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指南及优秀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02:01:42

点击下载

作者:高新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指南及优秀实践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指南及优秀实践试读:

内容简介

本书解析了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内容需求、建设模式和优秀实践,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发展趋势,提出了“五纵四横”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框架;第二部分从战略规划、顶层设计、行动计划、实施管理、可持续运营、绩效评价等方面提出智慧城市整体的建设方法;第三部分是分领域建设指南,在市民服务、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领域提出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策略与行动;第四部分是基于实地考察的成果,总结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若干实践案例。

本书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和关键要素研究的理论成果,有理论、有实践,有视野、有深度,是一本智慧城市指南类典籍,适合地方城市领导、智慧城市厂商及各相关人员阅读。序一智慧城市建设者需要智慧

自2008年以来,国内建设智慧城市受到高度关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迄今仍有不少迷惘。许多城市和企业领导人经常都会问“到底什么是智慧城市?”“怎样才算是智慧城市?”“应该怎么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属于信息化的范畴,还是城镇化的范畴?”“智慧城市建设的效果为什么不明显?”……对于这些问题,我最开始也没有很明确的答案。

既然有未解的问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就把智慧城市列为了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指定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和我两人牵头,于2012年成立了一个智慧城市课题组,由神州数码智慧城市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卫生部信息中心、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形成一个跨领域的研究团队,试图集合领域专家的力量,共同探讨智慧城市这一全新的概念。

课题组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我们走访了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更调研了国内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众多城市和园区,组织了多次的头脑风暴和专家评审。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这本《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指南及优秀实践》。本书是众多专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政府认识智慧城市、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有参考意义,也将成为能够连接起有志于建设智慧城市的领导人、企业和专家的一个交流平台。

智慧城市的出现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当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互联网化的时代,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智能化成为时代的特征。城市作为人类和文明的重要载体,也在发生变革。这个变革,就是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就是智慧城市!

本书首先从智慧城市的起源谈起,评述了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驱动力和挑战,明确了智慧城市的内涵解释和战略框架,并基于此给出了一套方法论来指导具体实践。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无战略,不发展”,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也是如此。“城市发展”能够在信息时代聚集更多的数据资源、智力资源,需要明确的战略、强有力的执行和可持续的运营,这个过程需要城市各个利益相关方从上至下共同参与、协同推进。

在总体的建设指南指导下,对于智慧城市各个重点的领域,也该有其不同的目标、策略和切入点,为此,课题组各个参与单位分别在专业的领域给出了意见和指导,包括市民服务、教育、医疗、交通、能源、水资源、政府大数据、政府决策、信息基础几个方面,供读者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参考。

课题研究始于智慧城市理念刚刚兴起时,通过近五年的追踪研究,课题组不仅提出了明确的战略框架和建设指南,也精选出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实施案例,35个典型案例覆盖了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先进国家和地区,更推荐了值得国内城市和园区重点借鉴的优秀案例。例如,上海的智慧交通系统通过系统和数据的真正融合,实现了大交通领域的科学决策。又如,本溪这个东北的资源型小城市,通过城市级运行管理平台的打造,迈出了转型发展的艰难一步。还有北京中关村,作为国内创新创业的高地,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智慧中关村”从E-Park到I-Park的跨越,并打造了国内第一个网上会客厅,打造了服务于企业创新创业服务的生态系统。

过去五年中,智慧城市这一理念早已从寂寂无名演变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共识。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已经由少数的先导城市扩展到数百个大中小城市,参与企业已经由IT企业扩展到互联网企业、房地产商、文化创意企业等诸多行业,各家各派众说纷纭。飞快演变的世界总是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惊喜,现在适用的知识不一定会长期有效,我们也期望能够通过实践,将本书的内容不断升级更新,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的智慧城市。高新民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16年1月序二智慧城市,我的中国梦

智慧城市这系列课题是2012年受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委托,由我和高新民同志一起开展的。当时,智慧城市作为一个信息化项目,在“十二五”规划制定过程中受到了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的高度重视,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有关部委也都开始了智慧城市的试验工作,但大家对于智慧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基于此,作为国家级顶级信息化智库,专家委认为有必要厘清智慧城市的总体概念,以利于建立共同的语言环境和平台,统一大家的认识,来指导后续的规划工作。

