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军产品方法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10:11:34

点击下载

作者:俞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俞军产品方法论

俞军产品方法论试读:

推荐序一

程维滴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感谢与俞军相识,他通透真实,堪称良师益友。

俞军很善于深度思考和总结,语言精练。第一次见他,是跟张博一起专程去加拿大请俞军加盟滴滴。在一家快餐厅的角落,我激情澎湃,讲一二三四。俞军说:“我理解的滴滴,就是把未被满足的出行需求和闲置的汽车资源高效匹配,为用户创造价值。值得干。”他没有多话,考虑了两天气候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就加入了。

第一次欢迎分享会,座无虚席,地上、门口都挤满人。俞军穿了条短裤,说他在百度总结了12条产品方法论,还是太复杂,现在简化成了一个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他不确定在滴滴还能否有所突破,但希望培养出更多好的产品经理。

有一次,滴滴高管团队去日本“开天眼”(滴滴学习外部经验,开阔眼界的项目)。在大巴上,大家轮流表演节目,轮到俞军,他说他不会唱歌讲笑话,跟大家分享一段感悟吧。“为什么工业时代的企业没有产品经理,总经理就是产品经理,要做市场定位,通过工人实现,不断打磨迭代;互联网时代可以同时做很多产品,才把产品经理岗位从总经理身上剥离出来,做用户需求挖掘、产品设计,通过工程师实现。好的产品经理需要洞悉人性,要像总经理一样考虑周全,好的总经理也必须是好的产品经理。”他说完回到座位,留下面面相觑的大家。终于有一次,大家去KTV,硬逼俞军唱歌,被逼无奈,他唱了一首《一生何求》,唱得认真,大家听得也认真,虽然他咬字不是很清楚。

在滴滴,关于交易市场设计,效率导向/公平导向,如何定价,如何激励司机,我们碰到很多困难。终于有一天,俞军说:“我觉得我的功力又进步了,现在做交易市场产品经理,需要懂经济学,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机制,而不仅仅是把交互做好,大家都要看经济学的书。”感谢俞军带领大家帮助滴滴产品完善进步。

从早期不断战斗、敢打敢拼的滴滴,我们慢慢变成了价值观第一条是“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更以用户为导向的滴滴。我们开始思考在输赢以外的更底层用户价值、社会责任,慢慢走向成熟。

感谢俞军,祝福俞军。

推荐序二

张博滴滴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

2016年,我在加拿大第一次见到俞军。记得我当时问他:“你在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方向上还有什么遗憾?”俞军说了两点:一是之前在百度工作,业务压力大,来不及系统沉淀产品经理方法论,希望有机会进化产品经理方法论并在实践中检验;另一点是把沉淀的方法论传播给更多对产品经理感兴趣的同学们,帮助更多的人。

我们俩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出行行业这样海量、实时、动态的交易市场是非常适合验证沉淀产品方法论的场景。这也是俞军在三年前决定加入滴滴的重要原因。

过去三年间,俞军为滴滴产品团队的体系化建设、产品岗位的价值定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作为学生和见证者,也亲身经历了俞军产品方法论的每一次重大迭代,从最开始的“用户价值= 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到“产品是约束条件下的效用组合”,到后来的交易模型理论。每一次理论的升华都是无数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我而言,则是认知的一次次升级。

很高兴看到这本书的出版,这也是俞军2016年的第二个心愿:传道、授业、解惑。

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完美,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到更多想通过好的产品改变世界的人。一起加油,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

自序

不少人劝过我写本书,讲产品方法论,我每次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一是因为怕写书太费时间,二是因为虽然我勤于思考且有些收获,但有些观点仍在迭代变化中,觉得未到著书立说时。

2019年6月离开北京前,跟原滴滴快捷出行产品团队告别,收到的礼物之一,是一本样书。这个礼物很重,我能想象它的成稿过程:他们把我过去几年在内部讨论中的分散言论汇集、梳理成一个完整架构,加上各自的理解,补充案例,修饰文字,脱敏,而他们多数人在这之前几个月的业务压力都还特别重。

于是,我也加入了,成为书稿的在线作者群新成员,与他们一起修改补充。

产品经理这个职业并无标准可言,工作内容广泛,没人能是全才。我在原型、数据、技术、项目管理、团队管理、协调沟通和写作等很多方面的天赋并不突出,知道很多人都能做得比我好。我的产品潜力和优势大约只来自三方面:第一,我对感兴趣的领域能做到勤奋和自省;第二,我点的天赋是利他,替众人着想和想众人所想只是本能,很幸运这恰是市场导向型产品经理的优势天赋;第三,百度网站从2001年9月上线,在3年零10个月内做到网站流量中国第一、全球第五,其间海量的产品实践大都用来打磨我一个人了,后来又有机会在滴滴深入完全不同的领域,所以我的基础还算扎实,极少人有机会获得这样强度和广度的练习。

本书内容,受我个人经历、视野和能力倾向的局限,关于一些产品探索和思考结论,我虽自信有独到价值,但对准确性和系统性并无把握,错误和偏颇之处在所难免,因脱敏需要而欲言又止导致的信息缺失也在所难免。在此提前致歉,请读者自行独立思考和在实践中验证。我的想法是,作为产品经理这个职业的重要先行者,不论观点对错,写出来能给后来者一点启发总是好的。

我曾经一心想着“一切为了用户”,后来却发现有太多的冲突和取舍困难。直到几年前发现了(其实是接受了)人是自私的——每个用户是自私的,企业中、组织中的每个人是自私的,家庭中、社会中的每个人是自私的,我自己也应该是自私的……于是不再讨好地与世界相处,能平等坦然地看待世界了。在一个人人自私(有异质性和情境性)的世界中,人怎样自处,怎样相处,怎样让人们生活得更好(什么才是好?),怎样处理冲突和取舍、激励和约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于是,过去三年中我最重要的努力,是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引入产品经理工作,以及因工作需要,刻意学习了产品经理的选拔和成长过程。

