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菠萝解密乳腺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15:46:55

点击下载

作者:李治中(菠萝)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她说:菠萝解密乳腺癌

她说:菠萝解密乳腺癌试读: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侵权举报电话:010-62782989 13701121933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她说:菠萝解密乳腺癌/李治中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ISBN 978-7-302-51275-2

Ⅰ. ①她… Ⅱ. ①李… Ⅲ. ①乳腺癌—防治—普及读物 Ⅳ. ①R737.9-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16648号责任编辑:胡洪涛 王 华封面设计:于 芳责任校对:王淑云责任印制:杨 艳出版发行:清华大学出版社网  址:http://www.tup.com.cn, http://www.wqbook.com地  址:北京清华大学学研大厦A座邮  编:100084社总机:010-62770175邮  购:010-62786544投稿与读者服务:010-62776969, c-service@tup.tsinghua.edu.cn质量反馈:010-62772015, zhiliang@tup.tsinghua.edu.cn印装者:北京亿浓世纪彩色印刷有限公司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开  本:165mm×235mm印  张:13字  数:209千字版  次:2019年3月第1版印  次:2019年3月第1次印刷定  价:49.00元产品编号:080871-01作者简介,笔名菠萝,著名科普作家,深圳市拾玉儿童公益基金李治中会创始人,北京大学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常务委员。清华大学本科,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前跨国顶尖制药公司癌症新药研究员。爱好科普、科研和公益事业,个人微信公众号“菠萝因子”。著有畅销科普书《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荣获“2015中国好书”奖、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第八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技部2016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2017年出版的《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荣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金奖、科技部2018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2018年9月出版《深呼吸:菠萝解密肺癌》。序 言

众所周知,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乳腺癌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我国乳腺癌发病率以每年3.9%的速度增长。虽然乳腺癌很常见,但整体死亡率相对其他恶性肿瘤比如肺癌、肠癌、胃癌等并不高,美国的数据是女性乳腺癌的整体5年生存率高达90%。

2018年发表的CONCORD-3研究显示,我国乳腺癌5年生存率达到了83.2%,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调查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3%,且大部分来自城市地区,欠发达地区情况不容乐观,我国乳腺癌的整体5年生存率仍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

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内大众对乳腺癌意识不足和筛查不足,数据显示,即使在北京也只有5.2%的新发乳腺癌患者是通过筛查发现的。

提高公众乳腺癌防治意识的主要途径是科普宣传,癌症科普大咖李治中(菠萝)博士,近些年来一直坚持致力于癌症科学知识的传播,他的科普深入浅出,风趣幽默,易于被公众接受,消除了很多人对癌症的恐慌,也让很多患者及家属少走弯路。

介绍乳腺癌的科普书市面上不少,但真正写得清楚,能让读者喜欢的不多,治中的《她说:菠萝解密乳腺癌》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乳腺癌的起因、预防、筛查、前沿疗法以及饮食指南、心理康复等,这些知识专业、靠谱,这本书像他的其他书一样有料、有趣、有温度。

相信这本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广大读者的乳腺癌防治意识,也相信这本书能让患者及家属进一步理性面对乳腺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向大家推荐此书!徐兵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主任委员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理事长北京肿瘤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癌症中心“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St.Gallen早期乳腺癌治疗国际共识专家团成员晚期乳腺癌治疗国际共识指南专家团成员前 言

有三个问题,经常有人问我:

1. 你为什么选择做癌症新药研究?

2. 你为什么坚持不懈做科普?

3. 你为什么字里行间充满人文气息?

凡事都有原因。其实,三个问题的核心答案都是一个:在我大四那年,我妈妈突然被诊断为乳腺癌,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成了一名癌症患者家属。

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经历。那段时间我们一家遇到的各种挑战,成为我未来所有选择的基础。

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选择做癌症新药研究?

因为在我妈妈生病过程中,我意识到我们对癌症的理解是多么肤浅,好的抗癌药又如此缺乏。即使进入21世纪,我们“最好的”选择却依然是全乳切除手术+化疗。我永远都记得妈妈手术后接受化疗时候的痛苦。粥都无法下咽,用生不如死来形容并不为过。

所以,我选择去生物医学研究最领先的美国留学,在杜克大学专攻癌症生物学。在做了5年基础科研后,我又在诺华做了8年的转化医学和新药开发。我试图从各个角度学习最新的关于癌症的知识,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癌症前沿研究做点贡献。

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为什么坚持不懈做科普?

因为我永远记得妈妈患癌后,全家发蒙的状态。

虽然我在清华学的是生物学专业,但在那之前,我对乳腺癌一无所知。既不知道多少人生病,也不知道治疗方法是什么,更不知道乳腺癌居然还能分为几类,每一类的治疗方法都不同。

医生没时间和我们讲解细节,上网也不知道去哪里找信息。我个人经历了所有癌症家属都会经历的恐慌和迷茫,经历了看到亲人接受化疗时候的痛苦,也经历了面临各种偏方时候的困难抉择。

我做科普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和我当年一样的人。我希望通过自己10多年的专业积累,把准确的专业信息用老百姓都能明白的语言进行解释,帮助大家消除恐慌,少走弯路,不再迷茫。

回答第三个问题:我为什么字里行间充满人文气息?