我之所以参与这个项目,跟神州数码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实践有密切的关系。在接受这项任务之前,神州数码在中国电子政务解决方案市场的占有率连续十年第一。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确实面临着如何把政府服务向市民和企业推广的问题,面临着如何进行政府内部的数据共享问题,面临着如何建立企业信用评级的问题,面临着如何管理税源以保证政府财政收入的问题,面临着如何在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产事故频发等城市病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看到了一些利用政府的数据服务于百姓的案例。基于这样的背景,我欣然接受了专家委的委托,和高新民同志一起主持了这样的一个课题。三年研究工作收获很多,尤其要感谢高主任作为国内互联网领域权威专家,以其对互联网的深刻理解和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课题的调研工作给予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在调研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智慧城市实际上是和互联网密切相关的。2015年的乌镇国际互联网大会上,习主席关于网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论述,实际上就是对我们这项工作的一个高屋建瓴的总结,与我们调研工作的结论是一致的。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和传统的物理世界不同,是一个网络化、虚拟化的世界。而智慧城市,是和这个新的世界紧密相关的,是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融合、发展和相互作用。在物理空间里面,我们看起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将通过网络空间的技术得到创造性解决。所谓智慧城市,就是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所形成的对现实空间的反映,通过不断的优化和管理,用网络空间来解决物理空间的问题。如何利用网络空间来发展我们的社会和文明,是智慧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从2012年开始,神州数码在不断地推动智慧城市的实践工作,我们在全国20余个城市搭建了“一中心三平台”,分别是城市网域数据管理中心,以及市民融合服务平台、企业融合服务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此外,我们还同100多个城市进行了交流,在多年实践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智慧城市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在现实意义上,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这四个现代化是习主席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点方向。而智慧城市是与四个现代化紧密结合的。其中,信息化发挥的是核心促进作用。

农业现代化如果没有信息化的介入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农民收入,以及提升农业的生产管理水平。要提高农民收入,需要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品牌化,这样才能根本地解决农产品的价值问题。借助于物联网、大数据,通过溯源的方式,满足社会消费群体对环保、绿色、有机的需求,才能带来高效益。这是提高农产品价值的必由之路。同时,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充分市场化,也是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收入跟上整个社会发展同步的必要条件。这两个农业现代化的重点过程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当然,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信息化。

在工业化方面,国务院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也是将信息化或者互联网的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符合全球的发展方向。中国要想在工业发展上不落伍,取得大成就,就必须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进行更紧密的结合,也就是多年来工信部提出的两化融合不断升级的过程。

在城镇化方面,中国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大城市人口高度聚集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另一个是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问题。现在中国还有接近一半的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中的一半再转移到城市是可以预见的。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必然要求更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这两个问题也需要用互联网和信息化的技术来解决。大城市的人口之所以过于集中,是因为大城市具有很多优势资源,比如教育质量、医疗质量、就业优势等。如果我们通过互联网让这些资源更加均等化,让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没有太大差距,人口自然而然就会分散。同时,中心城市也应当通过一系列方式,特别是信息化的方式来缓解中心城市本身的城市病问题。

总之,新四化的核心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改善或改变各个产业的发展。在做智慧城市的过程当中,我本人对于城市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城市的建设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体现,从5000多年前第一座城市建立之后,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智慧城市,则是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信息文明的产物,或者说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文明的标志。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智慧城市既是一个发展目标,也是一个发展过程。而由于中国的城市化是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上快速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同美国、欧洲及亚洲的一些先进国家比较,发展路径都大不相同,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美国的情况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大社会小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智慧城市主要以创新为目标,通过创新不断优化社会资源的分布,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或创造新的供给,不断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的需求。反观欧洲,它是一个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区域,没有形成美国那样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欧盟所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但欧盟抓住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因此,他们把智慧城市和绿色环保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规划,形成了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的格局。亚洲到目前为止,除新加坡外的其他国家还都是尝试通过城市试点来做智慧城市的工作。而新加坡本身是一个城市国家,所以相对走在了前面。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新加坡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社会或者说企业参与得不够,因此互联网程度并不高,还没有达到有特色、扩散能力强的状态。

中国和这些国家都不一样。在课题调研的过程中,有一个小故事让我感受特别深。大家都知道,当时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专家在建国后的北京市规划中希望以公主坟为中心建立新的北京城,流行的说法是中央没同意这个方案,而是继续在老北京城的基础上建设。而实际上,一位对当时情况有研究的领导告诉我,并不是当时中央决定不要在公主坟建立新的北京城市中心,而是由于我们当时的经济能力不行,没有条件在那里建一个新的中心。所以我们看到尽管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科学院等单位都处于三里河地区,但经济条件仍然不得不迫使我们退回来,继续以府右街为中心,形成了中央政府的办公所在地。这样自然就使得很多机构也围绕此来建设。

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因素使得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实现理想。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条件确实非常差,那时候建设一个新城是非常困难的。而现在,我们看到最新的北京城市规划,通州副中心即将建立,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和北京市的一个大举措,这可能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我们现在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建设一个新的副中心,这个新的城区,也可能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智慧城市的标杆。

另一方面,中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发展也不尽相同。在本溪这个东北地区的中等偏小的城市里,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它的智慧城市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苏州的常熟、张家港等县级市,其活跃的经济为智慧城市的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沿海的佛山、福州等地,我们率先进行了智慧城市的试点,这些地方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能够在这些地方进行大胆的尝试,是和当地领导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他们的执政理念密切相关的。这些城市的领导具有创新型的思维,使得我们的智慧城市工作在这些城市中发展得如火如荼。我们在和地方政府一起,探索如何通过创新的应用,让智慧城市给当地的市民服务、产业发展带来更积极的作用。

