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记忆与记忆宫殿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23:14:30

点击下载

作者:黄伟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超级记忆与记忆宫殿法

超级记忆与记忆宫殿法试读:

内容提要

利玛窦成书于400多年的《记忆宫殿》,承接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罗马记忆术,深远影响了现代记忆术的发展。本书继承《记忆宫殿》的经典思想,立足现代记忆术解说如何理解并应用宫殿记忆法,并结合具体的记忆实例重点论述了怎样进行空间位置的营造和图像转化、图像定位,从而快速牢固地记住任何你想记忆的内容。

序言

记忆术,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它散发的熠熠生辉的光芒,吸引着无数人艳羡的目光,它显现的寒光闪闪的剑气,又让无数人内心寒战抖擞。

人类远祖先民结绳记事,甲骨刻字以强化信息记忆,是人类对记忆最早的探索,这些信息记忆的方式得以让人类文明像火种一样,星火薪传,令人类文明的星河灿烂。

公元前5世纪,古罗马记忆法,那些古圣先贤藉由这些神奇神秘的记忆术,在巨大的宫殿、在元老院、在牛马集市旁征博引、滔滔不绝演讲,伟大的思想在唇齿间跳跃,伟大的思维推动了帝国的军武战马铁蹄踏上欧亚非大陆征讨的征程。

公元前三四世纪,古希腊联想记忆,在妮莫辛智慧女神神话传说的指引下,记忆术可望而不可即,被奉上神坛受人敬仰和祭奠,于是乎女神的名字就成为记忆术的名字——Mnemonics。

之后,天主教兴起,在众多神话形象的记忆和指引下,记忆术成为每一个虔诚的教徒,从生下来那一刻,就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的洗礼。正是由于对千百年传承的宗教形象的不断演进,有些教徒的叛逆者对于宗教说产生异议,提出叛逆性新说,至今人们还能闻到布鲁诺广场火刑的烟火味。

历史走过公元1552年,到如今“世界脑力记忆锦标赛”“最强大脑”已经在中国走进千家万户。透过历史的烟尘,回望在400多年前那一刻,一个平凡而又注定不平凡的生命的诞生,催生了一个思想领域的诞生,他是利玛窦(Matteo Ricci)。飞跃400多年历史的烟尘,我们再一次窥探一下,那部《记忆宫殿》的神秘……第一章利玛窦与《记忆宫殿》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0.6~1610.5.11),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明朝末期来到中国,利玛窦是受罗马天主教廷委派,来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传播天主教。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早期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利玛窦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通,做出了不可替代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及至在利玛窦去世400多年后的今天,以意大利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都给予利玛窦极高的赞誉。

如今在世界各地我们都能看到数不清的利玛窦的名字,利玛窦的雕像,以及和利玛窦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课题。本书即是对利玛窦的专著《记忆宫殿》(另称《西国记法》)的深化和拓展。所以我们有理由说利玛窦是一个学者,更是一个文化使者。第一节利玛窦的中国之旅

澳门

1582年(明万历十年)利玛窦经神父罗明坚举荐,受罗马天主教廷委派前往中国传教,8月7日到达澳门。

早期欧洲的传教士们想通过汉语著述天主教义来吸引中国人,借此让东方人皈依天主教,因此他们到澳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努力学习汉语。开始学习汉语的利玛窦对与拼音文字完全不同的汉字感到很兴奋,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并且也学得非常轻松,不久他就可以用汉语进行交流。利玛窦在中国延续了他勤奋好学的品质,在澳门期间,恰逢日本的天正遣欧使节团路过,利玛窦便趁此机会跟他们学习日语。

肇庆

1584年,利玛窦获准与罗明坚神父入居广东肇庆。利玛窦们对中国官员自称来自天竺,致使中国人以为利玛窦们是佛教徒。利玛窦解释来中国的原因:“我们是从遥远的西方而来的教士,因为仰慕中国,希望可以留下,至死在这里侍奉天主。”利玛窦不敢直接回答传教的目的,否则可能会被驱逐。为了传教,利玛窦们从西方带来了许多用品,比如圣母像、地图、星盘和三棱镜等,其中还有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利玛窦带来的各种西方的新事物,吸引了众多好奇的中国人,特别是利玛窦带来的地图,令中国人眼界大开。

1584年8月,利玛窦和他的伙伴们在肇庆建立了仙花寺,开始传教工作。起初传教十分低调。神父们行事小心谨慎,主要精力都在学习汉语和中国的礼节习俗上,以博得中国人尤其是官员们的信任。利玛窦们身穿佛教僧侣的服饰,认为这样能够博得人们的好感,而且他们也觉得这与天主教神父的装束相差不大。这也使中国人更加相信利玛窦们是远道而来的僧人。利玛窦们在这里挂上了圣母玛利亚的画像,许多士人官吏,甚至僧人都来跪拜,利玛窦们感到非常兴奋。但是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讲,这更多是礼节性的,而没有宗教意义。后来利玛窦们担心中国人看到玛利亚的画像会误认为他们的神是女性的,而改挂了基督像。

在1584~1589年这6年间,在肇庆的利玛窦制作并印行《山海舆地全图》,这是中国人首次接触到了近代地理学知识。利玛窦利用解释各种西方事物的机会,同时介绍了天主教信仰。利玛窦们翻译了《十诫》《主的祈祷》和《圣母赞歌》以及《教理问答书》。很快也有中国人对天主教产生兴趣,于是利玛窦开始派发罗明坚撰写的《天主实录》,以中文解释天主教的教义,许多中国人都对这部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在肇庆期间,利玛窦还系统全面地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篇章。期间传入的现代数学、几何、世界地图、西洋乐等西方文明,使中国人的世界观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开始认知到世界是一个圆球。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数学起源于肇庆。

韶州

1589年(万历十七年)夏天,广东新任总督将利玛窦所住的西式建筑据为己有,于是利玛窦移居韶州。在韶州的时候,利玛窦遇到了一次意外,他们遇上了强盗打劫,虽然利玛窦受了一点伤,但是幸好利玛窦们吓退了强盗,而且很快这些强盗就被逮捕归案。在韶州期间,另外一个不幸是利玛窦的两名部下相继逝世。1591年麦安东神父逝世,1593年石方西神父也辞世了。而另外一名神父罗明坚则早已返回了欧洲,只剩下利玛窦一人在中国从事传教事业。