很多读者都说我写的科普和市面上的癌症科普书很不一样。我强调科学,但同时也有很深的人文关怀。

实话实说,这一点其实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但回头想想也不奇怪,因为我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癌症科研工作者,也是曾经的癌症患者家属。在我写科普的时候,我是置身事外的科学家,希望把好的知识传递给大家,同时,我是感同身受的患者家属,希望安抚正在经历我们一家曾经历过的那些事的人。

患者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研究对象,家属也不是纯靠逻辑算法做决定的机器。他们从科普中需要的,不仅是简单的数据,还有对他们的关心,以及看到未来的希望。

有温度的科普,是我写每一篇文章都希望实现的目标。

我已经写过两本综合性的癌症科普书:《癌症·真相》和《癌症·新知》,受到了不少关注和鼓励,也解决了不少人的疑惑。

我一直在想,下一本书写什么?今年我想明白了,要针对不同癌症种类写一套更加细致的科普手册。

以往的两本书更多的是向大家介绍很多基础的概念,澄清一些常见误区。但具体到某一种癌症,往往谈得不够深刻,无法满足求知欲强的患者和家属的需求。所以,我写了《深呼吸:菠萝解密肺癌》,随后,我就写了这本书。

本书的题目叫《她说:菠萝解密乳腺癌》,之所以主书名叫“她说”,是因为“她”契合本书乳腺癌的主题;同时,“她”的英文是“HER”,而HER2蛋白是乳腺癌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志物,HER2阴性和HER2阳性乳腺癌的预后和治疗方案都截然不同,我希望更多人能理解这个概念。

在本书中,我会通过文字和图片配合,详细介绍乳腺癌的基础生物学、预防筛查方式、前沿治疗手段、康复和心理调整等全方位知识。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大家读完这本书后,不需要再经历我大四时候的迷茫。基础篇为什么年轻人罹患乳腺癌特别多?中青年女性癌症发病率高于同龄男性

通常,我们说男性癌症发病率高于女性。

确实,从统计上来看,男性的患癌比例是略高于女性的,比如,美国最新数据显示,42%的男性和37%的女性,一生中都会至少患一种癌症。

几乎所有主流癌症类型,男性发病率都高于女性。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先天因素,比如男女激素区别,生长激素更旺盛的人患癌概率更高,同时也有后天因素,比如男性吸烟、喝酒比例远比女性高。

但如果仔细看男性和女性的癌症整体发病率曲线(图1),大家会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那就是两条曲线有交叉:虽然55岁以后,男性发病率就显著高于女性,但在30~55岁之间,也就是中青年时,女性是显著高于男性的,这是为什么?图1 男性和女性的癌症整体发病率曲线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女性中乳腺癌患者很多,而且发病比较早。

无论中美,乳腺癌都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

2015年,中国有430万新增癌症患者,其中女性占178万,而女性中高达15%都是乳腺癌,每年27万,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

乳腺癌之所以特别受人关注,是因为它不止多,而且患者经常挺年轻。

在中国主要的癌症肿瘤类型中,相对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胃癌等,乳腺癌的平均发病年龄是最小的。

在美国,乳腺癌的平均诊断年龄是62岁,但这个数字目前在中国要大大提前。中国诊断为乳腺癌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比西方女性要年轻接近10岁。

事实上,乳腺癌是年轻人中的第一大癌症,占了所有40岁以下患者的20%,每年全世界有高达20万年轻女性被诊断出乳腺癌(图2)。图2 20~39岁年轻人癌症图谱

好消息是,虽然乳腺癌很常见,但死亡率并不高。美国数据显示女性乳腺癌的整体5年生存率高达90%。

在中国,乳腺癌生存率也很高,超过80%。它虽是女性最常见类型,但因此去世的人数却排在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之后。虽然我们都听说过姚贝娜、陈晓旭、阿桑等明星因病去世的消息,但事实上,有更多的患者是能被临床治愈的,只是实在太常见,缺乏噱头而没有报道罢了。

乳腺癌虽然在中国和欧美生存率都不错,但也有做得很不好的国家。比如,西非年轻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高达48%(欧美不到10%)!

造成这种区别的因素是综合性的,包括筛查、诊断到治疗。更早地发现、确诊,更好、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法,都是提升乳腺癌生存率的重要法宝。乳房结构与其中细胞

乳房是个复杂的器官,内部有各种细胞和结构,包括肌肉、脂肪、结缔组织、血管、乳腺腺体等(图3)。和其他肿瘤一样,乳腺癌也是自身细胞积累基因突变,并逃脱免疫系统监管后失控生长的产物。图3 乳房的结构

乳房中任何细胞都会癌变吗?

