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小事抓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11:38:42

点击下载

作者:李瑛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别为小事抓狂

别为小事抓狂试读:

前言

我们抱怨薪水太少,但还得天天往公司里边跑;我们抱怨工作太辛苦,然而还是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我们抱怨压力太大,不过仍要呼吸着“污浊”空气,顶着压力继续前行;我们抱怨理解自己的人太少,结果还是戴着虚伪的面具面对那些不理解自己的人,甚至要对着自己讨厌的人微笑……

抱怨真的是一件再糟糕不过的事情,因为值得我们抱怨的都是些令人不爽的事情。

然而,我们在为这些烦人的事情抓狂的时候,空气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加纯净,世界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加美丽。反而是一遍一遍地“唤醒”我们厌倦的情绪,不断地提醒我们依然过着“不幸”的生活,仅此而已。

打开这本小书吧,让它告诉你如何戒掉抱怨,如何从你的脑海里清除抓狂的思想。但是,当你无法做到不抱怨、不抓狂的时候,让它告诉你如何与“抱怨、抓狂”等字眼和平共处,让你从此与纠结的生活说再见。

真诚地希望你能喜欢这本小书,通过与它邂逅而让你的生活更和谐、更快乐。

第一章 别为小事抓狂,幸福其实很简单

是什么让你远离幸福

在安徒生的《老头儿永远不会错》的故事里,男主人公牵着一匹马去赶集。他先把马换成了奶牛,再用奶牛换了一只鹅,最后又用鹅换了一袋烂苹果。整个过程,男主人公每次换物都是为了给女主人公惊喜。旁人都觉得男主人公回家定会遭到责骂。没想到,女主人公听完换物过程后,高兴地说:“真幸福,今晚有苹果派可以吃了。”

1994年,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成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在他的总统就职典礼上,曼德拉做了一件让全世界人民震惊的事情。

当总统就职仪式正式开始时,曼德拉庄重地上台致辞,感谢来自各地的贵宾们。接着,他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告诉所有人,他非常荣幸地站在台上,看到三位重要来宾的莅临。接着,他又向在场的人们介绍这三位“重要”的来宾。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三位“重要”来宾竟然是在罗本岛虐待了曼德拉18年的狱警。

介绍完“重要”来宾后,曼德拉郑重地向这三位狱警鞠躬,感谢他们能抽空参加自己的就职典礼。这一刻,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和各国政要都安静了下来,人们对这位爽朗而认真的黑人总统肃然起敬。

然而,还是有很多人不了解曼德拉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路透社的记者通过多方联系,终于取得了曼德拉总统的独家采访权。采访当天,记者迫不及待地就曼德拉向狱警致敬一事提出了疑问。

曼德拉笑着做出了解释。他告诉记者,在服刑期间,曾经有一度感到非常压抑。他因为策划和领导反对种族迫害的政治斗争而被白人关进监狱27年,其中,有18年在条件极其恶劣的罗本岛上服刑。

在服刑阶段,他的精神和肉体都遭受到重大的折磨。他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参与反对种族迫害斗争的权利。他对事业的满腔热血无法宣泄,只能在牢狱中不断回忆着自己的失败过往。

就在服刑期间,他曾有一度埋怨自己,因为全身心投入到种族斗争中而忽略了对妻子的关心,也怨恨自己没能经营好婚姻,带给了子女们无尽的伤害。就这样,曼德拉每天都陷入深深的埋怨和自责里。这段时间对曼德拉来说,简直比活在地狱还难受。

直到某天,曼德拉突然醒悟,自己再这样埋怨也不能改变既定的事实。而且,抱怨并不会让他感觉到幸福。于是,他决定接受自己的现状,改变心态。他努力尝试着在狱中继续自己的反对种族迫害斗争,并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个人传记。

等到他出狱的时候,他告诉旁人,好心态让他觉得在“狱中”和“狱外”并没有任何区别。同时,为了给牢狱生活画上完美的句号,曼德拉决定不抱怨监狱的生活,也不埋怨曾经虐待他的狱警。于是,他在就职典礼上深深地向狱警致敬,告别过去,重新拥抱未来。

最后,曼德拉还告诉记者,只有不抱怨,才能不盯着自己的悲苦;只有不抱怨,才有可能亲吻幸福。所以,他选择遗忘别人添加在自己身上的痛苦,选择不自怨自艾,也不埋怨自己的过失。

就这样,出狱后的曼德拉走出了埋怨自己的阴影。也因为他的良好心态,使得他的政治事业屡攀高峰,同时个人感情世界也重新开出了幸福之花。

有时候,幸福就是这样简单。当你选择不用眼睛盯住“不幸”的时候,你就会看到幸福。相反,如果你的眼睛紧盯着自己的不足、失败和不幸,那么就会彻底变成一个不幸的人。因为你每天都在重复地催眠自己,告诉自己有多么不幸。这样的人,又怎么能感觉到幸福呢?的确,现代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抱怨自己感觉不到幸福。他们抱怨物价上涨,工资却没能跟上物价的脚步;他们抱怨自己得不到好机遇,至今还是事业无成的“小人物”;他们抱怨自己供不起房子,所以还是“无产”阶级……总之,他们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罗列出好几个不幸福的原因。

但是,却没有一个人会为自己的“幸福”列出一张明细表。没有人会告诉自己:拥有一份可抱怨的职业,说明自己还没失业;拥有一个合得来的伴侣,说明自己有构建幸福家庭的可能;拥有一个租来的房子,说明自己还有片瓦遮风挡雨;拥有可以听你抱怨的人,说明自己还有朋友;拥有可以抱怨的时间,说明还有点小空闲……

现在,如果你还感觉不到幸福,那么请检查下自己是否过度抱怨了,并为自己罗列出一张详细的幸福清单吧!

为何我常常不够幸运

每个人都渴望幸运。可是,幸运却要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而定。积极的人总能看到机会并抓住机会,获得幸运;消极的人总是看到绝望,并在抱怨里失去机会。这就是有的人在沙漠里看到了扎人的仙人掌,有的人却看到了美丽星空的原因。

贝拉是16世纪英国南部最大葡萄庄园拥有者希伯来的独生女。当时,很多英国上流社会的绅士都对贝拉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但是,贝拉却爱上了穷小子布伦达。

起初,布伦达并不了解贝拉的家庭环境。两人也相处得非常愉快。相恋半年后,贝拉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布伦达,并让布伦达跟自己的父亲提亲。

布伦达经过考虑后,来到贝拉家里向贝拉的父亲提亲。贝拉的父亲并没有立刻拒绝布伦达,也没有答应布伦达的请求。他只是希望布伦达到他的葡萄庄园里去工作,并承诺半年后给布伦达答复。

布伦达接受了贝拉父亲的条件。很快地,布伦达就深得大家的喜爱。因为他平易近人,也非常勤奋,很多人都喜欢跟他聊天。而布伦达身上也好像有一种奇特的魅力,他总是能很快地跟对方成为要好的朋友。庄园的总管也很喜欢布伦达,还特地把很多重要的工作都交给布伦达。

但是,布伦达似乎没有接受他的好意。相反,在搞砸一批葡萄酒订单后,布伦达私下却跟伙伴们抱怨总管喜欢把额外的工作交给他。慢慢地,总管从旁人那里听到布伦达的抱怨,也开始不喜欢布伦达了。

半年时间过去了,贝拉的父亲邀请布伦达到家里做客。布伦达再次请求贝拉的父亲让贝拉嫁给自己。结果,贝拉的父亲拒绝了布伦达的请求。布伦达非常生气,对贝拉的父亲说:“尊敬的先生,我从工人那里得知您也是穷小子出身,是吗?”

