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6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命题预测试卷·初级中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02:06:00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版·2016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命题预测试卷·初级中学

中公版·2016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命题预测试卷·初级中学试读:

前言

教师资格考试是由国家建立考试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实行“国标、省考”的标准参照性考试。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已加入全国统考。

一般来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一年举行两次,笔试于每年3月和11月各举行一次,面试于每年5月和12月各举行一次。纵观近几年的考试,该考试已趋于标准化和成熟化:考试科目稳定,大纲无重大调整,三个学段的试题在难度上与往年持平。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找准考试突破点,查漏补缺,强化记忆,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不断研究考试,紧扣各科考试大纲和最新考情,分析命题规律与趋势,精心编写了本系列考前命题预测试卷,使考生在最后冲刺阶段能有效地提高实战能力。本套试卷具有如下特色:

特色一 紧扣真题

考前训练是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考试规律的一种可靠途径。为了保证考生的考前学习效果,本书编者非常注重试题的选取。书中每一道题都经过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人员精心选择,在难度、题型、考点等方面与教师资格考试高度契合,以期帮助广大考生准确把握题目特点及解题技巧,有效提升答题能力。

特色二 精细研发

针对教师资格考试命题规律及最新考题中的一些细节变化,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对各科教师资格考试命题趋势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讨,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命题预测,并将这种研发成果融入本书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预测性,以帮助考生在冲刺阶段的复习备考中,把握考试脉搏,明确考试方向。

特色三 实用性佳

考前阶段是考生提分的黄金时期。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根据这一规律,为考生特别编写了五套考前命题预测试卷。本套试卷提炼核心考点,明析解题思路,参考答案专业详尽,使考生对高频考点更加明确,帮助考生拓展知识,掌握答题技巧,进而利用最佳时机,提高实战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前命题预测试卷(一)

答案参见此处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一圆柱体的长度l,用螺旋测微器测量该圆柱体的直径d,示数如图。由图可读出l和d分别为( )。A.22.50 mm 6.860 mmB.22.5 mm 6.860 mmC.2.25 mm 6.860 mmD.22.5 mm 6.86 mm

2.宇航员在月球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某物体由距月球表面高h处自由释放,经时间t后落到月球表面(设月球半径为R)。据上述信息推断,飞船在月球表面附近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率为( )。A.B.C.D.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质点受两个力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这两个力在同一段时间内的冲量一定相同

②一质点受两个力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这两个力在同一段时间内做的功或者都为零,或者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③在同样时间内,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的功大小不一定相等,但正负号一定相反

④在同样时间内,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的功大小不一定相等,正负号也不一定相反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经过右图中所示过程变到状态B。在此过程中气体的密度( )。A.一直变小B.一直变大C.先变小后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

5.图中所示是一个平行板电容器,其电容为C,带电量为Q,上极板带正电(极板间电场为匀强电场)。现将一个试探电荷q由两极板间的A点移动到B点,如图所示。A、B两点间的距离为s,连线AB与极板间的夹角为30°。则电场力对试探电荷q所做的功等于( )。A.B.C.D.

6.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R2、R3和R4皆为定值电阻,R5为可变电阻,电源的电动势为ε,内阻为r。设电流表A的读数为I,电压表V的读数为U。当R5的滑动触点向图中a端移动时,( )。A.I变大,U变小B.I变大,U变大C.I变小,U变大D.I变小,U变小

7.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急剧上升,且呈低龄化。甲、乙两人的眼睛的成像示意图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B.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C.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D.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8.下面列出的是一些核反应方程,选项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X是质子,Y是中子,Z是正电子B.X是正电子,Y是质子,Z是中子C.X是中子,Y是正电子,Z是质子D.X是正电子,Y是中子,Z是质子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9.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有哪些?

10.简述什么是教学重难点,以“电功率”为例,说明这一节的教学重难点。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1题20分,第12题30分,共50分)

11.在初中物理“汽化与液化”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道单选题。结果每个选项都有学生选择。

在大烧杯中放入水,再将一个装水的试管放在烧杯中,然后给烧杯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如果继续加热,则( )。A.试管中的水温可达到沸点但不沸腾B.试管中的水将会沸腾C.上述A和B所述情况都有可能发生D.烧杯中水的沸腾要大量吸热,所以试管中水达不到沸点,也不可能沸腾

问题:(1)指出正确选项,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10分)(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10分)

12.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上,王老师用实验讲授“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初步知识。

老师:在有雾的天气,可以看到透过树丛的光束是直的,从汽车前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也是直的。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这些现象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老师:好,接下来,我给大家演示一下,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

老师做实验,在盛水的玻璃水槽内滴几滴牛奶,用激光笔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

学生观看实验。

老师:大家看,光在水中、玻璃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空气、水和玻璃等透明物质叫做介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大家用笔在教材上划下这句话来。

学生:老师,我们也要做这个实验。

老师选了两个学生代表,分别给了他们一支激光笔,吩咐他们对着水槽照射。学生拿着激光笔照到墙上,晃动着,引起学生一片骚动。

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15分)(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教学的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15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28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下面为初中物理某教材“电磁铁”一节中“探究电磁铁的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