本书内容的简单总结是:企业以产品为媒介,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产品经理要能在实践中理解用户模型和交易模型,设计产品促成更多交易,以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本书还介绍了我对产品经理选拔和成长的理解。

本书适合的读者为:在产品工作中遇到过需求冲突或资源冲突,有过权衡取舍困难的人;或在创业和业务发展中思考过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人;或需要了解如何选拔和培养产品经理的人;或个人成长遇到瓶颈和迷茫的产品经理;或有兴趣选择产品经理作为职业的人;或对神秘的出行领域产品工作好奇的人;以及对产品工作感兴趣的其他互联网从业人士。

本书内容仅代表我和几位滴滴产品经理的个人经验和个人观点,并非滴滴公司官方观点,若书中任何内容存在争议,与滴滴无关。产品决策是异常复杂的命题,不可能仅依据方法论做出决策,总要结合具体情境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但这世界每一天都很不一样,所以,如果用本书中的产品方法论去推断滴滴当前的真实产品逻辑是可笑的,请勿对号入座。

感谢Will(程维)、Jean(柳青)、Bob(张博),感谢滴滴各位同事过去的合作和帮助。

感谢所有“产品经理”的言论和产品曾给予我的启发。

感谢编写本书期间家人的付出和支持。

感谢Anya(刘杨)、信杰、远健、美辰、肖勇、朱坤、俊宇、思铭、刘飞为推动本书出版的付出。

愿我的学生,自省而好学,纵使身处地狱亦不坠青云之志,始终用理性思维三要素(理性的信念、理性的目标、理性的行动)去改善处境。俞军

我们的话

2016年初第一次在滴滴和俞老师交流,用了整整两个小时,因为那时的我正面临一个困惑:有五年经验的产品经理,今后该如何成长?产品经理除了深入场景,理解用户,建立并完善用户模型,不断提升做出高质量决策的能力,还有什么能力提升维度?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模型的人有产品经理天赋?产品经理应该以哪些理论基础作为专业支撑?……俞老师说,解答这些问题是他来滴滴的目标之一。

三年多来,在滴滴丰富的复杂案例实践基础上,老师还带着我们研读各类经济学、心理学书籍以理论求解,不断输出新的认知与方法。经过无数次迭代升级,我们开启了一扇新的认知大门:明白掌握用户模型之后需要向交易模型跃迁,明白有效决策的思考维度,明白产品经理应该创造什么样的用户价值……庆幸自己有这段经历,对我而言这是职业生涯的新生。

当俞老师要离开团队的时候,除了不舍与祝福,我发自内心地希望能把这么多宝贵的收获总结成书,这个想法很快在快捷核心产品团队中获得了认同和支持。这是作为学生对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感恩,也是给有成长困惑的同路人的指引,更是对这段成长的自我总结。刘杨(Anya)资深产品总监,原滴滴快捷出行产品负责人

作为一个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看到行业内不同时期传播的东西不一样,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是好的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应该创造什么价值?他和商业的关系是什么?他的成长方向是什么?

感谢俞老师和这么多优秀的同事,给了迷茫时的我答案,更让我找到了新的思考方式、成长方式。作为本书的产品经理,感谢俞老师及每一位作者的通力协作。感谢在成长的道路上,帮助、影响过我的每个人。

愿这本书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认知和思考。愿每个独立思考的产品经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能深度思考,坚持理性,创造用户价值。隋信杰高级产品专家,原滴滴快捷出行乘客运营增长产品负责人

在写这本赠别恩师的书时,小伙伴们反复地试读、讨论;初稿完成后,俞老师也给了大量修改意见。其间那些令人沉浸于产品世界的讨论,是对我这个参与者的最大奖励,感谢俞老师和我的小伙伴们。

时代变迁,行业中的产品理念亦受到冲击。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复盘了大量产品案例,不断通过实践来验证俞老师提出的从“用户模型”到“交易模型”的产品理念,这正是变迁中的“不变”。愿此书可以为行业里迷茫的产品人,点亮前方的路。黄远健产品架构师,原滴滴快捷出行服务体验产品负责人

初入行做产品经理的时候,我对体验的理解一直围绕“新旧体验差”“用户迁移”这样的关键词,也是带着这样的认知经历了从PC(个人计算机)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跨越。但当这些理念面对“出行”所遇到的各类挑战时,很多问题并不能被很好地回答,类似“为什么在国外普遍使用的高峰期动态调价策略用在国内却遭遇骂声连连”。与此同时,“出行”作为一个民生行业,使得很多线上互联网产品常用的AB测试方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每一个看似实验的策略都可能影响着上万司机的生计和上百万乘客的行程,这对产品经理的权衡能力和决策质量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公平和效率该如何兼顾?排队到底应不应该做?

在跟随俞老师学习的这三年中,我们对一个个案例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验证,也对“什么是交易和如何权衡”形成了初步的体系化理解和认知。这本书就是这三年最好的缩影,希望它能帮到同样需要决策和认知升级的产品经理们。刘美辰产品架构师,原滴滴快捷出行交易产品负责人

很庆幸也很感恩,能和俞军老师及一群非常优秀的同学一起探索产品经理的理论和实践。来滴滴这两年多最大的收获,是对产品经理的认知几乎全部被刷新,而大部分内容都囊括在本书里。

除去热爱和好运气,对我产品经理道路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我想是“自省”和“自律”,即不断地自我反省+针对性的刻意练习。此时此刻,如果只能给一个建议的话,那就是千万不要认为读完本书后就能产品功力大长,相反,如果能批判性地审视书中的理论,并在不断的实践中融入自己的思考,相信大家可以更好地吸收其中的养分。肖勇高级产品专家,原滴滴快捷出行拼车产品负责人

最近几年,产品经理这个职业颇有江河日下之感,当年怀着“改变世界”的梦想进入产品经理行列的年轻人们一度踟蹰。“产品经理的价值是什么?”“什么是好的产品经理?”这样的问题频频被问起,但一直没有好的回答。