从长远意义上,智慧城市的发展也会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大的意义,这与互联网技术的未来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互联网可以分成浅网和深网。浅网是基于消息层面的网络环境,没有脱开媒体特征,不管是搜索、社交平台,还是网站,都是基于消息层面的浅网应用。而深网则是数据和工作流层面的网络环境,互联网要改变社会,就必须要让深网技术与交易、服务,乃至生产、生活的过程紧密结合。我们常常谈论的大数据技术其实包含两个方面,除基于浅网的数据采集之外,基于深网的数据采集和数据画像技术将是未来互联网发展非常重要的方向。这又回到习主席讲的网域空间概念,也就是说,网域空间必然向深网领域发展,而深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还都只是刚刚开始。

因此,中国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能够不断发展独创的、自主可控的互联网技术,使得我们不仅仅是移植国外的模式和技术,而是能够创造出基于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的独特技术,是智慧城市长远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方向的成功将让中国不仅成为互联网大国,还能成为互联网强国。当然,如何走到那里,互联网和智慧城市究竟该如何起步,我们结合实践和调研,在本书中给出了一些建议,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我们希望在国务院一系列文件发布之后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精神的指引下,中国的智慧城市在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为中国的“两个一百年”、中国梦作出贡献,也为人类信息文明的发展作出我们中国人应有的贡献。郭为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16年1月第一部分如何理解智慧城市第1章智慧城市大趋势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也是人口最集聚、基础设施最完善、经济贡献水平最高的地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1]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美国,80%的人口集聚在仅占全国总面积的3%的城市内。在日本,东京及其周边地区人口高达3600万,是世界[2]生产效率最高的地区。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按照现有城镇人口每年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再过15~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国际平均水平。城市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人口、产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挑战。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正在迈向一个全面数据化、知识化、智能化、网络化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行为方式、社会的组织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产品形式,互联网成为信息交流和商品交换的重要方式。智慧城市在此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全面融合了城市各个主体的需求,推动城市向更加具有创新性和生命力的方向发展。1.1 智慧城市的起源和发展[3]

2006年6月,新加坡推出为期十年的“智慧国2015”规划(“intelligent Nation 2015”,简称“iN2015”),旨在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以信息技术驱动的智能化国度和全球化都市。该规划根据新加坡自身信息基础与未来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构建了四大战略板块,核心是利用信息与网络技术对主要经济领域、政府部门乃至整个社会进行改造,改变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与交流的方式,使新加坡在全球化的环境中更具竞争力。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开始有意识、系统化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由此起源。

与此同时,智能城市、低碳城市、未来城市等概念不断被提出,北美、欧洲、亚太等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开始了智慧城市建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提出“国家宽带计划”和“智慧地球”目标,奥巴马政府将其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举措,更视为“重塑国家竞争力”的新战略。2015年9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布《智慧城市行动倡议》,首次将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0年,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未来十年欧盟经济发展计划,即“欧盟2020战略”,明确提出要走“智慧增长、包容增长、可持续增长”道路。2013年,欧盟发布《欧洲智慧城市与社区创新合作伙伴计划战略实施计划》,提出重点领域战略框架。中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也纷纷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4]

据台湾产业情报研究所2013年的研究统计,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有1 000余个(其中中国就有300余个),并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智慧城市的建设呈现加速扩大的趋势。1.2 国外智慧城市现状

目前,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众多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虽然不同城市的重点有所差异,但主要包括四大目标:一是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就业;二是提高人口素质,提升生活品质;三是增强城市运行管理能力;四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些目标主要与人的生活和发展相关,落脚点在于实现人、城市和自然的均衡发展。

总体来说,国际上关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多呈现出“点状创新”的特征,通常会选择一个较小的范围或者某个特定领域进行试验性的探索,并基于实践结果进行筛选和推广。

此外,由于各个国家和城市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同,智慧城市建设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一)欧盟: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目标建设智慧城市

欧洲有8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50%的二氧化碳由城市产生,70%的能源被城市消耗,城市减排成为欧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5]在。因此,欧盟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围绕实现“20/20/20”目标而展开。[6]

欧盟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来自不同系统的人群,充分利用流动的能源、物资、服务和资金,并与这些要素进行积极的互动,共同催化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包容适应的社会和高品质的生活;同时,这些流动性和互动性要满足社会及经济需要,并且融合在一个民主透明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过程中,最终通过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及服务的战略性应用,使城市变得更加智慧。

欧盟的智慧城市建设以绿色低碳为主题,聚焦在能源、交通和通信三个大的领域,通过搭建利益相关方平台、大力推广开放数据等举措,进行了大量智慧城市实践。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是欧洲智慧城市的优秀代表,很多智慧元素已经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能源领域,大力推行垃圾焚烧发电和供暖,通过严格的垃圾分类、闭环的操作流程,实现生产过程零排放,产出电力、热力及建筑材料,并实现营利;在交通领域,几十年以来一直倡导慢行交通,目前每人平均拥有1.2辆自行车,配合智慧公交系统,极大减少了交通拥堵和碳排放。近年来,积极扶持电动汽车共享服务产业的发展,只要办理相关手续,人们可以方便地在手机上查询离自己最近的电动汽车位置,自己驾驶到目的地后停车即可离开,大大提升了人们使用共享汽车的便捷性,有效减少了汽车的购买和空置。(二)亚洲:重视产业转型,政企合作塑造城市竞争力

