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差:你比人生赢家差在哪?(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21:54:00

点击下载

作者:周桂伊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认知差:你比人生赢家差在哪?

认知差:你比人生赢家差在哪?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认知差:你比人生赢家差在哪?作者:周桂伊设计:上官雅弘排版:郝禾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2-01ISBN:9787508680934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自序向前一步,每个问题都有相反的答案什么是认知差?

我做了十年人物访谈。

有一次,我采访了国内身价最高的女艺术家,在艺术、思想和学术之外,我很八卦地问她,你担心你先生出轨吗?他好帅,也很有才。“这个问题为什么只问我,你为什么不担心我出轨?”女艺术家笑眯眯反问。

我没死心,果真跑去问她先生,另一个艺术家的想法。他给我的答案我很满意。当我折回来,要转述这个答案给女艺术家的时候,她大笑着摆摆手说,哈哈,人生贵在不知道!

很多年后,那一幕还在影响着我,如果当时她告诉我,那些防止男人出轨的诀窍和技巧,我可能很快就忘记了。但她根本没有告诉我解决的办法,她直接告诉了我解脱的办法——

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不要企图用恐惧对抗人生的无常。

多年之后,我也理解,那句风轻云淡的回答,包含了她所有的人生经历、价值观、思考结果和选择。她没有给我鸡汤般轻易的安慰,她给了我一个需要我自己付出个体经历,花很多时间去理解的认知。

多年后,我对这个女艺术家还有印象。因为她的洒脱、智慧和通透。老实说很少有女性可以做到这样。

女性是感性动物——“我是宝宝我有理”“我是女生你就不可以让我一下”“弱弱的女生才有人疼”,认同这些符合常规层面的默许,享受做命运的被动者,期待“被负责”。

这没有不好,只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凡事有代价,而女性的年轻红利期,又实在太短了。可以依靠情绪和侥幸,去对抗现实的日子,是有限的。

据我观察,真正活得从容的女人,能完整享受到人生各个阶段,在所有情景里,都保有余裕——她们对自己负责,她们对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更信任逻辑和规律,不断颠覆固化思维,替换自己的弱心态。

她们终身都在提升的,最为重要的,不是颜值和财富,而是——认知。

这是一个鸡汤泛滥的时代,其实励志的话语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警惕,它们往往片面。

鸡汤有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个具体的方法,一个简单的技巧,一个最后的结论,看上去很聪明;而认知,会赋予我们一整套全新的思维方式,一套完整的价值观,一个自循环的情绪体系。它往往由你个体的经历而来,也只适用于你,无人可帮,也无可取代。

这是一种智慧。鸡汤是术,认知是道。

鸡汤告诉你,自律很重要,控制不了自己体重的人,控制不了人生。但认知告诉你,过度苛求自己跳出舒适区,最后会陷入更深度的焦虑,因为没有稳定的自知和自信,自律就是自我限制、自我压迫、自我批判。

鸡汤告诉你,女权就是“你穷,因为你不够努力”“不要做公主,去做女王”。但仔细一想,前者违背了“付出和获得之间拥有严格对等关系”的逻辑;后者姿态强硬,却有自尊虚伪的嫌疑。但认知会告诉你,所谓成长,只有一个标准:心智模式已经完全应该升级到一个新的境界,学会去做一个内在的裁判。

鸡汤告诉你,“丧偶式婚姻”“隐形爸爸”的存在,都指向一点:你选的男人不行,你的婚姻失败了。但认知告诉你,三类要素影响着两性关系的发展——刺激、价值和角色,也宏观展现着婚姻制度在一个物质发达、观念成熟的后现代社会,要走的必然阶段。你的苦难,皆是规律。

鸡汤告诉你,中产阶层教育是终局,你每日惶恐如何当一个足够好的父母,过度付出怕失去自我,不付出怕失去道义。但认知告诉你,对血缘关系的纽带过分地依赖,源于过分恐惧,是一种退化。因为时代变了,真正革除古代养儿防老那种类似风险对冲的需求,我们就得到平静——

让自己的生命体验更加完整,才是现代育儿的意义。

……

我在《认知差》里,从“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三个层面,结合很多心理学最新成果、被论证的规律,以及各个领域的共通知识,来论证这一点——

每一个问题,再往前走一步,也许就有一个相反的答案。每一种鸡汤,只有去伪存真,消化迭代,成为自我的认知,才像碳经烈火萃取,终成你内在的钻石。

不要盲目跟随只言片语,碎片感悟,而要真实地、独立地思考,要找到自身最隐蔽的杠杆,把整个人生支撑起来——

改变认知。什么是人生赢家?

有一次去做一个分享会,主持人介绍我的时候,说:“伊姐26岁结婚,28岁生子,32岁创业,绝对的人生赢家。”

我开玩笑说:“我最害怕人生赢家这个词语了,感觉这就是个套啊,比如,哪天要离婚了、创业失败了,只要不符合其中一个标准条件,太容易就输掉了呀!”

人生赢家,是这个时代特有的词汇。一个靠指标来衡量的词汇。

在一个阶层更迭太快的时代,达尔文的丛林主义重新盛行,竞争成为关系的主流——我幸福不够,重要的是“比别人幸福”;我的人生不由我自己定义,由对比定义,因为我要赢。

我当然想做人生赢家,不是暂时的,而是一辈子的。但到底什么才是人生赢家?如果赢家是足够的顺利,是绝对的无波折;如果赢家就像打超级玛丽一样,踩着点,一项一项完成世俗指标,我有个朋友完全做到了——

她出身于殷实家庭,每一步都踩对人生节拍,但在大家都很羡慕的时候,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我才知道,原来她的先生对她家暴,不管孩子,她像单亲妈妈一样强撑。原来她并不希望这样的人生,她渴望拥有自己的事业,却早早被家庭之命剥夺了机会。外人看来,她拥有一切;她自己知道,这一切都是负担。

人生是一场只有自己知道真相的电影,而那些没有温度的指标,如何能保证我们活在幸福里?

我再来说一个大众都认可的、超级人生赢家的加强版。

今年七月,严幼韵去世了。她是我很欣赏的那类女性,出身大家,优渥的物质和富足的爱,不仅保证了一张没被欺负过、不担惊受怕的脸;更有内心潜移默化得到的正向力量:善良、阳光、执着。

她的生活,好到14岁去读贵族高中,每天都有仆人送特意空运过来精心搭配的、每天不重样的零食到学校;爱她的人在中国历史叱咤风云,影响了历史进程;孩子都有建树,她本人活到了110岁。

她的生活,也坏到第一任先生被枪杀,不得不携三个孩子,连同领事馆另几位遇害人员的遗孀、子女,在小岛上顽强生存。从一个大小姐到卖掉了首饰珠宝,在花园里种菜,学会了做酱油与肥皂,学会了养鸡养鸭。嫁给第二个先生,也未白头偕老,细数起来,人生大半程,都在孤独里度过。

所以,她到底算不算命好?她到底有没有赢?

