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大师马克?吐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23:17:09

点击下载

作者:何水明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幽默大师马克?吐温

幽默大师马克?吐温试读:

总序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名人。这样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有益于人格的健康发展。名人活在我们的心里,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却伴随着我们的精神世界,遥远而又亲近。

名人是充满力量的榜样,特别是当我们平庸或颓废时,他们的言行就像一触即发的火药,每一次炸响都会让我们卑微的灵魂在粉碎中重生。

名人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狂喜。当我们迷惘或无助时,他们的高贵品格就如同飘动在高处的旗帜,每次招展都会令我们幡然醒悟,从而畅快淋漓地感受生命的真谛。只要我们把他们视为精神引领者和行为楷模,就会不由自主地追随他们,并深刻感受到精神的强烈震撼。

当我们用最诚挚的心灵和热情追随名人的足迹,就是选择了一个自我提升的最佳途径,并将提升的空间拓展开来。追随意味着发现,发现名人的博大精深,发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发现最真实的自我;追随意味着提升,置身于名人精神的荫蔽之下,我们就像藤蔓一般沿着名人硕大粗壮的树干攀援上升,这将极大地缩短我们在黑暗中探索的时间,从而踏上光明的坦途。

不要说这是个崇尚独立思考的年代,如果我们缺乏敬畏精神,那么只能让个性与自由的理念艰难地生长;不要说这是个无法造就伟人的年代,生命价值并不在于平凡或伟大。如果在名人的引领下,读懂平凡世界中属于自己的那本书,就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追溯名人成长的历程,虽然每位人物的成长背景都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并非完全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我们说的名人当然是指对世界和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他们包括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哲学家、企业家等。滚滚历史长河,阵阵涛声如号,是他们,屹立潮头,掀起时代前进的浪花,浓墨重彩地描绘着人类的文明和无限的未来,不断开创着辉煌的新境界和新梦想,带领我们走向美好的明天。

政治家是指那些在长期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权力,并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军事家是指对军事活动实施正确指引或是擅长具体负责军事行动实施的人,一般包括战略军事家和战术军事家。

政治家、军事家大多充满了文韬武略,能够运筹帷幄,曾经叱咤风云,纵横天地,创造着世界,书写着历史,不断谱写着人类的辉煌篇章,为人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科学发明家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并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士。他们从事着探索未知、发现真相、追求真理、改造世界和造福人类的大学问。他们都有献身、求实、严谨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具有一颗好奇心。从好奇心出发,他们希望探知事物规律,具有希望看到事物本质一面的强烈意识与探索激情。还有就是他们都有恒心,他们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努力,努力,再努力,锲而不舍,具有永不止步的追求精神。

文学家是指以创作文学作品为自己主要工作的知名人士和学者等。其中,诗人是指诗歌的创作者,小说家指小说创作者,散文家指散文创作者,而文学家则是指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领域均取得一定成就的创作者,他们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艺术家是指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娴熟创作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具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作品创作活动的人士,通常指在绘画、表演、雕塑、音乐、书法及舞蹈等艺术领域具有比较高的成就,并具有了一定美学造诣的人。他们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极大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哲学家、思想家是指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具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士。思想主要是用言语和符号来表达的,而致力于研究思想并且形成思想体系的人就是哲学家、思想家。他们用独到的思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且在此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与宇宙,以此解决人们思想认识上矛盾迷惑的问题。他们是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我们的人格,探讨所有人类重要的问题和观念,并创造出一种思考和思想的能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人类前进的步伐,推动着人类思想和精神不断升华,使人类不断摆脱低级状态,不断走向更高境界。人是有思想和精神的高级动物,因此,哲学家和思想家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是我们人类的伟大导师。

企业管理家是最直接创造财富的人。他们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使得人们更加幸福。财富虽然只是一个象征,但它与人们的生活、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盛等息息相关。企业家也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他们在追求财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冒险、合作、敬业、学习、执著、诚信和服务等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我们追踪这些名人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就会发现他们在做好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能够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灵感和启发,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并进行持久的人生追求,去争取获得巨大的成功。

影响名人成长的事件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在一生之中所表现出来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则大同小异。正如爱迪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

爱默生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伟大人物的成长也具有其平凡性。正如日本著名歌人吉田兼好所说:“天下所有伟大人物,起初都是很幼稚且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名家并进而获得人们的崇敬。”所以,名人成长也具有其非凡之处,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为此,本套作品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最具有代表性的名人,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探知他们的人生追求,感悟他们的思想力量,会使我们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的关键,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生命更有意义。

简介

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0),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

马克·吐温出生于密苏里州佛罗里达镇。幼时家境贫困,12岁时因父亲去世辍学,开始到印刷所当学徒。1851年,在他的哥哥开办的报馆中当排字工人,并开始发表幽默小品。21岁时,马克·吐温成为密西西比河上的领航员。这一段经历为他今后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马克·吐温随哥哥去内华达。先卷入淘金热潮,后到报馆工作,从此开始创作生涯。1863年开始使用“马克·吐温”的笔名。1865年,他在纽约一家杂志发表幽默故事《卡拉维拉斯郡有名的跳蛙》,使他闻名全国。

1870年,马克·吐温与奥莉维亚·兰登结成忠诚的伴侣。1873年,马克·吐温与查·沃纳合写的《镀金时代》出版,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876年,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出版,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1884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出版,这部小说得到批评家的高度评价,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

1900年10月,为偿还债务旅行演讲的马克·吐温,在离开美国近10年后回国,受到热烈欢迎,成为文艺界的领袖。1904年,妻子在意大利逝世。马克·吐温进入了事业的最后阶段。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他口授、由秘书笔录的《自传》。

1910年4月21日,马克·吐温去世,享年75岁。

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中后期成就卓著的现实主义作家,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他的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已成为现代美国小说的经典著作。

马克·吐温以幽默的写作风格和大量方言土语的巧妙运用,增加了美国文学的独特韵味,为美国文学独立品格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马克·吐温的贡献还在于创造了一种符合美国民族精神的散文文体。

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美国小说语言口语化的先河,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人民尊其为“我们文学上的林肯”。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

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主将,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在美国建国后的许多年里,作家们几乎都处于英国文学传统的影响之下。而马克·吐温的功绩在于,他打破了这个局面,用西部地区的群众幽默,充满美国俚语的口语体,特殊的说故事方式闯出一条新路。

拓荒者的后代

1835年11月30日,马克·吐温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镇乡村的一个贫穷的律师家庭。马克·吐温原名叫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

萨缪尔是在全家迁徙西部的时候,被母亲洁恩·克莱门斯夫人生下来的早产儿。为了纪念他的祖父,父母给孩子取了个教名“萨缪尔”。

萨缪尔是家中7个小孩中的第6个孩子。他只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在童年过后,幸存了下来。哥哥是奥利安·克莱门斯,姐姐是帕梅拉。

萨缪尔的远祖是英格兰人,于1642年飘洋过海来到了新大陆,成为无数个拓荒者之一。萨缪尔的祖父,也就是萨缪尔·克莱门斯于1805年在帮助邻居家搭盖房屋时,被一根圆木掉下来砸死了,遗留下祖母和5个孩子。

