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校史(1983-2013)(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17:46:46

点击下载

作者:陈文贤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校史(1983-2013)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校史(1983-2013)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校史(1983-2013)作者:陈文贤排版:吱吱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7-01ISBN:9787562492429本书由重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正值酒泉市大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统筹的“活力能源之都、多元文化圣地、丝路绿洲明珠”之际,酒泉职业技术学院跨入了“而立”之年,走过了自己不平凡的三十年历程。值此建校30周年之际,学院秉承“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原则编写校史,回首学院办学历史,缅怀前人业绩品格,总结宝贵经验,激励后人奋发有为,去开创学院新的辉煌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天的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始于酒泉地区最早创办的全日制高等专科院校——酒泉教育学院。从1983年学院招收首批学员起,学院先后顺利通过甘肃省教委、国家教委的验收,为酒泉地区基础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1996年12月,中共酒泉地委决定将酒泉教育学院和甘肃广播电视大学酒泉地区分校合并;2001年6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在酒泉教育学院和酒泉地区工业学校基础上建立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其后,学院陆续整合了酒泉职业中专学校、酒泉农林科技学校、酒泉市财经学校,圆满地完成了由师资培养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能转变。为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学院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凭借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以及国家对西部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于2008年以“重点扶持院校”身份,跻身国家示范高职建设计划。2010年,教育部和财政部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又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学院荣幸地被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单位,在甘肃省乃至全国有了一定影响。2011年6月,经省委批准,学院升格为副地级院校。至2013年8月,骨干院校建设项目顺利完成,也恰逢学院走过了三十个春秋。学院三十年的发展见证了酒泉地区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

悠悠三十载,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三迁校址,六校融合,海纳百川,万流归宗。学院于顺境时谋发展,处逆境中图崛起。从最初借酒泉师范附属小学平房办学起到今天,占地2100多亩,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到2.11亿元;从第一批37名学员入校到今天,全日制在校生增加到9000多人;从首招数学教育专业到今天,开设高职专业59个,涵盖风能、太阳能、热能三大领域,其中,能源动力、机械制造、电力电子三大板块的新能源特色专业群已成为学院的特色和品牌。学院从地处西北一隅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与马来西亚斯坦福学院开展了学生海外实习交流,与爱德基金会合作引进外籍教师,与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合作成立了赛德尔基金会中国西部教育发展中心,先后有外籍教师56人(次)来学院讲学、支教,学院领导、教师46人(次)赴境外学习、培训。学院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学校已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学校,社会声誉大幅提高。

风雨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三十年只是短短一瞬间,但对学院而言,却是历经艰难、竭力奋进的三十年,是稳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学术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社会的三十年。作为一所地方性高等院校,学院始终扎根于酒泉这片热土,虽然存在着与发达地区差距大、人才缺乏和易于流失、远离经济和文化中心、经费来源相对单一等诸多不利因素,但学院始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酒泉、面向甘肃、辐射西部,紧紧围绕新能源、旅游、特色农业等三大地方主导产业,坚持“四匹配一提升”的办学思路,自觉肩负起引领区域社会文化、为甘肃省和酒泉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历任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以“扎根大漠,荫泽苍生、不畏艰辛、顽强生长”的沙漠生命之魂——胡杨精神凝练酒泉职院师生开拓进取、上下求索的精神风貌,确立了“修身笃学,精艺尚能”的校训,“勤学善悟,学做合一”的学风和“严谨治学,科学施教”的教风,为学校积累了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之源,也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赢得了国家、地方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及赞誉。

回首三十年的这段历史,既引以自豪,又发人深思。学院之所以有今天,之所以能得到跨越式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首先,在于世纪之交超前、正确的政府决策。超前决策主要指酒泉市委市政府关于院校合并和校区搬迁的决定。合并后的学院聚集效应十分明显,多门类多专业的格局带来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互补效应,规避了专业招生因行业兴衰而大起大落的风险,整个职业教育出现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新校区的搬迁更是为学院后来的规模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

其次,在于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关键领导的关心、支持。在申请和建设示范校项目时,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港澳台办余彬处长、财务司的华成刚处长、高职高专处范唯处长等领导,给予学院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在国家两部审查落选的情况下,是郝远副省长亲自出面,积极协调,为学院争取了示范校项目。省教育厅党组书记、主管高教的孙杰副厅长是学院新能源专业建设最有力的支持者,助力提升了学院在全省教育界的地位和影响。学院在发展高职教育的十年中,经历了五任市委书记和市长的领导,陈宝生、杨育荣、李沛文、盛世高、安邕江、李建华、陈春明、塞力克、郭益寿、狄生奎、杜志学等市级领导,郝德生、王立智等市教育局领导对学院重点工作高度重视,亲临学校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树立了机关服务基层的好榜样。酒职院的所有人,都会永远铭记他们对学院发展、建设给予的关怀、指导和帮助。

