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皮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04:10:14

点击下载

作者:李丹丹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传统的皮影

传统的皮影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为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腾飞,提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当然,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多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风采。

中华文化就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始终发展的动力。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在200年前,中华文化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思想。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最具博大性和包容性,所以世界各国都已经掀起中国文化热。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当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时,也要正视其在近代衰微的历史。相对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来说,这仅仅是短暂的低潮,是喷薄前的力量积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5000多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感,蕴含丰富的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不但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贡献。

特别是我国经过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崛起与复兴。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崛起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达上。特别是当今我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路,必然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能够有力提升我们融入世界的步伐,推动我们为人类进步做出最大贡献。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作品。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艺术、千秋圣殿奇观、历来古景风采、古老历史遗产、昔日瑰宝工艺、绝美自然风景、丰富民俗文化、美好生活品质、国粹书画魅力、浩翰经典宝库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作品全景展现,纵横捭阖,故事讲述,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格调温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在中华复兴的绚丽梦乡,展现出具有龙飞凤舞的独特魅力。

戏曲之父——皮影发展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皮影戏出现的美丽传说

那是在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末战国初的宋国,著名思想家、科学家墨子做了一个针孔成像的实验,他在蜡烛和屏幕正中间放了一块带有小针孔的挡板,在屏幕上就出现了一个等大倒立的烛火影像。■ 皮影戏《西天取经》■ 皮影戏

后来,墨子的弟子在所著的《墨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这里的“午”就是小孔所在处,表明小孔呈现的是倒像,其原因是在小孔处,光线交叉的地方有一点的“端”。《墨经》 战国时期墨家著作总集《墨子》书中的重要部分,有《经上》《经下》《经上说》《经下说》4篇。其中,《墨经》光学八条论述了几何光学知识,它阐述了影、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还说明了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后来,墨家弟子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这一性质,讨论了光源、物体、投影三者的关系与原理。

战国末期的韩国有一位著名思想家叫韩非,他在所著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人为周天子画像,3年才画成,周天子看了,觉得把自己画得像漆的一样,于是就非常气愤。

画像的人说:“修一个10尺的墙,开凿一个8尺宽的窗子,当太阳出来照在画像上时再去看吧!”鼓书 我国曲艺的一个类别,主要流行于北方。其表演形式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等。演员自击的鼓其形状为扁圆形,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上,以鼓箭敲击。板有两种,一种由两块木板组成,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

周天子就按照画像人说的去做了,他看见画像上出现了龙蛇、禽兽和车马等,画像上一切东西都具有了,周天子简直高兴极了。

另外,传说在秦末楚汉相争的时候,楚霸王项羽派重兵在咸阳围困住了刘邦的汉军。汉军当时守城将士不多,一旦被西楚兵攻破,汉军将一败涂地,因此汉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绝境。

刘邦的谋臣张良非常沉着镇静,他思谋着既然武力难以取胜,那就独辟蹊径采取文的方式进行破解吧!张良在城墙上布置了很多人影士兵,并让这些人影士兵来来往往地巡逻着,在黑夜灯光的映照下,朦朦胧胧的,很像是许多真的士兵在巡逻守城。

张良还在城楼上设下大帐,他用皮革制成人影,配上管弦伴奏,用人影进行表演。项羽的士兵听说后都到城下看戏,演出的内容却是霸王将士在汉地奸掳烧杀和民不聊生的故事和场景。■ 皮影武将

张良在表演人影戏时,还利用评书和鼓书演唱戏中的台词,向城下的楚军喊话:“将士们,假如有军队在你们的家乡征战,你们父母、妻儿也遭受同样的奸掳烧杀时,你们还能为霸王卖命吗?”■ 皮影人物

张良这一招果然见效,很快就动摇了西楚的军心,西楚将士不仅不敢贸然进攻汉军,有的还纷纷投靠汉军。一场别开生面的戏,竟使强大的西楚霸王不堪一击了。

后来便流传着“一评二鼓三皮影,智胜项羽三千兵”的民谣。张良城头演人影戏的说法一直流传着,人们都不知道张良怎么弄的人影,传说越传越神奇,简直把张良说得像神人一样。汉文帝(前202年~前157年),汉代的第五位皇帝,名刘恒,汉高祖第四子。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后元七年六月,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死后葬霸陵。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所以,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

