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你的快乐之泉(第二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5:44:29

点击下载

作者:邱鸿钟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挖掘你的快乐之泉(第二版)

挖掘你的快乐之泉(第二版)试读:

总序

阅读治疗(bibliotherapy)源于古代,流行于现代。什么叫做阅读治疗?就是指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达到修身养性、建立新的认知、调节情绪、重塑行为模式等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阅读疗法的最大特点是:治疗目的藏而不露,治疗过程潜移默化,治疗方法温文尔雅。

阅读治疗,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关于阅读治疗的原理、方法和各家学说广泛见于哲学、文学、艺术和心理学等各种著作之中。为什么文学作品具有改变认知、调节情绪、塑造行为、医治心理障碍的作用呢?这与人是一个符号的动物的本性有关。所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人是唯一通过语言拥有世界的动物;也是一种可以用符号引发情感,用符号开放内心世界,通过语言社会化,对符号崇拜敬畏,用符号互动交流,可以通过符号医治心灵之伤的动物。在人类学家看来,语言等人类文化是人类弥补生物器官不足,适应环境的一种“体外器官”。神话、童话、寓言、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在人类历史上各有自己的起源和表达精神世界的不同功能。古人曰:“书者,舒也。”“诗言志,歌永言。”“诗者,持也,持人性情。”“言以散郁陶。”可见,文学作品是一种引发欣赏者的认知与情感共鸣的触发剂或媒介。明代哲人王守仁对此就很有体验,他说:“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王文成公全书》)可见,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认知和情感,在阅读者或欣赏者的理解、移情和阐释中又被重建出来。

文学即人学和心学:它们透视人生和社会,描写人对自然美的感知和体验,抒发、宣泄和寄托人内心的情志,替代现实生活中未能实现的愿望的满足。清代文人李渔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经验,说:“文字之最豪宕,最风雅,作之最健人脾胃者,莫过填词一种……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借以舒,愠为之解,且尝僭作两间最乐之人,觉富贵荣华,其受用不过如此。未有真境之为所欲为,能出幻境纵横之上者。”(《闲情偶寄》)可见,创作与阅读文学作品是人类满足自己任何愿望和实现任何梦想的一种伟大的发明。

文学作品还具有认知同化和启迪顿悟的作用,以及改造人格的力量。如清代梁启超认为小说具有四种心理作用:其一是熏陶,即人在读小说时,“在不知不觉之间,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扬,而神经为之营注;今日变一二焉,明日变一二焉;刹那刹那,相断相续;久之而此小说制境界,遂入其灵台而据之,成为一特别之原质之种子”(《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其二是“浸”,即人在读完小说后,往往数日或数旬还不能释怀,或有余恋余悲,或有余快余怒等,这是文学作品的情绪调动作用;其三是激发顿悟,即小说情节或故事像禅宗一样,皆借刺激之力,在刹那间激发人骤觉;其四是超脱提升,读小说者常不自觉地将自己融入情节之中,与书中的主人翁同乐同悲,好似此身已非我有,而入彼界,好似佛法修行一般。

阅读治疗效应的关键在于文本所富含的哲理和人生启迪的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好比一个好的心理医生,阅读和聆听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就好比享受一次清心醒脑的心理咨询。神经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阅读过程可以通过精神—神经—内分泌通路引发阅读者的血管收缩和舒张,某些神经递质释放的增加等生理反应,引导阅读者认识自我,鼓舞意志,移情共感,增进对自然和生活的审美情感,帮助释放不良情绪,转移对自身痛苦的注意,从而达到平衡心理、减轻精神痛苦的目的。

根据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心理治疗的目的,本丛书共分五册,各册主题和内容分别是:《大自然是一间疗养院》分册首先介绍了阅读疗法的发展源流、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讨论了不同文学体裁的心理效应。因为人是一个复杂的符号动物,所以,阅读疗法是一种最符合人性本质的心理治疗方法。本册阅读材料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日月、山川大海、风霜雪雨、树木花草、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的喜好倾向不仅可以反映人的性格和情感的特点,而且春夏秋冬四季物候更替变化本身就是人类生理和心理自然节奏的本源,大自然的景象和变化有助于身陷自我羁绊的人触类旁通,茅塞顿开。当一个人在面对宇宙自然的时候,最容易触景生情,百感交集。这也许是人生中最真挚的时刻,因为可能此时他才知道人来源于自然,也必将终结于自然,人在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真的没有哪些可以让人得意忘形的所谓成功和发展的极限。正如《黄帝内经》中云:“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许多现代人活得浮躁,一味奔劳而不知欣赏,实在辜负造物主馈赠给人类的良药。我相信,欣赏自然、热爱自然、顺应自然是人类进化中形成的健康心理。《人生是一首未完成的诗》分册的阅读材料是关于如何面对挫折、逆境和病患,正确认识现实和自我等人生问题的。人虽然是一种动物,却是一种很特别的动物,即一种会不断向自己和别人发问,不断追寻自身存在的意义与目的的动物。尤其在遭受病患或挫折,处于逆境或低谷时,这些发问似乎更加挥之不去。乐观的和洞察人生真谛的作家告诉我们,人生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有限的过程,即使你能活一百岁,总的人生也不过是36 000天或1 740 000小时,过完一天就少了一天,就离死亡的日子靠近一点。事实上,无论你的学问多高,官职多大,财产有多丰厚,最后都是带不走的;不管你吃什么,住在哪里,都只是让这有限的生命有一个地方安歇或寄存而已。虽然这个道理并不深奥,可正是一些无止境的欲望和攀比,让许多人自卑、自大,或者是焦虑不安、恐惧或抑郁。如果我们能知足常乐,记住尘世就是唯一的天堂,幸福就是活得有意义的话;如果我们能接受自己的缺陷和不完美,能将自卑作为一种动力,将生活当作体验各种味道的菜肴的话;如果我们能将人生当作一首不断创造和书写历史与意义的诗歌的话,那么,我相信,我们的人生天地就会焕然一新。《习惯铸造人格》分册的阅读材料是关于如何从日常生活习惯和小事入手来培养人格的。行为主义认为,内在的心理的东西既不好捉摸,也不是实际被展现出来的。因此,行为主义主张放弃心理学的思辨,将心理学解释为行为的科学。行为主义只承认人在结构上的遗传,而否认功能上的遗传;所有复杂的行为都是来自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所谓人格,就是一个人生活习惯和反应方式的总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就是人格塑造的过程。参加劳动、与别人聊天、阅读书籍、休闲、养宠物、做家务、散步等习惯和爱好无一不对人的性格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代人为什么很忙碌,也许是因为怕闲!因为闲下来无所事事,没有精神寄托,感到没有社会价值,这是一种比丢失财产更伤心的精神丧失,是一种精神的死亡。事实上,如《中庸》中所说:“君子之道,费而隐。”“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如果所有孩子的家长明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良好的性格,预防和矫治不良的行为,甚至是心理疾病的矫治、传授做人的方法都不能远离普通的日常生活这个道理,就不会对孩子娇生惯养,就不必等待迟来的心理医生的咨询与治疗。其实,心理医生那里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神仙秘方。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我所有的来访者和神经症患者明白了这个带病生存、为所当为的生活疗法的道理,那就彻底开悟,自愈有望了。《挖掘你的快乐之泉》分册的阅读材料是关于如何理解快乐,如何寻找快乐之法的。虽然追求快乐是潜意识心理活动中铁的规律,但许多有心理问题和患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人都快乐不起来。他们为何快乐不起来?快乐的铁律为何失灵?帮助我们的来访者快乐起来,这也许是所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最终目的。面对人生中不快乐的事,宗教叫人宽恕自己与别人,药物将自己变成病人,而只有心理医生叫你自己审视自己。事实上,是自己不让自己快乐!静心想一想,如果你想要快乐,就没有不能立刻快乐起来的,只是你要找对方向!如果你认为是别人或者是某些刺激事件让你不快乐,那你就是将快乐建立在别人身上或外归因了。六祖慧能对那些修行多年仍然痴迷不悟的信徒说“佛心不二”,真是一语道破天机。佛在自心,不在西方圣地,人只有到自己心里去找快乐,才能找到真乐!那些凡事只往坏处想的人,那些低估正性信息、选择负性关注、以偏概全、不公平地比较、主观推断的人,如果不能意识到正是这些非理性的思维习惯让自己快乐不起来,那他是无药可医的。快乐无定法。快乐是没有条件的,快乐的感觉永远是自己的。快乐的人并不是特别走运,而是他更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尘世乃唯一的快乐天堂。卖菜乐,回忆乐,无知也有不知的轻松,快乐是每一个人天赋的权利,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发掘自己的快乐之泉。《音乐的精神分析》分册的阅读材料是关于音乐演奏和欣赏体验的。音乐是人类发明的另一种用时间展现和用想象思维的语言,有助于表达人不能言语又不能缄默的复杂情感,是治疗情志疾病的最古老的方式。音乐具有动荡血脉、通畅精神、道德感化、促进人际交往和团队精神的社会化等多方面的作用。本册首先介绍了音乐心理治疗思想的源流、音乐治疗的原理、中医音乐治疗等各家学说;其次介绍了一些音乐治疗的故事和接受音乐治疗所获得的身心感悟。《论语·述而》记载,当时的孔子在齐国听到美妙的音乐《韶》之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音乐的魅力。聆听莫扎特的音乐,流畅抒情,诚挚明朗,充满青春活力;聆听贝多芬的音乐,热情磅礴,充满想象,具有英雄气概;再聆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李斯特的音乐,清澈如镜,诗情画意……音乐为人类相思的苦恋建造了一座迷人的伊甸园,为失落的灵魂找到了一座神庙,为孤寂的单身找到了一处呐喊的窗口;音乐可以升华压抑喷发的爱欲,赋予人精神力量,宣泄痛楚的情绪,表达无言的情结,聚积团队的精神。