学校三十年来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的繁荣,还归功于全校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归因于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和奉献。我们的教师经历了市场经济对成人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冲击和洗礼,练就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在学院一次次重大的建设任务中,全体教师凝心聚力,竞争向上,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为学院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特别是一批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年轻干部,在学院的新校区建设、教学水平评估、示范校建设、新能源特色专业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中,团结、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冲锋陷阵,奋力拼搏,取得了一次次辉煌的成就,使学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在此,谨向曾经为学院建设、发展作出过贡献的历任党政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表示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追昔抚今,我们还应该牢记、感谢始终关心、帮助学院的校友及各界朋友、组织及众多合作伙伴们。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他们的持续关注,通过学术交流、讲学、合作研究、联合培养人才等多种方式,在不同时期他们从智力、财力、经验等各个方面给予学校极其宝贵的支持和帮助,使得学院不断进步。这些帮助和友谊,我们心中藏之,何以忘之。我们将把各界朋友的厚爱化为强大动力,努力谱写学校发展的崭新篇章。

学院组织编写的《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校史》本着以时为序,以史为鉴,远略近详的原则对学院各时期的管理体制、人事更迭、教学业绩、科研成果等做了全面的描述。其成书,必将使更多的人认识学院、了解学院,从而更加热爱它、护惜它,为它的发展和明天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校史》即将付梓之时,谨以此与全校师生员工共勉!酒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陈文贤2013年8月第一章总述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国家级技术开发区——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发展迅猛、前景广阔的甘肃酒泉风电装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是东起兰州、西至乌鲁木齐2000多千米辽阔地域高职教育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学院于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在酒泉教育学院和酒泉地区工业学校基础上成立,与甘肃电大酒泉分校合署办公。2003—2005年,相继整合酒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酒泉农林科技学校、酒泉市财经学校等职教资源,步入转型跨越发展时期。2008年,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扶持院校;2010年,跻身该项目“骨干高职”首批立项建设单位;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甘肃省首批试点高校之一;2012年,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省级验收;2013年,挂牌成立“兰州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酒泉)”,先期开办应用型本科专业2个,初步架构起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一体化办学格局。

校园占地2115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馆藏图书39.81万册,固定资产2.11亿元。设置“七系(新能源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生物工程系、旅游管理系、经济管理系)、一校(酒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三部(继续教育部、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11个教学部门。依托优质企业,开辟战略性校外实训基地169个;建成新能源、机械制造、化工、土木工程、农林、旅游烹饪、汽车技术、电工电子、经管、信息技术等校内实训基地(中心)10个、实训室(实训车间)93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逾6000万元。在编教职工423人,专任教师31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5人,高级职称比29.7%;硕士学位82人,硕士比26.2%。聘用教职工189人,其中教师132人。拥有“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3个,获评“全国模范教师”2人、“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人;取得甘肃省教学成果奖3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甘肃省“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等14项;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11门、院级53门,开发特色教材30余部。

现设高职专业59个,开办49个,涉及材料与能源、生化与药品、农林牧渔、旅游、财经、土建、制造等13个专业大类、30余个二级类专业。拥有“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个,入选“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形成了以新能源为品牌,以化工、土木、制种、机电、旅游及财经等为支柱,各专业门类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架构了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重点专业梯状体系。全日制在校生9132人(其中高职6952人),电大等成人在册生5927人,总体规模逾1.5万人,达到建校以来最高水平。截至目前,累计培养各级、各类学历人才10余万人。

与此同时,学院以创建全国知名高职院校为目标,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为抓手,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影响显著提升,先后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绿化模范单位”等多项荣誉,逐步奠定了区域性职教龙头的地位。第一节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创立和发展

一、酝酿初创期(2001—2002)

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科教兴省战略,认真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优化和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及服务区域经济,自2000年起,酒泉教育学院领导班子把筹办高职学院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经过深入细致地探讨和多方努力,在省教育厅和酒泉地区行署的领导下,与酒泉市工业学校就联合创办“敦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设想达成共识,在省教育厅科教处的具体指导下,共同起草了申办高职学院的论证报告。

2001年1月,酒泉地区行署批复(酒署发〔2001〕7号),敦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和筹建委员会成立。2月,按酒署发〔2001〕37号(酒泉地区行政公署)、酒政发〔2001〕34号批复精神,酒泉教育学院周边土地统一规划为“敦煌学院”建设用地,具体界址为:肃州路以东,富康路以南,解放北路以西,敦煌路以北,面积约330亩。2月12日、20日、26日,省教育厅计建处、省政协教科文委专家组和省高等职业学校设置专家评估组先后就设置敦煌职业高等技术学院的基建规划、基本办学条件等情况进行了考查论证。5月9日,行署常务会议决定将原酒泉天宏糖业有限责任公司不属于破产的总计500万元资产和公共绿化用地一次性划拨学院,用于发展地方高职教育。