演示:

把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一定匝数的线圈(内部有铁钉)串联起来,通过开关接到电源上。调整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观察通入不同大小的电流时,电磁铁吸引曲别针的数目有什么变化。

改换不同匝数的螺线管,比较不同匝数电磁铁的磁性。

任务:(1)说明教材中“改换不同匝数的螺线管”的实验设计意图。(4分)(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14.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电功率”的内容要求是: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材料二 某版本初中物理教材“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用到了如下器材:学生电源(或干电池3节),2.5 V(或3.8 V)小灯泡1只,发光亮度与小灯泡正常发光相当的二极管1个,开关1只,电流表1个,电压表1个,滑动变阻器1个,导线若干。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电压、电流、电功率等知识。(1)简述什么是电功率。(4分)(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完成“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教学设计。(24分)

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前命题预测试卷(二)

答案参见此处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下列四幅实验装置图,对发电机的发明有直接影响的是( )。

2.如图所示,夹角为θ=30°的光滑三角杆整体水平放置,两轻质小球用一根轻绳连接,现在用力将B球缓慢拉动,直到轻绳被拉直,测出拉力F=10 N。则此时关于两个小球受到的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A受到杆对A的弹力与杆不垂直B.小球A受到杆的弹力大小为20 NC.此时绳子与穿有A球的杆垂直,绳子的张力大小为D.小球B受到杆的弹力大小为

3.某同学斜向上抛出一铅球,忽略空气阻力。铅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象是( )。

4.如图所示,平行金属板A、B水平正对放置,分别带等量异号电荷。一带电微粒水平射入板间,在重力和电场力共同作用下运动,轨迹如图中虚线所示,那么( )。A.若微粒带正电荷,则A板一定带正电荷B.微粒从M点运动到N点电势能一定增加C.微粒从M点运动到N点动能一定增加D.微粒从M点运动到N点机械能一定增加

5.如图所示,螺线管内有平行于轴线的匀强磁场,规定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为磁感应强度B的正方向,螺线管与U型导线框cdef相连,导线框cdef内有一半径很小的金属圆环L,圆环与导线框cdef在同一平面内。当螺线管内的磁感应强度随时间按图示规律变化时( )。A.在t1时刻,金属圆环L内的磁通量最大B.在t2时刻,金属圆环L内的磁通量最小C.在t1~t2时间内,金属圆环L有收缩趋势D.在t1~t2时间内,金属圆环L内有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7.如图,当电键K断开时,用光子能量为2.5 eV的一束光照射阴极P,发现电流表读数不为零。合上电键,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当电压表读数小于0.6 V时,电流表读数仍不为零;当电压表读数大于或等于0.6 V时,电流表读数为零。由此可知阴极材料的逸出功为( )。A.1.9 eVB.0.6 eVC.2.5 eVD.3.1 eV

8.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子位于x轴上,甲分子对乙分子的作用力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其中F>0表示斥力,F<0表示引力。A、B、C、D为x轴上四个特定的位置。现把乙分子从A处由静止释放,则乙分子( )。A.由A到B做加速运动,由B到C做减速运动B.由A到C做加速运动,到达C时速度最大C.由A到C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D.由B到D的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一直增加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9.结合实例,说明物理概念的两种引入方式。

10.简述教材功能分析的含义,并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进行教材功能分析。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1题20分,第12题30分,共50分)

11.下面是初中物理“运动和力”一节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作业题。结果有的学生画了水平向右的摩擦力,有的学生把支持力的作用点画在了传送带上。

题目: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常用传送带传送工件。如图所示,一个工件与传送带一起以速度v水平向右匀速运动,不计空气阻力,请在图中画出工件受力的示意图。

问题:(1)画出正确的工件受力示意图,说明学生画错受力示意图的可能原因。(10分)(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10分)

12.陈老师在做完“水的沸腾”实验后,开始了下边的总结和讲解。

老师:刚才实验都得到水沸腾时的温度保持在100℃,这个温度就叫做水的沸点。每一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你们记住了吗?

学生:记住了。

老师: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吸热。

老师:好,大家看看,移走酒精灯之后,水就不沸腾了,就是说,沸腾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因为沸腾是汽化现象,汽化过程是要吸热的。你们记住了吗?

学生:记住了。

老师:好,接下来进行下一个环节。

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价。(10分)(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学习。(2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28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某版本初中物理教科书“大气压”一节关于“大气压的测量”设计了如下实验:

大气压的测量

如图9.3-3,在长约1 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760 mm。把玻璃管倾斜,竖直高度差不发生变化。图9.3-3 托里拆利实验

任务:(1)写出影响大气压强的几个因素。(4分)(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14.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声音的特性”的内容标准为: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材料二 某八年级物理教科书“声音的特性”一节中设计了如下演示实验:

实验1:把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实验2:把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或计算机,观察声音的波形。换一个不同频率的音叉做实验,边听边分析它们的波形有何不同。

实验3: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4:下面分别是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用计算机播放这几个声音片段,边听边比较它们的波形有何异同。图2.2-4 声音波形图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等知识。

任务:(1)简述声音具有哪些特性。(4分)(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声音的特性”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24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