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职业道德:忠于国家(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08:33:19

点击下载

作者:王金锋,高永立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公务员职业道德:忠于国家(四)

公务员职业道德:忠于国家(四)试读:

前言

为了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2011—2015年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1]14号)关于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的要求,国家公务员局于2011年10月17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务员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印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通知。并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通知指出,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政府和公务员队伍的公信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提出,各地、各部门要把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把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与开展带头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大规模培训、认真选树公务员职业道德楷模、持久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文化养成、不断强化公务员职业道德社会监督评议等有效载体和抓手,增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

通知还要求把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与健全公务员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将职业道德作为公务员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监督约束的重要手段,不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夯实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大力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全面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信念坚定、精神追求高尚、职业操守良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务员队伍。《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培训对象:全体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重点加强担任领导职务公务员的教育培训,着力加强基层一线、窗口部门等直接服务人民群众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培训要求: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列入公务员初任、任职和在职培训的必修内容,作为每个培训班次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时期,将全体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轮训一遍,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同时要求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作为长期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行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有效方式,使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为系统准确地解读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满足全体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的需求,进一步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我们以《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为依据,结合中央有关精神,在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编写了本套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包括《公务员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公务员职业道德:忠于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服务人民》、《公务员职业道德:恪尽职守》、《公务员职业道德:公正廉洁》、《公务员职业道德:典型案例》,以供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使用。第四章维护政府的权威

本章学习重点

1.了解政府的主要职能

2.掌握树立政府权威的方法

3.掌握维护政府声誉的方法

4.掌握认真执行政策的要求

5.掌握服从组织纪律的要求

6.掌握培养行政责任意识的方法

7.掌握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8.掌握建立责任型政府的要求

9.掌握建立开放型政府的要求

10.掌握建立诚信型政府的要求

11.掌握建立学习型政府的要求

12.掌握正确应对突发危机的方法

13.掌握公务员形象礼仪的要求

14.掌握新型政府形象的要求

15.掌握维护政府网络形象的方法第二节维护政府权威的具体要求八、建立开放型政府

随着《行政许可法》的施行,“开放型政府”应运而生,并成为我国政治文明和政治民主化的深化和发展。所谓“开放型政府”,是一种政务公开透明、公民可零距离参与政务活动的政府行政方式和行政制度。

开放型政府的特征,一是在政治理念上确认政府公权来自于公民政治权利,公民有当然的公务信息知情权和参与政务活动的权利,政府有义务向公民公开政务活动信息和有义务接纳公民参与政务活动;二是作为一种制度,“开放型政府”包括政务信息必须开放和必须允许公民参与政务活动两个基本方面。

建设“开放型政府”的本质,是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行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政府行为的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因此,总体目标应当是:将政府建成政务公开、透明决策、渠道畅通的政府和公民知政、参政、议政的政府。

具体目标包括:一是所有应该公开的行政行为和行政制度、工作流程全部公开;二是所有实行公开的地方社情做到公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所有能够开放的场所和设施全部开放,形成一整套“开放型政府”建设体系。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建立真正的开放型政府呢?(一)遵守开放的基本原则

一是法制原则。从制度设计理念看,“开放型政府”不能仅仅被视为一种政府的办事制度,即仅把政务公开看作政府自己的事情,是政府机关的一种“社会承诺”,至于公开什么、如何公开,都由政府机关决定,公众只是办事制度改革的被动受益者;而应将政府公开视为是民众的一项权利,即民众有权获得政府的信息,政府机关有公开信息的义务,如果民众与政府机关在信息的公开问题上产生任何分歧,民众可以通过复议或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为此,打造“开放型政府”,最为根本的,是应当制定统一的法律,确定政府公务活动必须开放,而不是政府可以选择开放或不开放的问题,以此确定公民参与政务活动的权利和地位。目前,试点部门可以考虑先期制定一些开放的基本制度,包括哪些政务信息可以先期开放,哪些政府活动公民可以先期参与。

二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公权民授,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应当将政府管理体制从过去的以政府为中心转移到以公民为中心上来,使政府的行政方式和管理制度充分体现为民服务的宗旨。事关党和国家机密、事关地方稳定的重大机密当然不得公开。

但是涉及一般的地方公务活动信息,尤其是与市民公众利益相关的公务信息应当有选择地开放。这包括:价格、分配决策;一般社会管理类的决策;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一般审批事项、服务事项、服务标准以及公务人员责任和惩处等。

三是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国家政务改革的进程、根据地方党委的统一部署、依据现代办公管理技术的完善和公众的承受能力,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开、分步实施的方针,区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对象,逐步实现。

应按照由表及里、从形式到内容的原则,从公示制、听证制、专家论证制、电子政务开始,逐步推向深入。关于公民参与政务活动的制度安排,可以区分层次、区分类型,规定一些办法。例如:政府重大决策讨论可以吸收人大代表旁听;政府重大论证可以吸收专家参与;一般的办事场所和审批部门可以率先实施无门卫办公;电子政务可以全方位地实现互动。

四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政府管辖地域大小不同、管辖的特点不同、管辖的对象也不同。不同地区的政府部门应当从自己的本地实际出发,开放的方式、开放的步伐各有不同。例如,有的乡镇一级政府本身就没有太多的层次,所要做的工作应当更多地放在公开政务和公众参政上;一些大的省、市、区政府,限于管理的人口和事务复杂,公示制度、听证制度、电子政务等手段应当更为健全一些。