当我们提到好命的时候,我们要明白,命运是在变化的。当我们提到人生赢家的时候,我们要明白,赢是相对概念,败是人生常态。

如果我们坚持称严幼韵为人生赢家,我们指的应该是——她赢在每一个机遇里,她都在主动选择;她有自己完整的价值体系;她定义自己命运的意义。

是的,所谓的好命,不是数据的累计考核;绝对的好命,其实从不存在。所谓人生赢家,并不是过滤掉所有黑天鹅事件、意外厄运;所谓过好一生,也不是保证福禄寿喜财都均衡,“永远都当主角”的人生。

人生赢家只有一个标准: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你认可你得到的,求仁得仁。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一辈子都在期待的完美人生,只是有足够的稳定和安全感而已。后来,我的那个朋友放弃了可能的事业,而别人看来太过平凡的家长里短,就是她梦想的天堂。

从小被欺负的孩子,变得强大,被肯定就是他的解药;从小过于耀眼的孩子,最终获得某种自由,不为名利所累。相反的结果,指向的却是同一个终点——

求仁得仁。我选择,所以我负责。

当我们谈论人生赢家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抛开并不存在的竞争,忘掉从不存在的赛道。因为,如果真的有人生赢家,赢的对手只有一个——自己的局限。

好的一生,是不断去掉被害者和弱者思维,处理好“我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生。所以,本质上,所有的人生赢家终身只在做一件事——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怎么缩小认知差?

我们常常以为,读鸡汤书,会提升认知。其实鸡汤读太多,只会误导认知。

鸡汤太容易调动情绪的G点,但情绪是片面的、飘忽的,像潮水来势汹汹,但退去的时候,毫无痕迹。而认知迭代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经历和思考互相作用,像河流慢慢改变山川,像时间风化了峭壁的棱角。

鸡汤里面有很多舒缓和安慰,就像做SPA里的抚触。但认知迭代里有很多自我诘问和压迫,是下得了狠手疏通经脉,必要的时候甚至伤筋动骨。因为——

沿着旧的地图,你怎么到达新的目的地?

给想提升认知差的人一些“术”的建议——

1. 学一些心理学。心理学会帮助你认清自我;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建立在自我认知这个层面。

2. 勇敢经历。因为不同的感知,是构建新的认知迭代的前提和必须。把双腿放在人群里,不要回避真实的生活。

3. 热爱阅读。阅读是了解这个世界规律最好也是最低成本的方式。

4. 善于反思。对过去的困惑做一些反思,找到一些经验,并反复练习,在下一个情景里,你会避开旧的思维陷阱。

但在“道”的层面,提升认知,是一条非常私人的道路。在今天,这条道路,几乎是唯一可以保证你在未来得到幸福的道路。今天我们活在一个什么时代?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柯洁刚刚被阿尔法狗击败,新闻评论意味深长:我们以为深蓝是重点,却不知道,阿尔法狗只是开端。

你也许充满怀疑,人工智能,那只是科幻片里的事儿吧。但现实是——

2015年,印度已经有女婴通过基因算法在出生前改写了自己的遗传病;我们走进必胜客,孩子们在玩AR游戏;我们今天用的搜索引擎已经不再推荐泛大众的话题,而是根据我们的浏览记录,计算我们的兴趣点,推荐我们最匹配的话题。

未来已来。

科技的发展不是平均递进的,是指数级增长的,也就是说,过去人类100年才能攻克和质变的问题,随着科技本身的发展,今天的人类只需要一个月就可以突破。从时代的大潮来看,变化会快到你想不到。

未来已来。

什么是未来?未来就是未知啊。

未来,都不再有统一的偶像,不再有绝对的审美,不再有永恒的稳定,更没有关于“人生赢家”统一的定义。它需要你用自己的认知高度,像使用一个你自己打造的秘密武器,去定义。

在下一个未知的时代里,如何成为人生赢家,跑赢自己?在未来的时代,如何拥有好命?

答案只能在你的心里,一次一次自问自答,一次一次推翻自己,不断地重建,不断地重塑。在提升认知差的过程里,你会找到宝藏一样的答案。

祝你好运。Chapter01自我迭代: 不断与人生赢家缩小认知差升级心智模式:学会做一个温和的裁判30岁以后,我们开始学习,做人生的领导者和领航者,而这并不是完完全全的控制,而是富有弹性和灰度的。

大学毕业,我做起了采访人物这份工作。我采访到的第一位成功女性是一个地产CEO,姑且叫她Lisa吧。Lisa身价上亿,美貌单身,是真正的“女神”,在房地产被炒得日新月异的2008年,作为地产老总,她一时风头无二。

我在鹿港小镇卷石天地见到了她,偌大的空间,她从种种艺术品中走来,整个人流光溢彩。寒暄之后,我开始不知道怎么跟人家发问,紧张了一下,脱口而出的竟是:“您这么美,这么有钱,为什么就不结婚呢?”

她的回答让我更不知道怎么再问下去:“我结过婚啊,毕业就结婚了。只不过,很快离婚了。”

那期的内容本来是关注她的事业,一下完全被打乱。

父母是外交官的她,21岁开始谈人生第一段恋爱,毕业就订婚,带着无限憧憬,23岁步入婚姻殿堂。那时她不会去思考,在相爱和相处之间,隔着多远的距离。“先生出身很苦,虽然很有成就,但他不请保姆,要求我对所有家务亲力亲为。他对我控制欲很强,比如说做一个汤,就一定要放淀粉,可我不喜欢淀粉。结果有一次我做汤没放淀粉,他拿起一罐淀粉咕咚全部倒进去。这让我觉得很恶搞,忍不住哈哈大笑,他却气到歇斯底里。”

这样的生活让Lisa觉得如坐牢笼,想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一席天地。但她每到一个单位,前夫都认为领导看上她是心怀歹意,百般阻挠。那段时间她频频跳槽,回家就是吵架,彼此都很痛苦。她想,真的缘分尽了。离婚的时候,她没有要前夫一分钱。那一刻,她就明白,这个世界上,父母不能管她一辈子,老公也不可以,她要靠自己。

后来的奋斗史,很多媒体都提到过。刚开始Lisa只是个程序员,在名校毕业生云集的公司里,北京联合大学毕业的她从录入员做起。她用一个星期,就把打字速度练到了七八十个字一分钟;她去政府找人盖章,踩着高跟鞋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为了避嫌不敢喝别人的水;单位程序员突然跳槽,她拿出了大学看家本领临危受命,整了好几个通宵编出了程序,却没有要求涨工资。

我问她:回顾自己从频频跳槽到成为地产公司CEO的十年,最想说什么?她想了一下说:年轻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后来我明白了,是尊重。

之后她到了地产公司,这披星戴月、天天公交地铁的十年没有辜负她。那些苦难里学会的一切,让她走到了今天的位置。一次,前夫在晚宴上遇到了她,他平静地说,她有今天他一点也不意外——“只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离我而去了。”

采访到这儿就结束了,我关上了录音笔。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了一句:“你现在快乐吗?”