各分册虽相对独立,但我还是建议读者从第一分册读起,先了解阅读疗法的一般知识和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主题深入阅读。如果读者能边读边写心得体会和落实于行动的日记,那将留下一串心理发展的珍贵足迹。

俗话说得好:开卷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有阅读能力的生灵。我期待广大读者能将自己的读书体会和行动经验与我分享。笔者永远不变的电子邮箱是:hzqiu@163.com。邱鸿钟

第二版前言

本丛书于2006年出版第一版,一晃就过去整整八个年头了。在这些年间,世界风云变幻,社会变革大潮跌宕起伏,时移俗易,正如唐代诗人韦庄诗曰:“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虽说世间如此动荡不安,但我很高兴地看到,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对待文学阅读的热情并没有因此减弱,第一版印刷的丛书早已销售一空,许多在旧书市场也无法淘到宝的读者早就渴望再出第二版。一位不知名的读者在给我的邮件中写道:“您的书写得真好!读了《人生是一首未完成的诗》、《习惯铸造人格》之后,我受到很大的触动。我觉得真的很有必要对周围的人或事进行更多的关注,更好地体会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生机。”还有一位读书爱好者在邮件中不无幽默地这样写道:“呵呵,我不是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只是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了您的书,它融合了很多哲学的思想和散文的浪漫,阐发了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情怀——它是一部好书!”我相信,书的价值体现在市场,书的评价靠读者,阅读疗法的实际疗效由读者说了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只有那些引导人看到光明、洞察人生真谛的优秀作品才具有这个荣耀的资格。这也是我们需要选编本丛书的理由。在这里,我与我的来访者、患者要特别感谢那些为我们写作出优秀作品的作者,尽管我们从未谋面,但你们在作品中表达的某种精神已经成为卫生服务市场上交口称赞的良药,这不仅是你们的荣誉,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患者的幸运。正像民国时代我国有了鲁迅这样的民族大医一样,现代人非常需要有良心善意、脊骨强健、思想纯正、技艺精湛,能医治灵魂顽疾的文学大医!需要扶正祛邪、药到病除、助人自助,令人茅塞顿开的苦口良药!

在历史上,用阅读文学作品或聆听故事等类似的方法医治心理疾病的典型案例不胜枚举,但闻名世界的莫过于《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了。那位聪明的桑鲁佐德姑娘用讲述接龙故事的方法最终治愈了苏丹国王的心理变态。然而,在现代中国,真正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变成可以实用的临床心理治疗处方的做法并不多见。我们要特别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以极大的热诚推行的这套《阅读心理治疗》丛书,这使那些从我的心理诊室离开的来访者终于可以带一些“没有副作用的药”回家了。

知识就是力量,但我们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获得知识!邱鸿钟农历甲午年二月春分于羊城白云山鹿鸣湖畔

快乐从哪里来

导读

快乐是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的体验,而且是一个非常感性的、具体的问题。一个人快乐与否,一问便知。可是,快乐从哪里来呢?或者换句话说,快乐与否是由什么东西决定的呢?这个形而上的问题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随口回答出来的。

人与动物相比较而言,动物的快乐也许是由食欲和性欲的满足所带来的;而人的快乐不仅取决于生理的满足,还有成就、爱、归属、尊重、权力等心理和社会欲望的满足。然而,问题在于,现实中不仅每个人的需求是有差别的,而且满足需求的可能性和程度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与其说快乐来源于欲望的满足,还不如说快乐取决于一个人选择什么东西作为满足的价值观更为合适。打一个通俗的比方,一个饥饿的穷人得到一餐饱饭的快乐与一个书生发表一篇论文的快乐几乎是同等的,但决定他们各自快乐的理由是截然不同的。简而言之,快乐根源于我们每个人心中定义快乐的意向和标准。有什么样的快乐观就有什么样的快乐,即使环境、条件不变,你的感觉亦可能随着观念的变迁而发生格式塔式的转变。在临床咨询中,我见到一些抑郁的中年人,年轻时追求财富和女人就会感到非常快乐,可是当真的实现了这些目标时,他们反而感到了悲哀失望。可见,快乐不见得就是满足了个体的需求。事实上,看待或评价快乐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快乐与否也会随之变化。这些人虽然现在有了票子、房子和车子,但同时自己也已经疾病缠身,妻离子散,亲情和真情已经荡然无存了。这时他才意识到,这些曾经拼命追求的财富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快乐呢?孟子曾对齐王说:“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乐。”如果说与人同乐才是真乐,那么,现在虽然有钱,或者升了官,却剩下一颗孤独的心灵又如何快乐得起来呢?

在心理疾病中,神经症表现为患者感到自己是最不快乐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人或为过去的陈年旧事悔恨、懊恼、内疚,一直陷于抑郁的情绪之中;或者为尚未发生的事件而焦躁不安、恐惧担心;或者为每一个生活细节和想法穷思竭虑,空耗自己的精力,诸如此类。从病因上来看,神经症的病因不在外界的环境中,而源于自己内心世界的某些情结。不是别人不让他快乐,而是他自己让自己不快乐。也许有些不快乐的人说“我身患重病”、“我是残疾人”,或者说“我是孤儿”、“我父母不爱我”,或者说“我没有正式工作”、“我失恋了”等等。在临床咨询中我们可以听到一大堆不快乐的理由。事实上,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周围的世界,就不难发现,世界上同样还有许多身残志不残的能人,还有很多身患癌症却坚强地活着且热心公益的人,还有很多献身事业的快乐单身,他们顽强生活的感人事迹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虽然人和动物都有快乐和不快乐,但只有人可以改变自己对快乐的看法和态度,并具有将不快乐转变为快乐的能力。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正是这样的一种快乐观,才使得一个穷书生也自信快乐起来。借用慧能“佛心不二”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乐在心中!”