2001年6月2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第四十五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撤销酒泉教育学院和酒泉地区工业学校建制,在两校基础上建立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系酒泉地区行政公署领导下的正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转型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承担原酒泉教育学院师范类培养、培训职能。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的成立,开辟了酒泉市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天地,同时也给学院转轨、过渡、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课题:经费不足,教学条件设施还不适应高职院校的要求;教职工来自不同办学理念、办学层次的学校,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也深浅不一。为解决这些问题,2001年4月,学院领导曾提出“内抓管理、外抓联合、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高职学院办学思路。8月,学院召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转变观念,办好高职学院”为主题的研讨会。经过热烈的讨论,达成共识,确定了“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新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并适度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高职教育储备生源,积极创造条件,建立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立交桥’;继续承担师资培养、培训职能;并适时开办本科教育,立足酒泉,辐射周边,面向全省,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路。

2002年6月3日,两校完成实质性融合,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学院在南、北两个校区同时办学。原酒泉教育学院为北校区(酒泉市南郊解放路西侧41号),原酒泉地区工业学校为南校区(酒泉市南郊解放路36号)。

2002年6月24日,中共酒泉地委决定赵廷佐同志任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成仁同志任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董廷祥同志任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李宗绩同志任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伍元庆同志任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6月28日,学院设置下属机构16个,其中:职能部门3个,教辅部门3个,教学部门10个。

鉴于合并后的办学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经学院研究,报请市政府,2001年6月,酒泉市政府划拨原酒泉地区糖厂以南解放路东侧戈壁滩654.09亩土地作为学院新校区建设用地。至2002年,市政府又陆续给学院划拨259亩土地用于新校区建设。

二、资源整合期(2003—2005)(一)校园建设

2003年1月18、19日,酒泉市政府在兰州召开敦煌大学(即酒泉职业技术学院)规划设计方案招标会,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标,由此,学院新校区建设规划基本确定,从2003年4月开始了新校区建设。

截至2004年9月,新校区完成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水房、浴池、学生服务中心、礼堂等建设项目共计40057平方米,占一期工程计划建筑面积的76.26%;并实施了校园道路地面硬化、绿化工程和水电暖管道铺设、围墙等工程。以上工程累计投资6880万元,2004年已付工程款2100万元,占完成投资的30.52%。(二)校区置换

2003年12月12日,为了学院整体发展和科学管理,酒泉市政府决定将市委党校与学院北校区进行整体置换,学院北校区划转党校作为新校址,原党校校址划转学院开办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学院补偿680万元;同期,将酒泉农林科技学校100亩校园建筑物和土地整体划转酒泉军分区做民兵训练基地,市财政为学院补助200万元,并将军分区城郊农场68亩耕地划拨学院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将酒泉财校97亩校园建筑物和土地整体划转肃州区用于举办高中和中职教育,市财政和肃州区财政补偿学院800万元;2004年4月6日,将学院新校区西侧、毗邻解放路的肃州区中心粮库151.94亩土地及附属物划转学院,用于学院向解放路开大门和通道,学院为粮库补偿搬迁费240万元;2004年9月29日,学院与良信公司达成协议,将其位于学院北侧、公园西侧的约40.8亩土地和建筑与原工校校园北侧、解放路东一宗空地等面积交换,学院为良信公司建筑物补偿250万元。(三)院校整合

2003年5月1日,酒泉市政府研究决定将酒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分割上划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原酒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酒泉职业中学)牌子同时归属学院。6月5日,酒泉农林科技学校、酒泉市财经学校、酒泉市卫生学校等3所中专学校分别加挂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科技分院、财经分院和医学分院牌子。7月,学院顺利通过甘肃省教育厅首届高职毕业生教育教学质量合格评估,被评为全省同年设置的七所高职院校中发展态势最好的院校之一。

12月10日,酒泉市财经学校划归学院管理,实行一套班子、统一财务、统一管理的体制,对外继续保留酒泉市财经学校的牌子。2004年9月,农林科技学校并入,对外仍保留农林科技学校牌子;10月,改组为农林教学部,下设农学系、园林园艺系、畜牧兽医系。2005年2月,酒泉市财经学校改组为酒泉职业技术学院财经部;3月,财经部从原酒泉市财经学校校区整体搬迁至新校区(解放路66号)。至此,酒泉职业技术学院资源整合基本完成。(四)内部机构和管理整合