贝拉的父亲点了点头,脸上没有任何不愉悦的表情。

布伦达继续说:“听说,是因为贝拉的爷爷接受了您,您才拥有今天的财富,对吗?”

贝拉的父亲微笑着点头说:“是的,小伙子,你说得没错。不过,你知道为什么我可以娶有钱人的小姐,你却不能吗?”

布伦达理直气壮地说:“不,先生,您没资格教育我。跟您相比,我不过是缺少了点运气。”

听完,贝拉的父亲哈哈大笑。他告诉布伦达,当年贝拉的外祖父同样要求他到葡萄庄园里工作。可是,他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将南北的葡萄庄园主联合起来,建立了英国葡萄酒供应商联盟会。此后,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遭遇歉收的情况,另外一方都能帮助对方完成订单。

这时,布伦达还是对贝拉的父亲说:“是的,先生,您很幸运。可惜,我缺少了像您一样的运气。”

话刚说完,贝拉的父亲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对布伦达说:“不,小伙子,你错了。当年,贝拉的外祖父只给我三个月的时间,我却给了你半年的时间。当时,我到庄园工作的时候,正好碰上恶劣的天气,导致葡萄歉收,很多订单都没办法完成。你到庄园工作的时候,却碰上了丰收的季节。”“先生,您还是很幸运,因为您遇上了一个可以实现才能的机会。可是,我没有这样的幸运。”

贝拉的父亲开始有些不悦,对布伦达说:“不,小伙子,事情并非你想象的那样顺利。我去找北方葡萄庄园主提联盟想法的时候,大家都不接受这个新鲜的事物,对我的拜访诸多阻拦。我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南北的庄园主们联合起来。”

这时,布伦达向贝拉的父亲抱怨:“先生,您庄园的总管不喜欢我,处处刁难我。他总是把糟糕的工作交给我,却不把机会交给我。”

贝拉的父亲回答道:“小伙子,庄园的总管还是当年那个总管。记得,我到庄园的时候,大家都嘲笑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并不喜欢我。而你到庄园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你的身份,非常喜欢你,主管也非常器重你。他把很多额外的工作都交给你,是希望你能胜任而获得重用。他让你出差去洽谈业务,你却总是在抱怨出差会让你跟贝拉分隔两地,饱受相思之苦。渐渐地,总管就不愿意再把机会交给你。这就是你不够幸运的原因。”

听完贝拉父亲的话,布伦达哑口无言。他沮丧地离开了庄园,贝拉却追了上去。贝拉安慰布伦达,布伦达却像打开话匣子一样噼里啪啦地向贝拉倒苦水。他告诉贝拉,他从前的生活非常简单,自从想娶她的时候开始,生活变得一团糟。他告诉贝拉,他怀疑主管是受到贝拉父亲的指使,处处刁难自己。

起初在听布伦达发牢骚的时候,贝拉表现出强烈的耐心。不过,贝拉对这些话题并不感兴趣,对葡萄庄园的工作也不是很熟悉。于是,贝拉努力地想把话题岔开。结果,每次,布伦达都把话题绕回来。

经过漫长的聊天后,贝拉艰难地做出了一个选择。她对布伦达提出了分手,她告诉布伦达,自己也觉得很痛苦。她觉得布伦达已经变了,不再是当初那个快乐的人。她不想看着他痛苦,所以决定分手。说完,贝拉就离开了,留下更加痛苦的布伦达。

布伦达回到家里后,母亲对他展开了一连串的抱怨。她抱怨布伦达恋爱后没有帮她干活,对她也不够细心和体贴。在这一系列的抱怨结束后,布伦达突然顿悟到一个道理,原来,反复倾听别人的抱怨是多么不愉悦的一件事情。他深爱着贝拉,却总是把糟糕的垃圾不断地灌输给她,这真的是一件差劲的事情。

顿悟后,布伦达再次找到贝拉的父亲,请求继续留在葡萄庄园里工作。这次,贝拉的父亲将期限缩短为三个月。布伦达欣然地接受了贝拉父亲的条件。他再次回到葡萄庄园里工作,每天都高声地歌唱着采摘葡萄,不再抱怨不愉快的事情,身边的伙伴们也渐渐重新喜欢上布伦达。

某一天,有个葡萄酒采购商来到庄园视察环境,看到引吭高歌的布伦达,便坚持要他为自己介绍庄园的情况。因为采购商认为一个对工作拥有高度热情的人,肯定能为他介绍好庄园的情况。最终,布伦达幸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签下了一笔巨额的订单。

后来,布伦达成功地获得了贝拉父亲的认可,也凭借着自己真诚的努力唤回了贝拉的心。这就是布伦达的故事。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抱怨会让我们跟机会失之交臂,跟好运气无缘。总是在抱怨的人,往往很难真正被别人所喜欢。试想一下,你的同事、你的上司、你的朋友都不喜欢你,那么他们又怎么会把机会交到你手里呢?所以,成为讨喜的人,从不抱怨开始;成为好运的人,就在停止抱怨之后。

谁没有过迷茫时

著名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曾说过:“人们在抱怨社会环境多糟糕、就业形势多严峻、上司多难缠的时候,金钱和工作效率就慢慢离自己远去。”这也是导致90%的青年前途迷茫的原因。当人们把焦点集中在抱怨上,就会遗忘了该如何前进。

纽约专栏作家金维斯在《成长》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趣的文章,这篇文章介绍了他“大器晚成”的故事。

在金维斯刚毕业的时候,他和死党迈威尔两人约定三年内要成为新闻评论界的“金笔头”。当时,“金笔头”是纽约出版界评论员的最高荣誉。每年,出版界都会票选出年度十大具有影响力的评论员,这些评论员就被称为“金笔头”。

很快,第一年过去了,金维斯和迈威尔的事业却毫无起色。偶尔两人碰面的时候,金维斯也会跟迈威尔抱怨上司的苛刻。金维斯还告诉迈威尔:在工作的第一年里,他曾经替某位前辈代笔一篇新闻评论,最后,那篇评论入选年度十佳稿件。