五是软硬结合的原则。既要抓好思想教育、宣传普及,使政府工作人员懂得建设“开放型政府”的意义、使命和责任,使公众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又要加强政府办公场所、服务设施、电子信息等硬件建设,便于公开也便于安全保密。

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分合,实现公众与政府公务活动零距离。应当继续按照国家有关政府机构剥离转型的要求,将原来政府一般社会化的服务职能剥离出来,通过委托法人经营,或由协会等第三公共机构来办理,既减少了政府部门,又缩短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

必须强调的是,不能将“开放型政府”当作“花架子”和做秀的台子。开放不仅意味着公民要知情,更重要的在于公民参与政务,应当体现出实质性的建议、矫正和监督作用。

政府要对老的知名品牌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扶持,同时与职能部门的监管相结合,加深消费者对老知名品牌的认可度。要通过运作使之模式变新,并在做精上狠下功夫。

新的知名品牌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可以在新兴的第三产业上下功夫。一个方面,是打造金融业的知名品牌。再有,社区服务业也是新兴的第三产业,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到我国来居住的外籍外地居民在逐年的递增,他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社区服务,打造社区服务的知名品牌,也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二)资源流动是关键

开放的关键是资源的流动,资源能进得来流得出。建立开放型政府,就是通过创造好的投资和市场环境,改善当地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本地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开放环境中的竞争力。

例如:广东省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始终保持着开放性的劳动力市场,从而保持了很强的竞争力。地方政府鼓励与主导产业相关的配套产业的发展,在珠江三角洲,已经形成了新的集群优势。在IT和家电产业已经完成了相当完善的配套体系,而且拥有大量的龙头企业,使配套企业的规模也得以发展。若干个龙头和大批配套厂所形成的集群效益使这个区域内的采购成本大大降低。

在珠江三角洲范围内,几乎所有的计算机零部件、手机配件、家电配件在100公里范围内都可以采购到,这样能够大大降低运输采购成本。因此,中国的很多家电企业,都去设立生产厂。由此可见,建立开放型政府多么重要。

因此,必须在改进高级生产要素的质量、鼓励和参与创新体系发展、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方面下工夫等。(三)内外结合造品牌

所谓内外结合,是指瞄准国际、国内市场,瞄准同类产品、相关行业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在我们确有竞争力的行业下工夫,使打造知名品牌成为可能。

首先,要精心研究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创牌的成功经验,找到打造我们自己知名品牌的切入点。如海尔冰箱创牌初期是靠砸坏一些质量不过关的成品冰箱,砸出来的品牌。我们在创造品牌的过程中,也一定要精益求精,而马虎不得。

其次,要去思索国际上知名品牌生产成品必需的半成品或是原材料供应所辐射的链条门类的产品。在这类产品上下功夫,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或是相应的服务业中的品牌。(四)企政结合造品牌

首先,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应以质量创品牌、保品牌。企业应弘扬名牌精神,在营销策略、企业管理、新产品开发、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好文章。当前,特别要规范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基础较好、产品知名度较高的企业,要注重从保名牌上下功夫,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行质量认证,实施名牌战略;虽有一定质量管理基础,但产品知名度一般的企业,应强化企业标准化和计量基础工作,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为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奠定基础。

其次,政府应制定完善的品牌战略。完善的品牌战略来自于恰当的人才战略、科技战略和资源战略。其中,人才战略是名牌战略的核心,要围绕品牌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和发展计划。科技战略是名牌战略的重要保证,只有不断发明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保证名牌产品的性能、质量,从而保证名牌战略实施的效果。资源战略是名牌战略实施的物质保证,需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资源开发和利用战略,既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又能增强地区名牌在更大市场范围的竞争实力。此外,应严厉打击假冒名牌的不法行为,为企业创名牌、保名牌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九、建立诚信型政府

政府信用是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承诺或协约的能力的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建设诚信政府,在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中具有主导作用。“诚信”是儒家伦理道德的精髓。它不但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而且还是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基本准则。国“无信不立”。数千年前的封建统治者就曾深造此道。

相传在公元前359年的战国时期,商鞅作为秦国最有远见卓识的改革家,为了推行新法,取信于民,于是他就在城南门立了一个三丈高的擅木,悬赏搬运。他告之谁如把此木移至北门,奖赏十金。起初百姓都表示怀疑,视之为戏言,无人搬运。后来,商鞅把奖赏提到五十金,有侥幸者将檀木从城南门运至北门,果然获金五十。此举令百姓相信商鞅是个一诺千金之人,为他后来在秦国变法打开了诚信的渠道,同时,这也为国家信用深植于民心起了巨大的作用。秦国遂政行令通,民富国强。这就是“南门立木”的典故。

由此可以看出,政府信用对培育整个社会的信用是何等的重要。“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年代,信用基本上局限于“熟人”和“单位人”之间,信用特点带有宗族和哥们义气的“君子协定”,失信的危害范围也很小。而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人们之间的交易范围大大拓宽,使人从“熟人社会”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的世界”,信用关系也由“人伦信用”逐渐过渡到“人伦信用”和“契约信用”相混合的状态。这个时期,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建立的关键。“上有所行,下必效之。”政府守信,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才有守信的动力;政府失信,它们也就丧失了守信的基础。我国已加入了WTO,意味着我国将在更大程度上的开放,意味着更深地融入国际社会。

