句,蒋敏泪如雨下。

舅舅哽咽着告诉蒋敏,她的爷爷、奶奶、母亲、女儿全部遇难,在北川的10个家人已经遇难……

残酷的现实面前,蒋敏想走,但不能走也不忍心走:“道路不通,电信不通,我回去也没有用,还不如在这里做些事情,帮帮受灾群众……”

蒋敏没有提出回去看亲人最后一眼的要求,而是选择坚守岗位,把救抚灾区群众作为纪念亲人最好的方式。

看着忙碌憔悴的蒋敏,领导和同事特意把她调换到指挥中心,仅仅一天,她就又回到天彭中学安置点,维持秩序,帮助送水、运物资、扎帐篷。

现在,每次看到小孩的蒋敏,总是特别细心呵护,帮他们穿衣、盖被子、逗孩子们笑。

5月17日凌晨,连日劳累和悲伤的蒋敏晕厥过去。蒋敏在医院一醒过来,马上要求再次回到安置点:“我还行,我不能占医院床位,让给受灾群众吧。”

提起逝去的亲人,蒋敏强忍泪水:“如果我的妈妈、女儿还活着,肯定也在被很多人帮助、关爱。相信妈妈和女儿会理解的。”

像蒋敏这样的共产党人很平凡,平凡得在他们走过时,都记不得他们辛劳的背影。

像蒋敏这样的共产党人很伟大,伟大得在他们面前时,仰视才能领悟他们的境界。

石坝乡,青川县偏僻乡镇。地震后,房屋倒塌,通讯、交通、电力全部中断。

5月13日上午,乡党委书记舒云正在开会,有人递给他一张纸条:“地震后,大家都没见到你父母,很有可能压到房子下面了,叫你回家。”他看完纸条顺手装进衣袋,接着布置工作……

下午,舒云在村里指导搭建避雨棚,又收到一张纸条:“你父母被压在房屋下面,请速回家。”他看了纸条后什么也没说,继续组织抢救被埋人员。

晚上,正在避灾棚安抚群众的舒云,接到姐姐从老家木鱼镇托人捎来的消息:父母在地震中罹难。

舒云拭去悲伤泪水。“我是石坝乡抗震救灾总指挥,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能为了安葬父母而丢下受灾群众。”

泪水,冲刷不掉共产党人坚强的信念。

暴雨,浇淋不灭共产党人不熄的火种。

房屋倒了,家园破了,亲人走了。共产党人把悲切血泪洒满废墟,又昂首前行。

来到母亲居住的楼房废墟前,沈阳德泣不成声。

10多具遗体摆在那里,因为伤得面目全非,没有办法辨认母亲了。

沈阳德万般悲痛,含着眼泪面向10多具遗体,扑通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立即转身离去,奔赴抗震救灾一线。

此时,绵竹市汉旺城镇建设管理所所长沈阳德,已经在抗震救灾一线连续奋战了200多个小时。

噩耗相继传来,地震无情夺走15位亲人的生命。

但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政局长王洪发没有倒下、没有停下,他一边忙于救人,一边调度粮食供给、统计救灾物资。

在地震发生10分钟后,王洪发听说北川小学垮了,压了很多学生,就赶紧往那跑。路过倒塌的电力公司宿舍楼时,他才想起16岁的儿子因病休学就住这里。

顾不及救儿子,王洪发冲到北川小学,奋力救出两个孩子,儿子却永远离开了他……

灾难当道,共产党人和人民心心相印。

灾害临头,共产党人与群众唇齿相依。

共产党人,哪一个不是有血有肉?哪一个不是有情有义?

擦干眼泪,忍住悲痛。共产党人对群众不舍不弃不离,从死神手中救出一个个生命,创造着一个个奇迹。

敬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

总有一种真情无限深沉 总有一种温暖血脉相连——

亲情手足,戛然生离死别 却从来没有阻隔共产党人手手相挽的深情

美丽家园,瞬间桥断路绝 却丝毫不能斩断共产党人心心相系的厚谊

情切切,爱深深。灾区群众的泪,就是共产党人心尖上的血——

没有了姐妹,共产党人就是姐妹!

没有了兄弟,共产党人就是兄弟!

没有了父母,共产党人就是父母!

没有了儿女,共产党人就是儿女!

……

蒋晓娟,婴儿眼里的警察妈妈。

看着一些嗷嗷待哺的婴儿哇哇啼哭,看着他们的亲属在一旁默默流泪,在安置灾民点协助工作的江油市公安局巡警大队女民警蒋晓娟主动提出为婴儿哺乳,全然不顾家中仅满半岁的孩子的哺育。

听说有位“警察妈妈”义务为婴儿哺乳后,许多灾民都抱着自己家小孩来了。为受灾群众的婴儿哺乳便成了蒋晓娟的“特殊工作”,每天要为10多个婴儿哺乳。“我真的觉得这是一件小事。”蒋晓娟说。“就是倾家荡产,我也要让大家都吃上饭!”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自来水厂厂长席成友说。

他出钱购买7000斤大米,为受灾村民运来救命粮;托人购买消毒药水,在村里消毒;看到路过的外地灾民,主动伸出援手,提供水和食品。

5月12日,汉源县医院住院大楼摇摇欲坠。全院各科室党员干部迅速分赴各自岗位,投入快速营救、转移和疏散病员的战斗。

为救助一名6岁小孩,副院长任锦翔不慎跌倒在楼梯口,右手被划得血淋淋的,还抱住小孩拼命往外跑。当天,任锦翔抢救出3名小孩。

得知楼上还有老弱瘫痪病人,外科主任傅泽君迅速组织4名医务人员冲上楼,将两位老人背到楼下安全地带。

内科医师李华,正在为病人做透析回血。冒着楼房随时垮塌的危险,她倾下身体保护病人,完成回血程序后,又将病人转移到安全地带……

彭州。地震发生后,市委组织部倡议成立抗震救灾“共产党员先锋队”。市级机关32名年轻党员率先响应,他们很多是夫妻双双参与抗震救灾,家里还有老人和孩子急需照料。

5月12日夜,“共产党员先锋队”连夜赶赴受灾最严重地方,抢救受伤人员,安置受灾群众。

13日清晨,彭州行政中心广场。报名参加抗震救灾“共产党员先锋队”的党员有上百名,“我懂医疗和救助,我要报名参加!”省民族歌舞团赵永龙大声说。

一些不是共产党员的年轻人也来到报名点,要求参加先锋队。得知先锋队员必须是党员后,他们激动地说:“我们早就写了入党申请书,我们一定要参加!”“好,马上去”“还有什么事,让我干”“有什么事,叫一声”头戴红色小帽的“共产党员先锋队”,在抗震救灾现场引人注目。他们不讲条件,不分工作轻重,抢着干、争着干……

5月18日上午,一个特殊电话打进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委组织部,一位男子急迫地告诉工作人员:“我岳母叫格木基,是一名70岁藏族老党员。退休前是马尔康林业局综合经营公司经理。现在,她想通过州委组织部向灾区捐献特殊党费……”

下午,这位老党员的几个儿女来到州委组织部,把1万元特殊党费交给工作人员。

人民的痛苦,就是共产党人的痛苦。

困难时刻,共产党人用真挚的情爱擎起未来,化解群众失去亲人的悲伤。

群众的期盼,就是共产党人的心愿。

危急关头,共产党人用坚强的臂膀托起希望,筑起人民重返家园的路基。

敬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

总有一种信念催人奋进 总有一种精神磨难铸就——

即使雨雪冰冻,灾难临头 却从来没有折服共产党人坚强的民族脊梁

无论旱涝地震,灾害当道 却丝毫不能打败共产党人昂首前行的意志

这是一次中华民族精神的大洗礼。

这是一次中华民族团结的大检验。

这是一次中华民族力量的大凝聚。

说什么天塌地裂、山崩路断,凭共产党人一腔热血,双手就是爱的行动!

