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曲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2:38:43

点击下载

作者:秦贝臻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原曲苑

中原曲苑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原曲苑作者:秦贝臻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9-01ISBN:9787514325843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中原曲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战斗号角越调

越调是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的南部、东部,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

越调自诞生地四外流传时,“音随地改”,形成了“上路”、“下路”、“南边”等地域流派。上路越调以南阳为中心,是越调的母调。唱腔质朴、婉转、细腻、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犷、大气,间有秦腔的元素。

下路越调以许昌、漯河、周口为中心,又称“小越调”。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点。南边越调以襄阳为中心,向十堰等地扩散,与上路越调比较相似。鼓舞士气的越国民歌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国俘虏,越王的丞相范蠡用美人计献西施于吴王夫差,后来吴王夫差沉溺于美色,并且放了越王勾践。■越调《李天保娶亲》剧照

勾践回越国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雪耻,为了唤醒越国民众的斗志,便唱起了一种鼓舞斗志的民歌。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做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一举打败了吴国。

后来,丞相范蠡挂印辞官带着西施回到了家乡河南内乡县,他们回想在越国的生活,时常会唱起在越国的小曲,于是在越国鼓舞士气的小曲便在南阳、襄樊区域流传起来。

这些民歌因为是越国的曲调所以被人们称为“越调”,后来又增添■越调剧照了些人物情节和表演,形成了一种戏剧,人们依然称之为“越调”。

再后来,越调四外流传,并且“音随地改”,形成了“上路”、“下路”、“南边”等地域流派。

上路越调以南阳为中心,又称豫西越调、南阳越调、大越调,是越调的母调。质朴、婉转、细腻、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犷、大气,有秦腔的元素,人们认为这是越调吸收了“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中的“西梆”,即秦腔的结果。秦腔 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南阳越调仍保留花腔,有假嗓甩腔,主奏乐器为象鼻四弦,象鼻四弦音色明亮而华丽,有勾音、垫指、靠弦等多种指法。

下路越调以许昌、漯河、周口为中心,又称小越调。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点。常用短杆坠子作为主奏乐器。■越调《智收姜维》

南边越调以襄阳为中心,向十堰等地扩散,与南阳越调比较相似。人们也称其为“湖北越调”,以区别于流行于河南境内的“河南越调”。关公 (约160年~220年),即关羽,汉末三国时期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越调在清代末年发展到了它的兴盛时期,其在河南西南部地区出现了很多专业班社,南阳以及襄城县、郏县、许昌、新郑、密县、荥阳,越调班社达100多个。在广大农村还有木偶皮影越调班,不少越调演员就是唱皮影木偶出身。

清代乾隆年间有名角王庆和,清代末期有名艺人吴春城,艺名“真得酥”,还有陈小金,人称“戏子王”。剧目有老十八本和小十八本之说,以后剧目越来越多,又有正装戏、外装戏之分。

越调最早的时候的唱腔是曲牌格式体制的,后来由于受到梆子等戏种的影响,在演出的剧目上逐渐正规化,其具体形式是由“正庄戏”,即袍带戏到表现民间风情的外庄戏而发展变化。

其中“正庄戏”取材于历史类演义小说,它的体裁唱少白多,词句语意较深。剧中的人物以“外八角”,即男性角色为主。而“外庄戏”则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公案故事。并且剧中的人物角色多以“内八角”为主。皮影 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是我国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也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过去经常表演的剧目有《踢狮子》、《秦琼卖马》、《金蹬救主》、《快活林》、《文王吃子》、《跑马跳坑》等老十八本,以及《一捧雪》、《十王宫》、《乌江岸》、《两狼山》、《乳石关》、《关公小出身》等小十八本。除此之外还有像《打铁》、《卖豆腐》、《挫柱》、《三哭殿》、《摸楼》、《官三怕》、《民三怕》、《送灯》等小戏。■越调《收姜维》

后来,越调除了在河南本省发展外,有的班社还向外传播远到外省市去演出,如湖北郧阳柳林陂罗公庙舞楼上,就保存有“光绪三年二月内、阳二邑永和班月吊在此一乐也”的戏班题壁,题壁上的“月吊”就是指的越调。■越调孔明 即诸葛亮(181年~234年),号卧龙,汉族,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他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1911年左右,越调有很大的发展,那时演出的剧本《火烧梅伯》、《赵公明归天》、《三仙妹》等戏还采用唢呐作为伴奏乐器。