阅读材料

同样的快乐与不同的快乐观

◎邱鸿钟需要快乐是基本的人性,一切为了快乐是人生的基本追求目标。一切科学都离不开以“人性”的看法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哲学、伦理学是如此,经济学和心理学也是如此。快乐是被广泛研究的最根本的人性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人获得快乐的态度和方法,以及正确看待与处理没有快乐的时候。人的快乐体验与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快乐其实是意义实现的一种副效应。因此,最早注意研究快乐的是哲学家们。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本善或性本恶之争是众所周知的。主张人性本善的人自然把实现善的行为作为快乐的事情,而认为性本恶的人必定把恶的宣泄认定为快乐的一种方式。人如果感到存在没有意义就会感到痛苦,如果使痛苦获得某种意义(例如复活节),痛苦则变成了获得快乐的准备过程。儒家的快乐源出对仁义和好学的追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朝闻道,夕死可矣。”“知者乐,仁者寿。”“知者不惑,仁者不忧。”(《论语》)孔夫子自我评价说:“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孔子没有道家那种“由死观生”的忧患意识。仁,也即两人的关系,所以儒家的快乐还源出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德不孤,必有邻。”(《论语》)“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由于儒家重义轻利,所以孔子把“贫而乐”看成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要高一层次的精神境界。孔子还特意推举了颜回这个安贫乐道的弟子作为榜样。儒家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是不高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儒家的快乐来源于“君子坦荡荡”,以天下为公的胸襟。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一则故事说,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正站在池塘边欣赏那些鸿雁麋鹿,他问孟子:贤德的人也爱享受这种快乐吗?孟子答:能做到贤德的人然后才能获得这些快乐,而不贤德者虽拥有这些亦不会快乐也。在孟子看来,君主如果不能使人民快乐,又怎么能独享快乐呢?孟子还向齐宣王提出了一个比较的命题:“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是:“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第二篇)可见儒家的快乐是奋发图强,实现理想抱负,“乐以天下”的“社会型”的快乐。儒家的快乐是有准则的,如“乐而不淫”,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总结了有益的快乐和有害的快乐:“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逸游,乐宴乐,损矣。”儒家文化为中国主流文化,儒家之快乐观为中国人快乐之楷模,至今也不失其修身养性和维护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中国的青年大多奋发图强,继承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传统功名观念,在许多人看来,成功就是悦乐的代名词。这种文化和心态无疑有益于推动文明的发展,因此历来受到推崇。但是,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鼓动个体不断奋发图强的文化和心态却可能有助于塑造A型性格,反倒成了一些中国人患神经症的文化动因。与儒家社会奋斗之乐,与人和之乐不同的是道家逍遥超脱、参透生死的“天乐”,而这种快乐来源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的宇宙观和“向死而生,由死而观生”的人生观。道家把生看成是梦,比作为“倒悬”,把死看作大醒和回归自然。试想在这种世界观和人生观视野中的功名利禄、恩仇怨恨还有什么值得计较?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使你不快乐?道家从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中获得逍遥自在的快乐。佛教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家的快乐在于:慈悲为怀。所谓爱怜为慈,恻怆为悲。慈能与乐,悲能拨苦。“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拨一切众生苦。”佛陀认为,人生有六种根本性的烦恼,即贪、嗔、痴、疑、慢、恶见;有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所求不得、五取蕴。烦恼的原因在于不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即一切现象都是变动不居的,此生彼生,此灭彼灭,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一切有情感的生物并没有一个常住不变的独立的自我存在,一切刹那依缘而起。)可见,佛家的快乐观是建立在自己独特的认识基础上的。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精神对于我们理解快乐也很有启迪。其一,他们认为,烦恼和快乐全源于自心。根据禅宗心生万法,万法唯心,一切万法原是自性所现的思想,各种烦恼源于执迷不悟,快乐全在于是否开悟见性。既然“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是否也可以这样说:“自性是乐,离性别无乐。”快乐只能在自己心中寻觅。其二,烦恼和快乐并不远离。迷和觉只是一转身的功夫,顿悟就是觉,而觉就是佛。有禅言:“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烦恼和佛好比手心与手背,只要翻转过来便是两重天。既然立地可以成佛,所以,即使正处在烦恼中,快乐也并不遥遥无期。禅宗在最平凡的事物上寻求最不平凡。禅言道:“饥时即食,困时即眠,便是禅,平常心即是道。”禅所理解的快乐就是平常,最平凡的生活就是最快乐的生活。禅将道家向死而觉醒的思想还原为日常生活和劳作中的明性开悟。快乐问题也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近代西方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认为,消费的欲望和快活的欲望是人的自利本性,从而导致人对财富和享乐的追逐,“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获得生活中的快乐和舒适的能力”。凡是有利的,即是令人愉快的,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因此,人们都趋乐避苦。休谟认为市场经济行为提供新的消费门路,扩大了有兴趣的行动,并且两者增加了人的快乐意识。经济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认为快乐和痛苦是人的两个最高主宰,决定行为的动力。人无不以快乐作为生活的目的和道德标准。凡能求得快乐的就是善,反之就是恶。他把快乐分成感觉引起的快乐、财富引起的快乐和权力引起的快乐等十几种;把痛苦也分成感觉引起的痛苦、贫困引起的痛苦和仇恨引起的痛苦等十几种。他甚至认为,苦乐之间并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甚至可以用他制定的快乐和痛苦等级表加以计算分析。幸福就是趋乐避苦,求得最大的快乐,快乐幸福的基础在于利益。继承边沁功利主义学说的詹姆士·穆勒、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李嘉图等是一群快乐主义的经济学家。快乐理所当然是心理学要研究的核心问题。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说:“心理器官的工作是否有主要目的?我们的答案以为其目的在于求乐。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the pleasure-principle)的调节。”他揣测:“心理器官内刺激量的减少、降低或消灭,便足以引起快乐;而刺激量的增高,便足以召至痛苦。”他从泛性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类所可能的最强烈的快乐乃是性交的快乐”,而且性本能的发展自始至终以追求满足为目的。但由于避免痛苦和追求快乐的工作同等重要,于是经过训练的自我乃知道不得不舍弃直接的满足,延缓满足的享受,忍耐某些痛苦,甚至不得不放弃某种快乐的来源,不再受唯乐原则的控制转而顺从唯实原则(the reality-principle)。然而“这个原则归根结底也是在追求快乐——不过追求的是一种延缓的、缩小的快乐,因为和现实相适应,所以不易消失”。按照当代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是分为许多等级的,生理需要满足之后,其他诸如社会和情感的各种需要才会产生,因此,快乐也应该是分为不同层次的。一些人因为有过高的,或太多的需求而苦恼,一些人因为与别人比较而心理不平衡。所谓“知足常乐”就是指快乐与需求的价值尺度有关,可见不现实的或永不满足的需求只会带来精神的痛苦。人类已经研究了快乐的原因、影响快乐的因素、快乐的生理效应和引发快乐的方法。事实上,并不是快乐者特别幸运而没有痛苦,而在于他们具有较强的发现和保持快乐,以及将痛苦升华在某种意义中的能力。与此相反,不快乐的人并不是他们不幸运,生活中只有苦难,而在于他们自主获得快乐的能力已经丧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者就是阳光下的心理健康,后者则已经笼罩着心理障碍的阴霾。真正属于人的快乐是一种不断超越自身、指向某种意义的境界。

快乐可以改变时间

导读“乐处酣歌,时光容易过。苦处奔波,早晚偏难度。”(《唐伯虎全集》)这也许是一条可以成立的心理相对论定律:不同的情绪伴随着不同的时间感受。思念中的人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痛苦中的人有“长夜难明”之苦;而生活充实、工作繁忙和快乐的人则有“光阴似箭”之叹。《庄子·知北游》中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孔夫子也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种对人生历程的感悟所体验的时间不同于钟表计算的客观时间,这可以称之为主观时间。