说什么断壁残垣、家破园毁,看共产党人肝胆衷肠,双脚就是生的希望!

我们为这样的共产党人而感动!

北川县县长经大忠,家里6个亲人3个遇难、3个失踪,顾不上亲人,从废墟里爬出来就投入战斗,组织干部群众抢险救灾。

听见垮塌楼房中传出侄女和母亲微弱求救声时,青川县人武部部长袁世聪接到实施爆破疏通河道任务,不及多想选择后者,群众得救,两个亲人却永远离开了他。

5天5夜不休息。茂县凤仪镇党委书记李小斌组织党员干部开展1400多人次救援,冒险从垮塌房屋中抢挖粮食。

80多岁老父亲不幸遇难,什邡市八角镇党委书记刑光敏,两天后方知噩耗。刚毅的他,流着眼泪指挥全镇抗震救灾。

我们为这样的共产党人而骄傲!

都江堰市向峨乡爱莲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婉民,同时得知母亲被掩埋以及向峨乡中学师生被埋废墟时,她毅然选择组织党员群众先救师生。

北川县陈家坝镇党委书记赵海清,不顾年幼孩子和年迈父亲,在抗震救灾一线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双脚肿胀的他走在抢险队伍的前面,冒着滚落石头,疏散灾民。

5月12日至17日,安县茶坪乡党委书记向云刚基本上没有休息,困了,打个盹,饿了,吃生魔芋,还将分配给自己的口粮,全部送给灾民。

我们为这样的共产党人而自豪!

看到五保老人洪泽民的房屋即将垮塌,荥经县严道镇青仁村村主任助理、大学生村官陶伦方冒雨将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背下山;发现村活动室党员电教设备将被淋湿损坏,他冲进去把设备搬出。

绵竹市广济镇仁贤社区支部书记曹代成,冒着生命危险沿街喊话“快出来,地震了……”奔跑中脚踝不慎扭伤,但他强忍剧痛,继续沿街疾呼。

看到源源不断送来的伤者,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李银先,来不及联系尚在单位的妻子和学校的儿子,立即投入急救工作中,清创、缝合、分诊。

安县飞龙村78岁的卞华仁被砸倒在楼梯上,村党支部书记夏平不顾危险,撬开倒塌的预制板,背着老人去救治。当他匆忙赶回要救外婆时,外婆已不幸遇难。

多难兴邦。灾难,仅是一瞬;精神,却能永恒。

共产党人抗震救灾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就是心系祖国、情牵人民的精神,就是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就是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精神。

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就是精诚团结、通力合作的精神,就是扶危济困、和衷共济、患难与共的精神,就是敢打硬战、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挫折中奋斗,在逆境中雄起;在悲痛中前行,在废墟上重建——

我们坚信,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定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一定属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二〇〇八汶川特大地震——

历史壮怀激烈,悲泣不再!

二〇〇八中国共产党人——

热血奔腾不息,昂首前行!

试问,一个民族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一个政党,有了这么多优秀分子,还有什么艰险不能战胜?

敬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人民日报》2008年5月31日第1版)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大气磅礴,令人动容。这是用心和情写出的作品。

采编过程:2008年5月17~22日,四川地震发生后,按照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指示,中组部新闻办负责人带领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两位记者前往灾区,了解和采访灾区广大共产党员在抗震救灾中的先进事迹。一行三人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深入灾区,采访收集了大量灾区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

社会效果:5月28日,李源潮同志在审定的通讯《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上批示:“这篇文章写得很感人,建议重点刊登。”

5月31日,刘云山同志在本报当日一版刊登的通讯《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上作出重要批示:“大气磅礴,令人动容。这是用心和情写出的作品。感谢我们的记者。如果要评今年的好新闻作品,我以一个读者的名义投一票。中央电台可请著名播音员录制成CD广为传播。”

6月1日,李长春同志对5月31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通讯《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作出批示:“此文写得生动、感人,建议在对外媒体上能广为传播。”

一等奖

报纸消息

拉萨发生暴力事件

易凌 陈瑶 叶辉

西藏拉萨14日发生暴力事件,商店遭洗劫,清真寺被烧,人员伤亡严重。

骚乱始于午后,一些人在小昭寺附近与执勤民警发生冲突,并向民警投掷石块。

14时左右,暴徒开始在小昭寺周边集结,纵火焚烧市区两条主要街道和大昭寺、小昭寺以及冲赛康市场附近的店铺。至少五处着火,现场浓烟密布。

目击者看到,一些商店、银行和旅馆被烧毁,电力、通讯中断。大昭寺和小昭寺附近的店铺被迫停业。暴徒肆意打人

西藏自治区政府官员告诉记者,有足够证据证明,这次破坏活动是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和指挥的。这些暴力犯罪活动扰乱了拉萨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及无辜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记者在拉萨城区看到许多暴徒身背装满石头的背包和汽油瓶,有些人手持铁棍、木棍和长刀,可见他们是有备而来。

目击者说,暴徒肆意殴打行人,连妇女和儿童也不放过。他们砸毁窗户、自动取款机和交通灯,抢劫服装店、餐馆和手机商店。街上散落着正在燃烧的自行车、摩托车和汽车。

15时左右,暴徒开始焚烧四方超市、兰盾商场和温州商城,火势不断蔓延。晚上,一家清真寺也被点燃。

目击者还看到有人被暴徒纵火焚烧。许多伤者被送往医院。死亡人数尚不清楚。政府保持克制

警方说,民警不得对暴徒使用武力,但被迫动用了少量催泪弹,并鸣枪示警。许多民警被暴徒打成重伤。

警方尚未公布是否实施逮捕,但称暴徒乔装成普通居民,增加了追捕难度。

午夜,消防队员和民警仍在清除北京中路上燃烧着的车辆。警方加强了管制和巡逻,以防暴徒再度出击。

自治区政府已采取紧急措施营救被困群众,加强对学校、医院等机构的保护,要求机关和企业保证员工安全。当地政府还决定实施局部交通管制,并通过电视通报情况,提醒居民注意安全。网民描述“骚乱”

