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宇宙一角(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08:45:52

点击下载

作者:傅晓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撕开宇宙一角

撕开宇宙一角试读:

答案(代序)

我从遥远处走来,走向未知的遥远。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我从梦中走出,再次进入梦乡。不曾见过你,为何感觉你的存在?似曾见过,似曾有过,似曾来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逍遥于天地之间,常闭上眼冥想。没有答案,便是最好的答案。我们活着,并非醒着……

撕开宇宙一角

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世界。

每个人都在讲述自己所看到的世界。

……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首歌,叫做《昨夜星辰》。其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爱是不变的星辰,爱是永恒的星辰,绝不会在银河中坠落。”用星辰来寄托爱情,以表明爱情的永恒不变,是这首歌的主旋律。

可是,星辰是永恒的吗?

晴朗的夜晚,你独自一人伫立于地球之上,仰望美丽的苍穹,面对闪烁在夜空中或明或暗、或近或远、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星辰,定会心生敬畏感慨万千——星辰和宇宙这样美丽永恒,而自己却微不足道。

可是没有永恒的星辰——尽管看上去如此——尽管人们把它作为永恒的代表。

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八分钟时间: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八分钟以前的太阳;假如太阳熄灭,我们要八分钟之后才能感知。

所以,只要我们眺望太空,所看到的一定是宇宙的历史——闪烁着的星辰不一定存在。

星辰有生灭,正如人有生死。

星星已不是那个星星,月亮也不是那个月亮。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只有宇宙永恒。

在我们眼中,事物均呈现它的历史:我们无法看到它“现在的情形”,我们只接收到它“当时如何。”

正如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霍金在《大设计》一书中写道:意大利蒙扎市议会曾通过一项法案,禁止市民将金鱼养在圆形鱼缸里观赏。理由是把金鱼关在圆形鱼缸里是残忍之举——鱼缸弯曲的表面会让金鱼眼中的“现实世界”变得扭曲。这不免让人想到:我们怎么能断定所感知到的“现实世界”是真实的呢?怎么能肯定金鱼看到的就不如我们看到的真实?于是一个问题诞生了: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古往今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人们对时空的思考也从未停息,非但没有找到那个终极真相,反而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一直都处在接近于0的水平上。身体的一个细胞该如何思考整个人体的运作,即使这个细胞具有无限的想象力?

我们通常认为,物质是实在的,空间则是空的。但物理学家告诉我们,即使看起来是固体的物质,包括人的身体在内,它们内部也几乎是100%的空间:原子的大小与原子之间的距离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所有物质的内部,组成它的粒子只占了很小的空间。就连我们的身体,99%都是空间。你看这微观的构造,和宏观的情形何其相似!星罗棋布的天体,在广袤宇宙中能占多少空间呢?

即使探索宇宙无结果无止境,但并不说明这没有意义——意义恰恰在于这举动和过程。尽管“我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那笑也绝对不是嘲笑。如果有一个细胞在思考整个身体的运作,这本身难道不令人心生敬意吗;如果有一个人致力于对宇宙的求索,这行动本身难道不崇高吗。若要与这个宇宙建立一个紧密的关系,我们必须去思考它、理解它、热爱它。否则,如何自称“万物之灵”呢。

神秘的宇宙孕育了我们,我们都是宇宙之子。我们热爱宇宙,正如儿女热爱母亲。对于这个意蕴深厚玄之又玄的宇宙,究竟有多少人想过它呢?有,但是太少了——如果把所有的人看作一个宇宙,那么思考宇宙的人就像天上的星星那般稀少。人不思考,就没有灵魂;没有灵魂,就是行尸走肉。绝大多数人,尽管活着,却并不醒着。阳光、空气以及大自然的一切,无不在向人们讲述着宇宙的思想,但却鲜有发现的眼睛、聆听的耳朵,以及感受的心灵。我们太习惯了,把一切都视作理所当然的存在——由于我们心灵的麻木,活生生的宇宙对于我们似乎并不存在。

对于认识宇宙,我们的确取得了很大成绩,可是这些成果一旦放到宇宙这个视角中来,那又是极其微不足道的。今天看来是真理,明天就会成为谬误;在这里正确,在那里却是错误;你认为这事天经地义,我却认为荒诞至极。我对于牛顿、爱因斯坦、苏格拉底、康德、叔本华等大家都非常崇拜,但我还是认为他们对于宇宙的一些所谓的论断,也不过是一些推测和猜测而已。罗威利说:“我们应当相信科学,但并非因为科学全是定论,而是根本没有定论。”不要说我们身在宇宙,即使我们跳出宇宙,即使我们看到了宇宙的结构和形状——从最大的天体到最小的粒子,我们仍然无法领会宇宙的真理。宇宙间的一切,能够进入我们意识的,毕竟是极少极少。莎士比亚说得好:“天上人间的事,赫拉修,比你的哲学所能梦想到的多得多。”正因为如此,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几乎没有不信仰上帝的。美国数学家盖洛普曾对过去300年间300位最著名科学家的信仰进行了一次调查,除其中38人因无法查明其信仰不计外,其余262位科学家中不信上帝的只有20位——92%的都相信上帝的存在。这其中就有牛顿、爱因斯坦、法拉第、帕斯卡、伽利略、笛卡尔、莱布尼兹、爱迪生。我们只知道阿姆斯特朗“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的名言,却不知道他后来成为天主教的神父——事实上所有登月回来的太空人,突然都信仰了上帝。

宇宙之大,众生皆有别。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成为另一个人的权威,因为每个人都只能通过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我的不可能成为你的,你的也不可能成为我的。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总是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总是以自己认可的人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总是引用这些认可的人的经典语句,可是谁敢保证这些东西是正确的呢。也就是说,所有的这些都只是二手货,它们只能作为你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果你把这些作为真理,你就不可能发现真理——它们一定会挡住你的目光。

从呱呱坠地之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本来一无所有,头脑也空空如也——恰恰那时我们与宇宙是浑然一体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慢慢被教育、被传统、被文化,头脑中不断被注入观念和知识,精神越来越被限制被局限被僵化,而且还自以为很有学问很有见解很有思想。孰不知,这些东西一开始也许就是错的。我们一直活在别人的观念中。我们就是利用这些东西去看世界,然后得出了所谓的正确的结论,而真相则是我们并没有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我们只是别人观念的奴隶。

