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农药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8:26:50

点击下载

作者:吉贵祥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趣味农药故事

趣味农药故事试读:

01 世界上最早的农药 —硫磺和石硫合剂

①硫磺的农业应用

硫磺是无机农药的一个重要品种。商品为黄色固体或粉末,有明显气味,能挥发。生产中常把硫磺加工成胶悬剂用于防治病虫害,它对人、畜安全,不易使作物产生药害。硫磺可以用于花卉杀菌防病害,在无花果、榕树、苏铁、君子兰等进行分盆、修剪而造成伤口时,也可将硫磺粉涂抹在伤口上,可抑制伤流,防止病菌感染,促进产生新的愈伤组织;白粉病、炭疽病、黑斑病、灰霉病等病虫害的花木,在清晨叶面湿润时,喷硫磺粉末,干燥天气用硫磺粉悬浮液或石硫合剂喷雾,有很好的效果。在伤口上涂硫磺粉,防治盆栽花木因盆栽营养土结构不良、返碱、渍水,造成烂根、黄叶。为什么硫磺能够成为古人最早发现的农药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除了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游离态也在自然界中存在。总的说,硫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为0.048%。也就是说,古人可以直接在自然界中获得硫磺,所以他们在偶然中得之,又在偶然应用的情况下发现了它的杀虫、杀菌效果,因此用作农药。

②石硫合剂

1851年法国M.Grison用等量的石灰与硫磺加水水共煮制取了石硫合剂雏形—Grison水。石硫合剂是最早通过开发得到的无机农药。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用硫磺水给家畜洗澡,能够治疗家畜的皮肤病,后来又发现用硫磺水和石灰乳的混合液(即石硫合剂)防治家畜的皮肤病,比单用硫磺水的效果更好。1885年前后,又发现硫磺水和石灰乳的混合液能防治农作物害虫,特别是防治介壳虫、红蜘蛛的效果很好。石硫合剂的主要成分是多硫化钙和硫代硫酸钙,它所以能够杀虫杀菌,是多硫化钙和硫代硫酸钙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发生化学反应后,析出的硫磺在起作用。它能够杀死棉花或果树上的红蜘蛛、果树上的害虫卵和介壳虫,能防治稻瘟病、麦类锈病和白粉病、梨叶肿病、桃褐腐病、梨锈病等。

喷洒过波尔多液的田地,要隔半个月后才能施用石硫合剂,否则,石硫合剂中的硫会和波尔多液中的硫酸铜起化学反应,产生黑色的硫化铜沉淀,降低药液的杀虫杀菌能力。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至今仍在广泛的使用着,特别是波尔多液是目前用于防治葡萄、苹果等果树病害中重要的农药品种之一。

02 挽救法国酿酒业的波尔多液

①防偷吃葡萄的偶然发现

1882年,法国波尔多地区发生大面积的葡萄病害,染病的葡萄藤会长霉、变白、枯萎,严重的地方甚至颗粒无收。虽然人们采用了以前常用的除虫菊、烟草和硫磺的混合剂进行喷洒,却无济于事。一天,植物学家、波尔多大学教授米亚卢德在散步时,发现一家葡萄园虽然病害很严重,但靠近马路两旁的葡萄树却安然无恙。米亚卢德感到非常奇怪,他仔细观察路边的葡萄树,发现叶片上有蓝、白相杂的药液斑点,就问葡萄园的园工喷了什么。园工告诉他,为了防止马路两旁的葡萄被行人偷摘,他们就在葡萄树上喷洒了白色的石灰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让行人以为是喷了毒药,从而不敢偷吃葡萄。米亚卢德顺藤摸瓜,抓住这一现象在实验室开展了研究,将石灰水和硫酸铜按不同比例混合,经过不断实验和观察,确定了防治病害的最佳配剂方案,经试用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帮助葡萄园成功度过了危机。为了感谢波尔多那家种植园给予的启示,米亚卢德用城市的名字为这种农药命名,从此,农药家族中多了一位新成员—波尔多液。时至今日,波尔多液仍被人们广泛应用于防治葡萄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梨黑星病、苹果褐斑病等多种植物病害。