快乐使时间变短,痛苦使时间拉长。时空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既然情绪和人生观可以影响主体对时间的主观感受,继而影响主体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人之间关系的感知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人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可谓不短,但对于持祸福相依相对主义之说的道家来说,时间变短了!歌德也曾有一个比喻:“快乐是圆球,愁苦是多角体。”圆球一滚就过,而多角体辗转即停。

既然快乐与时间相关,“永远快乐”就荒谬得不能成立,但人们还是爱把它作为一句祝福语赠予朋友,这是因为它投射了人们内心的一种企盼。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其实快乐的原则正是人潜意识中的原则。那就是说,渺茫和荒谬的祝语背后隐藏的是人们内心世界的某种愿望。现实的人生并不总是快乐的,所以,人们发明了用幻想来满足难以实现的快乐的方法。“永远快乐”虽然渺茫和荒谬,但它却不是废话。“人生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终究拥抱着快乐的希望。”

人类和动物都有肉欲方面的快感,可是只有人有精神上的快乐,而且只有人才有最终由精神来决定快乐的能力,这也许是动物的本能与人的文化的区别。人既可以将动物式的快乐感知为耻辱与痛苦,也可以在生物性的痛苦(如病患)中滤出快活来。事实上,现实生活总是快乐与痛苦的混合物,态度和认知就是一个过滤器:抑郁、自卑的人只会滤出痛苦和悲伤,而开朗、豁达的人却可以滤出快乐与幸福来。读者朋友,您的过滤器在生活中滤出了什么呢?“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了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其实,快乐与痛苦全在解释。有人说得好:“知苦之必有乐,故不求乐;知乐之生于苦,故不畏苦。”有了对苦的辩证认识,就会改变之前对苦的态度,从而影响个人对苦的情绪。您明白生活中痛苦的来源和解决的方法了吗?

数一数看,您生活中有什么令人痛苦的事情?过去也许只是认为痛苦是环境或别人强加给您的,现在不妨尝试改变自己原来的想法,看看痛苦究竟去了哪里。

阅读材料

论快乐

◎钱钟书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Vigny)的《诗人日记》,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喜乐(bonheur)一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词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所以我们又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Langweile)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反映着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从此类推,地狱里比人世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酉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所以,做神仙也并不值得,在凡间三十年已经做了一世的人,在天上还是个刚满月的小孩。但是这种“天算”,也有占便宜的地方:譬如戴君孚《广异记》载崔参军捉狐妖,“以桃枝决五下”,长孙无忌说罚得太轻,崔答:“五下是人间五百下,殊非小刑。”可见卖老祝寿等等,在人间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该到天上去受。“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绝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加添了迅速,增进了油滑。像浮士德那样,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作“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赚来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而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譬如从写《先知书》的所罗门直到做《海风》诗的马拉梅(Mallarmé),都觉得文明人的痛苦,是身体困倦。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苏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王丹麓《今世说》也记毛稚黄善病,人以为忧,毛曰:“病味亦佳,第不堪为躁热人道耳!”在着重体育的西洋,我们也可以找着同样达观的人。多愁善病的诺凡利斯(Novalis)在《碎金集》里建立一种病的哲学,说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罗登巴煦(Rodenbach)的诗集里有专咏病味的一卷,说病是“灵魂的洗涤”。身体结实、喜欢活动的人采用了这个观点,就对病痛也感到另有风味。顽健粗壮的十八世纪德国诗人白洛柯斯(H. H. Brockes)第一次害病,觉得是一个“可惊异的大发现”。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只要你想快乐

导读

许多人将快乐等同于物质需求的满足。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一个人的物欲的确可以带来暂时的快乐。可是,在临床咨询门诊中,我们见到一些已经赚够了钱、满足了各种物欲的白领反倒成了不快乐的人。可见,快乐的关键并不在于满足的结果,而在于追求满足的张力。所谓张力,就是需求与现实满足的差距或缺口。有差距,人才有奋斗的目标,才有追求的热情和快乐。张力消失了,快乐也就随之趋于平淡。人们常说,人总是不珍惜已有的东西,而拼命追求没有得到的东西。如没有结婚的人向往婚姻围城内的神秘,而已在围城里面的人又总想着外面世界的精彩。可见,快乐在于追求的过程,而不在结果。

经历同样的世界变化,不同的人有截然不同的情绪体验。事实上,社会的发展既会带来文明进步的成果,也会产生我们本不想要的副产品。如在建造蔚为壮观的人工环境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人征服自然、开发资源的同时也制造出多种“文明病”。社会的发展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对此悲观或乐观仍是源自个人的看法。乐观向上的人从中看到了进步和希望;而悲观厌世的人却只看到破坏和危机。消极的人认为社会越发达,问题就越多,烦恼也越多;而积极乐观的人却认为社会越进步,生活就越多彩、快乐。

为什么有的人历经沧桑还能很快乐?因为他心中有一种美好情感,这种美好情感远远超过挫折感和失望感。有高尚的或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保持快乐的精神秘诀。“要快乐并不难,只问他想不想快乐。”快乐并不简单地取决于外部的刺激或环境,而是取决于自己对事物和环境的评价。他如果想快乐,就应该放弃那些使自己不快乐的观念和认识。人究竟是有欲望才快乐,还是清心寡欲才快乐呢?究竟是满足欲望才快乐,还是知足才快乐呢?佛法说得好:“心生万法生,心灭万法灭。”快乐就是佛(觉悟者),而佛(觉悟者)是无须向身外寻觅的。

你不妨试一试,对自己原本觉得不快乐的事,用一种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新评价一次,看看自己的心情是否会发生些变化。

