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论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02:13:40

点击下载

作者:(春秋)孔子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论语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论语试读:

学而

【原文】子[1]曰:“学[2]而时[3]习[4]之,不亦说[5]乎?有朋[6]自远方来,不亦乐[7]乎?人不知,[8]而不愠[9],不亦君子[10]乎?”【注释】[1]子:过去泛称男子,后来变为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在《论语》中,“子”一般指的是孔子。[2]学:《说文》中把“学”解释为觉悟的意思。在原文中,一方面是指学习《诗》、《书》、《礼》、《乐》、《易》之类的典籍,另一方面是指学习六艺之类的实际生活技能。[3]时:意为“在合适的时间”或是“时常、经常”。[4]习:繁体字写作“習”,本义是“鸟数飞也”,练习,引申为实践。[5]说:高兴,开心。是“悦”的通假字。[6]有朋:在有些版本中,写作“友朋”。“朋”,这里指的是朋友,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还有人认为指的是孔子的弟子。[7]乐:意思与“悦”相同,都是高兴的意思。但二者有区别,“悦”多指内在感情,“乐”则通常表露在外面。[8]不知:不了解,不知道。[9]愠:生气,恼怒。[10]君子:这里指的是有德行、品德高尚的人。【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和技能之后,并能付诸实践,这不是很开心的事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彼此之间能相互交流,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吗?别人不了解,也不怨恨,这难道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吗?”【原文】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2]弟[3],而好犯上者,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6]本[7],本立而道[8]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9]与[10]!”【注释】[1]有子:有若,孔子的弟子。《史记》中记载,有若比孔子小三十三岁。有的书中说两人相差四十三岁。孔子的众多弟子在《论语》中出现时,一般都直接称他们的字。只有“有子”和“曾子”被称做“子”。所以,北宋的程颐认为《论语》应当是曾参和有若的弟子编撰的。[2]孝:顺从并尽心奉养父母。[3]弟:读作tì,是“悌”的通假字。本意是指敬爱兄长,也泛指尊敬长辈、上级。“孝”和“悌”常同时出现,合称“孝悌”。它是儒家非常重视的道德伦理范畴,被看做是实行“仁道”的根本条件。[4]鲜:读作xiǎn,少的意思。[5]未之有也:倒装句型。在古代汉语中,如果否定句的宾语是代词,那么一般放置在动词的前面。所以,“未之有也”即为“未有之也”。[6]务:从事,致力于。[7]本:本义是指草木的根,或是靠近根部的茎干。这里是引申意,是指事物的主体或根基。[8]道:本义是供人行走的道路。这里指的是儒家所提倡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体系。[9]为仁之本:此处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古人喜欢用通假字,“仁”是作“人”讲。“为仁之本”应是“为人之本”,意思是做人的根本。另一种解释是,“仁”就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标准。[10]与:读作yú,通“欤”。在这里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的语气。【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遵从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很少见。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做悖逆造反的人,则从来没有出现过。君子应当致力于基础的事物,基础建立了,做人和治理国家的标准就会随之产生。像上面说的那样,孝顺父母,遵从兄长,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原文】子曰:“巧言[1]令色[2],鲜矣仁[3]!”【注释】[1]巧言:巧,好。巧言就是花言巧语的意思。[2]令色:令,是善、好的意思。色,指脸色。巧言令色,就是用花言巧语和讨好的表情,来取悦他人。[3]鲜矣仁:鲜,少。【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种人中有仁心的很少。”【原文】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3]而不忠[4]乎?与朋友交而不信[5]乎?传[6]不习乎?”【注释】[1]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人。曾子是鄫国太子的后代。曾子在十六岁时,拜孔子为师。曾子是有名的孝子。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和“修齐治平,省身、慎独”都是曾子提出的观点。直到今天,这些思想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曾子还著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来,曾子作为老师,负责教导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孔伋则是孟子的老师。他在儒家文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后世儒家学者尊称他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回、子思共称儒家五大圣人。[2]三省:三,这里是多次的意思。古人对于频率密集,或是数量多,而且持续时间久的数字,都会用“三”来表示。所以,“三”一般不看做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多次、屡次的意思。省,读作xǐng,检查、查看。这里是检查自己的作为,查找自己的缺点并改正的意思。也有的将“三省”解释为:三次检查,或是从三方面检查。[3]谋:谋的本义是考虑、谋划。这里可以当做办事讲。[4]忠:本义是尽心竭力,忠诚无私。这里是尽心竭力的意思。[5]信:在文中,“信”的意思是指能够按照礼制的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守信用。“信”被儒家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6]传:这里作名词讲,指老师传授的知识。古籍中对这个字的解释是:“受之于师谓之传。”也有书中认为,这里可以解释成自己传授他人知识。【译文】曾子说:“每天,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反省、审视自己,为别人办事的时候,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在和朋友交往中,是否做到了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东西我是否实践了呢?”【原文】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3]事而信,节用[4]而爱人[5],使民以时[6]。”【注释】[1]道:这里做动词,治理的意思。皇侃在《义疏》中把“道”写作“导”。