为适应学院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市委、市政府对学院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2003年12月15日,任命陈文贤同志担任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19日,任命陈文贤同志任酒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新一届领导班子本着“学院把握发展方向,进行宏观管理,日常管理重心下移教学部,强化教学部管理职能”的原则,整合了内部机构。2004年3月3日,成立了党委办公室、组织人事处、团委、院长办公室、教务处、招生办公室、计财处、总务处等8个党政机构,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图书馆2个教辅部门,公共教学部、理工部、成人教育部、中专部等4个教学部,其中中专部兼挂酒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牌子,成教部兼挂酒泉电大分校牌子。2004年10月,增设农林教学部(原酒泉市农林科技学校),2005年2月,增设财经部(原酒泉市财经学校)。

从2004年3月到2005年8月,随着机构的调整重置,学院党委先后重新配备中层干部34人。

2005年9月27日,为适应院校整合形势,加快融合步伐,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和特点,学院进一步调整内设机构,撤销了原有的公共、理工、农林、财经、中专及成人教育等教学部,设立了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旅游管理系、机械工程系、生物工程系、中专部、公共课教学部、继续教育部等8个系(部),并从专业建设出发,对原有277名专任教师进行了优化整合:高职(高专)系列设置专任和双肩挑教师224人,其中专任教师181名,使高职系列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了100%;学院还努力改善高职(高专)系列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通过争取政策支持,完成高校教师职称转换共94人。通过以上措施,减少了管理环节,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从体制上加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2004、2005年,学院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本着“精简效能、结构优化、职位挑战”原则,完善了待岗制和内退制度;确立了院、系(部门)双层管理的财务工作机制,建立了与分部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教育教学督导及教学管理制度,强化了教务处及各教学部门的督导职能;制定了《学生教育和管理办法》和《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安全值周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为整合阶段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改革发展期(2006—2013)(一)深化改革,强化管理

1.领导及机构变化

这一阶段,院级领导人事变化较大。原有领导班子成员秦定国、李宗绩、李成仁、马保忠、伍元庆、董廷祥等相继退休;易志军、王延植、马明远、王婧等先后从外单位调入,补充进学院领导班子;另有本院一些中层领导如魏成菊、吴建春、许军、薛仰全、王长荣等,经过组织部门的考核被任命为学院新领导。

2006年1月3日,根据市场需求和学院的实际情况调整或重新设置一些部门或系(部),成立了7个党政部门、2个教辅部门、8个教育教学部门。从2007年到2011年,又陆续撤并、新设一些部门。截至2013年7月,学院共设有10个党政管理部门、11个教学系(部)和2个教辅部门。

2006年以来,学院陆续调整了何敬东等正科级干部22名和魏旭江等副科级干部24名;任命了吴建新等正科级干部6名和周小刚等副科级干部8名。截至2013年7月,学院共有中层干部60名,其中正科级28名,副科级32名。

2006年,学院还申请在校园东侧划拨实训基地建设用地593亩。从2001—2006年,学院陆续增加建设用地,使校园面积达到2115亩,为学院的后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出台重大管理措施(1)积极稳妥地推进了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调整内设机构。对继续教育部内部机构和岗位设置着重突出电大职能;对中专部的调整是转变了职业中专管理体制,释放了其自主发展能力和空间。二是制定了学院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完成了党政部门定编、定岗、定待遇的三定工作,完成了对锅炉房的承包经营和公寓辅导员、图书管理员、总务干事、教务干事、水电维修等16个岗位的竞争上岗工作,为下一步全面铺开人事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三是推进了后勤改革,实现了社会化、专业化管理。(2)加强了对专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

制定、完善了教师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改善了教师职称结构;改善教师学历结构和学源关系,选送教师在职进修硕士学位、国内外短期培训;规范了兼职教师聘任工作。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外聘副高以上专家;引进大学生;强化了“双师”素质建设,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有效提升了教学团队素质和教学能力。(3)强化了目标跟踪管理

将主要工作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具体责任人;每月坚持进行一次布置和检查,年终综合考核兑现奖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通过提高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的分值比重,真正把系(部)工作的重点引向了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4)进一步完善了院、系(部门)双层管理的财务工作机制

适时扩大了经费支出包干的范围,将教学经费核实到系(部),由各系(部)统一管理、使用,有力地保证了教学需要。同时,将这一做法推广到机关各部门;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预算、决算及审计工作,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有效保障了有限资金的合理流向,提高了经费的使用效益,推动了节约型校园建设;加强了财产管理。完成了院校合并后的财产清理登记工作,建立健全了由总务处统管、各部门分工负责的财产管理机制,提高了资源利用率。(5)加强了教学管理

一是补充完善《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规划》、《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教务管理制度47项,初步建立了符合高职教育规律、有利于教学质量建设的特色化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二是加强了实践教学管理,建立了“三阶矩阵”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三是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确立了院系两级督导管理机制。(6)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不断强化学生教育管理