亚洲国家建设智慧城市侧重于产业带动,通过政府和企业深度合作,发动市场力量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智慧化程度,同时实现对信息技术产业的促进和扶持,进一步带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技术实力,提升创新能力。

韩国的U-Korea计划注重通信基础网络环境打造,以松岛市为代表,当地政府积极打造超一流的智慧城市硬件环境,吸引科技、媒体、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入驻,开创韩国城市及产业发展新模式。

新加坡是亚洲智慧城市建设的标杆城市。在iN2015总体规划中,提出要成为以资讯通信为驱动的智慧国度与全球都市,明确ICT产业为国家发展的经济基石,提出打造下一代国家宽带互联网、增加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培育ICT产业人才等措施。目前,新加坡已经拥有世界级的信息基础设施,最高网速达1Gbps,城市Wi-Fi热点超过7 500个,免费时间延长至2017年。更为关键的是,新加坡认为智慧城市的长远裨益是要通过信息化实现关键经济社会领域的转型,通过对制造与物流、金融、教育等13个关键领域进行细致规划并严格执行,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海关贸易方面,通过TradeXchange系统应用,节省了50%的进出口交易许可准备时间和90%的海运货物保险申请等待时间;通过建筑审批管理,每年为建筑业节约1.6亿新元的成本。由于一系列智慧项目的成功实施,新加坡大大提升了国家竞争力,连续被世界银行评为全球最佳经商地。(三)美国:突出基础设施与国家优先领域,公私合作建设智慧城市

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美国联邦政府提出“国家宽带计划”和“智慧地球”目标,认为其是重塑国家竞争力的新战略。六年间,政府以地区为单位与社区充分合作,在投资基础设施、提供开放的技术类岗位、支持社区监管等方面应对了许多挑战。为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以上工作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社区领袖、数据科学家、技术人员、企业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建“智慧城市”,解决更多社区的共性需求。

2015年9月14日,奥巴马政府正式发布了一项新的智慧城市行动倡议,将投入超过1.6亿美元进行联邦研究,并撬动超过25项以上的新技术合作,帮助社区解决减少交通拥堵、打击犯罪、促进经济增长、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城市服务质量等关键挑战。行动倡议提出了四个关键战略:①推广物联网和智能应用。②助推民间科技运动,鼓励跨城市的合作。③利用联邦政府现有的政策和资源,重新组合并聚焦智慧城市。④促进国际合作,特别是亚洲和非洲这两个提供未来全球城市化90%以上增长空间的大洲。同时,明确了对应的财政计划。此外,联邦政府还将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和技术院、国土安全部、国家运输部、国家能源部、国家商务部经济发展局、国家环保部、美国社会统计局,以及23所全美顶尖院校,纽约、芝加哥和一部分协会组织及企业,共同投资这1.6亿美元资金,以及大量的科研、人力和非现金资源。1.3 我国智慧城市现状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势头迅猛,各地方建设积极,中央部委高度重视。截至2015年4月,住建部确定的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经达到331个(含290个城市试点和41个专项试点,其中2014年度试点由住建部和科技部共同确定),覆盖了所有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市,以及47%的县级市。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宁波等先行城市不但已正式发布智慧城市相关规划或行动计划,并已结束了首期规划,产出了一些建设成果。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住建部等多个部委先后发布文件、制定标准、设立试点,积极指导全国智慧城市建设。

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加快绿色城市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并指明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包括信息网络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管理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精细化。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和完善政府引导,统筹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有效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居民幸福感受,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同时,智慧城市的产业的参与度不断提升。众多大中小型企业纷纷进入智慧城市行业,企图分享发展红利。产业界的格局从以IT企业为主逐渐发展到IT、互联网、房地产、通信、安保、医疗、教育等多行业企业共同发展。根据参与细分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智慧城市产业的相关企业分为如下几类。

一是综合性解决方案提供商,通常由传统IT厂商转型而来,其优势包括技术力量雄厚、项目经验丰富,并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这类企业在智慧城市概念提出前期即从事智慧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能够提供从战略规划、顶层设计、解决方案、平台建设及运营等全方位的服务。

二是房地产企业,其优势是资金力量雄厚、政企合作深入,可以获得大量的土地和政策资源。房地产企业进入智慧城市领域通常以科技地产、智慧园区等概念为切入点,将物联网、智慧基础设施等纳入地产项目的规划,为智慧城市提供基础设施。

三是互联网企业,其优势是技术力量雄厚、用户数量大。这类企业在智慧城市领域以O2O为主要模式,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城市服务推送给终端用户,打通“最后一公里”。