亚当·斯密说过,任何国家,只要她不具有管理的规范性和公正性,她的人民就不会享有财产的安全;契约信用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她的商业和制造业要长期繁荣是不可能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建立诚信政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有的政府部门存在着信用缺失的问题。如有的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采取虚报瞒报、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形式主义等手段,严重损害了地方政府的信用。政策多变,朝令夕改,是政府失信的一个突出表现。

如在企业合法经营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仅仅因为单方面的考虑,就剥夺某行业从业者的经营权,这无疑会影响市场主体对政府的信任感。政府职能定位不准,服务意识淡薄,不合理的干预过多,随意地设置关卡,建造各种分割市场的“篱笆墙”,以及政府部门之间互设障碍,牵制掣肘,致使政令难以畅通,甚至形成梗阻,无形中加大了行政成本,降低了效率等,也都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出现种种失信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决策不科学,导致政策多变;二是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缺少相应的法律保护和约束;三是部分政府官员行为失当,如执法不公以及贪污腐败等。我们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政府诚信建设。(一)推进政府行为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制定并颁布专门的地方性法规,以尽快填补法律法规的空白,以确立基本的政府信用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政府信用的评价、监督、调控等制度和机制,实现政府信用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程序化。其次,加强地方政府廉政机制建设,建立失信的约束、追究、惩罚机制。第三,政府管理要由依靠政策为主转为主要依靠法律。(二)推进政府行为的科学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要科学准确定位,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包罗万象、包打天下的弊端,使其角色特征不再错位、缺位和越位,应该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上,有意识地去推动市场体制、市场环境的发育、形成和完善。首先,政策出台必须有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是政府决策行为的体现,是政府与社会有关主体之间的契约。政府只有遵守这个约定,才有信用可言。因此,政府的政策要体现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其次,建立和完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行为服务化,建立结构科学、权责明确、运转协调的政府执法机制。(三)推进政府行为的公平与公开化

公平、公正是政府行为特别是行政规范的首要要求。首先,推进政府政务信息的公开化,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一些重大决策应该经过一定的程序,听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专家和决策影响对象的意见,向社会公布政策依据。其次,建立行政执法的公开运行机制,实行公开行政,消除“暗箱操作”。十、建立学习型政府

要在政府机构中养成全员学习的浓厚气氛。让每个公务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建设学习型政府的重要前提。为此,要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光荣、高尚的思想观念,树立起“学则进、不学则退”的思想观念。(一)必要性

构建学习型政府是顺应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必然要求。一个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政府如果不能够通过学习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就无法进行政府创新,政府效能就无法提高。我国加入WTO后,受到影响最大的是,政府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角逐、不断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

从表面上看,是国与国间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却是国家间政府管理模式、职能、效能、组织文化和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的竞争。瑞士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国家竞争力评估将“政府作为决定一国经济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之一,这一观点已为各国政府所认同。”所以,要加强学习型政府的构建。政府机构要谋求更新政府观念,提高公务员素质,建立一个法治、有限、责任的学习型政府。

学习型政府是知识经济的必然产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化社会,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已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越来越多的组织已经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加强组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创建学习型政府应运而生。政府组织是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部门,也必须通过持续学习、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去完成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二)基本概念“学习型政府”是一个全新概念,是对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重新定位和思考。学习型政府是指通过建立完备的学习机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形成的,善于获取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进而自觉利用知识于行政中。最终以提升行政管理效能为目的的政府组织。

学习型政府是一个自由、开放、便于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共享学习成果的系统,能有效地将学习行为转化为创造性行为,从而大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政府工作的社会满意度。

学习型政府是通过政府全体成员系统地思考、不断地团体学习和改善心智模式,促进相互之间具有互动关系的政府工作人员的能力开发和政府管理创新,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建立起新型的服务性政府组织。它以连续的学习为前提,以提高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和能力水平为目标,来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而构建服务型政府。(三)基本特征

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学习型政府的黏合剂。只有政府工作人员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才会有共同的努力方向,才会产生创新性学习。我国学习型政府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则是为人民服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执政党的宗旨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拥有了这一个目标,我们的政府才能以持续的学习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传统的官僚制组织模式,要求组织中的人员必须遵从严格的规章制度,对人要求严厉苛刻,不带任何个人的情感,对人漠不关心,只要求其达到组织提出的任务。学习型政府则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公务员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学习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行政人员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组织结构扁平化。政府的现有组织是典型的传统科层制组织,而随着现代化的到来,传统科层制组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适应性,压制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人格尊严等。因此,要建立扁平化的、具有弹性的组织结构,以打破传统科层制组织的束缚。“学习型政府”的扁平式组织结构代表了组织结构的未来发展趋势,意味着决策权的下移,就是要在领导班子内建立一种平等对话和信息交流的机制,强调民主集中制。以领导为中心已经不适应新的社会要求,必须从最高层开始变革,而引导变革能力的关键是减少组织的层次,加强各层次的交流和信息的反馈,提高行政效率。