[2]千乘之国:乘,读作shèng,乘是古代军队中的一个基层单位。每一乘共有一百名士兵组成。包括一辆四匹马的战车,战车上有三名甲士,车后跟随有七十二名步兵,另有二十五名负责伙食、服装等后勤保障人员。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战车的数量标着着一个诸侯国的强弱。依据春秋的礼制,此时的千乘之国只属于中等偏下的诸侯国。[3]敬:本义是恭敬,端肃。这里是慎重地对待,不怠慢的意思。[4]节用:不奢侈,即人力、财力的节省使用。[5]人:此处的“人”与下文的“民”相对应,“人”指的是臣子,“民”指的是老百姓。[6]使民以时:就是要让百姓能按照农时耕作。“时”,指农时。“以时”就是不会违背农时的意思。【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对待国家的大事要严谨慎重,并且诚实守信,节约人力财力,体恤爱护臣子,让百姓服徭役要不耽误农时。”【阐释】《论语》开篇讨论的内容便是“学”,这体现了孔子对“学”的重视。“学”是孔子终生奉行的事业,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中度过,同时鼓励身边的人也要不断地学习。他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著名的教育思想,被后世人尊为万世师表。我们第一次接触《论语》,接触到孔子思想便是从这句“学而时习之”开始的。那么,孔子让当时的人们学什么呢?学者们有各自的理解,比如,傅佩荣先生认为,应该是各类典籍和生活中必需的技能,例如“六艺”和各种礼仪。南怀瑾先生则认为,孔子所说的“学”,并不是去学某种“知识”,而是去学做人的道理。不论孔子所说的“学”,到底指的是什么,都需要经过“习”,才能感受到快乐。在学校时,老师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是说学习过后,要不断地复习、温习。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这种反复地温习是一个极其枯燥的过程,怎么会让人感到快乐呢?“习”在《说文解字》里的意思是“鸟数飞”,就是小鸟在练习飞翔时,不停地扇动翅膀。那么,“习”在这里就应当理解为“实践”。也许,这才符合最初孔子想表达的含义。无论是学习具体的知识技能,还是学习如何做人,如果不把理论付诸实践,即便你反复温习,得到的只能是空泛的理论而已。况且,谁会喜欢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东西?又有谁不会对此感到厌烦呢?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最喜欢的往往是实验课。当看到那些生硬的公式和定律,通过各种千奇百怪的物理化学实验展现在自己的面前时,没有人会不感到惊奇和喜悦。我想,在那样的时刻,我们是无比快乐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入社会,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验证自己的所学。不管是过程中,或是实践过后,我们总能感受到动手付诸实践,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这让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很充实。我想,这应该就是“多动手”的含义吧。为什么孔子会在主要讲述如何学习的章节里,突然提到怎样治理一个军事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呢?可能像举例说明那样,孔子想通过治理国家的道理告诉我们,要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试想一下,如果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诸葛亮不懂得如何解决实际的问题,只是死读书的书呆子,他怎么会被称为“出山便可定天下的卧龙先生”?又怎么会使出类似于“草船借箭”这样的妙计呢?毛泽东曾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是为了帮助我们学会观察、分析具体情况。从实践中,我们又能获得新的体验和知识。这是一种良性、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方法。所以,不能死读书,也不能读死书,要“求实务本,学以致用”,而且要先学做人,而后再学做学问。除了动手实践,我们还要学会反思自己。通过自我检讨,发现言行中不妥当的地方,展开自我批评,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是一种提高自身修养的好方法。只不过,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差不多就行了,干吗非要跟自己过不去呢?我们每个人都有惰性。自我反省就是要克服这种惰性,面对自身的错误。当然,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如果想要有所成就,自我修养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再来看看这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是“愠”呢?从字面上解释,是心中的怨恨没有发泄出来。别人不了解自己,不生气已经是很难得了,如果要做到心中没有怨恨更是难上加难,大概也只有修为极深的君子才能做到吧。事实上,这种方法对于处理矛盾也是非常有效的。生活中,人与人的想法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只有宽容谦让,人际关系才会趋于和谐。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见解,多听取他人的观点,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修养。当年周恩来总理在接受采访时,常常会有外国记者提出刁钻的问题难为他。不过,总理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从容机智地应答,体现了宽厚待人,仁爱敦厚的君子之风。本章末尾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则是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一种呼应。“好酒不怕巷子深”,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又何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呢?【原文】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悌,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注释】[1]弟子:这个词在文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学生,另一种是年纪小,身为儿子或是弟弟的人。在这里,采用第二种解释比较合适。[2]入:古时候,父母和子女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入”就是进入父母的住处。[3]出:是相对与上面的“入”而言的,即走出自己的房间,或是出外求学。[4]谨:在《说文解字》中,“谨”被解释为“慎”。文中带有谨慎,少说话的意思。[5]汎:读作fàn,解释为广泛。《论语集释》注释:“汎”是广的意思,所以有人认为,此处“汎”等同于“泛”。[6]亲仁:亲,亲近。仁,指有仁德的人。亲仁,就是亲近有仁德的人。[7]行有余力:有剩余的精力、闲暇的时间。[8]文:《说文》:“文,交画也。”《论语述何》:“文者,字之始也。”郑玄注:“文,道艺也。”这里的“学文”不单单指学习文字,还包括古代文献,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文化知识。