不是的。

几乎所有的乳腺癌都来自乳腺导管和腺泡的上皮细胞,而不是其他细胞。比如,乳房中很多的脂肪细胞,就极少会癌变。了解了这个,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并不是乳房越大,患乳腺癌风险就会越高,如果主要是脂肪,并不会有更大危险(详见后文《乳腺癌的患病因素有哪些?》)。男性也会患乳腺癌

乳腺癌是分类最清楚,也是最复杂的癌症类型之一,是精准医疗的典范。

比如,从细胞转移程度来看,有从手术就可治愈的早期原位癌,也有需要化疗等综合手段的浸润性癌症。

从原发位置来看,有来自乳腺小叶的小叶癌,也有来自输乳管的乳管癌。

从是否表达HER2蛋白表达来分,有HER2阳性亚型,也有HER2阴性亚型。

所以,当被诊断乳腺癌的时候,首先就得了解具体亚型,因为不同乳腺癌的治疗是完全不同的(详见后文《乳腺癌怎么分类?》)。

虽然99%的乳腺癌患者都是女性,但男性患者也是有的。据估计,中国一年有大约4000名男性乳腺癌患者。男性也有乳腺,也会患乳腺癌

你可能要问,男性没有乳房,为什么会得乳腺癌?

答案很简单,男性虽然通常没有明显的乳房(其实不少人有,有的还不小……),但100%都有乳腺组织,有能够癌变的上皮细胞。

在进化中,男女的结构没有那么大的差异,主要的区别来自生长时期的激素。对于男性,青春期没有激素刺激乳房发育,因此乳腺组织长期很低调地趴在胸口。

但无论如何,乳腺细胞还是有的,它们虽然没啥功能,但在极少数时候,却有可能恶化。

男性患乳腺癌很罕见,通常发生都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比如激素分泌失调、雌激素过多,或者先天携带致癌突变。

后者特别值得重视。在男性乳腺癌患者中,很高比例的人携带遗传性基因突变,比如BRCA1或者BRCA2基因突变。如果直系亲属中有男性乳腺癌患者,大家应该考虑做遗传基因检测,了解自己是否有较高的患癌风险。

好了,这里先开个头,在后续的20余篇文章中,菠萝会系统性地介绍乳腺癌,包括它的发病机制、预防检测手段、精准治疗方法、康复期注意事项等。希望帮助大家了解疾病,不再恐慌。

致敬生命!小结• 就癌症整体而言,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在30~55岁之间,女性是显著高于男性的,因为乳腺癌高发期较早。• 女性癌症患者中15%都是乳腺癌,每年全世界有高达20万年轻女性被诊断出乳腺癌。• 乳房中的脂肪细胞极少会癌变。所以并不是乳房越大,患癌风险就会越高。为什么老有明星因乳腺癌去世?

每天很多女性,包括年轻女性,都会被乳腺癌的诊断而被震惊:“天哪,我居然被查出乳腺癌?!到底能活多久?”

我们似乎总能听到明星患乳腺癌并且离开的新闻。比如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黛玉”扮演者陈晓旭(41岁)、歌手姚贝娜(33岁)、歌手阿桑(34岁)、歌唱演员叶凡(37岁)、日本艺人小林麻央(34岁),还有最近的《樱桃小丸子》作者樱桃子(53岁)。

这些人不仅是名人,而且去世的时候还都很年轻。

不是说乳腺癌的生存率很高,接近90%吗?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名人年纪轻轻就得乳腺癌去世了呢?“整体生存率很高”和“老是听到名人去世的新闻”这种矛盾的背后,有三个重要原因。

第一,不同类型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有差异。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中国还是美国,乳腺癌的整体5年生存率都是很高的。在美国是90.2%,在中国,这个比例稍低,是83.2%,但也不算差,事实上,乳腺癌是中国生存率最高的癌症类型之一。

但如果细分一下,大家会知道乳腺癌之所以整体治疗效果好,是因为通常发现比较早,患者中癌症早期和中期比例高。这些患者发现癌症后如果尽早手术,加上放疗及药物配合,很多人都有治愈的机会,因此整体生存率高。而晚期乳腺癌的生存率就相对要低很多,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数据,最晚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也只有20%(表1)。所以,如果名人患癌的时候是晚期,风险还是比较高的。表1 乳腺癌分期与5年生存率

从这个角度看,乳腺癌的年轻化趋势也不一定都是坏事,因为有些年轻的乳腺癌患者是因为早期筛查水平提高而被发现的。对于这些人,由于没有症状,以往只是在不知不觉中等待癌细胞的进一步恶化。现在,由于技术提高了,更早地发现了早期的肿瘤,包括治愈率接近100%的原位癌,因此相当于提前排雷了,治疗效果大大提高。