人类诞生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所有的哲学以及宗教,是我们认识宇宙的宝贵财富。但已有已知的东西,不管它是如何高明,也仅仅是渡河之舟,过河之后就应放弃,以便轻松前行。它们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旦屈从于权威,一旦从结论出发,我们便再也看不见事物。已有的知识只是一个“手指”:就像是夜里有人直觉地用手指指向月亮——这个手指既可以挡住你的目光,也可以引领你认识世界——如果紧盯着手指,那必将错失整个美丽的星空。

你有自己的世界,你的世界不同于别人的世界。西方讲的天堂是西方式的,印度人讲的天堂是印度形的,中国人讲的天堂是中国的模样。每个人心中的天堂都有自己的模样,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心中的天堂。苏格拉底的视角形成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康德的眼光形成了康德的哲学,老庄的方法形成了老庄的哲学。每个人心中的哲学都不一样,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的哲学。完全沉浸于任何其中一种,都不是明智之举,你最多只能把它们作为你看世界的工具,否则你的思想和视野都要被僵化、被局限、被限制。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代表你。没有任何一个眼光可以代替你的眼光。你是你自己,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你必须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其它一切都只是参考。如果你不能自己看见,上帝也无法给你一双慧眼。

人,栖居在大地之上、天空之下,大地是我们永恒的家园,天空是我们恒久的眺望。人,作为有心灵、有思考、有觉悟的人,我们与宇宙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我们要有一颗敏锐的心、一个敏锐的头脑、一双敏锐的眼睛,我们要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真正成为这个宇宙的中心。我们会真正体验到,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确是一件奇妙无比的事情。想一下宇宙是漂浮在太空之中,没有掉下去,也没有升上来,不是很不可思议吗。太阳升起了,月亮落下;月亮升起了,太阳落下。可是太阳与月亮没有升起也没有落下,一直与地球保持恒定的距离。当你想象这一切的时候,你已经与宇宙融为一体,你会感觉天人合一,你会感到非常美妙、非常敬畏——宇宙如果不是一体,那么早就乱了套。

人生不是如梦,人生就是一场梦。当我们在梦中之时,并不知道那是梦;只有在梦醒之后,才知道刚才是在做梦。活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不是经常有一种做梦的感觉呢——我就经常这样。直到有一天,上帝召见我们,到了另一个世界,我们才深切感受到人生的的确确是一场梦。弄了半天,我们连自己都搞不明白,还要去认识和探索宇宙——然而这也正是人的伟大之处。但也许是这样,我们和宇宙本是一体,认清了自己的时候,我们也就认识了宇宙。人一出生便置身于瞬息万变的洪流之中,就连我们的认识和体验也是这样,一切都稍纵即逝,一切都没有止境,一切都没有答案,一切都在这一刻中永恒。

人同时活在两个世界里: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内心世界一如外部世界一样真实,也一如外部世界一样虚幻。两个世界相互辉映的人生,才是多姿多彩的人生;两个世界相得益彰的生命,才是真正意义的生命。人和人之间的不同,归根到底便是这两个世界的差异。外部世界的不同,必然会产生内心世界的不同;同样的外部世界,由于内心世界的不同,对人来讲定会引起不同的内心反应。对于不同的人,世界均呈现不同的面貌。这就是每个人为什么都作为独特的个体而存在,也是为什么我们面对同样的外部世界而人的差别却如此之大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而真实的内心感受,是别人无法洞悉也无法体验的。对于别人,我们最多感同身受——每个人体验到的只是自己的体验,其余一概与他无关。

体验是一个人最真实的存在,它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直到我们离开。“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本来面貌”,而只能感觉事物在心中引起的体验。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世间的一切。人们在各自的世界里生活,就像花朵开在山坡或林间,就像树木长在海边或田边,但无不是在自己的本性里生长。我们要的不只是活着,还要醒着;我们不要用别人的眼睛来看世界,要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宇宙大美,每个人都要靠自己去发现。如果我的一孔之见,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那便是我的幸福所在。

我对这些文字充满信心。如果其中的某段话或某句话,能激发和感染你的内心、唤醒和震动你的灵魂,那将是我写下它们的价值所在。同时,我也向你表示恭喜和祝贺。如果我们能当面交流探讨,那将会非常之棒。

生非偶然,死是必然,生和死如一枚硬币的两面。

生死不二

生死一体。

生是一个谜,生非偶然,只是看似偶然。

死是一个谜,死是必然,一切都是必然。

生死之谜,没有一个能由人来解开——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除非人类走到头了——我们最多只能无限地作出猜测。既然如此,生与死的关系问题只会更加让人费解:恐怕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答案。

2014年,我称之为“情人年”,又是马到成功之年,没想到却是这样多灾多难。

3月8日,马航MH370失事,239人无一生还。

7月17日,马航MH17被击落,298人全部遇难。

7月23日,台湾GE222迫降重摔,48人遇难。

7月24日,阿尔及利亚AH5017坠毁,116人遇难。

8月2日,昆山中荣公司一车间发生爆炸致75人死亡。

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地震,死亡617人。

8月10日,伊朗一客机坠毁,机上48人遇难。

12月28日,亚航QZ8501失联,162上遇难。

12月31日跨年夜,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36人遇难。

死亡之剧无时不在上演。但因为我们习惯了生,所以不常会想到死,总觉得这事离自己远着呢——大多数人不要说“死”,就连一个“老”字也不愿提及。

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平等的,那就是死:每个人都得死;结果虽已确定,何时到来却属未知。以上遇难者中,谁能想到马上马年会死呢,但死神还是悄然而至。在马航MH17遇难者中,有一名荷兰男子曾留下遗言并配发照片:“如果飞机失联,这就是它的模样。”不幸就是这样被一个玩笑言中了——但上帝呢,是玩笑还是认真?