在我看来,俞老师的理论研究可以给这些问题一个里程碑式的回答。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在滴滴向俞老师学习,亲身经历和见证这些产品理论的诞生。感谢俞老师,感谢产品道路上的众多师友,我相信这本书能让产品经理领域的理论研究前进一大步,也希望它能给还在写着PRD(产品需求文档)的产品经理们希望。毕竟,在我看来,“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书中将有详解)是“改变世界”的另一种表达,一种更为踏实和坚定的表达。刘朱坤高级产品专家,原滴滴快捷出行乘客体验产品负责人

人的一生会碰到很多“老师”,而俞老师无疑是产品经理道路上最特别的那个。很荣幸能在滴滴接受俞老师的教诲,并参与本书“交易”部分的内容整理。

在现实的产品设计中,我们会发现有太多的用户诉求彼此冲突,也有太多的价值创造被层层约束,此时很多决策需要的是“产品智慧”,而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聪明解法。非常荣幸能在俞老师身上不断领略及学习到他思考判断产品的视野与智慧,我也常常感叹俞老师认知升级的质量和速度。而这些“智慧”与“认知”也沉淀在了这本书里,希望能引起更多产品经理的共鸣。赖俊宇高级产品专家,原滴滴快捷出行定价产品负责人

加入滴滴后,在俞老师的指导和影响下,我们不断完善自己对人、对世界运作规律的认知和理解,并将它们运用到产品工作中。与此同时,俞老师的产品方法论也一直在无形中迭代,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对我们的成长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我们希望把这套完整的产品方法论汇总起来,形成一本书,以感谢他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希望俞老师的思想能帮助更多产品经理去认识用户,认识世界,更好地创造用户价值。王思铭高级产品专家,原滴滴快捷出行基础产品负责人

我曾经比较天真地认为,产品的知识边界不远,产品的求知道路不长,于是自我要求也不太高,会自我满足于关于“场景”、“体验”和“需求”的小技巧和小方法。直到遇到俞军老师及这些优秀的同事,我才真正有了高山仰止的体验,重新思考用户和产品,并且开始理解业务和商业的本质。

现在我深刻意识到,求索产品的本质、创造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是值得我们追求终生的,哪怕未来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业务模式都有大的变化,认知用户、创造产品价值也不会过时。刘飞产品专家(2019年3月已离职),原滴滴快捷出行司机产品负责人1.什么是产品经理1.1 历史上的产品经理

一个职业能够诞生并留存下来,必然是因为它优化了企业分工,提高了企业收益,产品经理也不例外。

不同时代、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产品经理职能都经历了演变的过程,本节将阐述产品经理变迁历史,以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产品经理这个职业。1.1.1 消费品时代的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最早起源于宝洁。1926年,宝洁推出了一款叫卡玫尔(Camay)的香皂,跟宝洁公司自家的另一款象牙牌(Ivory)香皂很相似,但销量一直不佳。

象牙皂是宝洁非常成功的一款核心产品,自1879年诞生以来,已经成为被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品牌,其市场份额可以占百分之五六十,遥遥领先。

经过分析后发现,卡玫尔香皂还是以前象牙皂团队的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因为卡玫尔还处在推广实验阶段,对每个团队的KPI(关键绩效指标)影响不大,每个团队都把这个品牌放在较低优先级的位置。这样一连串下来,就形成了较多的瓶颈,把它的优先级放得最低的职能部门就是最大的瓶颈。这么多职能部门都把它作为低优先级项目,它永远都不会成功。

当时,企业管理中还没有产品经理的概念,多个品牌下的同一类产品都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团队负责管理和销售的,宝洁公司也采用此种管理模式。当时,宝洁公司有位叫麦克·艾尔洛埃的员工,他在销售卡玫尔香皂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现象,提出了“一个人负责一个品牌”的理念,力图解决此问题,认为必须有个人只对这种香皂负责,这个人的第一优先级或者说所有职责就是销售这个。宝洁接受了他的建议,麦克·艾尔洛埃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有“产品经理”头衔的人。因为这种做法很成功,后来很多著名的消费品公司都有了产品经理。所以那时候一个品牌只有一个产品经理,他的职能本质上是品牌产品经理。在快速消费品时代,香皂的产品质量无法拉开差距,香皂生产的技术也不会有显著性差异,想要和其他产品产生明显区别,主要靠市场驱动,但更主要的是做定位、做营销、做渠道。

从此,宝洁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和运作方式开始改变,以产品经理作为驱动力的产品与销售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并开始允许公司内部品牌旗下的产品在市场上相互竞争,为各自品牌打响市场知名度,赢取市场占有率。通过市场考验一点点完善产品与销售管理方法论,宝洁公司的产品经理责任制度逐渐成形,提升了跟别的公司同类产品相竞争的能力,还让公司旗下各类产品的生命周期拉长了许多。1.1.2 软件时代的产品经理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个人电脑的应用和普及,我们进入了软件时代,在那个时代又出现了一批产品经理。

软件时代中诞生了很多to B(面向企业)软件公司,它们绝大多数都是研发和销售面向企业的软件,这些公司中有很多产品经理。

软件公司的产品经理通常是和销售人员一起,到客户侧沟通,了解客户明确的需求,并将之转化为功能,推动开发工程师研发并上线客户需要的功能。通常情况下,只要客户接受并购买了产品,大部分公司和产品经理就不会追求极致体验、极致逻辑和反复迭代,只需要保证产品不会经常出漏洞,完成更多客户的需求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方式。

所以软件时代的产品经理偏重于进行项目管理和推进,按照客户的要求准时上线产品。他们也要具有产品设计能力,但是追求60分即可,甚至如果客户已经为所提的需求付过钱了,他们反而会尽可能地拖延时间、简化产品。

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比较大的软件公司,为了企业效率的提升,它们的产品经理分化为三类岗位:

一类是产品市场经理(product marketing manager),也就是面向市场的产品经理,主要研究用户的需求。不过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手段,他们主要通过用户调研、访谈和小数据量级的分析做用户需求研究,对比于互联网时代的用户研究方式,效率比较低。

第二类是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负责产品功能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从产品市场经理处接收到的用户需求。

第三类是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主要负责各种项目的管理,通过团队管理和协调的方式,确保项目按时交付。1.2 不一样的互联网产品经理

互联网产品经理跟以前的产品经理有很大的不同,虽然沿用了同一个词“产品经理”,但其实已不是同一种职能。

如前文所介绍的,在以宝洁为代表的消费品时代,产品经理的侧重点都在销售上面。因为需求相对确定,生产也很标准化,有工业时代成熟的方法论来支撑,使得产品本身容易同质化,但在品牌定位、营销、渠道控制上的差别,决定公司是可以挣10亿元还是100亿元。因此,宝洁时代的产品经理,在销售和营销方向创造的价值更大。

进入软件时代,产品经理的主要工作是管理软件生产。早年软件的设计大多数是to B的,to B的需求相对容易明确,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迭代即可。即使有一些to C(面向个人)的产品,也因为市场稀缺性的缘故,用户选择较少,产品不愁卖。那个时代最稀缺的是生产软件的合格工程师,供给远远跟不上需求。所以产品经理在管理生产上更能创造价值:沟通协调,版本控制,按时交付。因此,软件时代的产品经理,在协调和生产上创造的价值更大。

在互联网时代早期,产品经理的价值虽然快速上升,但这个职业依然没那么受重视(即使很早就深度享受这个职业红利的百度也一样),优秀人才和高薪职位普遍偏爱工程师,很多产品经理也是工程师“近水楼台先得月”转行做的。

到了2009年左右,周鸿祎首先开始强调他作为产品经理的角色(虽然他其实是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后来,马化腾也说自己是产品经理,乔布斯也在媒体上被强调为产品经理。在国外媒体的信息中,虽然也会提到乔布斯的产品经理角色,但这不过是乔布斯众多角色中的一个,也不是很突出的那一个。但在中国,无数人都把他当作产品经理的典型象征和代言人:产品经理就是乔布斯,乔布斯就是产品经理。这三个人重新定义了大众理解的产品经理,大家一想起产品经理就是这些人的形象。随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王兴、傅盛、雷军、丁磊、王小川、张一鸣等多个知名企业创始人也都强调过自己的产品经理角色。

2012年移动互联网爆发,重新定义了App(应用程序)产品经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移动互联网的爆发需要大量的人来做App,在市场上没有足够人才的情况下,无论是应届生,还是从其他职业转行的人,只要快速学习一些产品基础知识和会画App原型,就可以做产品经理。这也使得产品经理的门槛急剧降低,大量人员涌入这个领域。

一方面,在大众的认知里,周鸿祎、马化腾、乔布斯这类人是产品经理;另一方面,应届生都能做产品经理。无数刚入行的新人甚至行业内的老人只做着最简单的产品工作,却自我对标着乔布斯、张小龙等最光鲜的产品经理角色,一度让产品经理的职责定位非常混乱。

2018年之后又不一样了。移动互联网度过了快速发展期之后,不再疯狂地产出一大堆新产品,少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产品出现。而产品经理如果不负责一个产品,称之为产品经理总是有点别扭。没有新产品,也就没有新的产品经理岗位。所以,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开始了,工作五年以上的产品经理在能学习的部分经验、知识、能力上都差不多,之后比的就是真正的天赋、性格等综合实力和机遇了。

国内和硅谷还很不一样,硅谷那边即使是脸书这样较重视产品经理的公司,其产品经理也没那么多。虽然不是一个产品对应一个产品经理,但产品经理一般要负责一个项目、一个重要子方向,是小团队制。只有在中国,一个产品或业务,经常会有十多个产品经理,甚至几十个产品经理。这说明,产品经理的职能跟很多岗位有重叠、交叉或被强化了。1.2.1 互联网时代特性之一:信息复制分发的边际成本低和用户量巨大信息复制分发的低边际成本

进入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变化——连接让信息以byte(字节)为单位快速交互传递。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复制分发的边际成本非常低,效率非常高。互联网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产品类别:在线信息产品。在线信息产品的一些关键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互联网产品经理”这种新生物,使这个时代的产品经理的职责和价值产生了重大变化。

信息的复制和分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已经出现过多次巨大进步。早些年,信息的传递渠道之一是信件,在印刷术没有出现的时候,信件的复制依赖于手工抄写,受限于人力、书写工具等问题,信息复制成本非常高。

随着印刷术的出现,信息复制成本相对降低,大家也有了报纸、杂志这一类获取信息的渠道。但是,信息的传递仍旧有较多延迟,前一天发生的新闻,通常只能在第二天被分发传递到用户手中,中间需要经过内容生产、印刷、运输、配送等一系列环节。

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个人电脑开始普及,软盘、光盘等新的信息载体出现。早些年的操作系统和软件都是刻录在光盘中的。相对于纸质印刷物,这已大幅降低了信息复制成本。但是,这些光盘的分发仍旧需要通过经销商体系进行,仍旧需要巨大的成本。大用户量

多生产、多供给一份信息的边际成本极低,信息传输速度极快,信息产品还经常是免费的,这又使得可转化用户群极大地扩展。于是,只要产品确实有用户价值,在线信息产品很容易呈爆发性增长,很多产品都能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就达到用户数过亿,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传统的消费品和计算机软件中,只有凤毛麟角的产品能达到一个较大的用户数量级,且要通过很长时间的经营才能做到。

再加上互联网使信息传播和沟通更高效,用户更容易搜寻、度量、比较不同产品,使得市场竞争更激烈,出现马太效应,用户容易往头部产品集中,加剧了互联网产品用户量大的现象。