一是注重对学生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院系两级管理力量密切配合,严格执行学院学生管理工作量化细则,从思想政治教育、纪律、安全、卫生、宣传、学生公寓管理、违纪情况等方面,对各系(部)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量化考核,并定期进行监督,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二是建立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院勤工助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临时补贴、各教学系奖助学金为主的大学生奖助体系,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并且加强了对评优树模、学生安全责任保险、医疗保险等工作的管控,切实维护学生合法利益。(7)加强了对招生就业工作的管理

制定了符合学院实际的招生就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机构作用;改进了招生专干管理模式。招生专干招生季节(每年3至8月)在招生就业处管理下承担招生任务,非招生季节(每年9月至次年2月)挂靠系(部)专门从事就业工作,年终由招生就业处和各系(部)分别考核。同时,将留档数、报到率与招生专干考核挂钩,切实规范了招录行为和新生报到流程,确保了录取工作零差错率。(8)以法制教育为依托,扎实开展综合治理

一是坚持把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纳入各个管理环节。修订了学院“五五”普法规划、印发了普法计划、组织了普法考试、开展了法制宣传月活动,举办法制宣传专栏、组织全院法制教育报告会、法律知识讲座。二是加强校园安全稳定防范措施。制定和完善了《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反恐怖袭击应急预案》等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层层签订了《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禁毒责任书》、《消防安全责任书》,做到了管理重心下移,责任落实到位;开展安全管理检查,举办内保人员培训班,组织消防安全和治安安全培训班;加强了安全保卫力量和治安巡逻,落实了综合值班管理责任制和值周通报制度,注重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三是完善了卫生管理、食品安全、供暖质量监督等民主管理机制。举办了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消防知识、重大事件应急知识等讲座,补充、更换和维修消防设施设备。(9)加强了项目运行管理(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二)迎接教育部第一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学院于2004年向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正式提交了接受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申请。2006年,省教育厅将学院作为2007年试点评估院校上报国家教育部。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学院为达到或超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良好”标准,实现“保良争优”的评估目标,实施了以下迎评措施:

1.健全机构,明确责任

在酒泉市政府评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学院成立了以院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的迎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院评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决策实施及督查工作;成立了学院“迎评工作办公室”,下设了六个工作组,具体负责完成各项迎评工作任务。迎评办公室主任由主管教学副院长兼任,配备了专职副主任。同时成立了以资深副教授、各系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校内自评专家组。学院对上述各迎评组织分别制定了工作职责,做到了职责清楚、责任分明,有效地促进了迎评工作的有序进行。

2.深入宣传,广泛动员

学院进行了4次全院动员,召开迎评专题会议33次,印发13期《迎评简报》及《评估宣传手册》和《学习手册》,全体师生人手一册,还组织了三次迎评知识考试。

3.学习取经

一是请来兄弟院校专家传经送宝;二是先后三次派出有关人员赴省内外取经,参加有关培训班、研讨班学习,使迎评工作不走弯路。

4.制订方案,搜集资料

制订了《酒泉职业技术学院迎接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施方案》,并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南(试行)》和学院实际,将重点办学条件、办学过程中的主要信息点从81条拓展到了260多条,使信息覆盖面增大。按照系(部)层面和学院层面,将指标信息层层分工,责任到人,限定时间,规定标准。

5.加大投资力度,大力改善教学条件

从2005至2007年,教学实验实训场地、设施、设备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407.9万元,分别占年度总支出的48.9%、35.6%和43.6%,年均达到41.9%。扩充了教学行政用房,充实了教学仪器设备,增加了图书存量、空间,提升了管理手段,切实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和体育运动设施;完成了学生餐厅改、扩建和改制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校园绿化和文化建设方案;实施了校园网改造工程。

6.自下而上,有序有效地开展自查、自评、自建工作

采取由系(部)自查提出问题,迎评办从收集原始信息资料中发现问题,专家组从重点检查中归纳问题的方式。针对自查、发现、归纳的问题,迎评办集中领导和专家的意见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先后进行了5轮自查工作。

2007年9月25—8日,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一行7人对学院进行评估。专家组成员通过听取汇报、资料查询、实地考察、深入课堂、座谈访谈,全面考察了学院的办学条件,软硬件设施,教育教学成果。经考察论证,学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各项指标均达到先进水平,被评为良好等次。通过这次评估,学院取得了如下成果:(1)端正了办学思想,形成了以农科为主导、旅游为特色、工科为支撑,农学、旅游、建筑、机电为重点的一批拳头专业。(2)明确了专业建设总体思路,优化了师资结构。