当晚,一名叫韩敬山的当地居民在网上发布贴文《亲历拉萨“骚乱”四小时》,描述他亲眼目睹的暴力场面。

韩敬山下午途经市区时,突然发现小昭寺方向浓烟滚滚,救护车呼啸而过。接近小昭寺时,只见满地都是一两公斤重的石块,一辆出租车烧得仅剩骨架。“我看见十几个暴徒正在焚烧百益超市前的汽车,两百多人围观。”他写道:“17时56分,特警赶到,暴徒逃散,但前面不远处又有两辆出租车被点燃,随后一个满脸是血的汉族女子从我身边跑过。”“2008年3月14日,西藏乃至中国历史上会永远记住这一天。”他写道。(新华通讯社2008年3月14日)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全球首发,成功抢占国际舆论制高点。拉萨突发暴力事件后,新华社突破中国媒体在类似事件发生后较长时间沉默的惯例,于当日17时12分42秒在全球率先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随后展开昼夜不间断滚动报道,抢占了第一个国际舆论制高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BBC、CNN等西方主要媒体立即中断正常发稿,以急稿、快讯等形式全文滚动转发新华社英文稿件。此稿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在事发当晚就率先向全球详细揭露了事件的暴力性质,为我国政府妥善处置这一事件营造了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正是因为拉萨事件报道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产生了有效影响,中央授权新华社在以后发生类似突发事件时可自主进行对外报道。主动出击,迫使西方媒体和达赖集团降低渲染调门。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后,新华社牢牢把握话语权,连夜组织记者深入现场采访,通过这篇包括了店铺被焚、无辜群众被打等大量细节的独家报道,及时披露了事件真相,让“和平示威”等谣言不攻自破,令一些一贯偏袒达赖的西方媒体对其“和平使者”形象产生了质疑。达赖当晚也慌忙作出反应,极力否认与暴力有关联。这样的效果在以往的涉藏舆论交锋中是极其罕见的。把握分寸,写作精良,赢得外媒赞誉。稿件运用贴近海外受众思维习惯的手法,用事实说话,以细节取胜,同时又准确把握基调,不仅真实地记录了震撼人心的暴力场景,而且客观地反映了政府保持极大克制、全力营救受困群众等事实,不动声色地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英国《泰晤士报》在刊登这篇报道时说:“中国官方通讯社发表了记忆中有史以来最为生动、最为详细的新闻报道。”

采编过程:拉萨发生暴力事件,新华社西藏分社首当其冲,受到暴徒攻击,但分社记者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连夜奔波于暴力现场,千方百计采集第一手素材。新华社领导坐镇指挥,后方编辑在前方记者电话口述的基础上,直接用英文撰写稿件,确保了报道的时效和质量。稿件还针对达赖集团和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散布的“中国镇压和平示威”等谣言,有的放矢地突出不法分子的种种暴行,并在第一时间披露达赖集团是幕后黑手的事实,一举击中达赖要害。

社会效果:这篇稿件通过及时、客观、生动的报道,为中国政府对拉萨暴力事件的定性作了最有说服力的注脚,对国际舆论产生了积极导向作用。稿件被西方主流媒体大篇幅转发,其中的一些细节被这些媒体作为暴力事件的证据反复引用,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华文媒体还将其译成中文刊登,迫使一些西方媒体和达赖集团调整调门,开始出现于我有利的变化。它还为中国媒体进行类似突发热点事件报道开创了范例。宁夏人攻克一道道世界性施工难题

郭昊东施工队巧绘北京奥运场馆“双唇”

苏保伟

本报讯1月22日,在北京奥运会国家会议中心,郭昊东将火车票分发到一群打工者手中,让他们回宁夏过年。此前,这位从彭阳县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打工头,率领他的“郭昊东施工队”奋战在国家会议中心外观装饰工程施工现场,攻克了一道道世界性施工难题,为宁夏人争了光。

家境贫寒的郭昊东读完高中后便到银川、西安、深圳等地打工。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不眠之夜,他在深圳作出决定:到北京去,与奥运同行。不久,他受聘于北京一家公司。2005年他成立了北京德泰兴装饰公司,将彭阳、同心一带农民纳于“麾下”。他重视职工生活和技能培训,花30多万元购置了一栋三层移动式职工宿舍,3万多元添置了图书和影像资料,采取岗前学习、岗中传帮带、周末和晚上辅导等形式对工人进行培训。与武警北京北苑支队结成军民共建单位,对职工进行军训。一支纪律严明、作风技术过硬由西北人组织的规模最大的玻璃幕墙施工队伍——“郭昊东施工队”在首都业界声名鹊起。

2007年3月10日,“郭昊东施工队”承担了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四大主场馆之一的国家会议中心东、北、南三面玻璃幕墙的施工任务。施工难度最大的是东面外观双曲线悬挑唇型工程,长各500米的“上、下唇”是不规则的三维曲面,全部用钢结构和金属铝板及4万多叶片组合而成,每一工艺、细节均通过三维空间集中表现,独特的造型由英国RMJM设计公司作总顾问设计,这样的施工在世界上是首次,没有先例可借鉴。此前已有几家施工队因技术难度大而临阵退缩。郭昊东组织技术人员,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2007年底,在监理单位严格审核下,中心上唇和玻璃幕墙工程顺利封闭,得到2008奥组委的认可。

目前,“郭昊东施工队”的业务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到江苏、山东、内蒙古等地。2007年累计引进宁夏劳务人员230多人,长期工达150人,除衣食住行开支60多万元外,每年按月足额发放工资100多万元。(《宁夏日报》2008年1月28日一版头条)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2008年大批农民工返乡,成为社会焦点中的难点!这一影响着社会和谐发展进程的特殊庞大群体,其实,路就在他们自己脚下。这篇报道预见性地扣住了这一焦点,以从宁夏西海固打入京城的农民工郭昊东的立身经历,以及他将带出来务工的乡邻强化培训,实现了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在奥运场馆建设中大显身手。以小人物的经历和作为,解读了农民工务工立身之道。是2008年农民工、奥运两大热点题材下的首次发现并独家报道的新典型。

采编过程:作者2008年元旦前夜得知他的线索,便登上元旦头班进京的航班。带着疑惑,作者登上奥运会议中心楼顶,察看他的工程;和那些满口固原话的农民聊天,拍下了以鸟巢为背景的纪念照;专访了建设方、监理负责人。从下午4点起,与他畅谈到几近天亮。第二天,作者又到工棚食堂共进“大锅饭”,应邀急就了数千字的《郭昊东事迹材料》留下后返回银川。作者思索和等待了20天后,才找到了文章导语的“由头”。消息意犹未尽,同一天的5版头条链接了《山外是个大课堂——打工能人郭昊东践行的劳务输出“发展经”》。

社会效果:宁夏日报、宁夏网同时刊载后,成为区内和全国的媒体相继造访他的“索引和摹本”。他成了新闻人物,抗震救灾现场、感动宁夏经济人物等如影相随——他2008年7月获共青团中央组织的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和“抗震救灾英雄志愿者”称号;11月,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他今年又在家乡彭阳办起了外出务工农民工培训基地。

报纸评论

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

——写在中国人民抗击四川汶川大地震之际任仲平(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山崩地陷,江河呜咽。