生与死紧邻而居:生死与共、生死一体、生死相依。自出生之日起,人即是被上帝判了死刑。至于什么时候执行,则要看上帝的意愿。对大多数人来说,人是一天一天一点一点地死去,最后完全离开的——生的过程即是死的过程——死亡只是死亡过程中的一个点而已。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包含着死亡,每一刻都是唯一的,每一刻都不会重复。生命的短暂与无常,难道不是要生者热爱生命、享受生命的最好提示吗。

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情形是相似的,离开的方式却各有不同。这个世界看起来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险象环生。哪一刻没有事情发生呢?下一刻会发生什么,谁知道呢?即使在外界完全安全的情况下,不少人仍然要自寻死路。全国每年仅自杀者就近30万。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天都是奇迹,此话真实不虚。

因为麻木死,所以愧对生。人对于自己活着这件事情实在太习惯了,而凡是习惯了的,就很难想到有朝一日会失去。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存在,对生早已习以为常,以至于对死亡是如此陌生。只有在个别特定的场合下,内心才会突然一颤:有一天,我也要离开这里。但因为这种场合很少,人们很快就会被生的习惯冲淡以至忘却。所以,教育的场所除了学校之外,还有医院、监狱、殡仪馆。只有那些非常敏锐的人,才能强烈意识到死亡背景映衬之下生的可贵,才能珍惜、热爱生命中的每一天。

中国的圣人说:“未知生,焉知死?”西方的哲人说:“未知死,焉知生?”其实,说的都是相同的道理。人的悲哀就是:活着时,仿佛从来没有死亡这回事;临死前,又仿佛从未真正活过。生和死的关系是如此紧密:生里有死,死里有生;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体;不认识生,就不理解死;不认识死,也不理解生。生和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的白天即是别人的黑夜,我们的黑夜即是别人的白天;我们的生即是别人的死,我们的死即是别人的生。所有生之意义,都是死亡赋予的。当然,没有了生,也就无所谓死。万物归一,本无分别。

顺境使人麻木。逆境却是财富。顺境的考验比逆境要大得多。所有不曾经历过精神或心灵大变的人,只是在生命的户外徘徊,也许偶尔能猜到几分墙内动静,但总是肤浅的,不真实的,甚至完全隔膜的。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若要知道生之滋味,必须每天大死一番。”身体虽来源于父母,但本质的源头却在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并赋予了我们以自由的意志;我们靠自由的意志,再来创造自己的生命。所有的感动、欢乐、痛苦、喜悦构成的体验,汇集成了人生的意义。

上帝做事真够绝的,就是做梦也不会让你梦到死后的情形——即使生和死只有一层窗户纸的距离。

生是一个世界,死何尝不是、而且是更大的一个世界呢?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大大超过了死亡本身:事实是一种东西,对事实保持的看法是另一种东西;如果专注于对死亡所抱持的看法,那就无法洞悉死亡的真相。上帝设计了死亡这个环节,一定自有它的道理——说不定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另一番景象。想到另一个世界里,古圣先贤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等,都在那里,并且备好了酒菜等着为我们接风,这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呢?

一切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包括天堂、地狱、宗教、哲学。对死亡的幻象,也是人自己的创造。凡是你认识到它并不真实的事物,均不会让你痛苦。“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你看清了死亡这一幻象,也就明白了生命永恒的真相,也就不再对死亡抱有恐惧。

生命是永恒的。正如《心经》中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们都来自虚无,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神性的自我,正是这个自我与上帝相连——苏格拉底说的认识自己,就是指要认识这个神性的自我。过去的人都死了吗?没有。他们都在我们身上活着。而我们亦将在后人身上活着。而且,我们总是心有灵犀、灵魂相通。

人生只是生命的一段,就像是我们从家中出发去某地,最后又回到家中。去努力发现上帝的指引吧——别人不能指给你看,你只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请走好人生这段旅程,要不然回家的时候别想得到上帝的奖励。

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情形是相似的,离开的方式却各有不同。

住在身体中

我们害怕的是死亡本身,还是对死亡所保持的看法——死亡是一种东西,对死亡所保持的看法则是另外一种东西。因为害怕的是心中的看法,所以我们不敢去了解和面对事实;正是心中的看法,在我们和事实之间制造了云层,使得这种害怕无限地扩大。只有当彻底投入于事实之中,恐惧之心才会消失。如果不投入事实,心中就一定有恐惧。只要心中还装着一堆的意见、结论和看法,我们就不可能接触事实的真相。因此,弄清怕的到底是心中的想法,还是眼前的事实,就非常重要了——正是心中的想法制造了恐惧,而不是死亡这一事实。

一切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包括天堂、地狱、宗教、哲学。对死亡的幻象,也是人自己创造的结果。凡是你认识到的并不真实的事物,均不会让你痛苦。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你真正看清了死亡这一幻象,也就真正明白了生命永恒的真相,也就不再对死亡抱有恐惧。

生活看起来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实际上却是险象环生、暗流涌动——每一天都是奇迹——每一天都是礼物——每一天都要心怀感激。

对人来说,最大的恐惧莫过于死亡。当一个人死都不怕的时候,那就没有什么可怕之物了。对自杀者,你可以不赞同他的选择,你也可以问“死都不怕了,怎么会自杀呢?”,你可以发表任何意见——你当然有说话的权利——你如何知道他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你没有经历过那种情形——你永远也不可能经历过那种情形——你不是他。

上帝是最讲责任的。他既然安排你来这里,一定会找个时间让你回去。只是不到最后时刻,他不会召见你。

生是一个世界,死是另一个世界,而且是更大的世界。

一切都是注定的吗?霍金曾用这个题目作过一次讲演,他着重讲到,“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根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时都会左右看”,最后的结论有两个:“是”或者“不是”。这个答案聪明而智慧,因为“是”与“不是”是一体而不是分开的,或者可以说既有“是”的成分,又有“不是”的成分。如果说一切都是注定的,那就什么都不用干——等死就是了,人生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可言;如果说一切不是注定的,那你找一个长生不老的人我看看。宇宙间发生的所有事情,没有一件不是必然的,生是必然、死是必然、恐龙灭绝是必然、有些事情看似偶然实际上也是必然。因为一切都是必然,我们才要更加珍视眼前的事物,才要更加有所创造,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活出意义。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是被确定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相信并感恩于上帝的安排,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追求——这或许是人生的全部意义了。

无死之悲凉,便无生之芬芳。死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生生死死不过是宇宙这位巨人的新陈代谢而已——人的身体的细胞每时每刻也都有死亡。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永远如是。我们总是渴望着生甚至长生,却丝毫不愿提及死——一旦头脑中冒出与“死”相关的字眼,就会感到恐惧和悲哀来袭,就会马上把它们打压下去。而真正的生之意义,却是从死中来。生命之花正是绽放在死亡这片肥沃的土壤里。缺少对死的理解,生命之花便不可能绚丽绽放。