学院紧紧围绕专业建设,按照“抓好一个核心”(建设一支优秀青年专业带头人队伍)、“坚持两个一起抓”(即思想、业务、待遇一起抓,选拔、培养、使用一起抓)、“管好三个层次”(老一代专业带头人、优秀中青年专业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保证四个重点”(确保重点专业、重点课程、重点人员、重点科研项目建设)、“树立五个观念”(名师名匠观念、爱才惜才观念、鼓励冒尖观念、竞争开放观念、人才非全才观念)、“改善六个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源结构、素质结构、性别结构)的总体思路,通过转换、引进、培养、聘请等途径,进一步优化了师资结构。(3)专业建设上:一是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二是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三是推进了专业教学改革。(4)课程建设上:首先,以应用为主旨,重构了课程体系,重组了教学内容;其次,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需要,加强了教材体系建设;第三,加强了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5)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一是以需求带动教学,探索出了“工学交融,全真实习,校企互动,联动培养”的产学研运行机制,确立了订单式、“专业+公司”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学校与企业、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父、学生与学徒的深度融合;二是以岗位资格要求为核心,积极推行“双证”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6)教学管理上:一是加强了制度建设;二是深入开展了“教学主题月”活动;三是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成立督导室,配备专职督导人员,开展学生网上评教活动,强化了教学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四是积极推进考试制度改革,启动学风建设工程,加强考试组织管理,严格了毕业标准和学生成绩考评工作,把奖助学金评定、评优评先直接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实行了违纪追究制和责任连带制,有效促进了学风的根本好转。(7)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素质教育全面加强: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强化德育措施,加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二是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主要载体,广泛开展征文、演讲、歌咏、长跑、书画比赛、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和科技下乡等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增设人文教育选修课或讲座,加强了人文教育;四是启动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工作。(8)优化就业和社会服务,办学效益明显提高。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了“学院统一抓招生,系部分散抓就业,统分结合,责任到人”的就业工作机制;以服务为宗旨,推进了产学研结合。(三)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

1.项目背景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我国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而实施的一项教育工程。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被誉为我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安排20亿元资金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院校除了领导能力领先、综合水平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具有良好的建设环境外,还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力争做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以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引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2010年,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决定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数量,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项目申请

2007年,酒泉职业技术学院首次向省教育厅递交了示范高职项目申请,开始申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2008年,凭借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以及国家对西部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以“重点扶持院校”身份跻身国家示范高职建设计划。

2009年5月26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扶持方案通过教育部批准,并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公示。该方案分建设基础、建设思路与目标、建设内容、经费预算及进度安排、保障措施、预期效益等六个部分,就学院示范高职项目重点扶持阶段(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的各项工作做了全面规划。建设内容包含6个子项目:重点扶持的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重点扶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风电方向)专业(群)建设;重点扶持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群)建设;重点扶持的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方向)专业(群)建设;非重点扶持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建设;非重点扶持的公共平台建设。

2010年7月6日,由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组织的专家组,对学院的国家重点扶持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学院顺利通过了此次验收。10月30日,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2010年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单位(院校编号10-38),同时,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及《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任务书》(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获批,并在教育部高职高专网公示。

按照《建设方案》及《任务书》,项目建设周期为三年,从2010年3月启动,到2013年3月完成。《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是进行骨干院校建设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建设方案》分为建设基础、建设思路与目标、建设内容、经费预算与建设进度、保障措施、预期效益等六个部分。《任务书》分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建设综合进度表、资金投入预算汇总表、专家论证意见、院校举办方承诺、地方政府支持承诺、审核意见等内容。

2012年9月25—27日,省教育厅专家组来我院,对学院骨干校建设项目进行了省级验收。专家组通过听取领导汇报,与中层干部、教师、学生代表座谈,实地察看校园基础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全面了解了学院的骨干院校建设情况,准予学院通过本次验收。

3.项目建设措施

骨干院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为了完成这个工程,学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1)成立了项目管理机构。2008年4月8日,为加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建设与领导,学院成立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院党委书记、院长陈文贤任组长,副院长马保忠任副组长,成员有学院副书记李成仁、副院长董廷祥、副院长闫学林。2009年,在市政府“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之下,成立了项目执行领导小组,由院党委书记、院长陈文贤任组长,副院长魏成菊任执行组长,全面执行和管理项目建设任务。

2009年4月8日,项目执行领导小组改由陈文贤院长任组长,副院长许军任执行组长。项目执行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和项目执行组、项目监督保障组两个工作组,按照授权分别行使综合协调、执行监控及监督保障等职责。(2)实行项目建设目标责任管理。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要求,分解任务,量化指标,明确了工作任务、责任部门、责任人、建设进度与质量要求,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责任体系。同时,坚持每周进行一次计划和检查,每月进行一次集中通报,定期进行绩效考核,有效保证了执行效果。(3)加强项目管理制度建设。学院从项目实施、资金使用、设备采购、资产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入手,建立了宏观层面的项目管理运行制度体系,并对项目验收可能涉及的文本、表册等归档资料进行细化、整理、规范,拟订了一整套标准,从而使项目日常管理纳入了规范化的轨道。