四是专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包括基础的通信运营商及交通、医疗、安防、教育、城市管理等各细分行业的专业企业,其优势在于专业影响力强,传统业务优势突出。这类企业从自身传统业务出发,提供智慧城市单个领域的解决方案,多同综合性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随着产业界的全面参与,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并已取得进展。

北京市2012年发布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经过两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智能技术和城市基础设施融合方面,实现了200万户智能电表的改造,建成了全市统一的政务物联专网,并将水环境实时监测数据向社会公布;在开放数据方面,在全国率先建设了市级开放数据门户网站:北京市政务数据资源网(www.bjdata.gov.cn),将多个政府部门数据向社会开放,并与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合作,通过社会力量为市民提供更多服务,同时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推进,北京更加聚焦创业创新,以拥有高度资源聚集的中关村科技园为载体,建设覆盖京津冀的专门服务于创新创业的全要素公共服务平台“网上会客厅”,为中小企业、创业企业提供孵化支持。在民生服务方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民办公助”等模式,首次公开招标授权社会机构将北京奥运会前上线的“北京网”进行了升级改造,将全面聚合政府服务资源、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和商业便民服务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移动化的系列主题融合服务。

上海市更加重视规划布局,2013年发布了国内第一个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站址布局专项规划,将站址布局规划和整个城市空间规划加以衔接;在企业服务方面,上线了“上海法人一证通”平台,截至2014年10月,已有77万家单位持有有效一证通95万张,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企业免费提供服务,大大节约了企业成本。在市民服务方面,搭建电子账单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广大市民围绕绿色生活,用电子账单替代纸质账单,截至2015年12月,已有210万人申请了319万份电子账单,促进了低碳环保社会环境的形成。

广州市以电子政务为出发点,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建设了网上办事大厅,通过统一的入口集中了社保、医保、公安、交通、公积金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18项公共服务。目前上线的全部服务都可以直接在线办理,挂号平台、住房业务、婚姻业务等服务实现了在线预约取号,意味着办事人可以少跑腿,这被认为是最接地气的突破,也是业务流程的重大优化。

深圳市从“交通空间决定城市布局、交通速度影响城市效率、交通服务关乎生活品质”的理念出发,以智能交通作为引领,跨部门整合交委、交警、海陆空运输、城市规划等各类信息,改进交通资源空间布局,完善市民出行服务,支持政府科学决策,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方面有了新思路。

武汉市秉承“服务、高效、规范”的城市管理理念,建设“武汉市民之家”(武汉市政务服务中心),提供行政服务、展示城市未来、接受人民监督,目前有66家单位进驻,设立318个受理窗口,集中办理426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其信息系统建设基于数据整合理念,采用云服务技术,构建了全市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平台,真正实现行政审批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

银川市以行政审批改革为契机,建设智慧政务一站式审批,政务类150多件事项的办理时限由法定的4 080个工作日减少到880个工作日,减幅达79%,审批效率平均提高75%。如企业注册的“三证一章”,由原来5个部门5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办理,终结了群众“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多头跑路”的历史,老百姓到市民大厅就可以“推开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

本溪市以“城市基础,绿色集约”为特色,通过把分散的资源、组织、信息、服务整合到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形成了城市扁平化决策系统。截至2015年9月,已有24个委办局的基础和业务数据整合到该系统中,实现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集约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

张家港市从“智慧城市以人为本、服务一生”的理念出发,建立融合型服务平台,整合了该市31个政府机关和公共服务部门的400多项服务内容和相关信息资源,通过电脑、手机、热线、社区服务站等多种渠道,为市民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服务,同时市民还可通过“我的声音”功能模块,向政府部门进行政策咨询、提出建议和投诉,与政府充分互动。1.4 主要驱动力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内生动力逐渐增强,成为驱动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力量。

从当前现实看,智慧城市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类问题的需要。特别是应对“大城市病”挑战的需要。近代城市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范围内人口的集聚和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以及能源短缺、资源(土地、水)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大城市在这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城市管理者需要找到一种合理、可持续的途径解决这些问题。

从长远发展看,智慧城市是培育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需要。随着城市间竞争不断加剧,各个城市都希望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区域的综合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提高生活品质。同时,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相融合,加速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对新兴产业、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从历史机遇看,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的需要。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使得更实时的感知、更泛在的互联、更智能的分析成为可能,使得城市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的根本需求,同时也为城市管理中日趋复杂的问题提供了更高效的解决手段,而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也在颠覆传统产业的同时释放出巨大的商业价值。1.5 面临挑战

智慧城市在我国的发展总体开局良好,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1.各部委积极推动,但部委间协调工作模式尚在摸索