迈威尔听后,立即表达自己的祝福。没想到,金维斯却摇了摇头。他告诉迈威尔,那篇评论文章上面并没有自己的名字。迈威尔却笑笑地告诉金维斯:“亲爱的,事实证明,你完全有能力成为‘金笔头’。这件事情是对你能力的肯定。”当然,金维斯并没有把迈威尔的话当真。他觉得迈威尔完全是在安慰自己。

在接下来的第二个年头里,金维斯跟自己约定,如果上司还是没有给自己机会,他就要跳槽。结果,在第二年结束的时候,金维斯发现自己的事业还是停留在原来的阶段,就选择了另外一家新闻出版公司。

在新的出版公司里,金维斯发现事情并没有自己想象的美好。这次,他的上司仍旧是个苛刻和不近人情的家伙。每次,他做了什么出色的事情,上司总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但是,如果他犯了丁点儿错误,上司总是把他叫进办公室,一顿臭骂。

那些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总是轮不到金维斯。相反,什么去非洲采访饥饿儿童、去地震灾害国家采访人民的生活等“破事”却屡屡落到他头上去。每次遇见这些“破事”,金维斯总会跟家里人抱怨好几天,才极不情愿地去出差。

在这第三个年头里,金维斯花了大量的时间加班和去第三世界采访,没有再约见死党迈威尔。接下来的第四、第五个年头,金维斯又辗转了两家新闻出版公司和两家杂志出版社,结果还是跟原来一样。在第六个年头里,金维斯索性辞职在家里当起了自由撰稿人。他心想自己当自己的“老板”,自己主宰自己的时间,应该会比在公司上班混得更好。结果,幸运还是没有眷顾他。金维斯投出去的稿子,总是一半能发表,一半不能发表。赚取的稿费也只是勉强能维持他的生计。

在心灰意懒之下,金维斯觉得非常迷茫。他开始怀疑自己究竟是否适合当新闻评论员。他也不知道下个五年,甚至是十年里,他究竟该如何发展。也不知道这辈子,他是否还跟“金笔头”有缘。这年,金维斯三十岁,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某天,金维斯去参加一位事业有成的同学的婚礼,回家后竟然抱着父亲痛哭。他告诉父亲,自己非常努力,但是很惭愧没能创造出令自己满意的事业。他告诉父亲,自己原本对社会、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总能在纽约开拓一片天地。结果,现在的社会真的是太现实了。评论界的前辈,即便自己创作平淡无奇的文章,却总能凭借名气荣登榜首。这些所谓厉害的前辈,也不知道多少是别人为他代笔的。

金维斯还告诉父亲,他总是缺少那么点运气,没能遇见个“伯乐”。他的上司总是在想着如何压榨他,却不给他更多的机会和薪水。金维斯一口气将五六年来的怨恨都给宣泄了出来。

结果,金维斯的父亲却没有同情他。他只是淡淡地说:“可是,孩子,你说的这些我都经历过。环境不好、没有机遇、苛刻的上司、背黑锅……”说完,金维斯的父亲就轻轻地推开金维斯,自己上楼了。

金维斯望着父亲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的同学谁谁谁毕业了就进入家族企业,谁谁谁得到上司的提拔成为金领,更令人嫉妒的是那个事业有成的伙伴娶了他大学期间一直暗恋的对象。这些都让他感到难堪。

金维斯心想,年迈的父亲肯定不了解年轻人的世界,也不知道现在的社会要生存究竟有多艰难。相信死党迈威尔就能理解自己。于是,金维斯找到了迈威尔。

迈威尔耐心地听完金维斯的倾诉,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给金维斯。迈威尔告诉金维斯,曾经,他对社会也非常失望,现实跟他在校园里的理想差距很大。但是,后来他发现任何绝望、抱怨的情绪都不能改变现实。相反,越是抱怨社会,只会让自己越无法融入社会。一个无法融入现实社会的人,肯定无法取得成功。所以,他改变了抱怨的态度。别人给他任何难啃的任务,他都尽全力去完成。

迈威尔记得有一次,上司派他去一个贫困的国家采访。这个采访,其实已经成功地“逼”走了好几个新人。每次,新人去到那里都抱怨当地的环境住不下去。他们总是去当地一两天就匆匆返回,写出来的东西也总是陈腔滥调、毫无新意。

所以,迈威尔决定自己一定要把采访工作做好。他按照公司的出差安排,在当地艰苦的环境里,一住就是半个月。之后,他把原本预定的三期采访稿,写成非常具有可读性的连载纪实稿。当时,稿子面市后,他受到很多读者的肯定,上司也因此在大会上表扬了他。

金维斯问迈威尔:“然后呢?你升职了?”迈威尔摇了摇头。他说:“上司表扬了我之后,稿子连载完,读者淡忘了我,上司的态度也变得跟以往一样。”

这时,金维斯问迈威尔:“难道你就不怨恨你的上司?”迈威尔回答说:“偶尔也有情绪,但是,我明白与其花时间怨恨,不如花时间去发奋。所以,我继续努力撰稿,努力融入出版业,最终,迎来了希望。”在迈威尔入行的第三年里,他成为了年度十大“金笔头”之一。此后三年,他连升两级,稿费也水涨船高。金维斯听完迈威尔的经历后,立即跟迈威尔道别,回到自己的书房里反省。没想到,经过两年的时间,金维斯也成了“金笔头”。

这就是金维斯“大器晚成”的成长经历。金维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抱怨的人会让自己的前途变得更加迷茫,因为他们总是将焦点集中在负面的事情上。

要知道每个青年人都处于相同的社会环境里,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有的人看起来比较“幸运”,拥有“好爸爸”、“富爸爸”,但事实上,这些人的牺牲和付出也比别人多;有的人看起来不够幸运,终究是因为没能运用自己的才能创造理想。

失败有时可以想象出来

瓦伦达是美国著名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在某次重大的表演中,瓦伦达不幸失足身亡。事后,瓦伦达的妻子告诉媒体,瓦伦达在上场前曾告诉过她,预感这次表演会遭遇失败。没想到,事情真的如瓦伦达预想的那样。此事经报道后,心理学者通过系列的研究论证发现:越是想象自己会失败的人,结果往往趋向失败。后来,心理学家也将这种消极预想使事情趋向失败的现象称为“瓦伦达效应”。

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不好的预感,这种不好的预感有90%都会实现。日本一个矮小的保险推销员原一平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原一平初涉保险行业时,因为资历差,只能勉强被录用为见习保险从业人员。在整个公司里,他是身份最低微的工作人员。他没有办公桌,还要随时听候别人的差遣,只有在空闲的时候,才能去开展自己的业务。