阅读材料

到自己心里去找

◎[瑞士]赵淑侠现代人是很不容易快乐的,主要因为现代是个不易使人感到快乐的时代。物质匮乏的年月,人民渴望得到更多的物质享受,脑子里盘算的是购置某种希望得到的东西。把精神用在“唯物”上的时间一多,心也就被物欲填满了,有了这样又要那样,每得到一样也许能满足一阵子,但新鲜劲儿一过,别的欲望又上来了。大规模的战争没有,世界马马虎虎地太平了几十年,每个国家都在做经济扩张,只要没遭天灾人祸,没动干戈,也没有自己搬石头砸自己脚的,多少都创造出一点经济生机。生产多,收入也普遍增多,那些以前可望而不可即,难以获得的东西,很轻易地就得到了,一样样地得到,物欲似乎被填满了,一被填满,人好像就不知该要什么了。于是,现代人渐渐发现,物质其实不能给人长久的快乐,工业社会的后遗症是心灵的空虚。于是,又开始找寻充实心灵的东西了,又崇尚大自然,想在山水之间找寻属于人类的悠游闲逸的原始情绪了。现代人一着手找寻这种情绪,才体会到是如此的困难,才看清现代人除了被生活琐碎、被责任、被社会上许多不合理的大小事件引起的烦忧重压之外,还要忍受许多骚扰与侵犯,如噪音的袭击、病毒和核武器的威胁、自然环境的被破坏。海水、河水、湖水都闹污染,有人兴致勃勃地买条大鱼烹之下酒,以享受大快朵颐之乐,没料到反被毒水里生长的毒鱼毒死了。汽车的废气把林里的千年老树熏出了病,欧洲1/3的树木是“病树”。人不能没职业,不能不找生路活命,打了动物剥皮,给摩登女郎穿在身上,是求生赚钱的路子之一。小海豹、小海狗已遭遇到绝种的危机,连非洲的大象也死得不剩什么了。林立的工厂,烟囱如雨后春笋,冒出的黑烟有威力让不吸烟的人照样肺上生癌。在分秒必争的现代化街道上,汽车机车是最快捷的代步工具,然而混乱的交通却造成人随时随地可能死的局面。生活越进步问题越增多,焦虑不安像影子似的跟着现代人的形体转,快乐在何处呢?要怎样去求得呢?叔本华和萨特的哲学支配着现代人的思想。叔本华说: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恼。又说:一切的幸福都是消极的,我们不可能得到永恒的满足。萨特则强调生命存在的虚无性。当西方的新旧哲学学说都不能解决时髦的现代人的苦恼时,人们便向神秘而古老的东方寻探了。在中国两千多年来并没流行得起来的老子哲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的文明社会,反倒大行其道。老子崇尚自然压黜人工,对人生的基本态度是主张“弱道”。如今联邦德国最前进的政党——绿党(在国会中占极少数席次)好像正是他的信徒,“回归自然”是他们最响亮的口号。他们仿佛很能体会“少则得、多则惑”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的境界,怡然自得地过着简衣素食,极具自然情调的生活。无论男女,都穿着大毛衣牛仔裤出席议会,还有那一张口发言,洋葱的气味逼得人掩鼻倒退的。什么地方要造原子工业,立刻就有大批的“绿党”成员和他们的追随者,扛着铺盖到工地去露营,以阻止破坏自然生态和避免引起原子战争。虽说不去阻挡人家造原子弹,先消除本身的抵抗能力,并不能真正保护自然环境,也无法真正防止原子尘原子弹的侵袭。但追求自然之美、爱好和平的心却是炽热而明显的;不过,以这种方式找安全、幸福、快乐,还是没找对地方。说起来现代人的烦恼多的是,如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和一些靡腐的空气给人的窒息感,付出多收获少而产生的挫折感,老之将至生命有限给人的空虚感,都使现代人情绪颓丧,不易获得真正的快乐。现代人真的那么难以找到快乐吗?有次我给一位以前的老师写信把这话问他。他回信说,他这个“老现代人”是很快乐的,虽然一生有过那么多的挫折和失望,但当他想到他有那么美丽的国家、温馨的社会、善良的朋友、幸福的家庭和可爱的学生时,就觉得收回的比付出的远远超过,就会产生一种超过“快乐”的幸福感。这位老师的话,深深地启发了我,知足乃长乐的根源。不管现代人或是非现代人,要想快乐,都得到自己心里去找。自己不想快乐,或是专把眼光往暗处黑处看的人,别人是没办法帮助他快乐起来的。现代人要快乐并不难,只问他想不想快乐。

阅读材料

论解嘲

◎林语堂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这是好的,也可以看出他人之度量。古代名人,常有这样的度量,所以成其伟大。古希腊大哲人苏格拉底,娶了姗蒂柏,她是有名的悍妇,常作河东狮吼。传说苏氏未娶之前,已经闻悍妇之名,然而苏氏还是娶她。他有解嘲方法,说娶老婆有如御马,御马没有什么可学,娶个悍妇,于修身养性的功夫大有补助。有一天家里吵闹不休,苏氏忍无可忍,只好出门。正到门口,他太太由屋顶倒一盆水下来,正正淋在他的头上。苏氏说:“我早晓得,雷霆之后必有甘霖。”真亏得这位哲学家雍容自若的态度。林肯的大老婆,也是有名的,很泼辣,喜欢破口骂人。有一天一个送报的小孩子,十二三岁,不知道是送报太迟,或有什么过失,遭到林肯太太百般恶骂,詈不绝口。小孩向报馆老板哭诉,说她不该骂人过甚,以后他再不肯到那家送报了。这是一个小城,于是老板向林肯提起这件小事。林肯说:“算了吧!我能忍她十多年。这小孩了偶然挨一两顿骂,算什么?”这是林肯的解嘲。中国有句老话,叫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林肯以后成为总统,据他小城的律师同事赫恩顿的传记,说是应归功于这位太太。赫恩顿书中说,林肯怪可怜的,每星期六半夜,大家由酒吧要回家时,独林肯一人不大愿意回家。所以林肯那副出人头地、简练机警、应对如流的口才,全是在酒吧中学来的。又苏格拉底也是在家里不得安静看书,因此成一习惯,天天到市场去,站在街上谈空说理。因此乃开始“游行派的哲学家”的风气。他们讲学,不在书院,就在街头逢人问难驳诘。这一派哲学家的养成,也应归功于苏婆。关于这类的故事很多,尤其关于几个名人临终时的雅谑。这种修炼功夫,常人是学不来的。苏格拉底之死,由柏拉图写来是最动人的故事。市政府说他巧辩惑众,贻误青年子弟,赐他服毒自尽。那夜他慷慨服毒,门人忍痛陪着,苏氏却从容阐发真理。最后他的名言是:““想起来,我欠某人一只雄鸡未还。”叫他门人送去,不可忘记。这是他断气以前最后的一句话。金圣叹判死刑,狱中发出的信,也是这一派。“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大有火腿滋味。”(大约如此)。历史上从容就义的人很多,不必列举。西班牙有一传说:一个守礼甚谨的伯爵将死,一位朋友去看他。伯爵已经气喘不过来,但是那位访客还是喋喋不休长谈下去。伯爵只好忍着静听,到了最后关头,伯爵不耐烦地对来客说:“对不起,求先生原谅,让我此刻断气。”他翻身朝壁,就此善终。我尝读耶稣最后一夜对他门徒的长谈,觉得这段动人的议论,尤胜过苏氏临终之言,而耶稣在十字架上临死之言:“上帝啊,宽恕他们,因为他们所为,出于不知。”这是耶稣的伟大,出于人情所不能及。这与他一贯的作风相同:“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可惜我们常人能知不能行,常做不到。

快乐在于发现

导读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抽象的快乐,只有具体的快乐。快乐的体验可以来自于晴朗的天气、偶会老友、看动物嬉戏、栽培和修剪植物、躺着读书、市井购物、欣赏自然景色和起居生活的一景一事。可见,快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快乐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事物或场景对人的视、听、触、嗅等感官刺激,而取决于个体是否具有率真坦诚、豪爽侠义的精神境界和不拘小节、任性由情的豁达胸怀。如一把火烧掉别人所欠自己的“无有还理”的文契债券而感到的仁爱之乐;从一个十年别友不拘礼节,请自己妻子拔金簪沽酒的情节中所感受到的朋友之间的坦率真诚;从一个壮汉阻止两个好斗书生的街景中发现的劳动者的侠肝义胆;从孩子朗朗的读书声中发现的童趣天真。

不快乐的人总将自己不快乐的原因归咎于环境,其实快乐源自人的胸怀。不快乐的人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性格是否孤僻?认知是否过于偏执?心胸是否过于狭隘?对人是否怀有敌意和嫉妒?

