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经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5:17:12

点击下载

作者:(印)泰戈尔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泰戈尔经典

泰戈尔经典试读:

新月集

【导读】爱,是最美丽的新月

《新月集》(The Crescent Moon,1903)主要译自泰戈尔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童集》,也有的是用英文直接创作的。诗集中,诗人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新月集》文字优美,更重要的是它能引起读者无尽的思绪,这就是泰戈尔诗的独特韵味所在,他的思想主旨就是爱。因为爱,泰戈尔才把诗歌写得如此美丽。

诗人将自己的灵魂穿织于诗章词篇里,使诗句充满了灵性的芬芳。它的特殊的隽永的艺术魅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纯洁的儿童世界,勾起了我们对于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阅读这些诗篇,能陶冶性情,净化人格,美化心灵。

在阅读的时候要领悟散文诗的韵味和内在的节奏,感受孩子的童真童趣及丰富的想象。《新月集》仿佛字眼里都透着活泼、天真的气息,由此可见泰戈尔也是这样的一个人。诗里描写的孩子仿佛是现实中的人,他显得如此真实,他的童真与快乐感染着每一个人。诗集用美妙的词组成了充满新意的句子。孩童的眼中什么都是美妙、美好的,一切都是触手可及的。在他眼中,坏的东西仿佛都不存在。然而,现实中呢?孩子们从小被灌输着“大街上有坏人,不能乱跑,坏人会把你抓走”的观念;一部分孩子从小眼神中就透着恐惧,遇到陌生人就躲到爸爸妈妈后面,一点社交能力都没有。但仔细想想,是因为社会上存在不稳定的因素,社会里的确有坏人,所以父母才会这样。可见,培养孩子的是社会,伤害孩子的也是社会。

郑振铎先生曾把《新月集》与安徒生的童话相提并论,赞叹《新月集》的文字也具有“不可估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怀疑贪欲的成人诗集,带到天真秀嫩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是一部优秀的“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最好的诗歌集”。泰戈尔的诗虽然有时沉寂,但微妙幽婉,具有很深的感化力,甚至于他的戏剧、小说、论文也充溢着诗的趣味与音乐似的词句。在印度,有人说,泰戈尔的诗,每天读一行可以把世上一切烦恼都忘了;也有人说,“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且还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这就是我们爱他的原因了。”

在中国,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在印度,泰戈尔创造了一个和谐美满的永恒国度;在欧洲,安徒生和格林的童话世界里,处处是欢声笑语的幸福。而今天,无论中西,许多大城市高楼林立,重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把人们关闭在了水泥森林。回归本真、回归自然,正是所有人的心声。

我独自走过田间的小路,夕阳如同一个守财奴,藏起它最后一块金子。

白昼越发凝重地沉入黑暗之中,庄稼早已收割,孤独的大地静卧不语。

突然间,一个小男孩的尖细歌声划破天空。他穿过不见五指的黑暗,在夜的静谧里留下一串歌声。

他的村庄里的家坐落在荒地的尽头,在甘蔗田的后面,藏在香蕉树,瘦长的槟榔树,椰子树和深绿的菠萝蜜林的阴影之中。

孤寂的路途中,我在星光下驻足片刻,看见黑沉沉的大地铺展在我的面前,用她的手臂拥抱着无数的家,家里都有着摇篮和床铺,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还有青春的生命,满心欢喜,却浑然不知这样的喜悦对于这个世界具有怎样的价值。【导读】家,在每个人的心里

一天黄昏,诗人在星空下幽静的田野上散步。远处一个孩子的优美歌声,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在遐想中看见大地母亲呵护着万千家庭。慈母、婴儿、摇篮……

作者行走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凝重的黑暗,孤独的大地,孤寂的路途,连夕阳也是吝啬的守财奴。

但正因如此,那个孩子的方向——家之所在,或许贫穷,或许荒芜,但因为有母亲的手臂,就有了温暖和满心的欢喜。

作者所写,可能是一次真实的行路,也可能是一种心境,通过象征手法表现出来,依着这个心境造出了一个情景:孤寂而黑暗的旅途中,看到灯光,看到孩子,看到远处的村庄,想到母亲温暖的拥抱。家,在每个人的心里。

孩童之道

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能飞上天际。

他所以不离开我们,并非没有缘由。

他爱把他的头靠在母亲的胸怀,无论如何也不能忍受看不见她。

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智慧话语,虽然地球上少有人能明白这些话的意思。

他所以总是不愿说话,并非没有缘由。

他唯一愿意做的一件事,就是通过母亲的嘴形学习母亲的话语。这就是因何他看起来总是如此天真。

孩子有一堆金银珠宝,但他来到这个世界,却像一个乞丐。

他所以来时这般伪装,并非没有缘由。

这可爱的裸露的小乞儿,假装完全无助,方能讨要母亲那爱的财富。

孩子不用受任何束缚,在这方小小的新月的国度。

他所以放弃了他的自由,并非没有缘由。

他知道,在母亲心里的小小一隅,有无穷无尽的欢乐,被她疼爱的手臂搂在怀中,远比自由更为甜蜜。

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哭泣。他居住在极乐世界之中。

他所以选择掉泪,并非没有缘由。

虽然他可爱的脸蛋上的笑容,能将母亲牵挂的心引向自己,但他在小麻烦上的微微哭泣,却能编织起怜悯与爱意的双重丝带。【导读】深沉的爱

每一位母亲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每一位孩子也偏爱着母亲。

孩子渴望与母亲亲近,他们学习母亲的话语,讨要母亲的爱,眷恋母亲的怀抱,吸引母亲的牵挂……这是孩子的天真与可爱,也是孩子赤诚之爱的本能表达。

在作者看来,孩子是来自美丽天国的爱的天使,孩子聪明而且有无穷丰富的想象,他们的心灵至真至纯。母亲带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在母爱面前,金银珠宝是那么黯淡无光。母爱给他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欢乐,他们掉下眼泪只是为了引起母亲的怜爱。

全诗共五小节,在每一小节的开头,作者强调了孩子“原本”的样子:“能飞上天际”“知道各式各样的智慧话语”“有一堆金银珠宝”“不用受任何束缚”“永远不知道如何哭泣”……孩子们为何会抛弃这些宝贵的东西?

这就是孩子对母亲最深沉的爱!

偷睡眠的人

谁从婴儿的眼睛里偷去了睡眠?我必须弄清楚。

把她的大水罐紧抱在腰间,母亲要去附近的村庄取水。

正午时分。孩子们的游戏时间结束,池塘里的鸭子缄默不语。

牧童躺卧在榕树的树荫下。

白鹤庄严地静立在芒果林旁的泥沼里。

就在这时,偷睡眠的人来了,从婴儿的眼中夺取了睡眠,便逃之夭夭。

母亲返家之时,发现婴儿四肢着地,在屋子里爬行。

是谁从我们的婴儿的眼里偷走了睡眠?我必须弄明白。我一定要找到她,把她锁住。

我要探入那黑暗的洞穴,那里,有一条细小的溪流,淌过大圆石和皱眉的石头。

我要搜寻醉花丛林的沉寂的树影,那里,鸽子在自个儿的角落里咕咕叫唤,仙女的脚环在星夜的静谧中叮当作响。

夜晚我将窥伺竹林里的窃窃耳语,那里,萤火虫挥霍着它们的光亮,我遇见一个人,就要向他询问:“谁能告诉我偷睡眠的人住在哪里?”