除了分期,不同乳腺癌亚型的生存率也不同。

根据癌细胞表面表达的蛋白分子,乳腺癌主要可以简单分为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以及三阴性这样几种(少数有激素受体和HER2同时阳性的情况)。

整体而言,激素受体阳性和HER2阳性乳腺癌有比较好的靶向药物,而三阴性的治疗还是以化疗为主,因此后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目前是最差的。

第二,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惨的故事总是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和同情,也更容易传播。无论是国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中国的梁山伯和祝英台,都是一样的。毕竟,与从头到尾一帆风顺,让人羡慕嫉妒的爱情相比,红颜薄命、劳燕分飞更让人印象深刻,这就是所谓的“悲剧效应”。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放到乳腺癌这里,也是一样。其实有很多治疗效果很好的乳腺癌名人患者,只不过大家都没什么印象。

随便举几个例子。

宋美龄查出乳腺癌后,做了手术,几年后复发,再次手术,然后她一直活到了106岁。

香港艺人汪明荃,2002年发现乳房有肿瘤,及时做了手术切除,如今过着后中年少女的生活,2018年6月开了“汪明荃50周年演唱会”,7月与罗家英到俄罗斯看世界杯,8月28日在微博上庆祝自己的生日!

国外也有,秀兰·邓波儿,42岁时查出乳腺癌,做了手术切除,然后一直活到了85岁。

这些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我绝对相信还有更多治愈的名人乳腺癌患者,只不过她们没有公开,大家不知道罢了。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名人不会运气更好,但肯定也不会更倒霉。

第三,有的明星不愿意接受规范治疗。

按照逻辑,明星的整体治疗效果应该更好,因为对她们而言,治疗费用不是问题,只要愿意接受正规治疗,用上最好的药,机会应该比老百姓更好。

但是,一些明星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接受标准疗法,而寻求“替代疗法”,最后结果也比较遗憾。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黛玉”陈晓旭。她在发现乳腺癌后,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而采取了佛系态度,直接遁入空门,结果一年左右就去世了。自己生命自己做主,个人选择无法反驳。但无论站在专业的角度,还是站在粉丝的角度,陈晓旭在被诊断乳腺癌后直接放弃治疗,短短时间就去世,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诚然,标准疗法并不完美,不能治愈所有的患者,或者副作用还挺大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任何替代疗法更好。事实上,最近欧美对几百位癌症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如果患者彻底放弃标准治疗,而选择各种各样的替代疗法,整体生存期是明显缩短的。

有些非现代医学的方法,包括按摩、针灸,或许可以帮助患者缓解不适,包括某些化疗副作用,但它们更多是在调理患者状态,并不能直接对抗癌细胞,不能指望单独靠它们就能治好癌症。我身边即使接受传统医学训练的中医,也是认可这个理念的。

总之,我们谈到乳腺癌的时候,没有必要恐慌,它的整体生存率是很高的,但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无论分期还是分型,都会对预后有影响。

癌症的治疗越来越强调精准。每个人情况都不太相同,大家可以在标准治疗基础上,配合一些自己的选择,无论是补充治疗、宗教信仰,还是饮食调养。但请一定先相信科学,不要轻信身边或者网络上的谣言。无论个例说得再天花乱坠,也和你没有关系。

无数血泪教训告诉我们,相信隔壁老王,结果通常都不好。小结• 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有差异,整体而言,癌症晚期比早期生存率差,三阴性比其他亚型更差。• 媒体时代,大家更容易听到治疗失败的新闻,因为治好的人太多了,没有新闻点。• 如果癌症患者放弃正规治疗,生存期通常要大打折扣。乳腺癌的患病因素有哪些?最大的两个风险因素

乳腺癌第一大风险因素是什么?

是当女人!

99%乳腺癌患者都是女性,所以要躲避乳腺癌,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个男的。

乳腺癌第二大风险因素是什么?

是变老!

和绝大多数癌症一样,乳腺癌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步提高(图4)。吃个仙丹,永葆青春是个防癌的好办法。图4 乳腺癌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曲线

这两个因素听起来很搞笑,但从科学统计上而言,确实如此。

从中还可以得出一个明确推论:随着中国女性人口老龄化,乳腺癌人数肯定会越来越多。其他风险因素

除了刚才说的两个因素,乳腺癌还有哪些明确的风险因素呢?