在开展保险推销业务时,原一平工作得并不顺利。在入职的前十个月里,他的业绩为“零”,薪资也为零。最艰难的时刻,原一平只能一天吃一包泡面,走路去上班,日子过得非常凄惨。而他本人也变得更加自卑。

原一平的自卑来源于自己的长相。他不到1.5米的身高却有50公斤的体重,整个人看起来就是个矮矮的胖墩子。加上日子过得穷困潦倒,所以原一平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倒霉蛋。

每次去推销保险的时候,原一平总有不好的预感。在按下门铃之前,他就猜想这屋子的女主人会很难缠。果然,他按下门铃后发现,屋子的女主人说话非常尖酸刻薄,没几分钟就把他轰了出来。

还有一次,他有强烈的预感,找的那个客户可能不需要他的保险。结果证明,他的第六感是正确的,那个客户对他的保险完全不感兴趣。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更令人惊讶的是,事情结果都跟原一平的“不祥预感”如出一辙。后来,原一平跟旁人描述自己的情况,有人建议他到寺庙找老和尚驱驱魔。于是,原一平就来到山上某座寺庙门前。站在门前时,原一平突发奇想:既然来了,不如顺便跟和尚们介绍下保险业务。很快地,原一平又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心想:和尚们应该不需要保险,自己肯定不会成功。

不过,原一平还是抱着一丝希望找到住持。他认真地向住持推销自己的保险业务,并告诉住持这些业务能给和尚们带来保障。住持听后,沉默了一会儿就拒绝了原一平的推销。感到沮丧的原一平竟然忘记此行的目的,默默地离开,嘴里叨念着:“我就知道不会成功。”

这时,住持叫住原一平,问他在说什么。原一平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住持感到不可思议地说:“为什么你还没去做事情,就先想到自己不会成功呢?”

原一平告诉住持,因为自己长相不佳,所以“好工作”都跟他无缘。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见习工作,可是开展起工作却处处碰壁,没有一点儿好运气。所以,每次推销保险,他都会做出“最坏的打算”。

说到这里,原一平好像触电了一般,他想起了此行的目的。于是,他将自己长期备受困扰的“不祥预感”告诉了住持,请求住持帮助他驱魔。

听完了原一平的讲述,住持哈哈大笑。他告诉原一平:心魔还需心药医,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解药。原一平摇了摇头,仍然希望住持能帮助自己。

住持却笑笑地说:“年轻人,我不买你的保险是因为打从你出现的时候就不能吸引我。你总是在设想自己的失败,你总是在设想自己的困难,所以推销的时候,你的思路会沿着你原来预想的轨道走下去。就像你说的,还没按下门铃前,你就觉得开门的女主人很可能很难缠。所以,当女主人开门的时候,她脸上有稍微的不悦,你就认定她像你之前预感的一样,非常难缠。”“可是,这不是证明跟我预想的一样吗?”原一平不服地说。“不,”住持告诉原一平,“看到陌生人,每个人都会有被打扰的不愉悦感。换个位置,你睡得正甜美的时候,突然被电话推销员惊醒,你还会有愉悦的心情吗?所以,被打扰的女主人的反应是非常正常的。后来,她把你轰出来是因为你没能成功吸引她继续倾听你的保险。”

原一平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整个下午,原一平在住持这里学到了不少人生哲理。临离开的时候,住持还对原一平说:“年轻人,可以成功,为什么要想象自己失败呢?”

此后,原一平就记住了住持这句话。他首先找到轰他出门的女主人。在按下门铃前,原一平先想象自己能获取成功。于是,他按下门铃后,无论女主人如何刁难自己,他都一心向前,决不打退堂鼓。最后,女主人竟然被原一平说服了,选购了一份健康保险给她的儿子。

尝到甜头的原一平,又拜访了之前拒绝他的客户。结果,一百六十名客户,原一平成功地签下了九十多张保险业务单,成为当月进步最大的销售员。也因为原一平的努力,上司帮助他转正,让他每月可以像其他业务员一样领取基本工资。这时,原一平的生活才慢慢得到改善。

此后,原一平的业务量直线上升,最终成为了日本最具影响力的销售大师。很多销售行业也争相聘请他为自己的销售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的过程里,原一平总是会不厌其烦地跟大家分享住持跟他说过的话。他告诉所有的销售人员:永远不要在客户拒绝你之前想象自己会遭遇失败。

事实上,生活也是同样的道理,永远不要在结果出现之前,就急着否定自己。因为这样的人注定会活得很艰辛,也注定跟幸福无缘。他们会不断地为很多失败的事情抓狂,然后不停地感叹命运的坎坷。

也有人会说,还没完成事情之前就该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即便事情遭遇失败,自己也会把受伤的程度降到最低。事实上,像这样屡次为自己做最坏打算的人都是脆弱且不够自信的人。他们骨子里畏惧失败,所以先想象自己失败,等到自己遭遇失败的时候,就会发现失败变得很好接受。

虽然,善于承受失败似乎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是,这些很能承受失败的人却总是忘记如何让自己去成功。他们总是努力地让自己变得更加能承受失败,然后带着失败的思维,沿着预想轨道,继续遭遇失败。

试想一下,一个人屡次遭受打击,还会觉得幸福吗?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那么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因为你本来可以成功,千万不要再想象自己会遭遇失败了。如果你能做到这点,相信幸福会离你很近很近。

生活中也需要“硬武器”

居里夫人曾在某次接受采访时对青年人说:“抱怨是世界上最脆弱的武器,它在困难面前,无疑是隔靴搔痒——毫无用处。从来没有任何一个难题会因为你的抱怨而减少它的难度。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会使出最弱的武器。”

汉姆·班杰和汉姆·梅森是个性截然不同的两兄弟,他们同时到美国鞋业大王罗宾·维勒的工厂里工作。两人约定不对外人公开彼此的关系,看看谁能率先获得上司的青睐。

当时,罗宾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便从公司里挑选了十几名设计精英组成了研究班底。这个研究班底经过三个月的研究,终于制作出十几款新颖的鞋子并投放到市场。

没想到,市场反应非常好,订单像雪片一样纷至沓来。这时,罗宾的企业却面临一个重大的难题——如果拒绝接受来自各地的新鞋订单,无疑会给企业带来形象危机;如果接受了订单却无法按时完成,则会给企业带给巨大的损失。

经过深思熟虑后,罗宾最后选择了接受来自各地的订单。这时,罗宾的难题就变成要如何完成大量的鞋子订单。因为如果没办法按时完成订单,工厂就需要支付一大笔钱来赔偿给客户,到时候工厂很可能因为无力偿还巨额的赔偿金而宣布破产。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罗宾和高层管理人员集合了一批骨干工人一起商量对策。这时,汉姆兄弟也刚好在骨干分子的行列里,两人都非常希望能把握住这个机会获得上司的认可。