②如何配制波尔多液

波尔多液是一种保护性杀菌剂,主要由硫酸铜和石灰配制而成。石灰(CaO)和硫酸铜(CuSO4)是人们很熟悉的无机化合物,都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它们的作用机理都是使蛋白质变性,前者是因为生石灰遇水生成弱碱性环境,后者是因为重金属的铜离子,从而影响细菌中酶的活性。硫酸铜能溶于水,对植物易发生药害,一般不能直接施用。石灰与硫酸铜混合后,变成在水中不溶解的“盐基性硫酸铜”,可以减少硫酸铜对植物的药害。因此,石灰用量越多,对植物的安全性也越大,但它的杀菌作用也越慢,并且会污染植物。相反,石灰用量少,杀菌效力快,不易污染植物,但药害也大,对植物的附着力也差。

波尔多液的反应方程式: 

CaO+H2O=Ca(OH)2 

4CuSO4+3Ca(OH)2=3CaSO4+Cu4(OH)6SO4

波尔多液的配制方法有多种,应用较多的配制法是将硫酸铜(选用纯蓝色硫酸铜)和生石灰(选用优质生石灰)用等量的水化开,配成硫酸铜水溶液和石灰水,然后同时倒入第 3个容器内(不能用铁器),并不停地用棒朝同一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搅拌均匀即成,这种方法称两液法。或者用 1/10的水化开生石灰,调成浓石灰乳,用 9/10的水溶解硫酸铜,配制稀硫酸铜溶液,然后再将硫酸铜溶液倒入浓石灰乳中,并不断地用木棒搅拌均匀而成,这种方法称为稀硫酸铜浓石灰法。采用这两种方法配制的波尔多液,质量好。防病效果好。

波尔多液为天蓝色胶状悬浮剂,碱性,微溶于水,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放置过久会发生沉淀并产生结晶,从而使性质发生改变,所以必须现配现用,不能贮存。

附:常用的波尔多液配制方法

03 最著名的灭虫植物 —除虫菊

①除虫菊的发现

除虫菊是一种白色的菊花,原产我国。古书《周礼》中记载有用菊花驱虫,即除虫菊的一种,中世纪时经丝绸之路传播到波斯地区(今伊朗),19世纪初期传播至达尔马提亚、法国、美国和日本。除虫菊在夏秋时节开花,花种含有除虫菊素,可致多种农业害虫死亡。人们把除虫菊干花研磨成粉,加入榆树皮粉、茶酚等成分制成蚊香,具有明显的驱蚊效果。

②除虫菊为何能除虫?

夏夜里,蚊虫嗡嗡,常搅得你不能入眠。挂一顶蚊帐,又使人憋气。如果临睡前点一盘蚊香,那袅袅上升的青烟,就会使蚊虫晕头转向,倒栽葱似地跌落下来,一命呜呼。你便可以睡一个酣甜美觉。

为什么蚊香能杀灭蚊虫?原来,它里面含有除虫菊的成分。除虫菊是菊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约有半米高,从茎的基部抽出许多深裂的羽状的绿叶,在绿叶之中簇拥着野菊似的头状花序,花序的中央长着黄色的细管状的花朵,外周镶着一圈洁白的舌状花瓣。看起来,淡雅而别致。除虫菊在其花朵中含有 0.6%-1.3%的除虫菊素和灰菊素,除虫菊素又称除虫菊酯,是一种对人毒性很低,而杀虫能力很强的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当蚊香点燃时,除虫菊酯受热挥发到空气中,蚊虫一遇上它就会像吸了毒气似的,神经麻痹,中毒而死亡。