大致可以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先聊聊先天因素。

第一是激素水平。

多数乳腺癌细胞生长依赖雌激素。研究表明,女性一生中受雌激素影响时间越长,发病可能性就会越高。月经初潮早(12岁以前),闭经晚(55岁以后),没有分娩经历,没有母乳喂养经历等都会让女性受到更高水平的雌激素影响,因此,统计上来讲这些都会增加乳腺癌风险。

第二是遗传基因。

一些先天基因突变会增加乳腺癌发病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如果携带BRCA1/2突变,乳腺癌发病概率会增加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好莱坞女星朱莉就是因为不幸从妈妈那里遗传了BRCA1突变,而不到40岁就预防性切除了乳腺和卵巢。

第三是乳腺致密程度。

这一点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研究发现,致密型乳腺患癌概率更高。这不是摸起来的感觉,而是指医学影像中的特征。通常,脂肪越少,腺体越多的乳房,致密度越高。

图5中,从左到右,致密程度逐渐增加。最左边乳腺含大量脂肪,致密度最低,因此影像上有很多看似透明的区域;而最右边则几乎全是腺体,致密度非常高。图5 乳腺致密程度图

所以,并不是简单的罩杯大就容易得乳腺癌。如果是脂肪为主,那么风险并不会增加。

为什么致密乳腺发病率更高?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可能和乳腺癌来源有关。前面提到过,乳腺癌通常来自乳腺导管和腺泡的上皮细胞,而不是脂肪细胞。因此,含腺体多的致密型乳腺,或许有更多可能癌变的细胞。

致密性乳腺还带来另一个麻烦,就是使得X射线难以检测出肿瘤,这导致筛查难度增加,容易耽误早期干预机会。

相对欧美来讲,中国女性致密型乳腺比较多,因此要特别注意,筛查需要加上不同项目,同时尽量避开其他生活方式带来的致癌风险。

下面再讲讲后天因素,也就是生活方式带来的乳腺癌风险。下面三点是研究最多,也是最应该避免的。

第一是喝酒。

16%的女性乳腺癌是喝酒导致的。女性尽量别喝酒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把所有含酒精的饮品,无论红酒、白酒还是啤酒,都列为一级致癌物。因为酒精进入体内会被代谢成为乙醛,而乙醛能引起细胞内DNA不可逆的突变,从而导致癌变。中国社会最大的谎言之一,就是每天靠电视广告狂给人洗脑的所谓“养生酒”。

红酒特别值得一提。很多女性开始喝红酒,是因为听说它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这其实是有争议的。但没有争议的是,红酒对女性是确定致癌因素!2017年对超过1200万名女性的数据分析后发现,即使每天只喝一小杯酒,女性乳腺癌概率也会显著增加。

所以,如果女性想要防癌,官方推荐很简单直接:最好别喝酒,实在不行也尽量少喝酒。

第二是肥胖。

由于高热量食物的流行,全世界范围内,肥胖都成了越来越大的社会问题。苗条是为了健康

超重会带来很多健康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炎,也包括乳腺癌。

体重增加会显著增加乳腺癌风险。研究显示,超重或肥胖的中老年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会增加30%~60%。因此,对于绝经后的女性来说,体重需要好好控制。

为什么肥胖会增加罹患乳腺癌风险呢?目前认为有两个可能原因。其一,脂肪细胞中含有芳香化酶,能把女性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前面说了,雌激素水平高会增加乳腺癌风险。其二,肥胖人体内通常胰岛素水平比较高,这和乳腺癌发病率也是正相关的。

第三是经常熬夜或上夜班。

我们都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但可能很少人知道熬夜会致癌。早在200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 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已经把“熬夜倒班”定义为2A类致癌因素。有两项大规模的独立研究都发现,经常需要值夜班的护士,罹患乳腺癌的概率比普通人群更高。另一项研究发现,经常需要倒时差的空姐,罹患乳腺癌概率也有所提高。经常倒时差不好

注意:这里不是说“晚睡晚起”不如“早睡早起”,而是说频繁改变生活和睡眠节奏,导致生物钟紊乱,这有害于健康。如果有规律地晚睡晚起,也比不断改变要好得多。如何降低患病风险

说了这么多增加乳腺癌风险的因素,那么有什么办法能降低风险吗?

当然有。

下面两点是有明确数据支持的。

第一是锻炼。

2017年,通过分析144万人的大数据,发现锻炼能显著降低至少13种癌症的发病率,其中就包括乳腺癌(图6)。而且即使对肥胖的人,锻炼依然有防癌的效果!图6 长期锻炼可使癌症发病率降低

专家通常推荐每天30~60分钟的运动和锻炼时间。要想防癌,运动量很重要,什么锻炼方式不那么重要,而且也不需要剧烈运动。跑步、球类、太极拳、广场舞……选一种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运动,坚持下来就很好。

第二是多吃蔬菜和水果。

通过对10多项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科学家发现女性多吃蔬菜,或者多吃水果都能稍微降低一些乳腺癌发生率。但防癌效果最好的,是蔬菜和水果都多吃的群体。

多吃蔬菜水果不止能防癌,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中风和很多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因此实在没有道理不照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大家每天摄入300~500g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占1/2。同时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新鲜水果。注意:不能用果汁代替,因为它缺了一些重要成分,比如纤维。

总结一下,乳腺癌的风险因素是很多的,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我们改变不了,但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可以选择的。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多锻炼、多吃蔬菜水果,等等,都能有效地降低每个人乳腺癌的发生概率。

希望大家了解疾病,不再恐慌。小结• 岁数越大,罹患乳腺癌概率越高。随着中国女性人口老龄化,乳腺癌患者数肯定会越来越多。• 激素水平、遗传基因和乳腺致密程度是主要的先天风险因素。• 喝酒、肥胖和作息不规律是主要的后天风险因素。(1)哪些食物可能含有雌激素?