祖父一死,萨缪尔的父亲约翰·马歇尔·克莱门斯的苦日子也就开始了。约翰10岁时,他随改嫁的母亲从弗吉尼亚迁至肯塔基。在继父的严厉管教下,约翰很小就不得不进厂做工。缺少欢乐的童年,再加上繁重的工作,使约翰·克莱门斯的性格既严肃又忧郁。

约翰·克莱门斯勤奋好学,在23岁时,他获得了律师证书。1823年5月,约翰·克莱门斯同洁恩·兰普顿在肯塔基小镇的列克星敦结婚。当时,洁恩20岁,约翰·克莱门斯24岁,他们俩谁都没有什么钱财。

不久,克莱门斯夫妇便迁到田纳西州东部荒凉山地里的詹姆斯敦村。约翰·克莱门斯认为,这里将会成为新的经济中心。而他作为一名律师或法官,抑或商人,在此都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约翰·克莱门斯在法院工作,因此有能力在当地盖了一幢较为豪华的房子。为了身后给孩子们留下一份财产,让孩子们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他们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和挣扎,终于以400美元左右的价钱,购置了一大块包括矿山、森林在内的40000多公顷的土地,成了当地有名的富豪之家。

在当时,一次性地支付的那些钱,实在算是一笔巨款,至少在东田纳西的芬屈雷斯县坎伯兰山的松林和圆丘这一带的人们是这么认为的。

虽然这片土地还很荒芜,可是约翰·克莱门斯认为这片土地铁矿丰富,还有别的矿藏。在这里,有几千公顷上好的黄松木材,可以编成筏子,沿奥勃兹河放下去,放到坎伯兰、俄亥俄,从俄亥俄再放到密西西比河,再从密西西比河放到任何需要木材的地方。这一大片松林,还能生产焦油、松节油、松脂,要多少有多少,财源准会滚滚而来。

此外,这个地方还是一个产酒的地方。美国任何一个地方,无论种植什么,都没有一个地方能像这里那样盛产葡萄酒。这里的葡萄都是野生的。这里还有牧场,有玉米地、小麦地、土豆地,还蕴藏着丰富的煤。

望着这一大片土地,约翰·克莱门斯很是高兴,他兴奋地对家人说:“不管我自己的遭遇怎样,我的后代是保了险的。我不能亲眼看到我这些地皮变成金子、银子,可是我的孩子们会见到的。”

但是,几年之后,约翰·克莱门斯逐渐对现状感觉到不满意了。因为到法院打官司的人很少,他搞的一整套发展詹姆斯敦的计划又没有个着落。

在沮丧之余,约翰·克莱门斯开始做起了小生意,他开了一家小店铺。

约翰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小店铺度过的,但收入却极其微薄。当地人买东西时很少支付现金,而是非常乐意付给各种实物,因为在这个偏僻的地方,有钱的人真是太少了。

因此,在开店铺的同时,约翰·克莱门斯还得设法揽点案子办。但是,即使如此,一家人的生活仍然很难维持下去。

于是,约翰·克莱门斯动身前往波尔莫尔。但是,波尔莫尔同样是个穷地方,约翰·克莱门斯依然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看着自己的几个孩子,约翰·克莱门斯原本沉郁的脸庞上,又增添了几道深深的皱纹。因为费心劳力,他的身体开始变得愈来愈差了。

但是,约翰·克莱门斯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把眼光又一次投向了美国的西部,那是一片神奇的、富饶的,且充满希望的西部。“到西部去!”在美国历史,人们不会忘记有这样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当时,这是一句非常诱人的口号。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甚至很多老年人,都相继离开了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故土,踏上了到西部寻求幸福的路途。

在人们的头脑中,西部就是自由和幸福的天堂,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去自由地生活,所有的土地都是那样的肥沃,移民们自己制定公正无私的法律,一切都是那么令人神往和痴迷。为了这些美好的幻想,人们纷纷奔向西部。

而萨缪尔,也就是后来驰名世界的马克·吐温,就是诞生在美国历史上这次著名的西进运动中。

父亲的奋斗精神

1835年,31岁的约翰·克莱门斯辞去了当地邮政局长的职位,带着一家人踏上了横穿全国的崎岖不平的旅途,赶往梦想中的西部。

约翰·克莱门斯驾着一辆两匹马拉的大车,车上坐着他的妻子洁恩、8岁的帕梅拉、5岁的玛格丽特和3岁的本杰明。车上装着所有的家当。10岁的儿子奥利安和女黑奴珍妮各骑一匹马走在前面。他们穿过田纳西和肯塔基,到达了路易斯维尔。马匹、车辆及家人在那里又改乘船,沿着俄亥俄河顺流而下,后又逆密西西比河而上,直抵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在此上岸,赶车往北而行。

几个星期后,约翰·克莱门斯一家终于到达了前几年远走西部的洁恩的娘家所在的弗罗里达村。

在当时,佛罗里达是美国的西部边疆。美国独立战争赢得胜利时,13个州领土还很小,只是局限在阿勒格尼山以东到大西洋沿岸狭长的一线。独立战争以后,美国人民开始了漫长的西部开发。

约翰·克莱门斯先是与妻子洁恩的妹夫,约翰·夸尔斯合伙开个小店,做点儿小生意。店面很小,五六个架子上挂着几捆零头印花布,柜台的后面有几桶鳍鱼、咖啡和新奥尔良的糖,墙角边还放着扫把、铲子、斧子、锹、耙子之类的一些物品。墙上挂着一些便宜、简单的帽子,有男式的也有女式的。在屋子的另一头,还有一个柜台,放着几袋子弹,一桶奥尔良糖蜜和本地产的散装的威士忌酒,商品种类也算比较丰富。

孩子们只要花上一角钱买东西,就可以吃到放在桶里的一点糖。女人们买几码印花布,除了免费招待一杯有糖和乳酪的茶以外,还可以得到一团线。如果是男人们来买东西,则是请喝一大杯的威士忌。

但是,约翰·克莱门斯的理想并不是仅仅当一个乡下小店的店主,他要做各种有利于发财的“事业”。他想发明一个永不停转的机器,但是最终没有成功。

1837年,约翰·克莱门斯参加了筹建盐河航运公司的16人小组,可是由于一些原因,筹建工作也失败了。随后,他又热衷于建筑一条地方小铁路的规划,但也以失败而告终。

1839年11月,克莱门斯一家搬到了密西西比河西岸的马里恩县的汉尼巴尔。

此时,已经4岁的萨缪尔第一次见到了这条他所倾心的,给他无穷力量与智慧的密西西比河。只见大河两岸风景如画,河面宽阔,河水清澈如镜。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的第一大河。它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非洲的尼罗河和中国的长江,统称为世界四大长河。美丽富饶的密西西比河,发源于美国西部偏北的落基山北段的群山峻岭之中,逶迤千里,曲折蜿蜒,河水由北向南纵贯美国大平原,最后河水直接注入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是北美大陆上流程最远、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水系,河水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养育了西岸人民。