近年来,国家各个部委都在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工作,极大激发了全国各个城市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情。但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各自从部门角度出发,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意见、指标体系和试点示范城市。如科技部于2012年发布了《智慧城市技术白皮书》,并于2013年10月和国家标准委共同确定了为期3年的20个智慧城市试点,将组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与各试点城市对接;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先后批准了四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正在组织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全国试点工作。各个部委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标准和政策意见各有侧重,对地方政府开展工作虽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但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2014年8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由发改委牵头成立智慧城市工作协调小组,但由于成立时间较晚,许多需要落实的工作还没有找到操作性强的机制予以推进,部际协调工作模式尚在进一步探索中。

2.各地政府热情较高,有不少有益探索,但存在认识误区

智慧城市建设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地方政府领导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建设的思路和方向。很多城市的领导干部对智慧城市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将信息技术与城市需求紧密结合,逐步构建起基于信息化的城市竞争优势。但同时,有些城市对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主要有三个误区。

一是有些地方领导缺乏关注,思路较为传统。认为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智慧城市建设为时尚早,继续沿着传统城市化思维模式,在经济发展上习惯采用投资拉动、资源消耗的传统模式,在城市管理上依靠扩充机构、增加财政投入的传统手段,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很少有创新的思路和作为。

二是有些地方领导单纯重视招商,方向偏颇。一些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仅仅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盲目建设物联网产业园、软件产业园、云计算产业园,很多园区定位不清,将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变相发展为房地产业,园区空壳化现象严重,造成大量土地和资金的浪费。

三是有些地方领导短期预期过高,价值认知不足。智慧城市建设见效益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周期,价值更多体现在对整个城市的正向外部性上,对比直接投资收益来看,更加隐性和难以衡量。而一些领导者往往希望快速见到经济效益,带动当地GDP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忽视良好的环境对当地创新的巨大价值,不利于智慧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

3.很多城市完成了规划,但缺少可操作的顶层设计

国内外实践证明,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促进跨部门业务协同,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成功要素,也是难点所在。在现行体制下,做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必要路径和有效手段。目前多数的智慧城市建设处于“有规划、无设计”的状态,由于缺少顶层设计,信息资源共享无依据,部门之间协同配合困难。很多城市依然以满足单个部门的管理需求为主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没有形成响应市民和企业需求的有效机制。不少城市重视安装各类传感器,但对信息利用不足,又缺乏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的机制。例如,我国各城市监控摄像头安装数量惊人,一个市少则二三十万个,多则七八十万个,但多数城市视频监控系统都不能共享,不仅重复投资严重,而且无法有效利用信息,联动和协同处理事件。

此外,由于智慧城市建设面广、投资规模大,传统的政府自建自营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需求。例如,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大多数城市缺乏市场化运营的意识和手段,导致政府提供的服务与商业服务的差距越来越大,先进的服务理念难以推广;在政务云计算、行政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大多数城市尚未建立完善的政策机制,缺乏有效的扶持措施,存在购买目录不明晰、买卖双方权责不清等问题,难以调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因此在不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个别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可以通过企业建设运营、政府购买服务实现效率提升。

4.很多城市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但缺乏适当的推进方法

智慧城市建设为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造出巨大需求,为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目前存在两种不良趋势,严重影响产业带动的效果。

一是新产业市场呈现“微分化”。具体表现是整体市场被分割成很多微小的份额,存在大量分散且规模较小的公司,竞争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许多城市的市场开放不够,地方保护倾向普遍。如外地IT企业想承建智慧城市类项目,当地政府往往提出投资落地的要求,加之政府项目的决策周期长,导致企业无法快速覆盖市场、积累案例。很多城市正依靠众多的小型本地企业进行“定制开发”式的智慧城市建设,不利于形成规模产业集群。

二是“重硬件,轻应用”重演。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云计算中心和超级计算中心,重视硬件建设,忽视应用需求分析。往往在需求不清或不足的情况下,上了硬件设施,结果只是带动了设备和软件的销售,而不少设施利用率却很低,造成新一轮投资浪费。据工信部统计,2011年至2013年上半年,全国规划建设数据中心255个,总设计服务器规模约728万台,实际投产约57万台,仅占设计规模的7.8%,其中超大型数据中心投产率仅为1.8%。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引导地方科学合理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2014年8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从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切实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力度、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着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完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几个方面,对智慧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2]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刘润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3]http://www.ida.gov.sg/Infocomm-Landscape/iN2015-Masterplan

[4]www.teema.org.tw/upload/ciaupload/2013.07.doc

[5]2008年提出,计划在2020年之前,实现欧盟范围内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20%、可再生能源的份额提高至20%、能源利用率提高20%

[6]《欧洲创新伙伴关系-智慧城市和社区战略执行计划》http://ec.europa.eu/eip/smartcities/files/sip_final_en.pdf第2章何为智慧城市2.1 智慧城市内涵

智慧城市既是信息时代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又是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新模式,是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从发展目标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要实现创新、宜居宜业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从发展模式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依靠市民、企业、政府的多方参与,实现城市资源配置的优化,提升经济社会运行的效果和效率。