【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时,则要遵从兄长,尊敬长辈,要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了这些之后,如果还有精力,再去学习文献和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原文】子夏[1]曰:“贤贤[2]易色[3],事[4]父母,能竭[5]其力;事君,能致[6]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7],吾必谓之学矣。”【注释】[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卫国人。他是孔子晚年收的学生,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孔子去世后,他四处讲学。战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深受他的影响。[2]贤贤:第一个“贤”字是做动词,尊敬、尊重的意思。第二个“贤”字则是名词,是指贤人,有才德的人。“贤贤”就是尊敬有才德的人。[3]易:第一种是交换、改变的意思。“贤贤易色”解释为尊重贤人,改变自己的好色之心。第二种解释为轻视、简慢,即重才德而不重视美色。孔安国曰:“易色,言好色之心好贤则善也。”皇侃的注释与孔安国近似。《论语集释》:“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另外,还有学者认为“贤贤易色”指的是夫妇之道,意思是说丈夫能看重妻子的贤德,忽视其容貌。这句与后面的对待父母、君主和朋友的三句话的性质相同。本书采用第二种解释。[4]事:动词,侍奉,服侍。[5]竭:全心全意,尽其所有。[6]致:献出、献上、献纳的意思。《说文》:“致,送诣也。”《论语集释》:“致,尤委也。委致其身,谓不有其身也。”“致其身”意思是能为君主献出生命。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为:“豁出性命。”[7]虽曰未学:这是一种假设或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论语集释》:“‘虽曰未学’乃是子夏假设能与此者自谓之言,非子夏实未学也。”【译文】子夏说:“如果一个人能尊重贤者,不看重女色;侍奉父母时,能竭尽全力;服侍君主时,能豁出自己的性命;在朋友交往中,能诚实守信。那么这样的人,即使他谦虚地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为人之道,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学过了。”【原文】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3],学则不固[4]。主[5]忠信,无[6]友不如己者[7]。过[8]则勿惮[9]改。”【注释】[1]君子:《论语稽》:“君子,谓在位之人也。……如谓君子自修当如此,则‘君子’下宜加‘之道’二字。”杨伯峻认为,“君子”这个词贯串到句尾,在翻译时,此处应有停顿。[2]重:严肃,庄重,厚重。[3]威:威严。[4]不固:《论语补疏》:“‘固’有二义:‘一为蔽,一为坚。”也就说,“固”在这里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蔽”,即孤陋寡闻。郑玄曰:“固,谓不达于礼。”即蔽塞不通的意思。另一种解释是“坚固”。《论语集释》:“固,坚固也。不固,为学不坚固。”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这里采用第二种解释。[5]主:第一种解释是以其为重,以其为主,注重。另一种解释是亲近的意思。郑玄曰:“主,亲也。”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主’训‘亲’者,引申之义。”《群经平议》:“‘主’与‘友’对。”第二种解释是引申义。联系上下文,两种解释都可行。这里取第一种解释的意思。[6]无:不要。旧书中有把“无”写成“毋”的情况。《释文》曰:“‘毋’音‘无’,本亦作‘无’。”即“毋”和“无”相通。[7]不如己者:不如自己的人。作这种解释时,如果把“无友不如己者”理解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那么,既不符合逻辑,也与孔子倡导的精神相矛盾。所以李泽厚认为,根据上下文,这句话应是劝勉的话,当译为:不要认为朋友不如自己,应看到别人的长处。还有另一种解释,“如”作类似的意思,“不如己者”就是与自己不是同类的人,即“道不同不相为谋”。[8]过:过失,错误。[9]惮:害怕,畏难。【译文】孔子说:“君子,应当严肃、庄重,否则就会没有威严。即便学习了,所学的东西也不稳固,无法持久。要以忠、信为根本,不要与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做朋友。如果发现了自己的过错,不要畏惧去改正错误。”【原文】曾子曰:“慎[1]终[2]追远[3],民德归[4]厚[5]矣。”【注释】[1]慎:谨慎,认真仔细。《尔雅释诂》:“慎,诚也。”《说文》:“慎,谨也。”《论语集释》:“诚、谨义同。”[2]终:郑玄曰:“老死曰终。”即父母去世,这里引申为丧事,丧葬礼仪。[3]远:祖先,远祖。《论语集释》:“言凡父祖已殁,虽久远,当时追祭之也。”[4]归:趋于,趋向。旧注:“归者,归其所也。”[5]厚:忠厚,淳厚。《墨子·经上》:“厚,有所大也。”【译文】曾子说:“谨慎认真地对待父母的丧礼,时常真诚地追思、祭祀历代的祖先。那么社会风气自然会逐渐趋向淳朴,百姓的德行也会趋于淳厚。”【原文】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4]于是[5]邦[6]也,必闻[7]其政[8],求之与,抑[9]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10]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11]异乎人之求之与?”【注释】[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齐国人,孔子的弟子。郑玄云:“子禽,弟子陈亢也。”但是,在《史记·弟子列传》中,没有陈亢此人,只有一名叫原亢,字籍的弟子。毛传云:“原,大夫氏。”《春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即“原氏出于陈,原陈同氏也。”而且,“籍”和“禽”可以互相解释,加之古人经常用“子”去配一个人的字。所以《论语集释》据此考证,认为:子禽,姓原,名亢,字籍。原亢即陈亢。[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儒家七十二贤之一。他善于雄辩,才能出众,且善于经商。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是自己的得意门生。子贡曾分别在鲁国和卫国做过宰相,而且是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一个。在《汉石经》、《左传》、《礼记·乐记》等书中,“子贡”均写作“子贑”,有经学家认为“贡”是“贑”的省写。[3]夫子:是古时候,人们对士大夫的尊称,这里指的是孔子。《礼》:“身经为大夫者,得称为夫子。”在鲁国时,孔子曾做过司寇。所以孔子的弟子们尊称他为夫子。后来,学识渊博的人或是传授知识的老师都称为夫子。[4]至:到,到达。[5]是:做代词。这,这个。[6]邦:《说文》:“邦,国也。”这里指当时的诸侯国。[7]闻:知道,知晓。[8]政:政事、政治。[9]抑:还是,或是。“抑”在这里是做表选择的连词。[10]温、良、恭、俭、让:温,和厚,平和。良,善良。恭,庄重,恭敬。俭,节制。让,谦逊。《论语集释》:“五者,夫子之盛得光辉接于人者也。”这五个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孔子的形象,是孔子的弟子对老师的评价和描述。[11]其诸:语气词,表推测。【译文】子禽问子贡:“无论我们的老师到了哪个国家,必定会知晓那个国家的政治事务。这些信息是老师自己用心求来的呢?还是那些国家的君主自愿告诉老师的呢?”