在召开的紧急大会上,罗宾首先向众人分析了厂里面临的危机,再请求大家踊跃提出对策。结果,在场的人员都陷入沉思,没有人发言。

在召开大会之前,工厂里的高层管理人员率先想到的就是招聘更多的工人来满足订单的需求。可是,短时间里招聘的工人所完成的产量,根本无法满足订单的巨大缺口。摆在罗宾鞋厂面前的无疑是死路一条。

看到大家的沉默,罗宾非常着急,亲自点了几个人名,询问对方的意见。结果,多数人都表示没有好办法。很多直肠子的人甚至告诉罗宾,面前已经无路可走。

当罗宾指定班杰回答问题的时候,班杰也没能说出任何让罗宾觉得惊喜的话。班杰甚至悄悄对梅森说:“真倒霉,刚出来工作就碰上这么个要倒闭的工厂。”

就在罗宾对大家感到失望的时候,梅森站了起来,他说:“不,我们不应该抱怨困难,我们应该战胜困难。我认为肯定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工厂解决难题。”

这时,会上有看不惯梅森的人立即呛声说:“那你倒是提出办法啊?别光站着说动听的话。”

罗宾看了看梅森,期待能从他嘴里继续听到世界上最动人的声音,那个声音就像是他的希望。梅森仿佛也受到了鼓舞,大胆地说:“光靠人工来解决订单的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思考创造很多台能够做鞋子的机器,让这些机器来帮助我们24小时地工作。就算我们没办法创造出一台一条龙生产鞋子的机器,但是起码我们可以利用机器来帮助我们减少某道工序,这样就能提高我们的生产效率。”

梅森发言后,班杰摇了摇头,示意梅森不要继续丢脸。在场一位老前辈也对梅森提出了质疑,问梅森:“小伙子,你会发明能生产鞋子的机器吗?在制鞋业里,我干了整整50年,压根儿就没听过这样的机器。”

梅森摇了摇头说:“我是不会发明这样的机器,但是,我们可以请有才能的人帮助我们制造这样的机器。”

听到这里,罗宾示意梅森坐下。他对众人说:“虽然梅森不会发明制造鞋子的机器,但是他为我们提出了积极的思路,所以我要奖励他500美元。”

散会后,罗宾立即聘请专业的人才帮助他制造了好几台能代替制鞋工业里简单手工环节的机器。很快地,机器投入使用后,罗宾的订单神奇地全部完成。后来,罗宾的工厂也成为全美国最大的鞋业王国。至此,鞋业也才正式迈入机械化时代。

罗宾工厂的危机解除后,梅森得到了重用。罗宾去任何一个场合都喜欢带上他,且总是对别人说:“这是个积极的小伙子,不抱怨、不退缩。在人生的战场上,他总会使出最强大的武器。”

你呢?在人生的战场上,你使出了最强大的武器,还是最弱的武器?积极进取、迎难而上就是人最强大的武器;相反,思维消极、抱怨困难,无疑是在难题面前拿出了最弱的武器。如果你想拥有幸福的生活、不想成为生活的俘虏,那么就拿出你最强大的武器吧!

金钱不应该成为不幸福的理由

有位年轻人采访松下幸之助先生。松下幸之助问年轻人过得是否幸福,年轻人回答说:“薪水很低,只有1万元,日子很拮据。”没想到松下幸之助却说:“如果用钱来衡量幸福,你得到的远远不止1万元。因为你的工作给予你跟很多名人接触的机会,这就是财富。”

事实上,衡量自己的价值和幸福,从来都不能用金钱作为标准。

20世纪80年代,奥地利有位富翁突然变卖掉自己价值将近9000万英镑的财产,并将所得的90%捐给了慈善机构。这位富翁叫艾曼斯贝尔克。

很多人都无法理解艾曼斯贝尔克的行为。在事发之后,很多媒体都争相采访他,但他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请求。

直到十年后,艾曼斯贝尔克的侄女易璐思经过软磨硬泡才获得了真相。后来,易璐思还将艾曼斯贝尔克这段经历写成了书,人们才了解到富翁艾曼斯贝尔克当初为什么要放弃巨额的财富。

原来,真相就是艾曼斯贝尔克想要追求幸福。听起来很荒唐,但是只要阅读过艾曼斯贝尔克传记的人都会理解他对幸福的渴望。

小时候,艾曼斯贝尔克的家庭很贫穷,连一双像样的球鞋都买不起,他的父亲总会去垃圾场里给他捡球鞋和各种各样的样品。艾曼斯贝尔克记得每次他都要拼命压制住想呕吐的欲望去清洁那些“垃圾”用品。虽然,清洗的过程屡屡让艾曼斯贝尔克觉得非常恶心,但是他还是非常努力地重复那些清洁的动作,原因就是他不想被其他小朋友嘲笑他用垃圾场里捡来的东西。

不过,尽管很努力地清洁父亲从垃圾场里捡来的各种东西,艾曼斯贝尔克还是始终无法把脏脏的白色球鞋还原成原来的样子。整个童年,拥有一双洁白的、不被同学嘲笑的球鞋成了他的心伤。

于是,在童年的时候,艾曼斯贝尔克就非常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有钱人。进入社会后,艾曼斯贝尔克就非常努力。他每天打两份工,周末还给别人当兼职。他将这些收入合理地支配好,并最大限度地存了起来。

在像疯子一样工作的日子里,艾曼斯贝尔克唯一的愿望就是成为有钱人。他每天都在幻想自己变成有钱人的情形:在富丽堂皇的房子里,跟心爱的妻子跳舞;自己可以随意购买昂贵的牛皮鞋、知名的球鞋;自己开着汽车在路上飞驰……想到了这些,他就督促自己要更加努力地赚钱。

后来,艾曼斯贝尔克工作的餐厅老板要退休,艾曼斯贝尔克用全部的积蓄将餐厅盘了下来,自己经营起餐厅。经过三年的努力,艾曼斯贝尔克终于将自己的餐厅成功地推销出去,还开了十家分店。与此同时,艾曼斯贝尔克的财富也越积越多,成为他理想中的有钱人。但是,艾曼斯贝尔克却没能拥有自己想象中的快乐,一直过得闷闷不乐。后来,他的儿子和女儿为了财产的事情发生了多次争吵。艾曼斯贝尔克顿时觉得心灰意懒,竟然离家出走了。

在离家的日子里,艾曼斯贝尔克发现了一对感情很恩爱的拾荒夫妻。两人衣衫褴褛,日子过得非常拮据,但是感情非常好。他们每天都会牵着手回家。更让艾曼斯贝尔克觉得意外的是,每到黄昏,这对拾荒夫妻还会抽出半个小时一起看夕阳。

某天,这对拾荒的夫妻发现艾曼斯贝尔克一直跟着他们,便认为他是无家可归的人。他们邀请艾曼斯贝尔克加入拾荒的行列,并热情地为他提供了住所。鬼使神差地,艾曼斯贝尔克竟然答应了这个荒唐的邀请。他成为了拾荒夫妻的客人,每天跟着他们一起去捡废纸片,然后去变卖,换取少得可怜的报酬。可是,他发现拾荒夫妻的脸上却总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某天,艾曼斯贝尔克忍不住问邀请自己同住的老头儿,说:“你觉得幸福吗?”老头儿很自然地回答:“很幸福。”艾曼斯贝尔克却说:“可您过得并不富裕啊!”这时,老头儿吃惊地说:“先生,幸福跟金钱无关啊!”