智慧城市在本质上是一种对城市的重构,这种重构改变了传统的以资源投入为主、强调发展速度和数量的方式,而是以资源配置为主、强调供需匹配和发展质量。一方面是对现有资源的科学配置,提升整体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是对创新环境的培育营造,提升未来发展潜力。

智慧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基于城市现有基础,利用现代化手段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并不存在一个终极的智慧状态,或者达到某些指标就是智慧城市,随着技术进步和认识提升,智慧城市会不断丰富其内涵。因此,智慧城市更加贴切的理解应当是“Smarter City”——一个更加智慧的城市,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手段,使城市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发展与环境更加平衡,使发展成果能够惠及更多的人的城市。2.2 多维视角

1.目标维度

智慧城市代表着现代城市的未来蓝图。一个智慧的城市,即拥有智慧的产业经济、智慧的市民服务、智慧的城市运行和智慧的政府治理,意味着城市将更加追求创新和低碳的发展模式,更加了解并满足市民需求,拥有更加高效和友好的城市环境,更加公平和科学的政府治理能力(见图2-1)。图2-1 从目标维度看智慧城市

2.机制维度

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城市的作用机制大体可以分为6种(见图2-2):一是效率提升,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工作自动化、联系泛在化、流程网络化、分析智能化,大大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二是供需匹配,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供应和需求间更广泛、更实时、更准确的匹配,并能够以需求定供给,大大减少浪费;三是协同运作,信息技术能够实现跨时间、跨组织、跨地域的人员和组织协同,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四是服务融合,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服务的渠道融合、信息融合、内容融合和流程融合,实现面向服务对象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的服务;五是开放创新,涵盖对概念、技术、应用、生产、扩散和商业模式等各个方面的创造,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六是资源配置,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城市可以在运行管理中实时调配资源,满足各种应急处理的需求,并可通过数据分析,为城市长远发展提出资源配置建议。图2-2 从机制维度看智慧城市

3.技术维度

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见图2-3)。物联网的核心功能是实现信息的实时感知和传输,构建城市综合管理的数据基础;云计算的核心功能是实现信息基础集约化,以物理基础集中化为载体,逐步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集中;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人、物、网络之间更泛在的互联,催生出许多新的应用模式,能够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大数据作为一种信息资产,通过有效的处理,能够实现更智能的分析,全面提升决策、管理的效率。图2-3 从技术维度看智慧城市2.3 价值体现

信息作为一种资产,是信息文明时代的核心资源。如何开发并利用信息资源,将决定城市未来的主要生产力。而数据的产生、采集、汇聚、提炼、消费过程,就是信息资产实现不断增值的过程。对于智慧城市这个跨领域、跨阶段的复杂巨系统而言,这个价值体现在三个层次(见图2-4)。图2-4 智慧城市的价值

直接价值:即项目给参与方带来的直接效益。如智能交通中的信号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周边路段车流量,自动调解红绿灯信号,减少交通等待时间;电子警察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违章抓拍,减少车辆违章;交通诱导系统可以对重点路段进行实况播报,提供最优路线引导。直接价值的成效短期可见,容易被人们感受到。

系统价值:即规模和范围经济,通过信息整合和跨部门协作,实现多领域多系统的协同效应,带来城市整体的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达到“1+1>2”的效果。比如将综合应急系统、天气预测系统、地下管网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安全监控系统、智慧医疗系统等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就能够提前对灾害进行预判和预警,及时调度资源进行处理,大大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系统价值往往需要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及跨部门合作方可形成,体现价值的周期较长。

社会价值:即智慧城市的正外部性,由于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带来环境质量改善、人居品质提升、经济活力激增和创业机会增加,这些收益体现为城市整体的优化,为整个城市、所有企业及市民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如交通拥堵的改善,可以节约通勤的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改善大气污染,从而带来生活品质的提升,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产业落地,增加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但社会价值的受益方较分散,显现价值的周期长,方式更为隐性。2.4 核心特征

智慧城市不是现有城市发展模式的数字化,而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和重构,是新型的城市信息化,具有如下几个核心特征。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的首要特征,强调城市要从以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把人的需求和发展放到首要位置,着力突出市民在智慧城市中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政策的设计还是公共服务的供给,都要响应公众诉求,满足民生需求,把提升公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放在首位,使市民的合理意愿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

韩国的“民愿网”、新加坡的“e-Citizen”都是政府主动按照市民需求来提供整合服务的典范;我国北京、广州、佛山、福州、张家港等城市开通了市民主页,提供以市民为中心的整合型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及增值服务,不仅落实了“便民、利民、惠民”的执政理念,而且成为政民良性互动、共同进行城市治理的桥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2.协同整合

协同整合是智慧城市的主要建设方式。智慧城市建设要从条块分割的方式向协同整合的方式转变,实现以领域为单元的“大系统整合”,通过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业务管理协同、联合政策制定,提高城市综合规划能力、管理能力、运行效率,实现资源更有效的配置,提升城市承载力。