这一刻,即成国殇。

8.0级强烈地震,短短80秒,数百万生命被推到生死边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这场21世纪发生的毁坏性灾害震惊了世界,全球的目光投向中国……“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20天前,汶川震动中国;20天来,中国感动世界。

气壮山河的生命大救援,迸发出世所罕见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将这段日日夜夜标注成共和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新起点。“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旗帜下,正在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中国,渴望实现奥运百年梦想的中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考”面前,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自己。

汶川作证:我们这个民族,经得起颠簸!(二)20个昼夜,汶川作证,中国速度赢得赞誉。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在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紧急号令。震后不到1小时,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随电波传遍全国;震后不到两小时,温家宝总理飞赴灾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连夜召开,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迅速成立,指挥机构高效运转。主题只有一个:“第一位是救人!”“一线希望,百倍努力!”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在第一时间,解放军、武警、公安快速反应。震后13分钟,全军启动应急机制。在第一时间,受灾地区省委、省政府部署救灾,各级干部奔赴现场指挥。在第一时间,国家减灾委、中国地震局、民政部等启动应急预案,派遣救援队伍,调拨救灾物资。在第一时间,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发出紧急呼吁,号召全社会伸出援手。

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场生死竞速中,“第一时间”成为最有力的号令,最引人关注的新闻,最能够体现动员能力和应急能力的指标。20个日日夜夜,一个个急促的时间刻度,清晰地记录下一个政党一个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民的责任。(三)20个昼夜,汶川作证,中国力量令人惊叹。

灾情重,蜀道难,救援急。全军和武警部队11万精锐20余个专业兵种雷霆挺进,短短几天全部到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支支工程部队短短几天打通生命线,电网、通信全面修复。近400支专业救援队,4.5万医务人员源源赶赴一线,覆盖到每一个受灾村庄。灾区各级党组织站起来,冲上去,共产党员这个名字再一次叫响。

空中、铁路、公路、水路立体运输,国家战略储备紧急筹措,各种救援力量迅速集结,数百万吨食品、药品、帐篷、机械驰援灾区。截至6月1日,中央财政拨款已达182.98亿元,社会捐助超过400亿元。“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全国一盘棋,有力、有序、有效。这场举国参与的生命大营救,是对社会主义中国强大组织动员能力、强大物质保障条件的集中检阅。20个日日夜夜,世界看到:灾难有多大,中国有多强。(四)20个昼夜,汶川作证,中国精神感天动地。

日继之夜,生继之死,生死关头呈现温暖深沉的人性光辉。父母张开双臂为孩子撑起生命的天空,老师用血肉之躯为学生肩起死亡的闸门……灾难来临的瞬间,多少人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生与死的边缘,多少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当母亲给怀里的孩子留下临终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当年幼的孩子在废墟下吟唱“幸福和快乐是结局”,当痛失亲人的县长从废墟中爬起冲向救灾一线……我们读懂了什么叫人间大爱,什么叫尊严勇气,什么叫凝聚挺立。

强忍悲痛,守望相助,中华大地奔涌空前规模的爱心热流。成都数百“的哥”冒着余震赶往都江堰抢救伤员;南京拾荒老人把零钱换成百元钞票塞进募捐箱;许许多多城市,献血长龙将血站“挤爆”;一笔笔“特殊党费”,表达着7300万党员的忠诚;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爱的奉献》募捐现场,短短4小时募集15亿元;各式衣着各方口音,近20万志愿者奔向灾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各族人民伸出援手……“我们都是汶川人!”成为震撼神州的强音,国际舆论纷纷赞叹中国民众“井喷式”热忱。

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全球华人结成空前亲密的生命整体。香港特区搜救队、台湾红十字会搜救队赶赴灾区,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遥寄哀思、慷慨解囊。重洋隔不断手足情,关山挡不住中华心。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世界各个角落,义赈义演、捐款捐物……“我们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共同心声,又一次道出这个民族历尽磨难而弥坚的生命宣言。

中华民族在大难面前的表现令世界动容。美国媒体载文指出:在这场举国上下的民族行动中,世界看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再铸民族之魂。俄新社则赞誉:“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五)20个昼夜,汶川作证,中国的透明度世界瞩目。

这次抗震救灾,从第一刻起,就在前所未有的公开透明中进行。

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震情得到了公开报道。几小时内,国家和地方数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最新震情统计数据,地震伤亡人数在互联网上实时更新。相关地方政府迅速通过手机短信发出上百万条安民信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受灾地区政府的发布会天天举行。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信息传播,安定了人心,稳定了局面,凝聚了力量。

在这场信息传播中,新闻工作者刷新着中国传媒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模式。电视、广播、报纸、刊物、网络、手机,所有的传媒一起开动,全程进行“实况直播”。大幅照片,前沿报道,在线访谈,生死文字,全面真实地传达了最近的现场、最近的感动。新闻工作者成为又一支抗震救灾先遣队,开放、客观的报道,在传递真相的同时,展现着一个文明社会的公信与责任。(六)大地震带来了大灾难,但这过去的日夜也让我们看到,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未必不是一个国家成长的特殊历练,未必不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强烈激发。困难是阻挡弱者的高山,也是冶炼勇者的熔炉,更是砥砺强者的砺石。挫折让中国更加团结,磨难让中国走向进步。

回望20个昼夜,许多意味深长的“第一次”令人感怀。

5月19日至21日,全国哀悼日。五千年中国文明史,第一次,普通百姓可享国哀。新中国近60年,第一次,国旗为自然灾害中罹难同胞而降。“国之兴也,视民如伤”。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府,履行最庄严的承诺;一个把人的生命摆到最高位置的社会,刻下迈向现代文明的标记。当国旗缓缓垂下,人的尊严冉冉升起,一个国家的品格抬升到新的高度。

汶川大地震,作为受灾国的新中国第一次向国际救援队敞开大门。

爱,没有了疆界;生命,超越了种族。废墟之上一幕幕感人场景,展示了跨越国界的人性和亲情,是人类命运相连、同舟共济的见证,也是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精神支撑。

中国感谢世界。中国人民将铭记这危难时刻的温暖援助,铭记国际社会的深情话语“整个世界都是你们坚强的后盾”,并把它化作自强不息的动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七)“中国原来是这样!”20天来,人们都在感叹。

衡量一个现代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就是看它在大灾大难面前的国家意志、社会价值和公民精神。那些灾难面前一个个“第一时间”,一个个“中国纪录”,不仅是政府危机处理能力的展示,更是进步的中国对人民生命的尊重,是发展的中国人文精神的提升,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的见证,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文明力量的升华。

抗震救灾让中华民族空前凝聚,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普通网友留言:“汶川,挺住!中国,加油!”海外华人寄语:“我为有这样的祖国而骄傲!”外国媒体评价:这场地震让世界看到一个有爱心的中国,一个有竞争力的中国,一个真实可敬的中国。(八)回首20个昼夜,抗震救灾这场伟大战役催生的一切,必将成为珍贵的国民记忆,写进共和国文明进步的历史。