从1594年起,利玛窦攻读《四书》,并首次将之译为拉丁文。而通过与瞿太素和其他许多中国上流社会人士的接触,利玛窦发现自己先前的佛教僧侣装扮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并不受到尊重,社会地位也比较低下。为了更方便地与中国的官员交往,在征得教廷主管的同意后,利玛窦开始蓄发留须,并穿起了当时儒士的服装。

南昌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利玛窦借口为一位北上任职的官员之子治病,而获得了去南京的机会。但是到了南京以后,利玛窦陪同的官员对利玛窦逐渐失去了兴趣,他只好自己设法留在南京。然而这一次失败了。利玛窦只好折返南昌,并获得批准在此居住。在南昌,利玛窦知遇了江西巡抚陆万垓,向陆万垓展示三棱镜、西国记数法和钟,并讲解西方书籍的内容,利玛窦还向当地学人讲解数学问题与日晷计时问题。

1596年9月22日,利玛窦在南昌成功地预测了一次日食,这使得他很快成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在这里,利玛窦结交了许多儒士权贵,并受当时的名士章潢之邀在著名的白鹿洞书院讲学交流,与分封在南昌的皇族后裔建安王和乐安王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王室成员、各级官员都对地球仪、玻璃器皿、西式装订的书籍等礼物极感兴趣,利玛窦便在自己的住宅举行“科普”展览,表演先进的记忆方法。之后又出版《交友论》,并开始撰写《天主实义》,选择适合中国人伦理观的西方伟人语录加以刊行。利玛窦放弃建造教堂、公开传教的方法,进一步用中国自古就有的“上帝”偷换“天主”概念。利玛窦在南昌传教的3年,也是他的传教策略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过程:利玛窦与江西的官绅阶层进行了密切交往和友好的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成功的传教策略——南昌传教模式。

1596年,利玛窦被任命为耶稣会中国教区的负责人,全权负责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并且指示利玛窦想办法到北京觐见中国的皇帝,以达到在中国传教的有力保障,而且还从澳门送去了许多给中国皇帝准备的礼物。

南京

接受了新任务的利玛窦开始策划北京之行。没过多久,利玛窦就联系了北上任南京礼部尚书的王忠铭,想跟随王一起去南京,而且王忠铭还表示要带利玛窦去北京。

1598年6月25日,利玛窦与郭居静神父(Lazzaro Cattaneo)同王忠铭一起离开南昌奔赴南京。7月初利玛窦一行到达南京,9月7日利玛窦抵达北京。但当时正值日本侵犯朝鲜,利玛窦作为外国人无法在北京久留,而且又遇到了财政上的困难,仅住一个多月便只好返回,次年2月6日到南京。

在南京居住期间,利玛窦通过瞿太素的帮助,结交了不少名士,如南京礼部侍郎叶向高、思想家李贽、科学家徐光启等。当然这主要还是由于人们对利玛窦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倾慕。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利玛窦还与一位三淮和尚(即大报恩寺僧雪浪)进行了一场辩论,在这次辩论中,利玛窦凭借其科学性的思辨明显占了上风。利玛窦还在正阳门(今光华门)内洪武岗西崇礼街(今尚书巷)建成内地第四座天主教堂,他在城西罗寺湾的住址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天主教堂——石鼓路天主教堂。利玛窦的这些活动使南京成为中国天主教史上最重要的传教中心之一。

北京

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5月18日,利玛窦带着庞迪我神父和准备献给皇帝的礼物再度赴京,并于1601年1月24日抵达北京。进呈自鸣钟、圣经、《万国图志》、大西洋琴等方物,得明神宗信任。1601年,明神宗下诏允许利玛窦等人长居北京。但中国的朝廷根本没有注意到,利玛窦长住北京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之后利玛窦在北京以丰富东西学识为由,结交中国的士大夫,常与宾客谈论天主、灵魂、天堂、地狱。同时编撰新书,包括以中文写成的《二十五言》等,得到不少中国知识分子的尊重。到了1605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当中有数名更是公卿大臣其中最著名的,也是后来影响最大的,是进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启。

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5月11日,利玛窦病逝于北京,赐葬于平则门外的二里沟。第二节利玛窦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西方许多人,尤其是天主教徒将利玛窦视为令人景仰的、“诱导异教徒皈依的”传教士。而东方却将利玛窦视为促进东西方交流的科学家。王应麟所撰《利子碑记》上说:“万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玛窦,号西泰,友辈数人,航海九万里,观光中国。”

利玛窦从1582年8月初到达澳门,到1610年5月病逝于北京,在中国生活奋斗近28年。在此期间,利玛窦从年近30的青壮之年,到近60的花甲之年,从中国的南海之滨广东韶州,几经辗转最终抵达北京,觐见中国最高统治者——明朝万历皇帝神宗。其间经受了受远和生活的重重考验,以及中国的金字塔社会不同阶层的重重洗礼,终于获准以尊贵的地位常住京都北京,并体面地在中国传播西方学问。

从历史典籍中我们不难看出,利玛窦不是第一个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在利玛窦之前,中国早在唐朝时就曾一度流行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景教),元朝时天主教就已经进入中国,但是到了明朝以后,中国基本上没有基督徒。

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创者之一,时至今日仍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最具影响力的在华西方文化使者。利玛窦成功地在北京觐见皇帝,而且在中国士林阶层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关系,开启了日后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而且也开创了其后200多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方式:一方面用汉语传播基督教,利玛窦本人更穿着中国士大夫服饰;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认同和尊崇。这就是西方后来尊崇并倡导的“利玛窦模式”的传教模式。

带着西学而来的利玛窦也开展了晚明以来士林阶层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风气。受利玛窦影响,从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一共有150余种西方书籍被翻译成中文,利玛窦在中国的近30年的活动或者说奋斗,在另一个层面极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通。

利玛窦撰写的《天主实录》以及和徐光启等人翻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书,不仅带给中国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而且许多中文词汇,例如点、线、面、平面、曲线、曲面、直角、钝角、锐角、垂线、平行线、对角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心、外切、几何、星期等词汇就是由利玛窦们创造并沿用至今。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世界地图,在中国先后被刻印12次。而且问世后不久,在江户时代前期被介绍到了日本。该地图使得日本人传统的崇拜中华的“慕夏”观念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日本地理学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北极、南极、地中海、日本海等词汇皆出于此地图。至今,日本仍称17~18世纪的地图为利玛窦系地图。