南阳大越调班子还曾经到过开封老羊市戏院演出。此后,著名的越调班社计有邓县老越调班、长葛县长庆班、舞阳大越调班、许昌一道辙班、襄城石行班与七班、禹州马车厂班、新郑县四街戏班等。

后来,越调进一步发展壮大,开始尝试向城市发展。1915年新郑县越调演员和尚娃到郑州平阳里搭席棚暂做戏园,同年开封巨商李某从上海购置行头,于舞阳县请越调班演出。

1917年,南阳公议社越调班进入开封,先在北羊市演出,引起轰动,又在开封最好的戏院丰乐园演出,售票单价超过豫剧,人们对筱金钩、罗金章评价很高,《豫言报》评价筱金钩“人以梅兰芳目之,实非过誉之言”。

这段时间还有一位著名的越剧演员,名叫史道玉。艺名玉娃,工武生、须生。史道玉13岁进邓县曾塔冢李五章越调班学戏,习小生兼习武生,一年后班散,转拜陈小金为师,出师后搭班演出不久唱响。

史道玉青少年时代已熟练并精于演唱南阳大调曲子,并通晓宛梆、汉剧、罗卷戏音乐。他嗓音明亮、音质纯净、韵味甘醇、音域宽阔,并富有创新精神。

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史道玉不断把大调曲子、宛梆等音乐吸收融汇于越调旋律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对南阳越调音乐的发展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他武功好,表演细腻,善使气色,有“七窍出气”等特技。

史道玉随孙万富班远征开封,演出大获成功,他主演的《芦花荡》一出戏被挂了3块金牌,声震省城。《长坂坡》、《赵云截江》、《辕门射戟》也很出色。

后来,史道玉转演须生,尤以《孔明祭灯》最为叫绝,剧中魏延撞灭神灯,孔明绝望,有一段慢板唱腔,他巧妙地糅进微微痰音,沙哑哀沉,撞击人心,深刻地表现出诸葛亮心力交瘁即将辞世时的神态。

史道玉的拿手戏另有《三气周瑜》、《抱灵牌》、《蝴蝶杯》、《篡御状》、《哭殿》等。在《抱灵牌》高珍哭灵时的唱腔中,他对传统的哭■越调《李天保娶亲》腔、哭滚白加以改造,并使其交织在一起,使其唱泣与共,古朴而又富有新意,深为观众称道。闺门旦 我国传统戏剧旦行的分支,有别于正旦,即未出阁的闺女少女,或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形象。在越剧中,闺门旦主要扮演官宦人家的小姐,比如《梁祝》中的祝英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

1933年,史道玉带领邓县之曲越调班赴开封演出,使南阳越调二次进入省会,轰动一时,成为越调发展史上的盛事。

在1930年左右,张秀卿、李桂红、魏大妞、赵富兰等女演员开始登上舞台,而史道玉在敬一戏班时也积极培养女演员,为越调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越调《斩杨景》

李桂红是越调的第一位女演员,工旦角,艺名老桂红。她幼年家境极为贫寒,曾在漯河唱坠子,后搭舞阳吴城越调班。1913年至襄城县,搭越调戏班,活动于襄城、叶县、方城、南阳、唐河一带。李桂红主演青衣、闺门旦,扮相俊美,唱坠子练出了一副巧口、好嗓,唱腔圆润脆甜,吐字流利清晰。

李桂红聪明机灵,应变能力很强,能将所闻故事,编成戏搬上舞台,并自设唱腔,能一唱数百句。坠子的一些唱腔被她糅进老越调中,别有韵味,如《斩杨景》中佘太君“出自东方”一段唱,似娓娓叙说家常,流畅自然,朴实耐听。