——我们看到了一个以人为本的执政党。

生命权是最大的人权。抗震救灾20个昼夜,写下中国人权辉煌纪录。及时通畅的信息披露,举国动员的生死营救,生命至上的国家信念,以人为本的制度创新……始终支撑着大地震中的大爱大智大勇,阐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生命至上、人民为先的政治伦理,彰显着一个执政党的成熟与坚定。

——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信开放的大国形象。

公开透明、全程监督、阳光赈灾,充分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国离不开世界。开放,体现社会主义中国对国际人道主义的认同,表达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融入国际大家庭的信心。

——我们看到了民族精神的丰富升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传统文化迸发出凝聚力;“团结、奉献、互助、友爱”,现代志愿精神拓展着新内涵;“众志成城、和衷共济”,因千万个平民英雄的真情故事而鲜活;“坚守岗位、干好本职”,为爱国主义增添着理性的厚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

——我们看到了公民意识的蓬勃生长。

公民意识的培育是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抗震救灾筑就公民精神的里程碑:民间爱心涌动,志愿大军汇集,社会资源与政府资源良性互动。灾难中无数普通人用朴素的行动,诠释着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美国一家周刊这样评价,“这里的人民不仅懂得如何哀悼,而且懂得如何给予,中国的‘公民精神’并未缺失”。

——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集中展现。

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军民鱼水情、民族一家亲……抗震救灾让我们重新品读这样一些字眼,再次看到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价值取向,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利益诉求日趋多元的今天,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找到了生长壮大的空间。(九)抚定思绪,回望汶川。

面对数万同胞的骤然逝去,汶川依然是亿万国人血脉同搏、泪水涌动之所在。但20多个昼夜的坚守拼搏,13亿人民的同风共雨,更蕴藉着中华民族向死而生的期待,书写着共和国浴火重生的希望。

美国媒体感慨,“在8级地震的废墟上站起来的中国,是那么令人惊讶的现代、灵活、开放”。

毫无疑问,灾难之中,国家政治文明的演进,民族内在精神的重塑,公民责任意识的增强,必将让“以人为本”的理念深植于国家的肌体。它会升华为一种文化力量,也会激发出一种制度动力,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底气所在,成为中华民族迈向未来的“软实力”所在。(十)汶川大地震,还让人们从更广阔的视野认识中国。

这是一次发生在信息时代的大灾难,也是一场展开于改革开放30年后的大救援。它让全体中国人又一次深刻领悟到“发展是硬道理”、“不改革死路一条”。

汶川大地震,唤起人们对当年唐山大地震的痛苦记忆。两次灾难相隔32年,其间,正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表面看来,这一次,是突如其来的危机,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应急管理方式、灾难救助方式。仔细思之,这一切改变,莫不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莫不系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可以说,这次抗震救灾中呈现的新理念、新实践、新突破,正是对于30年改革开放的一次特殊检阅。

没有30年一心一意谋发展成就的综合国力,就没有这次抗震救灾中强大的技术保障和丰厚的物质支持;没有30年全面推进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就没有今天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和现代高效的国家管理能力。

而信息的公开透明、公民精神的成长壮大,更是深深刻下30年民主法治建设、政治文明进步的烙印。

一位网友留言:“这一次,我们悲恸而不苦痛,哀伤而不绝望,关切而不惊慌,焦急而不失信心。因为,国家的进步已经成为佑民的天。”

灾难面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看到,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增强了中国抗击灾难的物质基础,更深刻改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整体形象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西班牙报纸写道:“在任何一场灾难中,都未曾见过中国这样的举国动员能力、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强大的团结互助精神。毋庸置疑,这个民族表现的精神与力量将使它在前进的道路上坚不可摧。”(十一)再过67天,我们将迎来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

奥运盛会,百年梦想。然而,悲欣交集的2008考验着我们。挫折面前,中华民族表现出的坚强自信,让世界感叹:中国人以高分通过了意外的“考试”。历经百年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也因此得以升华——

当火炬手高擎圣火举起手臂为灾区人民加油,当火炬传递沿途无数群众在募捐箱前表达爱心,“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与超越苦难、自强不息的中国品格找到了结合点。

当胡锦涛主席紧握俄罗斯救援队员的手,当温家宝总理拥抱美国志愿者,当中国灾区居民为日本救援队送去方便面,当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站在汶川废墟上感叹:中国人民是充满力量、勇敢无畏、坚韧不拔、富有自助和合作精神的伟大人民,“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以一种凝重的方式闪现光辉。

新加坡报纸评论:“四川大地震给中国人带来巨大悲痛,但抗震救灾的快捷、有序、开放和深沉的人道精神,却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北京奥运会所期待的展示现代中国形象的目标,已经在抗震救灾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

冰雪阻断归途,我们没有放弃;圣火遭遇阻挠,我们团结反击;今天当地震撕裂大地,我们以同样的声音告诉世界:坎坷和磨难,只会激发我们更加出色地办好奥运会,只会推动我们更加积极地融入地球村,一同兑现诺言,一同承担责任,一同分享荣光。(十二)余震还在继续,大地仍在痉挛。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

抗震救灾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但随着工作重心的逐步转移,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受灾群众的安置牵动人心,堰塞湖的安全令人担忧,疾控防疫尤为紧迫,恢复重建异常繁重……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需要真情更需要实劲。

中国没有停步。中央国家机关行政经费支出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各个部门继续同心协力,给予灾区急需。全国人民一如既往,奉献爱心与力量。支援灾区,每个人每个岗位都是主角;重建家园,灾区人民艰苦奋斗自立自强。

万众一心,共克时艰,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人民一定能够赢得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十三)汶川5月,满目伤情。但垅间的小麦已在收割,6月的新绿就在眼前。

5月19日,全国哀悼日第一天,地震重灾区北川中学师生齐唱国歌重新开学。

6月1日,国际儿童节,灾区的孩子说最想要的礼物是“快乐”。

这是顽强生命的礼赞,也是不屈中国的象征。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也许我们无法回避灾难,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灾难,是生者的勇气将人类无数次劫难,砌入文明演进的长河。

从治河而兴的黄河文明,到浴血重生的近代中国;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到1998年抗洪抢险;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今年年初迎战冰雪,正是一次次灾难忧患的严峻考验,砥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推动着中国社会在挫折中奋进,在逆境中前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巴山深处,在灾区考察工作的胡锦涛总书记在简易防震棚小黑板上给孩子们写下16个大字。

从灾难中汲取信心,从灾难中汲取力量,对于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希望与中国同在!(《人民日报》2008年6月2日要闻二版)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该文发在抗震救灾20天之际,是人民日报抗震救灾系列任仲平的首篇,也是国内媒体中首篇关于抗震救灾的大型政论文章。文章围绕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两条主脉络,凸显30年改革开放、百年奥运两个大视野,全面、及时总结抗灾救灾以来感天动地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深入、深刻思考从灾害中奋起的民族精神与力量,全文高屋建瓴,气势磅礴,情感充沛,激荡人心,表达了对灾区同胞的深情,对党和人民的敬意,吹响了“振奋精神昂扬斗志的号角”,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同舟共济、战胜灾难的斗志。