创新性学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是要勇于批判旧事物、善于学习新事物、勇于创造新事物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学习型政府把不断超越旧事物的创新行为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把新思想、新知识大规模地输入到政府中来。政府创新是增强政府活力、促进政府发展的动力,是我国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团队精神的建立和相互沟通。政府要加强组织内的相互沟通和提倡团队精神,从而不断提高政府整体创新能力和行政效能。团队也是连续改进和连续学习的核心,通过团队学习形成组织内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此掀起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热情。因此,可以在政府部门中建立学校小组,通过研讨会来进行沟通学习,实现政府机构内部中畅通的信息传递和知识极大程度的分享。(四)基本方法

要在政府机构中养成全员学习的浓厚气氛。让每个公务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建设学习型政府的重要前提。为此,要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光荣、高尚的思想观念,树立起“学则进,不学则退”的思想观念,努力形成公务员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风尚。同时,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加大对公务员读书学习活动的宣传报道。文化部门要精心创作编排,积极开展学习型政府的文艺宣传,共同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政府公务员是行政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公务员的素质决定着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的高低。所以,九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将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之一确定为:不断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促进公务员的全面发展,应着眼于提高整个国家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公务员的才能充分地发挥,潜能充分地挖掘,积极性充分地调动,从而更好地构建学习型政府,把公务员培养成知识化、专业化的优秀人才群体。

知识化的人才是指具有较高的科学知识水平,对各领域的知识都有一定储备,但不甘于满足,仍然要扩展自己知识含量的人才。专业化的人才是指具有公共管理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在行政实践中提升专业水平的人才。知识化和专业化的人才往往具有强烈的“成就欲望”,因此,他们更愿意为事业全心全意地投入其聪明才智。

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个政府部门机构应加强协作、互相配合,切实制订好规划,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励政府公务员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激发其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

通过一种机制性的激励,持续地激励政府人员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的学习行为,保证他们对组织化学习的积极参与,努力形成要学习、乐于学习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单位应该把个人学习情况的考核列入岗位责任制考核的范围,突出学习绩效在党员和干部的奖励、选拔、任用等工作中的评价作用,从而增强党员和干部约束自我、加强学习的紧迫感。

学习创新机制。创新是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创新是学习的深入。因此,应着力于建设勇于创新的团队,鼓励创新、不畏风险,培养公务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以创新学习为方向,不断改进和革新学习体制、学习制度、学习方法以达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同时,实现并制定创新奖励制度,授予创新单位和创新者以较高的荣誉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和福利奖励。

建立监督机制。可以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个人和组织的行为,给予一定的外部约束,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制度、考评制度、奖励制度和惩罚制度,以及保护和推动创新机制的法规制度来维系学习型组织的正常活动。

塑造有利于构建学习型政府的行政文化。创建学习型政府的行政文化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是:

一是人本性。公务员是社会人,只有从公务员的切身利益和各种需求出发,以人为中心,真正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才能发挥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凝聚性。共同学习的目标为组织确立凝聚焦点,自觉的团队精神为组织提供凝聚力,强大的共同理想为组织提供凝聚媒体。

三是动态性。优秀的学习型政府文化具有随着组织环境和国内外的变化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而自我更新的强大能力,并以无形的魅力推动和引导公务员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

四是群体性。学习型政府文化是一定组织群体共同的理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五是和谐性。学习型政府文化追求社会环境的和谐,其目标以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

运用现代科技,开展电子学习。随着电子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采用更多、更好、更先进的现代科技成果,尤其是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的最新成果,以达到随时随地进行最新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和交互的学习、可评估的学习、低成本的学习。建立电子学习,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使每一个公民都有机会获得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方面的信息,推动公共服务的管理创新,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和手段,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学习型政府组织作为一种价值选择、一种政府制度、一种政府过程,它不是一个终结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进取、与时俱进的概念,是一个使政府组织始终与外部环境的变革同步持续地进行的工作模式。这一模式也将使现代的政府成为开放性的“生态政府”。十一、正确应对突发危机

任何突发公共危机都会对政府形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政府形象是指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表现以及公众对这些表现的总体印象和评价。良好的形象是一个政府所拥有的重大资源和无形财富。

无声无息存在着的政府形象平常容易被人忽视,但每当非常时刻,又会被人们强烈地感觉到。突发公共危机就是典型的“非常时刻”,它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处理突发公共危机与政府形象维护是彼此互动的。

一方面,一个形象良好的政府在危机管理中一般会得到民众的广泛信任与支持,提高政府的凝聚力号召力,促进危机的化解。另一方面,危机既会对政府形象产生负面冲击,又可能给政府形象建设带来契机。

公共危机一般包括预警期、爆发期、缓解期和善后期四个阶段。“天有不测风云”。之所以叫突发公共危机,就在于其不可完全预防性。因此,在危机过程中政府形象的维护主要是针对于后三个阶段而言的。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及时强化社会治安

任何突发公共危机都会不同程度地伤害政府形象,问题是如何防止这种伤害的扩散。危机是一种严重威胁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或者基本价值规范的形势,在这种形势中,决策集团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极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关键性决策。

突发公共危机对政府形象具有严重威胁。如果处理方法不正确往往会引发持续的动荡,从而极大地损害政府形象。因此,在危机爆发阶段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化解危机就成为维护政府形象的首要问题。(二)全力开展危机公关