在这条大河的滋润下,密西西比河整个流域的人们都过得很幸福。美国人民长期以来称源远流长的密西西比河为“老人河”。它的名称起源于居住在美国北部威斯康星州的阿尔公金人,阿尔公金人是印第安人的一支,他们把这条河流的上部叫做“密西西比”。“密西”意为“大”, “西比”意为河,“密西西比”即是“大河”或“河流之父”的意思。

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十分迷人。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东岸,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各种颜色、各种芳香的树木杂处在一起,茁壮生长,高耸入云。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在树下交错,在树枝上攀缘,一直爬到顶梢。它们从槭树延伸到鹅掌楸,从鹅掌楸延伸到蜀葵,形成无数洞穴、无数拱顶、无数柱廊,那些在树间攀缘的藤蔓常常越过小溪,在水面上搭起花桥,真是美丽极了。

在铁路出现以前,密西西比河和它的两大支流俄亥俄河、密苏里河一起,长期占据着交通运输的核心地位。可以说,它是当时美国的经济生命线。河上各种运载旅客和货物的船只,以及船上的领航员、水手,在两岸孩子们的心目中是最神秘、最了不起的人。

密西西比河激发了马克·吐温的创作灵感,并成为他的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顽童流浪记》的背景场地。此时,密苏里州是联邦的奴隶州,年幼的萨缪尔在此开始了解奴隶制,并发展成为他此后著作中历险小说的主题。

交通运输的发达,带来了密西西比河两岸的繁荣。汉尼巴尔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一个城镇。在萨缪尔一家到来时,汉尼巴尔已是密苏里州的第二大城市,上下水班轮都在此停靠。

此时,汉尼巴尔镇有1000多居民,镇上开设了两家大型的屠宰场、三四家酒店、3个锯木厂、4家杂货店和两家旅馆,以及铁匠铺、皮革厂等,这么多工厂聚集在这里,让这里人声鼎沸,显得很繁荣。

在肯塔基和田纳西没有发挥出才干的约翰·克莱门斯,在汉尼巴尔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被选为了法院的法官。

约翰·克莱门斯是一个严肃、正直而又拘谨的人。在宗教上,约翰·克莱门斯倡导自由,但在为人和执法上,他却是一位刚直不阿的法官。他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不畏权势,不欺压贫民。每一件案件都尽力做到公平、公正。他兢兢业业地工作,很快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全镇的人都了解他的高贵品质,因此大家都非常信任他。在初到汉尼巴尔时,约翰·克莱门斯干得很出色。

可是,办事一向谨慎稳健的约翰·克莱门斯,却很快交上了厄运。他把佛罗里达的财产卖给了投机商艾拉·斯托特,然后从这个投机商手里买下了汉尼巴尔的几处房子,并且为艾拉做了保证人。后来,艾拉钻了破产法的空子,宣布自己破产了。这样一来,他的债务就全都落到了保人约翰·克莱门斯的身上。为了还清债务,约翰·克莱门斯甚至卖掉了家里的一些家具和餐具。

因此,在汉尼巴尔,无论当法官,还是担任其他的职务,约翰·克莱门斯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家中的经济问题。家里的生活依然很窘困。家人们也过着朝不保夕的艰苦的日子。可是家人并没有因此抱怨太多。

为了缓和家庭经济危机,萨缪尔的母亲洁恩·克莱门斯不得不开办一所寄宿学校,大女儿帕梅拉给人上音乐课,大儿子奥利安则被派到圣路易斯做印刷学徒工,以挣钱来补贴家用。

他们也曾想过要卖掉田纳西的那些土地,但是约翰·克莱门斯舍不得卖掉,他希望那一大片土地能给全家带来收益。至少有那片土地在,他们的日子还能过得踏实一些,至少能让他们内心稍觉有些安慰。

1847年,约翰·克莱门斯法官因自己的声望被提名为马里恩县巡回法庭的书记官,并在竞选中占有绝对的优势。选举应在1847年的8月举行,这对克莱门斯一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事。当地报纸也报道说,克莱门斯先生受到很多人的支持,因而当选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然而,就在这年3月的一天,约翰·克莱门斯骑马去12英里外的巴美拉镇,去听取有关他和汉尼巴尔最令人厌恶的黑奴贩子威廉·毕布的法院例会。威廉·毕布在5年前买走了他家的女黑奴珍妮,但500美元价款却一直没有支付。

在被强制拍卖部分财物后,毕布心生歹念,他要报复约翰·克莱门斯。毕布从杂货铺老板的手中买下了克莱门斯的一张欠款单后,向法院递交了诉讼书,要求拍卖克莱门斯的财产。现在,约翰·克莱门斯正就此事去听取裁决。

3月的天气显得阴冷无常,天气说变就变。在回家的途中,约翰·克莱门斯不幸遇到了风雪,他骑着马在天寒地冻的雪地里艰难地往回走。约翰·克莱门斯到家后就患了感冒,随即发展为胸膜炎、肺炎。没想到小小的感冒最后发展到不可挽回的重病。1847年3月24日,约翰·克莱门斯就在依依不舍中离开了可怜的妻子儿女。而这一年,萨缪尔,也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作家马克·吐温,仅有12岁。

约翰·克莱门斯在去世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守住这片地,等待时机,不要给人家骗走了。”在近50年的生命里,约翰·克莱门斯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但是他的心头总是不断地升起希望,促使他执著地追逐自己的理想。可是命运不济,他在几番雨雪过后还是没有机会看见彩虹,尽管他是深受民众爱戴的法官,可是他依然被人算计得很惨,最后含恨而逝。

约翰·克莱门斯将田纳西州的一大片“地上和地下都蕴藏着无穷宝藏的田产”留给了自己的孩子们。但是,他的儿女们没有从这块土地上获得任何收益,因为仅仅在父亲买到这块田地以后的第四年,也就是1834年,金融危机爆发了。

在这场风暴中,约翰·克莱门斯的梦想黯然失色了。当他一夜醒来时,发现再也不是什么晴朗的早晨,而是一个充满厄运的时刻。约翰·克莱门斯原来备受尊敬和羡慕,被看做芬屈雷斯县最富裕的公民,因为除了一大片田地之外,别人都猜他肯定拥有不少于3500美元的财产。

但是,现在算起来,家里的“宝贵”财产只值原来的1/4了。当这片土地被处理掉时,比起以前的投资,家里没有一分钱的进账。

关于父亲留下的这块土地,马克·吐温后来经常提起。此外,对于这块土地,还有一个人如老克莱门斯一家一样,热切地盯着这块地,他便是萨缪尔的妈妈所爱的堂兄弟詹姆斯·兰顿。每当詹姆斯提到这片土地时,他就常说,并且说的时候总是那么兴奋,眼睛中闪着亮光,说道:“这里边可有几百万啊,几百万!”