前面说了,长期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增加罹患乳腺癌风险,也可能刺激已有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因此,无论是健康人还是患者,大家都特别关心两个问题:

1. 什么食物含雌激素多,应该少吃?

2. 什么食物能抑制体内雌激素,应该多吃?豆浆能不能喝

说起含雌激素的食物,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豆浆。

确实,网上有大量文章说豆浆含有雌激素,因此女性不能多喝。甚至国内一些医生也推荐乳腺癌患者不喝豆浆,以防万一。

但这并不是专家的共识。不仅美国根本没有这个说法,当我咨询北上广顶尖三甲肿瘤医院的医生时,他们也都表示没听说豆浆有问题。所以,这只是个坊间传言。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传言出现呢?豆浆可以放心喝,豆腐可以放心吃

豆制品之所以被人质疑,是因为大豆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异黄酮,它的化学结构和人体雌激素接近,因此被称为植物雌激素。

关键问题就是,异黄酮多了会不会起到人体激素的作用,甚至引起乳腺癌或者卵巢癌发生呢?这是个非常好的科学问题。

幸运的是,豆制品作为食物在世界各地都被广泛食用,所以不止中国人关心,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都很关心。因此,有大量研究数据来考察豆制品到底能否导致乳腺癌。

最近有几位研究者把横跨几大洲、几十个国家、几十年的研究结论综合了一下,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大豆制品会导致乳腺癌。

恰恰相反,食用大豆还有可能减少乳腺癌发生,尤其是在东方人和更年期妇女。比如,在日本的一个研究中发现,更年期妇女食用大豆制品(包括豆腐、豆浆等),乳腺癌的风险能减少30%。爱吃豆腐、爱喝豆浆的各位可以松一口气了。

吃女人豆腐不行,但女人可以多吃豆腐!含雌激素的补品

到底哪些食物里有雌激素,比较危险呢?

首先大家要明白,直接含大量人类雌激素的食物几乎不存在,除非你天天吃胎盘。更多的情况是,食物中的某些东西具有类似人体雌激素的活性,或者能增强人体本身雌激素的水平。

目前通过科学研究,被质疑比较多的有蜂王浆、高丽人参、鹿茸等。没错,全是所谓的“高端补品”。看来人穷还有防乳腺癌的功能。

先说说蜂王浆。

蜂王浆在我们小时候,曾经流行一时,作为营养补品,人们都喜欢花钱给老人和孩子买。现在蜂王浆没那么火了,但还是有不少铁杆粉丝,估计是小时候吃得太多,“蜂王浆是好东西”这个印象已经深深植入脑海中。

但是粉丝们不知道,蜂王浆含有不少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物质!

没吃过蜂王浆的人以为它会像蜂蜜一样甜,吃过的人才知道味道是酸的。这酸味,来自蜂王浆里的大量脂肪酸。最近有研究发现,蜂王浆里的这些脂肪酸能增加人体雌激素活性!

蜂王浆对女性患癌影响有多大?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是在临床研究里已经观察到蜂王浆能够改变女性的更年期症状,说明它的影响并非只是杞人忧天。

2013年,重庆市肿瘤医院就收治过一名7岁的恶性乳腺癌患儿,居然是男童。据家长介绍,孩子从小因为身体不好,有长期服用蜂王浆等补品的历史。因此乳腺科主任推测,可能和激素过量有关。

这当然更像八卦故事,单单一个病例无法确定真正的原因。但无论如何,真没必要顶着风险去跟蜜蜂抢这酸酸的东西吃!

高丽人参和雌激素的关系也很有意思。

人参的主要成分叫“人参皂苷”,本身没有任何雌激素活性。问题出在那些附着在人参上的真菌。真菌代谢的时候,会产生一类化合物,叫霉菌毒素(mycotoxin)。如果人参没有被清洗干净,就可能带上这些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有很多种,功能千差万别。

研究发现,有些霉菌毒素能增强雌激素功能。还有一些,比如玉米赤霉烯酮,长得本身就极像人体雌激素,能够直接结合雌激素受体,刺激乳腺癌细胞生长。

除了雌激素功能,另外一些霉菌毒素能诱发细胞基因突变而直接致癌。著名的黄曲霉毒素是肝癌发病诱因之一。它也是一种霉菌毒素。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一些霉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列为一类致癌物。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用来“滋阴”的一些中草药中也含雌激素活性。