子贡回答道:“老师这个人性格平和善良,行为恭敬有礼,节制克己,为人谦逊。正是由于这样,老师才能佷自然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我们老师获取信息的方式,大概和别人采用的方法不同吧?”【原文】子曰:“父在,观其[1]志[2];父没[3],观其行[4];三年[5]无改于父之道[6],可谓孝矣。”【注释】[1]其:这里指代的是儿子。[2]志:意愿,心中的向往。[3]没:这里读作mò。通“殁”,去世,死去的意思。[4]行:德行,品行,行为。过去读作xìng。[5]三年:父母死后,子女有三年的守丧期。也有人认为时间要长于三年。[6]道:主张,规范,原则。【译文】孔子说:“当父亲还在世的时候,要观察儿子平时的想法和意愿。在父亲去世后,则要考察儿子的行为举止、行事作风。在守孝期间,如果做儿子的能坚持父亲生前正确的事情,而且长时间不作改动。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尽到孝了。”【原文】有子曰:“礼[1]之用[2],和[3]为贵。先王[4]之道[5],斯[6]为美。小大[7]由[8]之,有所不行[9]。知和而和[10],不以礼节[11]之,亦不可行也。”【注释】[1]礼:在文中指的是孔子一直都在维护和推崇的周代礼仪,即“周礼”。[2]用:实施,使用,应用。[3]和:合适,和谐,和乐。有些学者认为,“和”是音乐,指的西周礼乐制度中的“乐”。联系上下文,这种说法也说得通。[4]先王:这里指的是春秋时代以前那些贤明的帝王君主。例如,上古时期的尧、舜、禹,商朝的商汤以及西周时期的文王、武王和周公旦等人。所以,在这里“先王”不能单纯地被理解是已经去世的上一位君王。[5]道:文中指的是治理国家的方法。[6]斯:这儿,这里的意思,指代上文中的“礼”和“和”。[7]小大:意思是小的事情和大的事情。也有一种解释是小国家和大国家。这里是作为名词来使用的。把形容词当做名词来用,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语法现象。[8]由:遵从,遵照。[9]有所不行:(方法)有时候会行不通。[10]知和而和:为了和谐而和谐,为了合适而合适。第二个“和”字,作动词讲。[11]节:约束,控制,管束。【译文】有子说:“在应用礼制的时候,要把和谐放在第一位。在以前的那些贤明君主的治国策略中,就体现出了这一点。但是,如果不论事情大小,只是依照和谐的标准去处理,就不一定都能行得通。如果,为了达到和谐的目的,刻意勉强去求得和谐,而且不用礼制加以约束,这样做也是不可行的。”【阐释】在儒家思想中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孟子见梁惠王时说过:“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在《大学》中也曾提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表现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个理念对于儒家学说的重要性。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兄长,连与自己最亲近的人的关系都处理不好,那么,他还能和谁好好相处呢?他对最基本的常理人伦视若无睹,就更不要提别的大道理了。所以,孝悌问题虽然说的是个人问题,一个家庭内部的问题。但是,整个社会就是由无数个以家庭为单元组合而成的。就像一滴水也会引起波澜一样,家庭的不稳定,积少成多后,必然会上升到影响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的大层面上来。所以说“家事即国事”。子思在《中庸》中提到,人生在世应当处理好五种关系:“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被放在了前三位,可见其重要性。有人说,现代中国社会由于独生子女的出现,“悌”这个观念已经慢慢消亡了。真的是这样吗?倒不如说是转变了别的形式,继续存在着。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尊敬比自己年龄大的哥哥姐姐。这些“哥哥姐姐”就一定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吗?不一定,只是通过儒家思想近千年的熏陶,“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已经从孔子时代的礼法概念转换成刻在我们骨子里的道德观念了。【原文】有子曰:“信[1]近[2]于义[3],言[4]可复[5]也;恭[6]近于礼,远[7]耻辱也;因[8]不失其亲,亦可宗[9]也。”【注解】[1]信:信用,约信。[2]近:接近,靠近。[3]义:这里是合理,适宜的意思,同时也指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标准。[4]言:约定,曾经说过的话。[5]复:履行、实践。“复言”就是履行、兑现诺言的意思。[6]恭:恭敬,有礼貌。[7]远:读作yuàn,这里是形容词被用作动词,即避免,使远离的意思。[8]因:依靠、凭借。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因”是“姻”字的简写,指有姻亲关系的人。[9]宗:主,引申为可靠的意思。【译文】有子说:“人在讲信用时,要注意符合义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履行曾经说过的话或是许下的诺言。对人要恭敬,有礼貌,符合礼仪,才可以使自己避免受到耻辱。要亲近自己所仰仗的人,这样就有依靠了。【原文】子曰:“君子食[1]无求饱[2],居[3]无求安[4],敏[5]于事而慎于言,就[6]有道[7]而正[8]焉,可谓好学也已[9]。”【注释】[1]食:饮食。[2]饱:吃足,即吃饱的意思。[3]居:住所,居住的环境。[4]安:舒适、安逸。[5]敏:敏捷,这里可以理解为勤快的意思。[6]就:这里是接近、靠近的意思。[7]有道:那些有德行的人。[8]正:是纠正、匡正的意思,这里做动词。[9]已:感叹词,等同于“矣”。【译文】孔子说:“在饮食方面,君子不追求好坏和饱足,在居住方面,也不追求舒适和安逸。对工作,做事敏捷、勤快,平时的言语却十分谨慎小心。而且会到有德行的人那里请教,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行为,就能称得上是好学了。”【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2],何如[3]?”子曰:“可也。未若[4]贫而乐[5],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6]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7]’,其斯之谓与[8]?”子曰:“赐[9]也!始可与[10]言《诗》已矣,告诸[11]往[12]而知来者[13]。”【注释】[1]谄:巴结、奉承,在人面前卑躬屈膝,读作chǎn。[2]骄:骄傲自大,这里可以解释为盛气凌人的意思。[3]何如:就是“怎么样”的意思。[4]未若:不如。[5]贫而乐:乐,即高兴、快乐的意思。“贫而乐”可以翻译为:虽然贫穷但是很快乐。有的书中把“贫而乐”写作“贫而乐道”。[6]《诗》:《诗经》。[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两句话出自《诗经·卫风·淇澳》。切,是古代加工骨器的一种工艺,即(用刀之类的工具)分割,截断。磋,是指把象牙加工成器具,泛指磨制,抛光。琢,即用刀雕刻玉石,对其进行加工。磨,指的是物体相互摩擦,磨制石器。这两句话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说对骨、象牙、玉石和石头这四种材料,要用不同方法进行加工,即不琢磨不成器。另一种是认为,用骨质和玉石做器物时,不能只进行一道工序,切割之后还要抛光,雕刻之后还要磨制,含有精益求精的意思。[8]其斯之谓与:即“其谓斯与”。这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语法现象,叫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斯”作为“谓”的宾语前置。其,大概,表示推测的语气。