政府危机公关是政府预防监控潜在危机,有效地管理已爆发危机,使良好的公共关系得以恢复或维持的一系列公关活动的总称。危机公关需要政府多方披露真相,防止别有用心者混淆视听。

政府危机公关主要在于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如果双方缺乏沟通、形象传播不力,公众就不能获得正确的认知,就可能影响政府形象。政府在危机公关中要坚持主动性、及时性与全面性。(三)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处理善后事宜的目的在于消除不良影响,进一步巩固政府良好形象。对一个合法政府来说,危机爆发期一般是短暂的。而危机恢复期与善后期则比较漫长。因此,如何处理善后事宜对政府形象维护非常重要。十二、践行形象礼仪

公务员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公务员践行形象礼仪对于维护政府的权威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务员礼仪是指公务员在公务活动中,按照有关规定,用以维护个人形象和公务形象,对交往对象表示友好、尊重,在各种公务活动中应遵循的文明规范和准则。简单地说,就是公务员在公务场合适用的行为规范和交往艺术。它是礼仪在公务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也是岗位的特殊性对公务员自身修养和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关于公务员形象礼仪,我们需要了解以下方面。(一)践行形象礼仪的重要性

1.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是政府中与居民接触最频繁的群体,是联系人民群众和政府的桥梁,代表了政府的形象。公务员弘扬文明礼仪是社会的要求,在公务员中弘扬形象则是增强公务员礼仪意识、开展文明礼仪活动的实际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务员礼仪既是推进政府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形式,也是公务员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不但有助于全面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规范行为,进一步树立和展示公务员在社会公众中的美好形象,更加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而且必将对转变行政作风,促进机关效能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历经多少沧桑巨变,我们的民族总是坚守着一份对于真理和美德的崇高而纯粹的追求。

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总是把个人的荣辱融入到捍卫民族利益、实现民族振兴之中,前仆后继、舍生取义。这种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

可见,讲究礼仪并非是个人生活小节或小事,而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能够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质。

2.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通过修饰、政务、交往、沟通等方面的实践,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提高自身修养、建立自尊、增强自重、自信、自爱、促进社会人际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

礼仪同样也是一种文化,一种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是公务员形象的主要附着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公务员践行形象礼仪有利于维护政府形象。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居民中维护政府形象,要取得他们的信任,最首要的就是给所接触到的居民以有文明懂礼仪的“第一感觉”,所以,首当其冲的就是能看得见、听得到的形象礼仪。我们不难想象,一个蓬头垢面、站在那摇头晃脑的公务员怎能够赢得人们的信任?更何谈维护政府的形象。

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政府与外国政府间、民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许多政府机构都会承担不同程度的接待任务,在接待活动中,公务员的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外国友人面前,这个时刻公务员的形象代表的就是国家形象。

公务员的形象,对居民来说代表了政府,对上级机关来说代表了自己的所在的机关单位,对外则代表的是国家,因此,公务员肩负着维护政府形象的重任,学好礼仪尤其是形象礼仪有利于维护政府形象。

4.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文明礼仪素质。我国公务员队伍庞大,提高公务员的礼仪素质,是提高公务员整体礼仪素质的重要环节。许多公务员在进入公务员队伍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知识教育,进入公务员队伍后,包括专门的形象礼仪知识在内的礼仪教育没有也纳入岗前培训内容。因此,从形象礼仪入手,加强公务员文明礼仪的教育是提高公务员整体礼仪素质、进一步展现政府美好形象的需要。

5.公务员践行形象礼仪是改革开放中居民对公务员的要求。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我国的改革开放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居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地丰富,人民开始追求塑造现代公民的个人形象。

2001年起,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要求在公民中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活动,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公民增强礼仪意识。随着居民礼仪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对接触到的公务员的礼仪形象,尤其是对能展现公务员风度的外部形象提出了更高要求。

公务员是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公务员礼仪培训是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每一名基层公务员都应认真学习公务员礼仪知识、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公务员礼仪规范,维护自身形象,维护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

公务员文明礼仪素质是公务员素质的重要内容,形象礼仪又是文明礼仪的基础,要提高公务员的文明礼仪素质,有必要从树立个人形象开始,由外而内的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公务员为民服务的能力。(二)公务员形象礼仪缺失的主要表现

1.缺乏正确的形象礼仪意识。多数公务员只把自己看作普通居民中的一员,没有正确认识到作为公务员,个人形象与政府形象的关系。虽然个人形象的树立有助于工作和维护政府形象,但毕竟个人形象和政府形象远非在同一个高度。

意识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没有理清个人——工作——政府这层递进关系,没有把自己的衣着举止看作是代表政府形象的意识,认识不到位,就不可能从维护政府形象的高度规范自己平时的穿着打扮、坐立行走和言谈举止,一旦言行举止脱去了个人形象的外衣,政府形象就很有可能受到损害。

2.缺少对细节的注意。对公务员管理部门来讲,细节的完善体现了对公务员管理质量的提高;对公务员来说,在工作时疏忽于关注着装、举止等礼仪小节,有可能损害政府的大形象。

不管是居民到有关科室上访,还是到居民家中走访,公务员的衣着打扮、一举一动等细节都是居民关注的内容,都代表了政府的形象。尽管如此,依然有部分公务员在仪表方面缺少对细节的注意。部分公务员至少还存在以下现象。