至汉文帝时代,太子刘启出生后总是啼哭不止,整个皇宫都为此苦恼不堪。

有一次,一个宫女偶然发现年幼的太子盯着窗外树叶投在地上的影子出神,这样就忘记了啼哭,并高兴得手舞足蹈。

于是,宫女们就用树叶剪成各种人形和动物的样子,并用灯光把影子投射在白布上或墙壁上哄逗太子开心。由于树叶很快就会干枯,保存时间太短,后来宫女们发现用牛皮做成的道具韧性好,容易保存和收藏,于是就用牛皮做道具进行投影,大家就叫它是“皮影”。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刘彻,幼名刘彘。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朝第五代皇帝。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他凭借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赢得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所著的《汉书·外戚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李夫人少而早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子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说:“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皮影“凤冠霞帔”

说是汉武帝时候,武帝有个爱妃李夫人病逝后,他思念不已,整日精神恍惚,不理朝政。大臣们都非常着急,却又无可奈何。

这时,恰好有一个叫李少翁的道士云游至长安,他说能让死者显灵,武帝便请他进宫一试。道士问清了李妃的长相衣着后,便要了一间空房,答应3天后可叫皇上见到李妃。

3天过后,汉武帝来到房间。但见门窗紧闭,房中挂着薄纱,纱后燃着白色蜡烛。道士在幕内作法,一会儿就领着一个美人蹒跚而来。■ 皮影“娘娘头饰”

武帝见那美人虽云鬓半掩,却与李妃相貌无异,正欲扑去时,那倩影却倏忽不见了。道士忙说:“阴阳两条路,皇上阳气盛,心又急,把魂灵冲跑了。”汉武帝非常后悔,并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是假亲眼见,是真人未还。偏偏只见半边脸,还慢吞吞地来晚。

有首古诗《海阳竹枝词》把这个故事更鲜活地表述了出来:张灯做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不管怎么说,汉武帝总算见到了宠妃的身影。于是,他就封道士做了大官,并令道士设法再招倩魂,他要见一个活着的李妃。仙鹤 传说中的仙鹤,就是丹顶鹤。丹顶鹤性情高雅,形态美丽,素以喙、颈、腿“三长”著称,看起来仙风道骨,被称为“一品鸟”,地位仅次于凤凰。在道教中,仙人大都是以仙鹤为坐骑。我国传统年长的人去世有驾鹤西游的说法。

道士说李妃已进入了仙班,请求为李妃盖一座雄伟的殿堂,并在墙壁石柱上都雕刻着祥云、神车和仙鹤等,这样李妃才能请得来。道士又供上各色神像和祭品等,并每天三拜九叩地请神。

道士折腾了近一年,但汉武帝只能看见李妃的身影儿,没有见到活着的李妃。汉武帝认为是道士有意在捉弄他,就一怒之下把道士赶走了。

朝廷官兵在搜查道士的府第时,搜出了一些用兽皮制作的人形图案,其中也有李妃的影像,汉武帝这时候才知上当了。

这件事传开后,民间艺人便纷纷效法,用羊皮制成人像来进行演唱谋生。在当时叫作“灯影戏”,因为它在演出时后台要点灯才能出现人影,也有人叫它“皮影戏”。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一般认为起源于汉。这就是说,在两千多年前就有皮影戏了。在汉代以前,人们就逐步掌握了一套娴熟的雕刻技艺,这为皮影的产生奠定了技艺的基础。

还有,人们很早便发现了太阳光与物体影子的变化关系,并运用它发明创造了测定时刻的日晷和可以精确计算年历的晷表等。在很早以前就有“形影相随”和“立竿见影”之说,可见人们在很早就对影像原理有了一定认识和运用。