谁从婴儿的眼睛里偷去了睡眠?我必须弄清楚。

要是我能抓住她,一定得给她点厉害瞧瞧!

我会搜查她的巢穴,看看她把偷来的睡眠都藏在了哪儿。

我要全部据为己有,然后运回家中。

我会把她的双翼牢牢绑住,把她放到河岸上,让她在灯心草和睡莲中间,用一根芦苇钓鱼以戏。

黄昏时,集市散去,村庄里的孩子们坐在他们母亲的膝上,那时夜鸟会絮絮不休地在她的耳边嘲弄:“现在你要去偷谁的睡眠呢?”【导读】谁是偷睡眠的人?

母亲去附近的村庄取水,返家之时,她发现孩子在屋里爬行。深爱孩子的母亲不忍心苛责,她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在虚构的“偷睡眠的人”的身上,她要抓住她。母亲探入黑暗的洞穴,搜寻醉花丛林里沉寂的树影,窥视竹林中的窃窃耳语。

她抓住偷睡眠的人了吗?她看见洞穴里的溪流,里面有大圆石和皱眉的石头;鸽子在树林的角落里咕咕叫唤,仙女的脚环叮当作响;萤火虫在竹林里挥霍着光亮……

她会怎么处置偷睡眠的人?她会搜查她的巢穴,会把她的双翼牢牢绑住,把她放到河岸上,让她在灯心草和睡莲中间,用一根芦苇钓鱼以戏。对,她会让她“嬉戏”。黄昏时,夜鸟还会在她耳边嘲弄她。最后,她会把找到的睡眠全部据为己有,运回家中。

母亲如此爱着自己的孩子,天下的母亲也都如此。

初始

“我从哪里来?你在哪里找到我?”婴儿这样问他的母亲。

她将这婴儿抱紧在胸口,半哭半笑地答道:“你当初是作为一个心愿,藏在我的心里,我的宝贝。”“你在我童年游戏时造的泥娃娃里;每天早晨我用黏土创造了我的神,那时造出了你又捏碎了你。”“你和我们家庭的神一起被供奉,我信仰他的同时,也就信仰了你。”“在我所有的希望和爱情中,在我的生命里,在我母亲的生命里,你都曾存在着。”“主宰着我们家庭的不死之神,你已在他膝下养育多年。”“少女时代,我的心绽开如朵朵花瓣,你是我心上氤氲的芬芳。”“你的温柔的柔软盛开在我年轻的躯体上,仿佛日出前天边的霞光闪亮。”“上天的第一宠儿,晨光的孪生兄弟,你顺着世界的生命之溪漂流而下,最终搁浅在我的心房。”“我凝望着你的脸庞,感到惊异不已;你本属于世界,最终却属于了我。”“害怕会失去你,因而我把你紧紧搂在胸口。是什么魔力,诱使这”“世界的珍宝,来到了我纤细的胳膊里?”【导读】我从哪里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西方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叩问的,是人生。婴儿问母亲:“我从哪里来?”为什么会让母亲半哭半笑?

在母亲的记忆中,孩子是“一个心愿”,是“泥娃娃”,是“心上氤氲的芬芳”,是“上天的第一宠儿”,是“晨光的孪生兄弟”……母亲用极尽优美的语言夸耀自己的孩子。在她的记忆中,孩子是伴随自己生命一起长大的,是自己有意识时藏在内心深处的,是自己灵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笑,是因为孩子是世界上的珍宝;哭,则是因为母亲害怕失去她的孩子——于是她把他紧紧搂在胸口。

母亲的回答里无一字提及母爱,但我们却从中认识到,母爱不仅藏在母亲的言语里、表情里、动作里,还深深蕴藏在母亲的血肉里、灵魂里。

天文学家

我只不过说:“当夜晚来临,圆圆的满月缠上了昙花的枝头,难道没人能把它捉住吗?”

但是哥哥嘲笑了我,说道:“孩子,你是我目前所知最傻的一个小孩了。月亮离我们这么远,怎么会有人能捉住它?”

我说:“哥哥,你怎么这么笨!妈妈从她的窗子里探出头来,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玩耍的时候,你会说她离得很远吗?”

哥哥仍旧说道:“你是个笨小孩!但是,孩子,你从哪里去找一个网,大到能捕获月亮呢?”

我说:“你肯定能用双手捉住它。”

然而哥哥笑了,说道:“你是我认识的最傻的孩子了。如果月亮再近一点,你就能看到它有多大了。”

我说:“哥哥,他们在学校里都教了你些什么乱七八糟的呀!妈妈弯下腰来亲我们的时候,她的脸看起来很大吗?”

可是哥哥还是说:“你是个笨小孩。”【导读】率真与理性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奇妙的纯真世界。

弟弟幻想能捉住天上的月亮,他幻想哥哥用双手就能捉住它。上了学的哥哥却嘲笑弟弟是一个笨小孩,是他认识的最傻的孩子。弟弟的率真与哥哥的理性,让他们对月亮的认识完全不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当我们用理性看待和解决问题时,却在不自不觉中丢失了孩童的纯真。

好在,哥哥和弟弟拥有一位爱他们的妈妈,哥哥不再驳斥弟弟的纯真,尽管他还是会说弟弟:“你是个笨小孩。”

仙境

如果人们知道了我的国王宫殿,它就会消逝于空气之中。

宫墙是白色的银,而屋顶是闪耀的金。

皇后住的宫苑里有七座庭园,她戴着一串珠宝,耗费了七个王国的财富。

不过,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妈妈,我的国王宫殿在哪里。

它就在我们阳台的角落,图尔西花的花盆所在的地方。

公主躺在迢迢的岸边沉睡,远隔七片不可逾越的海洋。

世上没有人能找到她,除了我自己。

她的双臂戴着手镯,两耳坠有珍珠;她的头发扫落到地板上。

当我用我的魔杖触碰她,她就会醒来,她笑时,珍宝从她的唇边掉落。

不过,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妈妈。她就在那里,我们阳台的角落上,图尔西花的花盆所在的地方。

当你要到河边洗澡的时候,到屋顶的阳台上来吧。

我就坐在墙壁阴影汇集的角落里。

只有少女才得以与我同行,因为她知道故事里的理发师住在哪里。

不过,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妈妈,故事里的理发师住在哪里。

他的住处就在我们阳台的角落上,图尔西花的花盆所在的地方。【导读】孩子的童心童趣

作者在这首诗里刻画了一个纯真可爱、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形象。

这个孩子有一座自己的宫殿,“宫墙是白色的银,而屋顶是闪耀的金。”在这座宫殿里,住着戴着珠宝的皇后,还有沉睡的公主和理发师。孩子悄悄地告诉妈妈,这座宫殿就在他们阳台的角落里,阳台上图尔西花的花盆所在的地方。

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以及里面所有的故事都是孩子想象的产物。孩子以独特的视角,加上天真的想象力,把狭小的阳台想象成了宫殿。图尔西花的花盆,说明阳台是美丽、充满生机的,所以孩子才会将美丽的宫殿与生活的角落联系起来。

在孩子的心目中,他的妈妈就像宫殿里的皇后一样美丽动人,而沉睡的公主是年轻时的妈妈吧。孩子对妈妈最深的爱,是一个孩子的最可贵的童心和童趣。

流放之地

妈妈,天空里的光线变得灰暗了;我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

我的游戏没什么意思,于是我来到你身旁。今天是星期六,我们的假期。

放下你的工作,妈妈;坐到窗边这儿来,告诉我童话里的特潘塔沙漠在什么地方?