谁说没有公平的事?在死亡面前,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记住了,上帝可不是好惹的!他从不论资排辈——他可以在任何时候,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把你从这儿收走。

与教育设计不同,上帝只看重你平时的表现,从不通知什么时候收场。

我们都有忘记的一天,也有被忘记的一天。当你忘记所有东西的时刻已经临近,你被所有人忘记的时刻也已来临。不要奢望人们会记住你,正如你也不会永远记住别人。时间会无一例外覆盖一切。谁也无法更改上帝的设计,但请记住:我们只是被时间所埋葬,并没有在空间里消失;上帝会对我们重新进行包装,然后以另一种面目出现。生命是永恒的,并且无所不在。地球是一个巨人,她养育了我们,我们都是她的一分子,我们与它一体、与它同在——地球(甚至宇宙)不死,生命就会存在。这正如一个人,每时每刻都有生死剧在身体上上演,但作为整体的人却是活生生的。

笑谈生死,是一种超脱的境界,是勇气,更是底气。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正如一部电影,当把精彩的故事全部奉献给观众之后,就不会为剧终而遗憾。有一个办法可以衡量人生是否成功——就是看一个人离开时是否平静、安详。

三毛说:“出生是最明确的一场旅行,死亡难道不是另一场出发。”人,从一出生便进入了死亡倒计时。生的过程即是死的过程。生和死只是两个结点而已。生死是一体的: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本是不二的,只是人创造了生死的观念。宇宙正如人一样是有生命的,而有生命的东西就意味着没有重复、没有重样。过去的每一秒都已经死去,绝对不会再重来。而对于下一秒或者明天,又充满了无数变数、不可知、不确定。那么生命的这种短暂性和不确定性不正是让我们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刻的最好提醒吗——智者总是享受当下的生活。

人人都渴望天堂,却没有人想离开人间——没有人愿意死,即使上天堂,人们也不会为了去那里而死。这说明当下和拥有是重要的——谁要是为了不确定的东西而牺牲确定的东西谁就是傻瓜——没有当下的人不可能有未来。

死亡之神是如此钟爱生命,如影随形、不离不弃。生命太美了,死亡爱上了它,并能如愿以偿、梦想成真。

想到死的人是有生命力的,没有想到死的人其实已经死了:有的人已经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

精神是不死的。形体上的变化不是真死,只是让灵魂搬了新居。死后上帝安排我们进入另一个世界,说不定比这里还要热闹。

有一种结果必定会实现,那就是死亡。正如史铁生所说:“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是如何度过的——在最后一刻来临的时候,如果心灵和灵魂归于一片宁静之地,回到宇宙的精神中去——这样的人生便没有虚度。

人总是要死的。如果生命是无限的,我们还会觉得它的可贵吗?死并非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倒是命运之神钟爱人类的标志。所有的生之意义,全部建立在死亡之上。正如我们需要睡眠一样,我们也需要死亡——正是死亡的黑暗背景衬托出了生命的光彩。

当你在生命中生活,当你在死亡中死去,当你与自身以及整个宇宙和谐一致的时候,你还恐惧什么呢?如果有一天,你认识到人是不死的,那么你的生命已经有了高度。

如果我明天死去,我会庆幸自己度过了精彩的一生。

生之意义,完全赋予在死亡之前的这个过程中。找不到生之意义的人,青春是虚度的。

精神的死亡先于身体: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经历了一场由活到死的转变后,才最后死去的。大多数人在三十岁时就已经死亡,之后的人生是在重复中机械地度过,在习惯中麻木地生活,在被动中消极地存在。

从本质上讲,我们终其一生只是收获了一些体验和感觉而已。如果灵魂能得到提升,那才是最大的收获。其余全为身外之物,上帝一律没收。

灵魂也是有生命的。有的灵魂比躯体要长久,有的躯体要比灵魂长久。我们多见的是后一种情形。你看多少高大的身躯还在行走,灵魂却已经死亡——他们不是死于老年时代,而是死于青年时期。

死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束点。人,一出生即被判了死刑——只不过延缓执行而已。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便开始了死亡,一天一天、一点一点地死去,最终到达死亡的终点。人的生命每天都要被夺走一部分,每一天都处于死亡的过程之中。生的过程也是死的过程,享受生的过程即是享受死的过程,生死同在、生死一体,没有什么可怕,你尽可享受这个过程便是了。通常所说的死亡,是指人呼吸停止的那一刻:那只不过是死亡的一个节点而已。

人,作为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因为元素的化合,在一个必然的时间来到这里;又因为某些元素的分解,在一个必然的时间离开。无论人多么渺小,他的存在就是一个世界,也可以说世界是他的。如果他的存在被死亡抹去,那他的世界也会随之消失。为什么人会恐惧死亡?因为这和对世间的无尽眷恋有关。如果一个人在离开时能带走一点什么,哪怕只是一点点,那也能减轻人们的痛苦,可这只是如果而已。这一点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但几乎所有的人常常为了那些无足轻重的东西而付出了过于昂贵的代价。

在天堂的概念里,死亡不仅不可怕,反而是通往幸福的桥梁:这便是宗教带给人的好处。

只要“生如夏花之绚烂”,就会“死如秋叶之静美。”怕死的人是因为没有真正活过。只要真正活过了,死亡时就会没有遗憾,就会构成一种可接受的自然的结果;而没有真正活过,死亡就会在内心深处抵触灵魂,因为这给人生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找到了生之价值和意义的人,是不惧怕死亡的。而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一个人觉得他真正在这个世界上活过了一回——他追逐的是自己内心的声音和生命的体验,而不是仅仅本能地繁衍种族,更不是为了博得别人赞许和期望的目光。

没有永恒——如果有的话,就在此刻。

当身体出现衰退之时,必须由灵魂和思想的提升来作为弥补。拉罗什福科说过:“几乎所有人,在中年以后,都体验到他们的身体和精神不可避免的衰退。”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说:“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老与不老只在自己——可以让自己老,也可以不让自己老——外界肯定有一些因素,但归根到底在自己。