经李桂红改编流传的戏有《青龙山》、《五凤山》、《王金豆借粮》、《打豆腐》、《小八义》等,皆■越调《诸葛亮吊孝》为唱工戏。她大胆尝试,引进坠胡,使越调音乐更加丰富,推进了越调唱腔艺术的发展。阅读链接越调的起源有多种,据说越调原本被称为“月调”,是我国古代戏曲的一般地方剧种共同拥有的“平、背、侧、目”的4种调门之一。也有说越调起源于南阳,因南阳一带民歌小曲“四股弦”专门采用月调来演唱戏曲,之后便慢慢地演变成了专门的戏曲,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越调”。根据现存的资料考察,清代乾隆年间,越调已经在南阳一带广泛流行开来。尤其在南阳一带的民歌小曲“四股弦”专门采用月调来进行演唱,之后慢慢演变为专门的戏曲,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越调”,究其根源,实际是由南阳梆子的一种变体演化而来。丰富的越调艺术特色

越调的唱腔形式最初为曲牌体,清代中叶以后逐渐变为板腔体。其调式也相应地主要用宫调式,一般只在插曲性质的曲牌调子中偶尔采用其他调式来演奏。板腔体音乐有很多。其中慢板类是越调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系,有大慢板、阴四板、二八板和高四腔等,其中二八板如《诸葛亮吊孝》中“小乔坐府”一折“九月重阳菊花黄”的过门,再比如《掉印》中“绣花屏”一折“风和日暖艳阳天”的过门,而高四腔多用于黑头、花■越调《诸葛亮吊孝·小乔坐府》腔等。慢板类字少腔多,一板三眼,多表达哀怨、感伤、思恋、哀叹等情感。

流水类是越调音乐创作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有慢流水、苦流水、连头流水、对口流水、上口流水、紧头流水等。■越调《斩杨景》

铜器调类音乐使用时,过门时打击铜器,过门多,说唱性强。上下句,每两句打击一次铜器。其派生调有十字头,即每句10个字,三三四结构,最为著名的就是“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

乱弹的每句一般7个字,二二三结构,比如“满天乌云风吹散”、“灵前故友祭忠魂”和“日落西山还转东,我们杨家保国代代忠”。

垛子类,也叫“攒子类”。这类音乐主要板式是垛子和顶板唱。唱到板上叫顶板唱,即是垛子,唱到眼上即是乱弹。垛子类的派生板式有花垛子,比如《舌战群儒》“莫道这长江水风急浪又猛”。叠句垛子,比如《刘金定下南唐》中“坐山”一折等。这种音乐字少腔多。主要用于叙事、指责、争辩、哀伤、痛苦地申诉等情节中。

散板类有非板、滚板、倒板、大起板和叫板。倒板是一段唱腔的引子,如《舌战群儒》中“乘长风下江东连天涛涌”,其派生板式称“软倒板”,多由旦角演唱,如《杨门女将》中“风萧萧雾漫漫星光惨淡”。叫板多在幕后唱,比如《斩杨景》中“日落西山还转东”的前奏“女儿们,随娘来呀”等。

除此之外,还有哭腔、过板、黑夹调、碰板儿、碰花垛等。碰板儿,又称“拉马调”。顶板唱,多用于抒情、对唱的时候。碰花垛由碰板和花垛子结合而成,多用于抒情、缓慢情绪的表达等时候。比如《尽瘁祁山》中“孔明祭灯”一折。堂鼓 鼓框是木头做的,两面蒙上皮革。堂鼓鼓面较大,从鼓心到鼓边可以发出不同的音高,音色亦不一样,一般是鼓心的音比较低,鼓边的音比较高。经由通过敲击鼓边、鼓心和控制敲击的力量,可以获得大幅度的音量和音色对比,也能演奏出复杂的花点,对情绪及气氛的渲染有较大的作用,是民间器乐合奏及戏曲音乐中常用的一种打击乐器。

越调的唱腔优雅纯朴,其板式有诸如慢板、导板、铜器调、赞子、哭腔、流水、飞板、紧打慢唱等,同时有慢、中、快、散等多种节拍形式。

此外还有吹腔和杂调等形式,如牙牙哟、娃娃腔、一串铃、小放牛、点绛唇、潼关调、阴风歌、探亲家、梅花酒、神童令、十三哼等。

越调唱腔由上下句形式构成,上句一般大都停在调式的主音以外的其他各音上,而下句则一般停于调式的主音上。越调的唱词一般以7字、10字为主。它的句法结构有起眼落板、起板落板、起眼落眼、起板落眼等多种形式。