雨的影子遮天蔽日。

凶恶的闪电正用它的爪子抓挠天空。

当云间隆隆作响,打起雷来的时候,我总爱心里带着恐惧地紧挨着你。

当大雨拍打着竹叶好几个钟头,我们的窗户在疾风中震颤,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的时候,我喜欢同你一起坐在屋里,妈妈,听你讲述童话里的特潘塔沙漠。

它在哪儿呢,妈妈,在哪一片海的海岸,在哪一座山的山脚,在哪一个国王的王国里?

没有划分疆域的界标,也没有一条穿过沙漠的小径,好让村民们黄昏时返回村庄,好让在森林里拾取干柴的女人们能将干柴捆缚去市场。沙地上只有小块小块的黄草,只有一棵树,那对年迈的智慧鸟就在上面筑巢,这便是特潘塔沙漠。

我能想象就在这样的阴云密布的一天,国王那年轻的儿子如何独自乘着一匹灰马,穿越这片沙漠,寻找囚禁在一片未知水域那头的巨人宫殿里的公主。

当遥远的天际落下雨雾,闪电如同痉挛般突然发作,他可曾想起他不幸的母亲,为国王所弃,正清扫着牛栏,擦拭着泪眼,当他骑马穿越童话里的特潘塔沙漠之时?

看,妈妈,白天还没结束,天色就差不多黑了,远处的村庄小路上,没有一个旅人。

牧童提早从牧场返家,男人们离开田地,坐在他们的小屋的檐下的草席上,注视着愁眉不展的云层。

妈妈,我把我所有的书本都留在书架上了——现在可不要叫我做功课。

当我长大,大到和我的父亲一样的时候,我会学到所有必须学的东西的。

但是,今天你得告诉我,妈妈,童话里的特潘塔沙漠在什么地方?【导读】特潘塔沙漠在什么地方?

作者以孩童的视角,写了一个童话中神秘梦幻的地方——特潘塔沙漠。

特潘塔沙漠位于这个世界上未知的某个海岸,某个山脚下,或是某个国王的王国里。那里没有划分疆域的界标,也没有一条穿过沙漠的小径,它是荒芜僻静的。“沙地上只有小块小块的黄草,只有一棵树,那对年迈的智慧鸟就在上面筑巢。”

今天是星期六,雨的影子遮蔽了天日,凶恶的闪电用它的爪子抓挠着天空。于是在特潘塔沙漠的童话里,公主被囚禁,皇后被抛弃,王子遗忘了他不幸的母亲。闪电如痉挛一般突然发作,白天没有结束,天色就黑了。孩子反复问妈妈:特潘塔沙漠在什么地方?他带着恐惧紧挨着母亲,这是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现实里的风雨愁苦让我们在童话里寻找慰藉,童话里的悲伤故事让我们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母子亲情。作者在《新月集》里反复歌颂了孩子对母亲的爱、母亲对孩子的爱。在作者看来,爱可以战胜一切,世界的本质是爱。

童话里的特潘塔沙漠在什么地方?诗歌戛然而止,没有给出回答。但特潘塔沙漠却留在了每一位读者的幻想之中,任大家遐想。

花的学校

当雷雨云在天空里隆隆作响,六月的阵雨倾盆而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里吹奏起风笛。

接着,一群群花朵突然间从无人知晓的地方冒出来,在草丛上舞蹈狂欢。

妈妈,我真的觉得花朵们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她们关着门做功课,若是想提早出来玩耍,先生就会罚她们站在角落。

雨水来的时候,她们便放假啦。

森林里的树枝相互碰撞,叶片在狂风中沙沙作响,雷雨云拍击他们那巨大的手掌,花孩子们穿着粉的、黄的、白的裙子,冲了出来。

你知道吗,妈妈,她们的家在天上,星星住的地方。

你没看到她们如何渴望到那里去吗?你不知道她们为什么如此匆忙吗?

我自然能猜到她们把手臂伸向了谁:她们也有她们的妈妈,正如我有我的妈妈一样。【导读】家在星星住的地方

作者在这首诗里用孩子的眼睛去发现,用孩子的头脑去想象,用孩子的心灵去感受,他生动描绘了孩子们眼中花开花谢的自然景象。

这里的花儿是在学校里上学的孩子,孩子们最期待学校放假,花儿们最期待雨水的到来。六月的阵雨倾盆而下,它们挣脱土地的束缚破土而出:“花孩子们穿着粉的、黄的、白的裙子,冲了出来。”一个形象的“冲”字,让我们感受到花儿的“舞蹈狂欢”。

花儿们要“冲”向哪里?它们要去星星住的地方,那里是它们的家,那里有它们的妈妈——花儿凋谢原来是为了和天上的妈妈团聚。这是它们的幸福所在,它们怎能不匆忙?

花开花谢如此美丽。作者用最纯真的文字、最真诚的心,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纯洁而又充满爱的世界。

小大人

我人小,因为我是一个小孩。我会长大,当我和我爸爸一般年纪的时候。

我的老师要是走过来说:“时候不早了,把你的画石板和你的书拿来。”

我会告诉他:“你难道不知道我和爸爸一样大了吗?我再也不要上课了。”

我的先生将惊异不已,说道:“他愿意不读书就可以不读书,因为他是个大人了。”

我将自己穿上衣服,走到人群稠密的集市上。

我的舅舅会向我冲过来,说道:“你会迷路的,我的孩子,让我抱着你。”

我会回答:“你难道没看见,舅舅,我和爸爸一样大了。我要独自一人去集市。”

舅舅会说道:“是的,他愿意上哪去就可以上哪去,因为他是个大人了。”

妈妈从浴室出来时,我正在付钱给我的保姆,因为我得知道如何用我的钥匙打开钱柜。

妈妈会说:“你在做什么呢,淘气的孩子?”

我要告诉她:“妈妈,你难道不知道,我和爸爸一样大了,我得付钱给我的保姆了。”

妈妈会对自己说:“他愿意给谁钱就可以给谁钱,因为他是个大人了。”

十月的假期,爸爸将回到家中,他以为我还是个小孩子,就从城里给我带了小鞋子和小绸袍来。

我会说:“爸爸,把它们给我的哥哥吧,因为我和你一样大了。”

爸爸想了想,说道:“他愿意自己买衣裳就可以自己买衣裳,因为他是个大人了。”【导读】渴望长大的孩子

小大人,顾名思义,是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渴望长大,这是属于孩子的幻想。“我再也不要上课了”“我要独自一人去集市”“我得付钱给我的保姆了”“把它们给我的哥哥吧”……渴望长大的孩子不停重复着:我和爸爸一样大了。

孩子的老师、舅舅、妈妈、爸爸没有戳穿他美好的幻想,这又是怎样的难能可贵!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不亦乐乎,大人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的渴望。孩童的天真像晨曦中晶莹的露珠一样珍贵,世界也因此变得美好了起来。

但愿每一个孩子都不害怕长大,但愿孩子长大后的生活能一如既往这样美好。

英雄

妈妈,想象一下我们在旅行,正穿越一个奇怪而危险的国度。

你坐着轿子,我骑着一匹红马,在你身旁小跑。

黄昏时分,太阳西沉。约拉地希的荒野灰暗地铺陈在我们面前。这片土地荒凉而贫瘠。

你害怕了,想着——“我不知道我们这是到了哪儿。”

我对你说道:“妈妈,不要怕。”

草地刺蓬蓬地长着尖细的青草,中间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

广袤的田野上不见一头耕牛;它们已经回到了村庄里的牛栏。

天地间变得暗沉和模糊,我们不知道将去往何方。

突然间,你叫住我,悄声问道:“河岸附近那是什么光亮?”