采编过程:从写作时间和速度来说,该文是任仲平文章中较快的一次。此前本报刊发的社论《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人民论坛”和“人民时评”及系列评论员文章,为该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撰写此文时,写作小组强调“既要有第一手资料,更要有第一手观点”,“既要有对全景的提炼升华,也要有对细节的描述展现”,“既要催人泪下,更要催人奋进”。在商定文章主题、评论结构后,《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初稿只用了4天时间就提交,此后只用了3天时间就定稿,“抢”到了抗震救灾20天这个时间节点发出。

社会效果:该文见报后,正在灾区慰问考察的李长春同志当即批示:“此文恢弘大气,建议各省党报转发一下。”让这篇文章在短短一周内,有了众多省市党报的转载,上千万读者的阅读。人们激情称赞此文“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传递了信心和勇气,凝聚了精神和力量”。此外,还有数百家网站、大量都市报转载。读者纷纷来信、来电,给予高度评价:“文章正视困难,又让人充满希望;讲清道理,又不乏充沛的情感”,“读来特别提气”,“任仲平文章告诉我们,这场灾难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又一次大凝聚,中国共产党人人格魅力的又一次大展示,人民军队威武之师的又一次大展示,人民战争的又一次大胜利。”“让我们对‘多难兴邦’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中国社会的进步有了更大的信心。”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战胜特大地震灾害

本报评论员

昨天下午,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波及范围之大,30多年来罕见。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就抗震救灾作出部署。胡锦涛总书记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在当天即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灾区各级党政干部要在抗灾第一线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进行抗震救灾工作,并对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当天下午,刘奇葆和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中国地震局、国家减灾委、民政部、解放军总参谋部、成都军区等紧急行动,支援灾区抗震救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灾区各级党委、政府正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

这一切充分表明,党和政府与灾区人民心连心;这一切充分表明,党和政府抗击灾害、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力量;这一切充分说明,我们的应急保障能力正在增强。

地震是一种常见自然灾害,破坏性地震会对震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伤害。30多年前的河北唐山、四川松潘大地震,至今令人们记忆犹新。同样令人难忘的是,在唐山的废墟上,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唐山;一度千疮百孔的松潘,也早已旧貌换新颜。是什么力量使被当时的一些舆论认为已经死去的地方在更高的层次上新生?是党和政府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强决心,是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是非灾区人民无私支援灾区的团结协作风尚,是灾区人民不屈不挠、奋起自救的自强不息精神。在30多年前的物质和社会条件下,我们尚且能战胜巨大的灾难,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综合国力有了历史性提升的今天,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导方针的发展新阶段,还有什么样的难关不能越过、什么样的灾难不能战胜!

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抗击灾难、战胜灾难,从而生生不息的历史。灾难本身不是好事,但是每一次战胜灾难的经历,都成为我们成长、壮大和无往而不胜的宝贵精神财富。历史无数次证明,面对灾难,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面对这场罕见的灾害,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大地震灾害。

战胜这场特大地震灾害,各地党委、政府要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立即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党政主要领导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周密部署,迅速组织力量投入抗震救灾工作;要迅速行动,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及时准确公布灾情,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消除群众的恐慌情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让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夺取这场抗击特大地震灾害的胜利!(《四川日报》2008年5月13日A2版)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这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主流平面媒体率先发表的评论。评论是党报的旗帜,本文在震后第一时间举起党报的旗帜,迅速有力地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本文从标题、提法到基本观点,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的决策部署精神高度一致,体现了党报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主流媒体在应对突发重大事件时的职业水准。

采编过程:四川日报作为主震区省级党报,必须第一时间发出声音。总编辑决定并提出题目,指定采编人员撰写。当天深夜,余震不断,作者在摇晃的办公室,在报社的临时帐篷里,换了几个地方,艰难完成此稿。

社会效果:特大地震突如其来,几个重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地震发生当天,传闻四起。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灾区主流媒体,以评论员文章形式,及时传递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声音,对于稳定人心、凝聚力量发挥了重要、独特的作用。

报纸通讯

“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

王遐

10月7日是重阳节,无数中国老人和家人一起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望远,度过了这个和乐、温馨的节日。而74岁的吴兰玉老人,却和以往的许多个重阳节一样,独自忙碌了一天,捡回了一大堆废纸箱、饮料瓶。

尽管有些疲惫,但是老人的心情很好,因为和以往的许多个重阳节不一样的是,她如此忙碌不再是为了偿还沉重的债务,而仅仅是为了活动自己的肢体。“我不能闲下来,一闲下来,我的腰、腿啥子就没得劲了。”她操着浓重的四川方音说。

吴兰玉的家在建工师达丰社区。狭窄的小院里养着几只鸡和兔子,两间住房不到20平方米,暗淡的光线照着几件已看不出原始颜色的旧家具,这一切便是她全部的家当。站在这贫寒、简陋的家里,年迈、瘦弱的吴兰玉并不显得愁楚,因为背负了10多年的5.5万元债务已经全部还清,她将无忧无虑地度过余生。

吴兰玉是原兵团第二钢铁厂的职工家属,她的丈夫李升然、儿子李培川都是厂里的工人。她那个原本完整的家虽不富裕,但却是温暖、和睦的。

1990年,刚刚27岁的李培川不幸患上了尿毒症。医生说,拯救李培川的生命,就必须要给他做肾移植手术。手术需要10多万元费用,这个家顿然被逼到了极度窘迫的境地。

有人劝吴兰玉:“你到哪儿弄那么多钱?就算倾家荡产给孩子换了肾,也可能会出现排异现象,孩子的命最终保不住。放弃了吧……”“我儿子这么年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救他。我是他母亲,我不能放弃!”吴兰玉说。

吴兰玉的执著也激励着老实、内敛的丈夫。夫妇俩商量,李升然全心投入工作,挣一份足额工资,吴兰玉则在陪护儿子的间隙,出去干零活、捡废品。他们省吃俭用,一元钱一元钱地给儿子积攒手术费。

因为极度的焦虑和营养不良,1995年年初,李升然病倒了,被医生确诊为肝癌。仅仅3个月时间,李升然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看着瘦弱的老伴,想着就要遗留给她的重负和不知道未来如何的儿子,李升然浊泪横流,久久不能瞑目……

吴兰玉陪伴着儿子,继续与病魔抗争着。1996年,医院终于为李培川寻找到了合适的肾源。吴兰玉倾尽所有积蓄,又跟10多个熟人和朋友借了5.5万元钱,终于筹足了手术费,给儿子做了肾移植手术。

但是,这一切努力并没能挽回李培川的生命,1999年8月,他终因多种脏器功能衰竭而停止了呼吸。

丈夫走了,儿子走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数万元借款怎么还?坐在冰冷、昏暗的屋子里,没有经济来源的吴兰玉绝望至极。她找出儿子吃剩下的一堆药,一股脑儿吞下去,然后躺在床上静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

但是昏睡了一天一夜后,吴兰玉竟苏醒过来了。知道自己没有死,她失声痛哭:“老天爷都不让我死,因为我还欠着债呀!”