汉武帝的传说出自《汉书·外戚传》中,因此人们认为是最早的皮影戏。但是,人们为了纪念张良,把张良奉为皮影戏的先祖。阅读链接传说刘邦带领汉军在徐州的鸡鸣山被西楚大军围困了,汉军很少,难以抗击强大的西楚军。刘邦的谋士张良便在鸡鸣山上用洞箫吹奏楚调,引起了西楚兵的思乡之情。张良还做了许多人影士兵,在山上来来回回地巡逻,像有很多汉军在守卫的样子。西楚兵于是就纷纷逃亡,致使楚霸王项羽进攻将士越来越少,最后只得撤兵。后人为了纪念张良的功绩,就把原来的鸡鸣山改为子房山了。因为张良字子房。

皮影戏的历史发展与传播

关于皮影的发展,一般认为起于汉代而兴于唐代。

至唐代的时候,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可以说已经发展得空前的鼎盛,特别是文化艺术以及宗教的传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人们出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了把史书、经卷讲诵得更加生动、具体,往往运用绘画的手段来进行表述。

在当时,曾有人把绘画改为带有活动关节的纸人,并用线牵动着,以此用来更加形象地传经和讲史。在史书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盛行“僧徒夜诵经卷、乃装屏设像”的文字记载。■ 皮影戏■ 皮影戏变文 是我国唐代受佛教影响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佛教通俗化、佛经再翻译的运动。由于佛经经文过于晦涩,僧侣为了传讲佛经,将佛经中的道理和佛经中的故事用说唱的方式表现,这些故事内容通俗易懂,写成稿本后即是变文。

这里所说的“夜诵经卷”就有了“烛光”映照,还把要讲的故事进行“装屏”演出,这就相当于后来皮影戏表演的屏幕和摄像了,也被称为耍人儿。

在唐代,僧人有一种俗讲的“变文”。“变文”是俗讲的底本,是僧人用说唱的形式演绎佛经故事。讲时有图像,犹如一幅幅变幻的画,这种佛经画被称为“经变相”。

僧人在讲解这些图画的文字时,有韵文有散文,有吟有诵,可歌可唱。这是唐代向一般民众普及佛教的文艺形式,这与皮影戏艺人传说关于影戏始于宗教相近似。

道教也有类似宣传教义的说唱形式,名称“道情”,它源于唐代的道曲。然而,“变文”“俗讲”“道情”虽有图画,尚非真正的影戏,其后“生心作意改图像为纸人,后又改为皮人”,便有了皮影戏的雏形。

唐代敦煌遗书也有关于影灯、影灯像的记载。敦煌文书即有“油二升半,充十五日夜点影灯用”的记载。虽然不能证明影灯就是皮影,但皮影戏的雏形已经出现。

至宋代的时候,皮影进入了成熟和繁荣的阶段。据记载,北宋时期的京城“瓦肆”演出的“百戏”不可胜数,其中有专门的皮影演出。当时还出现了很多著名皮影艺人,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就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

后来,南宋时期的官员仿照汴京的“瓦肆”,在城内外修建了许多叫“瓦舍”的地方,召集伎乐,作为军中将士娱乐玩耍的地方。在当时,著名皮影艺人有贾四郎、王升、王闰卿等。

在那时,皮影戏的内容已经脱离了单调的模式,表演的成分大大增加了。除了历史故事,还有一些作品是纯属虚构的,皮影戏的戏路也越来越宽了。

皮影戏道具的材料,先是用纸来雕刻结缀,后来出于硬度的考虑,换成了皮革,出现了“绘革社”的影戏组织,还出现了“镞影人”这样专门刻镂影人的行业,并以皮影戏为中心,形成了相关的演出业。■ 皮影戏《白蛇传》永乐(1403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定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永乐时期。期间,经济社会和统一形势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明代,是我国古代皮影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内的皮影戏完成了两个使命:一是皮影的流派相继成熟;二是皮影的对外传播加强。在那时,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皮影戏在河北滦县一带迅速发展起来了。