就在那时,爆发出一声可怕的喊叫,一群人朝我们跑来。

你蜷着身子坐在轿中,反复呼叫众神的名字,祈求帮助。

轿夫们吓得瑟瑟发抖,躲进了荆棘丛中。

我向你喊道:“妈妈,不要怕,我在这儿。”

他们手里拿着长棍,披头散发,越走越近了。

我吼着:“小心点!坏蛋们!再上前一步,你们就死定了。”

他们又发出一声可怖的呐喊,冲上前来。

你握紧了我的手,说道:“好孩子,看在主的份上,离他们远点。”

我说道:“妈妈,你可看好我了。”

接着我策马急驰,我的剑和盾之间相互碰撞。

战斗变得十分激烈,妈妈,如果你能从轿子里看到,会让你一阵冷战的。

他们中,有的人飞了出去,大部分都被砍成了碎片。

我知道你独自坐在轿子里,想着你的孩子这时肯定已经阵亡。

但我浑身溅满了鲜血,来到你身前,说道:“妈妈,战斗现在结束了。”

你出来亲吻了我,把我按向你的心口,对自己说道:“如果没有我的孩子为我保驾护航,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日复一日,每天都有数以千计无聊的事情在发生,为什么这样一件事情不可能偶然实现呢?

这就像是书里发生的一个故事。

我的哥哥会说:“这可能吗?我总觉得他是如此孱弱!”

我们的乡亲都将惊异地说:“当时有这孩子和他妈妈在一起,难道不是很幸运吗?”【导读】红色的英雄梦

渴望长大的孩子,想象自己和妈妈在一个奇怪而危险的国度,经历了一场神奇的旅行。

这场旅行是一个孱弱的孩子和一群坏蛋的战斗。轿夫们“吓得瑟瑟发抖,躲进了荆棘丛中”,妈妈“蜷着身子坐在轿中”,想着孩子“肯定已经阵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结果如何?孩子骄傲地来到妈妈身边宣布——战斗现在结束了!

孩子表达母爱有两个方式:一个是把世上最好的宝贝献给妈妈;另一个是当妈妈遇到危险,他挺身而出成为保护妈妈的英雄。作者观察并体会到了儿童这两点普遍而宝贵的心理,于是他用孩子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写下感人的诗篇。

孩子多么希望他的英雄梦想能够变成现实,他想到事情过后,哥哥会怎样说,乡亲会怎样议论。“每天都有数以千计无聊的事情发生,为什么这样一件事情不可能偶然实现呢?”这样的倾诉充满孩子的童趣和人伦的温情。即使我们已经长大,读到这里,也会想依偎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吧。

在这场英雄梦里,红马、黄昏的太阳、战斗的鲜血,都是红色的。在暗沉的天地间,在灰暗的荒野中,红色是英雄最旗帜鲜明的色彩。孩子用这样一场英雄梦,回报母亲对自己最真切的爱。

吉檀迦利

【导读】向神灵敬献的生命之歌

“吉檀迦利”是印度语“献诗”的意思。这部诗集把诗人以颂诗为主的《奉献集》和抒发失去妻子、女儿后内心痛苦的《渡口集》两部孟加拉语诗集作为基础,又收入在报刊上发表的一些小诗汇集而成。《吉檀迦利》是“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吉檀迦利》是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获奖理由是:“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吉檀迦利》共有一百零三首,其中大部分是献给神灵的。泰戈尔心目中的神就是一个无形无影、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精神本体,它既是一种主宰宇宙万物的超自然的力量,一种冥冥之中的威严,又是变成无数“分身”、存在于宇宙万物中的具体物象。所以,泰戈尔笔下的神不是传统宗教观念中的神,它带有更多的社会、人生的色彩。在思想内容方面,《吉檀迦利》虽然是颂神诗,但泰戈尔很少谈到“神”字,他用“你”“他”“我们的主”“天父”等称谓来代替神。仔细品味这些颂神诗,人们几乎感受不到那种阴森、恐怖、肃穆的庙堂气和远离尘世、沉重、威严的宗教气。相反,这些诗却给人一种近于田园诗般的清爽、和谐的感觉,带有比较明显的民主倾向,诗人正面讴歌了自己追求理想的决心和行动。

泰戈尔常常依靠艺术形象的暗示来表现情感以及作品的情调。泰戈尔采用富有生命力的词汇搭配,静物动写,赋予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生命,构成的画面活泼而有生气。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的美感,还透过文字的内涵告诉我们更深的另一面。当你认真地去读里面的每一篇文章,你会感到自己被深深地触动和感动。你不但为其中的文字感到优美、隽永、意味深长,你更会产生同感,产生共鸣。他用最纯朴的语言和我们交谈;他用教导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心灵和精神所想要的;他用文字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最美的语言文字,什么才是文字最美的地方,什么才是文字最有价值的所在。

礼拜

忘了诵唱和念珠吧!山门紧闭的寺庙,孤寂黑暗的角落,你在向谁礼拜?睁开你的双眼,你崇敬的神灵不在跟前!

他在那里,在农夫耕耘的那片荒地上,在筑路人敲碎顽石的地方。不论艳阳高照,还是潇潇苦雨,他都与他们同在,衣袍上落满尘土。丢弃你的袈裟,甚或像他一样亲近尘土飞扬的大地!

超脱吗?去哪里寻求超脱?我们的主已经欣然戴上创造的镣铐,与我们永远地绑在了一起。

从冥想中走出吧,丢开鲜花与芬芳!衣衫褴褛又何妨?迎接他,和他并肩在辛勤的劳动里挥汗如雨。【导读】神灵在日常劳作的生活里

印度是一个崇尚宗教的国度,人们孜孜不倦地在神秘的宗教世界里寻找人生的启迪和慰藉。作者提醒寺庙里做礼拜的人:可以丢弃你的袈裟和念珠,神灵不在你的跟前。

那么,神灵在哪里呢?作者给出了他的指引——神灵在农夫耕耘的荒地上,在筑路人敲碎石头的地方——神灵戴着创造的镣铐,在我们日常劳作的生活里。

旅行

我的旅程,时间很长,路途很远。

黎明的第一缕光,照亮我前行,我驱车行遍茫茫宇宙,在许多星球上,留下了辙痕。

最迢远的路途,才能靠你最近,最复杂的练习,才能弹奏最简单的乐曲。

要敲过每一扇陌生的门,旅人才能叩开自己的家门,要在外面的世界四处漫游,才能最终抵达内心深处的神殿。

我的眼睛曾迷失在广阔的辽远,直到我阖上双眼,说道:“原来你是在这里!”“哦,在哪里?”这问话和呼喊消融在千条泪溪里,和“我在!”这诺言的洪流,一同泛滥了这个世界。【导读】原来你是在这里!