利玛窦本人勤勉好学,其家族是当地经营药房的名门望族,早年被父亲送去罗马学习法律,但是16岁的利玛窦违背父亲的初衷,转而加入耶稣会,并开始在耶稣会下的罗马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利玛窦师从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克拉乌(Christopher Klau)学习天算。在这段时间,利玛窦还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语,而且也会使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

在印度传教的4年间,利玛窦悉心学习了人文学科,在得到印度方面许可后引导当地人学习哲学、教理和神学等欧洲文化。到达澳门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汉语的学习和汉语注音(汉语拼音)的研究中,这比中国在清朝末年及至民国和20世纪50年代,一步步实现的汉语拼音,提前了400多年开始。其后在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利玛窦努力学习并研究中国当时盛行的儒家思想及学说,学习中国的士林文化,中国的文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等,甚至入乡随俗穿上中国的服饰服装。

利玛窦死后不仅从派遣利玛窦进入中国传教的教宗那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而且在利玛窦谢世后,中国的最高权力统治者开创先河,准允外国传教士死后葬于中国,这都显示了利玛窦在世界文化融合交流进程中起到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利玛窦传》一书的日本作者平川佑弘称,利玛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种学艺,和中国四书五经等古典学问于一身的巨人”。

当然,正如利玛窦在中国近30年的光阴里,时刻与命运、与政治博弈,而身世坎坷一样,历史对利玛窦的评价也并非都是正面的褒扬。在利玛窦死后数年,乃至数百年,人们对利玛窦的批斗一直没有停歇过,尤其在利玛窦刚去世不久,当时的儒士和僧众对天主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昌治订正印行《圣朝破邪集》八卷(亦题《破邪集》或《皇明圣朝破邪集》),就是万历、崇祯年间佛教僧众(部分儒家士大夫)对天主教进行的狂风骤雨式的批判。其批判历时之久、规模之大、涉及问题之多、论辩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在中国文化史、学术史和宗教思想史上,都是罕见的,即使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也算得上声势浩大。

而且到了清朝,儒士对利玛窦试图僭越儒家传统,基督化儒家的传教方式仍然十分不满,批斗之文风仍屡见不鲜。

利玛窦墓依照明朝神宗“与以陪臣礼葬阜成门外二里沟嘉兴观之右”之礼,于平则门外二里沟的滕公栅栏修筑。由于西方列强辱没清王朝引发民族激愤,1900年墓地被义和团砸毁,墓穴被掀,碑石被砸。其后清政府依《辛丑条约》出资重修了被毁墓地,而且还立了一块道歉的石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外国神父被迫撤离了中国,1954年,墓地内只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3人的墓碑依照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处指示被保留在原地。“文化大革命”期间,利玛窦墓碑被平埋于地下,让其“永世不得翻身”。1978年10月,邓小平、李先念等5位中央领导批准重修利玛窦墓。1979年后墓地得到了修复,并列入了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第三节利玛窦惊人的记忆力及《记忆宫殿》

利玛窦生平留下众多著译作品。这其中包含最早把星期制度引进中国的《天主实义》;开创中国数学几何学的《几何原本》;中国的第一张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引领中国汉字拉丁化道路之始的《西字奇迹》;涵盖现代中国数学基础教育四则运算、分数至比例、开方、正弦余弦等三角几何主体的《同文算指》;让普通人能有过目不忘的能力的《记忆宫殿》(又称《西国记法》或《记法》)等。《记忆宫殿》,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利玛窦初著于南昌,那时利玛窦进入中国有13年,不仅已经能讲一口流利的士绅间流行的“官话”,而且对于士绅必读的《诗》《书》等经典,下了不少功夫去记忆诵读,能够当众将临场指定的段落倒背如流。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官方颁布的经传文本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测试尺度,四书五经即为明代学子求官入仕的初阶必读书目,然而由于缺乏记忆的诀窍,大量记诵的书目让无数追求“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烦恼不已,并成为许多人无法逾越的障碍,而从西方远道而来的学者利玛窦,只花了10年时间,便对中国的经书典籍烂熟于胸,乃至可以倒背如流,不能不令人惊讶,甚至有人认为利玛窦有玄秘神功。

1595年,利玛窦阴差阳错来到南昌,在一次可以拜见建安王和乐安王的宴席上,有人提及利玛窦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大家不约而同地都把视线集中到利玛窦身上。宾客中有人力邀利玛窦略显神通,让众人开开眼界。起初利玛窦连连推辞,后来终敌不过大家的再三邀请。有人顺手递给利玛窦一本诗集,并将信将疑地说:“阁下若果肯把当中一首诗过目,然后背给在座诸位听听,小弟自当感激不尽。”

利玛窦接过诗集,粗看约有四五百字,只花了几分钟就全部看完,然后把书交出。众人屏息拭目以待,四周鸦雀无声,只见利玛窦站起身来,凝神回忆,开始背诵,如捧着书本念一样,从容流利。众人面面相觑,如此不可思议的流利确实匪夷所思,宾客中有人终于耐不住旁敲侧击地说:“这本书你一定读过了吧?”

面对猜疑,利玛窦坦然解释说:“这本书,今天我还是第一次读的呢!”不过利玛窦也留意到不少人都在疑心。为了免得大家以为他欺骗人,利玛窦轻松地继续说:“麻烦诸位在一张纸上写出五百个上下不连贯的字出来,在下愿意凭记忆把它们背出来,如此再无作假可言!”

大家无不称赞这个主意,立时令人置备了笔墨纸砚,宾客各人顿时兴趣浓厚,踊跃挥毫,有的写自己感兴趣的词句,有的窃笑写写偏僻生门的词字,总之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片刻间写了满满的几页纸,利玛窦拿到纸张,不慌不忙,凝神敛气把这篇不成文的怪文章看了一遍,就还给了众人,并让大家在利玛窦背诵的时候,对着原稿以核对背诵的正确度。

利玛窦逐字背诵,声调铿锵,一字不漏。大家只是目瞪口呆,对于这样惊人的记忆力,大家只有叹服的份儿。忽然座中有人提议利玛窦再表演一次,利玛窦客气地推辞,但是众人好像激动起来,邀约之声此起彼伏。结果利玛窦提议,从后往前倒过来背这篇纸张上的内容,结果仍然是从尾到头一字不差。