戏,终究是要落幕的,但上帝的戏却是例外。

人是宇宙一细胞:人有生有死,但宇宙一直存在;人体细胞有生有死,但作为人的身体一直存在。一个人死了,但宇宙依然运行,既然整体存在,那么人也没有死;即使死了,也一定会以别的面目出现。这就如同我们的身体,每天都新陈代谢,而人总是活生生的。宇宙之间充满着精神,人的灵魂与此相通。人的形体消失以后,人的灵魂和精神却没有离开宇宙的怀抱,还是那样互相统一、不可分割。

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面对不断下沉的轮船和惊慌失措的人们,甲板上的乐队却一直坚持演奏。这告诉我们:即使在死亡面前,也依然可以保持风度和优雅。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生前做最后一次癌症手术时,医生告诉他这次也许撑不过去了。他说:“如果是这样,拜托帮我把麻醉药给解除了,让我处于清醒状态。”“为什么?”“我想知道生命关闭时是什么感觉。”有了极度的探究欲,连自身的死亡都可以是一件兴致盎然的事情。

我们并不是我们的身体,我们只是住(活)在我们的身体里,身体没有了,我们依然存在。明白了这一点,便不再害怕死亡。

自古至今,人类就像一个巨人沿着时间一路走来。每天有人生有人死,这只是巨人的新陈代谢而已。就目前全球人数还在增加的事实来看,它还是年青的,还处在成长时期。但到了一定阶段,人数将不再增加,这个“巨人”将进入年老和衰退期,最后就是整个人类的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我们在不在了,只要有一个人活着,所有的人就都不会死。如遇特殊情况,这个巨人也会夭折,就像恐龙灭绝一样。

人对这个世界上神秘和未知的东西有着本能的好奇,没有人不愿意尝试新的东西。但有一样东西,即使最疯狂的人也不会去尝试,那就是对死亡滋味的体验——它代表了最难忍受的肉体和精神痛苦,而且是不可逆的。

人生是一场梦。对人来说,这是一个有意识、无意识、意识强弱的差别问题,我的确发现自己时时刻刻处在梦境之中,我还隐约发现了我和这个宇宙的关系。在这个梦境之中,最重要的东西只有两样,一是有形的身体,一是无形的体验,并且有形和无形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然而,最本质的东西还是人的灵魂的体验。短暂的人生,你体验到了什么,这是最重要的;孤独人生,只有体验时刻伴随着你,直到你最后离开。幸福是人人都有的,无一例外。问题是大家都想拥有更多的财富,都想比别人幸福。不是走得太远忘记为什么而出发的问题,而是从来就不知道为什么而出发,为什么而活着。有,是暂时的;无,才是永恒。有灵魂体验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而没有灵魂生活的人,看起来也许风光,实际上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明天的我在哪里?明年的我在哪里?十年后的我在哪里?百年后的我在哪里?千年后的我在哪里……

我生在你的怀抱里,你活在我的生命里。

大美无形

有幸在地球上活着,的的确确是一件玄之又玄的事情,想到这儿便无暇顾及生活容易不容易了,且享受这份美妙吧。事情没有好坏之分,好坏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观念——即使有好坏,那也只是这个大喜剧中的小小插曲而已。

无常是宇宙之道,亦是生命之要;若有常,一切僵死。无常是常,常是无常,常与无常不二。犹如灯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本名为一。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命每天都是新的。

生命是大海。人们总喜欢在海面追逐浪花,而完全忽视了大海的底蕴。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你去了一个很远的、从未去过的地方,猛然觉得这地方是一定来过的;你见了一个从未见过的人,却感觉一定是在哪儿见过的;你亲历了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从未发生,但你分明觉得是曾经发生过的。

柔软即生命,僵化即死亡。

最美丽的风景是人——有生命力的人。

心的沙漠比自然界的沙漠更为可怕。自然界的沙漠寸草不生,心的沙漠也会一毛不拔。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就是:

让心的沙漠变绿洲。

展示生命的力度,靠的是自强不息;展现生命的厚度,靠的是厚实的底蕴。一切都要靠日积月累的正能量的积聚。

生命原本没有意义——只有当赋予生命意义的时候,生命才会变得有意义。生命之所以宝贵:一是有死亡这个大背景的映衬;二是过程太短;三是不确定因素太多(无常)。

当你平静下来,放慢节奏,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是整个宇宙生命的一部分。只有当个人的精神同宇宙万物的精神完美结合的时候,生命力才会得到完美的展示。

记住,我们唯一要做的是:如何在此时此刻享受生命。千万不要在未老之时就想到老的可怜、未病之时就想到病的痛苦、未死之时就想象死的恐怖。

大多数人生活在陈词滥调之中,生活在按部就班之中,生活在机械麻木之中,生活在例行公事之中,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无生气地活着,这对生命是极大的辜负。生命力的保持恰恰在打破这一切,让每一秒都充满新鲜活力——重复是对生命的最大挑战。

我们的身体大约有100万亿个细胞,这些细胞没有一个是长生的。人体每分钟大约产生3亿个新细胞,同时又有差不多同样数量的细胞死去。身体的所有细胞更新一次需要7年时间。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生与死的悲喜剧:新陈代谢。

如果不在昨天里死去,就无法在今天里重生:从痛苦、关系、思想、习性中解脱出来,清醒地观察分析这一切;从家人的身上解脱出来,用全新的而不是熟视无睹的眼光去看他们;从社会里解脱出来,以焕然一新的、一个局外者的角度去看社会;从名望、财产和追求中解脱出来,变成一个清新、敏锐、自由的观者。只有“你”死去,才可新生——当止息所有的记忆和结论,自由便开始了。

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只要不自暴自弃,上帝就会一视同仁地爱我们。

明天不一定会更好,但明天一定会到来。在生命中,哪怕是再无聊的时光,也只是限量版。

人既然是宇宙意志的产物,每个人身上必定蕴含着巨大的宇宙能量。每个人都是上帝的一部分。觉醒的灵魂便可感应上帝。

养生不如养心。美容不如美心。强身不如强心。

每个人都有一个守护神。上帝不在你的自身之外。

每一个生命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每一个人对宇宙整体都负有责任。为了这样一个神圣而崇高的目标,人应当随时致力于整体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为自己谋划计较。