一是衣着欠妥。衣着是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正确的着装能给人一种可信的感觉,也体现公务员执行公务的严肃性。但有些男同志不注意上衣、裤子、鞋子的款式、色泽的搭配,衣兜内经常鼓鼓囊囊等;女同志光脚穿鞋,个性着装,而不是注意衣服的款式、颜色要与工作场合、季节等相协调。虽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公务员身份具有特殊性,穿着打扮应有常人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和审美标准,与身份相符合。

二是仪表不符。仪表指人体外露的部位,主要指发型、面容以及面部、手部等。仪表不符即不符合对公务员身份的要求,比如有些男同志在工作时间佩戴戒指、项链、手链等,鼻毛外露等;女同志则浓妆艳抹。公务员的仪表,应与职业特点相适应,整洁美观、简约朴实、自然得体。

三是站坐无姿。站坐等举止无声语言,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它比有声语言更具真实性,更能准确的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公务员在站坐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弓腰、曲背、摇腿,站久了就趴、拉、倚、靠等,给人一种缺乏自信、活力的感觉。站有站姿,坐有坐相,不管是站还是坐,都应给人一种静态美的享受。

四是言语少情。作为有声语言,它是公务员沟通思想、联络感情最常用的工作工具。有些居民出于对政府的信任,到政府反映邻里、生活等问题,这可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居民的眼中,却是大事。有些公务员对这些事不是和风细雨的解释,而是不耐其烦的推托甚至言语中暗含斥责。公务员是居民的代言人,应为民着想,与居民交流应言语中充满爱心,展现个人的魅力和风采,也体现政府的形象。

五是表情乏神。现代传播学认为,表情属于人际交流中的“非语言信息传播系统”的核心,能真实、可信的反映人们的思想和感情等。有些公务员在宣传政策、布置任务、为民释疑解惑时不是利用眼神、笑容等熔化工作中的阻力,而是表情冷峻,或交流时东张西望,给人散漫、漠视的感觉。公务员在与居民交流时,应通过眼神、笑容等不同的表情辅助语言的表达,拉近与居民间的距离,树立政府的形象。

六是习惯不良。如有些同志有抠鼻子、捋衣服、揉皮肤、耸肩等不良习惯。(三)提高公务员仪表礼仪的方法

提高公务员仪表礼仪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宣传,二是培训,三是监督。具体来说:

1.深入宣传。通过宣传,在公务员中营造人人重视形象礼仪、人人学习形象礼仪的声势,引起公务员的重视,使形象礼仪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宣传的方法很多,以下是常见的方法:制作宣传小卡片或在办公室张贴宣传内容。可以制作“公务员文明礼仪手册”的小卡片,发到各级公务员手中,或在办公室张贴文明礼仪手册内容,要求办公人员把文明礼仪手册的内容熟记于心,并将外在的要求转化成内在的意识,付诸行动,进一步养成展现良好形象的行为习惯。

2.专门培训。以前人们认为衣着举止等都是“眼见”的事,不用专门去学,更不用去专门去教。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对代表政府行为的公务员的要求随着其审美标准的提高而提高,公务员以一般居民的形象礼仪要求自己已不能满足居民的要求,“不用学、不用教”的观点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公务员进行如何养成、养成什么样的形象礼仪习惯的专门培训已势在必行。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新生力量加入公务员队伍,需要加强对新进公务员仪表礼仪的培训,避免他们“入乡随俗”,减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展现新世纪公务员的精神风貌,预防因“不知”给政府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现有公务员开展以仪表礼仪为起点的文明礼仪培训是对以前岗前培训及科级干部任职前培训内容不足的弥补。公务员管理部门可采取开展讲座,进行现场示范指导;制作并发放如何做、怎样作为主要内容碟片等有效形式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形成人人知道形象礼仪要求、人人践行形象礼仪的良好局面,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维护政府形象。

3.加强监督。通过监督,使公务员养成人人规范自己的形象、人人监督他人行为的良好习惯,以更加饱满的精神风貌维护政府的形象。监督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张贴礼仪行为规范。在办公的公共场所张贴“公务员文明礼仪手册”,宣传手册的内容,不仅是对公务员礼仪行为的要求,也是让广大居民对公务员践行礼仪行为进行监督,让公务员规范自我仪表礼仪、维护政府形象,逐渐由外而内地转化为公务员的自觉行为。二是设置监督电话。在各级组织部门设置举报电话,对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有损于政府形象,居民发现后可以向所属组织部门举报,一旦情况查证属实,组织部门应制定一定的措施,如提醒、责令限时改正等。十三、塑造新型政府形象

塑造新型的政府形象,要从服务对象主体和工作中心转移入手,从工作职能和发展现状入手。按照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和生态化的理念,抓好环境治理这个关键,做好消费产业这篇文章,就要着力在塑造服务型、协调型、特色型、亲民型、落实型政府形象上做文章,下工夫。(一)从服务对象主体和工作重心转移入手

对各级政府而言,承担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以及企业、公众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的满意度,应当成为评价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标准,也是塑造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我们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在思想认识上实现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变,进一步明确服务对象主体。在工作重心上实现由抓微观经济为主向抓城市管理为主的转变,进一步明确工作的中心。在财政支出上实现由“大财政小服务”向“小财政大服务”的转变,进一步扩展政府财政支出范围。(二)从工作职能和发展现状入手