比如,柴胡里的柴胡皂苷D、杜仲里的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外试验和动物试验中都能测到雌激素活性。从这一点上来看,柴胡、杜仲出现在用来调节妇女月经的《益经汤》中还真是有点道理的。

当然,无论疗效还是毒性,剂量都是关键。无论蜂王浆、高丽参,还是中草药,并非一点都不能吃,也不是说偶尔吃了就会致癌。只想告诉大家,任何东西,即使高级补品,都有一定风险,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大家都别胡乱吃,尤其是长期胡乱吃。

更何况,很多中国的“天然补品”其实一点都不天然。很多商家为了达到效果,壮阳的添加伟哥,滋阴的添加雌激素。关键在于,你不知道他加了多少。

所谓,“天然”负责宣传,“人工”负责疗效。一不小心,你就花了冤枉钱。抑制雌激素的食物

那反过来,有没有天然抑制雌激素的食材呢?

还真有!

食物的成分如果能抑制正常雌激素在人体内的合成,就可能降低雌激素水平。芳香化酶,就是体内合成雌激素的重要催化酶。事实上,在乳腺癌治疗中,经常使用的来曲唑等抗雌激素药物,实际上就是芳香化酶的抑制剂。

有趣的是,在很多蘑菇里(香菇、双孢菇、褐菇、小褐菇等),都发现有芳香化酶的抑制物质!

重要的是,蘑菇里的这类抑制物有两个很好的特性,第一,耐热;第二,溶于水。这意味着它们能够经受住烹煮过程的考验,并在烹煮过程中,容易进入汤水。所以,如果蘑菇煮汤的话,一定要把汤也喝了。

韩国曾有研究发现,饮食中如果有比较多的蘑菇,更年期前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降低(减少了65%~70%)。理论上,卵巢癌也与雌激素有关,因此,适量食用某些蘑菇,也有助于卵巢癌的预防。适当吃点蘑菇挺好

当然,我一直强调,什么东西,不管多好,也应该适量。蘑菇再好,也别天天当饭吃。

记住,最健康的饮食,永远都是均衡的简单饮食!小结• 豆浆、豆腐等豆类制品不会增加乳腺癌风险,大家可以放心食用。• 一些高端补品中可能含有增强雌激素的物质,一定要谨慎。• 很多蘑菇里都有芳香化酶抑制物,可能调节激素水平,建议适量食用。(1) 注:本文共同作者为张洪涛(一节生姜)。服用避孕药会导致乳腺癌吗?避孕药与患癌风险

对广大女性而言,各种避孕手段是伟大的发明,因为它们让性和怀孕分开了。最简单的避孕手段就是两种:安全套和口服避孕药。很多女性会倾向口服避孕药,有的人是因为安全套影响身体快感,也有的人是因为信不过男人,觉得还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比较好。

但与安全套相比,避孕药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

首先,安全套和避孕药并不完全一样。虽然它们都可以有效避孕,但是安全套还有个非常强大的功能,就是帮助抵挡各种性传播疾病,(1)(2)包括能引起艾滋病的HIV和引起宫颈癌的元凶HPV,等等。这个是避孕药替代不了的。所以,如果性伙伴来历不明,菠萝还是强烈建议使用安全套,避免中招。

其次,坊间有传闻,说如果长期使用避孕药,得乳腺癌的概率会提高。这是真的吗?

在一定程度上,这句话是真的,因为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把主流的口服避孕药(混合激素型)直接列入了一类致癌物(图7)。图7 世界卫生组织将口服避孕药列为一类致癌物

真的这么吓人吗?为什么避孕药可能增加患乳腺癌风险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大家首先要知道女性怀孕的必要条件以及目前主流的避孕药是怎么工作的。

女性之所以怀孕,是因为卵巢生成的卵子遇到了精子,成为受精卵。随后,受精卵移动到子宫,在内膜上着床,然后在那里吸收营养和氧气,慢慢发育成一个婴儿。

从科学上看,怀孕简直堪称奇迹,因为它实在是个非常难的事儿。从排卵到着床,任何一个过程被打破,都无法成功。

现在市面上的主流避孕药就是靠干扰上面提到的多个步骤,从而有效避免怀孕。

第一,避孕药能直接阻止身体排卵;第二,避孕药会改变宫颈黏液,从而使精子很难通过子宫颈,从而无法碰到卵子;第三,避孕药也会改变子宫内膜,从而阻止受精卵着床。

总而言之,避孕药就像《西游记》里捣蛋的神仙、妖怪,设置各种障碍,不让唐僧取经成功。

避孕药为什么有这些效果呢?