保持生命力的要诀:不断清空自己。

生命即是使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有在逆境中,生命才会长成美丽动人的风景。一个人的时候,我常常想起青州仰天山石屋上的松树,他们的存在给了大自然一个奇迹,给超越自我树立了一个典范,他们的生机盎然让我深深感动;站在高山之巅,我常常注目于那些生长于悬崖峭壁间的植物,它们生长在风力最大、土壤最少、水分最缺的地方,它们的茁壮成长让我浮想联翩。不论条件怎样糟糕、环境怎样恶劣,我们都没有理由不让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心灵的荒芜,乃现代人之通病。

如果你喜欢没有生命的东西的话,塑料植物看起来也很漂亮。

当我们热衷于追逐很多、拥有很多、享受很多时,却丢失了最重要、最根本、最宝贵的自己。

没有裂缝,阳光无法照进生命。

为了看到生命之光,必须走进最深处的黑暗。

不要害怕生命会结束,而要害怕它从未开始。

唯有上升到生命的高度,才会实现众生平等。

生命力最强是什么时候?是刚出生之时。刚来到这个世界上,身体是最柔软的,同时也是最强大的,正所谓“柔弱胜刚强”,从此之后身体一天一天变得僵硬,到了生命的最后,也就是身体最僵硬的时候,生命便走到尽头,而这正是生命力从强到弱的过程——从生到死之间的过程。从精神上说也是如此,刚出生之时一无所知,也正是因为一无所知,所以才一切皆有可能才是精神上最强大,之后教育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各种元素开始进入头脑,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经验、阅历、文化,这些东西越多给人的限制就越大。最后到离开这个世界——精神限制达到最大,精神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生命的质量在精神。

身体是灵魂和精神唯一的栖息地。

对于生命来说,一切都具有意义,包括苦难、厄运以及死亡。

敬天爱人畏命。只有当我们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所有的生命,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美的一面。生命如同宇宙一样神秘莫测,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是进化的产物,还是上帝的创造,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用心去感受这奇迹、去想象这神奇。于是,你开始敬畏宇宙、敬畏天地、敬畏一切生命,众生平等的理念真正在你内心生根了。这样,每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动物、一个昆虫、一棵树、一朵花都在你眼里都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你的生命便同这宇宙融为了一体,你的生活便是在天堂之中。

存在即是合理。宇宙中没有不美的事物。你生命中的一切,都应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用接受一切的胸怀去容,而不是吹毛求疵唯我独尊。

从找到生命的意义之时,生命的画卷便开始悄然铺展开来。正如尼采所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找不到生之意义的人,是危险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还有某项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来。

有形体有生命者少之又少;有形体无生命者比比皆是。当我们对一切习以为常、视若无睹、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时,精神上的生命便死掉了。

生命由两部分组成:身体和灵魂。前者是有形的,后者是无形的。人的大脑只不过是由细胞、氨基酸、碳和氮元素构成的集合体而已,如果没有灵魂的驱动,没有一种无形力量的驱使,它自然是无法运作的——只有当灵魂将大脑乃至身体作为工具加以驱动时,人的意识才得以产生。这就像计算机一样,再好的硬件与软件,如果没有人的操作,它也不会自行运转。

史铁生说:“当清点遗物,请不要忘记这片天空,那是我恒久的眺望。”三毛也说:“我们三十岁的时候悲伤二十岁已经不再回来,我们五十岁的年纪怀念三十岁的生日又多么美好。”这些感慨正是对生命珍惜之情的流露。对热爱生命的人来说,每一天都充满了意义。

对精神贫乏、个性缺乏的人来说,生活中不太可能遇到大的危机;对于精神丰富、情感充盈的人来说,危机却是不可避免的:每一次危机都是一个成长的印记。

只有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人,不会麻木不仁,更不会成为行尸走肉;他会随时发现生活之美,天天处于成长和进步之中。

不要害怕生命会结束,而要害怕它从未开始。我们越是惧怕衰老,衰老就来得越快。维持年轻所消耗的精力,只会让衰老来得更早。

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青春。

年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态。

岁月使人的身体衰老,激情使人的心灵年青。

美在自然、美在自信、美在自由、美在自在、美在简单、美在生命力。

生态即生命的状态;年青即心灵的状态。自然的状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状态;年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年青。年青是一种品质,一旦有了这种品质,就永远不会老去。有信仰就年青,有信念就年青,有自信就年青,有希望就年青,有激情就年青。生理的衰老不可抗拒,心理的衰老却可以掌握。

脸是要经常洗的,不洗就会积满了灰尘,积满了灰尘就会有损于你的形象。心也是要经常洗的,不洗也会积满灰尘,积满了灰尘就会有损于你的精神。

既要偶像,又要自我;既要成熟,又要年青。

保持婴儿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心”去观察,你将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人生没有悲剧喜剧之分,如果你能从悲剧中走出来,那就是喜剧;如果你沉湎于喜剧之中,那就是悲剧。如果你一味等待,那结局只有一个,就是你慢慢变老。生命从整体看是喜剧,从个体看是悲剧;人生从整体看是悲剧,从局部和细节看是喜剧。究竟要怎么活——即使是悲剧,也要当成喜剧来演。

真正的美是生命力的展示。内在美能弥补一切外在的缺陷。居里夫人说:“17岁时你不漂亮,可以怪罪于母亲没有遗传好的容貌;但是30岁了依然不漂亮,就只能责怪自己,因为在那么漫长的日子里,你没有往生命里注入新的东西。”林肯也说过类似的话,就是一个人一旦到了40岁,就要对自己的脸负责。

年青之美,在于能发现美的事物——能发现美的人不会老。

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你播种什么,它就会成长什么,一切均可在此生长。你可以种植鲜花,也可以种植野草,一切都是你选择的结果;你能够培育成功、健康的思想,也能滋生消极、腐败的思想。空间是一定的,野草会挤占花朵的地盘。不要让消极的思想进入你的头脑——它们会像野草一般疯占鲜花地盘——它们会扼杀你的生命力。

身的高度并不重要,关键是心的高度。尽管你登上了珠峰,但如果仅限于物理高度,那也绝无什么大意义的。

当我们仰望苍穹的时候,宁静安详就开始进驻我们的生命,就是“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种意境。