③除虫菊的用途

除虫菊可制成粉剂,或用有机溶剂提取杀虫有效成分,制成乳油或油剂,或制成蚊香等使用。它具有强大的触杀作用,击倒力强,杀虫作用快,不仅可以用作室内杀蚊驱蝇,对臭虫、虱子和跳蚤均有特效。它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植物性农药,可杀灭农作物和林木、果树上的害虫,还可以用于存储产品、保护公共卫生,防治动物房、家庭与农场动物的害虫和螨。

④除虫菊酯的发展

除虫菊是最古老的杀虫植物之一,已有 160多年广泛应用的历史,得到广泛认可。天然除虫菊不但杀虫、防虫的效果好,安全性和环保性也十分突出,被公认为“最厉害的杀虫植物”。

天然的除虫菊产品具有菊花草木味,气味自然清淡宜人,所以很受青睐。在国外,家庭用的天然除虫菊杀虫产品种类非常多,气雾剂、电热片蚊香、膏剂等,用于清除室内、庭院、花园、草坪等家居环境中的卫生害虫,还可直接用于清除人的体外寄生虫。由于天然除虫菊产品昂贵,且受原料限制产量有限,它主要用于对安全、环保性要求更高的场所。

为了充分发挥除虫菊酯的优良杀虫性能,广泛应用于农作物和果树等领域,化学家们开始研究天然除虫菊素,20世纪40年代终于确定了其化学结构。此后,化学家们又开始了人工模拟合成研究,1947年由美国人成功地合成了第一个人工合成的类似物 —烯丙菊酯。此后,陆续研制成功多个类似化合物,开发出一类高效、安全、新型的杀虫剂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写下了农药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自 20世纪 70年代开始生产以来迅速发展,80年代全世界的年产量达到数千吨,1984年销售额为 9亿美元,成为杀虫剂中一个重要的大类产品。中国在 80年代已研制投产数个拟除虫菊酯品种,开始在农业和卫生上应用。

04 滴滴涕的是非功过

①初生于世

真正的化学农药时代是从滴滴涕的诞生开始的。

1874年的一天,一个名叫欧特马·席德勒 (Othmar Zeidler)的德国学生如往常一样走进化学实验室,准备练习老师上节课讲授的化学合成技术。不知是天气影响了心情,还是记忆出现了混乱,这一段时间以来,席德勒的化学合成试验总是做得不顺利,一会儿放错这种药剂,一会儿忘记了另外一种药剂的用量,这也导致他这几天的心情有些莫名的烦躁。不过,席德勒没有放弃,毕竟失败是成功之母嘛!风雨之后,才能看见灿烂的彩虹。经过了一夜安稳的睡眠,第二天,他又兴致满满地出现在了实验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开始,当天的合成试验还是很顺利的,可是不知是中间哪一步骤出了差错,这次又没有合成出预想的物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合成的化合物为一种带有油脂性的淡乳白色粉粒。他好奇地打开了瓶塞,稍微嗅了嗅,瓶中散发出一丝芳香气味。这可能是一种新物质,席德勒心里想,虽然没有合成出预想的物质,但应该也可以充当老师的化学合成作业吧。当时的席德勒沉浸在作业终于完成的喜悦中,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些小粉粒会在60多年后又被重新发现,然后大放异彩,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害虫防治史。

②崭露锋芒

滴滴涕的重新发现是在 1939年秋季,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正在上演,无论是轴心国,还是同盟国,同时要面对另外一场战争,他们拥有了共同的敌人 —虫媒病(通过虱子传播的伤寒,通过蚊子传播的疟疾)。当时正在瑞士嘉基(Geigy)化学公司实验室工作的化学家保罗·赫尔曼 ·穆勒(Paul Muller)博士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滴滴涕具有显著的杀虫性能。

他将滴滴涕用在瑞士的“马铃薯甲虫”上小试锋芒,即取得前所未有的防治效果:杀虫率达到 100%!这个结果令人振奋,紧接着穆勒将滴滴涕用来歼灭多种食叶害虫和卫生害虫时,防治效果也非常显著。穆勒将其制成用于灭杀棉铃虫、蚊蝇的杀虫剂,申请了专利。这对当时正在四处寻找有效防治害虫技术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注入了一针兴奋剂,人们终于找到了理想中的“灵丹妙药”。