越调伴奏乐器在文场一般以象鼻四弦为主,后逐渐改造成短杆形式,音弦定调也随之发生改变,再搭配上弹弦乐器月琴,就构成越调伴奏“三大件”。

除此之外的伴奏乐器还有诸如竹笛、三弦、唢呐、笙等。后来,越调又增加了二胡、中胡、中阮、古筝、琵琶、大提琴等。

越调的武场伴奏则一般以鼓板、手镲、大锣、小锣为主,再配上堂鼓、低音锣,后来又逐渐增加进许多种色彩性、效果性的打击乐器,使其更富有表现力。越调在唱词上,其原有的传统戏结构十分严密,唱词少,道白多,语句相对比较文雅深奥,在唱调上也按一定的曲牌和调门演唱。后来的戏剧大都是根据说唱的故事和小说新编的剧目,唱词多,道白少,通俗易懂。越调在唱腔曲牌上一向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调口的说法。越调在演唱的时候以真嗓为主,假嗓为辅。早在清代末年曾经盛行的句尾拖腔的形式,以假嗓八度上挑的唱■越调《尽瘁祁山》法,后来慢慢不再使用。

净行的演唱的活动音区要比其他对应的行当高五度,所以大多采用假嗓演唱。因为越调的各行当在清代时都是男演员,因此比较容易采用同宫同腔的方式。后来,随着女演员的登台唱戏以后,越调逐渐采用了男女同宫异腔的方法。

越调的器乐曲牌大约共有200多首,分为笛牌和弦牌两种。笛牌有诸如小桃红、折桂令、雁儿落、红绣鞋、沽美酒、收江南、上小楼、寄生草等;而弦牌则大多来自于民间乐曲,有大开门、闷葫芦、小开门、双叠翠、苦中乐、自由花、上天梯、扫地歌等。■越调伴奏阮 一种古老乐器“阮咸”的简称,相传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阮形似月琴,有高音阮、大阮、中阮、小阮之别,还有低音贝斯和打击乐作为伴奏。音箱圆形,12个音柱,4弦,用假指甲或拨片弹,可用于独奏、重奏和歌舞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越调中的赵调在其表演技巧上还有一些特殊的技巧,如贾狗娃饰演大净角色能七窍出血,樊书运饰演周瑜时能咬牙作响,杜天云扮演赵公明能做到口出獠牙,刘金钟饰演李俊时还能变脸作色等。

越调的角色行当齐全,包括大红脸、二红脸、文生、武生、大净、二毛、三花脸、正旦、花旦、闺门旦、浪旦、武旦、老旦等十几种,每个行当都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越调的音乐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之说。“九腔”的前五腔分别叫一腔、二腔、三腔、四腔、五腔,都属于慢板。从第六腔始转为流水板,但也可以从第二腔或第三腔或第四腔转流水板。第六腔称“彩腔”,第七腔称“吹腔”,属于曲板体,第八腔称“昆腔”,第九腔称“哭腔”,速度较快。“十八调”是指十字头、乱弹、铜器调、披甲调、拉马调、潼关调、打揪调、打铁调、四河调、定杠调、玩猴调、二黄调、清戏调、罗戏调、银纽丝、拖着调、吓唬调等。

越调的音乐体系有曲牌体音乐和板腔体音乐两类。曲牌体音乐源于南北词曲、杂曲等地方音乐,又有弦乐曲牌、唢呐曲牌等的分别。

总之,越调生动地反映了中原一带的社会生活,在社会史和艺术史研究方面都有重要价值。阅读链接越调还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越调大师名叫申凤梅。申凤梅艺名“大梅”,是一位成绩卓著的越调表演大师。她在《诸葛亮出山》《舌战群儒》、《斩关羽》、《诸葛亮吊孝》、《七擒孟获》和《收姜维》等三国戏中塑造了6个“诸葛亮”形象,深得观众好评。在这6部戏中,从小生到老生,申凤梅塑造了不同时期的6个诸葛亮,且6个艺术形象各不相同,用申凤梅自己的话说这叫“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申凤梅表演真实,动作稳健,唱腔吐字清楚,以声带情,行腔婉转,声音宽厚有力,质朴豪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申派”艺术,将越调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远古之音大弦戏

大弦戏原称“公兴班”,又名“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以河南开封、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