现在,全中国可能有几百个产品经理负责过千万级用户的产品。当用户量一大,产品就会变得或多或少具有平台属性,这时候就要重点权衡、考虑产品生态了,这种情况在以前也是少有的。1.2.2 互联网时代特性之二:快速迭代、数据和AB测试快速迭代

消费品从生产者分发到消费者路径复杂,以前的计算机软件也至少要通过渠道销售一张光盘,它们要迭代一次新产品需要很长时间,这个迭代时长的差异就是一个关键点。

历史上,消费品和软件领域的产品经理岗位是不可能接收应届生并让他们快速上手的,通常是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人来担任,更多时候是已熟悉业务的人担任。在软件时代,工程师兼任或转职产品经理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而在线信息产品是能快速迭代的:通过在线方式收集市场反馈的过程很快;更新代码和交互的新版产品生产起来也很快;分发更是远远快于消费品和光盘,有连接就能即时触达。

社会科学的重点是实证性,产品也是。产品获得市场验证是重点,现在的创业术语把这叫作PMF(product marketing fit,产品市场匹配)。传统产品要找经验丰富的人去做产品经理,就是因为产品迭代成本高,不能轻易试错,提高新产品预判准确率的边际收益大。而快速迭代本身,已经能降低试错成本,也就已经能降低产品经理的入行门槛了,于是多年的行业经验或商业经验不再是必需的,懂技术也不再是必需的。数据和AB测试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快速分发能力,让产品经理可以进行更快速的迭代,不断对产品进行完善。同时,又因为信息的可交互性,这些迭代又可以获取大量的反馈数据和信息,帮助产品经理进行正确的决策和判断。

在很多实体产品领域,发布一次硬件产品,完成需求、生产、销售完整路径,继而得到用户的反馈,通常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这才能验证在需求阶段的设计和决策是否正确。例如做手机,通常一年更新一个版本,很多手机产品在初期的设计不是特别成熟,在几代产品之后,才能够迭代到一个相对成熟的程度。

而互联网产品完成一个迭代的完整路径可能只需要几天的时间,且可以收集到大规模的反馈数据。于是,在互联网时代,AB测试这种经典科学工具,因为可以快速得到结果,且实验方法相对科学,成为最常用的产品工具。AB测试可以用来测试某一个变量的两个不同版本的效果差异。一般是让A和B只有某一变量不同,其他部分尽量一致,再测试用户对A和B的反应差异,再判断A和B哪个更好。通过AB测试可以实现更大规模和更快速的迭代,让产品设计和决策都更加科学合理。

除了AB测试,现在互联网又出现了“千人千面”,即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和喜好,展示可能符合用户偏好的信息,向每个用户展示的信息可能都不相同,进一步提高迭代和信息分发的效率。淘宝的首页推荐的所有内容都已经实现了千人千面,淘宝会根据当前用户最近的搜索、浏览、点击、购买数据,结合该用户的其他标签信息,进行商品推荐,尽量让展示的商品符合该用户的购买诉求。而让“千人千面”的推荐算法生效的模型,也可以基于用户反馈数据进行快速验证和迭代。而另外一个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其线下的零售店无法像淘宝一样拿到如此多的用户数据或行为数据。早些年,沃尔玛的很多数据只能来源于线下的访谈、问卷调研或者是用户的账单,并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优化商品选择、商品码放、做固定的促销等方式优化销售效率。由此可见,淘宝比沃尔玛的迭代速度快很多。

无论是AB测试还是“千人千面”,都是因为信息分发效率和数据可反馈性的提升,让互联网产品经理对产品本身可以进行快速的迭代,也需要产品经理具有快速迭代的能力。

而AB测试这种经典科学工具的普及,使产品工作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被科学化、标准化了。虽然产品工作不是都适用于AB测试,但我们知道,容易衡量的东西都会更高速地发展,直到被过度使用。

标准化能降低门槛,AB测试也进一步降低了产品经理的入行门槛,不但降低了对产品经理所拥有的经验和技术的要求,甚至降低了对其理解用户能力的要求,只会熟练运用AB测试就可以在某些产品工作上做出合格绩效。门槛降低,以及大众常见的以绩效为判断标准,使得我们更难区分产品经理的好坏。

AB测试还给了某些产品心弱的产品经理偷懒、少思考的理由,减少了他们在深度思考方面的锻炼和成长。但其实,快速迭代和AB测试都只是降低了互联网产品经理的门槛,互联网产品经理的上限却没降。

互联网产品经理的上限——其实非常幸运地——不但没降,还普遍高于传统的消费品时代和软件时代,原因就是用户量大。

那些有几百万以上用户的消费品或软件的产品经理(有实权的),一般也必须是优秀的、全面的、既懂用户需求又懂商业变现还可能懂效率生产的,但这种岗位机会太少,前置要求也太高。

而互联网产品的低门槛使进来的年轻人随随便便就有机会拿到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亿用户,通过这些有更大数量级用户的产品去打磨自己在用户、商业方面的全方位能力。而往上限走的能力要求,已经主要是理解用户、理解交易后的权衡取舍了,除了依然最为重要的实证性,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开始成为产品经理的主课。1.2.3 互联网时代特性之三:体验设计价值增大

互联网时代产品经理的影响力这么大,是因为需求、体验碰撞到一起,形成了双击效应(double-killing effect)。

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技术,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换非常高频、主动。用户的发言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都变强了,贴吧、博客、微博、微信培养了人们发声的习惯,再加上消费品从物质扩展为软件和服务,而且具有7×24小时在线、数据交互、大规模、充满竞争、用户发声容易、负面评价容易被传播的特点,用户的切换相对容易,用户的选择权大大增加。

怎么让用户选择某一个产品呢?极致的用户体验开始有了价值。而且当一项服务经常有上千万、上亿用户时,体验每改进一点,其价值就增加千万倍,但如果一个软件只有1万人使用,花同样的成本去提升用户体验,获得的收益就非常有限。又因为体验带来的口碑效应在互联网时代更容易传播,很多传统行业都逐渐意识到了体验的重要性,不管是开餐馆,还是开公司招人,声誉和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好的体验带来的口碑,会直接影响别人的选择,追求极致的体验开始变得有了更大的商业价值。所以传统领域现在开始强调“互联网思维”和“产品思维”,其本质原因就在这里。而重视体验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产品经理的角度,以用户为中心,横向组织资源,按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