这种“神药”的化学名称叫:2,2-双 (对氯苯基 )-1,1,1-三氯乙烷。后人简称滴滴涕,也就是拉丁文“二二三”三个数字各取第一个字母的缩写。

1942年,滴滴涕被推向市场后,在卫生害虫的防治方面功不可没,为人类与虫媒病之间的斗争做出了突出贡献。意大利的疟疾病例 5年内从每年 40万降低到无人发病,斯里兰卡的疟疾 9年内从每年 100万降低到每年 17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仅仅在美国军队当中,疟疾病人就多达 100万,这也导致传统抗疟特效药金鸡纳供不应求。抗疟成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于是,滴滴涕登场了。据统计,二战期间滴滴涕至少曾帮助 5亿人从疟疾中逃生。这些成就,令它的发明者,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曼 ·穆勒于 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使用滴滴涕引发的生态危机在几十年后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它不但不加区分地杀死了所有种类的昆虫,也使以虫为食的鸟类逐渐绝迹……

附:保罗 ·赫尔曼 ·穆勒生平介绍

保罗·赫尔曼·穆勒,1899年1月12日出生于瑞士索洛图恩州奥尔坦,1965年12月12日逝世于巴塞尔。穆勒的父亲是瑞士联邦铁路的一名管理商业事物的职工。在穆勒小时候,他们住在阿尔高兰州兰兹堡,后来前往巴塞尔。穆勒在这里上了小学和中学。由于成绩糟糕,一开始穆勒未能上大学,而是当了两年的化学试验员,这段时间里,他在龙沙公司工作过。1918年—1919年他再次进入中学并通过了上大学的考试。从 1919年开始他在巴塞尔大学读书,主修化学,辅修物理和植物学。1925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于 1927年结婚,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穆勒从 1925年 5月 25日开始在巴塞尔的嘉基(Geigy)公司任研究化学家。一开始他的研究内容是植物和人造染料,后来他转向人造鞣剂。1935年,嘉基公司才开始研究纺织品保护剂和农药。穆勒研制出一种不含汞的种子防霉剂。1939年秋,他认识到滴滴涕的杀虫功效。1948年穆勒因“发现了滴滴涕作为接触毒剂针对节肢动物的强烈作用”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直到 1961年退休,穆勒始终在嘉基公司工作,从 1946年开始,他为该公司的副总裁。

③命运转折

所谓理想的杀虫剂,一定要有几个基本的特点,首先具有极高的杀虫效率,结构稳定,不易分解,易于合成和批量生产,同时对人类还不能有太大的直接伤害(吸食除外)。据资料显示,滴滴涕正是这样一种理想中的有机物,极微量的滴滴涕即可灭杀大量的害虫;另外,滴滴涕的生产成本很低,便于大量的生产。

滴滴涕杀虫剂一经面世,立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以喷雾的方式用在军人、难民、移民身上,有效地抑制了疟疾、伤寒等恶性疾病的传播。此外,将滴滴涕施用于农作物,杀虫效果也让原来的病虫害数量大幅下降,使得农业产量大幅提升,有了近乎双倍的增长。不能否认,滴滴涕的应用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是的,在 1962年以前,没有人会对穆勒的诺贝尔奖提出质疑,与曾经获奖的其他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的功绩一样,穆勒的发现起到了造福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完全符合诺贝尔奖精神的。然而,穆勒没有想到,滴滴涕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们也没有想到,这一切将在几十年后被人们推翻,事情的性质近乎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滴滴涕不再是拯救人类的天使,而是将人类生存推至一个难堪境地的元凶。穆勒的获奖也被后人称为诺贝尔奖的悲剧,转折点是一本书的问世,即众所周知的《寂静的春天》。