后来,至明代的永乐、万历年间,由于江南、湖广、四川等地的兵勇驻守边疆的原因,皮影戏也流入了云南等地,并和当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在唱腔、脸谱和美术制作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八旗 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01年创立的,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又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

在清代,由于满族人非常喜爱看皮影戏,在八旗王府中有专设的影戏道具,艺人常常被王公贝勒邀请到王府中进行表演,这叫作“宫影戏”。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另外两种班社:一是王府戏班;二是富豪家班。在清代后期又产生了影戏茶馆等,在民间乡村城镇里,大大小小的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 皮影戏

连本戏甚至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个月不止,一个庙会还可能出现几个皮影戏班搭台对擂演出的情景,热闹非凡。

在那时,我国的皮影戏不但在艺术上趋于成熟,进入了繁盛时期,而且已经传至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其中也包括我国的台湾地区。

台湾的皮影戏是随郑成功的军队传到台湾的。据说,郑成功军队中有一位广东潮州兵,名叫“阿万师”,在军中表演皮影戏,后来,阿万师定居高雄县,组班在喜庆活动或迎神赛会上演出,皮影戏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台湾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之一。

另外,皮影戏作为我国戏剧艺术的一枝奇葩,也是我国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戏剧艺术。

早在南宋宁宗嘉定时期,由于海上商业发达的原因,皮影戏由海路向东南亚诸国流传,至爪哇和暹罗,也就是后来的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接着,又传至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和越南等国,为世界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链接辽南皮影戏班称观音菩萨为祖师,每到一处演出,必先在下榻之所的正堂供奉观音菩萨的牌位,上书“供奉圣宗古佛之位”,左右分书“善才”“龙女”。香案及牌位摆设完毕之后,全体演职人员无一例外,都要一同跪拜于香案前,三揖三拜,并焚香5支,观音菩萨3支,善才、龙女各一。在皮影戏的演出过程中,若恰逢剧中带有观音菩萨的桥段,当其形象出现于影窗之时,全体艺人都要脱帽肃立,以表达对“祖师”的敬畏之情。逢每年阴历二月二十九观音菩萨的诞辰,皮影艺人们更是要吃斋念佛,以示虔诚。

皮影戏的祖师爷和戏神

■皮影戏

那是很久以前,在我国冀东的滦州(今滦县)有一个叫大嘎奔儿头的年轻人。大嘎奔儿头长相出奇地丑,满脸大麻子,一只胳膊长,一只胳膊短,家里非常穷,还有个7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他照顾,所以他后来直至40好几了还娶不到媳妇。

不过,大嘎奔儿头虽然人穷,但心地善良,他又是个孝子,并且他还一心向佛,见庙磕头,逢佛烧香。

有一年,南海的观音菩萨来东土劝人行善,来到冀东滦河边,见到给人拉纤的大嘎奔儿头。观世音知道大嘎奔儿头是个好人,就打算救助他,于是就变成一个白发老婆婆来到大嘎奔儿头面前,问道:“小伙子,想不想把日子过好点?”■ 皮影人物

大嘎奔儿头说:“老奶奶,我这傻大黑粗的,又没个能耐,咋能过好呢?”

老婆婆说:“你不是挺会唱的吗?就耍皮人儿吧!劝人行善,这不是挺好的吗?”“咋个耍法呢?”“用驴皮刻成人形,着上色,用线吊着,边唱边耍,教人学好行善,你也可以养活你老妈啊!”“我长得丑,又怕见人,再说我唱男的还中,要是唱女的,大老憨嗓子还不把人笑死?”“那不怕,搭个台子,前面支上个窗户,四面用布围上,人们从外边只看见皮人影儿,看不见你,唱女人时你掐着点嗓子,嗓音不就细了?”说罢,观音现了原形,大嘎奔儿头见了菩萨赶紧就拜。

从那时起,大嘎奔儿头开始唱驴皮影戏,慢慢地,皮影戏由一人连唱带耍,发展到多人,也有了分工,耍法也由原来的用绳子吊着改成用细铁丝和细秫秸棍儿插着耍,还配上了乐器。

这就是传说中滦州皮影的由来。据说直至后来,在一些民间的皮影艺人箱子里还有个比一般影人高大一半儿的大嘎奔儿头作为祖师爷压着影箱呢!而在河南商城和其他一些地方,人们把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个小儿子作为戏神供奉着,也称作“老郎神”。