一般认为大弦戏与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

大弦戏剧目原有500余本,内容以忠奸斗争、杀伐征战及除霸安良为主。代表性剧目有《反五关》、《黑石关》、《杨府选将》、《战洛阳》、《下南唐》、《孙武子兴兵》、《黄花寺》、《西厢记》、《两架山》等。梨园御戏流传到民间

秦汉时期,乐曲已相当盛行,皇家音乐机构“乐府”分工细密,皇帝起居、巡行、祭祀所奏乐曲各有专司,但当时乐曲是歌者随曲而唱,像现在的大鼓、坠子等,并无角色扮演。■唐玄宗梨园吹笛

到了唐代,始有“戏”出现。新旧唐书《礼乐志》、《音乐志》均记载,唐玄宗酷爱音乐,尤擅横笛,他在西安和洛阳设教坊院,组织300伎工和数百名宫女,让乐师教授于梨园,从而形成了梨园御戏。■大弦戏《杨府挑将》

相传当年唐玄宗一到梨园,便无忌天子至尊形象,或和乐工同台演奏司鼓指挥,或扮上角色戏谑。人们不便称他皇帝,尊他为“老郎”,他称演员为“戏子”,位在天子、太子、夫子之后。

后来,传说有一天晚上,唐玄宗做了一梦,游走来到了地府,忽然听到有丝竹管弦的声音,非常美妙,不知不觉唐玄宗便着了迷,细细地把这音乐记在了脑海里。第二天梦醒了,唐玄宗赶忙将自己梦中听到的曲调记录下来,让乐师演奏。

唐王朝衰亡后,唐代宫廷的“梨园弟子”纷纷迁往宋都开封。他们为了纪念梨园的祖师爷唐玄宗,在朱仙镇建了一处庙堂,俗称“唐王庙”。唐玄宗 (685年~762年),即唐明皇李隆基,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唐玄宗除了是个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在皇宫里设“梨园”,专门培养演员。唐明皇极有音乐天分,乐感也很灵敏,经常亲自坐镇,在梨园弟子们合奏的时候,稍微有人出一点点错,他都可以立即觉察,并给予纠正。

宋代末年,这些“梨园弟子”的子孙,为了使梨园御戏能够流传下来,组建了一个戏班,取名为“公兴班”。又为自己所唱的戏取名为“大弦戏”。“大弦戏”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大弦戏的曲牌起奏均以“三弦”领头起板,所以叫“弦子戏”,至于冠以“大”字,是因为他们的戏起源于唐代宫廷梨园御戏。庙会 是指在寺庙附近的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庙会”。

公兴班先后在濮阳、开封、漯河和山东菏泽等地进行表演,最后滞留在濮阳县,并且备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直至后来的1940年左右,朱仙镇的群众还会敲锣打鼓迎接到那里去的濮阳大弦戏团社,并四处传告:“御戏进镇了,都不要说狂话。”并且,演员们到街上买东西格外便宜,有的甚至不收钱。

过去其他剧种的演员都称濮阳大弦戏演员为“师傅”,而濮阳大弦戏演员是从不称其他剧种演员为师傅的。

每逢迎神庙会,会主还会亲自带着香、烛、纸、炮去请弦戏,先得给弦戏供奉的“祖师爷”,即唐玄宗烧香、叩头、放鞭炮。然后,弦戏班才应邀前往。■大弦戏《狸猫换太子》

大弦戏若与其他剧种对戏,必先等弦戏开锣方能开戏。由此可以看出,当年大弦戏的繁荣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了,那时,人们尊大弦戏为戏剧之祖。

元代时,大量胡乐的进入,给中原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弦戏演唱大曲所使用竹笛、三弦、笙3件主奏乐器略显单调,受外来乐器唢呐启发,当时制作锡笛代替竹笛,加强了曲牌表现力,同时还吸收了元杂剧的大量曲牌,如混江龙、山坡羊、叨叨令等。

到了明代,大弦戏又吸收了青阳腔、罗罗腔、沟沟腔、石牌腔、昆山腔和俗曲小令等声腔,形成了7大声腔380多支曲牌,存留下来的古曲牌有190余支,十分鼎盛。到了明万历年间,规模较大的班社“公兴班”来到了滑县。■大弦戏《薛刚反唐》剧照鞭炮 我国古代逢年过节或者出嫁迎亲时,都会燃放鞭炮进行庆祝,鞭炮最开始主要用于驱魔避邪,后来表示喜悦庆祝。最早的鞭炮,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故又称“爆竹”。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大弦戏的演出更加活跃,开封、太康乃至漯河一带就有18个大弦戏班,分“礼”、“敬”、“旺”3门,后来“礼门”到了山东、“敬门”流行豫北,“旺门”走向山西南部。