马克·吐温的讽刺小说《镀金时代》中的塞勒斯上校,就是以他的这个舅父为原型的。

成名后的马克·吐温认为,自己是这块“田纳西州地产”的唯一受惠者。因为它为马克·吐温的著作《镀金时代》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背景。他从这部书中总共获得了2万美元的收益。

尽管父亲投资这块地产时,马克·吐温还没有出生,但他却开玩笑地说:“这正说明父亲不是故意偏心的。”也许正是这块“田纳西州的地产”影响了马克·吐温的一生。以此为素材,他开始尝试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并且取得了成功。这也是约翰·克莱门斯投资这片土地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约翰·克莱门斯去世后,家里人把田地整顿了一下,一心想把田地卖掉以后,再作其他的安排,当然是想过富足的生活。当时全家一致认为,在大家都能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并把土地卖掉之前,可以从从容容地休息休息。

于是,一家人租了一间大房子居住。可是没有想到,他们急切盼望着的土地交易令他们很是失望,对方并不想买下全部的土地,而只是想买其中的一部分。而克莱门斯一家是想把土地一次性地卖出去,即使买几万亩也不卖。这样一来,他们就住不起大房子了,只好搬到了比较便宜的房子里。

在父亲逝世后,除了4000多公顷的土地以外,都处理掉了,并没有卖到多少钱。1887年之后,这4000多公顷土地也没有保住,卖掉了。马克·吐温的哥哥奥利安凭着这笔钱,买下了宾夕法尼亚州油区的科里镇上一座房子和一块地皮。

1894年左右,奥利安把这个房子卖了,卖了250美元。田纳西那块寄托着父亲和家人无限热望的土地,就这样在儿子奥利安的手上没了。

关于这宗田产,马克·吐温晚年回忆说:

生来就穷是好事;生来就富也是好事——这些都是有益的。可是生来就穷而又有希望变富啊!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想象不到这是多大的祸害。

然而,无论怎样,父亲约翰·克莱门斯面对厄运而奋斗不息的精神哺育了马克·吐温,促使他走上了艰苦但又辉煌的人生之路。

深受母亲的影响

在萨缪尔的心中,母亲是一位十分坚强的女性。母亲对于家里不稳定的经济状况显得很坦然,没有过多的抱怨。无论生活多么困苦,她都尽量让孩子们感到安全和舒适。

母亲洁恩没有特别的经历,但是她那仁慈而又可爱的个性,却给马克·吐温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马克·吐温从母亲身上继承了许多鲜明的性格特征。

洁恩在40岁的时候,身体很差,邻居们都认为她将不久于人世。但洁恩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对周围的人和事依然很感兴趣。些许的沮丧,对她来说都是没有听说过的事情。

萨缪尔的妈妈绝对是个热心肠,她的胸襟很是开阔,周围任何人的事情就是她的事情。一次,镇上发生了一起车祸,邻居告诉洁恩,由于一头牛犊的惊扰,有个人从马上摔下来丧命了。

母亲很关切地追问道:“那个马驹怎么样了?”她不但对从马上摔下来的人关心,而且她对马的安危也同样关切。

马克·吐温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她的性格犹如阳光般明朗,她整个漫长的一生都像过节一样。”

母亲洁恩说起话来爱拉长腔调,一副慢条斯理的样子,很是好笑。而马克·吐温后来作为一个演说家,便借鉴了母亲的这种说话方式,引人发笑,效果很好。

据说,有一回洁恩·克莱门斯夫人乘火车,旁边有两个人在争论马克·吐温究竟出生在何地。

洁恩听了,告诉他们说是在佛罗里达,并说:“我是他的母亲,我应该知道他生在什么地方。生他的时候我在场。”

洁恩是长老会的教徒,但是她不狂热,从不把宗教信仰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种负担。她曾说:“宗教是一大罐水,我只能喝下一瓢。”这可真是一个精辟的观点。

关于洁恩嫁给约翰·克莱门斯,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据说,洁恩在同约翰·克莱门斯结婚前,她爱着年轻的医科大学生巴雷脱。但是因为她一时的任性,伤害了巴雷脱的自尊,于是巴雷脱转身就走了。

洁恩为了证明自己对此毫不在乎,也为了堵住街坊邻居的嘴,于是她便嫁给了年轻好学的律师约翰·克莱门斯。婚后的日子虽然过得有些艰苦,但是他们彼此学会了相互体谅和和睦相处,家庭生活也比较融洽。

在洁恩82岁时,她住在克勒克城。有一天,不知为什么,她坚持要参加密西西比河谷的老居民大会。虽然路途有些远,但是,已是高龄的洁恩·克莱门斯夫人一路上非常地兴奋,其热切的心情仿佛使她又回到年轻时代。

洁恩一到旅馆,她就急切地就打听路易·巴雷脱医生的消息。得知他当天早上就回家了,而且不再回来,洁恩一下子没了兴致,转头就要回家。

回到家后,洁恩默默地坐着,在沉思了几天后,她才告诉马克·吐温他们,她18岁时,曾经真挚地爱过一位学医的青年学生。不料后来发生了一次误会,他就出国了。而她闪电般结婚,就是为了表示她对这段爱情的不屑。

从那以后,洁恩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巴雷脱。然而,她从报纸上得知巴雷脱将参加今年的老居民大会,于是她就想与他见上一面。“要是早到3个小时,我就能在旅馆见到他了。”母亲洁恩叹息地说道。

那年快要结束时,母亲洁恩的记忆力开始衰退。她写信给已经过世40年的老同学,而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从不回信。4年之后,洁恩就离开了人世。

马克·吐温的母亲直至离去,都保持着说话能力。母亲以前总是对马克·吐温说,在他出生的头7年,身体多病,主要是依靠药物才活下来的。

在她临死的那一年,马克·吐温又问起了这个事,他说:“我想那几年,你肯定一直很替我担心的?”“是的,一直担心。”母亲说。“怕我活不下来?”马克·吐温问道。

母亲思索了一下,假装想回忆一下,然后说:“不,怕你活下来。”看,多么可爱又诙谐的母亲。

洁恩生性仁慈,心地宽阔,对人和动物都很亲善。有一天,在圣路易斯的街道上,她遇到一个长得很是粗壮的马车夫,正用鞭子把儿狠命打马的头部。于是,洁恩立即冲了上去,夺过了他手中的鞭子,并最终说得那个车夫自惭形秽,并答应以后再也不这样虐待马匹了。

对于那些不会说话的动物,洁恩就是它们的朋友。正像马克·吐温所描述的那样:凭着某些微妙的迹象,那些无家可归、被人追赶、搞得一身脏臭、惹人讨厌的猫,一眼就看中了她,认定母亲天生会庇护它们,于是就跟着她走进了家门。

马克·吐温清楚地记得,在1845年的时候,家里一度有19只猫。其中没有一只是优良品种,或者有什么惹人喜爱的长处,只不过像通常那样,它们的运气不好罢了,这才使得母亲收留了这些可怜的猫。