快乐并不一定来源于与自己利益有关的事情,而可以是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任何境遇或事件。快乐的获得在于发现和领悟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是可以训练的。感觉灵敏、感情丰富、思维明晰的人会发现比常人更多的快乐。

古代文人贤士对

快乐的发现

很有见地,如孔子有三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与孔子同时代的隐士荣启期亦有三乐: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能为人,是一乐;男女之别,男尊女卑,而吾得为男人,是二乐;许多人活不到天年,而我已经活了90岁,这是三乐。宋代邵雍更是无所不乐,他写有《乐乐》一诗:“吾常好乐乐,所乐无害义。乐天四时好,乐地百物备。乐人有善行,乐己能乐事。此数乐之处,惟乐常如事。”

我们不妨一试,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出33个快乐的事件和场景,或者从新的视角重新评价以前那些被认为是不快乐的事件,看看是否有新的发现和体会。

阅读材料

三十三则不亦快哉

◎(清)金人瑞其一:夏七月,赫日停天,亦无风,亦无云;前后庭赫然如洪炉,无一鸟敢来飞。汗出遍身,纵横成渠。置饭于前,不可得吃。呼簟欲卧地上,则地湿如膏,苍蝇又来缘颈附鼻,驱之不去,正莫可如何,忽然大黑车轴,疾澍澎湃之声,如数百万金鼓。檐溜浩于瀑布。身汗顿收,地燥如扫,苍蝇尽去,饭便得吃。不亦快哉!其一:十年别友,抵暮忽至。开门一揖毕,不及问其船来陆来,并不及命其坐床坐榻,便自疾趋入内,卑辞叩内子:“君岂有斗酒如东坡妇乎?”内子欣然拔金簪相付。计之可作三日供也,不亦快哉!其一:空斋独坐,正思夜来床头鼠耗可恼,不知其戛戛者是损我何器,嗤嗤者是裂我何书。心中回惑,其理莫错,忽见一狻猫,注目摇尾,似有所睹。敛声屏息,少复待之,则疾趋如风,敛然一声,而此物竟去矣,不亦快哉!其一:于书斋前,拔去垂丝海棠紫荆等树,多种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其一:春夜与诸豪士快饮,至半醉,住本难住,进则难进。旁一解意童子,忽送大纸炮可十余枚,便自起身出席,取火放之。硫磺之香,自鼻入脑,通身怡然。不亦快哉!其一:街行见两措大执争一理,既皆目裂颈赤,如不戴天,而又高拱手,低曲腰,满口仍用者也之乎等字。其语剌剌,势将连年不休。忽有壮夫掉臂行来,振威从中一喝而解。不亦快哉!其一: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其一:饭后无事,入市闲行,见有小物,戏复买之,买亦已成矣,所差者至甚少,而市儿苦争,必不相饶。便掏袖下一件,其轻重与前值相上下者,掷而与之。市儿忽改笑容,拱手连称不敢。不亦快哉!其一:饭后无事,翻倒敝箧。则见新旧逋欠文契不下数十百通,其人或存或亡,总之无还之理。背人取火拉杂烧净,仰看高天,萧然无云。不亦快哉!其一:夏月科头亦足,自持凉伞遮日,看壮夫唱吴歌,踏桔槔。水一时涌而上,譬如翻银滚雪。不亦快哉!其一:朝眠初觉,似闻家人叹息之声,言某人夜来已死。急呼而讯之,正是一城中第一绝有心计人。不亦快哉!其一:夏月早起,看人于松棚下,锯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其一:重阴匝月,如醉如病,朝眠不起。忽闻众鸟毕作弄晴之声,急引手搴帷,推窗视之,日光晶莹,林木如洗。不亦快哉!其一:夜来似闻某人素心,明日试往看之。入其门,窥直闺,见所谓某人,方锯案面南看一文书。顾客入来,默然一揖,便拉袖命坐曰:“君既来,可亦试看此书。”相与欢笑,日影尽去,既已自饥,徐问客曰:“君也饥耶?”不亦快哉!其一:本不欲造屋。偶得闲钱,试造一屋。自此日为始,需木,需石,需瓦,需砖,需灰,需钉,无晨无夕,不来聒于两耳。乃至罗雀掘鼠,无非为屋校计,而又都不得屋住。既已安之如命矣。忽见一日屋竟落成,刷墙扫地,糊窗挂面。一切匠作出门毕去,同人乃来分榻列坐。不亦快哉!其一:冬夜饮酒,转复寒甚,推窗试看,雪大如手,已积三四寸矣。不亦快哉!其一: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其一:久欲为比丘,苦不得公然吃肉。若许为比丘,又得公然吃肉。则夏月以热汤快刀,净割头发。不亦快哉!其一:存得三四癞疮于私处,时呼热汤关门澡之。不亦快哉!其一:箧中无意忽检得故人手迹。不亦快哉!其一:寒士来借银,谓不可启齿,于是唯唯亦说他事。我窥见其苦意,拉向无人处,问所需多少。急趋入内,如数给与,然而问其必当速归料理是事耶?或尚得少留共饮酒耶?不亦快哉!其一:坐小船,遇利风,苦不得张帆,一快其心。忽遇艑舸,疾行如风。试伸挽钩,聊复挽之。不意挽之便着。因取缆,缆向其尾,口中高吟老杜“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之句,极大笑乐。不亦快哉!其一:久欲觅别居与友人共住,而苦无善地。忽一人传来云有屋不多,可十余间,而门临大河,嘉树葱然。便与此人共吃饭毕,试走看之,都未知屋如何。入门先见空地一片,大可六七亩许,异日瓜菜不足复虑。不亦快哉!其一:久客得归,望见家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不亦快哉!其一:佳磁既损,必无完理。反复多看,徒乱人意。因宣付厨人作杂器充用,永不更令到眼。不亦快哉!其一:身非圣人,安能无过,夜来不觉私作一事,早起怦怦,实不自安。忽然想到佛家有布萨之法,不自覆藏,便成忏悔。因明对生熟众客,快然自陈其失。不亦快哉!其一:看人作擘窠大书,不亦快哉!其一:推纸窗放蜂出去,不亦快哉!其一:做县官,每日打鼓退堂时,不亦快哉!其一:看人风筝断,不亦快哉!其一:看野烧,不亦快哉!其一:还债毕,不亦快哉!其一:读《虬髯客传》,不亦快哉!

快乐是没有条件的

导读

芸芸众生几乎不谈论“什么是快乐”这样空洞抽象的话题,但是他们对快乐的体验并不稀缺。而舞文弄墨的文人也许是太多愁善感,对日常生活中点滴的快乐便会发出赞叹。但是,赞叹快乐与感知快乐并不一样:前者是提升了的精神,感知是深刻的,印象是难忘的;而后者则可能仅仅是身心的,瞬间即逝的,当下的快感。有趣的是,有心理障碍的人既难有平常人时时体验的身心快乐,也难有文人赞美快乐的感慨。

一事一物,即使平常,也能勾起人的情绪反应。从这种意义上说,并没有快乐的事物和悲伤的事物之分:任何事物都可以既引发快乐,又带来伤感!关键在于你的视角和心态。如当你看到儿时的玩具完整无缺时,既可悲叹光阴似箭,亦可庆幸自己健康成长;空荡荡的房间可以使人感觉寂寞,亦可与拥挤的家庭相比感觉富甲天下。巧应厌友、自嘲、转换思维、幽默偷笑、恢复童心、打破常规等方法都是获取快乐的精神法宝。

你是否已经有这样的领悟:快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一个人怎样才能发现快乐,全取决于他看待和评价事物的辩证方式。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即使是通常被认为是坏事的,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总是可以找到转化的积极意义的。譬如家住没有电梯的高楼,悲观者总是抱怨每天爬了多少次楼,而乐天者总乐道今天又锻炼了几回。又如做饭,有人当是一种不情愿的义务,有人当是放松一下的消遣,有人当是一种用心的艺术,它究竟是什么,全在于你的认识和发现。古人云:“真神在内,意常欣欣。”

只要你抱定快乐是无条件的信念,快乐就绝不会远离你!