4.项目成果(1)形成了以骨干专业为龙头的特色优势专业群。对接酒泉以风光资源为依托的新能源产业,加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风电方向)专业(群)建设;对接以敦煌莫高窟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品牌的旅游业,加强了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对接酒泉以农作物制种和节水灌溉为核心的“一特四化”农业,加强了种子生产与经营、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方向)两大专业(群)建设,并从水利工程专业平台延伸,增设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对接西北地区基础雄厚、发展迅猛的化工产业,加强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建设,增设了工业分析与检测、冶金技术等2个专业。(2)创新了办学机制体制。学院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主动寻求与企业“联姻”,逐步摸索出了土地入股型、设备租赁型、合资经营型、人才供给型、价值推广型、品牌植入型6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3)探索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学院探索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企共建模式、入企办学模式、产教一体模式、订单培养模式等4种办学模式。(4)构建了特色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对行业(企业)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对接典型工作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职业成长规律,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依据,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归并为行动领域,按照教学论重构学习领域,构建了“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231”课程体系)。(5)提升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以骨干专业师资培养为重点,以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为核心,学院实施了“2242”师资队伍建设战略,建立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有效提升,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推进。(6)改善了基础设施和实验实训条件。学院加大投入,建成了工科实训基地、烹饪酒店实训中心、农林产教研发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建成了素质拓展训练基地、体育馆、塑胶网球场、排球场等;完成了2万平方米的图书馆主体工程和4万平方米的校园文化广场规划、设计及一期建设;建成了校园电视台,完成了校园网升级改造工程,扩建了公共背投室和机房;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添置纸质图书3.32万册、电子图书1961.37GB。(7)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建立了政府搭桥、部门牵线、行业企业参与、学院统筹、系(部)为主的社会服务体系,完善了服务机构及配套管理制度;开展了多领域、多层次的社会培训,彰显了学院育人基地功能,提高了社会影响力;扩大了技术服务,彰显了学院作为区域性科研高地的功能;积极开展对口支援与校际交流,彰显了学院作为区域性职教龙头的辐射功能。(8)创建了以“胡杨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品牌。学院以沙漠生命之魂胡杨“扎根大漠,荫泽苍生”、“不畏艰辛、顽强生长”的“胡杨精神”寄寓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开拓进取、上下求索的精神风貌,开展了以“胡杨”冠名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以“胡杨精神”为品牌和标志的校园文化。(四)成立酒泉新能源职业学院

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段,拥有丰富的风能、光能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造福酒泉是酒泉人多年的梦想。2007年以来,甘肃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多次深入酒泉实地考察,提出力争经过10—20年的努力,把酒泉建成“河西风电走廊”和“陆上三峡”的风电发展目标及在酒泉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战略构想。

为了落实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实现省委、省政府在酒泉“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风电发展目标,破解制约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与技术瓶颈,酒泉市委书记李建华提出酒泉职业技术学院要利用酒泉丰富的风能、光能资源和学院的人才资源,瞄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优势,重点开办新能源专业,为全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构想。建议酒泉职业技术学院要加挂“酒泉新能源职业学院”的牌子,“打造‘全国新能源人才摇篮’”。2010年1月4日,酒政发〔2010〕3号文件批复,酒泉市政府同意成立酒泉新能源职业学院,与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文件指示先不考虑酒泉新能源职业学院的级别问题,尽快成立领导机构,开展申报及筹建工作。1月中旬,在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酒泉新能源职业学院挂牌仪式。(五)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办学,成立“兰州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酒泉)”

2012年10月23日,酒泉市政府与兰州理工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决定在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兰州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酒泉)”。12月,甘肃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同意兰州理工大学在酒泉市设立新校区的函》,同意在酒泉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兰州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酒泉)”。同月,兰州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酒泉)成立,两校合作开办应用型本科,初步架构起学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一体化办学格局。

2013年6月,兰州理工大学聘请酒泉职业技术学院陈文贤院长为兰州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酒泉)副院长。2013年,兰州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酒泉)正式招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共计123名学生,按专升本和普通本科两种类型分设4个教学班,由兰州理工大学选派10名教师、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抽调10名老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兰州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酒泉)的成立和运行,使酒泉职业技术学院首次实现了本科招生,拓宽了办学渠道、提升了办学水平。(六)制定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0年,为了有序地推进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进程,促进学院健康持续的发展,在深入分析学院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基础上,学院依据国家、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了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要点)、“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十二五”教学建设规划、“十二五”科研工作规划、“十二五”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十二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十二五”素质教育工作规划、“十二五”校园建设规划、“十二五”图书馆建设规划等11个发展规划,形成了完整的规划体系,为学院的未来发展描绘了蓝图。(七)迎接教育部第二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1.评估任务和目标