清代末年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大弦戏艺人,如党复修、高连元、李进田等都颇有声誉。

党复修嗓音洪亮,音域宽厚,任曲调高下流转,无偷韵离辙之弊,尤以大青刚、小青刚称誉。尤其在《送徐庶》中句“美酒饯君别”,声调高昂而婉转,催人泪下。他曾应聘在两个班社挂牌,只要把他的鞋挂上舞台就开全价。山东曹县观众跟台25千米观看。■大弦戏《薛刚反唐》剧照《华容道》 是京剧红生的传统经典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叙述了曹兵临赤壁,为周瑜施火攻所败,全军覆没,狼狈北逃华容道,无法过关。曹探知为蜀将关云长所把守,又素知云长重于信义,乃苦苦哀求并陈以往日款待之义,纵之使归。云长因见其怜,果为所动,慨然允诺而释之,孟德始得逃脱。

党复修包戏300多本,育桃李数百人,个个均有所长。名净李进陬、二红脸李玉来、大红脸假妮等均出自他的授教,一直有“党家弟子——无草包”的歇后语。

他在《华容道》、《古城会》中饰演关公,在《哭头》、《下南唐》中饰演赵匡胤,演遍冀鲁豫20余县,被誉为“活关公”。

高连元是濮阳大弦戏古曲牌、锡笛第五代传承人,他幼年师从高玉亭,1915年在大弦戏“公兴班”,任乐队司笙,1928年起任锡笛演奏员,1949年任副团长。

高连元学艺志专,从业不迁,指法灵巧,音质纯正而善变,任曲牌节奏飞速变换伴奏不讹。一生积艺成锦,300余支曲牌尽藏胸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其暗中运气一法,使笛音10分钟不断,以适应弦戏传统音乐的特殊需要,为多人折服。

高连元吹奏的《火龙阵》、《二宵下山》等剧,在豫北、冀南、鲁西深有影响,民间一直有“大弦戏唱三天,小笛子还往耳朵里钻”的说法。

李进田,乳名李娃,艺名“铜铃净”,是濮阳大弦戏著名大净,代表剧目为《牛皋下书》、《张飞闯辕门》、《夜探九洪江》等。■大弦戏《杨府挑将》

李进田做戏讲究传神,常说“气不冲,眼不睁,演啥角都是松”,“演戏没神,不像真人”。他在《益梁会》中饰演李克用,《夜探九洪江》中饰演魏万吕,《张飞闯辕门》中饰演张飞,均有独到之处。

在《牛皋下书》中饰演牛皋,充分展现了主人公粗中有细、威慑群雄的性格特征。李进田唱腔干脆利落,咬字准确清楚,扮相逼真形象,两眼亮如铜铃,号称“铜铃净”。■大弦戏《玉河姻缘》剧照

在众多名角的努力下,大弦戏得以传承了下来,成为了我国戏曲界的“活化石”。阅读链接大弦戏名角李进田为大弦戏做出过很大贡献。李进田家境清贫,11岁随父在山东菏泽小班学艺,后转随舅父党复修“公兴班”深造。李进田口齿清,眼神好,17岁时很快在《牛头山》、《闯辕门》中担任主角,后受辛亥革命影响,随师兄参加房山高二肥“玉庆班”。1923年黄河决口,“玉庆班”解散,李进田又进“公兴班”,舅父党复修让贤,让他担任班主。其后在1942年特大灾荒极度困难中,李进田带班辗转黄河南北,咬牙勒带不散班。1948年参加冀鲁豫专署解放区文艺训练班,李进田在濮刚建“新新剧社”并任社长。丰富的声腔表演体系

大弦戏作为一个起源于唐代宫廷音乐、有着上千年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它在声腔、乐器、表演等方面都有其独具特色之处。这些艺术特征,成为大弦戏区别于其他地方剧种的显著标志,并且使其保持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由衷喜爱。