她说:“快乐。但30岁之前我没有快乐过,即使有也特别短暂,从不彻底。我觉得很多事情都很不顺,全世界都在跟我过不去,倒霉的事情都轮到我……但最困难的时候,我想我一定会战胜它,我不会死的,我会活下去。”

她说,30岁前她没有快乐过。说这些话的时候,她的微笑如此放松。

每个女人都会看的“圣经”《欲望都市》,用长达七年的时间,展示了一群生活在纽约这个大都市的时尚女性,如何用最精彩的方式度过青春。

第一季的时候,20多岁出头的女主角凯瑞刚来到纽约,花四万美金买鞋,哪怕因此居无定所。她出席不同派对,每天让自己非常忙碌,但依然不安,在夜深人静时,于种种失落中,灰心地写下:“或许我们犯过的错正是我们命运的始作俑者。”

到了最后一季,你是否还记得逃过婚的她如何嫁给了BIG?穿着最简单的婚纱,在公证处五分钟完成了誓言,BIG对她的宠爱都因这份气场多了尊敬。

40多岁,她终于通过了青春这个狗血的测试,从无数尴尬的经历中读懂自己,变得从容。

年轻时,我们就像刚刚扬帆的小船,在惊涛骇浪里起伏颠簸。是时间,让我们慢慢驯服自己、掌握自己。终于,我们的内心变得风和日丽。

大家都在怀念青春,但事实是,很多人在太年轻的时候,并不快乐。

太年轻的时候,我们满载着理想,却吃不起一顿好的牛排;我们有最美好的身体,却往往浪费在不值得的人身上;我们满世界找自己的位置,却怎么努力也看不清前面的路;周围的人一个个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我们心里无比着急,嘴巴上还不能承认。

高晓松说过一句话:青春狼狈如丧。

我们努力赚钱,自给自足而后才能谈得上独立,开始慢慢告诉妈妈什么是我们不想要的;我们工作渐入佳境,开始有了重新选择的筹码。我们对于物质有所积累后,才开始从容,有余力为喜欢的人做些什么,有底气去谈责任。

谁敢说人到中年,不是好年华?

30岁之后,我们不再把自己当弱者。工作起来披星戴月,蓬头垢面,毫无怜惜。IQ和EQ来回倒手,在热爱的事情上披荆斩棘。

30岁之后,我们开始自我修正。我们不断反思自己,了解自己,然后学会宽容自己。在人生一次又一次分岔口,我们冷静下来,审时度势,自我训练,快速增值。尽管起点不同、身份各异,但就像经历痛苦磨砺的珍珠,我们慢慢显现光彩。

30岁之后,我们开始具备一些面对苦难的能力。人的一生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情感、压力、抉择以及失败等种种痛苦。年轻的时候,你怨恨、攻击,甚至逃跑、沉沦。但老了一点,你会更坚韧,更懂得拯救自己,不管外界如何待你,你依然视自己如珍宝美玉。

30岁之后,我们学会热爱自己的身体。我们终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粉底色号,不再轻易尝试廉价品牌,洗完澡会给身体每个角落细细抹层润肤品,说一句“今天你辛苦了”。我们不再那么迷信锥子脸、34D和自拍。相由心生,那些经历、教养、品位,我们遇到的人,内心有过的感动和成长,都变成了我们“相”的一部分,成为外人读取我们的信息。

30岁之后,我们更懂得爱与被爱。青春当然美好,但也让我们付出太多沉没成本;好消息是,人到中年,那些成本终会以各种我们想不到的方式回报我们。

30岁以后,我们开始学习,做人生的领导者和领航者,而这并不是完完全全的控制,而是富有弹性和灰度的。所谓成长,是心智模式已经升级到一个新的境界,强调公主或者女王,都有点刻意——是学会做一个温和的裁判。

身段柔性,接纳灰度,学会顺应和接纳,不再强求非黑即白,却也不是没了原则和底线。

生命是一场马拉松,我们不应该只追求第一圈的领先和速度。恰恰相反,在咬牙跑过最疲倦的路程之后,身体才适应了新的节奏,得到了释放、松弛和和谐,这场长跑才真正成为享受,让你有闲暇来欣赏一路上的好风景。存量思维与增量思维:真正的公主,从来没有公主病当我们说阶层在传承,不如说这种对自己“残酷”的意志在传承;而生活在食物链底端的人,被太多的鸡汤和童话蒙蔽了双眼:她们有太多幻想,宁愿相信,好的人生,就是靠运气。

从小读童话,接触的第一个童话是《海的女儿》。具有最美嗓音的海的女儿,一眼万年地爱上了人类的王子,她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变成公主。她用自己最有价值的嗓音交换,吞下巫师的毒药,在灼热的痛苦中变哑;把人鱼尾巴变成腿,每一步都像走在刀尖上。她成功与王子约会并救了他,但王子还是爱上了真正的人类公主,人鱼在心碎中化成了泡沫。

那时候我只是个孩子,为这种悲剧的美深深着迷——为了爱情,在阳光下慢慢消失,还带着微笑,这种付出感太美。

慢慢长大后,我读到了更多的童话:灰姑娘、长发公主、睡美人……这些故事都很美,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公主和王子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后戛然而止;那时候我和所有年轻的女孩一样,觉得这就是人生登峰造极的最好结局。

相信童话的女孩,总是只期待芳华正茂的瞬间,就好像,女人的人生,从来不需要经历下半场。

在我采访和结交的女性朋友中,不乏出身优渥锦衣玉食的女孩。她们的故事告诉我,真正的公主,反而从来没有公主病,尤其在婚姻之中。

S,我15年的闺蜜,相识于大学时代。2003年,我们还在为考到大城市狂欢的时候,她父母已经通过投资把她的户口落在了北京;2007年大学毕业,我们都为找工作焦头烂额的时候,她父母高瞻远瞩,为她在珠江绿洲全款买了两套房,告诉她,学会投资理财比一味辛苦工作更重要。

她不仅有良好的家境,更有良好的家教,哪怕在快餐店吃饭也说话温和、把餐具摆得井井有条;团队工作,她最能吃苦、总把方便留给他人;她嫁得非常好,夫家厂房遍布中国,她的嫁妆就是一个亿的礼金,以及一台六百万的豪车。

你以为她结婚以后就养尊处优了吗?不,我发现,她结婚之后,变得比原来更加勤勉上进。

她是个主播,婚后坚持做着自己每晚十点档的新闻,虽然收入只有六千一个月,但她非常理智——这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的立身之本,我必须有基本的退路。

闲暇时间,她主动到夫家各个厂房去学习,从基层做起。夫家做汽车零部件生意,她曾跟着工人,动手修好过一辆20世纪70年代的老爷车。她现在对于汽车的了解达到了庖丁解牛的程度,靠声音就可以听出什么品牌的车子,但她结婚前甚至连车都不会开。一段时间里,夫家汽车回收生意出现问题,她亲自跑税务、海关,跟闹停工的工人挨个谈心,一手摆平了这件事。