[9]赐:子贡的名字。[10]与:这里“与”作为介词,省略了后面的宾语。应翻译为“和你”。[11]诸:在这里的用法相当于“之”。[12]往:指过去的事,说过的话。[13]来者:与和上文中的“往”相对,即以后的事情,将要说的话。【译文】子贡问孔子:“虽然贫穷,却不卑躬屈膝地巴结别人。虽然富有,却能不盛气凌人,不骄傲自大。这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可以。但是,不如贫穷但内心快乐,富有却十分遵守礼仪这种情况,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更好了。”子贡说:“《诗经》中说,‘用骨质和玉石做器物的时候,不能只进行一道工序,要精益求精,切割之后还要抛光,雕刻之后还要磨制。大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啊,我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你已经能举一反三,能从我曾经说过的话中,领悟到我将要说的话了。”【原文】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己知[3],患不知人也。”【注释】[1]患:担心,害怕,忧虑。[2]人:这里指的是有知识、懂礼仪的人,不是普通的老百姓。[3]不己知:不了解自己。“不己知”是“不知己”的倒装句。【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害怕自己不了解别人。”【阐释】“安贫乐道”,简言之,就是不重视物质生活,注重精神生活。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金钱至上的时代,芸芸众生行色匆匆,汲汲营营地追求着象征成功与否的名和利。“安贫乐道”这个观念似乎显得不太合时宜,多少带有些许不思进取的意味。不错,我们现在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出现了心理疾病,患上了忧郁症呢?有的还选择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呢?为什么因为“仇富心理”而造成的恶性犯罪在不断的增加?因为他们不快乐。没钱的人想有钱,有点儿钱的人想更有钱。他们深陷眼花缭乱的物质世界,被各种物欲包裹着,无法给自己狂躁不安的心找到一片安宁的净土,无法平衡已经失控的心境。怎样才能快乐呢?孔子告诉我们“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家境贫苦,但要保持做人的尊严,依靠自己的能力努力拼搏奋斗。成功后,仍能保持谦虚谨慎,有礼貌地平等待人。这才是儒家思想中保持快乐的最高境界。历史上有很多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即便是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不在乎物质生活,专心致志做事的人。我有一位熟识的老先生,从社科院退休多年,已年近八旬。老人日复一日,每天坚持伏案工作十小时以上,节假日也不休息。他平时的衣食都很简单,并不是经济条件不允许,而是根本不在乎。他曾经面带满足的神情对我说,自己一生最大的财富便是这满屋的书籍。在其研究的领域里,他已经算得上是专家级人物。但老人说话非常谦虚,和他谈话时,丝毫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这位老先生难道不符合孔子眼中君子的形象吗?如今,“富而无骄”和“富而好礼”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近些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老百姓富裕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开阔眼界而走出了国门。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有关中国人在境外不良行径的报道,而且数量呈上升趋势。古往今来,泱泱中华都是礼仪之邦,如果我们能够在经济富裕的基础上,丰富我们的精神涵养,做到“富而好礼”岂不更好吗?

为政

【原文】子曰:“为政以[1]德[2],譬如北辰[3],居其所[4]而众星共[5]之。”【注释】[1]以:用。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2]德:伦理道德。“为政以德”就是说统治者用道德治理国家。[3]北辰:北极星。[4]所:处所,这里指的是北极星的位置。[5]共:“拱”的通假字,环抱、环绕的意思。【译文】孔子说:“如果能用道德教化治理国家。那么,君主就会像天上的北极星那样,稳稳地待在自己的位置上。自己的子民则像群星一样环绕在他的周围。”【原文】子曰:“《诗》[1]三百[2],一言[3]以蔽[4]之,曰:‘思无邪[5]。’”【注释】[1]《诗》:《诗经》。[2]三百:这是取《诗经》中篇章的整数。实际上,《诗经》共305篇。[3]一言:一句话。[4]蔽:概括的意思。[5]思无邪: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思”在这里是句首的发语词,没有任何意义。另一种认为可以解释为“思想”。这里应当取第二种解释。无邪:纯正。“思无邪”是《诗经·鲁颂·驷篇》当中的一句话,这里被孔子用来总结《诗经》的特点。【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用其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思想内容纯正无邪’。”【原文】子曰:“道[1]之[2]以[3]政[4],齐[5]之以刑[6],民免[7]而无耻[8],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9]。”【注释】[1]道:训导、引导、领导的意思,在这里等同于“导”字。[2]之:下文中的“民”。[3]以:使用的意思。[4]政:政策法令。[5]齐:这里“齐”用作动词,是约束、整治,使之整齐的意思。[6]刑:刑法。[7]免:避免,免于刑罚、罪责的意思;[8]无耻:就是感觉不到耻辱,没有耻辱之心。耻,耻辱,耻辱感。[9]格:本义是到、至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归服、纠正、向往。【译文】孔子说:“如果只是用政策法令来领导百姓,用刑法来制约他们。那么为了能避免犯罪受到惩罚,老百姓会暂时性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并不能使百姓拥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用礼仪制度整治他们的言行,那么百姓不但有了廉耻之心,会守规矩,而且人心也会归服于君主。”【原文】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2]于学,三十而立[3],四十而不惑[4],五十而知天命[5],六十而耳顺[6],七十而从[7]心所欲不逾[8]矩[9]。”【注释】[1]有:又的意思。这是古时候人们的习惯做法。古人习惯在整数和下一位数字之间加“有”字,而不是“又”字。[2]志:这里是决心的意思。[3]立:站得住,这里引申为自立,立身处世。[4]不惑:惑,困惑、迷惑。不惑,指掌握了道德准则和知识,做事不再有疑惑。[5]天命:上天的旨意,即认为人的命运由上天来决定,不为人类意志所转移的观点。[6]耳顺:意思是说,能辨别出他人的话中的含义,并能正确对待、处理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意见。[7]从:跟随、遵从,放任。[8]逾:超过、超越。[9]矩:本义是曲尺,引申为法度、规矩。【译文】孔子说:“十五岁的时候,我决心要好好学习。三十岁的时候,我已经学成自立。等到四十岁的时候,才明白了事理,掌握了道德准则和知识,做事不再有疑惑。六十岁时,别人的话,我一听就可以辨明其中的含义,并能够正确地处理各种言论。到了七十岁的时候,我已经能随心所欲,也不会做超出规矩的事情了。”【阐释】在儒家有关政治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为政以德”。