艺人每次出箱、封箱、开戏前都要把形象为一个方面大耳五六岁孩童的“老郎神”供在上边或前台。然后洗手净面,燃香烧纸,行三拜九叩大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唐王登基的时候,朝廷祝贺,文武将帅要排戏演唱,后宫嫔妃也剪纸弄影戏。因为女人不便抛头露面,遂挂纱点烛以影替代。唐王看后说影戏很雅,可给世人敬神了愿。从这之后,影戏传入民间,就把它叫作“还愿戏”了。

不过,后来又因小太子看戏入迷,一天睡在戏箱里被闷死了,唐王在悲伤之余,就封他为影子戏的老郎神,艺人们供奉的戏神,即指老郎神。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实际上,人们往往把在历史上对皮影戏的创新和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艺人尊称为祖师爷或开山鼻祖,像明代的黄素志和清代的解长春等。

那还是在明代万历年间,在河北滦州城北安各庄有一个婴儿呱呱诞生了,父母给取名叫黄素志。黄素志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里,从他记事时起,屋里就摆着琴棋书画。■ 皮影人物

少年的黄素志,资质聪慧,才智超群。茶余饭后,他跟小伙伴们在一起玩儿,也总少不了让他讲上两段。黄素志的另一个爱好,就是看皮影戏,很快他就成了村里有名的“影膏药”。

碰巧,当时跟他在一个私塾上学的曹振中,也是个“影膏药”。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俩成为好朋友。每天放学回到家里,俩人就在一起翻影卷,铰影人。晚上刚一掌灯,他们就挤在窗子跟前又耍又唱,招得满院的孩子都来看。就这样,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俩也成了通诗书、喜绘画、擅长皮影的高手。私塾 私学的一种,青少年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里。因此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按等级一为坐馆或家塾;二为村塾、族塾;三为门馆、教馆、学馆、书屋或私塾。学生入学年龄不限。自五六岁至20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达三四十人。

黄素志长得风流倜傥,一表人才。后来,经过州、府考试,进入府学深造,成为一名生员,也就是人们所俗称的秀才。这也是古时读书人晋身入仕的第一道门槛儿。如果再经科考得中,弄个举人进士的头衔,就可高官厚禄、光宗耀祖了。不过,黄素志偏偏时运不济,几次科考,最后都是名落孙山。

1579年,黄素志再次府试落榜,让他心灰意冷,郁闷异常。从这之后,黄素志内心那个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可是,他又觉得,从此待在家里搂锄杠,不仅一肚子墨水白搭了,也会让人家笑话。想来思去,他终于决定,那就远走高飞吧!

黄素志听说,一出山海关,就是肥得流油的黑土地。那里民风淳朴,物产丰饶。心想,凭着自己的满腹经纶和过人才艺,在外边闯荡几年,不仅混生活不成问题,说不定还兴许发财致富或衣锦还乡呢!于是,黄素志带了些简单行装,开始了他的关东之行。

但是,出山海关没多远,从家里带的银子就所剩不多了。要把这种没有目标的旅行坚持下去,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一路的盘缠。对这个事儿,在出发之前,他也早有思想准备。于是,就开始了一路卖艺的游学生涯。每到州府重地或大的村镇,他就给准备科考的学子们讲学,或给小学生上课。关东 后来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市,地处我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清朝后又称之为满洲或东三省。

有时在月朗风清的傍晚,或在打谷场上,街巷的中心,他就给乡亲们唱几段皮影,很受群众欢迎,而且还常被挽留小住。有时十天八天,有时一两个月。■ 皮影戏《十二寡妇征西》

如果偶尔遇到有书院的地方,他会住的时间更长。因为,考场失意和长途跋涉的辛苦煎熬,需要他多歇息休整些日子。另外,大凡书院,都建在人文胜境,或是山水之乡。

书院内不但藏有众多书册,而且多廊柱妙对,文化氛围很浓,正是修炼自己的好地方。况且,在书院里,既可在讲辩研讨之暇,赏春花、延秋月,调适身心,登高舒啸,又可游山水、观胜迹,增进学识,启心励志。