于是利玛窦在南昌声名鹊起,成了诸王贵族的座上客,成了大小官员和各类士子争相造访的世间奇人,也使能号令通省军队的巡抚陆万垓,屈尊请求利玛窦把他的记忆术传授给自己的两个儿子。既感到光荣,同时又由于造访人数众多,不堪接待烦扰的利玛窦,决定公开自己记忆术的秘密,于是利玛窦编译了这本《记忆宫殿》。

利玛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异域人对中国事物高度的好奇心,结合中国汉字的“六书”构字方式,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去识认文字。后来发觉此举居然引发广大士绅及士子的极大共鸣,以为这种记忆术来自极大天赋,并纷纷求教,以期望自己也具备如此特异功能。《记忆宫殿》总六篇,内容主要是传授形象记忆法,在书中重点论述了怎样进行图像转化,并进行空间位置营造以及图像定位记忆,文中大量引述汉字及文章的速记实例,运用汉字的构造法,融合形和声,巧妙快速记忆字句。第二章记忆术与记忆宫殿第一节《记忆宫殿》原本篇第一

原文

人受造物主所赋之神魄,视万物最为灵悟,故遇万类悉能记识,而区别以藏之,若库藏之贮财货焉。及欲用时,则万类各随机而出,条理井井,绝无混杂。然人知能记忆,而不知所以藏贮,所以区别者从何而致,且翕受果在何处,其敷施之妙,卒莫能语诸人。此则造物主显露密秘,运斡精蕴,人乌得而测之乎?吾西士间尝论其概矣。兹再次第于左,以求同理。

记含有所,在脑囊,盖颅颐后,枕骨下,为记含之室。故人追忆所记之事,骤不可得,其手不觉搔脑后,若索物令之出者,虽儿童亦如是。或人脑后患,则多遗忘。试观人枕骨最坚强,最丰厚,似乎造物主置重石以护记含之室,令之严密,犹库藏之有扃,取封闭巩固之义也。

人之记含,有难,有易,有多,有寡,有久,有暂,何故?盖凡记识,必自目耳口鼻四体而入。当其入也,物必有物之象,事必有事之象,均似以印印脑。其脑刚柔得宜,丰润完足,则受印深而明,藏象多而久。其脑反是者,其记亦反是。如幼稚,其脑大柔,譬若水,印之无迹,故难记。如成童,其脑稍刚,譬若泥,印之虽有迹,不能常存,故易记而亦易忘。至壮年,其脑充实,不刚不柔,譬若褚帛,印之易,而迹完具,故易记而难忘。及衰老,其脑干硬大刚,譬若金石,印之难入,入亦不深,故难记,即强记亦易忘。或少壮难于记忆者,若镌金石,入虽难而久不灭,故记之难,忘之亦不易。衰老易忘,犹图画在壁,其色久而暗脱,不能完固。

且人赋质不齐,故记识亦有难易。大都两间气,钟聚流行,处处不同,有清、有浊、有轻、有重。赋其清而轻者,其人多聪明睿哲,故善记。赋其浊而重者,其人多昏蒙卤钝,故善忘。赋其清而重者,其人多敏达,而端严凝固,亦善记。赋其浊而轻者,其人多谲诈,而浮躁薄劣,亦善记。此又气之所然。人能审其所赋之偏,加修摄涵养,则可造于中正,而不为方隅所拘,竟累吾心之灵明也。学者勉旃。

凡人晨旦记识最易者,其脑清也。若应接烦扰,或心神劳瘁,皆能致脑干。或邪寒酷炎,冷热过宜,或醉饱过度,又食物中有坚韧油腻难消者,或果食未熟,蔬菜、腌肉及诸乳、诸豆,豆腐,核桃,河池鱼,凡浮胀之物,俱能混浊调脑之气,滞塞通脑之脉,故难记易忘。观此坏脑之故,则所以调摄之法,不可不得其宜矣。

昔人善记者,有若古昔般多国王,所属之国,二十有二。其诸国语音文字各殊,国王悉能通达,不用翻译。有若巴辣西国王,将兵数十万,皆一一记其姓名。有若利未亚一国王,遣使至罗马,舍定,罗马诸臣千余人造馆劳问,翌旦使者入朝,见诸臣,即一一详其姓名答谢之。厄斯其诺生平多识广记,不胜其烦,偶闻西末泥德创记法,乃云:“何庸若所为哉?第以善忘法教我,则惠我多矣。”呜呼!若厄斯其诺者,果得为能论欤?世不能尽如其善记,则记法亦不得不尚焉尔。曩有博学强记之士,人以石击破其头,伤脑,后遂尽忘其所学,一字不复能记。又人有坠楼者,遂忘其亲知,不复能识。又人因病,遂忘一切世故,虽己名亦不能记忆之矣。

养记忆之法,大略时习而日用之,庶免生疏。但须先其难者,后其易者。盖先之以难,遇易者则愈易尔。譬如健步,初握两铁锤而行,及徒手而趋,不觉其为劳矣。养记之法甚多,书不悉载,亦有用药物者,医家知而能之。今惟有象记法,颇简易便捷,而其用亦可谓广大矣。

译文

人类受到造物主所赋予的灵魂之后,观察万物最具有灵性,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东西都能识别记忆,并且能像往库房里贮存财物一样,将之分门别类地收藏起来。等到用的时候,还可以随时拿出来,井井有条,绝对不会混杂。然而,人只是知道能记忆,却不知道这些记忆为什么能贮藏,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从何而来,并且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其中布置的奥妙,很难跟别人解释清楚。造物主彰显神秘,运算天地,岂是人能猜测出来的?我在西方曾经介绍这方面的一些皮毛,如今,我想再找一些论据论证,希望能得出同样的理论。

记忆是有住所的,这个住所就在脑囊,大约在头后面的枕骨下。所以人们想事情突然想不起来的时候,都喜欢用手挠后脑勺,就好像要将之拿出来似的,即便是小孩子也是这样。如果人的后脑勺受到伤害,则很多事情都会忘记。仔细观察发现,人的枕骨是最坚硬、最厚实的,造物主似乎就是要安排最坚硬的石头来保护记忆的住所,就是为了让它严密。这就好像库房的门闩一样,主要作用就是封闭巩固。