其实就是以道德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整个古代的政治都是围绕着德治和法治展开的。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所以,孔子并不否认政令和法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只是,单凭这些死板的法律条文来维护统治,似乎是行不通的。例如武则天刚做皇帝时,启用了周兴、来俊臣这样的酷吏,想用各种严苛的法令压制群臣和百姓对自己称帝的不满。结果朝野动荡,无论是文武大臣还是平民百姓,人人自危,一片哀声载道。所以,除了各种政令和刑法,还须要用道德的力量来引导、约束百姓的行为。只是规范了行为,那人心又怎么办呢?如果得不到百姓真心实意的归顺,政权就像高楼大厦的地基不稳一样,迟早是会倒塌的。这就要求上位者要以人为本,从百姓的角度出发,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人心自然会顺服,自愿地团结在上位者的周围。这个时候在发布政令,无须任何的外力,也会非常顺利地得到实施。而且,这个道理可以运用在很多方面,大到治理国家,小到管理企业,处理人际关系。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到《诗经》的内容纯正无邪呢?也许,孔子的本义是认为诵读《诗经》能陶冶人的情操,引导人的思想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殊不知这句话给未来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打上了“文以载道”的烙印。从此,中国的文学作品总是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不止一次充当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不过,文化底蕴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甚至决定着民族的性格和国家发展的方向。像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重视知识分子,他提出“帝王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观点。北宋时期,国家注重农耕,人民富裕,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强大的国家之一。而后来建立元朝的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崇尚游牧文化和武力,所以他们用铁骑开疆扩土,建立了地域辽阔的蒙古帝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政府提出“八荣八耻”的公民道德规范,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提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这不正是孔子德治的思想直到今天还在散发着智慧光辉的表现吗?【原文】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6]也。”子曰:“生[7],事[8]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注释】[1]孟懿子:姓仲孙,名何忌,鲁国的大夫。他的家族是鲁国三大重臣中的孟孙氏。“懿”是他的谥号。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在临终前,嘱咐他要跟随孔子学习。[2]无违:这里是不违背礼制的意思。[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学生。[4]御:即驾车,就是樊须作为弟子,为孔子驾车。[5]孟孙:即上文的孟懿子,孟孙是简称,本来应当称为孟公孙。[6]何谓:是“谓何”的倒装。翻译为成“说的是什么意思”。[7]生:即活着。[8]事:侍奉,伺候。【译文】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一天,樊迟给孔子驾车时,孔子对樊迟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老师,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做子女的要按礼仪去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制埋葬他们。祭祀他们时,也要依照礼制的规定。”【原文】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2]其[3]疾[4]之忧[5]。”【注释】[1]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他的谥号。[2]唯:只,只有。[3]其: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4]疾:指程度轻的病。[5]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担心”。另一种是“子女要特别对父母的疾病担忧”。本书采用第二种观点。【译文】孟武伯向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说:“作为儿女,对父母的疾病要特别地担忧。(这样就算是尽孝了。)”【原文】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2]。至于[3]犬马,皆能有养[4],不敬[5],何以[6]别乎?”【注释】[1]子游: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春秋末吴国人。他还被称为“言游”、“叔氏”。他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2]养:过去读作yàng,供奉饮食、赡养父母的意思。[3]至于:对于。[4]养:结合上下文,这里是喂养、饲养的意思。[5]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敬爱父母,另一种是对道德标准的敬重。[6]何以:用什么。“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文】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只是赡养父母就行了。但是,人对于狗、马之类的动物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真诚的孝心,那赡养父母和饲养动物还有什么区别呢?”【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2]服[3]其劳;有酒食[4],先生[5]馔[6],曾[7]是[8]以为孝乎?”【注释】[1]色难:色,即脸色态度。难,不容易。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一是,子女在侍奉父母时,是发自内心的和颜悦色,这样很难。二是,诚心诚意地伺候自己父母,让他们心情愉悦,这样很难。三是,子女通过父母的脸色了解他们的想法,很难。这里采用第一种解释。[2]弟子:这里指的是子女。[3]服:从事,担当。[4]食:过去读作sì,即食物。[5]先生:与上文的“弟子”相对,指的是年长的人,长辈。在这里,具体指的是父母。[6]馔:读作zhuàn,即饮食。[7]曾:竟然,难道的意思,在这里是做副词。[8]是:这,这里,做代词。【译文】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子女尽孝)最难的就是侍奉父母时,能诚心诚意,发自内心地对父母和颜悦色。只是在有事的时候,替父母去做;有了好的吃的喝的,让父母先饮用。做到这些,难道就认为是孝了吗?”【阐释】在孔子的思想中,“孝”是实现“仁”的根本,怎么做才算得上是“孝”呢?