第二轮评估的基本任务是:围绕影响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的分析,辅以现场有重点的考察,全面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加大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目标旨在促进学校举办者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办出特色;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完善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宏观管理,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根据《甘肃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甘教高〔2009〕27号)文件精神,2012年9月25—27日,省教育厅专家组进驻学院,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第二轮评估。专家组听取了院长陈文贤教授关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汇报及部分专业带头人专业剖析,随机进行了听课,与部分教职工进行了深度访谈,召开了中层干部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实地察看了校园基础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及各类教学文件等有关情况,形成专家组意见并进行了反馈,同意学院通过第二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并将通过意见上报省教育厅。2012年12月24号,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结论的通知》(甘教高〔2012〕57号)文件确定学院通过第二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2.评建成果(1)教学中心地位进一步突出

学院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津贴发放、职称晋升、住房安置、进修培训等向教学一线倾斜,坚持完善教职工福利政策和学生助学体系,形成了全院上下重视教学、经费投入满足教学、政策制度规范教学、师资队伍保证教学、科学研究提升教学、校企合作推进教学、质量监督保障教学的良性机制。落实了“四匹配一提升”的办学思路,创建了区域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集中优势打造了旅游、风电、种子、水利、化工等品牌专业群。(2)师资水平全面提升

学院全面实施“2242”师资队伍建设战略,制定规划,完善制度,以更新职教理念为核心,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效提升了专任教师双师素质。从工科、农科、综合院校等引进教师,改善了专任教师专业结构;从行业、企业引进工程师,优化了专任教师“双师”结构;积极聘请具有行业企业背景、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能手和管理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从总体上提升了“双师”数量和质量,形成了一批专兼结合教学团队。(3)专业特色逐步彰显

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办学优势,以风能与动力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水利工程、旅游管理、应用化工技术、会计等6个专业为龙头,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专业,形成了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重点专业梯级发展的格局,逐步架构了传统专业稳定发展、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建设突出、各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确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三段进阶”、种子生产与经营“伴耕伴读”、旅游管理“工学交融,全真实训”、水利工程“任务驱动,学做合一”、应用化工技术“两段双轨”等一整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全面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强化了专业特色。(4)课程建设稳步推进

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依据相关行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按实际、实用、实践原则,从基础、核心、拓展三大模块入手,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使优质核心课程开发走到了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交互技术、远程教育技术、虚拟技术及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讨论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变“表演式”课堂为“实效性”课堂;以过程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三结合”为原则,注重过程考核、定量考核和技能考核,提高了教学效果。(5)实践教学体系不断优化

围绕“一个中心”,打造“两个平台”,推进“三个结合”,构建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三阶矩阵”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形成了实践教学管理的闭合系统。制定了实践教学管理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各项实践教学工作,加强了对实训、实习过程的管理,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文件齐全、资料规整;专业教师、实验(实训实习)指导老师、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在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了专业指导与思想引导相结合、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校内管理与校外指导相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按照“双证制”要求,把职业资格证培训考核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技能鉴定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了专业学历教育与行业准入资格的一体化,做到了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融通”,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增强了就业竞争力。(6)监督管理更加规范

建立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形成了完备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调控体系等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动态,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建立了学生工作体系,学生管理机构健全,制度完备,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较高,管理和服务效果良好;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课堂主渠道和心理咨询、辅导、危机干预、讲座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7)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招生规模稳步增长,生源质量相对改善,就业质量持续改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学社会效益凸显。学院作为区域性职教龙头和科研高地的功能逐渐彰显,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日益提高。(八)普通话水平测试与语言文字评估工作

2009年3月,为迎接甘肃省语委对酒泉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落实酒泉市语委《酒泉市国家二、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迎评实施方案》,学院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建立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各尽其责、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制定了《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用语要求》、《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公文处理的规定》等制度;将普通话作为全院性公共选修课;有效开展了“推普宣传周”活动,以教学主题活动月和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平台,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渗透到优质教案、学生专题研讨会、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诗文朗诵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等活动中,使“推普宣传周”活动影响面更广,成效更显著。

大中专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学院语言文字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从2006年开始,学院开始开展大中专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2007年取得大中专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点资格。截至2012年,学生普通话水平合格率达到87%,教师普通话水平达标率达到91.46%;学院有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2名、省级普通话测试员8名。(九)建设数字化校园

学院于2004年启动数字化校园工程建设,先后投资772万元,经过2006年扩建,2009年再次升级,实现了中国电信、教育双出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