吴兰玉没有念过多少书,但是她明白,欠债就要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给她借钱的大都是一些好心肠的姐妹,她们都明确地表示不要她付利息,而且也都没让她打借条。这些自身生活也并不宽裕的姐妹在她极度困难的时候都向她伸出了援手,她不能辜负她们。

吴兰玉逐个探访给她借款的姐妹,商定还款期限。“5万多元哪,不是小数目,你拿啥子还呀?”几十年前和吴兰玉一同从四川来到新疆的好姐妹刘文英忍不住发出了一声长叹,她对吴兰玉说:“我借给你的5000元钱,是我自己悄悄攒下的,老伴和孩子们都不晓得,你实在还不了,就不用还了。”“我能还。只要我活着,一定会一分不少地还给你,你放心。我吴兰玉虽然很穷,但也要明事理、讲良心,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对得起大家!”吴兰玉承诺道。

这以后,吴兰玉便背着一个塑料编织袋行走在街头巷尾,她决定捡废品卖钱来偿还5.5万元借款。这个没有多少文化、没有什么技能、身高不到1.50米的60多岁的老太太,以孱弱之身、用这样的方式担当起了一个对她来说几乎无法担当的责任。

吴兰玉每天天不亮就出门,黄昏时才拖着疲顿的脚步回家。拾掇好捡来的废品,她喘口气儿,然后煮一碗没有油花的土豆面疙瘩汤,算是吃了一天里的一顿正餐。第二天她仍旧早早出门,把废品背到收废站卖掉,将换得的几元钱小心掖好,又接着走街串巷……她就这样风雨无阻地捡拾着废品,重复着一个又一个艰辛、凄苦的日子。

在附近居民区开着一个小商店的姐妹唐坤莲借给吴兰玉了1.2万元钱,她的女儿后来也患了重病。知道吴兰玉的难处,唐坤莲没有上门催款。吴兰玉闻讯后非常不安,她拼命地干活儿,每天奔波20多公里,把能卖钱的废品都捡回来。两年后,当吴兰玉把1.2万元钱悉数还给唐坤莲时,唐坤莲惊讶极了,不敢相信家徒四壁、孤单无靠的吴兰玉竟然把借她的钱全部还清了。

那是吴兰玉还的第一笔借款,也是数额最大的一笔借款。她说:“还完了钱后,我激动了好几天。我开始有了信心,晓得我用自己的双手在有生之年还清所有借款,是可以做到的。”

距达丰社区两公里外的一座荒山上,掩埋着钢厂许多年前丢弃的废钢渣。得知卖这个也能挣钱,吴兰玉捡完了废品之后,又赶紧扛起十字镐,到荒山上去挖钢渣。

这是一个很耗体力的活儿,常常要挖到1米多深才能找到几块钢渣,男人们干着都很吃力。吴兰玉带上馒头和水,在山上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她一镐头一镐头地挖着坚硬的土石,实在太累了,就歇一会儿,喝点水、啃几口馒头,然后再接着挖。

许多女人上山来干几次就受不了,不愿再来了。而吴兰玉一直撑着,每天都挖几十公斤,分装在几个袋子里,一点一点背下山。再苦再累吴兰玉都咬牙坚持着,迈着蹒跚的脚步一次次爬上荒山,从厚厚的土石下面共挖出了10余吨废钢渣。

攒钱、还债,这是吴兰玉9年来唯一的生活目的。为了这个目的,她一直过着许多人都难以想象的清苦日子。9年来,她没有买过食用油,没有买过肉,一日三餐都是馒头、泡米饭、面疙瘩汤。想吃菜了,她就去农贸市场帮人看菜摊儿、打扫卫生,换回来一些土豆、萝卜、青菜叶,用盐水煮一煮吃。9年来,她没有添置一件衣物,她的衣服大都穿了几十年,破损了也不舍得扔掉,缀上补丁再继续穿。她把卖废品、卖钢渣、打零工所得的每一分钱都积攒起来,攒够了一笔欠款后,就立即给人家送去。

达丰社区、建工师、兵团民政局都很关心吴兰玉,在1999年她的儿子离去后,就根据政策给她发放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去年春节,兵团民政局局长刘钢来到吴兰玉家,见寒冷的季节家里竟然没有烧火炉,很吃惊。一问才知,吴兰玉把社区发给她的300元取暖费攒起来还了借款,没舍得用这笔钱买煤烧。刘钢的心里一阵酸楚,第二天他就派人给吴兰玉送来了一吨煤。

住在达丰社区和附近的许多居民都热诚地帮助着吴兰玉,他们经常给她送来一些面粉、大米和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担心吴兰玉拒绝,大家总是在她出门的时候把东西悄悄放在她家门口。左右邻居做了好吃的饭菜时,也总是想着吴兰玉,把她叫到家里来一起吃。邻居樊焕成说:“这个老太太很坚强,很厚道,不管多苦多难,她都要重信义、守信用,这一点让我们十分敬佩,我们能帮她一把就要帮她一把。”

今年春节,兵团民政局局长刘钢、建工师副师长王春全又来看望吴兰玉,得知吴兰玉把每月领取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也用来还了借款,她的生活已极度困难,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日益严重,就想方设法资助了她5000元钱,帮她给最后两位借款人还清了债。“我从心里感激这些领导,要不,我还得苦熬两年。”吴兰玉说。她告诉记者,现在她每月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已增加到237元,维持日常生活没有问题。“以后的日子不会太难了,我要好好地活着!”稀疏的灰发下面,老人那张曾经写满了苦难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兵团日报》2008年11月13日一版)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新闻通讯。在问题奶粉事件喧嚣海内外之时,《兵团日报》在一版头题位置刊发这篇通讯,将吴兰玉老人用9年时间拾荒还债的故事告诉读者,意义十分重大。当一个年迈、衰弱、贫困不堪的老太太掷地有声地说出“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我们应该相信,“诚信”一词及其丰富内涵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大厦是坚固的。

作者几乎不发议论,而是注重写故事、写情节,用生动、详尽的事实凸现人物;文字清新、朴实,不拔高、不渲染,使得所报道的人物真实、可信、感人。

采编过程:报社领导得知吴兰玉老人的故事后,决定对其作重点报道,安排主任记者王遐承担此任。王遐先后两次来到达丰社区,与吴兰玉、社区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深谈,获得了大量生动、真实的素材,随后一气呵成写出此稿。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王运华审阅后,当即决定在一版头题位置配评论刊发。

社会效果:报社主要领导打破常规,将一个拾荒老人的故事配评论在一版头题位置刊发,立刻引起极大的反响。读者给报社写信说:“感谢《兵团日报》把吴兰玉放在了头版头题,让一个没立过功、没获过奖、没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普通群众占据党报头版头题位置,这凸现了《兵团日报》的社会责任感,也表明了当今社会诚信的价值。”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搜狐网、新浪网、百度等国内几十家知名门户网站纷纷转载了这篇通讯。诚信老人吴兰玉和她的故事最终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经网民推荐,她荣登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举办的2008年度“中国好人榜”。