生命是最宝贵的,是最值得爱惜的,它是一切的载体和寄托;没有了它,什么也就没有了。生命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人们总是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习以为常,而习惯了的东西总是容易被忽视。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它几乎意识不到水的存在。人们在这个地球上自由的呼吸,也几乎意识不到空气的存在。人们在健康的时候,几乎不去考虑生命是怎么回事,只有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才幡然省悟;对于“有一天终将离去”这个事实,即使偶尔会触及,但马上就会忘记,似乎生命是遥遥无期、没有终点的。

既然连最宝贵的生命最后都要失去,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承受呢。

在这个雨后,我走在风景里。我是孤独的,风景是孤独的;我不孤独,风景也不孤独;我就是风景,风景就是我;我与风景是一体。

人,本来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身外之物,单纯到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恰恰因为单纯,我们才能感受世界的丰富、生命的神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恰恰因为复杂,人心开始越来越麻木。在身外之物、功名利禄的战场上摸爬滚打欲罢不能,而将最宝贵的自我迷失——生命之光被隐匿了。浩瀚宇宙间,也许只有地球开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这个幸运的星球上,到处都是物欲横流,鲜有生命迹象。这是多么严重的因小失大本末倒置啊。

生命是孤独的——生命之果只能独享。

生命之美在于“力”的表达:个性的力量、意志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信念的力量、决心的力量、自信的力量以及身体的力量。

自我如宇宙,浩瀚无边际。

我乃一切之根源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当我们在尝试认识更多事物的时候,却忽略了认识自己;当我们努力从外界寻求幸福的时候,却忽视了关注内心;当我们过多地要求别人的时候,却没有学会心怀感激;当我们过多地强调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却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

这几乎是现代人的通病。

对任何一个不注重生命内涵的人,我敢说都是白来了这世界一趟。

而他自己也许一生都毫无所觉。

没有灵魂的人,注定是在按部就班地行走;当脚下的路没有灵魂的指引时,即使走遍整个世界也只是行尸走肉。

如果有一天你身陷囹圄、四面楚歌,请不要寄希望于救兵来临,你要自己解放自己。

如果你的内心足够强大,就没有什么可以把你击倒。

仰望星空,就有出路。

地球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人呢,当然更渺小。但人心却可以思考整个宇宙。

我们对宇宙、自然的认识,正如一粒微尘之于整个宇宙;我们对自我、生命的理解,也永永远远没有止境。

我们可以心潮澎湃、惊涛骇浪。我们可以心如止水、宁静安详。时间会将一切覆盖。生命只是一个过程,重要的是赋予它意义。不要被时间骗了你。不要被想法骗了你。不要被别人骗了你。不要被假象骗了你。

一个人究竟生活于何样的世界,仅取决于他的内在。在一个思想丰富的人看来是意味深长的事情,对于一个庸俗肤浅之辈来说,却不过是平凡世界里的乏味一幕。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面对的世界并非有什么不同,但人们的生活却是千差万别。事物本身没有好坏之别,不同的是人们对事物所作出的反应。再美妙的事物,经过呆滞意识和麻木心灵的反应,都会变得枯燥无味。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而一个内在匮乏的人无论如何也打发不掉那折磨人的无聊时光。

你是你吗?你不是你,你不是你吗?你又是你,你究竟是谁呢?你是你,你又不是你,你是一个不二的存在。人群之中,你不是谁,谁又不是你,所有人都是一体,宇宙亦是不二。

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开端、自由的开端、宁静的开端。

是自己制造了差别,而非外界或别人。

世界别无他人,只有你自己。

答案不在别处,只在自己心中。

当寄希望于别人时,正好弄反了方向。

自助者上帝助之。求人不如求己。君子求诸内,小人求诸外。不要在自身以外寻找上帝。认识了自己,就认清了世界: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世界即是我,我即是世界;别人即是我,我即是别人;答案即是我,我即是答案。没有一个人能带你走向光明——每个人都必须靠自己走出人生之路。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听到什么样的歌,看到什么样的文,遇到什么样的人。

人与己的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这个关系解决好了,一切关系都可迎刃而解。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最上层的关系。

自我发现是最大的发现——不认识自己的人,只是肤浅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当一个人发现了自我,那么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便开始了。

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想不开的人;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人。一切限制都是自我限制——所有的限制总是从内心开始。内心世界比外部世界要复杂得多,认识内心世界比认识外部世界要困难得多。心灵问题浩瀚无边,不要指望一下子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内在是外在的一面镜子:内心世界如果不洁净亮丽,外部世界就会垃圾遍地。

心中没有太阳,眼中就没有太阳;心中没有美,生活就会没有美;心中没有爱,世界就会没有爱。

我们不只活在别人的观念中,我们还擅长活给别人看。

愚者无聊,智者孤独;愚者活在现象中,智者活在本质中;愚者享受物质生活,智者享受精神生活。

一个人的心,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战场。每一个人都是被自己所限制、被自己所僵化、被自己所打倒。“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战胜自己,就可无敌于天下。

乐观还是悲观、积极还是消极、主动还是被动、勇敢还是懦弱、高尚还是颓废,这一切都取决于内心世界的改造。

心外无物。现象是心相的投影。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先在人的内心存在。越怕鬼就越有鬼,因为心中有鬼;有什么样的恐惧,就会撞见什么样的鬼。

希望能有这么一天,你会突然发现自己:不论你在哪里,也不管干着什么,你在一个时刻突然慢下来、停下来、静下来,以一种完全不同的眼光来看自己。

宇宙中充满了神秘的力量,这力量也一定蕴含在每个人的身上。每个人都与上帝相连,上帝即是生命中神性的一面,神性的一面即是人的自我。认识自己,就是靠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有了这个自我,我们就会和上帝同在,生命便会有无穷的力量——不认识自我,便永无得救的希望。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世界上也一定有一个独特的位置与其相对应。然而,他需要首先找到自我,然后才能找到这个位置。但在这个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时代,大多数人都被眼花缭乱的世界所迷惑,以至于完完全全忘记了自己的存在,那个独有的位置也已经与他无缘了。想一想那些购物狂吧,他们总是朝人多的地方挤,结果买了许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并且还为没有买到更多的东西而苦恼:那些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人,就生活在同样可悲的境况中。