她丈夫与她同龄,无数人都在私下讨论她用什么方式拴住了英俊年轻富二代的心。而事实是,她从来不愿意在这件事上费心——“你觉得我天天严防死守,就有用了吗?有那个胡思乱想的精力,我都用在做好自己上面了。”

她是这么做的:坚持健身,勤于保养,生了一儿一女却还是学生模样。

她鼓励老公独立于家族开启自己的基金生意,如今做得比家族生意还好;公婆生病,私立医院解决不了,找协和医生都依靠她的社会关系;孩子进国际学校要解决国籍问题,她一周之内操办完所需手续。

S说过一段话,我觉得很有气势:“我不觉得我天天扮公主就可以得到王子的爱,因为王子总有一天会变成国王,诱惑太多;我要做的,是做女王,有能力为他分忧,与他并肩战斗,保护好属于我们的世界。”

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好友T,跟S一届的传媒大学校花,家境普通,考上传媒大学最大的目的就是嫁入豪门。为了这件事她处心积虑,大一的时候就不断出入各种社交场合。她很快如愿以偿:大三就与一个年轻的房地产青年才俊结识,同居在了一起。

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不平等:她住着男孩子的豪宅,开着男孩子的豪车、出国玩刷着男孩子的金卡。她笃定“会撒娇的女人有好命”,每次男孩颇有微词的时候,她就会理直气壮地发嗲——“你说过要把我当公主的,公主就是柔弱啊,就是让人呵护的模样。”

控制不了自己生活的人,会通过控制别人来增强自己的安全感。T对男友的严防死守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这场关系最终覆水难收。

只有美丽的女孩想当公主吗?不,平凡的女孩可能更渴望当公主。为什么童话里都是不幸的女孩最后有了美好的生活?白雪公主有后妈,睡美人生来被诅咒,长发公主从小被父母抛弃……因为,越是从未拥有的东西,越容易被幻想得无所不能。

我们到底有没有可能当上公主?答案是,有的。就像T一样,她也短暂地当过公主。因为当公主没有技术难度,基本就是靠美貌和年轻的红利。但是,为什么童话总在“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戛然而止?

因为童话还不会让孩子理解——后来,公主脸上会有皱纹;公主生了孩子胸部会下垂;王子当了国王会面对“很多很多公主”的诱惑。

可我们是成年人,要明白:从来没有永远只为你一个人雪中送炭的王子,真正对的婚姻,无非是让你的生活锦上添花而已。

有的人会说,S的故事,不证明努力的人会当上女王,只证明了阶层的传承。但你知道吗,S的母亲,从一个普通的裁缝到与先生共同创业做最早的服装外贸生意,她熬过多少不眠之夜,双手多少次被缝纫针刺破,才给了S比较高的起点。

真正的公主,成长过程中,往往目睹着上一代,为了进入或者保住自己的阶层优势,付出多少持之以恒的努力,不断地自我变革,每一步都严于律己,如履薄冰。真正的公主比谁都懂得,越是卓越的人生,越会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当我们说阶层在传承,不如说这种对自己“残酷”的意志在传承;而生活在食物链底端的人,被太多的鸡汤和童话蒙蔽了双眼:她们有太多幻想,宁愿相信,好的人生,就是靠运气。

套用经济学术语,多数公主病患者的思维症结,其实是存量思维。这种一般性的思维,把存在量稳作为思考方法,并且试图用线性发展思维看待存量,非常僵化和保守,曾被形容为穷人的思维;然而,那些真正做自己主人的公主,都在用增量思维思考。她们看中的是存在的量扩,考虑存在量扩的方法,考虑存在不断扩充的量值。这种思维拥抱和顺应变革,是开放的、拓展的,也被形容为富人的思维。那么,你究竟选哪一种呢?

后来的你,到底有没有成为公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要恭喜你,那是你应得的骄傲;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请千万不要伤心。对于女人而言,好的人生,唯有自己掌握命运。因为,可以活得很久,并活得很好的角色,只有女王。不可逃避的VUCA:以平常心面对无常人生之所以被称为值得,就是因为我们曾经逾越过无数次的无常。生命的质量跟我们所经历的无常有关,而不是我们所谓的安逸和确定。

小时候,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我和妈妈发生了争执。因为她的不理解,那个晚上我一直在哭,第一次品尝到了不被理解的痛苦。我认真地想:以后的生活,也会有很多的不被理解吗?

这个问题,被一部经典电影直接地提出了。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玛蒂尔达经历了家人被杀、深爱的人无法厮守,她抬起早熟的脸冷静地问了一个问题:“人生是一直这样,还是只有童年的时候是这样?”让·雷诺饰演的杀手里昂看着她的眼睛说:“一直是这样。”

长大后,我跟所有普通人一样,走过高考独木桥,在大学初恋又失恋,肩挑了买房、结婚、生儿育女带来的所有阵痛。我觉得做一个普通人真不容易,痛苦就像游戏里要打的怪,在人生各个节点分布好等着你。我一度很羡慕那些成功女性,不管是事业上还是家庭上,但当我阅历再多一点后发现,痛苦对谁其实都很公平,不同的是,每个人看待痛苦的方式。

去年,我采访了国内房产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酒店业,她的名字就像一个神话,我叫她Luna。

我做例行的采访功课,整理Luna的履历——英伦游学、读长江商学院、创立上市品牌……我兴冲冲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您是不是很喜欢英伦生活,它有没有给您很多做精品酒店上的启发?

她沉默了一下说,那时候我出国,是因为被抛弃了。

原来她曾经辅佐丈夫,掌管其家族酒店十年,独子绕膝,岁月静好。直到40多岁,先生告知其另有所爱,客气地请她放弃拥有的一切。她连孩子的抚养权都没争取到。拿着一大笔抚养费无处可去,才有了英伦留学和商学院的游历。

Luna闯荡酒店业,也是因为浸染行业十年,不止因美而趋那么浪漫。但整个创业的过程,也是惊心动魄的峰回路转。第一个酒店因为租户临时变卦,建到一半只能推倒,化作乌有;后来公司上市了,但不代表生活松了口气,很多时候,拿了地,付了钱,但多年过去,仍因为文件问题久久无法施工——“我的解决办法就是,静静地等。我不再着急问任何事要一个结果,其实万事皆无结果,一切的本质都只是过程。”

40多岁的时候,完美如幻想破碎,一切要从头开始,我小心问她是否痛苦,她说:“经历过你就会发现,痛苦没什么可怕,它跟快乐一样留不住。”

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当然有幸运的女孩,但没有人可以幸运到完美。你若觉得对方的生活无懈可击,也许是你们的交流还没有到交心。

Luna特别美,精致而古典;非常含蓄,人过40,神情和脸庞却总有一些娇嫩的少女态。她走路那么轻,说话也那么轻,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她不为人知的叹息,应该也是轻的。她美得总让我想到《红楼梦》里的一句词——“卿须怜我我怜卿”。要是在以前我就会想,她那么美,在爱情里应该比别人多一些眷顾和运气。