体验的重要性的提升让很多人误以为产品经理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好体验,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好的体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的交易成本,并不是产品的全部。后文将会详细介绍互联网产品经理的主要职责和创造价值的方式。

时代变化除了对信息类产品、在线产品造成巨大影响之外,对普通的传统产品也有影响。因为互联网有交流方便、传播快的特点,产品本身的权重变大。因为信息能够快速复制、快速分发,传统产品的采购控制、供给控制、渠道控制、媒体控制都被削弱了。互联网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很难被企业控制,产品质量和体验对市场的影响权重就上升了,虽然靠产品的体验进行口碑传播的效果更加明显,但企业也要尽力避免产品bad case(失败案例)引发的舆论风波打击。1.3 产品经理做什么

产品经理出现后,不同行业都逐步诞生了这一岗位,包括软件行业、出版行业、互联网行业等众多不同领域。

在不同行业中,这一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和所思考的内容都有差异,这是因为行业侧重点和价值创造的方式不同。1.3.1 产品经理的四大工作职能

产品是由人加工,有用户,且可以被交易的商品或服务。因此,产品要经过“需求”“生产”“销售”三个环节。产品经理要对产品的市场结果负责,需要对这三个环节分别进行关注,并“协调”公司不同分工下的不同职能,让大家共同完成目标。

本节将会介绍需求、生产、销售、协调的概念,以及产品经理在不同环节中对应的工作。为了让大家有具象的认识,在此也对常用的工作方法做一些简单的归类,相信大家在日常工作中都已经有过一些应用。需求(定义产品)

需求来自用户,很难被凭空创造。作为产品经理,首先要思考的就是产品到底满足用户的什么需求。只有面向用户需求的产品,才能获得市场结果。

了解用户需求的具体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调研和洞察、需求分析、试错型判断、新业务决策。决定生死的新业务决策通常是公司首席执行官级别的人做的,也是最关键的。一般的职业产品经理,做到试错型判断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在此过程中需要反复权衡,决定优先级,判断做哪个不做哪个,先做哪个后做哪个。生产

当明确需求之后,产品经理需要进行合理的产品设计,并有效率地把产品生产出来。生产的产品可能是实体产品、软件产品,又或是一项服务。

从产品经理的视角来看,写文档、画原型、交互提升、策略优化、功能演进、复杂业务形态和组织关系下的方案梳理都只是日常的工作内容。这些都是提高设计和生产效率的一些手段,不同行业中有不同的方法:生产洗发水产品可能需要的是设计配方等化学方法;App时代可能只要会画原型就可以了,把交互做到极致就是很厉害的产品经理;再往后是策略优化、功能演进,然后是负责业务形态和组织关系下的方案梳理。销售

销售本质上是要和用户完成交易,产品经理需要考虑如何把产品卖给用户,达成市场结果。不光是软件、传统产品需要销售,在线服务也是要销售的。只不过互联网产品通常通过市场运作、活动、运营、增长这些方式,让用户用上产品,来实现销售。只要让用户用上,就是完成了销售动作,不是一定要用户付钱,不是一定要传递某个物品。从供应到渠道的设计和维护,其实销售和生产有重叠的地方,没法明确划分。

在销售过程中,具体的工作可能会包括市场宣传、运营活动、做增长、售后服务等。虽然在不同公司的专业化分工中,这些方向会有专人负责,但是不排除这些也可能是某些产品经理的工作范畴。例如,互联网行业中,可能是负责品牌、市场、运营的人完成销售或产品推广的工作,但是很多公司又会有“增长产品经理”,在销售和产品推广这个方向上有所侧重。协调

协调也是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之一,在公司内部不同职能分工日益明显的趋势下,产品经理通过协调不同职能的人员甚至部门,使其通力协作,获取最后的结果。工作内容从简单的沟通推进,到复杂的跨部门组织协调和推动都有可能。

当然,在一些公司中,可能会有专职的项目经理负责协调,但好多公司不设项目经理,或者权力没那么大。通常需要产品经理做复杂的跨部门组织协调和推动工作,完成一个完整的业务。其实不管是新业务的协同、组织、完整实现,还是一个业务做大以后的完整经营,都是极复杂的事情。

产品经理虽然要创造价值,对结果负责,但对于不同形态、不同阶段的产品,最能创造价值的点不一样。产品经理需要搞清楚,在当前阶段,侧重哪一个部分更能够创造价值,并在对应部分进行重点投入,以创造最大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产品经理的“销售”和“协调”工作做得平庸一点,不是严重问题。而对“需求”理解的好坏,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产品的生死,这才导致产品经理这个职业地位上升,受到关注。

过去五年,最大的新要素是移动互联网;再往前十几年,最大的新要素是PC互联网,历史上的电、石油、蒸汽机也是当时的重大新要素。每一个影响时代的新要素出现后,跟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结合,就能创造无数的新产品,我们可以根据需求去判断可以做什么。但每个时代,亿级和千万级用户规模的产品需求都是有限的,而且产品最后要从激烈竞争中胜出,才能改变时代。只有能决定正确方向的需求产品经理,才有价值,才决定了后续成败。如果需求产品经理表现平庸,之后不论融资多少,工程师、运营、营销人员多优秀,可能都无法弥补错误决定带来的损失。

当然,不同企业、不同阶段、不同团队认知,都会导致产品经理分工不同。有的企业分工互相重叠交叉,对其优劣对错,不能简单评价。因为一种制度一旦开始演化,它就有自我强化和收益递增的特点。所以一个公司,无论是产品驱动,还是技术驱动,或是销售驱动,或是短期利益导向,抑或是追求极致体验,都没关系,产品经理都可以在这个给定的基础条件下去追求优化。甚至一个公司内不同团队都可能会有差异,这取决于一个团队的认知。尤其像阿里巴巴这种规模巨大的公司,收购了很多业务,它内部的不同团队,比如优酷、UC浏览器、盒马鲜生,对产品经理的认知不可能完全一样。1.3.2 产品工作属于强实践性的社会科学