这里有四个人向孔子提出了这个问题,两个是当时的贵族子弟,另两个是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对于同样的问题,提问的人不一样,孔子的回答也不一样。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这种有关于人生的问题,要根据其具体情况作出回答。孟懿子和孟武子都隶属于“三恒”之一的仲孙氏家族,孟懿子还是鲁国的大夫。考虑到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情况,孔子从礼制的角度对此作出回答,即孝敬父母要符合礼制。他希望执政者能为民众树立一个遵照礼制孝顺父母的榜样,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能有所好转。对于孟武子,孔子则是从身体健康的角度作出回答。这个回答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父母为子女的健康担忧,另一种是子女为父母的健康担忧。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是帝王贵胄,还是平民百姓,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永远都是个孩子,一言一行都牵动着父母的心。我们要努力照顾好自己,避免父母为自己担忧。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好,但也仅限于那些力所能及的方面。例如疾病,在很多时候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不过,我们可以通过身体锻炼,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知道,我们的健康平安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从另一角度说,父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和情感,辛辛苦苦地养育我们成人。当他们慢慢老去,身体机能减退,会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这个时候就轮到我们回报父母了。我们要时刻注意父母的健康情况,让他们身心愉悦,远离疾病。孔子在回答子游和子夏时,强调孝顺父母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由心而生。现在很多人只知道大把大把地给父母买东西,以为这样就是孝敬父母。当然,这样做并没有错,只是他们忽视了父母的内心世界,忘记了与父母之间作心灵的沟通。几年前那首《常回家看看》不就表达出父母对子女最朴实的渴望吗?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就让我们用孔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先学会如何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吧!【原文】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2],如愚。退[3]而省[4]其私[5],亦足以发[6],回也[7]不愚。”【注释】[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又叫颜渊,鲁国人。颜回是孔子早年的弟子,也孔子最得意的学生。[2]不违:违,这里是指不同的看法。不违,就是不提出另外的看法和意见。[3]省:读作xǐng,即观察、考察。[4]退:从孔子那里出来。[5]私:私下里,这里指的是颜回背着孔子时,私下里的言行。[6]发:阐发,发挥。[7]也:这里是做语气词。【译文】孔子说:“我一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没有提出过不同的看法,也没有什么疑问,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很愚笨的人。但是,等他从我这里离开后,我私下里观察他的言行,却发现他对我教授给他的知识,能完全领悟,而且还有所阐发。这使我也受到启发。由此可见,颜回其实并不笨啊!【原文】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4]廋[5]哉?人焉廋哉?”【注释】[1]所以:所作所为。[2]所由:由,指经过、走过的路。所由,即来历,所走过的道路。[3]安:安心,乐于。这里指的是内心乐意做的事。[4]焉:何处,哪里。[5]廋:读作sōu,是藏匿,隐藏的意思。【译文】孔子说:“(想了解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所作所为。再观察他的来历和做事的动机,以及做事的方法。最后考察他做事的心情,他乐意干什么。用这样方法观察一个人,这个人还有什么可以隐藏的呢?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了呢?”【原文】子曰:“温故[1]而知新[2],可以为师[3]矣。”【注释】[1]故:就是已有的,过去的东西。此处有两种解释,一是旧的知识,二是历史中的典故。[2]新:新的知识,新的体会。[3]师: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老师,另一种是以古为鉴的意思。【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从中有新体会、新的见解。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原文】子曰:“君子不器[1]。”【注释】[1]不器:器,即器具。不器,就是指不能像器具一样。【译文】孔子说:“君子(应当多才多艺),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某方面的用途。”【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1],其言[2]而后从之[3]。”【注释】[1]行:行动,实践。[2]其言:自己要说的话。[3]之:这里代指的是前面的实际行动。【译文】子贡问孔子,怎样才算是一个君子。孔子回答他说:“对于自己想要说的话,先付诸行动,然后再说出来,这样就算得上是一个君子了。”【原文】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3]比而不周。”【注释】[1]周:合群,亲近、团结周围的人。[2]比:读作bì,这里是勾结,结党的意思。[3]小人:在文中,与“君子”相对,指没有道德的人。【译文】孔子说:“君子虽然近亲、团结周围的人,但是从不和人结党营私。小人则不合群,只是为了私利,与人相互勾结。【原文】子曰:“学而不思[1]则罔[2],思而不学则殆[3]。”【注释】[1]思:思考。[2]罔:迷惘,困惑,蒙蔽,“惘”的通假字。[3]殆:危险、疑惑。【译文】孔子说:“只是学习,而不动脑子,深入思考学过的东西,就会迷惘无知而被蒙蔽。如果只是苦思冥想不学习,则会有疑惑,那就危险了。”【原文】子曰:“攻[1]乎[2]异端[3],斯[4]害也已[5]。”【注释】[1]攻:古今学者的解释分歧很大,一是“攻击、责备”。二是“用心钻研,学习”。三是引申为“做事”。这里采用第一种解释。[2]乎:在,等同“于”。[3]异端:对此处的解释也很多,一种是“不同的一端、反对的一端”,二是“不正确的议论”,三是“与正统思想相悖的思想、观点和学说。”本书选用最后一种解释。[4]斯:这,这样,做代词。[5]已:在这里是停止的意思,做动词。【译文】孔子说:“攻击那些异端邪说,祸害就可以停止了。”【原文】子曰:“由[1],诲[2]女[3],知之[4]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5]知[6]也。”【注释】[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他是鲁国人,常年跟随在孔子的身边。仲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2]诲:教导。[3]女:你,“汝”的通假字。