1962年,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女士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面世,书中对包括滴滴涕在内的农药所造成的危害做了生动地描写:“天空无飞鸟,河中无鱼虾,成群鸡鸭牛羊病倒和死亡,果树开花但不能结果,农夫们诉说着莫名其妙的疾病接踵袭来。总之,生机勃勃的田野和农庄变得一片寂静,死亡之幽灵到处游荡……”。

作为美国象征的白头海雕因滴滴涕和其他杀虫剂的毒杀濒临灭绝,世界许多地方的青蛙因滴滴涕污染而致畸形,滴滴涕使用较多的地方导致鸟类减少甚至灭绝,滴滴涕使鸟蛋的蛋壳变薄而使幼鸟大量死亡。滴滴涕不仅抑制人和生物的免疫系统,损害神经和生殖系统,而且有致癌作用。因此,此书问世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这是在对当时流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宣战,对几千年的社会传统挑战。挑战传统,使得《寂静的春天》引发广泛质疑,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尔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该书出版两年后,卡逊女士即心力交瘁,与世长辞,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灯。由于该书的影响,时任美国总统约翰 ·肯尼迪要求成立调查小组调查此事,调查小组的报告很快证实了卡逊书中论题的正确性。随即滴滴涕受到美国政府的严密监控,仅在 1962年底,就有 40多个关于限制杀虫剂使用的提案在美国各州立法。1972年,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正式宣布禁用滴滴涕,随后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限制滴滴涕的生产与使用,我国也于 1983年正式颁布滴滴涕的禁用令。滴滴涕被禁用只是一瞬间的事情,然而环境恢复如初却可能需要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虽然滴滴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仍旧在每个人的身体乃至精神上留下难以抹去的标志。

附:蕾切尔·卡逊生平介绍

蕾切尔卡逊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1932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动物学硕士学位,随后她在美国著名的伍德豪海洋生物实验室 (Woods Hole 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攻读博士学位。1936年,卡逊以水生生物学家之身份成为渔业管理局第二位受聘的女性。1941年,卡逊出版第一部著作《海风下》,描述海洋生物。1951年出版《我们周围的海洋》,连续 86周荣登《纽约时报》杂志最畅销书籍榜,获得自然图书奖。1955年完成第三部作品《海洋的边缘》,又成为一本畅销书,并被改编成纪录片电影,获得奥斯卡奖。1962年,《寂静的春天》正式出版后,成为美国和全世界最畅销的书。本书的危机思考,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从而在 1972年全面禁止滴滴涕的生产和使用。其后世界各国纷纷效法,目前几乎全世界已经没有滴滴涕的生产工厂了。《寂静的春天》被看作是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开端。

④重新启用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疟疾仍然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如何防止疟疾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 20世纪 70年代之前,滴滴涕在人类抗疟疾运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滴滴涕的禁用,疟疾在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和非洲地区又有卷土重来的趋势。“1946年,在斯里兰卡超过 280万人死于疟疾,而到了1968年,这一人数仅有 17人。但是随着滴滴涕的禁用,1968年到 1969年间,万人。” 052疟疾死亡人数迅速增至

印度与斯里兰卡情况类似,而南非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世界卫生组织在《2013年世界疟疾报告》中指出:“在 2012年,估计发生了2.07亿例疟疾病例,造成大约 62.7万例疟疾死亡。估计仍有 34亿人有感染疟疾的风险,多数人在非洲和%的疟疾病例发生在非洲。” 08东南亚。大约2013年,全世界有 97个国家发生了疟疾疫情,其中死亡的人群中大部分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五岁以下儿童。2006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在部分国家或地区可以重新使用滴滴涕。与当初被禁用的“轰轰烈烈”相比,这次滴滴涕的复出显得很低调。但是这并没有掩盖滴滴涕重新启用的意义。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其价值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滴滴涕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但是通过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在充分利用技术正面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弱化技术负面的影响。滴滴涕虽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是它在防治疟疾传播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暂时还没有别的药物可以有效替代。目前,滴滴涕仍然是防治疟疾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⑤功耶过耶?