人的记忆,有难有易,有多有少,有长有短,这是为什么呢?大凡记忆,必定是通过人的目耳口鼻等器官进入大脑的。当记忆进入的时候,物体就会有物体的形象,事情就会有事情的形象,就好像印章一样印在了脑子里。如果大脑的刚柔恰到好处,润泽完备则印记深刻而明晰,藏象多且持久。如果不是这样,则相反。婴幼儿的大脑极柔,就好像水一样,印章盖上去之后了无踪迹,所以很难产生记忆。少年儿童,大脑稍微成熟了一些,就好像泥一样,印章盖上去虽然有痕迹,但是不能长存,所以容易记也容易忘。壮年的时候,人的大脑变得充实,不刚不柔,就好像布帛,很容易产生印记,并且很完整,所以易记而难忘。等到老年的时候,大脑变得干硬过刚,就好像金属和石头,形象也就很难印上,就算印上了也不会太深,所以很难记住,即便是强行记住了也很容易忘记。有的年轻人感觉记忆吃力,就好像在金属和石头上镌刻,虽然很难但是久而不灭,所以记住很难,却不容易忘记。人衰老时容易健忘,就好像墙上的壁画,时间久了颜色自然会发暗脱落,不再完整。

人的天赋参差不齐,所以记忆也就有难有易。总的来看,可分为两个方面,因组合不同而不同:或清或浊,或轻或重。天赋清而轻的人,多聪明睿哲,善于记忆。而天赋浊而重的人,多愚昧混沌,经常会出现健忘的现象。天赋清而重的人,多聪明而沉稳,也善于记忆。天赋浊而轻的人,多谲诈而浮躁,不过也善于记忆。这都是两种禀赋导致的。人要是能认识到自己天赋的偏重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就可以趋于中正,而不受自己的局限性的影响,心也不会这么劳累。学者应当自勉。

一般来说,人早上记忆最容易,因为这是脑子最清醒的时候。如不断受到烦扰,心神劳累,都可以导致大脑变得干枯。严寒酷暑、冷热不当、酒饭过度以及食物中油腻过多,或是食物不熟,蔬菜、腌肉、各种豆制品、核桃、河池鱼等所有挥发性食物,都能让脑气变得浑浊,使血脉阻塞,从而记忆力减退。诸如此类影响脑子的因素,人们应当找到合适的调节方法,谨慎对待。

古时擅长记忆的人非常多,古昔般多国王就是其中之一,有二十二个附属国,并且各个国家的语言文字都不统一,但是国王根本就不用翻译,竟然都能看懂。另外,巴辣西国王也是如此,他有数十万兵将,竟然能一一记住他们的姓名。还有利未亚的一个国王,曾派遣使者到罗马、舍定,罗马随后派出了一千多人回访,第二天使者入朝拜见,竟然能把大臣们的名字都说出来,并一一答谢。厄斯其诺生平广闻强记,然而却不胜其烦,偶尔听说西末泥德发明了记忆术,于是说:“这些记忆术有什么用呢?如果能教给我善忘法,就是对我最大的恩惠了。”唉!就像厄斯其诺这样的人,真给了他又能怎么样呢?世人不能都像他那样善于记忆,只得去苦苦追求高超的记忆术了。曾经有一个博学强记的人,被石头击破了头,伤到了脑,之后忘掉了其平生所学,一个字都记不起来。还有坠楼的人,伤到头后,连自己的亲人都能给忘了。又有的人生病之后,会忘记一切,就连自己的名字都想不起来。

培养记忆术,无非是时常复习,每天都运用,从而避免生疏。但必须先记难的,再记容易的。先记忆难的,则容易的事情也就会更容易。譬如说快速走路,刚开始手里拿两个大锤往前走,等到空着手走的时候,根本就感觉不到劳累。培养记忆术的方法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也有用药物的,但只有医生懂得怎么用。不过,如今有了象记法就简易便捷多了,它的用处也可以说非常广泛了。第二节记忆术的研究历史

记忆能力是人的智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记忆原理以及改进提升方法都投注了极大的热情,给予研究甚至进行大量的实验。古今中外对于记忆的理论和学说浩如烟海,尤其近现代以来,随着医学解剖学及心理学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和边缘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记忆理论和对于记忆的研究更是精彩纷呈。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学科领域,从古至今令无数人沉醉其中,人们通称它为记忆术。并用希腊神话中十二泰坦之一的记忆女神摩涅莫绪涅(Mnemosyne)的名字来命名记忆术——Mnemonic。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提出被后人称为“蜡板假说”的记忆理论,他也是在记忆问题上提出重要概念的第一人。“蜡板假说”理论认为:人对事物获得印象,就像有棱角的硬物放在蜡板上所留下的印记一样。

这个学说也是与利玛窦在《记忆宫殿》第一章提及的“物必有物之象,事必有事之象,均似以印印脑”相吻合的,当然这个学说提及的记忆的原理,是将记忆的复杂过程变得简单直观也便于理解,记忆术的研究和向实践运用转化,虽然显得有点简单粗劣,但以当时的科技水平这已经难能可贵。

公元前4世纪末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心脏的部分功能与血液有关,而记忆则是以血液流动为基础,遗忘的发生主要是血液流动减缓所致。这是一个较为进步的概念。今天我们所认为的一些大脑的功能,在亚里士多德那时主要被当作了心脏的功能。现代解剖学公认的是人的思维中心在脑而不在心,但是在中国的古典文化,甚至现在我们的大多数汉语文字里,关于人的思维活动的词汇都是以“心”作为主导的,比如:心想、心理学。以当时的科技水平这也是较为进步的记忆理论。

古罗马和古希腊并称的古欧洲两大文明,在哲学等自然及人文科学方面建树颇多,而在记忆理论上的研究很少,不过他们使用的“罗马房间法”一直延续使用到今天。古罗马时代,元老院的长老们和一些长于观点讨论的演说家,为了演说和辩论,需要引经据典,让观点更有说服力,这就需要记住大量资料,如法典、数据等内容。于是,人们便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能准确、大量地记忆资料的记忆方法。罗马人利用自己附近建筑物内物品摆设、家具还有许多器皿,利玛窦们大多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的,以它们为媒介,把需要记忆的内容与每样物品进行关联,想象故事情节,然后依照房间的物品顺序,按图索骥进行回想,把情节中的事物信息回忆起来。

其中罗马房间法即是《记忆宫殿》的根本理论和基础记忆方法,所以利玛窦在《记忆宫殿》“明用篇第二”里开篇提及“凡学记法,须以本物之象及本事之象,次第安顿于各处所”,重点强调地点的重要性,在后文,又有大量的篇章来讲解怎样选用地点以及怎样使用地点。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Rene Descartes)认为:记忆和人类其他的智慧行为源于大脑的松果腺,人体的各个部分是通过许许多多细线与大脑的通道口开关相连接。