但是,洁恩拒绝让任何动物在笼子里生活,至少在她的家里是不允许的,她甚至不允许家人去妨碍一只老鼠的来去自由。

除了拥有仁慈之心,洁恩有时还格外地坚强、勇敢。有一天,镇上的一位无赖汉拿着根绳子,在街上追赶他的已成年的女儿,扬言要把她捆起来。

洁恩听到了追赶声,她就敞开家门,让那姑娘逃了进去。洁恩非但没有关门落锁,反而站在门口,堵住那家伙的路。无赖汉威吓她,骂她,洁恩就是不动,毫不退缩。同时,洁恩也羞辱无赖汉,骂他,令他败下阵来。后来,无赖汉称赞洁恩是他见过的最勇敢的女人,此后他们竟成为了好朋友。

这件事深刻地印在了马克·吐温的脑海里。他不仅赞叹母亲的勇敢,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以母亲为榜样,使自己成为一名极有正义感的勇士。

洁恩还很注意用生活中的小事情教育孩子。正如马克·吐温所说,母亲说的都是很平凡的话,用的是平凡的字眼。可是这些平凡的话却深深地打动了马克·吐温的心。这种教育是真诚而淳朴的,最能浇灌孩子们幼小的心田。

当时,一个家庭里通常都会雇几个黑人帮忙做家务,但因为萨缪尔的家境不是很好,所以只雇了一个小黑人,他的名字叫桑迪,是从哈内波尔买来的,而他又是从马里兰某地被贩卖来的。

桑迪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的,每项工作都要花上比别人多上一倍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他常常成为萨缪尔搞恶作剧的对象。

桑迪天真活泼,他来到萨缪尔家后,整天地唱歌、吹口哨,喊叫、大笑,很是快乐。而在萨缪尔看来,桑迪总是疯疯癫癫、吵吵嚷嚷的。

终于,萨缪尔被吵烦了,他跑到母亲那里告状,说:“桑迪整整唱了一个小时了,我再也受不了了!请你让他闭嘴!”

这时,萨缪尔看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她语重心长地说:“可怜的孩子,他歌唱的时候对我来说很欣慰,因为他忘记了自己的苦难。他安静了,我想他一定想起了自己的妈妈,他再也见不到他的妈妈了。孩子,等你长大了,你就会明白,听一个孤寂的孩子的歌声,会令你欣慰的。”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桑迪坐在树下,望着远方发呆。萨缪尔看见了,以为桑迪又再偷懒了,于是想要捉弄捉弄他。母亲看出了萨缪尔的意图,于是出面阻止他说:“可怜的桑迪唯一的亲人去世了,整个人变得无精打采的。萨缪尔,你可不能又捉弄他!”萨缪尔懂事地点点头。

没隔几天,萨缪尔看到桑迪恢复了以前的样子,哼着小曲,很悠闲地工作。心想:无情的桑迪,亲人才死没多久,就不再悲伤,还那么快乐!

萨缪尔向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母亲摇摇头,对他说:“其实桑迪是个勇敢的孩子!发生那么大的事,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看着他前几天老是发呆,不哭不笑的,我还真替他担心呢!现在他总算度过那段最伤心的日子,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高兴才对啊。”

母亲这些意味深长的话,使马克·吐温懂得了桑迪的心情,同时也使他更了解了自己善良的母亲。

马克·吐温在晚年回忆母亲时,他这样写道:

她体型瘦小,但心地宽宏。宽宏到对每个人的痛苦和每个人的幸福都装得下。

耍小聪明的男孩

在克莱门斯一家搬迁到汉尼巴尔时,此地还是一个刚开发不久的小镇,到处都呈现出一片美丽的自然景象。

汉尼巴尔镇毗邻密西西比河,镇后是一片绵延起伏的山峦,山上有密林、山洞,还有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这里四季如夏,你可以看到树林、山峦和奔腾的河流,还有头戴草帽的孩子们在河边钓鱼。

隔着密西西比河是伊利诺伊州广阔的平原,那里有马克·吐温终生难忘的约翰姨夫的农场。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密西西比河是马克·吐温童年时代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天然的游乐场。

萨缪尔4岁半开始上学,此时当地还没有公立学校,只有两所私立学校,学费是每人每周2角5分。萨缪尔先是在霍尔太太办的学校里上学。

在上学的第一天,萨缪尔第一次听到别人把自己的名字连成一串地叫出来,此时他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是其他同学都知道,霍尔太太如果叫一个小孩全名的时候,事情就一定不妙了。

原来,刚上学的萨缪尔还没有理解校规是什么意思,他就破坏了一条校规,并受到霍尔太太的警告,不得再犯,否则就要挨鞭子。不一会儿,年幼的萨缪尔又不经意间违背了校规,于是霍尔太太便让萨缪尔自己出去找一根枝条来。这让小萨缪尔感到很高兴,因为他认为自己能比别人更审慎地找到一根合适的枝条来。

在烂泥浆里,小萨缪尔找到了一个箍桶匠用橡木刨出来的那种旧式的木块,宽5厘米,厚厚的,一头弯曲处有点儿鼓起来。附近还有些新刨的木块,但是萨缪尔取了这一块,虽然已经有点儿烂了。

萨缪尔把这根有点腐烂的木条递给了霍尔太太后,恭顺地站在她的面前,想争取她的好感与同情。但是,霍尔太太只是看了看木条,便生气地说道:“我真替你害臊,看来找枝条这样的事,我得派一个比你判断力强一点的人去干。”一听霍尔太太这话,在场的许多孩子的面孔立即焕发出光彩来,各个跃跃欲试,他们都希望能被指派去干这件事。最后,霍尔太太指派吉姆·邓拉普去找枝条回来。

接到命令,吉姆飞快地跑了出去,很快他就找到了一根粗硬的枝条回来,交给了霍尔太太。看到这根枝条,小萨缪尔不得不承认,吉姆确实是一个行家。

霍尔太太是一位来自新苏格兰的中年妇女。这位虔诚的基督徒力图用《圣经》来塑造孩子们的心灵。可是天性活泼的萨缪尔对喋喋不休的祈祷和晦涩难懂的《新约》,一点儿都不感兴趣。

开学的第一课,霍尔太太总是以祈祷和读一章《新约》开始,她还扼要地把这一章解释了一下。有一次解释的时候,她讲了原书所说的“祈求,你就会得到”。她说,不论谁,只要祈祷时是真心实意的,就不用怀疑祈祷会得到允准。

小萨缪尔对这个说法,印象极为深刻,对祈祷能提供这样好的运气非常高兴。这是萨缪尔平生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于是他就想试一试。此时,小萨缪尔对霍尔太太的话简直深信不疑,对祈祷的结果也没有任何的怀疑,他祈祷能得到一块姜饼。

姜饼是一种古老的食物,最早可见于古罗马帝国时代,一本叫《罗马帝国的烹饪和用餐》的烹饪书中。姜饼的主要原料就是“姜”,吃起来味道还不错。

后来,通过一件事情,小萨缪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每天都能得到一块姜饼,因为班里有一个面包师的女儿,她每天早晨都带一块姜饼到学校去。以前,她总是不让人看到她那块姜饼。可是萨缪尔在祈祷完毕后,就见到了这块姜饼,一伸手就可以拿到。而此时,小姑娘却正向别处张望着。