靠激素!目前的主流避孕药属于混合激素型,含有一定剂量的两种人造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

正是这两种激素,起到了调节女性生理功能,进而发挥避孕的作用。也正是这两种激素,让人担心长期服用会增加乳腺癌功能。

确实,不少乳腺癌的生长都依赖雌激素和孕激素,从直觉来看,使用更多的激素确实让人担心,这不是伪科学,而是真实存在的风险。

研究数据到底是怎么样的呢?1万与1

欧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广泛使用避孕药,时间要远远早于中国,所以他们这方面的数据比较多。从目前欧美的研究来看,避孕药确实有风险。

通过大规模观察比较长期使用避孕药和不使用避孕药的女性,发现长期使用避孕药的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风险有一定程度增加。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把它列入了一类致癌物。

咱们看一些具体的数据吧。

1996年的《柳叶刀》发表论文,通过研究15万女性的数据,发现使用过避孕药的女性乳腺癌相对风险增加了7%~24%。如果女性停止使用避孕药,风险就开始下降,如果停药超过10年,那乳腺癌风险恢复到和普通人一样。

随后,又有好几篇类似文章建立了类似的联系。

但是这个结论一直饱受争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前的研究里,女性使用的是老一代避孕药,里面的激素含量比现代的更高。

那新一代激素含量更低的避孕药是否还有风险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丹麦科学家对国内180万15~49岁的女性进行了10多年的跟踪统计,结果发表在2017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研究发现,长期服用新一代避孕药的女性,乳腺癌风险依然比不使用的女性平均要高20%。而且这个风险和使用了多少年的药有关,如果低于一年,风险只增加9%,如果超过10年,风险就增加38%。

所以,目前证据确实显示,无论是老一代还是新一代避孕药,都和乳腺癌风险增加有关。

但是大家也不用恐慌,就像研究者在文章末尾特别指出:虽然避孕药会增加乳腺癌风险,但其实中招的概率依然不高。

如果1万名女性连续使用1年的避孕药,你猜其中会有多少人未来会因此得乳腺癌?

大约1个!乳腺癌家族史会强化风险

有人可能会问,刚才说的是普通女性,但如果有乳腺癌家族史,尤其是携带遗传风险因素,比如好莱坞影星朱莉那样的具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还能使用避孕药吗?会不会增大风险呢?这是个好问题。事实上,有科学家专门研究过这个。《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如果服用过避孕药,那么患乳腺癌的概率会增加11倍。

需要强调的一点,参与这项研究的多数女性都是在1975年之前服用避孕药的,当年药片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比现在的高不少。因此这个数据可能对现在没有太强指导意义。

这种风险还可能和个体特定的基因突变有关。比如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服用避孕药增加了携带BRCA1基因突变的女性患乳腺癌风险,但没有增加携带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患癌风险。这背后的原因并不完全清楚。

总之,如果有乳腺癌家族史或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女性,避孕药中的激素对她们的影响很可能比对普通人群更强。在服用之前确实应该更加谨慎,提前与医生讨论和咨询,看是否可行,或是否有替代的办法。利大于弊

如果避孕药会增加乳腺癌风险,那为什么医药主管部门没有禁止它的使用,我们还能继续买到它呢?

因为对于大多数女性,避孕药的整体好处大于风险。

一方面,避孕药给女性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绝对不可忽视。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避孕药和癌症之间的关系很复杂。虽然它有可能略微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但是也同时可能降低患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结直肠癌风险。

什么?避孕药还能降低癌症发病率?

是的。

比如,201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至少下降30%。

关于卵巢癌和结直肠癌的研究更多,显示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卵巢癌风险下降30%~50%,而且服用避孕药时间越长,似乎保护效果越好。多个研究显示,这些女性结直肠癌的风险也下降15%~20%。

这就很有趣了。

为什么含有激素的避孕药能降低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结直肠癌呢?

这个并不是完全清楚,其中研究还在积极进行,目前认为的一些机制包括:● 激素能抑制子宫内膜细胞生长,从而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生概率。● 避孕药会抑制排卵,所以能降低女性一生中的排卵总数。这导致天然雌激素分泌减少,从而降低了卵巢癌概率。● 避孕药能降低胆酸浓度,从而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总而言之,从数据来看,并不能简单地说避孕药是致癌物。

加之一些其他益处,对于大多数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它的整体好处大于风险,依然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无须因噎废食。避孕药利大于弊

最后要强调一点,本文中的避孕药是指长期服用的药物,不包括紧急避孕药,后者成分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对女性身体可能带来额外风险,请各位男士保护女士,尽量避免使用。小结• 口服避孕药如果含有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风险和使用了多少年避孕药直接有关,时间越长,风险越高。• 如果有乳腺癌家族史或携带BRCA1/2基因突变,使用避孕药需要更加谨慎。• 服用避孕药整体利大于弊,而且长期使用避孕药的女性,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结直肠癌风险降低。(1) 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 HPV: human papillomavirus,人乳头瘤病毒。遗传性乳腺癌有什么特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