17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了以霍布斯(Hobbes Thomas)、洛克(John Locke)为代表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派。霍布斯对记忆现象做了唯物主义的分析;洛克则在欧洲心理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重要的记忆现象——“联想”一词,此后“联想”便成了专门的术语。

19世纪初,德国生理学家施普尔茨海姆创立颅相学,并迅速在欧美广泛流行,该学说认为,脑是由许多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控制一个独立的先天心理能力;脑器官的不同发育程度,在颅脑的外在部分表现出来,如隆起或凹陷。颅相学最终没有通过科学的检验,不过不能否认颅相学对于人类认知大脑和记忆的关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9世纪后期,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严格数量化的测定,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记忆研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美、英、日、苏等国家或设立记忆法专科学校,或开办函授教学,开始对大众进行增强记忆的普及教育。随着近现代显微技术的发明和使用,科学家逐渐发现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细胞组成的,人们终于意识到记忆可能和这些脑细胞有密切的联系。

近现代关于记忆的科学研究中,一种十分流行的理论就是“痕迹理论”,这种理论从许多方面解释了记忆过程中脑的变化问题。

记忆的痕迹理论认为,短时记忆就是外在刺激通过视觉神经元或听觉神经元的兴奋产生的电活动引起的。神经元的电活动的声波引起神经回路的反响振荡。这种反响振荡可能很快平息,也有可能由于外界刺激的持续使其继续进行,从而引起神经细胞膜渗透各种离子并形成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某一限度时便形成电脉冲。这种电脉冲沿着轴突不断往前传导,引起突触前或突触后(或同时)的兴奋并释放出某种神经介质(如去甲肾上腺等)。这些介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之后,引起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变化有可能促使下一个神经细胞继续兴奋,也有可能对其起抑制作用。前者使神经元放电,形成新的脉冲;后者使脉冲在特定的神经元终止。这种神经元之间的物理和化学的变化使短时记忆发展为长时记忆。任何一次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存贮都意味着突触不同程度的生理化学变化和结构改变,即所谓痕迹的形成。

对于记忆过程中脑部发生的变化,现代科学研究认为,除了痕迹理论中提到的脑电位变化,还有脑中RNA(核糖核酸)和蛋白质数量和种类的变化。而且,对于不同的记忆类型,脑电位的变化不尽相同。第三节《记忆宫殿》与记忆术

记忆术的研究及探索根据可靠资料推算,长达两千多年。而现代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边缘学科的发展、交叉学科研究的兴盛和现代仪器设备的升级,都让记忆术的研究和使用更加贴近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更贴近信息的本质,也让后天脑力培训有章可循。

人的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总体可以分为识认、保持、提取三个基本过程。下面一一分解。

所谓识认就是通过身体感知器官从外界获取信息,并输入大脑的过程。例如:人的眼睛看到桌子上的鲜花,耳朵听到音箱播放音乐,皮肤感到冷飕飕的寒意,鼻子闻到柠檬的清香,嘴巴感受到柑橘的甘甜等,这些信息都通过不同的感官进入大脑,为第二个流程打好基础。

所谓保持就是进入人体的信息和身体里的原有信息进行比对和加工,并留存在大脑的过程。由于信息在人脑和原有信息的比对以及大脑对于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会对信息保持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这就导致有些信息在进入大脑后,很快就忘记,这就是短时记忆,而有些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可以长久地留存在脑海,还有一些信息作为潜意识的记忆留存下来。保持的效果直接决定记忆的效果。一般而言,在脑海里容易找到相似和模型模板的信息,容易转化为高效的长期记忆留存下来。

根据信息保持的效率可以将记忆分为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潜意识记忆。本质上这几种记忆不存在优劣好坏之分,只有由于现代抽象信息的增多,人们会偏重认为长时记忆是好的记忆。其实人体每天都要接受很多信息,如果每天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身体感受到的诸多信息全部变成长期记忆储存于大脑,人将不堪重负,正是有选择地忘却丢掉一些信息,才能保证记忆的效率。

从记忆信息的保持中,我们不难理解,对于需要记忆的信息多次重复,可以提高信息保持的牢固度。

所谓提取也被称为重现,它是指过去识记过的事物或知识,虽不在眼前,但仍能把它的影像重新回想起来,或在脑中重现出来。我们都经历过考试,在考试时,我们要按照试题的要求,将有关的知识回答出来,又不能看书,答题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

再认就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如我们曾见到过的事物、学过的知识,过很长时间后,再看到它们时,仍然能识别出来,这就是再认。

记忆过程包括识认、保持、提取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它们统一在整个记忆过程之中,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有各自的活动规律及有效的条件和方法。

视觉信息中的图像,可以通过以下典型的特征去量化深化,虽然人体感知信息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也就是情绪因素在里面,但是通过这些量化的图像特征,能更清晰地反映出图像的真实,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人会对于图像的典型特征的抓取变得敏锐,从而提升记忆过程中信息识认的效率,从而在记忆原理过程中的第一环节强化记忆能力。

现代记忆术侧重的是图像信息处理的方式方法,诸如只能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间谍特工过目不忘的能力,和像少林功夫快速眼法训练,如今已经是走进寻常人家的学习能力训练,又如近代日本七田真博士提出的“波动快速阅读法”、美国人保罗·席利提出的“影像快速阅读”、美国人格林·杜曼博士提出的“杜曼闪卡训练”。

在《记忆宫殿》中,无论是后面倡导的在脑海建造地点,还是把文字信息进行拆解形成具体的人或者物体,都是在最大限度地将信息进行具象化,将复杂的信息或者抽象不好记忆的信息转化为记忆者熟悉的、生活化的图像事物。

记忆术研究的另一个主题是图像之间的联想联结,近代也有很多后天培养而形成的记忆高手提及,高效记忆的根本是图像之间的联结,在记忆的时候,信息在脑海里要进行丰富的动作联想及将想象中的事物进行摆放。之所以将信息之间进行联结,其一是信息和信息之间的联想联结要依赖于左脑的信息逻辑加工能力,通过一些具体的动作和空间摆放的方位建立联系,让信息之间形成丝线一样的联系,从而可以做到从一个信息顺藤摸瓜找到另一个信息,让信息形成信息链。其二是因为信息之间的联结,让在右脑储存的支离破碎的信息变成一个整体,信息没有联结之前,作为大脑信息的储存要存在多个区间,而变成一个整体,信息储存就变得比较集中。