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要做到经济与社会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协调。

一是重新审视工作职能,发挥“有限权力”政府的优势。市辖区和县一级政府在工作职能上是有区别的。县一级政府工作的权限很大,是一个“全能政府”。市辖区政府是一个“有限权力”政府,许多工作都和市政府、市级部门有很大的关系。这种“有限权力”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很多优势。不利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工作中自主权少,有方方面面的制约。但优势也不少。比如说县上要搞市政设施,就要县财政全部投入。而市辖区要搞这些工作,只要多协调、多争取,多创造良好施工环境,把计划、征地、拆迁等工作做在前面,各部门投钱来办事相对就比较容易。

二是处理好同级政府的关系,形成良好合作的发展态势。在协调支持发展方面,要按照“优势互补,共建双赢”和“不讲困难,不讲条件,不讲小道理”、“既讲服务,又讲依托”、“大事不过周,小事不过夜”等一系列思路和要求,充分发挥区级政府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协调作用,在协调解决辖区内失地农民生活出路和养老、医疗等问题时,政府要通过协调、探索,逐步解决目前开发中重建房、重补偿,而忽视失地农民长远生活出路的问题。(三)着力塑造特色型政府形象

重视依托高校,使更多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化,解决科教优势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效果不明显的“两张皮”问题。依托文化优势,努力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努力做到城乡统筹。首先抓好社区建设,逐步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做好社区工作关键是做好人的工作,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对政府的认同感。其次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探索城郊型农业发展的新路子。要按照生态化理念,赋予农业以城市经济的内涵,以建设生态区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建设。围绕“一线两带”建设,发挥城市财富的“扩散效应”,形成以城市辐射园区、园区带动周边,城乡互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做好近郊区农村的有形改造和无形改造工作,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彻底改变脏乱差的现状,在改造中解决好村民对土地、血缘关系和乡规民约的依赖,逐步实现股权、村民、人口和房产等要素自由流动。无形的改造主要是加强对农民都市意识、现代文明意识的教育。逐步完成农村向社区的转变,使传统农民逐步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居民,真正融入城市。(四)从“亲民为民”和“以人为本”的要求入手

城市管理者要牢固树立和强化人文化的理念,把亲民、爱民、富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应把人本观念贯穿始终,把执政为民的宗旨体现到各个环节。

一是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这是基层政府亲民为民的基础。经常换位思考,不管是补偿标准,还是一棵树、一眼井的统计,都要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政策办事。

二是坚持依法行政。凡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都要坚持依法按程序进行。做到“三个不说不做”,“违反政策的话和事不说不做,兑现不了的话和事不说不做,伤害群众感情的话和事不说不做”。

三是把老百姓是否得实惠、是否受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关注影响辖区发展的大事,又要关心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小事。既要落实“民呼我应”,注重解决市民普遍反映的问题,也要突出“雪中送炭”,关爱弱势群体。(五)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入手

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要有四个概念:数量概念、时间概念、标准概念、责任概念。真抓实干,贵在真,重在实,关键在干。抓落实,就要抓具体;反复抓;抓重点;抓创新。只有抓具体,才能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工作才有针对性,工作的效果也才会明显。只有反复抓,工作才能经常化,持之以恒,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找准规律,只有抓重点,才能带全局,整体推进,工作才有成效,才会有典型。只有抓创新,才能有新思路、新办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新形势,拓展工作空间。十四、维护政府网络形象

政府形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政府组织系统在行动中所产生的客观的总体效应;二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组织系统总体客观效应进行评价时所产生出来的综合印象。

政府形象可以直接反映政府的行政理念、风范和能力,是政府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条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凝聚力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社会步入网络时代,网络彻底改变了传统社会的信息传播状态,而这又对政府形象产生着重大影响。如何在网络时代更好地维护政府形象,最大限度地修复已经受损的形象,这是现代政府需要重视的现实课题。(一)网络时代政府形象面临新的挑战

1.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具有平等化的特点,政府形象维护面临失控的挑战。互联网改变了以往政府信息传播主要由政府掌控的局面。传统媒介时代,政府相关信息是发布还是不发布,发布多少,如何发布都由政府自己说了算,政府形象塑造权和维护权掌控在政府自己手中。

进入网络时代,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具有平等化的特点,也就是说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不论网民的身份、地位、性别等有什么样的差异,大家的发言权是平等的,更不必顾虑因此而受到伤害。因而,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涉及政府的一切问题,对政府形象的塑造和维护,政府不再处于绝对掌控的地位而面临失控的挑战。

2.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政府形象内涵面临更新和丰富的挑战。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不仅具有平等化的特点,而且信息传播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即信息的来源渠道众多,信息内容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也是多样的。

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的信息,这有利于塑造网民的独立个性和创新品质,对于政府形象的定位也不再一味拘泥于从上而下的宣传,而是有着自己独立的评判和见解。

如对于政府形象的认识,人们不再只停留于“父母官”和“公仆”这些传统的概念上,反感“高高在上”刻板的道德形象印记,而是有了更多的具体内涵,如“法治”、“廉洁”、“有限”、“积极进取”、“高效”等这些具有时代气息且多元化的概念上,甚至希望我们的政府能够从道德、政治“神坛”走下来,变得“亲近而真实”。