在此后的两三天里,小萨缪尔的祈祷虽然和镇上别的人一样虔诚,可是却毫无结果。他发现,祈祷再灵验,也不能把那块姜饼再一次往上举起来。于是,小萨缪尔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如果一心想着姜饼,眼睛盯着姜饼,就不必在祷告上面花费工夫了。

但是,终于有一天,母亲发现小萨缪尔有些不对劲,于是就问他是怎么一回事。小萨缪尔一边流着泪,一边向母亲道歉,他认识到自己只是为了得到好处才做个基督徒的,这样做太卑鄙了。慈祥的母亲把小萨缪尔抱在了怀里,安慰着这个不懂事的孩子。

在小萨缪尔一家所住的村子里,有一座木料搭建的教堂,地板是用短木料铺成的,里面放着几张长条凳。地板之间的缝隙没有填平,更没有什么地毯,所以要是掉下比桃子小的东西,很可能就会从缝隙中掉下去。

整个教堂的地板,高出地面两英尺,猪就可以睡在下面。冬天,地板缝里会吹来冷飕飕的凉风。夏天,里面则活跃着许许多多的跳蚤。

在教堂的墙上挂着锡器龛灯,里面点着黄色的牛油蜡烛,作为教堂里的照明。你可别小看这个教堂,它不仅是全村最好的建筑,而且还有多种用途。这里除了做礼拜外,还用来作为教室。

在小萨缪尔看来,教堂是一个最沉闷、最没意思的地方。可是,笃信宗教的妈妈不这么认为,她总是督促萨缪尔去教堂里做祈祷。为了不使妈妈伤心,他只好去教堂里找点让自己感到有意思的事情干。

虽然小萨缪尔总被安排在远离窗外诱人景物的地方,但却不妨碍他的思想自由自在地飞翔。他想他的小伙伴们,想着山峦和河流,想着与大自然亲近的快乐时光。

萨缪尔后来从霍尔太太那个私立学校转入了道森先生在一所木板房里开设的学校。在这种学校里,传授的是《圣经》中的经文、教义,单调、沉闷、刻板,萨缪尔对此更是毫不感兴趣。他向往着室外阳光下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大自然。这个长着大脑袋,一头红色头发,一双透着机灵的灰眼睛的小男孩,人虽然坐在教室里,但是心却在外面的世界。

萨缪尔少年时最讨厌而又最感敬畏的就是礼拜天去教堂。这对于向往自由的他来说,简直就是活受罪。在去教堂之前,首先要洗漱干净,穿戴整齐,一路上还要规规矩矩的。然后在教堂里端坐着,听上一两个小时的乏味的布道。

在牧师那充满激情的布道声中,萨缪尔总显得有些心不在焉,想着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打瞌睡。但是,无论他怎么不愿意,他知道在牧师做祈祷时,一定要保持安静。

有一次,正当牧师专心致志地做祈祷时,一只小飞虫落在了萨缪尔前面人的后背上。只见这只小飞虫的两只前腿一上一下互相搓来搓去,一会儿又伸出两只前腿抱着头,好像在拉着自己的脑袋。萨缪尔有些担心地觉得它的脑袋和身子就要分家了,它一会儿又用后腿去梳理翅膀,小飞虫旁若无人地做着这一切,仿佛这里是一个十分安全的地方。

萨缪尔只给了这只小飞虫一小会儿的安全时间,他慢慢地伸出手去,小飞虫顷刻之间已经被他抓在了手心里。这时,旁边的妈妈看见了,叫他把小飞虫放掉。

小萨缪尔讨厌去教堂,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躲掉。为此,妈妈时时要考察萨缪尔是否去过教堂。她会问他当天讲的是《圣经》上的哪一段。于是萨缪尔就自己挑上一段,背给她听。这招一直能蒙混过关,直到有一次他背的内容与上了教堂的邻居说的不一样,才彻底败露了他的谎言。于是,小萨缪尔就采取其他办法,以对付妈妈更加严格的检查。

拥有纯真的情谊

转眼,萨缪尔该上小学了。乡下的小学,离萨缪尔姨夫家的农庄只有4.8英里。学校在林中一片新开的地方,能收25个孩子。

夏天,孩子们一般一周上两次学,趁早上天气凉爽,沿着林中小道走去。傍晚的时候,在暮色中回家,避免了炎热的困扰。学生们都把中午的饭放在篮子里,有玉米饼、乳酪,还有其他一些好吃的东西。中午,大家都坐在树荫下吃午饭,这是萨缪尔所受教育的一部分。

实质上,在佛罗里达私立乡村小学校的学习生活,对萨缪尔来说是非常短暂的。然而,这十分单调乏味的宗教信条教育和宗教的虚伪性,却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30多年后,马克·吐温在他的著名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里,塑造了一个专门和学校校长、教堂牧师作对的儿童汤姆·索亚,通过这一艺术形象,表达他对否定人性、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宗教教育的强烈不满。

少儿时,萨缪尔有几个很好的玩伴,最要好的朋友就是威尔·鲍温,他比萨缪尔小6个月,萨缪尔想出的许多异想天开的玩法,都得到了威尔·鲍温的热烈响应。约翰·布里格斯比萨缪尔小一岁半,玩起来很具有冒险精神。汤姆·布兰肯希普,比萨缪尔大4岁,是小朋友们最羡慕的人。

汤姆的母亲早就去世了,父亲是一个酒徒,他挣来的钱全被自己送进了酒馆老板的腰包里了。因为他无法改变当时的恶习,致使家庭生活十分困窘。汤姆的父亲只好带着8个孩子,挤在了克莱门斯家紧邻的一座牲口棚里。

因为没有钱,汤姆总是衣衫褴褛的,他没有衣服,也没有鞋子穿。同时,他也不用上学、上教堂,可以随心所欲地到处玩。镇上的大人不让孩子们跟汤姆玩,汤姆毫不理会。密林、大河,让汤姆拥有很多的聪明机智,他会在树林里捉小动物,在田野里采野果,到河边钓鱼或者下河游泳。汤姆待人很和气,又有那么多让人兴奋不已的本领,所以萨缪尔和小伙伴们都非常喜欢同他做朋友。

为了离开枯燥的学校,逃学对萨缪尔来说就是一件经常的事。有一次,萨缪尔和小伙伴们跑到了镇后的霍立第山上,那上面有一块孤悬着的巨石。他们设法掏空了巨石四周的泥土,然后一起用力将巨石推下了山崖。

巨石瞬间冲下山去,一路上发出“轰隆隆”的声响,速度也越来越快。最后,这块巨石一下子冲进了镇上一家铜匠铺里,把铺子砸了个乱七八糟,好在没有伤到人,否则,萨缪尔和小伙伴们就闯下了大祸。

还有一次,因为逃学,萨缪尔被妈妈罚去刷围墙。围墙有30米长,比他的头顶还高出许多。他把刷子蘸上灰浆,刷了几下,一看,刷过的部分和没刷的相比,就像一滴墨水掉在了一个球场上。于是他灰心丧气地坐在了地上。