无论是图像的具象化转化还是图像的联结,其实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对信息的“记”;而信息的记忆,不仅仅要关注于“记”,还得关注到“忆”。也就是说,记忆其实是两个总体动作,首先信息记录刻印在脑海里,我们很容易理解,人脑每天都要接触很多的图像信息,这些信息大多时候会在脑海留下或深或浅的烙印,比如一个人第一次去一个公园,可能回家后回忆起来的会有限,但是如果再次进入类似的公园,很多图像信息可能会想起来,“想起来”其实就是“忆”的过程。很多时候信息可能已经记在脑海里,但是不一定轻松“忆”出来,从而让信息展现出来。

对于“忆”,更多的时候需要一个信息的激发机制,好比向电脑输入要打开的文件名。在《记忆宫殿》一书中,在记忆之前首先调用很多熟悉的地点,或者在脑海里组建这样的地点,然后将要记忆的信息和这些地点进行联想联结。这些地点是事先预设的,很容易回想起来,并且这些地点按照一定顺序排列,所以它们就像一个个标签,起到激发调取脑海里的信息的作用。这其实是在为“忆”做铺垫。

关于怎样高效实用地点建造宫殿,怎样进行信息及文字的图像转化以及怎样更好地将图像信息进行联结,在《记忆宫殿》的中会分不同的章节进行详细的介绍。第四节从左右脑分工理论看全脑记忆

左右脑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 Wolcott Sperry,1913.8.20~1994.4.17)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因此荣获1981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左右脑理论认为正常人的大脑有两个半球,两半球之间由胼胝体连接沟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正常的情况下,大脑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的,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胼胝体传递,左、右两个半球的信息可在瞬间进行交流(每秒10亿位元),人的每一种活动都是两半球信息交换和综合的结果。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有分工,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边的身体。

所谓割裂脑实验就是将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之间的胼胝体割断,外界信息传至大脑半球皮层的某一部分后,不能同时又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至对侧皮层相对应的部分,两个半球各自独立地进行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

从1952~1961年的10年里,斯佩里先用猫、猴子、猩猩做了大量的割裂脑实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以后做“裂脑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1961年开始,斯佩里把“裂脑人”作为研究大脑两半球各种机能的研究对象,对“裂脑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左右脑实验结论

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

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象、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

斯佩里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企划力、创造力、想象力;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如第六感、透视力、直觉力、灵感、梦境等;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如心算、数学;超高速大量记忆,如速读、记忆力。右脑像万能博士,善于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把右脑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能表现出人类无穷的创造才能。所以右脑又可以称作“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

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然而现实生活中95%的人,仅仅使用了自己的左脑。

科学家们指出,终其一生,大多数人只运用了大脑的3%~4%,其余的97%都蕴藏在右脑的潜意识之中。人的大脑蕴藏着极大的潜能,这种潜能至今还处于“沉睡”状态。

左脑是人的“本生脑”,记载着人出生以来的知识,管理的是近期的和即时的信息;右脑则是人的“祖先脑”,储存从古至今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因子的全部信息,很多本人没有经历的事情,一接触就能熟练掌握就是这个道理。右脑是潜能激发区,会突然在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层展现出迹象;右脑是创造力爆发区,不但有神奇的记忆能力,又有高速信息处理能力,右脑发达的人会突然爆发出一种幻想、一项创新、一项发明等;右脑是低耗高效工作区,不需要很多能量就可以高速计算复杂的数学题,高速记忆、高质量记忆,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人的大量情绪行为也被右脑所控制。

高效记忆的基础一定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左脑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右脑的图像储存和接受能力。在利玛窦时代没有左右脑分工理论,更无法从解剖学的角度对记忆术进行深入剖析,但是在《记忆宫殿》总书六章中,大量论述均围绕情境图像记忆方式,这也是最大限度地在调动人的右脑图像能力,丰富的文字拆解以及图像之间的联想联结思维都是在充分调动左脑的逻辑思考、信息的再组织能力。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效的信息处理方式一定是符合事物的本源性的。第三章怎样使用记忆宫殿第一节《记忆宫殿》明用篇第二

原文

凡学记法,须以本物之象及本事之象,次第安顿于各处所,故谓之象记法也。假如记“武”“要”“利”“好”四字,乃默置一室,室有四隅,为安顿之所。却以东南之隅为第一所,东北隅为第二所,西北隅为第三所,西南隅为第四所。即以“武”字,取勇士戎服,执戈欲斗,而一人扼腕以止之之象,合为“武”字,安顿于东南隅。以“要”字,取西夏回回女子之象,合为“要”字,安顿于东北隅。以“利”字,取一农夫执镰刀,向田间割禾之象,合为“利”字,安顿西北隅。以“好”字,取一丫髻女子,抱一婴儿戏耍之象,合为“好”字,安顿西南隅。四字既安顿四所,后欲记忆,则默其室,及各隅而寻之,自得其象,因象而忆其字矣。此盖心记法之大都也。古西诗伯西末泥德尝与亲友聚饮一室,宾主甚众,忽出户外,其堂随为迅风摧崩,饮众悉压而死,其尸齑粉,家人莫能辨识。西末泥德因忆亲友坐次行列,乃一一记而别之,因悟记法,遂创此遗世焉。

凡人亦有未经习法,自然能记者。如学者尝忆念读过经书,其某卷某章某行款,恍如在目。又如人遗物,追思其所经历之处,细细研审,或勃然而记,探即得之矣。又如与人谈论,已而忘失,乃默思其所谈之人之处,因而忆其事其言矣。观此则于象记法,思过半矣。

象记者,其象含意浩博,不止一端。其处错综联络,纲举条贯。初则似苦于繁难,不知安顿得法,井井不混,且取象既真,则记含益坚,布景既熟,则寻索亦易辊以初记似难,而追忆则易。何者?譬负重物,用力必艰,若载物于车,引之而行,不因车之益繁而加重,只觉力省而运捷,盖有所赖也。

凡记法既熟,任其顺逆探取,皆能熟诵。然后,精练敏易,久存不忘。但此法非矜奇炫异,藉以骇人用者,默藏不露可也。

凡日用寻常学问,不可概用此法,恐所设之处,轻易用尽,遇急用者,卒无可用矣。况设处广多,心劳伤,其聪明失所依赖,如饮食过度,其胃脏必致损伤耳。惟切要事宜,初无意义可据者,如姓名,爵里之类,或暂记以便笔注,或强记以备应对,乃用此法,庶为便当。