黄素志在跟人们的接触中,逐渐地对东北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民族宗教和人文历史等多方面情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他日后融入社会,发展自己,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黄素志边走边停,不知翻越了多少崇山峻岭,跨过了多少急流险滩,最后终于到达了沈阳,并在城里谋得了塾师一职,以图养家糊口,了此一生。时间久了,他又时常想起从儿时就已着迷的家乡皮影戏,于是,他又在闲暇时间做起了影人,开始唱皮影。后来,他看到这里人也都非常爱看皮影戏,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便设馆授徒,组建影班,演唱皮影,慢慢地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梨园宗师。

不过,黄素志在演出的实践过程中,深深感到过去的传统大影,因为造型粗糙,情节简单,而且南腔北调,语言混杂,在不少方面跟当地群众的审美习惯不相适应,于是他决定对皮影进行全面改造。所以,他一面开馆授徒,一面对皮影进行改革创新。

要对传统皮影进行全面改造是非常不容易的,就拿雕影用料来说,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成了黄素志改革的拦路虎,让他屡遭失败。后来,有一个姓裴的学生,看见自己的先生整日在那里剪纸人,屡次失败,都是失败在不易耐久上。于是就异想天开,用羊皮刮净毛血,照剪纸样剪,剪成后,果然持久耐用。

这件事让黄素志茅塞顿开。他感到,要改造传统皮影,单靠几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于是,他邀请老家的同窗好友曹振中等人,来到沈阳,参加了他的演出创作团队。他们一面演出,一面改革。

他们细化了行当分工,把影戏中的角色分为生、小、髯、大、丑、妖等;改革了雕影用料,由硬纸改成羊皮再改为驴皮。

缩小了影人尺码,把原先的影人尺码由原来的两尺多缩小至1尺左右,用细长圆滑的高粱秸秆操纵,滦州俗称“箭杆儿”,所以后来还一直把皮影行当里擅耍线者誉为“箭杆王”。在唱腔上,黄素志在皮影中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优美唱腔和当地的俚曲小调。其中,《望儿楼》是黄素志的传世之作。■皮影戏《芭蕉洞》■ 皮影戏《大劈棺》方言 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黄素志将影人造型创新并丰富完美: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阳刻素面代表正人君子和贞节烈妇;粗眉环眼及阴刻、赘肉横生的脸谱象征奸邪恶霸;龇牙咧嘴、眼眶外加白圈代表趋炎附势或诙谐滑稽之徒。经过这样的丰富创新后,从而形成了滦州影典型的“通天鼻,眉线高挑,眉梢弯曲回收与细长的丹凤眼相连,樱桃小口,下巴尖翘,五分脸,七分装”的审美效果。

在音乐唱腔上,黄素志吸纳了滦州方音方言俚曲和地道的滦县老呔儿话,以及民间歌曲小调叫卖声,所以形成浓厚的地域特色,真正意义上的滦州皮影从而诞生,黄素志也被公认为滦州皮影的开山鼻祖。后来随着一代代艺人的不断更新发展,滦州皮影便演变成普及东北三省、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北方多数地区的大型民间艺术剧种。

解长春出生在清代的同治年间,他天资聪颖,10岁时就开始学习道情皮影了。他12岁那年,跟着师父三堂叔北上到宁夏大王爷府演出。跟以往一样,这次的演出,照样是三堂叔在前台挑扦演唱,解长春在后台打锣。

有一天晚上,解长春敲锣时困了,打起了盹儿,锣声合不了拍,音乐走了调。这让一向持艺严谨的三堂叔非常生气,随手就抄起板子打了解长春几下,并骂道:“不知轻重的东西,给王爷唱戏还敢打盹!” 而且在散戏后,三堂叔又对解长春严厉地训斥了一顿,还进行了责罚。从这之后,自尊心非常强的解长春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演技上超过自己的师父并尽快地“出师”,独立门户。