这下,艾曼斯贝尔克变得困惑起来。幸福如果跟金钱无关,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老头儿好像看穿了艾曼斯贝尔克的想法,告诉艾曼斯贝尔克:“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只要你认定自己能过得幸福,那么幸福就会来到你身边。只要你认定幸福跟金钱无关,那么你的幸福就会变得很简单、很纯粹。相反,如果你给幸福设定很多条件,那么幸福就会变得很艰难。”

老头儿告诉艾曼斯贝尔克:“每天能牵着老婆子的手回家就觉得很幸福。年轻的时候,我和老婆子都很喜欢看夕阳,觉得夕阳很美好。所以,再苦再累,每天都要抽出半小时跟老婆子享受一天里的幸福时光。但这一切都跟金钱没有关系。”

艾曼斯贝尔克不相信老头儿的想法,竟然萌生了一个邪恶的想法——想看看老头儿拥有了金钱后,还能否过得这样惬意。于是,在白天的时候,艾曼斯贝尔克趁着老头儿没发现,把一大笔钱塞在了老头儿捡来的纸皮里。因为他知道老头儿将废品卖给回收站前都会仔细将物品归位,所以,老头儿一定会发现那笔钱。

结果,老头儿真的发现了塞在纸皮里的钱。在第一时间里,老头儿告诉了老婆子和艾曼斯贝尔克。他担心丢钱的人着急,于是带着老婆子和艾曼斯贝尔克沿路寻找失主。

自然,老头儿没能找到失主。艾曼斯贝尔克提议老头儿将钱纳为己有,为老婆子买好看的衣服,让她过得更幸福。结果,老头儿拒绝了艾曼斯贝尔克的“提议”,因为他认为幸福跟金钱无关。然而,更让艾曼斯贝尔克意外的是,老婆子也拒绝了。最后,他们决定把捡来的钱交给警察。

这时,艾曼斯贝尔克说出了真相。他非常感谢拾荒夫妻带给他的感悟,同时也打算把钱赠送给他们。没想到,这对夫妻却让艾曼斯贝尔克把钱捐给更加有需要的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非常幸福的人,没必要接受救济。

经过这次特殊的体验后,艾曼斯贝尔克把自己大部分的财产都变卖了,仅留下勉强够自己和妻子养老的费用,跟妻子过上了平淡而幸福的日子。此后的每天,他都会牵着妻子的手穿过街边的公园,用几块钱为妻子买一个热狗,看着妻子满足的笑容。

生活里,很多人都会陷入幸福的误区。他们认为还没获得成功,还没攒到足够的金钱,还没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都会过得不幸福。因此,他们每天都在“不幸福”的日子里匆匆地前进着,遗忘了如何让自己过得幸福。等到自己真的达到幸福的条件时,人们才惊奇地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太多可以幸福的时光。而这些时光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幸福,其实从这刻起就可以拥有,因为它与金钱没有任何关系。

有比死亡更不幸吗

每个人都在抱怨他们认为的世界上最悲惨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不过是没有新衣服穿、某次考试不及格、恋人离开了自己、失去了工作、和伴侣意见不合等芝麻绿豆的事情。这些曾经被自己觉得是天大的事情,在死亡面前都微不足道。

约翰·库缇斯患有天生的残疾,他的双腿在出生的时候就严重畸形,被医生断定活不过当天。可是,他不但凭借个人的意志活了下来,还用他的双手“走”遍了世界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残疾人演讲大师”。

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被断定活不久的约翰·库缇斯居然学会了游泳、开车,还曾获得全大洋洲残疾人网球赛的冠军。

熟悉约翰·库缇斯的人都知道他曾在中国做过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那天,约翰·库缇斯在演讲席上拿起了一个矿泉水瓶,边比画边说:“大家好,我叫约翰·库缇斯。我出生的时候,只有矿泉水瓶这么大。两腿严重的畸形,可以说是没有双腿。医生断言我活不过当天,可是我做到了。到现在35岁,我还健在,而且还能穿梭在世界各地,领略不同的风景。”

约翰·库缇斯说完开场白后,现场响起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掌声。对于健全的人来说,约翰·库缇斯实在是太了不起了,他的事迹一直激励着很多健康的人们。

然而,就在大家都沉浸在美好气氛中的时候,约翰·库缇斯的脸色却变得凝重起来,对来听演讲的人说:“我非常感激你们的热情款待,这里的风景很美妙,我居住的宾馆的条件也非常棒。但是,有件事情真的令我不知所措,这件事情就是服务生每天都会不厌其烦地把一样东西放在我床头上。”

这时,在场的人也变得不知所措。很快地,约翰·库缇斯就揭开了谜底。他把他所说的东西扔向了听众席——一双一次性拖鞋!

现场安静了下来,约翰·库缇斯的声音再次响起,他对听众们说:“如果你能够穿拖鞋,那么你绝对是幸运的。你是一个完全没资格抱怨的人!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穿拖鞋。”约翰·库缇斯扫视着沉默而悲伤的人们,语气顿时变得温和起来。

他告诉参加演讲的人们,他们是没有资格抱怨的人。当然,他自己也没有资格抱怨。曾经,在很长的童年里,约翰·库缇斯都在抱怨自己残疾的身体。那个时候,羡慕别人拥有健康的双腿,能在草地上快乐地奔跑成为他每天必做的功课。因为害怕遭到同学的嘲笑,他就选择在家自习。

就这样,约翰·库缇斯自怨自艾地度过了不怎么快乐的童年。后来,约翰·库缇斯的姑妈看不惯他沉浸在消极的情绪里,便提出要带他出去看世界。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后,约翰·库缇斯答应了姑妈的请求,随着姑妈到了一个贫穷的地方去当义工。

约翰·库缇斯还记得那是一个刚遭遇地震灾害的地区——去到当地的时候,尸横遍野,到处都是幸存者悲伤而绝望的眼神。在那里,约翰·库缇斯突然领悟到:活下来就是一种幸运。此后,他不再抱怨生活,不再抱怨自己的残疾,并拼命挑战极限——学会游泳、学会打网球、学会开车。而他唯一学不会的就是坐轮椅,因为他坚持用双手走路,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常人,而不是残疾人。