那么,滴滴涕先后影响了人类生活百余年,功耶过耶?事实上,滴滴涕是无数种化合物中的一个,只是因其结构功能上的特殊性而被化学家提炼出来,人为地赋予它杀虫剂的身份而已。滴滴涕本身并非天使也非恶魔,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发展的产物。穆勒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不过本着造福人类的初衷,尽了一名化学家的职责,他与卡逊一样值得后人尊敬。由于穆勒本身认知上的局限性,忽视了滴滴涕在其他领域可能造成的危害,他虽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但他本身却是化学家,而且同时代的科学家也未能做出预见。不得不承认,滴滴涕从产生到被禁用的几十年,就是人们对滴滴涕的认识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之前对滴滴涕的滥用,主要就是源于对农药的性质认识不足。在我们以滴滴涕与自然对弈的过程中,我们一度认为获得了驾驭自然、主宰自己生存命运的能力,然后,蓦然发现,滥用这种能力的后果我们竟然无法承受,只有深深的伤痕在提醒我们敬畏自然、尊重科学的重要性。如何和谐地与自然共存,如何更好地依靠高科技力量更好地生存,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在今天,我们了解到滴滴涕正破坏着我们的家园和身心,我们不应该恐惧,也不应该失落,而是充满改善环境的勇气与信心。

05 从化学武器到高效农药 —有机磷

①有机磷农药的发展历程

有机磷农药起源于有机磷化学的研究。不过,一开始并非用来研制农药,而是军用神经毒气。最后研制出高效农药,实在是因祸得福。有机磷化学的研究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已得到广泛开展,然而它们的生物活性直到1932年才被Lange和Keyuger所发现,这对有机磷化合物进入实用性阶段是一个有力的促进,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8年起,德国法本公司的Schrader等在研究军用神经毒气时,系统地研究了有机磷化合物,发现许多有机磷酸酯具有强烈杀虫作用。1941年Schrader合成出第一个内吸性杀虫剂—八甲基焦磷酸酰胺(OMPA),还合成了四乙基焦磷酸酯(TEPP),并于1944年在德国商品化。当时这些工作都是保密的,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秘密工业和研究被公开,其中Schrader的研究结果被英国军事调查委员会(BIOS)于1947年在BIOS1095号上发表。尤其是1944年Schrader合成的代号E605化合物,即以其对硫磷的广谱、高效的杀虫活性,引起注目,许多公司争相投产。E605的问世是有机磷化合物在实用上的一大突破,是农药研究中的重大成就。以 E605为结构母体稍加修饰,许多国家合成出若干 E605类似物,都表现出优良的杀虫活性且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如氯硫磷、倍硫磷、杀螟松等。

1950年,美国氰胺公司合成出对哺乳动物低毒的杀虫剂—马拉硫磷,它属于二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物,自此促使这类杀虫剂的研究迅速开展。

1952年,WPerkow发现了合成乙烯基磷酸酯的新反应,称作 Perkow反应的这类化合物如敌敌畏、速灭磷等,具有优异的杀虫活性。

20世纪 50年代是有机磷杀虫剂蓬勃发展的时期,为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有机磷农药的性质

有机磷农药比有机氯农药容易降解,对环境的污染及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和残留也都没有有机氯农药那么普遍和突出;具有药效高、品种多、防治范围广、成本低、选择性强、药害小、在环境中降解快、残留低等优点,现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其缺点是,不少品种是对人、畜毒性较高,常因使用、保存等不慎发生中毒。我国每年农药中毒人数高达数万人,其中 70%以上是有机磷农药中毒。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 90年代,有机磷农药中毒由操作防护不当、误服、自杀等个体行为扩大到学校、厂矿、宾馆及居民群体食物中毒,危害范围不断扩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