我为什么要旅行?最迢远的路途,才能靠你最近。

怎么抵达内心的神殿?在外面的世界四处漫游。“我”的旅程是追寻“神”的过程,这是有信仰的人们共同的理想和愿望。但几经辗转,“我”却未能如愿,靠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迢远,这是横亘在追寻者和神灵之间可悲的鸿沟。最后,“我”闭上双眼,豁然领悟——原来你是在这里!这是对神灵的无限敬仰,眼泪和诺言泛滥了世界,神永存于我心里。

夜晚

如果一天结束了,如果鸟儿不再歌吟,如果风也吹倦了,那就将黑暗的厚重幕帐盖在我身上吧,正如黄昏时分你为大地裹上梦眠的衾被,又为疲惫的莲花轻柔地合上花瓣。

旅途尚未结束,行囊早已空空,衣衫褴褛尘土满身,旅人的力气就要耗尽,为他移除耻辱与困窘,让他的生命像仁慈夜幕下的花朵一样重获新生。【导读】夜幕下的新生

诗歌中“为大地裹上梦眠的衾被”“为疲惫的莲花轻柔地合上花瓣”的“你”,是作者渴慕的神。作者愿意替神承担厚重的黑夜,好让神为衣衫褴褛、满身尘土的旅人消除耻辱与困窘,让他在夜幕下获得像花朵一样的新生。

这是作者对旅人苦难的悲悯与救赎。

等候

你站在他们背后,藏身于何处的阴影呢,我的情人?走在尘土弥漫的路上,他们推搡着你,经过你身旁却视你为无物。我在这里等候,疲惫的时候便摆开对你的供奉,然而行人拿走了我的鲜花,一朵接着一朵,我的花篮几乎空了。

早晨过去了,晌午也过去了。暮色中,我睡眼蒙眬。归家的人们笑着朝我看来,使我满怀羞耻。我像女乞儿一样坐着,拉起裙裾盖住脸,当他们问我在讨要什么的时候,我垂目无言。

哦,真的,我怎能告诉他们我在等候着你,而你也许下承诺一定会来。我又怎能不害臊地说贫穷就是我备下的嫁妆。啊,我在内心的隐秘处拥抱这骄傲。

我坐在草地上凝望天空,梦想着你来临时突现的万丈华彩——漫天火树银花,金旗在车辇上飘扬,你从座上走下,把我从尘土里扶起安置在你身旁,他们在道旁看得目瞪口呆,这褴褛的女乞儿,满怀耻辱与骄傲地战栗,如同夏日微风中的藤蔓。

然而时间流逝,仍听不到你车轮的声响。许多喧闹的队伍荣耀万分地经过。只有你,仍要在他们背后的阴影里静立吗?也只有我,等候着,啜泣着,直到在徒劳的期盼中心力交瘁吗?【导读】无尽的等候

在这首诗里,作者化身痴痴等候情人的人儿,甚至都备下了嫁妆。她想象着情人来临的情景——“漫天火树银花,金旗在车辇上飘扬”,人们在道路两旁看得目瞪口呆,她满怀耻辱,却又骄傲地战栗着。这位“情人”象征的是人们敬仰的神,作者渴望与神会见,就像渴望与情人见面一样。

可是,痴情的女孩子,从早晨等到晌午,再等到夜晚,等得心力交瘁,她的情人仍然没有出现。神无法现身,他只能站在人们背后的阴影里,看着时间流逝,看着人们的欢乐与悲伤、幸福与痛苦、坚强与懦弱。

在作者看来,渺小与孤立的我们看不见神,但我们一切的悲苦欢乐均有神的陪伴。所以我们微弱纤芥的躯体可以散发出无穷的能量,所以我们尽管啜泣着也会继续等候下去。

睡梦

徒然等待他一夜。我担心清晨他忽然来到我的门前,而我却已经疲惫地入睡。哦,朋友们,为他留着门吧——别阻拦他。

若是他的脚步声没有惊醒我,也不要设法将我唤醒,我如此祈祷。我不愿鸟儿喧嚷的合唱,和晨光庆典上风的狂欢,将我从睡梦中叫醒。让我睡个安然无扰的觉吧,即使我的主突然来到我的门前。

啊,我的睡眠,珍贵的睡眠,只待他的触摸让它化为乌有。啊,我紧闭的双眼,只在他微笑的光里才打开眼睑,他就站在我面前,如同睡眠的黑暗里浮现的一个梦。

让他在一切的光亮和形状之前,第一个出现在我眼前。让我觉醒的灵魂最初的欢跃,来自他的注视。让我的返回自我,立刻成为向他的依归。【导读】等候的意义

无尽等候的结局是她疲惫入睡,可她仍为他留着门。“鸟儿喧嚷的合唱”比不上他,“晨光庆典上风的狂欢”比不上他,这是怎样的虔诚者!睡眠再珍贵,只要有他的触摸,立即化为乌有。他的一个微笑、一个注视,能让人的灵魂欢跃,成为向他的依归。

他如同睡眠的黑暗里的梦,在他的注视下,灵魂能够觉醒。这就是等候的意义。

国王

夜深了。一天的工作结束了。我们以为最后一位过夜的客人也已到达,村里家家都关门闭户。只有一个人说,国王就要到来。我们笑着说:“不,这不可能!”

似乎听到了敲门声,我们说那不过是风而已。我们吹熄了灯盏,上床就寝。只有一个人说:“是使者来了!”我们笑着说:“不,那一定就是风!”

夜的死寂里传来一个声音。倦梦中我们以为那是远方的雷鸣。地在晃,墙在摇,我们在睡梦中受到惊扰。只有一个人说,那是辘辘车响。我们困乏地嘀咕着:“不,一定是阴云里传来雷声隆隆!”

鼓声响起时夜还深沉。有声音传来:“快起来!别耽搁!”我们手按心口,害怕得发抖。一个人说道:“瞧,国王的旗子在那儿!”我们爬起来叫喊:“没时间再耽搁了!”

国王已经驾临——可是灯火在哪儿呢,花冠在哪儿呢?又能去哪儿找国王的宝座呢?哦,真是耻辱!哦,彻底的耻辱!礼堂在哪儿,陈设又在哪儿呢?有个人说了:“叫喊是徒劳的!两手空空去迎接他吧,引他去你徒有四壁的房间吧!”

把门打开,海螺壳吹起来!夜深沉,国王来到我阴暗沉闷的房子里。天空里雷声怒吼。黑暗与闪电一同战栗。拿出你那片破席,在院子里铺开。这可怖的夜晚,和暴风雨一同突然来临的,是我们的国王。【导读】国王到来

在这首诗的前三段,“我们”一直笃信国王不会到来,与国王到来时“我们”的惊慌形成鲜明的对比。国王来到“我”阴暗沉闷的房子里,同时来临的还有暴风雨。“我们”看出暴风雨即将到来,为什么“我们”不愿意相信国王会驾临?原来“我们”的房间徒有四壁,没有礼堂,没有陈设,没有灯火,没有花冠,没有国王的宝座。结果,“我们”只能两手空空去迎接国王。

与无知的“我们”形成对比的,是诗里的“一个人”,这个人是自信与智慧的象征。他不仰视高高在上的国王,他让“我们”空手去迎接国王。国王来到了“我”阴暗沉闷的房子里,国王变得和“我们”一样平等。