这时,萨缪尔的小伙伴桑迪提了一只桶跑过来。萨缪尔灵机一动,对桑迪说:“桑迪,你来给我刷墙,我去给你提水。”他建议说。

桑迪有点动摇了。于是,萨缪尔又说:“还有呢,你要答应,我就把我那只肿了的脚指头给你看。”

桑迪经不住诱惑,于是就好奇地看着萨缪尔解开脚上包的布。可是,最终桑迪还是提着水桶拼命地跑开了,因为萨缪尔的妈妈正在瞧着呢。

随后,萨缪尔的另一个伙伴罗伯特走过来,嘴里还啃着一只大苹果,引得萨缪尔直流口水。突然,萨缪尔十分认真地刷起墙来,每刷一下,都要打量一下粉刷的效果,就像大画家在修改作品一般。“我要去游泳。”罗伯特说,“不过,我知道你去不了。你得干活,是吧?”“什么?你说这叫干活?”萨缪尔大叫了起来。“要说这叫干活,那它正合我的胃口,哪个小孩能天天刷墙玩呢?”萨缪尔边说边卖力地刷着,一举一动都显得特别的快乐。

罗伯特看得入了迷,觉得吃苹果也不那么有味道了。于是,罗伯特急切地说:“嘿,让我来刷刷看。”“我不能把活儿交给别人。”萨缪尔拒绝了。“我把苹果核儿给你。”罗伯特开始恳求。“我倒愿意,不过……”萨缪尔犹豫着说。“那我把这苹果给你!”罗伯特更加急切地说。

小萨缪尔终于把刷子交给了罗伯特,自己则坐到阴凉处吃起苹果来,看罗伯特为这来之不易的权利刷着墙。

一个又一个男孩子从这里经过,高高兴兴地想去玩,但是他们看到罗伯特那么用力地刷墙,他们都来了精神,个个都想留下来试一试刷墙的滋味。

为此,小萨缪尔收到了不少交换物:一只独眼的猫,一只死老鼠,一个石头子,还有4块橘子皮。

在萨缪尔10岁那年的夏天,麻疹病在汉尼巴尔镇蔓延,夺去了许多幼小的生命。胆战心惊的母亲们都把自己的孩子关在了家里。

对于这种隔离,萨缪尔简直是烦透了。他甚至想快点被传染上,不管是吉是凶,赶快脱离这种在死亡威胁下的难挨的生活。

一天,萨缪尔偷偷地离开家,溜进了正患麻疹病的好朋友威尔·鲍温的家。正当他东张西望地怕被人发现时,鲍温太太便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严厉地教训了一顿他后,把他赶了出来。但是,萨缪尔仍未死心,他再次溜了进去,趁人不注意潜入了威尔的病房,随后他一动不动地躺在了奄奄一息的好朋友威尔的身边。

结果,萨缪尔被鲍温太太发现了,她十分生气地把他从床上拽了起来,然后紧紧地揪住他的衣领子,把他押送回家,交给了他的母亲。可是,母亲洁恩对这个狼狈不堪的不听话的孩子,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他总是这样的调皮,让人实在是很费心。

不久,萨缪尔便得了严重的麻疹,医生在看过后,说他也无能为力了。在为小萨缪尔祈祷时,医生把一袋袋发烫的灰撒在了他的胸膛上、手腕上,也撒在了他的膝盖上。令大家感到异常惊讶的是,在这种方式的祈祷中,萨缪尔竟然奇迹般地活过来了。这场劫难,让萨缪尔始终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爱搞恶作剧的孩子

夏天,萨缪尔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河边。他和小伙伴们用自制的鱼钩钓鱼,或者在河里畅游一番,从河底抓起一些石子瓦片或其他杂物,来比试本领。

萨缪尔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游泳健将,他曾被淹过好几回。有一天,萨缪尔在一根松散开的原木上玩耍,他还以为原木是绑在木排上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原木一歪,他就毫无防备地掉进了熊河之中。萨缪尔两次没进了水里,当他露出水面后,就要第三次致命地没入水中时,他的手露出了水面,正好让一个路过这里的女奴一把抓住了,并把他拖上岸来。

然而,不到一个星期,萨缪尔又掉进水里去了。恰在这时,有一个学徒走了过来,他见情况紧急,于是往水中纵深一跃,就潜下水去,在河底里到处摸,终于找到了萨缪尔,把他拖出了水面。把萨缪尔拖上岸后,这个学徒又把他肚子里的水挤出来。就这样,萨缪尔又逃过了一劫。

此后,在萨缪尔学会游泳以前,他7次掉进了水里,都险些丧命,1次在熊河,6次在密西西比河。

但是,落水的危险经历对于喜欢冒险的萨缪尔来说,并没有对他产生多大的影响,但却引起了母亲的高度警惕。母亲洁恩把河湾划为禁区,把萨缪尔的衣服领子用针线缝好。而萨缪尔却总有对付妈妈的办法,他下河游过泳后,用事先预备的针线把领子重新缝好,以躲过妈妈的检查。

有一回,萨缪尔已经接受了母亲严格的检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一直坐在一边看书的弟弟亨利,突然间插话说:“妈妈,您缝他领子时用的是白线吧!”“白线?对啊,我用的是白线啊!可现在你领子上缝的是黑线!”如此一来,这次是真的躲不过去了,萨缪尔被妈妈当即揍了一顿,外加星期天晚上到教堂去。

对于比他小两岁的弟弟亨利揭发自己所犯的失误,小萨缪尔总想找机会报复一下。在屋外有一个扶梯通过二楼的后面。有一天,萨缪尔指派亨利做一件事,于是亨利就拿了一只铁桶去了。萨缪尔知道他要爬这个楼梯,于是他就走上去,从里面将门反锁起来。

然后,萨缪尔下楼来到园子里。此时,园子刚刚被犁过,遍地都是结实的泥土块,萨缪尔很快收集了不少土块。随后,他拿着这些泥土块,埋伏在楼梯口。萨缪尔在那里静静地等着,等到亨利上了楼梯,走近楼梯口,实在无法逃脱时,萨缪尔就朝他扔泥块。

此时,亨利只能用铁桶抵挡陆续飞来的土块,可是怎么也挡不住,因为萨缪尔打得很准。有一些泥块还打在了屋檐板上,这就使得妈妈不得不出来,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为了逃脱惩罚,萨缪尔解释说,他只是逗亨利玩的。一听这话,妈妈和弟弟马上都追赶他,然而萨缪尔却能迅速地爬过高高的木板栅栏,逃之夭夭了。

亨利虽然是一个老实听话的孩子,但他有时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会趁萨缪尔不注意的时候,攻击他,而亨利这回用的却是石块。

马克·吐温后来回忆说,在遭到“袭击”后,他的脑袋边上肿起一个大包来,像阿尔卑斯山上的马特霍恩峰一样。当萨缪尔到妈妈那里去告亨利的状时,妈妈却并未对他表示丝毫的同情。

马克·吐温在谈及这些事情时,他说:“我想,她的想法是像这类事,如果我能多遇到一些,最终会使我改好的。”