从某个角度,我们可以把人类知识体系大致分为四类。(1)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存在的物质,可证伪,可重复验证,所发现规律一般有普遍适用性,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科学等。(2)形式科学:研究对象在真实自然界不存在,是人类建构的抽象规则,不涉及经验,不可能证伪,永远正确,如数学、逻辑、概率、编程语言等。(3)人文科学:研究对象是人内心的主观世界和精神活动,无法区分对错,无法证实,不适用于证伪,如宗教、哲学、诗歌、文学、美术、音乐、影视等。(4)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是人作为社会中的存在,或人与人组成的社会,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大区别是研究对象不可重复(人类意识复杂多样,决定人类行为的动机和预期有互相博弈性和不确定性,社会永恒变化,正所谓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虽然能应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分析、控制实验等),但必须以大量的经验和数据为依据,且控制实验事实上无法真正重复验证,社会科学的研究结论就总是有不确定性,无法做到自然科学的高确定性(对于自然科学,假如观察到的现象与规律所预言的不同,要么是因为观察中有错误,要么是因为至此为止被认为是正确的规律是错误的)。

如果按以上分类,产品工作更接近于社会科学,至少在面临的环境和研究方法上比较接近。产品是企业与用户的价值交换媒介,用户选择产品的行为是有很强的社会性的,既受当下情境影响,也受偏好、认知、制度、经济能力等约束条件的影响。同样,企业做产品决策,也要基于社会环境的大背景。

对于自然科学和形式科学的研究,进行交流和分享会有较高效率,因为研究标的物的属性稳定一致,结论可以跨时间、跨空间重复验证,可以共创,成果可被传承、被引用;但产品的研究标的物不可能重复,结论的规律性和复用性受情境约束,需要总是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相关联的关键变量和约束条件。

所有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因为它不能真正重复验证,也就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证伪,而可证伪是科学的最根本特征。在产品工作中,我们依然要研究总结很多经验和规律,便于预测用户行为、市场变化,也便于指导未来的决策,这样能提高企业效率。但我们要明白,人有异质性,社会有情境性,这些与产品相关的经验和规律只是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只可归纳,不可演绎,即不能保证能准确预测具体的个人行为和新情境下的市场变化。我们只能基于实践去发现和证实产品的价值,只能基于实践中的反馈,基于产品与用户和市场的交互(互相影响和互相适应)去理解持续变化的新情境中的关键变量、约束条件和规律。

产品经理如果要学习成熟学科的话,最主要的是学习经济学和心理学。经济学就是讲在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一般来说,不仅企业是这样,用户也是这样,每个用户都是在自利地追求价值最大化。从产品经理的角度看,学心理学有助于理解微观的个体行为,学经济学有助于理解宏观的群体行为和结果。

经济学领域太庞大,产品经理只要学会用四个概念分析产品和用户就算及格了:效用、成本、边际、供需定律。效用,是指满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和满足程度,人们默认追求总效用最大化。关于成本,要明白什么是直接成本、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关于边际,要明白基本的边际递减、边际成本、边际效用、边际交易。供需定律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下降则需求量上升。这些概念,将在后面的章节专门论述。1.3.3 用户模型——产品经理要研究用户行为及其背后的原理

用户模型是指产品用户和潜在用户的偏好和行为反应模型。我们通常把“掌握一个领域的用户模型”视为产品经理的合格线,掌握的标志是:预判产品迭代后的用户行为变化,准确率较高。要以异质性、情境性、可塑性、自利性、有限理性的用户行为为基本单位来研究产品的用户模型,并通过大量真实个体行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和洞察。

企业想要长久发展,所生产、销售的产品需要满足用户的需求。而要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首先要研究和理解用户。作为企业中管理产品的人,产品经理最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研究用户,以使企业面向用户需求生产产品,获得长久收益。那产品经理要研究什么样的用户?

产品经理要基于现实世界,研究宏观背景和微观场景下的用户行为及其背后的原理。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是由物质、生命、意识组成的,产品经理研究的更多集中在意识层面。

对物质世界的研究是指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基本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相对于生命和意识来说,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是最为深入的,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比如元素周期表、牛顿力学公式等等。

20世纪以来,人类对生命的认知也有了巨大的进步。从对器官的研究,到对疾病的研究,再到对基因的研究,人类已经可以对基因进行改造,甚至可以创造生命。

而人类对意识的研究相对还比较浅显。全球70亿个人类个体都有各自独立的意识,每个人所想的事情都不一样。不同个体又组成社会,这当中,每个意识又会相互影响,形成了无数群体的复杂组合。同时,因为外界刺激不断,意识也在不断变化,这也使得意识的研究更加复杂。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需要研究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意识层面,意识背后是用户。意识是无法直接测定的,研究意识的方法主要是基于研究用户的行为。行为的产生是意识和外界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的经济学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在意识层面是一致的,研究在不同外界刺激下的用户行为。而产品经理不但要研究行为,更多的是要研究行为背后的意识,从而预判不同的产品对用户未来行为产生的影响。并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中,获得一个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宏观背景

用户的主观认知和偏好是先天基因和后天社会(家庭、社会、教育)共同决定的。对于企业和产品经理来说,宏观背景是指独立于产品之外的外部客观因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宏观背景可能都不相同,而不同宏观背景下的用户又会有所不同。比如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都有比较大的差异,对用户的研究和理解就需要考虑这种差异。