礼物

我想我该向你请求——可我不敢——你戴在颈项的玫瑰花环。于是我只能等待清晨,想在你出发以后,从你床上找些碎瓣。黎明时我就来寻找,乞丐般只为一两片散落的花瓣。

我啊,我找到的是什么?你留下了什么作为爱的信物?不是鲜花,不是香料,也不是一瓶香水。是你锋利的宝剑,闪烁如火焰,沉重似雷霆。晨光溜进窗户,伸展在你的床上。晨鸟嘁嘁喳喳地问道:“女人,你得到了什么?”不,不是花朵,不是香料,也不是一瓶香水——是你可怕的宝剑。

我坐在那,惊奇地思索,你这算是什么礼物呀。我找不到收藏它的地方,佩带它我又觉得难为情。我是如此柔弱,将它按在胸口,都让我疼痛。这痛苦的负担亦是你的礼物,因而我要把这荣耀铭记于心。

从今以后,在这世上我将无所畏惧,在我四方的征战里你将凯旋。你留下死神与我为伴,我将用我的生命为他加冕。你的宝剑随我左右,将我的镣铐斩成碎片,在这世上我将无所畏惧。

从今以后,我要丢弃所有烦琐的装饰。我心灵的主,我不会再守着角落等待啜泣,举止也不再羞怯娇矜。你已将你的宝剑赠我佩戴。我将永不再打扮得像玩偶!【导读】玫瑰与宝剑

本诗使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全篇仿佛是女主人公内心的独白。

女主人公寻求的礼物是玫瑰,但对方留下的却是宝剑。玫瑰是爱的信物,宝剑呢?在她看来是“痛苦的负担”。但经过思索,她意识到,宝剑可以将她的镣铐斩成碎片,可以让她停止啜泣、不再羞怯,可以让她无所畏惧。和玫瑰相比,宝剑是一份可以铭记于心的“荣耀”!

本文语言清新朴素,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没有夸饰的情感,句句犹如白话,清晰明了地写出了女主人公思想的变化,从开始的不解到后来的领悟。

聚会

在无垠世界的海滨,孩子们相遇了。无极的天空凝滞在头顶,躁动的海水欢闹喧腾。在无垠世界的海滨,孩子们相遇了,欢呼舞蹈。

他们堆砌起座座沙堡,和空贝壳玩起游戏。他们用枯叶编成小船,含着笑让它们漂浮在浩瀚的深海上。孩子们在世界的海滨做着自己的游戏。

他们不知要如何泅水,他们不知要如何撒网。孩子们将卵石聚拢又散开的时候,采珠人正潜水觅珠,商人们在船上航行。他们不寻找埋藏的宝藏,他们不知要如何撒网。

大海翻涌起笑浪,海岸闪烁的微笑苍白。致命的波涛,对孩子们唱起无意义的歌谣,甚至像母亲一样晃动孩子的摇篮。大海同孩子们嬉戏,海岸闪烁的微笑苍白。

在无垠世界的海滨,孩子们相遇了。暴风雨漫游在无路的天空,船舶失事于无轨的水域,处处是死亡的阴影,孩子们在做着游戏。在无垠世界的海滨,孩子们举行了盛大的聚会。【导读】盛大的游戏聚会

孩子们的聚会是游戏的聚会,然而欢呼舞蹈的孩子们背后,却是“致命的波涛”“死亡的阴影”,无忧无虑的表面深藏着危机,这是人生的现实与苦难。在无垠的世界里,人们渺小如草芥,更何况是天真的孩子?

好在人类有神灵庇佑。因为有神同在,渺小的孩童可以散发出无穷的能量。他们不需要寻找宝藏,不知要如何撒网、如何泅水。致命波涛的歌谣对孩子们来说没有了意义,暴风雨无路可走。在死亡的阴影下,孩子们仍然举行了盛大的游戏聚会。

灯节

在荒凉河岸的斜坡上,深草丛中,我问她:“姑娘,你用斗篷遮着灯,意欲前往何方?我的屋里漆黑寂寥——借你的灯予我吧!”她抬起乌黑的眼睛,在薄暮里看向我的脸。“我来到这河边,”她说,“只待白日西斜的时候,让我的灯漂浮在水上。”我孤零零站在深草丛中,看着她的灯盏闪动羞怯的火苗,无益地随潮水漂走。

夜渐深,一片寂静中,我问她:“姑娘,你的灯全都点亮——而你提着灯意欲前往何方?我的屋里漆黑寂寥——借你的灯予我吧。”她抬起乌黑的眼睛望向我的脸,不禁伫立踟蹰。终于她开口道:“我来这里,是要献我的灯给天空。”我站在那里,看她的灯火在虚空里徒劳地燃烧。

没有月光的午夜,昏暗之中,我问她:“姑娘,你将灯抱在胸口,是在寻找何物?我的屋里黑暗寂寥——借你的灯予我吧。”她停下来踌躇了一会儿,在黑暗中凝视我的脸庞。“我带着我的灯,”她说,“是来参加灯节的。”我站在那里,看她小小的灯盏,无益地消失于灯火之中。【导读】借灯的故事

这是一篇关于借灯的故事。“我”三次向姑娘请求——“借你的灯予我吧!”然而,姑娘任她的灯“无益地随潮水漂走”“在虚空里徒劳地燃烧”“无益地消失于灯火之中”,并未慷慨借予“我”。她要让灯漂浮在水上,要献给天空,要参加灯节,她希望她的灯可以照亮黑暗,给世界带来光明。

作者在诗歌中运用了暗中对照、重叠复唱的艺术手法,表现“我的屋里漆黑寂寥”以及对灯的渴求。“我”最后借到灯了吗?结局模糊而朦胧,犹如隔雾观花。这让诗歌蒙上了一层神秘虚无的色彩,带有一种泰戈尔式的、独特的浪漫色调。

死亡

我知道这一天终将到来,我眼中的大地就要消失,生命即将无声地离去,把最后一张帘幕覆上我的眼睛。

可是星辰仍将守望黑夜,晨曦一如往常升起,时光如海浪浮沉,涌荡着悲痛与欢欣。

当我想到我的岁月的尽头,时光的坚壁便被打破,在死亡的光照下,我看见了你的世界和它被忽视的珍宝。稀有的是它最卑贱的座椅,珍奇的是它最低微的生命。

我渴求而不得的东西和我已经得到的东西——忘了它们吧。就只让我真正地拥有那些我曾经唾弃和轻视的东西吧。【导读】稀有和珍奇的死亡

一般来说死亡是“悲痛”的,作者却写出了它“欢欣”的另一面——死亡也可以像珍宝一样稀有和珍奇。

作者不惧怕死亡,反而像歌颂光明一样歌颂死亡。在神光的照耀之下,死亡将不孤独、不忧伤,就像“星辰仍将守望黑夜,晨曦一如往常升起”。

死亡是“我”曾经“唾弃和轻视”的东西,现在“我”知道,人类可以通过死亡获得永生,从而与神合二为一。

孟加拉剪影

【导读】心灵的光和影

孟加拉剪影

》(Glimpses of Bengal)是泰戈尔的一本书信集,主要收录的是他在1886年至1895年间写给侄女的家书,其中描写的正是他在船上的所见所闻。“他用自己的语言所创作的作品,经得起东方和西方、古代或现代伟大文学的所有标准的检验。”他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重要的一方面源于他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所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创作思想。