但现在我明白,痛苦和幸运一样,都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原因。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是不完整的拼图,走一段不可能是人间喜剧、皆大欢喜的路。

人到中年,没有人不痛苦,大家痛苦的点不一样;中年之所以被称为“危机”,是因为这一段路承上启下,未来的一切转折从此开始,需要我们付出太多力气去平衡。

身边经常会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去做类似情感顾问的工作,因为我觉得这根本就是个伪职业啊。小的痛苦,语言可以给我们慰藉;大的痛苦真的发生,肯定有其原因,而且谁都无能为力,唯一办法就是熬着。作家六六说过,只要不死,我们一定可以翻身。木心说得好,劝这件事是没用的,下去吧,从没有万丈深渊,下去也是鹏程万里。

做女人该如何面对痛苦?作为普通人,背叛、无爱、贫穷被看得比天还大,这是普通人的痛苦;而事实上,一些高高在上的人,她们承担的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缅甸的女儿昂山素季,将军之后,洗手作羹汤相夫教子15年;中年之后,生命像过山车一样,为了国家理想,她默默而坚韧地忍受软禁,孤独22年,先生至死她都未能见其最后一面。

然而,在最寂寞的日子里,她没有忘记优雅:人们根据囚室里的琴声判断她还活着;最让我感动的是,经历那么多苦难后,她再度出现在世人面前,依然那么纤细,那么美。

即便我沉溺痛苦的时候,你也只看到我的云淡风轻。

Luna告诉过我,“很多男人遭遇一个大的打击,会一蹶不振。但女人,在被生命的巨大打击摧毁后,总能坚韧地站起来。因为男人的宿命只有两条:成为英雄,或者什么都不是。只有女人,可以像植物一样,在自然中生动地活着。这所有的复杂,才是完美。”

如何面对痛苦,是做女人的独立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在我看来,优秀的女人从来不是咄咄逼人的,她不会幼稚到觉得自己可以战胜一切痛苦。面对命运,她会认输;她安静、沉着,相信师法自然,顺应天命;于无声处听惊雷,用自己的方式看云起云落。

身为女人,应该为生命那么丰富而幸运。生命何其珍贵而短暂,把痛苦也当作一种体验,立体而生动地活着。

美国军方有个非常经典的概念叫VUCA: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其实这个概念,中国五千年前就有了,我们叫它——无常。

人生就像战场一样无常,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士兵还是将领,都不得不面对这四种状态。这四种状态构成的无常,李安把其理解为宿命;在无常面前,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也正因为如此,再伟大的一切都会归于平凡。

人生的挑战、痛苦和乐趣都来自这种无常属性,人生之所以被称为值得,就是因为我们曾经逾越过无数次的无常。生命的质量跟我们所经历的无常有关,而不是我们所谓的安逸和确定。

艺术、人生之所以觉得美,就是无常性和秩序感之间的平衡。只是,我们天然地面对无常的无能和经历过历练之后对无常的平常心,让这种美感的底色变得更有质感了而已。

我后来加了Luna的微信,有一天她在朋友圈写了一句话:“花开,人们爱它;花落,人们等它再来。枯荣自在,是做花的福气。”

我想,做人的福气,也无非如此了吧。无意义的存在感:别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那些太热闹而喧嚣的灵魂,终是过客,让你加倍体会到曲终人散的冷清。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永远都是少数,只有几个。

昨天接到姗姗电话,问我,你最近好吗?我开玩笑说,你去看我的朋友圈啊。她笑笑,我最近把朋友圈关闭了。

我暗暗吃了一惊,曾经的她,称得上“朋友圈集邮控”,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会拿出手机,打开朋友圈二维码,热情地说:“来来来,你扫我,还是我扫你?”

仔细问下来,她说是一件小事,给了她触动。

她们公司要做一个联谊会,她想到之前朋友圈新加的一个大佬,就热情地邀请人家,发了一堆资料过去。大概半小时后,她打开朋友圈,大佬没有回,她想,大佬都忙。那半天里,她不时掏出手机,盯着大佬的头像,希望能突然弹出对话。

到了晚上,她终于忍不住了,发自我介绍过去:你好,我是上次在Vicky生日会跟您喝过酒的姗姗……长长的自我介绍发过去,依然石沉大海。过了半小时,她再次发送表情的时候,对话框终于有反应了——“你跟对方不是好友,消息无法发送。”

这件事让姗姗想了很多,她告诉我,“一个人在你的朋友圈”,跟“你们是朋友”,是两码事。

朋友分两种,一种是完完全全的情感交汇,毫无利益瓜葛,这需要时间的积累,以及彼此的默契;还有一种,是你希望跟对方交换社会资源,实现共赢,这就是所谓的人脉,这建立在你们实力相当并认同对方价值观的基础上。那么,发出邀请前,请先确定:你的实力,配得上你的野心。

无论如何,交朋友,都不是扫一个二维码就可以完成的事。而朋友圈的拥挤,有时候只是凸显了我们的浮躁。

那种过于急切、把很多人请进生命的姿态,带着机械感、目的性,甚至轻佻,往往留不住任何人,反而把值得的人统统吓跑。

娜娜生意做得很大,满世界飞,也会出入不同圈层和场合,人脉很广。有一天,我们一起喝下午茶,我兴致勃勃地告诉她,你那个朋友,某某演员,我挺喜欢的,代我向她问好。

她淡淡地说,我和她已经不是朋友了,断掉联系了。我很惊讶:你们半年前还在一起旅行啊。她说,朋友介绍她们认识,演员很主动,一来二往,娜娜敞开心扉,告诉了她自己一路奋斗的不易、为事业失去的东西、她的光荣和遗憾……演员都表示了深深的理解,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娜娜一度感到如此幸运,到这个年龄,还可以遇到如此坦诚的关系。然后好景不长,某个深夜,娜娜接到演员气急败坏的电话:“我告诉你的事儿,你到底跟谁说了?”原来,演员过去的一段恋情被八卦记者翻了出来,敏感的她第一个就怀疑到了娜娜头上。

握着手机,娜娜一时语塞。她不善言辞,在激烈的问责中,她感到悲哀:自认为的了解,不过是一场误会。

往后的一个月,演员在不同社交场合对娜娜含沙射影。想到自己有那么多故事,在一个根本不知深浅的人手里,娜娜心惊胆战;一度,她连熟悉的老友都回避,对友情的信念都产生了怀疑。就这样揪心了整整半年,直到演员的绯闻彻底平息。

娜娜拉黑了演员,这是她长这么大做得最激烈的一件事;她心力交瘁。她告诉我,下决心拉黑演员的那个瞬间,她终于意识到——

成人的世界,了解一个人,成本有多么高;付出真心意味着怎样的风险,建立信任是多么困难;以及,认识一个错的人,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这个世界上,有一群人总是站在各个圈子的交集中央,是热点话题的对象,身边觥筹交错。对于他们,世界好像永不散场的酒会。