最后,约翰·库缇斯对听众们说:“自从有了那次当义工的体验后,我发现在死亡面前,没有什么是值得抱怨的事情。而当真正面临死亡的刹那,人往往来不及抱怨。所以,只要活着就没有任何值得抱怨的事情。如果你拥有健康的身体,那么你更没有资格抱怨。”

听完约翰·库缇斯的演讲,现场再次响起了久久未息的掌声。的确,跟约翰·库缇斯相比,现场的听众几乎没有人拥有抱怨的资格。人们也发现听完约翰·库缇斯的分享,似乎那些曾经让人抓狂的事情都变得微不足道。

事实上,幸福没有标准,不幸福也没有区别的界限,幸福与不幸福往往只是一个比较值。有的人想拥有一双漂亮的新鞋,有的人却只希望能像正常人那样走路。有的人没能拥有健全的肢体,却拥有一颗幸福的心。谁也说不清楚究竟谁比较幸福,谁比较不幸。如果非要界定幸福与不幸福,恐怕只能以是否拥有一颗抱怨的心来区分了。

换种心态,轻松拥有

玛丽·梦娜是菲律宾群岛上一个小岛的公主,爱上了一个穷小子,并嫁给他为妻。婚后的日子,玛丽·梦娜过得并不愉快,因为她跟婆婆的相处并不愉悦。她的婆婆每天都会吩咐很多活儿给她干,并且让她到蛋糕店帮忙。某天,玛丽·梦娜对朋友说:“糟糕极了,我婆婆每天都让我帮忙做很多蛋糕。”结果,她的朋友说:“为什么你不觉得棒极了呢?因为你每天都能制作很多香喷喷的带给人快乐的蛋糕。”听完,玛丽·梦娜大悟,从此每天都过得很幸福。《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哈维·麦克在机场排队等候出租车。当一辆出租车停在麦克面前时,他顿时眼前一亮,疲惫全无。这是一辆一尘不染的出租车,几乎可以用油亮来形容出租车的外表。仔细打量,出租车的司机穿着整洁的白衬衫,系着黑领带,裤子熨烫得十分平整。

不一会儿,出租车司机就走下车为麦克打开后车门,并递给他一张简约的卡片。他对麦克说:“先生,您好!我是您的司机威林。在我给您装行李的时候,希望您能够抽空阅读一下我的工作介绍。”

麦克感受到威林的真诚,便拿起卡片阅读起来。麦克发现威林递给他的卡片上没有花哨的修饰,只是简单介绍了他的从业时间、出租车牌号和联系方法。在卡片的背面则写着一段精简的话:威林的任务就是让尊贵的顾客沉浸在愉快的氛围中,通过最快捷的、最安全的并且是最为廉价的路线,到达他的目的地。

读到这里,麦克心里一震。他开始仔细观察出租车内的环境,结果发现跟它的外观一样,整洁且一尘不染。就在麦克感叹威林的认真负责时,威林也装好行李,轻轻地走进车内,轻轻地带上了门。

系好安全带后,威林问麦克:“先生,您需要来杯咖啡吗?热水瓶里有加糖咖啡和无糖咖啡两种。”

麦克觉得威林有点热情过头,便拒绝说:“不,我还是喜欢喝点饮料。”

没想到,威林却说:“没问题,先生,在小冰箱里有可乐、水和橙汁。”

麦克惊讶得不得了,只好说:“我还是来杯可乐吧!”

不久,车子开始启动。威林边开车边对麦克说:“如果您想看点东西的话,车里有《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体育画报》和《今日美国》。”

麦克觉得有点厌烦,没有回答威林。没想到,威林继续说:“先生,车座上贴着的纸条是我所搜集的播放音乐的电台频道。如果您喜欢的话,可以听一下收音机。”

麦克开始黑脸。不过,威林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想法。他继续问麦克车内温度是不是合适。接着,他还告诉麦克已经为他制定了一条最佳路线,全程大概几千米,估计多久能达到目的地。

这时,闭上眼睛的麦克带着不好的语气问威林:“请问您一直都是这样为客户服务的吗?”威林笑着说:“不,确切地说,是五年前开始的。”

麦克继续发问:“能告诉我原因吗?”

威林还是保持面带微笑,告诉麦克:“我是从妻子患上癌症的那年起才这样干的。”

顿时,麦克沉默了下来,之前所有“被打扰”的不悦感都消失不见了。

这时,威林开始敞开心扉对麦克倾诉自己的故事。他记得,妻子被医生诊断为胃癌晚期、估计活不过秋天的时候,他觉得整个天都要塌下来,每天他都臭着一张脸载客户,回家就一声不响地喝闷酒。那段时间,他觉得简直活不下去了,日子过得糟糕极了。后来,他的父亲对他说:“孩子,你如果觉得目前的处境很糟糕,那就换一种活法。”那天,他的父亲对他说了很多话,让他要快乐地生活,带给身边人幸福和快乐。

于是,他尝试着按照父亲说的办法去做,每天努力地服务客人,带着微笑给妻子鼓励,陪着她去做她喜欢的事情,把倒计时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没想到,他换了种心态过日子,妻子也变得快乐起来。秋天到了,妻子还是健康地活着。这两年,他带着妻子去医院复查的时候,医生竟然告诉他癌细胞奇迹般地消失了。从此,无论碰上什么麻烦事,威林都会提醒自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换种心态生活就会很美好。

后来,麦克将这段出租车奇遇写了下来,跟他的读者分享这个美丽的故事。在结尾的时候,麦克还写道:“这是全球最简单的改变处境法。无论你处于多么糟糕的环境,只要换种心态,就能轻松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123”搞定小抱怨

美国知名牧师威尔·鲍温发起了一场全球性“不抱怨”活动。他邀请每位参加活动的人都佩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察觉自己在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外一只手上。以此类推,当紫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就说明人们已经养成了不抱怨的习惯。这项活动的进行,很大程度说明人们可以通过肢体和心理上的暗示来拒绝抱怨。

威尔是苏格兰格拉斯哥大教堂里的牧师。在过去的20年里,他每天都要倾听上百人的忏悔。这些人的开场白都出奇的相似:“神甫,我有罪……”接着,忏悔的人就开始描述自己忏悔的事情。通常,还没进入真正忏悔的时候,这些人就开始抱怨。他们通过抱怨社会、抱怨上司、抱怨伴侣来减轻内心对某件错事的罪恶感。

对此,威尔对其他牧师表示,牧师就是一个“垃圾回收站”,因为他们每天听到的都是没有营养的东西,都是抱怨的言语。

渐渐地,威尔也开始抱怨。他跟妻子抱怨自己再也听不到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有时候,他还会被别人的消极情绪给卷进去,陷入别人的坏情绪里。记得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女孩来找他倾诉。这个女孩哭着把她和男友从相识到相恋的过程都给描述了出来。女孩说自己对男友既温柔又体贴,没想到才三年,男友就变心了。