泰戈尔家境殷实,有一艘专属大木船。他经常坐木船去周围的地方巡察,上岸去了解自己故乡的民风习俗,也深入农村,看到许许多多民间的人事和疾苦,更赏遍印度的大好河山和风景,这为他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他写道:“木船好像一件大长袍,每次我进去,感受的只有轻松和富足,我想怎么想就怎么想,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自由自在。船上有完全属于我的空间,我是主人,没有人可以打扰我和夺走我的时间。”他还这样形容自己在船上和陆地上的不同视角:“当我在加尔各答时,虽然只有一天的逗留,感受昨天在屋顶和今天在河上的所见所想,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么不同。”《孟加拉剪影》收入诗人日常所写的“文学”信札,笔随心至,长短不一,既有异域田园风光的描写,又有诗人内心世界的刻画,生活中一人一事、一瞬一瞥间在作者笔下都有可述写的文学价值。正如“掠影”一词,取日常之片羽,察内心之细微,延自笔下,皆自成文章,独成一格。诗人性本灵,下笔自有神,可读,可再读。一本充满禅趣、哲理的随笔,睿智、恬淡而空灵,从中可以看到一颗释迦的心:爱自然、悯人类!理智告诉我们,这世界永远不会完全快乐。只要它还不完满,它就必须容忍缺陷和痛苦。只有在它不再是造物主所造之物,而成为造物主本身时,它才能是完善的。我们的祈祷者们敢于走这么远吗?我们对此想得愈多,我们就愈是经常地返回到这个出发点上来——究竟为什么要有这个世界呢?如果我们不能下决心反对这世界本身,那么,抱怨它的伴随物——悲痛,是没有用的。

没有什么比单纯而又自然地履行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职责更伟大的了,一个人在河上或开阔的乡间独自生活得愈久,这一点便愈清楚。从田野里的草丛到天空中的星辰,无一不正是在这样做;在大自然中,之所以会有如此深邃的宁静和绝伦的美,就是因为这些事物无一企图强行超越其界限。而且,每个人做些什么绝非无足轻重。仅仅只是为了它所在的地方自然而然地生长,草就必须竭尽全力从它那延伸到最远处的毛根末梢汲取营养;它并不徒然地奋斗,想成为一株榕树;于是,大地就得到了一方可爱的绿色地毯。的确,在人类社会中要是还能找到一点美和宁静的话,也正是由于人们天天都在履行自己的琐细的职责,而不是由于丰功伟绩和高谈阔论。也许,由于我们的生活并非每时每刻都会全部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某个想象中的希望可能会诱惑我们,某个不受日常负担制约的、未来的、光彩夺目的途径可能会吸引我们;然而,这些都是虚幻的。孟加拉剪影一

班多拉,海滨1885年10月

一览无遗的海面上波起浪涌,泛着白色的泡沫。这不禁令我想到一头困兽,在绳索里奋力挣扎,我们在岸边——它的血盆大口之前——建起家园,看着它猛烈地甩动尾巴。如此巨大的力量啊,滚涌的浪潮仿佛是那巨人的肌肉!

自造物之初,便有了陆地与海洋的斗争:干涸的大地缓慢而无声地扩张着它的领地,为它的子孙创造出越来越宽广的栖息地;海洋步步退缩,波涛翻卷着、呜咽着,在绝望中捶胸顿足。别忘了,大海曾经是独步天下的君王,拥有无边的自由。

陆地由它的腹中升起,篡夺了它的王位。从此以后,那狂怒的老家伙便顶着灰白泡沫的浪峰,持续不断地哀号恸哭,一如暴露在狂怒的自然之中的李尔王。【导读】陆地与海洋的斗争

陆地是人类栖居的家园,人类越来越强大,所需的土地越来越宽广。海洋在这一场斗争中“泛着白色的泡沫”,“在绳索里奋力挣扎”,“猛烈地甩动尾巴”,最后步步退缩,“在绝望中捶胸顿足”。作者在文后把海洋形象地比作“李尔王”,就算它曾经是君王,在海陆之争中它也必然走向失败。二

1887年7月

我在生命的第二十七个年头了。这件事一直如我心头的芒刺——似乎近来就没有别的什么事好让我挂心了。

可是二十七岁了,这是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吗?人生二十至三十岁的旅程走过了大半?三十。三十而立。在这个年龄里,人们期待收获果实,而非嫩叶。可是,唉,果实的希望到底在何方?我摇了摇头,这脑袋仍然满溢着青春的率性,哪有一丝哲学的踪迹。

大家开始抱怨:“当你还是棵柔嫩的绿芽时我们就对你满怀期望,我们所期待的那个你到哪里去了呢?我们难道要一直忍受你的不成熟吗?是时候让我们了解能从你身上得到什么好处了。我们需要一份评估,看看那蒙着眼拉磨的公正的批评家,能从你身上磨出多少油水来。”

不可能再哄骗这些人满怀期望地等待下去了。在我还未成年之时,他们深信不疑地对我赞赏有加;如今我已站在三十岁的边缘,不得不让他们失望了。只是我该怎么办呢?智慧箴言不会自己冒出来!我完全无法提供任何东西,能够泽被众人。除了一些诗歌,几篇漫谈,一点戏谑之作,我别无所有。因此,那些对我寄予厚望的人们,转而向我倾泻他们的愤怒,可当初又有谁乞求他们这样对我报以期望呢?

这些想法一直困扰着我,自从那个美好的白沙克月的清晨,我在风和日丽、草木荣华中醒来,发觉自己踏入了生命中的第二十七个年头。【导读】二十七岁的困扰

泰戈尔1861年出生于印度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是父母最小的儿子。他从小醉心于诗歌创作,十三岁开始写诗,二十五岁前出版了抒情诗集《暮歌》《晨歌》《画与歌》。作者在文中说“在我还未成年之时,他们深信不疑地对我赞赏有加”,讲的就是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泰戈尔的父亲晚年过起了隐居生活,他把管理乡下田间的事交给小儿子。1884年泰戈尔坐木船离开城市去乡村巡察,他深入农村了解民风习俗,看到许多民间疾苦。这一段乡村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思想行为,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他二十七岁的困扰,使他的写作开始关注人生与现实沉重的一面,开始哲学的思考。三

迦利格拉姆1891年

我感到一种慵懒的安逸和惬意的轻松。

这是这一带人们的一种普遍心境。一条河流过,舒适地蜷在漂浮的水草织就的被子里,看不见一丝水波流动,它似乎在思索——“既然可以不往前游动,我为什么还要费劲去游动呢?”因此岸边成行的莎草几乎受不到任何打扰,直到渔夫带着渔网向河边走来。

四五条大船停泊在附近,彼此紧靠着。其中一条船的上甲板上,一个船夫正在酣眠,从头到脚地裹在被单里。另一条船上,同样沐浴着阳光的船夫正悠闲地将纱线搓成绳索。第三条船的下甲板上,一个看起来稍年长些的家伙,赤膊倚在船桨上,神色茫然地瞪着我们的船。

河岸上的人形形色色,可是为什么他们来来往往,踱着闲散轻悠的步伐,抑或抱膝而坐,又或者茫茫然凝视着虚空,没有人猜得出答案。

视野里唯一活跃的就是那群鸭子了,它们鼓噪地嘎嘎叫着,将脑袋扎入水中,旋即又浮出水面,为了抖落身上的水滴,仿佛它们在不断地探寻水面下埋藏的秘密,而每一次又不得不摇头,报告着:“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