[4]之:代指孔子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学问。[5]是:这。[6]知:两种观点,一种说是“智”的通假字,是聪明的意思。另一种指的是“知识”。这里采用第一种意思。【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教给你如何认识知与不知的方法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啊!”【阐释】很多研究《论语》的学者大都作过这样一个统计:在《论语》通篇中,孔子曾经一百多次提及“君子”。首先来看“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人如果只掌握某一种技能,在实践中会受到限制,应当博学,掌握各种技艺和才能。不过,这种观点放在当今的社会中,似乎不那么恰当。目前,随着环球一体化和社会大分工的进程,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近些年不是流行过“全才即庸才”这样的话吗?毕竟每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同时精通好几项技能,最多是泛泛的了解而已。什么都懂可能意味着什么都不懂。假如是作为领导者,情况就可能不同了。你不一定要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但是你需要让自己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如果你对很多东西都一无所知的话,就无法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97年,朱镕基总理临危受命,率领中国的金融行业,阻击亚洲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冲击。要知道,总理是清华大学电机制造专业毕业的高级工程师。假如他对经济丝毫不了解,是个金融行业的门外汉,又如何能通观全局,与专家们制定出应对金融危机的改革政策呢?所以,这里孔子提到的君子,应当是指身居上位的领导者。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应当博学多识,是一个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全才,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掌控全局。关于“异端”问题,我们可以把孔子所说的“异端”理解为端点、极端的意思。希望弟子们学习时不要走极端,只学习某种知识,完全偏废其他的知识。就像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们需要全面了解掌握文科理科各种课程的基础知识。当然,在学习知识和技能之外,还不能放弃对自己道德修养的培养。【原文】子张[1]学干禄[2]。子曰:“多闻阙[3]疑[4],慎言其余,则寡[5]尤[6];多见阙殆[7],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8]寡悔,禄在其中矣。”【注释】[1]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晚年的学生。他生活在春秋末期,是陈国人。[2]干禄:干,即求的意思。禄,指俸禄,在古时候,做官的人能领到国家给的俸禄。“俸”相当于现在说的工资。“禄”则指的是配给的食物。所以,“干禄”就是谋求官职的意思。[3]阙:这里是保留,放在一边的意思,是“缺”的通假字。[4]疑:怀疑,疑问。[5]寡:少。[6]尤:过失,过错。[7]殆:与上文的“疑”同义词,也是疑惑、怀疑的意思。“阙疑”和“阙殆”前后呼应,这是古文中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做“互文”。[8]行:读作xìng,是行动的意思,但在这里做的是名词。【译文】子张向孔子要求,想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首先,要多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对有疑问的部分,先放在一旁不要管。对于有把握的部分,说出来时也要谨慎些,这样可以减少自己的过失。其次,要多学别人怎么做,有疑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至于其他有把握能处理的,做的时候也要谨慎,这样能减少事后对自己行为的后悔。言语谨慎,过失少。做事小心,让人后悔的行为少。那么你想要的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原文】哀公[1]问曰:“何为[2]则民服[3]?”孔子对曰[4]:“举[5]直[6]错[7]诸[8]枉[9],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注释】[1]哀公:鲁国国君,鲁定公的儿子。姓姬,名蒋,“哀”是他的谥号,公元前494~公元前468年在位,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2]何为:怎样。这里是“为何”的倒装。[3]服:臣服,服从。[4]对曰:古时候,君主向臣子问话,臣子回答时就用“对曰”,以示尊敬。这是《论语》中的行文惯例。[5]举:举用、选拔、提拔[6]直:正直,这里是指正直无私的人。[7]错:安放,放置。“错”是“措”的通假字。[8]诸:“之于”的和音。其中“之”是代词,“乎”是语气词。[9]枉:不正直,与上文的“直”相对,指不正直的人。【译文】鲁哀公问孔子:“怎样才能使百姓臣服呢?”孔子回答道:“只要选用提拔正直无私的人,放在那些邪恶不正的人的上面,老百姓自然就臣服了。如果提拔了那些邪恶不正的人,并安置在正直无私的人的上面,那老百姓就会不服从您的统治了。”【原文】季康子[1]问:“使民敬[2]、忠[3]以[4]劝[5],如之何[6]?”子曰:“临[7]之[8]以庄[9],则敬;孝慈[10],则忠;举善[11]而教不能[12],则劝。”【注释】[1]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国大夫,鲁哀公时的官职是正卿,是鲁国当时政治势力最强的人。[2]敬:恭敬。[3]忠:忠诚,尽忠。[4]以:这里用做连词,相当于“而”,是“和”的意思。[5]劝:勉励、自勉。[6]如之何:怎么办,该怎么做?[7]临:莅临,这里引申为对待。[8]之:代指老百姓。[9]庄:敬重、严肃。[10]孝慈:孝敬老人,爱护年纪小的人。“孝慈”在这里有两种解释,一是说君主要教导百姓做到“孝慈”。另一种是说君主自己做到“孝慈”。这里采用第二种解释。[11]善:代指有德行的人。[12]不能:才能低下的人。【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果想让老百姓尊敬当政的人,并对其尽忠,彼此勉励行善,应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道:“如果您对待百姓的态度是恭敬、庄重的,百姓自然也会对您恭敬。如果您孝顺自己的父母、爱护幼小,那么百姓就会对您忠诚,为您尽忠。你提拔、任用善良又有德行的人,教导并且引导能力差的人,百姓必然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向上了。”【原文】或[1]谓孔子曰:“子奚[2]不为政?”子曰:“《书》[3]云:‘孝乎[4]惟[5]孝,友[6]于兄弟。’施[7]于有[8]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注释】[1]或:有人,在这里是做不定代词。[2]奚:意思相当于“问什么”,是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3]《书》:《尚书》。下文孔子所引用的的话在现存的《尚书》中已经没有了,应当是《尚书》中已经遗失的部分。[4]乎:无意义,语气词。[5]惟:只有。[6]友:友善。[7]施: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施行”,另一种是“延及、推广”。这里采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