译文

学习记忆术,必须先把物体的形状和事情的形象依次安顿在各个处所,所以称为象记法。假如要记“武”“要”“利”“好”四个字,先想象一间屋子,屋子里有四个角落供这四个字安顿。把东南角定为第一所,东北角定为第二所,西北角定为第三所,西南角定为第四所。“武”字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一身戎装的勇士,手握长戈准备战斗,而另一个人抓住他的手腕拼命阻止的样子,这个形象合为“武”字,将它安顿在东南角。“要”字是一个西夏回族女子的形象,合为“要”字,将之安顿在东北角。“利”字是一个农夫手拿着镰刀在田间收割庄稼的形象,合为“利”字,将之安顿在西北角。“好”字是一个女仆抱着一个婴儿玩耍的形象,合为“好”字,将之安顿在西南角。这四个字安顿在四个角,之后想记起它们,只需要想安顿它们的那个屋子,到各个角落里寻找,自然能找到它们的形象,顺着形象就能记起那个字。这就是心记法的大概情况。

西方古代大诗人西末泥德曾经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客人特别多,他刚刚出了门,房子被大风吹塌了,聚会的人无一幸免全部被压死,连尸体都被压得面目全非,以至于闻讯而来的家人都无法识别。不料,西末泥德竟然清晰地记得这些亲朋好友的座次位置,将他们一一辨别。因为这件事,西末泥德对记忆术颇有领悟,于是他后来创立了这门学问流传后世。

其实普通人也有没学过记忆术却善记的。比如说学者回忆念过的经书,某卷某章某行,历历在目。又如人丢东西之后,仔细回想他经历过的地方,细细分析,就会突然想起来,去那一找就能找到。与人谈话也是这样,有时候自己想不起来,就默默回忆谈话的人物和地点,会很快想起谈话内容。像这样的象记法多是靠思考的。

象记法里的“象”含义众多,纷繁芜杂。刚开始会感觉很困难,没有头绪,不知道怎么安顿合适,没有条理。如果取象真实,则记忆就会牢固,布景熟练,记忆搜寻起来就会很容易。所以说初记很难,而追忆就容易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好像负重物,光靠蛮力必定困难,而如果把重物放到车上,拉着前行,并不会因为增加了一辆车子而增加负担,只会觉得省力而便捷,就是因为它有了载体了。

记忆术熟练之后,不管怎么追忆都能熟练地记起来。之后若是再勤加练习,时间再长也不会忘记。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为了炫耀,故意用自己的记忆术来吓唬别人,一定要低调,不可以轻易外露。

日常的普通学问不要都用这个方法,否则脑中所设的处所就会轻易用尽,如果遇到急用就没有处所可以用了。况且设置的处所越多,心神越劳累,人的聪明智慧就会失去依赖,就好像饮食过度,脏器必定受到损伤一样。不是太重要的事情,例如姓名、地址之类的,或是用笔暂时记下,或是强记以应对,等到有重要的事情再用这种记忆术。第二节记忆宫殿法的使用要点

记忆宫殿要点之一:营造脑海中的宫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出入很多的建筑物,而作为我们生活的主体事情都和“吃喝拉撒睡”“走跑跳拿”等主体动作联系在一起,联系这些动作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器具,比如桌椅板凳、锅碗瓢勺。这些物品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我们也能很轻松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愁等情感融入其中,自然也能很轻松地记忆我们经常出入的建筑物内的物品,比如办公室的桌子、厨房的炊具等。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财力和能力给自己建造10个形态各异的厨房,100个千差万别的办公区间,我们就能够在这许多的房间里放进去无数的物品。

上面我们提到的是在房间里放物品,那如果在各个房间里放书呢?或者干脆想象在每个房间里发生很多的事情呢?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借此记住很多事情呢?答案是肯定的。

再推理,如果我们不去建造实物房屋,而只是在脑海里设想有很多这样的建筑物,而且我们不但去建造简单的厨房和办公室,而是去建造更多丰富多彩的建筑物,甚至是王宫宫殿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很容易实现,这就是记忆宫殿的第一步,在脑海里设想很多的房屋建筑,一个套一个,一个连一个,它们就像神话里的宫殿殿堂一样。当然这些房屋是你自己熟悉的,知道它摆放在哪个位置的,让自己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记忆宫殿的选择,这里还推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路线法:

选择你所在城市的熟悉的道路。比如你开车上班经过的,或其他你熟悉的街道的顺序。

选择你现在或者以前的学校。你可以想象从教室到图书馆的道路(或者是去街对面的酒吧,如果那让你铭记于心的话)。

选择工作场所。想象从你的隔间到咖啡机,或者到你老板的办公室。

选择旅游风景区。想象在附近一带散步或者你在公园里慢跑的路线。

记忆宫殿要点之二:找出或者陈列宫殿中具有特征的物品

等建造好了自己的记忆宫殿之后,第二个步骤就是,在宫殿里摆设物品。

摆设放置的物品一定要遵循具有明显特征的要求,比如,如果你选择巡视你的家,大门应该是第一个引起注意的特征物。

继续在你的记忆宫殿里做虚拟漫步。进门之后,第一个房间里有什么?

系统地分解这个房间(你可以确定一个标准程序,比如总是从左看到右)。下一个引起你注意的特征物是什么?可以是餐厅中间的桌子,或者是墙上的一幅画。

一边走一边继续在头脑中记录其他的特征物。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将成为一个“记忆槽”,等下你就可以用来储存一个特定的信息。

摆设放置物品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的是物品选择的数量要适度,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过多容易出现物品的重复和混乱,不利于以后回想回忆,物品过少,以后记忆的时候由于每个房间能存放的信息过少,会降低记忆效率。

记忆宫殿要点之三:把记忆的信息进行具象转化

记忆的信息形形色色、各式各样,有些具有典型图像,很容易在脑海产生图像感,而有些信息抽象难以理解。要想在记忆宫殿中能够轻松记忆各种各样的信息,必须要将记忆信息进行图像的整理和转化。这在后面的章节有更为详尽的介绍。

记忆宫殿要点之四:运用联想进行定位联结

建造好宫殿,摆设放置好物品,接下来就是正式利用宫殿进行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