威尔听到女孩的倾诉后,心里也气愤极了。他既心疼女孩的痴情,又憎恨男孩的无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威尔都会跟妻子抱怨:“这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无情的人!”像这样沉浸在倾诉者的故事里的情形还有很多。

直到某天,妻子才提醒威尔,作为牧师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帮助忏悔者解决难题,给予客观的意见,而不是站在忏悔者的立场一起埋怨。听到妻子的建议后,威尔觉得非常难堪。于是,他尝试着恢复到原来那个冷静而客观的自己。可是,威尔发现自己办不到了,原本非常憎恨别人抱怨的他,渐渐也变得爱抱怨了。

威尔觉得自己已经无法胜任牧师的工作,于是,向教会提出了辞呈。可是,教会负责人并没有立刻同意威尔的辞职,仔细倾听威尔的困难后,告诉威尔:牧师不是圣人,有抱怨情绪也很正常,关键是如何改变抱怨这个坏习惯,如何消除抱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威尔点了点头,决定用一个月的时间来改变抱怨的习惯。结果,一个月过去了,威尔再次找到教会负责人辞职,因为他发现自己根本没办法不抱怨。在过去的30天里,他总共抱怨了42次,所以觉得很惭愧。

这时,教会负责人却给威尔提供了一个好办法。他告诉威尔:“当你发现自己有抱怨情绪的时候,喊完‘123’后立刻把这个念头给掐掉。这样你就能及时地转换抱怨情绪,消极的思维也无法再侵袭到你。”

威尔接受建议。他决定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实践“123”的方法。结果,威尔发现喊“123”后,真的能停止抱怨。发现这个奇妙的暗示后,威尔决定继续留在教会里工作。此后的每一天,他就会把自己改良的“123”方法分享给教友。他告诉教友们:“当发现自己在抱怨的时候,就喊:‘不要再抱怨了,123!’”没想到很多教友在他的帮助下,真的在三秒内走出抱怨的坏情绪。

心理学家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有抱怨的习惯,要完全杜绝抱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人们要敢于接受自身的不完美、接受抱怨这点小事,积极地转变抱怨的情绪。通过肢体上的暗示或者语言上的暗示能够使人快速地转移抱怨的情绪。诸如,暗示自己喊“123”就停止抱怨就是一种能快速转移抱怨焦点的方法。

在喊“123”的时候,无形间就给自己限定了迅速转移坏情绪的时间,通过这样短促的、有力的时间暗示,人们的积极情绪就会瞬间被调动起来。如果你也有抱怨的小毛病,不妨从今天开始训练自己喊“123”就停止抱怨吧!

第二章 不抓狂的心态,生活可以很美好

平静心让你远离抓狂

生活里,有的人忙碌得像蜜蜂,有的人忙碌得像苍蝇。虽然,两者看起来都很忙碌,但实际上,蜜蜂每天都有收获,都在前进;而苍蝇却在原地“嗡嗡嗡”地打转,撞个头破血流,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所以,同样是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人们应该选择的是像蜜蜂一样努力,而不是像苍蝇一样抓狂。“你企图抓住所有的沙子,结果所有的沙子都会离你而去。”这是塞恩的父亲留给塞恩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塞恩是苏格兰第二牛奶制品厂的法定继承人,是标准的“富二代”。但正因为此,塞恩的日子变得比常人更加“艰难”。从塞恩5岁开始,他就要接受父亲一系列严格的训练。这些训练不仅包括基础知识、语言知识、气质修养,还包括体能的训练。每到小朋友们渴望的寒暑假,塞恩都犹如活在地狱一般,因为他每天都有上不完的课。这样的噩梦直到塞恩年满18岁、收到哈佛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才正式结束。

从那以后,塞恩记得他的父亲就没有再给他上过一堂课,或者要求他参加什么样的训练。也许因为早年的训练,塞恩变得比同龄人更加成熟和睿智。在哈佛商学院学习期间,塞恩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并屡次获得商学院的奖学金。

毕业后,塞恩正式进入父亲的牛奶制品厂工作,担任总经理行政助理一职。刚进厂里工作的时候,塞恩觉得这个职位对自己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慢慢地,塞恩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他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短短的一个上午,他就在公司里上上下下转了十多圈,办了十多件事。而这些事情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譬如说,跟财务拿公司上季度的广告支出明细表,跟广告商确定合作细节,到工厂里监看杀菌环节,到行政科看看员工的工作情况……

对此,塞恩也曾跟父亲抱怨自己工作的事情太烦琐,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是,塞恩的父亲却告诉他,处理小事情最能考验人的能力。塞恩没话说,只能继续像苍蝇一样在工厂里转来转去。他办事的速度非常快,效率出奇的高。大家都对塞恩的评价很高。

不过,半年后,塞恩的父亲发现事情似乎有点不对劲。塞恩看上去疲惫极了,一点儿也没有年轻人的朝气。于是,塞恩的父亲观察塞恩的工作情况,结果发现塞恩每天都在为工作上的事情抓狂。

塞恩的性子非常急,处理完一件事情,又会赶着另外一件事情。如果这些工作稍微不如他的意愿,他就会抓狂。因为他觉得还有一大堆子的事情在等待着他,这一件处理得不好会耽误接下来所有的工作。于是,塞恩在焦急里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塞恩的父亲便找他谈话,问塞恩:“你觉得现在每天都过得充实吗?”

塞恩点了点头,说:“每天都过得非常忙碌。”塞恩的父亲继续问:“半年过去了,你收获了什么?”

塞恩顿时哑口无言,支支吾吾了一会儿说:“熟悉了工作上的业务。”“然后呢?”

塞恩还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不过,塞恩心里很不服气。他心想:“工作不就是这样吗?日复一日地工作,关键是把事情都妥善地处理好就可以了。”

这时,塞恩的父亲说:“孩子,忙碌并不等于充实。你重复地工作,只会让你在原地打转。你在过去的半年里,总是让自己处于很忙碌的状态。结果,你却没有提高任何的工作技巧。所以,你以为你在进步,其实你没有。”

末了,塞恩的父亲还给塞恩留下开篇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他告诉塞恩不要企图抓住全部的沙子,而是要努力地抓住事情的重点。不要总是怀着一颗焦急的心去完成全部的工作,而是要用一颗平常的心去思考前进的方向。要知道越是焦急,越会抓狂,对事情越是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不断地抓狂还会使自己变得疲惫不堪。

在生活里,不管是处理什么样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像塞恩的父亲说的那样,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因为只有平静的心才能帮助我们理性地提高工作效率、有计划地前进。否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只是一种原地转圈圈的生活,对我们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