3.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具有快捷化的特点,政府形象面临瞬间受损且难以修复的挑战。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不仅体现出内容丰富化的特点,而且体现在速度上具有瞬间传播的特点。

我国的网站多达几百万,网民有几亿,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主动使用网络,电子邮件、即时通、博客、论坛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场所,而是一个个信息发布、传播思想的重要载体。

在这样一个“一网打尽”的时代,一个信息只要在网站上停留片刻,就会被众多网站转载,以各种形式存在于网络之上,很难彻底拦截和封锁,网络信息的这种瞬间传播和难以控制的状况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政府形象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对政府形象的损害是必然的,危机事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会迅速传播开来,受损的政府形象在短时间难以修复。(二)网络时代影响政府形象因素解析

随着生活的改善,自身素质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公共领域的秩序建设,而网络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关注这一问题的现实条件,公共行为尤其是政府行为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所知晓,所影响。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时代影响政府形象的因素也更为复杂。

1.网络时代,缺乏政府形象意识,习惯于“当官做老爷”是使形象危机事件变成真正危险事件的思想根源。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论告诉我们,主权在民,政府及其官员只是人民的代理人,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公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证明了我们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遵循的这一基本原则的科学性。

虽然我们有着科学的政治理论作指引,但是由于长期封建统治所产生的“当官做老爷”的思维累积效应依然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一些政府官员就如同旧社会的恶霸,视握在手中的权力为私人物品,使公共权力变成满足自身私欲的有力工具,心中哪里还有什么“政府形象”和“人民”的概念。当然,在网络时代的今天难以逃脱自取毁灭的必由之路。

2.网络时代,诚信是影响政府形象的品质因素。诚信对政府而言就是生命线,是政府得到长期存续和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信被看作“举政之本”,孔子甚至认为治理国家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以无信。

尽管世事更替、时代变迁,但人们对于政府要诚信的要求始终没变。其实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诚信对政府而言显得更加重要,因为网络使人们对政府监督变得更加容易,只要网民愿意,政府的失信行为就会大白于天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政府或部门企图依靠信息垄断来蒙蔽公众的眼睛,靠告假赢得政绩,最终只能是毁了自身形象。

3.网络时代,捂住信息不公开是产生政府形象危机事件的能力因素。虽然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成就一个人乃至一个政府,也可以制造一些麻烦,但网络这种功能的两面性的最终发挥还是控制在人的手中,就如同“新杞人忧天”事件的发生一样,捂盖子,只能是谣言满天飞,政府最终落得个措手不及、迂腐无能的形象。

4.网络时代,愚民心态是使一般事件演变为形象危机事件的心理因素。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发生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在所难免,只要依法正确处理,既能顺利化解这些矛盾,又能维护、甚至提升政府形象。如果心怀鬼胎,又怕人知晓,只得编个莫须有的理由来搪塞他们自认为“弱智”的百姓,在今天思想解放、具有独立见解的网络时代恐怕只能是自取其辱、自毁形象。

事实证明,政府试图掩盖真相、愚弄民众的做法,不仅引起了网民们的强烈反感,而且严重破坏了政府的威信,甚至使网民对某些政府和官员已经失去信心。(三)网络时代政府形象维护和修复策略

1.政府官员要增强形象意识,树立公共权力意识,预防损害政府形象事件的发生。政府官员的行为不仅仅代表着个人,更重要的是代表着政府,甚至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因而政府官员首先应该必须重视自身形象的树立。

网络时代,信息发布的自由度增强,政府官员的一句不得体的话语,一个不良行为,就能成为损害政府形象的利器。这既反映出许多公务员官员缺乏基本的形象意识,也从根本上反映出他们的为政观念和原则。用这样的观念行使掌握在手中的权力,用这样的心态处理危机事件,很难相信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即使今后不再发生,那也只能是徒有其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及其官员手中所握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其工作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不仅仅是形式,更不是秀秀花架子,最根本的是政府官员真正树立公共权力意识,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行使权力,树立为民、亲民的政府形象。

只有真正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把人民的安危放在首位,才能真正预防损害政府形象事件的发生,政府良好形象的维护才有真正的保障,人民利益也才能得到真正维护。

2.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树立透明政府形象。网络时代,网络往往成为谣言的集散地。在每一次的因谣言而形成的政府形象危机事件中,制造谣言者固然可恨,但是事后反思就能明白,我们的政府正是那个无意间促成谣言得以散布的幕后黑手。

在网络时代,在现代信息社会,在公民素质不断提升的时代,政府及其官员必须丢弃封建迂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念。在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政府及时、充分公开相关信息,不仅没有造成混乱、恐慌,反而赢得了支持和赞誉,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通过正常的途径发布正确的信息,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在形象危机事件中,政府必须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掌握社会舆论的主动权,引导公众正确行使监督权,培养公民参与政治的法治理性,避免因谣言的散布而引发社会混乱,最终形成被动局面,政府形象也大打折扣。

在树立透明政府形象方面,我们可以做很多工作,如进一步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政府网站建设,让政府网站真正发挥沟通社情民意的作用,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充分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及时、准确地澄清事实真相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