可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每个人心里,都藏着多少秘密,有多少企图,需要打起怎样的精神去应付。甚至,让关系变得多一点复杂,他们就要承受多一点潜在的伤害。那些表面的热闹,都是对他们的消耗。

让一个错的人轻易靠近你,你付出的代价有可能是,失去整个对的世界。

朋友圈还会有这样一种人,你在每个你跟她共同认识的人的更新状态下面,都可以看到她的点赞、评论和表情包——“哇,卢森堡去年我也去了,中心车站免税店的表很便宜哟。”“呀,换发型了,超美啊。”甚至一个爆款转帖,都能看到她在下面回复:“在这个观点上,我们是如此一致,太有缘了,珍惜。”

我常常在想,这个人的时间是哪儿来的?她没有需要专注处理的事,专注去爱的人,专注去享受的时光吗?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你若分配得广,必然不能分配得专。

歌手李健,至今用着诺基亚的单弦手机,只能接打电话,没有微博、微信、朋友圈,因此他能够花一下午看着妻子小贝壳整理茶室,轻含笑意地说:“咱们现在的状态打个成语,‘袖手旁观’。”

他也可以陪着小贝壳在果园浇水,告诉她:“与你在一起的日子才叫时光,否则只是时钟无意义的摇摆。”

演员黄磊,不拍戏的时候,就会回到郊区别墅,陪着孙莉和两个女儿,周末收拾家,做烘焙,去超市购物。

一年冬天,黄磊陪多多看了一下午雪人慢慢化掉。多多问,雪人明年还会记得路,来我家吗?黄磊没说话,但在后来一篇《你们不用成为少数,平凡就好》里写道:那个瞬间,一直感动着我,去做一个更加好的人。

微信朋友圈,就是我们各自交友方式的镜面,可我们的生命中,真的需要那么多人吗?

是为了刷存在感?甲壳虫的主唱约翰·列侬,有句著名的话:再多的粉丝,也不能填满入夜之后的双人床。

是为了让自己充实?阿桑唱着:孤单,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把太多人请进生命,若走不进内心,只会把生命搅扰得拥挤。那些太热闹而喧嚣的灵魂,终是过客,让你加倍体会到曲终人散的冷清。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永远都是少数,只有几个。

把更多时间留给他们吧,别让他们被怠慢,别让岁月成遗憾。这,就是我们可以保护的,最美好的奢侈。价值认知差:你无须把自己活成爆款不顾一切取悦这个社会、把自己活成爆款的故事,毫不励志,最后只会变成一部恐怖片。

周末,接到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的微信,问我近况。我说,就是好好做自己的公众号。

她说,哦,那不就是写写东西嘛,你擅长啊,分分钟的事儿。

我解释:不止于此。会接广告,也会推荐优品,所以需要去了解推广品是否真的有价值;研究优品的质量,比价,再亲身试用,是复合型工作。

她反问:那你还有时间好好写东西,以及为了写作而不断学习吗?我说,每周至少看三本书,还会从美剧里了解一下当下的价值观、新趋势云云。

她的语音回复立刻过来了:哎呀你还是个妈妈呀,葫芦还小啊,别为了自己的一点爱好一点野心,错过了孩子的最佳成长期……我默默放下手机,不想再继续解释。大家三观不一致,心态也不一样。

要是在以前,我会尽可能顺着她的话往下说:是呀,我每天保证陪伴孩子的时间,所以常常忙到半夜;保持自己的进步,跟上时代,长远来说,才对孩子最好……我可以用各种明示暗示,让她知道,我努力平衡生活,没有失职,从不懈怠,活得不错——但是,有必要吗?

真正懂得你的人,不需要你解释;一味按照自己的逻辑理解你的人,你解释了,也未必有意义。

曾经,我也是一个朋友圈热衷分子。我的手机里,有五六个修图软件。旅行的时候,我常常为了选一张角度最好的图,把图修得美美的,最好显示出当时的地址,以致朋友都走远了,我还立在原地,折腾半天。

曾经,我在朋友圈发表一些观点的时候,会字斟句酌,发出去了,突然意识到不够完整,或者有错别字,然后删掉、重新发。

说到底,曾经的我,就是那么在意他人对我的看法,在意外界对我的肯定,一点轻视、一点嘲讽、一点含沙射影,都会让我受到伤害。

我曾经那么想讨好外界。

这个感觉,特别像神剧《黑镜》的第三季第一集。在剧中,这个世界有一套互相“打分”的评分系统,每个人见面交流,都会给对方一个评分,从一星到五星。

女主角给别人看的照片,一定得选个漂亮的角度;哪怕蛋糕十分难吃,拍完照再吐掉;见到讨厌的同事,也要没话找话笑脸相迎,戴面具只为互刷高分。

为了住进梦寐以求的公寓,女主角需要在短时间内取得4.5的高分,她必须刷分,也就是需要得到大批量高分用户(上流社会人士)的五星赞。她不顾一切去参加某位上流闺蜜的婚礼,这个过程中,她倒霉地遭遇了航班取消、自驾车无油、蹭车被伤害,最后甚至被闺蜜放弃……分数“急转直下”。最后,无比压抑的她,走向了极端,释放了内心所有的黑暗力量,走向万劫不复。

急切、疯狂、不顾一切取悦这个社会,把自己活成爆款的故事,毫不励志,最后只会变成一部恐怖片。所有取悦,都是对自己的扭曲。取悦的假笑面具,戴得太久,会进入骨肉;再取下来,代价巨大。

我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白富美朋友。在微博时代,她没有微博,在微信时代,她不发朋友圈微信。在大家都要遗忘她的状态下,一天我们见面我才知道,她默默把家族生意做上市了,还不是新三板;已经生了一儿一女。那种家庭和睦才会滋养出的幸福和恬静,是装不出来的。

她说,我也不是刻意保持神秘,真正好友会常常相聚,自然也知道我的近况;不是很近的朋友,我也不需要她的点赞或者争议——“何必活给别人看?我知道自己过得怎样,就够了。”

作家王欣曾经说过一句话:已经幸福的人,早已经闭嘴。

不取悦,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是完全活在自己的专注里,外界影响不了她。这种状态,类似都市里的精神禅定。不取悦的感觉就是:世界是自己的,与外界无关。

我在后台,常常收到读者的抱怨:我为这个家做了那么多,付出了一切,但时间越久,越被认为是理所当然。这样的问题收到多了,我反而会想:我们有没有特别“圣母心”,一面抱怨男人不负责,另一面生怕做得有一丝一毫不完美,而被轻视。

我们下意识地用付出来取悦,换取他人的感激;我们用道德成本,换取自己的家庭地位——我付出越多,你越有愧疚感,我就越有价值,理直气壮需要你偿还。

可惜,取悦,从来无法换来尊重。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不放低姿态,就难以获取他人的认可;不付出虚伪的赞扬,就会被群体抛弃;不抱团取暖,就会处境孤独。但是,这是真的吗?