新加坡的智能交通是协同整合的典范,通过多种措施并举有效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一是规划协同,建立了由政府、研究机构、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的交通理事会,对城市规划、产业布局、道路设计、交通疏导等提出综合性建议。二是政策协同,收取高额车辆拥有费,限制私人购车数量,对进入中心区域的车辆收取拥堵费,大力发展地铁和公交,多管齐下。三是管理协同,对信号灯进行优化,提升道路通行速度;通过数据分析,认定降低车祸率是改善交通的重要途径,从而通过严格考试、加强教育等方式促进文明行驶。四是服务协同,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等多种渠道便捷准确地获取综合交通信息。

3.创新驱动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创新,城市发展要从资源、资本、低价劳动力驱动向知识、科技、高素养人才驱动转变。要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依靠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推动,在技术、机制、商业模式、服务方式上进行创新,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提升城市竞争力。而创新的基本要素是数据,通过对数据的采集(Collect)、传输(Communicate)和处理(Crunch),能够挖掘出新的产品、价值和商业模式。这样的创新需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为此,要重视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公众创新等新形式,鼓励政府开放数据(open data),通过社会参与、节省政府开支、增加服务供给来实现多方共赢的模式创新。

如香港特区政府开放数据网站(data.one.gov.hk)目前有人口、环境、慈善服务、水资源、空气污染、实时交通、公共设施地理信息、食物与卫生等12大类32种共上百个动态更新的数据集,并推出面向公众的“资料一线通”项目,允许社会对政府数据再利用并进行服务增值。目前交通运输署开放的部分GPS和影像数据已经得到市场利用,衍生出超过20个智能交通应用程序。

再如,威海市大力促进创业创新,举办全国首个基于开放数据的创业创新大赛,涉及的开放数据包括政府、商业、互联网、企业四大类近300项,涵盖交通出行、教科文卫等21个领域,以及威海市19个委办局的88项政务数据。这一举动充分调动了威海乃至全国的“草根”力量进行各种类型的创新和开发,直接产生新的应用,并为政府、市民、企业所用,促进信息便民、利民、惠民。

4.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的长远目标是实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即集约、绿色和低碳发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破坏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建立市民、企业、政府共赢的商业模式,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三是城乡统筹的可持续,加快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城乡统筹。

加拿大的多伦多市为了解决垃圾回收车油耗高、污染大的问题与能源企业合作,从居民产生的生物垃圾中提取清洁燃料,代替垃圾回收车原先使用的化石燃料。这一做法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形成了一个绿色节能减排、居民积极参与回收、企业受益的可持续模式。2.5 发展阶段

智慧城市建设以创新为主线,以数据应用为驱动,以互联网化为表现,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建设要点和特征。随着发展程度的不断进化,可分为整合创新阶段、开放创新阶段和融合创新阶段,如图2-5所示。图2-5 智慧城市发展阶段

1.整合创新阶段

整合创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打破政府部门壁垒,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发挥智慧城市的协同效应。此阶段的关键要点包括:以集约建设为核心进行基础资源整合;以交换共享为核心进行数据资源整合;以服务对象需求为核心进行服务资源整合。

2.开放创新阶段

开放创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放的体制机制设计,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两种优势,使更多的市场力量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实现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此阶段的关键要点包括:出台明确政策法规,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建立评价反馈机制,促进公众广泛参与;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构建政府企业合作伙伴关系。

3.融合创新阶段

融合创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创造出新的生产模式和服务模式,进化出丰富多彩的商业形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渗透到制造业内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二是互联网与金融、零售、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业的跨界加速,产生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娱乐、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交通等新型业态;三是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边界不断模糊,相互融合。第3章智慧城市利益相关方

智慧城市是一个开放、互联、不断进化的复杂生态系统,大量组织和个体参与到智慧城市的研究、规划、建设、服务和使用环节,这些组织和个体代表了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对智慧城市的态度和影响各不相同,被称为智慧城市利益相关方(Stakeholder)。3.1 利益相关方的重要意义

首先,智慧城市需要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智慧城市覆盖面广,涉及环节多而且复杂,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政府希望以较小的投入带来较大的收益,同时带动产业的发展;企业希望尽快收回投资,规避风险,建立长期回报机制;市民希望免费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如果只是考虑一方的利益而忽视或者损害其他方的利益,必然造成智慧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最终使各方利益均受到损害。

其次,智慧城市需要考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智慧城市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持续推动城市创新,总体来看,智慧城市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是在不同阶段、对不同群体,也可能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需要听取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提前加以规避或者消除。比如政府服务由传统方式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转移,对大多数人来说带来便利,但是对老人、低收入人群等可能造成不便。跨部门的人口数据关联分析在提升政府管理能力的同时,可能对个人隐私形成威胁。

第三,智慧城市需要广泛的参与和共建。与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不同,通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致力于创建新的城市治理和发展模式,使每个市民从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接受者成为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参与者乃至提供者,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智慧城市的利益相关方既是利益的享受者,又是利益的提供者,应当对智慧城市利益相关方进行梳理和分析,建立利益相关方合作机制,将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转化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动力,共同推动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