阅读材料快乐的发现◎邱鸿钟快乐无定法,快乐的感觉永远是自己的,别人的快乐你借不到,而你的快乐也给予不了别人。因此,自己的快乐就必须自己去寻找。快乐的人并不是特别走运,总遇到快乐,而是他更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其一,人称家务活累人,烦人,可是世界上还有什么事像家务一样全是为了自己的创作呢?你可以将自己的房间装修得像宾馆、宫殿式的豪华,也可以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以稻草铺床、木板当墙、卵石铺地;你可以在墙上悬挂性感的俊男靓女,你可以穿得不能再少,你可以乱丢衣物、书籍,与宠物共舞。总之,你率性而为,你任意操持而不必担心别人的评头论足。可见,家务的别称就叫做生活雕塑的艺术。在家,我们才是真正自由创作的艺术家,不亦乐乎。其二,生活像烹饪,而烹饪就是一种艺术。选择什么样的菜,怎样做,做什么,全在你的爱好和创意,就是臭鱼臭肉,只要你认为好吃,别人的看法全不重要。创造在你,评价在你,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它更易获得自信呢?爱、热情、兴趣、幽默好比油、盐、醋、糖,生活的味道怎样全在于你放了多少酸、甜、苦、辣,生活是毛毛细雨的幸福,还是热情似火的激情,全看你用蒸、炒、煮和烧烤的技艺。每天的烹饪就是一次艺术的享受,不亦乐乎。其三,冬天晒晒太阳,既省电,又清洁,无环境污染,还能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强筋健骨,不亦乐乎。其四,家住九楼,日必登数次,平日不觉有什么好处。一日同楼的老王说买了一台蹬车健身机,耗电花钱不说,三天二天机器故障维修,扯皮官司没少跑;再看老李,每日晨跑颇为积极,可有一天下雨地滑,摔了一跤,从此闭门不出。打球也好,舞剑也好,心情不好,天公不作美,身体欠佳时,均只好作罢,因此,锻炼身体难得见有持之以恒者。而家住没有电梯的高楼者天天上下班,一日难免上下走几趟,不知不觉已经完成了许多人要花钱费时的锻炼,可谓“春雨润物细无声”,不亦乐乎。其五,中国人是一个以吃表示欢迎、友好、感激、悲痛的民族,喜事要吃,丧事也要吃,总之,吃中有乾坤,有交情,有权谋。现在我们并不缺吃,但仍好吃,并乐此不疲。心理学家们分析说,因为嘴是人获得快感的第一个器官,所以吃可以带来快感!谁都知道吃多了不利于健康,因此,可以说,吃的快乐主要来源于吃的动作与形式,而与食物的内容与多少无关。广东人深谙这个“吃理”,吮嗍螺(俗称炒田螺)就是一个创举。八月中秋广东人必吃嗍螺,专家研究这是具有文化意义的一种吃法,一个带性感的吸吮动作正是那快感的全部奥秘。吮嗍螺不亦乐乎。其六,上班路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肉包铁”的摩托族,如游鱼穿梭蛮灵活,但恐惧得没有安全感;“铁包肉”的小车族,叹空调听音响煞似华贵威风,可行如蜗牛;骑自行车,正物如其名,任凭交通堵塞,来去自由,不仅省钱,不费油,还额外有日光浴、活动筋骨、延缓衰老的益处。同是上街购物,我自行车族早已结账拎包出门,有车族却还在为泊车寻寻觅觅。“绿色交通”利国利民,利他利己,不亦乐乎。其七,俗语说,大款自己开车,当官的人坐专车,无权无势的老百姓站公交车。其实,想一想站公交车不吃亏,抓住扶手,吊吊手臂,活动一下脖子,对于整天埋头伏案工作的办公族来说真是一种难得的锻炼机会。除此之外,车厢内还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南腔北调的口语文化,听到最流行的趣闻轶事、都市新闻,看到打扮得万紫千红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在这里你可能遇到见义勇为的英雄,或者是行窃的小偷和抢劫犯。公交车是一个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距离最近的社会行为和心理的实验室,自然而没有结构,难得,难得,不亦乐乎。站大巴没有自己开车的精神紧张,没有坐专车的腰酸背痛,没有“打的”的蒙受欺骗,不亦乐乎。其八,少时读书为父母,青年时读书图文凭,中年时读书为工作,可能只有老年读书为兴趣。故老而乐学者真乐。为考而读碌也,为父母而读孝也,为工作而读名也,而乐学者真乐也。以书作声歌,以古人当朋友,以吟诵当医药,不亦乐乎。其九,穷时有穷快活,曰退一步法,想想当初之逆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乐境自生;富有富时的快活,捐助希望工程、敬老院,仗义疏财,潇洒走一回,不亦乐乎。乐与不乐实一念之间,乐与不乐不在穷富而在于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至乐在其中矣。