据我观察,真正自信的人,从来不卑不亢;宁愿沉默也不说假话的人,每一句话,才分外被尊重;拒绝无关人等进入生命的人,交往的圈子反而更精准,交流也更有质量。有时候,你的圈子大了,只是代表能交心的人少了。

取悦,从来无法带来真正的价值。

人生是一个先做加法,但最终要做减法的过程。我现在只在意:

身体健康。这是生活愉悦的最重要前提,自己的身体自己疼,这个权利谁都无法代替我行使。

家人。周国平说,当我们呼唤一个人为恋人,用的是激情;当我们呼唤他们为亲人,用的是全部人生经历。下辈子,不一定还有缘分成为亲人,这辈子,我要对他们尽量地好一点。

懂我的人。成人世界,遇到真诚,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奇;遇到懂得,着实可贵。

不取悦,是因为,开始重视自己的感受,明确自己的需求;是因为,真正开始读懂了自己。记住:过得好不好,只有自己心里清楚。所有需要你取悦的人,都不是真的爱你。心只有一颗,别太累;人只活一次,要学着为自己而活。

活到这个年龄,我已经不想再去取悦任何人了。Chapter02幸福认知力: 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是一种认知能力刺激、价值与角色:伴侣难觅,是因为你搞错了它们的关系大部分难觅伴侣的人,要不就是刚开始就追求角色的统一,要不就是在很久之后,不愿意放手最初的刺激。

芳芳,有房有车,高白美,年过35,待字闺中。天天央着让我们给她找对象,我们也在“卖男孩”的道路上一直加班加点,策马飞扬。她要求很具体:40以下,初婚,有房有车,身高一米八,最好是从事理科工作的,要会做饭。某日,我们终于网罗到基金男一枚,通过严格检测各项都达标,欢天喜地地送了过去,恨不得直接圆房。

次日问感觉如何,芳芳说:“感觉不错,人也温和……但还是算了。”我都要怒了,努力地用平静的口吻问:“为啥呀?”回答:“他有点喜欢抖脚。”

还有一对朋友,恋爱都谈了四年多,临到婚礼筹备阶段,分手了。我们一猜就中,果然是婚礼细节没有谈拢。女孩妈妈苦口婆心地说:“你现在想清楚了,你不是要一个婚礼,是要一种生活品质。最爱你的时候都没有卡地亚钻戒,该当女皇的时候都没当,一辈子的女仆一眼可见。”

一帮朋友没有一个能说出句反驳的话,女孩哭得伤心,我们面面相觑。

越了解世界,越懂得自己,要求越精确狭义;果酱面包和心灵鸡汤越来越难以平衡,承担的风险倒是越来越高;社会参与的建议越来越吵,选择越多却让人越无措。现代爱情,到底是让我们变得更加幸福,或是更加不幸?

这真是个值得想一想的问题。

悲观阵营的人认为,婚姻已经走向穷途末路,不断攀升的离婚率显示出道德败坏和责任感缺失;但乐观阵营的人持相反观点,离婚率攀升,恰好说明婚姻制度正在向更加尊重个体的方向发展,婚姻像上世纪那样饱受禁锢才是悲哀。

不管怎样,婚姻关系在今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不管娱乐节目如何风起云涌,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依然稳坐中国收视率的第一把交椅;电视剧充斥的主题关键词逃不开婆媳关系、老少恋、剩女、离婚;法制节目越来越倾向于家庭调解节目。

现代婚姻,人们对它寄予巨大的热情和期待,在一点挫折之后,产生的失望又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看过一篇美国婚姻发展史的文章,美国婚姻历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美国建国到1850年左右的“制度化婚姻”:个体农户是最普遍的家庭形式,人们对婚姻的主要需求围绕着“吃、住、免受暴力侵害”。

1850年以后,男性越来越多地出去打工,社会分工差别扩大,有了足够的基础和条件后,人们追求“友伴式婚姻”。

1965年左右到现在,婚姻的制度色彩在淡去,美国人日益重视婚姻中的“探索、尊重和个人成长”,婚姻进入“自我表达阶段”。

所以,当我们喊出“我不一定要结婚,但我要因为你,成为更好的人”这句话的时候,只是在走别人走过的老路。这没什么不好,但问题是,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一开始就认定的完美”,还是“携手探索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又激动人心的漫长一生”?

2015年的一部电影——《歌曲改变人生》(又叫《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讲述了女主人公格雷塔不顾一切跟着想成为摇滚巨星的男友来到纽约实现他们的梦,最终她被抛弃了。困顿中的格雷塔遇到潦倒的前金牌制作人丹,丹发掘了她的音乐才华,赋予这段岁月特别的意义。

电影结尾,格雷塔和丹并没有在一起,但这段旅程使得丹重新审视了婚姻的意义,并最终放下妻子多年前出轨的芥蒂。当我忍不住站在丹的视角把人生回看一遍的时候,难免几多唏嘘。

是什么使得他可以在一段有瑕疵的婚姻中,怀着隐忍坚持20年之久?面对诱惑,不以放纵解决问题?因为他懂得风情,更懂得爱。他很清楚,婚姻的真相是:进可解衣扣,退可懂人心。

我们不能只知道羡慕精英阶层表面上所拥有的更为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更要研究他们为家庭生活的传承保持的特质——愿意共同探讨和修正的意愿、韧性、等待的智慧,以及宽容。

芳芳还是频频相亲,继续总不如意,甚至开始觉得没有一个人能让她有继续聊下去的愿望。某日出门办事,外面突然大雨,遇到了很久之前的一个相亲男。

用她的原话描述,这个相亲男见完之后都想不起穿什么衣服,还谈什么心动?

彼此有些尴尬,但又不能不说话。哪儿也去不了,天色又晚,就钻进边上一家韩国烤肉店,边吃边随便聊。相亲男说起对她的印象不好,因为他讨厌优越感太强的女人;芳芳也不甘示弱,说没见过哪个男人第一次吃饭就要AA。

他们从坦白对对方的感受开始,聊到共同的海外求学经历,吐槽北京的雾霾以及逼婚的爸妈……玻璃窗上是白茫茫的雾气,他们一边假装大口喝酒(实际只是很小口地抿),一边谈着各自的得意失意……

闺蜜说,那天晚上,不仅对他刮目相看,甚至对自己之前相亲心态的反思,也渐渐深化而明确起来。

根据伯纳德·默斯坦的刺激——价值——角色理论,对于一个新伴侣,有三类关键要素影响着两性关系的发展:刺激、价值和角色。

最初遇见的时候,他们对彼此的吸引主要基于“刺激”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外表吸引力等明显的特征。