由于解长春秉性聪明,天赋极高,对道情皮影艺术有着超人的悟性和记忆力,一本戏只要听师父唱一遍,就能够将剧本、唱词及皮影挑扦的一招一式全部背下来。所以没过两年,他就能够将师父唱过的戏全部记在了心里。

有一天傍晚,王爷亲自点了解家的看家戏《石敬瑭拜刀》。按照以往的惯例,后台的解长春和师兄弟们搭好舞台准备好影人后,就去请前台的师父开戏。可是,这天晚上,解长春他们把台子都搭好收拾好后,大王爷已经到了,可还没看到师父呢。“快去请师父开戏啊!”师兄弟都着急地说。“来不及叫了,让我唱吧!”解长春自信地说。“你?要知道在王爷府唱戏唱不好要被杀头!”师兄弟都劝道。■ 皮影戏《游湖》■ 皮影戏《罗通扫北》“我能唱好,你们给我鼓劲就行了。”解长春说完后,准备了一下就走上了前台。他嗓音洪亮圆润,刚柔相济,道白吐字清晰,声情并茂,皮影挑扦生动活泼,唱到动情处热泪盈眶。

再加上后台的人生怕出错,都使出浑身解数,让鼓乐配合得默契自然,所以解长春的演出吸引包括大王爷在内的所有观众,博得了阵阵喝彩,使得大王爷一边看一边不停地夸奖。

再说吸足了洋烟过足了烟瘾的老解师父等了半天也不见徒弟们来请他,最后等他来到后,锣鼓管弦也都响了,戏已开演半天了!老解师父快步来到戏场,耳闻目睹了侄子解长春的道情演唱和皮影挑扦,顿觉得其技艺已远超过自己了。

随后,没过多长时间,老解师父就把唱戏前台交给了还稚气未脱的解长春,而自己则封艺息影,回乡下养老去了。就这样,10多岁的解长春在宁夏大王爷府“出师”了。

同治初年,解长春至陕西定边,加入到当地戏班,继续演唱皮影戏。他在陕西从艺期间,接触过不少民间戏班和艺人,艺术造诣大为提高。他广交艺友,留心汲取当地的艺术营养。同时,他还将环县皮影戏的不少优秀表演手法传入当地,使两地的皮影艺术在不少方面得到融合。加之他高超的挑扦技艺及唱功,不久便被艺人们奉为宗师。

解长春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一边带着皮影戏班去各地演唱,一边致力于道情演唱和皮影技艺的革新。

他先后对道情皮影的乐器和唱腔进行了改革,将胡琴由二弦改为四弦,增加了小唢呐、水梆等乐器;在唱腔上,吸收其他剧种与民歌特点,创造了一些新技巧、新唱法,使道情皮影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多彩,艺术感染力更为强烈。

与此同时,解长春还根据历史故事和其他剧目改编、移植了许多道情皮影剧本,如《忠孝图》《日影塔》《蛟龙驹》《九华山》等,这些优秀的剧目到后来一直是陇东道情皮影戏的保留剧目。

另外,解长春也十分重视艺徒的培养,他吸收了不少学徒传授技艺,其中较为知名的有敬乃梁、杜民华、韩得芳、魏国诚,被称为解氏“四大弟子”。在他的传授和影响下,人才辈出,陇东道情皮影进入了兴盛时期,极大地推动了皮影戏的发展。阅读链接河北滦州皮影由创始、演变,直至清代发展至全盛时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双失婚》《金石缘》《五峰会》和《镇冤塔》这“老四大部”影经。其中,《双失婚》写的是宋代马元佑造反,镇国王高君宝下南唐平定内乱的故事。《金石缘》以李绍基为唐代镇守“庆阳”为主线,重点描述了李化龙与敖姿伶这一对冤家终结秦晋之好的情节。《镇冤塔》演述了南宋时期秦桧诬杀岳飞后,岳飞遗子岳霄与秦玉兰悲欢离合的经过。《五峰会》全本由“乾天剑”“保龙山”“平西册”3集组成,描写的是宋代故事。其故事内容虽然大多为虚构,但其情节表演非常动人,所以一直以保留节目流传下来。