大弦戏的音乐为曲牌联套体,有七大声腔、300多支唱腔曲牌。其中既有古朴高雅的古典大曲,又有通俗易懂的俗曲小令;既有雄浑激越的青阳腔,又有清新宜人的罗罗腔,既有起伏跌宕的沟沟腔,又有婉约华丽的昆山腔和优雅缠绵的石牌腔。■大弦戏《狸猫换太子》■大弦戏《武松打店》

在当地人民群众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大弦戏,大弦戏,三百曲,五百戏,一年四季不重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弦戏曲牌、剧目的数量之多。

古典大曲是濮阳大弦戏声腔体系中最为古老、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一种声腔。古典大曲有套曲和散曲之分。套曲共有5套,每套两曲,俗称“五大套曲”。“五套大曲”是大弦戏声腔体系的骨架,每套曲中的两支曲牌各自独立成曲,而调式、调性、旋律则一脉相承,犹如孪生姐妹,似同又不尽同,貌似神又各异。

散曲是相对于套曲而得名的,成套者为套曲,不成套者为散曲。散曲包括一封书、山坡羊、一江风、桂枝香等。

大曲的曲词结构一般为对偶句和长短句两种格式。曲词最多的曲牌是山坡羊,有12句,最少的只有6句,如懒画眉等,曲词的句数和字数均不能增减。每曲之词单独吟诵,皆是一首极佳的词作,如套曲驻云飞:

春日融合,

百鸟衔柴垒旧窝。

桃花儿杏花儿都开破,

银蜂儿来往过。

读书人受折磨,

高点银灯把文章都看过。

脱去蓝衫换紫罗,

脱去蓝衫捩紫罗。

有些大曲的曲词专门写景抒情,不针对剧中的人和事,无论运用到哪出戏里其曲词均不改变。一曲一词永不变更,客观上为大曲完整地传承提供了保障。曲牌 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并保留下来,然后以此作依照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戏曲声腔,如昆山腔、弋阳腔,以及由明清俗曲发展成的戏曲剧种,大多以曲牌为唱腔的组成单位,通称作“曲牌体”唱腔。■大弦戏《武松打店》剧照

大曲的唱腔结构是由散序、拍序、交句、入变和煞尾组成,曲牌音乐篇幅宏大,寥寥几句唱词,有的竟能演唱十几分钟,行腔一字数转,细腻水磨,有的一字甚至可运腔数十拍。

如步步娇里“七星北斗叩丹宸”中的“叩”字,行腔长达45拍,全曲6句词,演唱达13分钟之久。大曲的过门也可长达四五十拍之多,是一种以音乐演奏为主、演员演唱为辅的欣赏型曲牌。

俗曲就是通俗易懂的唱腔曲牌。这类曲牌大约有100余支,大多来源于元明以来,流传在中原地区的名曲和民歌。它的主要特点是通俗易懂,唱词口语化,音乐结构简练、旋律流畅,唱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唱。■大弦戏《狸猫换太子》剧照

根据俗曲曲牌的官音在锡笛各音孔的位置,它们的调高具体可分为“尺字调”、“六字调”、“上字调”、“凡字调”4类。就其曲调来说,“尺字调”的俗曲较高亢、明快。“六字调”俗曲典雅华丽。“上字调”俗曲深沉而委婉,“凡字调”俗曲则如泣如诉、感叹而伤悲。

在早年的大弦戏唱腔音乐中,古典大曲、青阳腔、罗罗腔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后来,由于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俗曲也一跃成为当今大弦戏唱腔音乐的主流唱腔。

小令是介于大曲与俗曲之间的一种曲牌。其曲词文雅精练,注重修辞。曲调古朴简约,一般无句间过门,往往是一气呵成。

小令属于元明时期士大夫阶层之间传诵的一种小曲。伴奏乐器为唢呐,不配其他乐器。小令还有一个特点,即无论运用到哪出戏里它们曲词和曲调都是相同的。小令的每个曲牌都是单独使用,不和其他曲牌连缀,也无需压板。

青阳腔是一种以锡笛为主奏乐器的重要声腔,属于一个系列曲牌,即家族曲牌,计有大青阳、小青阳、乱青阳3种唱法。这3种唱法由于节拍、速度的不同,形成了系列内各曲牌的不同风格。