在“价值”阶段,吸引取决于思维和价值观上的相似,人们开始了解他们是否喜欢同样的饮食习惯、电影和度假方式,是否爱同样的品牌。

再往后,“角色”的兼容性变得重要,伴侣们最终会发现他们在为人父母、事业、居家等各项生活任务的基本方面是否一致。

很明显,大部分难觅伴侣的人经常把这三个阶段的要素混为一谈或者本末倒置:要不就是刚开始就追求角色的统一,要不就是在很久之后,不愿意放手最初的刺激。

人生苦短,在虚度30多年后,我越来越发现,多给对方一点机会,就是多给自己一点机会。对万事万物都保有某种宽容和松弛,才是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里,最好的治愈。

放下要求和戒备,只追求感情本身。我们罗列了太多的条件,说到底,也是要找到一个闭上眼依然清晰可见的人。

身体的、物质的,外在的、社会的——赤裸身体带来刺激快感,终比不上灵魂坦白时得到的精神高潮;白天你PO在微信里,给你带来三百个赞的钻戒,也比不上深夜你噩梦惊醒时拥抱你的双手。在婚姻里,能够随心所欲地描述内心感受,并能得到呼应,已经是最纯净又最丰富的回馈。

在要求他人之前,我们应该先要求自己;感情到底是伟大的成功,还是巨大的失望,不仅仅取决于对方,还取决于你在这段关系里有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付出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所有的路都是必经之路,而我走到今天,不是为了跟你走一段路,而是陪你走下去。所以,不用追求开端多美好——结局不潦倒,才是一种庆幸。善良经济学:用善来对抗婚姻中的“熵”任何一段亲密关系,有诞生之日,就有衰亡之时。如果用善意去对抗衰亡,我们就能获得正确的负熵流;如果用恶来面对,我们就是不断在封闭空间,提供熵增,加速这段关系的衰亡。

有一年,在去西宁出差的飞机上,我看完了贾樟柯电影《山河故人》的前半段。整个出差期间都念念不忘,回京的飞机上,看完了下半段。

专业影评人看到的是中国家庭变迁、时代隐喻,而我毛骨悚然,却只看到满屏写着:婚姻里,别作恶。

豆蔻年华,山西汾阳县城女孩涛,陷入了追逐金钱的商人张晋生和老实巴交的普通人梁建军的三角恋。最终涛选择了张晋生,晋生给她买了一只宠物狗,涛说:“听说狗可以活15年。”晋生意气风发地看着她:“那时候就是2014年,我们都40啦。”

电影第二个篇章,直接来到了2014年。晋生跟涛离异了,孩子归晋生所有。梁建军当了半辈子矿工,患上肺癌,落叶归根之际依然潦倒,医药费还是问涛借的。

这15年里,晋生跟涛之间发生了什么?电影没去解释,导演花了40分钟铺陈年轻人三角恋情的疯狂和执着,对人生真正惊心动魄的大事,却轻描淡写带过。我们只看到:在晋生跟涛七岁的儿子Dollar的相册里,晋生已成为上海投资圈的重要人物,出入上流社会;与年轻继母的视频中,Dollar被叮嘱:我们会送你去澳大利亚最好的寄宿学校,你要独立了;以及晋生对前妻涛的不耐烦,不尊重,对涛父亲过世的不闻不问——两人交流仅限于短信。

导演让我们去自己拼凑人生荒凉的真相——当年不顾一切的少年之爱是真的,如今不念糟糠一拍两散也是真的。

涛一直未嫁,安静度日。谁曾想到,这一生最后陪着她的,竟是当初的宠物狗。梁建军带着出人头地的怨愤离家,操劳半生,只剩一身病痛回来。

我想,涛和建军都输了吧。在市场经济大浪汹涌而来的时候,野心勃勃、最后坐拥小娇妻和财富的晋生,才是人生的赢家。以及,那个跟着晋生的,从小享受到了高度物质和文明,被爸爸取名为Dollar的孩子。

然后我们到了影片第三段。时间走到了2025年,在人生的下半场,晋生因为经济问题避难逃往澳大利亚,娇妻离开了他,他拉扯儿子长大,操劳得满头白发。儿子满口英语,衣食无忧,却对来处迷茫,对一切失去兴趣。

课堂上,张艾嘉饰演的老师米娅问:“Dollar,你的妈妈叫什么?”他说:“我没有父母,我是试管婴儿。”他爱上了跟自己妈妈差不多大的米娅,把初夜给了她。那个晚上,Dollar泣不成声,他告诉米娅:“七岁之后我来到澳大利亚,再也没见过妈妈,我只记得她叫涛,波浪的意思。”

那个瞬间,我感慨万分。Dollar拥抱的是米娅,还是千百次午夜梦回,对母爱疯狂的渴求和眷恋?

Dollar跟父亲晋生沟通都要带翻译,当他愤怒地喊:“我根本不是你的儿子,你的儿子是你的事业!”自认为一生成功的晋生,内心深处是否惊愕与凄凉?在一场失败的婚姻里,所有人都输了。有的人输得早一点,有的人输得晚一点,仅此而已。

张晋生,在我看来,是一个婚姻中的恶人。他的恶,不在于是否因为小三抛弃发妻,而在于,他从来没有真的尊重过婚姻——他只要满足自己,从没想过他人和责任。

他真的爱过涛,除了涛的美丽,更多是涛的单纯美好,给了他复杂世界里一丝新鲜和安慰。

但他只懂得爱是自我满足,从不曾想过,爱也是成全付出。在拍婚纱照的时候,他只顾着接电话:“哎呀,这电话是给我报喜的,煤矿每斤又涨了五毛钱。”

在离开了涛后,张晋生再无半点情面。涛父亲猝死,他不回来奔丧,儿子也是由空乘托管回来。在涛的家里,他放任儿子和继母亲密对话,视涛于无物。

在婚姻里不一定要家暴、出轨才叫恶。对他人的漠视,对责任的嘲笑,极度的自大,已经是恶。

费尽心思得到对方,得到后却从不好好珍惜,就是恶。

明知道对家人会造成伤害,却蝇营狗苟,毫无惧色,就是恶。

这些恶,最终会自然消散吗?不会。

如果有孩子,这些恶会影响到孩子对归属感的判断,这种绝望和叛逆,最终作用于亲子关系,可以让一个男人奋斗一生,最后内心老无所依。

就算没有孩子,这些恶让他在遭遇挫败的时候,会深深怀疑自己的价值——在影片最后,晋生在异国他乡垂垂老矣,满眼惶恐:“我有很多枪,但我没有一个敌人。”

我们见过很多自认为不幸的人,唾弃命运不公的人,总认为自己是被辜负的人。但后来,我们发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们因为自身不能觉察的恶,注定得不到幸福。

朋友A,总在怀疑老公出轨,不重视她。细问之下,她幽怨地倾诉,因为老公的忽视,在外面做咨询项目期间,早早跟一个男人发生了一夜情。她说:“还不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爱!”

朋友B,35岁不到,离了两次婚。他跟我抱怨女人的现实、没安全感和絮叨,然后又感慨,灵魂伴侣难寻,知音难觅。

我每次都想冷笑,难道一点点动心,加一张盖着钢戳的长期床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