亨利是一个很乖很听话的孩子,他从来不偷糖吃,而是公开到钵子里去取。妈妈相信,如果她不在旁边看着,亨利是不会拿糖吃的,但是她倒是怀疑萨缪尔会在她不在时去拿。

有一天,妈妈不在房间的时候,亨利从妈妈那珍贵的老式英国糖钵里拿了糖,不小心把糖钵给打碎了。这使萨缪尔感到很高兴,因为他终于找到了告亨利一状的机会了。

等到妈妈进来时,看见打碎的钵子,她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了。萨缪尔故意保持沉默,等待着妈妈的发问。可是她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什么也没说,而是用她那针箍在萨缪尔的脑袋上猛击了一下,这让萨缪尔从头到脚都感到很痛。

因为受到了冤枉,萨缪尔大声地跟妈妈辩解着,以为妈妈会因为错怪他而感到羞愧,期待着她会有一些懊悔的表示。可是妈妈却无动于衷地说道:“没有什么,这算不上什么。你反正会做些让我看不到的事,这是你应得的。”

后来,马克·吐温把打破糖钵的事情,详细地写在了《汤姆·索亚历险记》里。不过,这件事的结尾有一点儿改变,就是菠莉姨妈了解到不是汤姆打破糖钵之后,感到很内疚。马克·吐温也许想通过这种叙述说明,坏事不一定总是坏孩子干的。

萨缪尔不仅淘气,而且还对许多朋友搞过近乎残酷的恶作剧。有个叫吉姆·沃尔夫的孩子曾在萨缪尔家生活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吉姆·沃尔夫快17岁了,他是谢尔比维尔人,那是个小村子,离汉尼巴尔有八九十公里。吉姆带来了当地人的温柔、文雅与朴素的性格。

吉姆十分老实,他最害怕的就是黄蜂。有一天下午,萨缪尔发现吉姆卧室的窗上爬满了黄蜂,于是他就计上心来。吉姆总是靠着窗户的那头睡的,于是萨缪尔将床单掀过来,忍着叮蜇的疼痛,将黄蜂赶下来,然后用床单盖好,随后在床的中央划了一道深深的界线,把它们困在吉姆常睡的那一边。

到了晚上,萨缪尔提议和吉姆一起睡,吉姆很高兴地答应了。萨缪尔先上了床,弄清自己要躺下的位置,随后趁着吉姆准备上床时,把蜡烛吹灭了。吉姆一边上床,一边和他闲扯了几句,可萨缪尔什么都无法回答,因为他正用被子堵住嘴巴,使自己不至于笑出声来。

突然,吉姆的身子抽动了一下,接着又是一下,吉姆捂住了口,用手摸索了几下,然后又“哎呦”地大叫一声。萨缪尔当然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可是他尽量避免发出声音,因为一张口就会笑出来。“床上有什么东西,快把灯点上。”吉姆急切地说。

萨缪尔下床把蜡烛点燃了。吉姆掀开床单,对着烛光一看,“啊?!黄蜂!”他大惊失色地叫着,一边狠狠地将可恶的黄蜂打个稀烂。

此时,萨缪尔实在是忍不住了,在床上闷声地笑起来。吉姆朝他看了一眼,但没说什么。打完黄蜂后,吉姆吹灭了蜡烛,上床睡觉,假装没事似的。

然而,做了亏心事的萨缪尔却怎么也睡不着,也不知过了多久,他终于进入了梦乡。可是,到了半夜,萨缪尔突然感到身上有什么东西压着,他被弄醒了。睁开眼一看,原来吉姆正用力抵住他的胸口,使劲地揍他。

萨缪尔再也忍不住了,他放声地大笑起来。但是,笑的同时,他也必须承受痛打后的浑身疼痛。

当然,萨缪尔年少时搞得恶作剧有很多。在他的记忆中,他讲幽默故事的第一位听众是吉米,讲的是关于吉姆·沃尔夫和猫的故事。

吉姆长得有些文弱,为人可靠、诚实,又有些怕羞。在女性面前,他总是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即使在萨缪尔的善良的妈妈面前也是如此,更别提跟女孩子们说话了。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萨缪尔的姐姐帕梅拉举行一个青年男女参加的糖果会。萨缪尔和吉姆没有参加这个聚会,而是早早地上床睡觉了。吉姆房间的屋顶上的积雪已经有20厘米深了,雪冻起来,就像玻璃一样光滑。

在屋檐下,爱闹爱玩的年轻男女把装有饮料和滚烫的糖食的托盘放在冰冻的地上凉一凉,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的,好不热闹。

屋脊上是猫们经常聚集的场所。这时,一只老猫爬到了烟囱上,不停地叫了起来,让萨缪尔实在睡不着了,于是就来到了吉姆的房间。吉姆此时也没有睡着,正在为讨厌的猫叫声而生闷气呢。

一看吉姆的情形,萨缪尔的头脑中又产生了一个鬼主意。他以嘲笑的口吻问吉姆:“你为什么不爬出去把猫赶走呢。”

一听这话,本来已经心烦的吉姆就真的发脾气了。他一把抓住萨缪尔的棉线袜子,动手把窗子推上去,怒气冲冲但又有些声音颤抖地说道:“你以为我不能!请你看看你在责怪什么,我才不在乎你怎么想呢。我现在就给你点儿颜色看看!”

可是,窗子总是往下掉,这下吉姆更火了。于是萨缪尔说:“没关系,我帮你托住好了。”其实,萨缪尔只是一心想看吉姆的好戏。

只见吉姆小心翼翼地爬了出去,贴着窗口,站稳了脚,然后沿着光滑的屋脊,小心谨慎地爬着往前走。那些可恶的猫,正在烟囱上直直地坐着,不时地打量着这个男孩子,但却丝毫没有准备逃跑的意思。

当然,此时正在葡萄顶棚下玩耍的年轻人对屋顶上所发生的事情并不知晓。再看屋顶上的吉姆,他每前进一步,就要滑倒一下。但是,他依然坚持着往前爬。最后,他终于能够得着这些讨厌的猫了。吉姆稍微歇了歇,然后小心地站起来,随即朝那些靠得很近的猫一抓。结果猫轻巧地躲开了,没有被抓住。

但是,吉姆由于用力过猛,身体瞬间失去了平衡。只见他四脚朝天地“刷”的一下从屋顶往下冲,然后冲过枯藤,最终掉进了那14个盛着滚烫糖食的托盘里。

此时,正在说说笑笑的年轻人,被这从天而降的物体吓了一大跳,一时间混乱起来,只听见姑娘们一声声的尖叫。吓得不轻的吉姆赶忙爬起来,冲上了楼梯,只见糖水还在不时地从他的身上滴落下来。

第二天早晨,萨缪尔就迫不及待地把这段趣闻讲给小伙伴吉米·麦克丹尼尔,吉米听后,乐得前仰后合。萨缪尔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得意过。

长大后的萨缪尔写了许多有趣的小说,讲了许多幽默的故事,人们听后,总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

多年以后,《星期日信使》周刊邀请已成名的马克·吐温写些文章,于是他就写了《吉姆·沃尔夫和猫的故事》,他因此还赚到了钱。

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一两年后,《吉姆·沃尔夫和猫》被人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