例如,在巴西等国家,大家非常喜欢和朋友一起聚会,且喜欢对所有支出实行AA制。大家经常在聚会结束后一起打一辆车回家,打车出行场景中占很高比例的是聚会。而中国与之相比,还是有明显差异的,虽然国内也有一定的聚会场景和AA支付需求,但是其比例远低于巴西。面对于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设计打车软件产品时就需要考虑提供路线途经点、一笔订单的AA支付功能等,以满足这种差异性的需求。微观场景

微观场景是直接影响用户当前意识的环境。用户处于不同的微观场景中,意识和行为都会有所不同。例如,某用户早起上班选择不同的出行工具:假如用户所处的微观场景是当前还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则他对时间确定性的要求可能不是最高的,价格、舒适程度等都会成为影响用户行为的不同要素;如果用户所处的微观场景是上班时间非常紧张且迟到的后果比较严重,则他在选择出行工具时,对时间确定性的要求就会非常高。

在这个例子中,虽然是同一个用户,但是在不同微观场景下,其意识和行为都会不同,因此对用户的研究要代入微观场景去思考。1.3.4 交易模型——交易是最需要关注的

交易模型研究是指以交易为基本单位来研究产品,目标是建立可持续交易的互惠模型。

我们把“掌握一个领域的用户模型”视为产品经理的合格线,而把交易模型设计视为产品经理的进阶之路。这要求产品经理除了掌握用户模型,还能理解一个领域各利益方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以及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因素,这样才能自如地设计和优化交易模型。这里是把所有产品看作交易,搜索、社交、阅读等信息类产品只是货币价格为零的特殊交易。研究交易模型,除了理解产业链上各方的价值判断和复杂关系,主要研究的就是交易费用。

什么是产品?企业以产品为媒介跟用户进行价值交换。产品的关键不是其表面的材料、功能、属性,而是其深层的价值,因为产品就是价值交换的媒介。为什么企业总是说创造用户价值,而不是创造产品呢?因为用户关心的是得到什么和付出什么,包括这个产品给他什么效用组合,需要他付出多少金钱或时间等。用户同样也会比较机会成本,看这个产品是比其他产品更好用还是更让他离不开,从用户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个交易过程。所以,做产品要强调创造用户价值,因为企业与用户交换的从来不是产品,而是价值。

产品每增加一个属性,调整一个功能,都是在调整效用组合,给用户提供不同效用,有增加,也有减少。在增加和减少效用的同时也进行了用户选择,选择了哪一类用户,哪一类情境优先,哪一类其次。因为不是所有的效用都能无限叠加,且用户体验是有成本的,有的效用叠加成本很高,一旦增加,企业可能就要亏本,甚至活不下去。企业追求的是效率,简单来说,就是考虑投入和产出。这些,就属于交易模型的范畴。

互联网时代,交易的含义更加广泛,本质上用户和产品发生的每次交互过程,都发生了一次交易。用户可能没有付出金钱成本,但是可能付出了时间成本、认知和思考成本等。每个交互和体验细节设计,本质上都是在降低用户的交易成本,同时也在增加用户在交易过程中获得的收益,这个收益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愉悦感等。

我们认为,一个好产品要有三个属性:(对用户)有效用,(企业)有收益,可持续。只有可持续,才能让企业长期赚钱;只有可持续,才能长期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而可持续就涉及交易模型设计问题。只有产业链上各方在创造价值和利益分配方面公平合理,有竞争性,产品才可持续。2.企业、用户、产品

产品经理供职的公司、每天费尽心力做的产品,以及每天无数次提到的用户之间是什么关系?本章将从“价值交换”的角度,阐述企业、产品、用户和它们与产品经理之间的关系。2.1 企业、用户与产品的关系

很多刚入行的产品经理都有一个困惑,“用户价值”(这个词在很多日常讨论中会被替换成“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是否一定是天平两端不可兼得的两个要素?随着经验的增加和视野的拓展,接触更多兼备“商业属性”和“用户属性”的产品,你会发现两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需要权衡的两个要素。我们认为用户价值和企业商业价值的关系是:企业以产品为媒介,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达成创造商业价值的目的。而本质上,交换的不是产品这个媒介,而是产品背后的各种用户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产品是用户价值交换的媒介。(见图2–1)图2–1 企业、用户、产品的关系

这些概念初听起来可能较为晦涩,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明:QQ音乐。

对于音乐,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如果不加约束的话,用户的需求是“无限的欲望”。具体展开,它可能是免费的音乐,高音质的音乐,没有任何广告打扰,在一个App里有全球所有音乐人的音乐,且可以随时在手机上听。

对于企业来说,从经营的角度(长期来看,企业能获得利润),是不可能满足这些用户的所有需求的,即便能满足,也一定会亏本。想象一下腾讯付费购买了音乐版权,雇用员工付出成本研发手机音乐软件并租用服务器维护,然后完全免费提供给所有用户,这是一个铁定“亏本”的生意。(当然你可以质疑说,如果腾讯这么做,可以获得很多用户,长期来看可能可以通过获得的用户在其他产品上赢利。但当你这么质疑的时候,就需要清楚地指出“其他产品”是什么,你一定会发现,加入了这个要素后,整体来看,企业满足的一定不再是用户不加约束的所有的欲望。)企业能做的,是在给定条件下,选择满足哪些用户需求,创造哪些用户价值,以更多地促成交换,让企业有最高的边际收益和ROI(投资回报率)。一句话总结就是,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在这个例子里,腾讯能做的是,选择自己的用户群最喜欢的音乐人,尽可能多地购买这些音乐人的音乐版权。对于付费会员,向他们提供“无广告”的聆听环境,提供无损音质的音乐;基于ROI的考虑,对于免费用户,则提供带广告的、普通音质的音乐。这个过程中,腾讯和用户交换的显然不是“QQ音乐”这个App,也不仅是QQ音乐中的音乐内容,而是背后有限的、被企业选择过的“用户价值”,而产品(QQ音乐)则是最关键的媒介。

综上所述,企业通过“产品”这个关键媒介,以创造“用户价值”的方式,有选择地和用户进行价值交换。理解用户、企业、产品这三者的关系,对产品经理至关重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