一个人若是不能认识自己,便无法认识他人与世界——我们与自己尚不能建立关系,又如何与别人、与世界建立关系呢。所以,最大的无知是不自知。

不是不可以接受帮助,只是不能产生依赖。永远不要忘了这一点:人生之路归根到底要靠自己走出来;自助永远比他助更可靠;一个无助的人就像一根稻草在风雨中飘摇。在所有的信任中,最大的信任是对自己的信任;在所有的尊重中,最大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尊重;在所有的爱中,最大的爱是自爱;在所有的责任中,最大的责任是对自己的责任。在你的人生中,有一个贵人自始至终陪伴着你,那就是你自己——这是外力无法比拟的力量之源。

人与上帝是一体的,上帝不死,人就不会死。上帝是孤独的,每个人也是孤独的——当人和上帝彼此想起的时候,也许会减少很多孤独。

别人怎么看自己是无关紧要的,自己怎么看自己才至关重要——绝大多数人都把这个弄反了。李小龙说:“治愈之药一开始就在自己身上。”如果你探究自我,你将很快找到答案。

我们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有数不清的想法,千姿百态、千奇百怪,但无论是一闪而过,还是时不时出现,都没有进入心理结构,都不属于真的自我。人们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比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财富”、“劳动最光荣”等什么的,他们真的是那么认为的吗,也许心里根本就没有这么想,那么这句话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呢——什么也带不来,只是浪费了一些时间而已。于是,有一个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一定要把最棒的品质、理念纳入心理结构,使它们在心底生根发芽,这样它们才能真正为你所用,你的底蕴才会深厚、内心才会强大。

一旦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一个人便会产生使命感——对自己生命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于是,他便有了无所畏惧的勇气和担当。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重要的不是生命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而且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使命感即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埃克哈特·托利说:“你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使宇宙的神圣目标得以实现。你看,你是多么重要!”

反省让人自知,反省使人进步,反省是成长催化剂。“人”字虽然简单,但多数人并不完整——不懂反省的人就很难完整。

只有反省自己,才能认识自己;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反省的人越来越优秀,天天进步;不反省的人几十年如一日,行尸走肉。

我今天过得快乐吗;我这件事情做到最好了吗?我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吗?我是自由的吗?我有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吗?我应该坚持的是什么?我应该打破的是什么?我在成长呢还是在变老?

被别人打倒并不可耻。重要的是要问一下:“我为什么会被打倒?”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反省,他就大有希望。

自高自傲者是浅薄无知者——只有那些不了解自己的人,才会自高自傲。

把错误归于别人和环境是本能:这就是为什么善于反省的人能够与众不同、出类拔萃、走向卓越。

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但这潜能常常酣睡着,一旦被激发,便能一鸣惊人惊天动地。而人常常在前无去路、后无退路,无一切外援和依赖的情况下,才会爆发出这种潜能。

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他人与世界;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够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找到心中梦想与外面世界的最佳结合点;只有认识自己,才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只有认识自己,才算是真正的在这个世界上活过了一回。即使人生实现了再大的辉煌,如果不认识自己,生命也难免肤浅与苍白。

人的本性之一,就是用眼睛去观察外界和别人,而恰恰忽略了自己。在发现他人身上的错误时,我们总是非常迅速而敏锐,这是因为看别人是客观的、是本能,而看自己却难以客观、需要极其敏锐。认识自己是一辈子的事情。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了解自己,大多数人则忙于去打造别人眼中的自己、去实践某些“应该如何”的概念,反而把最重要的自我丢失了。

只有在孤独中,才能发现潜藏于内心最深处的自我。

没有自我就没有灵魂。“自我”最真实——每个人都有——只是人们常常意识不到。而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才能成为自我、实现自我;只有“有我”,才能实现“无我”;“无我”是“有我”的高级阶段,所以要超越自我、忘我无我。一旦达到了“无我之境”,那便是进入了虚无,而虚无正是生命的本源。正是这样一个规律:没有自我、发现自我、成为自我、超越自我、忘我无我。

我究竟是我,自己终归是自己。在我的世界里,我是主角,我是一切行为的主体,我也是一切关系的中心——不管我的世界里有多少人、事、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眼光,每一种哲学(宗教)都只是一类人的视角,绝对地服从别人只会完全地丧失自己:宇宙中没有答案、没有定论、没有止境,只有无限可能。我看(意识)不到的世界又与我无关。“我是世界的中心”是真理——每个人都可以这样说——每个人都成了自己世界的主人,这个世界就会生机盎然。

认命的人,相信命运,结果成了命运的仆人;不认命的人,不相信命运,结果成了命运的主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遭遇、环境及一切,都可称作是命运——人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即使是同样的环境,也完全可以造就不同的人,即命运不能决定一切。倒是我们对命运的态度决定了一切。我们当主人,命运就跟着我们走;我们当仆人,命运就拖着我们走。弱者相信命运,强者依靠自己。

关系是一面镜子。敏锐的人能透过它发现自己。在关系互动的过程中,对自己保持觉察,就能够在每个当下看到自己的真相。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只能在关系中看到别人,而将最重要的自己忽略。

人是过去的产物、习惯的产物、累积的产物、观念的产物、记忆的产物、经验的产物。如果没有适当的清空,我们便不能发现事物的真相。不在过去中死亡,就不会在未来中新生。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偏见、经验、观念去赋予事物以意义,但如果我们摒弃这些,事物便会活生生呈现在面前。保持一个“空”的状态,你会发现生命永远是鲜活的而非僵化的。

万事万物同属一体,因为上帝存在于一切之中。在某个偶然的时刻,我们可以体验到自我即是那神性之光。当然,最靠近上帝的还是灵魂——只有在灵魂中,生命的伟大和宇宙的神秘才能合二为一。

如果你拥有财富,别人崇拜的只是财富;如果你拥有权利,别人崇拜的只是权利;如果你拥有美貌,别人崇拜的只是美貌。如果财富、权利、美貌消失,别人便不再崇拜你。别人崇拜的只是他自己心中的需求,而不是你;别人崇拜的只是你的拥有,而不是你。认清自己——你的拥有并不是真正的你。只有那些重视你本人而不是你的拥有的人才是可交之人。

认识了自己,就看到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幸福和喜悦才开始降临。无此,我们就会在盲目的追求中迷失自己,生命就是这样不堪的——实在怨不得别人。

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