甘肃14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

简光洲■不知是否冒牌产品 豫赣鄂等也有同样病例 样本已送国家鉴定机构■三鹿集团称产品“没质量问题” 甘肃省卫生厅今天介绍调查进展

9月8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泌尿科又接收了一名8个月大,来自该省岷县的患有“双肾多发性结石”和“输尿管结石”病症的婴儿,这是该院三个多月来接受的第14名患有同样疾病病例。

到目前为止,对于婴儿患病的原因还没有调查清楚,但是这些家长们反映孩子们出生后一直都在吃名为“三鹿”牌的奶粉。患病婴儿的家长们怀疑说:“或许和当年安徽阜阳的空壳奶粉致婴儿成为大头娃娃一样,这次的罪魁祸首也可能是奶粉。”

记者昨日还了解到,10天前湖北省同济医院小儿科也接收了三名患有肾病的婴儿。这三名分别来自河南、江西和湖北的患儿家长也反映婴儿食用的是“三鹿”牌奶粉。

目前尚不知患儿所食用的奶粉是否为假冒伪劣产品。河北三鹿集团传媒部对早报记者表示,已派出工作人员赴甘肃调查,当地质检部门对该集团奶粉的检验显示没有质量问题。不排除出院还有后遗症

解放军第一医院泌尿科已经接受了14名患肾结石的婴儿,到昨日为止,有6名在手术后康复出院,其余8名仍在医院治疗。

该院泌尿科首席医生李文辉介绍说,该科是在6月28日收到第一例婴儿患“肾结石”的病例。在3个月时间里,陆续共有14名婴儿因患同样的疾病住院。

据了解,这些婴儿进院时病症基本上都到了中晚期,有的甚至有生命危险。他们共同的病理特征表现为都是一岁以内的婴儿,且症状表现为双肾多发性结石,刚来的时候都是急性肾衰竭。

经紧急治疗后,目前8名婴儿已经脱离了危险,但是仍需住院两到三周进行观察治疗。至于婴儿出院后会不会有后遗症?李文辉说,目前时间比较短还不能排除这种可能,要经过以后的随访和两三个月复查后才能确定。罪魁指向“三鹿”奶粉

据李文辉介绍,经过检查后发现,这14名婴儿中有90%以上为尿酸胺结石,这种情况在结石中非常少见,一般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多见于儿童和老人的膀胱结石。而经过进一步检测,医院推测这14名婴儿是由于摄入的脂肪和蛋白含量比例失调,引起体内嘌呤碱代谢异常,继而产生尿酸和尿酸盐结晶,在上尿路梗阻后形成肾结石,导致肾衰竭。

医生们注意到,这些患病婴儿在没有母乳之后,都食用了品牌为“三鹿”的奶粉。李文辉分析说,因为这些婴儿最主要的食品来源就是奶粉,且都是长时间食用同一品牌的奶粉,“因此不排除与奶粉有直接的关系。”

小李8个月大的儿子也是患婴之一。小李说,儿子自从出生后因为没有母乳就一直吃“三鹿”奶粉,每400克一包卖18元,但奶粉具体什么品种记不得了。孩子七八个月时每4天就要吃一包。“一直这么吃,也没有想到会出问题,最近一段时间就发现孩子尿不出来。”据小李介绍,在他家附近也有几名婴儿和他儿子患同样的病。

目前有7名患儿的父母联名写下了申请书,上书甘肃省卫生厅,要求彻查病因。“正规超市买的老牌奶粉”

昨日,记者从甘肃省卫生厅及该省食品药品卫生监督局了解到,前一段时间他们就已接到相关情况的汇报,正在联合多个部门调查。9日下午,由卫生厅牵头的调查人员曾到解放军第一医院泌尿科了解情况。

甘肃卫生厅办公室的杨敬科主任介绍,卫生厅已把病理及病因样本送到国家相关的鉴定中心进行检验。鉴定结果尚未出来。

杨敬科认为,这次甘肃婴儿患病的情况根本没有当年安徽阜阳空壳奶粉严重,但因为媒体经常询问,所以决定11日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外界说明调查的进展。

南京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日前也接诊了5名吃同一品牌奶粉患上肾病的患儿。病情严重的已转至上海治疗。其中一患儿母亲说:“这个牌子(奶粉)是在正规超市里买的,价廉物美,牌子也比较老了,吃了放心。”

此前,还有山东、甘肃、安徽、湖南等地的家长告诉湖北的记者,称自己孩子也吃该品牌奶粉,也出现类似症状。

◇厂方回应无证据证明婴儿因吃三鹿奶粉致病

对于患病婴儿使用的都是同一品牌的奶粉,且婴儿最主要的食品也是奶粉,因此家长及医生们都怀疑婴儿肾病的罪魁祸首是奶粉。

昨日下午,记者和河北省三鹿集团取得了联系。该集团传媒部的工作人员杨爱称已经获悉甘肃有婴儿患病的情况,并且已经派出工作人员对此事进行了解。

杨爱向记者介绍,三鹿是奶粉行业品牌产品,有很多年的历史。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患病婴儿是因为吃了三鹿奶粉而致病。如果真的有这样的问题,相信质检部门会查个水落石出。

此后,杨爱又致电早报记者称,已经委托了甘肃当地权威质检部门对三鹿奶粉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质量是合格的。(《东方早报》2008年9月11日A20中国新闻版)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该报道对三鹿问题奶粉的受害者家属、医院、三鹿集团和卫生局等多个相关方进行了认真严谨的调查采访,首次在报道中披露了导致众多婴儿同患肾结石的原因可能为三鹿奶粉。该报道打破媒体“某”规则,直接说出了“三鹿”两个字,引发了中国乳品行业“地震”,间接挽救了无数婴幼儿的生命健康。该报道调查严谨细致,行文客观平衡,用词严格缜密,用事实说话,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调查报道。该报道还原了传媒的公共价值和监督角色,体现了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诚实、责任和勇气,弘扬了社会正气,彰显了新闻正义。

采编过程:9月上旬,记者在获得甘肃、湖北等地有数名婴儿患肾病的消息后,意识到这可能是一起非常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于是立即介入调查。经过多方的严密求证和认真采访,发现婴儿患病的罪魁祸首可能是三鹿奶粉。意识到可能会面临巨大的风险,调查过程全程录音。报社领导审稿后认为稿件调查证据翔实,写作严谨,决定刊发直接的点名报道。

社会效果:该篇报道率先在新闻中点名披露问题奶粉疑为“三鹿”奶粉。9月11日,稿件见报后迅速地被国内外各大媒体大量转载。该篇点名报道掀开了乳品行业的“三聚氰胺”黑幕,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质量问责风暴,众多高官及企业负责人因此引咎辞职,并被追究刑事责任。三鹿问题奶粉的受害婴儿达29万多人,该问题的曝光也推动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等国内外数百家媒体对东方早报及报道作者简光洲作过专题的采访报道,东方早报因此获《南方周末》2008年度致敬媒体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