这里白天的十二个小时在阳光下昏昏沉沉,另外十二个小时裹在黑暗的斗篷下又悄然入睡。在这样一个地方,你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对着风景,凝视又凝视,放飞你的想象来回翱翔,偶尔哼上一首小曲儿,蒙眬地打个盹,如同母亲在冬日的正午,背对着暖阳,低吟浅唱,摇着孩子入梦。【导读】安逸轻松的生活

作者在他的木船上,观察乡间的自然景物,观察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乐。在他的笔下,河流“舒适地蜷在漂浮的水草织就的被子里,看不见一丝水波流动”,活跃的鸭子“鼓噪地嘎嘎叫着,将脑袋扎入水中,旋即又浮出水面”。一个船夫正在甲板上酣眠,“从头到脚地裹在被单里”,另一个“正悠闲地将纱线搓成绳索”……这就是作者感受到的“慵懒的安逸和惬意的轻松”,也是“这一带人们的普遍心境”。

在这种情景下,作者只想凝视风景,放飞想象,哼着小曲,打个小盹——也就不难理解了。四

萨查德普尔1891年2月

就在我窗前的溪流对岸,有一群吉卜赛人安了家,搭起了竹架子,上面盖着竹篾垫子和布片。只有三个这样的小帐篷,人站在里面直不起腰来。他们习惯了露天生活,只有晚上才会爬进这些矮小的住所,蜷缩在一起睡觉。

吉卜赛人向来如此:无家可归,也不愁房租,乐得带上孩子、猪狗,四处流浪,时常引来警察警惕的目光。

我常常观察靠近我的人们的举动,他们黝黑却俊朗,身体健壮,很像西北部的乡民。他们的女人也很俏丽,有着苗条、颀长又结实的身形,举止自由随意,颇有英国女人的风范。

一个男人刚把饭锅架在了火堆上,现在正削着竹篾,编制篮筐。他的妻子拿着一面小镜子,用一块湿布不断地擦洗脸颊,接着整理了一下上衣,衣冠整洁地来到她的男人身边,坐在他身旁,不时帮他做点活。

他们是真正的大地之子,生于斯,长于斯,最后终将埋骨于此。在广袤的天空下,无垠的土地上,他们日夜相继、餐风饮露,过着一种独一无二的生活。令人惊奇的是,工作、爱情、儿女、家庭责任……普通人有的一切他们一样都不少。

他们从不虚度时光,总是忙忙碌碌。一个女人自己的活干完了,就到另一个女人的身后,替她解开发髻捉虱子。她们俩有没有谈论那三个帐篷里的家庭琐事我就不得而知了,距离太远只能靠揣度。

这天早晨大约八九点的光景,一阵巨大的骚动扰乱了原本平静的吉卜赛部落。他们当时正把晚上盖的破旧被褥铺到帐篷顶上,好让太阳晒晒、让风吹吹。一群猪和它们的幼崽在坑里躺成一团,看起来就像一堆泥。一户人家的两只狗踩在它们的背上,驱赶猪群,使得猪们哼哼着觅食去了。它们不满地尖叫,抗议寒夜后的阳光浴被破坏了。我正在写一封信,不时心不在焉地往外瞥一眼,骚动就在此时突然发生了。

我起身走到窗前,发现吉卜赛人的住处聚集了一群人。一个长官模样的人挥舞着他的手杖,言辞激烈。吉卜赛人的头领被吓坏了,紧张地试图解释什么。我猜测有什么可疑的事情发生,把警官引来了。

有个女人依旧坦然地坐在那里,忙着削竹篾,仿佛周围没有别人,所有的争吵都能视而不见。然而,她突然跳了起来,走到警官的面前,激烈地挥舞着手臂,将他骂了个狗血喷头。眨眼工夫那警官的气焰就收敛了大半,他试图表示一下温和的抗议,却一句话也插不进去,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和之前判若两人。

等他退到了一个安全的距离,又转过身来吼道:“听着,你们必须从这儿滚蛋!”

我以为我的邻居们会立刻收起帐篷、竹篾,带着他们的牲畜、儿女,背着行囊离开。不过现在还一点迹象没有呢。他们仍然若无其事地削着竹篾,照样煮饭,甚至还打算建一个厕所。【导读】令人惊奇的吉卜赛人

溪流对岸有一群四处流浪的吉卜赛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作者在窗前观察他们。他们无家可归,过着露天生活;他们带着孩子和猪狗四处流浪,餐风饮露;他们忙忙碌碌,过着一种独一无二的生活。可是,“令人惊奇的是,工作、爱情、儿女、家庭责任……普通人有的一切他们一样都不少。”

这天早晨作者正在写信,他发现吉卜赛部落突然发生了一场骚动。一个警官挥舞着手杖,言辞激烈地要赶他们离开,部落头领吓坏了。一个吉卜赛女人出来将警官骂了个狗血喷头,警官灰溜溜地走了,但仍然命令他们必须离开。令人惊奇的是,吉卜赛人不但没有立刻收起行囊离开,还若无其事地工作、做饭,“甚至还打算建一个厕所”。

作者在这篇现实主义的叙事文中,仍然加入了浪漫主义的描写。例如:“一群猪和它们的幼崽在坑里躺成一团,看起来就像一堆泥。”“它们不满地尖叫,抗议寒夜后的阳光浴被破坏了。”面对这样带着猪和狗一起生活的吉卜赛人,作者只能表示他的惊奇。五

萨查德普尔1891年2月

邮局就在我们的产业大楼里——这实在是很方便,信一旦送达,我们立刻就能拿到。有些夜晚,邮局局长会上楼来和我闲聊。我喜欢听他的天方夜谭。

他用最严肃可信的方式讲述最荒唐无稽的故事。

昨天,他告诉我这一带的人对神圣的恒河抱有怎样深的敬畏。若他们有一位亲人逝世,他说,而他们又没有办法将他的骨灰撒进恒河,他们会从火葬堆上取一块他的骸骨磨成粉,一直保留着直到他们遇见某个曾经喝过恒河水的人。他们将这粉末,混藏进通常待客用的平锅烟里,然后欣慰地想象他们逝去亲人的一部分遗骸,接触了圣水,终得净化。

我笑着评论道:“这一定是胡编乱造。”

他陷入沉思,过了一会儿,他说道:“嗯,或许是吧。”【导读】《邮政局长》的诞生

本文中的邮局局长是一个从大城市加尔各答来的年轻人,孤独单调的乡村生活令他无法忍受,他经常找作者闲聊,“用严肃可信的方式讲述最荒唐无稽的故事”。

作者喜欢他“天方夜谭式”的故事,并以他为原型创作了一部短篇小说《邮政局长》。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优秀的诗人、文学家都会在日常生活的平凡事物中搜寻人性的伟大。六

萨加特普尔1891年6月

我们的船停泊的岸边,草地上清香袅袅,土地的热气阵阵袭来,真切地触到我的肌肤。我感到那是大地温暖而生机勃勃的鼻息,而她也一定能感觉到我的呼吸。

禾苗在柔风中摇曳,鸭子们时而潜入水中,时而用喙整理着自己的羽毛。小船随着水波微微地来回荡漾,除了舷门撞击船身发出的微弱而凄凉的嘎吱声外,四下里阒寂无声。

离这儿不远,有一个渡口。衣色斑斓的人群聚集在菩提树下,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