大青阳高低盘旋、起伏跌宕,民间称其为“大磨腔”,唱好大青阳是“大红脸”的必修课;小青阳嘹亮豪爽,各行当均宜,乱青阳刚劲激越,多用于生、净行当。青阳腔的曲词结构为上下句,每句字数七到十字不等,可反复滚唱。

罗罗腔是大弦戏声腔体系中较为重要的声腔之一,计有“耍孩儿”系列曲牌共12支唱腔曲牌。罗罗腔曲牌的节拍较为复杂,12支曲牌几乎用尽了戏曲音乐所用的全部节拍型,有的甚至一支曲牌便运用了多种节拍型,如原板要孩儿等。

罗罗腔曲牌之间的速度差异也非常明显。各自不同的速度和节拍造就了它们各自的曲牌风格,通过相互连缀将这些不同风格的曲牌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整段唱腔。

在大弦戏剧目中,有的甚至是整出戏的唱腔都是由罗罗腔这一种腔调来完成的,如《杀闺女》、《夜探九洪江》等剧目。

罗罗腔曲词结构大略可分为对偶句、单头句以及双头句与单头句联用式三种格式。对偶句曲牌和单头句曲牌均可反复滚唱,双头句与单头句联用式曲牌则不能反复滚唱,因为它们的曲词句数是固定的。

沟沟腔是一种以竹笛为主奏乐器的声腔,有慢沟沟腔和快沟沟腔之分,它们是一对母子曲牌。沟沟腔的曲词结构为上下句,每句字数7至10字不等,可反复滚唱。慢沟沟腔在滚唱数句后一般转接快沟沟腔,但慢、快沟沟腔也可单独演■大弦戏《玉河姻缘》剧照唱。

昆山腔也是一种以竹笛为主奏乐器的声腔,存留下来的曲牌仅有“画眉序”与“昆山坡羊”两支。昆山腔的唱腔结构很独特,无论是上下句结构或长短句结构,无论唱腔的篇幅多大,均无句间过门,都是一气呵成。不少缠绵抒情的乐段往往依靠演员的拖腔、花腔来完成。

石牌是一种以竹笛为主奏乐器的声腔,在大弦戏声腔体系中处于次要地位,目前仅有慢石牌子和快石牌子两支曲牌,也是一对母子曲牌。石牌腔曲词结构为上下句,每句字数7至10字不等,但可以增减。大弦戏曲牌还有粗细之分。音乐结构复杂、不易掌握的曲牌称“细曲”;音乐结构较简单、易于掌握的曲牌称“粗曲”。有些粗曲是从细曲中派生出来的,如锁南枝、玉娇枝便是从套曲海里花、江头金桂中派生出来的,在粗曲中,又有文曲和武曲之分。■大弦戏剧照凡用打击乐作伴奏间奏的曲牌为武曲。武曲中只用打击乐间奏或文场乐器过门中加入打击乐器,为武曲中的“清曲”。若在唱腔和过门中都使用打击乐器配奏者为武曲中的“混曲”。凡不使用打击乐器作伴奏和间奏的曲牌统称为“文曲”。

大弦戏唱腔曲牌变换频繁,音域跳度极大,唱词用真嗓,行腔用假嗓。红生多用胸腔共鸣间配喉音,生旦多用鼻腔共鸣,且多假嗓,净角则用腹腔共鸣,真假嗓兼用。在大弦戏曲牌中多数唱腔都是呈复调式进行,形成了简约的和声,增强了曲牌的厚度,丰富了曲牌的表现力。

大弦戏曲调高雅古朴、旋律优美动人,文则抑扬顿挫有致、喜怒哀乐有别,武则锣鼓铙镲齐鸣、长号倚天长嘶,徐似闲庭信步、疾如万马奔腾,让人闻之流连忘返。■大弦戏《战洛阳》剧照阅读链接乐队分软场、硬场。软场主要伴奏乐器有三弦、锡笛、罗笛、大笛、竹笛、笙等;硬场除有其他剧种的打击乐外,还有四大扇、尖子号、螺号等。软场中的锡笛是用锡制成的小唢呐,是大弦戏祖传独有,并是主奏乐器。硬场中的四大扇系大铙和大镲合称,铙形同京剧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