阅读材料

无知的乐趣

◎[英]罗伯特·林德同一个普通城里人到乡下散步,特别是在四五月里,不为他对事事无知感到惊奇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到乡下散步,不为自己对事事无知吃惊也是不可能的。成千上万的人浑浑噩噩地过了一生,分不出哪是山毛榉树哪是榆树,也听不出画眉和山鸟的鸣声有什么不同。住在现代城市里的人能够分辨这两种啼声的大概是极其罕见的。这倒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见过这两种鸟,而是因为我们从不去注意它们。我们同各种小鸟毗邻而居,但我们的观察力却极其迟钝:很少人能说出苍头燕雀是否鸣啭,布谷鸟是什么颜色。有时候我们会像小孩儿似的争论不休:布谷鸟是不是总是在飞翔,还是有时也栖在树枝上唱歌;乔治·查浦曼(1559—1634,英国诗人、戏剧家)是凭借对大自然的观察,还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下面两行诗句:布谷在橡树的嫩枝上歌唱,带给人们第一束明媚春光。但我们的这种无知也绝不完全是坏事。从无知中我们就会不断获得发现的喜悦。只要我们本来是懵懵懂懂的,每年春天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就会带着清新的露珠呈现在我们眼前。如果我们活了半辈子还从未看见过布谷鸟,只知道它是一个飘逸游荡的声音,那么当我们第一次看见它由于自己干了坏事,急匆匆地从一个树丛逃到另一个树丛,或者当我们看见它在鼓足勇气,准备飞落到长满杉树,可能埋伏着复仇的敌人的山坡之前,像鹰隼一样悬在空中,长尾巴索索抖动着,我们一定会产生一种又惊又喜的感觉。不要认为生物学家在观察鸟类时就没有这种喜悦心情。两者的不同是:生物学家的欣喜是持续不断的,或许他的一生就是在这种恬静的孜孜探索中度过;而一个普通人某天早晨初次见到一只布谷鸟却喜出望外,仿佛天地都为之一新!讲到喜悦之情如何产生,就连生物学家在某种程度上也有赖于无知,使他得以不断发现新大陆。书本上的知识他可能已经从A读到Z了,但他还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印证一下每一个色彩绚烂的事实,不然他就仍然感到自己的知识只是半吊子。他要亲眼看一下雌布谷鸟——罕见的景象!——如何在地面上生蛋,然后再把蛋衔到巢中,哺育出一个杀婴犯。生物学家会手执一副望远镜日复一日地进行观察,为了证实或否定布谷鸟确是把蛋生在地面上而不是窝里。而且即使他的运气好,碰巧看到了这种行踪极其诡秘的小鸟在下蛋,也还有许许多多其他有争议的问题有待他去克服。譬如说,布谷鸟的蛋同它投放在某个巢内的其他鸟儿的蛋颜色是否相同呢?科学家们显然不必为他们失去的无知悲叹。如果说他们似乎已经无所不知,那也只是因为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在他们揭露出的每个现象后面,永远都有一个神秘的无知的宝库等待着他们去挖掘。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赛壬海妖唱给尤利西斯听的是什么歌;在这一点上,他们同托马斯·布朗爵士(1602—1682,英国医生及作家,研究古代巫术)没有什么两样。我举了布谷鸟的例子来说明一般人的无知,绝不是因为我对这种鸟可以发表权威性的见解,只是因为有一次我走过一个教区,见到那里几乎簇集了非洲的所有布谷鸟。我突然发现自己,或者我随便遇到的任何一个人对这种鸟是多么孤陋寡闻。但你我的愚昧无知绝不仅限于布谷鸟一件事上。宇宙万物,从太阳、月亮直到各种花卉的名字,我们都不甚了了。有一次我听到一个聪明的女人问别人,新月是不是总在每月的同一天出现。后来她又添了一句:不知道也好,因为如果弄不清月亮什么时候出现在天空的某个方位,抬头望到,就会给人一种惊喜的感觉。但是我却认为,就是对那些熟悉月亮升落时间表的人来说,新月也总令人感到惊异。春天的来临,百花争艳,情况也与此相同。我们非常熟悉花卉每年开放的时间,知道樱草总是在三四月开花,而不是十月,因此,当我们看到一株季节未到就开花的樱草,也会有喜出望外之感。我们还都知道,苹果树开花总在结果之前,但如果我们在五月里一天晴朗的假日到一个果园去走一遭,还是会惊奇不已的。每年春天重新熟悉一下各种花草的名字也会给人以特殊的乐趣,这就像重读一本印象已经模糊的书一样。蒙田曾说,他的记忆力极坏,读旧书也总像读新书一样津津有味。我自己的记忆力也很不可靠,任什么都记不牢,所以我可以反复读《哈姆雷特》、《匹克威克外传》,就像读一个作家的带着油墨气味的新著一样。我读完任何一本书,都有许多事再也记不起来,只好下次再重读。记忆力不好有时候会叫人非常痛苦,特别是对一个事事都讲求精确的人。但这是就那些生活除消闲自娱尚有重大目标的人而言。如果单从享受乐趣的观点看,认为记忆力不佳就一定不如记忆力强,实在是很可怀疑的。记忆力欠佳,一个人就可以翻来覆去读一辈子普卢塔克或者《一千零一夜》。一些细枝末节当然也可能留在最为健忘的人的脑子里,正像一群羊钻出篱笆不可能不留下几撮羊毛一样。可是整只羊却跑得一干二净。大作家也就是像羊这样跳出一个记忆失灵的头脑,只留下点点滴滴的遗痕。如果说连书读过了都会忘记,那么一年中的某个月份、这一个月曾经呈现给我们什么,一旦事过境迁就更容易遗忘了。在某个短暂时刻,我可以对自己说,我对五月了如指掌,就像能背熟九九表一样。五月份开什么花,花的形状、开放顺序……什么都考不住我。今天我还非常有把握地认为毛茛长着五个花瓣(也许是六个吧?上星期我还记得很清楚呢!),但明年我的计算就都生疏了。为了不把毛茛同白屈菜弄混,我可能不得不重新温习一遍。我将再一次用一个陌生人的眼睛重新观察一下外部世界这个大花园,五颜六色的大地会叫我惊讶得喘不过气来。我将犹疑不决,认为揭雨燕(一种形状像燕子但个子更大的黑色小鸟,它是蜂鸟的近亲)从来不在巢中栖息,夜间只飞到高空中,究竟是根据科学呢,还是出于无知?我还会再一次惊奇地发现,会唱歌的是雄性,而不是雌性的布谷鸟。我甚至还要再学习一次,不要把剪秋罗误认为野天竹葵,再重新发现在众多树木中,梣树发芽迟还是发芽早。一个外国人有一次问一位英国当代作家,英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这位作家毫不犹豫地回答:“稞麦。”这种愦愦然的态度似乎不无某种不拘小节的宽宏豁达,但那些没有文化修养的人其无知程度就更不堪说了。使用电话的人很少知道电话机的原理。电话也罢,火车也罢,活字印刷、飞机也罢,人们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物,正像我们的祖父对福音书上记载的奇迹从不怀疑一样。人们对日常事物既不深究,也不理解。仿佛是每个人都只活动在一个小小的圈子里,他所熟悉的也只是限于这个小圈子里的东西。日常工作之外的知识,大多数人都看作是华而不实的装饰品。但尽管这样,无知还是经常刺激了我们,叫我们有所反应。我们有时候会悚然一惊,开始对某一事物思索起来。对不论是什么事进行思索,都会使我们心醉神驰。我们思考的可能是死后的归宿,也可能是一个据说曾经叫亚里士多德为难的问题:“为什么从中午到午夜打嚏喷是件好事,而从午夜到正午打嚏喷却预兆不幸?”我们所知道的人生最大乐趣之一,就是这样逃遁到无知中去寻找知识。无知的乐趣,归根结底,就在于探索问题的答案。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这种乐趣,或者以武断的乐趣取代了它,也就是说,以能解答问题而沾沾自喜,他也就开始僵化了。像本杰明·乔义特(1817—1893,英国古典学者)这种充满好奇心的人是很令人羡慕的,他在六十多岁的时候还坐下来孜孜研究动物生理学。我们大多数人早在他那个岁数之前就已失去无知的感觉了,甚至还为我们那点儿少得可怜的知识自鸣得意,认为年纪增长本身就意味着饱学博识。我们忘记了一件事:苏格拉底之所以被看作是个智者,并不是因为他什么都知道,而是因为他在70岁的时候领悟到他还什么都不知道。(傅惟慈译)

快乐是一种选择

导论

不少人总是爱去谋取那些要靠权贵恩赐的东西,结果大多以失望和伤心告终;相反,他们对一种能给自己带来许多好处的、天然就拥有的自主权利却常常熟视无睹,这种权利就是快乐!

一些人总是把自己不快乐的原因归结于周围的环境或其他人,并且认为自己不能改变现状。他们认为快乐的原因受制于外界,所以,这些人也就永远无法快乐起来。我常常对这些求诊的人说,你不妨先尝试赞扬别人。结果是只要真的去实践过的人总是会告诉我,他们开始虽然觉得张口赞扬别人十分地难为情,但都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与别人之间的“话多了”,“笑声也多了”,自己与原来嫉妒的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由此可见,要想自己快乐,就要先让别人快乐起来。这正印证了孔子那句“乐道人之善”为有益的观点。一个不快乐的人只有改变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与行为才能改变不快乐的境遇。赞赏别人的优点,就等于为自己准备了一顿快乐的午餐。

即使是周围有小人想让你不快乐,造谣中伤,“别人眼中的你”的形象甚至也因此而遭受损害,但你的“理想自我”仍是独立自主的,你仍然有选择快乐的自由。其实,苦与乐是辩证统一的,古人云:“人生苦乐皆无尽境,人心忧喜亦无定程。曾经极乐之境,稍不适则觉苦;曾经极苦之境,稍得宽则觉乐矣。”苦乐好似格式塔的转换,观察的对象和背景全在你的选择!

快乐是健康的主要内涵,这是因为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没有伤痛和疾病,而且包括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况。而快乐正是心理健康最直接和综合的表露。快乐也反映了人对社会状况的看法与生活态度,即使其社会状况不尽如人意,快乐也表明了他(她)能随遇而安,苦中求乐。

快乐与美也是内在一致的。快乐是最可爱的精神品质,是人际沟通的润滑剂,温暖人心的能量,吸引别人的魅力。抑郁压抑智力,快乐激发智慧,这也许是一条心理规律。

如果你身患疾病,如果你感到青春不再,如果你遭人算计、被人造谣中伤,你不妨一试快乐这个自主权利。

阅读材料

快乐的权利

◎宋瑞人,生而就享有种种自由与权利,而快乐无论如何应该是人的主要权利之一。我们每个人都应享受

快乐的人

生。但是人有秉性上的差异,因此,生就快乐性情的人,真是得天独厚了。换句话说,不快乐是人自招的,跟别人无关。快乐的人,在什么地方都快乐,环境影响不了他,情势奈何不得他。因为快乐的人有着一种不可救药的习惯,就是乐观。它老是与之如影随形,不肯分离;往往突如其来地,那压抑不住的快乐会打从他的心窝深处冒上来。由此看来,快乐无疑是健康的主要本质;不但如此,更是智慧的泉源。事实上,使我们快乐的日子,也使我们变得聪明。提摩赛·第维德(Timothy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