形态各异的皮影人物造型

皮影戏中的影人是一种僵板的道具,除了操纵师父根据剧情需要使其活动以外,它的表情是“与生俱来”的,永远不变。所以,皮影人物的造型,就显得特别重要。■皮影戏《叙店》

在我国众多的地方皮影中,河北滦州影人造型堪称上品。皮影艺人们按人物的性别、年龄及其角色特征,区分为生、旦、髯、净、末、大、丑及神妖8种类型,每种类型都生动传神。

其中,旦角又是最为楚楚动人的一族。她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往往都能引起人们的瞩目。因为,她们有姗姗的莲步和婆娑的身姿,是婀娜俏丽的窈窕淑女。在传统戏剧中,扮演女性的都称“旦角”,皮影也是如此。女主角称为“正旦”,又有“小旦”“老旦”“花旦”等名目。

生角也就是青年男士,分为文生、武生,花生也就是丑角。文生,即文质彬彬的男士,包括书生、状元及其他文官。武生,即青年武士,包括元帅、先锋及其他武士。■ 皮影戏中的花旦

如果在人群中,要分出男女,并不困难。而在滦州皮影中,尤其在影人头饰中,要分出旦角和生角,则要花些工夫。因为,旦角和生角,就像一对双胞胎。脸部造型几乎一模一样。这就只能从衣服和头饰冠戴上加以区别了。

旦角的标志是,额头有发鬓或脑后有发髻,戴耳环。姑娘留发辫或扎成马尾发束,已婚者梳发髻。旦角全是通天高鼻梁、环眉丹凤眼,闭口红嘴唇。生角 我国古代戏剧的角色之一,泛指净和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见于宋元代南戏,指剧中男主角,与元代杂剧的正末相当。清代以后又衍化为老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属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类。

生角穿袍蹬靴,旦角穿裙,蹬绣花鞋,小脚。天子衣冠饰龙,皇后、王妃及公主饰凤。元帅不论男女,皆穿铠甲、戴头盔、蹬战靴,背部有令旗、令箭等饰物。

文人和武士的区别,武士除了他们穿铠甲、蹬战靴以外,他们头饰前端有个矢形饰物,俗称“武矢”。这是武士最明显的标志。

滦州皮影的髯角和净角造型也很有特点。髯,即胡子,长了胡子,自然就到了中、老年时期,跟生角合在一起,那就是老、中、青三代人了。髯角,是皮影戏中的专有称谓,相当于京剧中的须生或老生。在脸部造型上,把中年雕刻成黑色三绺胡。老年者,则雕刻成分绺长胡子。胡子及眉毛,视其年龄,可黑可白。另外,髯角也有文武之别。文角包括皇帝、丞相、地方官员,及其他忠厚长者。武角有元帅及其他不同装束的武士。

净角是秉性率直的鲁夫,他们威猛、鲁莽。在狮鼻豹眼下,夸张变形的阔口上,以赤眉虬髯或长髯陪衬。很有点“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能当百万兵”的气势。■皮影戏中的武旦

净角,也有老、中、青。青年,无胡须;中年,为三绺胡须,俗称三髭胡;老年,其胡须多不分绺。一般是长胡须或卷胡须。胡须颜色,有黑色或红色。净角,有元帅、先锋及其他不同装束的武士。番邦髯角和净角,皆着反扎巾装。

末角是威猛彪悍、血气方刚的忠义之士。在他们身上充满了自信与豪气。大有跺脚可使天地动、一人能当百万兵的气概。末角的主要特征是红面、粗眉、丹凤眼、嘴唇上下分开。

末角有幼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之分。他们的区别是:幼年和青年无胡须;中年为三绺短胡须,俗称“三尖胡”;老年则是整齐的分绺黑长须或白长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